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

2024-05-06

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共8篇)

篇1: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

当前形势任务怎么看,对标先进怎么办,五个结合怎么干

当前形势任务怎么看

只有认清形势,才能更好的谋求发展,只有看清任务,才能更好地寻求进步。当前形势任务怎么看,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同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结合起来,与群众路线活动结合起来,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抓好生态特色农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对标先进怎么办

对标先进怎么办,一定要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五好”干部标准,对照先进典型查找差距,改进工作作风,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就是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找准典型并深入学习理解先进典型的先进性、代表性究竟体现在哪些地方,把焦裕禄、毕世祥等当作学习的读本、对照的榜样、行动的指南,做到深学、细照、笃行;要多“照镜子”,对照先进、八项规定等“镜子”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及差距,认真总结“四风”等突出问题。

五个结合怎么干 五个结合怎么干,就是要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综合素质,认真对照“四风”等问题进行自查整改,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围绕“发展、民生、稳定”三大主题,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就是要结合“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

主题活动,强化党员干部“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管百家事、暖百家心”的“五百”服务,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干系,达到干部长才干,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篇2: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

当前形势任务怎么看,一定要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五位一体”建设要求,以绿色为导向,发展现代农业、畜牧业、林业,抓好红岩生态特色农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助农增收,推动全乡生态文明建设。对标先进怎么办,一定要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五好”干部标准,对照先进典型查找差距,改进工作作风,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五个结合怎么干,一定要结合“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主题活动,强化党员干部“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管百家事、暖百家心”的“五百”服务,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干系,达到干部长才干,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篇3: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 从市场的供需情况来看

大学生和市场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也就是说, 整个人才的结构是不合理的, 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这就导致大学生出现结构性的就业不平衡问题。目前, 高校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问题和矛盾当中, 既存在着总体的矛盾, 同时也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 但是普遍来说, 结构性矛盾是其中最主要的矛盾。

2. 所谓的“挤出效应”

由于前些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 导致了很多留学生由于在国外的就业机会被减少而决定回国发展, 这些相当数量的归来学子就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强的冲击。另外, 由于考虑到整体的经济发展形势和需要, 很多企业不得不进行裁员, 只能保留一些学历比较高、就业经验比较丰富的员工, 这就会给回国发展的留学生很多机会, 他们将挤占很多岗位。

3. 所谓的“马太效应”

在经济学的解释当中, “马太效应”的意思就是最终形成贫者越贫而富者越富的现象, 也就是说赢家通吃, 导致了收入严重分配不公的现象。这种效应在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当中也是同样存在的, 这主要是和中国的大学生所拥有的各种相关资源有关。如果你所拥有的资源很多, 那么你成功进行就业的机会就会比别人多;反之, 如果你拥有的资源比较少, 那么成功就业的几率就会变得越小。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和途径

1. 要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我们知道, 经济要想快速地发展, 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 就根本谈不上经济的飞速发展, 那么, 就业的杠杆也就不可能平衡。

2. 政府应尽最大努力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中国的各级政府以及各相关的主管部门, 必须要明确自己在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当中所承担的重要职责, 要及时地掌握市场当中宏观的就业环境, 以及各个学校所培养出的各个专业人才的具体情况, 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回馈。很多时候, 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情况是由于他们对就业市场当中的就业信息了解不充分, 或者是了解得不对称。

所以, 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可以从大环境上为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一些具体的就业信息。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 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一些比较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 以更加有效地来引导和吸引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能够去西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 到基层就业, 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这样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3. 各个高校也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本校毕业生在整体就业市场当中的竞争力

对各个高校来说, 他们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引领, 在学科设置和专业培养方面强化学生所拥有的就业资本和市场的产业进行对接, 就业的自身能力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对接。因此,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 就要面向经济市场, 提高本校的大学毕业生在整体的就业市场当中的实际就业能力, 并正确地来看待实际的就业率问题,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或可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逐渐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具体的学生培养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 必须要重视学生和就业市场的联系, 不能脱离实际, 建立一个比较畅通的就业渠道, 并加强学校和学生与各个用人单位之间的具体合作。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通过经济学的角度来对目前造成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并给出了几个解决此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总之, 当代大学毕业生在进行择业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能适应整个市场的变化规律, 并根据实际的市场经济条件以及各个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 来及时地、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 并给自己在就业市场当中的地位进行一个比较正确的定位, 把客观的市场需求和主观的需要进行结合, 进一步开拓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杨河清、李晓曼.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需求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人才, 2008 (7)

[2]周劲松.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4)

篇4:怎么看当前经济形势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武汉市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时说的这句话,引起广泛关注。因为让经济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本是今年经济发展主基调“稳中求进”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今年宏观经济运行近半年之后,温总理再次强调,说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加大。

早在今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就已经将今年中国GDP增速目标调降至7.5%的水平,希望以更持续性的稳定增长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时也缓解因高增长而带来的某些突出问题。但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之快之大超出了早先的预期,因此,温总理作出这样的强调,就是要在不确定性的形势变化中首先确保年度经济增速的稳定。当然,这一稳定不是说非得要保持8%或更高的水平,而是要使年度经济增速不低于7.5%。

就以上两层意思而言,稳增长是不希望经济增速下跌过快,尤其是在外部经济形势恶化之时避免出现像2008年大幅快速下跌的情形。现有的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为8.1%,4月份的GDP增速低于8%。

从这些现象看,当前的稳增长的确处于一个相对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不是要如何将经济增速平稳降到7.5%的水平,而是要在内外部经济形势可能急剧下滑的同时如何以适当的增速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从而避免经济增速的大起大落。这也就是说,在预料到经济形势可能超预期下滑前提前启动适当的稳增长措施,而在经济形势相对稳定时继续平衡回落高增长。

“稳增长”的深意

“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增速全面放缓,许多数据超出了年初的预计。当前经济运行有偏冷趋势,宏观调控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刻。”谈及当前的经济形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如果没有一个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环境作基础,无论是调结构、控物价,还是保民生、促发展,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则从经济长期增长趋势角度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主要放在如何制止经济增速继续下滑上,既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重要措施,也将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发展目标。”

“更不容忽视的是,当前中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也恰恰是各种矛盾冲突的突发期。一个稳定发展的经济,有利于缓解各种矛盾与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能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创造有利的条件。”采访中,上述权威人士如此表示。

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发酵、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不确定性增加,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尤其是作为我国最大出口市场的欧盟,由于遭受欧债危机的冲击。导致其与中国前4个月的双边贸易额仅仅增长了0.3%,远远低于正常水平。”郑新立表示。

除了因全球经济低迷导致的市场萎缩,我国的对外出口,还面临着发展中国家要素成本低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今年1-4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1.671.8亿美元,同比增长只有6%。其中。出口5932.4亿美元,同比增长仅为6.9%,这一数据比过去正常年份下降了15-20个百分点。

在外需萎缩的同时,被寄予厚望的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样趋弱。

消费需求方面,由于部分刺激消费政策退出,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增幅比往年低4-5个百分点:在投资需求方面,当前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减弱,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以在建和续建项目为主,新开工项目偏少。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铁路建设因资金紧张已持续下降。今年前4个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2%,增速比正常年份下降了4-5个百分点。尤其是房地产投资,虽然同比增长了18.7%,但与去年同期34.4%的增速相比,下降幅度颇大。

“投资的增长应该说还在正常幅度之内,但由于出口增速下降幅度过大,导致投资的增长不足以弥补出口增速下降对总需求的影响。”郑新立表示,更值得关注的是,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11%,“按照过去的惯例,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要比GDP的增速高5~6个百分点。一旦工业增加值增幅下降到11%,那意味着二季度的GDP增速将会降到7%左右,甚至更低。”他说道。

“从GDP季度同比增长指标来看,本轮经济的回调实际上从2010年二季度就已经开始,这是自1992年有关部门发布该项指标以来回调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甚至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连续6个季度回调时的情况。”因此,余斌认为,维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趋势,应该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

“稳增长”:不能异化为新一轮“投资依赖”

近期,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启动。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文件相继出台,包括投资额超千亿元“两广”钢铁在内的一批投资项目接连获批,支持节能家电消费的财政补贴下发……

为何在全行业亏损的形势下,还要再上钢铁项目?“稳增长”是否会走上“投资拉动”的老路?面对近期一系列“组合拳”,市场抱以积极响应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疑虑。

“这一轮投资的方向和力度,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的政策有区别,强调更有动力的增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当前经济形势比2008年实际上要好得多。特别是就业形势还比较乐观,我国没有必要启动像“4万亿”那样的投资计划,但要防止投资冲动,防止部分落后产能死灰复燃。

稳增长的关键,是提振内需与培育消费,寻找经济发展新“引擎”。刘元春认为,目前出台的政策突出了三个特点:一是保持原有在建项目的连续性;二是落实“十二五”规划中一批重大、事关全局的项目;三是对民间资本开放,为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创造投资新机会。

提振经济的着力点在哪里?其一,绿色及高端导向。此次中央财政投入1700亿元推进节能减排,在以增加投资助力“稳增长”的同时,更凸显“绿色投资”倾向,投资主体也向多元化推进。近期核准的广东湛江、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建设均以压缩钢铁产能为前提:广东累计压缩粗钢产能1614万吨,广西和武钢累计压缩粗钢产能1070万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钢铁产业“大路货”过剩,但“精品”不足,这些项目的产品主打高端产品。

其二,消费导向。此次财政补贴推广高效节能平板电视和节能空调,每台家电补贴资金100元至400元不等。初步预计,推广高效节能平板电视和节能空调将拉动消费1350多亿元,这对国内消费市场是雪中送炭。

其三,市场导向。针对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国家正通过结构性减税、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等。减轻企业成本负担。“从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电信等领域建设已经显现出,国家正在从依靠政府投资转向市场投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要追求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增长

“经济减速一政策刺激一投资过热一宏观调控一经济减速”,这一怪圈是否会在此次“稳增长”周期中出现?

“长远看,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速度问题,而是结构问题。仅靠投资拉动,解决不了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小广说,中国经济已到了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时期。

经过多年发展,北京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创新经济体。2011年,在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速普遍放缓的情况下,中关村示范区经济增加值完成3062.6亿元,同比增长17.1%,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超两成。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说,未来国家和地方的投资方向将更为侧重“转型”,将科技创新摆到核心位置,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

根据相关部署,国家在继续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多财政投入将用于培育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长远考虑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刘元春说:“适度放开投资是有必要的,但是度的把握和方向同样重要。必须坚持‘稳调’结合,追求有效益、讲质量的增长,追求物价稳定、民生改善的增长。”

“转型发展需要注入新活力。”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更应致力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打破‘玻璃门’,为民间投资‘松绑减负’,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篇5: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

个结合怎么干”大讨论

(2014年5月26日)

——庙坡

“当前形势任务怎么看”“对标先进怎么办” “五个结合怎么干”大讨论,结合实际工作,我谈点个人体会,与各位共勉。

一、“当前形势任务怎么看”,我个人认为,就是要认清当前我们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国内面对的各类复杂的形势,保持高度清醒的政治头脑,把思想、工作、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乡党委工作思路上来,切实转变作风,坚定不移地同庙坡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当前庙坡乡的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与全乡人民一道艰苦实干,抓好庙坡乡生态特色新型现代农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理清思路,开拓创新,以本次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扎实做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做好本职工作,抓好各类分管工作,埋头苦干,迎难而上,圆满完成组织交给我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对标先进怎么办”,就是要对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摆正位置,深入学习理解先进典型的先进性、代表性究竟体现在哪些地方,把焦裕禄、杨善州、杨帮武、雷锋等当作学习的读本,以榜样为镜,认真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差距。用榜样的力量不断激励自己,转变工作务实的作风,提升工作方法和能力,积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认真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争做一名好党员、好干部。

特别是要查看“修身严不严、用权严不严、律己严不严”“谋事实不实、创业实不实、做人实不实”的“三严三实”,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和措施。要多“照镜子”,对照先进、八项规定等“镜子”找出总结自已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

要对标准、学先进,学习他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勇于站在时代前列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不搞特殊的基本道德规范,在依法治乡和正风肃纪上立标杆,在踏实工作和为民增收上争先锋,在自身业务能力提高上当典范,在优化服务和严格执法上树榜样,在清正廉洁和无私奉献上当表率,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业务工作和各分管工作。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为建设新型特色庙坡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五个结合怎么干”,就是要坚持把“治蜀兴川、深化改革、依法治市、扶贫攻坚、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五个结合”融入庙坡乡的发展和各项工作中去,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认真对照“四风”、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进行自查整改,坚持开门搞活动,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加大落实走基层“三本台账”活动。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为庙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回头看”,认真落实省委“五个结合”精神,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与中国富强梦、庙坡发展梦、我的贡献梦有机结合,与乡党委的具体要求相结合,深入查找自己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不断完善薄弱环节,确保落实整改到位。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与建设廉洁庙坡紧密结合,用长效机制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

篇6: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

讨论领导讲话材料

1.要贯彻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坚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决心,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全面深化水务改革发展,加快重大水利项目规划建设,把民生水利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抓住“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立说立改,把群教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制度性成果,推动广安水务实现新跨越。

2.一是当前形势任务怎么看。就是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大力增强谋发展促发展的能力,带领全乡人民艰苦实干,加快把猕猴桃产业建成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快实现新型城镇化,早日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对标先进怎么办。就是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找准典型并深入学习理解先进典型的先进性,把焦裕禄、毕世祥等当作学习的读本、行动的指南,对照好干部标准、先进典型群体,认真查找差距,特别是要看修身严不严、用权严不严、律己严不严、谋事实不实、创业实不实、做人实不实,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和措施。三是五个结合怎么干。就是要坚持把“五个结合”融入复兴乡的发现和各项工作中,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综合素质,认真对照“四风”、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和“满怀真情走基层、七进七帮解难题”等活动进行自查整改,“回头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达到干部长才干、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3.党员干部一要把握当前发展形势,紧扣建设区域文化高地这个工作大局,埋头苦干,迎难而上,完成当前各项“急难险重”工作任务;二要对照先进典型认真学习,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学习焦裕禄精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对照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找准差距与不足,积极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能力,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形象;三要认真领悟中央、省、市委各项重大方针政策精神,紧密结合文广新工作实际,大力推进基层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大力提升文化窗口单位服务水平,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落实好惠民利民政策,做好文化惠民和文化强市工作;四要进一步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坚持开门搞活动,认真听意见,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维护和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4.一是要客观认识县、镇、村情,增强工作压力、动力和定力。二是要尊重科学发展规律和客观实际,因地制宜,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三是要以落实依法治省、依法治县为抓手,培育提练富兴特色的治理模式。四是要以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重点,做实做好“三本台账”工作。五是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聚焦“四风”,对标先进,切实做好作风转变和干部队伍建设。

5.要通过对标先进,深入学习他们立足本职、胸怀大局的思想境界,进一步提升执政水平;要对标先进,学习他们遇到困难的解决思路,遇到重大时刻的是非取舍,强化自己对客观规律的掌握;要对标先进,学习他们勤政务实、清正廉洁、为民服务的精神,学会以市场的思维、开放的思维、法治的思维来保障民生、促进发展。

6.一是辩证看待当前的形势。总的来说是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经济飞速发展。同时还有社会矛盾日益突显,经济急需转型升级,“四风”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等问题。二是对照各级先进典型查找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查出在无私奉献、敬业、工作作风、钻研业务、协调解决好群众问题上与先进还存在差距。同志们纷纷表示要以先进为榜样,激励、鞭策自己,努力践行群众路线,提升综合素养和业务工作能力。二是对照各级先进典型查找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查出在无私奉献、敬业、工作作风、钻研业务、协调解决好群众问题上与先进还存在差距。同志们纷纷表示要以先进为榜样,激励、鞭策自己,努力践行群众路线,提升综合素养和业务工作能力。四要关心群众疾苦,推动合理诉求解决到位,不合理诉求疏导解释到位,生产生活困难的诉求帮扶到位,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持速健康发展。

7.一、当前形势任务就是我们针对教育系统目前“急难、险重“项目积极应对、全力完成、需要解决的任务;

二、职能科室结合“四风”找准问题,边查边改;

三、在教育、教师培训方面完善机制、建立长效机制;

四、加大对先进的宣传力度、加强教师、学生的教育和机关作风管理。并要求教育系统干部职工在工作中要有担当,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对标先进中,向先进典型人物学习,克服自满情绪,要坚持身体力行、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

8.一是要领悟实践活动与提高思想认识相结合,二是要教育实践活动见行动与重点工作、民生工程相结合,三是要用法治思维去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依法治乡推进法治燎原建设相结合,四是要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与抓班子带队伍加强基层组织相结合,五是要实践活动与深入开展走基层活动改善民生相结合,按照黄新初书记在正风肃纪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切实做到思想真自觉、问题真聚焦、行动真逗硬、推进真深入、工作真结合,确保活动真有效。

9.机关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学习,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兰考县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坚定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务实履行政协“三大”职能,努力为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诤言、献良策。

10.一是要认真学习领会 王东明书记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的讲话精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省、市决策部署和对“六个基本判断”的认识上来,加快建设“产业新城、品质崇州”;二是要对照“五好”干部标准,严格按照“三严三实”要求,积极向先进典型靠拢,认真查找差距和短板,明确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三是要坚持改革创新,明确责任,结合镇各办公室实际和工作职责,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

篇7:如何看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必须了解国内国外的经济形势,以下是我的一些了解和看法:2009、2010年的经济形势全球经济运行进入了“后危机”时期,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进一步稳固和加强,国民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2009年,任务非常明确—应对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2008年底中央出台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率先走出危机阴影,经济增长逐步恢复到正常轨道,并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重要作用。2010年的困难程度不如2009年,但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是最复杂的一年。2010年对世界经济而言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退去,在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增长拉动下,世界经济虽然复苏仍在延续,但却增长乏力,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还在持续蔓延,美国经济复苏步履艰难,新兴经济体通胀越发严重。在此背景下中国也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经济仍保持预计高于百分之九的速度增长,在这一年里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年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创造了汇改以来的最高记录,达到了6.6227,在这一年里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张首次突破4%,其中与人民大众密切相关的菜价更是上涨了31%,在这一年里中国的通胀压力继续增长。但是,在这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一年,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中,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力的领导和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战胜了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化挑战为机遇,取得重大发展成就:经济较快增长,农业基础得到增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善民生成效显著,不仅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而且基本上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11年,“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的开始,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不过2011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情景也不容乐观:从外部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内部看: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因此,针对“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的任务,完成仍可能存在难度,基于2010年四季度强劲的增长态势,2011年经济在特定季度过热的可能性不容忽视。其中重要原因是到目前为止的紧缩措施力度有限,实际上滞后于物价走势,紧缩力度和节奏都稍显滞后,宏观政策在进行紧缩时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本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各种战略,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等,在这些战略的实施中,中央政府通过各种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能力建设投资社会保障和功过那个服务项目的补贴的等,对中西部提供了大规模投资等财政支持,大幅改变了资源投入的区域配置格局,但是如今东西部的差距仍然很明显。而且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结构性问题,一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资金流动性过剩,是的经济运行存在大起大落的风险,另一个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其次过分依赖外贸,内需拉动不足,再次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方面来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不协调,投资和消费不协调,居民的消费能力仍有待提高。最后一点,我国经济过去主要以消耗大龄能源资源、污染环境为大家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前提下,调整经济结构。在这些问题中过分依赖出口的问题在金融危机后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经济增长对出口的过分倚重,导致我们更多的受到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的左右,安全风险不断积聚。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的时期,在清醒的认识我们面临的困难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我们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促进科学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1.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2.“十一五”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3.内需驱动增长的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扩大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投资的适度增长是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基础。2008年以来的扩张性政策使得我国投资依赖的增长特征更加显著。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部门民间资金选择了“蛰伏观望”,扩大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主导,民间投资份额有所降低;2010年,经济形势转好,很多民间投资重回实体经济领域,活跃度增强。投资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内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民间投资渐趋活跃。

4,201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回升,出口将保持一定增长,外需有可能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正拉动。5.十六大以来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篇8: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

这种意味深长的事件碰撞也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 让人们停下匆忙前进的脚步, 来审视自己生活的城市和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的城镇化历程:中国城镇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我们为什么要城镇化?我们要怎么进行城镇化?本文将就这些问题来与读者一起探讨。

“不是快了, 而是慢了”

——中国城镇化怎么啦?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城镇化率。城镇率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2011年, 我们的城镇人口占到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51.27%, 首次突破50个百分点的大关。也就是说, 从这一年开始, 中国开始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2013年年底, 这个数据达到53.73%。这都是按照城市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的数据, 也就是说除了城市户籍人口, 还包括在城市里生活半年以上的农村户籍的人口。中国现在有两亿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城市常住人口, 实际上并没有城市户籍。到目前为止, 如按户籍人口计算, 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是35%左右。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其城镇化率在70%~80%之间, 无论从常住人口还是从户籍人口来计算, 中国与它们甚或与全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这也说明了我们的城镇化空间还是很大的。

城市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漫长, 但大量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的高速城镇化的开始, 至今只有不到200年。直到公元1800年, 城市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2%。今天, 地球上有一半人居住在城市里, 城市人口已超过30亿。预计到2030年, 城市人口将迅速攀升到50亿。

一般来说, 城镇化的过程有以下这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城市人口的聚集, 即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基本上是这个情况, 一直到今日还有所延续。

第二个阶段叫郊区化。所谓郊区化, 一方面是城市往郊区扩展, 出现了很多卫星城;另一方面是一部分人比如说中产阶级开始因为市中心的房价太高, 只好到郊区去买房。还有一部分富裕的人, 可能已经厌恶了城市中心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声音嘈杂, 继而迁移到城市的郊区去购置小别墅甚至第二住宅来居住。在这个阶段, 城市规模和人口都有一个向郊区拓展的趋势, 所以就有了“郊区化”的叫法。

第三个阶段通常称为逆城镇化。所谓逆城镇化, 并不是说城镇化的反面, 它是城镇化更进一步的一个发展阶段。由于交通的便捷和快速, 大量的城市人口开始到更远离城市的地区甚或乡村迁移和居住。在这个阶段, 城市周边生活开始活跃起来, 地价也相应跟着上涨, 而城市的中心反而时有“空心化”的现象出现。

普遍的观点认为, 中国目前开始初步进入城镇化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即郊区化的阶段。而欧美发达国家则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 即逆城镇化的阶段。

现在, 在欧美进入逆城镇化阶段的发达国家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向, 即进入逆城镇化之后又创造出一个新的词——“再城镇化”。所谓的“再城镇化”, 就是把城市复活, 把原来已经空心化的市中心的城市生活重新搞活跃起来。如搞一些新的创意、新的产业, 使市中心重新成为创新的源泉、娱乐和生活的中心。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城镇化国家, 其城镇化进程并不一定完全按照发达国家的老路走。特别是因为近十年来的高速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各个阶段集中重叠发生的现象。如果说中国现在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但因为还是会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城镇化率也还在不断提升的进程中, 所以其实也还是有着第一阶段的特征。这种现实情况也值得我们注意, 在研究和实践上都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另外, 按照世界城镇化发展规律来看, 城镇化水平应该是与工业化发展基本同步的, 但中国城镇化水平却大大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由此说来, 中国城镇化不是快了, 而是慢了;而这几年爆发式高速发展, 是对前面没有完成的功课的一个历史补救。

“是历史潮流, 也是现实需要”

——为什么要城镇化?

近几年对于中国城镇化, 坊间有一种观点, 认为是政府主导推动的结果。笔者对此是不认同的。城镇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潮流, 它既是人类文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结果, 也是它们的成就表现。另外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 是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在现代, 城市无疑就是人类美好生活的集聚, 人类向城市集聚无疑很正常。中国曾经有政府限制农民进城的历史, 现在虽限制越来越少但户籍制度的门槛还一直存在, 但中国的农民却一直在往城市里聚集, 这无疑是因为他们觉得城市生活更美好更精彩, 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 改变他们的人生命运。

立足当前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形势, 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潮流, 对于中国乃至于对于世界的发展来说, 更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列茨把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影响最大的两个关键因素。中国城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全世界都在期待它能够带来一次改变。中国的城镇化牵涉13亿中国人, 要知道, 全球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我们现在有超过50%的城市人口, 那其实意味着7亿多人的庞大市场, 对全球经济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拉动作用。

这种经济拉动作用对中国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笔者认为, 它可能会给中国经济的整体转型带来一个非常大的机遇。众所周知, 中国经济过去一直靠工业化特别是加工制造业来推动, 而后者是建立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的人力红利上的。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 人力成本越来越高, 人力红利将不复存在。近几年的“民工荒”问题已经为此警告了我们。人力红利没有了, 工业化的发展空间将大为缩减, 经济需要寻找新的推动力, 而城镇化恰好能填补这个空白。城镇化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 其所牵涉的产业面比工业化在范围与规模上都要大得多, 乐观预计, 以城镇化为新的经济拉动点, 将为中国经济格局带来一个更全面立体同时也更健康的结构体系。这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的作用也将是很显著的。

不同以往的任何一种经济形式, 城镇化带来的将是一种聚集经济效应。所谓聚集经济效应, 即在城市的状态下组织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组织, 是不是在城镇化的状态下, 差异是非常之大的。在农村算经济产出, 一般是算亩产多少, 或者一年一亩地收入多少;而城市的算法则是要按平方公里来计算的, 即一平方公里的产出是多少。越发达的城市, 它每平方公里的产出就越多。今天的中国城市在这方面已经初步显示出来, 如把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做一个平均的比较, 你会看到越大的城市其平均的每平方公里或人均GDP的产出会越高。

比如说深圳, 深圳现在每平方公里产出大概是4亿元, 但是在一河之隔的香港, 其产出就是每平方公里14亿元;新加坡的更高, 大概每平方公里18亿元。深圳在我国算是发达城市了, 但是和世界发达城市的差距还是很大。从侧面来说, 这也反映了大陆城镇化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 相对于农村, 城市生活具有庞大的消费力量。这也意味着城镇化的水平提高, 整个国家的消费力量也将大大的增加。在工业化的背景下,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目前主要还是依赖于出口和投资, 但当前情势, 继续扩大投入未免会带来重复建设, 不仅会造成投资效益下降, 通货膨胀也是个潜在威胁;而出口方面现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所以要扩大消费, 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当务之急。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几倍, 但现在中国的消费市场大概仅只相当于美国的1/10到2/10, 这说明中国消费市场的空间还是非常之大的。而这种空间潜力, 将有待于城镇化的再发展来挖掘。

除了可以产生经济集聚效应和扩大消费市场, 城市还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创新力量, 包括文化、科技、创意、经济甚或是政治各方面的创新。城市本是创新之源, 而创新也是城市内在品质的要求, 所以现在有很多城市在归纳自己的城市精神时都要把创新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创新也将是中国城镇化下一步要注意去培育和弘扬的东西,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度、人才、环境等方面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氛围——这将是接下来的新型城镇化需要好好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不仅是城市的, 也是农村的”

——中国城镇化怎么走?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就基本完成了城镇化进程, 目前的全球城镇化浪潮主要是指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中国从1980年代改革开放起走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阶段, 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美国城镇化50年的路。目前看来, 高速城镇化也给这个体量庞大且具有特殊城乡差异的国家带来了很多现实而紧迫同时又非常具有独特性的问题。

放眼全球, 在当今, 恐怕我们已经找不到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 其城乡之间所呈现的差异和区别如此巨大了。很多人都在开玩笑说, 一进北京, 感觉就像在欧美发达国家, 但开个车往城外走两个小时到乡下, 感觉就像在非洲发展中国家。这种差异无疑是我们现在急迫需要、也正是时候集中来解决的一个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 如能建设好乡村, 很多人不用跑到城市里来, 甚至很多城市人可以到乡下去生活, 这也将使整个国家的人口国土布局更趋于合理化。中国以往的城镇化思路是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于城市 (特别是大城市) , 让城市优先发展, 这在国家建设的起步阶段是一种选择性的发展战略, 但今天无疑已经到改变思路的时候了。当所有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 甚或对于人的生存发展来说, 所有好的机会都聚集在城市, 势必会造成人口大量地向少数地方 (大城市) 集聚, 同时, 大城市越来越大其负荷越来越重, 乡村则越来越空也越来越凋敝、贫弱。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思路, 还是像以前那样把所有好的东西, 甚至是在乡下种得很好的树都搬到城市来, 只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差异结果。

按照GDP来计算, 中国目前整个的农业产出大概占10%, 按照国际上的正常情况同时也综合于我们的国情, 其实只需要20%左右的劳动力去从事农业生产就够了。但是中国现在从事农业的劳动力, 还占到整个国家劳动力的37%~38%。上面我们说城乡发展差异, 怎么消除这个差距?这就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发展农村、农业, 通过农村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减少农业生产人口, 使农民从效率低下的小农生产中解放出来, 通过从事其他产业生存、致富。城镇化不仅只是城市的城镇化, 农村也要城镇化。当我们走到这一步, 就是生活在乡村的人并不一定都从事农业了, 且他们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和城市都没有太大的差异, 中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也许就算是已经圆满成功了。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着一种争议, 是优先发展小城镇, 还是优先发展大城市?这个已经争论了几十年, 一开始有的学者说发展小城镇, 如费孝通, 他就很主张发展小城镇, 认为这是改变农村的一个很重要方法和渠道。1960年代,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舒马赫出版了一本叫《小的是美的》的书, 当时很热销。此书有一个观点, 就是认为城市最适合的人口规模是50万, 一旦大了反而不经济, 同时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但是现在就中国乃至于全球的总体情形来说, 这种小而精致的城镇化模式显然不可能了。城镇化的现实在不断突破着这个界限, 中国的城市, 一线二线甚或三线的, 现在的人口都是以百万甚至上千万来统计。同时我们也看到, 上千万人口规模的城市, 其聚集经济效应的功能也更加突出, 这无疑已经超出了老一辈学者的设想。

目前的中国城镇化研究话语领域, 普遍达成共识的观点是主张大中小城市要合理布局, 并协同统筹来发展。大城市和小城镇, 无论优先发展大的还是优先发展小的在现阶段来说都是行不通的。中国13亿人不可能像韩国那样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 大量的城镇化还是要靠发展中小城市来解决, 所以我们需要大小兼顾, 协同发展。这不仅关系到城市规模的问题——实际上, 城市规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大城市的聚集功能强大, 如果规划管理方面再跟上去, 大城市无疑也能发展得很好。

今天人们说大城市不好, 大多是因为“城市病”的问题。中国社科院2012年2月发布的首部国际城市蓝皮书认为, 因为快速膨胀的人口与城市资源不协调, 中国大型城市正步入“城市病”集中爆发期:上班堵车、医院排队、学校离家越来越远, 空气污染、大量城市垃圾无法妥善处理……所有这些问题近几年来都在极度困扰着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中国人, 不断地蚕食着都市人的幸福感。但是回过头来冷静地观察与思考, 笔者还是认为, “城市病”的发生, 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在建设规划和管理方面没有做好。

事实上, 历史上大多数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 都经历过“城市病”集中爆发的阶段。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也曾长期饱受“城市病”困扰。这也就是说, “城市病”并不是不可治愈, 只是需要我们要从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的理念、方式上去做根本上的改变和进步, 需要一个长久的甚至是有阵痛的改变历程。比如闻名全球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雾霾, 它无疑是目前对我们的城市生活质量产生恶劣影响的一个东西, 但是对其的改变与消除是非常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它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 同时也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产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另外一个争议最多的交通拥堵的问题, 和雾霾也是同样的道理。随着大量人口在大城市的集中, 交通的负荷必定会增大。我们不能把这个归绺于人口的集中, 人口的集中是城市的目的也是城市成型和发展的必要因素。在笔者看来, 我们能做的有两个:一是在城市规划建设时做好规划, 尽可能完善地完成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构建;二就是要发展建设公共交通系统。当其他的公共交通不发达时, 城市居民的出行就会依赖于私家车。在一个有千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 当每个人都要开车去上班, 交通拥堵必定成为城市的病灶。大城市的发展和运行是非常依赖于交通系统的, 地铁、轻轨、郊区铁路以及公共汽车等, 各种网络能够便捷、便宜而快速衔接起来, 大城市才可能活络得起来。

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 中国城镇化目前所呈现的种种问题, 其解决也绝对不可能是一两天的工夫。中国城镇化是一个历史潮流, 它在很短的时间里把中国从乡村社会带到城市社会。国内包括学界和官方, 多数人在展望我们城镇化的未来时, 总是往“低碳”、“绿色”的方向思考, 笔者认为, 这些思考没有涉及中国城镇化的根本问题。中国的城镇化是从乡村中国走过来的, 其问题的根本固然也和农村紧密联系。如果哪一天, 在中国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美好局面, 就是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 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没有太大的差别, 那中国的城镇化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任务。

上一篇:描写马路上车多的句子下一篇:《雪》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