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精细化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文章介绍了“三公经费”管理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的现状,即整体从严从紧管理、部分意识尚待进一步提高、尚未实现精细化预算管理,提出了加强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宣贯、加强预算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加强监督等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三公经费精细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三公经费精细化管理论文 篇1:

基于预算管理探讨我国“三公”经费披露

摘要:随着政府职能的完善,部门预算公开范围不断扩大,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部门预算信息逐步纳入公开范围。预算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相比于往年已经有所降低,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现状依然严峻。据此,从预算管理角度考察我国“三公”经费的管理状况,从本质上探究“三公”经费管理。通过明确预算管理和“三公”经费管理的关系,从预算管理方面对现阶段我国“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寻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法,为我国“三公”经费管理改革提供一些探索和思路,使“三公”经费管理可以更加的科学、合理,能够满足政府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关键词:公共财政;预算;预算管理;“三公”经费

“三公”经费是政府部门行政经费用中的一部分,是关于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三方面的支出。这些年来,我国中央机构和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费用居高不下,引起社会组织和公民对高昂的行政支出费用产生了质疑,这使得“三公”经费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名词成为社会大众讨论的焦点。在公布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中,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必须增大“三公”经费披露力度和提高披露详细程度的要求。《要点》同时指出,财政资金是属于人民的,政府有义务将资金的使用情况披露给大众,并且应该继续加大预算过程的透明公开程度,真正实现资金在阳光下使用、政府在阳光中运行。从近期政府针对“三公”经费发布的文件来看,“三公”经费管理已经是政府近期工作的重点。

1“三公”经费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关系

1.1“三公”经费是部门预算的重要内容

政府部门在网上披露的部门预算中都包含着“三公”经费。从编制预算的过程来看,首先应明确该年度各部门预算的工作任务,然后根据工作任务对可能涉及“ 三公”的事项进行预测,再依照其他相关的预算所开出的额度或者对市场价格进行预测的结果,以“零基预算法”为基础进行测算,确定每项经费的具体数目,并编入部门预算。举例来说,项目支出中一般包括公务用车的购置费,而基本支出管理则一般包括公务接待费。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所有部门单位的各项“三公”经费支出必须全部纳入预算,并单独展示出来,任何部门单位都严厉禁止編报虚假的预算

1.2预算管理改革和“三公”经费改革的方向一致

部门预算管理完善与“三公”经费完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完善改革的方向都是精细化和透明化。因为“三公”经费支出包罗在部门预算支出之中,所以如果部门预算的管理能够更加规范和精细,则“三公”经费支出也会更加合理、规范。现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其要求部门预算下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通过将预算申报和支出具体细化到每一个项目,提高了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随着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完善,“三公”经费的管理也将愈发完善。

2“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三公”经费预算执行尚待完善

执行的力度不够,预算在经过合法程序生效后,已经有了法令上的执行力。但在现实生活的执行中,因为法律本身的不合理以及存在可以钻取的缝隙,过于匆忙和粗犷的预算编制和必须严格执行预算的观点没有深入民心、得到群众的理解等各种原因,使得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大,给一些机构和职员滥用权力求取私利创作了方便的前提。如我国“三公经费”的支出长期居高不下与我国较随意的预算执行有很大关系,很多项目支出因为领导一时的想法,随意性大,极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

2.2缺乏对“三公”经费的预算绩效管理

“三公”经费的绩效管理就是对“三公”经费支出活动所取得的现实效果进行管理。目前“三公”经费的预算绩效管理受经费会计核算的约束,缺乏一部分基本的财政数据是最主要的问题。与此同时,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相对脱节,近年来预算管理改革基本上属于对预算支出过程的管理改革,而没有从产出结果方面实现对预算资源的配置改革。在现行预算管理框架下,虽然提出了绩效管理的体系内容,但更多是将其等同于预算支出的一般过程管理,作为预算管理的额外工作甚至额外负担来对待,没有更好地发挥预算绩效管理对预算资源的优化以及预算安排的促进作用。

2.3“三公”经费披露制度不健全

自初度披露“三公”经费后,舆论就倡导,披露不可以只是单一列数字,必须要附上“说明书”,而且要尽量让群众都明白。以后,国务院也明确提出要精细披露的内容,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声明。以财政部为例,2016年财政部“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声明中简要的介绍了“三公”经费预算总费用共为6,146.4万元,然后分别说明了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的具体预算金额,表明2016年“三公”经费预算与2015年持平。这些说明可以帮助群众更好地看懂数据,监督各种支出的合理性。然而,“说明书”的内容距离让公众“完全理解”仍然有一段距离。声明中并没有对各项支出进行细化,仅仅给出了一个大致的费用,比如在出国(境)费用中,我们并不知道这些会议是多边还是双边合作。再说在公务用车方面我们也不知道政府采购的是什么车,多少辆车。种种犹抱琵琶全遮面的披露导致群众对“三公”经费开支仍存在着疑惑。由于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和规模都不同,仅仅公布了“三公”经费预算汇总数、支出数等一些笼统的数据,还存在许多信息空缺,人民群众是不能明白其合理性的,对“三公”经费的披露仅局限于“看热闹”。

3解决“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措施

3.1严格管理预算

首先,政府应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加强国库现金管理,增强预算编制与执行的有效衔接。德国的预算调整中的很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比如允许部门结余结转到来年使用。如果在不影响部门预算的情况下在平时多多节俭,我们将会有更多可支配资金能够用于实事。其次,应该提高预算约束力,我认为必须弱化主政领导对预算的干预。通过参照国际上先进国与地区在“三公”运行方面的管理经验,比如美国的联邦预算——他们将预算的公开作为了第一要素,并且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对比我国的财政预算,我们缺少了社会的监督。要强化预算执行,政府就必须建立支出管理体系。在实施的时候,也可利用发达的网络,将每一项支出公布到网络上让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最后,我们可以效仿香港完善预算披露制度,香港政府的财政预算非常透明公开,各部门的财政预算丝毫无保存地向群众公开,并接受群众询问和质疑。所以,我们也应该严格各个部门的预算披露,必须保证在网络上公开前一年的部门决算以及当年的财政预算情况,如果决算数据与预算安排相差巨大,一定要像社会大众解释发生差异的原因,同时公布超额资金的用处以及其是否达到了效果。

3.2完善“三公”經费披露

首先,“三公”经费公开不应犹抱琵琶半遮面,应该做到对公众进行全面公开。政府需要建立系统的“三公”经费公开公示制度,统一公开内容,细化“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将预算指标细化到部门和具体支出项目,对“三公经费”项目中支出项目、标准和定额更要加以细化。其次,政府必须要在扩大“三公”经费公开范围的基础上细化其披露的相关内容,尽力将披露范围延伸到县镇级政府各个部门。只有广大城乡群众都能接收到有效的政府公开信息,社会群众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政府应将“三公”经费支出的各个环节都透明公开的展示给群众,以统一的披露标准、细致的内容说明和主动的披露态度增强“三公”经费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以提高人民的参与度。最后,政府要保证经费披露的透明度,让外部监督有信息可以依据。如今我国的“三公”经费主要依靠内部的自我监督,形式单一,容易造成内部的互相包庇状况,为了解决这种现状,必须加大外部监督的力度,政府通过公开透明支出的全过程,将《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不折不扣执行到底,保证信息公开的透明度,才能逐渐改正如今“三公”经费习惯性超支的恶习。

3.3健全“三公”经费监督机制

首先,我国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独立监督,逐步提高我国监管机构的权力和独立性,让其能充分发挥监督的功能,减少因受到上级领导机构的制约、双重领导、权力受限等原因造成的监督不力或监控有失公正。其次,政府必须重视社会监督的作用,通过向社会公民披露的“三公”经费预决算及其使用情况的细节化和透明化,让更多的社会大众有更多的信息和渠道来监督政府的支出,积极接受来自社会大众的监督可以保障经费的合理使用。最后,政府必须建立问责制度,有关于“三公”经费的使用状况,无论是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还是继续掩盖经费使用状况,拒不公开等情况都应该直接追究直接负责人与相关领导的责任,谁开支谁贴补,若是构成犯罪行为的,应该依法追究其罪责。

参考文献

[1]石磊.国务院要求“三公”经费公开要细化[J].先锋队月刊, 2012:5454.

[2]张福新.公共预算视角下“三公经费”监督管理问题研究[J].行政与法, 2013,(7):4044.

[3]董秀芬.浅谈“三公经费”的预决算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 2015,(21):8282.

[4]刘霞.浅谈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商业经济,2010,(5):6768.

[5]夏先德.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J]. 财政研究,2013,(4):1116.

[6]陈夕芹.善地方财政支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设[J].区域经济,2015:14014.

[7]石英华. 完善预算管理的深层次思考[J].财贸经济,2012,(10):4147.

[8]苟燕楠.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国际经验与未来构想[J].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2013,(8):1721.

[9]蒋悟真.中国预算法实施的现实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2014,(9):125145.

[10]韩俊仕. “三公经费”公开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管理视野,2012,(10下):131132.

作者:叶安迪

三公经费精细化管理论文 篇2:

基于内控角度对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研究

摘要:文章介绍了“三公经费”管理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的现状,即整体从严从紧管理、部分意识尚待进一步提高、尚未实现精细化预算管理,提出了加强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宣贯、加强预算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加强监督等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内控角度;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

前言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在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也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和发展。“三公经费”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内部控制的控制重点。但是现阶段各个事业单位使用“三公经费”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导致经费资金浪费等情况。所以,各个事业单位需要在履行自身职能的过程中,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管理,进而提高“三公经费”的使用效率,增强“三公经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三公经费”管理的重要作用

1.1规范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是以财务管理制度为核心,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发展,同时,也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助力剂的重要作用。“三公经费”的管理是否规范与严格,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完善与严格执行。在过去,由于很多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制度不健全,会出现对“三公经费”的管理较为片面的情况,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影响了事业单位发展的核心制度。所以,对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的规范,同时,还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

1.2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内控制度直接影响着单位的内控环境。同时,内控环境是影响内控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规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行为的重要非制度保障。所以,加强“三公经费”的管理,需要从意识、制度、执行等方面切入,进而营造事业单位公正、公开、透明的事业单位形象,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规范自身的行为。

2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的现状

2.1整体从严从紧管理

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监管力度有限,且监管的范围较窄,存在着较多的浪费“三公经费”的现象,严重影响我国事业单位、机关单位的形象,对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另外,随着我国对“三公经费”管理的不断深入与严格要求,国家从政策、法规、规章、条例等方面都对“三公经费”的加强了监管,实现了“三公经费”的制度保障。同时,外部监督力度与范围也不断扩大,各级的审计、纪检部门将“三公经费”列入了重点监管的范围,不断地实现多渠道、多层面的监管,从整体上来看,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部的管理也响应了国家管理的号召,紧跟国家管理的制度与步骤,总体上从严从紧管理,细节上规范细化管理。

2.2部分意识尚待进一步提高

国家对“三公经费”的管理正在逐步严格与规范,很多地区的事业单位也都在认真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并对“三公经费”进行了严格的管理。但是,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对国家政策理解不够深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等情况,使得“三公经费”管理问题仍然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如部分事业单位还存在过度理解国家政策的情况,对于单位的正常开支都省之又省,甚至出现利用自己的收入补贴“三公经费”的情况;部分事业单位则为想办法违规使用“三公经费”,企图钻政策、制度的空子,甚至出现了部分的违法、违规的行为。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为事业单位对国家规定的“三公经费”的管理政策及制度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过于僵化地理解,进而造成“三公经费”管理效果不理想。

2.3尚未实现精细化预算管理

“三公经费”离不开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作为基本的公用事业的支出,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当前精细化的预算管理已成为的事业单位发展的方向,但是在实际的预算管理过程中,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如部分事业单位尚未实现全面预算制度,对“三公经费”的管理仍然停留在较为落后的层面,严重影响了单位“三公经费”的有效管理。

3在内控视角下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的策略

3.1加强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宣贯

第一,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国家政策与制度,并将相应的国家政策与制度宣传、贯彻给全体工作人员,让其正确理解国家出台的政策与制度内容,进而改变工作人员们的错误意识;第二,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还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考核力度,并考评机制与制度宣贯结合起来,确保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真正理解、领悟了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与制度的原因与重要目地;第三,对于单位内部违反“三公经费”相关规定的人员,需要给予其相应的处罚。对于違反国家相关规定的人员,需要按照当地的相关法律对其进行惩罚。

3.2加强预算管理

第一,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需要落实好“严格使用,不得超支”的准则;第二,将“三公费用”的使用情况需要严格按照当地的相关标准进行;第三,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需要对“三公费用”的预算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管理与精细化管理,并结合不同内部部门的预算指标,配合财务管理部门对不同部门使用“三公经费”的情况与进度进行核对,然后再向单位领导汇报后,确定详细的预算制度。

3.3完善内控制度

为了更好地对事业单位的“三公费用”进行管理,尤其是公务用车与公务接待,各个事业单位需要完善内控制度。第一,内部控制是由各个不同的制度相互衔接而成的,事业单位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在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需要明确规定员工所执行“三公经费”相关制度的情况需要纳入到实际的考核中,并与奖励机制相挂钩;在单位财务制度中,需要完善相应费用的审核流程和标准;在单位的主营业务相关制度中,需要增设对“三公经费”管理的相关规定。第二,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的力度,加强核算管理,合理规范支出,尤其是对公车使用、公费接待的费用核算,细化经费开支的各个环节。

3.4加强监督

第一,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单位内部监督部门、审计部门的作用,并采用定期性和不定期性的检查工作,对单位的“三公经费”的支出进行检查。同时,还需要采用不定期性抽查的方式,对“三公经费”的支出进行有效控制;第二,在事业单位需要在年度总结大会、职工代表大会上主动公开“三公经费”的情况,并接受单位各个基层工作人员的监督;第三,各个事业单位需要定期向上级部门、财政部门汇报“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第四,各个事业单位需要通过阳光政务系统将“三公经费”的情况公开到门户网站上,利用社会监督,做好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的管理工作。如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县委党校就将2017年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在政府网站上进行了公开说明。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三公费用”管理是促进事业单位工作作风转变的必然要求。从内控角度来说,事业单位需要在保证单位工作正常运作的基础上,对“三公经费”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还需要逐步完善单位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并做好监督工作,真正落实好国家“三公经费”相关政策和制度,进而有效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树立“勤政廉洁”的公众形象。

参考文献:

[1]陈淑明.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管理探究[J].管理观察,2016,(33):71-73.

[2]邓立伟.基于内控角度对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的相关思考[J].时代金融,2016,(35):274+278.

[3]金卫卫.基于内控角度对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的思考[J].中国工会财会,2015,(03):12-13.

[4]邵理团.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7):46+41.

作者:李智宾

三公经费精细化管理论文 篇3:

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思路探析

作者简介:周旭芳(1968.07-),女,汉,江苏盐城人。本科,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副处长,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高校财务管理。

摘要:文章以现在备受关注的“三公经费”信息公开为例,探析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深入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另一角度促使高校财务日常核算、预算和决算等工作的精细化,提出了创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信息公开;财务管理;三公经费

《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为《办法》),已于2010年9月1日开始施行,《办法》明确将“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财政性资金、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等列为高校应当公开的信息。2012年12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对《办法》中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以财政拨款为资金来源开支的“因公出国经费”、“公务接待费”及“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以下简称“三公”经费),近几年成为公众所关注的热点之一,高校的“三公经费”支出也不例外。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有着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双重性质,高校的“三公”经费支出居高不下,不仅会造成公共财政资源的浪费,还会降低公益事业的效益,更会影响高校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高校要坚持信息公开制度,将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可以完全公开的财务信息合理、及时地公开,接受来自社会各方的监督。

一、高校“三公经费”公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加大,高校在进行教学、科研的同时,不断参与社会服务,使学校的经费来源多元化,经费规模也逐年增加,财政拨款方——政府及捐赠者、学生、民营资本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现在和未来潜在的外部信息使用者都有了解高校财务状况、运营绩效和现金流量的信息需要和权利。因此,我国高校,特别是公办高校,应在规范财务信息的内容、程序以及确保财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定期向公众提供全面并且真实的财务信息。“三公经费”的支出作为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之一,民众对这一敏感、特殊的支出的知情愿望更为强烈 ,财政部安排部署2013年预算编制工作时,明确要求将高校的“三公经费”支出数据合并后予以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的公开,最终目的是让预算单位在思想上及具体支出时会有被监督的意识,形成节约习惯,实现规范管理。高校对“三公经费”支出管理的加强,有利于限制不合理的“三公经费”的消费,有利于强化对高校办学的制约和监督,推进高样财务管理工作水准的提高。

二、“三公经费”的公开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新要求

“三公经费”的公开,要求高校所公开的数字信息既要经得起主管部门的审计,同时也要经得起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这无疑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高校的财务核算要精细化管理,才能保证“三公经费”计量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公开的“三公经费”数据均来源于各高校的部门预算及部门决算中的相关经济科目,如果高校没有一整套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严格执行相关财务制度,部门预算、部门决算、会计核算数据之间的数据就不能准确对接,公开的信息就没办法有据可查。高校财务要从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角度来设置会计科目,同时加强学校内部控制的建设,严格按要求规范“三公经费”的支出。

三、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思路

为积极应对“三公经费”等高校信息公开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财务工作者应积极探索财务管理创新思路。

(一)、进一步细化界定“三公经费”的内涵,真实、准确反映相关支出

2011年前“三公经费”没有明确的财政科目。随着公众关注度的日益增高,从2011年起,财政部对“三公经费”设置了单独的预算管理科目,明确为“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但目前部分高校仍存在着会计科目混支、混用现象,人为扩大了“三公经费”支出范围,特别是在日常会计核算中将差旅费中的住宿费放在在业务招待费中列支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高校财务在日常的财务核算中,要在全面理解“三公经费”内涵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真实、准确反映单位与“三公经费”相关的支出,不属于定义范畴的支出禁止列入“三公经费”,同时,属于定义范畴之内的“三公经费”支出也不能随意地放在其他科目中列支。

(二)、做好“三公经费”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全方位、多环节控制“三公经费”的支出

随着“三公经费”公开的推行,教育经费公开化、细化、科学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高校应当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审批、监督和检查,在一定范围内定期全面公开单位“三公经费”明细支出,同时做好相关解释说明,接受各方面的监督,进一步规范除财政预算之外的所有“三公经费”支出。高校财务可以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及本单位的实际经济业务,出台本单位“三公经费”支出的管理细则,明确各部门职责、经费支出范围、支出标准、审批权限及报销流程。同时,建立“三公经费”支出台账和预警机制,财务审批人要严格把关,从预算的安排、使用、监督等环节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监管和控制,实时对“三公经费”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为审批相关费用提供参考标准,为公开更加明细、准确的信息提供历史资料,做好“三公经费”的精细化管理工作。

(三)、加强项目管理,严格区分科研经费中和“三公经费”支出相关、相似支出的核算

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支出数目增加较快,在教育事业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科研支出中和“三公经费”相关、相似的支出也比较大。有些在科研业务中发生的接待费、交通费、因公出国费用与“三公经费”的内容一致,但性质其实完全不同,财务核算中如果笼统地把这些支出归入“三公经费”,会导致高校“三公经费”支出的虚增。这就要求高校加强科研项目管理,根据科研工作的实际支出情况,对科研经费的各项支出,尤其是和“三公经费”相关的支出的进行全面分析,优化科研项目的支出结构,从而提高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

(四)、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共同做好“三公经费”的监管工作

高校“三公经费”的管理的要借助于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共同努力,从“三公经费”的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及最后的决算都要监督。“三公经费”的预算及决算数据要借助校教职工大会及校园网等形式公开,校内各部门在相关的预算执行过程更要精打细算,强化节约意识,勤俭办学。

结束语:

教育部把2013年确定为“教育经费管理年”,要求高校高度重视教育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用好管好教育经费、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同时要求各高校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要按规定公开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及行政经费等相关信息,主动接受广大师生员工和全社会的监督。高校财务工作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创新财务工作思路,加强经费监管,用好管好每一分钱,让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受益。(作者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研究基金指导项目“构建ERM框架下高职院校资产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編号为:2012SJD630051。

参考文献:

[1]刘飞宇,王丛虎《视角下的行政信息公开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7.

[2]周珽.《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公开研究——以”三公经费”为例》《教育财会研究》2013年第1期

[3]王清华.《对积极推进高校财务财务信息公开的思考》《会计之友》2013第6期(上)

作者:周旭芳

上一篇:行政许可证制度变迁论文下一篇:书法教学中德育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