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试题命题分析介绍

2024-05-10

中考政治试题命题分析介绍(精选8篇)

篇1:中考政治试题命题分析介绍

一、请你选择

1.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个妙法:那时候在钢琴演奏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面前,当灯一熄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现了一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新秀深表钦佩。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

A.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主要是指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B.人生而平等

C.平等是人类的不懈追求

D.平等待人的核心是尊重人、帮助人

思路解析:尽管我们每个人的境遇和条件不同,但人生来平等,这种平等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在人格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都有做人的尊严,都不容轻视;在法律地位上,我们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定的义务。金钱、地位等差异不能超越人格尊严,更不能超越人们法律地位上的平等。A、B、C三项虽然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能选择。

答案:D

2.“人不可貌相。”历史和现实中的许多伟人其貌不扬,但他们深受世人的敬仰。《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长相丑陋,但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相反,有的人“金玉其外”却“败絮其中”,并不被人们所认可。在与人合作交往中之所以不能“以貌取人”,是因为( )

A.一个人的相貌是天生的,是无法改变的

B.相貌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品行和才能

C.“以貌取人”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是缺乏平等意识的表现

D.每个人都不应以自己的相貌而自惭形秽

思路解析: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体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在人格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都有做人的尊严,都不容轻视;在法律地位上,我们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定的义务。增强平等意识,不能“以貌取人”,平等对待他人,互相取长补短,这才是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答案:BC

3.小明是急性子,小刚是慢性子;小明性格外向,小刚性格内向;小明爱好体育运动,小刚爱欣赏戏曲。小明和小刚的个性虽然迥然不同,但却成为一对要好的合作伙伴。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 )

A.两人都忽视了对方的个性 B.两人都尊重了彼此的个性

C.两人在生活中能够彼此宽容 D.求同存异是他们成为友好合作伙伴的基础

思路解析: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需要我们相互宽容,需要尊重彼此的个性。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个性特点,品德修养上也存在差异,人与人之间出现矛盾非常正常。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矛盾就拒绝合作、回避交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

答案:BCD

二、请你判断

1.金钱、权力、智力等差异不能超越人格尊严,更不能超越人们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

思路解析: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体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在人格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都有做人的尊严,都不容轻视;在法律地位上,我们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定的义务。

答案:(√)

2.同学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尊重他人的个性,求同存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合作。( )

思路解析: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需要我们相互宽容,需要尊重彼此的个性。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个性特点,品德修养上也存在差异,人与人之间出现矛盾非常正常。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矛盾就拒绝合作、回避交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

答案:(√)

篇2:中考政治试题命题分析介绍

一、题型

1、选择题:12道,每题三分,共36分

2、非选择题:(1)简答题:填空题七个,共7分;材料题四个,共15分

(2)分析说明题:选做题一道,共5分

(3)实践探究题:七个,共12分

二、知识点

1、时政:十九大报告,两会

2、心理现象的表现及特点

3、法律的学习,法律基本概念的理解

4、公共秩序的体现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体现

6、政治权利的分类

7、国家机构和国企

8、宪法的修订

9、教育行为

10、青春期

11、中华传统文化

12、两岸关系

13、多种所有制经济,按劳分配与多种生产要素分配并存

14、改革开放的标志

15、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6、刑事法庭的特点及人员

17、县人大权利及县委书记的选举,法院院长工作报告通过票数

18、抗日神剧

19、创新

20、热点现象谈你的看法

21、土地流转的含义,国家对农村的土地政策有何变化

22、村委会和乡政府的关系

23、社会实践的意义

三、答题规范性

1、谈谈你的想法题

(1)个人观点。赞同不赞同以及这种行为的好坏或影响(2)为什么或意义(3)怎样做

2、答题要分点

3、字迹要工整

4、题目灵活,范围广。教师应在平时上课多为学生补充时政和热点新闻。

5、培养学生的政治思辨能力。

2017年山西中考政治试题研究

一、题型

1、选择题 12个小题,每题3分,共36分

2、简答题 5个小题,共21分

3、分析说明题 选作题一道,共6分

4、实践探究题 共12分

二、知识点

1、十八届六中全会内容

2、全国两会内容

3、辩证思维考查

4、初中生的行为特征

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第二部宪法制定,新中国成立时间

6、客观认识自我的表现

7、宪法目录

8、社会公平和我国国际地位的体现

9、违法性质和维权途径的案例判断

10、按劳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具体体现

11、理智控制法,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公民的基本义务,科学发展观,自主选择权的案例

12、间接选举,审判机关,赞成票数

13、生态文明建设

14、逻辑推理:犯罪,刑罚

15、递进思维模式与因果思维模,国际组织,民俗风景,文化差异

2016年山西中考政治试题研究

一、选择题

1、时政热点十八届五中全会中“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2、两会内容的考查: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5%以上;工匠精神;两会指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通常每年三月初召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政协

4、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5、法律和秩序内容的考查

6、学会拒绝、抗拒不良诱惑的相关知识

7、违背社会公平的表现

8、理性思维的五大分类:层进思维,并列思维,因果思维,9、公民的政治权利分类

10、学生个性行为产生的后果与道德,违法的关系

11、民族常识:少数民族服饰乐器;自治区的地域,特点

12、人大制度及人大与政协的关系

二、简答题

13、(1)(填空题)注意力转移或者转移注意法的含义;青春期闭锁心理含义;发票的含义;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包括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的区分。

(2)宪法:第三部宪法的颁布日期;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订日期;现行宪法第一章是什么内容;现行宪法的核心内容是哪一章?;除人大以外的人大机构有哪些?

14、综合素养能力 齐白石,梵高的画;“打结的手枪”卢森堡赠给联合国的;富春山居图;自由引导人民

15、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考查

16、坚强的意志,盲目从众、执着专注、重视科学实践以及崇尚科学的理念,创新能力以及理想的选择等相关知识点

17、学习的九大核心素养。

三、分析说明题(选做题)

18、团队精神,集体主义及社会责任感

18、公民维权问题,弱势群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实践探究题

19、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扶贫脱贫时政热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生态环保、民俗文化等知识的掌握。(开放性试题,实用性较强,贴合实际生活))

2015年山西中考政治试题研究

一、单选及知识点(12*3=36分)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九年级依法治国

2、九年级依法治国、宪法、国家机构: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法律的权威来源于;实现总目标的五大原则。

3、在逆境中成长:挫折与磨砺的重要性

4、七年级青春:青春期阶段;情绪控制:自我安慰或激励的心理调控方法;八年级公民权利:知情权;九年级责任:责任含义

5、漫画题:社会秩序

6、国情知识: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制定标志什么;国家主席的选举;人大,国务院的关系:国务院是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

7、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行为

8、涉嫌犯罪行为的区分,犯罪的含义考查

9、新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风情及地理特征:政史地的结合

10、可持续发展含义考查

11、立法:全国人大的权利;全国人大代表是谁选出来的;人大代表投票进入表决程序,与会代表人数达标,超过三分之二人大代表同意才可通过

12、自尊与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热情,公民的权利不可侵犯:智力成果权

二、简答题(15分)

13、填空题(6分):

(1)时代精神的核心;宪法的核心内容;基本政治制度中与普通民众关系密切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个体经济的表现;财产所有权的表现。(2)漫画:合作

14、(2分)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国当今的发展现状及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取得的成就;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公民权利具有平等性;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15、(2分)政治历史文化常识考查三选一:印度政治家甘地取得的成就;蔡伦造纸术;周树人、叶圣陶、雨果的作品

16、(3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手段,控制情绪、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

三、材料分析题

17、(5分)我国的科技发展现状,引出科技及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我国大学生就业及就业观念

18、(6分)合作与竞争、公平正义、公民的权利义务、受教育权、九年级学习压力,七年级挫折,坚强意志

四、实践探究题(13分)

19、听证会的组成部分;组织实践活动的表现;辩证思维的考查;观察能力考查;实践的作用、与他人相处责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2014年山西中考政治试题研究

题型一、二、三、四、知识点

1、时政:改革开放

2、时政

3、青春期心理逆反的特征

4、调节情绪,一般违法,政治制度

5、社会公平,尊重平等

6、基本经济制度

7、明辨是非,理性分析

8、国际视野

9、宪法:监督权10、11、12、材料分析,总结归纳 精神文明

全国人大职能,人大代表 选择题 简答题 分析说明题 实践探究题

13、党的基本路线,国家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保护;实际问题分析解决14、15、16、17、18、19、交叉学科 文明建设

科学素养,中国学生核心素养 层进思维模式

消费者权利;辩证思维模式

篇3:中考政治试题命题分析介绍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以下简称“中考”) 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终结性考试, 其考试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之一, 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江苏省13市近三年 (2008~2010年) 中考英语命题者能把握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使中考有效地发挥了学业考试的导向作用, 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命题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性、发展性、导向性、科学性和开放性等原则。本文试图以该省13市近三年的39份中考英语试卷为资料, 探讨试卷在结构、分值和题型设计等方面的特点、存在的不足以及对今后中考复习的参考与启示。

二、命题特点分析

(一) 从试卷结构、分值看试题的考查特点

表1反映了近三年江苏省各地中考英语试卷的题型结构及分值设置。我们可以看出, 考查语言技能的试题占绝对优势。在39份试卷中, 除了徐州市2008年没有将口试计入总分, 宿迁市2008年“口语与听力”由各县、区级单独评价, 南通市2008年没有考查听力以外, 其余36份试卷都包含了听说技能 (江苏省自2009年起中考英语“听力与口语”考试以“人机对话”方式进行全省统一考试, 本文一并归入分析) 、知识运用、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考查的题型, 除了“知识运用”一项是以考查语言基础知识为主的以外, 其余三项分别对考生的听、说、读、写的单项或者综合技能进行考查。需要指出的是, “知识运用”部分也不是孤立地考查考生对语言知识的记忆, 而是通过语境或语篇考查考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江苏省近三年中考英语试卷对语言技能的倾斜无疑为语言能力的考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表1还表明:考查考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试题分值高、比例大。在39份中考试卷中, 除了宿迁市2008年“口语与听力”由各县、区单独计分考核外, 在统计的其余38份试卷中, 南京、常州、镇江、徐州4地的12份试卷总分为120分;苏州、无锡2地的6份试卷总分为130分;其余7地 (宿迁市2008年中考卷除外) 的20份试卷总分为150分。其中考查语言能力的试题分数在120分、130分、150分的试卷中所占的分值分别在60~71分、70~80分、65~90分之间, 所占的最大比例分别为59.17%、61.54%和60.00%, 这再次表明, 江苏省13市近三年中考英语试题具有重视考查考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命题特点。

(二) 从命题方式变革看试题的考查特点

《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课标”) 明确指出:“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近三年江苏省各地中考英语命题较好地实践了“课标”的这一评价原则。从命题形式上看, 命题始终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不仅沿用了单项选择、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等传统题型, 还积极向高考命题学习, 大胆尝试将听说结合、读写结合等两种以上技能结合起来考查综合能力的新题型。

1. 听说结合题

从2009年开始, 江苏省对“听力与口语”命题进行重大改革, 以人机对话方式进行了全省统一的“听说合一”的自动化考试。江苏省13市在以“人机对话”方式考试的同时, 也积极探索听说题型的改革。例如, 口语考试摒弃了沿用多年的、孤立的、句子层面的“回答问题”, 增加了形象直观、信息量丰富的语段层面的听对话选择图片 (回答问题) 、听对话回答问题等新题型。在实际生活中, 听说活动是紧密相连的, 实施“听说合一”的考查方式能有效避免以往将“口语、听力”人为割裂、分别计分而导致测试脱离生活、为考试而考试的弊端。所设试题从语言运用的实际需要出发, 综合考查听说两种技能, 体现了技能考查的综合性, 测试的结果更加真实可信。新题型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语境, 体现了考查考生在一定语境下听力理解与口头表达相结合, 针对所听内容获取、理解并概括相关信息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特点。

2. 读写结合题

(注:本表中“短文填空”不含以间接考查口语为目的的对话填空题。)

近三年, 江苏省各地中考英语试卷中涉及读写结合的试题较多, 题型比较丰富。这类题型能有效地将阅读和写作两种技能结合起来, 不仅要求考生读懂所提供的阅读篇章, 而且能在读完后根据相关要求完成特定的读写任务。读写结合的题型主要有三类:阅读与表达、任务型阅读和短文填空。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 不仅通过单项选择来考查考生语言基础知识或阅读技能的掌握情况, 而且适度地将书面表达引入, 要求考生在语篇中完成包括提炼和概括信息等在内的特定任务。

三、存在问题及命题建议

总体而言, 近三年江苏省13市中考英语试卷遵循了“课标”的评价要求, 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突出考查了考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尤其考查了考生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 有一些试题难以实现以上评价理念, 部分试题的命制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一) 考查语言形式的记忆而非语言运用能力

例:Simon is______to make us all______.

A.enough funny;laugh

B.funny enough;laugh

C.enough funny;to laugh

D.funny enough;to laugh

[分析]此题考查“enough”修饰形容词、副词时后置的特殊表达和“make sb.do...”的短语结构。首先, 此题语境设置不充分, 考查的是考生语言知识的机械记忆, 难以考查考生语言运用能力。其次, “enough的后置”表达和“make sb.do...”短语是完全不同的知识点, 不宜在同一个题目中同时考查两个不同的语言知识点。这样的考题不能甄别仅掌握了两个知识点中一个知识点的考生和两个知识点都没有掌握的考生, 这两类考生的选择结果都不会得分, 因而该题缺乏应有的信度和效度。还有, 本题选项“A、C”本身就存在语法上的错误, 考生不用阅读题干就可以立即排除“A、C”两个选项, 这样的试题不能真正考查考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况且, 让考生对人为杜撰的错误进行识别也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命题建议]命题应设置丰富的语境来考查考生正确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 尽量减少纯语法知识的考查;干扰项不应人为设计语言形式错误的选项;适当增加情景交际题的数量, 且每道题只考查一个语言点;注重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二) 设计欠合理, 难以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1. 阅读理解题中使用较多的否定式题干。如:

[命题建议]阅读理解题在命题上应注重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 突出考查考生理解、分析、判断、推理、归纳和演绎等思维能力, 以有效达成阅读后理解、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考查目标。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recycling langu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this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right?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statement is WRONG?

2. 在任务型阅读中综合任务的设置欠合理。如:

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短文略) :

·How old is Mickey?

·Was there a celebration for Mickey’s birthday at Hong Kong Disneyland?

·Who celebrated Mickey Mouse’s birthday?

·Is Steamboat Willie a cartoon movie or an action movie?

·Why does the writer say there have been few changes Mickey Mouse over the years?

[分析]这篇阅读材料选自考生熟悉的话题, 容易激发考生的兴趣。但是, 问题设计过于单一, 都是“回答问题”, 且所设问题均考查考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考生无需借助语篇语境的理解就能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这样的问题, 不仅效度低, 不能真正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而且缺乏区分度, 不能有效地考查不同层次考生的能力。

[命题建议]在命题时, 问题设置应多层次、多角度;应考查考生理解语篇、分析语篇、快速提取信息并进行适当加工的能力;避免脱离语篇或只看语篇局部, 不用阅读整段语篇就可推出答案的命题;不要把英语知识以外的内容作为考查点。

(三) 语境缺乏真实性, 不利于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任务的真实性指测试中考生所完成的任务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任务的真实性要求情景真实、角色真实以及活动目的真实。在近三年江苏省13市某些中考英语试卷书面表达题的命题情景设置中, “参加英语征文比赛”、“为外籍教师的欢送会写演讲稿”等都利用情景的设置明示了用英语写作的必要性, 但“暑期活动计划”、“描写家乡变化”、“献出一本书, 传递你的爱”、“一个朋友的标准”等情景设置则让人感觉缺乏真实性和用英语写作的必要性。既然没有交代用英语写作的必要性, 学生用英语写作就只是考试的要求而非写作本身的需要。这样的写作违背了真实性原则, 难以评价考生真正的语言运用能力。

[命题建议]书面表达题给考生提供的情景要尽可能地真实、可信, 符合考生的年龄特点, 贴近考生生活;内容尽可能是考生经历过或观察到的;设题形式要力求新颖, 命题要突出检测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思考与启示

近三年江苏省13市中考英语试题能以“课标”为主要依据, 突出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命题特点, 给今后的中考命题与教学以如下启示:

(一) 优化试题结构, 增强语言运用能力考查

过分强调孤立的语言知识和微观技能的考查, 必将导致测试不能对英语学习的结果进行正确评价。在试卷统计中我们发现, 部分试卷的单项选择、词汇和完成句子等题型仍旧孤立地考查零碎的语言知识和微观技能。

书面表达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体现。国内学者杜娟研究了近几年中考试题的评价报告, 她认为:“书面表达题的赋分比例在15%左右是比较合理的。”我们在统计中发现, 某些试卷的书面表达题只有10分, 赋分比例只有7.70%, 低于15%这个比例。赋分权重太小, 难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基于以上问题, 笔者建议, 在命题时进一步优化试题结构, 立足语篇语境, 从语篇层面入手, 以任务驱动阅读和写作, 向高考命题学习, 加大任务型阅读、读写结合等两种及以上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试题的考查权重, 进一步提高书面表达题的赋分, 以真正落实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 发挥测试对英语教学的正向作用。

(二) 突出“以人为本”, 选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近三年江苏省13市的英语命题“突出语篇、彰显能力”的命题特色给我们复习教学提供了一个导向:复习要以人为本, 注重方法, 不能搞牺牲教师和学生身心健康的“题海战术”。在“题海”中学生掌握的是应试技巧, 而不是语言能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不能靠“题海战术”来培养的。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杂志、电脑、网络、图书馆等资源使学生大量接触真实、地道的英语, 通过广泛地语言输入和输出, 在语境中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 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还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如, 在阅读复习课提问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记忆及对文章表层意义的理解, 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隐含意义, 以及学生的深层思维 (如推测、评价等) ,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归纳、总结, 最终达到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三) 整合教材内容, 关注复习教学的综合性

有的教师研究了江苏省近三年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与教材话题的关系。结果表明, 两者关系密切, 其中65%是相关的, 这为师生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备考复习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复习中, 教师可以把“课标”提供的涉及初中教学内容的各个话题从各册教材中抽取出来, 重新组合归类。教学时以话题为主线, 教学设计综合考虑语法、词汇、功能、意愿、情景和任务等与语言学习有关的因素, 并使这些因素彼此建立联系, 比如语法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任务与功能相结合等, 努力尝试在复习内容与形式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并在语言训练的内容与形式上有所创新, 体现读写教学的新走向, 从而实现词汇、语法复习和语篇理解同时进行的综合效果, 使话题贯穿于听、说、读、写等各种活动中,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 重视中考导向, 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近三年江苏省13市中考命题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中考英语改革的趋势和走向。如表1所示, 三年来, 各卷考查语言能力的试题所占最大比例在59.17%至61.54%之间, 这给我们的教学和复习提供了一个信息: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抓单词拼写与课文背诵上, 也不能仅仅抓句型和语法知识的机械记忆以及进行大量的脱离语境的重复练习, 而应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

以书面表达题为例, 近三年江苏省13市书面表达题的题材、体裁和提示方式等是不定期变换的, 命题并不强求形式上的连续和稳定。这种命题导向一方面有利于避免一些考生试图通过背诵若干类型和题材的“作文模版”来应试, 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中学外语教学放弃针对某一种特定形式的强化训练, 将精力集中到提高学生的真实外语写作水平上来。“课标”的总体目标定位为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但是目前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仍有“缺乏连贯性和条理性、文章结构松散或不完整”等诸多问题。北师大教授程晓堂认为,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欠缺, 更重要的是逻辑推理、观点阐述、举证等能力欠缺, 思维缺乏条理性。因此, 我们应充分关注中考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深刻立意和价值取向, 关注学习策略, 训练思维能力, 在打好基础的同时, 以语篇分析为载体, 突出语用, 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五、结语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江苏省13市中考英语试题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逐步形成共识, 命题质量明显提高, 对初中英语教学起到了正向作用;中考命题怎样与“课标”接轨, 初中日常教学和复习又将如何更好地顺应“课标”下的中考, 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作为教师, 我们除了要对中考试题潜心研究分析, 特别是对连续几年的试卷进行动态分析和综合研究外, 还要深入研究“课标”的各项内容, 领会其精神实质, 积极吸收如语篇教学思想、读写结合的任务型教学途径等新的教学思想中的合理成分,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篇4:中考政治试题命题分析介绍

关键词: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命题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99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综合性学习题的主要特点是联系学生实际,真实性强,且地方特点明显,乡土气息浓郁,内容更加丰富,覆盖面更广,综合性更强。

考试命题上的特点是:在内容上注重对能反映考生生活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机地扩展考生自我表达的答题空间;在试题的呈现方式上以独立的综合性学习考试板块出现,题内所需的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交叉比较充分;题干设置的文字量较大,富含信息,表述比较亲切,注意拉近与考生的距离,具有一定的审题难度;在评价上关注考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考生的语言表述、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及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都是重要的采分点。

试题的类型有单一式和综合式两种:

1. 单一式

(1)语言创作类——①编拟欣赏广告、宣传语;②对联知识及创作赏析;③心愿表述;④主题访谈;⑤话题辩论;⑥景点介绍。(2)材料整理类——①语段压缩;②材料的整合与探究。(3)图表转述类——①表格分析;②图表理解。(4)活动参与类——①拟活动方案或计划;②设计活动主题或主题语;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2. 综合式

多种类型融为一体,在设置的情境或活动中去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归纳推理、总结概括、观察理解、联想想象、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

由于中考过程限于以笔试的形式呈现,因此知识与能力综合型、专题活动型将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典型考题]

(2009年浙江温州中考语文题)

家庭、家乡、国家,都是我们割舍不去的眷恋。请你参加与“家”相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温馨家庭】某社区开展“温馨家庭”评比,准备给获奖家庭颁发匾额。下列作为匾额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妙手回春 B. 家和万事兴

C. 博古通今 D. 举天地之正气

(2)【文化家园】温州历史悠久,民俗独特。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6字)。

标题:

再现传统盛景的2009年温州“拦街福”开街已经十天,市民热情高涨,深深感受到了温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拦街福”是温州的传统习俗,始于宋,盛于清,流传至今。今年突出“传承文明、文化兴市”的主题,主要活动有拦街祈福、民俗文化展示、民间艺术展演等。到昨天为止,光顾“拦街福”的市民已达35万人次,现场每天都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3)【美丽祖国】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让我们一起创作一首小诗向祖国献礼。请仿照上下节把下面这首小诗补写完整。

寄祖国

(1)

你是一条大河,奔流不息,

在你的岸边,我美好地生长。

我就是那羞涩的小花,

为你绽放我的心愿。

(2)

你是一棵大树,郁郁葱葱,

(3)

你就是我的祖国,美丽富饶,

在你的怀抱,我美好地生长。

我就是那意气风发的少年,

为你奋斗是我的心愿。

解析:温州的这道 “综合性学习”试题,以其浓郁的生活味和文化味,将语文和生活巧妙结合,充分体现了语文的语用功能。本题以“家”为主题,从家庭、家乡、国家三个层面设置问题:【温馨家庭】让学生为“温馨家庭”选择最恰当的匾额内容,考查学生辨析词句的能力,同时又能了解匾额这种传统的文化形式,懂得“家和万事兴”的道理;【文化家园】为一则有关“拦街福”的新闻拟标题,既考核了学生对有关“新闻”知识的把握及语言概括能力,又能让学生了解温州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俗;【美丽祖国】巧妙结合今年热点“新中国六十华诞”,以仿写的形式让学生创作一首小诗向祖国献礼,用一种美好的语文方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层层设题,意在引导学生懂得:不仅要有“小我”,更要有“大我”。

应考策略:要做好综合性学习复习备考,我们必须注意:

首先,实际操作,贮备技能。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性强,必须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去经历,去探究,有了活动的积累和贮备,就不会担心临场考试,从一定程度上说,考试是对过去语文活动的回顾及梳理总结。

其次,吃透教材,提炼主题,适当归类。通过对教材的充分掌握,注重教材所体现的几大主题(体验成长类,语言文字类,历史文化、专题探究类,科技生活类,其他类)上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第三,剖析考题,紧抓考点。通过对典型考题的剖析,从中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解题规律。

第四,精选试题,强化训练。选择典型试题,实战演练,将方法规律内化为能力。

要解答好综合性学习试题,必须做到:善于运用(下转第102页)(上接第99页)积累,有效调用知识。解题时先认真回忆有关知识,及时把与试题相关的知识有效地提取出来,以备答题之用;仔细揣摩题意,提炼答题信息。要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解答试题时,要从题目和材料中筛选重要信息,并按要求处理好这些信息,针对题目要做出简明回答;发散多种思维,合理展开想象。有些综合性试题需要我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

篇5:中考政治试题命题分析介绍

立足于教材,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着重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化学实验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对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等的考查;关注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关注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试题适当体现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试卷附部分相对原子质量。

1.考试范围

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考试依据,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的内容为考试范围。

教材中“化学·技术·社会”、“资料”、“拓展性课题”栏目的内容,化肥的简易鉴别,以及无数据计算、含字母的计算、多步反应的计算等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

2.试卷结构(满分100分)

全卷由第Ⅰ卷和第Ⅱ卷组成。

第Ⅰ卷为选择题,赋分40分。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赋分60分,其中填空题约占26分,简答题约占12分,实验探究题约占16分,计算题约占6分。

各知识板块内容的比例为:科学探究与实验约占25%;身边的化学物质约占30%;物质构成的奥秘约占15%;物质的化学变化约占18%;化学与社会发展约占12%。2014年南宁中考化学实验必考的四个知识点

一、重视探究题知识点

①常见气体的探究。

②常见物质的探究。实际上是下列常见离子的探究:CO3-、SO4-、Cl-、NH4+、Cu2+、Fe3+、Mg2+、Ag+、Ba+、Ca2+等。需要熟记探究这些离子所需的试剂及看到的现象。③黑色粉末的探究。

④物质是否为催化剂的探究。如Fe2O3是否可以做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剂。⑤离子作用的探究。如明矾起净水作用,是明矾中哪种离子起作用。

⑥溶液酸碱性的探究。

⑦溶液相互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问题。

二、每年必考的实验知识

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净化装置、干燥装置的选取及连接问题。

学生应熟悉实验室制H2、CO2、O2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取,气体中所含杂质H2O的证明、除杂方法等。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取原理也要熟知。

三、计算题要巩固典型题型

如化学反应方程式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结合的计算题,铁矿石炼铁型计算题,解决生活实际的方程式计算题,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计算题,图表型、图像型分析计算题。

四、关注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及社会热点

如水及其污染和防治,化学与环境污染,药品与健康及今年的限塑令、节能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应该清楚地了解。雪灾、地震、奥运会、洪水等是今年的热点,包括地震中水的处理方法、消毒剂的选用、南方雪灾中融雪剂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奥运会火炬材料、燃料的性能等。

2014年南宁市中考物理化学实验操作部分

1.物理部分:

①观察水的沸腾;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③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④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⑤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物块的密度;⑥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2.化学部分:

①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②酸和碱的中和反应;③二氧化碳的制取和验满;

④碱部分化学性质的实验;⑤盐部分化学性质的实验;⑥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考试科目、内容及时间安排。

1.考试科目。我区中考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体育与健康。思想品德和历史可采取“同堂分卷”的考试模式。生物、地理两科可在八

年级下学期组织考试,具体办法由各市自行确定。

2.考试内容。我厅公布2014年各学科的中考说明,按照不同教材版本,明确命题原则、考试范围、试卷容量、题型搭配及赋分安排等。各市的中考命题以此为依据,努力实现同版

本教材的相同考核标准。

体育与健康科测试跑、跳、投三项,每项占体育与健康科总分三分之一,也可由各市自行确定其中二项,另测试本地的一个体育与健康传统项目。必须坚持按满分不低于30分加

入升学总分。

2014南宁中考理化实验操作考试办法

考点环境布置

考点校园环境要干净整洁,要在学校门口悬挂横额,横额上书写“南宁市2014年中考理化实验操作考试XX学校考点”,在明显位置张贴“候考室、考场安排示意图”、“理化实验操作考试考生须知”、“卫生室、卫生间位置方位图”,在各候考室、考场、卫生室、卫生间等门口张贴或挂上醒目标志牌。

2.场地:考点学校设候考室1间,可供56名学生分4组有秩序就座;物理、化学实验室各1间作考场用,每间实验室设4列,每列7座,共28座:1至7座为第一实验,8至14座为第二实验,15至21座为第三实验,22至28座为第四实验。考场内每列第一桌分别放上第一实验、第二实验、第三实验、第四实验标示牌子,县区农村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考场。

3.器材:按考试课题,器材要满足一人一组实验需求。每场考试结束后,考务有关工作人员应准备好下一场考试用的仪器药品和材料。

4.考点选配工作人员:主考、副主考各一名,抽签工作人员一名,检录工作人员一名,理化实验员各二名,监考员每个考场配4名。

考前准备:

①考试前准备考生花名册一份(含场次名单安排)。

②考点主考从本文规定的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课题中各选择4个实验作为本场次的实验考试试题。并及时通知实验员做好考场准备。

③考场准备(主要是实验员准备实验)。理、化实验员根据每场次确定的实验课题准备好实验用的器材及药品。

④备签。组签时,考务工作人员根据选定的理、化实验操作试题和本场次考生人数混合组签;准备签时要保证签的数量、各签对应的实验课题与考场的布置相符。

⑤考前抽签。考前半小时考务人员召集考生点名并抽签(抽到哪科实验课题就考哪科的课题),考生抽签确定考题后进入候考室候考(考生不准带课本、实验报告册、资料等进入候考室和考场),考点统一时间安排进入相应学科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考试。

篇6:中考政治试题命题分析介绍

摘要:本文立足于近两年各地物理中考“新材料”类试题的归类整理,就命题的特点从贴近科技前沿的新材料、体现课程理念的新情境、突出能力立意的新题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并从课标要求出发就这类型问题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新材料;命题;浅析

初中物理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要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然而另一方面,新材料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材料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它的探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与先导。所以新材料的特性与应用,以及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决定了以新材料为背景的一类考题成为考试热点,是课程理念与材料科学的发展相结合的必然选择。这类考题往往以新材料的发现、特性和应用为命题素材,既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在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上有所体现。

1.贴近科技前沿的新材料

例1(2011衡阳)石墨烯——改变世界的神奇新材料

一片碳,看似普通,厚度为单个原子,却使两位科学家海姆和诺沃肖洛夫赢得2010诺贝尔物理学奖。这种全新材料名为“石墨烯”。

石墨烯不仅“最簿、最强”,作为电导体,它和铜有着一样出色的导电性;作为热导体,它比目前任何其他材料的导热效果都好。利用石墨烯,科学家能够研发一系列具有特殊性质的新材料。比如,石墨烯晶体管的传输速度远远超过目前的硅晶体管,因此有希望应用于全新超级计算机的研发;石墨烯还可以用于制造触摸屏、发光板,甚至太阳能电池。如果和其他材料混合,石墨烯还可用于制造更耐热、更结实的电导体,从而使新材料更薄、更轻、更富有弹性,从柔性电子产品到智能服装,从超轻型飞机材料到防弹衣,甚至未来的太空电梯都可以以石墨烯为原料。因此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这种新材料属于____(填“导体”或“绝缘体”)。

(2)石墨烯应用于超级计算机的研发,是因为__________。

(3)石墨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请你从材料中找出两例___________。答案:(1)导体;(2)石墨烯晶体管的传输速度远远超过目前的硅晶体管;(3)柔性电子产品、智能服装、超轻型飞机材料、防弹衣、太空电梯等

简析:本题以2010诺贝尔物理学奖德研究成果为命题材料,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动向。着重介绍了石墨烯的导电、导热性能,以及其在计算机、新能源、航天航空等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命题注重学生阅读能力、提取信息能力的考察。

例2.(2011绵阳)人类在新材料探索的道路上总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气凝胶”就是新材料探索的重要成果,该物质的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钢材,且能承受1400℃的高温,而密度只有3 kg/m3。已知某大型飞机采用现在盛行的超高强度结构钢(ρ钢

3=7.8×103kg/m)制造,耗钢130吨;若采用“气凝胶”代替钢材来制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则需“气凝胶”质量为()

A.0.05吨B.0.26吨C.2.6吨D.50吨

答案:A

简析:本题以气凝胶这种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为命题素材,一是着重考察了密度、质量、体积三者的关系,二是通过同样大小的飞机来隐含了体积不变的条件,三是学生计算能力的考察。虽然题干条件告知其密度为3 kg/m3,但对学生来讲仍然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而通过物理分析和计算将两种材料制造的飞机质量相比较,130吨和0.05吨之间的巨大差异就很好的凸显了“气凝胶”优点,同时也让学生对其物理特性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不动声色”的就让新材料的科普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2.体现课程理念的新情境

例3(2011常州)江南特种玻璃厂生产的电控调光玻璃,具有根据光照强度自动调节玻璃透明度的功能.光照增强,施加于玻璃两端的电压降低,玻璃透明度下降;光照减弱,施加于玻璃两端的电压升高,玻璃透明度上升.已知光敏电阻Rx的阻值随光照的增强而变小,R。是定值电阻,电源电压不变,则下列电路图中符合要求的是()

答案:A

简析:本题以电控调光玻璃为素材,糅合了光敏电阻的特性,设计了这样一道简单的传感器动态变化电路的考题。重点考察了电路的动态分析和串、并联电路的分压特点。而江南特种玻璃厂的区域位置设置,起到了拉近学生与试题之间的距离的作用,可谓“就地取材”用心良苦。同样是2011年宿迁的中考物理第4题以宿迁市的标志性雕塑“霸王举鼎”为素材来命题也出于和上题同样地考量。

例4(2011海南)上海交大研究团队于2011年初成功研发了百米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使我国跻身该技术领域国际先进行列。你认为超导材料不适合制作()

A.电炉丝B.电动机线圈C.计算机电子元件D.输电导线

答案:A

简析:题目取材于新闻报道,介绍在新超导体研究领域,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力争将来能在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上做贡献。由正常导体组成的回路是有电阻的,而电阻意味着电能的损耗,即电能转化为热。所谓超导体简单地说就是导体电阻为零,即电流通过超导体将不会转化为热,这样,电能将不会损耗。题目中电动机线圈、计算机电子元件、输电导线等不希望有电能的损耗,而只有电阻丝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题目摈弃了直接提问的方式,在超导材料的物理性质考查中,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例5(2009湖南娄底).节能与环保在“两型”社会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电厂发电、输送电力、贮存电力等方面若能采用超导材料,就能大大降低由于电阻引起的电能损耗。超导材料就是在温度很低时,电阻变为。

答案:零

简析:本题也是以超导为命题素材,采取了简单的直接提问方式,考察了超导材料的物理性质。但是题目情境能紧扣时代脉搏,宣讲了节能与环保在“两型”社会的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强调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突出能力立意的新题型

例6(2011扬州)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位研究石墨烯材料的教授.石墨烯是一种神奇的物质,是人类至今发现的厚度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针对这一发现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你认为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A.“石墨烯为什么很薄?”

B。“如何提取石墨烯这种物质?”

C.“石墨烯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D.“石墨烯的强度与石墨烯的厚度、面积有什么关系?”

答案:D

简析:本题同样以石墨烯为命题素材,突出了对“提出问题”要素的考查。能力立意非常明显,要求学生能结合题目介绍,联系已有的物理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新课程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科学探究类题型可以将学生的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科学探究的考查在今后的中考试卷中出现的几率将会越来越高。这也是中考服务于新课程改革的现实体现。例7(2011盐城)小明想比较阻燃型保温材料和普通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他用厚度相同的两种材料的板材制成大小相同的两只盒子,盒盖上开有插温度计的小孔.首先在阻燃型材料的盒内放一烧杯,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盖上盖子,测得温度如图所示,并记录温度计示数下降10℃所用的时间t1.然后将烧杯移至普通保温材料的盒内,盖上盖子,记录温度下降10℃所用的时间t2.上述实验再重复做两次.

(1)图示温度计示数为℃.

(2)下面是小明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表格中A处填写的物理量是,其单位是.

题的设计涵盖了仪器的使用,表格的设计和实验方案的修正三方面。但实质上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情境的设计,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题目的阅读、审题、提取信息、筛选信息并用信息解决问题。尤其是突出了设计实验和分析论证等探究要素的考查。题目立意很高,考查形式多样,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对人材培养的要求。

例8(2010·福州)请仔细阅读下文,并回答文后问题。

纳米陶瓷——纳米陶瓷作为高新技术材料应用广泛。贴于“神舟七号”飞船外表面的“太空”纳米陶瓷,具有永久、稳定的防静电性能,具有耐磨、耐腐蚀、耐高温、防渗透等

特点。采用氧化锆材料精制而成的纳米陶瓷刀,具有金属刀无法比拟的优点:刀刃锋利,能切割钢铁等物质,能削出如纸一样薄的肉片;硬度高,其耐磨性是金属刀的60倍;完全无磁性;不生锈变色,健康环保;可耐各种酸碱有机物的腐蚀;为全密材料,无孔隙,不沾污、易清洁。纳米陶瓷充分体现新世纪、新材料的绿色环保概念,是高新技术为现代人奉献的又一杰作。

(1)“神舟七号”飞船与空气摩擦呈炽热状态时,飞船舱不至于被烧毁的原因之一是飞船外表面的陶瓷具有的特点

(2)纳米陶瓷刀(选填“能”或“不能”)被磁化。它的耐磨性好,是因为它的高。

(3)图8是纳米陶瓷刀、合金钢刀、普通菜刀磨损程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中反映纳米陶瓷刀磨损特点的是曲线(填字母)。

答案:(1)耐高温(2)不能硬度(3)c

简析:该题以新材料──纳米陶瓷为载体,抓住纳米陶瓷耐高温和高硬度的特性来命题。直接考查学生能否依据图象坐标正确进行物理过程、物理规律的定性分析判断或定量计算的能力。广泛的阅读对于中学生各科的学习非常重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更注重阅读理解,不仅强调对文字的阅读,更是特别强调对图画、图象、表格、数据材料的阅读。

4.紧扣课标要求的新建议

新材料的介绍在各版本教材中主要通过阅读材料来呈现,但从以上分析可见涉及新材料类的题目却为中考常见题,往往以选择、填空、综合探究等多种题型出现。立足学生生活实际,主要通过新材料的分类和基本属性(包括密度、硬度、延展性、导电性、磁性等)的认识,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的情景中进行考查。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社会间的密切联系,拉近了物理与现实生活、生产以及科学技术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材料物理的巨大价值。从而体现中考对对三维课程目标的理解和落实。

新型材料层出不穷,以新材料为命题素材的中考试题又该如何去把握呢?

首先,教材上所涉及到的知识也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对新材料的认识还给同学和老师留了很广阔的空间,搜集资料的过程和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也是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物理教学要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关注新科技发现和社会热点。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同时,应从课外书籍、杂志、广播、报刊、互联网去获取有用信息,扩大视野,丰富教材内容。提高学

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其次,积极实践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方式。研究性阅读借鉴了“研究性

学习”的理论,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

读,获取和运用;要求学生用研究的方法学会阅读文本,去收集、分析和

处理与阅读内容有关的学科信息,在培养学科兴趣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学科水平。研究性阅读能很好的践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创新意识大有裨益。

再次,中考命题表现出来的几个特点,“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起点高,落点低”,“熟悉当中考查陌生,陌生当中考查熟悉”。在新材料类型的试题中这些特点体现得尤其充分。以新材料为载体,创造新情景,让考生直面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去解释、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新材料、新情景完全可以用我们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已经具备了的能力去解决它。因此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应该夯实基础,注重科学探究,在对过程的体验中达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的形成和培养。

参考文献:

刘庆贺.贴近前沿科技的物理中考试题.人教网

篇7:中考政治试题命题分析介绍

热点速览

从现阶段到“十三五”末,山西的扶贫攻坚将进入一个新时期新阶段,我省共有21个县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连片特困地区,这一轮扶贫攻坚内涵更深、标准更高、任务更重。新时期的扶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基础工程,是关系到全省人民能否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中考命题全方位走向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当前扶贫已进入新的攻坚期,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实行更科学更有效的扶贫。2014年,我国首次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继续打好扶贫攻坚战。

1.党和政府重视扶贫工作说明了什么?(国家设立扶贫日、重视棚户区改造表明了什么?党和政府重视扶贫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①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的高度重视,彰显了对人民群众的关爱,表明了对扶贫开发的坚强决心; ②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③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④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国家重视实现扶贫全覆盖的重要意义? ①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③有利于缩小贫困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⑤有利于缓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维护社会长期稳定。

3.“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你认为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努力? 政府:①创新扶贫开发方式;②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③国家加大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协作的支持;④地方政府要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展开对口扶贫; 社会: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要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努力摆脱贫困。

材料二: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中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中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扶贫开发道路是怎样的?

中国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地位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中国的扶贫实践丰富了世界减贫模式

5.“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中发展中国家,为全球

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你认为创造“中国奇迹”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原因: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坚持改革开放;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⑤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⑥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创业、团结协作;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6.“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中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你认为党和政府怎样才能谱写扶贫工作的新篇章? 政府:①创新扶贫开发方式;②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③国家加大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协作的支持;④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地方: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干部的积极性,树立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决心; 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苦干实干。

7.你打算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做出哪些贡献? 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②积极宣传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积极参加相关的扶贫开发活动; ③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为政府扶贫开发工作献计献策; ④立志成才,报效祖国,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扶贫开发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8.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受益。这传递了怎样的信息?

传递了党政府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的坚强决心,致力于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9.我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扶贫任务依然艰巨。为消除贫困,请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变问式:我国怎样才能打赢扶贫攻坚战?)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给贫困地区以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不断推进扶贫开发领域的改革创新; ③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存保障; ④坚持教育抚贫,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 ⑤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凝聚起抚贫开发的强大合力等。材料三:2016年是中国第三个扶贫日和第24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要努力实现教育抚贫全覆盖、不让一个贫困孩子掉队。目前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7000多万贫困人口,扶贫任务依然艰巨。在财力物力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教育扶贫当扶在关键处。

10.要实现教育扶贫,必须是是哪一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11.实现教育扶贫,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 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③加强教育投资力度,大力推行均衡教育

12.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的最好途径。国家为我们接受教育提供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中学生应如何做? ①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中途退学; ②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 ③自觉养成主动、持续学习的好习惯,认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④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立志报效祖国; ⑤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增强获取知识、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等。

13.请列举近年来我国采取的扶贫措施有哪些? ①建立和完善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②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 ③建立廉住房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制度; ④实施大病救助制度; ⑤完善城乡合作医疗保障体制; ⑥加快棚户区改造等。

篇8:中考政治试题命题分析介绍

一、2010-2014年写作试题测试内容的变化趋势

本研究中的“测试内容”是指试题评价的能力点和知识点,即“考什么”的试题维度。五年来110套样本卷中所设的写作试题,呈现出如下特点:

1. 日益强化对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

从样本试卷来看,2010-2011年试题多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如2010年广东省深圳市“奖品”、吉林省“端午的味道”等,这些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审题障碍不大,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考生可从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搜寻和组织写作材料。2012-2014年作文试题内容呈现出注重引导学生把写作着眼点由体验生活向理性思辨拓展的态势:如2012年福建省福州市“爱,还要会爱”,引导学生思考“爱”的尺度与方式;2013年北京卷“好奇”、2013年哈尔滨“美在不期而遇”、2014年浙江宁波“深处”都引导学生探寻平凡小事中的生活哲理。

2. 对心灵成长与思想生长更为重视

2011年起,一些作文命题注重引导考生关注心灵的成长与学生思想的生长,如“有温度的话语”(2011年辽宁沈阳卷),“我从脚下出发”(2013年江苏无锡卷)。其实,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是心灵的成长与思想的成熟。“有温度的话语”可以助力心灵的健康成长,“温度”是成长路上的阳光。“我从脚下出发”,意在引导学生个体关注当下,立足现时存在,信步走向未来。前行路上,是该“勇往直前”还是该“学会等待”都离不开深思熟虑。

3. 强调对阅读素养、人文素养的关注

阅读在人精神成长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人文素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所呈现的生命样态。以阅读素养、人文素养作为作文考察内容可以更为直接地检验考生在平日学习中是否有涵养文化底蕴的意识。

在110套样卷中,2012年、2013年、2014年关于阅读素养、人文素养的作文试题明显增多。

[示例1]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汉字集形体、声音和意义三者于一体,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美丽的外表,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文章有魅力,人们就会爱不释手;人有魅力,别人就想靠近与之交往。刘白羽《日出》:“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就对我有魅力的一件事。”

....

请以“魅力”为题,写一篇作文。

(2012年山西太原卷)

[示例2]

“阅读”是人生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姿态。“阅读”父母的点滴细节,体会劳作的艰辛;“阅读”自然的呻吟,明白要善待自然;“阅读”社会的美丑,懂得要守住道德的底线;阅读经典佳作,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

请以“阅读,真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3年重庆B卷)

以上几例,均能体现“文有高下之别”的理念,试题信度较高。“魅力”的不同、“衣着”的不同、“阅读”对象的不同,均能反应出考生平日的阅读素养与人文情怀。

4. 注重考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可囊括世界。”知识更倾向于昨天的积累,而想象力则代表未来,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测试中,命题者在不断探索对学生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考查。

[示例3]

亲爱的同学,十年后的你,会是啥样?能否成为最好的自己?去问问你的人生际遇、兴趣爱好,更要去问问你的青春志向,和你为之付出的青春汗水……

请从下面的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题一:以“十年后,与最好的自己相遇”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二:以“致十年后的自己”为题,写一封信。

(2013年广西南宁卷)

这一题目直接指向“未来十年”,跨越时间的距离,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想象。这种“想象”更倾向于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预期”,有想象的成分,但需要与“付出的青春汗水”密切相关。2014年北京卷中的作文“宜居城市”对想象力要求更高,既要以说明文中的“宜居城市”为背景,又要构思一个合乎情理的故事。对于背景、故事的双重想象使得此题难度陡增。

5. 关注表达的实用性

2014年样本卷中,北京、江苏无锡、山西卷均出现了“情境作文”。由于此类题目写作要求字数通常在200字以内,与大作文相比篇幅较小,也被称为“微写作”。如果说大作文更多是指向生活、指向内心、指向思想,“微写作”更倾向于指向实用,强调语言表述的实践性。“微写作”的情境设定意在创设真实而自由的交流场域,引导学生完成真实的语言交流任务。今年出现的体例有感谢信、时事评论、片段描写。“感谢信”更加强调写作的实用性,考查学生根据生活需要写应用文的能力,内容要求真实具体,语言要准确得体。“时事评论”引导学生就一个话题发表观点,这种短小的议论文能很好地考查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从“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入手写景,角度独到,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感官,捕捉生活之美。不难想象,“感谢师恩”的话语会出现在学生给教师的贺卡上、短信中,用具体的事例诠释“师恩”,用真诚的话语传递愉悦而温暖的情感,这是中学生应当掌握的表达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微信”等交流方式的普及,朋友圈中共同聚焦一件事的几率大增,就一条消息展开评论,每个人都亮明观点、言之成理,以“时事评论”的考查来“倒逼”备考中的实战训练,无疑对学生益处多多。片段描写是对大作文的细节化呈现,其在生活中的使用率也较高:记录心动片刻,敏锐感知生活,文学之美有时就在那些不经意的瞬间。与“片段描写”相比,“感谢信”“消息”“时事评论”等文体的实用性更强。统观几者,皆因情境的生活化、交流的真实度、短小的篇幅而更具实用性。

二、测试内容变化趋势之原因探析

五年来110套样本卷中所设的写作试题中,测试内容日益强化对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对心灵成长与思想生长的重视,对阅读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注,对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关注,对写作实用性的关注。探析变化原因,我们无法规避的是“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带来的效应,“考试倒逼课堂教学”的革命正在进行。语文中考卷将由120分提高到150分,分数提高,“意味着考试时间必须延长、试题容量必然加大,对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要求程度也会相应提高,也意味着对语文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的理性认知和对语文教育改革实现实质性突破的无限期待。”“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从作文试题的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命题人越来越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及“人文素养”的考查。

1. 注重培养学生的“明辨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样本试卷来看,作文试题内容呈现出注重引导学生把写作着眼点由单纯感受生活向明辨性思维拓展的态势。思维的“明辨性”“多维性”与“深刻性”是作文试题关涉的重点。如2013年黑龙江哈尔滨卷“美在不期而遇”,已经关涉哲学范畴中“偶然”的命题;2013年吉林省的作文题目测试材料中也出现“建立更好的自己,才能建立更好的未来”“历史上很多有创意、有抱负的人和群体,同心合力,在追求无我中,推动社会改革进步”等意蕴深刻的语句,供学生感悟、思辨。2014年江苏无锡卷“春天,毕竟是春天”,既充满思辨色彩,又饱含正能量。

考生在提笔写作之前,首先要完成的是对材料主旨的准确把握;若遇到比喻、寓言类材料,则需要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在学生调动自身生活积累之前,对材料要有理性思辨,分析能力的具备是命题者对考生的要求。2014年重庆A卷中,命题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窗前有一棵树,树上有一片叶子,叶总是微微的摇摆着。我问:‘叶,为什么你老是摆动?’‘我想飞。’它说。‘叶即是叶,永远不可能像鸟一样飞的。’‘看着吧。’它纯纯的笑着,不再说话。从春天摆到夏天,再到秋天,叶执著热烈。冬天到了,一个景象使我呆住了——干瘪的叶,在飞!它离开了树的怀抱,在四溢的冬日暖阳中,在天空这个舞台上,飞旋着、飘舞着……”学生欲作答,首先要准确审题。叶的命运带给我们丰富的启示,学生可以写“飞舞:执着等候出来的精彩”“梦想需要季节的酝酿”“飞舞与凋落”“辉煌与殒灭”等等主题,无论从何处入手,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长久以来,在中考作文中呈现对想象力的要求似乎并不多见。2014年,北京卷“宜居城市的故事”,大胆鼓励发挥想象,书写有创意的故事,虽然这只是选题之一,但对有创造力的学生是极大的鼓舞。这让人不禁想起《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中史沃普老师开办的写作工坊,想到老师带学生到博物馆看盒子展后,让学生制作盒子,创作一本诉说盒子故事的“盒中书”……或许此次中考选写“宜居城市的故事”的考生并非多数,但对想象作文的写作会成为我们未来教学训练的内容。或许我们也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让孩子们手中的笔成为开启写作魔法的钥匙——原来只要用对方法,点燃孩子们的写作热情,他们就会拥有独特且令人期待的天赋与才能。

三、2015年中考写作命题趋势展望

在测试内容方面,命题者将继续重视引导学生关注个体独特的生命经历,关注思想的生长与心灵的成熟,关注个体生命的文化浸润。

1. 关注个体独特的生命经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切身体验是作文创作的源泉,关注个体独特的生命经历,关注身边的生活仍将是作文命题的主旋律。

在对生活的观察中,关注自我生活仍为热点。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只有直面这份独特,才能赢得心灵的成长。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成功的欢欣、失败的磨难、痛苦的挣扎、真诚的反思。学生只有在反思的时候才能懂得提炼自己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懂得寻找自己前行的阶梯。只有反思,学生生命中原有的内心平衡才能被不断打破,重新建构新的精神世界,完成弥足珍贵的自我超越。写作是帮助学生静心沉淀生命感受的宝贵平台,不断引导学生向自己内心深处远游,寻找突破自我的生命养料,是命题者的用意所在。

2. 关注对人文底蕴、阅读素养的考查

《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指出:“此次语文学科分值增加幅度很大,旨在突出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注重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以及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在作文题目中考察学生人文素养的题目增多既符合《课标》理念,又符合时代诉求。

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对学生“人文精神”与“审美品位”的塑造与提升,这正是“底蕴”的具体体现。“底蕴”是什么?或许是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一种美学,一种气度。“底蕴”从何而来?从长久的文化浸润中来。2014年北京卷题目“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要求写出“陶冶性情、提升境界”的世界。被素描艺术浸润已久的同学会写出“或许是上帝忘记给予她丰富的色彩,但她用仅有的黑白成就了更为丰富的绚烂”之独特感悟;被小说浸润已久的同学会感悟到“我的世界,藏在那一册一册的书中”。感受老上海独有的美:“我抚弄着弄堂口的砖石,仿佛抚摸到时代残留下的文化,我原是站在时代的交界口上。夕阳的微光淡淡地散出云外,散在雪花膏的气息里。”唯有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浸润,才能使自己的思考深入,品位不凡,命题者也必将通过巧妙的设题使得学生的“文化底蕴”得以在考场上绽放光芒。

3. 关注对创造性思维及明辨性思维的考查

上一篇: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下一篇:指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