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劳资纠纷典型案例分析调查报告 - 中华全国总工会

2024-05-20

我省劳资纠纷典型案例分析调查报告 - 中华全国总工会(精选5篇)

篇1:我省劳资纠纷典型案例分析调查报告 - 中华全国总工会

问题.原因.对策

——关于广东省劳资纠纷典型案例分析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在广东省委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劳动法》和《工会法》,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完善各项制度,强化执法监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如颁布实施《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规范工资支付行为;积极开展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作,保障低收入职工的劳动报酬权益;实行对严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及其违法行为向社会公布制度,全面启动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欠薪逃匿行为机制,公开刑事拘留欠薪逃匿犯罪嫌疑人,威慑作用十分明显;提出建立“立足调解、仲裁为主、诉讼为辅”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地处理劳动争议;珠江三角洲各市普遍建立基层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健全劳动保障维稳工作机制,畅通咨询信访渠道,“12333”劳动保障热线覆盖全省;加强非公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用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劳动关系的总体和谐稳定,但劳资关系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根据省委“重点抓一下劳资纠纷问题”的指示精神,广东省总工会组织专门调查组对近年来我省的十个劳资关系个案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是劳务派遣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问题、非全职劳动者劳动经济权益保障问题、超时加班加点问题、深圳盐田国际罢工事件、职业安全卫生问题、职工的入会权和工会组建问题、顺德科隆事件、河源6.29事件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处理意见。现将我省劳资纠纷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报告如下:

一、问题

通过调查十个案例,结合全省发生的劳资纠纷情况,当前我 省劳资纠纷的特点是“三多”和“三种趋势”:

(一)拖欠工资纠纷案件多。绝大多数劳资纠纷是由于劳 动者的基本劳动经济权益被侵害,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而致。2007年广东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表明,劳动报酬是引发劳动争议的第一原因,其次是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再次是自动离职或辞职。2007年全省劳资纠纷有增长趋势,如8月底至9月中旬,深圳宝安、龙岗区先后发生5起规模较大的工厂员工因不满工资待遇而聚集停工事件。深圳盐田国际罢工事件就是典型一例。一些高素质工人越来越感觉和认识到,他们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他们的收入不能维系他们做人的尊严,不能承载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开始为了要求加薪 “罢工”。

(二)劳务派遣工和非全职劳动者劳资纠纷多。作为新的职工亚群体,劳务派遣工和非全职劳动者被掩盖、遮蔽,没有纳入政府、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劳动经济权益长期受侵害,成为一个被漠视和淡忘的群体,目前这个群体的劳资纠纷有增长趋势。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劳资纠纷多。从事件分布的地域看,相对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和占全省流动人口90%以上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其它欠发达地区较少;从事件分布的企业性质看,集中发生在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转制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行业类型以加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四)劳资纠纷渐由自发性向组织性发展。自发性是劳资纠纷的重要特点,所谓“自发”,是集体行动的发起因为当事人共同的利益关系,使他们聚集起来并采取共同的行动,如顺德科龙事件和深圳盐田国际事件。但也出现了有组织性的集体行动,境外势力的干涉和一些企业利用劳资纠纷达到谋利目的也不容忽视。已有证据表明,《德国之声》以及香港亚洲专讯资料研究中心等组织,直接插手惠州镉增高事件。河源6.29事件则是少数企业打着维权旗臶,煽动农民工讨薪,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五)劳资纠纷渐由经济问题向政治问题发展。珠三角毗邻港澳,一些境外组织千方百计插手利用劳资纠纷事件,极易使个性问题转化为共性问题,局部性问题转化为全局性问题,经济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从而大大增加了预防与处臵的难度。

(六)劳资纠纷渐由经济矛盾向地域矛盾发展。如河源“6.29”事件的真正负责人重庆的邱天公司拖欠民工工资,却将拖欠的理由归结为广东的富源公司不肯补偿自己在洪灾的损失,并据此鼓动、组织民工到富源工地上强拆设备,而富源公司并没有采取报警等合法方式解决问题,自恃地利动武打压,酿成流血事件。茫然无助并被拖欠工资激怒的农民工变成了企业间解决经济纠纷的工具,并使这一事件具有了不同地方之间的人群冲突的色彩。目前我省绝大多数的农民工都按照不同的省份和地域来组织和聚集的,他们和资方之间的冲突,稍不留神就会演化成地域冲突。地方保护主义因具有了“民意”的支持而具有了“合法性”,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甚至会影响到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二、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实质是劳动和资本的结合。利润最大化是资本的直接追求,工资最大化则是劳动的直接追求,劳动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即由此而来。当前,劳资纠纷已经成为影响我省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我省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量始终排在全国前列且近年持续增长。如2006年1至5月,广州市共发生30人以上的重大群体性纠纷事件200多宗,其中居于首位的是劳资纠纷类事件,占了总数的30%。2007年1~5月,东莞因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引发的群众性事件共71起,同比增长了6.23%。其中劳资纠纷引发的事件共49起,占69%,同比增长19.51%。据分析,引发劳资纠纷的主要原因有:

(一)劳动者的权益受侵害又不能适时合理解决,这是引发劳资纠纷的直接原因。这种侵害主要涉及劳动者的劳动工资和劳动条件。在国有企业出现的劳资冲突,主要是由于企业改制、关闭破产和裁员过程中劳动者权益受损所致。如佛山南藤(集团)公司的关闭引发职工集体上访事件。在非公企业,主要是劳动条件恶劣和就业条件恶劣,特别是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成为劳资纠纷的主要原因。据统计,2005年全省法院受理的一审劳动报酬争议案件数量为18200件左右,约占劳动争议案件收案总数的70%。在涉及劳动报酬的案件中,超时加班报酬和拖欠工资又是投诉的热点。目前企业缺乏合理的劳动力价格标准,往往先行确定应得利润,再将剩余毛利分摊到产品中,计算人工成本,据此制定生产定额标准和工人工资。职工只有通过超时加班才能获得多一点的工资,只好“自愿加班”甚至“要求加班”。劳动条件差所导致的职业病也是劳资纠纷的直接原因。如惠州市超霸、先进电池厂职工镉增高事件中,厂方没 有充分认识到镉增高、镉中毒对工人的危害性,没有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将可能发生的职业危害告诉工人,是事件发生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

(二)劳资力量对比极端不平衡,是劳资纠纷发生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就现实状况来说,强资本、弱劳工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资本与国际资本构成了一个整体,其地位和影响不断飙升,而劳动者地位迅速下降,劳资力量对比极端不平衡。改革开放20多年来,政府将经济增长作为优先考虑的发展目标的同时,在不少地方出现片面追求GDP的倾向,忽略了如何切实保护劳动者权利不受侵害,这就出现了立法与实施相悖的情况:劳动者在国家宪法、劳动法上明确享有的法定权利,在地方发展经济政策的冲击下往往被漠视而无法转化为实有权利。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引资和单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机,利用低廉劳动力价格优势吸引外资,并为此严密地控制劳工成本和劳动关系,限制工会维权作用的发挥,甚至放任企业违法用工。在资本权利和劳动权利发生冲突的情况下,结果往往是以牺牲劳工权利为选择。这种状况,使得中国的劳资力量对比愈加不平衡。

(三)劳动立法不健全,是劳资纠纷的法律原因。目前我国包括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在内的劳动法制还不够完善。如超时加班问题,《劳动法》及其他与劳动关系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不能超时加班,但对恣意延长劳动时间的行为缺乏强硬的处罚措施,违法成本低廉,助长了企业无视法律、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如非全职劳动者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目前的法律法规没有赋予非全职劳动者明确的劳动法律关系主体资格,这是非全职劳动人员无法援引相关规定得到最低工资标准保障的 关键所在,也是他们的劳动权益受到用工单位侵犯的关键所在。如建筑行业农民工遭遇欠薪问题,法律上没有规定工程款和工人工资必须分开,一旦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就很难找到操作性强、实施性强的法律,河源6.29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四)行政职能部门监查力度不够。目前全省劳动保障专职监察员与在职职工比例约为1:20000,远低于劳动部规定的1:8000的要求,珠三角的比例还更低。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现有企业约160000多家,而劳动监察人员仅有130名。由于劳监人员不足,加之劳监部门还承担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各方面的监管工作,对企业的劳动监管就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出现监督检查的缺位。如对于劳务派遣工和非全职劳动者这一职工亚群体,政府劳动部门对他们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同样缺乏足够的监管,洋快餐企业违规行为都是被媒体曝光后,才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整改的。

(五)工会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力度不足。尽管工会组织已经比较普遍地建立,但公有制企业工会尚未改变作为行政附属的地位,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会则在相当程度尚被企业主控制和介入,上级工会替代企业工会维权的模式还在推行之中,作用尚未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同时,比较规范的劳资关系调整模式,即集体谈判模式在我国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但协商不到位、作用不明显,存在着很大的形式化问题。这种状况的直接结果是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时会得不到有效的表达和维护。劳动关系正常运作所需要的互相沟通和互相制约的作用被阻滞,劳资冲突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解决,一旦发生劳资冲突,由于缺乏企业内部争议解决机制,处于弱势地位的单独的劳动者个体往往自发串联起来形成与资方对恃的态势,事件极易失控。如惠州市超霸、先进电池厂职工镉增高事件中,企业工会组织不健全,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六)劳动者的利益要求普遍提升而法律意识相对低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企业劳动者队伍的利益诉求、主体意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第二代农民工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打工,在思想状况、自身发展理念和自我价值实现、生活娱乐方式等方面都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显著区别,突出表现为“六个更强烈”:务工发展和改变命运的愿望更加强烈;身心健康与生活安全的要求更加强烈;被尊重和被认可的愿望更强烈;参与城市生活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愿望更强烈;追求文化精神生活的愿望更强烈;群体依赖与互助愿望更强烈。总而言之他们正逐步摆脱农民的个体意识而形成以共同利益诉求为核心的产业工人的劳权意识,利益要求也随之普遍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受文化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劳动者群体总体上表现出法律意识不高,对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知之不多。在被企业招用时,很多没有意识到必须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一旦产生利益冲突而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又容易产生急躁情绪和非理性心态,加之“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理驱动,使他们常常选择了“闹事”作为向资方抗争的手段,甚至尽量扩大事态和采取过激方式向政府施压,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对策

根据我省劳资纠纷的现状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分析:

(一)深化认识,把依法妥善解决劳资纠纷工作摆上各级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依法妥善解决劳资纠纷,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从根本上要靠党和政府。要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谐社会,维护广大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劳动纠纷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把这项事关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摆上重要位臵,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明确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地位,努力建立和完善政府调控机制通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服务管理网络,形成科学有效的农民工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增强针对性、制定防范和化解劳资纠纷的管理办法 和机制。

1、针对职工普遍超时加班的问题,政府应出台全省关于推 进劳动定员定额工作的意见,推行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工作。规定企业按照科学合理的要求,制订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劳动定额标准,使同岗位90%以上劳动者在法定时间或劳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企业制订的劳动定额标准,并随着企业发展、技术进步及劳动技能提高,及时修订原有劳动定额标准。

2、针对建筑工人欠薪问题严重的特殊情况,尽快出台《广东省建筑施工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管理办法》,建立农民工保障金制度,每项工程实施前都在相关部门备案并交纳相应的劳动保障金,这样一旦发生欠薪问题,劳动部门就可以直接启用工资保障资金。

3、针对劳务派遣工权益受侵犯问题,虽然将于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作了专门规定,但仍 有不足。建议政府制订专门法规规范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应当仅限于整体外包的工作项目,不允许与企业正式工混编工作,以保证劳动管理的统一和职工队伍的团结;对跨地域工作的劳动派遣工的社会保障待遇与用工单位所在地的衔接作出专门规定;工会经费方面,对已建立工会的劳务公司,可以要求其在各用人单位建立分会,并在劳务费用中支付工会活动经费,拨给各分会组织,对未建立工会的劳务公司,如果派遣工直接在用人单位参加工会,则允许用人单位在劳务费中相应增加工会活动经费,拨给本企业工会。

4、建立集体协商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政府要鼓励和推进劳动关系双方开展集体协商特别是工资集体协商是保障劳动者权益,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的重要措施。政府要在全省普遍实施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随着形势发展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行政指导,根据产业、行业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工资指导线,提高工资指导线的有效性;加强对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管理和监督,保证集体协商公开、公正,集体合同公平、合理。及时处理协商和履行合同中产生的争议,使三方协调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三)树立法律权威,依法调处劳资纠纷。

1、夯实基础,紧紧围绕提高劳动关系调整能力,加强基层劳动关系组织、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仲裁队伍建设。

要在街道(乡镇)、社区和珠三角的村委会普遍建立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加强劳动监察队伍建设,合理配臵劳动监察点,适当充实人员及装备配臵,强化属地化劳动监察职能。加强网络化监察,实行条块结合、依托社区的立体监察模式,实现劳动监察工作重心前移,健全长效监督管理机制,为劳动力市场 提供公平有序的就业和用工环境。完善案件快速处理制度、监察业务培训制度、业绩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劳动监察队伍建设的执法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劳动保障干部队伍建设,完善与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创新干部队伍管理机制,提升劳动保障干部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方式,造就一支让市民满意的高素质劳动保障干部队伍。推进劳动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形成以专职仲裁员为主体、兼职仲裁员为辅助的专业化、职业化队伍。

2、深化改革,紧紧围绕利益协调和劳资纠纷解决,完善劳动关系协调和劳资纠纷处理两项长效机制。

第一,推动企业和劳动者自主协调劳动关系。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设,强化其职能;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主动受理区域内的劳动争议;在一些中小型企业高度集中的产业区和工业园,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门处理劳动纠纷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使绝大部分劳动争议通过调解途径解决,及时、直接地把当地企业发生的劳动纠纷化解在基层;在有产业行业工会和雇主组织的地区,可尝试设立产业行业性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同时,法院对达成的调解协议应赋予民事合同的效力,保证调解协议的确定性。

第二,推动劳动争议仲裁体制改革。要以公正和高效为目标,进一步理顺劳动争议的处理体制:在劳动争议案件多发地区,建立劳动法院或设立劳动法庭;改革现行先裁后审的仲裁前臵制度,实行“或裁或审,各自终局”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二者只能选其一,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完善和修改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制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进一步探索推进地区性、行业性劳动纠纷调解组织的建设,探索劳动纠纷非 诉调解新机制。

第三,完善劳资纠纷处理部门联动机制。由劳动与社会保障、工商、安全生产、民政、工会等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与社会组织以及担负社会治安管理职能的公安部门组成联席会议,要先下手,要未雨绸缪,严密编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加强信息收集、反馈、分析、处理,定期对各类企业中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分类排查,确定应对措施,以彻底改变过去存在的预防靠劳动保障部门、现场处臵靠公安部门“单打一”的状况,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

(四)工会组织要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1、把握主动权、把握领导权、把握主导权,扎实推进工会组建工作。要推动非公企业特别是洋快餐、零售等非全职劳动人员较为集中的企业和人员比较分散的家政、家教等行业采用多种形式形式尽快建立工会组织。在其中要把握主动权、把握领导权、把握主导权。要把握主动权就是依法办事、依法建会,把能否建会、什么时间建会的决定权放在职工手中。在组建工会过程中,我们当然要争取企业的理解与支持,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但不能把是否建会的决定权拱手相让,让企业行政决定工会的事务。把握领导权就是在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尤其是没有党组织的那些企业,一定要把握好基层工会的领导权,防范别人与我们工会争夺工会领导权。把握主导权就是各级工会要在基层工会组织的体制、工会活动上发挥主导作用。

2、增加基层工会活力,切实发挥作用。一是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把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建成工会工作的品牌。二是以增强基层工会活力为保障,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要 有序有效地开展民主管理、调解劳动争议、源头参与、劳动竞赛、文化体育等活动,在活动中凝聚职工,以增强基层工会活力为保障来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三是以建设职工之家为载体,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四是以贯彻《企业工会工作条例》、搞好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为手段,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五是进一步加强镇(街)、村(社区)、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区)等中间环节工会组织建设,切实领导、带动、替代、帮助基层工会开展活动。

3、完善集体协商机制,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制度。要健全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和政府工会联系会议制度,及时研究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开展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建立企业自主协调劳动关系机制,是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举措,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调整劳动关系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制度是深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工作的关键。工会要结合贯彻实施《集体合同规定》,从具体细化协商内容、充分做好协商准备、规范完善协商程序、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及正确处理协商争议等方面着手,指导企业制订集体协商规则和具体办法,把建立集体协商机制作为完善集体合同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各类企业普遍开展集体协商。要努力营造企业内部平等协商的良好氛围,把工资分配放在集体协商的中心位臵,以工资协商为核心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全面带动集体协商工作,使集体合同真正成为充分协商的成果,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4、建立健全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和监督机制。要建立起“早发现、早预防、早介入、早解决”的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劳动争议的调处机制,加强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大力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建 设,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针对当前职工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从工会组织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强化工会组织有效参与协调、处理的机制和手段,协助党政有关部门妥善处理职工群体性事件。

(五)提升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增强协调劳动关系和人本基础。

一方面,要通过劳动监察的强制施行,强化国家法律的教育、指引、规范作用,使雇主逐步确立自觉守法、尊重劳权的平等法律观念;注重发挥雇主组织的作用以及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弘扬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树立尊重、合作等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在职工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引导职工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

附录:十个劳资关系个案的基本情况

(一)河源6.29事件——少数企业利用政府的重视和媒体的关注,打着维权旗帜,组织农民工讨薪,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2007年6月29日上午,广东河源市东源县蓝口镇富源电站工地,发生一起因电站业主与施工单位之间的经济合同纠纷而 引发的群体斗殴治安事件,导致1名重庆籍民工重伤死亡,10人轻伤或轻微伤,100多名民工到河源市政府集体上访。

事件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领导迅速作出批示,要求全力救治受伤人员,迅速平息事态,深入查明原因,依法依规处理。省委、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时组织指导善后处臵和调查处理工作。省总工会获知情况后,即指示河源市总马上调查了解,协助有关部门妥善处理。同时立刻启动双向维权机制,由法律、保障等部门组成调查组会同重庆市总工作组赶赴河源,与河源市总、东源县政府、重庆市开县办事处以及河源市委有关负责人进行座谈和交流,听取政府有关情况通报,看望受伤民工和死者家属。目前事件正在进一步处理之中。从这次事件可以发现,欠薪问题出现了新情况、新动向,欠薪人组织农民工讨薪,企业、特别是建筑行业企业有恶意利用欠薪,煽动农民工讨薪达到其非法利益目的的倾向。

(二)劳务派遣工使用普遍化——劳动经济权益问题凸现。据广州市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统计,至2006年末广州市有注册登记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企业共55家,其中私营和企业开办的45家,占82%;接受派遣的用工单位807家,其中国有企业331家,占41%,外资和民营企业476家,占59%。私营企业广州红海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是规模最大的公司之一,派遣员工达3万人以上。55家企业共派遣员工共94261人,其中外地工占66%,家在农村的69%。派遣员工已签劳动合同和已参加社会保险的分别占88%和99.9%。此外,人事系统、中央驻粤企业也开办了不少劳务派遣企业,实际派遣员工量更大。

企业使用派遣工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五点:一是突破定编指标限制,使用更多员工,并且不影响全员劳动生产率,还可以 根据生产季节更灵活地调节用工人数。二减轻企业劳动管理负担,集中精力投入生产经营,同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作用,实现劳动力管理专业化、规范化。三是减少用工风险,避免承担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直接责任。四是降低用工成本,减少社保费用支出;五是形成身份竞争机制,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调查发现,劳务派遣工使用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管理混乱,监督不力。二是同工不同酬、福利待遇差、社会保障低标准的情况普遍存在,损害职工利益。三是管理体制、劳动待遇的差异和团队界限使派遣工成为企业的下等员工,即便是派遣工的党组织关系,用工单位都不一定接受,一定程度上分裂了职工队伍。四是工会活动缺乏明确指引,派遣工如何参加工会活动成为困扰企业的难题。

(三)非全职劳动者引起社会关注——劳动经济权益受到侵犯。

今年3月,广州《新快报》大篇幅报道了麦当劳等洋快餐企业涉嫌违规用工事件(下称“洋快餐事件”),发现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多家国际知名快餐企业在大量使用兼职学生等非全职劳动者的同时,在工资待遇、超时使用员工、不给员工购买工伤保险、单方回收合同等方面涉嫌严重违法违规。据省总工会调查,洋快餐企业、家政行业大量使用非全职劳动人员。如广州麦当劳员工总人数为3658人,其中非全职劳动者2392人(含退休人员41人,学生1974人,其它兼职人员377人),占总人数的65.4%;广州约有20万从业人员(保姆、钟点工、月嫂等),其中7万人为非全职劳动者。

非全职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或协议的签订情况不理想。洋快 餐企业一般与非全职劳动人员签订劳务协议但劳务协议应是劳务公司与用工单位签订的,而且,协议中具有明显规避《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文。在家政行业,通过正式渠道招聘的钟点工一般会与用工单位、中介机构签订一份三方协议,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涉及工资标准、工作时间、休假等。在其他行业中,非全职劳动人员很少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工资报酬和工作时间等重要事项一般只通过口头约定。

非全职劳动者工资待遇因行业而异,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险待遇。非全职劳动者的工资支付一般以小时工资为标准,有少部分可以获得底薪(如零售行业)。洋快餐企业一般每小时只支付非全职劳动人员5到6元(包括补贴),低于广东省非全日制职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7.5元的规定。其他行业的非全职劳动者工资标准都高于我省非全日制职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如钟点工为每小时8-10元,学生家教为20-60元不等。工资拖欠的情况较少,即使偶有发生,也比较容易解决。除了工资收入外,一部分非全职劳动者可获得就餐或交通补贴、利润提成等。但非全职劳动者都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险待遇,如果遇到工伤事故,无法得到足够的保障。

(四)甘红英猝死事件——超时加班加点不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问题依然突出。

2006年5月30日晚,广州市海珠区凤阳东霞服饰厂四川籍年仅35岁女工甘红英因超时加班猝死,从工厂的打卡记录和工友中证实,甘红英生命的最后四天,累计工作时间逾54小时25分钟。这是超时加班的一个典型个案。省总工会在广州市企业调查显示:企业超时加班不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现象普遍。数据表明,超过半数企业存在超时加班现象。经常加班的比重为 42%,几乎达到一半;加班“1-2小时”和“3-4”小时的情况比较普遍,各占43%和42%,每天加班5小时以上的占15%。近半企业没有按法律规定支付加班工资,按“平时工资”标准和“给多少算多少”支付方式的共占45%;半数以上职工不排斥加班,66%的企业职工并不排斥加班,其中,“愿意”加班的占22%,“还可以”的占30%,“无所谓”的占14%;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职工关注超时加班的危害,虽然社会上已经发生了数起加班过劳猝死事件,但仍有36%的职工“没听说过”,认为“很偶然”和“不可能”的共占42%。

(五)深圳盐田国际罢工事件——劳动者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和体面劳动的强烈诉求。

2007年3月24日和4月7日,深圳盐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两次发生罢工事件。盐田国际是一家中港合资企业,诱发盐田国际罢工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工人明确要求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盐田国际是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工人的工资在同行业中处于高位,更远远高于深圳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但盐田国际的工人们认为,企业的效益和规模连年增长,为之作出巨大贡献的一线工人,其工资几乎十年没有增加,部分工人甚至有所下降,这是不合理的。与多数的农民工群体不同,盐田国际工人们的诉求不是维护已有的法定权益,而是不愿继续充当廉价劳动力,要求与企业分享增长的成果,争取更大的利益。二是工人对企业的态度和管理方式不满,成为事件发生的另一个内在原因。一方面,盐田国际对工人的态度和管理方式不够人性化,只是把工人作为市场充分 供给条件下的雇佣劳动者,认为工人得到这份工资应该满意了。另一方面,盐田国际的一线工人素质较高,学历都在高中和中专以上,班组长以上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大学本科和香港英语三级水平,员工中70%是深圳户籍。他们代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一个新的阶层,虽然很珍惜现在的岗位,但并不接受管理者高高在上任意驱使,渴望一种体面、有尊严的劳动。工人们发出的呐喊是: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在事件发生前的较长时间内,盐田国际管理层忽略了这一点,双方在管理的方式、细节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导致了罢工的发生。

(六)惠州市超霸、先进电池厂职工镉增高事件——职业病是危害职工身体健康的元凶,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2004年4月,先进电池厂一女工腰痛,自费到省职业病防治院检查,诊断为体内镉增高,回厂一传开,引发轩然大波,工人们要求厂方给说法,要求进行身体检查,要求给予经济补偿,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6月份,先进电池厂100多名女工上街堵路,要求解决问题。随后,工人们反复到市、省和北京上访。在厂方答应安排职工进行健康检查、治疗和给予经济补偿后,事件曾经有所缓解。但2006年厂方没有切实履行每年安排镉观察对象复查一次的承诺,没有通知145名镉观察对象参加体检,造成矛盾再度激化,工人们再度上访以及向法院提出诉讼,事件惊动了省和国务院领导。2007年3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秘书长华建敏、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省长黄华华、副省长谢强华等领导对事件处理作了重要批示,3月25日、30日,省政府先后派出两个调查组到惠州调查、指导和帮助做好处理工作。现在,工人们除了要求每年对自身健康情况进行检查、治疗外,对在厂期间出生的子女(共12名小孩)也要求进 行镉健康检查。在事件处理过程中,个别镉增高工人多次到香港游行静坐并到德国出席《德国之声》论坛。种种迹象表明,境外敌对势力和民间维权组织正积极插手这一事件,惠州电池厂镉增高事件在当前已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病防治问题,而是一个已经上升到政治高度、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

事件发生后,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开会专门研究如何做好善后处理工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黄业斌(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挂帅,由卫生、劳动、公安、安监、工会等部门单位负责人组成的惠州市处理工人镉增高事件领导小组。经过多方协调,逐步稳定了工人情绪,恢复了超霸电池厂的正常生产秩序(先进电池厂停产),使事件在当年基本得到了妥善处理。事件发生后,金山集团坚决停止了镍镉电池生产线,积极配合事件处理工作,承担了巨额医疗和经济补偿费用,为促进事件加快解决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事件的敏感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惠州镉增高事件的处理工作反反复复,波澜迭起,至今未能彻底妥善处理,惠州市委、市政府已做好了长期应对的准备。最近,惠州市成立了由政府牵头,工人代表和企业代表参加的镉增高处理三方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纠纷,化解矛盾。

(七)许继能工伤索赔案件——工伤问题呈普遍性趋势,容易引发劳资冲突,影响社会稳定。

2004年2月2日,顺德区总工会收到乐从镇晖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员工许继能的来信投诉,要求工会帮他解决工伤赔偿问题。许继能在公司工地拆门字架时,不慎从2米高的门字架上掉下来,导致头部受伤。公司没有为他购买工伤保险,并在其伤势没有彻底治愈的情况下停止医疗,将其赶出工地,以6000 元私了此事。迫于无奈之下,许继能签了协议,但后来发现伤情恶化,公司又不肯承认,只好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并提起劳动仲裁。裁决后,许继能和公司都不服裁决,许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顺德区工会接受了许继能的法律援助申请,并获悉许因公司故意拖长诉讼过程,曾对公司发出过“炸工地”的言词。在最大限度地保障当事人权益的前提下,为了尽快解决该项工伤争议,工会提请信访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对此案进行调解,并对当事人做了说服工作,最终解决了这项工伤争议,有效保障了许继能的合法权益,避免了一起刑事案件的发生。

(八)南藤(集团)公司集体争议事件——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权益受损,引发集体争议。

广东南藤(集团)公司是佛山市南海区的老国有企业,主要生产腾类制品,曾经一度辉煌。改革开放后,开始出现持续性亏损,经多方努力也没有起色。2005年南藤(集团)公司申请转制,并着手处理临时工的劳动关系问题,从而引发与临时工的争议。2005年10月21日,南藤(集团)公司150多名临时工因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未能及时发放经济补偿金、未参加社会保险、未支付加班工资等问题集体到南海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访。2006年9月18日、9月28日,南藤(集团)公司职工分别到南海区信访局和南海区联华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集体上访,主要反映改制前加班费计发、未休的年假补偿、内退和离岗职工的生活费达不到最低标准、退休职工的经济补偿金等问题。对这两次集体争议,南海区公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信访局、总工会等单位组成改制领导小组解决引发争议的各种问题,妥善地化解了争议。(九)顺德科龙公司集体争议事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时有可能发生,必须未雨绸缪,积极作为,使之消灭于萌芽之中。

2005年4月,因涉嫌违反上市公司规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顺德科龙公司进行立案调查。广大员工骚动不安,部分中层干部纷纷回公司与高层及顺德区政府展开对话,要求了解企业现时接受中国证监会调查的进展情况以及公司目前的经营方案,扬言如果企业没有明确答复,将向公安部门申请游行、到顺德区政府上访,并曾有准备自行组织力量变卖库存产品,以作日后支付中层干部年薪和员工经济补偿金之用的想法。对此苗头,如果处理失当,将可能爆发大规模的劳动保障群体性事件。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支持下,顺德区总工会启动应急预案,迅速采取一系列措施化解矛盾:一是促成企业修改裁员方案,确保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二是协助企业制订员工安臵办法,出台待工方案,适应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调整,发挥工会“润滑剂”和“稳压器”作用;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解释疏导、教育宣传工作,消除员工错误的思想倾向,正确引导员工行为。最终,在长达6个月的科龙公司经营危机过程中,3万职工队伍能保持稳定,未发生群体性事件。员工队伍的稳定,确保了企业自救、复产、重组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十)职工入会权问题在外资企业中显现——大型外资企业工会组建问题不断取得突破。

对于职工的入会权,深圳盐田国际工人罢工事件显示,工人不仅又经济利益的诉求,也有政治上的诉求。他们要求成立一个“自己的工会”,却对我们的工会组建抱着普遍的怀疑,甚至质疑工会能否真正代表他们的利益。为增进工人对工会的认识和了解,深圳市总工会为工人举办了维权和工会知识讲座,使广大员工深刻认识到: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正确有序的政治参与,科学依法主动维权,才能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自身的合法权益。目前入会率和申请入会率达到95%。

沃尔玛和富士康组建工会的成功也说明了职工的入会权得到保障,大型外资企业工会组建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突破。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连续多年位居世界500强企业榜首。自沃尔玛进入深圳开始,市、区总工会先后多次派人到沃尔玛与之协商,要求其依照中国法律成立工会,沃尔玛均以“不建工会是其全球惯例”为由拒绝,并声称“员工没有建立工会的意愿”,回避建会问题,同时对员工作出“四不准”的规定,甚至以解除劳动合同、“炒鱿鱼”等为要挟,禁止员工参加或成立工会。富士康是深圳规模最大的台商投资企业,目前在深圳有职工约35万人。这家企业曾被媒体披露其劳动用工中有违反《劳动法》的现象,社会反响很大,企业员工要求加入和组织工会的意愿强烈。今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外资企业党建和工会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全总、省总先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推进沃尔玛、富士康工会组建工作。原全总书记处第一书记、全总副主席张俊九,全总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德明,省总工会副主席孔祥鸿等领导亲自到沃尔玛中国总部做工作,为建立沃尔玛工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总对富士康工会组建的进程多次过问,并致函给富士康公司。深圳市总工会也将富士康列为2006年必须成立工会的30家重点组建单位之一,积极做好各项组建的准备工作。沃尔玛、富士康工会组 建的条件已经成熟,最终建立了工会组织,目前运作良好。

课题负责人:陈宗文

成 员:冯建中 黄东明 冯 玲 许平坚 冯建华

张 曼 魏晓林 马宏文 江 涛 廖 星

执 笔:张

篇2:我省劳资纠纷典型案例分析调查报告 - 中华全国总工会

2007-06-06

6月5日,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拉开全省电梯安装改造维修专项整治工作序幕,保障电梯稳定安全运行。

据统计,至2006年底,我省在用电梯68468台,目前,省内已经取得电梯安装改造维修许可的单位188家,外省(市)电梯单位在我省进行同类业务的也有不少,全省已经拥有一支有相当实力的电梯安装改造维修专业队伍。但是,目前除了电梯制造单位为了维护品牌信誉一般有较好的施工质量外,其他单位施工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单位通过恶意低价劣质竞争等不正当方式,或者违反许可规定私自分包他人维保从中获利;有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和电梯维保单位勾结,故意抬高维保费用和高价更换价高质次的维修部件,坑害业主利益,给电梯的安全运行留下了严重事故隐患。突出的如杭州金星电梯服务有限公司维保的电梯安全装置误动作、抱闸开闭不良等,造成故障频发,用户意见很大;义乌市德佳电梯有限公司在取证后管理混乱,质保体系形同虚设,2006年在电梯安装过程中发生1人死亡的事故;温州市苍南一使用单位以“商贸城一号楼”的名义与维保单位签定维修保养合同,安全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能落实,导致明知电梯有故障仍开机使用夹死1人的事故发生。为进一步加强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安全监察工作,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省质监局应势启动专项整治工作。2007年电梯安全监察工作五大重点

——各电梯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单位必须保持发证时的基本条件和质量管理体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质检总局的各项规定,严格执行电梯安全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进行安装改造维修和日常维护保养,切实按照评审时通过的质量手册运行并持续改进,保证安全生产和施工质量,对电梯的安全性能负责,自觉维护电梯使用单位和乘客的合法权益。

——加强对电梯生产单位、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的安全监察。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要把工作重点放到证后监管,提高施工和检验质量上,制止唯利是图降低维保工作质量,杜绝用劣质、假冒的零部件骗取材料费等坑害用户的违法行为,以确保电梯的安全运行。发生电梯安全事故的,要认真查清原因,依法严肃追究责任;有投诉举报的,要认真依法处理,做到件件有落实;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严肃依法查处。应当撤销许可的,要逐级上报发证机关依法注销其许可资质,触犯刑律的,要坚决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严把行政许可准入关,严格执行行政许可退出制度。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电梯的安装、改造、维修,必须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其通过合同委托、同意的依照本条例取得许可的单位进行。电梯制造单位对电梯质量以及安全运行涉及的质量问题负责。”各有关电梯鉴定评审机构在行政许可的评审中要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和总局许可规则,严格把关。

——充分发挥电梯制造单位的作用,规范电梯安装和维修保养质量。电梯制造单位依法负有对电梯质量以及安全运行涉及的质量问题负责的责任,除了依法对其委托或者同意的单位施工活动进行安全指导和监督外,还应当配合安全监察机构加强对其他单位的电梯施工质量和安全运行的检查,同一品牌型号的电梯要统一在电梯制造单位的维保要求上。

——电梯的检验检测工作应当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各电梯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要遵循诚信原则和方便企业的原则,为电梯生产、使用单位提供可靠、便捷的检验检测服务,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并对其负责。在监督检验、定期检验中发现电梯施工质量严重下降或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要及时上报安全监察机构依法处理;对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和电梯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予以制止,并及时报告安全监察机构。

■ 引以为戒

我省电梯安全事故典型案例

宁波市第二医院电梯坠落事故

一、事故概况

2007年4月21日下午10时30分左右,宁波市第二医院住院楼1号电梯在运行中,当电梯向上运行至10层以上时,电梯司机听到井道内有人惊叫和“扑”的声响,随即电梯在15楼停止并开门,不能继续运行。司机通知了保安和维保单位,在电梯井道底坑内发现有人跌落,一名女子当场死亡。

二、事故原因

1.该电梯于2007年3月经定期检验合格,并委托了宁波市经济技术开

发区新光电梯有限责任公司(具有电梯安装维修C级资质)负责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人员坠落事故发生前一天即20日上午,维保单位的维修工易某在维修电梯时短接了层门电气联锁,造成20日上午至21日下午事故发生前电梯始终处于层门电气联锁失效的状态下运行。事故发生前,电梯曾在13楼停靠,关门时层门受异物阻挡无法完全关闭,由于此时验证层门锁闭状态的电气联锁已被人为短接失效,当轿门电气联锁闭合后电梯启动运行,从而造成13楼层门未锁闭可以开启。在该状态下,13楼病人诸某欲乘电梯,误以为电梯停在13楼,于是打开了层门,误入井道坠落底坑后死亡。因此,该维保单位的维修工易某违章作业是造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2.宁波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光电梯有限责任安全责任制不落实,内部管理制度混乱,没有严格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电梯的维修和日常维护保养,对员工缺乏教育和培训,是造成本起事故的原因之一。衢州市人民医院电梯坠落事故

篇3:我省劳资纠纷典型案例分析调查报告 - 中华全国总工会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疗质量,医疗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1]。”医疗卫生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医改无法回避的问题,更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状,全国的医患关系到底如何?医患关系紧张的结症何在?基于此,首都医科大学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医患关系对构建和谐公平社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在2007年5月至10月对全国10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银川、长春、武汉、西安、菏泽、泸州、大同,即两个直辖市,五个省级市,三个地级市)14个卫生行政部门、40所二、三级医院及2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100份,回收有效问卷5008份,对全国医患关系进行了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对医患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对解决医患关系紧张有了新的视角,而这些研究结论无疑将对全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1 研究的背景及方法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中国有658万医疗卫生工作者,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62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约96万人,承担着为13亿人健康保驾护航的重要工作,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卫生事业。2006年,诊疗病人25.7亿人次,住院诊疗7900万人次。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5.3‰,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36.6/10万。明显下降,200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是了不起的成就[2]。2007年9月底,开展新型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占全国总数的85.5%,参加农民达到7.26亿人,参合率达到86%。全国已有20个省份实现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全国98%的地级以上城市、93%的市辖区和一半以上的县级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达到2.4万个,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但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取得的进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其中,医患关系还存在种种不和谐状况,近年来,由于医疗纠纷而发生的冲击医院、干扰医疗秩序的恶性事件处于上升趋势。2002年有5000多起,2004年上升到8000多起,2006年则达到近万起。虽然相比目前全国医疗机构每年提供的20多亿人次医疗服务,真正属于医患关系紧张的还是少数[3]。但对构建和谐社会还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按照随机分段抽样的方法,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分布、医疗水平情况和开展调查的可行性等因素,选定北京、上海、广州、长春、武汉、西安、银川、菏泽、大同、泸州等10个城市开展调查(见表1)。

本次调查问卷类型属于结构型问题,采取的是自填问卷的方法,即课题组先对各被调查城市的主调查员进行培训,然后由主调查员负责其调查城市的问卷发放与调查。主调查员本人或其培训的下一级调查员到具体调查地点亲自把问卷发送到被调查者的手中,由被调查者填好问卷,再由调查员收取问卷。依据本课题多维视角的特点,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与医患关系问题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医务人员、患者、社会人员和政府管理者四方人群,按4∶3∶2∶1进行抽样,共发放问卷5100份,包括医方2000份,患方1600份、社会方1000份,政府方500份。同时,在咨询相关专家及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问卷发放的数量及分布比例(见表2,表3)。

用EPI date录入数据并复核,SPSS软件包进行分析。多项选择题使用多重应答分析法进行统计;排序题使用Friedman秩和检验方法进行假设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同时观察多种因素与医患关系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被调查对象的一般状况

2.1 调查对象性别、年龄、学历构成状况

本次被调查人群中,男性占44.0%,女性占56.0%,男女之比为0.79∶1(见表4)。年龄百分比:60岁以上者占7.8%,51~60岁占12.2%,41~50岁占21.7%,30~40岁占28.7%,30岁以下者占29.6%(见表5)。学历百分比:初中以下学历占12.7%,高中/中专占20.9%,大专占23.7%,大本占34.4%,研究生以上学历占8.3%(见表6)。

2.2 调查对象医疗社会保障类型

本次被调查人群医疗社会保障类型的构成情况分别为: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占34.9%,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39.5%,商业健康保险占4.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5.4%,社会医疗救助占2.4%,其他类型的医疗社会保障占4.8%,没有任何医疗社会保障的人员占10.9%(见表7)。

*本研究按各城市2 0 0 1年~2 0 0 5年5年间人均G D P的平均值确定城市经济水平资料来源:2001~2005年《中国城市年鉴》

Hc=73.747,P=0.000

2.3 调查对象收入状况

调查对象收入状况分布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人群占总体调查对象的25.7%,月收入在1001~3000元之间者占5 6.9%,月收入在3001~5000元之间者占14.2%,月收入在5001~8000元之间者占2.3%,月收入在8001~10000元之间者占0.5%,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者占0.4%(见表8)。

3 医患关系现状总体分析

3.1 医患关系的本质属性

医与患的关系是由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医者能够提供满足这种需求的服务所形成的。在本次调查中,4方被调查人群中有52.6%的人认为医患之间本质上是一种“一般诊疗关系”,其中,医方有60.4%的人认为医患关系是“一般诊疗关系”,其选择比例高于患方(50.6%)、社会方(46.4%)和政府方(40.0%)。有7.7%的人认为医患之间是“利益对立关系”,其中,医方有5.6%的人认为医患关系是“利益对立关系”,其选择比例低于患方(7.7%)、社会方(10.6%)和政府方(10.1%);还有16.3%的人认为是“消费者与商家关系”,患方(21.2%)和社会方(21.7%)的选择比例高于政府方(14.4%)和医方(10.0%)(见表9)。在患方、社会方和政府方的被调查人群中有近1/3的人选择“利益对立关系”和“消费者与商家的关系”,这说明这种亘古绵长的医患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浪潮的冲击,使医患之间的诊疗关系横亘着行政化体制熏陶出来的冷漠、医学科技发展带来的“物化”以及商业化体制激发出来的对金钱的热衷,它使医患关系在“物化”中发生了某种扭曲。

Hc=268.382,P=0.000

Hc=1139.788,P=0.000

Hc=354.799,P=0.000

3.2医患关系所处类型:

在临床诊疗实践中,由于医学知识的不对称性,医务人员常常行使医学家长主义的作风,医患关系表现为主动-被动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医患关系的类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次调查中,虽然在4方被调查人群中仍有35.3%的人认为医患关系是“主动-被动型”,但已有44.8%的人认为医患关系属于“指导-合作型”,其中,医方(48.3%)和患方(45.7%)更倾向医患关系属于“指导-合作型”,二者的选择比例高于社会方(38.0%)和政府方(41.3%)(见表10),这表明医患关系的类型正处于“主动-被动型”向“指导-合作型”转变,诊疗中的主体是患者,他们应该拥有主动参与自身的诊疗的权利,除特殊情况外,不应随意放弃个人的自主权,医方和患方对此种关系类型的感受强于社会方和政府方。另外,还有19.9%的人认为医患关系处于“共同参与型”,其中,医方(28.7%)的选择比例明显高于患方(15.2%)、社会方(14.9%)和政府方(9.8%),这表明人们已经开始追求医患关系的理想类型,因为它更能体现患者在诊疗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医方更深刻地感受到患方参与到诊疗过程中的必要性。

医患关系由“主动-被动型”向“指导-合作型”转变,主要表现在被调查人群中有更多的人在参与诊疗过程。调查结果表明患方自主选择治疗手段的比例最高,其次是自主选择检查手段,自主选择用药的比例最低,医方更倾向于承认患方在诊疗过程中的自主参与诊疗过程。在本次调查中,4方问卷中有35.4%的人自主选择检查手段,其中,医方(43.3%)的比例高于患方(28.2%)、社会方(32.6%)和政府方(31.4%)(见表11);4方问卷中有42.3%的人自主选择治疗手段,其中,医方(48.8%)的比例高于患方(38.3%)、社会方(36.0%)和政府方(40.7%)(见表12);4方问卷中有26.3%的人自主选择用药,其中,医方(34.9%)的比例高于患方(19.2%)、社会方(22.5%)和政府方(20.5%)(见表13)。

Χ2=195.050,P=0.000

Χ2=299.103,P=0.000

Χ2=86.457,P=0.000

Χ2=54.863,p=0.000

3.3 医患关系总体状况

本次4方被调查人群中,有36.4%的人认为目前北京市医患关系“相对较好”,其中,25.1%的人认为“较好”和11.3%的人认为“很好”,42.9%的人认为“一般”(见表14)。这表明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状况并没有像媒体报道的那样“关系恶化、矛盾激化”,这与我国近年来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密切相关。

当然,目前我国的医患关系也并不完全尽人意,4方问卷中还有15.1%的认为医患关系“不好”,5.5%的人认为“很不好”(见表14),这些都表明我国当前的医患关系与“人民满意”的医患关系还有一定的距离。

值得关注的是,医方中有21.3%的人认为医患关系“不好”,9.9%的人认为“很不好”,其比例超过了政府方(20.3%和5.0%)、社会方(12.9%和2.5%)和患方(7.2%和2.1%)(见表14)。这种差异也表明以往关注医患关系,多从患方角度去评判,而较少考虑医方的权益,这些数据反映了医方对医患关系的别样感受。

3.4 目前医院主动改善医患关系的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轨和医改向体制性、机制性的层面深入,医患关系紧张的话题浮出水面。为此,政府、学术界不断研讨,出台了一个又一个举措。这些举措效果如何呢?本次调查有47.6%的人认为医院主动采取的措施或方法对改善医患关系的效果“一般”,有33.6%的人认为较好,其中政府方(53.3%)和社会方(54.4%)认为“一般”的比例高于医方(45.9%)和患方(43.5%)(见表15)。这表明,政府多年来为医院“操劳”,出台了一个又一个缓解医患关系的举措离有效地缓解医患关系的目标还相去甚远,这也说明政府近年来仅仅从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角度寻找对策是有失偏颇的。这一点为本课题采用多维视角来改善医患关系的初衷寻到了现实社会依据,它表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多方的努力,而不是医院单方的事情。

4 医疗品质现状分析

4.1 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是指医疗技术水平,是临床诊疗服务的技术保障,属于医患关系的技术内容。本次调查中,4方被调查人群中有58.9%的人认为医院提供的医疗技术质量总体比较好(其中14.3%的人认为很好),36.8%认为“一般”,仅有4.4%认为“不好”或“很不好”(见表16)。这表明,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二级和三级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基本上已能够适应人民群众的诊疗需求。

当然,4方的认识不尽相同,特别是医患双方的认识存在差异,医方中有70.4%的人认为医疗质量很好(15.7%)和较好(54.7%),认为一般的占28.1%;患方中有58.3%的人认为医疗质量很好(18.6%)和较好(39.7%),认为一般的占37.4%(见表16)。这种差异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医疗质量的高需求,医方在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的道路上还需努力攀登。

4.2 医疗安全

医疗安全问题是21世纪各国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主要是医院的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医疗错误和风险,使“医疗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医疗安全涉及执业的规范程度、服务、用药、技术、尊重等内容,是患者就医时的一种对医院整个诊疗活动“安全与否”的综合感受。本次调查显示,四方被调查人群中64.4%人认为就医时感觉相对安全(包括50.6%的人认为“比较安全”和13.8%的人认为“很安全”),其中,医方77.1%的人认为医院在医疗安全方面总体“较安全”(包括60.7%的“比较安全”和16.4%的“很安全”)(见表17),这一比例高于患方(45.5%和16.5%)、社会方(41.2%和8.8%)和政府方(45.5%和4.8%)的医疗安全感受,但是,由于医疗安全感主要是患方的一种体验与感受,因此,对医疗安全的评价,患方应比医方更有发言权,如何提高患方的医疗安全感应是值得医方思考的问题。

Χ2=119.187,p=0.000

Χ2=350.873,p=0.000

Χ2=123.507,p=0.000

Χ2=243.251,p=0.000

Χ2=277.395,p=0.000

Χ2=252.828,p=0.000

对医疗安全问题的评价关系到对医务人员是否信任的评价,本次调查显示:非医方被调查人群有87.8%的人回答“信任医务人员”,其中,患方有88.5%的人回答“是”(见表18),表明医院诊疗相对比较安全,能够让患者放心就医。但是,调查也表明在医患之间的信任问题上,医方有别样感受,69.0%的医方认为患方信任医务人员(见表19),这一比例明显低于非医方。

4.3 医疗服务水平

医疗服务是指医院提供给患者的服务水平,属于医患关系的非技术内容,它对于医患关系的和谐与否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次调查表明,约57.3%的人认为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比较好”(包括14.7%的人认为“很好”和42.6%的人认为“较好”),其中,医方(5 4.6%“较好”和16.9%“很好”)更倾向于医疗服务“较好”,患方(37.3%“较好”、37.3%“一般”和16.9%“很好”)(见表20)。另外,调查结果也显示37.4%的人认为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水平“一般”,特别是政府方(52.8%)和社会方(50.7%)更倾向于医疗服务“一般”。可见,医方在医疗服务的评价方面,比其他三方的评价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的需求已呈现多元化,同时,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的产生,人们已经意识到医疗服务应是一种综合的整体服务(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人医疗服务),而不是单纯的诊断技术治疗的生理服务,如何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需要院方认真思考。

为进一步考察医疗服务状况,课题组还调查与诊疗服务水平相关的问题:包括是否尊重医务人员和是否保护患者隐私等两个方面。调查发现,虽然患者比较尊重医务人员,医务人员也相对能够保护患者的隐私,但是医患之间的感受存在一定差异。

在“是否尊重医务人员”的问题上,非医方被调查人群有95.7%的人回答“是”,患方有94.7%的人回答“是”(见表21),表明多数患者在诊疗中对医务人员是尊重的。

Χ2=37.892,P=0.000

在保护患者身体隐私的问题上,4方被调查人群中88.4%的人回答医务人员在查体时采取保护患者身体隐私的措施,其中,医方有95.3%的人回答“是”,患方有84.9%的人回答“是”(见表22);在保护患者信息隐私的问题上,4方被调查人群有78.0%的人回答医院有专人负责发放检验报告单,其中,医方有85.5%的人回答“是”,患方有78.8%的人回答“是”(见表23),这表明医院已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患者的身体隐私和信息隐私,在保护身体隐私方面做得更好些;同时,患方回答“是”的比例低于医方,这种差异表明医方在保护患者隐私的举措上与患者的要求仍存在差距。

Χ2=479.795,P=0.000

Χ2=155.714,P=0.000

Χ2=169.502,p=0.000

Χ2=13.045,p=0.005

Χ2=118.322,p=0.000

4.4 就医环境

就医环境包括医院搭建的硬件设施和营造的软件氛围,一般而言,硬件和软件的环境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医患关系中的主体,从而影响医患之间的关系。就医便利主要指医院的硬件设施和就医流程是否方便患者整个诊疗过程,就医舒适主要指医院的软件环境是否能缓解患者就医时的焦虑、紧张等负面心理或消极情绪。本次调查中,在就医环境是否便利的问题上,4方被调查人群有74.8%的人认为就医环境便利,医方(77.0%)和患方(74.1%)对就医环境便利的评价比较接近(见表2 4);在就医环境是否舒适的问题上,4方被调查人群有60.9%的人认为就医环境舒适,医方(67.8%)和患方(62.8%)对就医环境舒适的评价也比较接近(见表25)。这些表明医患对就医环境有着相近的感受,就医便利与近年来医院注重就医流程再造密不可分,表明医院在硬件投入及流程再造上从理念的追求上还增加了“人本”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17.

[2]陈竺.医学教育和卫生人才培养四点要求[EB/OL].中国新闻网.2008-02-29.

篇4:我省劳资纠纷典型案例分析调查报告 -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一、我省取得的成绩以及好的做法

1.取得的成绩

根据教育部网站公示的中职组数控类赛项成绩及参赛学校的记录,我省的获奖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中西部省份位居前列。我省9年的成绩统计如表1,各省市获得国赛一等奖的统计如表2。

2.好的做法

早在2005年10月,河南省教育厅就审时度势,以超前的眼光举办了全省中职学校教师数控技能比赛(包括数控车、数控铣)。当时全国数控技术专业逐步兴起,我省正处在数控专业师资短缺、设备更是奇缺的起步阶段,但仍有近50名教师选手踊跃参加。在比赛的推动下,各学校加快数控教师队伍的培养及实训设施的建设工作,学生规模大幅度增加,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可以说这次比赛有效推动了我省职业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建设步伐。

从2007年起,我省把每年一次的学生数控技能比赛常态化、制度化,并在全国大赛前适时举办选拔赛,全省中职学校参赛积极性高涨,有效地推动了我省数控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以教哺赛、以赛促教”的良性循环。

在国赛的选拔与训练过程中,以下做法对成绩的取得起到积极作用:一是我省按国赛方案进行省赛和选拔赛,不仅消除了技术层面的差异,还以省赛带动了国赛的训练;二是各参赛学校对国赛重视,选手、指导教师努力训练,一些学校还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指导、点评;三是教育管理部门精心组织、积极督导,激励机制得力,调动了学校参与的积极性。

二、与先进省市的差距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省在全国大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最明显的是二、三等奖多,一等奖少;数控车成绩较好,而数控铣成绩较差。分析原因有以下方面。

1.选拔与训练方面

①集训时间较短。我省一般是在国赛前1~2个月确定参赛选手后开始进入实质性训练阶段,一些先进省市的学校提前一年多就把选手准备好,并按国赛标准有计划地不间断训练,在备战时间上我省已经处于被动。

②指导教师各自为战。我省参加国赛的选手由选手所在学校负责训练,因各校条件差异较大,教练团队水平参差不齐,训练不合理,视野不够宽,对大赛要求理解不够,影响到训练效果。

③选手应变能力不强。国赛提前2~3周公布样题供选手训练,正式赛题有30%的变化,这要求选手有临场应变能力,以适应零件加工工艺的变化;我省选手这方面表现欠佳,不过这也是多数中职选手的通病。

④不能适应国赛的新变化。2014年后我省的数控车成绩有所波动,一个重要原因是数控车国赛专家组调整了比赛内容和方法,其中实操部分更贴近生产实际,如独立赛件的小结构密集,加工精度较高,看似形状上无高难度结构,但时间较紧,选手会做却不一定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做出来的要素也不一定能得分;特别是增加批量赛件这个新赛点,要求同一种件每个选手加工3件,每件的24个评分项目(6项外观评判要素、18个检测量项目)完全正确才视为合格。表3为2016年国赛批量赛件合格率统计,可见3件全合格的选手只有5.7%,而3件全不合格的达62.9%,这其中有1/3的选手因操作速度慢没时间加工批量赛件,还有2/3的选手虽加工出来但经评分不合格,批量赛件得不到分就会与一等奖无缘。在2016年省选拔赛中,十几位选手只加工出1个合格件。

2.机床工具方面

①机床与国赛不同步。数控技术属于投资较大的专业,我省参赛学校的机床与国赛难以保持同步,条件好的学校在2~3年后与国赛赶齐或比较接近,条件差的学校一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要依靠学生临场的应变来适应,成绩也会打折扣。

②数控铣起步晚、基础薄。因数控铣床成本高,我省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是从数控车床起步的。在师资、设备、学生数量等方面数控铣一直落后于数控车,每年参加省赛的选手明显少于数控车,这也是数控铣赛项成绩不如数控车的一个原因。

③使用工具与先进省市有差距。除机床外,先进省市使用的高效刀具、量具、卡具、工具箱等节约了加工和辅助时间。例如,先进省市选手使用的精准、高效数显量具,对测量技巧要求低,用时短,能直接读数且精准,而我省选手使用的传统量具对测量技巧要求高,耗时长,按刻度读数且最后一位是估算值,这不仅仅浪费了测量时间,更重要的是出现的极小测量误差可能导致失分。再如,外省选手使用的多层工具箱不仅拿取和放回高效、省时,且保证了工具摆放整洁,不会因此而失分。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除资金外,还有心理因素在作怪,这是因为数控类赛项花费很大,指导教师总是想少花钱办成事,担心投入太大却没能在国赛中拿到好成绩不好向学校交代,所以边观望、边投入,想等选手水平提高以后再投入,这样不仅在机床和工具方面与先进省市产生了差距,也不能全力以赴、科学系统的进行训练,影响到选手水平的提高。

三、对以后参赛工作的建议

1.学校选拔与训练

①选拔工作。首先要做好本专业的正常教学工作,好苗子是从日常教学中发现和选拔出来的;其次要基于学生潜能开发的三要素——兴趣爱好、思维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考察选拔;再次,选手要吃苦耐劳,训练是枯燥的,考验着选手的意志力和忍耐力。

②教练工作。国赛方案每年都会有所变化,如内容从单一“实操”到“理论+实操”,编程方法由手工到自动,赛件材料从钢到铝合金,工具由赛场统一配备到选手自带,评分方法和标准更接近生产实际等。应组建教练团队,研究大赛纲领性文件,跟上国赛的新变化,还应积极与先进的省份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学习。有必要请一些企业、行业专家,国赛专家、裁判进行指导,如有条件应带选手到外校及企业进行拉练式训练。

③训练工作。训练要做到选手技能与心理并重、实操与理论并重、操作速度与加工质量并重。

第一,实际比赛中发现一些选手输在心理素质上,而他们的技能水平并不差。所以在平常训练中,要注意选手心态的调整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例如,即使在比赛过程中总加工零件出了错或意外断刀等,也不能慌乱,更不要放弃,要认真完成剩余的加工并让失分减到最小,这才是最佳的心理状态。

第二,理论是技能的依据,技能是理论的体现,两者密不可分。这里所说的理论既包括理论知识部分,是大赛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从学生入学后的正常教学中开始抓起,在大赛训练期进行强化;也包括与实操相关的理论,对赛件加工有指导作用,例如,加工零件时如出现问题,应引导选手从理论的角度去分析,从中找出解决方法,这是培养选手工艺适应能力的一个好途径。

第三,训练中操作速度的提升应逐步进行,应以保证零件质量为前提,决不能一味求快而忽视零件的质量。让选手到生产岗位上去顶岗是树立质量意识的好方法。

④设备工具。承办学校有主场优势,这是我们所不具备的,我们要保证训练设备与大赛同步,按先进省市水平配备工具。

⑤赛场注意事项。赛场上选手一定要看懂图纸和要求后再去做,2016年发现理论正式赛题已经修改,部分选手仍按公示的样题去做;搞懂加工工艺后再去做,避免出现工序颠倒使下一步加工无法进行;看懂评分标准后再去做,因时间紧张不能全部完成加工时,要衡量得与失,找有把握的做,找得分多的要素去做。

⑥关注世界技能大赛。2011年我国首次参加了世界技能大赛,其数控赛项的特点是赛件加工质量要求极高,而赛件形状复杂度和操作速度要求适中。2014年以后国赛逐步向世界大赛看齐,强调质量第一,所以关注并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对国赛的训练有极大的作用。

2.教育管理部门

①选拔工作宜早不宜迟。按国赛方案进行选拔,尽早确定我省国赛选手,给国赛集训留下充分的时间。

②组建教练团队,开展拉练式训练。由全省有经验的教师及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组建教练团队,对国赛选手进行集中训练指导。不断轮换场地进行拉练式训练、测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训练方式,有利于培养选手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③举办“教练培训班”。目前参加国赛的选手基本上是在几所学校间轮换,而很多学校对参加国赛有很强的愿望,苦于本校教练水平、方法有限,即使有好苗子也冲不出省赛。如能在省内举办“教练培训班”,聘请国赛专家、裁判、企业行业专家等对各校教师进行培训,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教练,就能普遍提高我省参赛学生的水平,扩大选拔的范围,更有利于国赛选手的挑选。

④力保强项、加强弱项。在保持强项优势的同时,更要关注弱项发展,分析弱项落后的原因,评估弱项目前的水平,找出有潜力的弱项作为提升对象有针对性地加以扶持,可以找几个赛项作为试点先行。

⑤对赛项分类,区别管理。2016年中职组有12个专业类、44个分赛项,各赛项的投入差异很大,例如,数控车、数控铣不仅设备投入大,且训练中消耗也大,如按照与国赛同步、与先进省市同步配备机床和工具,现有的奖励入不敷出。建议根据投入的多少对赛项简单分类,在管理以及奖励上有所区别,合理分配有限的奖励资金。另外加大对选手和教练的精神奖励,放宽奖励资金使用限制,让选手和教练得到实惠。

⑥技能大赛全员化。技能大赛的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所以比赛要有普适性,要完善顶层设计,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关注个体、面向全体,由目前少数学生的活动变为全体中职学生都能够参加的比赛活动,由目前个人赛绩变为全员都有成绩。我省从今年起已经有了好的开端。

篇5:我省劳资纠纷典型案例分析调查报告 - 中华全国总工会

1 柞蚕各级蚕种繁育情况调查

从对2004-2007年河南省柞蚕种茧检验资料的统计结果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 从2004年到2007年, 我省柞蚕生产用种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贵州101在柞蚕一化性蚕区占有绝对优势。各级种子当中除原种外 (原种贵州101占44.59%) , 母种和普通种贵州101占有较大比例 (贵州101母种占70.06%, 普通种占79.42%) 。

2) 河南的当家品种河33在柞蚕一化性蚕区已失去主导地位。除原种 (河33占49.88%) 外, 母种、普通种占有比例不足三成 (母种21%, 普通种11.07%) 。

3) 我省柞蚕生产品种单一的现实仍然没有改变。除河33、贵州101外, 包括川种在内的其它品种所占比例极少 (1%左右) 。

2 分析与讨论

2.1 贵州101品种垄断河南柞蚕生产当家品种这一现实不利于我国一化性柞蚕产业的健康发展

自从20世纪50年代河33品种育成以来, 以其优良的增产效果及好的丝质在河南省柞蚕区一直占主导地位。无论从生产成绩、丝质品质、繁种成绩等均优于贵州101。贵州101是1961年以贵州农家种为亲本选育而成, 其以好养、易繁很快在贵州等地区推广开来。后来传入河南, 作为河南省柞蚕生产用种的很好地补充。近些年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由于我省柞蚕微粒子病的蔓延, 合格的柞蚕种子无法满足我省的柞蚕生产, 作为我省柞蚕用种补充的贵州101, 慢慢的占据了主导地位。

2.2 柞蚕良种繁育的不规范是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

河南省柞蚕良种繁育制度自从1983年颁布以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为我省的柞蚕种子生产、丝茧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河南省的柞蚕生产一度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世纪90年代以后, 由于繁种单位的经济状况、柞蚕从业人才队伍状况、柞蚕从业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化、政府部门对这一产业的重视程度种种原因, 造成我省柞蚕良种繁育制度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 加之我省柞蚕微粒子病的普遍发生, 合格种茧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而本地当家品种河33微粒子病发生严重, 逐渐被贵州101取代, 同时新培育的柞蚕优良新品种还不能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推广。这一现状不仅影响了我省柞蚕种子的生产, 进而也严重影响了我省柞蚕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

2.3 一化性柞蚕生产用种单一的现状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河南柞蚕这一现状已经引起了柞蚕生产的主管部门、蚕业科研单位、柞蚕种子繁育场等重视。政府已加大了投入, 蚕业科研单位已加大柞蚕微粒子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力度和一化性柞蚕新品种的研发力度, 繁种单位已加强了高级种子的质量控制。但这些只是刚刚开始, 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比如政府的投入还很不到位,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繁种单位的房屋、设备急需更新, 柞蚕从业的人员的素质仍需提高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决定我省柞蚕生产用种单一的现状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2.4 加大政府投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 也是一个农业强省, 是国家的粮仓。河南柞蚕在本省农业中所占比重很小, 不容易引起政府的重视或者说很难把它放到重要位置。虽然河南柞蚕与本省的大农业比较起来不占优势, 但是它在我国的柞蚕生产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是我国柞蚕生产第二大省, 又是一化性柞蚕生产的第一大省。柞蚕放养是我省山区的特色农业, 更是有些山区县的支柱产业, 若柞蚕生产用种的问题解决不好, 必将影响到我省山区农民的收入, 影响到我国的柞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所以解决我省柞蚕生产用种的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3 小结

上一篇:二年级夏天的作文下一篇:三年级美术上册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