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第一次作业答案

2024-04-24

《刑法学》第一次作业答案(通用6篇)

篇1:《刑法学》第一次作业答案

《刑法学》第一次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 5.0 分,共2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犯罪的刑事违法性表述,正确的有:()。

(B)A.它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B.它是社会危害性在法律上的表现

C.D.2.它是犯罪唯一的法律属性 它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判处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之日起计算。

(D)A.B.C.D.判决宣告 判决确定 判决执行

有期徒刑执行完毕

3.甲为报复乙,将汽油从门缝倒进乙位于一联排平房中的住房内,然后用火柴点燃,发生大火,造成乙重伤,烧毁乙及其邻居的房屋数间,财产损失达20余万元。甲的行为应以()定罪处罚。

(B)A.B.C.D.4.故意杀人罪 放火罪

故意伤害罪 故意毁坏财物罪

劫持他人并勒索财物构成犯罪的,应定()。

(B)A.非法拘禁罪 B.绑架罪 C.敲诈勒索罪 D.抢劫罪

5.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应当以()定罪处罚。

(D)A.受贿罪 B.C.D.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 贪污罪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 5.0 分,共7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刑法规定基本原则有()。

(ABC)A.罪刑法定 B.适用刑法人人平等 C.罪责刑相适应 D.罪责自负

2.犯罪构成()。(ABCD)A.是犯罪的标准 B.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C.由主客观要件组成 D.是刑法学的基础

3.下列要件中,属于任何犯罪构成都必须具备的要件有((ACD)A.犯罪客体 B.犯罪对象 C.犯罪主体 D.危害行为

4.犯罪客体通常划分为()。

(ACD)A.直接客体 B.间接客体 C.同类客体 D.一般客体

5.构成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包括:()。

(ABCD)A.法律的规定 B.职务上的要求

C.业务上的要求)。D.6.引发危险的先前行为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有()不同。

(BCD)A.造成的危害结果的大小

B.危害结果是否发生对构成犯罪的影响 C.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 D.对危害结果可能发生所持的态度 正当防卫保护的权益包括:()。

(ABCD)A.本人合法的财产权益 B.本人的人身权益 C.他人合法的财产权益 D.他人的人身权益 7.8.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中,属于自由刑的有()

(BC)A.拘留 B.管制 C.有期徒刑 D.死缓

9.下列情节中,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有()。

(BD)A.意外事件 B.双目失明的犯罪人 C.中止犯 D.自首犯

10.某犯罪的法定刑幅度分别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该罪的追诉期限分别为:()。

(ACD)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11.下列物品中,不属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对象的有:()。

(ABCD)A.贵重金属 B.手枪 C.淫秽物品 D.珍稀植物制品

12.构成偷税罪的情节包括:()。

(BD)A.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10%以上或者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 B.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10%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

C.D.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行政处罚后又偷税的

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2次行政处罚后又偷税的

13.下列犯罪中,侵犯公私财产权的犯罪有()。

(AB)A.盗窃罪 B.故意毁坏财物罪

C.受贿罪

D.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14.我国刑法规定的侵占罪,其犯罪对象包括:()。

(ABD)A.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 B.他人的遗忘物 C.他人的遗失物 D.他人的埋藏物

15.甲因违法治安处罚法被行政拘留15天。拘留所工作人员乙是甲的高中同学,乙在值班时,有意为甲提供方便,使甲逃出拘留所。丙明知甲从拘留所逃出,而为其提供资金,助其逃往外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CD)A.甲构成脱逃罪 B.乙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 C.丙构成包庇罪 D.丙构成窝藏罪

篇2:《刑法学》第一次作业答案

说明: 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4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意大利法则区别说的代表人物是(C)

A.杜摩兰 B.萨维尼 C.巴托鲁斯 D.孟西尼

2.中国公民定居国外的,他的民事行为能力,如其行为在定居国所为,可以适用(C)法律。

A.B.C.D.住所地 居所地 定居国

与之有密切联系国家

3.美国甲公司、日本乙公司、中国丙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合资设立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该企业(C)。

A.B.C.D.具有美国国籍 具有日本国籍 具有中国国籍

具有美国、日本、中国三国国籍

4.《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于(A)。

A.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

B.具有不同国籍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

C.住所位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

D.管理中心所在地位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

5.在FOB贸易术语中,买卖双方的责任、费用及风险是以(A)作为分界线的

A.B.C.D.装运港船舷 装运港口 目的港船舷 目的港港口 6.信用证上没有注明撤销或不可撤销的,该信用证为(B)。

A.可撤销信用证 B.不可撤销信用证

C.无效

D.有效,但不能转让

7.对版权实行附条件自动保护原则的是(B)

A.《巴黎公约》

B.《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

C.《世界版权公约》 D.《马德里协定》

8.我国法院受理的涉外离婚以及因离婚而引起的财产分割案件,认定其婚姻是否有效适用(A)法律。

A.B.C.D.婚姻缔结地 中国 被告国籍 被告住所地

9.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遗产的法定继承,不动产适用(D)法律。

A.B.C.D.被继承人住所地

继承人本国

被继承人本国法 不动产所在地

10.我国批准加入1965年海牙《关于向国外送达民事或商事司法文书和司法外文书公约》的决定中,指定的中央机关是(D)

A.B.C.D.外交部 公安部 民政部 司法部

11.国际私法调整的对象是(D)

A.涉外民商事法律 B.涉外商事法律关系 C.涉外民事法律关系 D.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

12.“夫妻财产制,在结婚时,夫为德国人时,依德国法”。这是(A)冲突规范。

A.单边 B.双边 C.选择性 D.重叠性

13.甲国法院在处理某涉外民事案件时,根据其本国的冲突规范,应适用于乙国法。但根据乙国法的冲突规范,此案应适用丙国法。如果甲国法院按丙国实体法处理了此案,这一适用法律的过程称为(B)。

A.反致 B.转致 C.间接反致 D.外国法的适用

14.我国对外国法人的认许,采用(A)制度。

A.特别认许

B.概括认许 C.一般认许 D.分别认许

15.在中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

开发自然资源合同应适用的法律是(D)。

A.B.C.D.投资国的法律 文明国家的法律

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国家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 5.0 分,共5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指出下列冲突规范中哪些是双边冲突规范。(BCD)

A.在中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企业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B.诉讼程序适用法院地法

C.侵权行为适用致害行为地法

D.侵权行为适用损害结果发生地法

2.下列可以作为属人法系属公式的连接点的是(ABC)

A.当事人的国籍

B.当事人的住所

C.当事人的惯常居所

D.当事人的行为地

3.物之所在地法决定(BCD)。

A.外国法人财产清算法律适用问题 B.物权客体范围 C.物权的种类和内容

D.动产与不动产的识别

4.下列合同强制适用中国法律的是(ABD)三种

A.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

B.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

C.外国独资企业合同

D.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

5.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卖方应承担下列义务(ABCD)

A.交付货物

B.转移货物所有权

C.移交与货物有关的单据

D.瑕疵担保义务

6.平安险的范围包括(ABCD)

A.共同海损

B.单独海损

C.意外事故造成的货损

D.在装卸货转运时,由于一件或数件货物落入海中造成的损失

7.下列关于票据的准据法,不符合我国票据法规定的是(ACD)

A.汇票、本票、支票出票时的记载事项都只能使用出票地法

B.票据的背书,适用背书地法

C.票据的提示期限,适用提示地法

D.追索权的行使期限,适用付款地法

8.下列关于我国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A.B.C.D.侵权行为一般适用侵权行为地

侵权行为地的法律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法律和侵权结果发生地的法律 当事人双方国籍相同时,只能适用当事人本国

发生在我国境外的行为,如果我国法律不认为是侵权行为的,不作为侵权行为处理

9.下列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我国加入的有(ABCD)

A.《巴黎公约》

B.《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 C.《专利合作条约》 D.《马德里协定》

10.仲裁协议的内容应包括(ABCD)

A.提交仲裁的事 B.仲裁地点和仲裁机 C.仲裁规则

D.裁决的效力

11.关于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正确的说法是(A CD)

A.仲裁协议具有排除法院管辖的效力

B.仲裁协议决定仲裁实体法的适

篇3:《刑法学》第一次作业答案

关键词:卫生法学,第一节课,教学技巧,方法

医学和法学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专业学科领域, 精通医学者往往难以再精通法学, 反之一样。然而只用“一只脚”走路, 难以适应当今紧张的医患关系现状。因此,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是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1]。现在的医学生必须洞察这一现象, 并感悟医乃“仁术”, 更是“人术”[2]。

笔者总结5年多的卫生法学教学经验, 认为卫生法学要想达到教学目的, 除了改进教学理念, 改善教学方法外, 上好卫生法学的“第一节课”也至关重要。

1 卫生法学“第一节课”的重要性

1.1 重塑医学生对卫生法学的认识

传统的医学教学理念均是以医学专业课为核心, 对其他辅助课程如卫生法学要么不关心, 要么关心不够。医学生在走进卫生法学课堂之前对卫生法学的认识仅限于“看规定”、“背法条”, 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根本不需要学习这门课, 把卫生法学课堂当成其他医学课程的复习课, 身在法学而心系医学。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是由于他们不了解卫生法学的本质和宗旨, 没有正确理解学习卫生法学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卫生法学授课, 其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如何迅速、有效地扭转这种局面, 上好卫生法学的“第一节课”至关重要。“第一节课”的使命就是重塑学生对于卫生法学的认识, 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认识基础, 让学生有意识地重新审视卫生法学这门课。

1.2 抛砖引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的原始动力, 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兴趣使人不怕吃苦, 使人执著而愿意付出努力[3]。没有比“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的时机了。教师要充分把握“第一节课”, 抛砖引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充满对卫生法学无限的憧憬而期待着下一节课的到来。

1.3 引导学生感知法学思维的魅力

近代以来, 自然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使其成为其他学科争相仿效的典范。长期接受传统医学教育的医学生, 习惯运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解决问题。对于运用法学思维思考问题的卫生法学课堂表现出来的“水土不服”不足为奇。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规律的科学, 医学是典型的自然科学的代表。自然科学现象不依赖人类的主观认识而存在。而社会科学研究的是社会现象, 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法学便是明证。我们不能影响自然规律, 但我们却可以影响和利用社会规律, 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同性质决定了研究者和学习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自然科学讲求纵深发展, 精益求精, 而社会科学更注重集思广益, 融会贯通。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 (Edgar Morin) 有这样的论述:人文学没有意识到人类现象中的物理和生物的特征, 自然科学没有觉察到它们是归属于一定的文化、社会和历史的。因此, 科学和人文的对话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医学与法学就是这样的关系, 医学生不能欠缺任何一种思维方式, 否则在医学实践中就会失去平衡, 引发职业风险。“第一节课”要充分让学生感知法学思维的魅力和作用。

2 上好卫生法学“第一节课”的教学技巧和方法

2.1 首先, 明确为什么要学习卫生法学

对于医学生而言, 在卫生法学开课时必须明确为什么学习它?学习它的目的是什么?学习它能为以后的医学工作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有些教师比较注重理论讲解, 直接抛出“卫生法是什么”, “卫生法的概念”等问题。这样的理论讲解虽然重要, 但不适合在卫生法学的“第一节课”讲解, 它会使学生更加坚持自己上课之前的想法, 认为卫生法学就是枯燥的理论讲解。如果这一目的不明确, 后续的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如何讲好“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来实现。笔者采用案例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这部分的授课。首先将问题一分为二:一是从卫生法学的宗旨入手, 告诉学生卫生法学与医学息息相关, 相辅相成, 甚至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也涉及卫生法学的内容, 让学生了解医学和法学的紧密关系。随即进入第二部分, 从学习卫生法学与实现医学生自我价值角度, 明确卫生法学可以帮助医学生实现职业目标, 有助于医生的执业维权。此阶段要注重案例的引入, 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吸引学生, 如讲解中国第一例安乐死案例中的医生行为, 虽然医生的医疗行为可以帮助患者解除痛苦, 但这属于违法行为。教师要罗列2~3个类似的案例, 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学习卫生法学的兴趣便会油然而生。

2.2 其次, 懂得如何学习卫生法学

明确为什么要学习卫生法学之后, 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卫生法学, 即学习卫生法学的方法。法学的学习方法不同于医学的学习方法。卫生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所以在施教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只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际情况, 才能让其感同身受地理解卫生法学的重要性和实践性。另外, 实践比理论更生动、更丰富, 更容易吸引学生并被学生所接受。作为卫生法学的“第一节课”, 切忌“满堂灌”, 尤其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在最初就建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在讲解如何学习卫生法学时以“肖志军案件”为例, 从涉及的法律条文到如何适用法律规定, 再到对立法规定不完善的地方提出质疑和思考, 只有结合实际, 才能全面地解释卫生法问题, 引导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习卫生法学, 注重培养学生实证、质疑和批判的法律精神。

2.3 再次,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讲好“第一节课”

要实现卫生法学“第一节课”至关重要的教学目的, 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才能事半功倍。笔者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第一节课”的讲授。“第一节课”起到抛砖引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 并不以深刻讲解知识为重点。所以, 教师可尽量采用多种方式组合授课, 以达到不断吸引学生眼球和注意力的目的。经过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多种授课方式即传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等都可在“第一节课”中使用。我们要以传统讲授法为基础, 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导, 以适当的启发式、或互动式教学法为辅助, 完成“第一节课”的讲授。

传统教学法是基础,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讲授, 但是传统教学法存在使课堂沉闷、乏味、形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弊端。卫生法学的“第一节课”要达到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就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法的不足, 增加课堂教学的可观性。对于法学而言, 案例教学法当之无愧地成为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笔者设计了简单的调查问卷, 对183名学生随机调查。调查发现, 72.1%的学生希望教师能理论联系实际, 最好采用案例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可见, 学生愿意并希望开展案例教学法以激发学习兴趣, 学到更多有实用价值的理论和知识。因此, 卫生法学的“第一节课”不能缺少案例, 但这里需要明确的是, 此时的案例教学应异于卫生法学中后期开展的案例教学。因为学生刚刚接触卫生法学, 案例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未形成, 教师最好将具有实践价值又相对简单的案例融入传统讲授中, 如可以找到相关的视频案例进行播放可以适当地启发和互动, 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进行了思考, 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2.4 最后, 引导学生树立以患者权利为中心的理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向纵深推进, 传统的医患关系也正发生着改变。不可否认, 我国的医学教育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 导致医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缺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4]。今天的医学生势必成长为明天的医生, 如果缺失了患者权利意识, 很可能导致手术台上的医生变为法庭上的被告。在彰显患者权利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 我们必须给在校医学生补上“患者权利”这一课, 强调“以人为本”, 引导其逐渐树立以患者权利为中心的理念和意识。而这一实践目标必须贯穿于整个卫生法学教学中, 特别是“第一节课”, 要把功课做足, 在授课之初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知道患者权利意识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备的, 也是一名医生远离被告身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姜柏生.卫生法学教育与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2) :340-341.

[2]王岳.医事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3]相悦丽, 方芳, 高晨光.卫生法学立体教学模式探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0 (3) :99-100.

篇4:没有正确答案的法学院考试

美国的法律博士(Juris Doctor,简称JD)是美国院校三年法学教育的学生简称。与中国法学院的法学学生相比,JD学生在法学学习期间,更加注重自身三年在法学院的总成绩绩点的高低。据著名法律网站Lexis Nexis的统计数据显示,绝大多数JD学生毕业后,将会选择执业律师作为自身的职业首选。

以纽约市的大型律师事务所为例,一名刚毕业的JD学生的第一年工资将达到16万美金,之后逐年提升。然而,由于能进入大型律师事务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JD学生的GPA则成为了重要的参考指标(当然还会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是否在某个法院里成为某位法官的助理即clerkship的实习状态,是否担任法学院里的官方杂志的主编等)。一般而言,只有在名牌大学且占年级前10%左右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到大型的律师事务所,成为美国人眼中的“高薪一族”。因此,力拼能在期末考试中考到好的成绩,是未来就业的几乎唯一指标。

那么,是否意味着,JD学生在学习期间,为了考高分,都是死记硬背?回答是否定的。在中国国内法学院学生的经典“背书——狂背书——死记硬背”而取得高分的模式,在美国法学院,完全不适用。固步自封的套用国内的死记硬背方式的莘莘学子,在美国法学院将会迷失。

原因在于——美国法学院期末考试,没有正确答案。

是的,笔者没有在捏造并散播谣言。英美法系法学院学生不存在背书这一大陆法系(如国内)法学院“放之四海皆准”的经典法学院考试策略。美国法学院的考试不存在统一性的标准答案,几乎不会出现一些经典的大陆法系及中国国内法学院的考题,如“XXX的特点包括几方面”、“XX 概念与XX概念的区别、相同点在哪些”、“论述XX法律制度”、“简析XXX制度的历史沿革”等等。

那么,为什么会不存在正确答案?这个需要从美国法学院的考试内容着手。美国法学院考试考查内容是什么?回答是,考查主要为英美对抗制的拟定对己方最有利的法律观点(making argument)。

看过美国好莱坞、甚至是看过香港律师剧的朋友们,多多少少都会被英美法庭里面的对抗制的魅力所折服。剧情里的律师们,一个个身怀绝技,唇枪舌战,大有诸葛舌战群儒之风范。那么,英美律师的款款而谈的技巧,是从哪里培养而来?回答是,贯穿于整个法学院的学习,包括了考试。

美国法学院的教学原则——“苏格拉底方法”(Socratic methods),是在继承了古英格兰法学教育方式上,结合美国法律界发展而摸索出来的独特教育方法。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其传统的教学方法被法学院所沿用,并逐渐发展成美国法学院独特的课堂学习及授课方式,并以“点名回答”(call on)方式作为其主要体现方式。

Call on,顾名思义,假如你在课堂上被教授点起来回答问题——然而,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切莫以为说一句“我很抱歉,不懂这个问题”教授就会放过你。因为,紧接着是call on的经典方法——教授将点其他同学回答,待该同学回答后,教授会根据同学的不同的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及继续授课,即课堂的授课是以每个学生回答的法律论点及法律论据继续开展下去的。当某个学生代替你回答后且教授进行了一番分析点评之后,教授将再回到你的身上,向你继续发问“你对于那位同学的回答感觉怎么样?”及继续向你提问。因此,你需要继续的回答。倘若你还不会回答,教授将说,“我稍后将继续提问你”。因此,这堂课你是无论如何逃不掉的。即使这节课你全部都不会答,那么,教授依然会在下节课继续向你提问。

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至少都会被提问到5次以上,一些上课的积极分子学生,将得到超过10次以上的被提问机会。而且,课堂的回答及参与的程度将会影响教授对你的总体评价,可能会影响你最终找工作。这种发问方式下,教授的目的不是惩罚你,而是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来磨练并引导JD学生的法律思考思维。JD学生给出的回答不重要,关键是该学生如何思考并且提出一个言之有理的法律观点来解决某个法律争议问题。

在这种高强度的call on教学方法的鞭笞下,作为JD学生,该如何应对?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方法是——课前阅读教授布置的材料内容,如果涉及到案例的,将每个案例做成案例小结。即将案例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逐一分析,写在课本的旁批里或电脑里。

一个典型的案例小结包括以下方面内容,案件的原被告姓名(或上诉人、被上诉人姓名)、上一审法院名字、上一审的法院判决及少数法官观点(若有)、案情简介、主要论点及论据、引用的判例的案件内容及涉及的法律内容、本次判决及少数法官观点(若有)等。

JD学生根据案件的长短,对本基本格式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删,从而达到不看案件直接看本案例小结即可知道案件的重点。待在课上,一旦被教授提问到,JD学生将立刻查看自己做的案例小结,然后及时回答。即使对于美国本土学生而言,做案例小结是必须的功课,是上课之前不能偷懒的活儿。否则,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教授经常是将案例串起来讲述,如果学生不做案例小结,上课很大可能会不知教授所云,从而学习得不到法学思维的磨练,获取不了法学学习的精髓。

相比国内,不得不说,苏格拉底方法更要求学生的法学主观能动性。在前者的压力下,笔者在一学期阅读量显著地超过了同期在国内就读研究生时候的阅读量。阅读量上去了,思维的培养也就加强了。

正是基于培养及锻炼法律思维之目的,美国法学院的考试要求也就有所不同。除了零星的选择题外,大部分的考题是相当于国内期末考试的论述题,但又有所不同。论述题里,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JD学生要求在3个小时候,将这些案例的案件事实进行逐一分析,形成法律争议点。

考试分数的高低很大程度决定于考生能发现出来多少的法律争议点。学生必须从全部的争议点里,判断出哪些是法律争议点及非法律争议点, 然后将法律争议点进行分析(非法律争议点是不需要分析的)。那么该如何分析?重点在于,学生需要将自己当成是律师,站在案件双方的不同角度,分别提出对该方最有利的法律观点。

教授将会拿着法律争议点清单来对照你的法律争议点,来判断学生分析案件事实部分的能力。接着,教授将评判考生提出来的每一个法律争议点,由教授判断学生根据该法律争议点提出的法律观点是否恰当,是否有理。是的,由于考生需要站在原被告双方角度分别提出论点分析,因此,决定了不可能存在标准的答案。得分高低的标准将取决于教授断定该法律观点的提出的法律合理性。然而,一般而言,只要该法律观点能达到自圆其说的程度,教授一般都将认同并且给予分数。

因此,无论是平时学习还是在期末备考过程中,JD学生需要的不是背书——这种大陆法系的学习方法在相当程度上割裂了大陆法系法学院学习至法律实务过程中的这个链接,影响了相当多的大陆法系法学院学生不会做实务、法律研究者不懂实务的瓶颈。一般JD学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的是将一个学期里面学过的法律规定及案件事实部分进行融会贯通。毕竟,期末考试成绩的得分点在于你利用这些知识点形成你的法律观点。背诵,确是无法形成这种分析思维的。

也許读者会有疑问:这种学习及考试方式,是否会与法律实践相脱节?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作为判例法国家,无论是律师还是检察官抑或法官,都将依照判例作为法律的基础。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几乎不可能存在一模一样的案例,更不提每个人都对判例有不同的切入点及观点角度。即使是同一个案例,原告、被告的律师也能找出各自对己方有利的法律结论。因此,这就需要律师有能力提出利于自己的法律观点。那么如果培养律师这样的能力?回答就是上述的美国法学院研究方法。

法学院的考试将苏格拉底方法、法律实践的目的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让法学院毕业的学生能尽量的贴近实践内容。这种教育达到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国内法学院是可以思考、借鉴并实施的。

篇5:刑法学作业及答案

(一)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犯罪有犯罪目的的是()。

A.直接放意犯罪 B.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C.间接故意犯罪 D.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2.精神病人在()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并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A.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 B.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C.不能辨认或者控制 D.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

3.张某在闹市中一栋楼房的九层居住,一天不小心,将大花瓶打碎,扔到垃圾箱又觉得麻烦,遂随手将碎片扔出窗外,使在行走的于某被砸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A间接故意杀人罪 B 故意伤害致死罪 C过失重伤罪 D过失致人死亡罪

4.王某在香港以84万元港币购买了12公斤金条,准备带到中国大陆销售,在入关时,王某故意隐瞒未向海关申报。经查,12公斤金条价值100万元人民币,依法应缴纳8万元人民币的关税。王某的行为应定()A、走私罪 B、走私贵重金属罪

C、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D、不构成犯罪

5.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犯罪分子还有漏罪未判,应当对漏罪进行定罪量刑然后按()。A.先减后并方法并罚 B.先并后减的方法并罚

C.相加方法井罚 D.吸收方法并罚

二、多项选择题

1.刑罚的目的是()。

A.全面预防 B.一般预防 C.特殊预防 D.部分预防 2.一般累犯的构成要件是()。

A.后罪发生的时间必须是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3年以内 B.后罪发生的时间必须是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以内

C.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 D.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 3.我国《刑法》对不同的刑种,采取了不同的数罪并罚原则。对判处()的,采取吸收原则。A.死刑 B.无期徒刑 C.有期徒刑 D.拘役 E.管制

4.甲、乙、丙三人共谋要给丁一点教训,揍丁一顿。到了家后,丙在门外放风,甲、乙进屋后,犯意发生转化,意欲除掉了,遂将丁打死。对此案应认定()。

A.甲、乙、丙共同犯有故意伤害罪 B.甲、乙、丙共同犯有故意杀人罪

C.甲、乙犯有共同故意杀人罪 D.丙犯有故意伤害罪 E.丙不构成犯罪

5.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使合法利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下列 情况不属于正当防卫()。A.防卫挑拨 B.互相斗殴 C.保护非法利益而实施的防卫 D.假想防卫

三、简答题

1. 正当防卫的条件是什么?

2.连续犯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3.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有几种情况?

4.抢劫罪的法定加重情节有哪些?

四、案例分析

1.被告人李某(女,幼儿园教师)于某日上午带领其执教的幼儿班20名幼儿外出游玩,走在最后面的一名幼儿失足落入路旁的粪池。李某见状惊惶失措,但不肯跳入粪池救人,只向行人大声呼救。此时,一男青年赖某闻讯赶来,找一竹竿约70公分深,但其也不肯跳入粪池救人。最后,一农民赶来跳入粪池救出幼儿,但幼儿已死亡。问:1 对李某应否追究刑事责任,为什麽?

2对赖某应否追究刑事责任,为什麽?

2肖某因其丈夫长期患病,久治不愈造成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便由嫌弃进而产生杀夫的恶念。某日晨,肖煮了两碗面条,在其中份量较少又没有鸡蛋的一碗内投下“1605”农药,放在灶台上,并向儿子说“锅里放有鸡蛋的面条是给你吃的,灶台上的那一碗是给你爸爸吃的,千万别弄错了。”说完后,便外出挑水去了。其子因肠胃不舒服,见锅里那碗面多,又有鸡蛋,怕吃不完,便把灶台上少的一碗吃了。当肖返回家时,其子已中毒身亡。肖见自己毒死了儿子,心里十分难受。问:在本案中,对肖某的主观罪过形式应当如何确定?

作业题

(二)一、单项选择题

l、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A.可以从轻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某甲在一胡同口抢劫一女青年钱包。抢到钱包后,突然发现该女青年是自己的邻居,于是将钱包当面送还给女青年,声称刚才的行为是开玩笑。某甲的行为是()。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3、误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

A、目标的认识错误 B.手段的认识错误 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D.行为误差

4、犯罪时怀孕的妇女,无论犯了多么严重的罪,最高可以判处()。A.死刑立即执行 B.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C.无期徒刑 D.有期徒刑15年

5、犯罪分子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A.应当免除处罚 B.应当减轻处罚 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上所采用的原则,包含了以下()内容。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普遍原则

2、数罪并罚的原则包括()。

A.吸收原则 B、相加并科原则 C.先减后加原则 D、先加后减原则

3、在犯罪过程中,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其停止犯罪的情况是()。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4、以下情况不能成立共同犯罪()。

A.一方为故意而另一方为过失 B、缺乏共同意思联络的同时犯 C、同时实施犯罪而故意内容不同 D.事前通谋的事后窝藏、包庇行为

5、刑法理论上所说的处断的一罪是指()。A. 想象竞合犯 B.牵连犯 C.连续犯 D.吸收犯

三、名词解释 1.犯罪既遂

2.犯罪集团

3.想象竞合犯

4.牵连犯

四、简答题

1.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与区别何在?

2.不作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3.犯罪故意的构成因素有哪两种?

4.过于自信过失的特征是什么?

五、案例分析

1.甲欲杀乙,便用刀砍乙,致乙轻伤。乙哀求甲不要杀他。甲动了恻隐之心,便未再砍乙。乙自行到医院去包扎。医院的护士把福尔马林药水当成破伤风针给乙注射,致乙死亡。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2.甲指使其年满15周岁的儿子乙盗窃他人价值10万元的汽车一辆。对本案应当如何处理?

作业题

(三)一、单项选择题

1、盗窃正在使用中的公路上的井盖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 B.破坏交通设施罪 C.破坏交通工具罪 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区别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关键是()。

A.犯罪目的不同 B.犯罪故意内容不同 C.打击的部位不同 D.使用的手段或方法不同 3、王某花8000元钱从人贩子手中收买了妇女钟某,强行奸淫之后,又转手以10000元的价格卖给他人。王某的行为构成()。

A.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与强奸罪 B.强奸罪 C.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 D、拐买妇女罪

4、某国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张某,故意指使他人虚报保险事故,并由自己亲自理赔,骗取保险金20余万元与他人私分。张某构成()。

A.保险诈骗罪 B.虚假理赔罪 C.贪污罪 D.职务侵占罪

5、张某以请客为名用酒将高某灌醉,然后扶高某到一偏僻无人处,将高某的钱包(内有人民币5000元)拿走。张某的行为构成()。

A、诈骗罪 B、盗窃罪 C.抢劫罪 D.侵占罪

二、多项选择题

1.在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上主张的原则有()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普遍原则 E.折衷原则

2.根据对罪状的叙述主式的不同,可以分为()A.简单罪状 B.叙明罪状 C.引证罪状 D.空白罪状 E.复杂罪状

3.危害作战利益的犯罪,有()A.遗失武器装备罪 B.战时临阵脱逃罪 C.战时违抗军令罪 D.盗窃军用物资罪 E.逃离部队罪

4.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主体有()A.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 B.掌管国家救灾等项款物的会计 C.经管国家救灾等项款物的发放人员 D.国家救灾等项款物的主管人员 E.国家救灾等项款物的保卫人员

5.盗伐林木罪在主观上出自()A.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 B.故意,并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C.故意,并有为本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D.故决或过失

E.故意,并有为个人谋取其他利益的目的

三、名词解释 1 继续犯 2正当防卫 3拘役 4减刑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唆犯的概念和我国刑法对教唆犯规定的原则。

2、简述侵占罪与盗窃罪的界限。

3.犯罪未遂应当具备哪些特征?

4.紧急避险的成立应具备哪些条件?

五、案例分析

徐某,男,20岁。1997年12月2日下午,徐与同学王沁华等人在课间休息时相互扔雪球耍,事后王沁华发现裤子被木材划破,怀疑是徐所为。因此,王在上课时用雪球打徐,并向徐身上吐痰。放学后,王沁华、王金泉为此又追赶殴打徐。第二天下午外出时又遭王金泉、王沁华的殴打,嘴被打破。徐因连遭王沁华等人殴打,一连几天不敢到学校上课,在家中自制尖刀一把。3月8日上午徐携带尖刀一把到学校上课,行至教室门前,被同学刘朋文拉到校外,刘与王沁华等一伙人又对徐进行殴打,徐所带尖刀被打落在地,徐拾起尖刀逃跑,刘朋文一伙人拾起砖头追打徐,将徐的腰部、腿部、脚部打伤,刘朋文追上前抓住徐后,用砖头猛击徐的头部等处,将徐的头部顶骨打破裂,手部打伤。徐在这种情况下,左手捂住自己的头部,用右手持刀乱捅,致刘朋文胸部、腹部六处受伤,造成出血性休克死亡。

问:试分析本案中徐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作业题

(四)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A、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B、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 C、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不适用

D、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2、甲在1998年5月5日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对这个犯罪行为,旧刑法规定的刑罚较轻,新刑法规定的刑罚较重,根据有关规定,甲的犯罪行为适用:()。A、根据从旧原则,适用旧刑法。B、根据从新原则,适用新刑法。C、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适用旧刑法。D、不涉及刑法溯及力问题,直接适用新刑法。

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A.适用我国刑法 B.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C.有条件地适用我国刑法

D.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不适用我国刑法

4、下列各罪中,属于特殊主体的犯罪是()。

A、侵占罪 B、伪证罪

C、行贿罪 D、生产销售假药罪

5、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 C.不构成犯罪

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具有下列情节的,从重处罚()A.利用职权犯非法拘禁罪的 B.犯诬告陷害罪的

C.掩护、包庇走私毒品的犯罪分子的 D.犯侮辱罪、诽谤罪的 E.犯签订合同被骗罪的2.剥夺政治权利包括()A.剥夺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B.剥夺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C.剥夺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剥夺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

E.剥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3.刑法的“避险不适时”是指()A.事先避险 B.事中避险 C.事后避险 D.假想避险 E.避险过当

4.我国刑法中属于限制责任能力的人有()A.又聋又哑的人 B.盲人 C.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D.醉酒人 E.限制刑事责任的障碍人

5.对罪犯实行劳动改造的场所有()A.监狱 B.劳动改造管教队 C.看守所 D.未成年犯管教所 E.拘役所

三、名词解释 1叙明罪状

2放火罪

3诽谤罪

4抢夺罪

四、简答题

1.想像竞合犯的特征及其处罚原则是什么?

2.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抢劫罪?

3. 简述我国刑罚的目的。

4.简述自首与坦白的异同

五、案例分析

甲(男,35岁)系瓜农。甲因其所种西瓜被盗严重,遂在瓜地周围拉上铜丝,并接通电源。其妻阻止道:“会电死人的,去取掉。”甲说:“我又不是要电死好人,是防盗,偷西瓜的人死了活该。”几天后的一个下午,三个小学生放学后追逐蝴蝶进入西瓜地,触电后均抢救无效死亡。甲发现后即到派出所投案自首。问:甲的行为该如何处理?为什么?

作业题

(五)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行刑法一共是()条。A 192条 B 452条 C 189条 D 552条

2.我国刑法在时间效力上,采取的是()

A 从旧原则 B 从新原则 C 从旧兼从轻原则 D 从新兼从轻原则

3.犯罪构成是刑法所规定的,决定其一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A 主观要件 B 客观要件 C 案情 D 主观和客观要件 4.犯罪一般客体是指()

A 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B 社会主义法律所保护的整体 C 某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D 具体犯罪所侵犯的具体人和物 5.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A 14岁到16岁 B 14岁到18岁 C 16岁到18岁 D 18岁到20岁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1.我国的主刑有()。A 管制 B 拘役 C 死刑 D 罚金 2.量刑情节分为()。

A 法定情节 B 酌定情节 C 一般情节 D 特殊情节 3.我国刑法规定使用数罪并罚的情况有()。

A 判决宣告以后发现“漏罪”的并罚 B 刑满释放后又犯数罪的并罚 C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并罚 D 判决宣告以后又犯数罪的并罚 4.缓刑适用的条件是()。

A 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B 是初犯或自首犯

C 不是累犯 D 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再危害社会的 5.累犯分为()。

A 一般累犯 B 特殊累犯 C 同种罪累犯 D 异种罪累犯

三、名词解释 侮辱罪

刑事责任年龄

犯罪动机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四、简答题

1犯罪未遂应当具备哪些特征?

2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的总合。3.试述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的条件。

4.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五、案例分析

1.甲欠乙人民币5万元,数年没有归还。乙多次催收未果。某日,乙以谈生意为名,将甲骗至自己的家中,不准其离开,然后打电话叫甲妻拿钱取人。对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2.甲称自己有妇女出售,委托乙为其寻找买主。乙为其找到买主后,甲将丙女卖给买主,得款5000元。甲支付乙500元。其后,甲与丙共同卷款潜逃。对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刑法学专科作业题答案

作业题

(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B 4.C 5.B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BCD 3.AB 4.CD 5.ABCD

三、简答题

1.正当防卫的条件是什么? 成立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2)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3)防卫人的主观目的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4)正当防卫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2.连续犯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情况。

连续犯的特征:(1)必须实施性质相同的独立成罪的数个行为;(2)数个行为必须基于同一的或概括的犯罪故意;(3)性质相同、独立成罪的数个行为必须具有连续性;(4)数个行为必须触犯同一罪名。3.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有几种情况?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时候,应当将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3年以上10年以下;(3)独立适用或者判处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1年以上5年以下;(4)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同。4.抢劫罪的法定加重情节有哪些?

抢劫罪的法定加重情节八项:(1)入户抢劫的;(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3)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4)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5)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6)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7)持枪抢劫的;(8)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五、案例分析

1.对李某应追究刑事责任,因为李某的行为构成犯罪。是消极的不作为犯罪。(1)李某有义务。无论从职务上(幼儿教师)还是先前行为上,有保护幼儿的特定义务。(2)有能力。(3)不作为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4)义务人的不作为与后果有因果关系。

对赖某不应追究刑事责任。因为他没有不作为的义务,只负有道德义务。

2.肖某对于其子误食有毒的面条而死亡,在主观上应属于过于自信过失的心理态度。这是因为,肖某对于自己在面条中投毒的行为可能会毒死其子是已经预见到了,肖某虽然已经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毒死其子,但她却轻信能够避免,认为其子不会误食有毒的面条。当其子中毒死亡这一结果发生后,肖心里十分难受,这也说明其子的死亡是违背肖意愿的,肖对其子可能被毒死是由于过高地估计了自己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以致造成其子中毒死亡的严重后果。

作业题

(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A

4.A

5.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 3.AC 4.ABC 5.BCD

三、名词解释

1.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2.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结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3.想象竞合犯,是指实施了一行为而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

4.牵连犯,是指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犯罪的方法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四、简答题

1.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是:具体物是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而具体人则是社会关系的主体。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在于:(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一般不决定犯罪性质。(2)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客体,但不是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对象。(3)任何犯罪都危害客体,而犯罪对象却不一定受到损害。(4)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2.不作为成立的条件是:(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其特定义务的来源有:一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二是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尽到的义务;三是由于行为人先前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下所产生的义务。(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3)不作为的行为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客体和对象。

3.犯罪故意包含两种因素:一是认识因素,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意志因素,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4.过于自信过失的特征有以下两个方面:(1)在认识因素上,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轻信意味着行为人过高地估计了可以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有利因素,过低地估计了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程度。

五、案例分析

1.甲的行为是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中止)。甲的行为造成了乙轻伤的后果,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减轻处罚。

2.本案中,乙未满16周岁,不能成为盗窃罪的犯罪主体,故甲、乙二人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作业题

(三)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D

4.C

5.C

二、多项选择题:

1、BD

2、BC

3、ABC

4、AD

5、ABCD

三、名词解释

1继续犯,是指犯罪既遂后,犯罪行为和不法状态在一定时间内出于持续状态的犯罪形态。

2指某一行为从形式上看符合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但基于某种特殊的情况而实质上没有社会危害性,因而不构成犯罪的行为。

3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就近实行教育改造的刑罚方法。

4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由于其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因而适当较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四 简答题

1、教按照刑法第29条第1款的规定,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这是对教唆犯处罚的一般原则。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这一规定是为了更好地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按照刑法第29条第2款的规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教唆未遂。

2、侵占罪与盗窃罪的界限。两者在许多方面相似,区别的关健是:(1)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不同。(2)犯罪对象不尽相同。(3)客观方面不尽相同。

3.犯罪未遂应当具备如下三个特征:一是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客观方面构成要件的行为;二是犯罪未得逞,即未完成犯罪,这在结果犯中表现为未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在行为犯中表现为犯罪的实行行为未实行终了,在危险犯中表现为未出现法定的危险状态;三是犯罪未得逞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即足以阻止行为人的犯罪意志和犯罪活动的主客观原因。

4紧急避险的成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紧急避险的主观条件,即紧急避险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免遭正在发生的危险的损害。(2)紧急避险的起因条件,即紧急避险必须有需要避免的危险存在。危险的主要来源有四种:一是人的危害行为;二是自然灾害;三是动物的袭击;四是人的生理疾患。(3)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必须是危险正在发生。(5)紧急避险的可行性条件,即紧急避险只能是出于迫不得已。(6)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是指紧急避险对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损害不能超过必要限度。紧急避险还有例外的限制,即为了避免本人遭受的危险,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有特定责任的人。

五、案例分析

本案中徐某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再继续受到侵害,持刀反击,造成刘朋文死亡的行为是正当防卫。根据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不是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作业题

(四)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3、A

4、B

5、C 二 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E 3.ACE 4.ABE 5.ABDE

三、名词解释

1叙明罪状,是指在条文中对某种具体犯罪的构成特征进行较为详细描述的罪状 2放火罪,是指故意焚烧公私财物,已经危害或者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损毁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4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四、简答题

1.想像竞合犯的特征有两个:

(1)出于一个行为,即基于一个故意或过失实施的某一犯罪行为;(2)触犯数个罪名,即在外观上或形式上同时符合数个犯罪的特征。

处罚原则: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认为,应按其中法定刑最重的一罪论处(或:从一重处断)。

2.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行为人必须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犯罪行为。(2)行为人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

(3)实施暴力或暴力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3、刑罚目的是指国家对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我国刑罚的目的是在于预防犯罪。

(1)特殊预防,即预防犯罪分子再次犯罪。并说明如何达此目的。

(2)一般预防,即通过国家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以警戒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并说明如何达此目的。两种预防的关系,是互有联系相辅相成的,不能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否则就不可能全面达到刑罚目的。

4.自首与狭义的坦白之间的相同之处是:(1)二者都以犯罪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为前提;(2)二者在犯罪人归案之后都能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3)二者的犯罪人都具有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的行为;(4)二者的犯罪人都可以得到适当的从宽处罚。二者的区别是:(1)自首是犯罪人自动投案之后主动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的行为,坦白是犯罪人被动归案后如实供述被指控的犯罪事实的行为;(2)自首的犯罪分子悔罪表现较好,其人身危险性相对较小;坦白的犯罪分子往往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迫认罪的,其人身危险性相对较大;(3)自首是法定的从宽处罚情节,坦白是酌定的从宽处罚情节。

五、案例分析

甲的行为应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处罚时,应考虑甲投案自首的情节,予以适当从宽处理

作业题

(五)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A

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

3ACD

4ACD

5AB

三、名词解释

1.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2刑事责任年龄,指法律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3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4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指危害社会的行为同危害社会的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客观联系。

四、简答题

1.犯罪未遂应当具备如下三个特征:一是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客观方面构成要件的行为;二是犯罪未得逞,即未完成犯罪,三是犯罪未得逞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2.二者区分的关键是犯罪故意的内容不同。故意伤害罪之犯罪故意的内容是损毁他人的身体健康;故意杀人罪之犯罪故意的内容是剥夺他人的生命。

3.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其一,犯罪主体必须在二人以上。其二,必须有共同犯罪行为。其三,必须有共同犯罪故意。

4.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犯罪预备有犯罪的预备行为,对社会有危害性,已经构成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犯意表示是单纯的犯意流露,无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犯罪思想,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因而不能认定为犯罪和处以刑罚。

五、案例分析

1.乙为了索取债务非法扣押他人,其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应当以非法拘禁罪定罪处罚。理由是:乙在客观方面具有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在主观上乙剥夺甲之人身自由是为了索取债务,不是为了勒索其财物。

篇6:法学作业答案

一、现代西方法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主要观点。

答:(1)自然法学的复兴 自然法学派当今世界范围内居主流地位的法学学派。代表人物为如格劳秀斯、洛克、孟德斯 鸠、卢梭、潘思、杰斐逊等。自然法学派是指以昭示着宇宙和谐秩序的自然法为正义的标准,坚持正义的绝对性,相信真正体现正义的是在人类制订的协议、国家制订的法律之外的、存在于人的内心中的自然法,而非由人们的协议产生的规则本身的法学学派。自然法学派主张有一个实质的法价值存在着,这个法价值乃独立于实定法之外,且作为检定此实定法是否有正当性的标准。自然法学说认为,在自然,特别是在人的自然本性中,存在着一个理性的秩序,这个秩序提供一个独立于人〔国家立法者〕意志之外的客观价值立场,并以此立场去对法律及政治的结构作批判性的评价。

(2)新分析法学 新分析法学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现代西方法学派别之一。其首创人是英国牛津大学 法理学教授赫伯特·哈特。新分析法学派以逻辑实证主义的概念与语言分析法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反对法律概念 传统的下定义的方法,主张采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逻辑分析的方法。新分析法学派认为法律是—种规则,而法律规则的一个特色是它可分为两类虽有联系但却不同的规则: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主要规则设定义务,即要求人们从事或不从事某种行为,而不管他们愿意与否。次要规则授予权力。根据次要规则,人们可以引进新的主要规则,或修改、取消旧的主要规则;或决定主要规则的范围,或控制其实施。主张法律制度的中心”或“法律科学的关键”在于“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的结合”,反对将道德或法律与道德的必然联系当作这种中心或关键。

(3)社会法学派 19 世纪末叶以来资产阶级法学中一个派别。该派具有下列的一个或两个特征:①以社会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法,认为法是一种社会现象,强调法对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或效果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对法的影响;②认为法或法学不应像19世纪那样仅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应强调社会利益和“法的社会化”。

(4)经济法学派

(5)现实主义法学派。此外还有批判法学、后现代主义法学、综合法学等。

二、西方两大法系的形成及主要影响

答: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西方两大主要法系。

(1)、大陆法系的形成。以古罗马法为历史渊源——

12、16世纪罗马法的复兴——19世纪形成——分为法国支系和德国支系。大陆法系又叫罗马法系或民法系,它是以古代罗马法、特别是以19世纪初《拿破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许多国家法律的总称。这些国家是以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原来曾是法、西、荷、葡四国殖民地的欧洲以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大陆法系的特征。

1、在法律的历史渊源上,继承了罗马法成文法典的传统。

2、在法律形式上,主要是成文性的法典。

3、在法官的作用上,强调严格依法审判。

4、大陆法系一般采取法院系统的双轨制。

5、在法律推理形式和方法上,采取演绎法

(2)、英美法系的形成。11世纪诺曼人入侵——建立王室法院——普通法——16世纪出现衡平法——

18、19世纪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转变——扩张——成为主要法系。英美法系是指以英国中世纪至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律作为传统产生、发展的众多国家法律的总称。它的范围大致包括英国及曾是英国殖民地、附属国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英美法系的特征。

1、以盎格鲁—撒克逊习惯法为基础。

2、判例是英美法系的重要渊源。

3、法官造法。

4、没有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5、归纳法是法律推理与运行的主要方法

三、西方两大法系的区别及各自的利弊。

答:目前,世界各国沿用的法律体系基本上可分为二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国内地采

用的是大陆法系。欧洲大陆上的法、德、意、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和拉丁美洲、亚洲的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属于大陆法系。香港和英联邦国家采用的是英美法系、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或判例法系。

两大法系的主要差异有:

第一,法律渊源不同。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它的法律渊源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机关颁布的各种行政法规以及本国参加的国际条约,但不包括司法判例。英美法系的法律渊源既包括各种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而且,判例所构成的判例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法律结构不同。大陆法系承袭古代罗马法的传统,习惯于用法典的形式对某一法律部门所涉及的规范做统一的系统规定,法典构成了法律体系结构的主干。英美法系很少制定法典,习惯用单行法的形式对某一类问题做专门的规定,因而,其法律体系在结构上是以单行法和判例法为主干而发展起来的。

第三,法官的权限不同。大陆法系强调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的规定来审判案件,法官对成文法的解释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严格限制,故法官只能适用法律而不能创造法律。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来审判案件,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技术创造新的判例,从而,法官不仅适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围内创造法律。

第四,司法组织与诉讼程序不同。在司法组织方面,大陆法系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并存,而英美法系不存在。在诉讼方面,大陆法系重实体而英美法系重程序。具体表现在陪审制的运用和诉讼模式方面。大陆法系的诉讼程序以法官为重心,突出法官职能,具有纠问程序的特点,而且,多由法官和陪审员共同组成法庭来审判案件。英美法系的诉讼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和代理人为重心,法官只是双方争论的“仲裁人”而不能参与争论,与这种对抗式(也称抗辩式)程序同时存在的是陪审团制度,陪审团主要负责做出事实上的结论和法律上的基本结论(如有罪或无罪),法官负责做出法律上的具体结论,即判决。

第五、职业教育传统有别。大陆法系在律师和法官的职业教育方面突出法学理论,所以大陆法系自古罗马以来就有“法学家法”的称号;而英美法系的职业教育注重处理案件的实际能力,比如律师的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协会进行,被称为“师徒关系”式的教育。

此外,两大法系在法律分类、法律术语、法学教育、司法人员录用和司法体制等方面,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二者都各自有其利弊:

1,在法官的权力上,英美法系法官可以“造法”,根据法律对法律进行解释,从而对案件进行审理,这就需要法官能够充分的理解法律的规定,而且需要法官具有较高的水平,可以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但也有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

2,大陆法系的法官审理案件需要以成文的法律条文为基础,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法官的主观能动性,可能会对案件的审判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四、西方两大法系在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答:两大法系在法律渊源方面,在诉讼程序方面逐渐靠扰。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国家法律领导地位的转移。(19世纪上半个世纪,法国占有领导地位。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领导地位转向德国。二次大战后,美国占有了领导地位。)、欧盟法律与两大法系的关系。(欧盟法律与成员国的关系。大陆法系对欧盟法律的影响。英美法系对欧盟法律的影响。)当今西方两大法律体系的发展变化

第一、大陆法系制定法的判例创制补充(1、使抽象的制定法内容更具体。

2、克服制定法语言的模糊。

3、拓展制定法的适用范围。

4、弥补法律预见不足的情形。

5、部分领域的判例法的突出地位。

6、大陆法系国家判例创制补充的历史发展及趋势。)

第二 判例法的成文化发展倾向

1、对判例的体系化整理(判例汇编。对判例进行的抽象化整理。)

2、英美法系制定法地位的发展变化

3、英美法系中制定法的现实作用(对判例法进行的立法编纂 对判例法进行改革。对新型社会关系的调整)

4、英美制定法的发展趋势

第三、西方两大法系的趋同

1、法律形式上的趋同

2、法律程序的趋同

3、实体法律的相互借鉴

4、西方两大法系趋同的原因(两大法系国家文化基础的共同性。法律价值的共同性。法律的共同来源。法律技术的互补性。国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5、西方两大法系趋同的发展与强化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

1、有些起支撑作用的法律急需出台,法律的层次急需完备

2、法律的质量急需提高

3、科学有效的清理审查制度急需建立

4、立法的民主化急需加强

5、法律的实效急需改进。

六、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

1、拾遗与补全并进——进一步使法律内容更完整。

2、清理与审查并用——进一步使法律体系更协调。

3、专业与民主并行——进一步使法律质量更科学。

4、借鉴与继承并取——进一步使法律文化更融合。

5、监督与宣传并重——进一步使法律运行更实效。

七、法的价值冲突形成的原因。

答:

1、社会结构各领域中法需要的不平衡性。

2、社会主体法需要的不平衡性。

3、主体自身法需要的不平衡性:

八、法的价值冲突选择的机制和原则。

答:

1、选择的机制。(1)、在立法层面,应当建立体现民主要求的、畅通的、灵活的立法反映机制。(2)、在司法层面,应当在完善司法体制和提高法官素质的前提下赋予法官适当的自由裁量选择权。

2、选择的原则(1)结构性原则。(2)最佳适度原则。(3)合理代价原则。(4)动态性原则。

九、法律原则、法律规则的概念和分类

答:(1)A、法律原则的概念 白莱克法律词典的解释是: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或原理,为其它规则提供基础性或本源性的综合性规则或原理。

B、法律原则的分类。

1、按原则产生的基础不同可分为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

2、按原则覆盖面不同可将原则分为基本法律原则和具体法律原则。

3、按原则内容不同可分为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2)A、法律规则的概念法律规则是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设置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B、法律规则的分类。

1、从法律规则的内容上看可以分为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职权性规则。授权性规则——“可以”“有权”“有什么什么权利”“什么权利不受侵犯”等。义务性规则——“必须”“应当”“有什么什么义务”“不准”“不得”“无权”“禁止”等。职权性规则是关于公权力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规则。

2、从法律规则形式特征上看,可将它分为客观性规则和裁量性规则。前者内容明确、肯定和具体。

3、从法律规则的功

能上看,可将它分为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前者多逻辑上来讲其指定的行为先于规则本身而后者依赖规则本身。

4、从法律规则的强制上来看,可将它分为强行性规则和指导性规则。前者规定主体必须作为或不作为。而后者只具有指导性。

十、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区别和联系

答:(1)区别。

1、在对事及对人的覆盖面上,原则较宽,规则较窄。

2、在变化的速率方面,原则有较强的稳定性,而规则变化较快。3、在是否适用的确定性方面,原则较模糊,而规则较明确。

4、冲突时的选择方法不同。规则冲突时要么有效要么无效,而原则则不一定。

(2)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联系: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或原理,为法律规则提供基础性或本源性的综合性规则或原理。法律原则为法律规则提供普遍价值根据。法律原则是法律规则的基础,对法律规则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法律规则是对法律原则的具体化应用。

十一、结合法律实践,谈谈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在法律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

1、法律原则是法的精神和价值的集中而明确的体现,立法时首先确立法律原则以作为指导思想有利于法的追求和目的实现。

2、司法和执法都是法的适用,其主体工作的大部分是严格适用法的规则,但这不意味司法和执法活动就单纯是执行法律规则的活动。因为尽管法律规则具有明确性高、针对性强的便于适用的特点,但惟其如此它面对纷繁复杂、变居不定的社会现象就很难时时处处做出公正的处分,法律原则的高度概括性和适度灵活性就可以弥补其不足。法律原则既能补充其他要素疏漏又能校正他们对社会正义反应的迟滞。

十二、法律实效的判定标准有哪些,你怎么认为?

答:法律实效的判定标准有两种:一种是概况性判定标准,其笼统而抽象,属于原则性标准,但可适用于任一件法律;另一种是具体性判定标准,即针对某类性质的法律提出的更具体的标准。

1、该法律是否被废止?

2、是否有新的特别法代替该法律?

3、是否与上位法冲突?

如果没有上述情况,该法律有效并施行。

判定标准很简单:是否被废止;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十三、影响法律实效因素有哪些?怎么完善?

答:A、影响法律实效因素

(一)影响法律实效的直接因素

1、立法因素。

2、司法因素。

3、执法因素。

4、守法因素。

(二)影响法律实效的间接因素。

1、个体因素。

2、体制因素。

3、法律监督因素。

4、法律环境因素。

B、从以下多方面逐渐完善:负有执法、司法职责的个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水平及其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综合素质水平要进一步提高;有关法律执行、适用、监督机关的组织、结构要进一步健全、合理、有效;有关法律实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要进一步优化;

法律本身的因素,包括法律内容方面的因素和法律形式方面的因素。法律内容方面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法律是否在本质上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符合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指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是否合理,法律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实际发展水平。法律形式方面的因素主要指立法质量,它在法律实施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明确、完整、和谐应当是立法质量的三个基本要求。(1)明确,指法律规范的语言

清楚,概念明确,法律规则指示清楚、公开,而且没有歧义。(2)完整,包括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完整和法律程序完整。(3)和谐,要求法律部门之间、法律渊源之间、法律制度之间以及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统一、有序、和谐的整体。和谐包括两个具体要求:第一,法律、法规之间应当协调、配合。第二,法律、法规之间没有互相矛盾、互相抵触,当两个以上法律条款指向同一事项时,不会出现如果执行甲条款,就会构成对乙条款或饼条款“违法”的两难局面。

总之,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从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实施,认真研究这些因素,并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地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就会改善法律实效,提高法律效果和法律效益。

十四、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和联系?P11

5答:

1、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在存在形式上,道德是从人们的观念和对社会的判断中生出,而且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很少把它写出来并向大家公布,而法律刚好相反,它是由国家专门的机关制定,并且必须写出来向大家公布,不然就不能算法律了。

(2)在对行为的判断上,道德相对而言就比较模糊。我们很多行为从道德上很难判断是对是借,是好是坏。但对一个行为从法律上判断是违法还是合法就明确得多。

(3)在判断标准上,道德是多元的,而法律是一元的。不同的人在道德上的标准可以是不同的。对同一件事,因为各人的道德标准不同,就会有很多评价结果,但同一件事,在法律上就只应该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不应该有多种结论。

(4)在强制方式和上约束力,道德是依靠人们内心的信念、良心和社会的舆论来维护的。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如果有人违反了法律,国家的强制力就会迫使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在对人的行为的要求上,道德高于法律。一个人不违法,只能说他是一个守法的人,但不能说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守法是社会对一个人的最低要求,有道德才是社会对一个人的理想期望。

2、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十五、政策与法律的区别和联系?P12

3答:区别:

1、意志的属性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是由国家机关按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的。政策是政党意志的体现,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它是由政党的各级组织按照党章规定的程序制定的。

2、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法律的内容一般比较明确、具体,规范性较强;在形式上表现为宪法、法律、法规等特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政策的内容一般比较原则、抽象,具有号召性和指导性;在形式上表现为纲领、宣言、决议、决定、声明、通知、报告、纪要等党内文件。

3、调整的范围不同。法律和政策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在范围上是交叉的。大多数社会关系既要由法律来调整,也要由政策来调整。但是,也有一些社会关系只由法律和政策的其中一种来调整。

4、稳定的程度不同。法律的稳定性较强,它一旦制定出来,就应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不变,而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动。至于政策的稳定性问题,则应分情况而定。

篇二:西方行政学说单选和多选答案参考

一、填充题 1.“行政管理”是英文“Public Administration” 一词的汉译,传统上亦称公共行政或 “公共行政管理”,最近一个时期,也有人将其译为公共管理。

2.法国政治家布丹的《共和六论》以及近代英国政治思想家洛克的_<政府论>_和法国启蒙 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历史性著作中,都蕴含着丰 富的行政管理思想。

3.在科学管理运动兴起之后,一些行政学家便开始重视通过科学管理来寻求政府行政效率 的问题。例如,莱芬韦尔就把科学管理的原则运用于机关办公室管理;库克也曾将科学管 理运用到教育和市政机构;而怀特则用科学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

4.从学科发展历史来看,行政学是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5.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从行政学研究的起点和具体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对行政 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作了明确界定。

6.从思想渊源来看,威尔逊的行政学说特别受到了德国行政研究思想的影响,斯坦因是其 中颇负盛名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人物。

7.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方法论主张,应该运用历史_方法和比较方法对不同政府所共有的 行政管理规律进行研究。

8.威尔逊认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公共舆论将起权威性评判家的作用。

9.古德诺是西方行政学初创时期的另一位具有重要理论贡献的行政学家。他不仅是一位著 名的行政学家,还是一位享有盛誉的_政治学家和_教育_家。

10.古德诺关于“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以及如何实现二者协 调的创见对其后行政学的独立研究颇有贡献。

11.古德诺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 离”,而是在于二者的‘协调’。

12.古德诺的行政学研究和威尔逊的研究有着相当一致的地方,他也是站在中小资产阶级 利益一边,主张公共行政权力的集中。

13.韦伯认为,尽管社会组织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质,但权威和控制是各 类社会组织都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14.官僚制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韦伯认 为,它们可以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_连续性。

15.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都认同行政管理的完善取决于从行政 公务中积极排除政治性因素。

16.韦伯是最早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因此,有人把韦伯称 作组织理论之父。

17.西方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西方科学管理运动密切相关的,而对于这场运动的形成 起着决定性影响的乃是泰勒。

18.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改变传统的经验工作 方法。

19.泰勒所谓的第一流的工人是适合于其工作而又愿意努力的人。

20.泰勒认为 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和管理 而必须应用例外原则。,21.作为一位与泰勒处在同时代的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没有像泰勒那样去过度关注作业 现场的操作效率问题,而是试图寻求一种具更广泛适用性的“_一般管理理论”。

22.法约尔对于管理的定义是通过将经营与管理进行比较并对管理活动的要素分析来揭示 的。

23.法约尔的主要功绩在于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从组织理论上看,法约尔所讨论的主要 是组织结构问题。

24.法约尔的理论已由当代美国传统管理学派的学者们加以继承并发展。这个学派亦称 “管理过程学派”。这一学派的理论观点对于我国管理界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管理要素 说和管理原则,在很大范围内已经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应用。

25.怀特作为西方行政学的奠基人,尤其擅长_人事行政问题的研究。他坚信行政管理存在 着一些具有普适性_的理论原则,26.怀特早在 19 世纪 20 年代便从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客观社会环境以及科技环境等诸 方面对行政环境之于行政管理的重要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

27.怀特认为,政府的行政效率从根本上来说是以行政组织中责任与权利的适当分配为基 础的。

28.怀特指出,端正官纪应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进行,这两个途径要相互补充,灵活运 用。

29.综观古利克的整个行政学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它明显具有_一体化和实践性的特征。

30.在古利克看来,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中的民主制_政府优于_集权制政府,因为前者能够 产生新思想,具有自由批评的矫正效应并且要求老百姓对最终结果作出评价。

31.古利克的个人兴趣一直都主要在公共财政、人事和城市政府这些领域。

32.古利克采用了威尔逊关于应该建构一门行政科学的主题,认为这样一门科学应该建立 在一些既可以应用于公共部门又能够应用于私人部门的基本原则之上。

33.厄威克长期从事著述和研究工作,他在管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把古典管理理论系统 化。

34.厄威克认为,管理过程由三个职能组成:计划,组织和_控制。

35.厄威克认为管理的控制的派生职能同组织的人士因素有关,主要包括配备人员、挑选 人员、安置人员和惩罚。

36.多届美国行政改革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厄威克提出的行政组织管理_原则。

37.巴纳德认为,组织成员对组织共同目标的理解可以分

为_协作性理解和个人性理解。

38.巴纳德认为权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或个人方面,把命令作为权威的 来接受;二 是客体方面,命令被接受的_性质。

39.在巴纳德看来,所谓组织平衡实质上就是_贡献与诱因的平衡,它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 关键环节。

40.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由_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交流这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 的有机整体。

41.西蒙对西方行政学的主要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基于对行政学所谓“正统”研究方法的批 判而提出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说。

42.在行政学研究中,西蒙是以事实与价值的区别为其方法论的出发点。区分这两种因素 的理论依据是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的知识理论。

43.以西蒙为代表的当代西方行为主义学派政治学者的重要方法论主张之一就是提出新的 概念工具去从事研究。

44.从《行政行为》一书问世起,西方行政学便开始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以科学的概 念、实证的研究方法来取代传统的、充满含混命题和教条化陈述的内容。

45.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都是从实证角度对理 性决策模式作了分析和批评。46.林德布洛姆对渐进分析的层次进行了划分,即划分为简单的渐进分析、断续的渐进分 析和策略分析三个层次。

47.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

48.在方法上,渐进决策模式注重事物变化量的积累,以量变导致质变;它强调在进行改 变时维持社会和组织的稳定,因而主张不间断的修改,而不是引起动荡的变革,逐步对政 策加以修改并最终改变政策。

49.麦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论主要就表现为他基于对传统 X 理论合理内核的扬弃而提出的 以注重发挥人的才干和热情、重视行为、尊重人格为特征的Y 理论。

50.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性方面》中把Y 理论叫做“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结合”。

51.扩大职责范围、权力下放、分散责任和群众参与管理,是麦格雷戈认为在组织中实施 贯彻执行Y 理论的几种具体方法。52._沃尔多_著有《公共行政的事业》等大量行政学名著,是西方新公共行政运动的积极 倡导者和参与者。

53.沃尔多说,在公共行政领域,除了案例研究方法,尚很少有什么其他探讨公共政策的 方法。

上一篇:主体承包合同下一篇:第7次工程例会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