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鹿湖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凤凰山自行车营地及自行车系统设计

2024-04-12

天鹿湖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凤凰山自行车营地及自行车系统设计(共5篇)

篇1:天鹿湖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凤凰山自行车营地及自行车系统设计

天鹿湖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凤凰山自行车营地及自行车系统设计

【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对天鹿湖森林公园的前期调研和总体规划设计,对公园西部凤凰山片区规划休闲游览的自行车系统和山地自行车赛道,并对龙坑自行车主题营地进行整体景观设计和自行车俱乐部、自行车服务中心的建筑设计。【关键词】:森林公园 自行车 营地 俱乐部

【Abstract】:Base on the early research and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the Tianlu Lake forest park, planned a cycling system for leisure and tours, designed a mountain bike track.At the same time, chose Longkeng as the basic of bicycle camp and deeply worked for the landscape design besides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including cycling club and cycling services center.【Key】:Forest Park Bicycle Camp Cycling club 第一部分:项目背景和现状分析评价 1.1 森林公园的背景和概况

天鹿湖森林公园是萝岗区建区以来建立的第一个森林公园,也是广州市区至帽峰山之间的一块绿色宝地,区位条件优越,森林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建设天鹿湖森林公园,开办有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不仅可以完善广州市的森林生态旅游网络,丰富旅游内容,为市民提供一处登山保健、休闲娱乐、科普科教的场所,而且更有利于萝岗区的生态文化区域建 设和经济发展,并对广州申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凤凰山野外拓展区位于森林公园西南部,北靠天鹿湖(水口水库),用地范围包括、璋坑、龙坑、蓍茅墩、黄鳝田和凤凰山东面山地,以及天鹿湖水库南面山地,总面积为342.5hm2,占公园总面积的38.9%。区内地形变化多样,分布有沟谷、水库、平地等,西部边界上的凤凰山,海拔为377.4m,为公园最高峰。规划将建成以“湿地 • 科教 • 拓展”为主题的景区。1.2 总体规划的片区规划

凤凰山野外拓展区将结合该区景观资源较为丰富的特点,强调户外运动和生态教育的特色,将为广州地区的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和中青年的野外拓展提供场地,并计划在整个片区发展自行车休闲观光系统,优先发展两个景点,分别是璋坑生态农庄和龙坑自行车营地,其中自行车营地及自行车俱乐部,占地面积为

5.8公顷,主要提供自行车租赁等服务,满足游客骑车、运动、娱乐的需求,并且展示关于自行车运动的知识,形成以“自行车”为主题的园区。1.3 凤凰山野外拓展区资源评价

A 水系:区内有黄鳝田小型水库一座,水域面积2.6平方公里,集雨面积0.5平方公里。公园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溪涧众多,主要溪流有璋坑溪、龙坑溪,自南向北流入天鹿湖,长约1.0km。溪沟宽1~3m,水深0.5~0.8m,平均流量1.1m3/s,溪水清澈。

B 地形:凤凰山位于森林公园西与天河区凤凰山森林公园交界处,海拔373m,为公园最高点,该片区海拔多在150~300m 之间,坡度变化较大,地貌情况较为丰富。

C 植被:凤凰山片区的北部主要以黧蒴林、大叶相思林为主,还有较大面积的混交阔叶林,而南部主要以桉树林为主,在北部还有局部的荔枝林、久树林和竹林。其中,部分的黧蒴林和桉树林面临更替的阶段。

总结:凤凰山的景观资源和地文、水文资源都较好,适合开展有一定难度和趣味的户外运动。

第二部分:自行车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2.1 旅游市场策划

自行车在我国一般只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而存在,而近十年来,由于我国大力发展自行车运动,自行车运动已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并热衷的一项运动。广东走在全国的前沿,仅在广州市有超过两万名的自行车运动爱好者,据不完全统计,广州的高校自行车俱乐部有55个,依托高校优势,在年轻人群体中有广泛的自行车运动基础。每一个大型运动会的召开,都将会极大的推动当地的自行车运动,如九运会的深圳、十运会的南京和奥运会的北京,明年将在广州举行的亚运会也势必促进广州自行车运动的发展。

目前,广州只有少数由自行车爱好者自己开发出来的运动场地,如滨江路、大夫山森林公园、大学城和科学城等地,而这些场地都是利用现有的交通道路,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同时,非专业的自行车运动场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了自行车爱好者的热情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广州市区修建一处专业的自行车运动场地已是迫在眉睫。

2.2 客源分析

目前,天鹿湖森林公园有46%的中青年游客比例,并且有将近40%的游客进行户外运动,这里已经成为广州户外运动的场所,其中在凤凰山片区,已经自发形成了一定规模山地自行车运动,每年都有几次自行车爱好者自行组织的竞技比赛。

2.3 赛道可行性分析

目前凤凰山的山地车道是利用原有山路形成的,由于没有经过规划,赛道的趣味性和专业性不够,并没有充分利用凤凰山片区地形变化大的特点,而且有个别的地段较为危险。通过对道路剖面的分析,我们结合对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的国际标准,选择赛道不同的通过界面,有树林、田野、草地和村庄,非人工化路面的长度占总路段的比例大于85%。根据对高度、坡度和植被的分析,公路休闲线路选取了相对平整的地形,而山地自行车道则侧重于地形的变化和赛道的难度,地形高差达六十米,最大坡度在25%左右。综上所述,场地的情况满足自行车休闲运动的要求和山地自行车竞技比赛的要求。

第三部分 自行车系统和赛道设计 3.1 自行车系统的道路规划

在现状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凤凰山野外拓展区的自行车系统进行了规划。在原有的道路基础上,完善自行车道的网络,形成自行车道路的系统,其中,利用片区内主园路是公路休闲自行车游览线路,而依据地形另外开辟的是山地自行车赛道。

休闲自行车游览线路结合凤凰山的园内主干路设计,在公路上设置专门的自行车道或设计与公路平行的自行车车道,能够方便地到达片区内的各个主要景点并观赏沿途景观;而山地自行车比赛线路则单独设计,能够有能力举办国际型的比赛和平时作为山地自行车爱好者的训练场地。

3.2 自行车系统的赛道设计和赛事种类

山地自行车赛道的设计严格遵循国际自行车协会的山地自行车比赛要求,设置不同的赛道供大家选择,赛道选择不同的路线或组合,距离长度不等,有不同的难度和趣味,可满足不同山地自行车赛事的需要,如山地车越野赛、山地车速降赛和双人弯道赛。

赛道的剖面设计按照国际比赛的要求在赛道和观众区之间增加缓冲地带,赛道以泥土和细石铺面为主,赛道和缓冲区范围内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对可能伤害运动员和车辆的山石进行处理,赛道宽度2.5米至3米,为单向循环的赛道。3.3 自行车系统的站点设施设计

自行车赛道站点设计,依据功能的不同分为赛事服务站、休息点和观景台,服务距离为300到500米。这些站点都会提供停放自行车的车架,并与步道系统相连接,游客可以转换为徒步登山的方式进行游览。

概念:简单的折板造型,每种折板对应不同的功能,如凉亭、停车、平台、路牌等等,采用1.5m*3m的模块,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可能性,对于功能和面积的大小并没有严格的限制,每个站点可以通过各自场地的需要,因地制宜去选择相应的形式和规模。主要材料选择玻璃、钢材和木材。

赛事服务站:主要在比赛时为运动员提供服务的站点,平时可以作为普通的休息点。

观景台:主要是在沿线设置一些可以观景的空间,使自行车系统和公园的景点紧密联系。

休息点:主要是提供休息和停留的场地,并且提供公园游览的信息和导游牌。

3.4 自行车系统标识设计

自行车系统的标识设计主要提供赛道的指引和警示,并且提供公园的信息咨询导游。标识系统主要分为两种,一类是具有明显提醒的赛道指示牌,用的是醒目的红色,另一类是蓝色和橙色赛道的信息和景点标志。同时,还进行了赛道指示牌、公园信息牌和景点导游牌的设计。

第四部分 龙坑自行车营地设计 4.1 基地历史和现状

自行车营地的选址在凤凰山片区北部的龙坑村,占地面积约5.8公顷,这里靠近凤凰山片区的主入口和北部的水口水库,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山谷。在历史上,龙坑村曾经有村民居住,后来因为发展为采石场,地形受到比较大的破坏,场地中,原有一条作为村民生活水源的龙坑溪,现在在场地当中的一段也受到破坏。目前,场地中有若干违章建筑,大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场地裸露沙石,没有植被,而其他范围的植被现状还是较好。4.2 设计理念恢复龙坑溪

目前基地三面环山,基地四周高中心低,处理好场地的排水是重中之重,因此恢复龙坑溪的排水泄洪功能,并利用龙坑溪创造湿地景观,是对基地的生态贡献。

龙坑溪的汇水范围为23.85公顷,通过收集当地的水文资料,计算出龙坑溪的径流量,为了让场地的水能够通过龙坑溪排走,现在龙坑溪通过基地的溪段设计剖面为深度0.8到1米,宽度1.5米到3米。场地处理和设计

目前的场地有若干不同标高的台地,大概的情况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为了能够顺应地形,并且使得场地的排水能够汇集到龙坑溪中,通过对不同台地的推敲和变化得出现有的一个折线性的设计形态,希望能够顺应场地的地形,尊重原有的等高线肌理,形成西南高,东北低的场地处理。

4.3 景观设计 功能分区:主要分成入口服务区、龙坑溪自然湿地景观区、中心展览景观区、自行车俱乐部广场区和BMX小轮车运动区。自行车服务中心靠近营地主入口和停车场,方便游客使用;龙坑溪自然景观区位于营地东部地势较低地区,与营地内折线型的景观设计形成鲜明对比;自行车俱乐部位于营地南部景观和视野较好

位置,同时拥有较大面积的入口广场和阶梯广场,成为交流和活动的开放空间;在自行车服务中心和自行车俱乐部之间形成一个室外展览的步行空间,与俱乐部中的展厅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展览序列。流线分析: 在营地中有三种不同的流线,第一种是步行的流线,步行的流线与展览空间结合,在步行游览中能够参观到最新的自行车运动和文化的展示;第二种是自行车的流线,考虑到自行车爱好者车不离身的特点,专门在营地中设计了一条无障碍的自行车流线,自行车可以到达营地中主要的位置;第三种是游览的流线,在这条相对自由的流线中,设置了三个自行车的停车点,可以让游客在步行和自行车之间转换,尽兴的对营地进行游览。植物规划:对整个区域进行林分改造,采用本地树种加景观树种形成生态景观林的理念,对整个龙坑自行车营地片区的植被群落进行规划和搭配设计,使之形成垂直的层次和水平优美的林冠线,并且搭配不同花期花色的乡土景观树种,形成丰富的四季变化植被景观。

第五部分 建筑单体设计 5.1 自行车俱乐部设计

目标: 作为广州地区的青少年自行车体育俱乐部的基地,假期作为夏令营活动的场地。平时作为广州自行车协会或俱乐部活动场地,为自行车爱好者提供交流空间。不定时举行自行车竞技比赛,为比赛提供专业的服务和电视转播的设施。

概念:为了和场地更好的结合,形成真正的融于景观的建筑,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折纸理念,通过对场地中几条景观控制线的呼应和延伸,形成建筑的轮廓,并按照台地的设计标高要求拉伸建筑的体量,使得建筑的外部实体体量和建筑的内部虚体空间形成拓扑关系,屋顶也通过折板的形式螺旋上升,将场地中的景观延伸至屋顶。

功能:交流、办公、展览、餐饮

总建筑面积:2876平米

特色: 交流空间:在两个主要的条形体量中形成中庭式的交流空间,为自行车爱好者的交流和切磋提供场所。室内外的展览空间:俱乐部的室内展览空间主要做平面的展览,与建筑外的展览空间形成一个从自行车服务中心到自行车俱乐部的展览序列,作为一个宣传自行车文化和运动的场地。屋面平台:从入口处可以通过楼梯直接登上入口层的屋面平台,这里可以眺望整个自行车营地的全景,并且可以作为一个室外活动的空间。赛时和平时的功能转变:俱乐部平时作为广州各协会组织的办公场地,到每年的竞技比赛时可以作为赛事主委会的临时办公地点,有裁判室、签到室、运动员休息室等,并且有专门的供电视台进行赛事转播的电视转播间。

5.2 自行车服务中心设计

功能:自行车租赁、修理+自行车商店 更衣 保管 问询

总建筑面积:1084平米

特色: 功能独立:自行车租赁部分独立于服务中心,分成四个面积一样的部分,便于经营和管理。流线区分:为了解决人流的问题,利用建筑南北方向的高差形成一二层不同的入口,并通过内部和外部的楼梯对不同的活动人流进行疏导,使得建筑的流线和营地景观的流线统一且不会混乱。

5.3 建筑结构

建筑采用钢混结构,造价经济。由框架结构、屋顶结构和表皮结构组成。其中钢筋混凝土的圆柱和横梁组成承受荷载的主体框架结构、屋顶系统既可以成为上人平台,也可以成为绿化的种植屋面。特别进行设计的是表皮系统,表皮系统有木条的百叶、钢的格栅和玻璃组成,形成和周围场地竹类相统一的竹节肌理,一方面百叶和格栅提供建筑的遮阳,并保持整个建筑的开敞和通风;另一方面,表皮的肌理由于不同的层次的组成形成不同的肌理图案,并在夜景中的灯光形成点阵的效果,为建筑的外观增色不少。

篇2:天鹿湖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凤凰山自行车营地及自行车系统设计

1. 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概况

近20年来, 尤其是近年来, 我国在绿色建筑技术领域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 绿色建筑技术在中国已经从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到实践推广的时期。随着国家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力度逐渐加大, 中国绿色建筑的技术应用日趋广泛。最初的绿色建筑探索多为单项技术的应用, 如太阳能运用、遮阳技术、保温技术等等;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 目前更多的探索实践已发展到多项技术综合应用的阶段。其中, 改善建筑物热工性能方面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直至如今, 节能技术是我国绿色建筑最主要的运用技术。

随着人们对绿色建筑探索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对绿色建筑内涵解读的不断拓展与深化, 在诸多论述绿色建筑的相关原则与技术的研究成果中, 可以梳理、解析出绿色建筑概念的内涵包括为以下方面: (1) 回应环境的节能建筑:主要体现在保护环境, 充分利用能源与资源, 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2) 注重实施绿色建筑的手段方法:包括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与运用、项目建设管理、建筑使用维护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3) 强调绿色建筑与人的关系: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所用, 舒适的使用环境 (声环境、热环境、光环境、风环境等) 的设计标准及其实现措施构成了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部分。 (4) 关注建筑活动的全过程:除了在空间向度上关注建筑活动, 还从时间向度上审视建筑在“全寿命”过程中 (包括原材料开采、运输与加工、建造、使用、维修、改造和拆除等各环节) 对周边居住环境乃至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1]

2. 绿色建筑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笔者目前的调研, 绿色建筑技术在景观设计中应用的相关论述多见于绿色建筑实践理论体系的子部分中, 如《绿色建筑》一书中的“绿色建筑的植物系统设计与组织”等章节。该章节介绍了绿色建筑的植物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设计组织以及具体的技术手段, 并且也具体介绍了屋顶绿化、外墙绿化、室内绿化的各种类型与设计方法。还有, 在“绿色建筑的生态化改造与生态修复”中谈到的对用地的生态修复的概念、内涵与技术措施。在景观设计中相关的实践案例有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南部的朱诺庭院, 该案例所处地域夏季炎热潮湿, 冬季温和, 在该场地的植物系统设计中夏季降温是主要考虑的因素。[2]国内的北京海淀区办公场地植物系统设计案例考虑了与场地风道的关系, 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室外风环境的模拟分析。[3]

笔者认为, 绿色建筑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在设计思路上的启发, 这是设计的灵魂与核心, 如在全局层面上对场地的理解以及对规划布局的把控;在单体设计构思上的启发与突破;二层面是绿色建筑技术在细部中的具体应用, 比如说遮阳设计、被动蒸发降温设计、渗透性地面设计等。

二、应用绿色技术的景观设计实践案例

1. 项目的概况

天鹿湖森林公园的前身为天鹿湖郊野公园, 始建于1996年;2003年经广州市政府批准将其扩建并改名为天鹿湖森林公园, 面积调整为880.0hm2。2008年, 经广东省林业局组织专家评审, 天鹿湖森林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

天鹿湖森林公园位于广州市东北部, 萝岗区西部, 毗邻科学城, 是萝岗区重点打造的十公里地带中心区, 是广州市东部重点生态安全保障区。天鹿湖森林公园主入口区位于森林公园的西北部, 用地面积约为64300 m2;用地临近水口水库, 位于广州市一环路 (天鹿南路) 的东边, 与天鹿湖度假村隔路相望。天鹿湖森林公园主入口广场将创造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森林公园入口空间, 同时也将为市民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公共休憩场所 (图1) 。

2. 绿色技术在景观设计实践中的应用

2.1场地设计:

2.1.1场地分析:解读现状

拿到设计任务之后, 我们先对基地现状进行分析, 主要从交通分析、高程分析、植被分析、构筑物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 交通分析:用地现状为天鹿南路从西面穿过, 在《天鹿湖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中, 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天鹿南路路段将下埋为隧道, 过境车流主要通过隧道解决, 到达天鹿湖森林公园主入口广场的车流将由隧道两边的辅道引出。这要求在用地规划中要合理组织隧道南北两面的辅道车流, 并要考虑入口区停车场的最佳位置 (图2) 。

2) 高程分析:用地高程从120m变化到143m, 局部坡度较陡;公园主入口广场区现状的标高基本为130m, 海拔西低东高, 向西可望见天鹿湖;场地坡向主要为西北向与西南向, 西部为汇水区。同时, 天鹿南路下埋路段的隧道完成面高程为133m, 比起基地现状平坦部分的高程130m高出3m;在竖向设计中的一个重点就是如何处理这一高差 (图3) 。

3) 植被分析:以乔木和果林为主, 乔木为乔灌木混生, 果林以荔枝林为主, 并且, 在场地130m高程的山脚处有十多株多年的大荔枝树, 蔚然成林, 在设计中宜保留这一场地的原有景观特征。另外, 场地内有较大面积的人工开挖地和护坡, 需要通过景观设计加以美化。

4) 构筑物分析:在用地西南角143m标高处有一混凝土浇筑平台, 面积约400m2, 保存完好, 可以结合景观设计加以利用。用地中有现有高压走廊将迁移 (图4) 。

2.1.2规划布局:顺应地形

基于对场地的分析, 在用地西面设置组织南北交通的景观道, 为双向两车道。在用地北部设置生态停车场, 地上、地下各一层, 共可停放170辆车。在规划结构上功能布局呈现串珠状, 由亲水码头区、入口天桥雕塑区、礼仪集会广场区、生态停车区组成。广场的主要入口位于用地西南端, 在用地的北边设有次入口。进入广场后, 分别从广场的东北以及东南处设置供游客上山的入口。其中, 礼仪集会广场与游客休闲服务区域是整个设计的主体部分, 总体的设计构思是从顺应山体的等高线出发, 运用自然的曲线作为主要设计元素, 从而达到强调山体向水体延伸的视觉效果。集会广场采用了圆形的形式, 并且与张拉膜相结合, 形成了舞台的效果, 可用于组织较大形的户外活动, 平时则可供游人休憩所用。

天鹿湖森林公园主入口广场的设计充分利用场地的高差, 将礼仪集会广场设计为下沉广场, 较好的解决了隧道完成面133m高程与基地130m高程的衔接问题, 并节省了大量的土方量和缩短了施工时间。同时, 保留山脚的荔枝林, 结合游客服务中心、山脚的景观水体 (实际是上方山体的排水沟) 营造出礼仪集会广场的后花园区。

2.1.3建筑设计:隐于大地

在天鹿湖森林公园入口区, 笔者尽量避免一般城市公园凸显入口大门的设计思路, 将入口区设计为一个可以对周边市民开放的公共空间, 并且在这个场所中人工建筑物与自然山体之间应能体现出有机交融, 凸显公园之“野趣”。追求“天人合一”是设计中的一个构思源泉, 在建筑单体设计时, 从营造大地景观的角度出发, 将建筑体量隐藏于礼仪集会广场之中, 使建筑物化有形于无形, 尽可能与山体及周围环境有机结合, 营造“虽由人作, 宛若天成”的天人合一境界 (图5、6) 。

2.1.4竖向设计:因地制宜

竖向设计原则为“少就是多”, 即在满足使用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原有地形的改造与扰动。在设计中, 尽量将人工开发建设范围控制在山脚平地及缓坡地段, 同时, 因借地形, 将森林公园入口区处理为台地形式, 使场地顺应地形, 依山就势。在用地中较为集中的平坦用地有两处, 经多方案比较后, 这两处用地分别设置礼仪集会广场与入口区停车场。考虑到山体朝广场方向有较大的汇水面积, 方案在山体边界处设置截洪沟, 以保障公园入口广场区的使用安全 (图7、8) 。

2.1.5植物设计:大树广场

在植物设计中考虑到礼仪集会广场有较大面积的硬质铺地, 在设计中结合下沉广场的台地设计, 在不同标高面穿插设置较大的花坛, 在保证广场使用面积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广场的绿化面积, 并且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相互搭配, 营造“大树广场”的氛围。广场中的植物可以作为调节场地微气候的“热缓冲层”, 并且在提升场地景观质量的同时给体验者带来愉悦的感受。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使用本土树种, 在营造出地域特色的同时也便于日后的管理维护 (图9、10) 。

2.2构造处理

2.2.1室外铺地——采用透水地面

设计中考虑到该公园入口区为人流活动密集区域, 结合亚热带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 在入口后花园、半山荷塘等人们休憩的主要场所较大面积地采用了渗透性地面的做法。原因有三:一是从营造热舒适环境的角度考虑。透水地面能透水与保湿, 在太阳辐射作用下产生蒸发降温作用, 尤其在夏季能起到良好的降温、增湿及减尘作用, 有利于公园休憩场所热环境的改善。而不透水地面没有渗水、保湿的作用, 在夏季太阳辐射下会非常干燥, 而且容易造成尘土飞扬, 并且不透水地面会大量反射、吸收、释放太阳辐射热, 使地表温度过高, 这样将使游人有强烈的灼热感, 无法在场地逗留, 削弱了场所的亲和力。原因之二是从渗透性地面有利于蓄水排水的角度考虑。由于渗透性地面的构造做法, 决定其具有良好的渗水性, 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 尤其适合于亚热带多雨地区。相当多的实践证明, 透水地面是解决大面积场地排水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与通常的不透水铺地相比, 减少了材料与及给排水系统的投入, 更为经济环保。[4]原因之三是从渗透性地面更有利于生态的角度考虑。透水地面由于具有良好的渗水性与保湿性, 有效地收集、蓄存雨水, 增加了下垫层含水量, 对周围植物及水体都具有生态意义;对于森林公园入口区而言, 这种生态意义就更为突出, 且对游客民众都具有一定的生态普及教育意义。而生态设计也正是本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之一。

总而言之, 由于透水地面能透“地气”, 使地面冬暖夏凉, 雨季透水, 夏季保温降湿, 能有效增加局部环境的舒适度, 并且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因此, 笔者认为渗透性地面适合用于亚热带郊野公园的铺地与园路设计之中, 在景观设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2.2停车场——设置绿化停车场

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 需要在公园入口区配置停车场。设计结合地形及平面布局, 将停车场设置在用地的东北部分;考虑到在亚热带地区, 露天停车场的热环境亟须加以改善, 并且也希望停车场部分能与公园的景观更好的结合, 在设计中地面停车场采用绿化停车场的做法。停车场除车行道外, 停车场的停车位均采用植草格, 停车带间为覆土1m深的树池 (地面绿化停车场为地下停车场的覆土上盖, 覆土1m) , 可以种上大叶紫薇等遮荫乔木以及低矮的灌木。在这里选用植草格而不用植草砖是因为植草格的植草绿化率比植草砖高, 更接近设计所设想的效果, 而且, 其荷载承受能力、使用耐久性、施工安装灵活性、行走舒适性都相较植草砖更优一些。

2.2.3绿化屋顶: 采用佛甲草种植屋面

公园入口区的建筑物不太多, 体量也不大, 主要是服务管理中心用房和公共厕所。在场地设计中, 服务管理中心用房和广场融为一体, 因此我们在公共厕所单体建筑中进行绿化屋面的设计尝试。其目的有二: 一是公共厕所是自然通风建筑, 设置绿化屋顶作为隔热层, 可以使其有效减少阻隔太阳辐射对屋面的热作用, 起到隔热降温的效果, 保证在炎热气候下室内使用的舒适性;二是公共厕所位于山脚, 当人们沿木栈道拾级而上的时候, 能透过林间看到公共厕所的屋顶, 在屋顶设置绿化, 有助于改善建筑的第五立面, 增加游人的视觉愉悦感。在这里, 屋顶绿化采用的是技术较为成熟的佛甲草种植屋面。

2.2.4登山木栈道: 保留生态廊道

由于在禾雀花节期间, 游人将蜂拥而至, 为了能满足届时大量人流使用的需求, 木栈道的修建标准较高, 宽度达到3m。在木栈道的设计中, 我们摒弃了沿线铺设钢筋混凝土垫层的做法, 而是采用将栈道沿登山线路架空的做法, 在木栈道基础部分横向设置三个柱墩, 柱墩上架设龙骨, 再铺装踏步面板;这样既能节省工程造价, 又能保留原有山体的生态廊道, 使原有生态环境不至受到过度的人为干扰 (图11、12) 。

三、结语

目前, 天鹿湖森林公园入口区一期已于2009年3月投入使用, 在萝岗区“禾雀花”节期间接待了约10万名游客, 在使用过程中得到甲方及游客的好评。虽然由于从设计到施工、直至投入使用的整体过程时间都很紧, 该项目在一些细部的设计与施工上尚有未尽人意之处;但对于笔者而言, 这是一次难得的将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于景观设计的尝试, 并且该项目作为《亚热带地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地域性研究》课题的实践个案, 将为今后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打下了基础。

绿色建筑技术在景观设计层面的应用可追溯到《易传》中“天人合一”的原始、朴素的绿色意识;当前, 绿色建筑新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自身规律的必然趋势。在绿色建筑的科学体系当中, 包括了绿色建筑、生态景观、科学规划、相关的政策与法规等交叉的学科体系;关注的重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 还包括建筑内部、建筑外部的空间。本文以天鹿湖森林公园主入口区规划设计的实践个案为例子进行介绍, 以期为日后绿色建筑技术在景观设计活动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教材编写组编著.绿色建筑.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8) -1:7.

[2]《绿色建筑》教材编写组编著.绿色建筑.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8) -1:155.

[3]《绿色建筑》教材编写组编著.绿色建筑.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8) -1:157.

[4]王蕾.大面积广场地坪的生态设计与应用实践.建筑施工.2003 (11) -6.

[5]林宪德.热湿气候的绿色建筑.第一版.詹氏书局 (台湾台北) , 2003 (8) .

[6]宋振宇.适于岭南湿热气候的高校生态图书馆设计初探.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 .

[7]约翰西蒙兹 (美) 著.俞孔坚, 王志芳, 孙鹏译, 程里尧, 刘衡校.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第三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哈维鲁本斯坦 (美) 著.李家坤译.建筑场地规划与景观建设指南.大连理工出版社.

[9]史蒂文斯特罗姆 (美) 、库尔特内森 (美) 著.任慧韬等译.俞可怀等审.风景建筑学场地工程.大连理工出版社.

[10]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6) .

[11]阿尔温德·克里尚, 尼克贝克, 西莫斯·扬纳斯, S·V·索科洛伊.建筑节能设计手册——气候与建筑.刘加平, 张继良, 谭良斌译.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7) .

篇3:天鹿湖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凤凰山自行车营地及自行车系统设计

关键词:交通系统产品设计绿色出行自行车存储

一、研究背景意义

随着北京城市机动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家用轿车而放弃自行车出行,导致交通系统压力骤增,污染愈发严重。从政府到民间都对鼓励自行车出行能够改善现状保持肯定态度,但却无法挽回自行车出行比例的不断下降之势。所以,宏观上对自行车交通采取鼓励支持政策的同时,微观上也要切实的结合北京实际情况,从骑行个人的角度,对自行车出行提供有效的系统的解决方案,从而真正的提高市民自行车出行的主观积极性。

通过长期持续的调研发现,自行车存储系统是自行车出行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很多市民放弃骑车出行,主要顾虑就是“车难停、容易丢”。通过对相关课题的研究,建立一个完善的自行车存储系统,改菩自行车停车条件,能够很好的促进自行车出行意愿;且解决无秩序的自行车乱停乱放,能够同时改善城市景观环境。因此,我们对自行车停车场的规划布置以及停车单体设施进行了系统设计研究。可以使自行车在不同场所、不同地点都能得到合理的安全存储,提高自行车的出行率。另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北京的自行车租赁系统与私人自行车出行遇到很多共性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我们认为将二者整合规划设计,能够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二、设计分析

(一)自行车出行遇到的问题

1.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与日俱增,居民的工作、生活半径越来越大,市民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距离拉长,如果只靠自有自行车,已经超出了适宜骑行的合理距离‘500米’,所以很难成行。而能够解决此问题的自行车租赁系统又势单力薄,面临总总困境,很难起到实际作用。

2.因有人看守的停车场成本高,盈利点低,停车场的数量逐渐减少,导致自行车停放资源紧缺;而骑行人因无法找到安全合适的停车位,导致骑行意愿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3.自行车之所以在城市被边缘化,主要原因在于城市道路及周边设施的规划对骑车人存在一定的歧视性,机动车占用了大量的道路等基础设施资源,除了挤压自行车骑行空间外,也将自行车存储空间不断压缩,加剧了停车难,不安全的隐患,从而更大程度上降低了骑行认的骑行意愿。

4.受近些年鼓励汽车消费政策以及舆论的影响,骑车人被视为“穷人”的象征,原本健康的出行方式却受到了社会的歧视。

(二)北京自行车租赁系统问题

1.笔者实地考察过佛山杭州等城市的自行车租赁系统,对比北京的现有系统发现:南方城市气候环境适宜,设施单体暴漏在自然环境中可以很长时间依然光亮如新;而北京因气候相对恶劣,容易导致车辆金属部件的损耗,导致硬件荒废、成本增加,最终影响正常运营。如图2所示

2.北京因城市规模大,而运营商硬件网络的投入成本高,导致租赁自行车很难跨区普及,很难扩大规模;而且早期的目标客户群体规划失策,主要针对旅游人群而忽略了城市最主要的出行群体,导致规划布局不符合实际需要。参考图3的自有自行车出行与租赁自行车出行的市场规模对比,需要运营商及政府规划部门从新考虑自行车租赁的布局定位。

3.因占用已经很有限的道路周边资源,导致场地租赁成本偏高,加上市场化运营模式不合理,让运营成本增大而无法良性发展。

4.现有租赁系统需专人值守,营收利润本可以维持在一个较好的循环模式下,而运营商经营模式单一,与庞大的自有自行车存储没有交集,导致效率低下、成本过高、普及率降低。

综上所述,要想在北京发展自行车交通需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并将存储系统与租赁系统整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三、自行车存储(租赁)系统解决方案

(一)在集中特殊场所创造出停放空间

1.北京500多个过街天桥以及地铁站等交通枢纽是北京常见聚散场所,也是自行车乱停乱放的主要症结区,让仅有的道路资源变得更加紧张,行人道也被占用。

现有停车空间规划混乱,空间利用不合理,影响环境观瞻。我们结合现场情况,规划了依托天桥结构的立体停放站,充分利用现有环境的立体空间。行人可通过天桥楼梯将车推进二层停放。双层可满足大概200个停车位,全封闭的规划既可以保护自行车,又解决了环境整洁问题,也提供了经营单位一定面积的广告空间。

2.第二个特殊场所是地铁口和地下通道口,这一类型的空间也存在停车的刚性需求,但却没有合理的进行系统规划,如图7所示

我们依托环境结构,在通道楼梯上方设计了一个落层停放车场,不占用道路空间,能够提供80个停车位。顶上由太阳能板能提供室内照明等所需电量,一层楼梯死角处设自行车维修点,给修车人干净舒适的环境,也为骑车人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3.第三个设计为大型存放场所方案,很多大型停放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露天停放,空间利用率差,标识不清很难找到等。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个封闭小高层设计,解决了各种问题的同时,可以为经营单位提供醒目的宣传位置,盈利部分可以返利给市民停车系统的更好运

4.自行车存储塔的设计

首先这种三层楼高的塔式的设计更象是“我们都来骑车吧!!!”的一种宣誓和召唤。

透过玻璃幕隐约看到无数辆自行车悬挂在空中,更象是一件大型雕塑和艺术装置。

nlc202309021053

此方案采用的是普通的电梯的原理,技术及成本上并没有特殊之处,传动齿轮左右的配重问题可以通过电脑自动控制,随时保持左右的平衡状态。

塔的整体高度达到10米或更高,防风和防震的合理性有据可查,参见图10中左侧的已有的北京街头电梯设施。

此种独立的塔式设计也可以依附到其它建筑的外立面上,形成一种寄生關系。

这种设计解决了一个空间利用的问题,就是在3平米的面积内最少可以容纳30辆自行车,象地铁站口等相对的停车需求非常集中的情况下,还可以横向扩展,使空间利用效率最大化。

(二)与现有道路两侧公共设施结合设计并优化单体设施的紧凑性

1.与道路围栏相结合的路边自助存储设施

北京土地资源非常紧缺。要想大力发展自行车存储及租赁这种公共服务,最重要的是解决公共空间占用问题。在现有的人行道上已经遍布了各种各样的公共设施,电话亭,盲道,绿化带,停车记时器,电线竿,隔离护栏,报刊亭…互相挤占的情况时有发生,经常出现电线竿将盲道挡住这种情况。如果再把自行车租赁设施(场地),摆放进去,势必造型更多的空间利用的不合理情况。而且涉及到的市政租赁投入成本很高。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与现有道路周边设施结合的存储设施。

与道路护栏结合的自行车存储盒子,替换了现有的道路护栏。这样最大限度的节省了空间,而且可以任意扩展。这种半封闭的盒子。虽然看似增加了成本,但更多的是为了环境的整洁考虑,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街道的凌乱程度。使用者可以从远处观察盒子上方的指示灯来判断该盒子中是否有车。在另一个版本的设计里,设计者还增加了带屏幕和读卡功能的自动支付系统,以及快速锁车功能。

2.与其它公共设施结合的自行车存储设施单体

因公共资源有限,无大型停放处的最好解决停车问题的方法就是分散停放,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共设施进行结合设计,以提供更多的停车位。为此,我做了很多与公共设施相结合的存储方案。比如与休息座椅结合、与隔离桩结合等,通过简单的改造和设计实现一物多用的资源整合。

3.自行车单体存储设施优化方案

现有停放架间隔过密,取车时带来很多不便。自行车长度大约为160厘米,在特殊区域是没有足够的空间停放的。另一方面,很多人都会在把车停好后,走到车前用锁把轮子和停放架锁在一起,增加安全性。因此在我的单体设计方案中,考虑到了这些方面。

现有停车架功能单一,没有任何防盗技术,几乎没有类似机动车自助停放的设施,为了改变自行车的地位,我们设计了一个能够自助存储的自行车停放架,可将它单独设置于酒店和写字楼门口。也可与前文所设计的各种存储空间整合。

(三)将自行车租赁系统与自主自行车存储系统整合设计

自行车租赁系统与自主自行车存储系统存在大量相通的需求定位,从经营的角度也存在互补的可能性,所以在我们的规划中,将两者进行整合设计,前文提到的所有自行车存储设施都可以与租赁系统通用及共存。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考虑到一些租赁系统所特有的解决方案。

方案1:租赁系统专用自行车及存储设施设计。

此方案采用全封闭的单独设计的自行车作为运营主体,其优点是外部的复合材料可以很好的适应北京相对恶劣的气候,对内部零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区别于一般自用自行车,可以实现更好的管理。大面积的外部平面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并可获得广告收入。

对应的单体存储盒子,也采用全封闭的自助形式,结合广告及艺术规划等形式,可以成为城市的点缀一景。向上折叠的拿取方式,节省占地空间的同时,可以产生一定的趣味性,吸引民众的注意力及参与度。

方案2:为存储租赁系统提供可赢利的模式(取费、广告位)

因租赁系统受到资金困难而无法继续经营的困境,我们提出一种可赢利的经营模式。在各种设施单体,设施空间中创造一定的面积空间,导人广告位招商的模式,所获得的收入可以用来改善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转,还利于民。

四、结论:

北京的交通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城市道路的划分也需要逐渐完善。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市民会更多的选择绿色交通作为出行工具,这样更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政府已经出台缓解交通压力的规划和具体的措施,城市交通的改善指日可待。政府已经将设立自行车存放处纳入北京市交通规划建设中,相信我们的设计对于政府政策以及运营主体有一定现实意义。虽然,通过我们的设计不能解决所有停放问题,但我们相信能够给后来者以一定的指导意义,希望我们的设计能够让自行车出行重新找回它原本应有的风采。

篇4:天鹿湖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凤凰山自行车营地及自行车系统设计

在大学校园中,对于中短途的路程,自行车因其便捷性作为主要代步工具,作用于校园的交通状况。而校园中的自行车使用存在停放问题、防盗问题和自行车的更替整顿问题。当自行车数量在有限的校园环境里持续增长时,正常的使用和停放都会对交通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本文意在设计一套不同以往的自行车租赁系统,加上对停车终端的改良设计,通过互助式租赁模式改善校园交通环境。

关键词:

互助式租赁 校园环境 锁车器设计

一、自行车租赁系统的背景及现状

1.1自行车租赁系统的起源

自行车租赁最早起源于旅游景区。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商家开始在景区附近提供租赁自行车的服务,但当时这种服务不成体系又容易引起纠纷。在提倡绿色环保的今天,自行车成为人们出行的宠儿,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大量私人所有的自行车长期扎堆停放启行车平均使用时间仅为停放时间的五分之一,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又影响市容。为了解决自行车资源过剩的问题,各国经过市场调查、策划,把旅游景点的自行车租赁搬到了城市街头,经过设计改良诞生了完整的自行车租赁系统。

建在城区的自行车租赁系统既可提高城市自行车的使用效率,又可减缓公共交通压力。大学校园更是如此,以较早建成的清华大学自行车租赁点为例,可租赁自行车既为学校师生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又能够改善校园自行车存放秩序,同时还能减少破损自行车的丢弃,防止自行车被盗。

继清华大学之后,自行车租赁服务在其他高校陆续发展壮大,并逐渐互联交通。最终实现校内交通微循环与市内交通大循环的融合。

1.2校园自行车租赁现状的分析

多数大学校园的面积并不大,校园内人口也较为稠密,师生对自行车的需求量看似并不是很旺盛,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人希望能够用自行车代步。而自行车的利用率不到20%,导致自行车长期扎堆摆放,影响道路的畅通;且自行车的看管力度不够,易发生自行车被盗;另外,毕业生的自行车及有损坏的自行车随意丢弃,造成资源的浪费。

一些大学内部整合了被丢弃的自行车,成立了自行车租赁系统,但是弊端明显。这些自行车的质量普遍不高,而租赁价格偏高,人为管理的自行车租赁系统限制了取放车的时间,使得广大师生使用自行车很不方便,因此师生们依然考虑通过购买私人自行车来解决出行问题。因此,设计者希望通过创建一个新型的租赁系统来改善现状。二自行车租赁制度

互助式自行车租赁方式的构想是利用校内现有的私人自行车以及无人认领的自行车,建立一个新的自行车租赁系统,让自行车物尽其用。

2.1租借流程设计

首先,将统计能够纳入本系统的所有自行车,建立数据库。私人自行车按自愿原则纳入,而校园内无人认领的自行车将由管理人员进行落实,将质量合格的自行车纳入系统。

第二,具体的租赁分为三种类型:短期,中期和长期。

短期租赁主要针对的是24小时内的租赁,收费标准如下:

①小于等于两个半小时,收费0.25元/次;

②超过两个半小时时,每小时增收0.1元。

③在当日23:00到笠日的5:00之前,收费03元/次,在该段时间范围内不限时间。

中期租赁指为期一个月的租赁,—次性付费15元/月,在此期间可以自由使用自行车。

长期租赁指为期一个学期的租赁,一次性付费50元/学期,在该学期可以自由使用自行车。

租车前,用户可通过APP查询车辆信息,核实无违纪记录之后方可按需租借自行车。自行车的车主可通过手机APP来查询自己的自行车的使用状态以及自行车闲置时的停车位置。

(特别说明:租赁过程中所收取的费用70%将付给具体车主,其余30%作为系统维护所用。)

2.2自行车租赁站点的分布

自行车需要特定的租赁站点,下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展示自行车租赁站点在大学校园内的分布设定。

为了方便大学生的出行,应在人流量较多、需求量较大的地点设立自行车租赁站点。经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基于北京林业大学(如图2-1)的人数分布,设计者经过分析决定应当在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以及体育场处站点,具体的位置在路边或花园周围,以便交通顺畅。

2.3系统维护及违规赔偿

1.日常维护

本系统租车者所缴纳的租金用于设备日常维护修理。管理人员应每日定时检查设备和自行车情况,根据各学校情况安排管理者,如归入现有保卫处人员的工作事项中。

检查内容包括:

①锁车器的检查;

②车辆的质量检查;

③信息安全的维护

租车者在使用自行车时,应先检查自行车是否损坏,并及时反馈。

2.违规赔偿制度

租用者在使用自行车的过程中,须尽到爱护自行车的责任和义务。损坏自行车、不慎丢失自行车以及长期租用自行车不归还的租车者将受到经济处罚。损坏自行车者,视情节轻重赔偿车辆的维护和修理费用。丢失自行车者应按具体情况进行赔付,该费用用于购入新自行车。未录入长期租赁项目却长期用车不归还者,系统将自动在卡上扣除相关费用。

三、自行车租赁终端设备设计

租赁终端设备是用来实现自行车的停放和存取的,一方面缓解盗窃问题,另—方面也方便对车辆信息的统计和整理,并将相应信息传达给使用者和管理者。

租赁终端作为一件有形产品,需要平衡人、环境、技术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此类公共设施需要五个原则来衡量:安全性、功能性、人性化、环境协调性、系统性,以此来更好地为人服务。

3.1锁车终端设计

1.现有锁车器分析

现有的公共自行车租赁设备多见于城市范围内,直观来讲,为了实现此项设施在城市中的醒目这一特性,几乎都将鲜亮的橙色、绿色、红色等色块加之于锁车器和车身之上,用于人口繁密的城市环境中及同规格自行车,基本能被人们所接受。但对于使用面积相对较小、自行车规格各异的情况,原有的锁车器并不实用和美观。

首先,现有的锁车器大致分为锁车柱式和横梁式。锁车柱形式的,有一根柱子固定在地面上,每一辆自行车都要做基础施工;每根柱子的体量大约为25×15×80cm,加上中间60cm左右的间隔距离,每套设备大约需要0.8m2的占地面积。另一种就是横梁式的锁车器,这样的造型常借用公共自行车棚的基础。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学校总占地面积703亩,绿地面积大约占10%,附近道路空地面积有限,若使用上述的现有锁车器,占地面积过大,也无法适用于校园内现有的不同尺寸规格的自行车,在校园内安装此类锁车器工程量较大。此外,美观性也较差。

2.概念提出

设计者秉承着改造工程量尽可能小的原则,寻找合适的锁车器形态。目前校园中现有的是简易的自行车停靠装置(如图3-1),金属材质,形态为螺旋形,可以分隔停放的自行车,提供固定结构而并不具有上锁功能,但造型简洁,使用率也较高,所以以此作为设计原型进行改良。主要思路是将连续的结构进行分解,并添加锁车结构,并提供一种便捷的操作方式。

3.设计方案

设计者将现有的螺旋形停车装置拆分,成为一个个独立的锁车装置。每一个锁车器有三部分,一个环形锁、地面上的停车板和埋在地下的基座,内有蓝牙装置,用于移动终端对锁车器的控制。锁结构由系统控制,取车前在手机上认证成功后,锁即转动,开口向上打开(如图3-2a);感应装置确认自行车取出后,锁自动转动关闭;归还车同样需要进行信息的确认,锁入后车锁处于松动状态,当自行车在适当位置存放好之后10s不再发生移动,则车锁自动关闭(如图3-2b)。

此锁车器这件锁车装置是为了适应不同自行车型号而设计的锁车器,因此采用锁车轮的方式,尽量精简结构,得到一种体量很小的环形锁车装置。采用金属材料,外形简单小巧同时能保证提供足够大的强度。此装置占地面积小,无论校园面积大或小都能适用,设置在校园中能较好地融合在环境中,且可以根据环境特征进行不同颜色表面漆的喷涂,使机器不会显得突兀或不和谐,作为以改善校园交通环境为目的设计的机器,能够较好地达到目的。另外,所的开启方式为蓝牙传输,自动开关锁,与手机APP相结合,当需要使用此锁车器时,打开相应APP进行连接并实现开关管理(如图3-2c)。

3.2控制界面终端

及时的信息显示是本系统实现“互助”的必要条件。通过控制界面终端,实现实名制使用,帮助使用者获取相关信息,管理者也可以维护系统的运行,完成信息传达。

·移动终端

对于经常处于变化状态的自行车信息,设计者计划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来显示信息并进行控制。

具体功能:

①显示自行车的分布情况,便于查询距离最近可租借车辆位置

②实名制显示个人信息,同时记录租赁历史

③实现开合锁快捷支付

④联系管理方将自有自行车纳入系统

四、结语

篇5:天鹿湖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凤凰山自行车营地及自行车系统设计

关键词 雾霾路段 电动自行车 车速控制 装置 系统总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TP23 文献标识码:A

1系统设计概述

电机控制单元ECU是电动自行车自动限速装置的控制中心,其功能是是通过GP2Y1010AU夏普粉尘传感器对大气PM2.5浓度值进行实时检测,根据PM2.5的浓度值来判断电机是否要自动减速。5V直流电机控制单元由电机的驱动电路、测速电路、参数显示电路等组成。

设计中选择了GP2Y1010AU夏普粉尘传感器进行PM2.5浓度值的测量,通过模数转换器将粉尘传感器收到的信号转换成单片机可读的数字信号。另外用光电传感器检测5V直流电机的转速,将PM2.5的浓度值与5V直流电机的转速显示在1602液晶显示屏上。一旦PM2.5浓度值达到100€%eg/m3以上,5V直流电机立即减速,以达到安全行驶的目的,并使驾驶人员尽可能少吸入大气中的细小颗粒物。

2系统主要器件选型及简介

2.1 GP2Y1010AUOF粉尘传感器

GP2Y1010AUOF粉尘传感器是日本夏普公司生产 的一款光学空气质量传感器。它被设计用来感应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其内部对角安放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和光电晶体管,使得其能够探测到空气中尘埃反射光,即使非常细小的如烟草烟雾颗粒也能够被检测到。由于它可测量0.8微米以上的微小粒子,感知烟草产生的烟气和花粉,房屋粉尘等,又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安装的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空气清新机,换气空调,换气扇等产品,尤其是在空气净化系统中应用。

(1)关于PM2.5传感器的检出方法

GP2Y1010AU插上电源后1秒内会稳定、正常地运作,可以进行检出。对GP2Y1010AU输出电压的绝对值,并不是判定检出的有无,我们推荐的使用方法是:无尘时,从输出电压的变化量来做判定。另外,更甚者可以根據输出电平时间上的变化来对检出对象物的种别进行判别。关于一般被采用的灰尘和烟的判别方法,作如下说明。

(2)关于PM2.5传感器的灰尘和烟的判别方法

从输出电平的大小的变化及输出电平时间的变化来看,可以知道检出对象物是什么。现在,对灰尘和烟检出时输出的区别,作如下说明。一般,香烟的烟是细微粒子,密度高,会扩散式的大范围漂移。与此相比,灰尘是一个一个大颗粒,密度低,断断续续式的进入灰尘传感器的检出领域。烟是连续的表现出较高的输出电压,灰尘是间隔的表现出较高的输出电压。因此,根据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值(发光素子和已同期的脉冲输出电压值)在时间上的推移向微机软件的读取,是否无尘/是否有烟/是否有灰尘,不管是哪种状态,及空气污染的程度是多少,都可以进行检出。

另外,以前的旧机种GP2U05/06根据峰值保持电路,时定数较大,由于起落的应答时间较长,对于单个的灰尘,也有难以检出的情况发生。

2.2模数转换器——ADC0832

在单片机的实时测量和智能化仪表等系统中,常需要将检测的连续变化的模拟量如温度、压力、流量、速度等转换为数字量。单片机对这些数字量进行处理后再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本模拟设计中需要对PM2.5传感器发出的信号进行采集,并转化为数字信号传送到单片机,由单片机进行下一步控制。本模拟设计使用ADC0832芯片来实现将模拟量信号转换为数字量信号。

ADC0832为8位分辨率A/D转换芯片,其最高分辨可达256级,可以适应一般的模拟量转换要求。其内部电压输入与参考电压的复用,使得芯片的模拟电压输入在0~5V 之间。芯片转换时间仅为32€%eS,据有双数据输出可作为数据校验,以减少数据误差,转换速度快且稳定性能强。独立的芯片使能输入,使多器件挂接和处理器控制变的更加方便。通过DI数据输入端,可以轻易的实现通道功能的选择。

2.3光电传感器

光电传感器是采用光电元件作为检测元件的传感器。它首先把被测量的变化转换成光信号的变化,然后借助光电元件进一步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光电传感器一般由光源、光学通路和光电元件三部分组成。光电检测方法具有精度高、反应快、非接触等优点,而且可测参数多,传感器的结构简单,形式灵活多样,因此在检测和控制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采用光电传感器,可以实现非接触测量。光电式转速测量仪表比较容易作为高频脉冲频率传感器。例如,可在每转中发出几万脉冲,因此分辨率高,可测极低的转速,测量范围几乎可从零转开始。光电传感器的结构简单、可靠、测量精度高等优点,因而本设计中选用了光电传感器。

本系统中主要使用光电传感器进行速度的检测。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从脉冲式光电转速传感器的透射式和反射式两种中进行选择,因为脉冲式光电转速传感器多用于光电计数和光电式转速测量等场合。又由于透射式光电传感器比反射式光电传感器的测量精度高及使用场合,最终选择透射式光电传感器作为本系统检测速度的传感器。

参考文献

[1] 李东海,何彩霞.浅谈雾霾天气的识别及预警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9(2):2-3.

[2] 杨新兴,冯丽华,尉鹏.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危害[J].前沿科学,2012,12(6):2-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天鹿湖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凤凰山自行车营地及自行车系统设计】相关文章:

天鹿花园业主论坛07-17

深圳凤凰山森林公园04-10

描写凤凰山公园作文500字:美丽的凤凰山公园05-08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公园游客跟踪系统设计05-12

汉城湖公园04-17

东坡湖公园04-21

美丽的凤凰山公园500字作文04-20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规范02-22

梓山湖公园作文04-27

艳湖公园总结05-01

上一篇:连队党支部工作评价表下一篇:说新闻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