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咨询制度

2024-05-13

小学心理咨询制度(精选8篇)

篇1:小学心理咨询制度

小学生心理咨询制度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一、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及时提供学生心理健康信息,供学校相关决策、改革时参考。

三、对有情绪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或团体咨询,提高其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矫正心理偏差,培养健全人格。

四、及时发现和鉴别中、重度心理障碍学生,及时转介到高一级咨询、治疗机构。

五、在新生入校、考试前等特殊阶段,对学生开展集体心理健康教育及情绪问题疏导矫正工作。心理咨询员工作职责

一、学校心理咨询员应具备规定的资质,并经过专门培训,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技能。

二、按规定时间值班,不迟到、不早退。热爱心理咨询、辅导工作,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三、咨询人员应接受其专业范围内的个案,并在辅导时严守自己资格的限制。

四、咨询人员在充分尊重来访学生的前提下,全面收集有关当事人心理问题的资料,作为咨询、辅导工作的依据。

五、咨询人员应定期参加培训,经常接受上级咨询师的指导和咨询,不断提高自身的咨询水平,并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

六、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未经当事人许可,不泄露有关当事人秘密的信息。在团体咨询中,关于团体成员的自我揭露,咨询员必须事先设定守密原则。

七、咨询过程中,如发现对来访者难以适应时,应本着负责的态度向来访者介绍其他咨询师;

八、所有咨询人员都应严格执行工作职责。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心理咨询的目标不仅局限于消除来访学生的心理失调和障碍,应为促进全体学生发展服务,帮助其提高适应能力,建立起内外协调的良性发展机制。

二、教育性原则

心理咨询工作必须符合学校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根 本目标。

三、启发性原则

咨询工作中必须充分调动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主动思考,促进自我成长,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四、整体性原则

心理咨询工作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充分考虑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把具体问题同整个心理活动整体联系起来,抓住主要矛盾,全面分析问题。

五、协调性原则

心理咨询工作必须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协调配合,共同开展心理疏导矫正工作。

六、巩固性原则

心理咨询工作必须及时巩固咨询成效,避免出现反复。

七、保密性原则 要求咨询人员必须保守来访者的秘密,尊重来访者的合理要求。心理咨询保密制度

一、心理咨询员有责任向来访者说明咨询工作的保密原则,以及应用这一原则的限度。

二、除了心理咨询员和档案管理员以外,学校任何其他人员包括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等,都无权查看心理档案室档案材料。

三、心理咨询员只有在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咨询过程进行录音或其他形式的记录。

四、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一旦发现来访者有危害自身和他人的情况,必须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部门或家长),但应将有关信息的暴露程度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五、心理咨询员接受上级单位或公安机关法律规定的询问时,不得做出虚伪的陈述或报告。

开发区二小

篇2:小学心理咨询制度

一、总则

1、心理教师在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时,应遵纪守法、遵守心理教师道德准则,在其教师工作中建立并执行严格的道德标准。

2、心理教师应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3、心理应不断学习本专业的有关知识,通过不断改善自身的工作实践、教学和科研水平,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4、心理教师应明确了解自己的能力界限和专业职能的界限,不作超越自己能力和职能范围的事情。

二、对来访者的责任

心理教师的工作目的是对来访者负责,使他们获得适当的服务并由此获益。

1、心理教师不得因来访者的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来访者。

2、心理教师在治疗关系建立之前,应使来访者明确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性质、工作特点和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来访者的权利和义务。

3、心理教师在对来访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来访者对工作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应与来访者达成书面协议。

4、心理教师应明确其工作的目的是促进来访者的成长、自强自立,而并非使来访者在其未来的生活中对心理教师产生依赖。

三、与来访者的关系

心理教师应尊重来访者,按照本专业的道德规范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1、心理教师应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对来访者的潜在影响有清楚的认识,不得利用来访者对自己的信任或依赖谋取私利。

2、心理教师应努力保持和来访者之间客观的治疗关系,一旦业已建立的治疗关系超越了客观的界限,应采取适当措施终止这一治疗关系。

3、当心理教师认为自己不适合于对某个来访者进行工作时,应对来访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来访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专业人员。

官庄完小 心理咨询计划

目前普遍存在仅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标准的情况,导致不少学生自我形象偏低,自信心不足,严重阻碍着学生的素质成长。为了提高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证学生能够及时解决面临的问题,我校特开展心理咨询以帮助大家走出困境。以下是具体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 中科软件园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我校的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1、了解自我

目前普遍存在仅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标准的情况,导致不少学生自我形象偏低,自信心不足,严重阻碍着学生的素质成长。针对 中科软件园这一现象,心育工作应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对自我的形象进行整体认识,让学生从学业自我形象、社会自我形象、情绪自我形象、体能自我形象等方面进行整体认识,找出自己的优势与劣态;帮助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树立自信心。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2、培养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

当前由于学习适应性不强,而沦为学业不良的学生日渐增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就显得日趋重要。心育工作应致力于开展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寻求适合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的学习品质以及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工作,以达到促进其有效学习的目的。

3、养成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

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不可或缺的条件,人际交往的适应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也影响着其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可导致亲子、师生和同伴间的冲突不断增加。所以协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是重要的。在当今这个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做到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事情。

4、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目前的教育比较强调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会严重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心育工作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各方面的谐调发展,使个体在认识、情意和行为三方面达到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得以发挥,日后成为: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能作出积极贡献的人。

三、工作安排 领导小组

组 长:宋振颜

成 员:各年级班主任

实施方案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5、面对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6、预防和矫治相结合;

7、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8、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9、心理辅导过程对学生所作的“自我暴露”,辅导员应严守秘密,不宜对外公开当事人的姓名和事件。

四、实现途径

根据我校的实际,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

(一)心理健康教育

这项教育工作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课程辅导形式。偏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具体内容包括智能训练、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

2、专题讲座形式。目的在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进行的心理咨询、心理训练活动,它面向少数学生,立足于矫治。主要方式:

1、个别咨询。它着眼于少数问题学生、侧重运用行为矫治和心理治疗方法达到辅导疏通心结的作用。个别咨询的程序包括学生自诉、诊断分析、调适矫治和效果反馈四个环节。方式有面谈、电话、通信等途径进行。在我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心理咨询教师。

2、电话咨询。是指利用通话方式给予学生忠告,劝慰和指导。由于通话具有隐秘性,咨询的学生基本上都能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

3、书信咨询。其优点在于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随时通过信件诉说自己的苦恼或愿望。那些不善言辞,或较为拘谨的学生常常选择这种形式。

五、评价效果

初步设想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工作通过建立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学校评价体系、社会家长评价体系来进行。力争把心理教育工作作为我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成为我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特色、一个亮点,为创办示范学校奠定基础。

篇3:小学心理咨询制度

(一)心理咨询。

高校心理咨询即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中心的全职或者兼职教师以高校师生为服务对象,针对在校师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运用相关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预防和矫治的过程。其中预防指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矫治则是指个人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的过程。

(二)制度。

我们平时所讲的制度包括正式与非正式制定的程序与规则,也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此外,还有生活环境的氛围与文化。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内部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运行管理制度、要达到的目标、应用的理论方法等方面。

外部制度,就是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运行过程中国家、社会的支持,包括人、财、物方面的制度保障及其所提供的支持制度。

二、发达国家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

在国外高等教育的制度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目前国外许多高校几乎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配备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相关文献表明,发展较好的是英国和美国,下面以这两个国家为例进行说明。

(一)英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制度。

二战后期,英国的心理咨询开始兴起,先后成立了英国心理治疗协会,英国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学会等,这些协会由政府支持创建,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一步步促进英国高校心理咨询的规范化和职业化。下面以里丁大学为例。

首先,里丁大学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对于教师的选拔有严格的标准,对人员的资历和专业水平都有制度化的规定。另外,各人员分工明确,且层次鲜明;其次,在心理咨询中心的具体操作中,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于保密原则、干预、转介都有明文规定;再次,里丁大学拥有分工明确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学生事务部主管心理咨询服务,下设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困扰;最后,里丁大学心理咨询的另外一大特色就是朋辈辅导,并有制定相关制度保障朋辈辅导的顺利进行。

(二)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制度。

美国高校20年代开始了心理咨询与健康服务。在政府的支持下,相继成立了美国心理学会及国际心理咨询服务协会等,各高校咨询机构按照其确立的标准构建和运行,形成了完善的机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服务管理制度。下面以美国西密歇根大学为例说明。

首先,西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隶属于学生事务管理部,但是职能独立,场所的设置也比较独立,设施齐全;其次,政府在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同时出台了许多政策加以保障,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的资金一部分来源于联邦政府和一些社会机构的拨款,一部分是学生所缴纳的健康保险和部分学费;再次,咨询服务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感受,维护学生的利益;最后,美国高校心理咨询的标准和准则由美国心理协会、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认证协会进行制定和修订。对高校心理咨询的规范化、制度化有很大帮助。

综上所述,英美心理咨询服务的知道都包含完善的机构设置、统一的认证机构、专业的咨询人员和严密的管理制度。

三、发达国家心理咨询服务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综合英美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制度化发展,可以考虑从高校内部规范,和政府社会外部支持这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下面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内部规范。

首先,需要建立对机构设置的认证制度,分析英美两国的特点,可见其最大的共同点是高校有一个确定的为学生生活和学习提供帮助的部门,而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中心是其下属部门。这种机构划分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较高,值得学习。

其次,建立咨询人员资质认证制度,欧美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各种机构的带领下有比较明确的人员资质选拔的制度,对从业人员有相关资质的规定。由于国内咨询师考试还处于初级阶段,拿证相对比较容易,所以国内高校在选择高校咨询师时不仅要通过资格证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素质。另外,对于高校咨询师与一般咨询师的区别还体现在科研工作上,在心理问题初期诊断中,量表的选择至关重要,对于新生入学的筛查工作更为重要,所以高校咨询师在咨询工作的同时,要具备科研能力,要有一定的科研任务。

最后,建立机构运行的管理制度。参考英美国家建立多种预约方式、转介、及时评估的服务流程并严格规定保密原则;在大学开学之际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开设相关课程。

(二)外部支持。

首先,政府和社会的经费支持是高校心理咨询的必要条件,最好能够有相关文件的支持。2003年12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文件提出要加大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2],但是,国内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大多挂靠在学生处,各项经费有限,并没有专门的经费支持。

其次,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规范专业认证评估,对英美国家的分析可以发现,两国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对高校心理咨询的设置和专业化规范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仅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的认证考试,对于从业的专业技能要求比较宽泛,对于人员资质的审查比较宽松。目前国内虽然有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但是权限比较小,关于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详细培训和鉴定还没有开始。对于高校心理咨询师这个特殊的职业,迫切需要针对它的资质和要求规范,并进一步达到制度化的程度。

参考文献

[1]雷巧华.国内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J].纺织教育,2010(1):76.

篇4:心理委员制度

要切实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不断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机制。本文从设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委员制度的必要性、心理委员制度的优势以及心理委员制度的具體内容等方面,论述了大力普及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关键词:高校;心理委员;创新

收稿日期:2011-12-21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河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论文,编号:JYGH2010021。作者简介:齐玥(1976-),女,辽宁绥中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社科与数理部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韩丽丽,(1960-),女,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社科与数理部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教学与研究。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2011年2月23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教思政厅[2011]1号)。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以“以生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心理危机事件不断发生,它极大地威胁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拓展新途径,探索新体制。特别是我们认为: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令人担忧的背景下,高校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已经成为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必要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校因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匮乏,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之后在美国、加拿大等许多大中小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咨询的研究与实践。2004年,天津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随后心理委员制度在我国个别高校和中小学得到推广和使用。所谓心理委员制度是指在班级设立专门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班委会成员制度。直到今天7年过去了,笔者课题组的调查是:我国高校总体看来设置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并不多,只占36%,这种设置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因此,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推广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切实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需要

多年以来,我校心理心理咨询中心一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2010年9—10月,我校心理咨询中心(也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量表”(UPI)对全校2010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798份,以下是近三年来心理普查的部分情况。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繁重的,任务是艰巨的。但是由于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力量有限,如果所有学生的问题都依靠这几名心理咨询老师来解决是远远不够的。班级心理委员能够发挥正面宣传的作用,从而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使更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通过在班级里设置心理委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缺乏,从而扩充心理咨询的力量,有助于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范围,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心理帮助,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是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我们必须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预防为主,目标是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完善大学生人格。但是,如果仅仅靠1或2名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和几名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从事全校繁重而艰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没有数量可观的学生参加,这项工作是肯定做不好的。原因很简单:几名专业教师的工作不可能辐射到每一名学生,而且大学生心理问题有自己的特殊性,有时还可能出现极大的生命危险性。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设立将逐步建立健全辐射每个班级的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监控体系,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每一个大学生。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开辟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充分调动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加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完善和健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形成了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体系。

(三)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

我们常常听到我们的领导喊这样的口号:“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最不能容忍也是最不满意的就是自己的“命根子”——孩子,在学校发生极端事件。近年来,高校因心理问题发生极端事件的屡见不鲜。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一般来说是有外在表现的,难道马家爵杀人之前没有任何征兆吗?绝不是。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就很可能有效地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真正让人民满意。有效地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仅仅依靠数量有限的高校心理咨询老师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使危机干预辐射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才有可能避免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必要而关键的环节,就是设立大学生班级心理委员制度。

二、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独特优势

(一)班级心理委员来自学生,他们与其他学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圈,即相对确定的活动空间及相对稳定的交往对象,特别是班级与宿舍这两个基本单位,是大学生相互联系的最佳纽带。心理委员具有老师所不具备的优势,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接触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一个学生的人格变化或行为剧变或多或少地会在他自己所处的班级或宿舍中首先表现出来。心理委员作为班级里的一员,他们非常了解和熟悉每个同学的基本情况,当身边同学出现心理困惑时,能够提供相关的帮助。

(二)班级心理委员就在学生中间,他们能够最早发现同学的心理危机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认知和调节压力的能力有限,所以大学生时常出现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障碍。一旦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最早察觉的往往就是身边的同学。班级心理委员就在学生当中,而且心理委员的职责之一就是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就是说,班级心理委员对本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他们能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或帮助寻找专业人员及学校相关部门解决。这样,就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和早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就会提高干预和治疗的良好效果,从而有效地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真正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三)班级心理委员与学生经历相似,更容易与学生交流并产生共鸣

课题组在调查中了解到:同学们认为班里的心理委员是自己的同学,是同龄人,与教师相比,没有距离感,能够了解彼此的想法,因此更愿意找心理委员倾诉一些问题。学生们是这样说的:“无论怎样,心理委员是我的同龄人。”“可以在聊天的同时得到一些心理上的指导。”“心理委员就在我的身边,有了苦闷的事情,随时能找到倾诉对象,心理就好受了很多。”……同学们的这些想法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对在班级里设置心理委员的欢迎和肯定,绝大多数学生对该职位的存在抱有积极的态度,也昭示着学生对更多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的渴望。

(四)心理委员是班委会的一员,与教师有更多的接触

班级心理委员和其他班委会成员一样,是班委会的成员。班委会成员特别是心理委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教师与本班级班委会成员接触较多,班委会成员也有更多的机会和老师联系,当身边同学出现心理异常情况时,心理委员能够及时向班主任教师提供相关信息,特别是对于同学中出现的心理危机,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专业人员及学校相关部门,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同时,对班级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能及时向班主任、心理辅导中心反馈,做到提前防范、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

此外,心理委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如心理委员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心理委员的主要职责,心理委员的选拔与聘用,心理委员的培训,心理委员的管理与考核等方面,也是必须清楚的。这里不便赘述。

总之,心理委员是近年来我国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由教师负责向师生共同完成完美模式的过渡。实践证明:心理委员制度对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增强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强烈呼吁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应大力推进高校心理委员制度,在这方面内蒙古自治区走在前头。由于心理委员制度的具有巨大的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心理委员制度一定会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普及,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朱美燕.危机干预中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J].教育探索,2010,(6).

[2]李笑燃.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3).

[3]何思彤.如何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能动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责任编辑:杜红艳]

篇5:小学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

1、心理咨询教师必须态度热情,工作细致和认真。

2、对师生咨询内容和有关的隐私严守秘密。

3、心理咨询员不得迟到、早退,要按时到岗接受咨询者来访。

4、保持室内环境整洁,优美、舒心,花卉盆景等装饰物要不断更新,营造温馨的空间。

5、做好有关材料的存档工作,及时整理、装订成册。

6、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做好学生个别辅导或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工作

7、未经同意,有关资料不得外借。

8、爱护室内各项设备,保持正常使用。

9、工作完毕,关好门窗、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10、对非工作人员,非咨询人员要阻挡入室。

小学心理咨询室教师工作制度

1,值班教师在规定值班时间内必须到岗,耐心接受同学的咨询,并做好面谈预约登记和当日的值班记录。

2.当日值班人员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必须以电话或当面请假的方式,向心理咨询室负责人提出请假申请,批准后方可请假。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密内容涉及心理咨询室相关所有工作内容。未经负责人同意,值班人员严禁随意翻阅心理咨询室存放的材料和文件。

4.心理咨询室除工作人员外,一般不允许无咨询要求的学生或其他人员进入。

5.如果在工作中泄密或者由于工作失误导致咨询室财物损失,将酌情给予相应的处分,并担负损失财物的赔偿责任。

小学心理咨询室档案管理制度

一、心理咨询师有责任向来访者说明工作的保密原则,以及应用这一原则的限度。

二、心理咨询中的有关信息,包括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作为档案,及时送档案室进行保存。

三、除了心理咨询教师和档案管理员意外,学校任何其他人员包括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等,都无权产看心理档案室档案材料。

四、心理咨询师只有来访者统一的情况下,才能对咨询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教学引用和科研写作时,应隐去那些可能据以辨认出来访者的有关信息。

五、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一旦发现来访者有危害自身和他人的情况,必须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部门或家属),但应将有关信息的暴漏程度限制在最小范围。

六、心理咨询教师接受卫生、司法或公安机关规定的询问时,不得做出虚伪的陈述或报告。

小学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完美人格为目标,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尊重“一个教师能有多健康,就能把他(她)的学生带得多健康。”的理念,对不断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给予支持与保障,从而更好服务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继续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

继续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每天开放心理咨询室,做好学生的来访接待和咨询工作。对于问题较明显的学生,坚持个案的跟踪,及时与家庭联系。

(二)、开设心理辅导讲座。

本学年,邀请心理教育专家、行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准备学生心理教育会议,结合青春健康教育、人际交往、学习压力等内容,积极为学生提供知识指导和帮助。

(三)、认真做好心理咨询室来访者的记录工作。但对咨询案例的情况要进行保密,不得任意传播,以免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

(四)心理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在缺少专业书籍的情况下,主要通过网络等媒体来充实相关知识,为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小学心理咨询室工作守则

1、心理咨询员应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接待每一位来访者。工作中须以心理学、医学、哲学、社会学等理论为指导,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摒弃个人好恶,禁止宣扬和采用迷信、虚幻、神灵等一切非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2、心理咨询员应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合作关系,尊重当事人的人格、权利与意见,有责任对当事人的姓名及有关咨询内容、测量结果、治疗方案等予以保密,确保当事人的隐私等民事权不受侵犯。

3、在实施有关人格测量、情绪评定等心理测量的时候,应向测试者说明测试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测试后应结合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向受试者解释测试结果,不得夸张心理测试工具的效用。

4、心理咨询工作者应积极与同行和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当感到无法帮助来访者时,应终止咨询关系,并建议其去其他机构或同行处咨询。

5、当来访者的行为可能对其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时,咨询员有责任进行干预,并及时告知学校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帮助当事人。

6、咨询员在咨询工作中必须保持角色的一致性,不代当事人作 决定,防止当事人对咨询员的过分依赖。

小学心理咨询室工作职责

一、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

三、开展学生心理知识系列讲座。

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第二课堂活动。

五、负责对专、兼职辅导员及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的培训。

六、指导“学生心理协会”的各项活动。

七、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八、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适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九、建立和维护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

1.培养学生心理特点和现代健康新观念; 2.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3.建立合理认知;

篇6: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发展方向

1、让教师更了解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当然更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虽然我校教师对心理健康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论指导和深刻认识的教育是无法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的,因此,本学年的一个重心应放在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上。

2、让学生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来,内心极不舒服,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矫正性功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才是重点。

3、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学校的各种教育途径都要行动起来,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三、工作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5、面对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6、预防和矫治相结合;

7、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8、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9、心理辅导过程对学生所作的“自我暴露”,辅导员应严守秘密,不宜对外公开当事人的姓名和事件。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

2、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3、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5、做好平时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专栏、黑板报等方面内容的定期更新;做好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对咨询纪录、咨询信件等定期存档。

五、检查

篇7: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

1、心理咨询室环境要求保持一种和谐、温馨、安全的环境氛围。

2、心理咨询教师要严格遵守心理咨询教师职业道德,具备心理咨询工作能力,为人师表,认真工作。

3、心理咨询时,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心理咨询的原则和制度。

4、学生心理档案工作应认真按照学生存档建立管理规程进行操作。第六条:对来访者认真负责,咨询结束后,需及时整理、完善咨询记录卡。

5、心理咨询值班时间应固定不变,值班老师应按时值班,并按行业要求做好原始心理咨询记录。

6、心理咨询室工作应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部署。

篇8:心理账户视角的薪酬发放制度研究

关键词:心理账户,薪酬制度,周薪制,刺激消费

近年来, 国内政府不断推出拉动内需的相关政策, 而与此相对《中国统计年鉴》显示, 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1年的49。1%。邹至庄 (2013) 认为, 如果消费率下滑与基本行为方式有关, 而刺激消费政策很难改变消费者的基本行为方式, 这一政策将难以奏效。而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政府亦不宜过度干预市场, 否则将会破坏市场自身的生理机能, 如消费潜能被过度透支、企业肆无忌惮地扩充产能等。此外, 国外已有研究显示, 薪酬发放频率对个人边际消费倾向具有较大影响。如今, 90后作为未来消费的主力军已进入职场, 这一群体有较强接受新事物、新理念能力, 这一特征为我国结合薪酬制度改革刺激消费, 拉动内需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心理账户的相关理论研究

心理账户最早是由Richard Thaler在1980年提出, 是用来解释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为何会受“历史成本”影响而做出非理性行为的一个概念。随后Thaler在《mentalaccountingmatters》中 (1999) 认为, “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 它揭示了人们在进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在此之后心理账户的概念被运用到不同研究领域, 如消费者行为领域的行为生命周期理论 (Hersh Shefrin&Thaler, 1988) , 金融投资领域的行为资产组合理论 (Meir Statman&Hersh Shefrin, 2000) 等。研究表明人们对结果的感知与评价过程与其说是追求理性的效用最大化, 不如说是追求情感的满意度最大化。

在此基础上, 我国的李爱梅、凌文辁、方俐洛和肖胜 (2007) 从收入、存储和支出三方面对国人心理账户的结构进行研究, 阐明国民的收入账户包括工作的常规收入账户、非常规的额外收入账户和经营收入账户;存储账户包括安全型保障账户和风险型存储账户;支出账户包括必须开支账户、家庭建设与个人发展开支账户、情感维系开支账户和享乐休闲开支账户。

二、薪酬支付方式的心理账户

综上所述, 尽管众多学者从财富来源方面对心理账户结构进行了部分研究, 但这些研究都太过侧重于财富的来源, 却忽略了不同财富的来源具有常规性与重要性。而在不同收入来源中, 薪酬收入是个人财富最稳定和主要的来源之一, 但国内外的研究都简单地将它归类到同一个心理账户上, 忽略了薪酬支付体系的多样性。事实上, 不同企业的薪酬支付体系存在较大差异, 企业向员工支付薪酬的方式各有不同, 如件工制、时薪制、周薪制、月薪制等支付方式。这些一段时间内薪酬收入虽然具有绝对的可加性, 但在员工内心可能会根据心理上的重要性形成差异, 从而形成不同的心理账户。不同个体对这些账户具有独立的估价法则, 且这些法则具有不可替代性。

因此, 有必要对薪酬支付方式的心理账户进行独立研究。另外, 在大多数国内外心理账户的研究中, 学者更关注对结果的认知与心理估价过程, 却对薪酬支付方式心理帐户的计量机制研究不足。事实上, 探讨个体对薪酬支付方式的心理计量对优化个体消费决策效率意义重大。

三、理论分析

(一) 非替代性效应下薪酬发放期限形成的心理账户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影响

先看看Thaler (1999) 举的实例:一对夫妻外出垂钓, 钓到了好几条大马哈鱼, 但是这些鱼在运输途中丢失了, 为此运输公司赔给他们300美元。于是这对夫妻拿着钱去了大饭店吃了一顿花了225美元。但是他们以前却从没在这种饭店花过这么多钱。而如果换一种情况, 这对夫妻一年的工资增加额300美元, 他们就不会到饭店大吃一顿。从金钱的绝对值上看, 不管是运输公司的赔款还是年工资总额的增加量, 这对夫妻获得的都是300美元, 为什么他们的消费行为差异如此大呢?上述案例在现实中很常见, 但却与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替代性原则相背离。按替代性原则, 款项不会被贴上其他标签, 是以它具有替代性。但在心理账户的理论中, 金钱会被不同消费者归于不同的账户类别, 同时不同类别的心理账户之间不能互相替代。因此在上述案例中, 这对夫妇是把这300美元分别划入“意外横财账户”和“工作所得账户”。在“工作所得账户”中这对夫妻所得的300美元是他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 不能随便花, 而“意外横财账户”中的钱类似于彩票中奖可以挥霍, 所以导致他们的消费行为出现差异。由此可见在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时, 人们把不同来源的钱分得很清楚, 飞来横财和工作收入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我们经常见到, 人会把工作收入存起来不舍得花, 而人会把一笔飞来横财, 很快花掉。同理, 改变薪酬发放频率所造成的客观效果是, 员工会把不同发放频率的工资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 因为薪酬发放期限越长会对员工造成“这些前都是我辛辛苦苦赚回来, 不能随便乱花”的心理暗示;而薪酬发放期限越短则会对员工造成货币幻觉, 让员工觉得手头上的钱多了, 就像中了彩票一样;这样造成的实行月薪制时, 员工会把工资归入“工作所得账户”, 然而实行周薪制时, 员工会把工资归入“意外横财账户”, 造成的客观效果是不同的薪酬发放期限会导致员工不同的消费行为。

(二) 行为生命周期理论下薪酬发放期限形成的心理账户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影响

行为生命周期理论 (Hersh Shefrin&Thaler, 1988) 中消费者根据生命周期不同将财富划分入三个心理账户:现期可使用的“现金收入账户”, “现期资产账户”和“未来收入账户”。行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消费者的决策行为根据收入所处账户的不同而不同。三个账户中, 由于现金收入账户消费的诱惑力最大, 对应消费者储蓄这个账户的收入而不是消费的心理成本也最大;而现期资产账户和未来收入账户的消费诱惑力和储蓄的心理成本分别居中和最小。由于不同的心理账户对消费者的诱惑不同, 所以, 消费者倾向于较多地通过现金收入账户消费, 而较少通过现期资产账户消费, 几乎不通过未来收入账户消费。不仅不同的心理账户对消费者的诱惑是不同的, 而且同一个心理账户, 其中的财富余额不同, 对消费者的诱惑也不同。财富余额越多, 诱惑越大。而把行为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在薪酬发放期限中, 不同的薪酬发放期限可以归为不同的收入账户。以周薪制和月薪制的对比为例:在一个月内只发一次工资2 000元, 那么员工很可能会把2 000元大部分都归入“未来收入账户”中, 但同样是2 000元/月的工资, 按周薪制来发放, 就会变成500元/周, 这时员工就会把500元归入到“现金收入账户”中, 经受不住诱惑把现金账户的收入都拿去消费。因此不同的薪酬发放期限越短会导致员工越愿意的把收入用于消费。

综上所述, 当企业改变薪酬发放期限时, 不同发放期限的薪酬会让员工形成不同的心理账户, 进而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具体而言:薪酬发放期限越长, 员工越倾向于把工资归入“工作所得账户”与“未来收入账户”;薪酬发放期限越短, 员工则越倾向于把工资归入“意外横财账户”与“现金收入账户”, 进而薪酬发放期限越长时员工会倾向于储蓄, 而薪酬发放期限越短时员工会倾向于消费。而根据凯恩斯的理论, 当消费增加的时候, 通过乘数效应的作用下, 会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政府能通过把我国企业原有的月薪制改变为周薪制来取得增加社会消费的客观效果, 从而有助于宏观经济的发展。

四、国内外推行周薪制的现状

在国内, 杭州人大代表胡小平 (2009) 首倡, 他认为周薪制的实施有助于增加消费, 且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拖欠工资问题。而国内一些企业在企业内部开始进行周薪制的探索和实施, 这算是中国企业在薪酬制度上的一个大的改变。

上海赛洋科技发展公司是最早在公司内部推行周薪制的企业之一, 主要是利用薪酬发放频率的加快和绩效挂钩, 将业务绩效进行量化, 不能量化的则实行弹性考核机制, 按任务完成度考核之后发放工资, 完成任务者就可以领到周薪和奖金了, 对于未完成任务者则意味着下岗甚至被解雇。以激励员工的工作潜力, 实现人力资源节约化。

除此之外, 有国内保险公司也开始对保险代理人等这类金融行业业务员岗位实行周薪制, 根据保险公司相关人士表示, 在传统月薪制模式下, 代理人拿到佣金一般是在做完一笔保单后50天, 因此部分代理人容易形成惰性, 经常会出现到月末或者季末才开始冲击业绩的情况, 这样以来可能保单及客户服务质量方面难以保证。而变成周薪制之后, 代理人的工作绩效可以一周一评估, 可以有效提升业务员的积极性, 激发工作潜力。总体来看, 已经有一批企业在企业内部率先实施周薪制度, 一般是金融销售业务员岗位, 快消行业, 或者外来务工人员之类的行业为主, 效果还有待观察。但是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是实行月薪制, 这是我国的目前国情所致, 除了现有的养老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尚未完善之外, 如果要在我国普遍实行周薪制, 我国的法律法规尚需进一步完善, 因为我国现行的薪酬福利体系都是以月薪制为基础来设计的。

在国外, 周薪制在欧美等国家是一种普遍的薪酬发放制度, 截止到目前已经实施了二十多年, 发展到现在, 在建立规范的内部人才激励机制, 企业管理创新方面都趋于完善。以实行周薪制的澳大利亚为例, 每周四为发工资的日子, 周四到周日是消费的高峰期, 周一到周四则安心上班。据统计, 2006年澳大利亚人的平均周薪为806.70澳元, 折合成人民币三千到四千。

但是在欧美国家, 实行周薪制的企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实行周薪制的企业效益比较好;二是内部管理基础好;三是劳资双方没有矛盾, 工会力量比较强大。领取周薪制的员工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员工职业化程度高;二是技术娴熟;三是讲职业道德。

五、推行周薪制的意义

(一) 提高资源利用率, 刺激消费

首先实行周薪制对于企业来说, 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周薪制相当于提高了薪酬的发放频率, 与此同时, 企业的绩效审核机制也相对应由之前的一个月加快到一周, 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或者有一定业绩要求的快消保险行业等, 这种薪酬和绩效挂钩的工作, 周薪制也使得劳动者的工作效率相对应提高, 使公司各方面资源的流动加快, 人工成本的“零库存”,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对劳动者来说, 相对应月薪制来说, 周薪制使得他们可以拥有更灵活的现金去流动, 这样可以提高商品的流通速度, 实现内需与内供的较短周期的平衡。对于刺激消费, 增加投资, 具有极大的刺激作用。

(二) 可以解决拖欠薪资

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对雇用的外来务工人员实行“周薪制”的薪酬发放制度, 可以有效地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因为一般外来农民工所工作的岗位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这种工作多是劳动量可以在短期内估算以计算报酬的, 同时这类正式欠薪高发的行业, 因此, 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对雇用的外来务工人员, 强制实行“周薪制”的工资制度, 可以解决企业拖欠薪资的现象, 降低劳动者讨薪风险。退一步讲, 即使发生了企业欠薪问题, 被拖欠的工资数额也不会很大, 加之可以及时向企业追讨, 劳动者因企业欠薪而遭受的损害程度和维权难度也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周丽洁.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决策的有限理性——与非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比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2]李爱梅, 凌文辁.心理账户—理论与应用启示—李爱梅[J].心理科学进展, 2007 (2) .

[3]李爱梅, 凌文辁.心理账户与薪酬激励效应的实验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1) .

[4]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及其运算规则[J].心理科学, 2004 (4) .

上一篇:秋学期园务工作计划下一篇: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