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无题·其二》

2024-04-30

唐诗之《无题·其二》(通用5篇)

篇1:唐诗之《无题·其二》

无题四首(其二)

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

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

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

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篇2:唐诗之《无题·其二》

《无题·其一》

作者: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注解】:

1、凤尾香罗:凤纹罗;罗:绫的一种。

2、顶:指帐顶。

3、扇裁:指以团扇掩面。

【韵译】:

织着凤尾纹的绫罗,薄薄重重;

碧纹的圆顶罗帐,我深夜赶缝。

那回邂逅,来不及用团扇掩盖;

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

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烛尽;

却无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红。

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

怎能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

【评析】:

这大概是抒写一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和长相思的苦闷心情。诗的首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表现她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颔联回忆最后一次邂逅的情状,表达她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回味的复杂心情。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廖,春光已尽,石榴花开,所思之人断无消息。表达了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和感伤之情。尾联写日夜思念的人,或许相隔非远,只是咫尺天涯,无缘会合罢了。诗活用了曹植的《七哀诗》中“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的名句,表达会合难期之苦。诗中所流露的感情真挚而深厚。看来女主人公似乎是单相思。虽然相思无望,然而追求却十分执着。正是这种纯情,这种痴情,赋予诗歌强烈的感染力。

此诗或以为是写男子思念女方的。象这样的艳情诗,本来就很难揣摩的。

篇3:论李商隐无题诗艺术魅力之所在

李商隐有报国济世之才, 但始终不能施展。正如崔珏《哭李商隐》诗云:“虚负凌云万丈才, 一生襟抱未曾开。”这使后人为之叹惜。但他在文学上, 尤其在诗歌造诣上却颇为后人激赏。

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之泛, 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接触现实、关心民计民生的诗;一类是表现自己不幸遭遇, 特别是怀才不遇的诗, 其中“无题诗”尤其引人注目。那么, 李商隐的无题诗何以能令人百读不厌呢?我认为, 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诗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可信, 感情诚挚深沉;诗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意象含蓄蕴藉;在表现手法上有其独特新颖的特点, 等等。下面, 就从李商隐无题诗的这几个方面对文题展开论述。

周介人在《创作论从政治性到认识性到审美性的发展》一文中说:“艺术和科学一样, 其任务在于通过现象揭示生活的本质, 因而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诗歌艺术也是这样, 必须以“真”作为根本,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指出:“诗可数年不作, 不可一作无真。”高尔基也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 永远是灵魂的歌。” (《文学书简》) 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事实, 就是诗歌创作必须依靠生活的真实, 必须反映心灵的真情。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真实是诗歌创作的规律。晚唐的著名诗人李商隐, 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 在无题诗的创作中, 紧紧扣住一个“真”字, 构设了种种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 表达了诗人心中各种复杂的真情。

艺术形象是文艺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构成单位, 艺术的魅力也就是形象的魅力。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描绘的种种形象都显得真实可信, 使读者在玩赏吟味时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 因而诗歌表现出一种“引人入境”的迷人力量。通常说, 艺术形象是以人为中心的一幅具体生动的、概括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社会生活图像。所以, 它并非纯客观的, 也不是完全主观的, 而应该是主观与客观两者的统一。客观上, 它是作家揭示生活的真实性;主观上, 它又表现为幻觉的真实, 想象的真实。反映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 首先是诗中刻画了彷徨求索的形象, 客观上反映了诗人的自身, 从而揭示了生活的真实。

如《银河吹笙》:“怅望银河吹玉笙, 楼寒院冷接平明。重衾幽梦他年断, 别树羁雌昨夜惊。月榭故香因雨发, 风帘残烛隔霜清。不须浪作缑山意, 湘瑟秦箫自有情。”诗一开始便展开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描绘:当天色将明之际, 月冷烟笼, 一片玉笙吹起, 惊醒了孤栖的雌鸟, 也惊醒了自己, 这是眼前的怅望。而从眼前的怅望回思不久前的“梦断”, 就更同情“羁雌”之苦, 更感楼院的寒冷了。特别是“月榭故香因雨发, 风帘残烛隔霜清”两句描写得更细致。“月榭故香”, 雨后花香, 萦人梦寐, 使久离京都, 将远赴蜀川的诗人, 想起印证年华的“一树浓姿”, 而产生了梦断香消的感受。而当诗人梦醒之际, 近处是风帘拂动, 烛焰飘摇, 远处是霜露苍苍。烛光霜色相互辉映, 一明一暗。诗人通过这样微妙的感受, 展现了人物如痴如醉的感情。通过这样细微的感受, 塑造了一个彷徨求索的艺术形象, 通过艺术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著之情。

像这样的诗例, 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并不少见, 这就说明, 诗歌的艺术形象在表现自身方面是真实可感的。除此之外, 诗中所表现的形象还在主观上反映了想象、幻构的真实, 同样可以给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

比如《无题》“相见时难”篇, 这是一首抒写绵长相思并表示对爱情执著追求的决心的名诗。诗人是这样吟叹相思之苦和对爱情向往之心的:正当暮春时节, 又遭逢难堪的离别, 因为相见既难, 更觉离别时难舍难分。春蚕吐到最后一根丝生命才告终结;红烛结成灰烬泪水才流干———要不相思, 除非自己身死。诗人深致怜惜之情, 并希望她保重。末联, 希望有人为诗人传递他苦心相思的消息。

男女爱悦乃成相思, 也许每个成年人都有过这种体验。李商隐能把这种情感写得这样生动、深刻、形象, 相思苦恋之情能被表达得这么淋漓尽致, 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惟其如此, 此诗才成了古往今来描写爱情的绝唱。

又如《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篇, 诗人把事实的叙述、苦闷的抒发和爱情的幻想交织起来, 因而事件的描述更富于象征, 也更富于跳跃性。此诗写一位女子深夜的思忆和期待, 很像是一位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开始是想象恋人在闺中的生活, 接着是追忆与意中人的匆匆晤别:“团扇遮面含羞去”, 然后是孤灯独对时的无限寂寞, 只希望有再见的机缘, 最后表达了咫尺天涯的惆怅。诗中刻画的女郎, 心中羞涩, 见面匆匆, 而错过了叙谈的机会。此诗着力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恋爱心态与时空交错, 境界屡变, 抒写出隐微深曲的恋爱心理。

以上表明, 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展示的形象是令人可信的, 因而显示着一种“真”的力量吸引着读者。但一首诗歌, 要想有感人的力量, 仅仅追求形象的真实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有强烈深挚的感情融注其中, 当然, 感情的深挚又须有形象的真切为基础, 没有形象的真实, 是很难体现感情的真切的。有评论家说:“在艺术作品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渗透在艺术形象中, 与艺术形象凝为一体的, 它们不是各自游离, 不是可以互相分割的。”诗歌艺术也是这样。李商隐的无题诗, 正是由于其形象真实可信, 因此诗中所表露的感情诚挚深沉。而这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感的深沉;二是情感的丰富;三是情感的专一。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都表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这是感情深沉的表现。譬如《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 忆归初罢更夷犹。碧江地没元相引, 黄鹤沙边亦少留。益德冤魂终报主, 阿童高义镇横秋。人生岂得长无谓, 怀古思乡共白头。”前途艰难、万里险途, 归既不能, 留亦不可, 故只能犹豫其间。接着用“益德”、“阿童”之事说人生虽取舍万殊, 终须归于有谓。想到自己碌碌依人, 怀古思乡之下, 岂能不早生华发呢?诗中“人生岂得长无谓”不正是长期飘零、寄人篱下的诗人的真实感受吗?

由于诗人怀着这样平生遭遇的切身感受, 故其有关人生体验的诗, 没有一首不是“全情贯注”的。不管是仕途的失意, 还是政治的遭蓬, 无一非深心之语、血泪之篇。诚然, 从这些诗中, 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只是诗人的人生遭遇, 但只要仔细吟诵, 就不难体会到诗人在“弹棋局”下所受的心灵创伤。这些心灵的“血泪”流于诗篇, 感情可掬, 令人同情不已。

李商隐的无题诗感情深挚, 还表现在诗歌表达了丰富、复合的感情。《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此诗表现的就是一种复合的感情, 里面有重温旧梦的哀伤, 有一生沧海桑田的慨叹, 有质朴无华的怀念, 有追寻理想的迷惘, 有坚贞爱情的慰藉, 也有不堪回首、无可奈何的伤感。这种丰富情感的复合, 传达了人们隐隐约约地意识到, 但却看不见、摸不着, 甚至找不到恰切词语来表达的复杂的社会情绪, 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审美感受, 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感情深挚的第三个表现是诗中表现了对理想对象、对爱情执著不懈的追求。显然, 感情虚泛轻浮是不会感人的, 只有专一的感情, 人们才会为其所动。必须说明, 在上面说了感情丰富, 而这里又说感情专一, 是否显得矛盾了呢?不是, 因为感情的丰富、复合是对单一化、简单化而言的, 而感情的专一则是对轻浮来说的。其实, 丰富的感情也应该是专一的, 丰富和专一是完全可以和谐的两个方面。譬如《无题》“相见时难”中“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抒述离情, 用“春蚕”、“蜡炬”一对比喻来形容那种缠绵执著的相思别恨, 委婉而热烈, 含蓄而又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对象的执著态度, 感人至深。

像这样的诗, 无题诗中还有很多, 如一部分《无题》和《春雨》、《昨日》、《相思》、《银河吹笙》等, 这类诗中所表现的执著追求和终生不渝的情意, 都引起了后世千百万向往自由和幸福的青年心底的共鸣, 引领他们向往美好生活并努力去创造。

以上表明, 李商隐的无题诗, 所构设的形象真实可信, 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 而诗中流露的感情诚挚深沉, 又使读者往往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 流连吟赏。因而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不同民族, 有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人, 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审美认识, 这就造成了审美的复杂性。但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历史的继承, 同样, 审美观念的形成, 也有其继承的一面。中华民族历来就把含蓄称之美, 即隐约、朦胧之美。这种观念, 经历了千百年, 现在仍在延续着。所以, 千百年来, “含蓄”成了几乎是举族公认的一种美的表现。李商隐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和启发, 在提倡为诗务真的同时, 也极讲究意境的朦胧。其诗作中有不少佳作, 常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一种空濛淖约的风韵, 具有一种含蓄之美。“追求朦胧含蓄美”可以说是李商隐一贯的审美情趣。叶燮在《原诗》一文中说, 李商隐的诗“寄托深而措辞婉”, 因此, 他的诗歌意境往往是扑朔迷离、旨意深邃的, 却并不显得艰涩, 绝大多数还是能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内心微妙复杂的感受。

李商隐的无题诗之所以能令人百读不厌, 原因之一是它具有了上面所说的含蓄之美。或者说, 李商隐的无题诗因其构思奇妙, 意象含蓄蕴藉, 因而产生了一种诱导力, 这种力量作用于读者的求知本能, 使读者获得一种回味的快感。

意象含蓄蕴藉、寄托遥深, 是李商隐无题诗含蓄美的一种表现, 这一表现在其诗中非常突出, 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余地, 令人回味无穷。

比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篇, 先写梦境, 接着写醒来后的情景, 然后进入一种似真似幻的境界, 最后一联“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为人们展示的是一幅空间辽阔的画面, 而实际是以衬映和意中人远隔的悲哀。而且, 爱情是人间、游仙是天上, 诗人却偏把人间写成天上, 把爱恋阻隔之情寄托于仙山缥缈的情境之中, 意象更加显得幽邃蕴藉。

李商隐还善于利用时间的悠长来渲染出朦胧的画面。例如他那篇回溯自己的坎坷生平的《锦瑟》, 那么多的弦柱, 象征了早已消逝的无限年华。当时已感怅然若失, 而现在追忆, 就更加索然无味了。把一种幽丽而哀怨的古乐声, 安排在凄清月冷夜和朦胧山霭的背景中描写, 让它象征华年消失的悲哀。这诗篇, 表面看来, 由于意境的“包蕴密致” (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杨亿论义山诗语) , 读者常常难以掌握而有迷茫惝恍之感, 但只要悉心玩味, 就会感到其诗中之意, 余味无穷。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意象含蓄、寄寓遥深了。

如果说诗歌意象的蕴藉、寄托的幽深, 能给读者提供想象的余地, 令读者咀嚼回味的话, 那么, 李商隐诗中采用了各种艺术手段, 使艺术的境界与实际人生的境界保持适当的距离, 表现了一种“距离之美”。这种“距离美”, 既可含蓄地表达感情, 又为读者创造了一种“幽美”的意境, 可让读者任心取舍, 更是令人回味不已。这种“距离美”正是李商隐无题诗意象含蕴、构思奇妙的又一体现。

李商隐诗歌的构思追求着“距离美”, 无题诗表现着“距离美”。“为芳草以怨王孙”, “借美人以喻君子”, 或融政治于爱情, 或借具体可感的形象以托寓抽象难言之感情, 都是无题诗运用象征手法以制造“距离”的突出特点。

比如《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篇, 全诗描写浑融概括, 虽多直接抒情, 但其中却隐寓着深广的政治遭蓬。“神女”一联, 借爱情的遇合喻托政治遭蓬的意味尤为明显。诗人触事生悲, 深感往事如梦, 而此时此境, 恰似小姑居所, 独处无郎, 表明了诗人政治上的孤独无依。“风波”一语, 寄寓作者身世的用意也是较为明显的。

绝望颓废的心情, 置于繁花似锦的意象中, 也是李商隐创造“距离美”的惯用方式。如诗人于晚年无望中“思华年”的《锦瑟》, 充满着“此情可待成追忆”的伤感, 可诗人却把它置于明亮温暖的意象中, 再配上鲜艳的色泽, 和谐的音调。当读者在玩索吟咏之时, 虽也能触摸到诗人“已惘然”的沉痛之心, 但却并不特别地感到悲切, 体现了一种“哀而不伤”之美。

叶燮在《原诗》中说:“诗之至处, 妙在含蓄无垠。”从上面可以知道, 李商隐无题诗所表现的含蓄, 是和诗歌丰富的内涵紧相结合的, 做到了“义生诗外”, 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余地, 使读者思而有所得, 获得审美再创造的愉悦。无题诗中艺术与生活保持在“似与不似”之间, 造成了一种审美的氛围, 让读者对诗歌采取恰当的审美静观态度, 从中得到脱俗雅致的美感享受。而且诗中的意象呈现了某种程度的迷离恍惚, 于是, 读者在形象的观照中, 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进行探求的活动, 从而得到一种涵咏回味, 灵思领悟的快感, 满足了读者本能的探求欲。所以, 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一种引人寻思回味的力量, 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刘熙载在论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时曾提出:“凡物之文见于外者, 无不以质有其内也。”文学作品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妙合, 才能创造出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艺术意象, 从而产生出无穷之味, 不尽之意, 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李商隐的无题诗就是这样, 用其独具新颖的艺术手法去表达其丰富的内容、深挚的感情。他的无题诗之所以成功, 也可以说是因为诗中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理解, 而且突出地显示了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创性, 无题诗表现手法的独特新颖, 从下面几个方面可以得到反映。

首先是诗中广泛运用了比兴手法, 而比兴手法的运用又是和象征手法融于一体的, 且象征、比兴手法的运用, 还紧紧地扣住深厚的感情作为基础。“工于比兴, 妙于意象”, 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他善于寓意象于比兴之中, 用他那活跃而敏感的心灵, 向茫茫的大千世界探索, 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 因而创造出幽缈朦胧的诗境、变幻无端的意象。李商隐无题诗中表现出来的奇辉异彩, 丽情幽思, 那广博深微的超妙的艺术境界, 使读者目眩神迷, 感受到强烈的诗美。诗中的具体事物也都披上了诗人心灵的深情:“花须柳眼各无赖, 紫蝶黄蜂俱有情。” (《二月二日》) 这是寻常的吟物吗?不。我们透过初生的柳叶, 纤美的嫩蕊, 还有那娇花细柳中穿来插去的紫蝶黄蜂, 不是还可以想象到一个沦落凄清的诗境吗?通过“各无赖”和“俱有情”, 诗人把自己抑郁苦闷的思归之情巧妙地传给了读者。

又如《流莺》:“巧啭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一切都过去了, 春天, 爱情, 随着大江昼夜不舍地流去了, 连同我的追悔, 我的深情。诗人想象自己变成一只黄莺, 用它的伤悲的泪水滴在最末的一朵小花上, 去伤悼一去不复返的芳春。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 真可谓妙到毫巅了。

李商隐无题诗中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神秘曲折的意境, 使读者常常玩味无穷, 就像嚼一颗橄榄一样, 越嚼越有味。

无题诗手法独特新颖的第二个表现是比兴有赋, 赋比相融。例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这首诗不仅构思含蓄, 而且在事件与场景的描述中打破了一定的时空次序, 随着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在表现手法上更表现了他“似花还是非花”的一贯特色。落寞的诗人, 在美好的春宵中, 在一次令人沉醉的宴会上, 遇到了一位属意的姑娘。虽两心相印, 但好事难成, 聚散匆匆, 所留下的只有迷惘的追思。诗中把酒暖灯红的盛会和去马应官的生涯两相映衬, 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希望和失望的复杂心情。诗中“昨夜”一词的重迭, “星辰”和“风”的突出, 既象征当时良宵中的心情暗淡, 又显示了和风所带来的并非愉快而是惆怅。“昨夜”复迭, 句中自对, 以及上下两句一气婵联的句式, 构成了一种圆转流美, 富于唱叹之致的格调, 使得对昨夜的追忆抒情气氛更加浓郁了。整首诗中的描绘笼罩了沉沉的夜色。“走马兰台”的生活就像秋蓬飞舞, 象征彼此心心相印的“灵犀”显得多么神奇。因而整个形象朦胧隐约。但由于用了“身无彩凤”、“心有灵犀”铺写执著之情的明快语言融合其中, 而最后又直白地点出好景不长, 表明离开“兰台”前夕的心情抑郁, 又是那么沉着痛快, 比兴中酌于赋体, 因而诗中含蓄的意蕴也就豁然了, 使读者在“千回百转”苦“味难觅”中一下子得到了一种似已明白而尚属迷蒙的意象认识。

无题诗手法独特新颖的第三个表现是常常出现若干有关的意象, 达成与象征中心的妙合。无题诗中象征事物错综复杂, 但这些象征事物, 从头到尾都扣合着一个主要的作为中心, 使几个与之有关的意象, 一并构成一个完美的形象体系。

譬如《锦瑟》, 用锦瑟这一哀怨、华彩却已不合时宜的古乐器, 来作为诗人生平回顾的象征, 一弦一柱, 无不引起已逝华年的追思。这已经是余味无穷、富于含蓄和善于渲染出一种迷惘情调的手法了。但诗人在以锦瑟贯穿全诗的同时, 还安排了蝴蝶和杜鹃、沧海泪珠与蓝田玉烟作为锦瑟声声的内容, 互相衬映。蝴蝶迷离, 表示乐声飘忽, 也象征唐王朝前途的迷茫。鹃声悲苦, 表示乐声凄厉, 也象征诗人对唐王朝势每况愈下的悲愤。沧海明珠表示乐声凄清, 也象征诗人怀才不遇的痛怨。蓝田玉烟, 表示乐声迸发, 也象征诗人不甘屈抑的性情。这几个象征意象的妙合, 使读者得到丰富的美感享受, 而且细细吟玩, 还可以获得曲径通幽、珠联璧合之趣。

固然, 李商隐的无题诗因用了错综的象征事物, 造成含蓄较深而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但许多读者都把这个“困难”当作一种乐趣。细细咀嚼, 逐步突破, 本来就是读者领会含蓄之美的一个过程;而当诗意豁然贯通之时, 那对于前此所感的困难, 便会朗然冰释, 而此时的读者, 回想突破之难, 反而更觉诗意深藏的妙趣了。因而, 读者在体味到诗意、乐趣的同时, 尚有一种“难题已解”的快意。

从上面三个表现, 说明了李商隐无题诗运用手法的新颖、独特, 也正是由于其无题诗具有了那些独特新颖的特点, 才赢得了众多的读者, 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去探胜、研学。

摘要: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之泛, 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接触现实、关心民计民生的诗;一类是表现自己不幸遭遇, 特别是怀才不遇的诗, 其中“无题诗”尤其引人注目。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诗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可信, 感情诚挚深沉;诗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意象含蓄蕴藉;在表现手法上有其独特新颖的特点, 等等。本文主要从李商隐无题诗的这几个方面对文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艺术魅力,运用手法

参考文献

[1]汤高才, 吉明周, 贺银海.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1126-1249.

[2]陈新璋.唐诗宋词概说[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168-176.

[3]陈新璋.唐诗宋词名篇注评[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308-321.

篇4:唐诗之《无题·其二》

路边,掏出手机输入“川菜”进行搜索,手机上立刻出现你所在位置周围的川菜馆及其详细说明,选好满意的饭店,摁下一个键,轻松完成预订。这是人们对3G时代无线互联网运用的一种憧憬。眼下,这种憧憬正在一步步得到落实。

4月13日,《IT时代周刊》获得消息称,百度已经与中国联通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发展3G时代的无线搜索业务。据了解,百度和中国联通合作的官方消息将在“5.17电信日”公布。届时,联通正式引苹果iPhone入华的消息也将公之于众。

对于中国联通这样的安排,业界莫不认为是其董事长常小兵在为iPhone拉抬声势。而中国最大搜索引擎、全球最热门的智能手机与近期表现抢眼的中国联通的强强联手,更令不少人热切幻想着三巨头合作背后的全新商机,其中最大看点就是以百度技术为基础的无线搜索平台将大举入驻苹果联通共营的iPhone。

李彦宏捡了便宜

iPhone在美国的走俏,得益于第三方合作伙伴为其软件平台中引入丰富多彩的运用。

盛博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权向本刊记者介绍,在iPhone与AT&T的共营中,其无线搜索业务技术提供方为谷歌(无线邮箱业务为雅虎提供,SNS的提供方则为Facebook)。在引入iPhone之后,联通也理应为其找到该业务的合作伙伴。

另外,在国内,发展无线搜索业务的口号已经为业界喊了很久。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第3季度无线搜索市场收入达到3628万元人民币,环比增长11%。就现状而言,市场规模并不大,但搜索业务在互联网市场获得的巨大利益,使从搜索服务提供商到手机厂商,再到电信运营商的各方均一致看好无线搜索的潜能,早就为此布下战局,铆足了劲争抢这块即将出现的甜美蛋糕。

随着3G时代的临近,无线互联网呈现出爆发式的发展趋势。据今年1月13日CNNIC发布的报告,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达到1.17亿,占我国整个互联网用户人数的39.3%,预计到2010年该数额还将增长到2亿。

手机上网和无线搜索都绝对绕不开运营商环节,他们对无线搜索的态度和推广力度会直接影响到无线搜索行业的发展。对联通来说,传统电信业务输给移动太多,而且差距越拉越大。如何在其他业务上超过对手,成了联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联通WCDMA技术的进一步成熟,联通在未来3G发展中将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越过移动,与苹果达成iPhone合作,已经体现出常小兵在3G之战中不肯落于人后的态度;此番,百度和联通牵手抢滩无线搜索领域,更有助于中国联通打破中国移动全方位独大的局面。”一位要求匿名的互联网分析师说。

在此大背景下,中国联通理当有所作为。更为紧迫的是,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在无线搜索业务上已经棋先一步,常小兵必须紧赶上来。

2007年,谷歌宣布与中国移动结为联盟,为后者的“移动梦网”提供站内搜索的技术支持。今年3月初,两家续签了合作协议,谷歌还将无线搜索列为其三大核心战略之一。据了解,谷歌与中国移动的进一步合作,除了在移动梦网中加入谷歌服务内容外,还将对无线搜索技术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既然谷歌已经与竞争对手结成统一阵线,常小兵只能另寻合作伙伴。放眼中国市场,唯一能与谷歌叫板的只有百度。因此,常小兵牵手李彦宏成为水到渠成之事。

此外,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并人中国联通的原网通公司先期与百度有过搜索业务上的合作关系,这一点对两家走到一起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另一家国际搜索巨头也将目光对准了中国市场。2006年9月,微软和中国电信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向中国电信的114提供微软桌面端的Live搜索技术;同年12月,同为谷歌竞争对手的微软与百度牵手,正式启动搜索服务合作协议,通过该合作,百度也实现了为中国电信提供竞价排名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有关常小兵牵手李彦宏的传言中,同样出现了百度与中国电信就无线搜索业务合作的消息。就此,业界认为,正因为谷歌早早与中国移动达成深度合作,不想却把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推给了百度。李彦宏凭空捡了大便宜,谷歌却空留遗憾。

不仅如此,百度还没有放弃对谷歌根据地的觊觎。李彦宏在博鳌论坛期间对记者透露,百度正与中移动洽谈无线搜索领域的合作,这个消息不得不令谷歌担心。

百度下足功夫

李彦宏毫不费力地拿下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这并不意味着百度没有在无线搜索领域早做准备。

进军一个空白的市场,且形成一定的规模,然后找到对的盈利模式,就能在该领域纵横驰骋。百度就是用这个套路开辟了互联网搜索领域的先河。现在,伴随着“让用户随时随地百度一下”的梦醒,这家公司也正在用同样的方式打入无线搜索的领地。

据百度内部人士介绍,在去年电信重组之前,百度就与电信运营商开始接触。2008年,百度和原网通公司联手推出“灵通知道”的短信搜索业务,其中整合了“百度知道”问题信息以及网通自由分类信息等数据库。并且,百度加入了中国网通的3G移动搜索业务研发及测试。

同样,在与中国电信的合作方面,百度也没有落下。2005年4月,百度与电信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百度的搜索技术与中电信的资源相结合。推出中国首个本地搜索服务。在3G的黄金时代到来之际,双方合作的加强也在情理之中。

百度在握手电信运营商的同时,没有忽视对移动终端的接近。2006年8月,海尔宣布在其最新款手机产品中植入了百度无线搜索服务。据悉,这一业务模式是参考了百度和诺基亚的合作模式。在手机新产品中嵌入百度搜索服务软件;紧接着,百度在内容丰富程度及用户体验上采取积极措施,WAP站点的访问量从2006年12月的1963万次迅速增长到2007年12月的26641万次;此后,百度还与诺基亚联手开发了更为精准的维信“百度精灵”,为诺基亚在全球超过1000万的维信用户提供移动搜索服务。业内人士表示。这标志着百度对移动搜索领域的进军正式上演。

从诺基亚、英特尔、惠普、IBM,到海尔、上海文广等一系列赫赫有名的公司,都不知不觉地附上了“百度”的标签。李彦宏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搜索将成为整个互联网的CPU”。根据他的这个思路,围绕着3C领域的任何一个个体,百度都会涉足。而这也证实了他的野心。

“3G的商用无疑刺激了百度开拓无线搜索领域的决心,面对这块有巨大商业价值的市场,以及谷歌在该领域的竞争,百度不可能坐视不管。”前述匿名分析师在谈到百度与联通的合作时表示并不感到意外。

革命尚未成功

随着3G技术和服务的不断进步,有预测指出,未来的手机将会是互联网应用的主要终端之一。而随着搜索竞争日趋激烈,一场“血雨腥风”的争夺在所难免。但在此之前,各方还要解决好浏览器的问题。

分析人士向本刊指出,就像人们看到对岸的成熟果园,要想采摘就要想办法过河一样,解决手机浏览器的问题,令搜索平稳演化至手机领域,是无线搜索的一个关键问题。

“如果说在互联网时代,微软通过内置IE浏览器占据了互联网的制高点,那么在3G手机时代,谁能控制手机浏览器,谁就将称霸3G时代的下一个巅峰。”业界早就嗅到了手机浏览器在未来3G中的重要。苹果iPhone的成功关键就是因为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统一、完整的浏览器体验。

“开发桌面端浏览器并非难事,但手机的生产并不是标准化的,每一款手机都有着不同的硬件配置和系统,这就对浏览器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空中网技术部一位员工指出,由于手机浏览器在技术上还存在缺憾,而且尚无统一的模式和技术标准,更没有可以担当标准制订者的领导性品牌,这无疑将会影响手机用户的互联网体验。

而另一个使无线搜索前景迷茫的是该业务的盈利模式。由于手机网页数量尚显单薄,互联网上的广告商业模式在手机上并不能得到充分表现,无线领域的盈利模式就一直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日本早在2001年就发放了3G牌照,到2007年日本的无线用户已经超过了传统的有线互联网用户。在韩国,3G运营也于2002年就开始实施。无线搜索领域,日韩两国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盈利和运行体系,而在中国这一更为复杂的市场,该领域的发展模式还是空白。

目前我国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亿,移动搜索将成为未来3G发展的主流不容置疑,但每个过渡阶段都会相应出现一系列问题,互联网和手机的完全对接、与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创新,以及广告商对于移动互联网商业价值的认可等依然是该业务前进的绊脚石。

李彦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承,目前中国的手机搜索业务前途并不明朗,虽然百度已经启动了相关项目,但未来在手机搜索领域如何发展,还要看中国市场的发展情况和网民对无线搜索的需求程度。

篇5:《叹鲁·其二》唐诗赏析

《叹鲁二首·其二》作品介绍

《叹鲁二首·其二》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5卷。

《叹鲁二首·其二》原文

叹鲁二首·其二

作者:唐·白居易

展禽胡为者,直道竟三黜。

颜子何如人,屡空聊过日。

皆怀王佐道,不践陪臣秩。

自古无奈何,命为时所屈。

有如草木分,天各与其一。

荔枝非名花,牡丹无甘实。

《叹鲁二首·其二》注释

①颜子:颜回。《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何晏集解:“言回庶几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

②陪臣:诸侯的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

《叹鲁二首·其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叹鲁二首·其二》繁体对照

卷425_26嘆魯貳首·其貳白居易

展禽胡為者,直道竟三黜。

顏子何如人,屢空聊過日。

皆懷王佐道,不踐陪臣秩。

自古無奈何,命為時所屈。

有如草木分,天各與其壹。

上一篇:村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汇报下一篇:初三过生日的优秀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