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红军表格教案

2024-04-29

十送红军表格教案(精选6篇)

篇1:十送红军表格教案

《十送红军》教案

德阳东电中学教师:张雪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十送红军》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风格,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音区跨越大,弱起节奏型。

三.教学过程

1.热身式导入

2.欣赏全曲

感受音乐,初听,再次听

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3.学唱歌曲。

A读歌词,品意味。

B哼唱歌曲。这样既能完成简单的发声练习,又让学生熟悉了旋律。欣赏完过后提出回答问题。

C指出歌曲的重难点

D展现歌曲,表现歌曲的情绪

4.创新教育

改编歌曲。摇滚风,流行歌。

四.人文关怀

篇2:十送红军表格教案

教材分析:

歌曲《十送红军》是红军长征之前,流传于江西革命根据地的众多民歌之一。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歌曲旋律中有一个主体(α)和两个复体(b和c)从而构成αbαbcα的结构形态。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虽然在短句间歇时有间奏穿插其中,但从整体来看,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现象。全歌给人的情绪感觉是融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为一体。装饰音及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极富江西地方特色。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这首江西民歌的音乐特点,语言特点,能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歌曲。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辨、对比、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感受歌曲各段落的不同旋律及不同的音乐表现,进而达到理解歌曲,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歌曲的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了解江西的红色历史,感受战争年代老百姓和红军的鱼水之情,教育学生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艰苦朴素、不怕困难、坚韧顽强。

教学重点:用深情怀念的情绪,准确的演唱歌曲1、3、6段旋律。教学难点:认识区别本首歌的三种不同旋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江西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歌曲《江西是个好地方》,以音乐的形式走进江西,感受江西的人文美景,了解江西的红色历史(多媒体创设意境,更形象直观的了解江西)。

3、请学生介绍江西的红色历史。

4、教师导入课题:学习红色经典《十送红军》

师:江西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风光。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等等,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这些伟大的红色历史是形成和产生江西民歌和江西革命民歌的源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来自红土地的红色经典:《十送红军》,通过歌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发生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的故事,感受红土地的红色经典。

二、学唱江西民歌,感受红色经典

㈠.初听:(欣赏歌曲 初步感知 体会情绪)♪(完整欣赏歌曲一遍)问题:1.歌曲的基本情绪?

2.歌曲反映什么场面?(通过欣赏讨论交流)红军要离开根据地,即将踏上长征路,在几年的土地革命中红军早已和广大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这首歌曲反映就是革命根据的的广大群众对红军依依不舍的心情。

㈡.复听(分析歌曲 探究理解 听赏唱结合 感知风格)问题:歌曲每段的旋律都有变化,你听出来了吗?(初唱旋律,感受旋律的不同)板书:(三种不同的旋律)

①第一种:

②第二种:

③第三种:

(播放歌曲)

1.哪些段的音乐是相同的?

2.各段都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3.歌曲旋律、歌词有什么特点? 4.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更具江西地方特色?(交流)

旋律委婉悠扬,优美流畅,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每句之后都有个小间奏,唱一句一停顿,给人伤心、难过、抽噎的感觉,军民鱼水情深。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装饰音的运用,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更具江西赣南地方特色。

2、再唱:(细哼歌谱

学唱听练

训练技能

熟练歌唱)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感受根据地的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情意,感受江西赣南民歌的风格特点

1、听、看、跟老师划拍唱谱,感受2/4拍子的节拍特点。2.跟随伴奏音乐轻声哼唱第1段歌谱,感受歌曲的旋律的婉转。

3、完整学唱歌曲第1.3.6段歌词,在情感表现上,要准确,学会流畅的表达歌曲,把握好歌曲的风格,教师要做正确引导。

♪分小组、男女生、师生歌曲接龙等形式完整学唱歌曲。

3、歌曲演绎

根据《十送红军》的音乐情绪及图片,按小组分别编一个情景短剧.(如盼归,送别,依依不舍等)。给学生创造表演的空间,让其自由的发挥,体现互动互学原则。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

三、拓展延伸

1.《十送红军》是一首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江西民歌

♪红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你知道的江西民歌有哪些?说说歌名或唱上一小段(使学生了解江西民歌,进而激发对江西、江西民歌的热爱之情)如:送郎当红军、请茶歌、斑鸠调、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等。

四、小结

篇3:《十送红军》身世之谜

这是2013年10月出版的《镇巴民歌精选》(DVD)中的一首。

歌曲的旋律与人们以前熟识的空政版的江西民歌《十送红军》完全不同,但仔细对比歌词,除去“里格”和“介支个”这类赣南客家话的典型衬词以及地名外,段落、句式几乎一模一样。

在陕西文物局“汉唐网”等网站,能看到向成忠的一篇《唱遍神州的<十送红军>源自陕西镇巴》的文章。“付文学去世前一直有个心愿,为《十送红军》歌词正源。”向成忠说,这是他写这篇文章的缘起。

采词者说

付文学是汉中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镇巴县志编纂委员会委员,镇巴县政协一、四、五届委员,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他一生发表了250多首歌谣,其中包括《十送》(当时搜集整理时标题是《十送》)。

1956年10月,付文学被抽到民政科从事普查革命烈士的工作。他获知朱有炽曾任过川陕省赤北县苏维埃税务局局长,其妻陈昌秀曾任两河口乡苏维埃妇女委员委员长,就专程到西乡街找朱有炽。

两人一开始谈的内容是关于革命烈士和革命斗争史实,聊性渐浓时,朱有炽唱起了歌谣“徐向前到川陕,空山坝扎营盘,恶人个个脑壳砍,打得川军垮了杆”,还唱了一首更长的歌谣,就是《十送》。

据付文学生前留下的一篇短文回忆:“1956年10月中旬,我到了永乐乡后,乡上让我到西乡街找朱有炽,他曾任川陕省赤北县苏维埃政府税务局局长。次日,我步行40多华里,到了西乡街朱有炽家,晚上边谈边记录。他唱了好几首红色歌谣后,说还有一首长的,一共十段,歌名叫《十送》。他说我记,记完,一段一段地念给他听,有错的地方作了纠正。我回县以后,把搜集的红色歌谣进行了整理。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十送》,把这首歌谣以‘富饶’的笔名抄寄给了《民间文学》编辑部。”

两年后,大约是12月上旬的一天,付文学到渔渡公社办事,顺便到邮局给镇巴报社寄稿件。在邮局营业室,付文学收到一位老同志转交给他的信。这封信是中国民间文艺杂志社寄来的,信封上写有:中共镇巴县委付文学转交富饶同志收。他拆开信一看,是杂志社汇来的20元稿费。

能够证实《十送》歌词源自镇巴的,现在还有一位健在者,他就是樊建源。

樊建源回忆说,1958年,他在汉中歌剧团工作时,曾被地委宣传部抽调帮忙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当时工作人员对镇巴县送来的民歌《十送》进行了整理,并以汉中地委宣传部的名义寄给《民间文学》编辑部,当年5月号得以刊发。

“《人民铁道报》的记者在北京图书馆找到了1958年5月号的《民间文学》,并拍了照片发给我。”向成忠把电脑里存的照片找出来给记者看。

为什么同一本刊物会发两次同样内容的民歌歌词?向成忠的解释是因为搜集整理者不同,付文学的是个人行为,首发署名的是汉中地委,但也还是付文学搜集整理报到汉中的。

《十送》歌词除了在《民间文学》刊登外,还被《红色歌谣集》《中国歌谣选》《陕南歌谣》《红军歌谣》《当代陕西》《陕西歌谣》《陕西歌谣集成》《陕西县志》《可爱的镇巴》等文集收入。

采曲者说

在镇巴县文化馆,记者见到了目前在镇巴流传的《十送红军》曲谱的采集者刘光朗。已77岁高龄的刘光朗有“陕南歌王”之誉,现为镇巴县文联的名誉主席。

1959年8月,刘光朗从西安师范毕业后,在镇巴中学当音乐老师。一天,付文学把发表在《民间文学》的《镇巴歌谣十送红军》拿给刘光朗看,并建议他谱曲教给学生们唱。刘光朗看过歌词后深受感动,觉得主题鲜明、立意高雅、词语不凡、生动感人,既有巴山地域特色,又具当年(1935年)的时代特征,是一首难得的好歌。

“这首歌的音乐你记了吗?”刘光朗问付文学。

“我不懂音乐,没法记录。”付文学遗憾地说。

刘光朗尝试着谱了曲,并给学生们教唱,但效果不好。他认为是“曲子不行”。

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以下简称空政文工团)演出了《十送红军》,刘光朗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付文学。付文学买了一本《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的书,他在该书中发现,《十送红军》作为江西民歌排在第四场。“这个怪呀!咋成了江西民歌了?”付文学不解地对刘光朗说。

刘光朗建议付文学写个东西澄清一下,不知什么原因,付文学没写。再过了几年,《人民日报》登了十多首张士燮的作品,其中有《十送红军》。“这咋成了张士燮的作品了?”刘光朗把《人民日报》拿给付文学看。

此后,付文学写了短文“十送红军谁传颂,且听镇巴采集人说”,详细记述了《十送》的采集过程。但这篇文章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力度,也难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可惜了!”刘光朗不仅为付文学可惜,还为一直没能见上朱有炽抱憾。

1963年10月,刘光朗听了空政文工团朱正本、张士燮等以江西民歌曲调编配的《十送红军》,感到这支歌尽管非常好,也很受群众欢迎,但已失去了镇巴原生地的味道,变成了江西民歌,刘光朗觉得有必要弄清这支歌的音乐情况。

当年冬天,刘光朗随县剧团去簡池永乐乡等地演出期间(此前一年他已经从镇巴中学调到了县剧团),专门去朱有炽家拜访。不巧,朱有炽去了四川通江亲戚家。

1964年10月,剧团接到县委宣传部的口头通知,“凡涉及原川陕苏区的革命历史和文艺作品,一律封存,不再公开演出、演唱。”刘光朗不得不将找朱有炽了解《十送》音乐的事儿放了下来。

1978年9月,刘光朗借在简池督查选举之机,再次去拜访朱有炽时,他已经在两年前过世了。作为补救,刘光朗找到朱有炽的老邻居朱达武,他是朱有炽的侄子。朱达武是当地一位爱唱民歌的老人,他告诉刘光朗,朱有炽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老红军、老革命,还十分爱好音乐,是一个能弹会唱、懂得“宫、商、角、徵、羽”等音乐知识的民间艺人。

朱有炽20来岁时,经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傅钟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川陕赤北县苏维埃政府税务局局长。川陕苏维埃赤北县苏维埃政府即在川陕交界的两河口一带(今属镇巴县),西乡街(两河口)是红四方面军入川第一镇,也是红四方面军在创立川陕省苏维埃政权中成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赤北县苏维埃政府,辖通江及镇巴简池、永乐核桃树、三元苏家坡等地。

作为税务局长的朱有炽,主要工作是负责筹款、筹粮,能弹会唱的他,在工作之余搜集、创作了大量革命歌曲,并经常演唱。

应刘光朗的要求,朱达武老人给他唱了朱有炽当年曾自弹、自唱的《十送红军》。刘光朗一边听,一边记谱,这便是现在镇巴版《十送红军》的旋律。

“有点像绣荷包,但因为词的内容不同,又有一些变化。”刘光朗情不自禁地唱完后,给记者解释道。

研究者说

“当时王庸诉朱正本等著作权侵权时,我们就应该为歌词的版权打官司。”向成忠对记者说。

2001年6月,电视剧《长征》曾将《十送红军》作为主旋律在全剧中贯穿使用,引發了一场著作权的官司。

曾指导过《白毛女》《江姐》等音乐剧的作曲家王庸,认为朱正本的《十送红军》是在自己的《送同志哥上北京》的基础上改编的。1960年,朱正本等人到井冈山采风,获得了《送》曲。央视在朱正本《十送红军》曲谱的基础上修改形成了央视版《十送红军》,并在电视连续剧《长征》中反复使用,未向自己支付报酬。经多次协商无果,王庸将朱正本以及央视等一并告上法庭。

法庭经过两次审判,均认为《十送红军》并没有改编自《送同志哥上北京》,二者均源于江西民歌《长歌》。

从音乐旋律上说,空政版是江西民歌毫无疑义,但至于歌词源自何处,又为什么与镇巴的《十送》有那么多的一致性?

1960年,空军司令刘亚楼出访朝鲜期间欣赏了大型歌舞史诗《三千里江山》,回来后就给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张双虎布置了一个任务:三个月内创作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当时的要求是,不要创作的,全部采集革命历史歌曲。为此,刘亚楼还亲自动员老红军、 老干部们到文工团来“献歌”。

为完成这个特殊的紧急任务,文工团创作室的张士燮、朱正本等人专程去江西采风,但无功而返,没有找到一首适合表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的歌曲。

“不管刘司令的禁令了,创作一首吧。”多年后,朱正本在接受一家媒体记者采访时这样回忆说。

1961年建军节,空政文工团创作的大型歌舞剧《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北京中山音乐堂公演。其中歌曲《十送红军》一亮相就受到热烈欢迎,很快传遍大江南北,但署名一直都是“张士燮、朱正本收集整理”。

1961年8月1日,《光明日报》一篇署名卓如的《谈陕南红色山歌》一文中提到,“陕南这块根据地的动荡是个很大的特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它曾被称为人民部队‘八进八出’的地方。红军一来,革命运动就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一旦红军走了,地主反动派就要进行反扑,群众就遭到残酷的大屠杀。但是人民毫不屈服地进行着勇敢的斗争。群众通过山歌来表达对红军的深厚情感。有一首《十送红军》可以看作送别歌的代表。这首歌谣充分地表现了人民对红军的真挚的情感,虽写惜别之情,但没有哀伤、绝望的情绪。”文章列举了一段歌词,内容与镇巴《十送》中的“四送”只字不差。

1932年冬,张国焘、徐向前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16000余人,由鄂豫皖区进入川北,与王维舟率领的当地革命武装会合,攻下南江、通江、巴中等县。1933年,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苏维埃政府,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疆域”。当时其范围包括二十三个县政权,约六百万人口,红四方面军扩大到五个军,八万余人。陕南革命根据地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电视剧《长征》播出时,在片尾字幕表里出现了“歌曲 《十送红军》 张士燮编词,朱正本编曲”的字样。朱正本接受一家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张士燮只写了六送,因为他说真的写“十送”就太“絮烦”了。尽管只是“六送”, 但时长已近15分钟,因为长度的问题,被大型歌舞诗《东方红》所放弃。

“如果是朱正本所说的创编的话,那就有问题啰。”向成忠质疑说:“我们的《十送》公开发表在前,对比歌词内容,“一送”“五送”“十送”,两个版本能够直接对应,镇巴版的“四送”和空政版的“三送”相对应,“九送”和“七送”相对应,“三送”和“九送”相对应。除了段落变少,由十送变成六送外,相同的每一段,只有个别词不同,将歌中涉及的地名换成了江西井冈山,没太大变化。”

篇4:大班音乐优质课十送红军教案

1、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旋律。

2、通过欣赏歌曲,感受并体验歌曲中的革命情感。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练声练习:《山谷回音真好听》、《大雨和小雨》、《精彩夏天》。

律动练习:《挤奶》、《织布》、《春天在哪里》。

二、通过谈话,激发幼儿欣赏歌曲的兴趣。

1、教师播放教学磁带,引导幼儿倾听歌曲。

教师:我们江西是革命老区,在这里有很多关于人民群众和红军之间深厚情谊的歌曲。下面这首歌曲,就是其中一首,我们一起仔细听听。

2、教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小结:原来这一首歌曲是写得关于送红军的故事。

三、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幼儿一边欣赏挂图一边倾听歌曲,进一步理解

歌曲的内容。

1、教师:请你仔细再听一遍歌曲,一边听一边观察书上的画面,说一说歌曲里唱了什么?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你觉得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呢?你从什么地方感觉出来的?(鼓励幼儿说出歌曲中涉及到各种景物和景物所表达的情感,如山上野鹿声声哀叫等)

3、教师:为什么大家会舍不得红军呢?听了这首歌曲,你觉得红军是什么样的人?

教师小结:在那个时候有坏人来破坏我们的生活,想要占领我们的家园,所以有许多人想要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保卫我们的祖国,就组织了红军这个军队去赶走坏人,当红军很辛苦也很危险,但是他们特别的勇敢的与坏人作斗争。所以剩下来没有去当红军的小孩、老人等等,都对红军特别好,很关心他们,他们很伟大。

4、引导幼儿感受歌曲浓郁的江西地方特色。

教师:你觉得这首歌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教师小结:这首歌曲中又许多“里格”、“介支个”的词语,这些词语我们把它称为“衬词”,这些词语一听就知道这是我们江西特色的歌曲。

四、结束部分。

篇5:十送红军观后感

爬雪山、过草地、湘江血战、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遵义会议,有个体坚韧不拔的坚毅、有战斗队伍无畏不惧的激情、还有领袖高层运筹帷幄的政治决策,所有这一切,都可以说是在生死存亡的边缘。长征一开始,便被解释成北上抗日,一路征战要向所到之处宣传,更要积极争取同情和援助,在地方实力派与中央军的冲突缝隙中寻求最大利益化。

红军的神话是一出壮烈、威武、积极而有作为的言说方式,小马奔腾出品的《十送红军》,以共产党建政后创作的一首歌曲为核心创意,通过十个单元故事,描述了长征十个著名桥段的十个人物,他们是父亲是儿子是女儿也是战士,他们的成长、蜕变、抗争与牺牲。李修文、胡坚、李海洋的剧本里,他们都不是传统模式的高大全,却更为有血有肉有细节,有缺陷有遗憾有矛盾的英雄,才是真正有可能存在过的英雄,毛卫宁导演的《十送红军》与绝大多数同类型提醒的红军神话叙事都不相同,却让红军长征80周年的观众觉得更为可信,本剧将好莱坞美学、中国传统叙事和革命价值观进行了奇妙的嫁接。

从瑞金到延安的相片,凝聚了无数小人物的牺牲,刘威“火线寻子”很情深,佟大为“断指神枪”很凄厉,“战场逼婚追情郎”的,“低能菜鸟士兵”的友情,“女红军毁容潜伏”的浪漫,“真假常胜将军”的巧对,“千里护棺”的诺言„„红军神话意义的本身过于集成,蕴含了足够的时代精英的鲜血、信念和希望,《十送红军》里大多数单元故事都对中外经典故事进行了搬演,并且实现了比较有水准的艺术存在感。

那些人为什么不怕死,勇于直面淋漓的献血,就是《十送红军》想要80后、90后观众明白的缘由。在剧集里,红军给了组成红军的个体以自由的生命力,他们的选择便是人性、党性和组织、人民的选择,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甚至包括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完成(毋庸讳言,在神话营造过程中,个体的自我牺牲被赋予了神圣光芒,向着牺牲的冲刺方向有着强悍而眩晕的激励感),在伟大事业里让自己的鲜血成为红旗飘飘的精神概念组成者。红军神话从来便不隐匿需要牺牲和流血,必须在扭曲而残酷的斗争,才能取得对现实秩序的颠覆,这个神话必然要让参与者改变,否则便不可能实现对困境的突破。当这些战士们将自我分子化又聚合为整体的红军概念之后,一便是一切,他们于是可以前仆后继、周而复始做到了将星星之火的信息传递下去。编导的价值在于寻找一种精神价值的诠释,而这种价值在那个时候是一种美好理想。意识形态有她自己的存在方式,艺术创作同样如此,至于拥有最终解释权和观众,应该都能明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人有了坚定的信仰,才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进行不屈不挠的奋斗。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在寻常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却圆满完成了,支撑他们走完漫漫长征路靠的是什么?没错,就是信仰,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信仰。

《十送红军》作为一部战争史诗巨制,该剧与以往的电视剧极为不同,将48集的故事分十单元,讲述了十位不同年龄、性别、兵种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成长、蜕变与牺牲的故事,汇集了佟大为、罗晋、刘威、王雷、李小萌等众多实力演员加盟,个人虽然只看了几集,但对这部史诗级的精良巨制充满了期待。

《十送红军》虽然大环境还是长征的战争,但不是以往的遵义会议、六盘山、赤水、过彝区、过泸定桥等大方向,也不是讲述领导人的作战战述,而是将焦点聚集在十位普通却不平凡的红军身上,通过十个红军,十段故事,反映长征的伟大意义,让这部48集电视剧显得非常有新意。

令人热血澎湃的战争场面,宏大且惊心动魄,制作水平堪比大银幕电影。在以往的中国战争影视作品中,欠缺的一点就是它永远只有悲壮,没有悲悯。而《十送红军》则突破了这瓶颈,不仅悲壮还有悲悯。第一个单元讲述的就是一个老战士,临危受命要把在四个儿子中的一个从敢死队中带到中央纵队,给自己保留一个种。

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四个儿子均加入了敢死队,不论是征战沙场,还是教书做饭,四个儿子都想尽办法留在队伍中,为漫漫长征路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当四个儿子及老钟都相继牺牲,可谓是悲壮到了极致。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红军在长征路上,他们的超凡毅力和精神却是悲壮的,但他们的生死经历是悲悯的。

篇6:《十送红军》观后感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对于经典革命歌曲《十送红军》,大家都耳熟能详。当听到那深沉缠绵的熟悉曲调时,想必很多人心中都会涌起或浓或淡的伤怀之感……近期有部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新剧将播,而剧名恰好也叫《十送红军》。

和同名歌曲不同,电视剧《十送红军》重点反映的并非是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与红军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军民鱼水情,而是分别讲述了十位不同年龄、性别、兵种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牺牲之前,成长、蜕变和抗争的故事,因此剧名中的那个“送”字的意思已然不是简单的分离前的“送别”,而是以影像的方式送剧中这十位慷慨就义的红军战士人生最后一程。如此一来,全剧的基调可想而知:惨烈、决绝、舍生忘死。

事实上,《十送红军》所展现的比你想象中要更加的残酷数倍。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歇斯底里的哭喊声、刀刀见红的搏杀场面以及血肉模糊的战士面孔和身影……完全不输电影大片的战争场面足以令人倍感震撼!

如果说场面上带给人的震撼主要是视听等感官刺激的话,那么十位红军战士以及身边诸多相关人员舍生取义的壮烈故事则是震撼人的心灵。每个故事都独立成篇,从中随意选几个了解一下都足以引人入胜:足以老红军钟石发一门忠烈,父子五人皆战死沙场;“神枪手”张二光因故失去了自己扣扳机的手指,却和其他残疾战友一道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政工干部贺坚与女友小桃谱写战地绝恋,以炸弹为鞭炮,敌人的血肉为贺礼,用最后一口气成就一场血染的婚礼;女文艺兵戴澜为掩护大部队渡河,亦为了保住贞操,不惜自毁花容,还吞碳毁声;小战士邓秋生与模范邓秋生因同名而结缘,谱写了一个小兵成英雄的传奇故事的同时,也多了一个同生共死的好兄弟;重伤老兵高福星率伤病队突围,奈何战友们一个个相继阵亡,为完成战友遗愿,他搏命坚持,最终死而无憾……每一个故事都各有各的精彩,然而皆是悲欢共,生死同。其中有父/母子情,亦有战友义;有男儿泪,亦有女儿痴;有柔情刻骨,更有豪情天纵!

此剧拍得好看,除了导演毛卫宁、编剧李修文等人功不可没外,演员们的倾力演出亦值得称道。刘威、萨日娜、刘威葳、佟大为、万茜、罗晋、王雷、李小萌、蒲巴甲等老中青三代演员汇聚一堂,或发挥戏骨威力,或褪去偶像光环,纷纷用演技“说话”,最终成功塑造了一个个铁骨铮铮的好男儿或巾帼不让须眉的烈女子,将此剧演绎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十送红军表格教案】相关文章:

十送红军大班教案04-09

观十送红军有感04-26

红军长征历史教案07-03

红军长征精神教案07-03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05-16

沿着红军走的路教案09-30

张红军范文05-15

红军标语范文05-16

红军会宁会师04-29

中央红军05-11

上一篇:退役申请书下一篇:退定金保证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