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2024-04-16

2005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通用8篇)

篇1:2005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2014年上半年银川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上半年,全市农业紧紧围绕“三精”农业发展思路,以“保障农产品(000061,股吧)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着力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平稳发展态势。初步统计,上半年银川市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为25.24亿元,同比增长5.2%;农业增加值为12.07亿元,同比增长5.1%。

一、上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基本态势

上半年,银川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够摆脱一季度低位运行态势,农业增加值由一季度的1.7%提高到5.1%,主要得益于备耕充分、夏粮丰收、蔬菜产量、造林面积增加和猪肉价格回升等因素。

(一)春播生产情况

一是备耕充分,春耕生产有序开展。今春以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据统计,春耕期间全市共储备种子2692.57万公斤,储备化肥63509吨,满足了春耕期间种子、化肥的需求,确保春耕生产有序开展。

二是气候适宜,春耕早。今年春播期间气温与往年接近,春节期间的降雪增加了土壤湿度,耕地墒情较好,适宜春播。

三是技术到位,春耕生产保障有力。春播期间,全市各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精细播种,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为银川市春耕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夏粮生产形势及秋粮种植情况

今年,银川市夏粮生产继续推进高产创建活动,积极落实各项关键技术措施,加上比较有利的气象条件,全市夏粮生产总体表现为面积减、单产略增、总产减的趋势。预计全市夏粮种植面积为16078公顷,同比下降23.0%,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6070公顷,同比下降22.5%;小麦单产331.6公斤,同比增长0.5%;小麦总产8.0万吨,同比下降22.1%。

今年,全市秋粮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上半年3-6月份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对小麦、玉米生长有利。但5月上旬的低温冷害,影响了水稻的前期生长、分蘖,导致部分水稻死秧、不分蘖,农户补秧的情况较为普遍。进入6月下旬后,气候、温度适宜水稻生长,如果下半年天气正常,田间管理措施得当,全年秋粮有望获得丰收。全市水稻种植面积36629公顷,减少7083公顷,同比下降16.2%;玉米种植面积为53889公顷,增加 9803公顷,同比增长22.2%。

(三)蔬菜生产情况

初步统计,上半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3680公顷,同比增长0.2%,蔬菜产量43.9万吨,同比增长3.1%,其中设施蔬菜面积8546公顷,同比增长1.5%,设施蔬菜产量32.1万吨,同比增长3.7%。上半年,银川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呈现双增长,主要得益于“两县一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

(四)主要畜产品生产形势

生猪:猪肉价格进入5月后呈现逐步回暖之势,5月份全市生猪平均收购价格12.9元/公斤左右,同比上涨了2.5%,环比上涨了19.4%,猪粮比由上月的5.1:1回升到目前的6.1:1,超出盈亏平衡点,养殖效益初见好转。上半年银川市生猪存栏14.8万头,同比增长4.1%;猪出栏11.2万头,同比下降11.9%。

牛:由于受奶价、市场销售下滑的影响,银川市牛存、出栏呈现“两增一降”趋势,即牛存栏、奶牛存栏增长,出栏下降。上半年牛存栏19.6万头,同比增长8.2%,其中奶牛存栏14.8万头,同比增长11.1%;牛出栏4.7万头,同比下降5.5%;牛奶产量25.9万吨,同比增长35.6%。

羊:上半年全市羊存栏61.8万只,同比增长4.1%;羊出栏38.3万只,同比下降12.4%。主要原因是:一是由于前期羊肉价格一直高位运行,养殖户养殖积极性提高,经过一个周期的生长,羊的出栏数增多;二是进入盛夏,肉类消费处于淡季,价格也在不同程度下降;三是受小反刍疫情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对羊肉价格有一定冲击;四是受中央八项规定和公务接待的制约,餐饮业冷清,对羊肉的消费需求有所减少,导致羊肉价格下跌。

家禽:受2013年禽流感的影响,2014年春节期间鸡肉消费不旺,肉鸡价格较低,春节过后禽流感影响消失,同时由于1、2月份鸡蛋、鸡肉价格的低位运行,导致养殖户积极性下降,减少养殖量,而蛋鸡、肉鸡的饲养周期相对较短,价格受短期出栏减少的影响较大,使得价格逐渐上涨。当前肉鸡价格比较稳定,养殖利润可观,养殖户对后市信心较足。上半年全市家禽存栏262.56万只,同比增长39.2%;出栏97.97万只,同比下降42.7%;禽蛋产量7950吨,同比增长19.0%。

水产品养殖:银川市继续加大名特优新品推广力度,调运名特优新水产苗种5.7亿尾,名特优新品种养殖面积1.5万亩,共投放鱼苗450万尾。上半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9万吨,同比下降10.3%。

二、目前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

1.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影响农业收益。一是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影响农业比较效益。虽然近期农资价格有一定程度的回落,但人工、田租费仍不同程度上涨,导致农民收益减少,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无论是种植业、畜禽饲养还是水产养殖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劳动力成本继续走高,导致生产成本水涨船高,严重挤压种养业利润空间,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

2.农业发展空间日益受到制约,第一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逐渐弱化。一是粮食面积逐年减少。主要是受农资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其他农业生产费用影响,种粮利润空间微乎其微,相比经济作物,种粮效益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不健全,加上传统“小农”意识束缚,土地流转相对分散,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三是养殖业成本不断上升,畜产品价格振荡频繁,普通农户难以把握市场,大量退出养殖行业,而规模户存在饲养量较小、生产效率低、基础设施薄弱、良种化程度低、饲养技术落后、疫病防控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承受和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极易在市场波动中蒙受损失。

3.二、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和农村劳动力流失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随着二、三产业的加快发展,各级政府想方设法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行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村居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从业,导致目前留在农村的大多为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不便外出的老人和孩子,长此以往,农村劳动力必将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对最基础的农业产业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三、对策建议

2.以精品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要大力发展“三精”农业,培育优质农业名牌。同时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户联合与合作,努力培育一批规模型、成长型、创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进一步在土地流转规模和方式上进行探索和规范,形成市场调节的长效流转机制,促进我市规模农业、现代农业发展。

3.加强农资价格调控和市场管理,切实兑现对农用生产资料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加大物价部门执行力度,对化肥、种子、农药等价格和监管力度;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资价格政策的宣传,让经营者懂政策,消费者知政策;三是要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并坚快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四是加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测力度,定期收集、报送农资价格信息。五是加强对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出厂价和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调控流通环节的加价幅度,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4.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积极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要继续抓好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开创“规模生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安全”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健全猪、牛、羊和禽蛋的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对养殖户的指导。及时了解牲畜价格行情,准确把握牲畜行情走势,帮助广大养殖户规避养殖风险;改良牲畜品种,指导养殖户科学养殖、精益管理,提高养殖户的收益。

5.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目标,通过扩大设施园艺、有机大米、以奶产业为主的畜牧业、适水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发展,以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增加。同时,积极做好农民工各类技术培训,因势利导做好劳务输出,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其次,通过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农村保障水平,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通过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方式、农村金融制度等,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6.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发展动力。要围绕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年”的契机,深化与区内外高等院校合作,促进农技人员知识更新。要根据银川市各县(市)区农业发展现状,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不断增强基层农技服务推广能力。要通过高科技、智能化等新技术,不断增强银川市农业发展动力。

篇2:2005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2010年上半年农村与农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分析汇报 今年以来,我市农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太原市的决策和部署,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以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市和新型煤化工及以工补农示范区为出发,坚持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扎实工作,服务“三农”。以确保粮食增产,推进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保证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和农村稳定。据预测分析,2010年上半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39亿元,比上年减少7.5%,农民人均纯收入3035元,同比增长0.6%。

一、农村与农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农林牧业方面。据预测分析,上半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9385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7.5%。其中:第一产业总收入666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0.9%,一产农民人均纯收入365元;比去年同期增1.4%;第二产业总收入31891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8.5%,二产农民人均纯收入1252元,比去年同期增-1.1%;第三产业总收入6827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2.8%,三产农民人均纯收入1076元,比去年同期增2.5%。

(二)劳务方面。劳务经济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1—6月,全市农民外出务工1----6月人均纯收入342元,比上年同期增0.5%。

(三)农资方面。农资价格上涨制约农民增收。农资价格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今年以来主要农资价格一直高位运行,据区农资部门反映:尿素零售价涨了,碳氨涨、复合肥涨,农药涨,农膜涨,这些农资主要用于农作物,增加了下半年农业生产成本。

二、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一)种植业生产情况

2010年全市种植业生产坚持“稳定面积、调整结构、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突出各色、增加效益”的思路,通过超前谋划、抢先抓旱、科学投入、标准化生产,有效地客服了阶段性低温造成小春作物减产的不利因素影响,实现种植业生产结构合理、布局得当、效益明显。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4.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2.8万亩;其中,玉米2万亩,豆类3万亩;莜麦、荞麦0.5万亩,土豆4.5万亩,谷子

2.8万亩。油料播种面积1.5万亩。截止六月下旬,除莜麦、荞麦准备播种外,其余13.8万亩均已播种完毕;完成了2010年春季农民供种,市种子部门备足各类粮油等种子16万斤,脱毒马铃薯种子100万斤。农户自备各类粮油种子14.5万斤,马铃薯种子575万斤。圆满完成了春耕春播任务。我市坚持走“优良品种+科技措施+病虫害防治”的种植业生产路线,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二)新品种试验推广方面

完成省种子总站设臵的马铃薯“同薯系列”、“春薯系列” 20亩的示范种植;完成省脱毒中心设臵的马铃薯新品种“布尔班克”等9个品种的10亩示范种植;完成省种子站设臵的“苦荞”2个品种的引进试验2亩的种植;完成省农业厅科教处设臵的“加引2号”莜麦引进试验4亩;引进试验玉米“春龙9号”、“地康kx3564”2亩试验进行种植;引进玉米6个品种“713”、“826”、“619”、“803”、“025”、“并单6号”4亩引进对比试验,在良种场进行。

(三)脱毒薯系列基地建设项目

切断繁殖脱毒马铃薯试管苗20个品种3万瓶,35万株,并栽入温室网棚;扦插育苗生产微型薯4个温室,2亩,9个网棚4.5亩,现正收获第一茬,预计收微型薯12万颗,准备扦插育苗生产第二茬;种植30个网棚15亩生产原原种;完成1000亩原种基地的种植;完成0.9万亩一级种基地的种植。发展了防虫网棚3亩,开展村级网棚生产原原种试验,预计产原原种7000余斤。

(四)农民培训方面 农民进城务工引导性培训和农民种养殖技术培训是今年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工程之一,培训任务在全市14个乡镇范围内,对象为18-45周岁,有民事行为能力,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民进行培训,使其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计划任务为完成培训2000人,截至六月下旬,已完成引导性培训1199人,完成今年任务的60%。(五)、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梯田和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

上级给我市安排综合治理工程任务是18000亩。2010年3月20日正式开工,截止6月21日,梯田地建设完成6360亩,完成任务总量的63.6%;坡耕地建设完成4066亩,完成任务总量的50.8%,梯田地建设涉及7个乡镇(街办)的21个村;坡耕地建设涉及8个乡镇(街办)的18个村。

(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炕连灶太阳灶建设

炕连灶和太阳灶建设项目。炕连灶和太阳灶已经成为我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点工程。今年,我市准备在退耕户中建设炕连灶249座,和太阳灶6座,半年来,我市按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截止六月中旬,此计划已落实到户,共建成炕连灶163座,完成任务的65%。太阳灶全部集中在西曲办的新农村永树曲村建设,现已全部完成。

(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2010年我市按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方案》要求,逐步逐项开展工作,同时组织农化测试(化验有机质和大量元素1600个,中微量元素700个);进一步根据测试结果进行“马铃薯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逐步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做好观察记载。今年3月份土壤解冻后开始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工作,到4月下旬1600份样品全部采集完毕做好标记,并运往清徐县农业局进行化验。

根据古交市农业委员会关于测土配方仪器设备采购计划和实际情况,2010年6月8日,在古交市农业局会议室经财政局和农业局联合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设备(17项)进行了集中采购,目前,化验室正在筹建中。

(八)畜牧业情况

(九)蔬菜工作情况

(十)农村经济工作

我市按照上级下达有关“三资”文件精神,针对“三资管理”工作已形成文件上报市委、市政府。一是农村财务管理。首先加强了对农村“三资”管理的力度,在部分乡村开展农村“三资”管理试点工作,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如5月份屯兰街道组织街道、居委会干部、居民代表等对木瓜会居委会现有集体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查登记,对账实不符的资产进行了补记、处理,确保了资产的真实、准确;二是农村经济审计。2010年我市农经审计采取普审与重点审计相结合的形式。1-3月份全市以乡级农经站为主,市农经处派人员指导的形式对全市2009年度农村财务进行了普审,公开了各村2009年财务情况,通过普审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提出整改措施,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在重点审计中,结合“书记、市长”大接访、群众举报和有关部门委托,重点审计了马兰镇北社村委会;加乐泉乡杏树坪村委会;常安乡麻家口村委会等村级核算单位的财务,审计金额120万元,审计出违纪金额2万元,已移送纪检、司法机关处理。通过审计,打击了农村各类经济犯罪,解决了群众的上访问题,稳定了上访村的局势;三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管理、规范、提高”为核心,以创建“示范合作社”为中心,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合作机制,规范社务管理,促进了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76个,注册资本11201.2万元,其中:养殖业186个,种植业163个,林业21个,农产品加工6个,合作社社员达2400多人,带动非社员农户3900余户,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余个.通过这些合作社的示范、带头引导,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富裕了农民。

(十一)农产品安全工作(另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当前全县经济整体趋好的同时,当前经济运行中也面临一些新问题需要密切关注。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农业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有待于改建、更新维修和标准的提高。

(二)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民增收受到较大影响。调查显示,除禽、蛋类等部分农产品价格稳中略涨外,其余大部分农产品价格较上年同期均呈现不同程度下跌,特别是肉猪、仔猪、架子猪价格下跌

较大,农民出售农牧产品收入减少,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相对下降。

(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对增收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农业用种子、饲料、化肥、燃料等生产资料价格仍然在高价位中运行,且部分生产资料价格还在上涨,增加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这“一降一涨”,致使农民增收更加困难。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转移和就业面临新的困难。当前,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问题开始显现,一方面转入、转出变动比较频繁,就业的稳定性差,打短工、打零工的人员比重增加;另一方面,农民工向非农产业、进入较高层次、向发达地区的新兴服务行业或高技能行业转移的较少,择业、就业、创业面临新的困难。

四、处理措施及建议

从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走势看,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经济增长的合理因素,继续保持稳中趋快的发展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一)整合政策、耕地和劳动力资源,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按照科学规划,集中发展,规模推进的思路,把优先发展的有产业支撑的中心村镇作为建设的重点,推进土地集中经营、扩大生产规模、培养新型农民,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新路、缩小城乡差距、大力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农业产业化、开展农业公益性服务,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生产。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大帮建力度。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任务结合起来,继续完善扶贫挂钩联系制度和新农村指导员驻村联系制度,组织有实力的单位和部门与各村结成帮建对子,把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作为帮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帮助帮建村研究生产发展规划,解决百姓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各村根据资源潜力及产业优势,确立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认真论证和落实帮建项目,努力争取帮建投入。

7(三)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努力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积极有效提供低息贴息种养殖业贷款、能繁母猪保险、生猪补贴、粮食补贴、项目配套等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和企业发展的激励政策、调控政策、支持政策和财政保障政策,扶强做大规模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开发高附加值的精深产品,真正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继续争取国家对农业生产的补贴项目,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保重点的原则,重点投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建设项目,投向国家及省专项匹配项目,投向州、县制定和出台的有关产业性扶持项目,投向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功能性建设项目,从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动全县农业和农村发展水平的整体跃升。

五、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抓好农作物夏季和秋季管理,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二)认真抓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完成2000人的培训计划,将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做为重中之重,增加农民收入。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委托代理制。

(四)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五)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六)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特色产业。

(七)进一步加大梯田和坡耕地建设工作力度,协调解决存在的 8问题,努力克服困难,把这一惠民、利民工程落到实处,实现提高耕地肥力,把“三跑田”变为“三保田”,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产,促进农民增收。

(八)强化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农贸市场。

(九)继续抓好重点项目工作,确保年底顺利完成。

总之,我们认为搞好农业工作要抓好以下几点:

围绕城乡统筹,积极开拓创新。一是探索突破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探索突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体制,引导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其他投资农业的业主,多元化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二是积极配合信用社、市农业担保公司、农业企业、种植、养殖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搭建信贷、担保、信息、服务平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

围绕农民增收,突出产业发展。一是稳定粮食生产为重点,加强大春管理,确保粮食产量.二是致力于打造劳务品牌,多渠道引导农民工创业。做好农闲季节性务工工作。搞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农民素质。重点抓好蔬菜基地建设,突出发展蔬菜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加快土地流转,扩大蔬菜种植规模。继续完善认证手续。四是加强脱毒鼠试研及后期管理工作,种子质量标准的把关研究与制订工作。围绕项目建设,打牢发展基础。一是继续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做好机耕机收工作。二是做好矿山周边绿化带基本农田建设验收工作以及2008年、2009年农村炕连灶等建设项目验收,为 9下一步争取中央和市级投入做好准备。

篇3:2005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1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粮食产量最大和畜牧业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可以窥见我国未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景; 因此,基于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数据的实证分析农业循环经济意义重大。

1. 1 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北部和东部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与俄罗斯接壤,西部与南部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相邻,是东北地区面积最大的省份。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1 /10 以上,人均耕地和农民人均经营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 倍左右,但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使用,已经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河道污染、湿地面积锐减以及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等不可忽视的问题。

1. 2 黑龙江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因素分析

1.2.1有利因素

黑龙江省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除继续得到中央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支持外,还将得到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两大平原农业综合试验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等多个重大专项政策和资金支持。黑龙江省农业自身基础条件优越,具有大生态、大农田、大农机、大科技、大企业、大市场、大边贸等发展优势,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最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省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正面临新的难得机遇。

1.2.2不利因素

黑龙江省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务重的矛盾、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随着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依然面临挑战。

1. 3 黑龙江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规划

2001 年10 月份出台了《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纲要》。2005 年10 月份,制定下发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明确了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2007 年《黑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和《黑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方案》制定了循环经济具体实施的方案。2011《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要发展循环农业,打造生态品牌。2012 年制定了《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提出重点打造非转基因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三大品牌。2013《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2013—2020) 》中提出,黑龙江省要重点打造林菌、林果、林药、林业养殖、林业蔬菜、林业种植等六大林下经济支柱产业。2014 年黑龙江省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国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和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4 年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发展循环农业,打造绿色食品强省。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3.1种植业

促进种植业二元结构(粮、经)向三元结构(粮、经、饲)转化。确立以水稻、玉米、大豆为主体的种植结构。针对每年4 700万t的秸秆产量,到2010年推广机械秸秆根茬还田3 000万亩(1亩≈667 m2);每年利用秸秆快速腐熟生产10万~20万t有机肥,利用1 820万~2 000万t秸秆生产畜禽饲料,新建秸秆气化站10处、秸秆固化站5处、秸秆发电站1处,积极开展新能源建设,形成每年综合利用秸秆2 540万t的能力。

1.3.2畜牧业

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建设。根据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承载能力,大力发展奶牛、肉牛、生猪等主导品种,积极发展羊、蛋禽、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40%提升到50%;到202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70%。加强4 333.3万hm2草场资源的扶育与更新,优化畜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改变农区二元结构,发展三元结构。

1.3.3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快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升级换代,提高农副产品转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在强化农业废弃物利用的专业化、规模化的同时,促进企业间循环和区域循环。

1.3.4继续加强生态林体系建设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进行三北防护和生态林体系建设,建设护村林、护路林、农防林、用材林和生态林。及时进行城市防护林的更新和网络建设,做好黑龙江省西部防沙、治沙和松嫩平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

1.3.5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逐渐恢复原生态。实施“沃土工程”,以63个国家级补贴项目为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保护黑土资源,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2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2. 1 评价指标的设定

1) 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实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即系统输出终端的效果; 2) 资源减量投入指标,用于揭示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投入的现状; 3) 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3],用于体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系统内部的资源利用程度; 4) 资源环境安全评价指标,用于反映农业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安全的影响。

2. 2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设定主要根据以下原则: 1) 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实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即系统输出终端的效果; 2) 资源减量投入指标,用于揭示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投入的现状; 3) 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用于体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系统内部的资源利用程度; 4) 资源环境安全评价指标,用于反映农业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安全的影响。

2. 3 综合指数法评价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

首先对循环经济的子系统的评价指标具体数值与相应的权重相乘,然后加总,得到各个子系统的水平指数:

式中: YIi为第i个子系统第j项指标的评价值,wij为第i个子系统第j项指标的权重系数,xij为第个子系统的水平指数。

然后再将各个水平指数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后求和,得到循环经济经济综合指数:

式中: Wi为第i个子系统的权重系数,NISI为循环经济综合值。

2. 4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评价实证数据

根据上述原则构建的评价体系,从《黑龙江省统计年鉴》,黑龙江省统计局网站以及黑龙江省环保局网等相关平台搜集了黑龙江省2005—2012 年农业的相关数据资料,少数缺失数据均依据变换率进行推算出结果,见表1。

注: 1 亩≈667 m2。

通过将表1 中的数据标准化,依据公式( 3) 、( 4)对所有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式中: X+ij表示第i个指标层第j个正向指标标准化值,X-ij表示第i个指标层第j个负向指标标准化值,Yij表示表示第i个指标层第j个单项指标初始值,Yijmax表示表示第i个指标层第j个单项指标最大初始值,Yijmin表示表示第i个指标层第j个单项指标最小初始值。

将数据带入公式( 1) 、( 2) 经过计算得出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数值,见表2。

2. 5 黑龙江省2005—2012 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结果分析

经过上述的运算,可以绘制出黑龙江省2005—2012 年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结果和指标层评价结果,见图1、图2。

由图1 可见: 2005—2012 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指数上升了0. 84,总体水平大幅提高。2005—2008 年综合指数上升了0. 46,循环经济发展迅速; 2009—2012 年综合指数上升了0. 2,循环经济已经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由图2 可见: 各个单项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同经济发展综合指标走势大体吻合,指标层上升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 资源循环利用指标( 0. 30) 、资源减量投入指标( 0. 23)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0. 14) 、资源环境安全( 0. 10) 。因此生产资料的循环利用是制约黑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005—2012 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情况基本符合黑龙江省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说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政策方针成效显著,农业循环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0 年后,农业循环经济呈平稳上升的态势。

3 黑龙江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路径分析

3. 1 打造农业企业加工循环经济链条

依托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以粮食、畜产品生产加工为依托的农业循环经济链条,打造林业及林下产品加工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近而延长农业循环产业链条,使农业经济上下游产业相互衔接,废物和污染物充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同步增长。打造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4],并在发展中通过形成循环经济链条,减少污染,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3. 2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载体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

搞好农业产业循环型园区建设,逐步使得具有共生关系上下游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集团内,形成集聚效益[5]。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有效衔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3. 3 做好农业循环经济的试点发展

采取全面发动、重点突破的形式,先在部分农业加工工业基础好的县市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加以推广。通过试点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农业循环经济的整体展开提供示范和借鉴,为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提供经验和模式参考。

3. 4 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经验,完善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立法,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公共管理范畴[6],明确农业生产者、农业企业、政府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上的责任和义务,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标准的农业企业和农业生产者要依法强制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上实现农业生产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7]。

4 结论与讨论

基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状况等指标研究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效率,构建效率评价体系是为了找出制约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程的因素,探索出适合黑龙江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通过改善生态破坏的现状,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大农业循环经济基础设施投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以及加强科技创新等手段方法促进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加快发展[8],推进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中农业经济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叶堂林.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途径[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陈青.黑龙江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路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21(2):138-140.

[3]张晓先,王立,马放,等.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5):3740-3743.

[4]文拥军.基于超效率DEA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以山东省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2):21-22,49.

[5]王棵,于苏俊.基于DEA的农业循环经济相对有效性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633-5635.

[6]杨辉,李翠霞.通过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J].经济纵横,2014(2):73-77.

[7]杨辉,杨雪,阴月,等.黑龙江省农村社区城镇化中社会公共供给问题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2):42-45.

篇4:2005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2005年上半年,我国物流运行仍保持较快增长。但与上年较高增速相比,社会物流总规模增长呈现减缓趋势,物流费用(成本)增长速度也有所减慢,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增长速度也有所放慢,物流供求偏紧的状况虽仍然存在,但也有所缓解。同时,配送、加工、包装等现代物流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第一,社会物流总额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增幅明显减缓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发展,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5%,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4%,进出口贸易增长23.2%,推动了社会物流需求的继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22.5万亿元,同比增长25.4%。

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自2000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2001年以来,连续4年加速增长,到2004年增幅达到29.9%的峰值。今年以来,增速开始减缓,到今年上半年增速降至25.4%,恰好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期增长速度相同。与去年同期比,今年上半年物流总额的增长速度放慢了6.7个百分点。从物流运行的角度看,国民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时期。

第二,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有所减慢,与GDP的比率有所回落

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按现价计算,下同)。这一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了3.5个百分点。也比GDP增长幅度(按现价计算)14.7%低1.2个百分点。

由于社会物流总费用的增幅低于GDP的增幅,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也略有回落,由去年上半年的21.5%,回落至今年上半年的21.3%。

从物流总费用的构成分析,今年上半年,运输费用为7992亿元,同比增长12.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约7.2个百分点,运输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5.6%,比去年同期这一比重缩小了0.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由于今年上半年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等物流运输业务增幅均出现明显回落,分别回落6.0、8.2和6.3个百分点。物流运输业务增幅回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物流运输的供需紧张的矛盾,缓解了我国铁路、水运等运力不足的瓶颈制约现象。

今年上半年,保管费用为4379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0.5%,比去年同期这一比重扩大了0.6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管理费用为1998亿元,同比增长13%,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3.9%,这一比重比上年同期缩小了0.1个百分点。

第三,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现代物流业务继续快速增长

今年上半年,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现代物流业务继续快速增长。其中:流通加工费用722亿元,同比增长25.8%;配送费用146亿元,同比增长27.3%;包装费用138亿元,同比增长2日.5%。表明我国现代物流方式在快速发展。

第四,物流增加值增长较快 物流服务业效益提高

据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物流业增加值为4396亿元,同比增长12.2%。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的20.9%。

第五,物流用固定资产投资加速,物流基础条件继续改善

今年上半年,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约为3447亿元,同比增长26.5%,增幅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略高于全国平均投资增长水平。

从投资构成看,交通运输业投资.达到2858亿元,占物流用固定资产总投资的83%,同比增长24.5%,增幅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也是近6年来增幅最高的年份。这对于继续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的局面将起到积极作用。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59亿元,同比增长34.4%;贸易业物流用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06亿元,同比增长39.8%;配送,流通加工、包装业等物流用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8亿元,同比增长47.9%;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5亿元,同比下降18.8%。

下半年我国物流走势预测

物流是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经济是物流发展的需求基础。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下半年,我国的物流业将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总的增幅不会超过去年。预计,全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增长幅度在25%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增幅可望超过10%,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的比重将继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将保持平稳,或略有下降;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达到或略高于全国平均投资增长水平。下半年,我国物流经济运行中,有这样几个趋势值得关注。

第一,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将有较大改善

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于9月份在青岛召开首次全国现代物流工作会议。会议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交流近年来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经验,明确下一步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提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具体政策措施。早在会前,许多部门和地方政府已经采取措施,积极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相信在会后,各地区、各部门将会掀起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建立协调机制、制定规划和政策、进一步推动物流业发展的高潮,物流运作的体制政策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第二,国外物流企业扩张的步伐将加快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到2005年底,我国的物流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在此之前,许多物流业跨国巨头,如美国联合包裹(UPS)、联邦快递(Fedex)、敦豪(DHL)、荷兰天地(TNT)等都在调整、推进进军中国的发展战略。预计,他们在投资方式上,会更多地选择独资的形式或通过增资扩股取得合资企业的控股权;在服务对象上,将不再局限于国外企业,会逐步向本土企业渗透;在投资地域上,将会立足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域,逐步向东北和中西部扩展。

第三,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有这样几个趋势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一是构建经营性资产,成为许多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选择,资产实力强的企业更容易取得客户与市场。二是外资收购内资、民营收购国有,有的以重组的方式进入,有的以重组的方式退出,更多的重组购并案,将会增多。三是物流质量和效率将更加受到关注,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创新将推动物流现代化进程。如区港联动、仓单质押、物流地产、多式联运等方式已经崭露头角,供应链管理、RFID等新技术已进入国内。竞争将会促进企业经营服务创新,推动企业并购重组,提升我国物流服务的综合能力。

第四,区域物流合作将有实质性推动

今年6月初,上海、江苏、浙江三地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签署协议,建立长三角物流信息一体化的常设机构,为加快区域性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解决方案;6月,长春、大连、哈尔滨、沈阳等4个城市在第二届东北四城市市长峰会上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东北物流大通道;7月,9省区在成都签署《泛珠三角现代物流发展合作协议》,达成“三点共识”和“六个方面的合作”意向;9月,“2005城市流通京津国际论坛”提出京津两市以流通产业的合作为先导,进一步加强合作。种种迹象表明,区域物流合作将会务实推进。

篇5: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粮食生产得到重视,效益农业成果显著。

(一)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盛市有关发展粮食生产的会议精神,制订了《关于全县早稻生产的指导意见》,加强督促,狠抓早稻面积的落实,全县早稻播种面积1.9万亩,比去年增加了0.2万亩。落实政策措施,对粮油复种面积20亩以上种植大户,除省补贴资金外,县配套补助5元/亩,已发放资金总额184896元,涉及24个乡镇,452户,共12326.4亩。

(二)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取得显著成果:①春粮生产,全县春粮面积6.79万亩,比上年减11%,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9万亩面积比上年减少0.7万亩,亩产178公斤,单产增14公斤。②畜禽生产。畜牧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总产值12705万元,全县肉类总产量9839吨,禽蛋产量1738吨。生猪存栏16.1万头,出栏9.7万头,家禽存栏`145万羽,出栏141万羽。③蔬菜生产。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约计6万亩,比去年增加0.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5600亩,蔬菜总产值5924万元。④特产经济。乌牛早茶叶总产量379.1吨,产值7582万元。水果喜获丰收,其中杨梅产量1.3万吨,产值4000万元。枇杷产量0.3万吨,产值1000万元。⑤渔业生产。上半年水产品总产量750吨,同期增长2.7%,其中养殖产量548吨,捕捞产量202吨,总产值112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稻田养鱼面积9.4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0.6万亩。

二、抓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围绕畜牧、蔬菜、茶叶、水果、田鱼等五大支柱产业,重点抓好“四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①是打造温州市最主要的绿色蔬菜供给基地。②是打造温州市最大的畜禽生产基地。③是打造浙江省最大的稻田养鱼基地。④是打造浙江省最具特色的名优特产基地。上半年新增蔬菜基地3000亩,优势特产基地8500亩,其中乌牛早茶叶基地2000亩、名优水果东魁杨梅5500亩,水蜜桃和蜜梨等1000亩,建立水果丰产示范园1000亩。此外,渠口乡1400亩市级蔬菜后备基地正在申报中。

2、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主体。①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扶持十大龙头企业”行动,在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给予帮助,积极扶强、扶大、扶优。上半年共确认农业企业128家,农技服务站2家。②是继续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今年签订粮食订单1万亩,蔬菜订单0.3万亩,生猪订单3万头。③是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上半年我县新发展了7家专业合作社,涉及畜禽、水果特产、药材等方面。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家,其中专业合作社20家,协会3家。

三、全面启动“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

为了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县政府已安排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培训经费,目前已培训总人数达3141人,其中:“专业农民”技能培训1105人,“转业农民”就业技能培训850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946人,预备劳动力培训240人。目前已完成培训计划的40.8%。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金早-

47、Ⅱ优培

九、协优9308等高产优质早晚稻田新品种,在西岙、陡门两乡示范推广有机大米栽培面积200亩,在五尺、鲤溪等乡镇示范推广糯玉米600亩,计划在乌牛、瓯北引试稻鸭共育技术等。开展田鱼干加工技术研究,进行新产品研制,并引进一批加工机械,继续抓好田鱼提纯选育工作,引进1.1万尾光刺倒巴鱼试养,共组织向楠溪江投放了10万尾香鱼苗。引进茶叶加工机械37台,微型耕作机1台,粮食加工机械检测化验设备1台套,添置保鲜冷库2座,容积达100立方米。

(二)是开展科技交流活动。组织农业干部、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等150多人赴温州参加2004中国(温州)科技交易会,组织各乡镇的分管领导、畜牧兽医干部、畜禽养殖大户、饲养生产厂家及有关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20余人参观了今年3月份在杭州举行的2004畜牧业暨饲料工业(杭州)展览会,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经验,工作汇报《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向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急需的各类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组织开展送科技服务活动,共接受咨询达200多人次,解决疑难问题40多起,分发科技图书1200多本,糯玉米种子1000多包,农药、兽药20箱,共计价值15000多元。进一步加强农技110服务,农技110台接受来电来访159人次。

四、大力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

今年是全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第二年,按照盛市提出的工作要求,我县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落实之中。

(一)是村庄整治建设全面推进。按照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和文化繁荣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要求,以改路、改水、改厕、改线和垃圾集中处理、违章建筑拆除、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上半年已有41个村启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占全面任务数的60%,完成整治村6个,启动主要景观线整治3.2公里,完成规划编制9个村。

(二)是加快示范村建设步伐。我县几个市级示范村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旧村改造进程,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地开展。乌牛镇王宅村旧村改造第三期已开始拆迁;上塘镇下堡村有关旧村改造方案已经批准,拆迁协议已签订,现正在旧房拆迁;桥下镇六岙村的第一期也已签订了拆迁协议;瓯北镇前牌等村拆除了8000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优化了村庄布局,保护了土地资源;桥头镇坦头村和乌牛镇码道村均组织党员干部及群众到我市其他县(市)进行考察学习。今年计划启动的7个市级示范村,已经全部启动。至目前,投入建设资金1722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210万。

(三)是下山移民稳步推进。今年计划实施下山脱贫1730户,6525人,计划投入资金9458万元。到目前,已经落实23个下山移民点(小区),共370户,1100人完成下山移民搬迁任务,投入3100元资金,改善下山移民点(小区)的基础设施。

五、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绿化造林进展良好。

全县开工建设农田水利项目280余处,新增灌溉面积0.2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1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45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6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平方公里。治理河道5.1公里,完成总投资2255多万元。新建、改建乡村供饮水工程26处,新增日供水能力0.23万吨,解决了1.3万人的饮水困难。春季造林成绩显著:全县完成迹地更新3582亩,景观林3100亩,四旁植树20万株,林木育苗180亩。结合楠溪江旅游开发、青山白色治理、村庄示范整治工作,完成了15公里的沿江防护林带的建设任务。

六、农村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一)进一步规范完善村账乡代理工作。开展瓯北、上塘、桥头等乡镇的村级银行户头整顿,从2月份开始至今,组织县人民银行及有关乡镇对乱开户进行了集中整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做好会计电算化的升级等维护工作,邀请市专家到全县38个乡镇进行了业务指导,确保财务电算化的正常运行。做好县网络监控中心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是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管理。我县今年被市里列入农民负担重点监管县,工作形势严峻。我们从年初就对该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与各乡镇和县涉农收费部门签订了农民负担责任书,明确违反责任追究制度。同时要求物价部门认真做好督查,及时反馈工作信息。

(三)是积极开展完善土地二轮承包工作。我县目前仍有13个乡镇的21个村未开展二轮承包工作,根据省市的要求,6月底前要全部完成,任务非常艰巨。为此,县里成立了完善土地二轮承包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多次部署会议。6月4日,召开了由有关乡镇的一把手参加的工作推进会,对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做了部署,明确下步工作重点和责任。我们根据省市要求,重新修订了农业承包合同范本、委托书、登记表,制定了土地二轮承包工作流程等指导性的材料,规范乡镇对该项工作的管理。同时,成立了3个工作督导小组,分别对相关乡镇开展定期督促和指导,推动乡镇完善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力度。

总的来看,我县农业和农村形势良好,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县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沿江经济发展迅速,山区发展缓慢,1990年至2003年沿江6镇工业总产值年增长37.8%,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54%上升到2003年的97%,财政收入占全县的97%,山区32个乡镇财政收入仅占全县的3%,这种差距仍然在逐步拉大,山区经济发展的缓慢,已经严重影响全面发展奔小康的步伐。

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制约因素有增无减。

1、化肥、农药、农用物资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比去年同期普遍上涨10-30%,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2、山区交通不方便,增加了农产品销售成本,如梗豆,从枫林运至温州每斤0.2元,运费每斤0.06元,运输费用占30%,有的种植西瓜农户因价格低而运输费用高无法销售出去。

3、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由于山区农民文化素质差、技术水平低、信息闭塞,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困难。

4、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目前乡镇财政严重赤字,县级财政投入农业仅占很少的部分,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能力。另外,农村用地、农业贷款难和电、水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不足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

三、农村建设步履艰难。由于山区集体经济增收困难,财政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有限,村庄整治和环境建设步伐缓慢。土地指标的控制,严重制约了农村示范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篇6:2005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上半年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是在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不利的自然灾害条件下运行的。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目前从整体上看,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困境中发展,尤其是在干旱困扰中各项工作都有着长足的发展,下面我就上半年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

——农业生产情况

:自去年冬季以来,持续干旱给我镇农业生产和群众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全镇夏粮总播种面积亩,其中冬小麦亩,豌豆亩,春小麦亩,其中灌区亩。

水浇实播亩,其中玉米亩、西瓜亩、洋芋亩、小麦亩、油葵亩。

在特色种植上总面积达万亩,其中地膜西瓜万亩、洋芋万亩,目前的长势较为乐观,近期降雨不到毫米,但仍然组织群众抢墒播种,现以播种油料亩、原创:其中油葵亩、谷子亩、计划种植糜子亩,已种亩,计划种荞麦亩,今年的秋季作物比去年有所增加。

——林业生产情况:县下达平原绿化任务亩,其中农田林网亩,村庄绿化亩,总植树万株,均以完成任务的,在退耕还林工作方面,三年来共退耕还林万亩,荒山造林万亩,虽然旱情严重,通过自验长势保持平稳。

——计划生育工作进展顺利:坚持分类指导,分区突破的原则,以实施少生快富工程为基础,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抓重点、攻难点、求实效,截止目前全镇总人口控制在人,人口出生率为‰,自然增长率为‰,计划生育率为,综合节育率达,落实绝育手术例,其中两孩结扎例。放环例。完成任务的和,一是加大“一法三规一条例”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宣传,全镇共刷写永久性的标语条,建国策墙个;二是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发放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问题解答份,《生殖健康手册》份;三是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学习政策、了解国情,共计有人次参加学习和培训。

——养殖业抓典型、抓示范、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在抓好沟南村养殖示范小区的同时,积极培育新建了张家湾村养牛的罗家台村养羊专业村,发展养殖大户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截止目前全镇牛存栏头,出栏头;羊存栏只,出栏只。畜牧业产值达到万元。畜禽“五号病”两轮防疫密度达到,由于持续的干旱,致使大部分牛、羊出现严重的缺水、缺草情况,为了抗灾保畜,我镇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⒈调整畜禽结构,扩大牛羊养殖量,积极争取小额信贷,改建圈棚,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备足饲草料,扩大玉米、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今年计划种植苜蓿万亩。

⒉动员山区农户淘汰乏、劣、残羊畜,提高养殖质量,减轻养殖户的经济负担。

⒊组织群众修窖掏井,对现有的水利设施进行维修,积极发放抗旱拉水工具,缓解人畜饮水困难。

——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促进劳务经济向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镇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去年全镇计划输出人,收入万元,其中:有组织输出人,收入万元,我们采取“政府组织,能人带动,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抓宣传,加大引导力度。

截止目前,全镇共输出劳动力人,其中有组织的人,共建立劳务基地个。下一步准备抽调的干部搞劳务输出,力争一名干部建立一个固定的劳务输出基地。真正使劳务输出成为“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

——水利工作方面:针对持续干旱人畜饮水严重短缺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尽力缓解人畜饮水困难,一是对原有的生产、生活水窖进行了普查登记,共有窖眼,逐户落实集水场地的整修;二是对眼的井泉进行维修,同时组织群众利用固海扩灌上水之机进行拉运,把有限的水桶及时发放到农户,确保拉水难问题;三是对胡麻旗社、马套子村人畜饮水工程进行安装,早日起动保证两村供水点的供水;四是及时抓紧春灌工作,并有一名副镇长专抓此项工作,使亩水浇地(其中前红村开发地亩),按期灌水,目前已在上水。

——秦巴项目工作认真实施,努力巩固扶贫成果,上半年实施秦巴项目到户物资的核实工作,为了提高项目的实施质量,盘活动项目资金、组织专门人员对个项目村的特困人口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并办理特困人口医疗救助证的户,并配合信用联社发放白崾岘、罗台村的小额信贷户,万元,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认真搞好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目前全镇共有贫困人员人,今年积极联系包扶单位对人进行定点包扶,如再没有大的灾害,能够解决温饱人。若再没有天灾人祸,能够如期脱贫。但按目前的情况看,返贫的情况比较大。

——农机管理工作:我们按照农机检审验工作的安排,加强了组织领导召开专门会议,学习有关文件、法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依法监理的思想,不断把驾驶员的思想上统一到安全生产上,使其自觉参加农机审验,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固海扩灌工作进展顺利:受益村的土地开发得到充分利用,使前

红、马河湾、倒墩子村近万亩的土地在春灌前全部分到农户,农作物长势较好,原创:目前正准备实施胡麻旗的庄台和搬迁安置工作。

总之上半年我镇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严重的干旱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便,一是山区群众的人畜饮水仍有困难;二是农机运输安全管理困难较大,农用车违章截客现象非常普遍,交通安

全的隐患十分严重;三是政府经费紧张,开展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下半年的工作要点

下半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牢固树立长期抗大旱的思想,努力完成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固海扩灌的配套工程工作,尤其是红葱的特色种植;

二是抓好集镇区的建设,使其项目资金的尽快落实;

三是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在大旱之年,下半年计划有组织的输出劳务人员人;力争使劳务收入人均收入达到元;

四是认真实施生命工程,并严格计划生育工作政策,有效减轻人口过快增长给扶贫工作带来的压力。

篇7:2005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2013年,面对经济运行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广西围绕增产增收的目标,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好形势。粮食再获丰收,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产,为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2013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和特点

(一)农林牧渔业增幅呈V字型发展

初步核算,2013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43.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3%。其中,农业增加值1285.62亿元,增长4.3%;林业增加值215.73亿元,增长6.3%;牧业增加值540.70亿元,增长2.3%;渔业增加值248.59亿元,增长5.4%。从纵向看,各季农业增加值较去年同期相比整体平稳,增幅呈V字型发展轨迹,即两头高、中间低。2013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4%、3.8%、4.1%和4.3%,季度累计增速波动幅度在0.6个百分点以内。

(二)粮食产量实现“三连增”

全区各地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作物生产的同时,努力稳定粮食面积攻单产,积极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实施“千万亩超级稻示范推广行动计划”等示范工程,引导增加用种,有效提高了粮食单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2013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076.0千公顷,比上年增加6.9千公顷,增长0.2%。粮食总产量1521.80万吨,比上年增加36.90万吨,增长2.5%,粮食产量实现“三

连增”。在高产良种覆盖率高、粮食科技创新、较好气候条件等因素的作用下,全区粮食每公顷单产达4947公斤,比上年增加109.8公斤,增长2.3%,创历史新高。

(三)特色农作物产量全面增长

各地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区位等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作物生产,主要经济作物面积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加上有利的气候条件,农作物产量增长稳定。一是蔬菜产量和面积平稳增长。全年蔬菜面积为1092.7千公顷,增长1.6%,蔬菜产量2391.29万吨,增长3.2%。二是水果产量较快增长。全年园林水果产量1122.63万吨,增长8.9%。三是甘蔗产量稳定增长。甘蔗在种植面积略减的情况下,单产提高,产量稳定。全年甘蔗产量达8104.25万吨,增长3.5%。四是油料、烟叶、木薯等经济作物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全年油料产量57.21万吨,增长6.1%;烟叶产量3.80万吨,增长10.6%;木薯产量182.81万吨,增长0.8%。

(四)林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2013年,广西林业继续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林业强区”的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全国木材战略核心储备基地,林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区各地全面实施“绿满八桂”工程,完成荒山造林153.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3%;更新造林153.3千公顷,成林抚育面积879.2千公顷,分别增长1.0%和1.6%。森林覆盖率达到61.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区木材采伐量2531.11万立方米,增长13.0%;毛竹产量10694.52万根,增长4.8%。主要林

产品保持稳定增长,油茶籽产量16.77万吨,比上年增长2.3%;松脂产量59.00万吨,增长5.9%;八角产量11.96万吨,增长4.8%。

(五)畜牧业增速明显回落

2013年,广西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但受H7N9疫情在部分省区蔓延及全国市场供需形势影响,生猪、家禽行业收益下降,特别是家禽业养殖信心受到打击,生猪增长缓慢,家禽减少。全年生猪出栏3456.72万头,比上年增长

3.4%,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生猪存栏2471.50万头,增长0.2%,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家禽出栏82218.49万只,减少0.5%,比上年回落4.9个百分点。蚕茧、蜂蜜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分别增长2.5%、6.7%。

(六)水产品养殖业稳定发展

全区各地继续大力推进中低产池塘标准化改造,积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库区池塘等大水面渔业开发养殖势头良好。重点发展罗非鱼、对虾、龟鳖、牡蛎等特色水产品种养殖,并将大蚝产业列为“十二五”期间“特色农业提升工程”重点产业之一。自2012年以来,为保持大蚝品系的纯正,提高其生长速度,我区不断创新大蚝养殖模式,使养殖速度和养殖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全年水产品产量319.06万吨,比上年增长5.1%。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70.71万吨,增长3.8%;淡水产品产量148.35万吨,增长6.7%。

二、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种粮效益低,稳定粮食生产压力大

长期以来,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加上近年来农资和农业生产用工成本上涨快,种粮成本节节攀升,种粮比较效益更加低下。一方面导致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矛盾越来越突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粮食生产出现了结构性、季节性劳动力紧缺。

(二)畜牧养殖户融资难,影响现代牧业发展

金融部门对畜牧业养殖户的放贷十分谨慎,一般的畜牧业养殖户的栏舍、土地均不能作为抵押物,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养殖户(企业)想要扩大生产规模,只能靠借款或自有资金,制约了畜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进程,导致市场疲软时难以抵御风险,市场兴旺时却又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据调查,2013年H7N9禽流感给畜牧业养殖户造成了较大损失,疫情过后很多养殖户缺乏足够资金迅速恢复生产。部分养殖户虽然看好下半年行情,但苦于可用贷款额度有限,资金周转困难,难以扩大生产规模。

(三)甘蔗生产成本上涨,制约农民增收

广西是全国的产糖大省区,糖料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0%左右,同时糖料生产已成为蔗农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受食糖市场产量及供求关系影响,2013/2014榨季广西糖料蔗收购价格440元/吨,较上年下降35元/吨,降幅达7.4%,已连续2年下跌。同时,因种子、化肥和劳动力等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农民种蔗积极性下降,预计2014年广西糖料蔗生产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四)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局部影响

我区是全国遭受气象灾害影响最重的省区之一,每年6份至11月初,洪涝和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交替发生,强度大、频率高,影响了农业生产。据自治区统计局开展的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快速调查显示,仅7、8月份的主要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绝收面积为2.89万亩,占该品种播种面积的比重0.2%;甘蔗绝收面积为0.1万亩,占该品种播种面积的比重0.01%;夏播蔬菜绝收面积为1.85万亩,占该品种播种面积的比重0.8%。

三、工作建议

(一)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稳定粮食生产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探索适合全区现阶段农业生产特点的农业生产经营新体制的步伐,突出解决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以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转型升级。要创新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稳定粮食生产,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加强农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应用,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或种粮大户,培养职业种田人,确保“有地必种”,提高产业竞争力,保证粮食稳定生产。

(二)加大金融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畜牧业养殖(企业)户的扶持力度。对养殖积极性高、养殖条件好、技术力量强而又缺乏资金的农户,给予信贷扶持,实行利率优惠贷款或政府贴息扶持等政策。同时,加速金融服务创新,稳步推广产权抵押贷款,缓解资金紧缺矛盾;鼓励和支持民间信贷资金参与畜牧业养殖行业,拓展畜牧业规模养殖户的资金来源,保障畜牧业规模养殖户

(企业)能根据市场行情扩大养殖规模,改善养殖条件,提高养殖技术,促使畜牧业养殖业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让生猪养殖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三)优化种植结构,稳定糖料蔗生产

一是进一步优化糖料蔗种植结构,通过推广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避免品种单一的技术风险。同时,加快良种蔗的推广和品种的更新换代,从而提高甘蔗生产的质量和产量。二是加强科技推广的力度。实施甘蔗智能化管理技术,实行科学配方施肥,提高甘蔗单产,降低种蔗成本,提高农民种蔗效益。三是进一步稳定原料蔗收购价格,避免甘蔗生产大起大落。同时,建立订购合同,实行糖厂经济效益与蔗农收入挂钩制度。四是抓好蔗区公路建设,加强对榨季砍、运等工作的管理,杜绝坑农现象。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稳定甘蔗生产。

(四)利用现代科技优势,扩大气象预警覆盖领域

篇8:2005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1 方法与内容

根据铜陵县2005—2007年新农合补偿基本信息月报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参合人数、筹资情况、农民受益情况、住院费用及补偿费用等情况。调查资料用Excel软件进行录入、汇总、整理及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参合情况

2005年全县农业人口267 991人, 参合人数213 711人, 参合率为79.75%;2006年农业人口268 597人, 参合人数230 206人, 参合率为85.71%;2007年农业人口267 661人, 参合人数241 535人, 参合率为90.24%。

2.2 筹资情况

2005年共筹集基金641.13万元, 其中统筹基金512.91万元, 家庭账户128.22万元。2006年共筹集基金1 035.92万元, 其中统筹基金920.82万元, 家庭账户115.10万元。2007年共筹集基金1 314万元, 其中统筹基金1 193.22万元, 家庭账户120.77万元。

2.3 参合农民受益情况

2005年住院补偿5 600人次, 住院受益率为2.62%, 慢性病补偿261人, 住院分娩补偿1 769人, 家庭账户报销88 087人, 总受益率为44.79%。2006年

安徽铜陵244100住院补偿6 074人次, 住院受益率为2.64%, 慢性病补偿347人, 住院分娩补偿1 101人, 免费健康体检71 377人, 家庭账户报销34 501人, 总受益率为49.26%。2007年住院补偿7 640人次, 住院受益率3.16%, 慢性病补偿753人, 住院分娩补偿1 503人, 免费健康体检13 097人, 家庭账户报销69 776人, 总受益率为38.41%。

2.4 不同级别医院住院病人分布情况

2005年住院病人5 600人次, 其中乡、县、市和市外各级分别占10.77%、54.91%、29.43%和4.89%。2006年住院病人6 074人次, 分别占10.42%、53.81%、30.85%和4.92%。2007年住院7 640人次, 分别占8.34%、51.09%、33.79%和6.78%。

2.5 在不同级别医院住院费用构成情况

2005年住院总费用2 137.33万元, 其中乡、县、市和市外各级分别为93.31万元、912.58万元、821.65万元和309.78万元;住院费用构成比分别占4.37%、42.70%、38.44%和14.49%;次均费用分别为1 547.43元、2 967.77元、4 985.74元和11 305.84元。2006年住院总费用2 513.75万元, 乡、县、市、市外各级分别为119.90万元、1 022.72万元、973万元和398.13万元;住院费用构成比分别占4.77%、40.69%、38.71%和15.83%;次均费用分别为1 894.15元、3 129.50元、5 192.10元和13 315.38元。2007年住院总费用3 409.76万元, 乡、县、市、市外各级分别为125.03万元、1 211.17万元、1 446.24万元和627.32万元;住院费用构成比分别占3.67%、35.52%、42.41%和18.40%;次均费用分别为1 962.79元、3 103.19元、5 601.25元和1 2110.44元。

2.6 在不同级别医院补偿费用构成情况

2005年补偿经费511.24万元, 其中乡、县、市和市外各级分别为28.53万元、255.49万元、158.14万元和69.08万元;补偿费用构成比分别为5.58%、49.98%、30.93%和13.51%;次均费用分别为473.13元、830.86元、959.59元和2 521.17元;补偿比分别为30.58%、28.00%、19.25%和22.30%。2006年补偿经费687.68万元, 其中各级分别为40.92万元、345.20万元、210.25万元和91.31万元;构成比分别为5.95%、50.20%、30.57%和13.28%;次均补偿分别为646.45元、1 056.30元、1 121.93元和3 053.85元;补偿比分别为34.13%、33.75%、21.61%和22.93%。2007年补偿经费1 090.42万元, 其中各级分别为48.46万元、442.07万元、390.77万元和209.13万元;构成比分别为4.44%、40.54%、35.84%和19.18%;次均补偿分别为760.70元、1 132.65元、1 513.43元和4 037.16元;补偿比分别为38.75%、36.50%、27.02%和33.34%。

3 讨论

3.1 新农合基金运行基本平稳

纵观铜陵县3年来新农合运行情况, 农民参合率稳中有升, 由79.75%上升到90.24%;总受益率每年稳定在40.00%左右, 其中住院受益率由2.62%上升到3.16%;住院病人实际补偿比由23.92%上升到31.98%;3年来统筹基金结余64.63万元, 结余率占总统筹基金收入的2.46%。以上均显示新农合制度设计及其运行基本平稳、安全。

3.2 补偿项目实行了“一主多辅”的模式

从运行情况看, 补偿项目有住院补偿、慢性病补偿、住院分娩补偿、家庭账户补偿和免费健康体检5种项目, 其中住院补偿是主要补偿项目, 3年来共占统筹基金总支出的89.35%, 慢性病补偿占4.35%, 住院分娩补偿占1.12%, 免费健康体检占5.18%;家庭账户基金使用率占64.88%。从效果看, 扩大了受益面和受益水平, 减少了基金的沉淀。

3.3 住院费用增幅较快

参合农民次均住院费用逐年上升, 平均每年以8.00%左右的幅度增长, 其中县外上升较快, 县内稳中有降。说明新农合实施以来, 县内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增长能得到控制, 但市及市外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增长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55.77%的住院费用和49.30%的补偿费用消耗在县外, 并且仍呈上升趋势,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改变病人不合理的就医状况, 减轻农民就医负担和减少基金支出。

3.4 新农合筹资水平仍然偏低

虽然从2006年起, 各级政府加大投入, 使人均筹资标准达到45~50元, 但最终的实际补偿比仍不高, 只有31.98%, 农民仍自付约70.00%的医疗费用, 要想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必须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 提高筹资标准, 同时也相应提高农民个人缴费标准。

3.5 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较弱

虽然乡镇卫生院占有农民就诊距离近、住院门槛费低和报销比例高等优势, 但从调查可见, 住院病人在逐年下降, 只有8.34%, 并且仍呈下降趋势。在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偏低的情况下, 引导农民到乡镇卫生院就医, 将有利于新农合基金的安全, 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

3.6 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滞后

由于新农合管理工作量大, 涉及面广, 以人工手段进行管理、监督、指导效率低, 难度大, 迫切需要改善管理手段。虽然新农合管理办公室配置了计算机等设备, 但管理软件开发滞后, 未形成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 而县级以上定点医院自行开发的软件无法与县合管办统一联网, 在补偿过程中, 增加重复录入的过程, 容易发生错误。

4 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 不断提高参合农民互助共济意识

自2003年铜陵县开展新农合工作以来, 虽然每年都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但仍有部分农民对新农合政策和报销程序不甚了解, 从而在报销中因对政策的误解而产生矛盾。因此,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 把合作医疗这一惠农政策耐心、细致地告诉农民, 如报销程序、各级医院门槛费、报销比例、最高封顶线和补偿方案中报销部分和不予报销部分等详细告诉农民, 提高他们的认知程度和互助共济意识。只有让他们真正了解政策, 才能巩固和发展新农合。其次是提高经办机构和各定点医院新农合报销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树立良好形象, 使新农合制度真正深入人心, 成为农民热心参与、积极拥护的德政工程。

4.2 提高筹资标准, 建立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

确保新农合良好运行的前提是基金的筹集, 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医疗费用也随之增长, 加上农民潜在的医疗需求在增加, 当前人均筹资标准50元, 只有次均费用的1/90, 导致农民自付比例高, 达不到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目的,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新农合资金的投入, 逐年提高筹资标准, 将每年财政收入新增部分的一定比例用于合作医疗这一民心工程, 同时也相应提高农民的缴费标准。国内学者研究认为, 农民个人缴费的合理比例约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1%~3%的范围内, 如按铜陵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 519元计算, 农民个人最低缴费为45元。形成“政府出大头, 个人出小头”的动态筹资机制。不断增加基金总量和抗风险能力, 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

4.3 完善补偿方案, 引导农民合理就医

本次调查可见, 乡镇卫生院3年平均9.70%的住院病人只用去了5.15%的补偿经费, 而市及市外3年平均37.25%的病人却用去了49.30%的补偿经费。因此要合理测算补偿方案, 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和补偿比例, 用经济杠杆调节病人的流向, 这样既降低了基金的支出, 又增加了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 达到合理分流病人的目的, 形成“小病在乡镇, 大病进县城, 疑难重症才到大医院”的良性循环, 促使有限的卫生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

4.4 加大监管力度, 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

由于医疗费用的增长不仅导致新农合较低的补偿水平, 也可导致新农合基金使用的低效率, 从而影响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首先应严格贯彻《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方案》, 对定点医院实行准入制度, 进行动态监管, 对服务不规范或医疗费用控制不力的医疗单位取消其定点资格。其次是完善病历评审制度, 组织专家对二级以上医院住院病历进行评审, 对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治疗、不合理用药的医院给予通报批评。三是加强公示制度, 要求各定点医院对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药品价格、参合农民费用补偿情况以及监督举报电话等进行公示, 让农民参与监督。四是医疗费用通报制度, 每月对各定点医院次均费用和目录外用药比例、日均费用等进行通报, 促使定点医院规范其医疗服务行为。五是科学测算, 制定不同级别医院次均费用增长指标。六是巩固和扩大单病种限额付费病种数, 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4.5 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

作为实施新农合主要载体的乡镇卫生院, 其服务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新农合的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一是结合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建立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二是加强人才培养, 大力开展农村在岗卫生人员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工作, 提高其诊疗技术。三是在贯彻落实省“卫生人才双千工程”的同时, 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迅速培养一批能下得去、留得住、养得起、用得上的专业人员, 不断提高其整体服务水平。

4.6 提高管理能力, 加快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步伐

上一篇:入伙协议和合伙协议下一篇:重复支付文件费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