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全力以赴打好水稻病虫防控攻坚战

2024-04-22

临湘:全力以赴打好水稻病虫防控攻坚战(共6篇)

篇1:临湘:全力以赴打好水稻病虫防控攻坚战

临湘:全力以赴打好水稻病虫防控攻坚战记者 孙丽芳 报道记者从临湘市农业局了解到,当前临湘市水稻病虫发生形势十分严峻,为力保水稻生产安全和粮食丰产丰收,临湘市积极采取措施,齐抓共管,积极部署、组织和防控,坚决打好中、晚稻病虫害防控的攻坚战。

当前,中稻正处于抽穗期,晚稻进入分蘖盛期,田间荫蔽、温湿度适宜,病虫害防控进入新的重要阶段,特别是水稻“两迁”害虫、纹枯病、二化螟相继进入发生危害高峰。稻飞虱增长迅猛,危害成灾风险高。稻纵卷叶螟发生区域不平衡,局部危害加重。二化螟由于受栽培、耕作及气候等因素影响,生育期差异显著,辗转危害现象突出,防控难度增大。纹枯病发生普遍,进入流行蔓延高峰期,危害损失加重。由白背飞虱传毒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极有可能在局部地方大流行,目前已在桃林、白羊田、坦渡、五里、城南乡镇中稻个别丘块出现明显病症。

针对实际情况,临湘市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病虫情报及公告版等平台,通过举办现场会、办农民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进行病虫防控工作的宣传、发动。目前已印发《植物病虫情报》11期5000份,在电视台《湘北农技》录播专题电视节目11期,利用短信平台发送防治信息10万余条,病虫信息进村入组率达到95%以上。

各乡镇把病虫害防控工作作为当前的大事来抓,随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深入田间指导病虫防控工作,检查防控措施落实和技术到位情况,及时将水稻病虫害信息反馈给临湘市植保站,以避免大面积灾害发生。

同时,临湘市大力扶持、培育和组建专业化防治组织、机防队伍,扩大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面。科学用药,杜绝使用高毒、高残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大力推广新型施药机械和环保友好型农药,保障生产、生态环境安全,明显提高防治效果。对水稻“两迁”害虫、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重大病虫,各乡镇农技站积极推广应用一批高效、安全的对路农药,及时组织定购一批应急防控药剂,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加强应急处置能力。

篇2:临湘:全力以赴打好水稻病虫防控攻坚战

陕县张茅乡初级中学 2012.3.全力以赴打好质量攻坚战 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在县局和政府及中心校的关怀和支持下,张茅乡中的办学条件逐年改善,办学质量一直稳居陕县农村教育的前列,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学校的缓慢发展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为追求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内涵发展,张茅乡中全体师生决心借教体局“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的东风,采取强力措施,全力以赴打好质量攻坚战,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一、实施方案:

1、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我校“教学为本,德育为先,学会做人,学会求知”的办学理念。

2、加强学校管理,实施教师成长性评价和学生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特色教育模式,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创建特色学校。

4、克难攻坚,全力以赴,争创农村市级先进学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力争3年内把我校办成三门峡市农村初级中学的示范学校。

二、具体措施:

(一)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争做名牌教师,争当名牌学生”活动,让“质量是第一标准”的理念深入人心。

教体局为提升教学质量,加大了对校长、教师、班主任的奖励力度,这凝聚了人心,振奋了斗志。“团结奋进,争创一流”是张茅乡中58年来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学校精神,我们新一代张茅乡中人应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在全体师生中开展“课堂大比拼”“班主任比武”“比学赶帮超”活动,为师生展现才艺搭建舞台。同时学校也节约开支,挤出专项资金,加大奖惩力度,拿出2万元用于中招奖励。对取得全县第一、二、三名的教师分别奖励1000、800、600元;对进入全县前100、200、300名的优秀学生分别奖励奖学金600、300、200元。学校将取消教职工福利和各种补助,实行以奖代补的政策,对成绩优异的教师重奖;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和推出一大批名师和名牌学生,从而带动全校师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培养专家型教师,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教育崛起教师为基,然而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而且专业化程度不高,很多教师是非专业教师,所以学校决定在本采取强力措施,提升全体教师专业技能。

1、一线教师开展同伴互助“1+1”活动。

我们将采取一名优秀教师加一名青年教师组成同伴互助“1+1”小组,通过外聘名师和分管领导指导的方式,由外聘名师和学校内分管校长组成骨干教师培养领导小组,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时促进骨干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具体做法是:

(1)学校每个学期要外聘两名教学名师或者专家到校讲座。(2)要求教师每周一次同伴互助组活动时间,每周要听同伴一次课。

(3)每学期要求一节公开展示课,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感悟,一篇高质量的活动总结。

2、注重校级间的教师交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学习我县部分学校的优秀学科、周边先进学校的办学经验,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快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走出去”即组织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去附近学校学习名师授课方法。具体安排如下:

4月下旬组织数学学科部分老师去我县实验中学跟踪听课,组织英语学科部分师去我县外语中学跟踪听课;5月上旬组织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去灵宝二中学习如何充分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请进来”的安排是:我校在4月底准备邀请教学名师和专家到我校讲课和开展讲座,5月份邀请我县的“师德模范”到我校做师德师风报告。

3、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办法,与教师签定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书,对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不良行为之一的,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年终考核为不合格等;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将做辞退处理。

4、对不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不配合学校本次改革活动的教师,调离本单位。

5、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语、数、英教师每周至少3节,其他学科教师每周至少上1节(以检查备课和上课情况为准),每缺少1节罚5元。

6、每位教师每学期要订阅专业杂志或报刊一份,由学校报销50%的费用,学校给每一位教师免费发放蔡林森校长著《教学革命》一书,要求教师认真学习,记好业务学习笔记。同时教师必须坚持写好教学札记和教学随笔,每周至少一篇(每缺少一篇,罚10元),所写文章在教研会上相互交流,评为优秀的学校每学期汇编成册。

7、每位教师要定期到图书室借阅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籍,每周要写一篇心得体会,力争使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

8、五十岁以下教师必须通过县级高效课堂达标,不能达标者调离本单位。每位教师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每学期两次“课堂大比拼活动”,每期必须上两节观摩课或公开课。

(三)每周五开展一次班主任论坛,让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和班主任、级主任、德育处领导参加,每期1人主讲班级管理经验和工作中的得失,其他班主任、级主任汇报本班本级的典型事例和问题,讨论研究解决办法,周一升旗时集中解决一些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在七八九年级数学英语课上实施分层走班教学,让优生吃得饱、差生跟得上,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成绩。

(五)对全校学生实行《弟子规》等系列国学教育,让学生传承经典,弘扬民族精神,立志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六)利用姚崇纪念馆,宣传家乡的历史名人,增强师生的自豪感和责任心、事业心,向家乡的先贤学习,争做名牌教师、名牌学生。

(七)在全体学生中实施“双好学生”评定工作,让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将来到社会上做一个好人。

(八)继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学习竞赛,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搭建展示自我,一展雄风的舞台,形成优良的校风。

(九)完善教师、学生考核奖惩方案,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篇3:临湘:全力以赴打好水稻病虫防控攻坚战

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提出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为适应扶贫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摸清贫困人口底数,了解致贫原因,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按照上级要求,本人深入到挂点乡镇西江镇以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开展精准扶贫专题调研,并形成如下报告:

一、西江镇精准扶贫工作概况

(一)基本情况

西江镇位于会昌县北部,东临瑞金市云石山乡,南连本县庄口镇,西接本县小密乡,北邻瑞金市万田乡,下辖23村(居)委会、383个村小组。面积196.4平方公里,总户数16396户,人口63998人。经筛选识别,目前全镇人均纯收入在273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3840户12963人。按贫困属性分,低保人口占17.1%,五保人口占2.6%,其他贫困人口占80.3%;按贫困成因分, 因灾、因病、 因残致贫 占45.3%,因学致贫占4.2%,因自然环境差致贫占4.1%,因缺产业、技术、资金致贫占46.4%。

(二)工作措施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该镇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实践,从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发展产业帮扶等方面入手,以“六个到村到户”为总体要求,精准发力,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组建帮扶工作队伍。在县派该镇22个县直帮扶单位的基础上,结合镇村实际,从镇属各单位、各村(社区)选派镇村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等共220名帮扶人员,建立由驻村组长任队长,县帮扶单位干部、驻村干部、村干部、致富能人为成员的22个扶贫工作队,与全镇贫困人口3840户12963人结对帮扶。严格帮扶工作制度。制定出台了《西江镇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每个帮扶责任人每周必须到村到户一次以上,掌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找准帮扶办法,制定帮扶计划,做到“不脱贫不收队”。

二是产业扶贫到村到户。针对缺产业、技术、资金致贫的贫困人口,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支持鼓励发展各类生产加工业,并在资金、技术、用地上给予大力扶持,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镇种植葡萄超过1000亩、脐橙超 过10000亩、大棚西瓜及蔬菜各1000亩、烤烟900亩、莲子500亩、新植油茶2000亩;年出栏生猪逾3万头 , 实现产值3200余万元;电子、服装、鞋帽等加工企业达到60余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家。

三是教育扶贫到村到户。针对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实施好“扶智工程”。加大保学控辍力度,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水平,让每个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支持中职招生重点向贫困家庭倾斜,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充分利用“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平台,加强对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专业技术,增强致富本领。

四是基础设施扶贫到村到户。针对基础设施薄弱的特点,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投入400余万元,实施了9个扶贫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及小农水项目;投入500余万元,实施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牛睡村高陂、南星狮仙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实施了红星村豪猪大桥、红星大桥危桥改造等道路交通项目。

五是保障扶贫到村到户。对贫困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补助救助。对符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的帮扶对象,优先安排土坯房改造,做好“一对一、全覆盖”的帮建工作,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仍然住在危旧土坯房且无经济能力改建的特困户,想方设法筹集改建资金,努力实现应改尽改,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

六是移民搬迁扶贫到村到户。针对因自然条件差导致的贫困人口,采取移民搬迁的方式扶贫。由于山区群众居住点多、面广、分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昂,就医、就学、就业等基本需求难以保障,要实现脱贫只能实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项目。制定了科学的移民搬迁规划,分步骤稳妥有序推进。同时,引导贫困户在迁入地就业创业,促使移民搬迁群众住得下来、发展得起来,逐步脱贫致富。

(三)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有三个问题较为突出:

一是识别难度不小。除绝对贫困人口低保户和五保户易识别外,相对贫困人口因村民的收入难以准确测定,且贫困人口数量较多,扶持对象难以精准识别,存在鉴定难的问题。

二是投入明显不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虽然有了比较大的改观,但仍不能满足当前及今后的发展需要,例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旱排涝条件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弱。扶贫资金筹集渠道狭窄,仅依靠扶贫办的项目资金和县直帮扶单位的有限扶持资金,与扶贫的投入需求相比只是杯水车薪。

三是脱贫难度加大。自我发展的能力弱,贫困人口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观念陈旧,学习意识不强,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在走访农户中发现,贫困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病残户或无劳动力户,脱贫难度较大。返贫现象突出,每年都会出现一部分已经脱贫的人群,由于脱贫基础不牢,因突然的疾病、灾害、入学等又重新返贫,而且返贫人群容易成为扶贫工作的盲区。

二、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精准扶贫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须从长远考虑、从现实出发,上下联动、统筹推进,按照“133”的工作思路,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一)树立“一种理念”。扶贫工作艰巨繁重,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不同寻常的耐心和毅力。以往,少数干部对扶贫工作往往是“只喊喊、不到村”,“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这些说到底都是思想上缺乏“真扶贫”的意识;有些贫困户不思进取、好吃懒做,以“吃低保、靠救济”为荣,缺少“真致富”的志气。实行精准扶贫、有效减贫脱贫,必须牢固树立扶真贫、真扶贫的理念。一方面从思想教育、考核导向等方面入手,让各级干部做到真正用心扶贫、潜心扶贫;另一方面加大对贫困户的正面宣传教育力度,实施“扶志工程”,引导贫困户树立“崇尚致富、脱贫光荣”的理念,让贫困户真心想脱贫、真心想致富,充分激发自身“原动力”。同时,大力引导社会力量真心参与扶贫、真正帮扶脱贫,在全社会形成“扶贫向善”、“济困光荣”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三个精准”。一是精准识别,解决“要扶谁”的问题。按照统一规范的识别标准和操作流程,严格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精准识别出真正的贫困人口。同时,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估体系,根据贫困户动态化管理的要求,对稳定脱贫的及时退出,对返贫需扶持的及时纳入,引入第三方识别机制,通过入户正面抽查及侧面辅助分析贫困户银行存款、子女就学、医院就诊、用电量等情况的方式进行逐一核实,确保贫困人口识别的精准度。二是精准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做到“三个一”,即为贫困户建立一本扶贫台账、制订一个脱贫计划、定做一套帮扶措施。坚持开发扶贫与救济扶贫“两项驱动”,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对低保户、五保户等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织牢社会保障“网”,实行政府“兜底”、救济扶贫;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贫困人口,根据不同的贫困成因,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集中政府、市场及社会资源,主要采取就业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移民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模式给予个性化、精准化帮扶。三是精准帮扶,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建立县领导结对乡镇、县直部门结对村、党员结对贫困户的到户到人的帮扶责任制,做到帮扶全覆盖,要求不脱贫不脱钩。同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以“传帮带”的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全社会形成“扶贫向善、济困光荣”的正能量。

会昌县西江镇湾星村大棚水果基地

笔者在会昌县西江岚山现代农业示范园调研产业扶贫工作

篇4:全力以赴打好质量提升攻坚战

今年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质量和安全年。国家质检总局提出让“质量和安全年”成为质量宣传年、质量提升年、质最服务年、质量整治年和质量建设年。

作为组织实施国家质量振兴政策措施的宏观管理部门,总局质量管理司如何抓好这项工作,司长孙波的答案非常明确:党中央、国务院确定质量和安全年,既给我们增加了压力,也为我们创造了条件。压力催人作为,条件有利于作为。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团结全国的质量管理干部,抓好各项具体工作。要抓好质量规划、质量状况分析、质量兴市、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缺陷产品召回管理、重大设备监理、名牌战略、质量工程师队伍建设、质量月宣传活动等等。他强调:“这些工作我们每年都在干,但是今年呢,应该干得与往年不同。必须下出质量和安全年的要求和特色,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成效。”

构建质量工作统一战线

近来,从凯美瑞“刹车门”事件到株洲市区湖南首座城市高架桥拆除中发生坍塌事故,这一系列“质量门”事件令人警醒:质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且关平国民的安全和健康。

“在当前形势下,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显得尤为紧迫。在所有工作中,第一位的,是要推动全社会进一步重视质量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质量进步的社会环境。要构建质量工作的统一战线,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形成浩浩荡荡的质量大军,为提高我国的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共同奋斗。”双休日也顾不上休息的孙波虽一脸倦容,但一谈起质量话题却显得很兴奋:“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在今天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孙波强调,建立质量工作统一战线,要发挥政府、协会、学会和社会方方面面的作用。说到底,质量是全社会的事情。从目前看,它关系到扩内需、促出口、调结构、保增长目标的实现,是把当前经济危机转化为产品上水平、产业上台阶的重要措施。从长远看,质量更是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中国的和平崛起靠什么?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靠什么?我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目前水平的现阶段,我们绝不能也不可能走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惟一的道路就是以质取胜,靠质量、靠品牌,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

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主要是反映速度的,还没有反映质量水平的统计指标。如何在统计指标上反映质量、反映“好”字,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了适应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我们在积极研究探索能够反映质量水平的统计评价指标,并且争取能够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目录。”孙波表示。

其实,从2006年开始,国家质检总局会同有关部门连续几年发布了质量竞争力指数。作为一项在世界上领先的研究成果,质量竞争力指数不仅受到了国内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也受到了国外的关注。但是由于各项指标存在不直观、不通俗的缺陷,影响没有预期的大。

孙波向记者透露,目前质量刊正在研究进一步完善的措施。同时积极争取与国家统计局一道进行新指标的研究,争取早日制定出科学实用、真实反映质量水平的统计指标。目前,《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即将到期,新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制订和征求意见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作为国家未来10到15年的质量发展阶段性目标和政策措施,《质量发展纲要》旨在“制订出一个既鼓舞人心又实事求是的目标,动员广大企业和全社会共同为之奋斗”。

企业是质量提升的主体

孙波明确指出:“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始终是我们的立足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政府部门,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孙波认为,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质量管理司应着力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对企业的引导;二是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三是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

首先,对那些为质量进步做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要进行表彰,以此引导和激励广大企业走质量兴企的道路。应该说这是我国《质量法》的明确要求,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非行政直接干预的措施。通过表彰能够使广大企业和社会明确国家鼓励什么,引导企业朝着政府希望的方向去干。所以,我们要像美国、日本、欧盟等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样,设立“政府质量奖”,加大政府的推动引导力度。同时我们也支持各省设立“政府质量奖”。目前全国已经有17个省和副省级城市设立了“政府质量奖”,上海、重庆等也即将开展这项活动。

其次,推动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诚信是质量的道德基础,不讲诚信的企业再好也生产不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我们要积极推动以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的诚信体系建设。推动行业、企业的诚信、自立,提高企业的质量诚信意识,在思想道德层面奠定高质量的基础。要加大对守信企业的鼓励,对失信企业的惩处,包括建立和完善黑名单制度,鼓励守信,惩戒失信,增强社会的诚信意识。

第三,推动企业加强管理。技术和管理是质量提升的两个轮子,必须让这两个轮子转动起来,缺一不可。比如,积极支持中国质量协会开展质量普及和深化化工作,在企业中广泛开展QC小组活动,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

前不久,凯美瑞“刹车门”事件成功解决,使消费者对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制度更增添了信心。从2004年《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正式实施至今,共有54家国内外汽车制造企业实施了167次召回活动,涉及193个车型的汽车215万辆。有力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受到社会好评。

“质量司一直致力于建立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制度。”孙波介绍说,缺陷产品召回也是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增强质量意识的非常有效的措施。它要求企业从设计、原材料进口、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环节,都要把好质量关。如果出现了缺陷,就得负责任,就得召回。虽然是事后的,但这是对你事前出现问题的一种追究,可以促使企业从设计直到产品出厂的检验都把好关。

近期,质量司正加快立法进程,争取《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尽早出台,进一步扩大缺陷产品召回管理的范围。

“今年我们同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等部门已联合发文,把汽车范围扩大到N类(货车)和O类(挂车),对其依法实施召回管理。”孙波进一步表示,“今后我们

要围绕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健全缺陷产品召回管理的制度体系。通过这些工作,推动企业搞好质量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质取胜靠人才

“国家提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好’字当先,‘好’如何体现?就在于质量。”在质量管理领域工作多年的孙波,越来越感到肩头的担子不轻,压力无形中在不断增加。

他说,质量事业是一项基础性很强的事业,要求我们不断向前推进,不仅需要各级领导的特别重视、特别关注、特别呵护,更需要一大批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以昂扬向上、充满激情的精神风貌去实践,开创中国质量事业的新天地。

“以质取胜靠什么?一靠科技,二靠人才,归根结底要靠人才。”为此,孙波大胆提出,在全国所有工科院校开设质量管理课程:“学工的首先要有质量意识,要接受有关知识的培训。”从理论、技能和经验三个维度全方位提升素质,培养全民质量意识、诚信意识,让以质取胜的战略深入人心。

令孙波倍感欣慰的是,2007年底,我国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在武汉大学亮相,标志着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新学科的诞生。研究院将通过质量管理科学、经济学跨学科研究,将质量发展战略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紧密联系起来,为质量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该研究院的一项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为政府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其他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提供定期、不定期的高层次业务培训,逐步建立以研究生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人才培养。

“这还远远不够。”他说,“中国是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大国,经济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要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走以质取胜的道路。为达此目标,必须造就成千上万高素质的质量管理人才大军。舍此别无他途。”

篇5:临湘:全力以赴打好水稻病虫防控攻坚战

2015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一个希望、三个着力”要求,该县出台了《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意见》等“1+N”文件,提出“高定点,大推进,像搞库区移民一样推动扶贫攻坚”的扶贫思路,发出了精准扶贫攻坚的行军令,决战同步全面小康。

战略目标定位高

2012年以来,吉水县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省委“十六字方针”,奋力抢抓苏区振兴发展、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吉泰走廊建设三大历史机遇,围绕全省“五年决战同步小康”战略部署, 把扶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政治工程”,定准战略导向,瞄准扶贫对象,精准发力,久久为功,以更实的工作和更实的作风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第一,目标定位。从2015年起决战三年,保持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增幅,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实现全县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全面脱贫, 无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全面保障,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第二,任务细化。根据总体目标, 细化三年扶贫攻坚任务。定减贫任务: 2015-2017年全县每年减少贫困人口5600人,到2017年底全县贫困人口降至2000人以下,贫困发生率降至0.5% 以下。定增收任务:到2017年底, 蓝卡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县平均水平的70% 左右,黄卡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县平均水平的50% 左右, 进一步强化红卡户的重点保障,提高标准,兜底扶持。

第三,紧扣“六大扶贫工程”。 产业扶贫上,实施“十百千扶贫工程” 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都有1个长效增收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上,到2015年底,“十二五”贫困村基本实现通自然村的主干道硬化, 到2016年底, 力争完成“十三五”贫困村水电路、土坯房和危旧房改造、 水利设施、农网改造等任务。智力扶贫上,每年计划完成贫困户实用技术培训1000人以上。确保贫困户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不辍学;到2017年,力争每个贫困村都建有一个卫生室、一间文化活动室,自然村互联网实现全覆盖。保障扶贫上,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设立贫困户大病救助专项基金,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将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政府兜底保障。 搬迁扶贫上,三年计划搬迁移民1000人以上。劳务扶贫上,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有1人外出或在家务工就业。

攻坚对象底数清

要精准扶贫,先得精准识别。该县把精准识别作为实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第一战役”。通过精准识别找准贫困户,了解基本情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以便因户而异落实扶贫政策。

分清类别。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贫困程度由浅至深,分为蓝卡户、 黄卡户、红卡户等三类:蓝卡户为有劳动能力、家庭经济收入处于贫困线边缘的贫困户,有4173户8516人; 黄卡户为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家庭贫困程度比较深的贫困户,有3239户6610人;红卡户为年老体弱或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1842户3585人。各乡镇按以上类别数逐级识别到各村组。

入户调查。乡镇干部按照“一访、 两核、三清”的方式会同村组干部, 逐村逐户开展摸底排查和精确复核, 摸清贫困程度,精准识别贫困对象。 一访,即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调查走访;两核,即依据贫困户的建档立卡信息,核查信息是否遗漏,核对信息是否准确;三清,即摸清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摸清贫困原因,摸清贫困类别。调查核实后,按照分解的红、 黄、蓝卡三类贫困户的规模数,识别到户到人。

民主评议。对红、黄、蓝卡三类贫困户拟定名单,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根据评议结果,经村两委集体研究,由村支部书记、 主任和村民代表核实签字后,确定初选名单,并上报乡镇审核。

分类制卡。各乡镇将蓝卡、黄卡、 红卡分类后的统计表,上报至县扶贫和移民办核定并备案。县扶贫和移民办分类统一制作蓝卡、黄卡和红卡作为标识,分发至每个贫困户手上。

完善档案。定期更新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全国扶贫对象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做到资源共享。

扶贫政策举措硬

习总书记强调,扶贫要扶到点上, 扶到根上。吉水县瞄准贫困村、组、 户和人口,根据蓝卡户、黄卡户、红卡户三种不同贫困类型,坚持宏观扶贫和微观扶贫相结合,在实施“六大扶贫工程”上精准施策,扶贫政策惠及民生,扶贫举措推动有力。

策应宏观扶贫政策。该县在基础设施扶贫政策上,全部遵照省、市政策执行,侧重要求2015年所有通自然村公路全部修通。由涉及到的职能部门负责制订好计划,争资立项,按年度目标任务实施到位。

调整微观扶贫政策。结合省、市产业扶贫、智力扶贫、保障扶贫、搬迁扶贫和劳务扶贫等五大扶贫工程政策,该县在全部落实上级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县内政策,侧重在四个方面出台新举措:一是产业扶贫摘“穷帽”。围绕井冈蜜柚、花卉苗木、黑木耳、 牛、蔬菜等七大特色产业和其他富民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县财政预算30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予以奖补; 建立了“专业合作社+ 基地+ 贫困户” 的产业发展链,探索出加盟式、股份式、 联营式的“三式合作法”, 推行“一赊销四提供一回收”合作模式,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二是智力扶贫助教育。对考取县内普通高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除享受国家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外,全部免除学杂费和住宿费;而招录高中“万里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每人每学年再给予生活补助1000元。三是保障扶贫重救助。 由县财政预算500万元建立贫困户大病救助专项基金,对贫困户大病医疗进行第四次救助。贫困户大病医疗在享受新农合、商业医疗险和民政大病救助三次救助后,可再次享受最高额2万元的救助。四是劳务扶贫出实招。 考虑到发展井冈蜜柚等种植业的产业扶贫周期长、见效慢,而劳务扶贫见效快,县财政每年预算50万元设立贫困户劳务奖补基金,对吸纳贫困户务工的企业、公司、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进行奖补,以此撬动贫困户务工脱贫。

突出库区移民扶贫。吉水县是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主库区,搬迁移民2.3万人,有100个移民新村,分布在15个乡镇,移民搬迁户中有贫困人口2190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12.3%。全县41个贫困村中, 有19个同属移民村。该县在推进扶贫攻坚过程中,做到与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搬迁相结合,做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借助库区移民带动扶贫攻坚。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 完善服务功能;通过移民新村建设推动贫困村村庄整治,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注重在产业发展、 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技能培训等三个方面谋划移民长远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特别注重在环境建设、基层组织、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推进新村长效管理,带动贫困村管理升级。

精准帮扶干劲足

“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 习总书记的话为吉水老区人民加快扶贫攻坚步伐注入了强大动力。吉水县第一时间召开了全县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成立了全县精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党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劳务扶贫五个工作小组;成立了精准扶贫攻坚指挥中心,统一调度,统一指挥, 挂图作战。

1. 实行挂图作业。该县围绕扶贫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实行县、乡、 村三级挂图作业,列出解决问题的任务书、时间表、责任人,挂图上墙。 县级挂图放在精准扶贫攻坚指挥中心, 挂图调度,挂图指挥,作业图具体到乡镇及贫困村。乡级具体到行政村, 村级挂图则具体到贫困户。同时,各驻村扶贫工作组为贫困村制定帮扶计划,实施“一村一策”,协调解决脱贫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对干部为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实施“一户一法”,在产业项目、资金、技术、 信息等方面为贫困户提供发展平台。

2. 整合扶贫资金。决战3年期间, 县财政整合1亿元以上资金用于精准扶贫,按计划每年整合资金3000万元以上;整合各部门相关扶贫资源,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 的原则,整合财政、发改委、农业、林业、 水利、农开办、交通、城建、人社、民政、 教育、卫生、文化等相关部门涉农资金, 每年切出30%以上向贫困村重点倾斜。 通过财政专项投入的杠杆作用,扶贫攻坚决战期间投入扶贫资金3亿元以上;同时县财政安排县领导每个扶贫点每年5万元的扶贫资金,驻村扶贫工作组每年落实帮扶资金不少于10万元。

3. 实施精准帮扶。该县建立了“县领导挂乡包村、部门单位蹲村驻点、 乡镇街道牵头推进、各级干部结对帮户”的精准帮扶机制。组建了42个驻村扶贫工作组,结合峡江水利枢纽工程驻村移民工作组的组合方式,牵头单位不变,成员单位不变,组成人员3-5人,到全县41个贫困村和“四个一”组合式扶贫村开展定点扶贫,实现所有贫困村定点扶贫全覆盖。组织全县党员干部,采取“322”帮扶方式,即县级领导结对帮扶3户,科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2户,科级以下党员干部结对帮扶2户。帮扶干部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双学双用双服务” 活动,坚持做到县领导每月进村入户1次以上,部门单位干部每月进村入户2次以上,驻村扶贫工作组每周驻村指导1次以上,乡镇干部和帮扶干部每周进村入户1次以上,村干部随时上门入户。

考核管理思路新

1. 注重分类考核。为促进扶贫攻坚落在实处,该县建立了全县精准扶贫攻坚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分类精准考核。乡镇是精准扶贫攻坚的责任主体,重点在组织领导、基层组织建设、 完成目标任务等方面进行考核;驻村扶贫工作组是帮扶责任主体,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培植、帮扶资金、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进行考核;考虑到宏观扶贫涉及面广,对财政局、交通局、水利局、供电公司等13个职能部门实行单独考评,重点在争资立项、 帮扶计划、组织实施落实上进行考核; 为激励扶贫队伍的工作热情,提升干部驻村能力,对驻村扶贫工作组成员和其他帮扶干部实行差异化考核,贫困户减贫脱贫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2. 注重长效管理。在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好村级长效管理。一是抓好环境建设,在贫困村开展了污水垃圾处理试点,每年组织开展环境卫生创评活动。二是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省委强卫书记在全省精准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上提出, “给钱给物不如建一个好支部”。该县着力基层组织建设,派出了42个“第一书记”到贫困村任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抓好社会治理,健全综治维稳机制,建立多层次、多方参与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突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抓好文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拢地方健康文化底蕴,精神上鼓励贫困户,文化上带动贫困村,增强脱贫信心。

3. 注重资金监管。建立了扶贫资金年审机制,每年组织财政、扶贫和移民办、审计等部门开展一次扶贫资金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扶贫和移民资金用在刀刃上。通过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杜绝了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上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切实提高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篇6:临湘:全力以赴打好水稻病虫防控攻坚战

云南省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有贫困人口471万人,居全国第二位,涉及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93个贫困县,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近四分之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云南必须把扶贫攻坚这块短板补齐。这需要全社会各层面加大投入,金融方面的支持更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金融系统的共同努力下,云南金融扶贫工作开局良好,取得积极成效。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牵头起草《云南省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正式印发。建立了云南省金融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指导全省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推动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金融扶贫产品和模式,拟定了《云南省金融扶贫统计制度》,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制度框架进一步完备。截至2016年6月末,全省贫困地区各项贷款余额达6231.1亿元。

当前,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滚石上山、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贫困程度还比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更需要金融部门持续不断的投入和支持。

全省金融部门一定要深刻认识金融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担当起扶贫攻坚的金融使命。全省金融部门干部职工工作生活在云南,为云南实现脱贫攻坚贡献力量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全省金融部门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增强金融服务的实效性,全力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金融资源投入,为实现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全省金融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金融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围绕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和《云南省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明确的“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目标及要求,促进“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计划落到实处。要针对贫困地区不同经营主体的融资特点,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断扩大信贷服务覆盖面。要按照贷得出、能收回、有效益的原则,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扶贫小额信贷业务,促进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加大自助金融设备布放力度,推进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切实扩大贫困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按照《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易地扶贫搬迁优惠贷款政策。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居工程、整乡整村推进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扶贫贴息贷款和优惠利率贷款2500亿元以上,建档立卡贫困农户获贷率达70%以上,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农户至少获得一次金融服务,努力实现“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

上一篇:在诗里回忆我的父亲作文下一篇:红沟学校安全教育月活动总结1.w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