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的翻译

2024-05-19

记承天寺夜游 的翻译(通用12篇)

篇1:记承天寺夜游 的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 ,(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興致,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门。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興、愉快的样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

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篇2:记承天寺夜游 的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是背诵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原文翻译,一起来欣赏吧。

有关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作品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字词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白话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语言精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毫无修饰,却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第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第三层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1]

语句赏析

“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

篇3:《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全文仅百字规模, 第一句是对时间的交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第二、三句是对地点和事件的简述, 即“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第四句纯粹是景色的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接下来便是两句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最后总结一句, 以为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问一答, 将全文的主旨交付到了一个“闲”字之中, 也为前文清明的月色涂抹上了一层情感的色彩, 使之成为了一种心情的外化。原来风景的发现, 只缘一个“闲”字而来, 景语情语, 皆自一体。然而, 这景色的发现, 在苏轼处有什么意义呢?他又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之下完成对这风景的发现呢?又是如何拥有了这般“闲”的心情?

这需要我们从本文的第一句话, 即所描述的时间开始谈起。“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这个时间点前后, 苏轼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元丰三年乙未, “七月二十八日, 苏轼被捕, 乌台诗案开始。元丰二年, 二月苏轼罢徐州任, 改知湖州, 四月二十日到达湖州, 七月二十八日就突然被朝廷派人逮捕”。同年十二月, “二十六日 (庚申) , 苏轼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 充黄州团练副使, 本州安置, 不得签书公事, 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元丰三年庚申, “正月, 苏轼赴黄州贬所, 有《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相别》:夫子自逐客, 尚能哀楚囚, 奔驰二百里, 径来宽我忧”。时间至元丰六年癸亥, “四月, 十一日 (丙辰) , 曾巩卒。沈辽, 苏辙, 孔仲武, 秦观, 陈师道皆有祭挽之作”, 而且, “传苏轼与曾巩同日化去”;“七月, 十三日 (丙辰) , 罢苏辙兼权筠州州学教授”, “十月, 十二日 (甲申) 夜, 苏轼与张怀民游承天寺, 撰《记承天寺夜游》”。 (1)

三年时间, 接连经历罢官, 贬黜, 良友离世, 亲人受连一系列磨难, 此刻突出一个“闲”字, 是否有别样的心情?文中出现的张怀民, 身世也别有韵味, 据考:“张怀民, 字梦得, 又名倔栓, 清河 (今河北省清河县) 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至黄州, 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 (2) 试想, 两位同病相怜的人, 一般“闲”的心境下, 发现的风景又是种怎样的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唯美风景下的情感, 究竟是豁达?如当今学者所得出的普遍共识那般, 还是无奈?亦如另外学者指出的那般:“作者这最后一句感慨, 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 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 (3) 问题可以稍作转换, 于悲凄处发现“闲”之风景, 苏轼是有情, 还是冷漠?若是有情, 情又指向何处?

在此不妨暂且悬置这些问题, 笔者想借助于一段文学公案来展开分析, 即北宋大儒朱熹对苏轼的批评。朱子认为, “今东坡之言曰:‘吾所谓文, 必与道俱’, 则是文自文而道自道, 待作文时, 旋去讨个道来入放里面, 此是它大病处。” (4) 在他看来, 苏氏之弊, 在于其人为地割裂了文与道之间的联系, 文不能载道而独成一体, 以至于其风日淫, 其效日微。在朱熹看来, “物之理乃道也”, (5) 道即天人一统的人伦道统, 在于心外, 求知需虔, 故要“格物致知”, 最终的目的指向社会之内的忠孝之道, 而苏轼的“文道分离”其实是个向内转的过程, 以情淫道, 故有所不当。朱子批评的正确与否且不管, 但从他的批评来看, 苏轼的确已经有意识地与当下流行的“儒道”一派有所距离, 其所提倡的正是他们所反对的。这种“向内转”的兴起, 苏轼并不是始作俑者, 它首先要追溯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韩愈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一文中曾有如此论述:“道之及, 及乎物而已耳。斯取道之内者也。今世因贵辞而矜书, 粉泽以为之, 道密以为能, 不亦外乎?吾子之所以言道, 匪辞而书, 其所望于仆, 亦匪辞而书, 是不亦及物之道愈以远乎?”韩愈的转向, 实际是针对当时浮夸雕饰的文风而来的, 但“取乎内”的观点, 也间接地促进了文学表现对外在“人伦道统”的疏离。宋代之后的欧阳修、苏洵等人, 也都继承了韩愈的这个观点, 其侧重点主要是针对当时空洞无味的唱和性创作, 目的在于将内容重新注入诗文的表达。这些所谓“内容”, 其实多半还是儒学人伦传统的一种重新的发现和继承, 但是这种“向内转”的转向, 其实还是为“情”的浮现提供了契机, 感受的抒发和既定认知系统在此也有了一种隐隐的剥离, 这种“情”也因此开始指向了一些人伦之外的东西而变得更贴切, 也更加复杂, 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但这样又会带出下一个问题, 既然偏离了儒家的人伦认知传统, 这种“情”又从何而来, 指向何处?

我们不妨在此再迂回一下表达, 从另外一个问题入手解释。关于宋代文章, 很多学者都把它们解释为是儒、释、道三家融通的结果, 其中邓广铭先生的论述比较具有代表性:“宋学又是儒、释、道三家的学说, 是经过长时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相互摄取的一个产物。他们从佛、道两家所摄取的, 笼统说来是偏重在义理方面和心性修养方面的一些东西, 而对儒家的主张一直坚守不变的, 则是那个经世致用的原则”。 (6) 这种论述是源头性的, 儒、释、道的确是北宋时期所盛行的三种认知的范式, 苏轼是宋代人, 照理说其文章也当然可以用此类解释, 既非儒, 那么一定是释家和道家的综合体了。但这样做却未免有从源头肢解苏轼之嫌, 也将其特点简单化了, 把“闲”的心情和所描述的空灵的风景结合起来看, 会发现其中蕴含的韵味实际上更加复杂, 远非儒、释、道三者可以做单一解释的。如上文讲, 儒家学说以人伦为认知旨归, 它其中所蕴含的风景是附庸性或说是比兴性质的, 故较为单薄, 可见于《诗经》;道家理论中的风景其实等同于“自然”, “自然”又与其核心“道”息息相关, 于是这些风景的色调多为恬静, 呼唤人丧心而融于物, 故这种融合是去情化的过程, 有风景却没有“闲”情, 可见于谢灵运的山水诗;释家多求空静, 与内心相关, 但苏轼和它的区别是“空”与“实”的区别, 他所描述的是心情下的实景而非一个空灵化的境界, 这种比较可鉴于其和王维诗歌的差异。由此可见, 苏轼笔下的风景远非三家的解释所能概括, 它可能来源于三家, 却又别于此三家, 或者说局限于此三家。承接上文问题, 可看出苏轼的创作继承了韩柳、欧阳修等人“向内转”的传统, 却又不能单以儒、释、道三家做单一解释, 那么他的“情”又该做如何理解?回到文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一段景色的描写未见任何有情感指向作用的形容词, 事实上, 在相似的时间里, 苏轼这类描写并不是唯一, 在《后赤壁赋》 (元丰五年) 中, 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风景描写, 感到类似之情。较之亦是同时期的《前赤壁赋》 (元丰五年) 中“苏子愀然”, 《临江仙?夜归临皋》 (元丰五年) 中“常恨此身非吾有”这类以情衬情的描写, 我们可以体会得到一种失落和安慰交织的情感, 这当然与当时苏轼的罢黜经验有关, 其个体的意义已经不能认同于原有的认知范式, 失落的境遇和这些认知范式所指向的目标构成了张力。经世济世的儒家承诺已经变得虚幻, 亲友离世的打击也让他的情感离于道家和释家“忘我”和“虚空”的承诺, 其意义不在于认同三家的认知范式, 因为一旦认同, 其意义都不会是“闲”, 也不会发现如此的风景。换句话说, 也正是穿越了这些既定的认知范式, 苏轼风景的独特性意义才会显现了出来。

所谓穿越, 即在认知的前提下做到有意识的疏离, 实际上, 认同于任何一种单一的认知范式, 所表达的情感都将是单薄的, 也不会创造出内涵丰富的风景。只有从这类认知范式中跳来, 去在另外的未知纬度中重新获得认同, 才会有不同的意义发现, 因为未知总会与混沌和丰富相连, 照此说来, 其实穿越也是一种突破认知中介, 寻找另一种认同方式的尝试。那么既然穿越了儒、释、道三家既定的认知范式, 苏轼的“情”又归向何处呢?笔者认为, 这种“情”源自于他对其生活世界的照面。届时任何的认知范式, 包括儒释道三家, 都有一套稳固的感知世界的方式, 其意义都源自于一套清晰的区分方式, 无论是善恶之别, 天道人道之分, 还是空执之离, 它们都构成了认知的中介。苏轼的贡献, 就在于对这种中介的穿越, 突破了一系列清晰的划分, 重新从外部的生活世界中直接触动物我交流的情感。这种情感不需要任何中介的介入, 故才更有可能能够以真动人, 它很模糊, 很少有区分和刻意承载什么, 却往往能包容更广阔的意义。苏轼的穿越源自于其境遇的独特, 更是其生命哲学的构成,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之后, 其认知中表达什么抱负和希望的因子淡化了许多, 甚至因幻想破灭而造成的失落感也退化了, 留下的只有个体对外在生活世界的直接沟通, 在这种沟通中获得朦胧的意义感, 文字也随即退化为对这种感觉的描述。“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在论及苏轼的创作风格时, 曾有精辟的论述:“苏氏之道, 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 其次则器足以任重, 识足以致远, 至于议论文章, 乃其与世周旋, 至粗者也”, (7) 此论可谓是得苏轼创作之要领。

把这种风景放置入历史纵轴中来看, 或许会更加清晰地看见这个生活世界的魅力。古文运动中, 韩欧之变在于将感知的方式向内转, 促进了文学与道统的分离, 但其终极指向还是在于既定的儒学认知范式, 求天道以闻达, 这也是朱熹批评苏轼, 却对韩欧二人有所保留的原因。而苏轼的意义, 正在于在继承了这种“向内转”的趋势下, 促进了文学与个人的分离, 个人至此成了一个不依赖于既定认知, 赤裸裸感受生活世界的个体。风景的意义, 就在于这种被剥离出的个体面对浑沌的生活世界的惊奇感, 这种感觉因不指向任何特定的东西, 故而其“情”亦是极具包容性的, 也更加的瑰丽。苏轼的意义, 也莫过于对这种生活世界意义的发现, 这种发现对后世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明代“公安三袁”所提倡“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的性灵论, 其直接的理论来源, 也在于苏轼。

参考文献

[1]日期材料皆引自曾枣庄, 吴洪泽著, 《宋代文学编年史 (二) 》,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第796-826页。

[2]吴战垒著, 《一首清冷的月光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选自西渡编, 《名家读古文》,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 第247页。

[3]吴战垒著, 《一首清冷的月光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选自西渡编, 《名家读古文》,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 第249页。

[4]朱熹著, 《论文上》, 选自 (宋) 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版, 第3319页。

[5]朱熹著, 《中庸一》, 选自 (宋) 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卷六二,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版, 第1496页。

[6]邓广铭著, 《邓广铭治史从稿》,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165页。

篇4:《记承天寺夜游》怎么读

一.关注文本本味,读出情感基调

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过两三遍后,我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欣然起行”中的“欣然”;“念无与乐者”中的“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寻”;“怀民亦未寝”中的“亦”。我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这些词语的意思、潜在的感情,反复朗读这些词句,一次次朗读体悟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等思想和情感渐渐品读出来了,课文的本味和情感基调也就水到渠成地感悟出来了。叶圣陶说过:“吟诵时,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二.展开丰富想象,读出作者境遇

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借助于对文本的读,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在读中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通过个性化的自我联想和想象,对文字或者文本“穿越”式的体验,引发学生心灵跨越时空界限,在读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读中捕捉作者的人格魅力,在读中激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在读中悟出作者起承转合的人生境遇。真正能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境界。笔者在引导学生读的时候,让学生进行“穿越”,想象自己就是当年月下的苏轼,走进文本,感悟苏轼写这篇文章时的内心世界。回归了这样的“本我阅读”后,课堂上就形成了“情感场”,学生在区区八十四个字的文本中寻找到作者的感情变化,渐渐走进了苏轼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进而产生了解苏轼境遇的强烈愿望,此时教师再对苏轼当年被贬黄州的背景资料适当穿插介绍,学生自然会读出更多的感悟,丰富、深化自己“读”的境界,对感悟文本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品味重点词句,读出深刻内涵

文章的“文眼”、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一些重点词语或重点句子体现出来的,高明的老师一定是积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这些词句所包含的深刻内涵,让学生用心灵促动心灵,用心灵感悟心灵,用心灵走进心灵,从而体会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包涵的深刻而独特的思想感情。在《记承天诗夜游》一文中,笔者抓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作者为什么连发两问,却不回答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心情?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运用上下文互相比照的方法引导学生,上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美妙的景色和此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问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明白这两问,是为下面作者抒发复杂的感慨做铺垫的。作者连发两问,却不直接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作者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答案不言自明。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在细致深入的阅读后逐渐融入课文,从“闲人”的字面意思,渐渐深入挖掘出“闲人”之“闲”在随缘自适的心情,排遣苦闷的心绪,旷达乐观的心胸。通过这样带着问题反复诵读,学生渐渐走进作品,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四.领悟作品之美,读出最高境界

读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朗读者抑扬顿挫的语调、高低婉转的语音、轻重缓急的语气把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读出来,学生感受到作者思想的深刻之美、情感的浓烈之美、意境的高远之美,从而产生对作品的由衷的认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起情感共鸣,感受到课文中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境。应该说《记承天诗夜游》是初中阶段内涵非常丰富的美文,而要很好地理解这篇短文的方方面面,读是最好的手段。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读、或个体朗读……读出不同的语音、语气、语调,让学生读出本文宁静的氛围、正确的节奏、情感的波澜、表达的多样、“闲人”的意味和复杂的感慨。如读:“念无与乐者”,应该抓住“念”读出一种孤独、冷清的感情,突出作者被贬后的凄凉;见到张怀民后“怀民亦未寝”重读“亦”读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语气,而“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应读出无奈和伤感的情绪,因为作者被贬后无人理解,只能借月排遣苦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感情复杂既有随缘自适、排遣苦闷、旷达乐观的感情,多少还有对世人不解风月的嘲笑。

篇5: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分析

篇6: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和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

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篇7: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原文翻译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阅读练习题

⒈解释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

⑶相与步于中庭 于:

⑷盖竹柏影也 盖:

⒉解释加点词

⑴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②念无与为乐者 与:

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

⑵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⑶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⑷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

⑹“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

⒈⑴考虑,想到 ⑵于是 ⑶在 ④原来

⒉①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②和

⒊⑴都是闲人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月色入户 ⑷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 ⑸月下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 ⑹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篇8:解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首先, 我们来说一说苏轼与“月”的不解之缘。苏轼的确是十分钟爱月夜的, 《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江城子》中“明月夜, 短松冈”都是对月夜的描写。

苏轼对月夜的钟爱, 又尤以他被贬黄州时为最。1032年的七月, 苏轼与道士杨世昌夜游长江, 在月光与歌声的光影交错中, 诞生了前《赤壁赋》, 三个月后的月明之夜, 微醺的苏轼泛舟夜游, 创作了后《赤壁赋》。元丰六年一个夏天的夜晚, 辗转难眠的苏轼, 看到一窗的月光, 感到寂寞难眠, 想起了承天寺的好友张怀民。两个境遇相似的“天涯沦落人”走在遍植松柏的院子里, 踏碎一地月光, 心意相通处已无需更多的言语。于是, 便成就了《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仅仅十八个字, 就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光澄影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这十八个字不可谓不妙, 它可以任我们尽情想象:月光清朗, 洒落庭中, 那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 更妙的是, “水”中还有水草漂浮, 游荡, 恍然间仿佛仙境。“空明”二字更是绝妙, 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 出奇制胜。而古寺院落里疏朗的竹柏摇曳生姿, 宛如随波浮动的水草, 更显得月夜的迷人了。全句无一月字, 却处处写月, 夜下松竹得以投影庭下, 藉此可推见月色是何样之明, 何等之清。月光至美, 竹影至丽, 而人不能识, 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 岂非快事!

其次, 我们来说一说文中的“闲”字。《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闲情偶寄”,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闲人”二字可谓全文的点睛之笔。“闲人”, 清闲也, 苏轼何以清闲?这就要说一说苏轼被贬的原由了。元丰二年, 御史李定等摘录苏轼的数十篇诗文, 指控他反对新法, 作诗“谤讪朝廷”, 逮捕入狱。苏轼被押解至京师后, 遭拷问, 几乎至死。后逢太后病丧, 国家大赦, 加之苏辙的四处奔走, 才得以获释,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为团练副使, 实则被软禁。所以, 苏轼理所当然是个“闲人”。换做旁人, 做这个“闲人”, 心中必然充满怨气、愤懑、自嘲、无奈和痛苦, 而苏轼这个“闲人”呢?

在黄州这样一个贫苦小镇, 团练副使这样一个微小的官职, 薪俸是很可怜的。于是, 苏轼在黄州亲自开荒种地, 搭建草屋 (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 他还曾暂居在黄州城外的寺庙之中, 与庙中和尚同食宿。这里, 与苏轼朝夕相处的, 不再是尔虞我诈的朝堂大员, 也不再是蝇营狗苟的政客, 而是普普通通的农夫、药师、酒监、樵夫。他们每日谈论的不是国家大事、经济世道, 而是耕种方法, 烹调技巧以及天下逸事。这些, 使得苏轼变得宠辱不惊。苏轼此时的心态, 就如同这黄州的天气一般云淡风清。这时的苏轼, 就如同参透了人生百味的忠厚长者。黄州, 可以说是苏轼的涅槃之地。

苏轼是愿意做一个“闲人”的, “几时归去, 作个闲人。对一张琴, 一壶酒, 一溪云” (《行香子》) 。也许这个大千世界里的“真闲人”就是在这样的月夜下忽悟“闲”之真谛的吧。悠悠万世何夜无月, 茫茫大地何处无竹柏, 芸芸众生哪里有闲人。一念及此, 感慨系之。只有扫除一切杂念, 达到空明澄澈、内外如一之境地, 方是真闲, 方能消受得了清风明月。

第三, 我想要说的是东坡先生的人生态度。作为一代文豪, 苏轼毫无疑问是极具个人魅力的, 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诗文才气, 更在于他看待人生、看待生活的态度。有人说, 苏轼是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这一点从他被贬以后的诗文中可以窥见。在杭州的诗:“我本无家更安往, 故乡无此好湖山。”在黄州的诗:“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在惠州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的诗:“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而“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将这种对人生的豁达与乐观表达到了顶峰。这种豁达与乐观已经达到了“禅”的境界, 正所谓“江山风月本无常主, 闲者便是主人” (《东坡志林》) 。

篇9:《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的设置

《记承天寺夜游》寥寥百字,就把夜游的时间地点、同游者、周围环境交代清楚,还抒发了作者特殊的情感。学生学完此课,既能领略秀丽的景色,又能感受作者真切的情感。因此,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目标一:诵读夜游之情,读出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这一份情感该如何把握呢?唯有把反复诵读作为教学目标,方能解得其中味道。阅读,不仅仅是诵读文字,更是融入真情,加入理解。采用教师范读、全班读、小组读、个人读等形式,感受作品的韵味,鼓励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有所得。

当作者“解衣欲睡”时,这是一个寻常的夜晚,阅读语气较为平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就要读出发现的兴致盎然和出行的迫不及待。到“念无与乐者”时,转为怅然,语调随即低落。忽然想到好友张怀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带着一丝期盼。等到发现“怀民亦未寝”,就要读出“心有灵犀”的窃喜和欣慰。进而有了“相与步于中庭”的默契、温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阅读月下散步赏景部分应是一种享受,一种陶醉。毕竟身处贬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既要读出不得志的悲凉,仕途失意的落寞,也要读出自适的坦然。学生根据理解,诵读再诵读,就能从文中读出深意。教师的相机阅读非常重要,学生会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能迅速融入文本,沉浸于文本的深邃意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

目标二:感受月色之美,掌握方法。

诵读之余,教师引领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方法,懂得更好地描写叙事抒情。我们一起追寻作者行踪:屋内“解衣欲睡”,步出屋舍“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这一路走来,心情起伏变化,感触良多。

“月色入户”是月色不忍看到作者孤单寂寞,就悄悄进入屋子,巧妙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多情,善解人意,给失意之人带来温暖。“庭下如积水空明”,把月光比作积水,取其相似点“空明”,营造出一个空透明澈的氛围。“藻荇交横”,庭院里哪来的水草?原来是竹柏的倒影。作者进一步想象,月光下的竹柏倒影不就像水草吗?新奇的比喻给人错觉的美感,似乎在湖畔赏月,使我们不知不觉进入迷离的境界。

行文至最后,作者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运用反问,追问哪里没有月色?哪里没有松柏?唯苏轼和友人张怀民能够用心体悟。再次浏览全文,作者以行踪为线索,综合使用拟人、比喻和反问等修辞方法,借用丰富的想象,虚实结合,让学生既感受了月夜的美景,又学到了写景抒情的方法。

目标三:品味心境之闲,解读主题。

解读主题,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明了作者的复杂心境。写作本文时,作者被贬谪已有四年了。“乌台诗案”让苏轼死里逃生,凄凉孤寂。他在黄州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写下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段。解读本文主题,就要细细品味人物的心境之“闲”,这也是教学本文的目标之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颇有深意,入“夜”即“解衣欲睡”,无杂事扰之;“月色入户”即“欣然起行”,可率性为之;与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细赏“竹柏影”,能尽情赏之。此情此景让苏轼不由自主地抒发了胸臆,被贬后的惆怅,与友人同赏月的愉悦,自我调侃的豁达。

作者被贬期间,没有公务缠身,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最终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他有远大的抱负,有执着的追求,但是被一贬再贬。“吾两人”是“闲人”,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几多欣喜,几多凄凉,几多豁达……作者虽被贬但依然保持达观的心境,使文章更富感染力。把握这些,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记承天寺夜游》的深刻内涵源于夜游之情、月色之美、心境之闲,如同行云流水,于无形中见技巧。夜晚的皎洁明月激起作者游兴,故而前往寻友,触景动情,记下此景此情,既自然亲切,又发人深思,意蕴丰富,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臻境,文章读来隽永绵长。

篇10:《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译文

篇11:记承天寺夜游 的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照入门里,(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我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同积水洒满院落般清明澄澈,“水中”有像水藻、荇菜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思想感情

篇12:《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学常识(10分)

1、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我们学过他的文章(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性默写(8分)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三、重点词语解释(13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怀民未寝

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闲人:

4、相与步中庭

相与:

步: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6、月色入户

户:

7、欣然起行

欣然:

行:

8、解衣欲睡

解:

9、水中藻、荇交横

水:

藻、荇:

四、重点语句翻译(8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五、课文内容理解(28分)

1、全文以________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________心境。(2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6分)

(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____________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6分)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2分)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3分)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3分)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分)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3分)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巩固卷【参考答案】

一、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苏洵 苏辙 “唐宋古文八大家”《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浣溪沙》

二、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三、重点词语解释()

1、念:考虑,想到

2、寝:睡

3、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4、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或:漫步 走 行走)。

5、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户:窗户

7、欣然:高兴的样子。

行:走。

8、解:脱、脱下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四、1、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五、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

乐观的襟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7、*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仕途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旷达

8、“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测评卷(总分18分)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18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4分)1.欣然起行()

2.月色入户()...3.遂至承天寺()

4.但少闲人()..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3分)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3分)

五.感悟课文写句子:试写一句话:“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的苏轼。”(4分)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测评卷答案:

一、略

二、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四、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上一篇:与人为善主题下一篇:近代史论文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