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记录

2024-05-16

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记录(通用10篇)

篇1: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记录

小学生心理咨询记录个案

导读

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而教师在工作中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及时辅导,以促进其尽快转变。

小学生心理咨询记录

学生姓名:张佳(化名)

班级: 六年级

性别:女

年龄: 13岁

基本情况:

性格上,胆小、自卑、不爱动。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活动;自卑感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差。家庭作业经常不能完成。她的家离学校比较远,每天乘接送车上。下学。她的父亲在外打工,母亲上班,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她交流沟通。

初步分析:

通过几个月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她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作为老师,只有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自由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辅导过程:

(一)情感沟通

我以真诚的态度与她谈心,进行情感沟通给予她充分的信任,抓住她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帮助她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并用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鼓励她,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二)家校合作。

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到方式,劝说她的父母和孩子多交流,及时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我把她这几年来的学习情况、性格、交往的发展状况以及他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综合考虑李某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她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要注意观察她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同时,我还和**的家教老师经常联系,建议他根据孩子的现状确立辅导目标,及时检查她的作业。建议家长对李某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少打骂,为**营造一个温馨、各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这样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紧张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同时也能帮她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这是促使**自信地与人交往的起点。

(三)同学关心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改正她的学习习惯方面,还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督促,及时提醒她认真完成作业。

首先为她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中队委做她的同桌。这样当她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助她,帮助她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能让张佳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热情,帮助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张佳走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咨询效果: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后,张佳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上课时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了,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问题。以前,她孤独,不说话,现在有了一群知心朋友,平时也能主动去帮助同学。因为有了良好的交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家长反映他不再孤僻、难管了,能主动和父母谈学习上的事。

心理咨询感悟

1、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而教师在工作中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及时辅导,以促进其尽快转变。

2、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向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努力构建起师生之间信任的关系。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督促形成良好的氛围,这样的教育和咨询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转自爸妈在线网

篇2: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记录

间: 2012年10月 9日 学生姓名: 王君如 班级: 六年级 性别: 女 年龄: 12岁 辅导缘由:

该生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与抑郁,总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不顺心,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即使遇到喜事,也毫无喜悦的心情,过去很有兴趣去看电影,听音乐,但后来就索然无味。长期将自己关在房子里面,不敢和其他人接触。对家人的关心没有任何反映,尤其害怕她的哥哥,不相信任何人,在学校不喜欢和和老师和同学接触,喜欢独来独往。

初步分析: 成因分析:(1)家庭因素

这是造成该生内向性行为问题的障碍的主要因素。其父亲长期有病,欠下多笔债款,家庭负担非常重,使他们更缺少时间和心情去照顾孩子;再次,其哥哥一向被认为是家里最有出色的孩子,父母的重心自然移到哥哥的身上,她哥哥也长期借口叫她干这干那,一不顺心便殴打她。由此该生感到家庭冷落自己,她增加了自卑的感觉,感到自己是家庭当中的一个没有用的人。

(2)学校因素

她在学校中找不到可信任的老师和同学,心中的话无从倾吐,老师不能找到帮助她的根本原因,反而对她的行为感到莫明其妙,对她加以训斥和批评。导致该生畏惧心理和自卑心理发展到学校里,这包括对老师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另外,与同学间的关系不良,班里没有人与她交朋友,这也导致她缺乏温暖的主要原因,青少年阶段最需要的是同龄人的关心和帮助,但她正缺乏了这样的对象。

故此,她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与抑郁,总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不顺心,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来。

(3)社会因素

她家庭的关系,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种下不良的阴影。导致她长期忧郁苦闷会伤害身体,但又苦于无法解脱,并逐渐导致睡眠不好,多恶梦,食欲不振,有时很悲观,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对人生又有留恋。

解决策略与经过:

对于本案例,可通过谈话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逐步培养起对家庭,对社会的信任感。再次,使她了解自己情况,使其对辅导产生信心,鼓励该生积极配合辅导。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用以下方法进行辅导:

(1)家庭探访,与家人保持联系,更深入地了解家庭背景。结合家庭的教育,对她进行必要的帮助。

(2)随时观察她的上课情况,有意及无意地让她知道她是被关心和被注意着的。

(3)利用同伴的力量,结交益友,让她感受学校的温暖。

(4)鼓励她应该建立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多体贴父母及家人,不能把父母对哥哥的关心看成是对自己的不公平,要让她知道关心她的人是很多的。

(5)教育她哥哥要疼爱自己的妹妹。

(6)建议父母亲带她看专业的心理医生。摸平她留在心理底层的童年阴影。辅导结果

通过辅导该生对家人的关心没有任何反映,尤其害怕她的哥哥,不相信任何人等现象基本消失。

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记录

间: 2012年 9月 4日

学生姓名:张兴斌 班

级: 四年级

别: 男

龄: 10 辅导缘由:

张兴斌喜欢管闲事,喜欢惹人家,因而大家都不喜欢他。他也经常受到众人的嘲笑,感到自尊心受到损害,就喋喋不休地骂骂同学,一旦家长批评,他会发脾气,骂家长,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是讨价还价讲条件。

一次课间,他又去戏弄比他小的同学,同学把这事告诉老师,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他,他马上情绪激动,暴跳如雷,大嚷嚷起来,还冲着老师拍桌子,直到老师让全班同学评理,他渐渐冷静下来。事后,老师把这事告诉他家长时,他还要在一旁争辩。

他经常下课大玩特玩,到了上课时间却要求去小便。老师不同意,他就在课堂上大吵大闹,或是唱歌,吵得大家不能上课。

初步分析:

张兴斌从小受到长辈们的百般呵护,听惯了好话,习惯了别人让步,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惟我独尊、自由散漫的个性。进入小学后,因行为习惯不好,与同学们不能友好相处而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并形成了心理障碍。他感情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只要有一件不如意的事就会使他忘记场合,忘记对象大闹一番,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思维方式偏激,心胸狭隘,敏感多疑,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总认为是别人和他过不去,对老师、同学与家长的批评极为反感,老是怀疑人家说他的坏话。

矫正措施

(1)加强家校联系:我经常打电话或直接与家长交谈,让家长及时了解刘某在校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并严格执行。

(2)讲究辅导方式:用尊重、平等、商讨问题的方式与其沟通。并逐步培养他有话好好说,心平气和地与他人交流的习惯。

(3)多表扬鼓励:全面分析陈某的优缺点,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多给他一些机会参加集体竞赛活动,满足他的自尊需求。

(4)采取行为分析矫正技术,帮助夏霖制定阶段目标,并督促其实现。如有进步,马上给予表扬,推动他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刘某在老师、家长的特别关怀下有了一点儿进步。上课专心时,情绪特别高涨,能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特别响亮。有时他不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也能虚心接受,表示要改正。与同学之间的摩擦也减少了。当然,夏霖的许多毛病不是一下子都能改过来的,经常还会反复。需要我们耐心帮助。我相信在老师、家长的密切配合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理问题会得到疏解,他的不良行为会得到矫正。

效果:

篇3:大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分析

求助者:晨阳 (化名) , 男, 汉族, 19岁, 济南某大学大一学生, 身高1.77米, 体重90多斤, 身体虚弱, 脸色焦黄, 眼神呆滞, 农村家庭, 家里有两个姐姐, 父亲退伍做建筑小包工头, 母亲家中务农, 家境中等;无精神病史, 无重大躯体疾病史, 无咨询或心理治疗史, 无其他不良嗜好。

二、主要咨询问题

近半年来, 精神不振, 极度萎靡, 痛恨父母, 时常通过各种方式麻木自己, 对生活的不知不觉, 对家的不知不觉, 沉迷于自己的麻木生活, 无朋友无交流, 对未来持有负面及悲观的想法, 认为现在的问题将不会得到任何解决, 更重要的是自己根本没有想解决的意愿, 也坚信自己没有解决的能力和方法, 自己活着除了痛苦还是痛苦。

三、主诉

第一次会谈

(一) 姐姐来访主诉

弟弟是家中最小的, 父母亲为了要儿子, 超生两胎, 我是家中老二, 上面还有个姐姐。从小家里人都很娇惯弟弟, 家庭经济也还算不错, 弟弟一般要什么就满足其什么。弟弟初中学习很不错, 可是上了高中就不行了, 第一年高考弟弟落榜, 第二年高考依旧是失败, 所以爸爸想办法为弟弟掏钱让他上了一所成人学历的大学。但是弟弟上学没多久, 就给家里打电话表示不愿意上, 父母没有在意;第二次, 弟弟又提出想退学的想法, 依旧遭到拒绝;第三次, 再次向父母说明不想上学, 父母严加制止。从此弟弟不再提及此事, 弟弟也不再给家里打电话, 生活费也不再给家里要, 每次都是通过我来给父母要生活费。弟弟说, 他的生活如此糟糕, 都是父母造成的, 他对父母没有一点儿感情, 永远不愿再见到他们。

弟弟现在1.77的个子, 体重仅有90多斤, 听弟弟说, 近一两个月没有食欲, 仅靠方便面充饥, 不愿吃饭, 每天泡网吧, 不是因为喜欢上网, 而是找事情麻醉自己, 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更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每天睡到自然醒, 生活实在太难熬, 太痛苦了。 (说到此, 姐姐哽噎……) 看到弟弟这样, 姐姐心里很自责, 责怪自己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去体会弟弟的真实想法, 反而同父母一起去强迫他做他不愿做的事情。

姐姐还说, 高中有一次, 弟弟假期和同学一起去卖羊肉串, 爸爸觉得丢人, 就把他拉回了家, 说家里不需要他来挣那两个小钱, 还是在家里好好学习才是正事。于是弟弟以后不再想着做任何事, 每天在家和父母也不进行任何交流, 吃完饭就回到自己的房间里, 时间久了, 家里人也都已经习惯他这样了, 以为他就是这样的性格, 谁都不曾真正地从弟弟的角度去考虑他的真实感受和心理需要。

弟弟这学期开学走后, 半年了一直都没有回家, 此次回家主要是因为大姐刚生一小孩儿, 他回家来看看。我看到弟弟如此差的精神状态, 心疼得不知如何是好, 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二) 咨询师分析

此案例属于典型的家庭溺爱型, 父母因为太疼爱儿子, 以至于操纵了儿子的一切, 为儿子铺好了整个人生之路, 可是儿子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 儿子是有思想的, 想自力更生, 并且极力想摆脱父母沉重的爱的枷锁, 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儿子从此明白自己无论怎样争取都是白费心机, 于是不再主动, 像蜗牛一样, 躲在厚重的壳里, 把自己深深地埋了起来, 失去了自我, 失去了方向。儿子在内心上的主动和在父母面前的被动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冲突, 导致现在的沉默和逃避。

(三) 咨询师质疑及推断

通过来访者主诉, 弟弟和父母之间并没有发生过于激烈的争吵, 那么弟弟为什么如此顺从家长, 难道是顾及到家长的“爱”?家长这份“爱”到底在他身上达到什么程度?这么难以克服。既然弟弟遵循了家长的要求, 为何又不能真正地从心底里说服自己去接受他们, 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隐性的痛苦煎熬和自残的方式。

(四) 咨询师建议

希望姐姐能够说服弟弟前来咨询, 与咨询师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但强调指出:姐姐不要强迫弟弟, 而是尊重其意志。咨询的良好状态来自于求助者的主动寻求帮助。

第二次会谈

(一) 当事人来访主诉

(整个述说过程都是哽噎着讲述的, 父母的爱让当事人难以承受, 以至于找不到自己, 也无力挽回自己, 更不想拯救自己。)

我小学一至三年级是在姥姥家度过的, 后来又到了奶奶家, 初中才和爸爸妈妈居住在一起。我的生活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因为碰不到可心的朋友, 都是一些表面的熟人而已。所以我相信朋友是很难找的, 更何况我已经习惯了没有朋友的日子, 我不觉得无朋友没有什么不好。在家里, 父母只允许我好好学习, 除学习外, 其他的任何事都不许我去做。因此, 我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待在自己的房间里, 当然学习也学不进去。高一时候我就已经有不想上学的想法了, 暑假期间, 我和同学去卖羊肉串, 遭到爸爸的极力反对, 坚决让我回家。后来又有一次, 自己偷着出去打工, 爸爸知道后, 找到我并且又把我带回家。还有一次, 我坚决离家出走, 妈妈坐在家门口苦苦地哭着哀求着, 甚至跪求我, 让我别走, 求我留下来。

这些事使我意识到, 我不得不为父母着想, 就算为他们而活吧。我决定就这样行尸走肉地活着, 只要我还活着, 别管我心里过得快乐与否, 只要活着, 有一口气就行了。

高考的连续失败, 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打击, 当时也没有任何感觉, 我已经很麻木了。后来父亲为我找了现在的这所大学, 我原本想坚持再熬过这四年的, 没想到一年我都熬不到, 我在学校里无所事事, 课程也不紧, 我也无任何兴趣, 初中时的兴趣这么多年全都被磨没了, 我真不知道这日子该如何度过, 经常性的失眠, 很痛苦, 于是选择上网来劳累自己, 玩累了好让自己大脑能够休息会儿。如今的我脑子一片空白, 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能做什么, 想做什么, 我全然不知, 就如同植物人一样。

近一两个月来, 我没有一点儿食欲, 一两天都不知道饥饿, 实在饿极了, 就随便拿方便面充饥。以前在家里的时候, 我会使劲吃, 并不是说我食欲多好, 而是装给父母看的, 其实在外面, 我是一点儿吃不下去的。现在上了大学, 更是没有任何食欲了, 当然吃不吃也更自由了。我很明白, 就算我心里愿意再为自己的父母及家人煎熬三年, 可是我的身体估计也不会等到那一天的, 但我没有办法也只能如此。我不想和任何人沟通, 沟通了也没用, 结果依旧, 又不能改变什么;就是结果改变了, 又能怎样, 更何况什么结果对我来讲, 都没有任何意义。所以, 我并不想从自己现在萎靡的生活状态中走出来, 这么多年我都是这样度过的, 还在乎这几年吗?在自己的壳里生活很安全, 没人打搅我, 也没有任何人知道我, 尽管我知道自己过得很痛苦, 我也宁愿这样。

对于家, 我没有任何感觉;关于父母, 我不恨他们, 只怨自己没有本事, 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在父母眼里, 我是一个懒散、邋遢、不争气、冷血的孩子, 我宁愿他们这样看待我, 就当白养了我, 他们的心里或许才能平静些。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我对他们的真实愧疚想法, 只有这样, 我觉得自己不欠父母的, 父母也不欠我的, 我们双方扯平了。这次回来, 专程来看望大姐的, 看到大姐一家过得很好, 也看到二姐有了自己的男朋友, 两个姐姐都过得还不错, 我知道我存在的作用也已经不大了, 我存不存在对家人来讲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存在只会给他们带来累赘和痛苦。在高一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对自己是否继续活着深深地思考过了, 对此问题, 我已经沉思了很多年。

(二) 咨询师分析

这是一个家庭功能给孩子带来极其负面影响的案例, 长期的父母的沉重之爱使孩子迷失了自己, 进而找不到生活的动力、目标和方向。同时由于孩子长期封闭和压抑自己的性情, 导致严重的自闭症, 无法从自己的壳里走出来。更关键在于, 严重的自闭使当事人产生了更为可怕的问题, 其活着的意义就是一个躯体的存在而已, 只是暂时地为他人活着而已。这是父母之“爱”的悲哀。爱能创造一个生命, 同时爱也能摧毁一个生命。

(三) 现实联想治疗

当事人很明白自己的问题, 更知道自己的原因所在, 所以再用精神分析已不见效果, 只会强化当事人的感受, 使其更痛苦, 无法自拔。所以具体采用现实治疗与联想假设策略, 避免聚焦于目前症状及现状, 使当事人的注意力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一种生活状态, 剔除习惯性消极思维模式。

要求当事人闭上双眼, 思考好后, 认真回答下列问题:

现实联想一:如果按照当事人的意见, 就此听之任之, 不去改变目前状况, 结果会怎样?启发当事人思考, 年迈的父母会怎样?年轻的姐姐会怎样?母亲可能会因过度悲伤……而姐姐们可能会一辈子带着弟弟的阴影活下去。询问当事人心里有何感受。

现实联想二:如果要改变自己, 外在的阻力已经不存在, 因为父母已经意识到自己错误, 他们以后不会再干涉你。而最困难的在于你自己, 之前曾经企图走出来, 但苦于父母及家庭外力的阻挠, 没有成功, 而现在外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大家都在支持你, 都在帮助你, 你只要尝试着往外走一步, 路就会越走越宽。为当事人描述未来美好的生活情景, 激发其想象, 给其信心。

(四) 咨询师认知治疗

1.人活着的意义首先是让自己快乐地活着, 然后才能给他人带来快乐。咨询师采用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结合, 让当事人明白不同人活着的不同理由, 改变“当事人仅仅为他人为父母活着的狭隘孝道观念”。

2.在自我改变的过程中, 如果出现了信心不足或者抑郁情绪的反弹, 这是合理而正常的心理迂回现象, 暗示自己不要紧张和害怕, 这时需要用联想法激发自己去想象美好生活情境, 用以消除自己的生存疑虑, 增加生活自信心。

第三次会谈

(一) 父母来访主诉及反馈

母亲娓娓道来:家里有三个孩子, 孩子爸爸退伍后, 一直都在外忙于工作, 赚钱贴补家用, 我是在家里带着两个女儿, 从事田间劳作。儿子最小, 看得比较娇贵, 我们做父母的担心照顾不好他, 所以从小让他的姥姥和奶奶把他看大, 直到上初中时, 才把儿子带到我们身边生活。起初, 孩子是跟我们有些陌生, 但是我们只是拼命想着挣钱养家, 没太注意孩子的心理感受, 只是从物质上极力满足他, 心想我们挣钱也是为了儿子, 于是儿子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 只是希望儿子某一天有出息, 我们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只要考上大学, 我们也就知足了。为此, 自然地对儿子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当然, 我们并不懂教育, 只是一味地督促儿子要努力学习, 给他制订各种目标, 考什么样的大学, 从来都不让他做任何家务, 回到家就让他进屋里学习, 有时候也会不断地总是拿亲戚、朋友家的孩子作比较, 总感觉自己的儿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情急之下, 说话语气也很苛刻严厉。可越是如此孩子的学习成绩越是一天不如一天。不但成绩越来越下降, 就是人也越来越沉默。直到高中, 孩子开始厌学, 甚至想退学。孩子几次有想在假期锻炼一下自己的想法, 他爸爸坚决不同意, 只在乎他的学习, 不许他做任何事情。连续的高考失败, 更加使他对学习没有信心, 也让他感觉自己确实是一个没用的人。没办法, 我们只好给孩子买了所成人大学, 不管怎样, 终究能够获取个“大学生”的名誉吧。这样我们的脸面也不会全部丢尽完。上了大学后, 一学期里, 孩子也不接我们的电话, 放假也不回家, 总之就是不理睬我们, 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二) 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自评:来访者自我感觉心情豁然开朗, 感受到大家对他的关心, 生活中并非他一个人独行;更重要的是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和自我价值, 那种自我一无是处的感受荡然无存。

2.咨询师评估:来访者精神焕发, 气色好转, 能够主动与咨询师交流自己的生活体验。

3.父母反映:明显感觉到儿子的进步, 开始主动与家长交流, 居然主动说要吃父母做的饭菜, 亲子关系已经从之前的冷漠开始走向和谐。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次会谈分析当事人抑郁的身心状态, 第一次会谈是当事人姐姐对当事人冷漠、憔悴、孤独影像的回顾;第二次会谈是当事人本人对自己的无为、悲观的身心状态的感受与体验;最后一次为整合家庭式会谈, 主要目的为协调家庭众成员亲子关系和检验当事人的咨询效果。咨询师采用现实及联想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抑郁来访者改变认知方式, 引导求助者重新认识自我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及价值, 树立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 积极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经过心理咨询辅导, 来访者的消极观念与行为方式有了明显改变, 成功地达到了“认知重建”的目的, 有效地解决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分析

参考文献

[1]乐国安.咨询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2]潘正德.心理咨询[M].台湾:台湾心理出版社, 2006.

篇4:学生偏激心理个案分析

学生刘某,10 岁,我班中的一名男生。看似比较懂事,内向,平常不容易被老师和同学发现和注意。四五年级时曾有几次因各种原因背着书包要回家,不想读书了。在未教他之前,我就对此人有了初步的了解,脾气大,容易做出格行为。本学期发生的两件事,让我对该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次是将家长让他上交给老师的晚托班费“弄丢 ”了,死活不承认是自己用作它途了;另一次是因过生日,家长未买蛋糕而向任课老师发脾气。平常喜欢说谎,自然地将所有的错误与不对归结到他人身上,而自己却无错可改。

案例分析

我认为,学生刘某从心理成因来讲更多的是偏激心理在作祟。偏激是指人的意见、主张等过火,多存在于青少年中。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做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产生源于知识上的极端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意识、思维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

常见的偏激主要有3方面的特性:1.认识上的片面性:偏激的人以绝对的、片面的眼光看问题。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一概不听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骚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们交朋友喜欢“同声相应,意气相投”,都喜欢结交饱学而又谦和的人,老是以为自己比对方高明,开口就梗着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无理也要搅三分,试想,这样的人谁愿和他打交道?2.情绪上的冲动性:偏激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如果对某人产生了好感,就认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错误、是缺点、也不愿意承认。3.行为上的莽撞性:偏激在行动上的表现是莽撞从事,不顾后果。产生偏激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的发展尚不成熟,不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往往抓住一点就无限地夸大或缩小,自以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极易出现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

学生刘某不管从认识,还是从情绪和行为上都与偏激心理的表现相符合,究其偏激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家庭因素。由于学生刘某是独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大伯平常比较关心他的生活,父母最多的是给孩子钱,以此来弥补所谓做父母的责任。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一关键要素,缺少了亲人关爱的这一重要情感熏陶,导致学生孤单,生活无目的性,迷恋打游戏机,经常找各种借口向父母要钱。由于父母对他的关心较少,他就将自己的各种不足都归结到父母身上。随着心理迁移,在学校里,他就不管自己言行的对与错,自然地将这一切的错误都归咎到同学,甚至老师身上。缺失了家庭教育和亲人关爱是学生刘某偏激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个人因素。学生刘某对于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判断标准。由于自己的偏激,导致他的人际关系比较差,这一因素更让其在情绪上表现得更为冲动,以至于做出一些莽撞的行为。以偏概全,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做法。

他人因素。由于学生刘某的偏激行为的表现,使其他学生对他退避三舍,同学们认为该生气量特别小,看到别人受表扬就揭短,看到别人挨批评就幸灾乐祸;没有朋友,不愿意和他们交往。所以学生刘某和同学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距离,孤单与无助促使他偏激心理的进一步发展。任课老师也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不愿更多地“管”他,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使其觉得自己更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促使他用更为偏激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他人因素是其偏激心理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

辅导策略

1.拉近距离,实施关爱

由于学生刘某偏激的言行,使他与其他同学的心理距离较远,也经常受到歧视而自卑,最终表现出自傲和偏执甚至对立情绪,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和他真心交谈,告诉他你是父母的好孩子,你是老师的好学生,你是同学们的好同学,你是班级大集体中的一份子,只要你正确地对待他人他事,你就会受到同学的欢迎,老师和家长的信任、表扬。于是我经常鼓励他去关爱别人,关心集体,在多次表扬中,使他找回了自信,并得到了同学的认可和友爱。在他生日那天,我送了他一支圆珠笔,让他很感动,从而逐步地對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偏激心理得到了一定的矫正。

2.自我管理,塑造人格

制定目标,让学生刘某明确自控行为的主要目标,严格规范自已的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制定一个时间规划表,要求他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逐步磨砺自己的意志,让他意识到一味地原谅自己,迁就自己,只会在错误、缺陷、恶性的斜坡上越滑越远,最终不能自拔。实施批评和表扬有机结合的方式,规范其行为,引导其从偏激中走出来,塑造一个具有正常心理的人格。

3.师生努力,促使改变

与任课老师沟通,利用一切机会发现学生刘某的闪光点,对其不自制的行为以柔和的方式加以制约,减少了他与老师的冲突,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使他获得了一种宁静、平和、友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们以一种宽大为怀的心情去包容他的缺点,以一种沙里淘金的耐心去发现他的优点,和平相处,共同进步,促使改变。

4.沟通家长,健康成长

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希望为了孩子,多回家,多教育,多关心。平时要求注意创设与孩子沟通的情境,真心听孩子的倾诉,少用粗俗而又无效的打骂教育方式,通过换位思维及互相关爱等方式正面启发培养孩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利用好家庭这一教育的主战场,作好孩子的榜样,努力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为开拓孩子的美好前程创设条件。

辅导效果

通过将近两个多月的辅导,学生刘某已经能和父母较好地进行心理交流;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较为和睦了;能够积极地参与一些活动;对老师有了信任感;平常因偏激心理而做出的过激行为几乎没有了。

个案思考

1.作为一名教师,要全方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要有爱心、细心、责任心。

2.教师要多学知识,除了学好课程的理论知识,做好教学实践工作之外,还要学好其他方面的知识,如心理健康知识,艺术常识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适合现代教学的老师。

3.现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挑战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复杂。

4.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如何做好老师,必须要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利用学校主阵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进行有效地教育,培养心智健康的学生。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市苏宁小学)

编辑∕高 伟

篇5: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记录

学生姓名: 余思佳

班级: 五年级 辅导老师: 马桂香 地点 :

学校心理咨询室 家庭住址:休宁县蓝田镇南塘村五陵村民组 父母联系方式:电话 案例介绍:

婷婷,女,12岁,五年级学生。性格上,胆小、自卑、不爱动。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活动;自卑感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差。家庭作业经常不能完成。她的父母亲长年在外打工,跟随奶奶生活。一. 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几个月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她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作为老师,只有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自由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二、辅导过程

(一)情感沟通

我以真诚的态度与她谈心,进行情感沟通给予她充分的信任,抓住她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帮助她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并用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鼓励她,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二)同学关心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改正她的学习习惯方面,还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督促,及时提醒她认真完成作业。首先为她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中队委做她的同桌。这样当她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助她,帮助她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能让余思佳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热情,帮助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三.辅导效果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余思佳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上课时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了,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问题。以前,她孤独,不说话,现在有了一群知心朋友,平时也能主动去帮助同学。因为有了良好的交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奶奶反映他不再孤僻、难管了。四.辅导感悟

1.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而教师在工作中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及时辅导,以促进其尽快转变。

2.在辅导过程中要向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努力构建起师生之间信任的关系。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督促形成良好的氛围,这样的教

篇6: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记录

案例介绍(叛逆顶嘴)

王某,男,14岁,初三学生。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案例分析

顶嘴是逆反心理的表现,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者是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得心药治”,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辅导方法

1、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王某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抽时间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为孩子安排有意义的生日庆祝会,设计各种温馨的家庭活动,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

3、疏导教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4、扬长避短: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王某在数理化方面的优势成立一个帮困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5、本人的自我调节:指导王某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6、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王某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

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辅导效果

篇7: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

一、学生基本情况:

1、辅导对象:陈某

2、性别:男

3、年龄:15岁

4、年级:八年级

5、个案表现:陈某在校成绩较差,爱捣乱课堂纪律,行为不能自控。

二、问题行为表现:

1、学习成绩较差。从四川转入我校后,数学成绩保持合格,语文不合格现象经常发生。

2、违反课堂纪律。课堂上有教师在时,陈某时有分心现象。教师不在时,违反课堂纪律。受批评后,屡教不改,带头影响全班自修。

3、作业完成欠佳。课堂作业马马虎虎,应付老师。家庭作业则不做或经常少做。

4、教育无效,反应剧烈。教师对其多次教育,虽能虚心接受,却屡教不改,无心学习,我行我素。家长教育后,也是不以为然。

三、背景资料调查:

1、家庭背景:

父母都在本地打工,父亲性格粗暴,对孩子已经打骂成习惯了,母亲性格懦弱,也不懂如何教育孩子,造成孩子有话不肯跟父母说的局面。

2、学校背景:(1)学校大环境

镇中心小学,学习风气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普遍重视,要求较高,学生间能相互尊重、团结友爱。

(2)班主任、同伴看陈某

班主任认为陈某转入本校后,常有作业不做现象,并屡教不改。同时,认为陈某喜爱表现自己。教师在教室上课时,表现出非常的配合。不在时,和同学争吵,甚至打架。经批评后,泪流满面。但却屡教不改。

四、辅导的对策和干预措施:

1、整体策略

根据陈某的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性辅导对策。从陈某本人来说,首先从稳定情绪入手,调整认知,指导行为。最主要是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入手,其中争取学校班级的支持作为辅导的关键。

主要过程:建立关系——调整认知——助其行为转变——积极体验

2、辅导实施干预的策略

(1)与该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引导陈某倾诉自己的烦恼,从中了解到陈某大量情绪的认知困扰和心理矛盾。发现陈某对老师和同学过激的话语很在意,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说话间,我发觉陈某常常话语间歇,并伴有焦虑不安的情绪,由于时间关系,约定几天后再谈。以后连续两天运用机会找他谈天,问他喜欢什么活动,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等,与他建立友善的关系。

(2)了解该生的有关情况,助其调整认知。

与他建立友善的关系后,我和陈某进行了第二次面谈,帮助陈某调整认知。第一,父母工作忙与不爱他并不矛盾,应该体谅父母的苦衷,正是父母的辛苦工作才换来了他舒适的生活。第二,同学不愿意和你交朋友,令人烦恼。出现此状的原因是什么?最根本是自己经常跟同学打架闹意见造成的,也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

第三、老师批评教育你说明老师是很在乎你的。希望你能进步,同时,说明你确实存有不足,更加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3)抓住时机,助其转变行为。

当陈某进来时,告诉我,他已想通了,也在努力地改变。但跟同学闹意见的坏习惯改不掉。主要表现在:老是跟同学争吵,该怎么办?我和他定了一个“契约”。要求他根据契约要求做,并且提出改变途径。

第一,利用空闲时间,多找老师和爸爸妈妈沟通,倾述自己的内心,寻求他们的理解与帮助。

第二,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少违反课堂纪律,改变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印象。

五、心育结果与分析:

经过近一学年的心理教育与辅导,陈某的表现概述如下:(1)他对自己以往的不良行为已有认识,并正努力改正坏习惯,上课基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再捣乱,能听老师讲课了,与同学能和睦相处,不再打架闹事了。(2)他愿意为班集体和同学做好事了,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期末还被评为了“劳动积极分子”。(3)学习方面也主动多了,上课时也能举手发言,复习比过去自觉,成绩有了很大进步。(4)父母也反映他开朗多了。

七、辅导小结和启示:

本个案总的来说辅导干预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主要还得感谢陈某的家人和其他老师的协助支持。本个案的研究结果也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缺少亲情的家庭,导致了孩子出现个性偏差的现象。对这些孩子,我们更应考虑孩子满足需要的欠缺。应做好适当的“填补”作用,对孩子的爱要如“春风”,做到“润物细无声”。

篇8: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记录

杨某, 男性, 17岁, 汉族, 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二年级学生, 迷恋网络游戏, 精神不振, 心理焦躁, 学习状态不好。

杨某出生于县城郊区农村, 独生子, 家里有父母及爷爷奶奶共5人。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父母在沿海异地打工, 夫妻感情不和, 主要由母亲管教杨某并负担其学费和生活费。假期杨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但爷爷奶奶管不住他。杨某性格偏内向, 较固执。

求助者SCL-90心理测试结果:焦虑:2.86;抑郁:2.83;强迫:2.21;偏执:2.45。结果显示, 焦虑、抑郁接近中度痛苦水平。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

很想溜出去上网, 想翻围墙学校又要抓, 想改改不了, 感到焦躁、郁闷。

2.个人陈述

来职中后, 职中一年第一期学习较认真, 一年第二期觉得上课学不到什么东西, 加上父母闹矛盾, 爸爸很少管我, 周末多数时候在网吧上网。

本期 (二年一期) 听说上届毕业的学生就业不好, 更不想用功学了。近一个多月来, 好像难以摆脱上网了。星期日多数时候在网吧, 有时候也想克制一下, 不去网吧, 但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又到了网吧, 钱用完了就借钱上网。最近有两次晚上睡觉熄灯后悄悄爬起来翻学校围墙出去玩网络游戏, 其中一次被学校抓到, 扣了班上的分。如果再犯, 学校就要处分, 甚至劝其退学, 此事老师、同学、妈妈都知道了。其实上网玩玩游戏也没有多大危害, 只是过一学期就要就业了, 我不想被开除, 也不想太伤妈妈的心, 想改掉玩游戏的毛病, 但我好像控制不住自己。想改改不了, 想翻围墙学校又要抓, 感到焦躁、郁闷。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摄入性谈话时, 求助者衣着有些不整, 精神不振, 心情烦闷, 但思维清晰, 谈吐正常, 有自知力和求医愿望。

班主任反映:本学期学习不认真, 有时抽烟, 有两次晚上跑出去上网, 不过不旷课, 上课不吵闹, 平时不打架斗殴, 不与老师顶撞。

同学反映:他以前表现还不错, 有时也打打羽毛球, 现在喜欢上网, 上课有时打瞌睡。因为上网有时没有钱吃饭。他不爱多说话, 好朋友不多。

母亲反映:家庭中无精神病史, 儿子杨某无重大疾病史, 以前还比较听话。现在迷恋网络游戏也许与父母不和放松了对他的管教和支持有关, 母亲有时不能按时给儿子寄生活费。

四、评估与诊断

求助者无重大疾病史, 根据学校新生体检结果, 身体健康。结合求助者出现问题的时间短、精神痛苦程度不高、社会功能受损较少, 而且有明显的引起原因——迷恋网络游戏, 因此, 可排除求助者有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

求助者主客观统一, 知情意统一, 个性相对完整稳定, 符合郭念锋教授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而且有完整的自知力和积极的求医行为, 社会功能受损较少, 无典型精神异常症状, 因此, 可排除精神病的可能性。

求助者的问题与现实处境直接联系, 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 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属于常态心理冲突。按照许又新教授区分神经症与正常的三项指标评分, 总分为3分, 且病程不到2个月, 无典型神经症症状, 因此, 可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求助者属于常态心理冲突, 心理刺激较小, 病程小于2个月, 影响不大, 未泛化, 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求助者迷恋网络游戏, 从生理、心理、行为三方面评估, 求助者具有网络成瘾 (IAD) 倾向, 但未构成典型的网络成瘾。

综上所述, 求助者的问题属于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一般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

帮助求助者认识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改变对玩网络游戏的认知偏差;杜绝翻围墙出去上网, 降低玩网络游戏的行为频率, 最多只有星期天可玩两小时;用新的行为活动降低网络游戏的动机和兴奋度;减弱焦躁、郁闷情绪。

2.中期目标

帮助求助者改变对学习、就业、家庭关系的认知偏差;降低玩网络游戏的行为频率, 做到两个星期天不超过一次, 一次不超过两小时;用新的感兴趣的活动进一步降低网络游戏的动机和兴奋度;进一步减弱焦躁、郁闷情绪。

3.最终目标

帮助求助者形成对玩网络游戏、学习、就业、家庭关系的正确认知;克服焦躁、郁闷情绪;基本消除对网络游戏的心理依赖, 杜绝翻围墙出去上网, 形成正确适当的上网行为。

六、咨询方案

1.方法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社会支持疗法。在认知疗法中, 主要采用认知重建、自我辩论和反思性日记法。在行为治疗中, 主要采用行为契约、行为强化、身心放松和厌恶疗法。在社会支持疗法中, 主要是建立由班主任、同学朋友、家庭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

2.咨询时间

咨询时间:每周1次, 每次50分钟。从第二次起, 约定在每周星期五第七节课时间。

七、咨询过程

第一次:建立咨询关系;摄入性谈话, 了解求助者主要问题、成长经历, 初步明确求助者的问题属网络成瘾性一般心理问题;SCL-90测试;布置家庭作业:自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下次与咨询师交流。要求求助者停止翻墙出去上网, 周末上网不超过两小时, 自己找同寝室的两位同学监督。如自己控制不住或心烦, 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 转移注意力。

第二次:检查家庭作业, 分析求助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纠正对玩网络游戏的认知偏差, 协商制定咨询方案。求助者完成了家庭作业, 上周没有翻墙出去上网, 但星期天上网半天, 超过2小时, 没有请同学监督。咨询师通过典型案例和图片以及对网络成瘾原理的解释, 让求助者领悟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纠正了“上网玩玩游戏也没有多大危害”的认知偏差, 认同了过度可能成瘾、成瘾危害极大。咨询师与求助者协商制定了咨询方案, 并达成如下行为契约:第一, 非星期天休息时间不去网吧上网, 自己找同寝室的1~2位同学监督;第二, 星期天上网不超过两小时, 自己找同寝室的1~2位同学监督;第三, 当出现上网玩游戏的念头或冲动时, 拉弹手腕上的橡皮筋, 让自己痛苦, 同时想象网络成瘾患者的痛苦画面, 然后做身心放松;第四, 课余时间, 特别是周末邀要好的同学一起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如文体活动、郊游等, 以转移注意力, 培养新的兴趣;第五, 每天晚上写一篇反思性日记, 反思自己一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 自己是如何调节的, 有何新的认识和经验体会。以上五条约定暂行两周, 不得违约。当天遵守得好, 给自己奖励, 吃一个好菜或买一份自己喜欢吃的零食, 或在日记中表扬自己, 或给自己的亲人和好友打个电话。

第三次:汇报遵守约定情况, 讨论有效实施和改进细节;学习身心放松操;通过自我辩论、语义分析技术矫正求助者在学习、就业、家庭关系中的认知偏差;讨论如何获得社会支持。求助者基本遵守了契约, 只是日记写得较肤浅, 新的兴趣活动开展不经常, 星期天上网还是超过了2小时。求助者同意向父母和班主任汇报自己的改正计划和进展, 愿意寻求沟通和支持。

第四次:汇报遵守约定情况, 讨论有效实施和改进细节;通过讨论、认知重建帮助求助者建立起对网络游戏、学习、就业、家庭关系的正确认知;求助者遵守了契约, 并主动找班主任谈了心, 给妈妈打电话汇报了情况。班主任在班上表扬了他, 妈妈开导鼓励了他, 并答应如果改得好, 每月多给100元生活费作为奖励。班主任和母亲的心理支持与行为强化收到较好效果。协商同意将五条契约中的第二条改为每两个星期天上网不超过1次, 每次不超过2小时, 其他四条不变。另外, 求助者同意生活费暂时由班主任代管, 以限制上网条件。

第五次:汇报遵守约定情况, 进一步明确治疗原理, 讨论有效实施和改进细节。求助者遵守了五条契约, 情绪状态明显好转, 星期天没有出去上网。由于学校将要组织班级排球赛, 班主任安排求助者星期天参与了排球训练。咨询到了关键时期, 咨询师与求助者商定:严格遵守五条契约, 多和同学一起玩, 积极参与练球和比赛, 加强内控和外控, 坚决不翻墙出去上网。本周星期天最好不去上网, 要上一定不超过2小时, 星期天给母亲打电话汇报自己的情况。

第六次:求助者遵守了五条契约及相关承诺, 没有翻墙出去上网, 星期天去上网了, 但没超过2小时, 有同学监督, 星期天给母亲打电话汇报自己的情况。母亲、班主任都给予了表扬, 求助者对自己充满信心, 决定近两周不上网, 一周星期天练排球, 一周星期天到双州公园玩。咨询师与求助者一起分析了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第七次:求助者遵守了契约兑现了承诺, 排球比赛取得了较好成绩。求助者与咨询师一道总结了成功原因, 讨论了下周的对策。

第八次:求助者取得了成功, 已经连续两周没去上网了, 注意力和兴趣逐渐转到排球和羽毛球上, 情绪恢复正常。求助者做SCL-90测试, 与咨询师一起总结成功的经验, 并明确今后的注意要点。结束咨询关系。

八、咨询效果评估

咨询师观察到, 求助者基本形成了对玩网络游戏、学习、就业、家庭关系的正确认知, 克服了焦躁、郁闷情绪, 基本消除对网络游戏的心理依赖, 杜绝了翻围墙出去上网的行为。SCL-90后测显示, 焦虑、抑郁、强迫、偏执因子分均小于2分, 达正常范围。求助者自评认为解决了想解决的问题, 相信今后自己能保持正常。班主任和同学反映, 该生改掉了迷恋网络游戏的行为, 学习比以前认真, 参加班级活动比以前积极。家长对其进步感到满意。

点评:

如何帮助学生摆脱网络成瘾, 这是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难点问题, 具有重大研究价值。本案例属于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一般心理问题, 这类问题在学生中较常见和典型, 是学校心理咨询的典型对象。本案例不仅咨询规范, 而且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社会支持疗法等综合疗法, 这是解决网络成瘾倾向心理问题的有益尝试, 具有借鉴意义。本案例的心理辅导策略, 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心理潜能”开发理念和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本质, 符合学校心理咨询的实际。

(点评人:郭铁成, 湖南省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 湖南省首批教授级高级讲师。)

摘要:如何帮助学生摆脱网络成瘾, 是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难点问题。本文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社会支持疗法, 对一位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一般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经过三个阶段八次咨询, 取得了较好的辅导效果。在解决网络成瘾倾向心理问题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网络成瘾倾向,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二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篇9:学生厌学心理的心理辅导个案研究

关键词:厌学心理;心理辅导;案例

一、基本情况

陈坚(化名),男,17岁,某艺术学校音乐班二年级学生,南宁市人,独子,父母为公务员,家庭经济情况良好。

二、主述和自述

自初中以来我就对文化课没有兴趣,有偏见和抵触,认为上不上没什么关系,即便到教室也会开小差,玩手机。我爱好专业课,但不够勤奋,很少主动到学校琴房练琴或唱歌。课余时间很少用来学习,不知道要做什么,白天睡懒觉,晚上经常出去玩,有时回来得很晚。学校离家近,条件符合走读,家长也希望我住家,但我不想住在家里,不想受到父母的管制。

三、教师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陈坚从小参加学习兴趣班培训,自小嘴巴甜,说起话来放得开,不拘束,语言叙述清晰,所述问题实事求事,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性格比较直爽、健谈,和他交流没有什么障碍。

班主任反映该生经常旷课,特别是文化课,晚上出去玩,很晚才回来,讲义气和面子,同学关系好,为人热情,朋友多且关系密切,只要人邀请必到场,爱抽烟、喝酒,自控力较差,上课需要教师到宿舍去叫,上课开小差,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得过且过。优点是比较讲究卫生,床上用品、个人衣着整齐、清洁。

四、评估与诊断

该生智力正常,自知力完整,对自己的认识还算清晰,对专业有兴趣和爱好,却不肯去努力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以及发展规划,自控力差,属于厌学心理问题。

五、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陈坚处于人们常说的“叛逆期”,不仅生理方面快速变化成长,而且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意见,但由于年龄与社会经验所限,他对是非曲直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需要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

2.家庭原因

因父母都是公务员,父亲还是单位领导,父母对其关注和教育度是够的。陈坚参加过各种兴趣班学习,如音乐、美术、儿童英语班等,学习效果良好。但爷爷奶奶比较宠爱,甚至说是溺爱,要什么给什么,零花钱多,因为在爷爷奶奶四个子女中他是唯一的男孙,并且长得可爱、帅气,在几个孙辈中“享有特权”。由于爷爷奶奶和父母的教育与要求有差异,从小学到初中成长变化中受外界因素影响,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但个性却越来越要强和张扬。

3.自身原因

陈坚之所以选择来校就读是因为:认为读高中辛苦;考不上示范高中;自己从小对音乐有一定学习兴趣和天赋。但其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来校过了两三个月,神秘感没有了,学校并没有教“街舞”或流行歌曲,心理的落差使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加上自控力较差,脱离父母管教,生活习惯和作息再没规律可言。

现在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无目标,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得过且过混日子,甚至自暴自弃,对出路不明确、迷茫,也不为将来考虑。这些人相处久了,无疑形成“你这样,我也这样,大家混日子”的心理,正如“近墨者黑”,陈坚来到学校后就受到环境影响,变得更加厌学。

4.社会原因

当今信息流通量大,网络使他了解社会上的各种新鲜事,正面的、负面的都随时进入他头脑。陈坚跟其他学生一样,对于电脑网络无师自通,并且沉溺其中。

六、辅导过程

1.第一次辅导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不特意安排,而是利用陈坚主动到课的机会,以坦诚自然的态度,跟他沟通交流,谈生活谈社会见闻,建立平等友好、信任的关系。

效果——下次课堂,他按时出现在教室。

2.第二次辅导

巩固良好的信任关系。继续坚持平等、坦诚的态度,以朋友式的聊天形式,与之聊一周来的娱乐去向和学校班级趣事以及他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

效果——加深了解,师生可以成为朋友。再下次课堂准时到课,并认真听课。

3.第三次辅导

强调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尊重的方式与意义。按时上课,认真听课,是尊重教师的一种具体表现,同时自己又学到知识,一举两得。教师热情、友好、平等、亲近对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来交往,缩短师生距离,增进彼此信任,从而使学生学自觉尊重教师。

效果——肯听教师的话和接受教师的教育。

4.第四次辅导

肯定其优秀的一面。陈坚除了学习积极性差、花钱大手大脚、沉溺于网络等缺点外,他的优点是团结同学,热心助人,不会参与打架斗殴,个人卫生习惯良好。为此,在与他沟通交谈当中充分肯定了他这些优秀表现,建立他的自信心,也适当在同学面前给予表扬,让他感受教师对他的关注与肯定。

效果——给他以一种鼓励,增强他改正缺点的信心。

5.第五次辅导

了解该生厌学产生的原因。谈到入校一年多,学习方面有何收获,有何想法。陈坚坦承学习态度不端正,想学就学,不想学就缺课,小时候对音乐的兴趣,长大后却没有那么浓厚了,尤其进入专业学校后,专业教师上课多是民族、美声等唱法,所教的歌曲都是经典音乐,不是流行歌曲,学起来乏味,难度又大,一时对学音乐产生迷茫,文化课又觉得可学可不学,对音乐专业学习目的模糊,不知道将来如何发展。

效果——了解厌学根源,便于对症下药,消除厌学心理。

6.第六次辅导

帮助其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标。目标的设立会通过自我激励机制对个体发生作用。头脑中的目标意识越清晰,越具体,对个体行为动机的引发越有利。另外,目标的确立要适当高一些,这有利于激发潜能,一般来说,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过难或过易的学习目标都会影响学习动机。陈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来学校学习的目的仅是因为喜欢唱歌,他不知道毕业之后如何发展,也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只想走一步算一步。由于学习方向不明而无从下手,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反而使他对学习产生不良的情绪。从陈坚说过想读大学和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分析,喜欢音乐和唱歌是好的,是他的一个特长和优势,可以通过发挥这个特长来弥补自身文化课方面的欠缺,报读音乐专业高校,并举学校很多成功的例子,告知他大学校园才是年轻人的美好乐园。与其分析,现在还是一年级,努力还来得及,大学艺术类专业的分数线普遍比综合类的要低,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陈坚的语文成绩还可以;从小就学英语,基础也不错,会些口语;数学比较差,家庭条件允许可以通过请家教补数学课,提高数学成绩。

效果——不良的习惯慢慢消失,学习态度慢慢端正,开始按拟订的学习目标。

7.第七次辅导

跟踪督促学习,提高其自控力,教会其合理安排时间。让一个学生进步不容易,尤其是思想方面的进步,经常会因为人性懒惰和忍耐有限的弱点,反复无常,需要教师、家长共同沟通、配合,分清各方责任,并且协助制定科学的学习时间表,合理安排时间,定出短期和中期的发展规划,严格按学科科目与时间表督促检查,提高自控力,持之以恒。

效果——生活学习开始规律,晚归现象减少。

8.第八次辅导

劳逸结合,沟通交流。教师家长定期沟通,反馈各自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及时肯定良好、进步的表现,也有策略地指出欠缺之处,鼓励其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休息,强调学习生活节奏协调,节假日可以陪同外出游玩,放松思想,劳逸结合,学习常态化、习惯化,学习生活形成良好习惯。

效果——一个好学生出现,一年级第二学期至今表现良好,积极参加班级学校活动,为争取到高校学习努力备考。

七、辅导效果分析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辅导,陈坚的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有了一定的改善。他能主动到课堂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目标,对未来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到课率有了明显提高,迟到、旷课的现象减少,睡懒觉现象也基本没有了,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提高,任课教师反映他能在文化课上主动提问题了。心理辅导对该生的厌学心理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建荣.中学生厌学的个案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篇10: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记录

心理辅导员:罗

辅导对象 辅导时间2008.6.2 问题表现

性格耿直,脾气倔强,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虽说是一个女孩子,可她的个性却一点不像女孩子,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而且总在当面或背地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她不像有些同学基础扎实,但也不像一些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她想学却不勤奋,有目标但缺乏毅力.原因分析

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天生的,或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狭隘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是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不守纪,单纯地从她身上看,有两种情况:不是完全的无理取闹,可能是在认真听课的前提下发生的;起绰号也说明他乐于观察,思考,能较为准确地抓住人的特征,是个聪明的学生.对待学生不能简单,武断地下“好与坏”的结论,某些做法也可能是现代青年学生不加分析判断而追求的另类呢.从情况分析,她的所作所为只是爱出风头,卖弄小聪明,迫切想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辅导对策及过程

上一篇:2010 人机工程论文考试要求下一篇:五小竞赛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