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科学课教案

2024-05-06

二年级科学课教案(精选6篇)

篇1:二年级科学课教案

1、石头

教学目标

1、知道石头是一种常见材料,质地坚硬,不同石头的光滑 程度、软硬程度和表面纹理不同。

2、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种感官、简单的工具观察石头的 特点。

3、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1、初步了解石头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知道石头是一种常见材料,质地坚硬,不同石头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和表面纹理不同。初步了解石头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 教学难点: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石头的特点。教学准备:材料的实物照片 教学过程:它们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教师课件展示:以石头作为材料的制成的物品图片。

2、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3、师生总结:它们都是以石头作为材料制成的 教师引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有关石头的知识

二、观察石头,有什么发现?

(-)认识石头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以石头作为材料制成的物品。

2、教师出示典型的望料物品,如石头雕塑、石头台阶等。

3、师生归纳总结:石头可以作为材料被广泛使用。

(二)观察石头,认识石头的特点。

师生交流,明确探究的方向:主要探究石头的坚硬程度、表 面纹理、光滑程度、软硬程度等。

2、教师提出探究思路。3学生分组探究。

1、师生交流探究发现,得出结论:我们刚才通过研究知道了石 头质地坚硬,不同种类石头的表面纹理、光滑程度和软硬程度不

三、这块石头可以用来做什么?

1、提出活动指向:这块石头可以用来做什么?

2、学生分组交流。

3、师生交流。

1、总结:石头更多的特点和用途。板书设计

1、石头

石头是一种常见材料。

石头的特点:质地坚硬,不同种类石头的表面纹理 光滑程度和软硬程度不同。

2、布料

教学目标

1、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柔软、有弹性、能透 水等特点

2、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的特

3、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4、初步了解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柔软、有弹性、能透水等 持点。初步了解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的特点。教学准备:丝绸、棉布、化纤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1、教师用课件展示布料制品的图片。

2、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3、师生总结:它们都是用布料制成的。活动过程

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生交流自已知道的布料制品

2、教师出示典型的布料制品:布娃娃、布包、棉手套等。

3、师生归纳总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生活中较多的物品使用布料制成的。

(二)观察布料,认识布料的特点。

1、师生交流,明确探究的方向:布料的软硬程度、透水性、弹性等特点。

2、教师提出探究思路。

3、学生分组探究。

4、师生交流探究的发现,得出结论:布料具有柔软、能透水、有弹性等特点。

三、拓展活动。

1、活动指向: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了布料。

2、学生分组交流。

3、师生交流。

4、师生总结:布料的用途非常广泛。板书设计: 《布料》

布料是一种常见材料。

布料的特点:柔软、能透水、有弹性等。

3、塑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塑料的优缺点。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3、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当爱护环境小标兵。教学准备:

塑料尺、木尺;塑料杯、玻璃杯;木板凳、塑料板凳;纸袋、塑料袋;塑料盆、陶瓷盆;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塑料袋、塑料杯,提问: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再出示小尺提问:它呢?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3、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下,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塑料组成的?

4、谈话:对,塑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塑料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其优点。

1、观察塑料尺、木尺;塑料杯、玻璃杯;木板凳、塑料板凳;塑料盆、陶瓷盆;纸袋、塑料袋,比较一下,看看塑料有哪些优点。

2、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3、学生汇报本组的比较结果。

4、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1)和木尺比,塑料尺具有透明、轻便、弹性好的优点;(2)和纸袋比,塑料袋具有相对牢固,不怕水的优点;(3)和玻璃杯比,塑料杯具有不易碎、不烫手、重量轻的优点;(4)和陶瓷盆比,塑料盆具有不易碎、轻便、弹性好的优点;(5)和木椅比,塑料椅具有轻便,易叠放,不占地方的优点。

(二)、讨论总结塑料的优点。

1、讲述: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塑料的许多优点,同学们分组总结一下塑料的优点有哪些?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轻便可塑、牢固有弹性、透明隔热、色彩鲜艳、价格便宜、经久耐用。

(三)、塑料的缺点及治理方案。

1、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塑料的优点,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优点必然有缺点。那你们知道塑料有什么缺点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讲述:塑料有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它们不易分解(腐烂),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对环境是极为有害的。

4、提问: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5、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四)、教师总结,增强环保意识。

三、拓展应用:

1、提问:怎样分辨有毒和无毒塑料袋?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

4、金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能力目标: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教学重点

金属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教学过程 一,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得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的结论。

二,新授课

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小知识 1.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青铜(铜锡合金)2.现在应用最多的金属—铁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世界上金属产量第二位—铝

(一)、金属

1、金属

纯金属(90多种)合金

(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对环境的影像等等。

(二)、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三),课堂小结

篇2:二年级科学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介绍模型运动

2.重新认识模型这项运动 教学过程:

一、介绍模型发展的历史

二、小学生模型活动和小制作的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立志为我国的航空、航海、车辆及科技事业的发展作贡献我们的祖先在航空、航海、车辆等方面的发明和创造,对人类世界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2. 有利于开拓小学生的视野,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3.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各种能力,发展智力

三、小学生模型活动和小制作的特点

1.多样性、2.趣味性 3.实践性 4.探索性 5.竞争性

模型发展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模型的种类 2.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

(1)小学生航空模型活动的内容

小学生航空模型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了解有关的航空知识和航模的基本知识;制作风筝、热气球等简易飞行器;制作简易纸木结构的弹射机、滑翔机;橡筋动力飞机模型制作;初级牵引滑翔机的制作;飞机模型的调试;航空模型竞赛活动的组织;简易航空模型的设计等。

(2)小学生航海模型活动的内容

小学生航海模型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了解有关的航海知识和舰船模型的基本知识;观赏舰船模型制作;橡筋动力舰船模型制作;简易自航帆船制作;电动动力舰船模型制作;舰船模型的试航和调试;舰船模型的竞赛等。(3)小学生车辆模型活动的内容

小学生车辆模型活动的内容主要有:纸合车辆模型、风力车辆模型制作;橡筋动力车辆模型制作;电动动力车辆模型制作;车辆模型竞赛活动。

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

(一)一、教学目的:

1、巩固提高航空模型的基础知识,了解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及一些常用术语;

2、丰富航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航模基础知识,培养兴趣 难点:常用术语在航模制作中的作用

三、讲授:

航空模型是各种航空器模型的总称。它包括模型飞机和其他模型飞行器。

航空模型活动从一开始起就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而且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主要原因就

1、在于它在航空事业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航空模型是探索飞行奥秘的工具

人类自古以来就幻想着飞行。昆虫、岛禽、风吹起树叶和上升的炊烟,都曾引起过人类飞行的遐想。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记载着后羿的妻子嫦娥偷食了长生药而飞上月宫的美妙故事。这反映了古人对飞行的追求和向往。

2、在载人的航空器出现之前,人类就创造了许多能飞的航空摸型。不断地探索着飞行的奥

秘。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制作出能飞的木鸟模型。《韩非子》记 载着:“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宋朝李昉等人编的《太平御宽》中也有“张衡尝作木鸟,假以羽翩,腹中施机,能飞数里”的记载。另外,还制作出种类繁多的孔明灯、风筝和竹蜻艇等。

3、唐代以后,我国的风筝传到国外,在世界上流传开来。西方有人用风筝敢飞行试验,探索制造飞机的可能。美国的莱特兄弟是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制作者,他们的飞机在1908年12月17日试飞成功。他们就是先用大风筝

进行种种试,然后制造出滑翔机,解决了升降,平衡,转弯等问题,最后才把飞机制造成功的。在飞机发明之前,航空模型具有强烈的探索性质,在飞机发明之后,航空模型仍然是研究航空科学的必要工具。每一种新飞机的试制,都要先在风洞里用模型进行试验,甚至连航天飞机这样先进的航天器,也要经过模型试验阶段,取得必要的数据,才能获得成功。

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

(二)一、教学目的:

1、巩固提高航空模型的基础知识,了解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及一些常用术语;

2、丰富航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航模基础知识,培养兴趣 难点:常用术语在航模制作中的作用

三、讲授

航空模型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器具

1、我国汉代就有用风筝测量距离和传递信息的。随着航空模型的发展,特别是无线电遥控

模型飞机的日臻完善,航空模型的用途越来越广泛

例如:可以利用无线电遥控模型飞机作为部队和民兵对空射击训练的靶机,在训练的时 候,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控制航模靶机完成直线飞行、转弯、上升、俯冲等飞行动作,甚至在靶机上完成空投降落伞、发射模型火箭、投放炸弹、施放拖靶等特技动作。在实弹射击的时候,可以在航道靶机尾部几十米远处拖曳一个彩色靶袋,以靶袋作为目标,避免击毁靶机。

2、又如,在无线电遥控模型飞机上装上摄影机,就可以对地面进行航空摄影,拍摄一些人们不容易接近的野生动物、植物,甚至可以拍摄一些危险性很大的惊险镜头或战斗场面等。

3、另外,可以利用航模飞机携带农药灭虫。利用航模飞机拖一根尼龙线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然后换成钢索,进行高山架线。述可以利用航模飞机飞入云层,放催化剂,进行人工降雨,等等。

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

(三)一、教学目的:

1、巩固提高航空模型的基础知识,了解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及一些常用术语;

2、丰富航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航模基础知识,培养兴趣 难点:常用术语在航模制作中的作用

三、讲授:

航空模型是普及航空知识的玩具

1、航空模型活动在普及航空知识,培养航空科技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许多著名 的航空学家,小时候都非常喜爱航空模型。美国的莱特兄弟小时候就爱玩飞螺旋(竹婧蜒),从而产生对航空事业的浓厚兴趣。美国登月飞船阿波罗ll号船长阿姆斯特朗,小时候也酷爱航空模型,他在家里的地下室安装了—个风洞,用来试验自己制作的模型飞机,这无疑对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有着巨大影响。我国也有许多著名的飞机设计师、火箭设计师,飞行员等,小时候就是航模爱好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从小参加航模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他们一生所走的道路。

2、另外.航空模型还是一种非常吸引人的娱乐玩具。春光明媚,千姿百态的风筝随风飘荡,夏日朗朗,五颤六色的飞盘划出一道道弧线,秋高气爽。各式各样的模型飞机在蓝天中翱翔,冬天恬静,彩色缤纷的热气球冉冉升起。所有这些把人们的生活装点得更加丰富多采。

模型飞机常用术语

(一)一、教学目的:

1、巩固提高航空模型的基础知识,了解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及一些常用术语;

2、丰富航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航模基础知识,培养兴趣 难点:常用术语在航模制作中的作用

三、讲授: 常用术语:

翼展——机翼(或尾翼)左右翼尖间的直线距离(穿过机身的部分也应计算在内)。

机身全长——飞机最前端到最末端的直线距离。

重心——模型各部分重力的合力点称为重心。

尾力臂——由重心到尾翼前缘1/4弦长处的距离。

翼型——机翼(或尾翼)的剖面形状。

模型飞机常用术语

(二)一、教学目的:

1、巩固提高航空模型的基础知识,了解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及一些常用术语;

2、丰富航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航模基础知识,培养兴趣 难点:常用术语在航模制作中的作用

三、讲授 常用术语:

前缘一翼型的最前端。后缘一翼型的最后端。

翼弦——前后缘之间的连线。

展弦比一翼展与翼弦长度的比值。展弦比大说明机翼狭长。

削尖比——指梯形机翼翼尖翼弦长与翼根翼弦长的比值。

模型飞机常用术语

(三)一、教学目的:

1、巩固提高航空模型的基础知识,了解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及一些常用术语;

2、丰富航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航模基础知识,培养兴趣 难点:常用术语在航模制作中的作用

三、讲授 常用术语:

上反角——机翼前缘与模型飞机横轴之间的夹角

后掠角——机翼前缘与垂直于机身中心线的直线之间的夹角

机翼安装角——机翼翼弦与机身度量用的基准线的夹角

机翼迎角——嚣弦与机翼迎面流来的气流之闻的夹角

翼载荷——单位升力面积所承受的飞行重量。总升力面积——是模型飞机处于水平飞行状态时,机翼的总面积以及水平和倾斜安放的尾翼面积,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手工制作——航模飞机

(一)教学目的

1.锻炼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2.通过航模飞机的制作,让学生了解航模知识。

3.投入益智活动,开拓知识领域。4.掌握航模飞机的制作方法、步骤。教学重点与难点: 飞机制作过程 比赛试飞 教学准备 航模材料: 新课:

1、找学生回答了解飞机的发展历史。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航模飞机。讲授新课

检查学生工具准备情况,请同学们看电视,了解所用工具和材料。教师边讲解边制作

一、讲解所用工具与材料:(1)材料。

机翼:①前缘 5×6×700mm桐木 1根。

②前缘加强条 3×10×700mm桐木 1根。

③翼梁 3×5×700mm桐木 2根。

④后缘 2.5×25×700mm桐木 1根。

⑤蒙板(包括翼尖)1×55×700mm桐木 3 片。

⑥翼肋 1×30×170mm桐木 12片。

水平尾翼:①前后缘条5×5×350mm桐木 5 条。

②肋条 2×5×150mm桐木 5 条。

③摇臂 1×10×20mm硬铝 1片。

机身:①机身板 5×55×500mm桐木 1片。

②机身加强片 3×55×180mm层板2 片。

③垂直尾翼 1×55×80mm桐木 1片。

④翼台板 2×55×20mm桐木 1片。

起落架:①起落架板 1×16×130mm硬铝 2 片。

②机轮Ф20mm 塑胶轮2 个。

操纵系统:①三角摇臂 1×20×45mm硬铝 1片。

二、讲解制作方法:

线操纵特技机的基本操纵方法与教练机相同,但动作更熟练复杂,主要靠大量的飞行练习来掌握。

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的主要要求如下:

①发动机工作容积在 2.5 厘米3 以下。

②操纵线长度为 10~20 米,拉力应大于模型重量的 15倍(指线的破坏拉力)。

手工制作——航模飞机

(二)内容:

a.申请起飞后,应在3 分钟内起动发动机。

b.起飞:模型出手后在地面滑跑 2~3 米平稳起飞,并柔和地进入 1.2~ 1.8米高度平飞。

c.平飞:模型在离地 1.5米高度平飞2 圈。

d.垂直上升:模型由平飞垂直上升至操纵线角达到45°时改为高飞。

e.俯冲:模型从45°高飞进入俯冲,在正常平飞高度改为平飞。

f.过顶:模型由平飞垂直上升,飞越操纵者头顶后俯冲,在离地 1.5米

处改为平飞。

g.内筋斗:模型从平飞开始连续做三个

同半径的内筋斗(指模型上升抬

头,向后翻转在空中飞一圆形轨迹)。

h.外筋斗,模型由倒飞进入外筋斗,要求与内筋斗同。

i.倒飞:模型在离地 1.5米高度倒飞2 圈。

教学目的

1. 了解不同航模的特性 2. 进一步提高对航模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航模组装、发射 教学过程:

1、对火箭航模器材零件的了解(1)材料。

①机翼 2×55×200mm桐木 1片。

②尾翼0.5×35×100mm桐木 1片。

③机身 2×5×200mm桐木 2根。

④机身4×5×100mm松木 1根。

⑤机头 2×20×40mm 松木 1片。

⑥发动机φ10×60mm起花若干。

⑦橡筋圈4 个。

2、按照步骤进行组装

机翼制作:

①按图4—1把2mm厚桐木片切成机翼的平面形状。

②用砂纸把机翼磨成弧形剖面,类似弹射模型飞机的机翼。

③从机翼的中心线切开,并用砂纸把切口稍稍磨斜,把一半放在工作板

上,另一半翘起约52mm,保持这个角度用胶粘好。

尾翼制作:按图4—1用0.5mm 厚的桐木片切成尾翼的平面形状,用砂纸

磨光。从中心线切开把一半平放在工作板上,另一半翘起30mm,涂胶固定。

机身的制作和组装:①按图4—1先把两根2×5×185mm 的桐木杆粘在机

翼的两边。

②把尾翼粘在木杆的后端。

③把4×5×100mm 的松木杆粘在机翼中心,并在杆的前面粘上两个梯形 火 箭 发 射

(一)片,它们在飞行时承受火箭的推力。火箭发动机就是用橡筋绑在中心杆上的。

发动机:火箭发动机选用直径约 10mm、长约 60mm 的烟花。这种烟花点

燃后不发生爆炸,而是向后喷气产生推力,可以升空。以前称为高升或起花,现在直接把它们叫 “火箭”。

教学目的

1、不同航模的特性

2、一步提高对航模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航模组装、发射 教学过程: 飞行方法:

与前面几个单元中制作的滑翔机和橡筋动力模型飞机比较,火箭推进机

和它们有很多共同之处。即它既是滑翔机,又是有动力的飞机。不同之处在

于火箭推进飞机在动力飞行时没有螺旋桨产生的反作用扭力。因此在试飞调

①先找一个喷射完了以后的火箭壳体绑在机头上,进行手投调整(在动

力飞行以后滑翔时机头上也有一个空的火筋壳体),具体调整方法与弹射模

型飞机相同。

②装好火箭,用手拿住火箭,机头略向上倾斜,点燃后抛出,并观察飞

行情况。如果飞机沿一定角度直线上升,然后进入滑翔,是最理想的状态,如果出手后飞机抬头向上,在空中翻了一个筋头下来,这时要把火箭前端向

下垫斜一点,使推力线略向下倾;如果模型在滑翔时飞行平直,而动力飞行

时向一面转弯,则要检查火筋的安装是否有偏斜情况。

火 箭 发 射

(二)模型飞机的典型结构和制作工艺

(一)(1)机翼、尾翼的基本结构和工艺。

机翼是飞机上的主要部分,水平尾翼类似一个小的机翼,因此它们的结

构和工艺基本相同。

机翼和尾翼的基本结构和工艺:①平板整体结构翼。如简单的纸模型飞

机的机翼和尾翼就都是一整片硬纸。

②弧型整体结构翼。如用硬纸弯折成弧型的纸模型飞机的机翼和用木板

或泡沫塑料做成的有流线型翼型的整体结构机翼。

③构架式翼。这种翼主要由翼肋、翼梁和前后缘组成,外面蒙纸(或其 他材料)。

构架式翼的基本制作工艺过程是:a.制作翼肋样板;

b.按样板制作翼肋,并准确地在翼肋上开出前后缘条和翼梁的插口,c.准备好各种缘条和梁;

d.把前后缘翼梁和肋组装成翼的构架;

e.蒙板,加强,制作翼端;

f.制作上反角或插接部分;

g.打磨修饰;

h.蒙皮;

i.美化。

此外还有一些新结构的复合整体翼等。

机身的基本结构和工艺

(二)①细杆机身。这是指一些以细木杆为机身的纸木模型飞机、初级滑翔机

和初级杆身橡筋动力机等。

②侧影杆身。指以一定宽度的木片制作成某种侧影形状的杆身,如初级

线操纵模型飞机的机身。

③构架式机身。这是最常见的基本机身结构。它的基本制作工艺如下:

a.准备隔框和桁条;

b.在侧面图纸上用桁条组装机身的两个侧面;

c.把组装好的侧面板通过隔框组装成机身整体;

d.内部加强并加工机身上下面;

e.机身的细部加工,如与发动机、机翼、尾翼的连接,与起落架的连接

等;

f.最后的打光;

g.蒙皮和美化。

篇3:二年级科学课教案

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安全,从小养成安全、健康的运动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省编教材《科学预设艺术生成》一书,水平一(二年级)体操棒单元第5课时,本单元属于轻器械体操,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是一项深受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教材。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棒操的基本动作方法,还能利用体操棒做多种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与游戏;本课发展了学生的上下肢协调配合及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灵敏性和平衡能力,规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培养了学生的安全、合作与创新意识。本课重点是学生能模仿出简单、实用的挑棒、劈棒、刺棒等动作,为了使学生能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本课以情境贯穿整堂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棒操教学中,教师采用标准形象的示范进行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欲望,为以后学习轻器械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水平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活泼好动,有较强的模仿力与表现力,但同时也存在着精力不够集中、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依据低年级学生特点,本课以情境设计贯穿整堂课,用故事情节吸引学生,使其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练”,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在严肃与活泼的课堂氛围中体验了合作与创新带来的乐趣,也激发了运动潜能,提高了运动能力。此外,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安全教育,规范了拿棒、放棒、练棒的方法,教育学生不能拿棒乱打、乱闹,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知道一切活动都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过程

篇4:由二年级的概念教学课例说起

【关键词】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 片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78-02

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知识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也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让学生据守正确的概念、演绎合情的推理,应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但随着数学概念的扩展和深入,不少学生在记忆时出现了张冠李戴、理解混淆不清的情况,而且年级越高,发生在学生个体身上的类似的表现越明显。当教师辅导、查找学生的学习漏洞时,不难发现这些学生大多在概念起始课上就理解不透彻、囫囵吞枣。尽管这样的囫囵吞枣或许在短时间内能够蒙混过关,但日积月累后终究承受不了时间的检验。笔者认为,从概念教学的起始课就放慢教学的节奏,可以让学生正确、透彻地理解概念知识,对于学生日后学习数学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那么,在数学概念的起始课上,我们该怎样为理解而教呢?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试图从小学二年级的概念教学中探寻问题的答案。

概念新建:源于问题情境的感悟

【课堂片段】

课件播放短剧:熊二找到蜂蜜后告诉熊大蜂蜜隐藏的步数,光头强偷偷听到后也用同样的步数去找蜂蜜。

师:小朋友们,你们猜猜看,光头强能找到蜂蜜吗?

生1:不能,因为光头强的步子比熊二的小。

生2:我也认为找不到,因为他们俩步数虽然相同,但每步不一样大,所以走的距离也不一样。

师:步长不一样,度量的标准就不一样。看来我们在测量物体时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可这个标准不是直接存在的,而是由古至今人们不断创造和探究出来的,你们看(播放视频《测量的历史》)。

这是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的课堂导入部分,或许有教师会疑惑在课堂短暂的黄金时间里为什么要留出这么多时间给长度单位的导入,并且认为多让学生从天天把玩的直尺中发现1厘米,再多用直尺去测量几厘米就可以了。

诚然,认识1厘米并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课的重点,但我们一味冲着这一显性的知识重点去展开教学势必有功利之嫌。当下追求学生四能发展的数学课堂不再是知识第一,而是着眼于学生情感和创新能力的双重发展。作为长度单位教学的第一课时,课堂的使命有必要首先回答长度单位由来的原因,即“人们为什么要创建长度单位?”明确了长度单位产生的原因,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解释不同长度单位创建的必要,这里面有环环相扣的原因。

学生只有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长度单位不统一惹来麻烦后,才能感悟到单位创建对于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这样的主动参与和切身体验帮助学生了解接下来接触到不同的长度单位。教学循着“材料感知—发现问题—概念认识”三步导入,此处对概念“厘米”的延时出示说到底就是让学生参与了“厘米”的形成过程,这和传统的“呈现概念—识记概念”教学相比,学生多了对概念的整体感悟,也多了对概念知识的整体认识和结构把握。此外,借鉴到其他概念的教学中,《认识平均分》时可以让学生从猴兄弟时哭时笑的故事中感悟平均分的价值,《认识时分》时可以让学生在计时工具的演变历史中感悟时间的准确性。

概念编辑:基于交流操作的识记

【设计片段】

1.找1厘米的物体

师:其实不管物体有多长都是由最短的1厘米组成的,生活中你能找到哪些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小组内交流,集体汇报。

2.找几厘米的物体

师:你还找到了几厘米的物体?请你边用手比划出长度边告诉同桌。

同桌之间手势比划长度互相交流,集体汇报。

3.猜小棒的长度

师:看着别人比划的长度,现在你对几厘米有感觉了吗?

师:(任意拿一根学生课前做的小棒)你能猜出他准备的这根小棒有几厘米吗?

学生猜测长度,小棒主人评价。

猜猜同桌的小棒长度,表扬猜出的長度接近实际长度的学生,交流成功的经验—找参照物来帮助估计。

以上是《认识厘米》练习课中的三个环节,之所以提及是因为课堂中学生快乐而又精彩的表现让笔者至今不能忘怀。整节课学生始终都在积极地交流与操作。有了丰富的肢体动作参与,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游离于课堂之外,他们的身心就会投入到整个课堂教学中。

课前让学生在生活中找1厘米的物体,他们的视角就不限于一张课桌之上,家里、小区、超市甚至经常乘坐的公车上都有1厘米的身影。或许一个人的发现没能让学生对1厘米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通过不断交流和倾情分享后,1厘米的身影就在学生的头脑中越发鲜活起来:原来1厘米遍布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又一个的“我怎么没发现”掀起了课堂的惊奇,一次又一次的“我还发现了”燃起了课堂的激情。如果说课中交流时的精彩纷呈是因为课前充分的发现,那交流时的深刻思辨一定是缘于动手的比划操作。有了比划已知长度的丰富经验,学生估测未知长度就能靠船下篙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有了丰富的动手操作经验,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就不再仅限于字面识记,而会是由表及里的内涵认识。这样学习后的“概念”作为“数学知识之网”上的一个纽结点,才能延伸得更长、更广、更深远。

概念保存:基于沟通联系的整合

【课堂片段】

板书:几个几[合×分÷]一共

师:从板书中你能发现乘法和除法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生1:箭头反过来了。

生2:乘法是不知道“一共的”,要求一共是多少;除法是知道了“一共”,要把它分成几个几。

生3:将乘法反过来看就变成了除法,将除法反过来看就变成了乘法。

生4:将几个几合成一共就用乘法,将一共分成几个几就用除法。

师:生4说到了合成和分成,从他的话中你又想到什么?

生5:我们以前学过把东西合起来可以用加法,把东西分开可以用减法。

生6:我知道了,把东西合起来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把东西分开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减法。

师:用加法和乘法时,物品的数量可以随便吗?

生6:必须是同样多的几样物品。

师:看来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而除法是一种特殊的——

生(齐):减。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不断修正与补充后的简答和论述。从上面《乘法和除法(复习)》课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再止于选择什么样的问题适合用乘法、什么样的问题用除法来解决,而是力求厘清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这是追寻数学本质——揭示数量之间关系的实际践行。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比较活动,让学生在寻找相同中的不同时学会分类分析,在寻找不同中的相同时学会聚类分析。而这两种分析能力的渐长对于学生概念的理解都是意义深远的。另外,板书中两个不同方向的箭头把事物的部分和整体一下子凸显出来,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了对乘除法概念本质的理解,同时又勾起了对加减法的回忆。教师一个“同样多”的点拨让学生意识到乘和加、除和减的辩证关系。至此,乘除法不是独立的知识网点,而是交融在一起的知识网络,牢牢地嵌入学生的脑海中。

综上所述,如果教师能在概念教学时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形成中,再通过动手操作和充分交流让他们深刻地识记和理解概念的内涵,最后在联系与比较中整合不同的概念,这样学生的知识经验就能“生长”出“鲜活”的概念之果,越生越香,越生越甜。

篇5: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2、能简单描述工具的用途。科学探究

1、能按要求选用不同的工具将纸整齐地分开。

2、能通过观察找到教室中的工具,并说出它们的用途。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科学态度

1、愿意动手尝试用工具将纸分开,并对该过程产生兴趣。

2、在分纸的过程中,敢于大胆尝试不同的工具。

3、积极参与“寻找教室里的工具”活动,对身边的物体是否是工具产生猜测和质疑。

4、愿意和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分享信息,共同完成任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够举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工具,工具是人的力量的延伸。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纸、小刀、剪刀、裁纸刀、直尺、硬卡片等。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直接利用教材提供的方式创设情境。

提问:“想将一张纸分成两张,可是用手撕总是撕不齐,请大家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纸整齐地分开?”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把一张纸分成两张

1、材料:作业纸。自己想到的工具。

2、明确任务:“自主选择工具,想办法将纸整齐地分开,比一比哪组想到的办法多。”要注意安全,小朋友们。

3、小组为单位,老师巡视。

4、记录整理。将自己使用的方法以及用到的工具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上。可以写也可以画。

5、表达交流。小组向全班展示。我们想到的方法是什么,我们用到的工具是什么,我们有什么发现。

6、你还认识哪些工具? 活动2:寻找教室里的工具。

1、大家观察一下,教室里有什么工具?

2、整理信息。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上。

(三)应用与拓展

1、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2、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总结。厨房里的工具: 洗衣服用到工具: 修车时用到的工具: 绘画时用到的工具:

第2课

剪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剪刀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能说出使用剪刀对材料进行加工的方法。科学探究

1、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剪刀的特点和作用做出猜想。

2、能利用感官观察剪刀。

3、能用语言描述剪刀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4、能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剪刀的特点和作用表现出兴趣。

2、能如实地描述剪刀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3、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对剪刀的认识。

4、能仔细倾听他人的想法,并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剪刀是人类的好帮手,体会不同特点的剪刀可以帮助人们做不同的事情。教学准备

纸,不同种类的剪刀,如园艺剪刀,家用剪刀,铁皮剪刀,裁缝剪刀,理发剪刀、花边剪刀、剪纸刀等。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谜语,猜猜看,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举手回答。

老师:“剪刀的种类很多,你知道它的特点和作用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吧!

(二)探究与发现。活动1:观察剪刀

1、谈话导入:你平时使用过剪刀吗?你发现剪刀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讨论一下。

3、老师出示剪刀。学生观察。

提示:剪刀由哪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有什么特点?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观察时要注意安全。

4、把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上。

5、汇报交流。活动2:巧用剪刀

以小组为单位,以比赛的形式展开。材料:各类不同的剪刀、一幅简单的图案。规则:看哪个小组用时最短,剪得最美观。注意事项:刀刃锋利,注意安全!

比赛结束以后,请获胜的小组介绍经验。交流如何剪得又快又好。

(三)应用与拓展

1、提出问题: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剪刀的特点以及用途,那么刀,钳分别与剪刀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交流研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课

拧螺丝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螺丝并了解其功能。

2、能说出正确使用工具固定螺丝的方法,要求动作规范、安全。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螺丝的外形特点,有计划地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固定螺丝。

2、能在选用工具时大胆猜想,并在使用其固定螺丝的过程中对猜想进行验证。

3、能在探究过程中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科学态度

1、能对拧螺丝的活动产生深厚的兴趣。

2、能对选择的工具是否合适进行判断,在使用过程中用事实验证猜想。

3、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孔的带条,十字螺丝、一字螺丝、内六角螺丝、内三角螺丝,六角螺丝,十字型螺丝刀等。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同学们看一下,这些物品都使用了同一个零件,你们能找到它吗?学生回答,对是螺丝,螺丝的用途可真大,你会拧螺丝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拧螺丝。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选择工具

1、螺丝的种类很多,我们要学会选择工具。利用大屏幕,让学生练习。

2、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

2、固定螺丝

看视频。然后让学生看老师拧,再让学生一个一个操作,老师一定要手把手的,注意安全。让其他学生观察评价。完成活动手册。

(三)应用与拓展

.让学生观察桌子与板凳的螺丝有松动的现象没有,有的话拧紧。

第4课

美丽的大自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常见的自然物体。科学探究

1、能对自然世界中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和大自然中的物体是否是自然形成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自然物体的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自然物体。

5、能用合适的话语简单描述见到的自然物体。

6、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的常见的自然物体。

7、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自然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自然物体。

3、能从多角度,多方位认识自然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晶,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1、喜欢美丽的大自然,知道用多种方法记录和认识大自然。

2、在欣赏自然世界中的美景的同时,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意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大自然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有关大自然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老师提问: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你认识哪些物体?它们是自然形成的吗?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

2、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寻找校园里的自然物体。先制订计划

1、从哪里找?

2、需要带些什么?

3、怎样观察?

4、小组怎样分工

5、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交流一下?

大家明确,活动地点是校园,活动目的是寻找自然物体,活动前要准备活动材料,如《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活动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感官或工具来观察;注意未知的物体不要随意触摸、品尝、观察时要注意安全;观察时及时记录自己找到的自然物体。接下来,实地观察,看哪组找到得最多,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记录下来以便交流。

处理信息:提醒学生及时把观察和交流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上。

表达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在汇报时要尊重事实。交流中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交流内容可以按照“我在什么地方”“利用了哪些观察方法”“找到了什么自然物体”几方面进行。活动

2、美丽的自然风景

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校园里的自然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你看到过哪些自然风景?风景里都有什么?” 播放视频,把结果记录在手册第5页上。

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出大自然里面的山、水、还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等,它们是自然形成的。

(三)应用与拓展

全班交流,让学生与小组同学分享自己的记录自然美景的方法,再全班交流。.第5课

周围的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人工制造产品。科学探究

1、能对人工世界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内和校园外的物体是否是人工制造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这一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人工制造的物体。

5、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常见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3、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人工制造的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造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准备

校园外人工制造产品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看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除了自然物体,还有什么?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寻找校园里的人工制造的产品

制订计划:去哪里寻找,怎么寻找,需要带些什么,小组同学怎么分工,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交流讨论。搜集信息

处理信息。完成手册第六页。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车等都是人工制造的,它们构成了人工世界。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了解的人造产品

2、老师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第6课

体验造纸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很多纸是自然世界的树木作为原料加工而成的。

2、能说出纸的制作过程

3、能举出废旧物品再利用的例子。科学探究

1、能对造纸的过程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纸的制作过程进行猜想

3、能针对废纸变新纸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纸的制作过程

5、能和同学合作,分享自己的经验。

6、能与同学交流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并加以改进。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纸的生产和废纸变新纸的活动产生深厚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纸张的制作过程。

3、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乐于表达,讲述自己设计的制作方案。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主动进行合作学习。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1、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2、培养节约资源的意识,倡导废旧物品再利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纱布、废旧纸张、玻璃棒、水、塑料盆、造纸的视频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构成的?你知道纸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了解造纸的过程

1、谈话:同学们说一说,你了解的有关造纸的过程。

2、观看制作过程:“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知道的造纸过程,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3、同学们看了一遍,谁能复述一下。除了木屑还有什么物品可以来造纸?

4、得出结论:木屑到造纸到抄纸,压光到卷纸到纸张,纸是用自然界中的树木加工制造的,纸质的物品来源于自然世界。

活动2:废纸变新纸。

1、看视频 了解方法

2、完成手册第7页内容。

(三)应用与拓展

1、了解废旧物再利用的例子。全班交流。

第7课

冬天到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秋季的变化现象

2、能举例说出秋季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

1、能从秋天的变化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制订简单的观察秋天的计划

3、能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秋天的变化

4、能制作简单的秋天树叶标本

5、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秋季的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状况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自己观察到秋天的变化。

3、能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到秋天的变化。

4、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成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类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应对秋季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2、了解人类的生活可以从自然中获取资源。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银杏叶及各种植物树叶、剪刀、硬纸、胶水、双面胶、铅笔、彩笔、与秋天有关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银杏叶及各种植物树叶、剪刀、硬纸、胶水、双面胶、铅笔、彩笔、《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总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你走进校园,发现校园里的景色有什么变化?

2、观看秋天的视频。你还发现秋天有哪些变化?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观察秋天

1、制订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去哪观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 老师补充。

2、搜集证据

学生观察,老师巡视。

3、表达与交流。

在教室内完成。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及时补充。

4、得出结论

5、反思评价

活动

2、制作秋天树叶的标本

1、作品引领。老师出示已经做好的树叶标本。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自己也做一个。

2、学习方法。

课件展示,并与学生交流。制作树叶标本要注意什么?叶子要干的,胶水抹得不要太多,叶子放在硬纸的中间等,标签内容,要写好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制作人姓名。

3、制作标本。打开《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每完成一步就在相应的方框里画“√”,最后将制作完成的树叶标本贴到图框中。

4、作品展示

5、作品提升。还可以用美丽的图片做书签和小贴画。

(三)应用与拓展。

1、在大人陪同下观察秋天的景物。

2、老师在学校组织观察。

第8课

秋天的收获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常见的秋天的收获及其用途。

2、能从用途角度对秋天的收获进行分类。

二、科学探究

1、能从秋天的收获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用合适的语言说出秋天的收获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各种资源。

3、能按照用途对秋天的收获进行分类。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评价与反思。

三、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秋天的收获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愿意倾听、分享他人讲述的秋天的收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秋天的收获中获取资源。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

1、各种秋天的农作物,水果、有关四季的收获的图片。

2、《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能收获什么呢?”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寻找秋天的收获

注意安全,课外收集要有家长陪同。

2、交流研讨。

把找到的秋天的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3、得出结论。秋天的收获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秋天的收获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活动2:给秋天的收获分分类。

1、明确任务

2、进行分类

参考《科学学生活动手册》进行分类。

3、处理信息

4、表达交流。

5、反思交流

6、教师提供分类。

第9课

寒冷的冬天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冬天的变化现象。

2、能举例说出冬季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能描述冬天我国南北地区的差异。

二、科学探究

1、能从冬天的变化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制订简单的观察冬天变化的计划。

3、能用多种感官或简单工具观察冬天的变化。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冬天的变化,并与他人交流、讨论。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

三、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冬季中的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状况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冬天的变化。

3、能多角、多方位地认识冬天的变化。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观察到的冬季变化现象,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人类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应对冬季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促进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冬天的视频和图片。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冬天的资料,如图片、视频或实物等。

2、《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与问题

1、谈话:走进校园,冬天和秋天相比,你发现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讨论。

2、观看冬天的视频。提问:你发现了哪些冬天的变化?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观察冬天的特点

1、在校园里观察。小组拟订计划。

2、在室内讨论。

3、总结:冬天天气寒冷,冬季变化会影响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老师再举例,冬天天气变化对植物的影响,除了松、柏常绿树外,柳树、杨树、槐树等落叶树的叶子几乎落光。冬天天气变化对动物的影响:野外活动的动物变少,常见的动物有麻雀、喜鹊等留鸟和一些哺乳动物。有些动物会冬眠,比如青蛙、蛇等。

冬天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室内用暖气或炉子取暖,人们换上冬装,农民开始从事积肥、兴修水利等农活。活动

2、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冬天。

1、明确任务。

2、处理信息

3、表达交流。

4、得出结论。哈尔滨最冷,上海较冷,昆明四季如春。南北不同地区的冬天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也不同。

三、应用与拓展

下课搜集冬天喜欢的游戏的相关资料。

第10课

磁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不同外形的磁铁。

2、能描述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二、科学探究

1、能从磁铁能吸引物体这一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做出简单猜想。

3、能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经过思考得出结论。

4、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法和结果。

5、实验前制订合理的计划。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磁铁吸引物体表现出深厚的探究兴趣。

2、能尊重事实,如实讲述实验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实验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4、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与本课有关的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或视频。

2、条形、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用线绳拴着曲别针,用磁铁去吸引曲别针,曲别针可以在空中跳舞。让学生讨论这是为什么?

二、探究与发现。环节

1、磁铁吸什么

1、做出假设。先说说哪些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

2、搜集证据。

3、实验验证。

4、表达交流

5、得出结论。

6、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环节

2、磁铁能隔着一段距离吸引曲别针。

1、做出猜想。磁铁可以吸引曲别针,那如果把磁铁放得离曲别针有一段距离,还能吸引吗?

2、制订计划。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可利用什么材料或工具?怎样做实验?实验时就注意什么问题?

3、搜集证据。

4、处理信息

5、表达交流。你是怎么做的?看到什么现象?得出怎样的结论?

6、得出结论。磁铁可以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7、反思评价。

三、应用拓展

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课进行搜集整理。

第11课

磁极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知道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2、能说出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二、科学探究

1、能通过体验用磁铁各部位接触铁钉,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做出最简单的猜想。

3、能在科学探究之前制订计划。

4、能用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实验现象。

5、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经过思考得出结论。

6、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与同学们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7、能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磁铁各部分吸引力大小是否一样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实验结果。

3、能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并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1、了解司南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辨别方向的仪器。

2、了解司南的用途。教学准备:

1、司南。

2、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准备:磁铁(条形、蹄形、环形),曲别针、线、泡沫板、水槽、铁砂、铁钉,支架。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上节课我们玩了磁铁,知道磁铁能吸铁。在玩磁铁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提出问题,磁铁各部分的吸引力大小一样吗?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寻找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分。

1、作出假设:实验前,让学生猜猜磁铁哪个部分的吸引曲别针吸得多?

2、搜集证据。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的磁铁去吸引曲别针,仔细观察磁铁的哪个部分吸得多,还可以尝试把磁铁拼起来看看哪部分吸得多,在这个环节中,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给足时间,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3、表达交流。

用简单的语言如实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4、结论。磁铁吸引曲别针最多的部分吸引力最强,我们称为磁极,不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两个磁极。活动

2、观察磁极的指向。

1、制订计划。找出教室里的四个方向。

2、搜集证据。磁铁停止转动时,磁极的指向有什么相同点?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结论。引导学生说出磁铁能指示南北,指北的一端叫北极,也叫N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也叫S极,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

三、应用与拓展

1、观看视频。

第12课

磁极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

2、知道指南针中的小磁针是磁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二、科学探究

1、能从具体的现象与对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两块磁铁相互靠近的现象做出简单猜想。

3、能制订计划进行科学探究。

4、能利用感官观察磁铁靠近时产生的现象。

5、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6、能用语言初步观察对象和自己的实验方法。

7、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尝试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

2、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3、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记录

4、愿意与其他人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人类发明的指南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磁铁玩具

学生准备:条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车、指南针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你了解磁铁吗?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经历。

2、观看教学视频。

3、提出问题:将两块磁铁慢慢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将两块磁铁靠近

1、做出假设

2、搜集证据。给足时间,变换磁极进行实验验证。

3、处理信息。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4、表达交流。

5、得出结论。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活动

2、观察指南针。

1、做出假设

指南针中的指示针是磁铁吗?我样知道指南针中的指示针是不是磁铁呢?“用条形磁铁的N极分别去接近指示针的两端,有什么现象?”让学生讨论交流,进行猜想。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页上。

3、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结论,指南针里的指示针是磁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三、应用与拓展

1、让学生观察指南针的结构特点。

2、让学生利用书的指示图分组进行操作,可以采用轮流操作互相评价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实际掌握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第13课

磁铁玩具大比拼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能说出磁铁玩具利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

二、科学探究

1、能执照任务的要求,做好制作磁铁玩具的计划。

2、能运用组合设计出多种制作磁铁玩具的方案。

3、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描述,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

4、能与同学交流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方案,并加以改进。

三、科学态度

1、能对设计磁铁玩具表现出深厚的兴趣,愿意参与设计方案。

2、能在设计过程中大胆创新。

3、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设计的制作方案。

4、能主动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1、能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磁铁玩具。

2、能了解生活中很多玩具的设计中都应用了科学技术,体会科学技术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玩具小车、磁铁玩具、各种形状的磁铁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请看,老师这里有一个玩具小车,谁能想办法不接触小车让它动起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制作一个磁铁玩具吧!

二、设计

1、明确任务

用磁铁可以做很多玩具,你打算做什么?

2、设计方案 准备做什么?选用什么材料和工具,打算怎么制作,预期的功能是什么?

3、整理记录: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大胆尝试。将设计图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7页上。

三、交流

小组推出满意的设计进行全班交流展示。

四、改进

通过交流,学生们会发现自己设计的玩具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足,可以吸取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玩具制作方案。

第14课

磁铁玩具大比拼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能说出制作磁铁玩具的方法

二、科学探究

1、能根据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磁铁玩具。

2、能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做出客观评价。

3、能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磁铁玩具。

三、科学态度

1、愿意动手制作,对制作磁铁玩具表现出好奇心和兴趣。

2、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从多角度以多种方式积极尝试。

3、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认真倾听,共同完成任务。

4、在评价过程中能客观、实事求是。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体会到磁铁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杯、剪刀、环形磁铁、彩笔、小木棍、卡纸、玩具小车、条形磁铁、硬纸板、橡皮泥,双面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根据改进后的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磁铁玩具。

二、制作

活动:看教材。教材展示了磁铁飞机的制作过程。

1、画出轮廓

2、涂色剪下

3、中间打孔

4、粘上磁铁

5、制作底座

6、完成磁铁飞机。

三、展示

评出最佳形象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效果奖。

四、改进

篇6: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二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二)

第一课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探究内容:(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实验器材 轻轻击打 声音的描述 重一点击打 声音的描述 大铁钉 中铁钉 小铁钉 交流: 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 轻轻击打、拨动 我们小组发现 鼓 钢尺 皮筋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表格1: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第四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第五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

上一篇:组织部部长竞选材料下一篇:学校拾金不昧通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