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讲稿

2024-05-24

游戏化-讲稿(精选6篇)

篇1:游戏化-讲稿

幼儿教育中游戏精神观念的树立

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有此机会和各位幼教同仁在此进行一个有关游戏精神观的交流和学习。“课程游戏化”正处于改革和探索阶段,各个园都在做,那么,今天我没有为大家带来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是我个人在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和看法,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启发。

那么,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幼儿教育中游戏精神观念的树立”。说到游戏精神:“自由、自主、愉悦、创造”那么,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将游戏精神渗透到各类活动之中,这才是最重要的。从具体层面来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理念和行动上发生转变。我们教师本身要具有游戏精神观念。正如虞永平所说:“幼儿的行为总能折射教师的思想和作为。

因此,我觉得我们教师在组织与实施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幼儿的自由、关注幼儿的体验、鼓励幼儿的探索。”

―、尊重幼儿的自由

幼儿在活动中的自由,意味着幼儿在活动中能够不受教师的干预和管制,能够按着自己的意愿参与到活动中,从而获得充分、富有个性的发展。

比如:孩子今天玩什么,什么时间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通常是在教师的高控制和高指导下进行的。我觉得这样的游戏并不是幼儿主观自由想要的游戏。《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经验”。

杜威先生:更多的给予儿童以自由,把儿童的潜力解放出来,这个观念是“自由精神”永远存在的。

因此,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自由,为幼儿提供多种可能性、进行自主选择的机会,促进他们自由能力的不断发展。〔一〕为幼儿创造自主选择的环境

自由意味着幼儿能够在活动中进行自主选择,他们应该能够为自己决定做什么和不想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多给幼儿创造自住选择的机会。

在每个活动区内,孩子在这些材料丰富,充满童趣的活动区内,自由掌控的活动内容、自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材料,使区域活动成为孩子们无比向往的乐园。

许多人认为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思维力等尚不成熟,因而不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需要成人代替他们去选择。不可否认,幼儿的自主选择能力的确比较薄弱。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幼儿自主选择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只有在不断进行选择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这一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正如密尔所言:“人类的认知力、判断力、辨别感、智力活动、甚至道德取舍等,只有在进行选择中才会得到运用”。

因此,幼儿教育有必要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帮助幼儿获得主动性的发展和选择能力的提高。〔二〕要以宽容之心对待幼儿

幼儿处于生命发展的初期,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很不成熟,在成人看来,他们的许多行为显得十分幼稚,他们的许多想法也简单可笑,他们在做事情时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然而,正是在这些不成熟的思想和行动中,蕴藏着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所以教师在对幼儿时要有宽容的心态,充满耐心地去理解他们、鼓励他们,而不能武断地对幼儿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妄下评判。

其实在幼儿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何在尊重孩子人格、保护孩子幼小心灵的前提下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每一名富有智慧的幼儿教师需要修炼的重要功课。

以上案例,其实咬人手指只是幼儿之间的自发性游戏,只是申予涵小朋友缺乏采用多大的力气才不会伤害到手指的这种经验,其主观上是不存在攻击性的。在这个案例处理上,我也有过错的地方,没有弄清事实狠狠批评了孩子。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幼儿所犯的错误也需要区别对待,如果是故意为之、不负责任地犯错误,(打扰他人游戏或破坏玩具)则不仅不能给予自由,还需要加以必要的限制,以引导幼儿走向自觉和自律。因此,给予幼儿犯错误的自由或者说失败的自由,并不是纵容幼儿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而是要尊重幼儿自我修正的过程,鼓励他们以主动、自主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和生活。

〔三〕引导幼儿掌握自由的限度

对幼儿来说,他们生而自由,但这里的自由不是无限的、任意妄为的自由,而是一种相对的、有限的自由,会受到各种约束。

一方面,幼儿在教育中的自由离不开纪律的限制。

幼儿生活在集体中,要使教育中的每位幼儿都享有自由,促进幼儿的自由发展,这也必然要求教育活动中的幼儿个体自由不能妨碍其他幼儿的自由,不能损害自己的发展。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有不礼貌或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因此,必要的纪律是幼儿接受教育和实现自由发展的基本保证。

比如:区域活动結束的时间到了,活动室里响起老师和小朋友们共同约定好的提示音乐,听到熟悉的明快抒情的音乐后,孩子们自觉伴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开始整理自己所使用的物品,把材料归放到玩具架上相应的位置,然后安静地走到自己相应的位置,等待还没有收拾好材料的小朋友。音乐结束时,孩子们早已全部坐好,各个区域也恢复了井井有条的原貌。

在这个区域活动结束环节的进行过程申,没有老师的大声催促与呵斥,没有孩子的违反纪律、捣乱破坏和相互干扰,没有任何外部强加的压力与限制,孩子们从音乐响起到安静地收拾材料,一系列井然有序的行为都是自觉自愿的、充满愉悦的。幼儿教育中的纪律应建立在尊重幼儿自由的基础之与,其目的应保障幼儿自由的实现。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幼儿参与班级纪律的制定,帮助他们在自由中理解纪律,自觉自愿地遵守纪律。

另一方面,幼儿在教育中的自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首先,自由总是与选择和责任相伴面生。幼儿的自由能力尚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教师应在尊重自由的基础之上,培养他们面对自由时的理性选择能力和自我担当的责任感。其次,由于受到心智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还没有具备较为成熟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的行为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育中权威在某种程度上是无可避免的,施教者必须找到按自由精神来行使权威的途径。”可见,教师应当对幼儿的行动给予指导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动用教育权威任意干涉幼儿的行为,而应当在符合自由精神的前提下,为了确保幼儿的自由发展,对他们的言行进行必要的正当的干预。

二、关注幼儿的体验

体验作为一种个体的操作行为,是个体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感悟、体认和意义,具有整体性、主动性与独特性,对幼儿的身心成长有重要意义。幼儿的体验是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融合,是他们全身心投人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有助于他们自主性的发展,最终促进幼儿人格的完善和生命意义的提升。因此,教育应当关注和唤醒幼儿的体验。〔一〕教师要认识体验的主动性,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体验是个体整体性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个体的亲身经历,它从来都不是被动的行为,而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幼儿体验的过程不仅需要认知、逻辑等理性成分的融入,同时也需要情感、直觉、体悟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如果离开了幼儿的主动融入和深度参与,体验就无从谈起。因此,幼儿教育不能单纯地停留在符号的认知和知识的记忆上,它还需要关注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对学习的愿望与热情、对生活的喜悦与憧憬,只有这样,幼儿教育才能够打动幼儿的心灵,激活他们的潜力。

〔二〕教师要理解体验的独特性,尊重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体验。大千世界中,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独特性,都无法被替代和重复。一方面,幼儿的生命体验与成人存在不同。幼儿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认识特点和情感特征,他们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存在很大差异,他们看待问题的眼光往往与成人大相径庭。如果以成人的判断标准来衡量,幼儿无论在理智方面还是在情感方面都很不成熟,存在着诸多缺陷。

然而教师必须认识到,“儿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获得更快的成长,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

宇宇是班上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每天,只要他一进班,班里就别想安静一会儿。

一次绘画活动中,他又和同伴争吵起来,我以为他又是在捣乱,不由得批评了他:“你这是干什么?” 他很委屈:“他把我的蚂蚁洞弄坏了,说着就哭了起来……

说实话真没想到,这个顽皮的小家伙也有伤心的时候。我打开画纸仔细看了看,还真有点像蚂蚁洞。我灵机一动,于是赶紧给他一张崭新的画纸,仔细看了看,并对他说:老师重新给你找来一张,你给蚂蚁再建一个更好的家吧!“他于是很认真地画了一个跟前一副几乎一模一样的洞穴,原来,这个看上去乱七八糟的蚂蚁洞,还是他很辛苦建造的!小朋友们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蚂蚁洞真大,能住下好多蚂蚁;有的说蚂蚁洞很高,下雨的时候,雨水流不进来,蚂蚁住在里面很安全……突然,有个小朋友大喊:“蚂蚁洞太黑了,什么也看不见!”听了这话,宇宇飞快地在蚂蚁洞口上面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还把红红的阳光照进了洞穴,大家不由得为他鼓起掌来。

以上案例,从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来看,很容易把黑色水彩笔画的看不出具体形态的画面看作是不会画画甚至是捣乱,然而在小作者乐乐那儿,他是在专心地建造蚂蚁洞,老师那儿的不成体统在孩子这儿却充满了意义。可见,幼儿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存在多么大的差异,幼儿的体验与成人的体验往往也大相径庭。在这个案例中,老师由于对乐乐抱有“调皮捣乱”的一贯印象,在看到孩子“乱七八糟”的画面时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态度比较急躁,但当她了解到孩子的体验后立刻认识到了自己处理方式的不妥,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并弥补了自己的失误,通过理解和鼓励的方式帮助乐乐收获了进步。

虽然幼儿园教育是集体性的,要照顾到每位幼儿的兴趣和感受并非易事,但是只有树立这样的观念,才有可能一步步接近促进每位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去理解每位幼儿的独特性,尊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独特风格,帮助每位幼儿获得属于自己的成长体验。

三、鼓励幼儿的探索

“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探索欲望不但是幼儿知识学习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幼儿儿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个体在儿童时期对自然进行科学探索,可以进一步强化个体对周围自然界的探索精神,使儿童内在求知欲望燃烧得更为激烈”幼儿天生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对世界充满了疑问,教师要呵护幼儿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主动探索问题,获得有益的经验。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欣赏幼儿的问题。

创造始于疑问,如果只知道接受现成答案而没有疑问的产生,思维便将停滞,创造的动力也会枯竭。正是科学家牛顿对“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发问,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兴趣,迪切地想要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于是就会源源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自己不明白的事情,幼儿总是努力地去探索,在观察、摆弄和发问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问不仅能够使幼儿的思维保持活跃状态,而且可以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谢弗勒曾指出:“如果孩子们的好奇心没有得到唤醒,而是受到严重压抑的话,就会逐渐丧失掉。如果孩予们天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得到保护,而是不断受到阻碍的话,最终也将失去。所以,教师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尊重幼儿的问题,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引导和帮助他们努力思考和探寻问题的答案。

〔二〕要弓导幼儿的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是相对的一种教学方法,与强调现成结论的接受学习不同,发现学习注重让学习主体通过自己的探索过程获得所学内容。

对幼儿来说,发现学习是--种对已有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不但有助于调动幼儿的内部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学会探索研究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_有助于幼儿探索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实际上,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也是一种主动建构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指导幼儿发现学习的同时,处理好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使幼儿获得尽可能丰富有益的学习经验。〔三〕注意活动过程的生成性。

对幼儿来说,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经验的获得,都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正如鲁洁先生所指出的:“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来说,进人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都不是预成的,他们都是主体实践创造、重建的结果,因此也就不存在一种预成的、永恒不变的必然性与规律,任何一种必然性都形成于一定的教育活动之中。

此可见,生成性是教学的基本特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开放性,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活动进度。

在一次户外活动

在户外活动时,孩子们自由的玩耍,有几个孩子在草丛里发现了蜗牛,很快这些蜗牛的出现吸引了很多孩子的目光,一大群孩子争先恐后地围过来看。豆豆首先说:“你们不要过来,它会害怕的,它可能是找不到家了。”不对,不对,它可能是俄了,所以出来找吃的。”文文紧接着说:“不是的,不是的,它是出来散步|的。”

回到教室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围绕“蜗牛怎么会出现在草丛里”这个问题继续讨论,但最终没有标准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就是多元的。这个问题的出现为我们探索蜗牛的秘密创造了良好的时机,比如,豆豆的看法使小助友思考:“蜗牛的家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文文的看法让小朋友思考:蝸牛吃什么?”小宇的看法使小朋友思考:“蜗牛喜欢做什么事情?晚上睡觉吗?等等。

一个原本很简单的户外活动,从发现蜗牛激发孩子们探索精神和欲望的推进而变得生动有趣、异彩纷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关注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留给他们充分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并适当地加以引导,不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从中真正体验到主动探索的快乐。

幼儿天生与游戏有着不解之缘,几乎没有不喜欢游戏的孩子。游戏精神既是幼儿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幼儿教育的真实需求,正如我们江苏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虞永平所提出的:“游戏精神在幼儿教育中的体现并不意味着幼儿园的全部活动都要一定是游戏,而是明确幼儿教育应该具有的一种观念,强调游戏精神之自由、自主、愉悦、创造在活动中的渗透。”

因此,我们教师在课程游戏化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树立正确的游戏精神观,为孩子塑造真游戏、真教育,使我们孩子在今后多一些自由观的心态,多一些生动活泼的生命体验,多一些探索创新的精神,多一些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等等,这将是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所要思考和实践探究的地方。

篇2:游戏化-讲稿

【关键词】游戏;教学;游戏化教学及策略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必须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才能获得必要的经验。由于传统幼儿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许多地方、许多时候,小学化、成人化的教学使很多天真活泼的孩子失去了童真,失去了快乐,许多孩子未进校门就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开展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不同主题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游戏手段,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灵活的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的发展提供

充分活动的机会,这对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的研究,涉及到教学、游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有必要对它们作一阐述。1.1 游戏何谓游戏?国内外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争论几乎持续了一两个世纪。由于对它的理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各异,因而始终未能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我国学者丁海东在他的《学前游戏论》中这样论述:“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它具有这样的一些特征:

①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主动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是适应幼儿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学前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有活动的需要,有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有操作物体的需要及反复练习的需要。而游戏有动作,有活动,有玩具和游戏材料。游戏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入胜,有些游戏又可以自由活动。所以幼儿乐于从事游戏,并易于在游戏中接受教育。

②游戏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幼儿的游戏具有社会性,是周围生活的反映,但又不是周围生活的翻版,而是通过想象,创造新情景。如把“奶瓶”当话筒,小瓶、小碗作乐器等。并能够根据游戏的需要,改变物品的用途,如

冰糕棒即可以做注射器又可以做手枪„

③游戏是令幼儿感兴趣的愉快的活动。兴趣性、娱乐性是游戏的又一重要特点。游戏适应幼儿的需要及身心发展水平,因而可使幼儿感到满足和愉快。他们通过操作材料、物品,在游戏中体验成功与创造的快乐。

④游戏具有具体性。幼儿游戏有主题情节,有实物材料,由具体的活动和实际的动作等,游戏的内容形式丰富、灵活多变。这种具体性适合于幼儿的认识和心理活动特征(思维的知觉行动性与具体形象性、兴奋大于控制、心理活动无意性等)。

⑤游戏包含着积极的约束。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对自己的注意力和动作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控制,养成坚持性,在游戏中学习克服困难,尝试解决问题,完成搭建任务等;因此有人说“儿童不是由于自由才进行游戏,而是在游戏中变得自由了”。

总之,分析认识理解游戏的概念、特点,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利用游戏作为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和正确有效的指导游戏的前提。

1.2 教学关于教学,我国学者黄人颂是这样定义的:“我国幼儿园的教学,是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活动。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的领导幼儿的学习活动,以上课为基本模式的班级集体或小组的活动,日常生活

中由教师参与和指导的分散、个别的活动以及幼儿自发的学习活动等,它们有机结合,互相影响,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学由于受幼儿身心发展的制约,有着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的特点。

①幼儿是通过摆弄、操作、观看、触摸、倾听等感受客观实物,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发现事物的变化和关系,获取感性经验的。因此,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身体的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和肌肉运动,直接接触周围世界,与环境、物体互相作用过程中去认识事物和现象,是幼儿园的教学特点之一。

②幼儿通过与成人和同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通过游戏、观察、学习、模仿教师、同伴或周围熟悉的人们的语言、表情、声调、技能、举止行为以习得易于理解、力所能及的语言、道德行为、习惯、技能等等。所以给予幼儿良好的榜样、通过正确示范进行学习,是幼儿园教学的又一特点。

③幼儿期语言发展迅速,能较好的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学习,但这一时期的语言概括性还很差,思维存在很大的具体性。幼儿通过语言进行学习必须和具体事物相结合,这里所说的是口头语言而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这也是幼儿园教学的特点之一。

④幼儿好奇心强,容易被外界的新异刺激引起探究和兴

趣,但幼儿的兴趣不持久。因此,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幼儿的好奇和兴趣,引起幼儿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幼儿主动学习,鼓励、支持、参与幼儿自发的探究学习活动。

⑤由于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注意不稳定、抑制能力差,神经系统容易兴奋和疲劳等特点。因此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以易于理解的、简单的、具有启蒙性的知识为内容,通过有趣的游戏、自身的操作活动、直观的教具、灵活的形式进行。

1.3 游戏化教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游戏与教学是现代学前教育实践的两种重要手段,它们是既互相联系又彼此独立的两个概念,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与途径,我们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更不能混为一谈。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要正确认识、把握与协调幼儿园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它们有机联系、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相辅相成,才能够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游戏化教学”是指以游戏为手段,贯穿幼儿园的整个教学活动,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任务隐藏并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符合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及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其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二、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及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根据教育内容,恰当地选用游戏化教学策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如何进行“游戏化教学”?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在教育实践中有一些什么样的组织策略呢? 2.1 游戏化教学目标的隐藏。

教学与游戏不同,它总是具有相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与《纲要》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幼儿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过分强调幼儿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使幼儿园教学小学化、成人化,从而扼杀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未进学校大门就产生的厌学情绪。如在美术教学中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常常以“像不像、好不好”去评价孩子的作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使幼儿对绘画失去了兴趣,这是多么悲惨的事情呀。而游戏化教学其目的就在于将教学目标适当隐藏,使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有更多游戏般的体验。如:在进行“欢乐的曲线”教学时,我让幼儿手持彩带,随音乐有节奏地舞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曲线,并让幼儿根据舞动彩带的情形,记录不同方向,不同形态的曲线。然后以小鱼的口吻引出情景:请小朋友帮我在池塘里画上清清的河水,长长的水草,还有我爱吃的小虫子。接着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曲线形态自由地表现。最后请幼儿把彩带的一头塞在裤腰扮演小鱼,游到

每个“池塘”看一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家”。整个活动的目标都隐藏渗透在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在玩中得到了发展,并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充分体现了游戏化教学的特征。

2.2 游戏化教学环境的创设。

良好的教学环境的核心是激起幼儿的情绪体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常常利用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隐性的教学环境)来达到使幼儿主动学、喜欢学的目的。如在大班以发展幼儿弹跳能力(双脚跳)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以“参观动物园”为主线的新颖、有趣的游戏情境。通过生动的语言帮助幼儿张开想象的翅膀,将他们带入了一个富有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创造性地模仿各种小动物。然后让幼儿在喜欢的音乐伴奏下开始了热身操,热身时还不时用“嗨、嗨”的喊声和“wonderful”的叫声鼓励自己。教学活动中,老师设计4个环节:小青蛙找家、模仿大象走、模仿鸭子走、青蛙跳荷叶,使幼儿初步了解了“双脚跳”的动作方法:双脚起跳,双脚落地,起跳时蹬地摆臂,落地时屈膝缓冲,从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用较短的时间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2.3 游戏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2.3.1 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活动游戏

化。幼儿园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教师常常利用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时的游戏更多的是指传统游戏分类中的教学游戏,即专为教学而设计的音乐、体育、语言、科学等游戏。教学活动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如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音乐游戏“找小猫”、科学游戏“吹泡泡”;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比如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谜语本身就具有游戏的性质,而猜谜则是一种游戏活动),也可把某些游戏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这种设计在结构上比较紧凑,教师主要利用为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游戏化教学的程度。

2.3.2 利用游戏因素,使教学活动游戏化。 ①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策略。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比如,教师经常在组织各种活动时使用这样一类语言:“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个客人——图形宝宝,图形宝宝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

②以“假想”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经常以动物妈妈的身份出现,而小朋

友们则是动物妈妈的好宝宝。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如在美术活动“蛋壳贴画”中,教师以这样一段话引入活动:“我们今天要到熊妈妈家做客,但熊妈妈家的路特别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我们怎么办呢?”进而引出“帮熊妈妈铺一条路”;还有一种是对情境进行假想。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带领幼儿把身边的环境一会儿假想为大海,小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又假想为草地,小鸡在草地上游戏。这种假想的方式对年龄越小的幼儿运用得越多。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戏的因素,因而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了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

③以“做做玩玩”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做各种小实验或手工制品,再利用这些作品进行游戏,这是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又一策略。这类活动可以在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关活动区,让幼儿在入园后、离园前、专门的游戏或自由活动时自主地选择。这类活动设计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戏因素,结构上比较松散。

④以“比赛”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以比赛的方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游戏化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

动、生活活动,比如,以练习某些动作为目的的划船比赛,培养生活能力的穿脱衣比赛和叠被比赛。比赛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活动具有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2.3.3 运用生成策略将创造性游戏有机地融入教学。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如何使之有机地融人教学,是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又一策略问题。创造性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影响是其他游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创造性游戏时间。由于这类游戏的目的隐含在过程中,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渐性积淀的过程,不像音乐、体育、语言等游戏的目的来得直接,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中,它常常会被由教师设计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游戏或被为学习活动而延伸的区域活动所代替。由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另一种是从社会领域活动中生成游戏。

幼儿常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中角色、情节的理解,从而生成新的游戏。这类游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动作性较强的角色表演,比如幼儿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后,在游戏时常常模仿小蝌蚪的形象;另一种是情节性较强、内容丰富、角色较多的主题游戏,比如文学作品《老

鼠嫁女》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围绕老鼠和猫两家发生的故事,幼儿生成了为期一周的主题游戏。

在社会领域活动中,幼儿常常在教师带领下参观社区环境,了解社区周围的设备、设施,如参观医院、邮局、银行、超市等,这类教学活动是幼儿生成角色游戏的又一条渠道,他们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对环境和角色的理解,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生成策略,适时地引发幼儿的创造性游戏,其关键仍然是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它需要寻求有效的整合策略,使教学和游戏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

2.4 游戏化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2.4.1 选择恰当的游戏形式。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它对我们幼儿教师提出了一个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如何根据不同领域的教育活动选择恰当的游戏?”因为不同的教学活动有着不同的目标要求与内容,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使游戏与教学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真正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体现游戏的价值。

2.4.2 控制游戏时间的长短。

根据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的《 儿童心理理论 》来看:“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钟;中班的3-8分钟;大班的5-10分钟 ”的科学论据,我们在建构游戏的时候必须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的利用“最佳时间”,让幼儿掌握关键内容,这才是我们游戏化教学的最终目标。

2.4.3 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幼儿兴趣、及幼儿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来融入游戏,使幼儿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同时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每个幼儿都得到的发展,才能使他们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我们认识到游戏与教学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手段,我们不能将其等同,更不能混为一谈。但它们又彼此联系、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游戏化教学”以游戏为手段,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任务隐藏并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是符合幼儿园教学特点及幼儿发展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方式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 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篇3:体育课堂游戏化体育游戏教育化

1.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设计体育课堂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喜爱新鲜事物、厌烦重复练习的特点, 尽量拓展和丰富体育教学手段, 为枯燥的动作练习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将体育动作练习与教学情境融合到一起, 使练习内容故事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创设情境时, 教师要从实际教学内容出发, 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 设计一些简单而不失生动的小游戏故事, 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之中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 锻炼学生的体魄。

例如在一节训练学生“障碍接力跑”的课堂中, 教师利用“王二小”这一人物形象创设了故事情境: 王二小为了将敌人的情报尽快地送给八路军战士, 一路克服了重重困难, 先“跳过小河”, 又“绕过小树林”, 然后“穿过山洞”, 最后“翻过山坡”才及时地将情报送到“八路军战士”手中。练习了一段时间后, 教师又按照学生的想法将障碍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让学生体验了不同的“送情报路线”。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 学生在练习障碍接力跑时仿佛都化身为“王二小”, 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营造了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 训练效果非常明显。

2.精选体育游戏,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小学体育课程可选用的体育游戏数不胜数, 各个年级的体育教材都提供了很多有效的体育游戏可供选择。教师在选择体育游戏时, 不能一味地将教材里的游戏拿来应用, 而是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最合适、 最有效的体育游戏, 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游戏中不断地巩固体育知识, 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差, 对于重复的练习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因此教师在选择体育游戏时, 要注意多选择几个类似的游戏, 采用变换游戏的教学方法, 以加深形象化教学效果。而且通过体育游戏的运用,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观念、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反应能力等, 这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教会学生篮球基本知识时,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篮球的运球技术和传球技术, 教师可将学生按照五人一队分成若干个小组, 然后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比赛。比赛并不设置篮筐, 两队得分的方式就是让球员通过运球和传球突破到对方的底线, 传球到对方底线得一分, 运球到对方底线得两分。虽然在比赛中学生由于技术的不熟练还是会屡屡出现失误, 但是随着比赛的不断深入, 学生的运球技术和传球技术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样的体育游戏, 既让学生巩固了相关的体育知识, 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

3.坚持因材施教, 改善体育评价机制

由于每个学生的运动天赋和学习能力都不同, 对体育动作理解和掌握的速度也不尽相同,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和体育游戏时, 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游戏中。这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 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在学生表现优异的时候不吝赞扬,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对于一些成绩稍差的学生,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表扬他们努力、坚持的体育精神,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和认可,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和斗志, 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体育课程中,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篇4:游戏化专业,专业游戏化

游戏化

(Gamification)

2010年9月以来,利用游戏规则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即游戏化越来越席卷全球,比如,教育、商业、招聘领域。目前,国外大学尚无“游戏化”这一专业,但是,有一些大学的教授和学者已把游戏化作为自己的重点研究方向,比如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的简·麦克高尼格。希望研究游戏化的同学,不妨搜索“游戏设计”专业的老师,看看他们的主攻方向是否与游戏化相关。

“我们玩游戏的时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简·麦克高尼格(Jane McGonigal)抛出了一系列数据,“现在我们每周花在网络游戏的时间可以达到30亿小时,但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在地球生存,所需的游戏时间是每周210亿小时。”

面对台下听众的笑声,这位著名的女游戏设计师语气坚定,“我可是认真的,不是开玩笑。”

这是简2010年第一次登上TED讲台,她带来了石破天惊的观点——“玩游戏改变世界,虚拟可以进现实”。2012年,简又来了,这一次她干脆和全场观众玩一个游戏,并抛出了同样令人讶异的观点:玩游戏可以多给你十年寿命。

简·麦克高尼格被形容为“游戏的布道者”,被《商业周刊》誉为“十大最重要创新人士”,在她看来,游戏毫无疑问让生活更美好。

史诗般胜利

双目紧盯屏幕,双唇微抿,眉毛扬起,看起来神情高度紧张——这就是游戏玩家们的经典表情。

而简却看出了其他的东西,她说:“他眼角和嘴角周围的褶皱是向上的,这是乐观的表现;眉毛向上翘起是惊讶的标志,这说明,这个游戏玩家即将在游戏中获得史诗般的胜利。”史诗般的胜利,在现实世界中难觅踪迹,但在虚拟世界中却非常可能。过五关斩六将后,玩家获得了未曾预料的成功,这样的成功甚至会让他震撼于自己的技能——这便是简定义的“史诗般的胜利”。不过,这样的表情却难以照搬至现实生活,当人们面对棘手问题时,往往表现得垂头丧气,焦虑急躁,全然忘却了在游戏世界中那份聚精会神解决一个问题的投入感。

“我们身处游戏世界时,可以做更好的自己。”简发现,在虚拟的艾泽拉斯大陆(游戏魔兽世界的设定地点),游戏玩家们已花费总数为593万年去解决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们得一次次发挥自己能力的极限,以完成游戏分配下来的任务;他们可以和任何陌生人组队,彼此信任,配合默契,完成拯救世界的任务。沉醉于游戏世界,是因为它比现实更好。一般人对此可能会简单粗暴地贴上“玩物丧志”标签,而简却指出,这根本就是一场进化——“通过大量时间玩游戏,我们能改变做人的能力,我们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更具有协作精神、更强健、更坚韧的物种。”

从众多游戏玩家身上,简看到的是史无前例的人力资源。十年后,约15亿游戏玩家会活跃在线上——他们具备对于紧急事件的积极心态;他们面对重重关卡会进行自我激励;他们拥有乐观精神和必胜信念;他们擅长合作,在游戏世界中彼此信任,并肩作战——简深信,这是一个极具希望的群体,他们能创造“史诗般的故事”。

游戏生产力

史诗般的故事,是否只能发生在用数字0和1构建起来的虚拟空间中呢?

简想把游戏中那个美好的世界搬入现实,或者说,“把现实建构的像一个游戏”。游戏的最大魅力,在于所有的努力都会有积极的回应,比如,你所花费的每一点时间都以“等级提升”、“经验值增加”等可见的方式得到报偿。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得不到这种回馈,比如说,看完这篇稿子,你也得不到类似于“阅读能力+1”这样的奖励。

简在努力地模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通过网站、博客等通讯手段,把游戏者们拉到一起,共同解决一个个环环相扣的迷局。她要人们在游戏中解决现实问题:“人们渴望史诗般的胜利,我们给予人们实现胜利的途径。”

这个途径,就是极具巧思的游戏。

2007年,简参与设计了《无油世界》游戏,虚构一场突如其来的石油短缺危机。在那个油价飙升的世界里,玩家需要面对一连串现实问题,并设法解决。这并不是一款纯粹的虚拟游戏——当玩家登入网络注册,游戏会根据玩家的居住地,为其提供实时的新闻视频数据;精确地告诉他们石油成本;为其分析食物供应如何受到影响、运输如何受到影响、哪些公司要破产、哪些街区会骚乱……玩家必须开动脑筋,思考如果这些情况真的发生,自己将如何处理,并把解决方案发布到博客上。

没想到,一年之后,油价危机果然发生,真实世界里的故事和游戏的设置惊人相似。不少曾经的玩家特地留言讲述,这个游戏怎样改变了他们在现实中的生活习惯。

之后,简又推出了一款更加复杂的游戏Superstruct。这次可不是石油短缺,而是世界末日。游戏预示了一个美国大片式的背景:2019年某个秋日清晨,超级计算机“全球灭绝警示系统”突然发出警告,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将于23年后灭亡。玩家得扮演2019年的自己,想象和描述在2019年的生活,并尝试着挽救人类即将覆灭的命运。

思考如何拯救人类?别逗了,我可忙着呢!但当这个严肃议题以游戏形式出现,吸引了8000多人参与。面对能源价格上涨、粮食危机、瘟疫蔓延和难民潮等超级威胁,玩家开动脑筋,讲述危机中的个人故事和体验,思考应对危机的方法,与其他玩家讨论建立新秩序的可能。最后,他们提出了500多个拯救世界的提案。

这就是游戏中的“幸福生产力”。

Superbettter

“史诗般的胜利”同样能发生在个人身上。

2012年,简·麦格尼格尔再次来到TED,这次,她没有再谈拯救世界、改变未来,而是谈起了“玩游戏如何让你多活十年”。简一直鼓励人们多玩游戏,在各种演讲上,她都试图改变“玩游戏是浪费时间”的流行观点。于是,她也常常碰到类似于这样的刻薄问题——简,在弥留之际,你真的还希望自己多花点时间玩“愤怒的小鸟”吗?

通常,她会用科学数据回答——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不同调查都已证明,玩游戏可以提高玩家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恢复力(resilience)。而两年前的一次事故后,简可以拿自己做例子了——她真的体验过生命尽头的感觉,自杀的念头在她脑海盘旋。

两年前,简经历了一次事故,患上了脑震荡,一直没有痊愈。脑震荡的后遗症是日复一日的头痛、恶心、眩晕以及记忆力减退。简神智模糊,无法正常思考。医生建议她,为了让大脑痊愈,必须得让大脑休息。这也就意味着,简不能看书,不能写东西,也不能工作;还有其他禁忌,比如,不能跑步,不能喝酒,不能吃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我感觉再没有理由继续活下去。”简说,“在大脑受创的患者中,三分之一的人会有自杀念头,我就是其中一个。我的大脑一直告诉我:‘简,你想死;简,你再也不会痊愈;简,病魔会揪着你不放……’”

但是,简记起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她不仅是焦虑无助的病人,她还是游戏玩家。简设计了一款游戏来治疗自己的大脑创伤,这款游戏最开始的名字叫做“脑震荡杀手”。这是个简单的游戏:选择一个神秘的身份,招募盟友,和坏蛋斗争,并提升等级。就是这样一个游戏,让简的忧郁、烦躁慢慢消失,它激活了简的正能量,并给了关心简的家人朋友一个切实的途径帮助她——陪她玩游戏,成为她的盟友。“感觉就像奇迹发生了。”简从大脑受创的后遗症中走了出来。

游戏的收获让简感到惊讶,她写了怎么玩游戏的博客,并把游戏上传至网络。如今,这款游戏已经更名为“Supperbetter”。不管你是想减肥,还是想和癌症作斗争,或者单纯想从低迷的状态中摆脱出来,都可以尝试这款游戏。它的宗旨是提升人们的身体、智力、精神和社会层面的恢复力,让玩家在一步步克服困难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强大。“科学证明,那些经常增强身体、智力和情感的恢复力,并多与人交往的人,会比一般人多活十年哦。”简说,“所以,即使临终前,我也不后悔自己花了那么多时间玩游戏。”

篇5:课程游戏化整合

 虞永平教授说幼儿园生活不应该是别人强加的,而应该是幼儿乐意的、沉醉其中的,这样的幼儿园才能真正符合“儿童的花园、乐园”之意。

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生活思想的具体体现。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生活是针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存在的很多问题提出的。

 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本质是承认、尊重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成长的现实和需要,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的、能让他的生命得到萌发的现实的、感性的和真正能彰显主体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 所谓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让幼儿真正去亲近自己的生活,真正感受自己生命成长的有力脉动。回归生活的幼儿教育,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 课程生活化的本质是通过课程,使幼儿真正处在一个自己的需要、兴趣、潜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世界里,使幼儿的生命更具活力,更有力的成长。课程生活化意味着让幼儿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不再受成人利益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奴役。

 课程生活化的典型特征是课程的具体性、直观性、主体性,课程从幼儿自然的发展规律中设定目标,课程从以自然态度面对的生活世界寻找内容,课程以向现实经验的还原为指针确定实施的策略。

 跟其他年龄段的教育相比,幼儿教育更应该回归生活,幼儿园课程更应该生活化。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 只有给幼儿提供生活化的课程,幼儿才能得到适宜的和有效的发展,幼儿才会有美好的童年生活。

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需要“生活精神”“生活态度”和“生活实践”;

 幼儿园课程经常是幼儿自己的,幼儿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己的选择和尝试造就了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

 我国的幼儿教育法对幼儿园课程有明显的生活化的取向。如《规程》中提出:“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这些都说明了对幼儿自身需要和兴趣的关注,对幼儿身处的现实生活和环境的关注,对幼儿主体性的关注。所谓使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就是让幼儿处于自己的生活世界,使幼儿的生命得以健康的生长。

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关注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就是关注了幼儿园课程的核心价值。

 生活化的课程就是行动化的课程。生活化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就是让幼儿做什么。幼儿的“做”包括观察、探索、发现、表达、交往、欣赏等活动。

 课程游戏化最核心的目的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及兴趣与需要。

 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一些,更有趣一点,活动形式更多样化一点。幼儿动用多种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现的机会更多一些,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充分一些。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

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了“游戏是基本活动”。基本活动内涵有三:一是幼儿园课程应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是自由的、自主的、创造的、愉悦的。这不是个别环节要做游戏,而是一日生活都要充满这种游戏精神。二是自由游戏时间要保证,不能被“教学”及其他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所替代。三是其他活动环节,尤其像集体教学活动环节,应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

 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实施途径,不是把幼儿园所有活动都变为游戏。课程游戏化是确保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同时又把游戏的理念、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其中包括一日生活、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也就是说,专门的游戏活动时间要确保,使幼儿每天有自选活动的机会,自由游戏时间有保证。

 课程游戏化追求的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适合儿童,更生动、丰富、有趣。

 幼儿园要形成这样一种课程文化:一是鼓励游戏;二是服务游戏,要努力为幼儿提供游戏环境、材料;三是学会观察游戏;四是合理指导游戏。 幼儿园的学习最终能有趣、有效一点。有趣的学习,就要求我们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去研究儿童,努力使幼儿园的活动游戏化、趣味化。有效的学习,意味着孩子获得新经验,这就要让幼儿面临问题和挑战。

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目标是“引领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简答与辨析题(一共十五题)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目标:以游戏精神为切入点,全面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贯彻落实《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游戏精神:自由、自主、创造、愉悦

在游戏中重新认识儿童:从“儿童是一个无知无能等待教育的容器”转变为“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

用游戏精神重塑教育观:从“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要把真理教给孩子”转变为“教师是童年的守护者,要向儿童学习,陪伴和支持儿童成长”。

从游戏切入改造幼儿园课程:从“依赖教材、注重集体教学、强调规范统一”转变为“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追随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保育教育活动”。

六个支架

支架1:观察1名儿童,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自己用随笔(最好是白描)方式记录,同事们之间以即兴谈话或沙龙方式高频度讨论自己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也可以正式讨论),坚持做1-2个月。要求:发现儿童令你惊喜的时刻,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能力,而不是去发现问题,也不需要提供帮助,学习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积极的赞美者。提示:户外游戏更容易观察。

支架2: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自己的观察经历与教育经验,对于每一条目标都举出3个案例。要求:对于每一条目标如果能够举出6个案例的,属于熟练掌握指南。

支架3:改变活动室内小学化的课桌椅摆布方式。要求:合理灵活地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布置课桌椅,以方便儿童游戏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跨区域游戏。支架4:尝试一餐两点由儿童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自助餐的服务生之一。要求:打破“安全”的束缚,用“怎么让孩子更具有自主安全意识”去代替“孩子不安全怎么办”,用课程的思路去解决生活问题:尽量减少教师干预,支持儿童制定自己需要的规则,让儿童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支架5:每所幼儿园收集园所附近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机构、基地、材料、有专长的人员等),形成本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地图。

支架6:尝试实行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除了餐点和午休时间,其他时间允许老师根据活动需要,灵活调配。(建议:每天由教师主导发起的集体教学活动不超过1次;加大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个班级的户外游戏材料和活动不少于5种;区域游戏时间不少于1.5小时,每个班级有6个左右的游戏区域,允许儿童自己创造玩法。)

一、游戏是什么?

我们通常所说的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方式。幼儿园游戏既包括了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也包括了教师以游戏方式组织的教学(或称之为教学游戏)。比如,一个小班的孩子回家,父母问他:今天老师教你们学什么了?孩子回答:老师带我们玩老鹰捉小鸡了。这个游戏就属于后者。关于游戏,有各种分类方式,如按游戏发展水平的分类,有独自游戏、平行游戏,按游戏的创造性与规则性分类,有角色游戏、体育游戏。从幼儿园现实的活动来看,一般只有两大类,一是幼儿发起的活动,二是教师计划安排的活动。

二、游戏为何适合儿童?

因为儿童的内心是游戏的,儿童的心灵有游戏的种子。因此,幼儿园活动室中的环境、材料应是丰富多样的,课程应能够吸引孩子专注地投入活动,激发和提升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多新的经验。三、一日生活中的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这本书里,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各项活动是被分为:入离园、集体教学、区域活动、户外活动、过渡环节和日常生活(这种分类不能全覆盖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同时各项活动之间也会有交叉)。按照这种分类方式来分析游戏,就会发现在几项活动中都有游戏,如果只涉及自发自主游戏,那么不仅在区域活动中有,在户外活动中也有(因此把区域活动等同于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活动是不太合适的)。如果用另一种分类方式:大组(全班)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指导活动、个别选择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这种分类基本可以全覆盖,并且各项活动不大会出现交叉),就能比较好地分清各种活动及其关系。在这种分类中,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主要集中在幼儿个别选择的活动中。前面三项活动都是教师发起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我们可以把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再按性质进行分类,这样就可以从学习背景的角度去理解游戏,理解幼儿在园的各项活动。当然这种分类可能是相互交叉的,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1.游戏,这里指的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也一定是个体自发选择的活动。当然,需要明确的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中有自发游戏的部分,也有非游戏的部分。自发游戏不仅是发生在室内区域、户外的环境中,也可能发生在其它的环境中(比如在厕所、盥洗间,当一个幼儿如厕后洗手,用了比较多的洗手液,因而玩起了泡沫;不仅会发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时间(室内和户外的自由选择活动时间),也会发生在其它时间(如餐后等待的过程中)。

教师在幼儿自发自主游戏中的作用是为幼儿创设环境,然后是鹰架游戏,扩展学习背景,使幼儿参与,并增加游戏的复杂程度。而教师则可以以合作者、观察者、听从者、发起者、示范者、提问者、挑战者、协调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在这种参与中,教师更多是跟随幼儿,因为幼儿是主导者。

2.真实生活,幼儿园里的有许多真实的生活活动,而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真实生活的成份也越多,比如种植、饲养、值日生、烹饪、有目的的阅读书写、科学实验、到某个工作场所参观、请家长或其他人来园介绍工作、职业等。这些活动不是游戏,不能以游戏的方式去处理。真实生活活动可以列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可以是个别的、小组的或全班的。

教师通过安排真实生活情境,把人们如何生活呈现在幼儿面前,从而帮助幼儿理解人们是如何交往、如何工作、如何使用文字等。哪些真实生活的内容可以引入幼儿园,这是需要教师认真考虑的,也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安排,需要和幼儿的父母、社区相关人员商量。

3.探索活动,这里主要是指幼儿自发的探索活动,它可能发生在游戏中,也可能发生在其它活动中。它是幼儿与人互动,与物互动,以及把这种互动表现出来的过程。探索活动包括了幼儿对环境、材料、工具的探索,也包括了他们通过查阅书籍,或用其它方式了解信息,还包括了他们对人与人关系的探索。

在探索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提问、设置问题,挑战幼儿的思维,同时通过示范、解释等给幼儿提出建议,从而帮助他们作出决定。教师有目的引导的探索活动可以在幼儿自发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当然也可以完全由教师发起。4.日常安排和转换活动,这里指的幼儿在园每天基本固定的活动,进餐、如厕、休息等,当然也包括了固定的教与学活动,如每天的计划、分享回忆,每天的阅读、音乐活动等。日常安排是可以预测的,当然也应当是灵活的,可以变换的,如下雨天户外活动要改换成其它活动等。但结构化的日常安排是基本的,它给了幼儿秩序感和有规律性,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就在此中逐渐获得,学习也镶嵌在其中。过渡环节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从一个活动转换到另一个活动。

因此,日常安排和转换活动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时间的分配,不同年龄幼儿各项活动的安排等,都需要认真加以考虑。

5.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这里强调教师的指导或引导的教与学,因为只有教师的指导或引导,幼儿的学习才能变得清晰。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不仅指教师有组织的大组(全班)、小组和个别指导,它还包括了在游戏、真实生活和日常安排中随机的指导,当然这种指导要求更高,需要教师能够根据环境、情境、事件等进行指导,它要求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需要提供给幼儿的经验有比较清楚的把握,对相关领域的核心概念(或核心经验)比较了解,从而能够在“可教的时刻”去指导或引导。

我们现在强调幼儿的自发自主游戏,但是不是自发自主的游戏越多越好?只要理性思考一下答案就会是否定的。因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生活技能、学习能力也在提高,因而他们所应承担的任务、责任也会增多。英联邦国家有一项针对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的研究表明,从3岁到8岁,儿童在教育机构中每天自发学习时间与教师指导的学习时间比,分别是3-4岁,7:3;4-5岁,6:4;5-6岁,5:5;6-7岁,4:6;7-8岁,3:7(2: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自发自主选择的活动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而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会越来越多,当然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既包括了教师组织的全班性活动,也包括了小组活动,还包括了个别指导活动。上述研究对于我们考虑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尤其是根据不同年龄幼儿考虑他们的活动安排是很有意义的。

四、区域、区域活动与游戏。

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一个放置材料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地方。而区域活动,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在区域中发生的活动。从以上对游戏、教学等活动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区域活动可能是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也可能是幼儿自主选择的非游戏活动,还有可能是教师计划安排的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或是教师直接指导的学习活动。因此,我们不能把幼儿园区域中发生的活动简单定义为自发自主的游戏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在幼儿园逐步推行的区域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过度强调集中教学的状况,但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并没有因为区域活动的安排而减少,幼儿自发自主的选择活动,尤其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幼儿园的区域,按空间可分为室内区域和户外区域,现在一般提及区域及区域活动时,主要指室内的区域及活动。户外区域由于较多地强调幼儿的体育活动(当然户外体育活动也根据器械、运动内容等进行一些功能区的划分),非体育类的活动比较少,如今这种情况也正在发生改变。

五、室内区域活动中的游戏

区域中幼儿的活动,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安排来考虑是让幼儿自由游戏还是由教师指导活动。通常积木区、操作区、角色区、玩具区、玩沙玩水区等是让幼儿自发选择游戏的区域(但也不排除教师在上述某些区组织计划性的活动,如在积木区组织小组搭建、讨论如何搭桥;角色区的文学作品表演,应当归为教师安排的学习活动,因为它是有一定要求的活动)。科学、数学、语言、美工等区既可以让幼儿自发选择,也可以组织安排有目的的小组学习。但是生活体验区不应当成为一个自由选择和自发游戏的区域,因为设置这个区域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习某种生活技能,是让幼儿体验真实的生活(如制做某种食物),因此它不应该是游戏,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

如果某个时段某个区域的活动是教师计划安排的学习活动,比如美工区要制做某个手工作品,那么这个区域在这个时间的活动就不属于幼儿自由选择的活动,而是教师安排的活动。如果某个时间某些区域是让幼儿自由选择的,那么就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自由选择(可以去或不去,可以去长时间,也可以去短时间,可以去操作一些材料,也可以去了以后什么都不做)。实际上,幼儿的自发选择活动与教师组织的小组活动可以安排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这样就可以根据随具体教育目的、内容调整教室中幼儿自发活动与教师指导活动的比例了。

幼儿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可能只对某些区域内的材料和活动感兴趣,如某些幼儿只要能够自由选择就只去积木区搭建,而很少去另外的一些区域活动,如角色区,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干预?这是一个让不少教师困惑的问题。其实只要明白了什么是幼儿自发选择的学习,什么是教师组织计划的学习,就很容易回答清楚。当幼儿完成了教师安排的任务,比如到科学区参加小组活动探索磁铁,或是到美工区完成教师任务装饰扇子,他(她)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到各个区域里选择自己的活动,实际上这些区域也是教师有目的地规划和选择材料的,而且,任何一种区域的活动都会对幼儿的各方面的学习与发展产生影响,幼儿并不会因为过于集中在某些区域中活动而出现学习与发展的不平衡。

六、户外区域活动中的游戏

长时间以来,我们对户外区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体育活动上,如体育活动场地的功能区划分,体育活动的集中组织与自主游戏,幼儿各种动作的学习与要求等,忽略了户外区域作为非体育游戏场所的重要功能。如果重温《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对于户外活动的时间要求,就会发现每天不少于两小时的户外活动中,只对体育活动做了不少于1小时的规定,那么对于体育活动时间以外的其他户外活动时间应该如何安排,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考虑,让非体育活动,尤其是让非体育游戏占据一定的空间与时间。

户外的非体育活动,一般是室内某些活动的延伸,如积木(或其它材料的建构)、美工、音乐、科学、角色等,因此户外的非体育活动区域,也相当于是室内区域的延伸。当然这种延伸不是简单地把室内的玩具、材料搬到户外,而是要特别地加以考虑。一是户外活动的区域依然要以体育活动场地安排为主,不能因为非体育活动的考虑使户外的体育活动受到影响,因而要尽可能利用户外的边角、树下等空间,利用那些不适合集中体育活动的场地;二是要根据户外活动的特点安排非体育活动区域,如户外积木区一定要提供较大的积木,让幼儿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建构活动(PVC管、砖头也可以作为户外建构活动的材料);户外角色区要考虑适合摆放户外角色活动的道具和开展户外角色游戏;户外的美工区主要是利用墙面、地面让幼儿进行绘画;户外的音乐区主要是提供各种可以用作击打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敲打感受不同材料发出的声音(包括乐音),等等。总之,户外的非体育活动,尤其是非体育的游戏,一定是要加以重视,确保幼儿在户外活动期间,除了大肌肉运动得到加强外,自由游戏的质与量都得到提升。

无论是谈区域、区域活动、游戏还是教学,都蕴含着我们的教育目的。在设置区域时,教师不仅要从可能提供的经验考虑,可能发生的活动(自发的或组织的)和可能达到的目标考虑,还要从可能提供的材料考虑,这些都带有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背后则是教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了解,是教师对各学习领域核心经验(或核心概念)的认识。幼儿自发选择的活动(包括自发游戏)和教师组织指导的活动(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课程实施的一部分。

在具体实践中,区域这个空间,可以是幼儿自主游戏、活动的地方,也可以是教师组织集体活动的地方,我们可以用目前深圳许多幼儿园的一个实际情境来解释这一点:

某幼儿园教室,教师设置了集中区域,用于每天幼儿早餐后的晨谈、计划、回忆,也用于上集体课(如音乐课、语言课等),还用于离园前的分享、交流。这些都是教师组织的全班性活动,属于计划安排的活动。但这个区同时也是幼儿自发选择活动时的积木区,当幼儿能够自由选择区域活动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幼儿在这里搭积木。这时,这个区域就是幼儿自发游戏的场所。

七、对现有课程进行诊断和提升,应该依据什么来进行?

答: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首先是领会游戏内涵和精神,应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总体背景,理解生活、游戏、活动、经验在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八、课程游戏化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参照?

答: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改造课程游戏化方案,基于幼儿园现行课程方案,通过观察、记录、反思、研训等方式,开展课程方案的游戏化、生活化、适宜性改造;创建课程游戏化环境,适时、动态地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调整,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环境,从显性环境到隐性环境,营造课程游戏化的物化情境;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创建数量适当、种类多样、材料丰富并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可选择的游戏区域,区域活动中,教师注重观察、适当介入、有效指导,为幼儿主动发展提供条件保障;建设课程游戏化资源,统筹游戏活动中的各类实物资源、社会专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形成内容科学、管理有序、应用有效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提高课程游戏化能力,提升课程活动的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诊断改善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九、怎样评价一所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建设是有实效的?

答:幼儿园课程要聚焦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调动,儿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努力让幼儿的思想看得见,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让幼儿的愿望看得见。要真正以经验论水平,以过程论质量,以适宜性论效果,以生活性论专业。切实注重幼儿的经验、生活、活动过程及对幼儿的适宜性。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教师,焦点在幼儿,幼儿行为总能折射教师的思想和作为。课程游戏化的核心追求是幼儿积极投入活动过程并充分探索、交往与表现,是幼儿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经验,而不是要教师写成什么文本。

十、课程游戏化的意图是什么?

答:1.课程游戏化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抓手和切入点,是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是为了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更贴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2.课程游戏化不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唯一的路径,课程生活化、课程经验化、课程过程化、课程情境化等也是可选择的路径,但课程游戏化更适合当前广大幼儿园教师的认知水平。

十一、课程游戏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课程游戏化建设应当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晰课程游戏化理念。

(二)改造课程游戏化方案。

(三)创建课程游戏化环境。环境是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因素,幼儿园要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适时、动态地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调整,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环境,从显性环境到隐性环境,营造课程游戏化的物化情境。

(四)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以尊重幼儿兴趣爱好、激发幼儿自主活动为宗旨,根据课程实施进展情况,创建数量充足、种类多样、材料丰富、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游戏区域,区域活动中教师注重观察、适当介入、有效指导,为幼儿主动发展提供条件保障。

(五)建设课程游戏化资源。开发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幼儿为主体、适合本园特点、有效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课程。统筹游戏活动中的各类实物资源、社会专家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等,形成内容科学、管理有序、应用有效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

(六)提高课程游戏化能力。

十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作出的重要论断,有三个内涵:

1.幼儿园课程应该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自由、自主和创造,不是个别环节要做游戏,而是一日生活充满游戏精神;

2.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应该充分保证,这是儿童的权利;

3.其他环节,尤其是集体教学环节应该尽可能采用游戏的方式,真正让教学活动游戏化。

十三、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的特征

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存在方式,是他们的生活内容,自由、自主和创造的游戏伴随着他们的生命成长。无游戏是“小学化”、“成人化”的主要表现,要形成一种鼓励游戏、欣赏游戏、服务游戏、观察游戏和合理指导游戏的课程文化。用虞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要让我们的课程更加有趣一点,生动一点,实在一点,有效一点。

十四、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

1.教师要充分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这就告诉我们幼儿要在情境中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在探索、体验、交往和表达的过程中学习的,因此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把生活、游戏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2.教师要确立以学定教的理念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般为教在前,学在后,教师教什么,幼儿就学什么。说到底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而其实幼儿园教的核心内涵不只是传递,而是引导幼儿做适宜的事,支持、帮助幼儿完成自己的探究、交往和表达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观察,了解幼儿,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生成幼儿感兴趣的、能引发他们积极的相互作用,并动用多种感官获得有益经验的课程。

课程是行动的过程,是不断获得经验的过程,也是环境材料不断被利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不是教师说什么和做什么,而是幼儿说什么和做什么。良好的幼儿园课程会不断促发幼儿的兴趣,催生新的活动,能让幼儿专注地投入当前的和不断生发的行动中去。我们要仅仅围绕课程游戏化这一命题,切实开展幼儿园课程建设,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水平,提升幼儿园的办学品位,还孩子们一个有趣的、快乐的童年。

十五、课程游戏化六个支架解读

一、通过支架1——通过发现儿童,认识儿童,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支架1:观察1名儿童,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自己用随笔(最好是白描)方式记录,同事们之间以即兴谈话或沙龙方式高频度讨论自己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也可以正式讨论),坚持做1-2个月。要求: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能力,而不是去发现问题,也不需要提供帮助,学习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积极的赞美者。提示:户外游戏更容易观察。教研人员和园长也要随教师一起观察儿童,并且还要观察教师

(一)为什么是不超过三分钟的观察

教师的日程工作规范不可能允许教师长时间只在一个区域观察或关注某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观察能力就是在巡视幼儿的活动时,在短时间内通过幼儿的语言、动作、表情抓住对于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关键事件。在真实的教育活动现场,长期坚持观察,再辅以专门的针对观察视频资料或日常观察的案例的教研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长期以来如何观察幼儿一直是广大教师们困惑的问题,如何能在日复一日的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看到幼儿的学习更是教师们的难点问题。这个支架为幼儿园教师搭建了如何提升观察能力的路径和方法,在观察中体会如何观察,在观察中体会如何发现幼儿学习,在观察中重新认识幼儿。

(二)为什么要观察三次?

长期以来教师在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的习惯和定势,每个环节和流程都按照预定的计划来实施,包括提什么问题,用什么语言组织幼儿的活动、对活动结果的调控等等,教师总是按照预设好的方案按部就班执行,并且活动后还要围绕自己的行为进行教育反思。

提出每天至少观察一名幼儿、观察三次的要求是通过这样的规定逐步养成教师观察幼儿的意识和习惯,并且在多次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一个完整的儿童。通过这个支架,逐渐地把老师教育活动中的指导意识逐渐转移到幼儿的身上,从关注教师自己的行为转向关注幼儿。

(三)为什么高频率讨论对幼儿的观察

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更多的去讨论对幼儿行为的观察,长期坚持可以引领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从关注文本转向关注幼儿,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样的教研活动的转变是促使教师儿童观转变的有效手段。这种教研活动可以营造一种氛围,教师的视线落在幼儿身上,讨论过程中能加深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的认识,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自然回到学习儿童心理学,用心理学的解读幼儿。集体氛围的围绕对幼儿行为的讨论也利于教师们发现幼儿,提升观察能力。

(四)为什么建议在户外自由活动中观察幼儿

教师观察能力难以有效提升的一个瓶颈问题是,当幼儿在教师高控下的活动中,幼儿的行为按照教师的要求亦步亦趋,教师就难以发现幼儿的自主行为,难以发现幼儿的学习。甚至有时幼儿的角色游戏都要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场景、提供好的材料、启发好的情景来玩,我们如何能观察到幼儿真实的想法、经验和发生的学习?

学习安吉幼儿园幼儿户外自由活动的经验,在户外让幼儿自由活动,观察幼儿的行为,发现属于幼儿的游戏是怎样发生的,体会什么样的游戏才是属于幼儿的游戏,体会幼儿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具有巨大的学习能力。看到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的交往,问题的解决,每个幼儿不同的学习特点。通过这个支架,把对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儿童观、游戏观的认识逐渐迁移到室内活动,相信幼儿,改变一日活动中对幼儿活动的高控,逐渐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幼儿,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五)为什么园长与教研员都要观察幼儿

一个地区的教研员是地区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园长是一个幼儿园课程的领导者。如果引领者领导者不会观察幼儿,就无法给予教师支持,有效提高教师观察幼儿的能力。引领者和领导者的观念决定着一个地区或一个幼儿园的教师们教育理念的转变。而观察幼儿是认识幼儿、改变儿童观、游戏观的唯一一条最有实效的捷径。教研员和园长的专业水平和能力高于普通的教师,在观察幼儿方面更应成为领头羊和专家。

二、通过支架2——让《指南》成为幼儿教师的“圣经”

支架2: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自己的观察经历与教育经验,对于每一条目标都举出3个案例。要求:不要死记硬背指南内容,不提倡要求老师书写案例,以口头交流或者QQ群交流分享为主要形式。对于每一条目标如果能够举出6个案例的,属于熟练掌握指南。

(一)如何学习《指南》、用好《指南》

自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各地都重视《指南》的学习和精神的贯彻。教师们经过的多轮的学习,考试、演讲、现场观摩等等。《指南》中幼儿学习与发展五个领域的典型行为与表现是第一次出现在国家的学前教育文件中,如何理解幼儿典型性行为,如何依据这些典型行为解读幼儿的行为,而不仅仅把它作为撰写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把它作为评估幼儿发展的依据,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成为教师们困惑的问题。

这个支架要求教师们带着问题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发现幼儿行为,也就是发现当下幼儿正在发生的学习。理解《指南》的典型行为只是代表着幼儿某个领域发展的一般状况,体会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不同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五个领域的发展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跟好地运用《指南》解读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个支架的做法,帮助教师不仅仅死记硬背学习《指南》,而是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收集案例,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指南》,让《指南》渗透到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之中。

(二)如何运用《指南》全面、积极、客观地评价幼儿

运用《指南》全面、积极、客观地评价幼儿而不是不用经验去判断幼儿的行为是当下教师观察幼儿时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如何改变教师长期以来习惯用积累的经验评价幼儿,总是以“教”的角度去发现幼儿的不足之处来提出教育策略等等,这个支架的做法给了教师强有力的改变策略。我们要运用《指南》去发现一个正在朝着《指南》提出的发展目标发展着的幼儿,去思考如何给予现阶段发展的幼儿以支持。

(三)如何用《指南》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

《指南》里5个领域、11个子领域、32条目标下的小中大班幼儿典型行为表现为教师观察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收集案例的过程也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发现幼儿典型性行为的过程,使得教师的观察可以聚焦,对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敏感性,能将幼儿的行为与正在发生的学习联系起来,使幼儿的学习看得见,从而真正将观察幼儿作为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出发点,教育的手段和策略追随幼儿,更加有效。

三、通过支架3——理解幼儿园课程的特点、环境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支架3:改变活动室内小学化的课桌椅摆布方式。要求:合理灵活地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布置课桌椅,以方便儿童游戏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跨区域游戏。

(一)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幼儿园活动室的空间布置

游戏是幼儿阶段特有的行为方式。合理灵活的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的布置桌椅,以方便幼儿游戏活动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去游戏。支架三,是让老师们充分的去体会和认识到幼儿园课程和小学课程不同的特点,环境和空间在幼儿学习发展当中的作用和条件。

(二)从形式上去幼儿园课程小学化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与小学不同,首先体现在一日活动的日程安排上。如果活动室的桌椅像小学教室那样摆放的话,在活动组织形式上就模仿小学的形式。这个支架的推出的意义在于无论教师理解或不理解,要求教师在活动室桌椅摆放的形式上去小学化,把幼儿的游戏空间还给幼儿,从而让教师去改变小学化的教学行为。

(三)体会环境在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活动室桌椅排排座的摆放到区域设置的变化,减少孩子每天活动搬桌椅的次数,就意味着儿童的等待时间、无效时间的减少。固定游戏区域的设置,方便幼儿游戏,孩子自主意识的增强,孩子拥有活动室控制权。

目前在江苏尤其在农村地区,大班额小空间的状况下,如何贯彻如何去支持幼儿学习发展,首先要从调整活动似的空间开始。不能因为空间小、班生数多为理由维持现状。这个支架的实施要求教师因地制宜、想方设法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班级的空间,而不是从教师利于管理幼儿的角度规划空间。

四、通过支架四——重新认识和发现幼儿及幼儿的生活活动如何“游戏化”

支架4:尝试一餐两点由儿童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自助餐的服务生之一。要求:打破“安全”的束缚,用“怎么让孩子更具有自主安全意识”去代替“孩子不安全怎么办”,用课程的思路去解决生活问题,尽量减少教师干预,支持儿童制定自己需要的规则,让儿童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一)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有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

过去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仅把进餐这些活动作为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来要求,或是重视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为诱饵的进餐服务好。幼儿园尝试自主进餐,就是让教师思考在进餐、点心活动中是否有被教师忽略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

幼儿自助点心和进餐,能够主动地学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学习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做事的顺序。并且学会分享、轮流、排队、秩序等内化的社会性发展。教师通过对幼儿自主进餐活动的实施,体会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课程观,同时能把这个认识迁移到其他生活活动中,组织幼儿的活动,如盥洗、入园、离园、午睡等等,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二)发现幼儿的学习能力,相信幼儿,把更多的自主还给幼儿

通过这个支架的实施,老师们可以发现幼儿可以自己盛饭盛菜,并自己端到座位。实际上,通过自主进餐的改变,更应该引发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以往的教育是否低估了幼儿的学习能力,是否忽略了幼儿的自主性。自主进餐绝不是做一种形式,我们要通过自主进餐看到孩子具备的能力,更应该相信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

(三)体会不同年龄班幼儿的不同能力水平

通过自主进餐教师也可以体会到,尽管幼儿具有能力,但是小中大班幼儿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充分认识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不同特点,去研究儿童,给予幼儿能力范围内的主动权。因此同样是自主进餐和点心,不同年龄班的做法应该是不一样的。教师要研究提供怎样的环境、材料和策略取汁吃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五、通过支架五——关注文本转向关注幼儿

支架5:每所幼儿园收集园所附近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机构、基地、材料、有专长的人员等),形成本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地图。在课程资源地图中提供3处幼儿园周边的课程资源介绍,及依据《指南》预设有可能引发的幼儿的学习及经验(分年龄班)。

(一)追随幼儿经验,为生成活动做准备

这个支架所要求做的课程资源地图,实际上是引领教师关注幼儿生活的环境,用幼儿的视角去看周围的环境,其实就是引领教师更多的从关注教材转向关注幼儿的经验。这个支架将教师研究文本教材的视角转向研究幼儿的生活,研究幼儿的经验,研究幼儿的兴趣,研究幼儿的需要,为走向经验的幼儿生成的活动,做好准备。

(二)从幼儿的经验出发,预设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载体,不同的幼儿园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课程内容是不一样的,但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幼儿的周围生活是课程内容的来源,是幼儿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幼儿学习的最终结果。幼儿周围生活中我们承认认为的有价值的、值得幼儿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是这些内容幼儿在园三年是学不完的。因此收集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做有准备的课程,把幼儿周围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现象、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作为幼儿的学习载体,幼儿在与这些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三)深入理解《指南》,《指南》作为追随幼儿经验的依据

课程资源并不是找到即可,要依据《指南》分析在这些资源中有可能引发出的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是完整的,要从幼儿五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出发分析资源的价值,预设幼儿的发展。

六、通过支架六——一日活动中尝试实现观念的改变,支架6:尝试实行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除了餐点和午休时间,其他时间允许老师根据活动需要,灵活调配。市县两级教育管理部门不统一规定幼儿园一日作息时间表,全园是否统一幼儿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由幼儿园自行决定。教师安排时间的原则是:建立稳定、有规律的一日生活流程,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场地(户外场地、专用活动室等)由老师们根据活动需要,采用预约、协商的办法解决,不提倡幼儿园统一排表。(如果幼儿园一下子做不到自主安排时间,可以先尝试:每天由教师主导发起的集体教学活动不超过1次;加大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个班级的户外游戏材料和活动不少于5种;区域游戏时间不少于1.5小时,每个班级有6个左右的游戏区域,允许儿童自己创造玩法。)

(一)稳定有规律的同时给予幼儿自主的一日活动流程对幼儿的意义

支架六实际上是引领幼儿园通过一日活动的安排,尝试在整个课程实施推进当中,一种观念的改变,认识到稳定有规律的一日活动流程,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因为在幼儿的年幼的阶段,稳定的生活常规,大脑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是保护幼儿大脑,促进孩子大脑,促进他们的能力发育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同时稳定的有规律的一日生活安排能给予幼儿情绪的稳定和安全感,也有利于幼儿习惯的养成。

另一方面弹性安排幼儿一日活动的时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把更多的自主给幼儿园,园长能够把更多的自主给老师,老师就能能把更多的自主给孩子。弹性安排作息时间,就是要减少环节过渡时间,减少少幼儿的等待时间

(二)从课程的角度思考一日活动的安排

在一日活动的安排当中,如何给予幼儿自主学习和自主游戏的空间,怎样从课程的角度去思考一日活动的安排,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到底如何安排?在一日活动当中,如何去体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都是在这个支架实施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

一日活动流程的安排是否有效,教师可以去通过观察去研究,在一日活动当中幼儿的等待时间、有效活动的时间有多长,如果一个好的一日活动的安排,一个好的课程实施,当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的时候,孩子的等待时间,一定是最少的,那么他有效的游戏和学习活动的时间,应该是最长的。

(三)一日活动安排如何体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第六个支架要求“每天由教师主导发起的集体教学活动不超过1次;加大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个班级的户外游戏材料和活动不少于5种;区域游戏时间不少于1.5小时,每个班级有6个左右的游戏区域,允许儿童自己创造玩法。”是为了帮助老师实现“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的理念,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游戏,按照日程自主安排自己的活动,让幼儿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的活动。

篇6:游戏化教学

本次讲座许卓娅教授给我们明确的讲授了什么是音乐、音乐的类型、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取音乐知识等等,通过她的讲授,以及12节现场音乐活动,再结合我们平时的工作,就会发现诸多的问题所在,使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在幼儿游戏化音乐教学中,我们最注重的是什么。

孩子在学习音乐活动时我们一般只注重他们的结果,只要孩子最终学会了这首歌、这个舞蹈就行了。而忽略了过程,那什么是过程,就是应用旧知识建构新知识,会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追求并获取的成长快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应与幼儿的游戏结合起来。平时,我们只注重了传授,而且传授的是没有创新的老游戏,例如《猫和老鼠》,我们一直都在用传统方法学习唱歌,孩子们对它们已失去了浓厚的兴趣,而许老师给我们现场互动的猫抓老鼠音乐游戏,使老师们个个都积极参与,我想,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不断应用旧知识建构新知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取知识。

二、幼儿游戏化音乐中的游戏如何来创编

如何来创编幼儿音乐游戏,这一直是我们工作中的困惑,我们以前在游戏创编上存在诸多问题。在选音乐游戏时,局限性太强。总想孩子应该运用儿歌音乐较好,其实,节奏感较强,幽默风趣的流行音乐仍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创编游戏动作易忽略孩子的年龄特点,动作较难,只注重了动作的优美,而缺少来源于孩子生活中的动作,例如孩子的拍脸、挠头、说话交流等都可以成为游戏中的动作,这些动作幽默风趣,孩子易做,他们就会特别感兴趣,特别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我们可以运用适当的重复动作来降低难度,使他们很快掌握,提高对游戏的兴趣。创编游戏时,孩子参与创编的机会太少,使孩子的自主表现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发挥不够,例如在玩音乐游戏《老鹰捉小鸡》时,老师对幼儿示范好老鹰、小鸡动作,讲解游戏方法,幼儿照做就行了,如果我们让孩子来模仿老鹰和小鸡的动作,进行创编,我想孩子会更有兴趣。

上一篇:在镇党委换届动员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软件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