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估算教案

2024-05-10

三年级数学估算教案(共11篇)

篇1:三年级数学估算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 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教学反思】:

篇2:三年级数学估算教案

师:你们二年级经历过估算吗?

师: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估算知识。(板书:估算)

师:在学习估算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怎么去估算?

生2:估算注意些什么?

生3:估算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4:估算有什么用?

生5:估算用在哪里?

师:你们遇到过什么地方用估算,什么地方精确计算?

课件:

生:选A。

课件:师:你能估计出这头大象多重吗?

一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生在本子上算

汇报并板书:

生1:300×6=1800小估

生2:400×6=2400大估

生3:350×6=2100中估

生4:300×7=2100大小估

生5:300×6+300=2100凑、调估

生6:330+350+300+380+400+350=2130四舍五入估

问:生1你是怎么想的?

生1:这六个数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整三百乘六。

师:你都是往小里估的,你把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小估。

生哈哈乐。

师:小估就小估吧,小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小估。

问:生2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都看成了四百。

师:你是往大里估的,对不对,你也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2:大估。

师:大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大估。

问:生3你是怎么想的?

篇3:三年级数学估算教案

生活中常常用到估算, 比如:你家到学校约□□米;□□分钟后在公园门口见;1千克黄豆约□□粒;你的头发大约□□根……估算不仅应用于某些数字的运算、长度的测量, 还应用于几何形状, 物品的重量、体积, 冷热程度, 机器折旧, 市场预测等方面。许多国家已经把估算列入到小学数学教材中。美国数学教师联合会在1980年拟订《80年代行动计划》中就已强调估算技术。2000年美国教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全体学生应学会在计算时进行估算策略, 养成对数值 (包括计算结果合理) 做判断的习惯。在我国, 估算引入数学教材始于九十年代,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在教育部2000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制小学数学教学 (试用修订版) 》中增加了“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这一教学要求, 在2001年制订的《全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便明确指出要重视口算, 加强估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标准》对估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如在第一、二学段中分别提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 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1. 估算的定义:所谓估算, 是指在计算、测量数 (量) 时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测量, 或为了先大概地判断之后检验计算或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在精确计算或测量的前后所采取的计算方法, 是对数量关系做合理的大概推断。估算通常是判断结果在哪个数或量的附近, 或者确定一个范围, 它是表示对人们所要得到的理想结果给出尽量接近的值或量。在小学阶段估算的形式一般是口算或目测, 估算又经常与口算、简算和笔算相结合。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估算应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来培养。因此, 学习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养成, 对于提高他们的观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具体而言, 估算的功效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1) 有助于锻炼观察力。 (2) 有助于培养整体感。 (3) 有助于增强计划性。 (4) 有助于强化数感。 (5) 有助于提高建模意识。 (6) 有助于养成检验意识。

二、估算在三、四年级的教学应用

1. 提高数学计算能力。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充分发挥了数学教学的功能, 可以为未来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计算教学中, 应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 探求计算结果, 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 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 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计算之后, 再利用估算方法来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如计算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等, 以检验笔算或计算器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养成习惯, 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计算结果的检验意识, 找出问题所在, 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对于数目较大的计算, 先求出精确数的近似数, 通常保留最高位或次高位, 然后用口算求出这些近似数的和、差、积、商。

在小学中, 特别是三、四年级段的孩子, 提高计算能力, 打好扎实的计算基础十分重要。在计算中, 对大数量的估算, 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就三、四年级而言, 重点放在“尾数估算”上, 熟记下表有利于提高乘除法计算能力。

在加减计算中同样可用“尾数估算”进行检验。

《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 并能进行估计。”对于数目较大的计算, 先求出精确数的近似数, 通常保留最高位或次位, 然后用口算求出这些近似数的和、差、积、商。一般不求出精确的得数, 只要求达到得数的高位数与精确得数高位数相同或相近的数。取近似数时, 可借助凑整的办法, 如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估算和怎样进行估算 (一个要求是方便, 另一个要求是接近) 。例如, 一箱果汁182元, 要去商店买9箱果汁需要准备多少钱?这里没有提“大约”, 但包含“大约”, 而且是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经历大数目估算的全过程, 经历猜想、探索、体验、实践, 才能感受大数目, 正确地估算出大数目。可以设计下面的估算方案让学生亲身经历估算的全过程: (1) 如果每人浪费1粒米, 全国每天就要浪费多少粒米?相当于多少?并写出心中的感受。 (2) 从你出生至今大概用了父母多少钱?并写出心中的感受。 (3) 学校近期为什么要禁止买零食、吃零食, 调查本班同学一天吃零食花多少钱?一个月?一年?小学六年共花了多少钱?那全校约2000人共花了多少钱呢?然后写一篇片断感想。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大数量的估算、体验过程, 通过写出心中的感受, 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渗透思想教育, 还体现了各学科的合一性。

2.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估算, 能使学生的解题思维更加灵活, 常常表现为思路灵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能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容易想到的、比较隐蔽的方法上去, 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由于估算大多是通过口算进行的, 比较灵活, 所以可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 并寻找正确的解题方法。

图中的药丸大约有多少粒?

(1) 把药丸平均分成9份, 数一数其中一份有 () 粒, 全部药丸约 () 粒。

(2) 数一数实际共有 () 粒。

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 它们的差异大不大?哪种方法比较快?

如果将一堆数量比较大的物品平均分布在一个范围内, 要求出这堆物品的近似数, 可以先把这堆物品平均分为若干份, 随意取出其中一份, 数一数有多少, 再用乘法计算近似数。这一估算过程渗透的是“样本”、“概率”等数学思想。

讨论:如果要估计一碗黄豆有多少粒, 你会用哪些方法?

又如:

1.估算你的语文课本某一篇课文的字数。

2.下面哪些情况用了估算?

(1) 世界上最大的体育馆有66450个座位。

(2) 《悲惨世界》一书约30万字。

(3) 去年, 某某要市财政收入100亿元。

(4) 第五次我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12.95亿。

(5) 阳光小学有学生2460人。

3. 估算教室内的黑板有多大, 一堵墙面的面积有多大。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4. 下面是一幅墙面图, 如果以图中方框代表1平方米, 试估计墙面的面积 (门不包括在内) 。

以上这些例子均属估算范畴, 特别要强调估算过程,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使数学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

3.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数学应追求的是理解、交流, 寻求解法, 而不是去简单的计算。结合估算教学, 可以训练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从问题的整体出发, 综合考虑条件, 以敏锐的观察力、迅速的判断力对问题做简约的紧缩推理, 从而正确、快速地探求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1) 李大明1988年的年龄等于他出生那一年的年号的各位数字之和, 李大明今年几岁?

如果李大明出生在1971年以后, 他1988年的年龄不超过17岁, 可是年号的四个数之和不少于1+9+7+1=18。

如果他出生在1970年, 今年他18岁, 可是1+9+7+0=17。

如果他出生在1960年以后, 他至少是28岁, 可是年号的四个数之和小于1+9+5+9=24。

由上发现, 李大明出生在60年代, 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方程。

解:因为李大明出生在60年代, 则可设他出生在196x年, 那么可列出简单方程:

88-60-x=1+9+6+x

解方程得:x=6

88-66=22

所以李大明1988年22岁。

在本题的应用中, 初步估算出李大明出生于196□年是解题的关键。

(2) 学校上操场共有多少块地砖?

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 本题可使用的方法可以不同。

方法一:先将操场分两部分, 数一数:

A中几行几列, B中几行几列, 再计算。

方法二:先测算出操场面积 (可直接用皮尺测量计算, 也可用步测、目测等估测, 这里的要求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 然后用单位面积的块数乘以总面积。

(3) 某幼儿园的小班人数最少, 中班27人, 大班比小班多6人。六一儿童节分糖果25包, 每包不超过60块, 不少于50块, 糖果总数的个位数字是7, 如果每人分19块, 那么糖果数不够。现在大班每人比中班每人多分1块, 中班每人比小班每人多分1块, 刚好分完。问这批糖果共多少块?

解:首先糖果总数不少于50×25=1250块, 不多于60×25=1500块。小班人最少, 中班有27人, 所以总人数不超过27×3+6=87人。

如果每人分得的糖果数相等, 就会剩6块糖果, 因为 (1250-6) ÷87>14, 所以每人至少分到15块。已知每人19块不够, 所以每人至多分到18块。又因为总数个位数字是7, 是奇数减去6后仍为奇数, 每人分到的糖果也只能是奇数, 即只能是17块或15块, 但15的倍数个位数字是0或5, 加上6后个位数字不是7。所以每人分得的糖果数一定是17块。再估计总数。17×74=1258>1250-6, 但它的个位数不是1 (加上6不是7) , 再增加17、17×2……直至增加17×9才第一次出现个位数字为1, 1258+17×9=1411, 并且在“1500-6”以下没有其它17的倍数个位数字为1, 因此糖果总数是1411+6=1417块。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估算应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来培养。加强估算教学, 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整体感;有助于增强学生行为的计划性;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养成对计算结果的检验意识。因此, 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养成, 对于提高他们观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门树慧.少年数学兴趣与能力的培养[M].北京:金盾出版社.

[2]王深根.小学的说课[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6.

[3]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2.

[4]陈和.小学数学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5]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 2002.

[6]张天孝.《现代小学数学》三、四年级教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篇4:小学三年级估算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具有估算能力能使人对数量及时间和空间等有整体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认识。此外,对不同学段的估算教学也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估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随着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估算认识的深刻,估算也正以其独具魅力的教育价值和社会生活价值展现在人们面前。可以说,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需要,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训练思维和发展智力的需要。通过优化教学策略,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培养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强化他们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一、强化估算意识,不断提高估算兴趣

估算意识是指当主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懂得什么情况下宜于估计而不必做准确计算,并以正确的算理为基础,通过迅速合理的观察和思考,在众多信息中间寻求一批有用的或关键的数学信息,从而得到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由此可见估算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估算能力的形成。要想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认识估算的价值。老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有趣,具有挑战性的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可行性,生活中有许多事件不可能也不必要去进行精确计算。在教学实践中可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体验到估算的奥妙。如有一个体育小组在学投篮时,五个人分别投中的球数为36、19、24、48、38,想这五个同学中平均投中的个数是( )①40,②33,③23。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就可以运用一组数中平均数的特征,即它一定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而接近中间的数。从而估算出这个平均数一定大于19,小于48,而接近两个数的中间数,在三个答案中(2)是最符合条件的。所以正确答案是33。这种巧妙的估算过程,就会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妙。

二、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如果重视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遇到与计算关的数学问题时,能自觉采用恰当的估算方式预先进行估算,以确定结果的大致范围,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能有初步了解,首先教会学生加、减乘除法的估算方法,在加减法的估算中,一般都是取近似数尽量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在乘法中,一个因数是一位数时,先把第一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再和乘数相乘,如:692×4看作700×4。乘数是两位数的时,先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再用这两个近似数相乘,如:420×39看作400×40。在除法中,除数是一位数时,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够除,就把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把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然后用求得的近似数除以除数,如:5910÷3看作6000÷3,2420÷8看作2400÷8,除数是两位数时,先分别求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然后求这两个近似数的商,如:6012÷28看作6000÷30,2780÷73看作2800÷70。另外,估算作为《课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要加强的领域,作为一种计算方法,作为学生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每个人随时都有可能要用上估计数量、进行估算。因此,很有必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在计算时,随时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大致范围,用来估计计算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就要在每一课时中适时地运用估算,使之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养成良好估算习惯,一要培养学生有估算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开知识之门的第一把金钥匙。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教师加以引导,学生的热情就尤如火山喷发之势空前高涨。二要结合计算经常运用:运用估算去检验解决问题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是经常要采用的方法。

三、指导方法,逐步形成估算技能

教学估算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会不会做题目,而在于是否掌握了估算的基本方法,这是教学中要突出的问题,即估算方法的指导,估算方法因人因事而有所不同。掌握估算方法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要体现于每一课时之中。掌握估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结果算得对不对。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同时,结合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出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

1.取整估算法。

这个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整千数再进行计算。这种最简便的估算方法,是在估算时把数保留到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计算出大概是多少,如:向希望小学捐书,一年级捐书118本,二年级捐书104本,三年级捐书95本,大约捐书多少本?可以把118看成100、104看成100,95看成100来估算,有些数用这种方法时误差会比较大,则可以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如防疫站要给二个年级的学生注射疫苗,大概要准备多少个一次性注射器?一年级152人,二年级147人,如果把这两个数都看成整百数误差就会比较大,所以可以把152看成150,147看成150来估算。又如在买东西时,电视机996元,微波炉816元,妈妈至少该带多少钱?这里如果把996元看成1000元,把816看成800元,则带的钱就不够了,碰到“买东西”这类问题时则应该多估计一点。

2.生活经验估计法。

在解答应用题时,根据题意估计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结果,或者列出在实际情况中不可能存在的结果。如:爸爸35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9倍,爷爷、小明的年龄各是多少?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很快判断出爷爷大于35岁,小明小于35岁,为正确解题埋下了伏笔。又如:有20个同学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能坐6人,要租几条船?在估算时就要从实际出发,租3条船不够,必须得租4条船。

篇5:三年级数学估算教案

教学内容: 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教学过程:

一、听算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第 1 页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二、估算比赛: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三、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第 2 页

1803 18003 903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 58 405 455 213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总结。

第 3 页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篇6:三年级数学估算教案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第15页例4 【课程标准描述】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情境图,交流讨论能够综合具体情境,用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者几百几十进行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题的交流讨论,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体验估算的多样性。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正确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用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者几百几十进行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正确率来评价目标1。

2.通过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的正确率来评价目标2。3.通过巩固练习来评价目标3.【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数字智勇大闯关

1.235和357的和能闯过500吗? 2.465和436的和能闯过1000吗? 你是怎样思考的?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2.分析与解答。

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预设: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想一想,不通过具体计算,我们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

预设: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预设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预设2: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小结: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预设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评价目标1)

3.对比题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预设1:196大于190,226大于220,196+221一定大于41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预设2:196小于200,226小于230,196+221一定小于430,430小于441,坐得下。

小结:在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如果用估小的方法不能确定结果,可以用估大的方法进行估算。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和数据的特点灵活选取估算的策略和方法。(评价目标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估算出每条小鱼身上算式的得数,再将鱼分别和相应的框连线,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7题。(评价目标3)

你想怎样估?估算结果是多少?在组内交流。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用估算解决问题

221 + 239 > 441 196 + 226 <441 ↓ ↓ ↓ ↓

220 + 230 = 450 200 + 230 = 430 450>441 430 <441 坐不下 坐得下

学习目标检测】

篇7:三年级数学估算教案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除法估算(教材第29页例8和第31页练习六1~3题)。【教学目标】

1.经历估算的过程,探索并总结估算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估算。

2.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重点难点】

探索并总结估算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估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估算”。

2.提问:对于估算,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回答:“求出大概数”“要用四舍五入”“是近似的”…… 3.谈话引入:暑假期间,小丽和爸妈一起外出旅游,在宾馆住了三天,看一看有什么需要用估算解决的问题。

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新课讲授】

1.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出示例8情景图,从这些信息中,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后交流、归纳。阅读与理解:

(1)要计算每天多少钱,只需要用总钱数除以天数就可以了。(2)“大约”是指大概的意思,就是求出近似数,估算出来就可以。2.分析与解答。

探索解决“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围绕下列建议进行)建议:

①先安静地想一想,把你的算法记下来。②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③选出组内最好的方法,准备汇报。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板书(预计): ①267≈300

300÷3=100(元)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②267≈270

270÷3=90(元)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4.回顾与反思:

(1)思考:他们这两种方法都合理吗?为什么?每天的住宿费是比90元多还是少?比80元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2)归纳小结:

第2种方法最接近实际结果。

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要少,比80元多。

5.总结:估算时不仅要好算,还要尽可能接近准确数。【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六第1题。

先思考怎样估算,然后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2.比一比,谁算得更合理?

信息①:政教处王老师带了40张百元币准备给湖岭镇三小的孩子们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先买运动鞋,批发价每双9元4角,买110双要付出()张百元币。

信息②:王老师把7533元分装在11个红包内,准备送给11个特别贫困的孩子,每个红包最多放()张百元币。

信息③:4位老师带着学生代表70人前往湖岭镇三小。至少要租()辆面包车(限载20人)?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时要根据实际进行估算,求取近似数。

【课后作业】

1.教材第31页“练习六”第2~3题。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练习。教学板书:

估算(1)

例8:

问题: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

理解:(1)要计算每天的住宿费大约多少钱,只需要用总钱数除以天数就可以了。

(2)“大约”是指大概的意思,就是求出近似数,估算出来就可以。解答:①267≈300 300÷3=100(元)

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②267≈270 270÷3=90(元)

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第2种方法更接近实际。

估算时不仅要好算,还要尽可能接近准确数。教学反思:

篇8:三年级数学估算教案

一、把握教学目标, 重视估算教学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在估算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重视估算教学。第一学段关于估算的具体目标是: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 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低年级估算是从估计数量再到具体数量的估算,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时也要明确低年级估算教学的重点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在围绕这些目标进行教学时,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估算, 学生就会领悟到估算就是身边的事, 而且随时要用。学生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 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也就从精确计算中走出来, 做估算的有心人。

二、体会估算优势, 培养估算意识

1. 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计算前进行估算, 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 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 计算后进行估算, 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 及时纠正。

2. 让学生体会到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在教学“加、减法的估算”时, 有一位老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明明在自选商场里, 选了两件礼物:遥控汽车和布娃娃。问:妈妈带的100元够吗?在这个情境中, 遥控汽车价签上的个位数字看不清了, 学生不能顺利计算, 有一部分学生开始试图思考另外的策略。很自然, 有学生就想到了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汽车的价格是50多元, 就算把它看成60元, 布娃娃的价格是36元, 60+36=96 (元) , 妈妈给的100元够了。教师即时表扬, 这样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估算的必要性, 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 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估算教学仅仅是一个过程, 最终目标是将估算渗透到计算的全过程, 将估算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是估算的内在价值。实践表明, 数学与生活实际越贴近, 学生的情感越容易引起共鸣, 越有利于数学知识的获得和巩固, 这也是估算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方面。估算教学不是独立的, 应该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展开, 它与精算犹如阳光下的形影关系。估算教学只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才能激发学生学估算的欲望、才能主动地获得估算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显现估算的内在价值。

三、探索估算方法, 提高估算技能

估算带有直觉和猜想的成分, 是一种跳跃式的思维, 在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时最佳的结果往往需要多次的修正和尝试。虽然估算是一种大致的估计, 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 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 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呢?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各册教材中估算的题材,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 并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 将一些估计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 让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感悟、内化、形成较熟练的估算策略。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 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因材施教, 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

四、延伸数学课堂, 养成估算习惯

估算习惯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 在平时的教学中把估算和精算结合起来, 坚持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 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 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 使估算训练经常化, 估算运用习惯化。这样做就能让学生利用掌握的估算方法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总之, 教学求真、求美、求简、而估算正是体现了数学求简的一种方法, 在这个求简的过程中, 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笔者在教学中深深感到:只有教师去深耕细作, 才能使孩子们接受估算, 才能培养他们对估算的兴趣, 形成估算习惯、提高估算技能, 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 .

篇9:谈小学数学低年级的估算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估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274-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除了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策略。估算就是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除非是一些要求较高的内容,否则我们多采用估算的形式,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估算是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本文首先明确估算对于我们学生的重要作用,其次针对当前的估算教学提出自身的现实问题,最后结合上述问题提出小学数学低年级开展估算教学的方法建议,希望能够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估算的重要作用

估算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例如我们在面对一叠书的时候我们会猜想这叠书一共有多少本,我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进行估算,又如我们在计算一个简单的算数问题,如745/30,我们就可以将745看成750,从而估算这个问题。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对于估算教学的内容相应的增加了,可见估算对于现实的需求更大了。我们认为估算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现实的问题,例如上述举例,不管采用什么估算方法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最好的方法。而估算在小学阶段的主要作用表现为两点:第一是对学生的进一步理解数学,形成数感发挥作用;第二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估算解决实际的问题。我们对于这两项目的并不陌生,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对学生的数感进行训练,而数感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数学意识,在估算上而言就是运用估算的意识。我们调查发现尽管学生学习估算,但是对于现实生活中或者再实际的解题当中缺乏运用估算的意识。例如在选择题当中,我们的学生可以通过估算很快的得出正确的答案,但是部分学生执着于得出精确的数字,这显然是不符合考试或做题的便捷性要求的,尽管我们的很多老师并不反对学生这样做。

二、现阶段的估算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们经过对大量的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课堂进行观察以及对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后发现现阶段的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整体上的教学质量是比较好的,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估算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估算的数学思想没有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估算的能力没有形成。

1、对估算教学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从我们的观察情况来看,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估算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尽管新课改以后我国在小学教学中顺应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增加估算教学的内容,但是教师在估算教学方面依然比较欠缺。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估算能力的训练是以后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方法。而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估算教学教师依然是沿用传统的方式,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讲解结束之后就结束估算的教学,并没有给学生训练的机会,这显然是不重视估算教学的作用。

2、估算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没有形成

从我们对学生的观察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尽管学习了估算,但是在自身的头脑中并没有形成估算的思想,或者是没有形成运用估算的意识。受过去数学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在遇到计算时依然采用的精确計算,尽管最后的结论可能是对的,但是这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精确计算面临的风险更大,学生可能在某一环节出现计算错误,那么这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不利的。

3、学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形成

学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形成。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是依然是采取比较保守的方式,从计算出发,而并没有想起或者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将教师教的知识和现实中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估算能力还没有形成。这和我们新课标的要求显然是不相符的。

三、小学低年级开展估算教学的方法建议

从上述对于现阶段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现状和对于估算教学的重要作用的分析,我们相应的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估算教学的方法。

1、将估算教学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估算本身是一种数学能力,因此在估算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尽可能的运用估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估算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估算,掌握估算的方法,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形成估算意识,尤其是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形成较好的意识,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运用估算,从而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真正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促进自身的进步。

2、教师更加重视估算教学

从上述我们对现阶段的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现状中我们发现教师对于估算教学的相对轻视导致我们的估算教学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应该重视估算教学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我们发现在新课改以后小学数学中对于估算内容大量增加,从世界范围来看,估算内容也是不断增加,因此我们的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高度出发,对估算教学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展估算教学。

3、在估算教学当中充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发展特点

我们认为估算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对于部分比较活跃的学生我们认为估算教学相对会合适一些,而对于一些相对比较保守的学生,日常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合适一些。我们认为估算教学应该是一种可选择性的教学,不同的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的能力不同,因此教学也应该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1] 程艳萍,向 坤.探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5,08:242.

篇10: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学设计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有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他们的潜能才能最大地得到开发,个性才最大地以得到张扬,创新意识才能最优化地得到培养。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在估算一打白纸的张数这一活动中,我先让每个学生自己估计白纸的张数,把估计的结果告诉同桌,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算一算等操作实验活动,来验证学生最初的猜想。从而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探究”的过程,同时让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学会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要学会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要学会交流与合作。学生学会了交流与合作,会让探索知识的过程充满了精彩,会让数学课堂成为百花斗妍、百鸟争鸣的学习乐园,成为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才能的舞台。

篇11:五年级数学《估算费用》教案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数学与购物”是实践应用的教学内容。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更好体会到“数学缘于生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真正做到“数学为我所用”。

估算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前几册的学习,对估算意识、方法和运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内容是“估算费用”,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常见的估算策略进行总结,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创设了一家人去超市购物的情境,提供了所购物品的价格表,提出“估计花了多少钱”这个经常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教材中提供了5种不同的估计策略,其目的有二:一是对常见的估算策略进行总结;二是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接着,通过“试一试”的三道生活化习题进一步巩固各种估算方法的应用。最后,在“练一练”安排了一些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2、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对自己与他人的表现进行正确的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总结和掌握常见的估算策略。教学难点是:比较分析各种估算策略的适用性及其之间的联系,合理选择所需策略。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以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主要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估计策略;再通过探索、交流等活动在小组内对各种策略加以比较与分析。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估算教学的具体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准备对学生说:“周末,淘气的爸爸妈妈带着淘气去超市购物,他们买了很多东西。这张是这次购物的帐单。”呈现帐单,淘气“说”:如果有人能估算出共花了多少钱?我就请他吃饭哦!此时学生开始积极思考估算的方式,由此引出本课主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帮淘气‘估算费用’。”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教材原有的情境,该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估算的策略,再和全班同学交流他的思路。鼓励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估算策略。

2、学生把自己的估算策略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对各种策略加以比较与分析。

3、小组汇报。选择一种估算策略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4、教师引导总结各种估算策略,分析每一种策略的思路和适用性,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边总结边板书)

教材提供的估算策略有五种:(1)去尾法,将最高位加起来,得出至少需要多少钱。(2)进一法,将个位上的数字往十位进一,变成整十进行运算,得出最多需要多少钱。通过这两种方法可以估出结果的范围。(3)四舍五入法。(4)凑10法。把可以凑成10或接近10的加数分别相加求和。(5)约5法,对个别加数个位估算成5,再求和。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探索多种估算的策略,最后再汇报交流,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又为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学习、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与平等。各学习小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与交流,初步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走进生活,应用拓展。

上一篇:唯美句子赏析蓝天的下一篇:父亲的目光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