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生心理咨询方案

2024-05-13

小学学生心理咨询方案(精选8篇)

篇1:小学学生心理咨询方案

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活动方案

陈晓栋

【活动目标】

1.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懂得学校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逐渐爱上学校生活。

2.通过同幼儿园小朋友比一比、同爸爸妈妈比一比、同其他成年人比一比,让学生从情感上认识到自己长大了。

3.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与同伴相处的快乐。

【活动设想】

“背起书包上学去”对每一名小学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新的生活开始了,新的任务也到来了。作为一名小学,他要慢慢学会料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更大的自主性,通过活动,帮助一年级小学生更了解、更喜欢自己现在的角色和生活。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欢乐蹦蹦跳

1、师:(伴随着舒缓的音乐)—— 小鸟嘟嘟叫,夸我起得早,背上我的小书包,来到新学校。校园里,五彩缤纷的花儿向我们招手,好象在说:“早上好!”教室里,老师亲切的目光把我们带入知识的海洋,尽情地遨游,多快乐呀!就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欢乐蹦蹦跳”。

(游戏规则:老师先说“欢乐蹦蹦跳”,学生齐说“谁来跳”,老师根据学生的性别、衣服等特征,邀请符合条件的学生起身跳一跳,可循环进行多次)师:欢乐蹦蹦跳

生:谁来跳?

师:女生跳

师:欢乐蹦蹦跳

生:谁来跳?

师:男生跳

师:欢乐蹦蹦跳

生:谁来跳?

师:穿红衣服的跳

师:欢乐蹦蹦跳

生:谁来跳?

师:扎辫子的跳

二、讨论学校与幼儿园的不同

1、师:学校的生活让我们这么快乐,不过第一天来上学,有些小朋友却还不怎么习惯,就让我们来看看大家的开学镜头。

(播放一年级新生的录象)

2、师:录象中,有的小朋友笑声不断,而有的小朋友却嘟囔着小嘴,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不愿离开,王老师想问问你们,开学第一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交流)

3、师:小朋友都很踊跃,与其他人分享了自己的开学感受,现在开学已经快一个月了,你们觉得学校和幼儿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先小组讨论,我们再交流(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4、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小学与幼儿园有许多的不同的地方,从陌生到熟悉,慢慢适应小学的生活,也开始喜欢这里的生活了,一定有开心的事情。

5、师:你觉得在小学里最开心的是什么事情呢?

(最后点到交到了许多的朋友)

6、师:能不能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呢?

(请学生上台发言,讲讲朋友的特点)

三、交朋友

四、鸡蛋pk赛

1、师:有朋友的感觉真好,你帮助我,我帮助你,我们在一起真快乐。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鸡蛋pk赛。

(游戏规则:全体小朋友蹲下,是一个小鸡蛋,石头剪刀布,胜利的人半蹲,变小鸡——直立,变母鸡——飞到台上来,变凤凰。)

四、小结

师:刚才同伴之间的游戏开心吗?鸡蛋孵化最后长大的过程就像我们每个小朋友的成长过程,在老师和爸爸妈妈的悉心呵护下,在同伴的互帮互助下,我们一定会茁壮成长。相信以后的校园生活,一定会让我们更快乐!

篇2:小学学生心理咨询方案

开展小学生“阳光心理”系列活动,是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在未成年人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通过德育载体的不断创新、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性、同伴之间的互育性、学生的自我教育性,不断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推动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小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二、领导小组

组长:蔡振宇

成员:李仙花、叶连娣、白少军、张柳英、李海静、陈春玲。

三、时间安排和工作内容

第一阶段(9月份):宣传发动阶段

制定活动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为确保工作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要组织召开有关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有关心理健康工作宣传;填报瑞安市学校心理健康开展情况调查表,2012年10月1日前由各教育学区汇总上报市教育局教科室。

第二阶段(2012年10月至12月):实施阶段

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活动: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当代心理学的一项重大成果,就是揭示了人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每个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个体都面临着共同的或类似的心理发展任务。尤其是小学学生,他们将面临人格的完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学习过程的优化,职业意向的初步确立,人际间良好的沟通,社会环境的适应,心理压力的应付等心理任务。心理发展任务数量多,普遍化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必选课程体系,分别开设以学习心理、自我意识、交往艺术、情绪调节、良好的性格培养、正确观念、心理压力的应付、青春期性心理、等为内容的选修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及时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训练。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

学习活动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成绩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引起的无能感,长期学业失败造成的自尊心低落,过分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造成的紧张与焦虑。事实证明,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解决学科教学这个环节,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了。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三、提高教师心理咨询的意识与知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更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来得大。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向于稳定。因此普及心理咨询知识,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身情绪,积极对待工作,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心理健康知识。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心理学与教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适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个性,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再次,学校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通过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撰写心理健康论文,介绍好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刊杂

志让教师阅读,让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多渠道、多方面摄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营养,使他们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个别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别心理咨询是学校里辅导者运用心理学和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辅导对象一对一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辅导对象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潜能,有效适应环境的过程。

作好个别心理咨询工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作为个别心理咨询的专门场所,它的建立和完善,直接关系到个别辅导的效果。好的心理咨询环境能使来访的学生降低焦虑,消除疑虑,愉悦情绪,达到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心理咨询室建设应具备了以下条件:

1、环境幽静,远离教学区的建筑物。在环境的布置和物体的摆放上尽量做到合谐、美观、大方,使来访者在这里可以达到心理放松,情绪趋向平静;

2、建立心理资料库,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建立了学生的心理档案。

3、建立了心理健康email,以最快的时间答复,以便那些不愿和辅导教师见面的学生可以通过悄悄话信箱、email寻求帮助。

(二)咨询室同时也可以作为心理放松室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调适,将会形成累加效应,最后导致心理崩溃。心理放松室就是学生宣泄不良情绪,降低焦虑,寻找心理平衡的场所。采用温馨的颜色、使人全身心处于放松状态。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在心理咨询室隐蔽处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让学生发泄不良情绪,找回平衡。

(三)个人心理咨询的内容

主要有学习辅导、情绪辅导、交往辅导和职业辅导等。正如一位心理咨询专家所说:“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处理问题才是问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辅导的内容应不同。例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对自己青春期的个体发育、心理状态都发生了急剧变化,带来了心理上的迅速发展。

(四)、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了解学生、帮助学生的有力保证

篇3:小学学生心理咨询方案

(一) 研究内容

该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编制适合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的问卷, 并对其信度、效度进行检验;通过对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 分析不同类型 (性别、学校、生源地等) 学生找工作的具体情况。

2. 不同测验对预测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的效度评估

选择常用的职业心理测验, 首先对这些测验进行必要的修订和整理, 分析这些常用职业心理测验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 然后使用这些常用职业心理测验对大学毕业生职业兴趣、价值、效能、人格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评估, 最后考察了它们在评估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中的效度。

3. 职业心理测验优化整合方案研究

将人格、兴趣、价值观、能力和择业效能等测验及各测验的子维度统合起来考虑其综合的预测作用。尝试建立评估和预测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的判别分析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并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检验。通过测验的优化整合, 期望能够通过更少的测验, 达到更高的预测精度。制订出能够方便、快捷、高效地应用于高校职业指导实际工作的优化测验方案。

4. 一般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GATB) 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

对在校大学生施测GATB测验, 调查大学生一般能力倾向上的发展现状, 探讨青少年阶段一般能力倾向的发展趋势。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分别探讨不同专业大学生一般能力倾向对专业成绩的预测作用。

(二) 研究方法

1. 取样与施测

(1) 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间, 在不同类型高校 (重点本科院校包括: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苏州大学等;普通本科院校包括:扬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 对1, 00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剔除废卷后, 最终获得的样本为大学生932人, 其中以725名大学毕业生为主 (往届毕业生211人, 应届生毕业生514人) , 另外207名在校生作为对比分析样本。本地问卷由研究者亲自施测, 外地的问卷采取邮寄的方式, 委托心理学有关老师进行协助施测。

(2) 2010年9月至12月, 选取江苏、安徽、上海等省市的7所院校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共施测1, 055份, 回收1, 035份, 回收率为98.1%, 严格剔除废卷后, 共获有效测验1, 022份, 有效回收率为96.9%。另外选取江苏、安徽5所学校的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现场团体施测方式, 共发放测验问卷631份, 回收631份, 回收率为100%, 严格剔除废卷后, 共获有效问卷627份, 有效回收率为99.4%。

2. 研究工具

对被试者施测了多种心理测验: (1) 陈睿修订的《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SDS (4th edition) ; (2) 杨国枢教授修订的《工作价值量表》; (3) Betz的《简式择业效能感量表》 (CDSE-SF) ; (4) Wanberg的《职业搜寻清晰度问卷》; (5) 张建新教授等修订的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本 (NEO-FFI) ; (6) 自编就业质量调查问卷; (7) Blau (1993) 的《求职行为问卷》; (8) Vinokur (1987) 的主观规范问卷; (9) 戴忠恒等 (1992) 修订的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 (GATB) 。

所有回收数据使用SPSS17.0及Clemetine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研究结论

(一)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发现, 应届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率为59.5%, 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8.7%。如果单纯以是否找到工作来评判毕业生的求职结果, 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和专业差异,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毕业生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显著好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通过自编的就业质量问卷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 不同性别、生源地、独生与非独生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毕业于重点学校和毕业于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所找工作的就业质量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就业质量得分差异显著, 文科生的就业质量高于理科生, 主要体现在“工作—专业匹配度”与“职业发展意向”方面。

(二) 对一些常用的职业心理测验进行必要的修订和整理, 分析这些常用职业心理测验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的适用性, 结果证实, 所选职业心理测验信度、效度良好, 适用于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的评估。

(三) 该课题考察和发现了这些职业心理测验在评估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时的不同效度:通过霍兰德职业搜寻测验 (SDS) 中的职业意向测验, 发现有工作、无工作毕业生与在校大学生的最初职业意向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但是有工作、无工作毕业生的最近的职业意向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他们在社会型和企业型工作的选择比例上有显著性差异。高就业质量组的职业意向稳定性明显高于低就业质量组毕业生。其次, 职业兴趣测验在区分毕业有工作与无工作时, 发现两组学生的职业兴趣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也发现“高就业质量组”与“低就业质量组”的职业兴趣在常规型、人物/事物 (P/T) 、一致性和分化性是有显著差异。再次, SDS职业能力测验在区分“高就业质量组”与“低就业质量组”时, 两组被试在社会型职业能力的得分上有明显的差异, 高就业质量组学生的社会型职业能力显著高于低就业质量组。通过工作价值问卷测试, 有工作与无工作的毕业生对各种工作价值的重视程度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区分“高就业质量组”与“低就业质量组”时, 两组在“成长发展”和“组织结构”上的得分有明显的差别。高就业质量组更加看重与工作性质相关的工作价值, 注重工作中的成长机会以及工作单位的组织结构特点。对于有工作和无工作的毕业生来说, 择业效能的总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在自我评价、信息收集、制定计划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显著。择业效能测验则可以显著区分“高就业质量组”与“低就业质量组”, 无论是择业效能总分还是分量表得分上, 就业质量高的学生的得分都明显高于就业质量低者。大五人格问卷可以区分高低不同的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高的被试组在外倾性和自觉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低就业质量组学生, 在神经质上的得分远低于就业质量低的被试组。对于有、无工作的毕业生来说, 有工作的毕业生自觉性得分显著高于无工作的学生, 而在其他人格特质得分上, 二者并无明显差异。通过职业搜寻清晰度、求职行为和主观规范的测试, 发现有、无工作的毕业生的职业搜寻清晰度有显著差异, 对于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 职业搜寻清晰度也影响了他们所找工作的质量。职业搜寻清晰度高的被试者, 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高就业质量组在主观规范得分更高。有工作与无工作的学生的求职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有工作的毕业生的求职行为明显少于无工作的毕业生。但是对于所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来说, 求职行为与其获得的面试通知数和录用通知数均无显著相关, 与就业质量的关系也极其微弱。结构方程模型证实择业效能、工作价值和职业兴趣对职业心理适应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参见图2-1。

(四) 通过优化整合后的测验资源可以快捷有效地对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水平进行诊断与预测, 证实了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预测模型的可行性。判别分析模型与神经网络模型在预测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时, 判别分析模型在鉴别适应不良的毕业生时回判正确率和交叉验证正确率均达84%。利用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回代拟合, 对适应不良组判别的正确率为91.3%, 对两组判别的总正确率为94.7%。对验证集中数据进行预测时, 人工神经网络对适应不良组判别的正确率为89.5%, 对两组判别的总正确率为91.5%。与判别模型相比,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不论是回判拟合还是交叉验证的总体正确率都更高。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更适合于大学生职业心理适应水平的评估与预测。依照人工神经网络建网指标贡献率大小, 逐步对建网指标进行精简。在保证模型预测正确率不低于80%的前提下, 可以将预测指标减少到10个, 相应地提高了测验效率。

可以选用不同的模型对职业心理测验进行优化组合。大学生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水平测验包括人格、工作价值、职业兴趣和其他四个方面, 其中人格包括: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自觉性;工作价值包括:成长发展、同事关系、组织结构、薪酬待遇、考核公正、自由轻松、便利实惠;职业兴趣包括:标准R、标准I、标准A、标准S、标准E、标准C、职业兴趣分化性、职业兴趣一致性、数据/观念、人物/事物;其他包括:择业效能总分、职业能力、职业意向稳定性、职业搜寻清晰度、求职行为、主观规范。在本研究中, 优选的测验主要包括:“大五”人格测验中的神经质、外倾性和自觉性分量表;工作价值测验中的成长发展、组织结构和考核公正分量表;职业兴趣中职业兴趣分化性、一致性和人物/事物指标;择业效能问卷、职业搜寻清晰度问卷、求职行为问卷和主观规范问卷等。具体测验方案参见表2-1。

注:表中数据为测验的重要性指标:线性判别模型选用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系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选用各种测验指标对因变量的相对贡献率的大小。

更值得注意的是, 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的理论模型。这些数学模型向我们揭示了影响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的重要心理变量。根据这些模型, 我们不仅可以去整合现有的测验资源, 更可以去发展新的职业心理测验。

(五) 了解了大学生一般能力倾向发展现状, 并且证实了GATB对于大学生学业成绩的良好预测效果。文、理、工三类专业大学生一般能力倾向对专业成绩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估计的准确率均在90%以上, 模型达到了一定的精度,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三类专业的专业成绩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GATB所测得的一般能力倾向可以用来预测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成绩。

三、改进与完善

该课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在课题研究的725名毕业生的样本中, 没有将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 (GATB) 等纳入分析之中。GATB能对个体的言语能力、数学能力、运动协调、空间知觉等九种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 是职业咨询和安置中有效的能力测评工具。GATB不仅包含纸笔测验, 还包括4个操作测验, 测验时限在120-130分钟。然而, 该课题只是使用了SDS中的能力测验。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将这些测验变量也纳入模型。

篇4:小学学生心理咨询方案

1.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是社会进步、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总的趋势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这种发展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价值观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变动,价值选择出现功利性倾向,价值评价出现多样化倾向。价值观的演变使传统的德育体系常常陷入困境。

困境之一: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多信息源。学校不再是青少年获得信息的惟一或主要来源,而且,校外的影响大于校内的教育。

困境之二: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多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习惯于用某种抽象的政治原则向学生进行灌输,这种灌输不能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导致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困境之三:当前的中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的溺爱、娇宠容易使他们变得任性、自私、经不起挫折;又由于缺乏同伴交往,所以,易产生性格孤僻、情感脆弱、压抑、焦虑等种种心理问题。近年来离婚率上升,家庭结构动荡不定,升学、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带给学生的紧张、恐惧、悲观等种种心理冲击都不是传统的德育工作能有效解决的。

时代要求我们改革现行教育中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变化,增加反映时代气息的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即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

人的素质可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生理素质是一切素质的自然载体,文化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居主导地位,是人才素质高低的标志,心理素质是二者的中介。换言之,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必须通过学生的心理作用,才能落实到学生的生物体上。惟其如此,学生才有可能接纳学校的一切教育。

3.学生的实际情况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健康的心理与造就学生健康的身体同样责无旁贷,两者都是受教育者成长的基础。良好的心态对德、智、体、美、劳都能发挥促进作用。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必须同步而行,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干预学生心理的发展,但这种干预应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

近年来大量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改善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

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是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主,使他们掌握个体顺利成长、顺利渡过青春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迷惘与心理困惑及时洞察并给予疏导,对学生生活及学习中最为敏感、重视的问题要予以关注,对能够引起学生心理冲突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辅导和妥善的解决,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和强竞争。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环境、教育和自身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基础教育中,学校如何凭借自身的优势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施加积极的干预和有效的指导,是实验研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另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有无科学的理论指导及操作模式是否行之有效,这也是实验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学校教育目标和效果达成目标,它是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质量水平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

1.总体目标

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是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2.学校教育目标

(1)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积极的干预,使其掌握个体顺利成长、顺利渡过青春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2)唤起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意识,着眼于心理疾病的预防。

(3)有效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具体心理问题,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适应学校生活。

3.效果达成目标

(1)从教育思想的视角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格的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指向是学生的心理品质——即学生人格的优化。

(2)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迁移将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学校各项教育活动要明确其心理训练目标,使心理训练的层次不断提高,促进学生自觉接受学校的各项教育。

三、实验假设

1.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进而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态度,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2.从教育者的立场出发

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完整的理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模式、操作和评价方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四、实验方法

1.被试

以24所中小学58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为样本,以原有自然班为单位。

2.具体实验方法

以实验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和文献法。通过对实验班施加实验因子考察被试的变化,与对照班进行比较。通过因果分析,验证实验效果的可靠性和实验方法的可重复性。

3.实验的变量

(1)自变量

A.课程体系:以《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为自变量。

B.辅导体系:通过活动训练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包括情绪调适辅导、人际关系辅导、个性品质辅导及心理卫生辅导。

(2)因变量

考察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身体、品德及心理卫生情况。对实验班学生施加刺激变量,经过三年的三轮实验后再进行后测。

(3)控制变量

为了使实验成果具有普遍性,我们的实验校包括城市、郊区、乡镇、农村的中小学校,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落后地区。实验以中等水平的学校薄弱班级为主,以青年教师为主。使实验班一切自然条件与对照班等同,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五、实验的实施范围

1.超前性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超前性教育是通过课程的设置得以实现的。它能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化解心理问题。

2.过程性教育

以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通过活动训练、辅导讲座、个别谈话和学科教学渗透等多种形式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补救性教育

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迷惘、心理困惑、情绪偏常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上的疑问给予解答或疏导,对心理卫生欠佳、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原则

1.协同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基础地位,将心理教育目标与学校各育、各科教学及各项工作目标结合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外部环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各类教育得到和谐发展。

2.活动训练原则

学校的各项活动要有明确的“心理训练”目标。学生不仅仅是活动的参与者,更应该是活动的策划者,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性。

3.人本主义原则

虽然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师生之间人格是平等的,所以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师生关系应是民主的。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4.创新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考虑突破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增或删选修课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创新潜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实验过程

2001~2002年,参与总课题组网络课程教材的建设。

2002~2003年,建成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

2003~2004年,在本地区建成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实现异步咨询和同步咨询。

八、成果方式

篇5:小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让学生加强自我安全意识,遇到危险时知道如何求助。

教学方式:专题教育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加强自我安全意识,遇到危险时知道如何求助。

教学手段: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岛

出示图片

图中描述的是什么场景?小男孩要做什么?

二、活动营

活动一:我是小演员

请把下列情境表演出来,并认真体会主人公的感受。

情境一:爸爸妈妈不在家的一天里,明明独自整理房间,洗衣服,独立完成作业,还自己解决了午餐。

情境二: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欣欣觉得有点孤单,就去找好朋友一起玩。游戏的过程中两人闹了点矛盾,但很快和解了。

活动二:“小鬼当家”交流会

篇6: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一、活动主题: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二、活动背景: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针对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可能存在和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或问题,团体辅导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小学生心理素质积极发展,有效地预防因缺少关注、引导而可能发生的心理困扰,使小学生可以在团体生活中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和感受团队队员之间相互的信任。

三、活动意义:

1.帮助团体成员更好地适应学校团体生活。

2.协助成员树立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态度。

3.增强团体的凝聚力,以及成员在团体中的参与、互动程度。

4.学会信任和尊重他人,在团体氛围中促进自我成长。

四、活动对象:小学生,20人左右

五、活动场地:一间空教室

六、活动时间:90分钟

七、活动准备:眼罩、气球

八、活动内容:

(一)介绍我,认识你(人际交往)

简述:用简单的动作或言语让别人了解你。

人数:全体班级成员。

游戏方法:根据自己的特点,说一句或者做一个夸张的动作来介绍自己。游戏示例:我叫***,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

(二)蒙眼走直线(团队信任)

简述:通过游戏过程中心理微妙的变化来体会信任。

人数:两人一组。

道具:眼罩。

游戏方法:

1.一个人带眼罩行走,另一人手牵手,可以提示。

2.一人带眼罩行走,另一人在其左右,但不能身体接触,也不能使用语言提示。

3.一人带眼罩行走,另一人与你保持一定距离,不能使用语言提示。

(三)合力吹气球(团队合作)

简述:藉着分工合作来完成任务。

人数:每组限六人。

道具:准备每组各六张签,上写:嘴巴;手(二张);脚(二张);汽球(每组一个)适合全部的人。

游戏方法:

1.分组,不限几组,但每组必须要有六人。

2.心理辅导员请每组每人抽签。

3.首先,抽到嘴巴的必须藉着抽到手的两人帮助来把汽球给吹起(抽到嘴巴的人不能用手自已吹起汽球);然后二个抽到脚的人抬起抽到的人去把汽球给坐破。

九、注意事项

1.注意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2.注意控制气氛,以免场面失控。

篇7:2011小学生心理教育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

让快乐飞扬!

一、活动方案的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教育思想,比如快乐学习、快乐教育,主张“让孩子快乐起来”,何为“快乐”,“快乐”的最高内涵应该是身心的快乐。再看一下中国小学生的现状,传统的教育模式束缚了孩子身心的发展,主观能动性受到遏制,让他们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苦于无人理解,烦恼重重,甚至心理过于压抑而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如何让学生快乐起来,真正享受童年应有的快乐,基于这样的思考设计了这一心理教育活动方案,在活动中与同学们一起去寻找快乐,探求快乐的真谛。

二、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排解烦恼的方法,释放自己的身心,使学生知道应该微笑着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2、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三、活动对象:

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

四、活动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学习资料、心理小短剧、PPT演示

五、活动过程:

(一)谈话揭题本节课的活动主题。

共同探讨两个词语:“快乐”和“烦恼”

分别将快乐和烦恼划分为四个等级,你属于哪一个?

师: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快乐”与“烦恼”的话题,一起去探寻如何面对烦恼、排解烦恼,找到快乐的妙方,从而笑对人生。

(二)创设情景,回忆倾诉烦恼: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令你不快的事情吗?

2、学生们回忆烦恼。请大家拿出小纸片,把最近你遇到的令你烦恼的事写进“烦恼收集站”。(学生活动)

3、学生倾诉烦恼:

同学们把你刚刚写在卡片上的烦心事说一说,让同学和老师听一听。把自己心里的烦恼说出来之后,你感觉怎么样?

(三)交流方法,心理疏导:

1、观看两个情景短剧,评析是非:(多媒体播放)

(一:丹丹又生气了;二:明明和亮亮的故事)

2、教师导语:我们看了几个同学生气时的表现,请大家讨论,他们为什么生气,他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同桌讨论。

3、心理体验:丹丹今天穿了件新买的衣服,自己挺满意的。可是,同学芳芳却说:“什么新衣服,真难看!”请你体验一下此时丹丹心里会怎么想?学生先说一说,然后老师给出三种丹丹此时的心理反应,让同学们猜一猜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1)丹丹这样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觉得特别伤心。

(2)丹丹这样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觉得没事,不怎么生气。

(3)丹丹这样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觉得很快乐。

5、师小结:一个人遇到不顺心或不公正的对待时,他心里会想:我为什么这么倒霉、我真不幸运。而很多事情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想法,有时候换个角度想问题,能让我们摆脱烦恼,增强自信,找到快乐。

(四)分享经验,体验快乐:

1、请你说说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是怎么调整自己心态的?

2、在小组交流会后全班交流:做自己喜欢的事;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漫画„„

3、现在,让我们来准备一份“心理快餐”,把你寻找快乐的方法写在或画在卡片上,放在快餐盘里。

4、享用“心理快餐”:

现在,大家行动起来,伴随着一首快节奏的歌曲一起来享用美味的心理佳肴吧!同学们要细听歌词,从歌词中找到释放烦恼的方法。接着大家把这段一同唱一唱。

在本堂课的最后共同齐唱《幸福拍手歌》,边唱边抛开烦恼,跟着歌词大意拍手、拍肩、跺脚,释放自己的身心,体验快乐。

六、活动总结:

篇8:小学学生心理咨询方案

现代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拥有今后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知识技能, 更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而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 人际关系的淡薄, 独生子女的增多, 小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心理问题, 而心理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为了解决小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 提高全体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力, 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的方法

为了有效研究小学生的心理, 特采用三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一是文献法。参阅有关小学生心理研究和心理辅导方面的文献, 提高心理辅导的科学性。二是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当前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并进行分析, 对心理辅导前后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比较。三是实验对比法。根据小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 设计一些实验活动, 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辅导。辅导后的小学生仍让他们在实验活动中表现自我, 通过对比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变化。

三、结果与分析

1. 集体辅导使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提高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现阶段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设计各种实验活动, 使学生主动投入其中, 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1) 实验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耐挫力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生活在关爱的光环中,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0%的家长能够满足孩子的要求, 这使小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 稍有不顺就承受不了, 从而造成他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脆弱意志。为提高小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 应设计一些实验活动, 使小学生在其中获得受挫感, 进而鼓励他们积极进取, 在承受挫折的过程中, 理解人生的酸甜苦辣, 体会艰苦努力过后取得成功的喜悦。例如, 各种竞选活动的举行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在竞选中, 有的小学生在充分准备竞选演讲的情况下却因几票之差, 没有如愿。这样的挫折就会令他们情绪不稳定。此时, 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 让小学生勇于面对挫折。一次选不上, 回去继续努力提高自己, 下次再来参加竞选。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 小学生在挫折面前便能够自我调节。

(2) 实验活动提高小学生的交往能力

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出现许多不适, 产生人际冲突或矛盾, 影响交往的效能。为此, 我们设计了“让我们互相了解”的小组活动,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了解小组其他成员的兴趣、爱好、家庭等方面的情况, 然后比赛看谁记得最多, 看谁被别人了解得最多, 使小学生形成交往的动机, 乐于与人交往。同时还对小学生进行交往态度和交往技能的指导, 确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另外, 注意开展一些社会调查、采访活动, 让小学生到社会上去锻炼自己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通过人际交往的辅导, 让学生不断从他人对自己的接纳或者不接纳的态度中获得体验, 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与他人交往时的积极或消极的心态, 从而最终消除小学生的交往障碍。

(3) 实验活动使小学生关注学习过程

由于长期形成的对考试分数的看重, 当考试没有达到预定分数时学生体验到了失败感, 导致学习的主动性降低甚至厌学。调查发现:有65%的小学生为了避免失败而不敢轻易尝试。例如:没有十足把握不敢在课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因为害怕答错。这样一来, 小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 失去了主动探索的精神。因此, 教师应指导小学生关注学习过程, 让小学生明白自己付出的每一点努力都在向目标前进一步, 同时还要让小学生获得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小学生获得学习成功时会万分地“惊异和激动”。这种“惊异和激动”被称为情感上的高峰体验。经过几次这样的体验后, 小学生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 并增强奋发向上的动力。所以, 教师在制定实验活动目标时要考虑小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利用目标分解法, 不给小学生一下子提出较高的要求, 让小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 品尝到成功的滋味;让小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 懂得努力了就会有收获, 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课堂参与小主人的评选活动”。每天让小学生对课堂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综合评价, 然后评出课堂参与小主人。课堂参与小主人的评选不限制名额, 但要求小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这个实验活动调动了小学生的参与性, 并注意培养了小学生的合作学习。于是, 一些平时沉默不语的学生因为自己在课堂上的一次大胆尝试, 而当上了课堂参与小主人, 获得了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 个别辅导消除了小学生的心理障碍

有一些小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如情绪波动、任性、自卑、厌学等。这时可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辅导方式,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 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1)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 树立自信

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 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自我暗示, 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产生自卑感的小学生常常胆小怯懦。对自卑心理严重的小学生, 在心理咨询时要注意方法, 应了解其自卑心理的成因, 帮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指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 诸如唱歌、讲故事等, 让他们尝试着做小组长、值日班长等, 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 逐渐增强其自信心。另外, 和他们一起回忆成功, 可以激发他们的自豪感, 增强其勇气。

(2) 利用情绪辅导, 内化学生的规范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常常面临冲突情境, 如果处理不当会恶化师生关系, 削弱教育效果。如果处理得当, 冲突可以成为教育小学生、内化规范的契机。在发生冲突时, 如果只关注认知方面, 倾向于用说教来处理冲突, 往往劳而无功。在这种情况下情绪辅导是跨越冲突、实施教育的有效手段。情绪辅导就是让小学生把自己当时的激烈情绪表现出来, 辅导者在一旁耐心倾听, 等小学生情绪稳定下来, 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情绪辅导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宣泄剧烈的情绪, 学会控制自己, 而且可以内化规范, 帮助他们学会宽容别人。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心理辅导, 小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能, 提高了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耐挫能力。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注意三方面。

1. 心理辅导中的情感接受

心理辅导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当小学生从情感上接受了教师, 他们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 才能使辅导有成效。因此,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尊重和信任小学生,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小学生自由地学习、生活, 让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 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环境, 消除小学生的畏惧感

在对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中, 教师应放下架子, 用自己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 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小学生。让小学生在教师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使小学生在乐于接受的心理环境下, 积极努力地完善自我。

(2) 进行心理换位, 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在对小学生进行辅导时多进行心理换位, 也就是以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因素和生活实际为前提, 从心理上、思想上扮演学生的角色, 这样就会找到打开小学生心灵的钥匙。除此以外, 教师还可用自己开朗、善解人意的健康人格影响小学生, 用细腻的情感、恰当的分寸、友善的态度, 打开小学生的心灵之窗。

2. 心理辅导要有一定的原则

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在设计辅导活动时要有一定的原则。

(1) 信任性原则

心理辅导的成功在于信任, 各种辅导都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信任是双方的, 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小学生着想, 理解和关爱他们, 让他们从教师亲切的话语、鼓励的眼神中看到希望。

(2) 自主性原则

心理辅导是以促进成长和潜能开发为目标的, 因此教师在心理辅导中要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 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认识各种问题。应创设情境, 满足小学生基本合理的需要, 引导其转变不合理的需要和行为。

(3) 差异性原则

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的不同, 选择不同的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

3. 心理辅导要与家庭教育指导相结合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课堂, 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比学校更持久, 父母的观念、态度、修养和行为无时不在默默影响孩子。因此,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要重视对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例如:向家长介绍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学、人才学等方面的书籍, 同时举办讲座, 讲解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使家长能够走出误区, 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从而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使孩子健康成长。

五、不足与改进

心理教育是一门科学, 心理辅导也是一门技术。它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 它须受过专门的培训和经过专业学习的人员来完成。因此, 在研究心理辅导的过程中, 出现了两个问题。

1. 没有足够有资质的专业教师

尽管不少教师曾经学习和接触过心理学知识, 但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是比较专业的知识和技术, 必须接受过这方面专门训练的人员才能胜任。可是, 不少教师对心理教育有关知识还很陌生, 对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 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缺乏合格的师资, 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校心理教育的正常开展。

2. 心理教育没有形成系统性教程

上一篇:护理调查问卷下一篇:招商代理协议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