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成长-军训作文

2024-04-14

心灵的成长-军训作文(通用14篇)

篇1:心灵的成长-军训作文

涤荡心灵的漫长军训作文

驰骋充满荆棘的岁月征程,迈向“漫长军训”的征途,参透“短暂暑假”的峥嵘岁月蹉跎。军训期间,历尽炽热烈日的吞噬,历尽暴雨洗涤的折磨,历尽峥嵘岁月的坎坷。那便是涤荡心灵的“漫长军训”……

萧瑟的秋风吹拂着凋零的枯叶,残阳的余辉弥漫着落幕的气息。岁月的沉淀演绎了苍穹的变幻,时光的流逝遗留了岁月的蹉跎。秋意弥漫,涤荡了盛夏的暑气,却目睹漫长的暑假虚度,毫无造诣,蹉跎的暑假岁月再次浮现在充满忧伤疲倦的眼帘,不禁让饱受沧桑的心灵洋溢忧伤,暗生惆怅。暑假期间,不曾锻炼单薄瘦弱的体魄,不曾孝敬日夜操劳的父母,不曾交流同窗苦读的同学,虚度年华,蹉跎岁月。然而,却面临着秋风降临,即将迎接坎坷的军训,让我忧伤,让我惆怅,让我觉得暑假的短暂……

当我整装待发,踏入五日的军训征途之际,忧郁的心境里仿佛布满着伤感的愁云,又宛如徘徊和回荡着惆怅的哀歌……

军训的初期,矜持的教官便教导我们庄严的礼仪,矜持不苟的教官要求我们在烈日下忍受暴晒的折磨。目睹其他同学都能默默地承受着,似乎拥有一座雄伟的泰山支撑着他们的身躯,而我的意志却被显露着狰狞面孔的炽热太阳吞噬了,天昏地暗地晕倒。教官把我安抚到宿舍后,我躺在凄清的角落里,凄清的宿舍里浮现着我孤独寂寥的身影。当同学们归营之际,原本认为同学们定会抚慰一下我的心灵,给予亲切的问候,给予我心灵的慰藉,可是,他们不但没有抚慰我,却嘲笑我羞辱我,形容我瘦弱无能,让我的心灵感受到沉重的打击。后来,我本认为教官定会减轻对我的训练程度,却在倾盘暴雨之际,同学们都纷纷归营,教官却有意安排我接受暴雨洗涤的考验,我更加被同学们耻笑了,同学们都用鄙夷的目光注视着我。凄清的训练场再次浮现着我孤独的身影,怒吼的狂风摧残着我的身躯,凄厉的暴雨洗涤着我忧伤的脸庞,它们似乎欲要对我暑假不曾锻炼体魄的庸碌之举作出惩罚。我默默忍受着暴雨的洗礼,刺耳的嘲笑声在耳边徘徊缭绕,创伤心灵的鄙夷眼神再次在眼前浮现。然而,此时此刻,我便萌发了增强体魄的顽强信念,无论暴雨的摧残还是烈日的吞噬,也无法打击我坚贞的信念,似乎为我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涤荡。

军训的中期,我便渐渐萌发对父母的缠绵,对父母的感激,对父母的思念。每当在饭堂用膳之际,饭菜寒酸,母亲烹饪的丰富而又令我回味的盛餐仿佛映入我的眼帘,又似乎隐隐约约闻到家中飘逸着饭香。每当在洗衣服之际,我手忙脚乱地应对母亲擅长而我不擅长的劳活,昔日母亲为我洗涤的衣服是那么洁白,今朝我亲自洗涤的衣服却是充满着污垢。我深深地感慨了,不禁觉得母亲的伟大,也不禁觉得自己的渺小。我洗涤着母亲昔日为我洗涤的衣服,仿佛感受到母亲伟大的辛勤汗水在流淌。每当在硬板床寝睡之际,仰望天边的皎白月色,不禁萌发对父母的思念,我便暗想:连我这个素日不曾孝敬母亲的绝情孩子如今也萌发思念的忧愁,何况那多愁善感的母亲呢?想着想着,我仰望着长空的那一缕明月,仿佛寄寓着母亲的忧愁。我便祈祷昔日绝情的孩子化为一缕柔和的清风,吹拂到母亲的胸怀,融入母亲的心灵,投入母亲的怀抱,尽情倾听伟大母亲的心声,抚慰母亲的饱受沧桑心灵,实现对母亲的感恩和孝敬,开怀地向忧思惆怅的`母亲告慰:“昔日绝情的孩子如今已经懂得感恩和孝敬啦!但愿您不必忧思,不必惆怅……”军训的峥嵘岁月里,我再一次感受到心灵的涤荡。

军训的后期,我孤寂的心灵不禁弥漫着孤独寂寥的惆怅。军训以来,我一直不善于交流,不重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结果便遭受到被冷落,被忽视,被歧视的悲剧下场,演绎着凄清的悲剧。目睹大部分的同学从素不相识陌生面孔的基础下,他们之间如今却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亲密,那么的友善。而我却是那么的孤独,那么的寂寥,那么的凄清,每当同学们成群结队地前去小卖部,我却被冷落于幽暗宿舍的凄清角落。每当同学们欢天喜地享受着篮球活动的乐趣,我却被孤立于萧清的校道独自沉吟。每当同学们共同分享美味的零食,我却独酌忧伤的清水。历经一段孤独的峥嵘岁月沉淀,渐渐萌发了交友的热情,不再是昔日的冷漠待人,不再是昔日的狂妄无礼,不再是昔日的自私自利,而是打开心扉,敞开怀抱,投入友谊的浩瀚大海,开怀地在友谊的浩瀚大海中遨游,终于横渡了友谊浩瀚大海的绚丽彼岸。直到军训的最后一天,同桌的同学们竟然把午饭分配于我,他们温和地齐声说道:“兄弟,目睹你体质瘦弱,体魄单薄,便要多补充,不要介意!别忘了,咱们以后便是同舟共济的兄兄弟。”此时此刻,我的眼眶里洋溢着激动的泪水,在激动的泪泪光中,昔日让我感到冷漠的同学面孔今朝却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温和。

篇2:心灵的成长-军训作文

艰苦的七天军训生活终于结束了,第一次感觉七天原来过得这么快。还记得第一天时大家嚷嚷着苦,嚷嚷着累,嚷嚷着饭菜太难吃。

每天训练时20分钟的军姿也许是最痛苦的时间。教官总会在这时给我们讲很多很多他的故事,他总是会忽然说一些大道理,也总是会跟我们开开玩笑,时不时传来的一声“小黑”也总是会让我们憋笑憋出内伤。

食堂的饭,难吃至极。但是大家每天最盼望的就是一声哨音过后响亮的`一句“开饭”。也许小值日是大家最想做的事情。少训练20分钟是件很诱人的事情。每天吃饭时,“坐凳子前三分之一,不许说话,不能翘二郎腿”成为听得最多的要求。土豆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早上土豆中午土豆晚上土豆,土豆丝土豆块土豆条,每天谈论的就是“今天有三个菜是土豆”或者“今天竟然没有土豆丝”。

帅帅的教官是我们休息时最爱谈起的对象,不管多累,一说起教官,大家立刻精神抖擞。临走时,还看到一班教官签了两页的名然后撕给大家,还有我们追着汪教官要扣扣号、加微信,结果教官特不给面子的说“我不用扣扣和微信”,还有杨教官的扣扣号几乎传遍了整个年级。

这七天军训生活,最痛恨的口令就是“调整军姿”、“停”;最喜欢的话就是“大家放松站”、“原地休息20分钟”、“开饭”;最爱的地方就是宿舍和澡堂。

几乎所有人在家时都没洗过衣服,可是在这里,宿舍楼下却晾的满满的都是衣服。平时在家洗澡半个小时都洗不完的我们,在这里,20分钟不光可以洗完,连衣服都穿好了跑出来了。

离开的这天,合影时还嘻嘻哈哈的说终于要走了,可是等行李都搬上了车,眼泪便开始哗哗的往下掉,不管生活有多苦,我们还是爱上了这里,不舍得离开这里,不舍得离开这些可爱的教官。

回到家的这几天,走路时还是会习惯性的将臂摆开,就像教官教的一样;站着时还是会习惯性的站成军姿,坐下时也还会坐凳子前三分之一。

篇3:仙境之桥:触动心灵的成长

这则故事讲述的是两个亲密无间的朋友,一起虚构了一个树林里的特雷比西亚王国,快乐地在一起,直到一个悲剧的发生,让其中一个朋友鼓起勇气独自面对生活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梗概大致是这样。十一岁的小男孩杰西·艾伦斯一直梦想能成为学校中跑得最快的学生,正当他将要赢得年级里的田径冠军之时,一个叫莱斯莉·伯克的小女孩突然地出现,成了他在田径场上的劲敌。似乎跑得比任何人都快的转学生——莱斯莉是个神秘的人物,在莱斯莉的家里居然没有电视,整个屋子都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同时,她也因为家里没有电视而遭到大家的讥笑和排斥。

沉默寡言的杰西很快与大方善谈的莱斯莉成了好朋友。之后的某一天,莱斯莉和杰西在森林深处玩耍,他们幻想着有一个叫特雷比西亚的王国,那里没有任何坏人、也没有整日让他们学习的老师、更没有令人讨厌的同学……一切都由自己来作主,想怎样就怎样。

从此,杰西与莱斯莉时常一起幻想特雷比西亚,两人以国王和女王自居,尽管现实世界仍然有着无数的纷繁与挑战。但在疲惫的时候,两人就会相约徜徉在这美妙的幻想世界中,他们两人也在其中相互了解着、成长着。

直到有一天,杰西的音乐老师请杰西参观美术馆,而杰西却没有邀请莱斯利,没有将这与莱斯利分享。当他回家时,一个噩耗传来:莱斯利在要用绳子荡到小河的另一边时,绳子突然断了,莱斯利不慎落入水中,头撞到岩石,溺水而死。杰西陷入了极度的悲伤之中。

最后,通过老师和父亲的细心安慰,杰西走出了悲伤,并建造了一座通往特雷比西亚的“仙境之桥”,与自己的小妹妹梅宝一起重新踏上了特雷比西亚仙境……

确实,剧中女孩的到来改变了杰西很多。电影中说杰西是莱斯利唯一以及最好的朋友,她爱他。但这种爱更多的是种友爱,十一岁的他们还很小,害怕八年级的女生,被一美元的厕所费拒之门外。

正因为他们还很小,我们的许多童年记忆被他们带了出来。想想他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只有他们俩人知道的地方玩冒险游戏,一个国王一个王后,这不正是我们曾经玩过的吗?多么浪漫!

但结局却是我不愿看到的,莱斯利突然的死伤了我们的心,我们不愿去相信它。我们想象她是美丽的天使,带走了杰西的孤独、自闭,完成了她这次旅途的任务。

所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莱斯利已经死了,不管是什么原因,她的死使整个故事得到了升华,杰西此刻不再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了,他要面对这一切,面对他死去的爱。

或许,让人学会勇敢面对现实,这就是悲剧的力量。

杰西为莱斯利做了条小船永远地飘了下去,他听了他父亲的话让莱斯利永远活在了他的心里,然后带着自己的妹妹为这个王国找到了新的公主,在那里可以得到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像莱斯利一样的天使,她永远不会死……

《仙境之桥》之所以吸引人,还有一个作者的巧妙布局存在悬疑,整个电影有不少奇幻悬疑的处理手法,特别是莱斯利的死,更是给观众留下不少谜团。

目前,主流的说法是“绳子是杰西的父亲割断的”。理由至少有五点:第一,从故事后半段,父亲在林间追逐男主角的片段我们可以得知父亲早就知道特雷比西亚的事情。第二,父亲在莱斯利死前死后态度180度的转变。第三,父亲在追逐过程中以孩子们的敌人——黑暗魔王的面目出现。第四,男主角在莱斯利死后强调“那条绳子不可能断,它不是那种绳子”,并给了绳子断裂后的特写。第五,电影是由一部儿童名著《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改编,介绍中说这本书是为了纪念作者儿子小时候的女性玩伴而著,那位玩伴后来被杀害。

看上去确实有道理,但人们更相信另一种说法,莱斯利是来拯救孤独、封闭的杰西的,她的离开是拯救他的最后一步。莱斯利是天使,她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美国电影喜欢探讨人性,即便是小孩的内心世界,他们也很关注。《仙境之桥》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以成长为主线,其实还有一个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的故事脉络,那就是孩子们幻想的创造力,这也是笔者所感慨和惋惜的。

我们感慨莱斯利的死,那是因为她就像我们童年身边的某个玩伴,为我们带来美好,她的突然离开,自然会让我们伤心。但是,当电影用特效展示孩子们的想象力之丰富的时候,难道我们没有反思,我们的想象力都到哪里去了么?

篇4:心灵成长的快乐

今天我去探访日本著名图画书作家佐野洋子。她这次来京,要求再住住四合院,重新体验童年时代居家的感觉。我走进她下塌的四合院式的宾馆,又看见了院里的树木、花草,还有鱼缸。佐野洋子坐在廊下,在焚香的缭绕中,享受着宁静和安适。我和她谈了读她的《活了100万次的猫》的体会,她说创作的时候并没有这么多的理性思考,就是根据她对生活的体验写出了这个故事。是的,读者对一部好作品,常常生发出许多自己的诠释。

最近又读了她的《熊爸爸》,这是一本通过天伦之乐的描绘,生动有趣地阐释了成长的含义。故事的发端极富生活情趣,小熊和妈妈一起吃早点,他要求吃“六块热饼”、“三勺蜂蜜”。妈妈没有满足小熊的要求。为什么呢?故事按下不表,而是跳跃到熊爸爸的归来。随后父与子便成了故事的中心人物。小熊要求熊爸爸领他去“外面玩玩儿”,小熊要求爸爸“拉着小熊的手”,朝森林深处走去。小熊又要求骑到“熊爸爸的脖子上”,熊爸爸答应了,小熊笑得可开心了。在河里,小熊要求“爸爸,你背着我游泳好吗?”熊爸爸也答应了。熊爸爸的“有求必应”,在小熊心中唤起的是一种满足感。而后,当小熊看到“桥被大水冲走了”,“熊爸爸咔嚓一声,撅断了一棵大树,架在桥上”。小熊由衷地对爸爸说:“爸爸真伟大!”“爸爸,我为你自豪”。小熊对爸爸表达的是敬佩之情。从“满足”到“敬佩”,这是小熊成长的一个标志。因此,当故事又回到吃早点的早晨,这一次,小熊自动地要求“我吃三块热饼”,“我舀两勺蜂蜜”,小熊的表现让妈妈一次次“吃惊”。小熊说:“以后我当了爸爸,才吃六块热饼呢。”紧接着,小熊又要求“可现在得给我抹好多好多的黄油,我吃了要长成一只大狗熊。”小熊前后要求的对比,浅白的童言却有了更多的意蕴。

故事就是这么安安静静地叙述下来,让我们读着,感动着,也思考着。父母的快乐固然是施爱于子女,但仅此是不够的。熊爸爸的一言一行,表现了他的体贴、勇敢、智慧、谦虚,这造就了小熊的聪明懂事。小熊得到的是心灵的滋养,这是心灵的成长。

作者所展示的画面繁简得当,如熊爸爸和小熊形象的刻画,可谓笔墨酣畅,点染淋漓。有的画面十分简约,如熊爸爸的归来,只表现了亲人团聚的亲密,其余则以“留白”来表现。我特别注意到,有些画面所呈现的内容与文字的叙述并不是同步图解式的,而是借一种暗示来启发我们丰富的想象,如故事的开头,文字的叙述是“森林里的小熊,清早起来洗脸。熊妈妈正在烤热饼”,但画面只表现了树木、小屋、小路,却不见人的出现而“那天晚上,小熊躺在爸爸和妈妈的中间,睡得可香呢”,画面呈现的却是一弯新月、满眼花木,这需要启发孩子用想象去补充,看到画面没有呈现的形象。还有全书的结尾,只画了一轮太阳,这可以启发孩子发挥想象力,让孩子读出大于作者的寓意。

从《熊爸爸》这本图画书的阅读中,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图画不仅能给予视觉一种色彩线条的阅读快感,而且可以在心灵的眼睛上造成一种幻象,这是阅读图画书臻于完善,臻于极致的境界。我从阅读《熊爸爸》中,获得了形象的感动,经过不断的玩索,常读常新,不断发现,还会获得道德的力量、思想的力量。

篇5:心灵的成长作文

最近上班比较清闲,终于有时间和勇气把这篇文章看完。确实,这是一篇好文章,虽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但也是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东西。其实这篇文章不是帮你解决心理问题,也不是帮你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只是让我认清我自己,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灵的成长也是不同的。没有一个人心理是完全的成长,每个人都有心理方面的强项和弱势。真正的强者不是能知道自己心理的优点,而是能认清自己的弱势。可能这个人不一定是一个伟人(通常伟人心理上还有异于常人的地方的。呵呵),但肯定是个很幸福的人,让自己过上自己的生活,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看完文章,心里感觉以前很重的一些东西都能放下了。以前,看了这些文章的一半的时候,觉得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教育非常的不合理,甚至有些责怪他们。为此,在过年的时候还和爸爸妈妈在家里争的面红耳赤。现在想想,其实这个就是自己心理成长不完全的表现,有些东西已经成为现实,应该做的是去面对,而不是去怪罪谁。自己认清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让自己能在这里成长的第一步。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说,突然发现对自己有了新的看法和新的认识。

篇6:心灵的成长作文

――题记

记不得那是怎样热闹的一天,只觉得天气异常炎热。我拉着看似沉重的行李箱,怀着忐忑的心情走到了那陌生的门口,门很宽很大,人很多很挤,但隔着缝隙还是能清楚看见那高高耸立的几幢单调建筑,我清楚的意识到,这里是学校,一所我以前从没有想过要进的学校,而现在,我就站在它的门口。看着那些微笑着青春向上的脸庞,心里却涌出止不住的酸楚。你要进去吗?我在内心深处诘问着自己。进?不进!不进?进!内心强大的排斥力终究没有能抵过身后一双双极具杀伤力的温柔眼眸。带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呛然,我艰难的迈开了步子。

早觉得天气热的异常,果然在午后便哗啦啦的下起了瓢泼大雨。这雨来的真是巧极了,恰似迎合我不快的心情。受不了这冷光白墙的我,就这么横冲直撞的冲进雨中,在这陌生的地方,我竟跌跌撞撞的跑到了操场,偌大的操场空无一人。也是,谁会冒着这么大的雨在这里发神经?仰头望着阴暗的天,心中的不快好似这倾盆大雨毫不掩饰的落下。然后,精疲力尽的倒下,最后映入脑海的竟不是一墙红花,却是墙角那孤独不知名没有吐露芳华的树。我声嘶力竭的询问:你为什么不开花?为什么......

为了确定我还是比较清醒的,第二天我又来到墙根边,是一株其貌不扬的树,未开花且孤独却傲然的立在那里,它身旁的马蹄莲却开得正艳,墙上的、地上的、已开的、含苞的,好不热闹。唯它视这一切热烈如风,只有微风拂过时搅动翠绿的叶子在彰显它还活着,时间留给它自己的只有寂静。我不由自主的对这它说:在这本该热烈的季节里,你为何没有开花?

然而,恰是这不开花的树,令我如此着迷,于是我每次故意打它身边走过只为看一眼它是否吐露芳华。一天、两天......一周、两周......时光止不住的溜走,它身旁的马蹄莲越发动人,却不见它的任何动静。不知可否说它淡定?我也在它的这种淡定下沉下了心思。但是奇迹也是会出现的,偶尔的一个午后,信步墙边的我却看到了那不知名的树树梢的点点花苞,粉红粉红的霎是可爱。看着这即将怒放生命,心中的喜悦却无可言表。虽说有了花苞,耐不住性子的我也等了差不多两周才见到了满树的鲜艳,远看似一巨大火热的绒球,近观一朵朵的形态各异、风韵万千;此刻的马蹄莲却是一地残花,早谢了幕!

看到了花落的结局,听见了花开的声音,也正是这一刻,我明白了怒放的生命真正的含义:这是一次缓慢而优雅的成长,没有观众无妨,默默无闻也无妨,只待最后最灿烂的的怒放。我很庆幸与这“不开花的树”的不期而遇,也许邂逅的不仅是那畅快洒脱的美。更是那率性而为活出真我的态度。海子说“风上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是道路”,但我更相信,远方才是我的目的地,终有一天那会是我的所在,锁住我身体的那扇大门,却锁不住我高高飞翔的心。此刻,我正缓慢而优雅的成长。

篇7:心灵的成长作文

后来,年龄稍微大了一点了。有些以前不敢做的事情也敢了,因为做到了以前不能做的事情,所以非常的快乐,每天总是洋溢着笑脸。那时,心灵是快乐的。

都说“人比人,气死人”,上了幼儿园之后,每天接触的人一下子就多了起来,自己也不是掌上明珠了。况且还有很多小朋友的能力在自己之上,所以微微有一点沮丧。那时,心灵是失望的。

大约五六岁的时候,记得我那时一下子就从全班跑步倒数第一成了数一数二的高手,小朋友们都很“崇拜”我,自己小小的虚荣心毛病也就犯了,而且那时思想也成熟一些了,所以那时的心灵是交错在想高兴又高兴不起来里。

入学了,当时感觉突然从幼儿园的老大变成了小学的老小,误差太大,再加上一开始同学们都不熟悉,所以话不多,只是跟几个比较要好的朋友一起玩,那时,心灵有一点点的不高兴。

一年级第一次的期中考试,考得不错,爸爸奖励个陀螺,非常快乐。觉得上学还不错。心灵是暗暗窃喜的。

二年级了,同学们也都熟悉了。感觉自己在班里个方面还是不错的。不过有一些家里富有的同学买了一些我没有的东西,想要又怕父母不同意,所以一直憋着没说,那时,心灵是沮丧的。

三年级是中年级了,就是现在,可以叫两个年级的学弟学妹“小屁孩”,感觉很好。呵呵,虽然可以叫,潜意识告诉我不要叫,如果是年龄小一点,不会听的,但是毕竟成熟了很多,对潜意识也有了解,所以就没叫。这时,心灵是成熟的。

篇8: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外源力

教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因为它是人生发展的奠基工程和国家迈向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事业受到广泛关注的焦点, 它关系到教育体制改革的成效和整个教育发展的前程。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又该关注什么呢?教材体系与格局的重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这些都曾是新课改中人们关注的重点, 这些方面也的确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到关键时刻。当初基于新教材与新思维的快速“嫁接”而勃兴的轻松教学和快乐课堂虽不至于如“昙花一现”那么悲观, 但事实是:应试教学和直灌式课堂再度以所有人最熟悉的态势大面积回潮, 浮躁沉闷的不和谐之音重新笼罩在低效课堂。原因何在?在于教育最终指向的错位。教材体系建构的最终指向不是学生, 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指向不是学生, 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指向同样也不是学生。这样的“断层”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要么被机械僵化地训练成闯过一关又一关的“应试型人才”, 要么无可奈何地成为教师登上表演式公开课或竞赛课领奖台的“工具”。

该是回归正轨, 将关注的目光真诚投向学生的时候了!该是重塑人本理念, 以“关注”的人文力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的时候了!

一、关注需求, 激发学生探知的动力

学生感到课堂不再生动、学习不再精彩的一个重要成因, 是“要我学”这一观念与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大量的教材观点与理论几乎是整齐划一地被教师“堆砌”或“倾泻”给学生。对学生而言, 这种学科式的“轮番轰炸”使学习成为非自我的外在权威指令式行为, 原本的学习动力在被动知识的“程序化输入”中消磨殆尽。

所有学生都曾怀着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享受知识的梦想和憧憬未来的信念走进圣洁的课堂, 期待学习的快乐与美好, 而这正是学生探知学习的内源动力。教师的责任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思维、情感、发展等多层次需求的真切关注, 激发学生探知的动力, 重启学生踏越学习之旅的自信心, 这也就是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观念与模式的转变。这种学习需求的内源促动, 是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

以政治 (思想品德) 课程为例, 学生需要的不是理论观点的枯燥接受和“条条杠杠”的被动记忆, 他们需要的是在对身边事实和社会现象的观察、感受和体验中, 得到教师的点拨解疑, 自主获取知识和结论。他们不是用教材理论去想当然地“验证”或“吻合”实际现象, 而是要在生活与社会实际中去领悟知识、形成观点。

政治 (思想品德) 教材文本中的事例引证材料往往具有滞后性, 相对于“静态”文本, 学生对“动态”现实可能更感兴趣。例如, 在网络、媒体资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 类似于世界金融危机、朝鲜和伊朗核问题、温州动车事件及其问责、由“扶老人”事件引发的社会争议等时事政治或社会新闻素材, 学生们有较多谈论并希望在进一步了解中获得共鸣。事实上, 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政治 (思想品德) 课程的需求。教师不仅不应将此看作“偏题”, 反而应以此为学习的丰富载体, 燃点学生探知的动力, 从而通过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在学习需求的驱动下自主感悟“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一国两制方针与一个中国原则、社会责任意识……”等观点结论。

执教者必须摒弃教师中心主义观念, 实实在在地关注学生的需求, 而不是视学生为“知识承载器”, 这样学生探知学习的动力才能被激发, 课堂才有可能迸发久违的活力。

二、关注差异, 营造学生合作的氛围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 尊重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师践行人本执教理念的必然要求。但这并非通过划分“学优生”和“学困生”后采取所谓的“分层教学”或“因材施教”就能体现的, 这种做法是对关注差异的片面理解, 事实上也是对全体学生的不尊重。

关注差异就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品质、家庭背景、智力悟性、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差异的基础上, 对因此而导致的学习差异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引导学生在合作共享、动态生成的学习氛围中, 通过互补共融效应的发挥, 达到学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的整体提升。

在初三思想品德《灿烂的文明之花》一课教学中, 当“北京奥运会”被当作学生互动学习的话题材料来讨论分析时, 有学生从各国代表团奖牌比拼的角度看到了竞争与合作, 有学生从金牌竞争中看到的是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竞争;有学生从开幕式及闭幕式表演中谈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有学生却从中谈到了世界文化的交融、世界和平与发展等观点;有学生从中国首获金牌榜第一的结果中, 讲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体育文化战略的成功, 有学生从中看到的则是我国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这些都是学生思维视角差异下丰富多彩的观点分享, 而且还因此将原本是初三教材中的主题学习内容自然而然地扩展到涉及初一、初二、初三教材中多角度的相关内容。实际上, 任何学生都可以从同一个主题或现象中获得相似或不同的感悟。思维差异在此反而成为知识延展、整体联动的催化剂和糅合剂。学生在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互相启发, 共同提高。差异造就了合作, 合作弥补了差异。

所以, 教师应细致入微地关注学生的差异, 树立尊重学生、尊重差异的观念, 通过多种有效途径, 营造出互动合作的开放式学习氛围, 从而使差异成为学生获得整体进步的重要切入点。

三、关注情感, 扬起学生成长的风帆

在政治 (思想品德) 课程三维目标中, 无论是过程与方法的掌握, 还是知识与技能的增长, 其最终目标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升华。这就要求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而不是在学生考试成绩高分的表象下沾沾自喜。考试成绩的效用是暂时的, 情感价值观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关注情感就要关注学生思想实际与所学所见产生联系的相交状态, 及时引领其对社会主流价值理念的体验与感悟, 做到对其品行发展方向的客观性预见, 从而帮助学生确立符合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人生价值观。

在初一思想品德《让生命之花绽放》一课学习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感受时代与社会楷模的生命价值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情况下, 让学生用心思考、以情体验, 认真撰写个人生命箴言。“人生绽放的光彩与你的努力是成正比的”、“人的一生就是一条特殊的直线, 这条线的长度已经定格, 我们所要的是去拓宽这线的宽度”、“我的人生不必比太阳明亮, 也不必比千年不朽的荷马永恒, 却应比泰戈尔深情, 比武尔夫更加锲而不舍”、“人的生命不在乎长短, 只是要让生命绽放光彩, 即使一棵小草, 也能为这个世界添上一点绿意”……学生的这些生命箴言, 道出了自己在中学时代开始的人生新历程中的理想与信念。教师将所有学生的生命箴言打印张贴在教室墙壁上, 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 让每个老师都能看到, 让参加家长会的每个家长都能看到。然后又将每个学生的生命箴言以班级名义, 发布在学校网站上, 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这一切让所有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自信心和自豪感, 并且在无数人监督自己的压力下, 获得无穷的进取动力。于是, “生命箴言”时刻成为他们搏击人生、自强不息的鞭策力。

当学生的心路历程受到教师关注的目光, 当闪烁的情感之光凝聚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成长的风帆由此在学生实现理想的道路上高高扬起。

四、关注创造, 炫舞学生智慧的灵性

一本本风格相似的课堂笔记, 一份份格式雷同的复习讲义, 无奈地成为以往众多学生对中学时代学习经历枯燥而乏味的回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传统的教师中心主义课堂教学决定了知识传递的单向流动性, 它使学生个体的思维亮点被遮掩, 群体的智慧之光被埋没。

知识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呈现, 创新在学生的智慧碰撞中产生。因此, 缺少思想交流的课堂是沉闷的, 缺乏观点交锋的学习是无趣的, 没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培养是短视的。教师应以开放的胸怀, 将居高临下的执教权威, 主动转变为颖悟质朴的教学气质, 积极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升课堂教学的底蕴和质感。

关注创造就是要在通过思维交锋、观点碰撞而形成的和谐互动的学习格局中, 以欣赏、鼓励、平等、分享、探讨的眼光, 关注学生动态智慧中新观点的生成或多角度观点的融合, 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能力。

初三思想品德《参与政治生活》一课的内容, 相对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而言是不易透彻理解的, 但在变换教学方式后, 学生立刻获得极佳的学习效果。教师让每个学生在纸条上写一件近期耳闻目睹的国家大事或身边事, 将所有纸条折叠并打乱顺序后, 随机选择部分学生上台任意抽取一张纸条, 接着向全班当众宣读该件事实并畅谈感悟启示。这种互动学习活动没有任何表演或事先准备的痕迹, 而问题和解答都是无法预测的。学生们纷纷被这种富有新意的活动所吸引而跃跃欲试, 创新思维层出不穷, 丰富多彩的观点由此在智慧的闪耀中生动显现。例如, 一学生抽到的纸条上写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造成冲击和影响”, 他分别从政府、企业、公民角度谈到了国际合作、推进改革、扩大内需、责任感、勤俭自强、适度消费等观点。通过创造性学习, 学生不仅灵活理解了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的内容、意义和方式, 而且拓展和深化了对相关连带知识的领悟。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主人翁意识在灵动的智慧中, 在水到渠成的感受体验中得以树立。

当学生的创造力被高度关注时, 课堂仿佛炫舞起智慧的灵性, 创新思维由此使学生的学习之旅充满了底蕴, 增添了极富生命力的内涵。

五、关注实践, 涌动学生品行的心弦

政治 (思想品德) 课程的启迪、反思、警示功能并不是通过让学生记忆一大堆“条条杠杠”的知识点就能实现的, 它怡情知性的魅力也绝不是让学生考出一大批所谓“高分”便能体现的。每个学生既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个体人”, 同时又是“家庭人”、“学校人”和“社会人”。品德原理和政治理论在学生心中的思想内聚性转化为生活与社会实践中的品行外显性, 是政治 (思想品德) 课程的根本落脚点。因而, 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应只是学生的卷面成绩, 而应是学生的品行实践;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不应是训练流水加工线式的“应试型人才”, 而应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实践型人才和对自身成长有利的发展型人才。

关注实践就要在以课堂为支点的广阔的生活与社会时空, 引领学生构建融课堂学习、生活学习和社会学习为有机整体的立体化学习网络, 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导向下的品行实践予以持久关注, 从而帮助学生全方位地提升品格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对实践运用的关注使学生在“我要做, 我能做”的心态鼓舞下, 将自主意识与集体、社会意识有机融合, 由此涌动起美好品行的心弦, 政治 (思想品德) 的课程蕴涵得以拓展和升华。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而关注学生则是这一核心理念的本质要求。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激发其探知的动力;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营造其合作的氛围;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态, 扬起其成长的风帆;通过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 炫舞其智慧的灵性;通过关注学生的实践应用, 涌动其品行的心弦;从而, 通过“关注”这一外源力的渗透, 全面奠定学生均衡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

篇9:少年成长的心灵镜像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

辽宁省的儿童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重视理论批评。你们对创作的选题,从策划到写作,从出版到研讨,从参评到获奖,从获奖到总结,都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特别是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在赵郁秀会长的领导下,对内,情真意切,情同手足;对外,广开言路,广交朋友,表现的是儿童般的纯真热诚。

今天阅读这本《少年成长的心灵镜像——辽宁儿童文学评论集》时,引发了我许多回忆和联想,写给赵郁秀会长和辽宁儿童文学界的新老朋友们,送上我的祝福,祝福辽宁的儿童文学创作与评论并重,双翼齐飞,更高更远。

——北京市作协儿委会主任金波

我谨代表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代表北师大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衷心祝贺辽宁儿童文学创作评论座谈会的召开!

由赵郁秀老师主编出版的《少年成长的心灵镜——辽宁儿童文学评论集》,全方位、多维度地梳理总结了当代辽宁儿童文学的创作成就、发展轨迹与审美追求,特别是辽宁小虎队的艺术创新与小说创作的卓杰贡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在童话、儿童诗歌等领域也有出色表现,辽宁已成为新世纪我国儿童文学的重镇。

诚祝座谈会圆满成功,祝朋友们身笔双健、创作丰收!

——中国作协儿委会副主任、北师大教授、博导王泉根

篇10:心灵的成长作文

小草对我笑,小树对我笑,小鸟对我笑,人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对我笑,但是我却从来不对自己笑,只对自己不断改变。

我长大了,改变对我说:“快来抓住我。”我对改变说:“我已经抓住了你。”改变皱紧了眉头,突然,噌的一下舒展开来:“你怎样抓住了我,是我让你长大,从5斤,到50斤,到100斤,你没有操控我,是我在摆弄你。”我一把扯开衣服,拍着自己的胸膛:“你能控制着这儿吗?”“哼。”改变不屑的大笑起来,“看我的。”随后,改变便一直冲向我的心中,是的,改变最后是冲进我的心中,进行“改变”。

“人之初,性本善。”改变想改掉这一点,他被我征服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改变想摧毁这一点,他被我束缚了。

“坚持就是胜利。”改变想砸掉这一点,他被我击退了。

“不诚信,不守信,骂人。”改变想吞噬这一点,我成全他了。

改变挥着头上的汗大喊:“怎么样?你被我改变了吧!”我还是淡定回答说:“你看看,我现在过得怎样。”

改变来到我的家:看到了一片金灿灿的和睦。

改变来到了我的教室:看到一汪友谊的清泉。

改变来到了我到过的脚印,只闻一阵清香的气息。

改变瞪大了眼睛对我说:“这怎么可能。”我只是笑着:“到底是你摆弄我,还是我操控你?”改变低下了骄傲的头。

篇11:心灵的成长作文

在我们哇哇大哭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那只鸟儿就从那时起一直守护着你。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非常的高,在幼儿园里是最高的一个,没有人敢欺负我,老师对我也很好,我每天都过着快乐的日子。可是,过了不久我就上了学前班,当时我觉得学前班的老师非常的恐怖。因为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会慢慢的给我们讲,让我们慢慢地理解。可来到了这,是一个新的环境,难免有些生怯。做不好的的同学老师会拿着一根细长的棍子来提醒你,虽然没提醒到我,但我还是很害怕。渐渐地,我对这里的一切都熟悉了,我也开始胆大了。

在学前班上课时,我叠了一个纸飞机,刷——一声,白色的纸飞机落到了老师的脚下,我也意识到——我闯祸了。老师并没有说我,而是下课时,教育了我,在那一刻,我觉得老师,并不是那么恐怖。

随着年龄的成长,我来到了潘南小学。认识了这里的老师和朋友们。记得在一年级的时候,我非常胆怯这里的学校生活。班里有几个同学老欺负我,但我只可以哭哭啼啼的告诉老师,我多么希望,我可以自己解决。反过来想想,我还是非常感激当时欺负我的.朋友们,正是他们每天都激励我,我也不会到现在这样坚强。如果没有他们,说不定我现在还是以前那个只会红鼻子的告诉老师别人欺负我的小孩子。正是他们磨练了现在的我。

岁月增长,时光一去不反了,转眼间我成长到了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我也在这四年里找到了我最好的朋友,张晓薇。我们之间发生过许许多多的矛盾,还有好多次吵架,在我觉得,只要是经历非常多的磨难的朋友,是最难忘的。我考试考不好,她就会安慰我。她考得不好,我也会安慰她。我们快乐,就一起快乐,我们有困难,就一去度过,真正的朋友,大概就是这个意义。

篇12:心灵成长的故事作文

有一次放暑假,天气很好,妈妈问我想不想去爬海阳的招虎山,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我们就出发了。

我那时才上二年级,心灵总体来说还不是很强悍,基本上什么事都很好商量,很好答应。有的事不仔细去想,马马虎虎地就过去了。

刚开始爬的时候,我还很高兴,速度也很快,冲在最前面,有时候还跟妈妈聊天。可是,我的兴致来得快去也快,过了半个小时就有点不想爬了,可妈妈不同意,既然都来了,就一定要爬到山顶,眺望下方,回忆爬山的.整个过程。并感受感受胜利的喜悦和快感。我只好看周围绿色的植物和各色的花朵来分散注意力。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口渴了,可是没有水,而且筋疲力尽,头昏脑胀,心里后悔极了,当时不应该随便答应的。慢慢地,我发现其他人也开始累了。我想,如果我不放弃的话,别的人肯定会被我带动起来的,妈妈也一定会表扬我的。我开始忘掉了疲劳和干渴,把后悔劲儿也全收了起来。不顾一切的向前奔跑,果然,其他人见到我的举动,也抹一把汗,继续向前走。

妈妈看见了,表扬了我。我爬到山顶上,往下面看,真是太壮观了!整个山的风景螺旋似的展现在我的眼前,我觉得前面的努力一点儿也没有白费。

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中,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去放弃一件事,有的时候,挫折的重重打击是自己奋斗的目标。坚持就是胜利,要是当时我放弃了的话,就永远也不可能爬到山顶了,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一定会胜利的!

篇13:让健康的心灵伴随语文课堂成长

一、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从主观上讲,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高峰期, 身高、体重、肩宽和胸围等身体特征都发生着快速的变化, 各项生理机能也逐渐走向成熟, 自我意识和成人意识增强, 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既成熟又未成熟的“人生十字路口”。这时, 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各种各样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产生。从客观上讲, 在当前升学与就业的巨大压力下, 在激烈竞争的现实状况下, 青少年学生身上所肩负的担子最重、所面临的竞争最激烈、所承受的压力最大, 从而所遭受的困难与挫折也就最多。

因此, 在这种内外躁动不安、超负荷、超强压的复杂心理状态下, 青少年学生厌学、逃学、出走、自杀等案例也就屡见不鲜。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 教师如何让青少年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迈出坚实的人生脚步, 最终顺利走向人生的成功, 也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极其有价值的重要问题。

二、立足语文课堂教学,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 大部分农村中学没有专职心理辅导教师, 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应适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高的同时, 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努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沃土。

(一) 给学生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我们可以领悟到:每一个健康人都有一些需要, 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 当满足了基本需要后, 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只有满足了学生渴望平等、互尊、合作的需求, 学生才会有求知的需求, 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避免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 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 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 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 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 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 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 (马斯洛语) , 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学习, 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而和谐课堂氛围的创设要求教师认清自己的角色, 尊重每一个学生, 努力做到师生关系“亦师亦友”。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把学生看作在人格上与自己平等、独立的个体, 打破长期固存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 充分信任学生, 让学生抛开压力和隔阂, 无心理负担地与教师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 而且要尊重学生的思维, 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见解时, 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 论认识, 说感情, 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 同悲欢, 共离合。学生只要言之有理, 教师就应给予肯定。

教师还要特别关注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 多给他们创造机会, 与教师交流、与同学合作, 鼓励他们展示自己。如:多提问他们, 多让他们与同学讨论, 在教学“口语交际”时, 多让他们发言, 让内向学生在这种合作友好的师生关系中, 学会尊重、信任别人, 学会与他人合作, 学会与他人交往。

和谐的语文课堂有利地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若教师不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必然会增大, 心灵上达不到沟通, 情感上达不到共鸣, 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二) 给学生一个自信的语文课堂

自信心是一切成功的源泉。苏格兰哲学家卡莱尔曾说“人世间最可怕的怀疑就是对自己的怀疑”, 丧失自信心, 是人生前进道路上最致命的陷阱。那些成绩较差、屡试屡败的学生最易丧失学习的信心, 产生自卑的心理, 甚至丧失对人生的信心。面对这样的学生, 我们要做的不是批评、讽刺、挖苦, 而是要用爱心、激情点燃他们自信的火花, 用鼓励、表扬帮助他们重拾自信。

去年我刚接班时, 发现有个女生的语文期中考试成绩竟然是2分, 当时我觉得不可思议:语文怎么考, 也不能只考2分呀!上第一节课时, 我特别注意了她, 我发现, 她竟连简单的课文也读不通, 同学的嘲笑声让她低下了头。我立刻意识到, 这是一个被自卑困扰已久的女孩。让她坐下后, 我对学生们说:“唐代诗人李白说过, ‘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个人都有他生存的价值, 每一个人内在所蕴藏的原始潜力一旦被挖掘、发挥出来, 都有可能取得非同寻常的成就, 我们不能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也许就是这几句话打开了她的心扉, 以后的早读课, 我经常看到她坐在其他同学的周围, 听别人读书, 有时还和别人一起读。一段时间后的一节语文课上, 她竟然举起了手主动要求读书, 我欣喜地给她提供了表现的机会, 没想到她读得不仅正确、流利, 而且恰当地表达出了感情, 教室里立刻响起了阵阵掌声。身为教师的我在惊讶之余更是万分激动。期末考试更是出乎我的意料, 她竟然考了六十多分。

这个案例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的课堂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教会技能, 更重要的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 千万别吝啬你鼓励的话语, 它带给学生的可能是一辈子的激励。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优势, 因势利导, 唤醒孩子的自信意识。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 就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这一句中所表达的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从他身上感受一种不可抗拒的自信, 从而使自己受到这种力量的熏陶、感染。还可以让学生把课本上所学的古诗文名句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诗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坚定自信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 给学生一个积极乐观的语文课堂

有些学生成绩虽好, 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一旦遇上困难或挫折, 就会向挫折屈服, 成为困难和挫折的牺牲品。所以, 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任务, 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首先, 用自己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感染学生。

身教胜于言教。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教师要避免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 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语、一个眼神都要充满激情、传递情感, 将教师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肢体语言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受到积极情绪的感染。

其次,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能提高抗拒挫折和缓解心理冲突的能力。那些因一点挫折就情绪波动很大的学生, 其不健康的心理是由于他们对人生价值的错误理解而导致的。因此, 语文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实例, 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不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 从而让学生有足够的动力克服悲观主义情绪。在这方面, 古人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最为典型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下教材中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其作者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在政治被贬、人生失意之时寄情山水, 尽管他们境遇相同, 但他们表达的感情却有别。在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对他们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进行分析比较:柳宗元主要表达了心中的凄苦冷寂、愤懑难平;欧阳修表达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而范仲淹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旷达, 并且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相比之下, 不难发现, 范仲淹的思想境界最高。接着, 我再进行引导:“做人就要像范仲淹那样, 成功时不得意, 失意时不沮丧, 只要志存高远, 无论身处何处, 都会安然自乐。”不少学生从中受到了精神的鼓舞, 学会了坦然面对眼前的挫折。

最后, 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战胜挫折的方法。

语文教材的营养很丰富, 它蕴涵着许多战胜挫折的方法, 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 让学生学会“冷静对待”、“树立信心”;教学《登上地球之巅》时, 让学生学会“团体合作”;教学《荒岛余生》时, 让学生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激励”等。

当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不是让语文教师脱离语文教学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立足语文学科自身任务与学科的规律, 去寻求两者的结合点,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的发展,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是渗透式教育。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 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愿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本文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为切入点, 简要分析了现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指出, 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和教材资源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兼任心理健康指导教师的角色, 承担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

[2]王青云.如何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新科教, 2008, (12) .

篇14:关注教师心灵的成长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认为人生境界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在当今的现实社会中,人们更多的关注了前二者,即生理层面和物质层面的问题,也就是基本的生存问题。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教育是一项指向人的心灵的事业,这不仅是就被教育者而言的,对教育者本身来说同样如此。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生存压力的增大,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也很难免俗,许多人也把目光过多地倾注到了物质层面,在世俗物质利益的泥沼里忙于名利的追逐,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自觉追求。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管理中对教师成长过程中的精神世界问题,以及人格、信念的成长也关注甚少,由此导致了教师成长中智能与心灵严重“跛足”的现象。

的确,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良好的教育可提供通达心灵的镜子!试想如果教师心灵充满了焦虑、浮躁、浅薄甚至苍白,他们又怎能培育出一颗颗美好、丰富、饱满、滋润和高尚的心灵呢?教育工作赋予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可现实的教育基本上只剩下了教书这样单一的一件工作。由于育人工作缺乏可以量化的可操作性指标对教师进行有说服力的考核,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状成了制约教育良性发展的一个瓶颈。从教师发展的实际来看,目前学校管理存在着较严重的“官本位”现象,这使许多教师走上了“教而优则仕”的发展之路,许多优秀教师走向行政管理岗位,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流失。重教轻育的现状已经成了教育发展的顽疾。从教育行政管理上来说,教育教学管理上的行政化倾向突出,有些地方对教师的“管”“卡”“压”的粗暴管理,也造成了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从教师成长规律来说,缺乏对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和科学的认识,导致教师成长停滞、窄化,预留给教师的发展空间不足,教师大都缺乏主动发展和进取的欲望。

从西方和我国现代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曾一度把以教师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看作社会良心的代表——西方国家和我国民国时期的一些教师,由于经过了“民主”和“科学”的充分洗礼,敢于突破狭隘的专业界限,不是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稻粮谋”,而是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使教育工作为助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强大的动力。他们的教育劳动和工作有着相对独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创造。但是,在今天,这种意识很少深入到我们的教师的精神层面。很多教师仅仅把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教书匠”,理想失落,人格萎缩,认同世俗的规则,从而缺乏真正的教育创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发展动力不足,精神窄化,甚至庸俗化,把本来作为高级精神活动的教育教学降低为自己养家糊口的一种生存技能。正是这种功利世俗的观念使得教育工作和教师职业一下子变得庸俗起来,其神圣性几乎荡然无存。教师的社会地位说起来很高,但教师职业并不是人们最羡慕的职业,真正优秀的人才和社会精英不想从事教育工作,一流的优秀人才并没有汇集到教育事业中来。

要想为教师的精神成长指明方向,就要了解教育这个职业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研究一些优秀教师成长的规律,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从中受到启示。吕型伟老师曾说过三句话:“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事业,科学、艺术,对教育工作的这种定位决定了教师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神圣性和严肃性。教育是培育人,发展人、成就人的工作,非一般人用一般的精力和热情所能干好。历练这种品德,需要教师淡泊名利,在无功利心态中,去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潜心读书,通过阅读,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来涵养性情,陶冶情操,历练人格,才会使自己伴随着阅读的深入,不断走向进步,最终成为品行高尚,学问一流,教学成绩蜚然的真正名师。古今中外一切教育大家的名师之路无不是通过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使他们首先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然后在实现崇高精神的不懈追求过程中,实现自主成长,主动发展,并最终成为令人敬仰的名师。

阅读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在深层次的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读书,从本质上说实现了一种语言和心灵交流的方式,读者是交流的一方,作者是交流的另一方;作者是在进行语言表达,读者在进行语言理解。“读书”对人有何价值,对人类又意味着什么?对此,朱永新先生有一种说法,叫做“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每个个体的阅读水平”。读书之价值,是让人成为人;无疑,教师读书之价值,是让教师成为教师。读书何以让教师成为教师?这可以从三个层次理解:读书,可以完善教师的专业行为;读书,可以增加教师的专业情趣;读书,可以享受教师的专业幸福。通过读书,心灵沐浴在人类文明智慧的阳光雨露中,时间久了,教师的心灵视野和思想境界就会比常人开阔,成为一个有品位和有追求的独立个体。

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生活品味和人生格调,重要的是还形成了一种内驱力。内驱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外在的力量只有促进内驱力形成时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因而教师的精神成长要重视自我修养和精神价值的提升,它可以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在读书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再通过写作,将自己工作和生活中所思、所悟,进行理性的加工,以随笔或日志的形式形成文字,对自己生命中所得所失加以总结。一位教师自主成长,自我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写作来提纯自己的生命质量,在丰富与提纯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思想穿行在文字的世界里,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的营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要“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是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读书人,读书是一道教师必须跨越的坎。同时,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反思者和写作者。读书、反思和写作是教师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必经途径。

人的成长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语言文字作为思想和精神的工具使人摆脱了生物意义上的那种动物性束缚,进入到了社会意义上的一种精神状态。正是在这状态下,人的生命在一种自由和灵动的状态下,唤醒一种生命的自觉,并找到前进的目标与方向,永葆青春的活力,使内心世界的精神之树常青。真正的名师首先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并靠这个内心世界形成强大的生命气场,支撑自己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为名,不为利,进行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每一天都会有生命的精彩和进步。

在常人眼中,教师工作也许是枯燥的,如果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眼中,这份工作也是枯燥的,这表明教师已经有了职业的倦怠感。当前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是一种普遍现象,并非个例。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除了社会对教师期望值过高带来的工作压力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普遍缺乏职业成就感带来的职业幸福感。渴望成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幸福的前提条件。教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比其他职业要难得的多。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等待的工作,不像其它行业只要尽心尽力,就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引来人们的关注。现实社会又是一个生活节奏非常快的时代,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教师们自然也就失去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那份耐心。放眼当今的中国教坛,我们会清晰地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大批正规院校走出来的高学历毕业生虽然资质很好,但潜心读书的人太少了。没有读书的良好习惯,也就失掉了造就名师的现实氛围。虽然各种公开课比赛花样繁多,也吊起了许多年轻教师的胃口,让不少教师一课成名,但光环背后却失掉了终身从教,无私奉献的淡泊人生态度。许多人正是凭着一课成名的捷径,摆脱了教师职业另谋高就,也有人通过这条途径走上了教育行政领导岗位。总之,在名利的诱惑下,教师的内心世界已经不安静,他们没有了成为名师的耐心,只想快速成名,为自己谋得一个理想的生活地位,拥有优渥的生活环境。

用人类有价值的文明营养涵养自己的心灵世界,是每一个立志成为名师的教师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教师是社会和时代的航船驶向未来的摆渡人,是耕耘生命田野的农人。作为这样一个群体,一颗丰富、包容而敏感的心灵是必须的。从今天起,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开卷有益的成长氛围中,逐渐拥有一颗高贵而丰富的心灵是我们教师的幸福,也是我们学生的幸福。

(作者单位:山东桓台索镇实验学校  山东桓台索镇耿桥小学)

上一篇:二幼防治碘缺乏病活动方案下一篇:乱丢烟头罚款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