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十送红军有感

2024-04-26

观十送红军有感(通用9篇)

篇1:观十送红军有感

电视剧《十送红军》有感

最初在微博上看到《十送红军》将被拍成电视剧,作为央视的献礼片时,我没有任何的感觉,随拍摄接踵而至的各种新闻,让我了解了一些电视剧的梗概和一些幕后的故事。以往的献礼片大多给人以陈旧、枯燥、惨烈的印象,就我个人而言,自然是对那个年代的故事兴趣了了。

电视剧《十送红军》虽然是以长征为线索的战争题材“红”剧,但却基本避免了历史剧冗长又神编的通病,该剧围绕漫漫长征路,用电影的拍摄手法分十个单元分别真实的塑造了不同兵种、不同性格的十个普通的红军战士为了共同梦想不断抉择不断前进的故事,更启用了众多青年演员,让年轻的我们找到了些许共鸣。

故事中,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平凡,如果不是在长征路上,钟石发和儿子们会是平凡父子、贺坚和叶小涛亦会是幸福佳人。如果不是处在那样历史环境下,戴澜、沙奎、贺老憨、郑十一斤也不会舍弃自己,毅然拿起枪加入红军,奔赴那个充满着希望与未知的战场……

故事进行到此,和朋友们谈起,其中一个朋友表示,在不经意间看过几个片段,感受只有一个惨字,近于黑白的画面让人倍感压抑根本看不下去…

回望整个故事的前半段,确实让我们深切的感觉到,该部作品里的群演众多,每一个故事的发展都要以前赴后继作为长征路上前进的背景,都要以成批战友的牺牲作为代价。呈现在眼前多是战争残酷与惨烈,记得有一句台词大概是这样的:“被机枪射中的战士不要随即倒下,再多向前几步,后面的同志就可以早一步到达目的地。”这样的台词、以硝烟与人做背景的画面、加上灰蓝色的渲染,将惨烈与悲壮刻画到极致,为了信仰,所有人争先恐后的送死,不是已经战死沙场,就是走在去送死的路上,这是我看过同类题材里最压抑的作品,无论剧情如何发展,结局都早已注定。

或许故事前半段将战争的残酷和结局的惨烈大肆渲染,让我们忽略了其中最为动人的情感。《十送》的第九单元讲的是红军战士们把牺牲的战友送还给母亲、以及为牺牲的战友办葬礼的故事,面对一个母亲的遗愿,红军不为千难万险将已经牺牲的战友送回家,只为兑现最初的承诺。故事中,郭小满的哥哥亲眼目睹了这一任务给红军战士带来的伤亡泣不成声,不惜火烧弟弟尸体以阻止红军继续护送,班长贾学会为每一个牺牲的战友办了一场体面地葬礼,那段慷慨激昂又富有情感的话,还有那一句“我认为这是我执行的最光荣、最好的任务”。让整部“男人剧”的情感初步释放…

该剧从6月11日播出到结束,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十送红军”的最后“一送”:在最后一个单元里,罗晋饰演的高福星是一个走在路上努力发挥生命的余热,力求为牺牲的战友还愿的重伤员。他用精湛的演技从肢体、表情、语言乃至呼吸等各个角度全方位的展现了一个肺部感染的伤员的形象,正如罗晋自己在微博中所说,要将泥土渗进毛孔,要对得起高福星这一角色。与其说演员要对得起角色,倒不如说罗晋将高福星融入了自己的血液,在战火硝烟的长征路上,高福星比任何一个战士的角色都复杂得多。这与剧中人物管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坚毅倔强一心求死,一个眼含泪水身负重伤,却表现的乐观开朗,(看过一个网友的剧评评价罗晋的演技道:好演员逆着演,终极快乐时更显矜持,终极悲伤时须笑得灿烂)为了满足战友的心愿四处奔走,扮“高娘”、哄战友睡觉、唱江西民歌斑鸠调。为了战友安心,一次次隐忍,为战友编织着美丽的谎言……

剧集中呈现多为残酷与惨烈,但真实的红军长征惨烈程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更凸显了高福星人物的可贵与可爱。“还愿”,听起来是多么容易的两个字,但对于“高福星”这一人物,要以强大的内心来支撑,其意义不亚于一场战斗。从故事开始时一心想要参加战斗到将为战友还愿作为自己的任务,最终带着十万人的梦想和战友们的共同愿望参加最后一场战斗,牺牲在距离延安最近的地方,同时完成了自己与战友的夙愿……

故事,依旧是一个沉重的故事,但最后以“还愿”主题结尾极具浪漫色彩。愿,是美好的,还愿的旅程虽艰辛,但愿望终有实现的希望。剧中一句“中国工农红军,福星高照!”喊出了新的愿望,亦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愿完结了,故事结束了。剧集最后,导演将现代化的发展与故事链接在一起令人意味深长,仿佛让我们重走了一次长征路,让我们看到了幸福的不易。

纵观全剧,剧中角色无一不是在展现面对信仰一次次抉择的过程,剧中十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十个角色,展现出各个方面,最后以愿望实现拼凑成了一个美好的蓝图。

人,生活中要面临无数次抉择,只要直面自己的内心,向着自己内心真实的方向迈进,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是幸福的,因为经过努力的梦想注定会实现。

篇2:观十送红军有感

大山中学 黄国超

枪林弹雨战马啸,雷霆电闪红军笑。雪山草地埋忠骨,闻风披靡白匪逃。

甲午年六月初九

篇3:《十送红军》身世之谜

这是2013年10月出版的《镇巴民歌精选》(DVD)中的一首。

歌曲的旋律与人们以前熟识的空政版的江西民歌《十送红军》完全不同,但仔细对比歌词,除去“里格”和“介支个”这类赣南客家话的典型衬词以及地名外,段落、句式几乎一模一样。

在陕西文物局“汉唐网”等网站,能看到向成忠的一篇《唱遍神州的<十送红军>源自陕西镇巴》的文章。“付文学去世前一直有个心愿,为《十送红军》歌词正源。”向成忠说,这是他写这篇文章的缘起。

采词者说

付文学是汉中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镇巴县志编纂委员会委员,镇巴县政协一、四、五届委员,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他一生发表了250多首歌谣,其中包括《十送》(当时搜集整理时标题是《十送》)。

1956年10月,付文学被抽到民政科从事普查革命烈士的工作。他获知朱有炽曾任过川陕省赤北县苏维埃税务局局长,其妻陈昌秀曾任两河口乡苏维埃妇女委员委员长,就专程到西乡街找朱有炽。

两人一开始谈的内容是关于革命烈士和革命斗争史实,聊性渐浓时,朱有炽唱起了歌谣“徐向前到川陕,空山坝扎营盘,恶人个个脑壳砍,打得川军垮了杆”,还唱了一首更长的歌谣,就是《十送》。

据付文学生前留下的一篇短文回忆:“1956年10月中旬,我到了永乐乡后,乡上让我到西乡街找朱有炽,他曾任川陕省赤北县苏维埃政府税务局局长。次日,我步行40多华里,到了西乡街朱有炽家,晚上边谈边记录。他唱了好几首红色歌谣后,说还有一首长的,一共十段,歌名叫《十送》。他说我记,记完,一段一段地念给他听,有错的地方作了纠正。我回县以后,把搜集的红色歌谣进行了整理。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十送》,把这首歌谣以‘富饶’的笔名抄寄给了《民间文学》编辑部。”

两年后,大约是12月上旬的一天,付文学到渔渡公社办事,顺便到邮局给镇巴报社寄稿件。在邮局营业室,付文学收到一位老同志转交给他的信。这封信是中国民间文艺杂志社寄来的,信封上写有:中共镇巴县委付文学转交富饶同志收。他拆开信一看,是杂志社汇来的20元稿费。

能够证实《十送》歌词源自镇巴的,现在还有一位健在者,他就是樊建源。

樊建源回忆说,1958年,他在汉中歌剧团工作时,曾被地委宣传部抽调帮忙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当时工作人员对镇巴县送来的民歌《十送》进行了整理,并以汉中地委宣传部的名义寄给《民间文学》编辑部,当年5月号得以刊发。

“《人民铁道报》的记者在北京图书馆找到了1958年5月号的《民间文学》,并拍了照片发给我。”向成忠把电脑里存的照片找出来给记者看。

为什么同一本刊物会发两次同样内容的民歌歌词?向成忠的解释是因为搜集整理者不同,付文学的是个人行为,首发署名的是汉中地委,但也还是付文学搜集整理报到汉中的。

《十送》歌词除了在《民间文学》刊登外,还被《红色歌谣集》《中国歌谣选》《陕南歌谣》《红军歌谣》《当代陕西》《陕西歌谣》《陕西歌谣集成》《陕西县志》《可爱的镇巴》等文集收入。

采曲者说

在镇巴县文化馆,记者见到了目前在镇巴流传的《十送红军》曲谱的采集者刘光朗。已77岁高龄的刘光朗有“陕南歌王”之誉,现为镇巴县文联的名誉主席。

1959年8月,刘光朗从西安师范毕业后,在镇巴中学当音乐老师。一天,付文学把发表在《民间文学》的《镇巴歌谣十送红军》拿给刘光朗看,并建议他谱曲教给学生们唱。刘光朗看过歌词后深受感动,觉得主题鲜明、立意高雅、词语不凡、生动感人,既有巴山地域特色,又具当年(1935年)的时代特征,是一首难得的好歌。

“这首歌的音乐你记了吗?”刘光朗问付文学。

“我不懂音乐,没法记录。”付文学遗憾地说。

刘光朗尝试着谱了曲,并给学生们教唱,但效果不好。他认为是“曲子不行”。

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以下简称空政文工团)演出了《十送红军》,刘光朗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付文学。付文学买了一本《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的书,他在该书中发现,《十送红军》作为江西民歌排在第四场。“这个怪呀!咋成了江西民歌了?”付文学不解地对刘光朗说。

刘光朗建议付文学写个东西澄清一下,不知什么原因,付文学没写。再过了几年,《人民日报》登了十多首张士燮的作品,其中有《十送红军》。“这咋成了张士燮的作品了?”刘光朗把《人民日报》拿给付文学看。

此后,付文学写了短文“十送红军谁传颂,且听镇巴采集人说”,详细记述了《十送》的采集过程。但这篇文章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力度,也难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可惜了!”刘光朗不仅为付文学可惜,还为一直没能见上朱有炽抱憾。

1963年10月,刘光朗听了空政文工团朱正本、张士燮等以江西民歌曲调编配的《十送红军》,感到这支歌尽管非常好,也很受群众欢迎,但已失去了镇巴原生地的味道,变成了江西民歌,刘光朗觉得有必要弄清这支歌的音乐情况。

当年冬天,刘光朗随县剧团去簡池永乐乡等地演出期间(此前一年他已经从镇巴中学调到了县剧团),专门去朱有炽家拜访。不巧,朱有炽去了四川通江亲戚家。

1964年10月,剧团接到县委宣传部的口头通知,“凡涉及原川陕苏区的革命历史和文艺作品,一律封存,不再公开演出、演唱。”刘光朗不得不将找朱有炽了解《十送》音乐的事儿放了下来。

1978年9月,刘光朗借在简池督查选举之机,再次去拜访朱有炽时,他已经在两年前过世了。作为补救,刘光朗找到朱有炽的老邻居朱达武,他是朱有炽的侄子。朱达武是当地一位爱唱民歌的老人,他告诉刘光朗,朱有炽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老红军、老革命,还十分爱好音乐,是一个能弹会唱、懂得“宫、商、角、徵、羽”等音乐知识的民间艺人。

朱有炽20来岁时,经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傅钟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川陕赤北县苏维埃政府税务局局长。川陕苏维埃赤北县苏维埃政府即在川陕交界的两河口一带(今属镇巴县),西乡街(两河口)是红四方面军入川第一镇,也是红四方面军在创立川陕省苏维埃政权中成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赤北县苏维埃政府,辖通江及镇巴简池、永乐核桃树、三元苏家坡等地。

作为税务局长的朱有炽,主要工作是负责筹款、筹粮,能弹会唱的他,在工作之余搜集、创作了大量革命歌曲,并经常演唱。

应刘光朗的要求,朱达武老人给他唱了朱有炽当年曾自弹、自唱的《十送红军》。刘光朗一边听,一边记谱,这便是现在镇巴版《十送红军》的旋律。

“有点像绣荷包,但因为词的内容不同,又有一些变化。”刘光朗情不自禁地唱完后,给记者解释道。

研究者说

“当时王庸诉朱正本等著作权侵权时,我们就应该为歌词的版权打官司。”向成忠对记者说。

2001年6月,电视剧《长征》曾将《十送红军》作为主旋律在全剧中贯穿使用,引發了一场著作权的官司。

曾指导过《白毛女》《江姐》等音乐剧的作曲家王庸,认为朱正本的《十送红军》是在自己的《送同志哥上北京》的基础上改编的。1960年,朱正本等人到井冈山采风,获得了《送》曲。央视在朱正本《十送红军》曲谱的基础上修改形成了央视版《十送红军》,并在电视连续剧《长征》中反复使用,未向自己支付报酬。经多次协商无果,王庸将朱正本以及央视等一并告上法庭。

法庭经过两次审判,均认为《十送红军》并没有改编自《送同志哥上北京》,二者均源于江西民歌《长歌》。

从音乐旋律上说,空政版是江西民歌毫无疑义,但至于歌词源自何处,又为什么与镇巴的《十送》有那么多的一致性?

1960年,空军司令刘亚楼出访朝鲜期间欣赏了大型歌舞史诗《三千里江山》,回来后就给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张双虎布置了一个任务:三个月内创作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当时的要求是,不要创作的,全部采集革命历史歌曲。为此,刘亚楼还亲自动员老红军、 老干部们到文工团来“献歌”。

为完成这个特殊的紧急任务,文工团创作室的张士燮、朱正本等人专程去江西采风,但无功而返,没有找到一首适合表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的歌曲。

“不管刘司令的禁令了,创作一首吧。”多年后,朱正本在接受一家媒体记者采访时这样回忆说。

1961年建军节,空政文工团创作的大型歌舞剧《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北京中山音乐堂公演。其中歌曲《十送红军》一亮相就受到热烈欢迎,很快传遍大江南北,但署名一直都是“张士燮、朱正本收集整理”。

1961年8月1日,《光明日报》一篇署名卓如的《谈陕南红色山歌》一文中提到,“陕南这块根据地的动荡是个很大的特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它曾被称为人民部队‘八进八出’的地方。红军一来,革命运动就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一旦红军走了,地主反动派就要进行反扑,群众就遭到残酷的大屠杀。但是人民毫不屈服地进行着勇敢的斗争。群众通过山歌来表达对红军的深厚情感。有一首《十送红军》可以看作送别歌的代表。这首歌谣充分地表现了人民对红军的真挚的情感,虽写惜别之情,但没有哀伤、绝望的情绪。”文章列举了一段歌词,内容与镇巴《十送》中的“四送”只字不差。

1932年冬,张国焘、徐向前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16000余人,由鄂豫皖区进入川北,与王维舟率领的当地革命武装会合,攻下南江、通江、巴中等县。1933年,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苏维埃政府,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疆域”。当时其范围包括二十三个县政权,约六百万人口,红四方面军扩大到五个军,八万余人。陕南革命根据地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电视剧《长征》播出时,在片尾字幕表里出现了“歌曲 《十送红军》 张士燮编词,朱正本编曲”的字样。朱正本接受一家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张士燮只写了六送,因为他说真的写“十送”就太“絮烦”了。尽管只是“六送”, 但时长已近15分钟,因为长度的问题,被大型歌舞诗《东方红》所放弃。

“如果是朱正本所说的创编的话,那就有问题啰。”向成忠质疑说:“我们的《十送》公开发表在前,对比歌词内容,“一送”“五送”“十送”,两个版本能够直接对应,镇巴版的“四送”和空政版的“三送”相对应,“九送”和“七送”相对应,“三送”和“九送”相对应。除了段落变少,由十送变成六送外,相同的每一段,只有个别词不同,将歌中涉及的地名换成了江西井冈山,没太大变化。”

篇4:十送红军(教案)

德阳东电中学教师:张雪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十送红军》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风格,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音区跨越大,弱起节奏型。

三.教学过程

1.热身式导入

2.欣赏全曲

感受音乐,初听,再次听

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3.学唱歌曲。

A读歌词,品意味。

B哼唱歌曲。这样既能完成简单的发声练习,又让学生熟悉了旋律。欣赏完过后提出回答问题。

C指出歌曲的重难点

D展现歌曲,表现歌曲的情绪

4.创新教育

改编歌曲。摇滚风,流行歌。

篇5:《十送红军》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歌曲《十送红军》是红军长征之前,流传于江西革命根据地的众多民歌之一。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歌曲旋律中有一个主体(α)和两个复体(b和c)从而构成αbαbcα的结构形态。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虽然在短句间歇时有间奏穿插其中,但从整体来看,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现象。全歌给人的情绪感觉是融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为一体。装饰音及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极富江西地方特色。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这首江西民歌的音乐特点,语言特点,能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歌曲。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辨、对比、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感受歌曲各段落的不同旋律及不同的音乐表现,进而达到理解歌曲,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歌曲的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了解江西的红色历史,感受战争年代老百姓和红军的鱼水之情,教育学生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艰苦朴素、不怕困难、坚韧顽强。

教学重点:用深情怀念的情绪,准确的演唱歌曲1、3、6段旋律。教学难点:认识区别本首歌的三种不同旋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江西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歌曲《江西是个好地方》,以音乐的形式走进江西,感受江西的人文美景,了解江西的红色历史(多媒体创设意境,更形象直观的了解江西)。

3、请学生介绍江西的红色历史。

4、教师导入课题:学习红色经典《十送红军》

师:江西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风光。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等等,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这些伟大的红色历史是形成和产生江西民歌和江西革命民歌的源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来自红土地的红色经典:《十送红军》,通过歌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发生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的故事,感受红土地的红色经典。

二、学唱江西民歌,感受红色经典

㈠.初听:(欣赏歌曲 初步感知 体会情绪)♪(完整欣赏歌曲一遍)问题:1.歌曲的基本情绪?

2.歌曲反映什么场面?(通过欣赏讨论交流)红军要离开根据地,即将踏上长征路,在几年的土地革命中红军早已和广大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这首歌曲反映就是革命根据的的广大群众对红军依依不舍的心情。

㈡.复听(分析歌曲 探究理解 听赏唱结合 感知风格)问题:歌曲每段的旋律都有变化,你听出来了吗?(初唱旋律,感受旋律的不同)板书:(三种不同的旋律)

①第一种:

②第二种:

③第三种:

(播放歌曲)

1.哪些段的音乐是相同的?

2.各段都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3.歌曲旋律、歌词有什么特点? 4.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更具江西地方特色?(交流)

旋律委婉悠扬,优美流畅,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每句之后都有个小间奏,唱一句一停顿,给人伤心、难过、抽噎的感觉,军民鱼水情深。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装饰音的运用,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更具江西赣南地方特色。

2、再唱:(细哼歌谱

学唱听练

训练技能

熟练歌唱)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感受根据地的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情意,感受江西赣南民歌的风格特点

1、听、看、跟老师划拍唱谱,感受2/4拍子的节拍特点。2.跟随伴奏音乐轻声哼唱第1段歌谱,感受歌曲的旋律的婉转。

3、完整学唱歌曲第1.3.6段歌词,在情感表现上,要准确,学会流畅的表达歌曲,把握好歌曲的风格,教师要做正确引导。

♪分小组、男女生、师生歌曲接龙等形式完整学唱歌曲。

3、歌曲演绎

根据《十送红军》的音乐情绪及图片,按小组分别编一个情景短剧.(如盼归,送别,依依不舍等)。给学生创造表演的空间,让其自由的发挥,体现互动互学原则。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

三、拓展延伸

1.《十送红军》是一首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江西民歌

♪红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你知道的江西民歌有哪些?说说歌名或唱上一小段(使学生了解江西民歌,进而激发对江西、江西民歌的热爱之情)如:送郎当红军、请茶歌、斑鸠调、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等。

四、小结

篇6:十送红军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材分析

背景知识:在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之前,江西革命根据地流传着许多革命民歌。如:《送郎当红军》等。其中,《十送红军》是在第五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围剿”失败、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流传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民歌。现在,我们听到的《十送红军》是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后的作品。它保留了原民歌的素材基础,同时也有艺术上的加工与提高。

《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十送红军》的旋律有一个主体(A)和两个变体(B与C),从而构成ABABACA的结构形态。应该说,各段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从而形成整首歌曲的统一风格。与此同时,每段旋律又融进独具特色的音乐因素。从而使各段之间又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外,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且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尽管在短句间歇时有短小的间奏穿插其中,然而从整体上,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统观全歌,其音乐情感是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的。

歌曲由来 : 江西革命根据地战斗非常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村的老百姓到村头,大道,河边送别红军,边唱边送,其中流传着一首送别红军的民歌,曲调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方言,唱半句歇半句,旋律优美,如泣如诉。我们今天听到的《十送红军》就是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在保留原来流传的民歌的基本素材,搜集,整理,艺术的加工创作的音乐作品,他艺术的再现了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画面。江西民歌特点 : 曲调委婉悠扬,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感情真挚。

二、教学目标

(一)欣赏江西革命根据地流传的革命民歌《十送红军》,通过这首歌曲了解当地的民歌及民间音乐特点,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风格。

(二)能够感受《十送红军》的内容及地方风格,并学会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十送红军》。

(三)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了解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及所表达的情绪。

2、歌曲演唱的正确性及流畅性,注意旋律中连音与顿音,准确表达

歌曲情感。

难点:

树 树(里 格)梧 桐

音程九度大跳的演唱技能

四、教学准备

范唱音响资料 备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 引发兴趣

聆听歌曲《红军阿哥你慢慢走》

(二)新课学习

1、欣赏歌曲 初步感知 体会情绪 思考回答

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女声独唱···)

2)歌曲的音乐情感怎样的?(深情祝福期盼留恋依依不舍)

2、背景知识简介

3、复听歌曲 探究理解 听赏结合 感知风格

1)从音乐要素入手,讨论分析歌曲的拍子、速度、节奏、旋律以及歌曲的结构,进一步感知歌曲的情绪,准确的把握歌曲,理解歌曲。

(教师简介装饰音以及连音线的作用)

2)提问:歌曲旋律、歌词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更具江西地方特色?(教师引导:短句间歇时有短小的间奏、加花间奏)

(旋律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给人伤心、难过、抽噎的感觉,军民鱼水情深。装饰音的运用,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更具江西赣南地方特色。)

4、歌词分析:

《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如:“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5、学唱听练 训练技能 熟练歌曲

1)开嗓,打开口腔

2)轻声跟范唱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旋律变化。

3)边划拍边唱,掌握2/4拍的节奏规律,用稍慢的速度,要有旋律感,特别是连音和倚音,要求学生尽量模仿范唱去唱。

4)难句突破,(通过听唱、相互学习及教师指导的方式解决)????

树 树(里 格)梧 桐

5)学唱歌词,在情感表现上,要准确,学会流畅的表达歌曲,把握好歌曲的风格,教师要做正确引导。

(三)拓展视野 积极实践 学会表现 学会创造

1歌曲《十送红军》是一首表现送别之情的歌曲,古往今来有很多表现这一情感的诗和歌曲,谁能说出一些?

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歌曲:《送别》《盼红军》《红军阿哥你慢慢走》···

2欣赏古筝、二胡演奏《十送红军》体验不同器乐演奏的艺术效果,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

3根据《十送红军》的音乐情绪及图片,创编一个情景短剧。(如盼归,送别,依依不舍等)。给学生创造表演的空间,让其自由的发挥,体现互动互学原则。学生进行表演,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唱了《十送红军》,让我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历史无容忘却,在发展经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发扬红军的革命传统,继承长征的精神。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

篇二:十送红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歌曲《十送红军》是红军长征之前,流传于江西革命根据地的众多民歌之一。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歌曲旋律中有一个主体(α)和两个复体(b和c)从而构成αbαbcα的结构形态。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虽然在短句间歇时有间奏穿插其中,但从整体来看,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现象。全歌给人的情绪感觉是融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为一体。装饰音及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极富江西地方特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这首江西民歌的音乐特点,语言特点,能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歌曲。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辨、对比、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感受歌曲各段落的不同旋律及不同的音乐表现,进而达到理解歌曲,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歌曲的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了解江西的红色历史,感受战争年代老百姓和红军的鱼水之情,教育学生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艰苦朴素、不怕困难、坚韧顽强。

教学重点:用深情怀念的情绪,准确的演唱歌曲1、3、6段旋律。教学难点:认识区别本首歌的三种不同旋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江西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歌曲《江西是个好地方》,以音乐的形式走进江西,感受江西的人文美景,了解江西的红色历史(多媒体创设意境,更形象直观的了解江西)。

3、请学生介绍江西的红色历史。

4、教师导入课题:学习红色经典《十送红军》

师:江西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风光。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等等,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这些伟大的红色历史是形成和产生江西民歌和江西革命民歌的源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来自红土地的红色经典:《十送红军》,通过歌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发生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的故事,感受红土地的红色经典。

二、学唱江西民歌,感受红色经典

㈠.初听:(欣赏歌曲 初步感知 体会情绪)

?(完整欣赏歌曲一遍)

问题:1。歌曲的基本情绪?

2。歌曲反映什么场面?(通过欣赏讨论交流)

红军要离开根据地,即将踏上长征路,在几年的土地革命中红军早已和广大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这首歌曲反映就是革命根据的的广大群众对红军依依不舍的心情。

㈡。复听(分析歌曲 探究理解 听赏唱结合 感知风格)

问题:歌曲每段的旋律都有变化,你听出来了吗?

(初唱旋律,感受旋律的不同)

板书:(三种不同的旋律)

①第一种:

②第二种:

③第三种:

(播放歌曲)

1哪些段的音乐是相同的?

2各段都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3歌曲旋律、歌词有什么特点?

4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更具江西地方特色?(交流)

旋律委婉悠扬,优美流畅,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每句之后都有个小间奏,唱一句一停顿,给人伤心、难过、抽噎的感觉,军民鱼水情深。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装饰音的运用,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更具江西赣南地方特色。

2、再唱:(细哼歌谱 学唱听练 训练技能 熟练歌唱)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感受根据地的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情意,感受江西赣南民歌的风格特点

1、听、看、跟老师划拍唱谱,感受2/4拍子的节拍特点。

2。跟随伴奏音乐轻声哼唱第1段歌谱,感受歌曲的旋律的婉转。

3、完整学唱歌曲第1、3、6段歌词,在情感表现上,要准确,学会流畅的表达歌曲,把握好歌曲的风格,教师要做正确引导。

?分小组、男女生、师生歌曲接龙等形式完整学唱歌曲。

3、歌曲演绎

根据《十送红军》的音乐情绪及图片,按小组分别编一个情景短剧。(如盼归,送别,依依不舍等)。给学生创造表演的空间,让其自由的发挥,体现互动互学原则。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

三、拓展延伸

1。《十送红军》是一首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江西民歌

?红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你知道的江西民歌有哪些?说说歌名或唱上一小段(使学生了解江西民歌,进而激发对江西、江西民歌的热爱之情)如:送郎当红军、请茶歌、斑鸠调、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等。

四、小结

篇7:《十送红军》向着信仰前进

导演:毛卫宁

编剧:李修文

主演:佟大为、谷智鑫、王雷、李小萌、刘威、萨日娜等

题材類型:战争

出品:小马奔腾

当“手撕鬼子”、“女战士被强奸后小宇宙爆发干掉所有鬼子,裤子都自动穿好”等画面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里屡见不鲜时,本来以厚重、严肃而著称的战争戏缺失了最基本的灵魂,这种雷人剧情、偶像化、奇侠化的表现手法也遭到诟病。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有信仰、有灵魂、有故事、有情感、有现实意义、有人文关怀的战争戏出现。始于1934年,终于1936年的红军长征,是当之无愧的,由千百万普通红军战士谱写的英雄史诗。《十送红军》就截取了长征过程中十个既独立又相关的故事,将这段历史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搬上荧屏。

《十送红军》以长征为线索,穿插着讲述了十个普通红军战士的故事。他们不同年龄、性别、兵种,却有着共同愿望,那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和传递红色的星星火种:钟石发奉命给钟家留后却最终和儿子们一同赴死;张二光帮助残疾的昔日神枪手战友们重返战场;政工干部贺坚遭遇结发妻子逼婚,在战场上完成婚礼;炊事兵贺老憨一心求战死,却不得不抚养低能战士郑十一斤;女红军戴澜在大渡河畔追赶队伍;伍炳小分队在雪山前遭遇另一支“红军”;文艺兵沙奎在草地笑对中毒和死亡;邓秋生意外顶替同名模范,两人共用一个名字在渭河战死;班长贾学会在六盘山前护送战友郭小满尸体回家;高福星和一群身负重伤的红军战士在吴起镇外帮助战友们完成临终遗愿。最终,在这群默默无闻的战士的共同守护下,红色政权的火种终于安全的保留了下来,渐成燎原之势。

在文化信息量庞然增长,物质文明高度繁荣的当代社会,随着观众的日常生活节奏加快,快餐文化逐渐受到观众的追捧,“娱乐至上”、“去崇高化”的浮躁意趣也在悄然滋长。部分媒体围绕着明星、绯闻推出娱乐节目;一些影视公司就着“雷点”创作夸张的电视剧。电视剧作为最具传播力与渗透力的一种媒介,对观众的影响力远超过其他娱乐形式,其具有的社会价值引导作用也自然不言而喻。特别是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更是承担着宣扬正能量、传达正确信仰的功能。

表现形式的创新

电视剧《十送红军》以三集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讲述一个故事,一组人物,而每个故事既各自独立、架构圆满,同时又相互关联,贯穿一线。十个故事、十组人物、十场牺牲、十次送别,《十送红军》在叙事时间跨度上贯穿长征史歌始末,在叙事空间上涉及到从瑞金挥师、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爬雪山、过草地、到吴起镇胜利会师等最重要的历史环节。在电视剧创作领域,这样的板块叙事与线性叙事相结合的架构本身就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十送”与“长征”在文艺学的角度是项重大课题,如何表现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复杂人物是个固有的难题。十个故事,每个故事讲述一种典型的革命情感,一段典型人物的写照,十次送别,同样也是从多个兵种的视角,全面诠释长征的一曲雄浑交响。而十个故事的组合也正是对长征精神的一种领悟:长征不仅是一个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选择,更是无数普通战士和革命者用双脚和鲜血所谱写的史歌。

“十送”的信仰

“十送”是奉献:十个故事勾勒出十种情感,却又诉说着同一的信仰——勇于牺牲和奉献。“奉献与利他精神是实现自身价值和战胜一切腐朽没落与艰难困苦最本质的表现特征”。“送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们的牺牲,历史送走了他们,但也是他们给我们传递了革命的希望和今天的胜利。每一次的牺牲都有他的意义,每个人的牺牲都应被铭记,在八十年后的今天,《十送红军》所力图传达的是每滴血、每一步对生活在当下人们的激励。十组人物化身十种符号,他们的情感和追求是个体的,但这种诉求和理想却又是超越的,无数的行动汇聚成一种力量,无数呐喊汇成一个声音,无数牺牲和奉献铺成一条路。

“十送”是传承:一张照片,一部电台,一架手风琴,一面奇特的军旗,一声嘱托,寄情于物,寄情于话语,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他们的精神随之传承。留下的是责任,于战友的责任,于组织的责任,于国于民的责任。一个人的倒下,却播下了一颗种子。通过传承,在每个战士心中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供后人乘凉。

“十送”是信仰:在《十送红军》中我们看到这些人物的坚持、乐观、重于求实、善于团结、不怕困苦和不惧死亡。他们的力量来自于信仰,而他们的血肉又构筑起信仰的城墙。因为坚信会胜利,而乐观;因为笃信定胜天,而坚持;因为执信共产党,而奋进。“信仰”没有被他们挂在嘴边,却无一不在追寻着革命的轨迹,哪怕要为此付出生命。他们是信仰的实践者,也让人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主旋律也要接地气

《十送红军》坚持“绝对红色主旋律”与“强情节强情绪”两种风格相融合,同时相互补充完善的路线。一方面,确立并深化红色史诗的概念,既有宏大战争场面的展现,又着重宣传党的革命路线方针,宣传红军英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美好未来而牺牲的精神;另一方面,故事更加注重人物塑造和戏剧性效果,同时引入成功类型剧的必备的元素,使之具有更丰富的类型特点。避免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和死板的说教。在红色题材范围内去追求“接地气”,这不仅符合市场规律,符合现代观众对自身的期盼,也是剧中人物人性光辉、真挚情感、饱满情绪的展现。在制作层面,《十送红军》参照成功影视作品的模式,即“史诗巨制与明星效应叠加”,采取“偶像化叙事”的思路,启用大量明星演员。挑选观众时,也考虑剧中角色和电视剧市场的双重因素,一方面选择观众接受度高的“熟脸”,另一方面为明星们挑选最适合他们的角色,让其最大发挥其表演才能。

篇8:《十送红军》的公开课教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十送红军》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江西民歌的风格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江西的红色历史,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艰苦朴素、不怕困难、坚韧顽强。

四. 教学重点:了解江西红色历史,感受体验歌曲情感。

五. 教学难点:“树树(里格)梧桐”这里是音程九度大跳的演唱技巧。

教学过程:

1:播放《十送红军》,让同学们依次进教室

2:导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采茶舞曲》和《龙船调》,了解了长江以南,长江以北的音乐特点。下面我们再来听听这两首歌曲,听完以后请同学起来复习一下这两首歌曲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播放音乐)

学生回答:《采茶舞曲》:情绪欢快,旋律流畅清新,运用方言演唱,糅进了越剧的唱腔,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龙船调》:开头带有带有明显的山歌风味,明亮高亢,自由而畅达,造成一种远距离打招呼的感觉,再加上半说半唱的形式,是歌曲风趣诙谐。

教师讲解:很好,通过这两首歌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江以南、以北的音乐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西的民歌《十送红军》听听它和前面两首歌有什么不同之处。

3:授新:(1).听、议(歌曲感受)完整欣赏歌曲一遍。

提问:歌曲反映什么场面?表达了什么情绪?为什么要一送再送,送了十遍?

(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回答:红军要离开根据地,即将踏上长征路,在几年的土地革命中早已和广大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老百姓们一送再送的场景,表达了对红军依依不舍的心情。

教师讲解: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认真听了。在江西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源地——安源等,当然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民歌,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十送红军》就是其中一首红色经典。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去演唱呢?下面我们再来听一听。

进行第二次欣赏后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歌曲给人一种压抑,难过的感觉。

教师讲解:是啊,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演唱者带有抽噎的语气,统观全歌,其音乐情感是留念、企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的。

(2)学唱歌曲,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情感跟着伴奏小声哼唱一遍。

(3)找出演唱中的难点:“树树里格梧桐”这里是九度音程关系,老师范唱,学生跟唱,突破难点。

(4)全曲有感情的演唱一遍。注意发声状态。

(5)分组进行比赛,要求一部分人演唱,一部分人分别扮演红军和老百姓。

4.让学生起来总结长江中下游江西这个地方民歌的特点:涌现了大量的表达人民与红军战士鱼水深情的歌曲,歌曲真挚、朴实。

5.再次播放《十送红军》,在音乐声中结束课程。

七:小结:师:江西这片红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民歌,更孕育了勤劳纯朴的人民。今天,我们唱响了红土地的歌曲,唱热了我们的心扉。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我们应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最后,让我们唱着《十送红军》结束这节课。

篇9:七年级音乐《十送红军》的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长江两岸,所选的教材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唱江西民歌《十送红军》,通过聆听、模唱、创编等要素,学生能够喜欢上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

本课选择人音版七年级教材第十四册第三单元《长江两岸》中的第一课时《十送红军》,这是一堂教唱课。歌曲《十送红军》是红军长征之前,流传于江西革命根据地的众多民歌之一。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全歌给人的情绪感觉是融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为一体。装饰音及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极富江西地方特色。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接触过一些红歌,对于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还具备一定的演唱水平。学生处于变声期,尤其是男生,指导学生注意嗓音保护,不要喊叫。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出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江西的红色历史,学生能够喜欢上江西民歌

二、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深情地去演唱江西民歌《十送红军》

三、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等方法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从中感受江西民歌的魅力

结合本课的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定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 1  2 23|2?35 35 |

树树(里格) 梧 桐

教法学法:

主要通过“聆听”“歌唱”“创造”等要素,让学生去感受歌曲的情绪,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去把握歌曲的整体形象。

教学过程:

我主要设计三个环节来完成本节教学:

一、创设情境,走进江西

1、欣赏歌曲《江西是个好地方》

师:这是哪里的民歌?歌曲中描绘了哪些地方?

歌曲中唱到了南昌、井冈山、瑞金、庐山等中国革命的摇篮之地,从歌曲中寻找这些革命圣地,目的是为了引出学生对红色历史的了解,为下一步介绍江西红色历史作好铺垫。

2、请学生简单介绍下江西的红色历史。

师:通过历史,你们能说说这些地方都有哪些特别的意义呢?

南昌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支红色军队;中国的长征举世闻名,起始点江西瑞金至井冈山大会师,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红军不畏强敌、不怕艰险、艰苦奋战,取得了长征的最后胜利;庐山,不但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还是中国革命值得大写一笔的`地方,党中央三次决定性的会议在这里召开等

3、教师导入课题:学习红色经典《十送红军》

师:江西是个好地方,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等等,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这些伟大的红色历史是形成和产生江西民歌和江西革命民歌的源泉,从而老百姓对红军有很大的敬重和爱戴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来自红土地的红色经典《十送红军》,通过歌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红土地的红色经典。

二、学唱歌曲、感受红色经典

1、初听歌曲(完整欣赏整首歌曲)

师: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你感受到的是个什么样的场面?

通过欣赏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及所表现的场面,用歌词的意境感动学生。

教师小结:红军要离开根据地,即将踏上长征路,在几年的土地革命中红军早已和广大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这首歌曲就是反映革命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对红军依依不舍的心情。歌中唱到“十万百姓泪汪汪”,大家想象一下那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呢?

2、复听歌曲(轻声跟着音乐哼唱)

①师:歌曲中的旋律、歌词有什么特点?

(旋律婉转细腻,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每句后都有一个短小的间奏;还有一些装饰音;歌曲像在叙事,一字多音,还有衬词。)

②师:每句后面都有个间奏,歌曲是想表达什么吗?

(给人以伤心、难过、抽噎的感觉,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表达了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

③师:你从哪里看出歌曲具有江西地方特色?

(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更具江西赣南地方的特色。)

④师: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混齐-男低-女齐-女低-男高-男齐

3、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①  解决难点

师:你认为最难唱的一句是哪一句?

歌曲九度的跳跃

出示:1 1  2 23|2?35 35 |

树树(里格)  梧 桐

设计理念:让学生提出难点,老师可作适当的示范或跟唱,通过听唱、同学间相互学习及老师指导解决难点。

②  学唱曲谱

师:找一找有哪几句旋律是相同的?

让生跟着钢琴模唱,注意一字多音和装饰音的地方

③  带词演唱

注意:A、第11、12小节“哀”的一字多音与“号”的装饰音

B、第13、14小节“3”至“2”大跳,音准把握

C、第19、20小节一字多音

还要注意短句与间奏的连接要准确、自然。

4、师:歌名为什么叫十送红军呢?

在红军踏上两万五千里长征时,各个村子的百姓都去送别红军。表达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盼望,是一种难舍难分的感情

5、这首歌曲要带着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呢?

有点恋恋不舍、要深情,是一种送别之情

6、体验音乐情感

师:歌曲《十送红军》是一首表现送别之情的歌曲,谁能吟诵或演唱下古往今来有表现这一情感的诗和歌曲吗?

如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元二使安西》等。歌曲:《送别》等。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熟悉的诗词和歌曲,更深刻地体会离别之情的伤感和期盼。并将这一情感融入歌曲中,让学生再一次有感情的演唱《十送红军》

7、歌曲创编

小组、男女生、师生歌曲接龙等形式演唱歌曲,或是在间奏部分加上伴奏。

(指导学生切不可喊唱,抬高眉毛,轻唱)

三、歌曲拓展,感情升华

(1)电视连续剧《长征》中曾多次使用了《十送红军》,它的片尾曲就是《十送红军》,我们一起通过画面来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情绪

(2)了解其他江西民歌以及歌颂红军长征的歌曲。

欣赏《送郎当红军》,并与《十送红军》在情感上作简单的对比。

(3)说说还知道哪些江西民歌以及表现红军长征的歌曲。如:请茶歌、斑鸠调、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七律·长征、过雪山草地、四渡赤水出奇兵等

设计理念: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更加了解江西民歌,了解长征。

四、课后小结

师:同学们,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者用他们的生命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一切,做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中国人。我从大家的歌声中感受到同学们对红军的敬仰之情,希望能发扬我们红军的长征精神。大家回去多搜集一些长江两岸地区的音乐,望我们能发现它们更多的闪光点。

上一篇:选准突破口 找准切入点 - 长春新闻网下一篇:程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