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中小学

2024-05-18

信息技术中小学(精选6篇)

篇1:信息技术中小学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初探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1、众所周知,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工作和学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教学方式的革新贡献力量,所以必须要加强重视,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2、教学策略的重要性。有心理学家曾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测试,发现小学生的普遍注意力集中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者采取的教学方式,应该主要将精力放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简而言之,教学策略的综合有效应用,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阻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质量的因素

1、教学硬件设施无法全面改善。

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导致地区性贫富差距较大,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教学资源的差距被拉大,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教育均能走在时代前列,而落后地区却连满足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条件还无法达到,无法满足教学设备的需要,即使是重点抓信息技术课程质量,也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和网络加以保障课程的实施,所以这就造成我国部分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难以发展的现状。

2、部分教师对技能掌握不牢。

正如上文所述,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和阻碍,所造成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资源无法全面普及,也包括了师资力量方面的落后。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此外教育机构方面存在的客观因素,都使得部分教师在计算机技术掌握方面较为欠缺,所以还不能很好的解决学生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导致学生对教师失去信心,学习兴趣无法树立。

3、教师对自身要求过低。

教育机构的特殊性,导致部分教师的工作观念存在偏颇,例如传统小学教师,从业要求较低,没有严格的管理机制,所以很多老师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态度。基于此种现状,也无法更新教学方式,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加以采取,反而因为省心就固守传统教学方式,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小学教育质量无法进一步提高的客观因素,必须要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并加以遏制。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行教学策略

1、教学情境设置,保持课堂生动性。

笔者通过对部分小学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很多学生都反映之所以对信息技术课程无法保持兴趣,主要是因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都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导致课堂上学生哑口无言、教师却口干舌燥的窘境,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必须要求教师能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做出科学性的调整,前提是让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课程的.生动性,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要求教师可以列举事例(最好是可以和实际生活相互结合的场景和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富有热情的听课。

2、保证教育公平,促进全面教学。

保证教育公平,一方面是教育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则是要求教师能一碗水端平,拒绝厚此薄彼的现象发生。关于教学的硬件条件,主要是依靠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共同努力。在教师方面要求恪守教学公平,不能存在对尖子生多加关照,对落后生却不闻不问,这样只能加剧两极分化,让落后生更加提不起学习兴趣。

3、设置任务驱使,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个人认为可以借鉴任务设置的方法,这就比较强调学生的自我操作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主要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参与其中,所谓任务的设置,就是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将今天需要完成和掌握的知识,利用任务的形式布置下去,例如做word文档,标题的字体,格式等系列的操作任务,而老师也必须时时关注,适时的对学生进行任务的指导和帮助,如此一来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

四、结语

由此可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不容忽视,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制约,革新教学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总结全文,个人认为需要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诱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教师的专业教育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其中的问题加以阐述,尝试性提出意见,旨在革新旧貌,促进发展。

篇2:信息技术中小学

水平一:

1、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及安装,熟练掌握教材中各种应用元件的使用方法,能够用教材中讲到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生活中的简单程序。

2、随时掌握本校微机室中的设备状况,能够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简单的故障排除。对病毒、恶意插件等不利于机器正常运行的恶意程序能够做到有效预防、有效查杀,保证机器正常运行不受侵害。

3、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校网络结构,会使用网络设备,会制作简单网站。

4、能够为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5、能够对全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指导和培训。

水平二:

1、能熟练掌握一种编程语言,能编辑机器人程序使之完成一定任务。

2、能维护全校的网络设备,能够管理并维护宽带网络出口,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诊断,并能进行一般的故障排除。

3、会安装校园网络管理平台,熟悉一种网络操作系统,能制定网络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方法,制定出一整套校园网资源建设的实施方法,高中教师掌握asp等交互语言。

4、能够对视频和声音进行摄、录、编的操作。

5、能够辅助校长对学校的信息化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对学校的信息技术建设提出合理建议和意见。

篇3:信息技术中小学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意义和认识

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 是一种可以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需要教育不断的发展, 因此, 信息技术和数学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 就是取长补短, 用信息技术获取更丰富有关数学教学的内容, 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都是两者整合的意义.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高效整合

(一) 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优化数学知识

数学是从生活中得到的, 因此要应用于生活中. 但是很多数学概念抽象, 小学生年龄又小, 不能很清晰的理解概念的意义. 但是借助于信息技术, 可以把概念具象化,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 理解概念的意思. 在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中, 《 生活中的负数 》 这节课, 里面首次提到了负数的概念. 小学生不能理解负数到底是什么, 但是通过信息技术, 就可以了解到负数是什么. 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很齐全, 因此可以在这节课讲解的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 制作冰的形成以及融化的过程和温度的关系的微视频或是小动漫. 让学生了解, 想要堆雪人首先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温度要求, 想要穿裙子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温度要求, 在这一过程, 自然而然的体现了负数的概念.

(二) 能够保证学习目标达成

信息技术的使用就是为了完成数学教学的目标, 因此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有效的, 简单明了的把数学知识和重点难点展示讲解. 比如, 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中, 《 长方体 》 这节课, 会讲解长方体的展开和折叠有关知识, 同时还会讲解露在外面的面. 但是关于长方体的折叠和展开, 就涉及了立体图形, 有些学生的立体感还没有形成, 因此在学习这节课的时候会有困难, 但是利用多媒体和投影仪, 可以把长方体的展开以及折叠立体化, 形象化, 让学生亲眼看见长方体的折叠和展开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三)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 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数学教学内容, 在数学课堂上, 可以设计更多的教学环节,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 北师大版的数学教学教材中, 《空间与图形》这节课, 讲的是空间和图形的认识.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的抽象, 尤其是对空间的理解和立体图形的学习. 立体图形的学习难点在于能不能通过立体图形的某一个面, 看到被遮住的面是什么样的. 而利用多媒体教学, 就可以全方位的展现立体图形的每一面, 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立体图形. 尤其是生活中会有些不规则的立体图形, 学生也很好奇, 这样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和投影仪, 把这样的立体图形的每一面都展示出来, 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立体图形的魅力.

(四)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而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的形式新颖, 内容丰富有趣, 同时还可以满足小学生对某些数学知识的好奇心, 生动的讲解数学知识, 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 激起学生的数学兴趣, 让学生学习不再成为负担. 比如, 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 《小数乘法》 这节课涉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 尤其是在生活购物中, 最能体现. 而利用多媒体和投影仪, 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购物超市, 组建买礼物的游戏, 让学生选择商品, 并且自己算账付钱, 如果算错结果, 就要退出这个游戏, 谁能坚持到最后, 谁购买的最多, 钱数最大最正确, 谁就是赢家, 老师可以奖励奖品.

结束语

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高效整合, 改变了我国陈旧的数学教学模式, 在数学教学上不断的创新, 更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变也更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感觉. 尤其是信息技术与数学的高效整合, 可以添加更多和数学有关的、 生动的教学实例和内容. 让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视频、小动画等, 潜移默化的就接受了教学的内容, 同时再有老师对数学知识的专业讲解, 让学生对数学不仅感兴趣, 还可以对数学理解的更透彻.

参考文献

[1]杨丽华.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优势[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 (华声卷1) [C].

[2]王琳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运用[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

篇4:问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一、教学设计情境游离于整节课的教学

一位教师在教学《初识WORD》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情境:利用Flash制作了一个Office图标连连看游戏。上课5分钟后,学生们仍然玩得不亦乐乎,虽然教师开始讲授新知,但是很多学生还在想着刚才的游戏,思维久久不能集中到课堂。这个情境导入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和本节课的知识点关联并不大,情境没有针对性,只是为了“导入”而“导入新课”。这样就使得这节课一开始就中心不明,反而误导学生。还有的在设计导入步骤时,过分地铺垫,甚至增加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故弄玄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情境设计应合理且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小组合作、交流,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是把信息技术知识有机地融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任务,学习不再是乏味的,而是体验操作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方式三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化的教学目标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随着课堂进入与生活有关的情境,将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与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兴趣。在《初识WORD》的情境设计中,可以从学生生活的实例入手,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某同学要参加“雏鹰杯”网络征文比赛,网络征文要电子文稿,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处理电子文稿的软件吗?掌握一个专门的软件相当重要,你们想不想通过Word的学习,来帮帮这位同学呢?这样的情境设计,就走出了为情境而情境的设计,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唤起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共鸣。通过情境问题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寻求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和兴趣。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即教学内容结合社会活动和学生具体生活经验。在《初识WORD》中,教师还可以设计欣赏环节的情境。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下,出示零乱不堪和设计精美的两篇电子文稿,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体会哪篇文稿让人看得舒服。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再追问学生,想学吗?瞬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各式各样的精美电子小报,再次感受Word这一文档处理软件的优势所在,勾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3.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方式

即教学活动的展开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游戏过程进行。在《初识WORD》教学中,教师还可充分利用Word中隐含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动Word,打开任一文件,同时按住Ctrl、Shift、Alt,这时候再按下“?”,你发现了什么?问号都反过来啦!感叹号也可以实现这个功能,请一位同学示范一个给大家看。这样的游戏设计,脱离了学生以玩为主,而是充分挖掘学生所学内容中的素材,自始至终没有偏离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从而更加增添了Word的魅力。

二、分组未考虑小组合作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

有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上VB程序教学这节课时,在合作探究环节中,临时要求前后左右同学讨论合作。学生毫无准备,教师分组合作设计太过流于形式。面对如此草率简单的分组,结果可想而知。

分组学习应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在开展小组学习时,每位学生在自己的组内都要有相应的职责,并发挥自己的作用;小组组员之间应相互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1.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异质或同质分组

学生因信息技术基础、基本技能、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层次,在学习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异质和同质分组。本着学生自愿和教师授课需要的原则,进行异质分组(操作能力不同的学生构成小组“强弱搭配”)、同质分组(操作能力接近或相当的学生构成小组“强强搭配”),让学生在相同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解决相同的问题,为达成相同的学习目标进行小组协作式学习。在VB程序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依据学生平常上课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同质或异质分组,每组内都有一到两个同学是平常上课动手能力较强的,并让他们担任每组的组长,教师在讲授任务时,可以让组长帮助教师对那些动手能力稍弱的同学进行辅导,起到“兵教兵”的效果。

2.依据任务内容,进行随机和动态分组

学习小组的组建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动态的,随着学生的不断学习,操作水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原来的入门级学生已经成长为高手级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变化进行重新评价,并依据教学实际情况,在尊重学生的意愿前提下,和小组长商量进行学习小组的重组。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分组可以很好地解决学习过程中学习差异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为自己获得更高的级别而努力。在VB程序教学时,讲解随机函数,教师在分组时,可以准备一副扑克牌,让班上每个同学随机抽取,然后将同一花色的同学分成一个组。这样分组既结合了本节课的内容,又让小组同学产生许多惊喜,对学习任务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前几次课学生编程情况,将小组同学进行微调,多增设小组长,这样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展开,也能提高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教师未能精心设计合作任务,学生合作流于形式

在LOGO语言《重复命令画正多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将重复命令REPEAT教学完毕后,让学生合作完成正四边形、正五边形的编程任务,再由教师完成画圆程序的教学。整节课中学生只是利用合作的形式,完成了一次重复命令的使用,而没有在合作任务中进行探究的过程,对所学知识“练”大于“思”。合作任务明显内涵不足,流于形式,实效性不高,从而失去了合作的真正意义。

合作学习的精髓在于学生共同展开学习活动,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相同任务,进行互助性学习。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合作任务,让学生有共同合作的依据,有共同探讨的问题。

1.内容选择上,选择贴近生活的开放性任务

在《重复命令画正多边形》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设计2个合作学习环节。一是让学生先用以前学过的命令画出各种正多边形,思考:在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一合作任务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用常用命令画正多边形,有许多命令都是重复的,输入过程太过繁琐,由此引出了重复命令。二是当学生了解重复命令之后,同学们可合作完成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十六边形、正三十二边形的程序设计。在这一合作任务设计中,通过学生的做巩固新学知识的同时,发现正N边形,N越大,越接近于圆。在本课中,设计这样的合作学习任务,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课堂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

2.在学习方式上,合理地设定小组目标和任务

信息技术课堂中,为了使班级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体验小组合作的凝聚力,教师应该合理设计小组目标任务。小组任务要难易结合,创造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任务间要有层次性,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完成任务产生相互的依赖性,让每个组员都能体会到在小组中的价值。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知识方法的传授。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合作任务,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在任务指导上,让小组成员平等参与合作学习

为了小组任务的顺利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要求小组长去手把手地教会其他组员的学习。这种手把手的“包办”剥夺了组员同学探究和体验学习的机会,剥夺了小组同学平等发展的机会。在《重复命令画正多边形》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异质分组,将教学内容分为简单正多边形的程序设计,稍复杂正多边形的程序设计,自由图形创作几个清晰的任务,小组每个成员在教师讲解以及同组同学的讨论中,都上交了自己满意的作品。这样避免了小组中有的同学会做,有些同学只是简单的copy下会做同学的作品的情况。

四、评价只是教师评判对与错,无过程性评价

有效的评价过程是有效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进行《网页的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评价为“对的、不错、你很棒”,对学生上传的作品没有分类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只是“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几种等级。这样的评价就显得过于简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缺少促进作用。

传统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部分学生虽然在学习上很认真,但因操作结果与老师的评价标准不一致而得不到老师的肯定,长期下去,就会对信息技术课程失去信心。信息技术课程有效的评价包括“学习习惯、创新思维、小组合作、任务完成度”等几个方面。

1.丰富评价内容,注重过程性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中评价须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既要考虑学生的操作结果,又要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对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有效评价,弱化信息技术任务结果的评价,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最终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在《网页的设计》教学中,结合学校进行的学生网页制作评比活动,要求同学们在一月的时间内结合每节信息课的内容,逐步美化自己的网页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制作阶段都进行相关评价,给出不同的评价结果。最终给出各位同学网页设计的评价结论,将每组最好的作品推荐给学校参评。

2.采取多元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为全面考察学生的课堂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个别评价、公开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网页的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为每位学生设计一张信息技术积分表,积分表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以周次为行,学习任务为列。每小组依据同学们的公开评价及展示评价给出相应的等级和分数,教师根据学生每周的表现进行个别评价,每周结束时教师进行统计公布。

3.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注重信息技术评价反馈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或建议,而不是鉴定或选拔。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是否已经达到。”信息技术反馈是评价的最后一步,根据评价的结果反馈到信息技术课堂,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审美过程及创新过程。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完善和扩展自我认识,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设计、学会创新、学会尊重他人。实践证明,要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开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就应该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尊重学生,合理分组;立足课堂,任务驱动;有效评价,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磊.以学生的差异为契机开展教学活动.中国电化教育,2007(2).

[2] 郑雅芬.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评价策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6).

[3] 袁丽."代币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应用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3).

[4]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修订版.

篇5:信息技术中小学

江华涛圩中心小学 陈冬姣

摘 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无时无刻都处在一个信息交互的状态,可以说没有人能在没有信息的生活中生存,信息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带有意义的符号,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驱动力,同时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为使我们的接班人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抓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是基础。本文就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作出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动手实践 合作探究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普及,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课成为了小学的必修课程,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无疑成为了小学教师的最大挑战和考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我结合这一目标,从以下几方面探析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一、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学习教材、教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师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合作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审视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与学生互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还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教师更应当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游刃有余。

二、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针对这一特征,作为教师应及时调整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为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如电子板报评比活动、电子小刊物评比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上进的环境中制作自己所感兴趣的电子板报、电子刊物,不仅提高了小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和求知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更新原有的教学计划,在出色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进行信息教学的革新,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教学的任务。

三、加大信息教学的实践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让小学生掌握获取、传输、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计算机作为信息传导中最重要的平台和媒介,让小学生能够及早地掌握其基本的技能和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计算机作为一种电子产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程序性,一般情况下,以严密的教学教程和技术要领为教学重点,但是小学生的具象思维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应该以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只需对学生进行要领的点透,而着重对其进行实践上机的指导,让小学生在亲身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了解并熟悉信息接收、传导的操作方式和流程,使其较为轻松地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操作要领。

四、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相对突出,而且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枯燥使得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法不适应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

1.形象教学法

小学生对物体的感官认知超过了理性认知,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实物模型,形象性地直接感知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有优势,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如《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教学开始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不说电脑术语,而是让学生自己接触电脑。首先告诉学生计算机各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将名称与电脑实物配件相结合,接着引导学生看看每个部件的线通到哪里,看看那里有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小学生不仅可以很快地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位,而且可以了解相互之间是如何连线的,更可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在各个学科都得到了运用,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也不例外。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提出一系列的任务,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首先,教 学环节的设计应具有灵活性,教师应当精心分析教材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其次,教师应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担当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在不束缚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加以指导;最后,教师应做到赏罚分明,及时对学生的作业作出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学生能及时地纠正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如在学习《动画自己做》一课时,教师可将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一个娃娃从北向南跑;两个娃娃同时同向赛跑;接力赛跑。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简单的动画制作入手,慢慢进入教学内容,完成学习目标,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轻松愉悦地上课,又可以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3.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即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获得知识。这种方法经常还用于在小学课堂中,而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更加促进了游戏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游戏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的趣味性,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分量,有主人公的意识,敢于参与,勇于表现,慢慢地把“学计算机”变成“玩计算机”。如学习“鼠标、键盘”一课时,教师可先教会学生使用鼠标,再讲一些基本的键盘知识,让他们慢慢地学会控制计算机,同时借助一些益智游戏帮助学生熟悉计算机,如:“金头脑”、“拼图”、“成语挑战屋”等,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控制鼠标、键盘,熟练掌握电脑的开启和关闭。如此一来,既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电脑基础知识,又容易让学生接受,实现“寓教于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好这门课程。

五、建立起健全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自身特点的原因,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应该在班级中建立起健全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从而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上进心和积极性。采取考试、提问等督促方式,让学生及时温习、牢固所学知识;同时完善奖励机制,对于在考试优秀和平时表现优异的同学重点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此来带动其他同学不断向其学习和靠拢,从而达到带动整班学习水平提高的目的。而对于不认真学习的同学,则采取帮助和教育为主的方式进行督促,重点对其进行兴趣点的激发,因为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上教师精心的教育培养,使其最终跟上教学的进度和进程。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更新理念的工作,一定要在实 际工作中多进行实践和探索,将自己的新想法、新理念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工作中,让小学生的信息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未来竞争更为激烈的信息社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篇6:信息技术中小学

2016-2016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学校:五指山市红星学校科目:小学信息技术 姓名:伍秀清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至六年级有9个班,学生家庭基本没有计算机,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只有在学校的每星期一节课40分钟,操作时间客观上较少,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差。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较浓,主动求知。

三、教材总体分析

本课程采用海南出版社编写的教材。教材以浅显易学的实例带动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各课大都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提出问题或目标,通过示范操作或阅读课本完成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以信息处理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以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运用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三年级:

1、初步了解Word窗口结构及其功能;学会进入与退出Word的方法;初步了解文件保存方法

2、掌握智能拼音输入文字;学会输入单字和词组;学会切换输入法状态

3、学会打开文档,掌握文字的字型、字体、字号及颜色设置等修饰的基本方法;

4、掌握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并能作相应的调整

5、了解图片工具栏的组件和使用方法;学会插入剪贴画、图片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图文混排的方法。

四年级:

1、学会在Windows文件夹和文件的新建、重命名、移动、拷贝;学会用查找和压缩;创建快捷方式;

2、学会Windows桌面颜色,排列图标操作;

3、掌握ACDSee软件的运用。

五年级:

1、掌握幻灯片软件PowerPointxx中插入文字、图片和文本框的操作。学会建立新幻灯片和浏览幻灯片的方法。

2、学会给幻灯片加上简单的动画效果。

六年级:

1、学会在”Windows Movie Maker”软件制作音乐相册,并保存。

2、掌握”Windows Movie Maker”中的图片、音乐和影片效果的导入方法,制作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

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五、方法与措施

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开学初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认真落实“五认真”具体措施:

认真备课:力争集体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探索、研究疑难问题及有关微机实践。分析学生情况,统一教学要求,尽力做到超前1—2周,做到每课必备,写好教案。领会大纲精神,钻研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认真上课: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以操作训练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精讲多练,前后连接,板书规范清楚,教态亲切、自然,采用多种

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后记。

认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每节新课前做好预复习工作,以利于巩固教学重点和克服薄弱环节,有利于强化信息技术术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认真组织信息技术操作考核:对学过的每一单元及时进行双基考核,及时分析、指正、查漏补缺。

上一篇:小班音乐活动雨点沙沙教案下一篇:关于冬季读书会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