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十八大报告有感

2024-05-01

观十八大报告有感(精选6篇)

篇1:观十八大报告有感

观十八大会后感言

在没经过这个上午之前,我曾以为十八大的精神和我的人生方向没有任何交集。但是在经过这一上午的两个短片的学习,我的心中多了很多莫名的感动,原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目标和他息息相关。胡总书记做的十八报告让我感触颇深。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34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首先要准确把握十八大的基本精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则是十八大的灵魂。“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继续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特别是胡总书记的报告,博大精深、意义深远,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继续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要把握好报告的主题和灵魂,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全体专卖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上来。要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督”等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习主席的一番发言让我感触颇深,他的那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想这不仅仅对个人而言而是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如此,那就是脚踏实地。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对我们实现我们每个人的中国梦都是很有帮助。在我看来,何为中国梦,工人的中国梦就是提高他们的待遇,保障他们的工作稳定性;医生的中国梦就是提高人民的医疗水平,使人民的健康得到保障;政治家的中国梦就是使全国人民可以达到小康生活的标准,使国家变得繁荣富强;而身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的中国梦是什么呢,是努力做好接班人的准备,是努力使国家繁荣使社会和谐稳定,是将个人的理想与目标与国家的需要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应有的中国梦,是我们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其实一切都最终结束在习主席的那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2013年3月24日晚

篇2:观十八大报告有感

一、丰富国家发展目标

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延续到十六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 并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都已经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国家发展目标。中共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总体布局又拓展为“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权益, 并且将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单独的标题进行详细讲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讲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 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目标。

关于文化建设, 讲到文化建设应该是“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由此,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关于经济建设, 提出了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目标, 即“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些新的发展目标, 不仅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发展的新期待, 更体现了执政党的雄心壮志、与时俱进。

关于居民收入增长, 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十六大提出, 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提出,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两次大会均未对居民收入增长提出具体量化目标。十八大针对居民收入增长不仅提出了量化目标, 而且还是倍增目标, 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也进一步反映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思想。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早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 此后,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以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作了重申。而且, 目标所包含的内容, 在我们过去10年的改革发展中, 中国共产党不断的进行明确。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上的重要时间节点和目标, 这是深刻理解中国是否有改革时间表、路线图的重要基础。因此, 中共十八大报告对于这个发展目标给予了更为深刻、全面的阐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而且讲到, 要建成小康社会, 必须坚持改革和发展,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从“建设”到“建成”, 这一字之变, 是个质的飞跃, 这一字之改的“含金量”很高, 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 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三、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 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 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 第一次是将邓小平理论列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次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三次是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 因而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新的科学回答, 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 在十八大报告中, 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四个自觉”, 即: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就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具体的努力方向。

四、政治改革要坚持制度建设导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这段讲话, 极具强针对性, 把政治体制改革置于改革发展的全局当中来思考, 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对于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报告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单独作为一个小标题来论述。论述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构件加以展开, 并由此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制度改革和改革措施。报告中说,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 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许多改革措施或提法富有创新, 如: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 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 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 等等。

五、提出党建的新格局

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十八大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格局。胡锦涛强调, 全党必须牢记, 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 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 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段话明确阐述了党的建设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不仅指出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之根本, 也指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依据;不仅强调了今后党的建设的主线, 还强调了党的建设的五大新部署, 即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不仅指明今后党的建设要增强“四自能力”, 还要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步入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历史起点的重要时刻, 在经济高速增长、物质不断丰富的同时, 如何看待取得的成就以及面对的挑战, 成为执政党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而作为执政党, 必须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作为执政党, 要“坚定理想信念, 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同时, 党员、干部要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六、变革创新是报告的主旋律

十八大报告以变革创新作为主旋律。报告由十二个部分组成, 内容尽管不同, 但是以变革创新作为主线将其联系在一起, 为我们呈现了在过去的10年, 过去的5年以及未来的8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人民从事的各项事业, 取得的各种成就以及进行的各类探索创新。“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把握时代发展要求, 顺应人民共同愿望, 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 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永葆国家发展动力”, 以此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反复出现了50多个“创新”, 并把创新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比如, 创新型国家、社会管理创新、党建改革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等等。并要求将“创新驱动”作为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 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央对创新发展这一理念的高度重视。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和创新, 这是我国过去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经验, 是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摸索前进中得到的普遍共识。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创新, 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七、构建新理念

执政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是观念认识的多元化。那么, 如何在多元的社会里构建新的共识, 搭建新的观念沟通平台, 就需要不断地提出新的理念来整合和引领各种不同的观念。

在讲到共产党执政的目的时, 更加注重执政为民的理念。“人民”两个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145次, “群众”一词出现了38次。这充分体现出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关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提出“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都体现了党十分注重民主法治理念。关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提出了公平正义的理念, 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关于社会建设, 要树立“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理念。在讲到国际关系的时候, 提出要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 等等。

八、高扬团结的旗帜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临近结束时, 站在国家发展和世界和平的高度, 呼吁“团结就是大局, 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 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 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 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

十八大报告宣示了中国必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要什么状态、建什么社会”这些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福祉的重大问题, 绘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蓝图, 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是,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 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蓝图, 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尤其是在国外敌对力量依然存在、国内社会关系依然复杂、党内腐败问题尤为严峻、改革发展任务愈发艰巨的条件下, 强调团结更为必要。因此, 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团结”, 体现了党中央的高度政治清醒, 同时也是在告诫和警醒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爱护“团结”、倍加增进“团结”,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营造稳定和谐、团结奋斗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篇3:我读十八大报告

听完报告我发现:三次报告基本相同处:一是题目都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是总结过去基本上是成绩讲到,不足写明。三是指导思想是基本相同的。四是今后总体目标任务基本上是相同的,工作布局基本上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一国两制、对外开放和党自身建设。

领导如山,岿然不动;治大国如同烹小鲜,以少翻为妙;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者,近现代有美国一部宪法治天下,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型化,能够避免瞎折腾。

粗线条比较三次党代会报告,我以为,十八大报告最大的亮点,是把生态文明单列一条系统论述。这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发展基本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二大亮点,是指导思想上的“三合一”。第一重三合一,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合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重三合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论体系,又是一种道路体系,还是一种制度体系,对此,“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第三大亮点,是十八大亮出了协商民主这一条路子。这是一条改革的路子,而且是稳步改革,它不仅比保守好,也比冒进好。

篇4:多方视角解读十八大报告

【报告原文】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解读:“从四位一体上升到五位一体, 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 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代表认为,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既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 又是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摘自人民网)

建成小康

【报告原文】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 全面把握机遇, 沉着应对挑战, 赢得主动, 赢得优势, 赢得未来, 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解读:“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 一字之差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 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过去十年, 中国由世界第六大经济体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这十年,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和8.1%, 是新中国历史上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当前, 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摘自人民网)

四化同步

【报告原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解读:“坚持四化同步, 必将促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大幅上升,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使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更显著。”四川达州市委书记焦伟侠代表说。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到2011年, 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 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 达到了51.27%。这表明我们已经告别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 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 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相互促进, 既是为工业化创造条件, 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涉及大量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 ”焦伟侠代表说。

“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可以提高效率, 也是提高工业经济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但有的地方把信息化理解偏了, 以为信息化就是买设备。”新疆克拉玛依市市长陈新发代表说, “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最重要的是管理, 其次是标准, 第三是数据, 第四是软件, 相对而言, 硬件恰恰是最简单的。”

在未来二三十年里, 我国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 这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 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陈新发代表说, “坚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一项开创性工程, 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摘自人民网)

两个翻番

【报告原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

解读: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代表们认为, 双指标同步提出, 说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内蒙古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代表说:“报告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提出明确的倍增目标, 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进一步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 让人倍感温暖。”

(摘自人民网)

美丽中国

【报告原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解读: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八大报告, 首次提出“美丽中国”、“三个发展”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 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 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浙江省政协代秘书长孙文友代表说, 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理应成为大家的责任和共识。

篇5:观十八大报告有感

十八大报告中用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分别是国家、社会、个人, 从国家层面上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上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从个人层面上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八大报告还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 要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同时指出要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由此纵观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公立医院改革, 可以看出公立医院的核心价值观错位。公立医院发展改革的措施以及方向, 严重违背了平等、公正及为民的原则, 忽视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及其社会责任, 打着非盈利的幌子, 干的却是追逐利益的勾当。公立医院仍然在搞企业化管理, 市场化经营, 把医疗视为产业。医院越建越大, 越来越豪华, 忽视百姓之感受, 加重百姓就医负担;过度医疗成为目前医院医疗之常态, 作为医院的主要创收手段, 成为看病贵的源头。过度医疗掏空了患者的口袋, 恶化了医患关系, 导致了伤医事件的频发。患者或其家属行凶伤医, 一不为图财, 二不为劫色, 只是纠结于医疗费用。频发的恶性事件影响了社会稳定, 影响了社会和谐, 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更不符合十八大精神。

其实, 公立医院的改革方向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切断医生之收入与患者付费的直接联系”。目前出台的公立医院改革措施均离此要求相距甚远, 近期进行的各种主题活动、专项治理均在回避这个关键问题。要拿出勇气, 直面医院改革矛盾的焦点, 不回避, 敢于碰硬。同时, 也在考验着改革的设计者, 情是否为民所系, 钱是否为民所投, 有没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负责的精神。

篇6:观十八大报告有感

一、现阶段收入分配领域差距的状况

报告提出, 到2020年,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并且还特别强调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01年翻一番的目标。公平内涵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在经济领域, 特别是收入分配领域的社会公平状况, 是衡量社会公平状况的最直接依据, 是分配状况是否公平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直接影响着社会成员对公平状态的感受与评价。在这些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消费需求总是上不去, 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中低收入者比例大, 消费能力不足所致。

1、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和不断建设, 我国社会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2010全年我国全体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 剔除物价上涨等因素, 同比上年的实际增长约为10.9%;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 同比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1%, 城镇为35.7%。与此同时, 随着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收入分配体制和收入分配的状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另外, 中国国家统计局从2000年公布整体基尼系数为0.412, 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之后不再公布整体基尼系数, 只公布农村基尼系数。2011年, 中国农村基尼系数为0.3897。据联合国测算, 201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了0.55, 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中国的贫富差距正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同时也是产生众多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具体说来,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持续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而且速率加快。1980 ~ 1985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从2.5:1缩小到1.86:1。但是, 此后的二十多年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处于逐步扩大的趋势中。从城乡居民收入来源看,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 城镇居民收入虽然仍以工薪收入为主, 但收入来源趋于多样化, 尤其是来自经营性净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

二是城镇与乡村以及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地区性特征集中表现为东、中、西地区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增长, 使东、中、西三部分地区的居民收入分配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变化, 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也直接造成了居民收入分配地区性不平衡特征的日益突出。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得我国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地区差距呈现逐步扩大趋势, 在本世纪初趋于逐年下降趋势;随着国家包括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等国策战略的推行, 地区差距比例增幅在逐渐缩小, 但地区之间的高低绝对差额仍在进一步扩大。其次, 各地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也呈现扩大趋势——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最高与最低的地区差距从九十年代开始便呈扩大趋势, 1995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为4246元, 是最低的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880元的4.83倍, 而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市的7066元是人均收入最低的贵州省的1722元的4.20倍, 可以看出, 差距并未缩小。

三是城乡内部和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1978 ~ 2008年间, 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从0.16到0.37, 上升了0.21,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从0.2124上升到0.3698, 上升了0.1574。两者相比,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速度要快于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

2、弱势群体的贫困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改善

我国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不仅体现在居民收入分配的地区和城乡差异上, 还突出地体现在当今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收入分配在社会范围内的不平等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收入分配差距的日益加大, 使弱势群体的利益已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进而加深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 导致社会中出现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

二、现阶段收入分配领域差距的原因探析

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曾经深刻地指出, 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 也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混乱动荡的方面, 没有很好理解为什么这些变化会发生, 以及会起怎样的作用高就不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国内很多学者都曾研究过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总结起来是以下几个观点:

1、政策因素

政策的倾斜是关于导致中国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中最显而易见的因素——改革开放之初, 国家大力发展东部沿海经济,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同时也在二十年的不平衡政策倾向中使得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收入差距持续不断的扩大。另一方面, 在传统的经济体制和宏观政策下, 更多侧重于要素和产品价格在分配中所起的作用, 致使资源占有和经济环境优势相分离——现存的价格体系所形成的东部地区在经济上的比较优势与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厚的资源优势不能很好的结合, 或者在联系过程中增加额外地投入或消耗。

2、财产因素

金融资产的多少也是引起收入分配不均等、层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资产多在社会分配中的贡献率大, 因而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就高。例如, 城市居民中金融资产占有率最高的20% 的居民拥有的资产量占全体城市居民总资产的比重高达48%, 而最低的20% 居民仅占4%。

3、市场化因素

在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的收入分配领域中, 在当今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形态中, 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早已取代了传统的计划分配方式成为最主要的收入分配制度。具体到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社会, 由于资本、技术等要素的供给短缺以及低价劳动力的大量产生, 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市场因素则转向劳动者收入份额的下降和资本所得份额的上升。

三、正确认识现阶段下社会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指标, 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之意, 是实现人民富裕和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 是社会发展进步、社会文明的一种价值取向, 同时, 也是人类自身实现平等和解放、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因而, 我们只有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处理好有关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问题, 才能提高广大人民的幸福感, 才能更好的协调好各方面的社会关系, 而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整个社会才会更加的和谐稳定, 才能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首先,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要注重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在具体的社会经济生活中, 随着效率的提高, 公平也会有所增长, 随着公平环境的实现, 效率也会相应的有所提高, 可以说二者在其发展趋势上是保持一致的。注重效率则意味着,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物质保证, 社会利益这块蛋糕也要不断做大;注重公平则意味着, 在分配这块蛋糕时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实现分配的公正、合理。而这种关系的构建与维护, 必须建设一个良好的、公平的社会环境来调节分配和保证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是公平、合理的。

其次,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又要注重调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虽然说, 就社会发展的整体而言公平与效率是相互统一的, 但就部分和一定时期的发展过程而言, 二者具有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片面的追求效率就会造成公平的缺失, 而过分强调分配的公平又会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效率的提高, 这种矛盾现象表现的出公平对效率的“滞后性”影响, 因而, 在理解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关系时, 我们应当注意理解:绝对的效率或者绝对的公平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都是不存在的, 而绝对的公平只能导致落后的不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平均主义产生, 同时, 公平的分配和效率的提高也不是绝对的, 它是在各个领域内, 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 我们应重视两者之间的相互矛盾的特性, 同时要注意二者的相互联系, 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研究解决对策。

最后,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还应注重公平于效率含义的多重性, 以及由此引起的二者关系的复杂化。在现实的经济社会过程中, 如何处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内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任何选择在具体经济行为下的公平与效率之间目标, 是每个企业、单位都要面对的两难选择。我们应该懂得, 在关于具体的社会经济行为中公平与效率谁先谁后的问题, 并不是一个可以固化或者有据可依的东西,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 把握公平、效率的基本原则来应变处理。可以说, 实现社会生活的公平正义和公平分配下的效率提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和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在现阶段, 其基本目标就是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所讲的:“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公正。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 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特征的经济转轨也进行了20多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 社会财富持续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 但是, 以收入差距、城乡差距为代表的社会公平和效率问题仍然在大范围内存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 为切实缩小贫富差距而努力。如何使居民收入分配趋向更加合理化, 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接下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所应注重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收入分配,公平,效率

参考文献

[1]姜杰, 朱青梅.公共经济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2]张向达, 赵建国.公共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记得那一次出发-记叙文作文700字下一篇:《此时众生》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