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及赏析

2024-05-24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及赏析(精选5篇)

篇1: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及赏析

遣悲怀三首·其一_元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唐代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荩箧一作:画箧)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译文

你如同谢公最受偏爱的女儿,嫁给我这个贫士事事不顺利。

你见我没有衣衫就在箱子找,你拔下金钗因我相求而买酒。

你用野蔬充饥却说食物甘美,你用落叶作薪你用枯枝做炊。

如今我高官厚禄你却离人间,为你寄点延请僧道超度士灵。

注释

谢公东晋宰相谢安,他最偏爱侄女谢道韫。

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

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泥:软缠,央求。

藿:豆叶,嫩时可食。

奠:祭奠,设酒食而祭。

赏析

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约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这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

篇2: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及赏析

你见我没有衣衫就在箱子找,你拔下金钗因我相求而买酒。

你用野蔬充饥却说食物甘美,古槐落叶当柴也无怨无悔。

篇3: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及赏析

一.悼亡诗和元稹的《遣悲怀三首》

悼亡诗是指生者用诗歌的形式来传递心曲, 以纪念或表达对已亡人的哀思为主旨的诗作。悼亡诗的发展和演进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蒋寅先生曾在《悼亡诗写作范式的演进》中, 详尽地论述了悼亡诗的起始及其发展过程。

元稹《遣悲怀三首》是悼亡诗中的精品, 其所以能成为悼亡诗的代表, 和他于平淡中见新奇的笔法是分不开的:

谢公最小偏怜女, 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 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 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 与君营奠复营斋。

———《元稹集》 (3)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 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先叙说妻子由名门下嫁自己实含莫大委屈, 继写夫妻生活中的艰辛。妻子用自己的陪嫁换钱给诗人置衣买酒, 并辛勤劳作将飘落的枯叶作以薪炊。这几句以生活中的琐事来反衬妻子的温柔善良、安于清贫, 但越是这样简单事件的细写越能看出诗人的思念之情。最后写自己现在“俸钱过十万”却不能与妻子共享的遗憾。可以看出诗人虽语出平和, 内心深处却满是凄苦。

昔日戏言身后意, 今朝皆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 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 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集》

第一首以悲凉的基调结束, 第二首承接这种悲凉。借以前的玩笑而今成真来表达佳人音容犹存而人已不在的孤寂与悲凉。将妻子之物赠与它人、哀怜妻子婢仆等都是怀念妻子之举。接下来的梦中送钱, 似乎荒唐, 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 但梦醒之后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 诗人似已无自赎之途。最后以“贫贱夫妻百事哀”道出:夫妻死别本就是人生一大悲凉, 而自己对昔日的患难妻子就更是多了一份歉疚。

闲坐悲君亦自悲, 百年多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 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 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集》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 承上启下。无事的时候总是会忆及妻子, 想起妻子悲苦的一生, 同时也为自己而悲哀。由邓攸善良却无子嗣而知人生的很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 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死后在幽冥之下再做夫妻, 而这种虚无缥缈的幻想, 是难以指望的, 只能永夜不眠不休, 以此来报答妻子与自己在一起所遭受过的苦难。三首诗由以前到现在、由回忆到现实, 可以说:点点滴滴皆是泪, 字字句句都是情。

二.《遣悲怀三首》的思想内涵

元稹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贞元十九年, 二十五岁的元稹大约由为《莺莺传》配作《莺莺歌》的、同时又为韦夏卿所“知遇”的李绅拉合, 娶太子宾客韦夏卿季女韦丛为妻。 (4) 七年后, 韦氏去世, 元稹为了表达哀思写下许多缅怀之作。《遣悲怀三首》透露的是一种深深的悲凉和遗憾, 是对妻子离开人世不能享受此时富贵的无奈和心酸。

第一首以谢安宠爱侄女谢道韫和战国时齐国贫士黔娄的典故, 来写妻子的出身高贵及嫁于自己后所遭受的各种苦难, 为诗人衣物的操持、酒食的忙碌, 事皆为琐事, 但情全是真情, 以至诗人现在“俸钱过十万”却不能共享更令诗人愁肠百结。对于家无余财、身无长物的元稹来说, 能娶到韦丛这样的名门闺秀不能不说是一种运气, 是对元才子内心世界的一种安慰。“与君营奠复营斋”更是语出平淡, 却极尽凄苦。这里所悲叹的是一种惋惜、一种无奈。

第二首以昔日的戏言和今日的真实情况作对比, 更衬托出一种悲凉和寒意。怕睹物思人于是将妻子的衣物都送与他人, 但是那些针线之类的却实在是不忍再做处理, 送人觉得不如留些念想为好, 留下又觉得难以排解思念之情, 真是矛盾到了极点。如今不能对妻子做任何的补偿, 似乎对她的奴仆好一点能聊作安慰, 但也仅仅是自我意识的心理麻醉, 清醒过来还是觉得没有实际的意义, 于是即便是在梦里也会想尽办法的对妻子好。最后不得不停留在夫妻死别是人人都会经历的事情, 想以此来做心里的最大开解, 但不由地又落脚于“贫贱夫妻百事哀”上, 第一首所历数的种种贫贱之事, 由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 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第三首承接前两首, 既已不能以任何方式来对妻子进行补偿, 所以一旦闲暇下来就会悲君之早逝, 也会哀怜自己之无常。然后以邓攸无子写出妻子也是只给自己留下一个女儿没有儿子, 这更是加深了诗人的一重悲伤。潘岳的典故让诗人同样觉得对妻子已无弥补之法, 即便能像潘岳写出不世华章也只能聊作安慰。于是“惟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似乎是最好的、最无可奈何的举措。

世人对元稹颇多微词, 认为他本身是一种巧婚和薄幸, 他和韦丛的婚姻是为了借助岳父韦夏卿的势力上位, 并列举诸多情状以作说明:把《莺莺传》当作元稹的自传性质的作品来否定他的人品;拿元稹和薛涛的情事来表明他的不专情, 一说元稹应对薛涛的终身未嫁承担主要责任 (5) , 而吴伟斌先生认为“元稹与薛涛既没有私会, 也没有唱和” (6) 。笔者认为无论这些事情的真相如何, 这些文学的外部研究只能止于其人, 而不能推广到作者的作品, 不能“对作品本身的分析极不重视, 反而把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对环境及背景的研究上” (7) , 更不能否定其《遣悲怀三首》在诗歌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

三.元稹悼亡诗的艺术成就

《遣悲怀三首》这组诗起始并不为世人所知, 直到孙洙将其编入《唐诗三百首》 (8) 才开始广为流传。悼亡诗发展到唐代, 把生活琐事纳入诗内已是很普通的事情, 但这并不影响元稹在这方面的出彩。元稹悼亡诗的艺术成就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精选琐事, 表达挚情。元稹的悼亡诗也有浪漫式的抒情, 如“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但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高度典型化的细节选择和概括力极强的抒情力量。 (9) 如无衣搜荩箧、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落叶添薪,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琐事, 也是大多贫寒人家的正常生活, 但对于出身名门的韦丛, 这些都已显得不平常了, 这也正是引起诗人无尽愧疚之由。再“俸钱过十万”与初嫁时的“百事乖”相比, 可以说在物质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昔人已去。这种精选的细节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共鸣效应。

其次, 适当用典, 凝练概括。《遣悲怀三首》并没有大篇的引用典故, 但所用之典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这些典故极其精当、恰如其分。如以谢公偏怜女写妻子出身高贵、以自嫁黔娄说自己身份寒微、以邓攸无子惋惜妻子命苦不能留下儿子、以潘岳悼亡说自己对妻子深情无以为报, 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全诗的悲情效果, 更是起到了凝练和概括的作用。

再次, 情在言外, 意于曲中。《遣悲怀三首》可以说只讲现实, 不谈风月, 诗中没有浓情蜜意, 只于日常事务的描写中让人觉得情义满怀, 可以说是情在言外;其相思也是在一些对自己现状的描绘中表达了出来, 典故的委婉和含蓄也充分体现了古典诗词的凄美, 可以说意于曲中。

《遣悲怀三首》表现的是诗人对亡妻思念的真挚感情, 引发了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 也是这组诗得以流传广远的根本。清代蘅塘退士孙洙曾说:“古今悼亡诗充栋, 终无能出此范围者, 勿以浅近忽之。” (10) 虽然这是组悼亡诗, 但在美学上也体现了元稹时期中晚唐诗人的心境和意绪。

摘要:悼亡诗的发展由来已久, 元稹的《遣悲怀三首》是其成熟的显著标志, 其后虽仍不断有佳作呈世, 但大多也是在其范围内的反复咏唱, 而无出其右者。本文将就《遣悲怀三首》为例, 从其思想内涵入手, 通过分析其对琐事的细写、典故的运用、情意的表达等来探讨元稹悼亡诗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元稹,悼亡诗,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①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3) :104.

②莫砺锋.关于元稹<遣悲怀三首>的争论[J].文史知识, 2011 (3) :48-53

③唐·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7) .

④吴伟斌.元稹评传[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8 (3) :43

⑤张蓬舟·薛涛诗笺·薛涛传·元薛姻缘[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9) .

⑥吴伟斌.元稹考论[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8 (3) :233.

⑦[美]勒内·韦列克、奥斯丁·沃伦.文学理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8) -155.

⑧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5 (1) .

⑨蒋寅.悼亡诗写作范式的演进[J].安徽大学学报, 2011 (3) :1—10.

篇4:元稹《遣悲怀(其一)》阅读答案

4.末句中的“复”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3.①看见丈夫没有衣服穿,就在草编的箱子里翻找;(2分)②丈夫缠住她要酒喝,她拔下金钗换钱买酒;(2分)③她眼巴巴地仰望古槐,靠它添些落叶当柴草(1分)。

篇5:元稹《遣悲怀》赏析

谢公最小偏怜女, 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 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 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 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 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 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 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 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 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 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字蕙丛)所写的三首七言律诗。韦氏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XXX*,二十岁时嫁与元稹。七年后,即元和四年(809)七月,韦氏去世。此诗约写于元和六年前,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还能为妻子做些什么呢?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为什么“自悲”呢?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又有多长时间呢!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不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飘渺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遣悲怀三首》,一个“悲”字贯穿始终。悲痛之情如同长风推浪,滚滚向前,逐首推进。前两首悲对方,从生前写到身后;末一首悲自己,从现在写到将来。全篇都用“昵昵儿女语”的亲昵调子吟唱,字字出于肺腑。诗人善于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意思,用极其质朴感人的语言来表现。诸如“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等,无不浅俗之极,也伤痛之极。再如“泥他沽酒拔金钗”的“泥”字,末两句中的“长开眼”与“未展眉”,都是不加修饰的本色语言,状难写之景十分逼真,写难言之情极为自然。在取材上,诗人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事情虽小,但都曾深深触动过他的感情,因而也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叙事叙得实,写情写得真,写出了诗人的至性至情,因而成为古今悼亡诗中的绝唱。

上一篇:我的自述_小学作文下一篇:写小学毕业的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