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翻译

2024-04-13

墨池记翻译(精选8篇)

篇1:墨池记翻译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

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篇2:墨池记翻译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注释

(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晋书·王羲之传》)

(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吗,同“耶”。

(10)方:当……时。

(11)强以仕:勉强要(他)作官。王羲之原与王述齐名,但他轻视王述,两人感情不好。后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朝廷任王述为扬州刺史,管辖会稽郡。羲之深以为耻,称病去职,誓不再仕,从此“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12)极东方:游遍东方。极,穷尽。

(13)出沧海:出游东海。沧海,指东海。

(14)娱其意:使他的心情快乐。

(15)岂有:莫非。

(16)徜徉肆恣:尽情游览。徜徉,徘徊,漫游。肆恣,任意,尽情。

(17)休:停留。

(18)书:书法。

(19)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别好。《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不及)庾翼、郄愔(xìyìn),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叹伏。”所能:能够达到这步。

(20)盖:大概,副词。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

(21)致,取得。天成:天然生成。

(22)及:赶上。

(23)岂其学不如彼邪:是不是他们学习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岂,是不是,表示揣测,副词。学,指勤学苦练。

(24)则学固岂可以少哉: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则,那么,连词。固,原来,本。岂,难道,表示反问,副词。

(25)深造道德:在道德修养上深造,指在道德修养上有很高的成就。

(26)州学舍:指抚州州学的校舍。

(27)教授:官名。宋朝在路学、府学、州学都置教授,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

(28)其:指代墨池。

(29)章:通“彰”,显著。

(30)楹间:指两柱子之间的上方一般挂匾额的地方。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31)揭:挂起,标出。

(32)推:推测。

(33)一能:一技之长,指王羲之的书法。

(34)不以废:不让它埋没。

(35)因以及乎其迹:因此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

(36)推:推广。

(37)学者:求学的人。

(38)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39)尚之如此:像这样尊重他。尚,尊重,崇尚。

(40)仁人庄士:指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

(41)遗风余思: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余思,指后人的怀念。余,也是“遗”的意思。

(42)被于来世:对于后世的影响。被,影响。

篇3:墨池记翻译

彭鸿远自幼喜爱美术和外语,又生活在“中苏友好”的年代,这仿佛注定了她与中苏(俄)美术交流结下不解之缘,用她自己的话说,真是“天从人愿”。彭鸿远1933年1月24日生于北京。父亲彭基相,安徽和县人,20世纪20年代曾留学法国学习哲学,30年代任教于北京中法大学,不幸于抗日战争期间在贫病中早逝。当时彭鸿远仅有6岁,兄妹二人由保姆照顾;母亲俞大缜,浙江绍兴人,30年代留学英国,抗战期间任教于重庆中央大学外语系,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俞大缜即俞大维的胞妹,彭鸿远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名门望族的知识分子家庭。

彭鸿远青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颇有些戏剧性。她从贝满女中初中毕业后考入北平国立艺专,但因母亲更愿意她继续完成高中学业,故又改考入通县的潞河中学。读高二时,她以同等学力考上哈尔滨外语学院,还是因家中反对而没有去成。1951年,她高中毕业被北京大学俄文系和中央美术学院同时录取,这次她选择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校方很快发现了她的外语天赋,当时文化部正在筹办苏联专家来华教学一事,不久丁井文(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找她谈话,希望她去学习俄语,要她和母亲商量,那一年她18岁。她的同学中,詹建俊、靳尚谊是绘画系二年级的学生;台湾籍的杨淑卿,是她同班最要好的同学。从50至70年代,詹建俊、靳尚谊都曾为彭鸿远画过多幅油画肖像作品,记录下同窗最纯真的友谊。彭先生告诉我,她与曾宪迪结婚时,靳尚谊送给她的一件礼品,就是为她画的一幅油画肖像,想一想,有什么样的礼品比这更珍贵呢?

彭鸿远考取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一年后被派到北京俄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前身)学习俄语,当1955年她从俄语学院毕业又重返美院工作时,只有22岁。从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派到我国的两位著名艺术家,都先后给她创作过油画或雕塑肖像。20世纪50年代,曾对中国现代绘画影响至深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1955—1957),人们都比较熟悉。但在其之后一年开办的同样由苏联专家执教的“克林杜霍夫雕塑训练班”(1956—1958),似乎就没那么广为人知了,其实它也集中了一批当时中国最有才华的年轻雕塑家,彭鸿远正是美院派到克林杜霍夫雕塑训练班的专职翻译,这也是彭先生翻译生涯的第一个里程。试想,新中国这些年轻的雕塑家当时是怎样在实践中接触到世界雕塑的?克林杜霍夫除了自己丰富的教学和创作经验外,也使我们的视野向西方拓展,对于苏联绘画的现实主义传统及穆希娜、沙德尔这样的大师,都感到非常新鲜。

有几件事深深地刻在彭鸿远的记忆中:1956年夏天,由金维诺带队的专家考察队,在从云岗去太原的路上,马车受惊,专家与艺术家乘坐的汽车翻到田里,司机胸部受伤,大家都很狼狈。惟有克林杜霍夫无恙,他是参加过卫国战争的战士,体现出在严酷战斗中锻炼出的机敏。可以说,从一开始这位质朴而严格的苏联雕塑家就与他的中国同事结下生死与共的友谊。克林杜霍夫十分看重艺术的民族性,他鼓励学生认真钻研本民族的艺术传统。在中国期间,他不仅到云岗、龙门石窟,也曾专程到苏、杭地区进行考察,他非常喜爱中国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并尝试做了许仙和白娘子的彩塑作品。他还请彭鸿远为他做模特,回到莫斯科后又将这件作品制成大理石雕像,并给彭鸿远寄来工作照。

最令人难忘的,是1987年彭鸿远访苏期间到克林杜霍夫家中作客的情景,这是近30年之后的老友重聚。在这次会见中,克林杜霍夫将他珍藏多年、对乌拉尔地区古俄罗斯雕塑的考察论文手稿和自制幻灯片赠送给彭鸿远,现在我们还可以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建系40周年的教师论文集中,读到彭鸿远提交的一份特别的论文译著,就是克林杜霍夫题为《艺术技能的传统——彼尔姆地方的木雕》的这篇学术论文。克林杜霍夫教授于1988年去世,由彭鸿远教授译成中文发表的这篇专著,也成为对这位曾为新中国艺术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的永久纪念。

说到“外语教师”,正是彭鸿远在美术史系为我们这些刚考入美院的同学授课的年代(1960—1965),刚好是“文革”前一个短暂而美好的时期,苏联专家已经回国,“俄罗斯19世纪的群星”还在美术学院的上空回荡。艾中信曾在1962年发表过一篇《油画风采谈》,反映了当时美术界的活跃气氛,而在由詹建俊和靳尚谊合作的彭鸿远肖像作品中,这位清纯朴素、朝气蓬勃又流露几分贵族气质的年轻俄语教师,在同学的心中总带有一种传奇色彩。细心而了解彭鸿远资历的读者,会注意到詹建俊的《外语教师》在展览中曾题作“俄语教师”,这是因为彭鸿远在70年代后期还担任过恢复高考后新招一批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师。她的英语才华是在潞河中学读高中时打下的基础,当年她母亲坚持要她报考潞河中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的英语教学好,当时潞河学校的校长陈昌佑也曾因彭鸿远优异的成绩,请她留校任教。

但是,一个称职的“外语教师”,除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外,还必须在语用学的层面加以考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彭鸿远的第二个里程更为丰富。1987年,她以文化部派往苏联交流的“中国油画展”代表团成员和专职翻译的身份赴苏访问,七十多天历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巡回展出,不仅让她见到了阔别多年的两位专家,还结识了苏联美术界的许多新朋友。在这期间,她也作为专家翻译,先后参与接待了不少来华访问的著名美术家,如雕刻家阿尼库申、画家梅尔尼柯夫及其助手别希科夫(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从事中国美术研究的史学家帕斯特列洛娃、雕塑家库巴索夫(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等等。自1958年苏联专家回国后,彭鸿远就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教师,任教三十余年,除了先后担任两个语种的教学外,她还承担着“苏联——俄罗斯美术史”课的教学,于1988年退休,后被院方返聘任教5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愿将她退休后的独特经历,称作她事业的第三个征程。1995年退休后,彭先生赴美国探亲半年。从1997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俄罗斯之行,创下了她个人、也可以说是中俄艺术家和文化界之间密切交流的新纪录。比起往日的中苏关系,新时期的中俄关系已是另一番景色。2008年6、7月,我有幸与彭鸿远教授一道参观、访问俄罗斯,这使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中俄美术交流的历史,并因此感受到彭先生的工作所具有的非同寻常的意义。

现任列宾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油画家别希科夫已是彭先生的老朋友了,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他不仅接待我们参观画室和他乡间的别墅,并陪同我们参观列宾的故居和墓地。在彭鸿远的翻译下,我从别希科夫那里了解到目前列宾美术学院有二百多名中国留学生(不包括圣彼德堡赫尔岑师范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当我赞扬别希科夫是“当今俄国美术界的大人物”时,他却说“大人物?有的人显得很伟大,实际微不足道!列宾、苏里柯夫、列维坦、谢洛夫、巴列诺夫、萨甫拉索夫、穆希娜、沙德尔才真正是大人物”。比起许多成名的画家,别希科夫的平易朴素实在令我惊奇。

特列恰柯夫是俄罗斯的大收藏家,他正是通过彭先生所译的《1871年的巡回展览会》为中国人所知。当我们参观特列恰柯夫画廊时,我认真地拍了一张特列恰柯夫的塑像,并想起《1871年的巡回展览会》中批评家斯塔索夫的话:“特列恰柯夫先生是彼得堡最凶狠的敌人”(因为,当彼得堡大师们的创作“油彩还没干时”,这位莫斯科的大收藏家已将作品订购在手了)。

我已经没有更多篇幅介绍这位被俄国朋友幽默地称作“我们的少数民族”的“俄语老师”了,依照她的天赋和才干,是可以为我们国家的艺术交流事业做更多事情的。这里,我还要对一张照片和一封信补充几句。文中的这幅照片是2002年在上海艺术博览会上,靳尚谊及夫人杨淑卿、詹建俊及夫人王樯、上海艺术家周长江等在彭鸿远的俄罗斯当代油画展上的合影。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位俄国著名画家的三四百幅作品,都是通过彭鸿远的有力推介而在中国得到交流和传播。在她70岁生日时,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的4位权威艺术家——现任院长、雕塑家查尔金,前院长、油画家叶列梅耶夫,最负盛名的油画家梅尔尼柯夫和现任副院长、油画家别希科夫,联名给她发来一封贺信,内容如下(原文为俄文):

亲爱的彭鸿远!

圣彼得堡美学术学院领导衷心祝贺您的生日。

我们认为您是知名的艺术研究家,您是艺术院校之间友好交往的组织者。我们高度评价您为巩固我们的友谊所做的努力。

祝您健康、幸福和创作上的成就。

篇4:《墨池记》导读

文章开头,作者从大处落笔,以省俭的笔墨,根据荀伯子《临川记》所云,概括了墨池的地理位置、环境面貌:“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又根据王羲之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指出墨池得名的由来。这样扼要的介绍,给人留下了清晰的整体印象。

其实,对于前人记载临川墨池,作者用略带疑问的语气点到即止、轻轻带过,然后采取了姑妄信之的态度,用“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岂信然邪”等语表示了这种质疑态度。因本文的目的在于说理,不在为池考证,所以皆略而未提。文辞之简约,可谓惜墨如金。对于墨池的记叙,要言不烦,却铺设了通向议论的轨道。文章这样开启,显示出作者的目光不是落在墨池的位置、形状的介绍上,而着意在考查、探索“池水尽黑”的本源上,为下文议论作了张本。

接着文章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退离官场的一段生活经历。据《晋书》记载:骠骑将军王述,少时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述为扬州刺史,羲之成了他的部属。后王述检察会稽郡刑改,羲之以之为耻,遂称病去职,并于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出来做官。对于王羲之的这一段经历,作者只以”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一语带过,略予交代,随之追述了王羲之随意漫游,纵情山水的行踪:“尝极东方,出沧海”。正是这样的经历,使他眼界大开,“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他完全沉浸在自己对书法艺术至高境界的追求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岂有徜徉恣肆,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岂…又…邪”强烈的反诘语气,意思是说王羲之哪有闲情逸致到这里来逍遥遨游来玩乐呢?

我们知道,王羲之七岁便开始学习书法,从小天资聪颖,好学善思。从“东床快婿”的美誉中,我们看到一个连对婚姻大事也任其自然的王羲之,他不可能“徜徉恣肆”,他完全致力于书法艺术,王羲之经过不断勤学苦练,终究练就了一手好字。他站在当时书法革新运动最前列,变汉魏以来的质朴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到南朝时,他的书艺可以和东汉书法家张芝媲美,写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有云,矫若惊龙”,风靡一时,朝野流传,成为一代大家。

“又尝自休于此邪”一语,从结构上讲用了设问,肯定了王羲之曾在临川学书,既与上文墨池挂了钩,又为下文议论提供了依据。随后,在记的基础上转为议:“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王羲之晚年己与“草圣”张芝并驾齐驱,羲之书法所以“善”的根本原因,就是专心致志,勤学苦练。至此进一步说明了锲而不舍、刻苦学习的重要性。“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这一设问告诉我们,后世没有人能达到王羲之这样的成就,那是因为不如王羲之那样勤奋努力刻苦学习的缘故啊!

接着作者又循意生发,进一步议论学习的功夫一点都不能少,而在道德方面要达到很高的成就更应该注意磨练。他说:“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由书法艺术引申到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指出“深造道德”,刻苦学习的品质也是不可少的。就这样,正面立论,反面申说,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当然,这里作者把书艺跟深造道德分开,暴露了他对“文”“道”关系的理解不足。

作者对题旨的开拓并未就此止步。在简略记叙州学教授王盛向他索文的经过以后,文章再度转入议论:“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作者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他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把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也一并重视起来吗?难道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这虽是对王君用心的推测,实则是作者写记的良苦用心啊!

接着,又随物赋意推而广之,进一步议论道:“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这一句的意思是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推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作者由王羲之的善书法推及到“仁人庄士”的教化德行,勉励人们不仅要有“一能”,更要刻苦学习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从而把文意又引深一层。从书法推及风节品德,从具体的书法家推及到更广泛的仁人志士,又以“何如哉!”煞尾,作者不把原意说破,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回味,言外之意是“那就一定更加受人尊敬了!”这种含蓄产生了意在言外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这里是从对后人的影响方面来立论的。两点推论极为自然,表现了曾巩站得高看得远,思路开阔,超群不凡。

这两层意思不仅由小及大,从前者推出后者,顺理成章;从讲书法到讲道德,从怀念书法家到追尚先德,都紧扣题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墨池旧址“今为州学舍”;本文又是作者应“教授王君”的请求,王的目的又是“勉其学者”,重点是一个“勉”字。因此,从学习书法到推崇道德风节,自然是勉励生员们的应有内容。

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精力自致”,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加强学习,是一篇意味深长的劝学篇。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取得事业成就所具有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借物言道,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别致,文情并茂,是一篇优秀的说理散文。

本文构思上以小见大。作者由墨池的一个传说引发出学习必须勤学苦练的道理;再由学习书法推及到道德修养;最后又由“人有一能”,尚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到“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必将永远影响后世。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文章紧扣“墨池”这个中心,通过具体实例来阐明道理,生发广开拓深,中心突出,内容丰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文章前呼后应,记事议论紧密结合。本文的主旨在借物言道,所以第一段记叙墨池的地理位置及有关传说均略写,为后文议论作了铺垫,重点突出第二段说理部分。如第一段的“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就是与后文“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相呼应的。第二段“况欲深造道德者邪?”与第三段“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相互应照。而第一段提出“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也与第三段的王先生“恐其不章”、“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等呼应。

文中第一段记叙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第二段记他“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是和紧接其后的议论“羲之之书晚乃善”、“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有紧密的因果关联。由于他“精力自致”,才使后人“欲推其事”。总之,由记叙转到议论照应得紧,显得十分自然。然作者仅以“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就将羲之临池苦练基本功的精神刻画了出来。“晚乃善”、“精力自致”,“非天成”和“深造道德”都恰如其分、非常简洁而又准确地表明了王羲之取得书法的高深造诣的根本原因,使人一目了然。文笔简练犀利,风格朴实。

文中运用了不少的设问句,于委婉含蓄中寓发人深思的无穷意趣。如“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此处用设问推测的语气,指出王羲之曾到过临川,间接解释了临川城东为什么会留下墨池遗迹的原因,补充说明了临川墨池的来历。再如“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用此设问,推究王盛良苦用心,同时也表明作者写这篇“记”的深意是不仅仅重视遗迹,更重要的是“劝其学者”勤学苦练,以成大器。

篇5:墨池记翻译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临川城的东面,有块缓缓凸起的高地,靠近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的池子,叫做王羲之墨池。这是荀伯子的《临川记》所说的。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被染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当王羲之不肯勉强自己做官的时候,他曾游遍东方各地,泛舟东海之上,在山水之间愉悦身心。

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生所致。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但后世没有能赶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看来学习下的功夫本来怎么可以少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教授王盛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隐没,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你写一篇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推崇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

篇6:墨池记 原文

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在溪水的旁边,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果真是这个样子吗?

当王羲之决心不再做官的时候,他曾游遍东方各地名胜古迹,出游东海的时候,在游山玩水的时候愉悦身心。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完善精妙,看来他之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赶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花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①本文是作者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而写的一篇叙记。文章先由墨池的传闻推出王羲之书法系由苦练造就的结论,然后引申到为学修身要靠后天勤奋深造的普遍道理。全文因小见大,语简意深,多设问句,辞气委婉,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文风。

②临川:宋抚州临川郡。即今江西抚州市。

③洼然:低陷的样子。

④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世称王右军,后人号为“书圣”。

⑤荀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有《临川记》。《太平寰宇记》卷一一○载其记叙王羲之官临川及墨池的事。

⑥张芝: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善草书,人称“草圣”。

⑦岂信然邪:难道是真的吗?

⑧“方羲之”句:王羲之当时与王述齐名,羲之任会稽内史,朝廷又命王述为扬州刺史,会稽属扬州,羲之耻位于王述下,便辞职隐居,誓不再仕。事见《晋书·王羲之传》。

⑨极:至,达。

⑩出沧海:泛舟东海。据《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11)徜徉(chángyáng常羊)肆恣:纵情遨游。

(12)“羲之”句:王羲之的书法初不如同时庾翼、郗愔,晚年才臻于精妙之境。见《晋书·王羲之传》。

(13)彼:指王羲之。

(14)州学舍:指抚州州府的学舍。

(15)教授:官名,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

(16)章:同“彰”。

(17)楹:厅堂前部的柱子。揭之:标明。

(18)不以废:不肯让它埋没。

(19)“而因”句:因而爱及到他的遗迹吗?

篇7:《墨池记》教案

专题三 杂 记

墨池记

曾巩

编写:卞建容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二、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1)曾巩简介

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文学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登仁宗嘉二年进士第。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归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2)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二)文章简析

本文是作者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之请而写的一篇叙记。文章先由墨池的传闻推出王羲之书法系由苦练造就的结论,然后引申到为学修身要靠后天的勤奋深造的普遍道理。学习不能依赖天赋,必须刻苦努力,专心致志,曾巩这里的学习,并非单指学习方法,主要指的是道德的提高和深造。

(三)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1-2节):首先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不实,然后强调不由天成,而 盐城市第一中学(北校区)2006级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5)

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题小旨大,发人深省。

第二部分(第3节):交代作“记”的缘由,讽喻宣扬不当。

第三部分(第4节):交代写作时间、作者,属于“记”这种文体的固定体例。

(四)文史知识(1)“三不朽”思想

曾巩“重德”意识,源于儒家的“三不朽”思想,《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世就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三者之中,立德最难,立功其次,立言最易。立德者,以德为为天下倡也,古之尧舜,为天下之立德者也;立功者,以功为天下利也,古之文、武周公,为世道之立功以利百姓者也。立言者,著其说以导乎后人也,古之孔孟,著其书为后世所学者也。而三者俱为圣者也。(2)关于墨池的记载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三、文言知识归纳

1、正字音

徜徉()()恣肆()()楹间()洼然()......岌然()窈然()商贾()涵煦()....啮食()畎亩()阿附()湍急()....滃然()蘖而殇()()有恃无恐()刬削().....

2、通假字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2)刬削消磨 ..

3、古今异义

(1)临池学书,池水尽黑(2)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3)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4)强之以为山 ....(5)魁岸踞肆,意气端重(6)修既治滁之明年 ....(7)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

4、重点实虚词

(1)临池学书(2)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3)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5)言必信,行必果(6)低眉信手续续弹 . 盐城市第一中学(北校区)2006级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5)

(7)有池洼然而方以长(8)而尝极东方,出沧海 ..(9)岂其徜徉肆恣 ..(10)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11)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

.(12)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

5、词类活用

(1)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2)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 ..(3)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4)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

6、特殊句式

(1)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2)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3)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4)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5)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6)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7)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06年高考湖南卷)

《湖南文征》序 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请书而传请世,称吾爱恶悲份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排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非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 盐城市第一中学(北校区)2006级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5)

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棋于择术之道欤!

(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齿:年龄 . 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 陈:陈述 . C.间以婀娜之声 间:间或 .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 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 4.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1)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译文: 盐城市第一中学(北校区)2006级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5)

《墨池记》答案

四、文言文答案

1.C 解析)间:偶尔

2.B 解析)A介词;助词。B均为介词,用。C表承接;表并列。D介词;连词。3.D 解析)只是用这个例子说明了湖南出人才 4. D 解析)客观原因错误,这应该是主观因素 5.(1)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2)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3)这部文集所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湘潭的罗研生,把他所编写的《湖南文征》一百九十卷给我看,嘱咐我为它写序。国藩非常的浅陋,牙齿又日益的衰败,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我私下听说古代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标准的。《易》、《书》、《诗》、《仪礼》、《春秋》这些经书,他们的体例形势语言,竞没有一个宇沿袭。就是周朝秦朝的诸予散文,也各自有自己的体例。拿着这个衡量那个,画与金玉和花卉草木是不同类的东西,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的。后来的人本来不会写文章,勉强获取古人所造来摹写仿照他,于是有相合的地方也有背离的地方,于是用标准无标准命名它们。假若人们

不等待摹写仿照,那么人们各自在已具有了自然形成于心的文章,大概有两种情况:说理,抒情。这个方面每个人都本来就具有。就我所知道的道理,用笔写成书流传于世,抒发我喜爱憎恶悲伤高兴的情感,就拿缀辞来表达它,就像剖开肝肺陈列成书简书册。这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文章。性情敦实憨厚者i模仿能做这件事。而那些意思的澡浅用笔的好与坏,就相差十万百千的距离而没有尽头。在群经之外,诸予百家著述文字,大概有略微的胜利。凭借道理胜出的人,多阐发幽深极端的语言,但是它的弊端在于猛烈而失去内里;凭借情感取胜的,大多是缠绵悱恻感人的语言,它的弊病在于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从东汉到隋朝,丈人秀士,大多意思不简单行文,词藻多华丽的语言。就是议论大的政事,考证大的礼仪,也每次都用排比句连缀成文,偶尔有美好的语言,经过唐代也没有改变„„

篇8:墨池记翻译

一、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翻译——以《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例

英美文学作品大多数都是通过谐音双关机词义双关来创造一种双重语境, 达到语言幽默诙谐的效果, 两种类型双关构成不同, 产生的修辞效果也不同。

(一) 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指使用完全不同的谐音词如同音、近音及音似等来构成, 例如Civilization is syphilization!, 这句话中主谓语单词发音是相似的, 但是具有不同的意思, 分别是“文明”与“传染梅毒”的意思, 这两个单词构成了一种谐音双关, 将“文明”与“传染梅毒”放在一起, 具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借指貌似文明的资本主义世界其实就像“传染梅毒”一样, 充满着人欲横流、性病猖獗等现象, 言语虽然简练, 但是起到了很好的讽刺抨击效果。再如《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Mine is a long and a sad tale!”said the Mouse, turning to Alice, and sighing.“It is a long tail, certainly, ”said Alice, looking down with wonder at the Mouse’s tail ;“but why do you call it sad?”, tale与tail属于同音异义的双关语, 译者使用双关修辞手法会这样翻译:“我的故事又长又凄惨!”老鼠转过头来叹了一口气对爱丽丝说。爱丽丝回应道:“你的尾巴确实很长, 可是你为什么会说它很惨呢?”译者保留了这两个在中文中没有联系的词语, 在注释里再进行补偿性说明, 突出了原文及原作者的语言美, 忠实于英语原文, 使用双关文字游戏达到一种幽默效果, 比较适合英语爱好者。

(二) 词义双关

词义双关指的是使用一词多义的特点构成言语表面及里层的意思, 例如《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There’s a large mustard—mine near here.And the moral of that is一 ‘the more there is of mine, the less there is of yours.’”这里涉及到的一词多义双关, 这个单词是“mine”, 虽然是同一个单词, 但是在翻译时, 根据语境及实际情况, 它被翻译成了两种意思:“这儿附近有一个很大的芥末矿。其中的教训是—我的东西越多, 你的东西越少。”这里采用的是直译, “mine”既能解释为字面意思“我的”, 在这个语境中也可理解为“矿”, 这样这个英语单词就具有了词义双关, 这样就能解释上面的译文了, 读者从中也能体会到其中的幽默诙谐, 在中英文对照阅读时, 能更充分地感受原作者的幽默风趣。上述句子还可以翻译为:“这儿附近有一个芥末矿, 由此可见—所旷愈多, 所学愈少。”这里运用了“旷” (课) 与“矿” (物) 这个同音异义字, 比较成功地再现了原作者的文字游戏, 读者也能体会到译者及作者的良苦用心[2]。

二、从《艾丽丝漫游奇境记》分析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翻译方法

双关语属于中高级修辞手法, 翻译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英汉两种语言语音不同, 因此其语言表达方式及手段也是不同的, 从一些翻译史及上述例子, 我们能够总结归纳出双关语的基本翻译方法。

(一) 直译法

直译法也就是双关译法, 文学作品原文中双关语如果能够在译文中找到相匹配、对应的双关语时, 可以使用直译法, 也是最好的翻译方法, 例如将chill译为“青椒”, cool译为“清凉可口”。

(二) 意译法

作品中一些双关语民族语言特色较为浓厚, 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的双关语, 那么只能放弃双关译法, 翻译出其基本的意义。意译法又分为完全意译, 意译为主、考虑相关因素, 本义寓意分译这几种方法。

(三) 翻译加注释法

还有许多双关语用上述方法较难处理, 通常情况下只能译出一层意思, 另一层意思需要在文外加注释解释说明, 翻译哪一层意思好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与意境。

三、结语

英美文学中的双关语翻译是一件较难事情, 双关语是一种级别较高的修辞手法, 加之英汉语言的结构语音等不同, 使其更加困难, 但是这类词语翻译还是有方法有技巧的, 翻译者首先要了解清楚双关语的种类, 然后结合实际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分析, 这里我们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几种基本的翻译方法来破解翻译难题。

摘要:双关语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一语双关”, 恰当地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能够起到讽刺、幽默效果, 生动形象地展示人物内心的活动与性格, 还能使文学作品语言更加含蓄、诙谐生动。如何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双关语很好地翻译是一个难题, 本文将以英国作家路易斯.卡洛尔的《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例分析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艾丽丝漫游奇境记》,文学作品,双关语,翻译

参考文献

[1]石纯瑶.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双关语的翻译——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中译本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上一篇:寻秋初中作文下一篇:影评与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