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公”消费问题的认识

2024-05-03

对“三公”消费问题的认识(精选11篇)

篇1:对“三公”消费问题的认识

对“三公”消费问题的认识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1年5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研究部署了推进财政预算公开的工作。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98个中央部门,都要公开经全国人大审查批准的部门预算。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中央决算草案后,98个中央部门还要公开部门决算,中央部门要加大公开力度,增加部门预算和决算公开的内容。同时,会议还要求,进一步细化公开中央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2011年中央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部分重点支出和2010年度中央财政总决算要公开到“项”级科目。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今年“三公”支出原则上“零增长”;3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决定,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

按说,任何政府都有公费出国、公费买车用车以及公务接待,只要是公务所需,政府部门的“三公花费”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大方地告诉公众就是了。但在中国,“三公经费”的面纱却相当难揭,原因至少有二:一是一些官员官本位思想和体制根深蒂固。他们不愿公开“三公经费”,说白了就是想维护给自己和部门带来诸多好处的特权消费。二是“三公花费”确实如外界所料,有不少见不得光的“猫腻”。这些“猫腻”或包括违反明规则的特权消费,否则不会能拖一天算一天,或是用一些半夜公开、周末公开、在网站上隐形公开等小手段,尽量避开舆论的锋芒。一些部门在公布“三公经费”问题上遮遮掩掩、欲盖弥彰确实有损政府形象。

公布“三公经费”并不等于能遏制泛滥多年的“三公消费”。真正的难题将是:“三公经费”公布后,如何判断这些经费的支出是否真实,是否合理?从中央部门已公布的“三公经费”看,除审计署细化到每辆公车的平均费用外,大多数部门只是交代几个简单数据。由于目前还缺乏相对客观的比较标准,尤其是各部门对“三公消费”的解释惜墨如金,语焉不详,公众既看不出这些花费是否真实,也难以判断这些花费是否合理。同时,国务院要求中央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只限于财政拨款的部分,而在很多实权部门,财政拨款之外的行政收费、尤其是各单位不纳入财政预算的“小金库”往往是“三公消费”重要来源。因此,要通过“三公经费”公开来监督、规范政府部门的“三公消费”,目前仍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尽管有缺陷,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纷纷向社会亮出“三公消费”账单的正面意义还是不容低估。从大的方面说,这是权力部门接受社会监督的一个新起点,是遏制权力腐败和社会不正之风的有益尝试,将进一步唤醒中国民众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觉醒能真正推动中国向现代社会迈进。从小的方面看,“三公经费”公开将有利于限制不合理的“三公消费”,降低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规范政府部门正确有效地行使权力。

我国拟规定政府机关定期公布三公经费。征求意见稿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支出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经费的预算、决算、绩效考评情况。

2012年3月11日上午9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时,全国政协委员何清华指出要根治目前中国社会的“奢侈病”,关键在于政府。只有政府以身作则,带头采取措施,才能遏制奢靡浪费行为的蔓延。为此,何清华提出四项建议:

一、国家必须通过预算管控治理“三公”消费;

二、文件的规定要更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

三、做好国情宣传教育,引导好舆论和风气;

四、加大财税政策调控力度,引导社会富余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摘要:

1、《国务院督98个部门晒预算》 2011/05/05 每日经济新闻:

中央及地方财政预算公开将更加透明,覆盖面也更广,其中“三公经费”(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成为需重点公开的项目。

2、《联合早报:拨开中国“三公消费”的迷雾》 2011/07/21 中国新闻网: 在中国,公布“三公经费”有缺陷但也有正面意义

3、《我国拟规定政府机关定期公布三公经费》 2011/11/21 中国新闻网:

国务院法制办就《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支出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经费的预算、决算、绩效考评情况。

4、《何清华:根治中国社会“奢侈病”关键在政府》 2012/03/11 人民网:

全国政协委员何清华11日在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疾呼,“奢侈之风不可长!”。要根治目前中国社会的“奢侈病”,关键在于政府,并提出了四项建议。

篇2:对“三公”消费问题的认识

近年来,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似乎有些司空见惯了,这些奢侈之风,被统一概括成一个新词“中国式奢侈”,这种奢侈之风现象愈演愈烈,但是,我国政府也出台一些措施,标志着党和政府向公款消费打响攻坚战,明确了“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等“三公消费”事关党的反腐败事业。治理“三公消费”现象,最根本的是两条:一是公开透明,二是明确法律责任,三是民主监督。四是明确“公款消费”的法律责任。

一是财政预算公开透明,政府及各部门的财政预算完全毫无保留地向公众展示,并接受公众查询和质询。在主要部门在网上公开的财政预算情况、支出情况,要细化到“一张公务用纸”、“一张桌椅的维修”。公布这一类信息,对于塑造政府形象非常有利。”

二是明确法律责任,我国刑法目前并未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的“公款消费罪”,如果针对“三公消费”问题立法,明确公款消费的法律责任,不论对于反腐倡廉建设还是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都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通过立法手段把违纪现象升级为违法犯罪,意味着事件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既会对公款消费主体造成压力,也为公众对“三公消费”进行监督提供了法律支持。建议国家立法机构把整治公款消费列入立法计划,尽快明确公款消费的法律责任,使治理“三公消费”有法可依。

篇3:“三公”消费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三公”账单公布反映问题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 国务院要求98家中央部门在2011年6月底前公布“三公经费”。自科技部2011年4月14日率先公布“三公”经费后, 除国防部、国安部、外交部等几家部委外,

中央部门陆续公开了“三公”账目。针对目前已公布的各中央部门和单位的“三公”账单, 我国政府部门的“三公”消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三公”消费数额较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2010年6月30日表决通过的2010年中央决算决议显示, 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 (1) 每个单位的“三公”消费高达1亿元人民币, 消费过亿的单位多达12家 (见表1) 。其中, 消费额最高的是国家税务总局约21.7亿, 其公务接待平均每天182.4万。相比之下, 同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印度, 每年有近20亿美元的预算用于支付全国约1.2亿学生的免费午餐计划, 而政府公务员甚至不知道公款消费的概念。目前政府全部收入占GDP的比例, 高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情况汇总.2011-08-20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情况汇总.2011-08-20

达34%左右, 而行政公务支出比例占全部政府支出的比例高达38%左右, 其中“三公”支出是一个重要的成因。“从世界范围内看, 日本行政公务开支占全部预算大约2.5%, 美国在15%左右, 从纳税人承担的行政公务花费上讲, 中国政府可能是世界各国中比较昂贵的一个。” (2)

对于上述数据, 许多公众尚表示怀疑。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于2011年7月19日凌晨公布“三公”消费数据 (因公出国费107万元、公车购置及运行费30万元、公务接待费15万元) 普遍持怀疑态度, 并认为中国红十字会选在夜间公布“三公”数据的行为是有意回避监督。依据是去年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却被曝出一顿饭近万元的天价公务餐和今年的“郭美美”事件等类似案例。

(二) “三公”账单不够明晰

对于此次公布的“三公”账单, 普遍认为数据过于简单, 缺少明细, 没有执行标准。根据国家预算体系的设置, 预算科目分为“类”、“款”、“项”、“目”, 前者是后者的概括和汇总, 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项”为二级科目, 属较为具体的层级。经费支出最高的国家税务总局, 其“三公”账单只简单的包括单项金额、汇总金额、直属单位数量;而即使是最详细的国际审计署的“三公”账单, 也仅多作了人次说明。如对公务接待费的补充说明:涉外的公务接待费支出140万元, 全年接待国外来访团组24个 (含部级以上国外代表团12个) , 接待来访外宾139人次 (含部级以上国外审计机关领导人54人次) 。没有具体的报销凭证和公务接待的执行规定、标准, 很难查出公款消费中有无违规操作, 也没有意见反馈通道。

(三) 公车消费比例较大

公车消费居高不下且比例大是“三公”账单最突出的问题。此次公布的“三公”消费, 公车消费比例超过50%的单位有32家 (见表2) , 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一单位的一半以上“三公”经费花在了公车上。根据已有数据, 91家单位的公车消费总额高达397925.05万元, 依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 (1999年) , “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2.0升 (含2.0升) 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的轿车 (客车、越野车等除外) ” (3) , 可购置一般公务车15917辆。2011年公车购置及运行预算385621.47万元, 可新购一般公务车15425辆, 增长率达97%。根据之前的数据, 我国现有公车约500万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美国联邦政府各部门公务车数量的总和为65.2万辆, 这一数据不仅包括了轿车、巴士, 还涵盖卡车、救护车、邮政车等。而且近年来, 美国联邦政府公务车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年增长率在1%左右 (4) 。对公务用车严格控制的国家还有很多, 例如, 德国联邦政府接待来访外国元首用的奔驰600是临时从汽车公司租赁来的, 柏林市仅有公车92辆, 其中个人专车37辆, 一般办公用专车15辆, 送文件车23辆, 一年在公务用车的开支仅为65万马克, 约合271万元;芬兰政府各部 (除总统外) 中, 只有总理、外交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4人配备专辆, 由办公厅统一管理, 办公厅除上述4辆专车外, 仅有5辆公车, 同时负担着递送文件等杂务。 (5)

2011年公车消费预算占部门“三公”经费总预算一半及以上的单位与2010年几乎持平共有30家 (见表3) , 且多数单位2011年的公车购置和运行费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情况汇总.2011-08-20

用预算却与2010年几乎持平。然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第四条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现已配备使用的轿车, 要继续使用;达到报废、更新标准的, 经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才能更换, 避免造成浪费”。

(四) “三公”支出预算呈上升趋势

91家中央部门及单位2011年度财政预算显示, 仍有50家单位预算超过上年决算。预算增幅最大的为国家体育总局, 2011年度“三公”支出预算比上一年增加1475.8万元。总体来看, 91家中央部门公布预算的增减额度的总和为-33.87万元, 基本上与去年保持不变, 与建设节约型政府的目标相悖。

(五) 账单公布不够及时

从理论上来讲, 除了国家规定不公开的一些涉密部门, 只要花国家财政的钱, 无论是中央或地方都应向社会公开, 接受百姓监督。《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九条也规定,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三公”消费来自于纳税人的税收, 这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 政府部门机关当然有义务全面及时地向社会公开。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 国务院要求98个中央部门在2011年6月底前公布上一年度决算后的“三公”账单。然而, 一方面, 国务院要求公开“三公”账单的98个部门确切名单迟迟没有定论;另一方面, 自科技部4月14日率先公布“三公”经费以来, 多数部门并未按照规定时间而是集中在七月中旬以后陆续公布, 且至今仍有数家单位尚未公开账单。这些行为不免有逃避公众监督之嫌, 更显示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国务院相关规定缺乏约束力。

二、“三公”消费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三公”消费存在的问题, 分析其原因, 借鉴国外先进管理办法和经验, 认为应从两个大方面来努力改善“三公”消费的现状以提高政府部门预算使用效率。

(一) 推动“三公”消费的立法

当前, 我国经济实现了大跨越式的进步, GDP跃居世界第二位, 快速增长的经济使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 但这不应该成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行政成本和“三公”消费快速增长的理由。财政收入的增长, 应在更大范围内提高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质量和水平,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惠及全国的民生计划等。反腐败问题从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重要的政治任务, 当政府和人民把注意力对准官员腐败问题时, 另一个层面上的腐败却慢慢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这就是“三公”消费问题。对此,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认为“三公”消费从表面上似乎不如贪污受贿、贪赃枉法那么危害深重, 但是, “三公”消费却更普遍, 无论是对干部, 还是对社会、对人民所造成的影响都很坏, 败坏党风政风民风, 必须下大力气治理。“三公”消费居高不下,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部分政府官员没有转变“官本位”思想, 树立起公共服务意识。于是, 办公环境、公务车规格和公款接待水平成了竞相攀比、摆阔的资本, 而节俭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然就成了口号和形式。这也印证了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存在部门利益的观点。至今, 仍有少数部门借口涉及国家机密拒绝公布“三公”账单逃避公众监督, 反映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规章约束力的缺失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因此, 遏制“三公”消费居高不下的问题, 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 要注重从制度和法律上强化监督和制约。

(二) 推进预算制度改革

要彻底转变我国政府部门和单位的“三公”消费现状, 必须首先彻底改革和改进当前的预算制度。目前我国的财政预算及编制制度至少存在着以下三点主要不足。一是预算编制时间短。各部门和单位每年的预算都是在11月份“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以后, 根据国家下年度的发展计划正式开始编制, 前后时间不到两个月。由于编制时间短, 预算势必在科学性、技术性和实际性等等方面存在很大欠缺, 容易滋生腐败。二是预算编制内容粗放。当前的预算编制制度下, 没有将预算指标细化到部门、具体支出项目, 预算基本停留在预算科目的类、款、项, 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支出项目, 致使预算缺乏权威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大代表审查监督作用的发挥。三是预算编制方法较落后。我国预算编制采用的是“基数法”, 实际操作中就是“增量预算”, 预算额度只增不减。这种编制方法既不规范、不科学, 也有失公平。由于这种方法以支出基数为基础, 本身就有基数合理与否的问题, 多年沿用下来, 预算套预算, 使本年度核定的支出指标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 不能客观反映各预算部门和单位的现实需求。 (6)

因此, 改革当前的预算编制制度能从源头上彻底转变当前“三公”消费过高的问题。目前应从以下着手。

1. 增加预算编制参与者

增加预算编制的参与方, 在加强制衡的同时强化专业人员和法律在预算编制中扮演的角色, 预算编制中各方面力量得到约束和制衡可使预算更趋合理, 避免出现预算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如美国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各有一套参与预算编制和审核的系统, 二者各有侧重, 互相制约、共同配合, 履行政府预算的职能。其中, 行政部门参与预算编制的主要角色有:总统, 由财政部、国民经济委员会、经济顾问委员会组成的“经济三角”, 总统预算管理办公室。而参众两院各有一套审核联邦预算编制的庞大机构, 具体包括参、众两院的拨款委员会、筹款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国会预算办公室和会计总监局。 (7) 法国的预算法律体系相当健全, 法制约束性很强。预算法律体系中除宪法和《财政法》 (相当于我国的《预算法》) 之外, 每年国会还要通过年度《预算法案》, 以法律的形式对各项收支作了明确细致的规定, 使各部门每项预算收支都受到法律约束。每项支出都有法可依, 十分有利于预算执行的监督和管理。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 改造预算编制流程和内容

按照目前我国预算编制的方法和流程, 各行政部门预算编制时间短, 内容模糊, 方法落后, 导致了整个政府部门“三公”经费预算的不科学和不公正, 应及时予以改革, 包括延长预算编制周期, 细化审核预算项目, 改进原有简陋的“基数法”预算。从1977年开始, 美国联邦政府就将财政年度改为从10月1日到下一年度的9月30日, 在一个财政年度内, 政府要在执行本财政年度预算的同时, 审核上一财政年度的预算, 编制下一财政年度预算, 且预算编制程序相当复杂, 耗时很长, 从各部门编制各自的预算开始, 到联邦预算执行后的审计, 一个预算周期历时33个月。整个预算程序经过四个阶段, 即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审计。在预算项目上, 法国预算的类级科目有1100多条, 款级和项级科目数量则更大。预算方法上多数国家采用“零基预算”或是与总额预算相结合的办法, 都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3. 建立透明严格的公款消费报销程序

在俄罗斯, 政府官员如果想用公款请人吃饭, 严格而繁杂的报销手续会让他望而却步。请人吃饭需要完成五步手续, 至少三个领导签字才能顺利报销, 整个过程耗时数个月。首先要在请客之前填写一张“请客计划”, 详细汇报吃饭的地点、就餐的菜谱、大概的价格及请客的目的等, 之后由领导签字, 经批准后才能请客。吃完饭后, 要保留饭店提供的发票, 发票上需标明吃了哪些菜, 喝了哪些汤, 每个菜的价格是多少。此外, 吃完还要报告请客效果如何, 是否达到了请客目的等等。如果去国外出差, 须把请客发票都翻译过来。有时候为了省事, 公务员干脆自掏腰包请客。在欧洲和日本, 政府官员在公款消费的问题上更是如履薄冰, 因为媒体和民间团体一直在密切监督着他们。 (8) 可见, 建立透明严格的公款报销程序能有效减少“三公”消费, 而且透明严格的公款消费报销程序也有利于重建公共部门的公信力。

4. 探索建立科学的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机制

自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开始调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 到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的出台, 公车消费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 但问题依然突出。中国大陆目前拥有公务员1053万人, 官方公布的公车数量为200多万辆, 每年还在以高速递增。而在香港, 政府仅仅用6343辆车就满足了17万公务员的出行需求。 (9) 因此, 探索建立科学、严格的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机制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较可行的方法有取消机关一般公务用车, 按月按人发放交通费用补贴。与此同时, 加强管理监督, 通过加强管理,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严格限制车辆编制和使用方式, 压缩公车费用开支等。值得借鉴的是美国联邦总务署的公车管理制度, 美国联邦总务署开发了公务用车管理信息系统, 与定点加油站和修理厂联网, 实时获取车辆行驶里程、加油数量、维修项目、费用支出等信息与数据, 并公布于众;还对公车实行标志管理, 在车上喷涂专门的颜色和图案, 并标注“仅供公务使用”字样和隶属部门的名称, 强化监督。 (10)

(三) 加强“三公”消费的过程监督

遏制“三公”消费居高不下的态势, 除了从立法和预算源头上控制, 重要的是强化“三公”消费的过程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加强过程监督首先要公开“三公”消费的信息, 包括消费结果信息和消费过程信息, 晒出各项消费的“类”、“款”、“项”、“目”及数量、金额, 作为社会公众质询和部门绩效考核的依据。其次, 要健全内外两层的监督体系, 即内部监督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在内部监督体系发挥作用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的社会性外部监督作用, 使重点监督和全过程监督结合起来。让无数的眼睛来审视“三公”消费的每个环节, “三公”消费过程中的任何问题和漏洞都无处躲藏。最后, 对“三公”消费监督的重心应由结果监督向过程监督转变。相比消费结果信息, 过程信息更容易真实反映问题的实质。同时, 对于既成的消费结果往往能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加以掩饰和处理, 以致很难直接反映消费的真实状况;而过程中的问题, 既有发现和解决的依据, 又难以被加以掩饰和处理, 监督更有效。这就要求监督制度、机制、方式和方法的设计和选择时, 要兼顾结果监督和过程监督的统一, 尤其是在难以衡量消费结果是否合理的时候, 有一套可以遵循的监督程序就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顾群.我国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改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05, 5.

[2]陈继辉, 马剑, 卓南等.国外怎么限制公款吃喝[J].廉政瞭望, 2006, (07) .

[3]胡小飞.国外公务车管理制度扫描[J].台声.新视角, 2006, (07) .

[4]邵健明.美国公务用车——制度上杜绝私用违规惩罚严厉[EB/OL].新浪网, 2011-01-06.

[5]黄抗生.中国“三公”消费浪费腐败沉疴已久, 必须公开透明[N].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11-07-08.

[6]林红妹.香港公车管理, 那才是一个奇迹![N].羊城晚报, 2011-07-30.

[7]田磊, 石野樵.公开的价值[J].南风窗, 2011 (9) .

篇4:遏制“三公”消费的思考

一、 我国“三公”消费的现状

我国“三公”消费在一片控制声中仍呈现上升趋势。2011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中央各部门要公开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要求地方政府也比照中央公开三公支出,可是占财政拨款一半以上的政府项目预算中,所包含的“三公消费”数据却难以统计,据有关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全国的“三公经费”2006年为9000亿元,2010年突破了1.2万亿元。政府各部门想方设法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预算,以维持较高的“三公”消费。一些地方不论出国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有没有必要,把公费出国当做公款旅游。公务用车不断追求高档,无视配备标准,公车私用屡见不鲜。公务接待讲排场,浪费严重。

庞大的消费抬高了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运行的效益,极大的浪费了社会资源,造成投入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的民生领域的资金比较短缺。不当“三公”消费助长了一些官员的特权思想、成为公共权力腐败的重要渠道,严重损害党和人民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二、不当“三公”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行政开支决策缺少公众监督,相关运行信息不透明。应该说,从中央到地方,都对“三公”消费有着严格的禁令、明确的约束。《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也对“三公”消费做出了明确规定,各地也有诸如严禁工作日中午饮酒、严禁公车私用、严格公费出国(境)等方面的措施和规范,可谓禁令不少、准则很严,但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仍然陶醉在异域的游玩中,安乐于豪车中,沉醉在美酒佳肴中,公费出国、超标准超范围配用公车、公车私用、公款吃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蔓延着。为什么会如此,说到底,还是没有将温家宝总理所提出的“公开透明”、“民主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政府信息公开的状况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公民知道或容易知道的就公开,公民不知道或不容易知道的就不公开的现象。目前,政府部门的文件、公开栏、媒体、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知情需求。

(二)体制内监督机制不到位,法律监督机制缺乏。当前政府官员的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度较低,容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监督“死角”,难以形成规范管理、监督管理和严格管理的体制与机制,上级太远,鞭长莫及;同级职能部门监督,因为人事、组织关系在上级领导的掌控之中,因此信心不足,监督太软;至于下级平日服从领导,更是妄谈监督了。

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下,缺乏对利用特权、变相“三公”消费的法律定性及相关的惩处的法律规范,致使一些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只要不偷不拿,吃吃喝喝没什么,更有甚者,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外出考察学习,那也是公务,当然不能花自己的钱,至于是真考察还是假考察、真学习还是假学习,无人问责。凡此种种,一切花公家的、一切用公家的,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结果某些领导干部在“三公”消费上违规违纪,得不到应有的问责和处理。

(三)公共资源的责任主体未能落实到人,行政成本考核未能纳入政绩考核范畴。目前对领导干部升迁考核主要以上级考核为主,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廉,而包括“三公”消费在内的行政成本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方面。现行政绩考核最大缺陷是上级领导主要以政绩考核为主,淡化了节约行政资源的努力。“三公”消费的监督考核尚未正式纳入领导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致使一些领导干部肆意妄为,随意挥霍公款,“三公”消费年年控、年年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勤俭节约意识缺失是表面原因,其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官员问责制度落实。长期以来对工作人员的提拔使用及考核都没有节约这一条款,缺少尊重纳税人的意识,而比阔之风的盛行更使很多官员无视百姓疾苦,肆意浪费。另外,有的机关鼓励把当年的经费尽量花掉来向财政追要新的资金,加上责任追究制度不能有效实行,浪费之风愈演愈烈。

三、遏制“三公”消费的对策

(一)公开“三公”消费的预算和决算,接受社会监督。如果没有详尽的信息公开,监督就无从谈起。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细则。明确将政府信息公开细化,范围扩大,对公众利益联系度高的民生问题(如就业、社保、医改、教育、住房等)和公众关注度高的政府行政成本问题(如“三公”消费)要详尽,并设立公开信息解释答疑机制,使信息便于公众理解,便于群众和媒体的监督。

(二)完善制度和相关法律,严惩不当“三公”消费。过去治理“三公”消费之所以效果不大,一大因素是惩处环节不到位。对各部门的“三公”消费有个合理的定额,增幅核准合理的比例,以制度和法律的形式,约束行政运行费用,设立“浪费罪”、“腐败罪”,规范“三公”消费行为。建立硬性约束机制,对不按规定公开的单位以及存在挥霍公款造成浪费、借“三公”消费行腐败之实的,要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严厉问责。根据其行为性质及其情节,社会影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程序处理,促使党政领导干部树立起廉洁从政,克己奉公的职业精神。“三公”消费入刑,应该更能践行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和法治进步。

(三)将控制“三公”消费的问责主体落实到党政领导干部。包括“三公”消费在内的行政成本考核纳入政绩考核范畴。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把行政支出成本作为行政主体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并将行政支出成本考核结果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升降、奖惩紧密结合起来,从而降低“三公”消费行政支出,遏止浪费和腐败现象,降低行政成本。

(四)倡导廉政文化,全社会形成反腐倡廉的意识形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改善,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但是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不是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而是要进一步改进经济质量,改善国民生活质量,财政资金要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人们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代替“官本位”,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全社会形成公私分明,廉荣贪耻的廉政文化意识形态。我们要倡导廉政文化,铸就反腐倡廉的意识盾牌,杜绝骄奢淫逸,一门心思图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积蓄力量,促使国富民强。

篇5:三公消费的思考

三公消费,指的就是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等产生的消费,是我国当前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6月30日表决通过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决算报告还公布了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行政经费,合计887.1亿元。2012年6月财政部公布,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人民币。

情况真是这样的么?长期以来,我国三公消费一直是一本糊涂账,各种版本层出不穷,没有人能真正说出每年国家为三公消费支出多少,但经过大多数专家的不完全统计,每年国家因三公消费所需要支出的费用竟达一万多亿,相当于每个中国人每年都需要交出近800元去用于国家的公务消费。如此巨额的费用实在令人瞠目结舌,以致于平民百姓闻“三公消费”无不咬牙切齿。很多官员借用“三公消费”的幌子,大把大把地拿着国家的钱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名义(诸如考察、学习等)跑到国外去吃喝玩乐,招待上级或举办什么会议时买各种高档的烟酒、礼品等等,极大浪费资源不说,更可气的是将百姓辛辛苦苦交的纳税钱用于自己娱乐消遣。这种行为我觉得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腐败行为,虽然没有像那些贪污巨款的行为那样恶劣,但是,这不仅伤害了纳税人的感情,也极容易滋生腐败的萌芽,让人在歧途上越走越远。这世界上不管什么东西,只要超过了他的限度,就一定会产生祸患。因此,中国目前三公消费的现状,必须要得到治理。

但是我转念一想,中国的“三公消费”真的是一无是处么?每年公务费用达一万多亿,这些支出主要是被国家的烟酒业、汽车业、石油产业、娱乐服务业消化吸收,这样不是会大大地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么?就拿茅台酒的例子来说吧,国务院曾召开第五次廉政会议指出控制三公消费,继续实行零增长,禁止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礼品,结果茅台的股价、流通的批发价纷纷应声下跌,市场价格随即下跌。事实上,普通百姓很少人会喝得起这种酒,这种酒的购买者大多数是政府部门、官员用于应酬的首选酒种,如果说三公消费缩水,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国家烟酒业等行业的发展,考虑到消费的杠杆作用,这1万亿,应该可以带动4、5万亿的投入,那么也就是这些行业会遭受到几万亿的巨额损失,可见,三公消费确实是这些行业的上帝,能给他们带来巨额的收益。综上所述,说三公消费能够拉动内需,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三公消费最近几年在中国愈演愈烈,超过了普通百姓的承受范围,政府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近几年来,国家对三公消费的管制力度越来越大,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三公消费”问题: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个人觉得,将政府财政公开透明化是遏制三公消费过度的最有效的措施,但这也是难度最大的办法。当前新旧领导班子交接,从以习近平为领导的新一代国家领导人最近所做的事情就可以看出,党和国家是下足了决心要惩治腐败的,他们在平时的访问调查都带头从简出行,不准迎接,用餐坚持四菜一汤等等,不过光是靠领导人带头是没有用的,必须的用规章制度实现行政消费的透明化,提高群众的知情权,赋予热门更大的监督的权利,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三公消费的问题。随着微博、网络的发展,我相信这一天总会到来的。推进三公消费公开同样也是中央今年继续推进的一项重要举措。众所周知,三公公开是政务公开的重要方面,对推进廉政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这是推行阳光政府的具体表现之一,能极大地促进廉政建设的进程。其次,是政府接受群众监督的具体有效的举措之一。使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政府经费的使用数目、去向等等情况,保障民众知情权的重要途径;

再次,三公公开始有效防止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的措施之一;当然,我们的三公公开重在执行,光说不练假把式。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有阻力,有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广泛虚心接受群众媒体外部监督,开设监督举报电话等等;第二,自我监督,审计,财务部门加强监管,纪检监察部门加大查处力度,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第三,各个部门要落实领导责任,进行自查自纠,并且牢固树立勤俭奉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思想上不放松最后,三公公开为我们政府管理改革开了个好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扩大三公公开的范围,向国企三公公开扩展,让我们花的每一分钱都在阳光下运行,做到让群众满意,只有这样,我们党的事业,我们的社会事业才能健康,稳定发展。

我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三公公开一定会实现,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我觉得很不错,老师的想法和思考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对公共经济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以后也会多去了解学系公共经济的相关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谢谢老师。

篇6:许一力:评论我国的三公消费情况

最近浙江省余姚市财政局在一家鲍翅饭馆的5万余元餐费转账支票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网友认为财政局一次性消费5万元餐费,已超过政府接待的消费标准。无论事实如何,三公经费的问题再度成为议论的热点。

其实早些时候,北京曾有至少50余市级部门开始陆续公布2011年的决算报告、备受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数据。客观的说,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三公经费的公开化,是市政信息公开工作的一大进步,同样也是推进社会民主进步的体现。起有利于民众行使其知情权和监督权,管制执法者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但同样的,无论是公布之时,还是此次的鲍翅事件登报之后,关于三公经费的议论始终围绕在一个点上——三公经费不该只是公开,而应当细化,如何能真正做到三公的透明?

所谓的“透”,便指的是三公经费的细化,经费的去向和多寡应该编写的明明白白,通过预算,决算,将经费细化到每一个项目,这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而事实上,这样的细化并不困难。还是以国外为例,美国的三公消费特别是公车支出相当庞大,美国实行严格的信息公开制度。美国的《信息自由法案》规定,不涉及国家机密或者安全的政府信息都应该向公众公开。这为媒体和社会的监督提供了法律保障。美国政府部门公开的公车信息,不但包括公车的数量、支出等总体情况,还包括具体的费用明细、哪些人在用车等细节。如果没有详尽的信息公开,监督就无从谈起。

而所谓的“明”,就意味着政府的经费支出,既然公布,就要保证清楚明白,如果只是为了公布而公布,就失去了公布三公的意义。当下一些部门和单位公开的是一些专业数据,虽然公开了,公众却看了不明白,起不到监督作用。三公经费的公开,其目的在于接受社会的监督,如果不能做到清楚明白,便起不到任何作用。

而另一方面,作为政府的招待标准,在国内各地是不一样的。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监管上的困难,也令地方有了更多挥霍的空间。15次累计消费5万元,究竟是合理还是无理?这还真是个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三公消费的糊涂账属性。要知道,即便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后,三公消费也一直是个绝缘地带。

而除了难于监管,三公经费更被诟病的一点,就是其数额。虽然政府支出必不可少,但2011年,在中央本级主要支出项目中,三公消费的93.64亿,这一数字甚至高于医疗卫生支出的71.32亿元。而审计署长刘家义也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审计报告时表示,三公经费存在概念不清晰、口径和标准不够规范等问题,不利于发挥约束和控制作用,也容易造成社会公众误读。

而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概念、口径、标准,这些并非难于监管的问题。三公经费的症结所在仍然是不够公开。只有足够的公开,充分的接受社会的监督,才能避免三公上的乱局。以英国卫生部来说,它在网站上公布的信息包括该部门所有年薪超过15万英镑的成员的名单、本财政以来所有该部门支出的数据、每笔金额超过1万英镑的政府招标合同,每笔金额超过2.5万英镑的开支项同以及部内所有高级公务人员的工资明细等10多项内容。

还是从鲍翅宴来说的话,5万元真的很多吗,每年被这样无来由挥霍,甚至是虚报数额变成了官员回扣的三公经费又岂止5万。一个账单,成了民众问责政府体制的敲门砖,其意义不在于数量。我们不该为公众问责的结果抱有多大的希望,但当我们终于懂得为自己负责——或者说为自己的税款负责——之后,对于公开透明的渴求,最终必将得到满足。

篇7:三公消费自查报告

引导文: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公消费自查报告。供参考!

三公消费自查报告一:

根据市纪委《关于开展“三公”经费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我局对XX年至XX年2季度公务接待费、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费用、公车购置及运行费进行了自查.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搞好“三公”工作,我局成立了以书记、局长李立安为组长、副局长彭胜辉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公”经费管控工作领导小组,今年年初重新下发了《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和《公务用车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会审联签制度,从制度对全局支持进行规范,确保“三公”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强化工作落实,严控“三公”经费

1、会议及公务接待费用

我局XX年会议及接待费用预算为万元,XX年会议及接待费用预算为万元。我局XX年会议及接待费用为万元,XX年会议及接待费用为万元,XX年16月会议及接待费用支出万元。

我局对公务接待费用实行会审联签制度。接待安排先由需接待部门的经办人员向领导请示,由办公室统一安排,报销时必须由经办人员、会审联签小组会签,经分管领导审批后,财务股核报。经调查,我局不存在公款大吃大喝及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等情况,支出偏高的原因:按上级要求,我局开展了多次公路专项整治行动,上级检查多,部门联系公务接待较多;路政巡查加班餐费等共同导致。

2、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情况

XX年外出学习培训11次共96人花费49011元,XX年外出学习培训14次共36人花费21361元,XX年16月外出学习培训1次共1人花费1300元。除XX年自行组织退休老同志考察学习、党员学习以外,其余都为参加省、市组织的学习培训,无国(境)外学习事项,且呈逐年递减趋势。

3、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用

我局XX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预算为6万元,XX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预算为3万元。我局XX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为万元,XX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为万元,XX年16月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为万元,其中,XX年5月,因路政大队XX年由省局统一配置的猎豹皮卡车使用年限过长,使用频率高(已行驶31万多公里),车辆状况极差,已无法正常运行,经市局同意,我局购置大众上海大众朗逸汽车1辆,价值万元,严格按照控购手续,经市财政局控购办同意购买。支出比例偏高的原因一是我局属于公路管养部门,需长期对公路沿线进行巡查和执法,造成使用费用偏高;二是车辆因使用年限长、频率高,车辆状况较差,造成修理费用偏高。

我局对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实行单列记账,定点维修、定点加油、统一保险和统一报废更新制度。经查,我局在自查自纠阶段如实登记上报公务车辆情况;节假日严格执行公务车辆封存备案制度;不存在超标准配备公车或豪华装饰公务用车行为;不存在公车入私户行为。

三、积极完善监管,共建长效机制

根据自查结果,我局对严格“三公”支出管理,提出了八项强化措施。

一是提高工作效能。增强行政成本意识,努力提高执行力,超前谋划,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加强对会议经费的管理。控制会议时间、会议规模,尽量利用机关会议室,能够简化会议形式的一定要简化。

三是加强对考察及差旅费的管理。控制出市、县参加会议、考察的人数,不安排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务考察活动。出差之前提前填写出差申请单,作为报销时的依据。

四是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公务用车修理、用油等行为,修理前报机务股并填写修理审批单,并到定点机构进行修理;节假日和不使用时车辆一律停放到机关院内。

五是加强用水用电管理。对空调、照明、用水等进行统一管理,提倡节约用水用电。

六是控制公务接待费用。严格按照“公务接待管理办法”中的审批程序进行接待,严格控制接待标准。

七是规范大宗购置及办公用品管理。大宗商品购置一律按政府采购规定实施,办公用品采购实行定点采购,需要办公用品的股室填写办公用品采购单,经分管领导批准后,统一由办公室进行采购。

八是规范财务管理。公务费用支出实行计划管理,规范批报手续,实行“一支笔”审批和财务公开制度。

三公消费自查报告二:

按照《**市贯彻实施细则》以及《**市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中列明的各项要求,对“三项费用”的使用状况进行逐项自查,现将具体状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预算管理,实现过程控制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遵循“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严格执行预算。超预算或者无预算支出,因特殊需要确需追加的,需经集团财务总监、集团总经理、集团董事长批准后方能支付。透过预算执行管理办法的完善,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率,有效的预防月底、年底突击花钱等现象的发生。

二、严格“三项费用”支出报销审核

1、国(境)内差旅费由XX年19月国(境)内差旅费实际支出39,341。00元,XX年19月实际支出47,611。20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1%;XX年全年实际支出较XX年减少63%。三公经费自查报告范文各类报告我公司国内差旅严格按照先审批、后出差的报批程序,国内差旅人员乘坐交通工具、住宿等费用公司有明确的报销标准并严格执行。

2、因公临时出国(境)费XX年至今我公司没有出国(境)事项发生,此项费用不存在。

3、公务接待费XX年19月公务接待费实际支出36,257。00元,XX年19月实际支出990。00元,较去年同期减少97%;XX年全年实际支出较XX年减少95%。我公司建立公务接待清单制度。公务活动结束后,接待部门需如实填写招待申请审批单,经相关负责人审签后,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之一并理解审计。招待申请审批单资料包括我公司陪同人员、被接待人员的单位、接待事由、时间、费用等资料。

4、公务用车费用XX年19月公务用车费用实际支出90,380。38元,XX年19月实际支出68,837。06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4%;XX年全年实际支出较XX年减少11%。我公司公务用车由综合管理部集中管理、统筹安排、统一调度,且不存在超标准配备公车或豪华装饰公务用车行为;不存在公车入私户行为。

篇8:规范三公消费

文学院 党晓龙 2011201110052 三公消费又称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仅限于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招待费。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这“三公消费”,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如贪污受贿、贪赃枉法那么危害深重,但是,“三公消费”却更普遍,无论是对干部,还是对社会、对人民,其造成的影响都很坏。败坏党风政风民风,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6月30日表决通过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尽管国务院一再要求压缩“三公”经费,但是不少部门三公经费仍然是不降反升,且各有理由。2011年7月14号,财政部公布的三公经费显示,2011年财政部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预算为4752.54万元,比2010年实际支出增加580.53万元,增长近14%。中央部门的预算由财政部批复,但是财政部自身的三公预算就大幅增长,位居榜首。另外,交通运输部“三公”预算超过一亿元,比去年实际支出增加540余万元,文化部增加了296.08万元,民政部增加了21.13万元。

对于这些浪费现象产生的原因,公务员勤俭节约意识的缺失是表面原因,其深层次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官员问责制度,也就是说三公现象的产生是制度出了问题。长期以来对公务员的提拔使用及考核都没有节约这一条款,公务员缺少尊重纳税人的意识,而官场上比阔斗富之风的盛行更使很多官员无视百姓疾苦,肆意挥霍浪费。另外,甚至有的机关鼓励把当年的钱尽量花掉来向财政追要新的资金,加上责任追究制度不能有效实行,使得一些官员不负责任一再对国家和单位造成重大损失。作为权力机关的人大,对公共财政预算及使用的监督没有落到实处也是浪费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对“三公消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中央和上级有关禁令不以为然,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公开不够、透明不足,没有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并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反正别人不知道、管不着,又何乐而不为、何必要害怕呢。一旦将一切置于阳光下,将会曝出问题、晒出破绽。所以,推行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遏制“三公消费”等腐败行为的一把达摩利剑。

遏制三公浪费现象须使官员问责制度化、常态化。对不负责任或大搞行政浪费的官员实行问责制,体现了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应有的责任和态度。基于此,遏制三公浪

费现象必须对官员问责要达到制度化、常态化的要求。在当前行政主导模式下,可考虑先建立健全操作性强的、统一的行政首长问责法律法规,按照循序渐进、客观、科学的原则,对行政首长的权力和责任进行限定、划分,明确问责事由标准、程序、范围等环节,在此原则上制定统一的可操作性的行政问责法。必须花大力气、下硬功夫,不断完善和充分发扬党内外民主,自觉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监督,尤其是社会监督和人民监督。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严重损害政府形象,人民推出的公权代表人却背着他们进行三公消费,损害了民意。这样容易导致消费不公,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容易引起政府间团体分离,引发社会群体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社会问题。三公消费反映出我国的监督体制还需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急需加强

从国家层面来看,利用国家财政报销削减了财政资金,影响科技、文化、卫生、教育及社会事业的资金投入。有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悖党风廉政建设。有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败坏党风政风民风,严重损害了党的执政能力。

篇9:申论热点之 三公消费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全国人大预算委主任高强前天表示,将在今年6月报告的2010年中央财政决算中公开“三公支出”。民间所谓“三公支出”是指公费出国、公车消费、公款吃喝。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温家宝回答网络提问时认为,“三公消费”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

去年3月17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地方财政改革论坛上透露,“预算改革要加快步伐,希望公款消费、行政经费和项目建设的资金明细表明年公开。”从吴晓灵到高强所体现出的态度越来越明朗,这也使得公开“三公消费”第一次有了具体的时间表。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管束公款消费最根本的在于两条,第一是公开透明,第二是民主监督。

“三公消费”始终撩动舆论神经,也是民众评判政府时最易采用的论据。不过迄今为止,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没有给出这三部分支出的准确数据。2008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王锡锌间接透露,全国的“三公消费”每年高达9000亿元,占行政支出1/3。这个数据被广泛引用,可是纳税人对详细的“三公消费”仍旧不知情,要求公开的呼声从未中断。

从全国人大财经委的一些表态分析,公开的进程与预算改革的进展挂起钩来,由于统计方面的技术问题拖延了公示“三公消费”的进度。例如因为统计口径、标准等不一致,预算科目比较粗,不够细致,这一方面会导致统计不到位,另一方面也反证对“三公消费”的管理非常粗糙。财政的现实令其不能对公款消费“自圆其说”,公开将影响财政声誉,这大概也是忌讳所在。

当然,“三公消费”的公开与否不仅是财政部门的事务,更直接关系到政府部门的社会形象,直观地反映出部门对公款利用的合法、合理与否,这对行政系统无疑是一个极大挑战和考验。国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行至今,行政公开的质量不尽如人意,这也是“三公消费”难公开的大背景,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

不管是财政的技术问题或是部门的态度问题,不公开本身就是隐患,已经对大众舆论造成了伤害。民众被迫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境地,“三公消费”只有零星的信息透出,这根本无助于行政公信力的产生及维持。保守估计,北京公车数量有70万辆,广州有20万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每一次都能带来舆情震动,这就是不公开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只有公开才能消除负面的影响。

从总理到市民,对公开“三公消费”有共识。在中间执行环节如果出现“梗阻”现象,为大局计,也只能逆水行舟,但求成功。既然已经给出了确定时间表,在此前提下,用切实行动去纠正信息不对称的行政举措应当更迅速些。温家宝总理说这事关整个反腐败,即便往小处讲,起码利于官民互信。公布时间表预示着良好的开端。

篇10:严控“三公”消费打造廉洁政府

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来,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引发海内外一致的好评。然而,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需清晰的认识到,我国在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这“三公”消费的治理与公开上还面临者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三公”消费公开的透明度不高,公开的内容不够细化,同时改革的制度不够健全等。李克强总理在回答提问时曾强调:“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因此,必须严控“三公”消费,打造廉洁政府。严控“三公”消费,打造廉洁政府,需要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持。“三公”消费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政策制度不健全是很大的原因,因此相关部门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制度:对于公款的全部行政经费的使用情况要做出严格的审计,并建立专门的部门对审计报告进行审查。同时要削减公务用车、公款宴请等公务消费,将地方政府的公务车辆分配给实际用车需求较大的部门。另外政府机构在举办活动时,要主动避免公费宴请,对应有的宴参活动,可采取AA制。

严控“三公”消费,打造廉洁政府,需要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公布。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避免“三公”经费变为“腐败”经费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使用细则放在阳光之下、放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因此必须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公布力度,对不涉及国家机密或者安全的信息都应该向公众公开,并且要对费用支出的总体情况、费用明细、经办人等详细信息加以公布,同时对专业的预决算信息做出解释。

严控“三公”消费,打造廉洁政府,还需要加大对政府官员的宣导。明代曹鼎,年轻时曾在地方为吏,有次押送一名女犯,途中夜宿破庙。女犯天生貌美,顾盼间令其心动,为了提醒自己抵制诱惑,他不断在纸上写下“曹鼎不可”,整整一夜写了烧,烧了写,以此律己直到天亮。此后在仕途上,曹鼎常常以这四字严格自律,终成一代名相。作为政府官员也是一样,对于贪图享乐、假公济私的行为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可”,只有各级官员自觉减少公务消费,“三公”消费才能真正的降下来。

篇11:依法依规管理 规范“三公”消费

“三公”消费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着党风廉政建设,折射出企业素质和形象。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切实加强和规范管理,努力营造公司规范的经营秩序和健康的发展环境,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规范“三公”消费管理,是依法治企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公司切实加强“三公”消费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坚持降本增效,厉行勤俭节约,通过健全完善制度体系,从严从紧制定成本标准,压缩公务活动规模,严格预算决算审核,加强财务与审计监督检查等,公司“三公”消费管理的严肃性规范性不断增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今年以来,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坚决纠正“四风”,通过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会议、接待、公务用车等费用管控,严肃审批程序,严格报销管理,强化费用考核,连续二次大幅压降“三公”费用预算,进一步正风肃纪。尽管取得了这些成效,但是由于公司经。

观望态度、畏难情绪,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业绩观,切实提高规范“三公”消费的自觉性主动性,决不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规范“三公”消费是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监督,彰显企业责任形象的重要举措。当前,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的关注度、期望值不断提高,对企业依法公开相关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呼声高涨,尤其对“三公”消费十分关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在线调查显示,群众对干部作风问题中选择“贪图奢侈享受,经费居高不下”的高居第一位。下一步政府对提升企业运营透明度、接受公众监督的要求还会进一步提高。公司必须严守责任,坚持率先垂范,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确保经得起社会公众监督,经得起上级检查,切实维护公司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规范“三公”消费是实现公司长治久安,促进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司成立五年来,经营效益和经济实力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同时也要看到,公司内部经营发展还很不平衡,部分单位经营还很困难,有的还处于亏损状态;尽管“三公”消费占公司整体资金投入的比重较小,但管理不好,容易因小失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专项整治“三公”消费,对于推动形成勤俭节约、降本增效、堵塞跑冒滴漏的良好风气,推动公司上下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改进工作作风,促进公司安全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各单位务必要坚持严字当头,不讲情面,以铁的纪律抓好规范“三公”消费工作,对党和国家的事业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广大干部群众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

二、只有严管抓源头,才能进抓好“三公”消费管理

一是强化预算管控,压缩“三公”支出额度。要进一步强化勤俭节约意识,从严从紧管控费用支出,确保全年支出水平严格控制在预算额度内。个别单位招待费用和客服及商务费用目前已经超出下达预算的,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清查整改,年度决算时不得以任何理由超支。下达的“三公”等费用指标均纳入年度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严格考核兑现。二是开展对照检查,及时查找和整改存在的问题。将“三公”消费等事项纳入了依法治企综合专项检查中,由审计部门牵头,财务、办公室、等部门参加,用一个月左右时间,对各单位的“三公”消费的费用开支情况进行全面自查。重点检查费用控制是否严格、审批程序是否完善、发票单证是否规范等。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坚持“边查边改、立行立改”。三是坚持源头治理,进一步严肃公务活动纪律。严格公务接待管理。严格执行公务接待规定,坚持务实节俭、简化礼仪、有利公务、杜绝浪费的原则,合理制定接待方案,简化接待程序,从严从紧控制陪同人员、住宿标准、餐饮标准,严禁奢侈浪费。强化接待定点管理机制,优先选择内部酒店、招待所等,节约费用开支。严格公务用车管理。进一步健全公务车辆购置、使用、维修、报废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建立车辆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车辆全过程追踪管理。对车辆运行费用实行单车核算,降低运行成本,严禁公车私用。

上一篇:《朱永新文集》读后感下一篇:让游戏更开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