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世界去高二作文

2024-05-01

到世界去高二作文(精选9篇)

篇1:到世界去高二作文

到世界去高二作文

朗朗夜空,浮云悠悠,繁星不语,静谧无风。

至于外面是否真的有风,大概是有的吧,只不过被这严密林壁所包围的我无法体会到了。结束了,今天也结束了,我每天都会做的事——坐井观天。

从小我就觉得我和别人不一样。当别的蝌蚪在我的身边优哉游哉地游来游去时,我都不由得心生厌恶。他们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只想在这狭小幽暗的井中安逸地过一辈子。这口进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他们所认可的天地,是他们的整个世界,但却不是我的,当太阳一次次地照亮井口,当星星一次又一次地冲我眨眼,当鸟儿惊艳地飞掠过我头顶时,我知道,世界绝不止有这么小,所以,当其他蝌蚪还在毫无意义地找着妈妈时,我就开始锻炼起自己的体魄,强健自己的身体,只待待一天能够跳出这牢笼般的深井,一飞冲天。

就在不久前,我那幼稚的尾部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的腿部也愈加健硕,前肢的吸附力如虎添翼般的更进一步,我的成蛙礼已然到来,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我仿佛般看到新生活在向我招手。

临走前,我还是决定去向他道一个别,虽然这个地方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但对于他,临行前道别还是应该有的。他是井中最年长的蛙,正如我刚才所说,我没有像其他蝌蚪那样去寻找自己的妈妈,他作为井中的长者多多少少对我有所照顾,我找到了他。

“蛙爷爷,我就要走了,谢谢您之前对我的照顾。”

“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唉。你真的想清楚了么?”

“当然想清楚了,我这么久以来的努力都是为了今天啊!”

“孩子,万事有利必有弊”你只看到了外界好的一面,又怎么知道其中的险恶呢?外界的宽广并非只有你一人知道,外界的好坏也并不是你能够把握的了的。我们蛙族世代生活在这口井里,从不是因为不知道外界的广阔。只是对我们蛙来说,这里便是最佳的生活环境。这里没有天敌,食物充足,水源干净丰富,外界并非会有比这更好的地方。

“你又没出去过,怎么会知道外界就没有井里好!”意料之中的.,他劝阻了我,但我怎么会妥协。

“孩子,你别介意。我只是想让你想清楚。”

“不用你说了,我当然想清楚了,我非去不可!”

“哪怕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你也愿意?”

“我。谁又知道一定会死呢?”

“别傻了,孩子。当你 到世界上去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是如此渺小。在那些庞然大物面前,你这自以为强壮的身体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在灸热的太阳底下,你只会被晒成一块肉干;在寒风暴雪面前,你只会在冻土厚雪下销声匿迹;在惊涛骇浪中,你根本找不到任何避风的港湾。而你的死毫无意义,没有人会记得你,就算是最好的结果也只不过是在另一个地方过着现在类似的生活罢了,你真的懂吗?真的想清楚吗?”

“我。”

是的,我没想清楚,我从来只以为自己的躯体足够强壮就可以了,就有可以去世界里闯一闯的资本了,却从始至终都忽略了到世界去的后果。世界也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我也是怕死的,更怕死的毫无意义。

原本以为梦想近在咫尺,实际上则是远不可及。我只能带着那个可笑的同意想,着以前一直在做的事——坐井观天。我那里坚持着的与众不同,到头来竟是幼稚无知的自以为是。

一颗流星从头顶划过,它是那么的耀眼,那么的引人注目,那么的无拘无束。它一闪逝,就如我的梦想在一瞬之间离我远去。

月亮明晃晃地倒映在水面上,热泪从我眼眶中流出,划过身子,淌入水中,掀起微微波澜,直到月亮的倒影也不再清晰。

我终究还是想到世界去的。生命如果只是为了苟且,那就毫无意义;如果我的生活就禁锢在这井里了,哪又与死有何区别?与其在这生,不如死的地方苟且,还不如到世界去证明我曾来过!

“蛙爷爷,我还是要走。”我再次找到了蛙爷爷。这次无论他怎么说,我都不会再改变我的想法。

“好,你走吧。”出乎意料地,他没有再劝阻我。

“你。您不阻止我了?”我惊奇地问道。

“我为什么要阻止你呢,孩子?”在黑暗中,我仿佛能看见他在微笑。

“那您之前。”我愈加不解了。

“那并不是为了阻止你啊,我一直都是在叫你去想清楚。想清楚自己是否需要到世界去,想清楚外界的好与坏,想清楚自己的信念是否足够坚定。孩子,我从小看你长大,你为冲出井口所作的努力,我都看得清清楚楚,你目前的能力也足够去外面闯荡一番,只是你从来只重于能力的提高,只看到外界的好,‘过刚则易折’,你没有收拾好思想的包袱,信念不够坚定,思维不够理性,就很容易被现实打倒,就此崩溃。如果是这样,那这世界你便大可不去。我年轻时也曾信你一样,想要到世界去,后来我确定做到了,冲出了井口,但现实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时间久了,便不再敢闯了,只在这井中图份安逸。现如今你的能力与信念兼收,既然决定了,那就好好走,大大方方地走,也算是代我去好好看看这世界!”

原来,这一切都是蛙爷爷的良苦用心,信念未有,不如不走;信念既定,勇敢前进。

在到世界去的道路上,思想往往比能力更为重要,如今我心已定,才是真正到世界去之时!

篇2:到世界去高二作文

一到海底世界的大厅里面,我就看到了许许多多的鱼,有大鲨鱼、护士鲨、大白鲨,海龟、章鱼、乌贼,还有一种鱼,形状象一片叶子一样漂浮在水中,我还看见了海豚和海狮,还看见了许多身有小斑纹的小鱼,还有七色鱼......

我先去看了大海龟,大海龟在水中游来游去的,可爱极了!工作人员在大海龟的背上坐着,像在大海中骑马一样,我然后又去看了海马,那些海马可爱极了!快快活活的在水中游来游去,还把那些黑色的东西吐在别的鱼身上,别的鱼的头上都黑了。连水都变黑了。

接下来我去看了章鱼,章鱼的八角触角不停的在动,还像海马一样把那些黑的东西都吐在别的鱼身上,水也一样变黑了。

最好看的要算大白鲨了。大白鲨看着我们直流口水,但它根本不吃别的鱼,就更不去吃那些工作人员,而且它们相处的很好......

最后我就去看表演,因为我去晚了,所以我只看了一点就是海狮走路,只见工作人员走一步,海狮也跟着走一下,就看完了。

篇3:到世界去高二作文

面对着这一提问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回答,尤其是关于“教师像什么”的比喻。这些比喻曾经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教师。不能说这些比喻已经“老去”,但也不能说这些比喻已触及教师专业尊严和专业价值的实质。即使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也未必准确。因为,对话共同体“是一种开放和自由的环境,是一个空灵之境”,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协商”,“对话真正关注的是意义”,“并不直接关注真理”,“因此,我们需要从内到外都做到搁置己见,把持住自己,并予以自省。”教育中的对话不是谈判,不应有首席与次席之分。当然,任何比喻都不是完美的。我们对“教师是谁”的回答应当向其最具实质意义的核心部位逼近,力求准确和深刻。我们以有社会学和文化哲学的深刻意蕴。它与人所处的位置、所担当的责任等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其实质是把自我认知与他人的认同聚焦在对“谁”的理解上。至于专业身份,则是对教师专业意义、专业责任、专业使命的聚焦。我以为,身份、专业身份所关注的和所表述的方式不是在“像什么”,而在“是什么”,强化思辨、理性和逻辑。

基于以上的一些想法,我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把教师定义为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我相信,这是教师的最本质的专业身份,是教师专业身份的最高境界。

儿童和成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儿童对成人世界的态度、方式与成人对儿童世界的态度、方式是迥异的。儿童对成人世界充满着好奇,总想到成人世界探个究竟。所以,蒙台梭利早就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儿童们发现成人世界里充满争斗、怀疑失望、辩论而没有结果,所以泰戈尔说:“我的孩子们,让你们的生命到他们当中去,如一线镇定而纯洁的光,使他们愉悦而沉静。”在中国诗人顾城看来,在灰色的成人世界里行走的孩子,绝不是灰色的,“一个鲜红,一个淡绿”,那么鲜艳,那么鲜明,那么充满生命的活力,洋溢着灵性和少年精神。

可是,成人却不太愿意到儿童世界去走一走、看一看。他们很自信:我们都从童年走来,我们最了解孩子;我们整天和孩子在一起,我们最懂得孩子。其实,这样的自信有点夸大和盲目,成人并未真正走进儿童世界。不可否认,教师是成人世界中的优秀者。不过,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教师并不多;即使进入了儿童世界,教师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现权威者、训导者的身份及其方式,缺少倾听、缺少对儿童真正的理解。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自己把通向儿童世界的大门关闭起来,而不是儿童世界对他们的拒绝。由于对儿童世界不了解,其结果是对儿童不认识,不仅不可能有教育目标的达成,反而如卢森堡批评一些革命家那样:在急急忙忙赶往伟大事业的路上撞倒孩子。可见,教师走进儿童世界,亲近他们,了解他们,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派到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这一身份,就意味着教师对教育意义的认识,首要的、关键的是对儿童世界的发现,是对儿童的发现。教师之于儿童的教育,首先是一条走进儿童世界的了解之路,一条对儿童的发现之旅。教师这种身份严格地说,不是比喻,甚至也不是隐喻,而是对教师使命的准确定义和定位。

教师不仅因为要了解儿童走进儿童世界,而且还必须引领儿童。俄罗斯著名诗人叶甫图申科曾经对学校有个独特的比喻:“学校—————/是育人的产院。”育人的产院,不是身体的、物质的,而是“我们要为培养儿童的心灵而奋斗,/我们要,/我们要……/要是在别人的吆喝声中/我们/没有心灵/会怎么样呢?”儿童不能没有心灵,儿童心灵的纯洁,来自教师在“育人的产院”里对纯洁而神圣心灵的引领。

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教师的职责只止于对儿童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而了解又止于儿童天使般的可爱也肯定是不够的。我们不能把儿童理想化,杜威批评这样的认识“实际上无非是懒散的放浪”。他在讨论“教育即生长”时,承认儿童的生长有不同的方向。“一个人有可能生长成为老练的强盗、恶棍或腐化不堪的政客,这是毋庸质疑的”,因此,对教师来说,“重要的事情是注意儿童哪些冲动在向前发展,而不是注意他们以往的冲动”。谁也不必怀疑,任何放弃对儿童的引领都是错误的、危险的。

“派到儿童世界的使者”,肩负着民族、人民、时代和未来对儿童引领、教育的使命。教育应以文化为背景,教育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从深层意义上来看,教育的使命就是文化使命。“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我们向自由迈进一步。”恩格斯的这一判断,让我们掂量出文化使者的意义和职责的分量。

文化使者的使命在于对儿童的引领,问题是用什么来引领,引领什么。大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知识,想起知识对儿童的引领。杜威持有这样的观点,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也持有这样的观点。但是,他们更重视智慧的发展。杜威强调将知识的获得、发展从属于智慧的培养,从属于探究的过程。怀特海还更加明确地说:认知教育总得要传授知识。但有一样东西比知识模糊,不过它比知识更伟大,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人们把它叫做智慧。也许你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知识,但未必能轻而易举地获取智慧。由此,我们应当这么去认定教师的使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转识成慧固然是重要的文化引领,但文化引领还有更重要的内容。文化的实质是人化。所谓文化是人化,是说文化可以影响人,但人能创造文化。教师和儿童既是文化的体验者、享受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所以,文化使者———教师对儿童的引领,最为重要的是,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创造文化、发展文化。理论和实践不止一次地证明,在教师的引领下,儿童是可以创造文化的。他们可以创造纯真的儿童文化,可以创造童年诗学。儿童文化、儿童诗学犹如植物的根,帮助他们以至帮助我们共同生长为一棵大树。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是人化这一命题终极的意义和价值,还在于把学校这一“育人的产院”变成教师和儿童的精神家园,变成一块最安全、最富营养的文化栖息地,让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块文化栖息地里生长起来、强壮起来。文化使者的这一文化引领,必定在儿童的生活中筑起一块精神高地,让他们踮起脚来仰望灿烂的星空。

文化引领使命的讨论还应再深入。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鲁洁教授对价值作了简明的界定:“价值是理想中的事实。”价值引领离不开事实,但是,最为重要的应当是在事实中、从现实中,引领儿童去发现理想的光亮,去追求理想。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儿童认为谈诸如“我的理想”之类的话题是可笑的。在他们的价值追求中,理想与财富、享受、娱乐联系在一起。在多元文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前,他们感到困惑,以至产生价值迷乱,无法进行价值澄清。正是在这样重大的问题前,教师的文化引领、价值取向的指导是多么重要,又是多么紧迫。其实,无论是知识还是智慧,无论是价值澄清还是文化创造,都在教师与儿童特有的关系中。

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她的著作《文化模式》中,引用北美迪格尔印第安人箴言:“一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个民族一只杯子,一只陶杯,从这杯子里,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这来自草根的谚语,本身就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教师,这一“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带给儿童的是全人类的文化,其中,不可或缺的还有民族文化,还有他们自己民族的这只陶杯,这样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个性,彰显自己民族鲜活的生命。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文化就是万里长城,就是长江黄河,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那古老的汉字,是那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亮、春节的鞭炮。中华民族文化像母亲微笑的脸庞、温暖的胸怀、甜美的乳汁。中华民族文化的元素,应植入儿童的心灵,让他们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吮吸母亲甜美的乳汁,从母亲微笑的脸庞汲取无穷的力量。久而久之,这些文化元素会在儿童的心灵里,成为民族的基因,发育成民族文化的胚胎。

我们可以想见,在这个偌大的世界里,中华民族的后代,怀着“乡情”,带着民族文化印记走向世界。长大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是一个优秀的世界公民,也一定是一个永远的中国人。这不是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可贵的文化品格。文化使者担负着这一重任,可亲可敬。

美国前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瑟夫·奈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他是这样解释文化的:“谦卑的强权,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求别人想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文化。”这是对文化的诸多解释中,最耐人寻味的一个。文化能影响人,文化能改变人,把文化视作“强权”并无不可,关键是这样的强权,其品性是谦卑的,其方式是“吸引别人”而非“强求别人”。在通常意义上讲,使者应当友善而非强暴,尊重而非非礼,沟通而非武断,但是,不讲礼仪、违背使者身份的事并不鲜见。我们之所以说教师是“文化使者”,无非是强调教师的教育方式应当是文化的、是人文的、是道德的。

“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正是为了这一最高目的,用道德的方式,把最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文化使者的身份印合着这一目的和教育的要义,用道德的方式完成文化使命。我们不妨还是用比喻来作些阐释。马斯洛曾经说,如果一个人手里拿着锤子,就有可能把眼前所有的东西都看作钉子,既没有差异,而且会狠命地用锤子去把学生当作钉子来钉。用锤子钉钉子的方式肯定不是文化的、道德的。这自然会让我们去想象:教师手里应该拿什么呢?也许是照人向前的一盏灯,也许是扶人而上的梯子。其实,手里拿什么还不是最重要的,心里有什么才是关键,还是陶行知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文化使者的道德方式,还表现在对待时间的理念和方式上。卢梭曾经有个精彩的判断:误用时间比虚掷时间更可恶。卢梭并不赞成虚掷、浪费时间,但他最为反对的是误用时间———用时间占满学生的生活,霸占学生所有时空,这样堵塞了学生心智丰富的通道,伤害了学生的心灵。细细推敲卢梭的这句话,似乎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让学生有自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根据兴趣去爱好、去发展,看起来这是“虚掷”,其实是有效、有价值的。显然,这样的方式也是文化的、道德的。

文化使者的道德方式归结起来是尊重、倾听、理解和对话。尊重像是清晨那第一道阳光,会唤醒儿童的耳朵,唤醒儿童的心灵。马卡连柯把尊重作为教育的原则。他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实在说,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倾听既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方式,更是一种品质和智慧。只有倾听,才能获得更多的、真实的信息,理智地作出判断,才会伴随以理性的情感引导。不善于倾听,正是教师的两大毛病———漫不经心和缺乏耐心的反映,因而,我们有必要建构倾听教育。对儿童教育的失败往往是缺乏对儿童的理解所造成的。意大利小镇瑞吉欧创造了最好的学前教育,其成功的秘诀,用瑞吉欧教育的领头人马拉古齐的话来说:这是因为我们善于关怀、倾听和理解。对话是意义溪水的流动,在“你———我”的心里及相互间流淌,最终,我发现了你,你也发现了我,于是,我们彼此到达了未知的彼岸。

在另一个国度里,使者也会遇到一些麻烦,一些棘手的人与事。教育世界里更是如此。作为儿童世界文化使者的教师,在麻烦事前应经受住考验。

我曾经与江苏吴江市的特级教师管建刚讨论过作文教学革命。我问他:“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孩子?”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喜欢顽皮的孩子,喜欢制造麻烦的孩子。因为,顽皮的孩子常常制造麻烦,而制造麻烦的孩子故事最多。”然后,他又补充说:“我要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希望每天下班后都要留下一个故事。”这是管建刚的儿童观,正是这样的儿童观,让他诞生了自己的作文教学观,与其说他的作文教学是体系与机制的革命,不如说是他的儿童观、教育观的革命。

格鲁吉亚教育家、教育革新家阿莫纳什维利最喜欢说三句话:“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他认为,把孩子们的声音称作喧嚷声是不妥当的。“教师应该具有教师的听觉,以便从这种所谓的喧嚷声中辨别出在这个儿童乐队中各种不同音律的乐器所奏出来的音响,并使你满怀着先行聆听一下这未来的生活交响乐的激情。”是的,儿童常常叽叽喳喳,但是,阿莫纳什维利说,“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的幸福。”是的,顽皮的儿童常常制造麻烦,但是,阿莫纳什维利说:“没有儿童的顽皮,没有顽皮的儿童,就不能建立真正的教育学。”是的,儿童教育需要纪律,但是,阿莫纳什维利说:“儿童纪律的主要特点在于不是去压制顽皮。”

我们有和阿莫纳什维利、和管建刚一样的体会,那就是:对教师的最大考验往往是与顽皮孩子的相处。“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的智慧,在于这一身份规定所带来的良好品质,有耐心,有宽容心。教育的艺术就在耐心之中,教育的密码就在宽容心之中。实践证明,文化的宽容一定会带来文化的多元和个性,带来文化的丰富多彩,带来文化智慧。也许这就是故事,这就是文化,因为,“文化是一个故事”。我们不难理解,文化使者喜欢故事的原因就在于喜欢文化,创造故事就是创造文化。文化使者正是和孩子们一起创造故事、创造文化,生长起智慧、生长起良好的精神品格。

文化使者拥有丰富的文化,他们用文化来滋养自己的心灵。因此,教师拥有丰富的心灵生活,呈现完整的、高尚的精神状态。他们对儿童的引领,不仅仅是在工艺的层面,更不仅仅是技术层面,而是心灵的引导,用心灵的力量唤醒儿童的内心。“师徒是人类古老的共舞舞伴,教学的一个伟大收益就在于它每天都提供给我们重返这古老舞台的机会。这是螺旋上升地发展的代际舞蹈。在此过程中,长辈以他们的经验增强晚辈的能量,年轻人以他们新的生机充实、激发年长者,在他们的接触和交流中重新编织人类社会的结果。”是的,教师这一文化使者将以文化铸自己的心灵,为儿童培育、积蓄、增强文化能量,与他们一起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让古老的舞池和舞蹈焕发青春的光彩。

篇4:到世界各地去“淘宝”

还在勒紧腰带,为得到一款lv而忍住一切消费欲望吗?还在婉拒一切聚会,只为了得到那一套心心念念的香奈儿套装吗?要知道,这世界上还有一样东西,叫做关税。脱掉关税外衣的商品,每一样都离我们的荷包更近。还不赶快跟随我们的血拼之旅一起去海外淘宝!

时下最in的购物方式,就是去世界各地淘“零关税”的心爱之物。知道哪里买Gucci最划算吗?知道哪里的比基尼又炫又便宜吗?下面的清单你一定要看!

奢侈品:大牌不再遥不可及

没有哪个女孩能抗拒奢侈品的诱惑,没有哪个年轻的钱包能持续经受本土奢侈品的洗礼,好,那就到这些奢侈品的原产地走一圈。

法国:LV,longchamp、lancel的包包几乎都是全球最便宜的。Hermes、Dior、chloe、chanel虽然未必个个都有令人垂涎的折扣,但是我保证,在法国的款式和系列都是最全的。

意大利:GUCCI、TOD’S、giorgio、armani、salvatoreterragamo、PRADA,原本定价就比本土低不少,赶上大SALE,保证你买不动。

美国:这里的coach差不多就是工薪阶层人手几个的档次。CK打起折来,比ZARA都便宜。

德国:双立人、菲仕乐比国内便宜很多,在厨具里面,它们也算奢侈品噢。

数码产品:抢先一步做潮人

日本:无论超级新潮的数码产品,还是小家电、日本的“秋叶原”都能让你满载而归。

中国香港:如果你懂行,在香港淘数码产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化妆品:不用紧缩腰包,你爱的全带走。

中国香港:这里几乎是化妆品的天堂。各色进口品牌、药妆品牌、香水,都有不亚于原产国的折扣,“购物天堂”的名号还真不是浪得虚名。

法国:药妆店的薇姿、雅漾、理肤泉全世界最便宜。另外,很多尚未进入中国的化妆品牌也超级实惠,比如,CAUDALIE,NUXE等。另外,法国盛产香水,种类繁多,价格实惠。

美国:当然是倩碧——便宜到你瞠目结舌。

德国:买施华蔻非常划算。

特色手信:走过路过别错过。

澳大利亚:绵羊油,选择多,价格低。

泰国:内衣﹠比基尼,令人目眩神迷的款式和花色,比原产国都丰富得多。关键是,价格非常便宜,大约是国内同品牌同类型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篇5:“到世界去”作文3000字

十几年前的我们,同一时光激荡起我们书写生命的开始。

十几年前的我们,深深地肩负起上演《人生》这部历史的使命。

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一同在这里畅想,明天的我们该做什么。

有这样一则广告,依旧还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久久的贮存。一个六岁的男孩,从门隙中看到妈妈为自己的奶奶洗脚,于是跑到水房接了一盆水,端到妈妈的面前说道“妈妈洗脚”自从这则广告播出后,一个童真,善良,天真的小孩将中国传统的孝道传承,成为众人的关注的焦点。

回到月日的今天,我们会以怎样的心态去读那个小男孩;我们又会以怎样的行动去解读孝道,我们又会以怎样的精神去传承孝亲敬长。

我们把镜头移到一个偏远山区吧,那里有一位老师,因为他到了结婚的时候了,不得不离开那里,这里的孩子很希望也很渴望能用一切来挽留这里唯一的一位老师。孩子们说道“老师,我们愿意嫁给你,我们愿意跟你过一辈子。”就这样的一句话老师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一年,几十年,一辈子……这里曾来过十位老师,留下的也只有他了。

在这样一个贫困地区,孩子们表达出是对老师的什么。是对老师的不舍,对老师的留恋,对老师的感恩。

从这样一群对知识充满梦想的孩子们身上,我又看到的是什么。是珍惜,是挽留,是感恩。

让我们收起镜头,问问自己,我们是否做到了对老师珍惜与感恩呢。有这样一首歌,歌词这样写道:“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朋友是什么呢。朋友会在你遇到困难时,默默地去帮助你;朋友会在你尴尬时,为你解围;朋友会跟你一同分享人生的快乐与痛苦。也许,这样的朋友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不为知晓的背后。请让我们珍惜这样的朋友,同样做一个别人这样的朋友。

就让我们,从今天领悟,从今天懂得,从今天感恩,做那个小男孩,做那群懂得感恩的孩子,做那首歌里的朋友。

篇6:到世界去为话题的作文

星期四,我早早的来到学校。因为今天要去长沙海底世界春游。

八点钟我们怀着高兴的心情出发了,大约坐了40分钟的车,到达海底世界。我们迫不及待的跑下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海狮表演的地方。可爱又聪明的海狮在展示它们的魅力。它们一会儿给人们表演唱歌和跳舞,一会儿弹琴,拍球,解说员阿姨还说,小东西们的本领还多着呢。穿过长长的通道,隔着玻璃我看到了许多海洋生物和淡水鱼,还有五颜六色的珊瑚礁,美丽极了。

篇7:《楚门的世界》读后感:到世界去

“到世界去”,这个缺少主语和定语的四字短句, 令我很好奇,为何要到世界去?

我疑惑不解,笔就静静地匍匐在桌子上,和纸墨未产生一丝共鸣。我绞尽脑汁,是啊,我不就正处于世界之中么?那还怎么去世界呵!奇怪,不解,甚至有荒.唐之感,就像黑洞,吞没了我。

冥思苦想之余,却又令我惊喜地拉扯出了我的灵感。

笔已颤动,迫不及待,我写下一行:我们到外面的世界去。

“我们”,主语,“外面的”,吾身之外,定语。

如同久在空中打开一扇窗,清风自来,花影掠现……

到世界去,让我们到《楚门的世界》去!

《楚门的世界》,一部电影,简单深刻,与题堪称珠联璧合。“不自量力的还手,直至死方休”。“楚门”,这个可怜儿,出生就只能看到“山丘”这边的景色,从不见山外的世界,从出生开始,他便是个卑微的奴隶,一无所知地从巨大的摄影棚中成长,身边的所有事情都是虚假的,亲人、友人甚至爱人都是演员,天天就在导演刻意制造的一方天地中,就在一个上千部摄影机隐拍的戏剧现场里活着。楚门曾怀疑脚下的土地,他想爬过那“山丘”到外面的世界去,挣扎不休,甚至想不惜一切代价,出去。

回到现实,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好似楚门,都有那座想翻越的山丘,不想“不自量力的还手”,想着自己心中的梦,想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满足脚下的尺寸土地,想着“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看一看远处的诗和远方。

到世界去,我们到外面的世界去。那里是现实的,是真实的,是阳光普照的自然万物。

那里有巴黎的塔影,有柏林的古穆庄园,那有洛杉矶的雨,那里有加州暖人的旅馆,那有樱花烂漫的京都,那有神圣的耶路撒冷,有互联网加、云计算、大数据,有“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动人,生命之花在光阴里悄然盛开,在岁月中谱写璀璨的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懵懂少年的渴望,到外面的世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让我们心灵净化、精神升华、信念坚定、理想丰满。

渐渐的,我体味到来自外面世界的美好,不过与此同时也多了一丝迷茫,不断地质疑自己,我所加的定语——“外面的”,是对的吗?答案是唯一的吗?或许,我想,我本不该强“语”所难,“到世界去”,没有定语的这句话不恰恰是最自然的吗?

我们到世界去,到真实存在的世界里面,去看看,那里有悠久厚重的文化的火种。

我们到文明的世界去,和鲁迅一起《呐喊》,和哈罗德·品特一起《归家》,和赫塔·米勒一起看《河水奔流》,和莫言一起体悟《生死疲劳》,和曹文轩一起相与枕藉于《草房子》,和莫迪亚诺一起踱步于《星形广场》,和爱丽丝·门罗一起《逃离》喧闹的外界,去看翩翩的《快乐影子舞》。

我们到艺术的世界去,相约《牧神午后》,与德彪西同奏,相约《日出》,与莫奈执笔。

我们到科学的世界去,上九天揽月,乘神舟穿梭,不拘泥于早已倦怠的现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流,到太空去,到宇宙去,到现实之外的真实去。

我们甚至可以到内心的世界去。

走进内心,或煮一壶属于自己的浮世清欢茶,远离喧闹繁华;或点一盏顺应本心的长明灯,静悟心灵之清欢。让如水的内心丰盈自己似水的年华,不忘初心,寻觅生命最纯粹的本真,栖息于本心的净土,拥有以小容无穷的精神家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让我们到世界去!千年的沉淀,万古的精华,历史的苍穹幽深浩渺,正是一代代有志之士“到世界去”的积极入世的见证!我们亦不会留恋温馨的港湾,会更加坚定地沿着先辈们的足迹去远行,在风浪中博击,在荒原中奔跑,在北方的河里畅游,放飞自己,融入世界之中。

无穷无尽的定语,不必犹豫,不必畏惧,只要你肯迈步,踏石留印、破茧化蝶、凤凰涅槃,突破现在的自我,脚踏实地走好眼前的每一步,下一个脚印定会坚定地印在你想去的那个世界!不管是哪一个,都会带给你生命的礼物。

我已经在路上,曼妙的风景就在前方,我始终执桨求索,为了我的那个世界,为了我的“到世界去”的梦想,我将追梦不止,让梦照亮前方。

作者:赵擎阳

指导老师:庞珍

篇8:到世界各地赏花去

第一站:澳大利亚

芬芳之旅

澳大利亚是一个花卉种植和出口的重要国家。熏衣草、郁金香、小苍兰、水仙花……只要你能想得到的花卉这里都有。在街边,在家门口、校园内等一些空旷的地带,你还能看到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开得浪漫而多彩。躺在公园里的长凳上休息,抬头就能看见树枝上花朵形成的云海,透过阳光的照射,一层淡淡的红色就会投影在你的衣服上,还有斑驳的阳光,下午的时光你会过得十分惬意。

在悉尼的附近,有一别致的赏花景点——猎人谷公园(Hunter Valley Gardens)。这个花园占地25公顷,是新南威尔斯州最大的迷宫花园,园内有12个主题花园,包括意式花园、日式花园和英式花园等等,游客在游览的同时能一并欣赏到世界各地花园的风格。当中最特别的当属以童话为主题的儿童故事书花园,园内把著名的童话故事的人物塑造成与真人一样大小的模型,童心未泯的大小朋友大可与《爱丽斯梦游仙境》的一众主角来个亲密接触;又或者漫步在种有近8千株玫瑰的香气扑鼻的玫瑰园中,找到你的心头好呢!

第二站:荷兰

世界上最美丽的春天

如果你想在各个国家里找到最美丽的、品种最多的郁金香,那么到荷兰,到丽兹市的库肯霍夫郁金香公园一定是最正确的选择。

库肯霍夫郁金香公园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郁金香花园,每年都将举办不同主题的花展。在今年,公园把中国作为设计主题,在公园内的不同区域体现中国的理念,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紫禁城花园”,以及用中文或奥运会运动项目命名的花卉造型等创意。极赋创意的‘灵感花园’以及品种繁多的鲜花展;而且还用鲜花制作了一条栩栩如生的中国巨龙;通过种植24500多株郁金香和葡萄风信子,形成了一块15米长,10米宽的中国式新年传统嵌花图案。在花展期间,数种花卉球茎将被赋予一个中文名或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名。另外,这里也为游客专门设计了一个正宗的中国茶亭和一所奥林匹克酒廊,装饰物品也都是用干球茎制作的奥林匹克环。

在当地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就是到荷兰旅游,如果不看库肯霍夫花展,就等于没有到荷兰。因此,如果你有空来到了荷兰,一定不要错过这里春天最美丽的景色。当然,还有更多的主题活动会让你看到花卉另外的艺术与策划魅力。

第三站:日本

樱花舞动的三月

每年的3月到4月,是日本观赏樱花的最佳时期,也是日本的春天。

当樱花快要盛开的时候,日本的新闻媒体就会不间断播放各地樱花盛开的时间。因此,无论是你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关于樱花的消息和景象,就像一场关于樱花的盛宴。而樱花好象总能带动每个人的情绪,像在过盛大的节日一样,在日本的街道上、公园里、寺庙内、城堡里都能看到成片粉红色的海洋,就连湖泊的堤坝上、铁路的两旁也到处盛开着樱花。

日本人对于樱花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日本1000多年的历史中,有很多的历史与人物都与樱花结下了不解之缘。7世纪的持统天皇就特别喜爱樱花,多次到奈良的吉野山观赏樱花;而有日本花道始祖之称的嵯峨天皇会在每年的春天举办“观樱之宴”,日本的花见及花宴因而形成传统和习惯。

在日本“赏花”的方式有各式各样。如在樱花丛中悠闲地散步;和家人或朋友在樱花树下饮酒品尝美味过渡美好时光;坐在小船上欣赏湖泊两岸樱花组成的美景等等。更为特别的是很多场所(如公园、寺庙、城堡等地)会举办赏花活动或茶欢会,届时可体会到日本传统的赏花仪式,养眼的同时更学习了日本的文化。另外,和观赏其他花不同的是,樱花除了可以白天欣赏外,还可夜晚观赏,樱花在五颜六色彩灯的照耀下更闪烁着美丽的光芒,人们在花下饮酒、散步,无疑是另一种享受!

另外,樱花并不仅仅是好看,还可以用来品尝。除了传统的做成樱花饼和樱花茶外,最近还流行出做成樱花模样的蛋糕或是有樱花风味的糕点,很受欢迎。

樱花虽然开得短暂,但开花时却也倾尽所有的美丽,正像人生态度:“花如樱花,人如武士”,就像樱花花瓣飘落的那份从容和果断,不正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精髓所在吗?

第四站:新西兰

寻找奇幻的花朵

在我的印象中,新西兰总是以奇特而旖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大家的兴趣。开阔的空间、美不胜收的景色、靓丽的海滩、壮观的地热与火山活动、温和的气候以及让人迷恋的动植物生态, 这里就像大自然最原始的怀抱,让你融化在奇妙而变化万千的自然中。

在这里,无论你是身在国家公园的荒野之中,还是在经过精心修剪的私人花园内,都会发现许多新西兰所独有的原生植物和花卉。从最北的的贝壳杉森林到山地山毛榉森林,再到南阿尔卑斯山的高地草丛,几乎在各个地区都会有美妙而新奇的花卉吸引你的眼睛。

篇9:到世界去高二作文

[阅读次数:108次][发布时间:2011年3月24日]

(一)“教师是谁?”这是一个极为普通又很不寻常的提问。说其普通,是因为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予以回答,而且心底会涌起一股真情;说其不寻常,是因为这一提问,涉及教师的专业身份,充满着深刻意义的阐释。

面对着这一提问,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回答,尤其是关于“教师像什么”的比喻。这些比喻曾经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教师。不能说这些比喻已经“老去”,但也不能说这些比喻已触及教师专业尊严和专业价值的实质。即使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也未必准确。因为,对话共同体“是一种开放和自由的环境,是一个空灵之境”,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协商”,“对话真正关注的是意义”,“并不直接关注真理,”“因此,我们需要从内到外都做到搁置己见,把持住自己,并予自省。”教育中的对话不是谈判,不应有首席与次席之分。当然,任何比喻都不是完美的。我们的对“教师是谁”的回答应当向其最具实质意义的核心部分逼近,力求准确和深刻。我们以为,专业身份应当是关于教师发展的讨论的一个新视角,可以帮助我们从深处去探寻教师真正的深意。

身份是一个日常的普通用语,但它具有社会学和文化哲学的深刻意蕴。它与人所处的位置、所担当的职责等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其实质是把自我认知与他人的认同聚焦在“谁”的理解上。至于专业身份,则是对教师专业意义、专业责任、专业使命的聚焦。我以为,身份、专业身份所关注的和所表达的方式不是在“像什么”,而在“是什么”,强化思辨、理性和逻辑。

基于以上的一些想法,我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把教师定义为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我相信,这是教师的最本质的专业身份,是教师专业身份的最高境界。

(二)儿童和成人式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儿童对成人世界的态度、方式与成人对儿童世界的态度、方式是迥异的。儿童对成人世界充满好奇,总想到成人世界探个究竟。所以,蒙台梭利早就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儿童们发现成人世界里充满争斗、怀疑失望、辩论而没哟结果,所以泰戈尔说:“我的孩子们,让你们的生命到他们当中去,如一线镇定而纯洁的光,使他们愉悦而沉静。”在中国诗人顾城看来,在灰色的成人世界里行走的孩子,绝不是灰色的,“一个鲜红/一个淡绿”,那么鲜艳,那么鲜明,那么从满生命的活力,洋溢着灵性和少年精神。

可是,成人却不太愿意到儿童世界走一走、看一看。他们很自信:我们都从童年走来,我们最了解孩子;我们整天和孩子在一起,我们最懂得孩子。其实,这样的自信有点夸大和盲目,成人并未真正走进儿童世界。不可否认,教师是成人世界的优秀者。不过,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教师并不多;即使进入了儿童世界,教师又总是自觉祸不自觉地显现权威者、训导者的身份及其方式,缺少倾听、缺少对儿童真正的理解。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自己把通向儿童世界的大门关闭起来,而不是儿童世界对他们拒绝。由于对儿童世界不了解,其结果是对儿童不认识,不仅不可能有教育目标的达成,反而如卢森堡批评一些革命家那样:在急急忙忙赶往伟大事业的路上撞倒了孩子。可见,教师

走进儿童的世界,亲近他们,了解他们,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派到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这一身份,就意味着教师对教育意义的认识,首要的、关键的是对儿童世界的发现,是对儿童的发现。教师之于儿童的教育,首先是一条走进儿童世界的了解之路,一条对儿童的发现之旅。教师这种身份严格地说,不是比喻,甚至不是隐喻,而是对教师使命的准确定义和定位。

(三)教师不仅因为要了解儿童走进儿童世界,而且还必须引领儿童。俄罗斯著名诗人叶甫图申科曾经对学校有个独特的比喻:“学校——/是育人的产院。”育人的产院,不是身体的、物质的,而是“我们要为培养儿童的心灵而奋斗,/我们要,/我们要„„/要在别人的吆喝声中/我们/没有心灵/会怎么样呢?”儿童不能没有心灵,儿童心灵的纯洁,来自教师在“育人的产院”里纯洁而神圣心灵的引领。

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教师的职责只止于对儿童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而了解又止于儿童天使般的可爱耶肯定是不够的。我们不能把儿童理想化,杜威批评这样的认识“实际撒谎能够无非是懒散的放浪。”他在讨论“教育即生长”时,成人儿童的生长有不同的方向。“一个人有可能生长成为老练的强盗、恶棍或腐化不堪的政客,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对教师来说,“重要的事情是注意儿童哪些冲动在向前发展,而不是注意他们以往的冲动”。谁也不必怀疑,任何放弃对儿童引领都是错误的、危险的。

“派到儿童世界的使者”,肩负着民族、人民、时代和未来对儿童引领、教育的使命。教育应以文化为背景,教育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从深层意义上来看,教育的使命就是文化使命。“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我们向自由迈进一步。”恩格斯的这一判断,让我们掂量出文化使者的意义和职责的分量。

(四)文化使者的使命在于对儿童的引领,问题是用什么来引领,引领什么。大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知识,想起知识对儿童的引领。杜威持有这样的观点,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也持有这样的观点。但是,他们更重视智慧的发展。杜威强调将知识的获得、发展从属于智慧的培养,从属于探究的过程。怀特海还更加明确地说:认知教育总得要传授知识。但有一样东西比知识模糊,不过它比知识更伟大,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人们把它叫做智慧。也许你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知识,但未必能轻而易举地获取智慧。由此,我们应当这么去认定教师的使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转识成慧固然是重要的文化引领,但文化引领还有更重要的内容。文化的实质是人化。所谓文化史人化,是说文化可以影响人,但人能创造文化。教师和儿童既是文化的体验者、享受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所以,文化使者——教师对儿童的引领,更为重要的是,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创造文化、发展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不止一次地证明,在教师的引领下,儿童诗可以创造文化的。他们可以创造纯真的儿童文化,可以创造童年诗学。儿童文化、儿童诗学犹如植物的根,帮助他们以至帮助我们共同生长为一棵大树。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史人化这一命题终极的意义和价值,还在于把学校这一“育人的产院“变成教师和儿童的精神家园,变成一块最安全、最富营养的文化栖息地,让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块文化栖息地里生长起来、强壮起来。文化使者的这一文化引领,必定在儿童的生活中筑起一块精神高地,让他们踮起脚来仰望灿烂的星空。文化引领使命的讨论还应再深入。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的问题。鲁洁教授

对价值做了简明的界定:“价值是理想中的事实。”价值引领离不开事实,但是,最为重要的应当是在事实中、从现实中,引领儿童去发现理想的光亮,去追求理想。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儿童认为谈诸如“我的理想”之类的话题是可笑的。在他们的价值追求中,理想与财富、享受、娱乐联系在一起。在多元文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前,他们感到困惑,以至产生价值迷乱,无法进行价值澄清。正是在这样重大的问题前,教师的文化引领、价值取向的指导是多么重要,又是多么紧迫。其实,无论是知识还是智慧,无论是价值澄清还是文化创造,都在教室与儿童特有的关系中。

(五)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她的著作《文化模式》中,引用北美迪格尔印第安人箴言:“一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个民族一只杯子,一只陶杯,从这个杯子里,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这来自草根的谚语,本身就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教师,这一“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带给儿童的是全人类的文化,还有他们自己民族的这只陶杯,这样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个性,彰显自己民族鲜活的生命。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文化就是万里长城、就是长江黄河,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那古老的文字、是那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亮、春节的鞭炮。中华民族文化像母亲微笑的脸庞、温暖的胸怀、甜美的乳汁,从母亲微笑的脸庞汲取无穷的力量。久而久之,这些文化元素会在儿童的心灵里,成为民族的基因,发育成民族文化胚胎。

我们可以想见,在这个偌大的世界里,中华民族的后代,怀着“乡情”,带着民族文化印记走向世界。长大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是一个优秀的世界公民,也一定是一个永远的中国人。这不是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可贵的文化品格。文化使者担负着这一重任,可亲可敬。

(六)美国前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瑟夫?奈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它是这样解释文化的:“谦卑的强权,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求别人想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文化。”这是对文化的诸多解释中,最耐人寻味的一个。文化能影响人,文化能改变人,把文化视作“强权”并无不可,关键是这样的强权,其品性事谦卑的,其方式是“吸引别人”而非“强求别人”。在通常意义上讲,使者应当友善而非强暴,尊重而非非礼,沟通而给武断,但是,不讲礼仪、违背使者身份的事并不鲜见。我们之所以说教师是“文化使者”,无非是强调教师的教育方式应当是文化的、是人文的、是道德的。

“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正是为了这一最高目的,用道德的方式,把最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文化使者的身份印合着这一目的和教育的要义,用道德的方式完成文化使命。我们不妨还是用比喻来作些阐释。马斯洛曾经说,如果一个人寿礼拿着锤子,就有可能把眼前所有的东西都看作钉子,既没有差异,而且会狠命地用锤子去把学生当做钉子来钉。用锤子钉钉子的方式肯定不是文化的、道德的。这自然会让我们去想象:教师手里应该拿什么呢?也许是照人向前的一盏灯,也许是扶人而上的梯子。其实,手里那什么还不是最重要的,心理有什么才是关键,还是陶行知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班根草去。”

文化使者的道德方式,还表现在对待时间的理念和方式上。卢梭曾经有个

精彩的判断:误用时间比虚掷时间更可恶。卢梭并不赞成虚掷、浪费时间,但他最为反对的是误用时间——用时间沾满学生的生活,霸占学生所有时空,这样堵塞了学生心智丰富的通道,伤害了学生的心灵。细细推敲卢梭的这句话,似乎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让学生有自己支配的时间,让们根据兴趣去爱好、去发展,看起来这是“虚掷’,其实是有效、有价值的。显然,这样的方式也是文化的、道德的。

文化使者的道德方式归结起来是尊重、倾听、理解和对话。尊重像是清晨那第一道阳光,会唤醒儿童的耳朵,唤醒儿童的心灵。马卡连柯把尊重作为教育的原则。他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实在说,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倾听既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方式,更是一种品质和智慧。只有倾听,才能获得更多的、真实的信息,理智地做出判断,才会伴随以理性得到请感引导。不善于倾听,正是教师的两大毛病——漫不经心和缺乏耐心的反映,因而,我们有必要建构倾听教育。对儿童教育的失败往往是缺乏对儿童的理解所造成的。意大利小镇瑞吉欧创造了最好的学前教育,其成功的秘诀,用瑞吉欧教育的领头人马拉古奇的话来说:这是因为我们善于关怀、倾听和理解。对话是意义溪水的流动,在“你——我”的心里及相互间流淌,最终,我发现了你,你也发现了我,于是,我们彼此到达了未知的彼岸。

(七)在另一个国度里,使者也会遇到一些麻烦,一些棘手的人与事。教育世界里更是如此。作为儿童世界文化使者的教师,在麻烦事前应经受住考验。我曾经与江苏吴江市的特级教师管建刚讨论过作文教学革命。我问他:“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孩子?”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喜欢顽皮的孩子,喜欢制造麻烦的孩子。因为,顽皮的孩子常常制造麻烦,而制造麻烦的孩子故事最多。”最后,他又补充说;“我要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希望每天下班后都要留下一个故事。”这是管建刚的儿童观,正是这样的儿童观,让他诞生了自己的的作文教学观,与其说他的作文教学时体系与机制的革命,不如说是他的儿童观、教育观的革命。

格鲁吉亚教育家、教育革新家阿莫纳什维利最喜欢说的三句话:“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他认为,把孩子们的声音称作喧嚷声是不妥当的。“教师应该具有教师的听觉,以便从这种所谓的喧嚷声中辨别出这个儿童乐队中各种不同音律的乐器所奏来的音响,并使你满怀着先行聆听一下这未来的生活交响乐的激情。”是的,儿童常常叽叽喳喳,但是,阿莫纳什维利说:“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的幸福。”是的,顽皮的儿童常常制造麻烦,但是,阿莫纳什维利说:“没有儿童的顽皮,没有顽皮的儿童,就不能建立真正的教育学。”是的,儿童教育需要纪律,但是,阿莫纳什维利说:“儿童纪律的主要特点在于不是去压制顽皮。”

我们有和阿莫纳什维利、和管建刚一样的体会,那就是:对教师的最大考验往往是与顽皮孩子的相处。“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的智慧,在于这一身份所带来的良好品质,有耐心、有宽容心。教育的艺术就在耐心之中,教育的密码就在宽容心中。实践证明,文化的宽容一定会带来文化的多元和个性,带来文化的丰富多彩,带来文化智慧。也许这就是故事,这就是文化,因为,“文化史一个故事”。我们不难理解,文化使者喜欢故事的原因就在于喜欢文

化,创造故事就是创造文化。文化使者正是和孩子们一起创造故事、创造文化、生长起智慧、生长起良好的精神品格。

上一篇:写愚人节的英文作文下一篇:攀西地区野生何首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