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预防处部门职责

2024-04-21

职务犯罪预防处部门职责(共7篇)

篇1:职务犯罪预防处部门职责

最高人民检察院

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进行研究并提出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和检察建议;

负责职务犯罪的法制宣传工作;

负责全国检察机关对检察环节中其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

山东省人民检察院

对职务犯罪的原因、特点和规律进行专题调研和系统分析,积极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结合查办的典型职务犯罪案件,有针对性地开展检察建议工作;

组织针对职务犯罪发案单位开展个案预防,职务犯罪多发、易发的行业、领域开展系统预防,涉及公共投资和公共利益的重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发展项目,以及政策措施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开展专项预防; 组织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和警示教育活动;

在预防活动中发现、收集职务犯罪线索,并及时移送检察院有关案件查办部门; 负责预防职务犯罪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分析运用,开展职务犯罪预警、预测; 负责对检察院预防人员的业务培训;

负责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管理、综合、指导和总结;

研究起草有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规范性文件,制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计划要点; 负责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对外的联系和交流; 省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

负责对全省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指导;

研究、分析全省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特点、规律,提出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的预防对策;

开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

负责对检察机关在检察环节中其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 负责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法制宣传; 承办下级人民检察院有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疑难问题的请示; 研究、制定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细则、规定。

天津市人民检察院

负责对全市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指导;

研究分析全市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特点、规律,提出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的预防对策;

负责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法制宣传。海南省人民检察院

负责对全省各级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指导;

研究分析全省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特点、规律,提出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的预防对策;

开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

负责对检察机关在检察环节中其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 负责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法制宣传;

承担省预防职务犯罪指导委员会交办的具体工作;

承办下级人民检察院有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疑难问题的请示事项; 研究制定本省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细则、规定,并组织实施。甘肃省人民检察院

负责对全省各级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指导,研究分析全省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特点、规律,提出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的预防对策; 开展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

负责对检察机关在检察环节中其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 负责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法制宣传;

承办下级人民检察院有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疑难问题的请示。研究制定落实高检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实施意见。湖北省人民检察院

负责对全省各级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指导;

研究、分析全省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特点、规律,提出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的预防对策;

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

负责对全省检察环节中其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 负责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法制宣传;

承办下级人民检察院有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疑难问题的请示; 研究制定全省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计划。

篇2:职务犯罪预防处部门职责

2.研究、分析全市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特点、规律,提出对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的预防对策。

3.开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

4.负责对检察机关的检察坏节中与其有关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

5.负责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法制宣传。

6.承办下级人民检察院有关犯罪预防工作疑难问题的请示。

篇3:刍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处遇

未成年人犯罪(j uveni le of f endi ng),有别于未成年人违法(j uveni le deli nquency),未成年人违法包含了未成年人犯罪和身份性违法,其范畴自然宽于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的身份性违法(st at us of f enses)是指只有未成年人实施才构成违法的身份违法行为,例如逃学、宵禁、离家出走等,再如美国对成年人不禁止持枪,但未成年人持枪则构成此类违法。本文主要述及未成年人犯罪,旨在撇去未成年人违法中身份性违法行为,因为身份性违法行为已经逐渐趋向非罪化处理,故不宜进入司法处遇的视野中(1)。

(一)比较法视野下的“少年司法”模式及历史变迁

纵观全世界的未成年人司法处遇制度,大体存在三种特色鲜明的少年司法模式。首先是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少年法庭模式:

在美国,为避免将少年犯和成年犯关押在一起的弊端,于1824年和1842年就相继建立了一些未成年人矫正的相关机构,也被称为庇护所(House of Ref uge),1870年伊利诺伊州最高法院宣布此类少年监禁违宪引发“拯救儿童运动者”强烈不满,最终在1899年伊利诺伊州通过了《少年法院法》并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少年法院。(2)此时期的少年法院虽然披着法院的外衣,却并不被认为是刑事法院,由于缺乏正当程序的保障,因而招受广泛的质疑,“质疑的核心在于,未成年人司法漠视了少年的权利”。(3)因此,进入少年权利时期,联邦最高法院通过一系列判例确立了未成年人的司法权利(4)。自1980年以来,随着少年犯罪案件不断增加且恶性犯罪突增,司法实践中逐渐加重对违法少年的处罚力度,主要体现在未成年人案件更易于移送成人法庭、监禁率的提高、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此种“严罚化”针对的是重大犯罪(5),并没有彻底改变对未成年人福利性处遇的原则。

欧美各国的未成年人司法改革浪潮方兴未艾,进入20世纪以来,德国也开始探索自己的少年法院制度,1908年,柏林、法兰克福以及科隆陆续成立少年法院,1923年颁行德国第一部《少年法院法》,(3)于1953年德国进行的刑法改革,将所有刚成年人的刑事违法案件管辖权移至未成年人法庭,这项改革措施将德国少年法院的审理对象由单纯的未成年人拓宽到刚成年人。(6)

其次是以瑞典为代表的福利委员会模式:

有别于少年法庭的严肃性,社会福利委员会模式具有浓厚的福利色彩,处理方式较为柔和,故称为红色模式。社会福利委员会相较于司法管辖更占主导地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进入司法管辖之前大部分被其预先截流,即便进入司法的视野,未成年人也会受到优于成年人的处遇。

最后是以新西兰为代表的社区参与模式:

如果说福利委员会模式是用行政力量代替了司法力量,那么社区参与模式则试图将二者的国家权力干预皆将至最低,而更多的让社区力量介入其中。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家庭会议制度(7)。家庭议会制度与新西兰的历史文化传统密不可分,最早是指毛利人为处理族内的罪错青少年而通过族长召集的会议。后来政府发现传统意义的刑事司法管辖效果并不如人意,就结合毛利人的传统,在毛利人社区内正式设立家族会议机构。笔者认为,新西兰的社区参与模式固然与毛利人的家族传统息息相关,但在市民社会日益壮大、公共理性(8)日渐成熟、信息社会日渐发展的今天,社区的力量早已不容小觑,让社区参与到未成年人的司法处遇中已不再仅仅是传统要求,更是时代要求。

综上三种少年司法模式,以少年法庭模式最为接近我国司法实践(9),以福利委员会模式最具福利色彩,以社区参与模式最值得参考。然而,我们要意识到单纯的、片面的沿用一种模式必然是有缺陷的,例如,福利委员会模式过分依靠宽容的福利性制度,导致了瑞典较高的犯罪率和重犯率,对法庭处遇的不加节制将会增加未成年人成长与社会脱离的可能性。(6)笔者认为,福利色彩及人性化程序是处遇未成年人犯罪的根骨所在,即便进入刑事司法程序也不可背离其道;法庭需要担负处理重罪之责,既是为社会之一般防御,也是为正当程序之追求;社会需承担矫正罪错少年重任,无论何时皆以让少年回归社会为目标。

(二)国家亲权理论及反思

国家以及社会公众第一次发现未成年人犯罪的处遇应当有别于成年人时,人们将国家亲权理论奉为其变革之理论根基,时至今日,国家亲权理论仍被认为是处遇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奠基石。国家亲权理念的第一次实践就是上述美国伊利诺伊州于1899年通过《少年法院法》并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少年法院。

何谓国家亲权?姚建龙教授认为其有三个基本内涵:首先,国家居于未成年人最终监护人的地位;其次,国家亲权高于父母的亲权;最后,国家在充任未成年人“父母”时,应当为了孩子的利益行事。(10)显而易见,国家亲权强调以少年福利为本位,其最大价值在于实现未成年人的最大化利益,从而使未成年司法处遇有别于普通刑事司法制度,“国家亲权为国家处理未成年人罪错案件的权力贴上了爱的标签,使这种权力的运作含有强烈的情感倾向。”(11)

然而,正如瑞典的福利委员会模式因片面化的福利色彩而饱受诟病一样,其背后体现的国家亲权理论本身就处于被革新的目标之列。诚然,学界对国家亲权的批判未必会会有共识性理由,(12)但这也证明了此理论基础本身不可能在任何背景下都能站得住脚。笔者认为,国家亲权理论的反思应向两个方向进行,一方面要反思传统上某些披着“亲权”外衣、实则以“国家权力”为主导的伪善的司法处遇,另一方面要反思过分强调“亲权”而导致犯罪处遇脱离公权力的视野、社会处置犯罪的一般预防失控的局面。未成年人犯罪的处遇模式选择受制于预防犯罪与特殊保护的价值取向。尽管“亲权”的基调使得立法偏爱特殊保护的价值显得十分必要,但不意味着司法机关面对预防犯罪的要求时需要退避三舍。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处遇挑战

当下先进的域外制度及理念多少已经被立法者注意到,但我国与之相对应的制度的本土化历程以及国家亲权理念的改进仍在继续,诸如合适成年人参与、刑事和解制度也并没有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处遇中做到特色鲜明。

与此同时,法院正在接受审判中心主义的新一轮洗礼,何谓“以审判为中心”?陈光中老师认为其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指审判在公诉案件刑事诉讼程序中居于中心地位;其次,是指在审判中,庭审(开庭审理)成为决定性环节。(13)需要注意的是,以审判为中心,当然不是以法院为中心,而是要求侦查、起诉和执行都要围绕着审判为中心而展开,这也意味着在司法程序中法院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终点,更要成为中心点;不能片面强调侦查,更要通过庭审把握实体正义。“以审判为中心”是整个司法活动的要求和必然趋势,在未成年人的司法处遇领域亦是如此。这就需要法院突破处遇困境,提升自身的“引力”,让司法程序的各个环节都自觉地“环绕”审判。

笔者认为,过去法院在未成年人的处遇上相对被动,虽然也进行了少年法庭等有益的试点工作,但大多是在“怎么判”上大做功夫,鲜有对司法链条上的制度衔接问题作出回应,以至于法院在面对未成年人犯罪“公诉转自诉”案件时处境尴尬。

公诉转自诉案件是指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已经作出不予追究的书面决定的案件。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主要是指被害人在人民检察院作出相对不起诉或者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后转向人民法院寻求救济的一种方式。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决定不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被害人。被害人如果不服,可以自收到决定书后七日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请求提起公诉。人民检察院应当将复查决定告知被害人。对人民检察院维持不起诉决定的,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被害人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对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公安机关要求复议、提请复核或者被害人申诉的,适用本法第一百七十五条、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

那么问题是,此类所有的自诉案件法院是否都得受理?首先面临的是案多人少的问题,一旦被害人不服皆可起诉,那么不起诉决定的案件分流功能便无从谈起,且囿于公诉机关的参与空缺,法官将面临巨大的工作量。其次,如果法院对这些案件来者不拒,那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是否就沦为一张白纸。根据起诉便宜主义,检察机关享有起诉裁量权,即检察机关在合理限度内有权决定起诉与否,法院对此种诉求不加考虑就直接受理未免漠视公诉权之嫌。

三、司法处遇制度改革之进路

(一)国家亲权的修正和社会亲权的构建

在上诉国家亲权理论的反思中,笔者提出了两个方向,这对我国未来司法改革的道路选择将至关重要。当下的社会环境里,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违法、甚至是犯罪进入公众的视野,尤其是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一时之间舆论四起。此时,无论是强调“国家”的属性,亦或是强调“亲权”属性都不合时宜,只有让二者得到区分处遇才能发现未来进路,换言之,笔者建议构建社会亲权的理论体系,让司法机关等国家权力在一般的未成年人犯罪前保持克制,通过刑事和解、保释等制度尽快脱离公权力领域,尽量体现其“亲权”属性;在处理严重的犯罪时,司法管辖权毋庸置疑,但司法权力也仍需在社会力量前保持克制,即不仅要求司法机关处遇此类犯罪宽待其过,还要求尽量让社会力量参与其矫正,而监禁等自由刑的使用须恪守谨慎。

(二)司法处遇制度的构建

1. 构建专门化及区分化处遇制度。

首先,未成年人审判机构的探索,已历经三十二载,由最初的刑事合议庭发展为未成年人案件指定管辖审判庭。(14)应当肯定,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工作的发展脉络是清晰且值得称道的。(15)但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出现专门化的审判组织案源不足而导致被撤销、合并的问题。在此需要明确的是,专门化的处遇原则必须坚持,不仅仅做到审判组织的专门化,还需注重审判人员职业素养的专业化,且无论组织形式如何必须密切沟通社会力量,在必要时能方便未成年人完成社区矫治;在处置措施体系上建议引入保安处分(16)作为刑罚的替代措施以区分成年人的处置措施,建立社区矫治—保安处分—刑罚的三重处遇体系;此外在立法上,笔者尤为关切的是未成年人专门的诉讼法,虽然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有了专章规定,但如刑事和解等制度仍没有被立法者特殊关照。

其次,注重区分处遇。这里的区分处遇,非指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待遇区分,而特指在整个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体系中做到重罪与轻罪的区分。基于上述国家亲权的修正建议,对于不同性质的犯罪案件,司法力量、社会力量的配置既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对罪错程度大致无二的案件处遇上有失偏颇,对于轻罪的矫治应当留个社区更多的空间;对于重罪的处遇,司法机关需要综合被告人所犯案件性质恶劣程度、悔过情况、社区改造可能性、被害人情况等予以不同程度的宽待,但这种宽待的范围相较于轻罪的处遇要狭窄。

再次,深入探索法治的本土资源。正如朱苏力老师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写的那样,“在中国的法治追求中,也许最重要的并不是复制西方法律制度,而是“中国社会中的那些起作用的,也许并不起眼的习惯、惯例”,从本土资源中挖掘制度根基远比移植域外制度适宜国情。如始于汉代的颂系制度,规定老少、废疾和妇女等人犯罪可不戴刑具。唐朝亦沿用该制度,规定“杖笞与公坐徒,及年八十、十岁、废疾、怀孕、侏儒之类皆颂系,以待弊”。(17)从这一制度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未成年人犯罪能够受到司法处遇的优待,尤其是在刑罚执行待遇上。联系到我们今天的关押制度,对于未成年人则不能简单以成年人待之,相反要分开关押,并提供心理辅导、知识教育等服务帮助其重返社会。

最后,仍需特别注意域外制度的本土化。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编以专章“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来规定刑事和解问题,但正如有学者所言:“只有简单的三个条款,并且没有对未成年人案件作出特殊规定。”(18)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只是可以刑事和解案件中的一类,与成年人刑事案件一样,有刑种、刑期的限制,“未成年人刑事和解的制度设计与一般刑事和解程序的设计无异,缺乏专门性和针对性。”(19)此外,如何避免“以钱代刑”及“漫天要价”的司法误区也不仅仅关乎立法机关的职责,更需要各方机关的联动处置,需要不断的司法实践以提供宝贵的立法经验。具体到法院的角度,可将其作用分为两个阶段:尚未进入审判阶段,法院处理因不服相对、附条件不起诉而自诉的案件时,既可审视检察机关、侦查机关的刑事和解工作有无不妥,亦可促成新阶段的和解;进入审判阶段后,“可以通过和解之后不再追究刑事责任以及和解之后追究刑事责任但从轻处罚的方式得以贯彻。”(20)

2. 衔接性的制度构建———庭前审查之于法院具有重要意义。

为给法院留下审视检察机关恣意公诉权以及当事人滥用和解的空间,“强化对被追诉人权利的保障,我国也应当遵循诉讼规律,尽快建构庭前的实质性起诉审查程序。”(21)

所谓刑事庭前审查,也称预审听证,是指法院对欲提交审判的公诉案件进行初步的审查,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将刑事案件交付法庭审判的诉讼活动,被认为是衔接公诉与审判的重要环节。其基本功能至少有过滤、分流、庭前准备、司法审查四种。(22)从这四种基本功能来看,我们又能将其分为两个大体的方向:庭前分流与限制恣意。

正是基于这两个方向,笔者认为这一制度对于法检衔接可以从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从制约检察机关来说,该制度创设初衷便是为防止滥用诉权,其内涵应当包括滥用不起诉裁量权,实践中如果出现应该作起诉决定而只做附条件不起诉的情况,据此,法院应该有所审查,发现检察机关属于滥用诉权情况的应当提出司法建议,并受理该自诉案件;另一方面,从程序分流的角度来说,当法院发现检察机关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符合规定时应当阻止案件流入法院裁判的领域,至于该不起诉决定需要符合何种规定,笔者认为,法院在审查时还是应当保持对公诉权的充分尊重,对不起诉决定的审视不应是对不起诉与否的第二次的裁量,只要检察机关的处理尚在合理范围即应认为该附条件不起诉符合规定。

摘要:以比较法的视野以及历史眼光审视未成年人犯罪,看到的是各有千秋的少年司法模式,以及这些模式背后的处遇理念。当下先进的域外制度及理念已经被立法者注意到,但我国与之相对应的制度的本土化历程以及国家亲权理念的改进仍在继续。值此之际,在司法处遇链条中,以法院为中心视角出发,可以发现传统上的刑事审判策略无疑受到了“审判中心主义”的挑战,法院为此需要在区分处遇、法检衔接、案件分流中寻求更多制度支持。

篇4:国土部门渎职犯罪预防

虽然复杂,但也不必因此有畏难情绪。各位并非从事反渎工作的司法人员,不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认清渎职罪的真面目,纠正认识误区,形成对渎职罪的正确观念;进而增强预防意识,判断工作中的渎职隐患,为自己找到规范履职的正确方向。我们要防范渎职,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它,进而认识、了解它。今天,我们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来。

一、惩治和预防渎职罪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犯罪手段在翻新,犯罪特点在变化,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渎职罪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产生恶劣社会影响,引起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们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加大惩治和预防渎职犯罪力度进行部署。201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纪委、中央政法委等部门《关于加大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违法犯罪工作力度的若干意见》,这份文件体现了中央对查办渎职犯罪高度重视,具有里程碑意义。文件分析了当前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部署了加大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违法犯罪工作力度的任务。

针对渎职罪办案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困惑,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司法机关,也先后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如2011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新增了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通过这些举措,我们不难看出,全社会对渎职罪重视程度,查办的力度,不断在加强。

二、渎职罪基本法律知识

1.法律知识介绍

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致使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专章规定了渎职罪,从刑法397条至419条,共23个条文,37个罪名。

渎职罪的立法体例采用一般规定和特别规定相结合的体例。一般规定是指适用于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条款,比如:刑法397条规定的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特别规定是针对特定部门和特定领域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规定的条款,比如:刑法399条第二款,针对法院审判人员规定的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刑法403条针对公司和证券监管人员规定的滥用管理公司、证券职权罪;针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特别规定有:刑法410条规定,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

2.国土资源管理相关的渎职罪类型

这类渎职犯罪主要有三个条款、五个罪名。刑法397条规定的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402条规定的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410条规定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

3.渎职罪有巨大社会危害性

一是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6月全国发生各类渎职犯罪案件3.8万件涉案4.9万余人,这些案件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5亿余元导致2.3万余人死亡、3200余人重伤。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一批重大典型的国土部门人员渎职犯罪案件,比如2010年和2011年,海南省检察机关共查办了该省保亭县国土环境资源局同一届四名领导班子成员渎职罪,渎职犯罪共造成万余亩国有土地被非法审批,导致农行300万元贷款无法收回的严重后果,引发极坏的社会影响。我市也查办了一些国土人员渎职犯罪案件。这些案件的发生的原因,有客观上的机制不健全、工作条件和执法不健康诱发,也有国土部门人员对渎职罪缺乏认识,存在误区,对隐患缺乏警觉,疏于防范,以致危害发生。尤其让人惋惜的是,有人因渎职被检察机关立案了还不知道自己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不断喊冤叫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增强防范意识,多学习了解基本的渎职罪法律知识,区分渎职与正确的职责行为,规范行使职权,防范渎职违法的发生。

二是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渎职罪为什么会影响政府公信力?因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代表着国家执行职务,要通过正确的职务行为对社会大众起到示范作用,引导形成公序良俗。国家工作人员渎职失职,不仅不能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败坏社会风气。英国的大哲学家、思想家,曾做过英国皇家大法官的培根说过一句名言:“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民众触犯了法律——只是污染了水流;不公正的裁判则毁坏法律——就好比污染了水源。

三、渎职罪的认识误区

上面我们谈了渎职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但实际上,社会对渎职罪仍存在认识误区。比如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为公犯法不是罪”等等。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误区错在哪里。

1.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是否有必然联系?

在座的朋友不会否认上面所举案例所造成的严重危害社会结果,但却不一定能看清楚危害后果与失职渎职之间的关系。

最近,我市发生一起违法利用土地导致两人死亡的案件,检察机关对相关人员涉嫌渎职犯罪进行调查。涉案单位人员不是很理解,说两名死者又不是王某杀害的,并且这个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已经被抓起来了,为什么要追究王某的责任?出现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对国家职权的本质不理解,没有认识到:权力、义务和责任是相统一的。要破解这个误区,就要从职权,也就是公权的本质说起。

公权力是什么呢?公权力是人类社会为应对外部挑战和内部危险,以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权力集合体。公权力存在的目的是控制风险和促进公益。

nlc202309021417

那么,什么是人类社会的挑战和风险?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有很多种类型。首先是来自自然界的挑战,比如洪水、猛兽、暴雨、飓风等。这些自然灾害无法靠个人的力量防御和排除。其次,人类自身的破坏行为,比如杀人放火、强奸抢劫。还有一类社会风险来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比如飞机、汽车、电力、锅炉、采矿业等,都是高风险行业。这些行业的出现和发展,既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便利,又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潜在危险。最后,还有一种危险是人类的逐利本性,也就是贪婪本性。在这种本性的驱逐下,人们会通过各种手段攫取合法或者非法的利益。比如为了获得利益,不法人员会采用各种手段去利用土地、开采矿藏,造成资源破坏。

公共权力不会自动防范和排除这些危险,需要执行公共权力的机构和公职人员。比如有航空业,就有民航局;有火车汽车等现代的地面交通工具,就有交通警察部门和交通管理局;有采矿业和锅炉生产行业,就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有采矿业和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就有国土资源管理局。公权力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形式出现,通过公职人员依法履职行为而发挥作用。公职人员正确行使职权,权力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就能防范风险,造福人类;如果不正确行使,公权力被滥用或者放弃,不仅无法实现保护社会的目的,还反过来危害社会。所以,渎职犯罪的责任,应该落实在具体的公职人员身上。

2.惩贪不惩渎的思想对不对?

惩贪不惩渎思想集中体现在“为公犯法不是罪”这一句话上面。持这种观点的人把是否以权谋私来划分“为公”和“为私”的标准,贪污受贿是“为私”,所以是犯罪;失职渎职是“为公”,所以只是一般违规,是工作失误。平时,有些人总是很自信地说:我没吃钱,不怕你们查。或者说,我又没贪没占,怕什么?这种思想不仅十分错误,而且十分有害。

这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跟法治环境、舆论宣传导向有直接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形成把是否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利益作为判断职务行为罪与错的标准的惯性思维,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中国有一句老话:公生明,廉生威。公就是公正,公正就是履行职责的时候,不偏私,不亵渎,正确行使职权。这句话里,公正摆在廉洁前面的。公务员法也规定了公务员的基本义务是勤政和廉政。勤政就是忠于职守,充分履职;它的最低要求是不渎职失职。所以,只看到廉,没看到勤,是不正确的。我们上面也探讨了渎职失职所造成的危害后果。从危害后果看,勤政一定比廉洁更重要。当然,贪和渎都是原则性的东西,是工作和生活不可逾越的底线,很难说哪一样更为重要。但是,渎职罪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而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从这个意义来看,渎职比贪腐危害更大。

四、如何预防渎职犯罪

刚才我们探讨了职权的本质,以及不正确行使职权所包含的渎职犯罪隐患,我们已经从中找到防范渎职的答案。我们知道,权力的运行是制度和人的结合,防范渎职犯罪应该从制度和人两方面入手;合理的制度和高素质的执法者,就能保证职权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实现既定的社会管理目标。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建议:

1.忠于职守,廉政勤政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却非常重要。从人性修养角度,忠诚是一种善;从职业伦理角度,忠诚是公职人员最重要的素质。公职人员的忠诚,是认真行使职权,使权力运行符合其设定目的。自古以来,忠诚备受重视。在《论语·颜渊》篇里,记录着孔子的弟子子张请教如何从政的故事。孔子告诉子张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意思是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政令要忠诚。忠诚也是现代公职人员一项重要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12条规定了公务员的各种义务,这些义务可以统称为公务员的忠诚义务。

在某种意义上,忠诚可能比制度更重要。如果执行者有私心,再完善的制度也会偏离轨道;如果执行者随意抛弃,也将无法发挥作用。在这里,我们继续举一个有关他的例子。上次的例子千古流芳,这次的例子或许遗臭万年。英国有史以来,法官贪污渎职案为数不多,培根却是其中一个。1621年,大法官培根被控受贿、包庇等罪,经判决被免除一切官职。在审判他的法庭上,培根承认接受过不正当馈赠而故意枉法。他无奈地表白:“我意志薄弱,所以也沾染了时代的恶习。”从培根身上我们看到,一个人如果不能忠于职责,哪怕对渎职认识再深刻的法学家也不能免于渎职。

尤其是在制度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忠诚的价值就更为重要。忠于职守的公职人员,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理解和把握制度的意图,想方设法实现职权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忠诚并不是盲目的,不是忠于上级,而是忠诚于所执行职业的固有的价值。

2.健全完善机制

一是监督制约机制。内部监督制约缺失是诱发渎职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单位制定了方方面面的制度,唯独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比如,动态巡查制度是国土部门一项重要的制度;很多土地违法行为是通过动态巡查发现的。但有些单位在土地动态巡查制度规定上,存在重形式、轻监督的问题。对巡查职责、方法、频率等做了十分细致的规定,而对土地违法上报、处理和跟踪督促规定得比较原则粗略,也没有将土地违法处罚案件向群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规定,给暗箱操作留下空间。由于没有监督的压力,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处理不及时、不彻底,导致土地违法问题长期存在,不断扩大。等到土地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渎职罪也构成了,补救为时已晚。

二是加强执法机制。违法用地往往造成土地大面积破坏,或者形成违法建筑物,纠正比较困难,干扰阻力也比较大。必须根据案件的大小、案件的影响力、案件的涉诉力等情况,启动联合办案机制,对土地违法形成震慑力和整体合力,防止因纠正不力造成违法行为反弹,导致更大的破坏。

三是加强执法信息报告制度,以便单位领导和上级部门对执法情况进行跟踪督促,及时发现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要落实奖罚措施,避免违法信息报告迟缓。

3.提高执行能力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规范执法化水平的提高,国土部门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越来越多。对这些操作规程,要尽快做到“读懂、弄通、会用”,执行准确到位;如果不认真组织学习,一知半解,胡乱操作,反而加大渎职风险。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形势严峻。要十分重视提高基层国土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用人单位要经常组织业务培训,执法人员要主动进行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读了讲稿和心得,您是否有话对作者说?可以加作者QQ:913197584进行交流。您对反腐败、反渎职宣讲有什么独到的心得和见解?欢迎与专刊取得联系,我们的信箱是yfzwfzzk@163.com。

编辑:冯晓淑 fxs0914@163.com

篇5: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调查报告

近年来,职务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在社会上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加强对职务犯罪案件的研究, 透视发案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愈显重要。为了解掌握职务犯罪特点、原因, 以便提出有效预防对策措施, 我来到唐山市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处,在广泛听取意见、了解当事人思想动态、研读相关材料的基础上, 形成此调查报告。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家庭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处以行政处罚的犯罪。

一、职务犯罪的危害

首先,犯罪的直接后果十分严重。由于职务犯罪都是具有一定权力的人员实施的犯罪行为,这种行为具有欺骗性和隐蔽性,且这些人手中握有权力,能直接地、从表面上看来是合法地犯罪,因此犯罪比较容易得逞,这更会助长犯罪心理,实施更大的犯罪。近几年,我国职务犯罪一年比一年多,要案涉及的犯罪数额一年比一年大,都说明了这一问题。、职务犯罪直接后果严重,还在于罪犯实施犯罪行为后,往往将犯罪所得挥霍一空或携款潜逃,使追赃工作无法进行。即使对其绳之以法,但国家因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却无法弥补。

其次,职务犯罪毒化社会空气,腐蚀人的精神,使人道德沦丧。职务犯罪最大的危害在于对人的精神危害,对社会的腐蚀。职务犯罪多数表现为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权力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追逐的热点,并且对权力的认识产生了扭曲。一些人追逐权力,是为了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更多的私利,这样就形成了花钱买官,以权挣钱的恶性循环。

二、预防职务犯罪的意义

(一)预防职务犯罪可以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率上升的趋势

职务犯罪和其他一般的犯罪一样,它的发生有其社会原因。这种原因的产生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决定的,是任何阶级社会所无法回避的。特别是现阶段,生产力高速发展,与社会管理水平提高不相一致,一些发达国家个别社会管理职能存在权利制约的真空,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都处在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社会公共权力参与经济运行甚至参与再分配,在监督、制约体系上缺乏科学体系,必然产生职务犯罪。同时具体的职务犯罪也存在着偶然性的一面。因为没有天生的犯罪人,人的犯罪都是在后天的社会不良环境和主观的个人经历和心理调整不利等诸多因素,是可以通过预防的手段、措施加以影响和抑制,阻止犯罪的产生。正因为如此,我们所讲的预防不是意味着消除,从某一方面讲,预防实际上“控制”或“管制”犯罪的发生。预防犯罪的标志是违法犯罪率的下降或是犯罪率增长大趋势的减弱。预防旨在减少违法创所造成破坏的广度和严重性,旨在减少产生犯罪的机会,旨在影响潜在的犯罪或全体公众。因此,预防职务犯罪的正确定位应该在降低职务犯罪的发生率。

(二)预防职务犯罪有利于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职务犯罪是党风政风存在严重问题的直接体现,党风政风在我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党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关系到政府各项行政职能的正常运作,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危、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党风对社会风气起着主导作用,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代社会新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群众路线、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等,这种党风的端正带动了政风,也使社会风气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氛围。但改革开放以来,受社会转型、各种物质昨益、错误思想的影响,一些具有职务管理一定公共事务的人员经不起考验,腐败现象和职务犯罪有所上升,特别是近些年来有向社会各个领埋葬蔓延的趋势。这种现象对社会风气具有极坏的负面影响。人们的善良、相素、守法的思想和观念动摇了,社会的丑恶现象死灰复燃,违法犯罪必然上升。

在我国,预防职务犯罪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从端正党风、政风的角度深入工作,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党风政风的谦政建设,使他们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中央倡导的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发扬雷锋精神,提但艰苦朴素,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办实事,重塑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这样既达到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上升的目的,又能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三)预防职务犯罪有利于创造良好经济秩序

职务犯罪除了政治方面的危害之外,经济方面的危害也是相当严重的。一是职务犯罪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危害。从当前职务犯罪的发案特点看,不但犯罪数量上升,而且已经开始出现一种向大金额发展的趋势。80年代,职务犯罪1000元、2000元就可以立案,犯罪金额10000元就是大案。进入90年代,特别是修改后的刑法颁布实施以来,职务犯罪的立案标准,贪污受贿罪已经提到5000——10000元,挪用公款罪提高到10000—30000元。每年职务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发生在亏损国企的职务犯罪,由于职务犯罪使企业陷入困境,职工下岗,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二是职务犯罪把乱经济秩序。职务犯罪集中体现为一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徇私枉法式的犯罪现象。其中的“权”是对社会的管理权,特别是对国家在经济领域里的计划、调控、价格、招投标等项管理的权力,成为职务犯罪追逐的焦点。只要在这些领域中职务犯罪泛滥,那么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计划、调控方案就无法实施,市场“杠杆”就无法按经济规律发挥自然调节作用,就不能给进入市场的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就无法维持。

职务犯罪通过控制和降低犯罪率,直接减少职务犯罪给社会和企业造成的损失。同时,通过具体预防措施,促进国家加强参与经济的公共权力的管理,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严格市场经济的规范,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四)预防职务犯罪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党的十五大制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并且

明确指出“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就是要求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处理国家事务必须按照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规定进行。最近颁布实施的《行政许可法》,对政府行政权力的运行做了重加明确的界定,这结推进以法治国的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首先能够通过宣传教育的方法,促进各级政府机关和党政干部树立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依法执法、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通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觉地带头遵法守法,避免违反法律规定,违反法律程序的行为,带动全民法律意识和遵法守法意识的提高,自觉依照国家各项法律来规范自身行为,达到减少犯罪的目的。其次,通过预防职务犯罪措施的实施,可以从预防犯罪的角度,来完善公共权力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监督和制约,促进国家机关和工作人中依照完善、科学的具有预防职务犯罪机能的制度、程序依法行政、依法执法、依地办事,促进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进程。

三、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

预防职务犯罪是一种有利于民生的行为。预防职务犯罪就是指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和“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原则,认真履行预防职责,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预防和遏制职务犯罪。预防职务犯罪具体方法: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我市高度重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一是,纪委书记亲自抓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全市各项工作中;二是,年初制定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计划》,落实专人负责日常预防工作;三是加强了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将预防职务犯罪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人,主要领导带头抓督促和检查,提高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二)狠抓学习宣传,提高职能预防意识

首先,加强学习,研究自身预防工作重点,提高职能预防意识.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研究工作时,强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牢固树立执政为民,依法行政的理念.我市通过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形式,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党纪政纪,法律意识,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带动干部职工远离腐败,增强免疫力.通过学习,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防范意识和免疫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机关职工的职能预防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其次,结合自身职能,积极对工作人员开展专门的预防宣传教育.强化了对镇,村,社干部的法律法规培训,参训人数达400人次,参训率达100%,提高了全体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预防腐败的能力,强化了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党政网,宣传栏,报刊杂志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取得的成果.准时,积极参加县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的会议和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将会议精神和要求及时传达给干部职工,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积极配合县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及时报送相关数据和资料;与纪检,检察机关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解决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整合力,增强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三)开展预防调研,总结预防经验

一是我镇落实专人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调研,定期不定期地反映信息动态;二是认真总结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经验,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四)规范操作,强化监督

我市严格规范干部任用行为,从程序上杜绝了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严肃干部任用纪律,从操作上确保了选用好干部;加强对干部任用工作的监督,把扩大民主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自觉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在预防工作中发现涉嫌职务犯罪线索,及时向纪检,检察机关报送.四、预防职务犯罪存在的问题

(一)预防工作法律依据不足。

目前,我国《宪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只是原则性地赋予了检察机关预防犯罪的职责,并没有运行程序和规则的相应规定,预防机构的设立、职权和职责范围以及权利和义务等方面都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可供遵循。

(二)预防措施缺乏法律效力。

目前,检察机关进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主要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开展调查分析,提出预防对策研究,为领导机关完善决策服务;二是结合办案对职务犯罪多发领域、行业和部门在制度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提出“检察建议”;三是通过有关单位建章立制,提高抵御犯罪的能力。但是,以上三方面的措施都是缺乏法律效力的,不能保证预防工作的落实。

(三)预防犯罪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缺乏依法预防的观念,从而导致许多检察机关应当介入预防的重点工程或重大活动,检察机关反而被排除在外,这使得社会整体预防体系难以构建。导致实践中检察机关预防工作处于被动和孤立的势单力薄状态。

(四)对行政机关的预防工作难以开展。

目前,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的预防犯罪工作主要还是依附于打击犯罪,多由反贪部门以“检察建议”的方式进行事后预防,缺乏主动地开展。按照现行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要求,行政机关行政权力的运作已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对其中存在的“暗箱”操作问题、行贿问题,人民群众也是既无可奈何又深恶痛绝。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大力开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预防,已是众望所归。但是,由于法律没有赋予检察机关对行政规程和行政活动的“纠举权”,致使检察机关在行政机关开展预防工作裹足不前,不能理直气壮。

(五)对预防犯罪的概念理解不一。

由于立法上没有明确界定检察机关开展预防犯罪工作的职责范围,导致在实践中对预防犯罪的概念理解不一。有的超越职责搞预防,使预防范围无限扩大;有的借预防搞“共建”、拉赞助搞创收;有的只停留于法制宣传,流于形式。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思想体系。

首先要树立以预防为本,打防结合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形成“重预防、严打击”的局面。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没有打击的预防,是软弱无力的预防,没有预防的打击是漫无目的的打击。只有做到防中有打,打中有防,打防结合,才能有效遏止职务犯罪的蔓延。其次,要在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下,树立起整体预防的思想,既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又要运用法制宣传进行预防;既要运用专门机关的具体运作,又要调动社会组织的综合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真正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和综合治理工程来抓,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作用,真正形成党委领导、全社会参与、人大协调、政府支持、检察、纪检、监察共同作战的局面。

(二)完善预防职务犯罪立法。

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立法,是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全国人大应尽快制定《职务犯罪预防法》,确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法律依据和法律地位,明确预防职务犯罪的机构组织、职责、法律权限、预防措施、监督制约形式以及违法责任追究等,特别应注意赋予预防机构对行政机关等工作对象的“纠举权”,使这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强化检察建议的法律效力。

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对职务犯罪分子的思想演变轨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有关单位在机制、体制、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及薄弱环节有比较深切的感受,对职务犯罪的特点和规律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应当说检察机关开展预防犯罪的工作是独具优势的,其结合办案或履行职责所发出的检察建议是非常中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效果的。国家立法应当赋予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方面应有的强制力,以强化检察建议的法律效力。对检察建议中预防措施落实不力,存在漏洞的单位,检察机关有权令其整改,否则,一旦因此发生职务犯罪,除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外,还要追究单位领导的法律责任。

(四)完善预防犯罪的形式。

在解决了预防思想体系和预防措施、效力等根本问题后,原先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检察机关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开展预防工作:一是通过运用“纠举权”,定期或不定期审查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工作制度和运作程序,进行社会预防;二是结合办案发检察建议,进行个案预防;三是介入政府重大工程项目和政府采购、政府预算、政府收费、公务员招录、综合执法等重大活动进行同步预防;四是深入重点行业,进行系统预防;五是以各种形式进行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提高公民的斗争意识和公务人员的防范意识,进行普通预防。从而使预防工作形成点面结合、立体交叉、深入持久的格局,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务犯罪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只有理论联系实际,针对职务犯罪的特点,分析其成因,采取有效对策,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这个“政治之癌”。惩治腐败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相信在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不断推进,公务员队伍将会更加廉洁,政治将会更加民主和谐,社会将

篇6:职务犯罪预防处部门职责

我叫**,男,今年38岁,我报名参加竞争的岗位是职务犯罪预防处副处长。我认为我竞争这一岗位有我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自从1983年参加工作至2000年一直在反贪部门工作了将近18年,1988年被任命为助检员,其中1993年至1995年,在税务局综合治税办公室搞了3年综合治税工作;2000年至2001年调到控申处工作,搞了两年举报线索初查工作(其中2001年初至9月份,借调到高检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工作9个月);2003年3月至今,在院行政处工作。在我的工作经历中,绝大多数的工作时间是在与职务犯罪打交道。在反贪部门,我办理过大量的、形形色色的经济犯罪案件,积累了与职务犯罪作斗争的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对具有特殊主体身份的职务犯罪案件,每办结一案,我除了总结该案在查办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以外,在回味每一件案件的产生根源时,结果往往会使自己深深的陷入到一种茫然和困惑中,产生了许多的不解和疑问。为什么我们办理了如此多的职务犯罪案件,社会风气却并未因此而好转?腐败现象反而越打越多?高级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层出不穷。经过思索,我逐渐的认识到,我们打击经济犯罪的目的和手段上有些脱节,打击职务犯罪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教育大多数人引以为戒,从而减少或杜绝类似案件的发生。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自己深刻的认识到:惩治腐败只靠查办案件,一味的打击职务犯罪是不够的,那只是治标,而遏制腐败,就必须加强职务犯罪的预防,这才是治本。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搞好综合治理,这是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根本方针。

下面我谈一下对职务犯罪预防处今后工作的基本设想:

首先,在对本部门的管理上,要紧密团结在院党组和主管领导的周围,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等日常工作,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贯彻上级领导指示精神,服从组织,狠抓管理,求真务实,团结高效,开拓创新。在对人的管理上,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主动倾听群众意见,关心干警疾苦,切实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坚持原则,敢于管理,不徇私情,不搞一团和气,要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合理安排和使用干部,进一步规范量化考核管理制度,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团结本处一班人,在院党组和主管检察长的带领下,开创我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新局面,争取在近年挺进全市先进行列而努力。

在业务建设方面,主要应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党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文化教育卫生系统、金融管理部门和市政城建和大中型国有企业等系统的职务犯罪预防网络,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与各预防网络单位确立定期联系制度和专项宣传活动,比如为系统预防网络单位讲授法制课,组织网络单位参加竟答预防职务犯罪知识竞赛,帮助预防网络单位内部建立各种形式的板报、墙报和宣传栏,编辑出版职务犯罪预防内部期刊,向预防网络单位发放,并计划在我任职期间建立职务犯罪预防电脑网站,利用高科技手段发布、交流职务犯罪预防信息,使我们与社会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

通过预防职务犯罪网络系统,不仅可以拓展职务犯罪案件的来源,而且可以通过定期联系制度,及时得到发案单位以及上级机关的意见反馈,我们将本着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及时调整侦查方案,尽可能减小因办案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我们要在开展个案预防的制度上、规范上、落实上和效果上狠下功夫,并将此项工作自觉纳入执法执纪和纪律作风整顿以及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工作部署中,要办结的所有案件必须作到“一案一建议,一建议一整改,一整改一反馈”,不断提高个案预防的社会效果。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根据本辖区内的实际状况,制定出我院职务犯罪预防处的预防工作重点,再根据预防重点,结合典型案例,在辖区内全面开展教育、清理、整顿工作,并结合党风廉正教育,认真开展反腐倡廉、廉洁自律和遵纪守法等预防职务犯罪教育。针对犯罪预防的重点行业和部门特点,进一步整改存在的问题,制定监管办法等,同时将书面形式的意见反馈制度化、规范化,以期逐渐达到本辖区内的重点行业和部门少发案或不发案的长远效果。另外我还准备结合本辖区的敏感部门、岗位和重点行业的特点,通过检察建议,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将检察建议作为履行检察职能的重要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检察建议的作用。

三、关于社会化预防的问题。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反腐败工作方针,按照“关口前移,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方针和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不懈的开展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认真查办案件的同时,把进一步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作为从源头上防止和解决腐败问题的治本措施,建立预防职务犯罪网络,综合全社会的力量搞好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同时坚持“党委领导,党政共管,部门齐抓,群众参与,形成合力”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从组织上保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统一领导。在落实上我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围绕区委、区政府、市检院和院党组的中心工作,深入调查研究,提出预防对策;加强宣传教育,扩大社会效果,有计划、分步骤、多渠道的开展职务犯罪预防的宣传活动,引导预防网络单位的干部群众共同参与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工作;发挥专业职能,抓好四大预防:A、加

大打击职务犯罪力度,搞好特殊预防;B、围绕重点工程,搞好同步预防;C、结合行业特点,搞好行业预防;D、结合具体办案,搞好个案预防。

2、围绕工作大局,确立预防重点;深入调查研究,提出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扩大社会效果;强化工作力度,规范预防工作,努力为领导当好参谋。

3、根据中央、北京市和区委、市检院反腐败斗争的任务要求,协调联系上级与我院反腐败、预防工作的重大事项;督促网络单位将预防职务犯罪、开展宣传教育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形成信息沟通,工作协调,线索排查,法制宣传等责任制度,使广大干部群众防范职务犯罪的意识有明显提高,使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篇7:地税部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思考

一、抓领导,认真落实预防职务犯罪责任制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能否开展好,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实行与税收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总结、同评比、同奖惩,做到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具体工作中要强化领导责任,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把反腐倡廉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分管领导及科室负责人,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领导责任制,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带好班子成员,管好每一位干部职工,从而形成党组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干部积极参与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局面,使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落到实处。

二、抓教育,引导税务干部增强预防职务犯罪意识

政治上的坚定,取决于信念上的坚定;作风上的清廉,来源于思想上的清醒。因此,一要坚持正面灌输。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把抓好反腐倡廉教育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指标,做到学习有计划、辅导有人员。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教学与自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集中培训,举办讲座、个人自学,请当地检察院的同志为干部职工讲解预防职务犯罪知识,并进行案例分析,使干部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罪与非罪的界限,从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二要注重典型示范。经常组织职工学习典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先进事迹,注重发现、培养、树立和宣传本单位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干部,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纳税人提供高效、快捷、文明、优质的服务。三要对比反思。利用节日和纪念日之机,举行为革命烈士扫墓、重温入党誓词、听老党员、老红军、老模范报告会、座谈会,引导干部比过去,看现在,想未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革命传统教育,使之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做到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四要搞好反面警示。以公布的重大案件、案例为教材,以案说法,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干部开展“人该怎样做,法该怎样执,权该怎样用”的大讨论。教育干部正确对待职务,解决好依法行政问题;正确对待权力,解决好怎样用权问题;正确对待人生,解决好价值取向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五要强化自我教育。督促干部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找差距,摆表现,挖根源,谈危害,并把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向“八小时”之外、家庭及社会延伸,使干部不仅在工作圈,而且在生活圈、社交圈和娱乐圈都能够慎独自省。通过系列教育,使每个干部都做到:珍惜工作岗位、珍惜执法权力、珍惜集体荣誉、珍惜个人前程、珍惜家庭幸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预防职务犯罪的“免疫力”。

三、抓机制,根除滋生职务犯罪的土壤和条件

预防职务犯罪应着力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一是深化征管改革,合理分解税收执法权,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建立征、管、查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新征管格局,防止以权谋私行为发生。二是以税收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形成科技加管理机制。全面推行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的运用,所有税源和纳税户都纳入微机管理,实行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会统核算和稽查选案全方位监控,避免税务人员收“人情税”、“关系税”和擅自减免税问题发生。三是全面推行公开办税,形成公开透明机制。一方面公开税收政策法规、纳税程序、税收处罚标准和个体工商户“双定”税负,实行“合议制定税”,防止暗箱操作。另一方面,对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实行“首问责任制”、“行政不作为追究制”和“限时办结制”,从而使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成为地税干部的自觉行动。四是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形成执法责任追究机制。推行税务稽查错案责任追究和税务征管差错责任追究,对违反工作制度和执法程序,造成执法过错的人员,加大处罚力度,有效地杜绝收人情税、以税谋私、“吃、拿、卡、要、报”的行为。

四、抓制约,在职务犯罪的发生环节上加强防范

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是税务部门最重要的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问题发生。因此,一要加强对行使税收执法权上职务犯罪的预防。将征收、管理、稽查职能进行分离,分解权力,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实行政务公开,为预防职务犯罪创造条件。二要加强对行使行政管理权上职务犯罪的预防。在人事管理上,强化对干部任免的监督,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上岗;在财务管理上,强化对财务资金管理使用、基建工程审批、大宗物品采购的监督,实行招投标制度。通过强化监督制约,最大限度减少税收执法自由裁量权和随意性,三要认真分析税收征管各环节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积极探索职务犯罪规律和特点,制定对策和办法,做到及时防范、防止税务干部滥用权力而导致职务犯罪。

五、抓监督,充分发挥各种监督网络的制约作用

强化监督是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环节。针对预防职务犯罪对象的不同层次和特点,一是强化党内监督。认真执行党员民主生活会、支部会等党内生活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党的先进性,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内部监督的作用,着力解决廉洁从税等问题。二是强化职业监督部门的监督作用。审计部门、检察院等部门都是专门的监督机关,地税部门要与他们共筑预防职务犯罪的“防火墙”,如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认真整改还要杜绝再犯。要与检察院联合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签定预防职务犯罪协议书,经常交流工作情况。在这些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共同做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三是强化社会监督。通过聘请特邀义务监督员,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组织监察人员深入企业、纳税个体户走访,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问卷调查,发放廉政监督卡等形式,从外部对税务人员进行监督。四是加强舆论监督。通过民主评议行风,借助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公布举报监督电话,对税务干部各方面行为进行监督,从而形成监督合力。五是加强纪律监督。对不同岗位的干部行使的事权、财权进行执法监察,配合法规部门抓好每年的执法监察检查,配合计财、税管抓好发票和税票的内查外核工作。六是建立干部违纪举报制度,认真开展信访调查工作,及时掌握违纪情况和案件线索,全方位防止有法不依,为税不廉问题的发生。

六、抓创建,营造预防职务犯罪的地税文化氛围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健康有益的文化、文体活动,打造地税文化品牌,展示地税人“依法治税、廉洁高效、笃信好学、勇于创新”的新形象,创造轻松、活泼、健康、向上的局面,让地税干部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增强凝聚力、战斗力,为做好预防职务犯罪打下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七、抓查处,把职务犯罪现象消灭于萌芽状态

上一篇:西伯利亚蓝钟花怎么养比较好下一篇:适量运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