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公关与礼仪a

2024-05-22

商务公关与礼仪a(精选6篇)

篇1:商务公关与礼仪a

公关与商务礼仪总结

礼仪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于是这学期我选了刘老师的公关与商务礼仪这门课程,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从老师那里学到了许多礼仪方面的知识,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许多东西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已经用到。以下就是我对这学期我所学的个人礼仪与规范的总结。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个人礼仪与规范包括头发、面容、衣着、坐姿、站姿等诸多方面。首先,对于头发,一个人的发型发型可以表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知识结构、行为规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但同时我们还需要更加了解自己的头发,根据自己的发质选择合适的产品。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头发的基本组成,每月生长的速度、平均寿命、每天脱落的根数、以及自己头发的分类。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保养自己的头发。从洗发到梳发及其按摩,到护发,以及头发的特殊护理。

其次,面容方面,一般来说,礼貌的妆容要遵循三w原则,即When(时间)、Where(场合)、What(事件)。不同场合化不同的妆容,是得体形象的定位与诠释。职业妆应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切忌过浓过艳。宴会妆有高贵、优雅、性感、冷艳四个主题。塑造哪一个主题,不仅需要适应相应的场合,还要与你的服饰、气质、风度相配合。晚妆的亮点是眼睛、口红和腮红。当着他人的面化妆或补妆都是非常不雅观的行为。在就餐时,即便是只有女性在座,在餐桌上补妆也是极为不礼貌的。在办公室里也不能在自己的座位上补妆,哪怕是简单的扑粉底,而应该等到休息时间到化妆室或洗手间去补妆。补妆的动作要快,几分钟内解决问题。一般来说,不可随意使用他人的化妆品,即使是关系亲密的朋友。

着装也是一个重要的利益方面,着装切忌过于鲜艳、过于杂乱、过于暴露、过于透视、过于短小、过于紧身。职场着装应注意符合身份、扬长避短。对于女性来说,切忌穿黑色皮裙,忌裙、鞋、袜不搭配,忌光脚,忌三截腿。穿西服应该遵守以下常规,三色原则、三一定律、忌袖口上的商标没有拆、忌在正式场合穿着夹克打领带、忌穿不合适的袜子。

标准坐姿是人们将自己的臀部置于椅子、凳子、沙发或其他物体之上,以支持自己身体重量,双脚则需放在地上。一般来说,在正式社交场合,要求男性两腿之间可有一拳的距离,女性两腿并拢无空隙。两腿自然弯曲。两脚平落地面,不宜前伸。在日常交往场合,男性可以跷腿,但不可跷得过高或抖动,女性大腿并拢,小腿交叉,但不宜向前伸直。女士就座时,双腿并拢,以斜放一侧为宜,双脚可稍有前后之差。另外,女士还可以优雅的叠腿而坐,在基本坐姿的基础上,双腿可略向前伸直,脚踝相叠,保持坐姿平稳,双腿同时轻轻离地向回收,相叠部位由脚踝过渡到膝盖,双腿向一侧倾斜,略微调整。在美观的基础上,以稳定、舒适为宜。

站姿要求站如松。女性有交手站姿,要求身体直立,两脚尖略分开,一脚在前,并且后跟靠近另一脚内侧前端,重心在两脚上,双手在腹前交叉。而男性有交手站姿,要求身体直立,双脚分开不超过肩宽,重心分散于两脚上,两手在腹前交叉。另外男性还有背手站姿。垂手站姿对于男性与女性都适合。

礼仪有助于个人素质的提升,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以礼待人,那么就会使我们显得很有修养。面对社会环境,我们每一个自信的表情、自信的手势、自信的言语都能真正在心理中培养起我们的自信。

篇2:商务公关与礼仪a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2006年春季学期开放教育专科期末考试

《公关礼仪》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2006年7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过程中表示问候、致意、祝颂、慰问、哀悼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和关照的惯用形式或具体规定。

2.柬帖,是对用简短的言词书写成的信札、书柬、请柬、名帖等的一种统称

3.礼貌,一般而言,礼貌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表示尊重、谦虚、恭敬、友好的行为规范

4.仪态,指人肢体运动所呈现的各种体姿造型的总称,它是一个人身体动态和静态的外观。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什么是礼仪?其特性是什么?3

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也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行为规范。其特性为:规范性;多样性;传承性;差异性。

2.简要叙述在社交场合下握手的标准方式。

在人们问候之后或互致问候之时,双方各自伸出自己的右手,彼此之间保持一步左右的距离,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与对方相握后呈垂直状态,然后五指井用、与对方相握,时间不宜超过三秒钟。同时还应特别注意上身稍向前倾,头略低一些,和颜悦色地看着对方的眼睛,以示毕恭毕敬。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家庭礼仪在调节家庭成员之间或亲属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要点:1,家庭礼仪是家庭生活中,用以沟通思想、交流信息、联络感情而逐渐形成的行为规范。2,家庭礼仪是家庭成员的精神纽带;3,家庭礼仪是家庭幸福的重要保证。

2.试述社交礼仪的原则和要求

要点:

主要原则:1,注意形象;2,恪守信用;3,宽容为怀;4,注重技巧。

基本要求:1,遵守时间;2,礼尚往来;3,用词委婉;4,尊老敬贤。

四、实务题(30分)

1.如果你要进行一次公务拜访,请你从礼仪的角度谈谈如何去做好这次拜访工作。要点提示:1,提前预约,说明来意;2,认真准备,如约登门;3,言谈得体,举止文明;4,真诚致谢,主动告辞。

篇3:商务公关与礼仪a

关键词:五元智能理论,公关,礼仪课综合素质,高校教学法创新模式

黑龙江省比较教育学者首创的五元智能理论, 涵盖中国特色、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综合素质培训旅游和全校相关专业大学生的人力资源素质、心理素质、人格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精神素质、审美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乃至智商、情商等基本内容。我们把培养学生的五元智能融入到公关、礼仪课专业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着力培养与开发的基本目标, 五元智能是以心理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统一培养和发展的综合架构, 也是以智育为主体的德、智、体、美、劳动与技术教育全面发展与个体智能诸要素普遍发展的结晶。

一、公关、礼仪课综合素质教学中五元智能理论架构

智力 (智能) 开发从教学论角度挖掘公关、礼仪课学生的智力潜能,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在公关、礼仪课学生具备的知识基础上建构综合智能。培训开发大学生的智能是21世纪公关、礼仪课专业建设的迫切战略需要, 是各国公关、礼仪课专业教学培训理念日新月异变革的大趋势。五元智能理论终极目标绝不仅掌握、传授知识, 更追求人才智能形成优化“五元智能”。智能结构优化包容发展知、情、意、行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创新精神、动手综合素质为重点, 从智能机制上澄清知识与综合素质的机械分离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繁琐区分。学导式教学追求五元智能结构的优化, 公关、礼仪课学生学会学习, 主动自学、挖掘潜能, 实现公关、礼仪课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结构不断优化, 是公关、礼仪课教师、学生的历史使命与崇高目的。

我们教学中五元智能理念:每位学生都不同程度拥有五元智能, 在智能构成上绝对平等, 只是发展水平不同。主观的努力加上合理教育和环境积极影响, 将不再是少数“超模”的专利, 使每个学生五元智能都可发展高水平。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和生活背景差异, 智能结构不同, 强项与弱项也不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独特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开发学生个体潜能必须因人而异。五元智能理论为学生个性化自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知识是在心理活动内化, 技能是知识的运用。五元智能中的综合素质是智力结合知识与技能解决实践问题创造产品时的直接功能体现, 五元智能要素中的品行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这个司令部发号施令。选择、调节、计划、监控的行为与自我完善的直接行为的积极表现。五元智能理论中创新性问题:知识的内化、消化、理解, 形成学生有效知识结构;技能的熟练———主要包括心理方面技能 (如:语言、逻辑-数学、空间成像、人际沟通技能等) 和五官四肢操作技能 (绘画、制图、身体运动与劳动技能) 的熟练。学生综合素质体现主要是智力 (结合知识、技能) 在实践领域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能动应用以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品行既包括知识、技能、智力、综合素质的品质, 也包括智能学生个性的自我完善、自我调节、选择、定向、激励、评价、取舍。我们以为智力在认识领域的运用、综合素质、品行相互融合构成的五元智能, 自然是创新, 以往教学只习惯于线性的、单一化的、静态的思维模式。

二、公关、礼仪课综合素质教学应用五元智能理论实践探索

五元智能理论体现新理念:以人为本、以公关、礼仪课学生发展为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要扬长而成才的理念。从人才的培养和智能开发看, 五元智能比西方加德纳多元智力智能更有优越性:五元智能理论可深化对全面发展的理解、可深化公关、礼仪课学生综合素质培训。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这五项教育内容的全面发展。但现实经常出现德育与智育相分离, 如何把德育渗透到智育当中, 如何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 一直是令人困扰的问题。五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个人都有全面发展五元智能的生理基础, 都有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五元智能理论中的品行包括道德修养、自我认识的意志-调节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优化, 这对提高德育的实效, 对公关、礼仪课学生强化自我教育, 提供了新思路。21世纪的特点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 它需要的新人是具有创新精神实践综合素质的人才。知识经济是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 其特征是不断创新。在技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也在不断发生转变———从一次性创新、个别创新、专家创新向持续性创新、系列创新、全员创新转变, 不仅仅是‘大鱼吃小鱼’, 而且是‘快鱼吃慢鱼’。创新既是集团也是个人的生存需要。五元智能理论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那就是突出了学在导前、学中求导的学导式4个环节“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教学过程中的‘自学-解疑-演练’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功能。

三、五元智能理论对公关、礼仪课专业综合素质观念的新突破

促进公关、礼仪课专业中人力资源观观念转变。面向全体公关、礼仪课学生、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传统上公关、礼仪课专业培训容易注重少数人‘优等生’教育。五元智能理论关注的不是哪个学生更聪明, 而是学生在哪方面更聪明并帮助他寻找充分施展综合素质领域。从“超模”、“发现和选拔适合培训的学生”转变到五元智能理论“提供适合每一名公关、礼仪课学生的教育”。即:人人有才, 人无全才, 人人都是可育之才, 人人都可扬长成才。综合素质培训要求面向全体有差异的公关、礼仪课学生, 传统智能理论仅仅以学生的语言和数学、逻辑综合素质为依据, 采取智商 (IQ) 测试方法, 以典型的线性思维方式审视公关、礼仪课学生。五元智能理论认为公关、礼仪课学生的智能无高低, 只有结构的差别和发展水平的不同。承认差异, 不承认‘差生’。学习的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自学方法。成功的培训在于使每位公关、礼仪课学生都能成为有效学习者。开发五元智能, 老师能否激活公关、礼仪课学生的求知欲、教会公关、礼仪课学生自学并能留下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评价是否是好老师的新的视角。老师要因材施教———恰当地指导、诱导, 用适当的教育措施强化公关、礼仪课学生的长处;使每一名公关、礼仪课学生———无论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 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 都有尽情施展学在导前表现自我的舞台, 从而提高全体公关、礼仪课学生的素质。老师要了解公关、礼仪课学生智能的各种类型及其相关的学习特点;观察其智能表现, 推断其长项与弱项;教学既要发扬强项、与学习特点相适应、又能激发其智能潜力。公关、礼仪课学生因老师的信任而自信, 因不断增强的自信而自尊, 又因自信与自尊而成功。促进评价观的转变、有利于树立公关、礼仪课专业培训多维评价观。五元智能理论注重综合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式的科学性, 才能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每个公关、礼仪课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 众多公关、礼仪课专业老师以讲为主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和以纸笔测验为唯一评价方式, 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际生活和五元智能发展状况各异的公关、礼仪课学生实际, 这样的公关、礼仪课专业不可能开发公关、礼仪课学生多方面的智能。这类公关、礼仪课专业的“潜能开发”, 只是面对少数‘优等生’———他们在公关、礼仪课专业获得的成功, 几乎很难确信步入社会以后也能成功。这当然不利于大多数学生多方面智能的发展。这样的公关、礼仪课专业, 无法承担面向世界的国际公关、礼仪课专业的使命。

综上, 结合我们体会的教育创新, 21世纪的公关、礼仪课专业教学工作不同的新课题、新要求, 弘扬“教育创新精神”, 需要高校的公关、礼仪课教育工作者们进一步开阔思路、解放思想、提升面向世界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思路过程。根据公关、礼仪课专业学生基础课相对薄弱的现状, 围绕破译公关、礼仪课专业综合素质理论的症结, 创新理论适应新形势要求。创新观念着力营造公关、礼仪课专业教育新领域。公关、礼仪课专业培训坚持继承创新的观念。创新教育理念是工作“根”和“魂”, 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在创新的前提下发展, 是促进公关、礼仪课专业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关键路径。我们公关、礼仪课专业教育的方式为:准、实、细、情、严、巧。五元智能理论正是尝试应答这个问题。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和方法, 克服学生种种思想负担和消极被动情绪, 才能形成最强大的学习动力。五元智能理论注重贴近老师、学生, 入心、入脑、入情。教育创新, 着力构建公关、礼仪课专业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学导式的新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大生, 刘学浩.再论学导式理论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 2009 (8)

[2]刘学浩.学导式教学法是开发学生智能的好方法[J].社会科学动态, 1983 (3)

[3]刘学浩.简论大学生的智力 (智能) 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 1982 (3)

篇4:商务公关与礼仪a

关键词:公关礼仪;教育现状;中职院校;学生素质;优化措施

C912.3-4;G712

公关礼仪是中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广泛,主要包含了学生的个人礼仪指导、社会礼仪教学以及公关专项活动理论知识等,涉及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多种礼仪知识,良好的公关礼仪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为学生塑造与众不同的气质,对学生踏入社会后建立人际关系以及工作开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公关礼仪还能帮助学生掌握多种现代礼仪常识,展现优雅自己。但是当前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公关礼仪教育中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导致公关礼仪课程教学质量偏低。

一、中职学生公关礼仪状况

(一)缺乏对该课程的重视

一直以来,中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学校的公关礼仪课程课时偏少,课堂中教师仅仅是通过阅读课文的敷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若有闲余时间也是让学生自己查看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加之受到中职学生年纪较小,课堂秩序较乱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公关礼仪课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教学方法单一,内容陈旧

现阶段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公关礼仪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公关礼仪的课程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各种礼仪技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只是简单的进行课文阅读,学生虽然在课堂中很快掌握了知识,但是理解不深导致忘记的很快,并且也不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三)学生素质的缺失

中职院校学生的年纪偏小,很多学生是95后,具有十分鲜明的个人特征,导致整体中职学生素质存在一定偏差,经常出现不文明行为,缺失基本道德素质,具体可表现为:课堂中有部分学生衣着不整、穿着拖鞋上课的仪表礼仪缺失,妆面过度浓艳、发型新奇的仪容礼仪缺失,遇见教师不打招呼、考试作弊、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基本人文礼仪的缺失,对学生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中职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中职学生公关礼仪优化

(一)提升对公关礼仪课程的重视程度

中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其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并输送应用型技术性人才,但是不能仅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还需要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公关礼仪课程的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在踏入社会工作后的服务意识、敬业精神以及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与人沟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提升学生的价值。

(二)扩展教学方法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扩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重视理論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及公关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现阶段常用的具有新颖性质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对一个教育情境进行描述,使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去思考其中的礼仪相关知识,将平面式的书本教学转变为立体的情景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案例:在进行接待礼仪教学时,可为学生展示非常著名的1972年2月21日发生“尼克松访华”接待案例。将案例真实完整的为学生进行展示后提出“在客方来访时,应该由哪一方率先伸手做出握手姿势以示尊重?原因呢?为什么这个案例中是客方先伸手呢?”等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掌握访问和接待的相应礼仪,拉近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另一种教学方法就是角色演绎法,公关礼仪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教育,还需要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具备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公关礼仪教学的特点,例如礼仪的实用性、操作性等。但是每节课都带领同学们去各种社交场合进行实际联系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建相应情境,要求同学们扮演其中的每个角色,并进行相关礼仪表演,此意加深学生对公关礼仪的认识和记忆。

案例:在学习招聘和应聘礼仪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面试官、应聘人员和接待人员,模仿真实招聘流程,让学生有真实的应聘感受,同时注意礼仪知识的运用。接待人员应该注重接待礼仪中手势、语言的应用,面试官与应聘人员之间的用语应符合实际生活等。

(三)打造良好的礼仪学习氛围

良好的礼仪学习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礼仪修养,因此需要学校为中职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礼仪学习氛围,以此加强学生对公关礼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黑板报、广播等方式提倡文明言行,传播公关礼仪知识等,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学生的言行举止。

三、教师在中职学生公关礼仪中的地位

教师在中职学生公关礼仪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属于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行为举止的引导者,同时中职学生年纪小,心理发育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举止情况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文明用语、待人接物等礼仪,通过良好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礼仪素质。

四、结论:

中职院校的公关礼仪教育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生活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应注重公关礼仪课程的教育,通过教学思想、方式等的改变提升公关礼仪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院校不仅仅要为国家培养技术性应用型人才,而是为国家建设提供高素质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国怀.公关礼仪教育现状与中职生素质优化之探讨[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2(05).

[2]杜林梅.浅谈中职学校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及途径[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5).

[3]王芳,龚海珍.中职学校学生礼仪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6).

[4]赵银芳.从中职生的礼仪缺失表现谈职校学生的养成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6).

篇5:公关商务礼仪心得

关键词:法国;餐饮;礼仪

一、法国的饮食介绍

1、法国特色饮食

欧洲人认为法国菜是世界上最高级的菜,它的口感之细腻、酱料之美味、餐具摆设之华美,简直可称之为一种艺术。法国人对饮食艺术有极高的品味,国内的名菜多不胜数,包括鹅肝酱、海鲜、蜗牛、奶酪等等。每一道菜都有它独特的烹调方法,必能令你垂涎三尺。法国特色饮食:法国香槟(产自法国香槟地区)及各式红白葡萄酒(Bordeaux 和Burgundy 是著名产地)、各式奶酪、白酒煨鸡、红酒煮牛肉、法式龙虾、大蒜蜗牛及大蒜田鸡腿等。另外,在法国美食中,最负盛名的便是法国的葡萄酒。法餐不但讲究饭菜的口味,还非常讲究配餐的酒水,正式的法餐一定要根据主菜配不同的葡萄酒,比如吃肉时喝红葡萄酒,吃海鲜时喝白葡萄酒。也因为如此,法国的葡萄酒庄园遍布全国各地。而对于今天的法国人而言,葡萄酒所具有的价值已早就超出了单纯的工业产品的单纯范畴,取而代之的便是葡萄的种植与葡萄酒的酿造及浪漫与艺术相结合的文化产物,是法国浪漫情怀的最权威的代言人。以丰富多元的葡萄品种和整体优越的品质早已让法国成为葡萄酒文化时尚的引领者。“琼浆玉液与玲珑杯盏之间弥漫出的不仅仅是酒香,更是法国的优雅文化。”而每天喝一杯葡萄酒不仅仅是为了陶冶情操与保持健康,更重要的便是教会人们如何于躁动的生活中保持一份浪漫的情怀,对待生命的一种积极坦然的生活态度。

2、法国的餐饮美食

法国人一向十分关注他们吃的东西。他们比其他人更加注重一日三餐的形式化(时刻、礼仪等),而且每天在这方面比别人花的时间多。经常听到很多法国人说,美食是指不在家里而在著名餐馆进餐,家里的饭菜虽好也吃着放心,但一般说要低一个档次。在法国,时尚在美食中的作用极大。有关美食的书籍、指南、杂志和互联网站不计其数,口耳相传也作用非浅。往往一顿美餐的谈话主题,不是前夜品尝的山珍海味,就是第二天将要享受的美味佳肴。因此,在崇尚美食的法国经营中餐的确有它独特的优势和挑战。法国一般餐馆的营业时间是在正午12 时至下午2时 30 分,而晚上则7 时至11时左右。其他时间则可到 CafBrasserie 等咖啡茶座,也可到 Crperie 薄饼店。大部分餐馆都在门口张贴了当日的菜单及价钱。而午饭时大多有 Plat du jour(今日推荐菜单),价钱较为相宜。菜单一般是按下列顺序写的:正餐前的头道菜,通常有汤或沙拉等;鱼类;肉类;蔬菜类;甜品。不必每样都吃。当然,法餐的价格在欧洲也是最昂贵的,这是众所周知的,除了它的菜价比较高外,还体现在餐单上要另付 20%的增值税,以及 15%的服务费。若某间餐厅的食物或服务特别好,一般客人会多付 1-1.5 欧元。

二、法国餐饮礼仪起源和发展

由于社会底层老百姓每天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果腹,饮食礼仪对他们来说完全置身事外,但“吃相”却逐步成为王公贵族体现自己高贵气质的另一种表现。至今,在法国人的眼中,一个人进餐时所表现出来的礼仪往往成为判定其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准。

据记载,进餐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受拜占庭文化的启发,制定了一套细致的礼仪。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变得复杂而专制起来,如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当乐声响起之时,王公贵族须亲自将菜肴传至皇帝手中,罗马贵族则喜欢在三面有躺椅的躺卧餐桌用餐,上菜时仆役的双脚随着音乐的节拍移动,将菜肴首先端给主人。到了 12 世纪,意大利文化进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著作纷纷面世,在赴约、切割食物、喝汤、吃面包、穿着服饰等礼仪上都做了约束,这种礼仪逐步在贵族圈中盛兴起来。法国人从小被教导用餐时双手要放在桌上,从十七世纪中叶起,法国贵族和他们的厨师对饭菜味道和就餐方式开始进行革新。如此明确地决定要系统研究创新厨艺,这在欧洲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标新立异的烹饪艺术,很快就收到了丰硕的成果。使历史学家惊叹的,是那些证实法国人标新立异的资料,竟然如此丰富和一致。一些菜谱可以佐证烹饪活动的重大变革,一些社会礼仪教科书,可以说明在就餐礼仪方面的深刻变化。

三、法国餐饮礼仪的内容介绍

海明威说:“法国是不散的宴席。”法国的饮食文化非常悠久,从路易十四开始,法国的饮食外交便世界闻名,在法式宴会鼎盛时期,餐桌上一次可上200道菜。闻名世界的法国料理,以精致豪华的高尚品味,风靡全球食客的胃,法国人将“吃”视为人生一大乐事,他们认为:美食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艺术。法国餐同英式美式餐饮一样,讲究的是在严谨的上餐顺序中寻找与品位美食的浪漫特质。置身于法国餐厅,我们追求的不是“吃饱”而是真正的在法国慢餐文化中体味法国餐的真谛。

1、就餐前社交礼仪

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X”,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X”,对已婚女士统称“Mrs.X”,对不清楚结婚与否的女士通称“Ms.X”。对于初次相识的人,特别是经人介绍刚刚认识的同事、同行、生意伙伴等,应称呼“Mr.Mrs.+姓”,如“Mr Smith”等;只有当对方允许称呼其名时,才可直呼“John” “Tom”等。此外,在交换彼此名片时,大多用一只手递送自己的或接受对方的名片。 致谢是文明社会的一种礼仪规范,是对他人提供的帮助或给予的关怀的一种承认、肯定和内心感受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对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英语文化中,不论对方是谁,只要你为对方做了点事,提供了一点帮助,如倒杯水,传递一枝笔,找零钱或指指路,你都必须道一声谢。所以,在英语文化中,“谢谢”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必须经常挂在嘴上。

此外,参加正式宴会,不要缺席和迟到,否则很不礼貌,也不要早到( 尤其是赴家宴的话可能主人还在准备菜品、梳洗打扮,尚未完毕) ,提前 3~ 5 分钟到场最好。进餐前,如果主人要祷告,即使无宗教信仰,最好也一同低头,以示尊重。参加宴请,要注意个人的服饰得体。不注意服饰打扮,既为人轻视,又失礼于人。

2、座次安排

去法国,宴会所举行的餐饮形式大部分是西餐为主。西餐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上讲,都与中餐有所区别。根据社交礼仪的规范,食用西餐,必须对西餐的菜序、座次、餐具以及西餐的品尝、西餐的要求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西餐宴会席位排列主要是位次问题。除了极其盛大的宴会,一般不涉及桌次。席位排列原则有六个方面需注意:女士优先原则,一般女主人为第一主人,在主位就座。男主人为第二主人,坐在第二主人的位置上。右高左低原则:排列席位时,男主宾排在女主人的右侧,女主宾排在男主人的右侧,按此原贝,依次排列。中座为尊原则:三人一同就座用餐时,居中座者要高于其两侧就座之人。门面为上原则:用餐时,应该以面对正门为上座,背对正门为下座。观景为佳:在一些高档餐厅用餐时,在其室外往往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可供用餐者观赏。靠墙为好:如果男女同去进餐,为了防止过往侍者和食客的干扰,那么靠墙的位置应该请女士就座,男士坐在女士对面。

此外,西餐的席位一般都用长桌或方桌,因此,席位的排列方法主要分长桌或方桌两种。(1)长桌的席位排列。有两种方法:一,男女主人分别在长桌两侧的中央相对而坐,餐桌的两端可以坐人,也可以不坐人。二,男女主人分别坐在长桌的两端。(2)方桌的席位排列其排列方法是:就座于方形餐桌四面的人数应相等。

3、餐具的摆放和使用

(1)餐巾的使用

落座后,应待主人打开餐巾后其余宾客再将餐巾平铺在腿上。餐巾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食物残渣掉在衣服上和擦嘴之用。为了卫生,西餐餐巾的折放通常很简单,打开后几乎无折痕,不像国内习惯将餐巾折成很复杂的花鸟型等,打开后皱皱巴巴不太美观,人们也不愿意拿来擦嘴。此外,餐巾在西餐中还可有“占位”之用,如果就餐还未结束中途离开,可将餐巾放在椅子上表示还要回来,如果将餐巾放在餐桌上则表示进餐结束,宴会中主人将餐巾放在桌子上则表示宴会结束。

(2)刀叉的使用

谈到吃西餐,很多人常常会被各式各样的刀叉羹匙弄得不知所措,其实刀叉的雏形在 15 世纪前后才出现,那时欧洲人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开始使用双尖的叉子,这样切割后的肉块用叉子送入口中就比用手抓食显得优雅许多。到了 17 世纪末期,在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子,而目前普遍使用的四尖叉子直到 18 世纪才开始使用。随着皇室贵族及上流社会交往规格的提升,西餐菜肴的品种数量也逐步增多,高档宴会的菜肴通常包含头盘、冷菜( 沙拉类、肉批类、胶冻类等组成) 、汤( 大致可分为清汤、茸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五类) 、主菜( 一般由海鲜、禽类和家畜或野味等三道菜组成) 、甜点( 冷、热各一道) 、水果、咖啡或茶等,配合各类菜肴使用的刀叉餐具也日益讲究并完善起来。英国人唐纳德在《现代西方礼仪》中说:“我们的祖先似乎为每一种特殊情况都发明了一种匙具或叉具,从叉取泡菜到舀取火鸡肚里的填馅,样样餐具一应俱全”。

其实刀叉的使用方法很简单,即掌握一个原则--由外向里使用,先用摆在最外面的刀叉,吃完一道菜收走一副刀叉,接着使用下一副刀叉,喝汤时只用汤匙即可。西式宴会的摆台通常如下图所示:

3、菜肴的食用

(1)宴会套餐

一般上菜时首先上头盘,头盘是餐厅的开胃特色菜,有冷有热,这时根据菜品的特点可单独配上一套餐具,如法式蜗牛配蜗牛夹和蜗牛叉,吃完头盘后,餐盘和餐具一起撤走; 上冷菜时,使用最右边的冷餐刀和最左边的冷餐叉; 喝汤时,仅配汤匙,汤匙由里向外舀汤,然后将汤匙整个放入口中喝完后拿出,如汤的温度较高,可稍等温度降低些或舀一勺在嘴边轻轻吹凉,不可用嘴去吸,尤其不要吸出声音,中途若要休息,可将汤匙搭在盘边,若将汤匙整个放在盘中则表示用菜完毕,如盛器为汤碗,不要将汤匙放入汤碗中而应搁在垫盘上,当汤剩下一点不便舀取时,可拿面包将汤蘸着食用。宴会主菜一般由三道菜组成,第一道菜为海鲜类菜肴( 多为鱼类菜肴) ,此时配鱼刀和鱼叉食用,同时配喝白葡萄酒,由于鱼肉肉质细嫩,鱼刀通常没有锋利的刀刃,且带有一定弯度,便于将易碎的鱼肉“铲起”食用; 第二道主菜一般为禽类菜肴,配主餐刀和主餐叉食用,也配喝白葡萄酒,食用完毕后,将餐具及酒杯一同撤走,重配干净的主餐刀叉吃第三道主菜( 如菜单安排第二道主菜为红色肉类,则配喝红葡萄酒,此时第一道主菜食用完毕后就将白葡萄酒杯撤走) ; 第三道主菜通常为家畜类菜肴,以牛羊肉为主,也有配野味类菜肴如鹿肉、兔肉等,配红葡萄酒,吃完后红酒杯同餐具一起撤走; 在宴会高潮部分时,全体宾客共举香槟杯庆贺,喝完后香槟杯也随即撤走。宴会的最后一道菜为甜点,有冷热之分,但有些宴会冷热甜点各准备一份,热甜点常见的有法式橙汁烩煎饼、火焰香蕉、香梨烩西梅等,一般配合刀叉食用,冷甜点以冰激凌、布丁、慕斯最为常见,通常用甜点匙食用,食用完毕餐具撤走,再撤走垫盘、水杯、黄油碟、面包碟和黄油刀,最后再根据客人需要上咖啡或茶( 水杯在进餐过程中始终不撤) 。

(2)普通套餐

普通西式套餐的菜肴由冷菜、汤、热菜及甜点四道菜组成,所配的餐具数量也较少,一般只配一副刀叉、一个酒杯和一个水杯,使用原则与宴会套餐相似,需要注意的是吃完一道菜后可让服务人员更换一副刀叉,不要用餐巾擦拭刀叉后再吃下一道菜,因为在欧洲有些国家的风俗习惯认为在客人面前用餐巾擦刀叉是一种挑衅的行为。西餐在烹调及进餐时有句俗语为“红配红、白配白”,意思是在烹调加工菜品时,红色的肉类( 牛肉、羊肉、鹿肉等) 可加红葡萄酒进行调味烹制,白色的肉类( 鱼肉、海鲜、鸡肉等) 可加白葡萄酒进行调味烹制,类似中式烹饪中加料酒的作用,这些菜品在食用时也往往按其颜色分类配以相应的酒进行饮用,切不可混淆。 4、细节要求

此外,西餐礼仪中还有一些细节要求如下:

第一,使用餐刀和餐叉时,上臂靠在桌边,肘部稍靠近肋骨部位。不要向外横分,这样既不好看也容易撞到身边的客人,两只手腕适当用力配合着切割食物,不要互相撞击或与盘子摩擦发出声响。切割牛扒、羊排、猪扒等大块肉类时,用餐叉叉在肉块左部适当的位置,切割成合适的大小后直接将肉送入嘴中。不要从右边切下一块后将叉子抽出,再将肉块叉住后送入嘴中,更不要将肉扒先用刀分割成若干小块,放下餐刀,用餐叉一块块叉起来吃。

第二,吃菜时遇到有骨头、刺或核时,能用刀叉去掉的尽量使用刀叉,若吃到嘴里要吐出来,则用刀叉或手接住放在盘边,不要吐在桌子或地上。吃整条鱼时,吃完上半面,用刀叉将鱼骨去掉放在盘边,再吃下半面,不要将鱼翻面来吃。

第三,吃饭途中若要离开或休息片刻,要将刀叉成八字形搭在盘边,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用餐,用餐完毕,将刀叉平行摆放在餐盘正中,表示用餐完毕。

第四,要擦嘴的时候,先将刀叉放下,两手拿起餐巾擦嘴,不要一手拿刀叉,一手拿起餐巾擦嘴,嘴里有食物时不要说话。喝酒时,也要将刀叉放下,不要左手拿叉子、右手拿酒杯喝酒,祝酒干杯时,即使不会喝酒,也要将杯口放在嘴上碰一下,以示敬意,不要劝酒,若他人酒杯中的酒没有喝完,不要主动去帮忙添加。吃饭时不要在餐桌上化妆、抓头、剔牙、擤鼻涕,更不要打嗝,西方人最忌讳打嗝,如果忍不住打了,应立即道歉。

最后,我们也应注意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在宴会和餐饮时所形成的两大原则:慢和静。一方面,法国餐所追求的不是我们中国餐饮中的“八大菜系”式的五彩缤纷,挑战味蕾的极限,而是追求在循序渐进的“慢”节奏中达到人与美食的完美统一。我们不难发现一顿法国餐都不会少于两个小时。与美国传来的汉堡包快餐文化针锋相对的法国的慢餐文化是更注重养生与健康的。因为对于“吃饭秀气”的法国人而言,吃是享受生活而不是应付身体需求,是在饮食中寻求健康而不是消耗身体。法国餐所讲求的便是在安静、平和的餐饮中追求的最佳的营养均衡。另一方面,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包括法国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但也不要光顾着吃,注意与身边的人适当交谈,但说话声音要低,尽量不与远处的人大声交谈,更不能像平时吃饭那样侃侃而谈,大声喧哗。

参考文献:

[1]欧阳俊.法国的面包文化[J].东方食疗与保,20xx,(10).

[2]李虹.中西餐饮礼仪之对比[J].魅力中国,20xx,(1).

[3]杜莉,孙俊秀,等.筷子与刀叉--中西饮食文化比较[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xx.

[4]高峰.极为讲究的西餐礼仪[J].烹调知识,20xx,(31).

篇6:公关商务礼仪心得

一、称 呼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女子称夫人、女士、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未婚女子统称小姐。不了解婚姻情况的女子可称小姐,对戴结婚戒指的年纪稍大的可称夫人。这些称呼可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如“布莱克先生”、“议员先生”、“市长先生”、“上校先生”、“玛丽小姐”、“秘书小姐、”“护士小姐”、“怀特夫人“等。

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为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国家情况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部长阁下”、“总统阁下”、“主席先生阁下”、“阁下”、“先生阁下”、“大使先生阁下”等。但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国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在这些国家可称先生。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

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等为“殿下”。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称爵位,也可称阁下,一般也称先生。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卡特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博士先生”、“马丁博士先生”等。

对军人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知道姓名的可冠以姓与名。如“上校先生”、“莫利少校”、“维尔斯中尉先生”等。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军官称阁下。

对服务人员一般可称服务员,如知道姓名的可单独称名字。但现在很多国家越来越多地称服务员为“先生”、“夫人”、“小姐”。

对教会中的神职人员,一般可称教会的职称,或姓名加职称,或职称加先生。如“福特神父”、“传教士先生”、“牧师先生”等。有时主教以上的神职人员也可称“阁下”。

凡与我有同志相称的国家,对各种人员均可称同志,有职衔的可加职衔。如“主席同志”、“议长同志”、“大使同志”、“秘书同志”、“上校同志”、“司机同志”、“服务员同志”等,或姓名加同志。有的国家还有习惯称呼,如称“公民”等。在日本对妇女一般称女士、小姐,对身份高的也称先生,如“中岛京子先生”。

二、姓 名

外国人的姓名与我国汉族人的姓名大不相同,除文字的区别之外,姓名的组成,排列顺序都不一样,还常带有冠词、缀词等。对我们来说难以掌握,而且不易区分。这里只对较常遇见的外国人姓名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英美人姓名

英美人姓名的排列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ohn Wilson译为约翰维尔逊,John是名,Wilson 是姓。又如Edward Adam Davis译为爱德华 亚当 戴维斯, Edward是教名,Adam是本人名,Davis为姓。也有的人把母姓或与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姓作为第二个名字。在西方,还有人沿袭用父名或父辈名,在名后缀以小(Junior)或罗马数字以示区别。如John Wilson, Junior, 译为小约翰维廉,George Smith, Ⅲ, 译为乔治 史密斯第三。

妇女的姓名,在结婚前都有自己的姓名,结婚后一般是自己的名加丈夫的姓。如玛丽 怀特(Marie White)女士与约翰 戴维斯(John Davis)先生结婚,婚后女方姓名为玛丽 戴维斯(Marie Davis)。

书写时常把名字缩写为一个字头,但姓不能缩写,如G. W. Thomson, D. C. Sullivan等。

口头称呼一般称姓,如“怀特先生”、“史密斯先生”。正式场合一般要全称,但关系密切的常称本人名。家里人,亲友之间除称本人名外,还常用昵称(爱称)。

以英文为本国文字的国家,姓名组成称呼基本与英、美人一样。

法国人姓名

法国人姓名也是名在前姓在后,一般由二节或三节组成。前一、二节为个人名,最后一节为姓。有时姓名可达四、五节,多是教名和由长辈起的名字。但现在长名字越来越少。如:Henri Rene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译为:亨利 勒内 阿贝尔 居伊 德 莫泊桑,一般简称Guy de Maupassant居伊 德 莫泊桑。

法文名字中常常有Le、La等冠词,de等介词,译成中文时,应与姓连译,如La Fantaine拉方丹,Le Goff勒戈夫,de Gaulle戴高乐,等。

妇女姓名,口头称呼基本同英文姓名。如姓名叫雅克琳 布尔热瓦(Jacqueline Bourgeois)的小姐与名弗朗索瓦 马丹结为夫妇,婚后该女士称马丹夫人,姓名为雅克琳 马丹(Jacqueiline Martin)。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姓名

西班牙人姓名常有三、四节,前一、二节为本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一般以父姓为自己的姓,但少数人也有用母姓为本人的姓。如:Diego Rodrigueez de Silva y Velasquez译为迭戈 罗德里格斯 德席尔瓦 贝拉斯克斯,de是介词,Silva是父姓,y是连接词“和”,Velasquez是母姓。已结婚妇女常把母姓去掉而加上丈夫的姓。通常口头称呼常称父姓,或第一节名字加父姓。如西班牙前元首弗朗西斯科 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其全名是:弗朗西斯科 保利诺 埃梅内希尔多 特奥杜洛 佛朗哥 巴蒙德(Francisco Pauolino Hermenegildo Teodulo Franco Bahamonde)。前四节为个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简称时,用第一节名字加父姓。

葡萄牙人姓名也多由三、四节组成,前一、二节是个人名字,接着是母姓,最后为父姓。简称时个人名一般加父姓。

西文与葡文中男性的姓名多以“o”结尾,女性的姓名多以“a”结尾。冠词、介词与姓连译。

俄罗斯人和匈牙利人姓名

俄罗斯人姓名一般由三节组成。如伊万 伊万诺维奇 伊万诺夫(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Иванов),伊万为本人名字,伊万诺维奇为父名,意为伊万之子,伊万诺夫为姓。妇女姓名多以娃、娅结尾。妇女婚前用父亲的姓,婚后多用丈夫的姓,但本人名字和父名不变。如尼娜 伊万诺夫娜 伊万诺娃(Иина Ивановна Иванова),尼娜为本人名,伊万诺夫娜为父名,伊万诺娃为父姓。假如她与罗果夫(Pоrов)结婚,婚后姓改为罗果娃(Pоrова),其全名为尼娜 伊万诺夫娜 罗果娃。俄罗斯人姓名排列通常是名字、父名、姓,但也可以把姓放在最前面,特别是在正式文件中,即上述伊万和尼娜的姓名可写成伊万诺夫 伊万 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娃 尼娜 伊万诺夫娜。名字和父名都可缩写,只写第一个字母。

俄罗斯人一般口头称姓,或只称名。为表示客气和尊敬时称名字与父名,如对伊万 伊万诺维奇 伊万诺夫尊称伊万 伊万诺维奇,对尼娜 伊万诺夫娜 伊万诺娃尊称尼娜 伊万诺夫娜。特别表示对长者尊敬,也有只称父名的,如人们常称列宁为伊里奇(Ильич),列宁的全名为符拉基米尔 伊里奇 列宁。家人和关系较密切者之间常用爱称,如伊万爱称万尼亚(Bаня)、瓦纽沙(Bанюша)。谢尔盖(Cергей)爱称谢廖沙(Селеша)等等。

匈牙利人的姓名,排列与我国人名相似,姓在前名在后。都由两节组成。如纳吉 山多尔(Nagy Sandor),简称纳吉。有的妇女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名,只是在丈夫姓名后再加词尾“ne”,译为“妮”,是夫人的意思。姓名连用时加在名字之后,只用姓时加在姓之后。如瓦什 伊斯特万妮(Vass ),或瓦什妮是瓦什 伊斯特万的夫人。妇女也可保留自己的姓和名。

阿拉伯人姓名

阿拉伯人姓名一般由三或四节组成。第一节为本人名字,第二节为父名,第三节为祖父名,第四节为姓,如沙特阿拉伯前国王费萨尔的姓名是:Faisal ibn Abdul Aziz ibn Abdul Rahman al Saud译为:费萨尔 伊本 阿卜杜勒 阿齐兹 伊本 阿卜杜勒 拉赫曼 沙特。其中费萨尔为本人名,阿卜杜勒 阿齐兹为父名,阿卜杜勒 拉赫曼为祖父名,沙特为姓。正式场合应用全名,但有时可省略祖父名,有时还可以省略父名,简称时只称本人名字。但事实上很多阿拉伯人,特别是有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都简称其姓。如:穆罕默德 阿贝德 阿鲁夫 阿拉法特(Mohammed Abed Ar’ouf Arafat),简称阿拉法特。加麦尔 阿卜杜勒 纳赛尔(Gamal Abdul Nasser),简称纳赛尔。

阿拉伯人名字前头常带有一些称号,如:埃米尔(Amir或Emir)为王子、亲王、酋长之意;伊玛姆(Imam)是清真寺领拜人之意;赛义德(Sayed)是先生、老爷之意;谢赫(Sheikh)是长老、酋长、村长、族长之意。这些称号有的已转为人名。

在阿文中al或el是冠词,ibn(伊本)、ben(本)或ould(乌尔德)表示是“某人之子”,Abu(阿布)或Um(乌姆)表示是“某人之父”、“某人之母”。称呼中这些词均不能省略。如AhmedBen Bella译为艾哈迈德 本 贝拉,简称为本 贝拉。

阿文姓名用词,常具有一定含义。如:穆罕默德(Mohammed)是借用伊斯兰教创始人的名字;马哈茂德(Mahamoud)是受赞扬的意思;哈桑(Hassan)是好的意思;阿明(Amin)意为忠诚的;萨利赫(Saleh)意为正直的……等。

日本人姓名

日本人姓名顺序与我国相同,即姓前名后,但姓名字数常常比我汉族姓名字数多。最常见的由四字组成,如:小坂正雄,吉田正一,福田英夫等。前二字为姓,后二字为名。但又由于姓与名的字数并不固定,二者往往不易区分,因而事先一定要向来访者了解清楚,在正式场合中应把姓与名分开书写,如“二阶堂 进”,“藤田 茂”等。

一般口头都称呼姓,正式场合称全名。日本人姓名常用汉字书写,但读音则完全不同。如:“山本”应读作Yamamoto,“三岛”应读作Mishima,“日下”应读作Kusaka。

缅甸人姓名

缅甸人仅有名而无姓。我们常见缅甸人名前的“吴”不是姓而是一种尊称,意为“先生”。常用的尊称还有:“杜”是对女子的尊称,意为“女士”,“貌”意为“弟弟”,“玛”意为“姐妹”,“哥”意为“兄长”,“波”意为“军官”,“塞耶”意为“老师”,“道达”是英语Dr.的译音即“博士”,“德钦”意为“主人”,“耶博”意为“同志”等。例如一男子名“刚”,长辈称他为“貌刚”,同辈称他为“哥刚”。如该男子有一定社会地位则被称为“吴刚”,如系军官则被称为“波刚”。如一女子名“刚”,系有社会地位的女士则称为“杜刚”,是女青年则称为“玛刚”。

泰国人姓名

泰国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如巴颂 乍仑蓬,巴颂是名,乍仑蓬是姓。未婚妇女用父姓,已婚妇女用丈夫姓。

口头尊称无论男子或妇女,一般只叫名字不叫姓,并在名字前加一冠称“坤”(意为您)。如称巴颂 乍仑蓬,口头称巴颂即可。

泰国人姓名按照习惯都有冠称。

上一篇:优秀销售员工月工作总结表下一篇:立秋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