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悲怀其二》的诗词评析

2024-05-03

《遣悲怀其二》的诗词评析(精选2篇)

篇1:《遣悲怀其二》的诗词评析

往昔曾经戏言我们身后的安排,如今都按你所说的`展现在眼前。

你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你的针线盒我珍存着不忍打开。

因怀念你我对婢仆也格外怜爱,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

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共苦夫妻死别更觉哀痛。

篇2:《遣悲怀其二》的诗词评析

一.悼亡诗和元稹的《遣悲怀三首》

悼亡诗是指生者用诗歌的形式来传递心曲, 以纪念或表达对已亡人的哀思为主旨的诗作。悼亡诗的发展和演进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蒋寅先生曾在《悼亡诗写作范式的演进》中, 详尽地论述了悼亡诗的起始及其发展过程。

元稹《遣悲怀三首》是悼亡诗中的精品, 其所以能成为悼亡诗的代表, 和他于平淡中见新奇的笔法是分不开的:

谢公最小偏怜女, 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 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 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 与君营奠复营斋。

———《元稹集》 (3)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 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先叙说妻子由名门下嫁自己实含莫大委屈, 继写夫妻生活中的艰辛。妻子用自己的陪嫁换钱给诗人置衣买酒, 并辛勤劳作将飘落的枯叶作以薪炊。这几句以生活中的琐事来反衬妻子的温柔善良、安于清贫, 但越是这样简单事件的细写越能看出诗人的思念之情。最后写自己现在“俸钱过十万”却不能与妻子共享的遗憾。可以看出诗人虽语出平和, 内心深处却满是凄苦。

昔日戏言身后意, 今朝皆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 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 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集》

第一首以悲凉的基调结束, 第二首承接这种悲凉。借以前的玩笑而今成真来表达佳人音容犹存而人已不在的孤寂与悲凉。将妻子之物赠与它人、哀怜妻子婢仆等都是怀念妻子之举。接下来的梦中送钱, 似乎荒唐, 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 但梦醒之后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 诗人似已无自赎之途。最后以“贫贱夫妻百事哀”道出:夫妻死别本就是人生一大悲凉, 而自己对昔日的患难妻子就更是多了一份歉疚。

闲坐悲君亦自悲, 百年多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 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 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集》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 承上启下。无事的时候总是会忆及妻子, 想起妻子悲苦的一生, 同时也为自己而悲哀。由邓攸善良却无子嗣而知人生的很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 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死后在幽冥之下再做夫妻, 而这种虚无缥缈的幻想, 是难以指望的, 只能永夜不眠不休, 以此来报答妻子与自己在一起所遭受过的苦难。三首诗由以前到现在、由回忆到现实, 可以说:点点滴滴皆是泪, 字字句句都是情。

二.《遣悲怀三首》的思想内涵

元稹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贞元十九年, 二十五岁的元稹大约由为《莺莺传》配作《莺莺歌》的、同时又为韦夏卿所“知遇”的李绅拉合, 娶太子宾客韦夏卿季女韦丛为妻。 (4) 七年后, 韦氏去世, 元稹为了表达哀思写下许多缅怀之作。《遣悲怀三首》透露的是一种深深的悲凉和遗憾, 是对妻子离开人世不能享受此时富贵的无奈和心酸。

第一首以谢安宠爱侄女谢道韫和战国时齐国贫士黔娄的典故, 来写妻子的出身高贵及嫁于自己后所遭受的各种苦难, 为诗人衣物的操持、酒食的忙碌, 事皆为琐事, 但情全是真情, 以至诗人现在“俸钱过十万”却不能共享更令诗人愁肠百结。对于家无余财、身无长物的元稹来说, 能娶到韦丛这样的名门闺秀不能不说是一种运气, 是对元才子内心世界的一种安慰。“与君营奠复营斋”更是语出平淡, 却极尽凄苦。这里所悲叹的是一种惋惜、一种无奈。

第二首以昔日的戏言和今日的真实情况作对比, 更衬托出一种悲凉和寒意。怕睹物思人于是将妻子的衣物都送与他人, 但是那些针线之类的却实在是不忍再做处理, 送人觉得不如留些念想为好, 留下又觉得难以排解思念之情, 真是矛盾到了极点。如今不能对妻子做任何的补偿, 似乎对她的奴仆好一点能聊作安慰, 但也仅仅是自我意识的心理麻醉, 清醒过来还是觉得没有实际的意义, 于是即便是在梦里也会想尽办法的对妻子好。最后不得不停留在夫妻死别是人人都会经历的事情, 想以此来做心里的最大开解, 但不由地又落脚于“贫贱夫妻百事哀”上, 第一首所历数的种种贫贱之事, 由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 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第三首承接前两首, 既已不能以任何方式来对妻子进行补偿, 所以一旦闲暇下来就会悲君之早逝, 也会哀怜自己之无常。然后以邓攸无子写出妻子也是只给自己留下一个女儿没有儿子, 这更是加深了诗人的一重悲伤。潘岳的典故让诗人同样觉得对妻子已无弥补之法, 即便能像潘岳写出不世华章也只能聊作安慰。于是“惟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似乎是最好的、最无可奈何的举措。

世人对元稹颇多微词, 认为他本身是一种巧婚和薄幸, 他和韦丛的婚姻是为了借助岳父韦夏卿的势力上位, 并列举诸多情状以作说明:把《莺莺传》当作元稹的自传性质的作品来否定他的人品;拿元稹和薛涛的情事来表明他的不专情, 一说元稹应对薛涛的终身未嫁承担主要责任 (5) , 而吴伟斌先生认为“元稹与薛涛既没有私会, 也没有唱和” (6) 。笔者认为无论这些事情的真相如何, 这些文学的外部研究只能止于其人, 而不能推广到作者的作品, 不能“对作品本身的分析极不重视, 反而把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对环境及背景的研究上” (7) , 更不能否定其《遣悲怀三首》在诗歌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

三.元稹悼亡诗的艺术成就

《遣悲怀三首》这组诗起始并不为世人所知, 直到孙洙将其编入《唐诗三百首》 (8) 才开始广为流传。悼亡诗发展到唐代, 把生活琐事纳入诗内已是很普通的事情, 但这并不影响元稹在这方面的出彩。元稹悼亡诗的艺术成就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精选琐事, 表达挚情。元稹的悼亡诗也有浪漫式的抒情, 如“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但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高度典型化的细节选择和概括力极强的抒情力量。 (9) 如无衣搜荩箧、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落叶添薪,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琐事, 也是大多贫寒人家的正常生活, 但对于出身名门的韦丛, 这些都已显得不平常了, 这也正是引起诗人无尽愧疚之由。再“俸钱过十万”与初嫁时的“百事乖”相比, 可以说在物质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昔人已去。这种精选的细节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共鸣效应。

其次, 适当用典, 凝练概括。《遣悲怀三首》并没有大篇的引用典故, 但所用之典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这些典故极其精当、恰如其分。如以谢公偏怜女写妻子出身高贵、以自嫁黔娄说自己身份寒微、以邓攸无子惋惜妻子命苦不能留下儿子、以潘岳悼亡说自己对妻子深情无以为报, 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全诗的悲情效果, 更是起到了凝练和概括的作用。

再次, 情在言外, 意于曲中。《遣悲怀三首》可以说只讲现实, 不谈风月, 诗中没有浓情蜜意, 只于日常事务的描写中让人觉得情义满怀, 可以说是情在言外;其相思也是在一些对自己现状的描绘中表达了出来, 典故的委婉和含蓄也充分体现了古典诗词的凄美, 可以说意于曲中。

《遣悲怀三首》表现的是诗人对亡妻思念的真挚感情, 引发了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 也是这组诗得以流传广远的根本。清代蘅塘退士孙洙曾说:“古今悼亡诗充栋, 终无能出此范围者, 勿以浅近忽之。” (10) 虽然这是组悼亡诗, 但在美学上也体现了元稹时期中晚唐诗人的心境和意绪。

摘要:悼亡诗的发展由来已久, 元稹的《遣悲怀三首》是其成熟的显著标志, 其后虽仍不断有佳作呈世, 但大多也是在其范围内的反复咏唱, 而无出其右者。本文将就《遣悲怀三首》为例, 从其思想内涵入手, 通过分析其对琐事的细写、典故的运用、情意的表达等来探讨元稹悼亡诗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元稹,悼亡诗,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①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3) :104.

②莫砺锋.关于元稹<遣悲怀三首>的争论[J].文史知识, 2011 (3) :48-53

③唐·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7) .

④吴伟斌.元稹评传[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8 (3) :43

⑤张蓬舟·薛涛诗笺·薛涛传·元薛姻缘[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9) .

⑥吴伟斌.元稹考论[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8 (3) :233.

⑦[美]勒内·韦列克、奥斯丁·沃伦.文学理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8) -155.

⑧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5 (1) .

⑨蒋寅.悼亡诗写作范式的演进[J].安徽大学学报, 2011 (3) :1—10.

上一篇:关于青春的美文:唏嘘那逝去的青春下一篇:施工小结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