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考政治试题点评:关注热点难易适中

2024-05-23

2010中考政治试题点评:关注热点难易适中(精选2篇)

篇1:2010中考政治试题点评:关注热点难易适中

2011年中考政治试卷分析

扬中树人徐红卫

2011年扬州中考政治试卷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大纲理念,紧扣2011年的《中考指要》要求,保持了近年来命题的风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在版面设计、人文特色、社会生活和能力考核等方面亮点叠出,准确设问,力求创新。

亮点一突出卷面美观,激发考生思维。版面活泼,整张试卷多处运用了漫画、图表、名人名言等,图文并茂,感性、直观,增强了试卷内容的趣味性,有利于考生调整临考时的紧张心理;所用背景材料来自考生的日常生活,情景创设方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考生读来亲切自然,在与试卷的对话中准确审题,把握重点,从容答题。

亮点二试题稳中求变,彰显人文关怀。为了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突出考生的能力考查,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功能,更为了培养考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本试卷在总体题量和分值不变的前提下,做了细微调整,如选择题部分从原来的20题变成25题,取缔简答题,留下了材料分析题、辨析题和实践探究题共3题;试卷难易适中,没有偏题怪题,如选择题部分,题干中心突出,设问与题干紧密相关,正确选项具有排他性;非选择题部分,大部分问题的设问切入点小,易于考生把握解题方向。

亮点三紧扣社会热点,考查学生能力。试卷充分显示了学科特点,以国内外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如“中国从利比亚撤出中国公民”、“扬州的自然品格”等为时代背景,以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考点为试题的着眼点,精心设计问题,坚持“能力立意为主,知识立意为辅”原则,考查学生提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概括和表达能力、迁移整合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在解题的过程体验中,进行价值判断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内化为自身健康成长的素质,凸显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如27题,关于“食品安全问题”是全国上下最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设问“为什么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激发学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引导考生从小学会以人民利益为重;在“德治还是法治解决此类问题”价值取向中考生进行了自我教育,得出结论,把二者结合起来,从而提升自己的德育和法律水平。

亮点四 贴近学生实际,凸显考生创新思维。26题以学生身边发生的不同生活现象为背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跟帖的形式,做到书本知识和材料的紧密统一,巧妙设置问题,考查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概括和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中考思想品德命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的培养。最可贵之处,本试卷能创造性地跳出对社会热点的通常视角,突出表现在通过对社会热点原始材料的运用、改造和创设新材料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如28题,通过直观的图表,展现扬州市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及扬州市民的幸福指数的提升展示扬州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此题立意深刻,将社会热点、知识考查与考生的行为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把爱国与爱家乡的情感有机结合,将个人的前途与祖国、家乡的发展紧密联系,从而引领考生从自身视角来思考如何亲近社会、如何为扬州形成“自然品格”出谋划策,并为扬州的发展草拟宣传标语,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设计巧妙。

总之,试卷覆盖不同层次学生,既考查考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又能考查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彰显人文关怀,又突出创新思维;既涉及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关注家乡风土人情,又能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考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积极导向。

篇2:2010中考政治试题点评:关注热点难易适中

1.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①滴水穿石②物极必反③断章取义④墨守成规⑤刻舟求剑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③⑤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依次是

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

3.下列成语与其蕴含的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揠苗助长——不按规律办事,就会事与愿违④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学习、欣赏古文,要体会其包含的哲学或经济学道理。回答4~7题。

4.“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从哲学上讲,荆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充分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B.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

C.不懂得实际情况是变化发展的

D.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5.孔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②认识应当和实践相结合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评价人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A.①②B.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6.古人云:“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上述材料对我们发展经济的启示是

①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②劳动者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④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7.《吕氏春秋·申时》中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明代农学家马一龙说:“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借鉴意义是

①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②要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重视农业资源的保护③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培育新型农民④必须按照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发展农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欣赏对联、古诗,要感悟其中包含的哲学或经济学道理。回答8~13题。

8.“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副对联告诫我们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C.要重视量的积累

D.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9.“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副对联启示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

A.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去解决

B.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C.要注重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D.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句话蕴涵哲理相同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④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11.“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这首诗体现的哲理是

A.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C.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12.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②享受生活不利于人生价值实现③要反对骄奢淫逸,树立勤俭观念④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1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经济学角度看,白居易这句诗中的“炭贱”指的是

A.商品的价值太小

B.商品的使用价值太小

C.商品的价格低

D.商品的交换价值大

古今中外有许多故事,听起来耐人寻味,如果和政治知识结合起来分析,还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哲学或经济学启示。回答14~17题。

14.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烈火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一个小小的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蚂蚁眼看就要葬身火海。这时,蚂蚁们迅速聚集,抱成一团,滚成一个黑色的“蚂蚁球”。尽管被烧得噼啪作响,“蚂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大多数蚂蚁得以绝处逢生。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①办事情要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②搞好局部就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③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④从整体着眼,才能寻求最优目标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15.有一天,于右任先生看到有人在某公共场所随地小便,便写一告示:不可随处小便。由于于右任是名人,字又写得非常好,于是有人立即把这则告示揭了下来,拿到裱糊店裱装成“小处不可随便”,成了珍贵的收藏品。这一故事说明

A.事物结构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

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D.质变就是新的排列组合

16.有一则寓言故事叫《西邻教子》。文中写道: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故五子皆不患衣食焉。从中可以得到的哲学启示是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要坚持适度原则③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④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17.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一是一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告示上写道:“快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对这幅广告画寓意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生产和消费是相互促进的②消费对生产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③生产者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其经营目的④商品交换背后隐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D.②③

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俗语、谚语包含了深刻的经济学或哲学道理。回答18~19题。

18.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表明

①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②感性认识是不正确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③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④认识本质要从现象入手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19.“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些气象谚语都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观察而获得的。这证明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人们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④生活中的谚语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④D.①③

20.“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从哲学上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不尽科学。这是因为

①它夸大了内因的作用②有时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③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D.②④

21.从经济学角度看,“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强调的是

A.高质量的商品价值一定大

B.商品的价格由使用价值决定

C.深巷子里的酒厂的酒质量一定很高

D.质量较高的商品能顺利实现其价值

阅读并分析表格的纵横关系,回答22~23题。

22.下表为某企业出口的笔记本电脑的成本与利润比较表。(单位:元)

上表给我们的经济学启示是

A.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

B.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C.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D.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3.下表反映了新疆

注: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60%~50%为温饱,50%~40%为小康,40%~30%为富裕。

①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②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③还属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④各民族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矛盾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阅读名言名句就等于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也能从中悟出一些深刻的道理。回答24~25题。

24.法国革命先驱者卢梭认为:一切重大的法律,并不是刻在大理石或铜版上,而是铭记在公民的心中。这一观点对我国贯彻依法治国原则的启示是

A.公民只有铭记法律,才能更好地遵守法律

B.一切法律都应反映全体公民的意志

C.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提高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D.实现依法治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5.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有句名言:“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这句话体现了

A.客观规律受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D.要善于发挥人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社会学研究里,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原理或效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回答26~28题。

26.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

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7.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

①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②认识“危”的必然性,则可以安之若素、泰然处之③认识“安”与“危”的依存、贯通关系,顺应和迎接安危转化的趋势④认识“安”与“危”的包含、转化关系,努力实现转危为安和趋安避危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8.往一匹健壮的骏马身上放一根稻草,马毫无反应;再添加一根稻草,马还是丝毫没有感觉;又添加一根……一直往马身上添加稻草,当最后一根轻飘飘的稻草放到马身上后,骏马竟不堪重负瘫倒在地。这在社会学研究里被称为“稻草原理”。这一原理体现了

A.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B.要坚持适度原则

C.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社会生活是一个大舞台。我们可以从许许多多生动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中获得一些政治知识。回答29~34题。

29.《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55条规定,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这段材料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

A.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特征

B.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规范市场秩序需要法律的保障

C.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D.规范广告代言人的行为,可以杜绝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

30.“低碳经济”其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经济。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长久的大计,也是当前的大事。发展低碳经济,企业应该

①在经营过程中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②提高节能环保意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③放弃对经济利益的追求④加强科技开发与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D.②④

31.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受旱严重。为了缓解旱情,受旱省市纷纷采取人工降雨,收到良好效果。人工降雨是利用云层中的水汽,人工制造成雨条件,形成降雨。这一材料说明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B.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为人类造福

C.人们可以创造规律和条件,改造大自然

D.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32.魔术是杂技的一种,是指表演者以迅速敏捷的技巧或特殊装置把实在的动作掩盖起来,使观众感觉到物体忽有忽无,变化不测。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①魔术中的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②魔术靠制造假象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③魔术靠欺骗手段哗众取宠④感性认识的可靠性比理性认识的可靠性低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33.我国的人民币票面上印有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壮族四个少数民族的文字。这表明

A.我国只有四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B.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

C.民族间的语言差异将长期存在

D.少数民族享有自治权

34.近年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中国与欧盟双边会议已机制化;中美就共同肩负全球责任达成共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继续发展。我国外交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是

①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②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③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促进国家关系和谐是各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

A.①③B.③④

C.②④D.①④

参考答案:

上一篇:新型合作医疗问卷农民下一篇:自贡市十二五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