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环境分析

2024-05-04

东北林业大学环境分析(精选8篇)

篇1:东北林业大学环境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及大学生自身情况,提出相应的就业措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环境

引言2011年“两会”落下帷幕,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各代表针对此重大社会问题提出颇多议案,温家宝总理更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据2010年的调查,高校大学生就业率达87.4%,2011年的应届本科生将达到700万,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可见一斑。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状况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 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 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 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 年达559 万人,2009 年达610万人,2010 年达630 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 万人。

(三)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四)劳动力市场失灵

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

(一)高校扩招与就业岗位的矛盾

国内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配置错位的矛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是必然趋势,高校的扩招带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也带来了飞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十一五”期间,国内高校毕业生达2 500万以上。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只占了新增岗位量的22%。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表示“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500

万人,而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是900万,另有自然减员300万,因此每年的供求缺口将达到l 300万,待业人数与岗位需求量显而易见。

(二)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目前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大学在专业及课程的设置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人员供给大于需求。而另一些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很难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脱离市场。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以注重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学生不仅理论功底不够扎实,而且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相反用人单位则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大学生就业渠道偏少,无非是学校和导师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导师推荐不具备普遍性,也就是说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被推荐;考公务员近年来热度一直不减,可谓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而且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等限制,只适用于特定人群。网站和招聘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招聘会比较原始和低效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信息渠道比较窄,成交率比较低,依然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四)毕业生自身问题

大学生自身在就业理念存在误区,部分毕业生思想准备不够充分,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过多追求优越的条件,而忽略了自身条件,在整个择业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影响,如攀比、自卑、依赖,高不成低不就。现在的企业对于应聘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毕业生们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逻辑性、人格修养,肯学肯吃苦的精神,就目前看来毕业生这一期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社会需要

近年来,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下了不少工夫。经过不断调整、改进,很多学校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四种形式。专业课程变化对于告别旧时代那种过分单一的分割教育模式,对于为和谐社会培养出大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目前各大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体上还是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的。

(二)转变就业观念

目前实践经验虽然开始得到重视,但是很多大学生大都是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对自己缺乏客观全面的自我定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大学急功近利、对挫折和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大学生对于机遇的敏感程度不高,缺乏全面的战略眼光,因而常常错失良机。所以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对自己重新定位,全面认识自身条件,加强心理素质锻炼。从基层工作做起,脚踏实地,注重过程的积累。

(三)引导毕业生以创业取代就业

自主创业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实施税务减免和小额贷款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以减少待业人数,同时增加就业岗位,拓展新的渠道和新的载体,引导毕业生通过市场竞争和多元化渠道实现就业。政府主导采取相应的措施,分批安排应届毕业生参加正规的创业培训,并对优秀的学院颁发证书和给予低息贷款,鼓励创业。

(四)鼓励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

国家可以考虑采取一系列办法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去工作。比如,每年分流1/10左右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边疆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至二年的基层锻炼,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增强工作责任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社会。锻炼期间由国家支付他们的工资和津贴,特别是对有发明专利和有科研项目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提供科研启动基金等,鼓励他们开拓创新,建功立业。增设“大学生西部服务志愿者”、“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多种优惠政策。此外,国家可以加大贫困地区工作补贴。通过地区的特殊补贴,帮助贫困地区留住更多的人才,使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获得合理补偿。

(五)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应着重于就业形势的认知、职业生涯的规划。在结合专业思想教育基础上,进行适应性的养成教育,让大学生初步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他们认清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现状,为他们自己学习和发展订立相关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了解多方就业渠道,熟悉就业网络。学校可以建立大学生求职信息咨询平台,给大学生提供指导。加大实习规模,增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增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

结束语

大学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如果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杨宜勇.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篇2:东北林业大学环境分析

(1)、人口环境

中国的人口一直是世界之最,从大学生方面看,中国在2010年大学生人数将达到300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对商业而言,这将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机会。全球人口持续增长,意味着人民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增加。90%的新生人口在发展中国家增加,使得需求层次的升级受影响。

随着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老年市场比较有前景。

(2)、经济

近三十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对外开放进一步加深,加入WTO,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与世界的进一步接轨为中国的广大创业者也带来了巨大商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均收入大大提高,此时的大学生创业无疑是不错的环境。

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日益暴露。GDP的增长以巨大的资源负担为代价,国外的大型跨国企业挤占中国市场,新生的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的是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来自国内国外的双重挑战。

同时,虽然国家实施了许多鼓励创业的政策。但目前的经济现实是大量的政府补助的资金流向本已财政雄厚的国有企业,各中小企业经营在税收等各个方面都没有国有企业的优惠,使其经营更为困难,创业就更为不利,权力资本的暴利在扩大而中小企业普通民众的盈利空间被挤压。

(3)、自然环境

中国人口众多,拥有广泛的市场,而大学生创业地点又多选在较为繁华的大都市或省会城市,市场潜力巨大。以北京为例,北京人口密集,在那里开饭店经营得当没有赔钱的,只在乎赚得多少而已。

从总体上看,中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资源利用率低,大量资源遭到浪费,这一方面是中国的开采技术不够,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人受传统资源观影响,认识不到资源的稀缺性。自然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十分必要。如今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能源资源成本上升的难题。实行生态营销、绿色管理是大势所趋。

(4)、科技环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有巨大影响。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生产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依赖科技进步,以互联网为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伴随而来的就是信息的大爆炸,网上各种创业机会,风险投资,加盟信息业越来越多。而创业者也可通过互联网更好的掌握经济状况和市场行情,为自己的创业提供更多的竞争信息。作为大学生能更好的紧跟科技的发展。更多的考虑应用尖端技术,以适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5)、政治法律

中国国内环境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货币收入。

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如:简化不必要的程序;建立自主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免费为大学生提供项目风险评估和指导;尽快落实国家相关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大学生创办的企业被认定为青年就业见习基地的,就可以享受市有关补贴;对大学生创业失败经机构审查非人为故意的,可免除所贷资金利息等。高校毕业生(含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经营日起,1年内免交个体户登记注册费、个体户管理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此外,如果成立非正规企业,只需到所在区县街道进行登记,即可免税3年。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向银行申请开业贷款担保额度最高可为7万元,并享受贷款贴息。

(6)、社会文化

十七大上,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表明这个社会对创业地位的进一步重视,创业已成中国社会的一部分。高校和社会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创业。例如举办“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欧莱雅“全球商业策略竞赛”等可以为大学生创业积累项目和经验;又有像“赢在中国”这样的节目为创业寻求投资。

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当前大学生创业少有高技术的项目,无论是在校的还是毕业以后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经营缺乏技术含量的小本生意。大学生在校所学的技术仍未很好的应用到创业中去,创新意识也不够强烈。

篇3: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优势

一、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

大学生创业的道路有开创性、现实性、多样性、艰巨性和风险性等特点。我国大学生创业时间比国外发达国家晚了数十年, 因此存在着自身的创业环境特点。从20世纪延续至今的高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为我国大学生创业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 其中一些还获得了企业的投资, 但创业的艰难使得许多学子的创业以失败告终, 引起社会的关注, 社会各界都对此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对大学生创业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各有各的看法。本文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对影响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 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不利因素

1、大学关于创业课程教育相对滞后。

虽然早在1999年国家就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 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相应的调整教学, 仍停留在就业教育上面, 创业教育的开展发展缓慢, 导致学生对我国创业环境不了解, 创业知识和技能缺乏, 也没有带动学生的创业激情。

2、我国创业环境的不完善。

据了解, 我国的创业环境在参与GEM (全球创业观察) 对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所做的调查中仅排在23位, 属于中下水平。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很多, 包括启动资金支持、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各个方面。整个社会创业环境的不完善对大学生创业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3、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认可度不够。

我国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 大学毕业之后理所应当的去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去大公司作“白领”。而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自己开办一个小的企业, 尤其是在创办传统行业时, 就会流言四起, 认为是大学生个人的能力有问题, 找不到工作才进行创业的;而一旦失败, 常受到来自各方的舆论压力。大学生创业没有赢得社会、家庭、学校的完全认可和支持, 明确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家长并不多。无论是向社会宣传创业的大学生还是向高校宣传创业的企业家都比较少, 使得创业的舆论氛围不浓厚。

在面临这些不利因素时我们呼吁政府、高校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先就业, 再创业”的理念。一方面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 大学生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首先要普遍开展创业教育, 使大学生普遍具备创业意识, 普遍认识到创业是必备的谋生手段;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 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 而一旦创业失败, 对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打击很大, 所以不能盲目鼓励大学生创业,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先就业, 着眼于积累社会经验和创业资金, 具备条件以后再择机创业, 以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地方政府与高校可以联合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体系, 为不同创业阶段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体系建设, 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以弥补大学生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等诸多不足。还要采取措施, 实现创业服务平台之间的衔接, 特别是大学校园里为大学生创业模拟提供支持的创业园与政府设立的创业孵化基地之间的衔接。整个服务平台体系可以着眼于开拓市场、创业团队的建立、创业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创业风险融资等初创企业关注较多的难点提供政策支持。

(二) 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利因素

1、国家、地方政策扶持。

国家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兴办科技民营企业, 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予以支持。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 文件规定“大学生、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大学生创业没有资金, 允许以其技术成果和其他智力资本折股参与创业。”国内诸多省市也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支持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譬如欢迎出国留学生回国创业、大学生创业税费减免、大学生创业低息贷款资助等。

2、自身专业知识灵活运用。

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注意积累实践经验, 他们积极投入课余的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为大学毕业生创业奠定了初步基础;各种创业计划大赛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许多学生从中脱颖而出, 学生创业随即达到高潮。譬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跨境电商专业的学生在无锡举办的跨境电商创业比赛中脱颖而出, 并且抓住机遇, 把自己的电商企业做大做强, 最终成功创业。

3、知识时代的机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生产的资源, 大学生是或将是主要的知识资本拥有者和营运者, 虽然在创业时货币资本等有形资本不足, 但是他们可以凭借知识资本来实现创业, 因为:第一, 现有政策允许知识资本折合成相当比例的有形资本, 以股权占有形式参与投入, 创办实业;第二, 还可以通过吸引风险投资等途径募集创业资金;第三, 网络经济、虚拟经济等经济形态的出现, 为大学生自主创办小型知识型企业创造了条件。

二、大学生创业的自身因素分析

大学生自主创业本身就存在着积极的意义。首先, 从社会层面来说, 大学生创业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 还创造出了新的就业岗位, 减轻了国家和社会就业的压力, 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大学生是属于高学历人群, 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又是新鲜事物最易接受与运用的人群, 通过其创业,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带动社会创新;其次, 大学生创业对于学校来说, 有利于学校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创新人才, 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再次, 它有利于大学生个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锻炼成长, 克服自身缺陷, 培养意志与能力, 对于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们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 之前只在象牙塔中学习的大学生与社会人士相比较, 在创业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 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大学生具有创业勇气与创新精神, 但缺乏市场经验和社会经验, 特别对创业艰苦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 不少涉足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综合素质上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 自觉性、坚毅性、自制力等不够彻底, 创新精神没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实践能力、组织领导、协调协作、沟通、创造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 学业与创业精力的合理分配。

许多大学生因为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业上, 学习成绩大幅下滑, 有的甚至辍学。而过分注重课本知识的同学又常常与社会脱节, 给创业带来了困难。在校大学生知识结构尚不完备, 社会实践匮乏, 然而这些是需要在大学阶段通过好好学习提升和完善的。

(三) 前期准备不充分, 缺少创业系统规划。

大学生这样年龄阶段的创业者, 往往想法新颖, 但是容易冲动。一个主意刚刚出现, 往往还没有经过实际考察与市场调研, 在准备不充分的前提下马上进入创业实践阶段。缺乏实践经验的他们在发生市场变化或市场判断失误的情况下往往“败走麦城”。对于缺乏资金优势的他们来说, 创业主要靠的是科技成果, 只有具有市场潜力, 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取得创业成功的第一步。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对科研参与不够, 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科研成果, 即使少数有科研成果, 有的成果不成熟或不具市场潜力;此外, 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对前期准备、市场调查、资金筹措、产品研发、团队协助、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往往准备不足, 缺乏系统的规划。

创业属于开创性工作, 创业是人生学问中最无法传授、也根本无需别人指导的一件事。别人的路只是起一个借鉴参考的作用。创业者只拥有创业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开辟新的天地, 必须冷静、理性、客观地分析一切可能的现实因素, 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开拓。只要我们不拘泥于传统观念、不守旧, 而又恪守自己稳定发展的认识系统, 并善于根据事物变化的规律采用正确思想、假设、办法和方案, 那么我们就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来。

参考文献

[1]林震烁, 罗芳柠.在校大学生创业认知意愿状况调查——以广州地区为案例[J].青年探索, 2005.5.

[2]贾海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5.4.

篇4:大学教育环境分析

(一)课程环境的概念

课程环境是环绕在“课程”主体周围,对课程主体产生影响的客体因素。即环绕在课程周围并对课程“育人方案”制定、“育人方案”实施产生影响的因素。课程环境客观存在课程周围,对课程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同时课程如果与环境相适应,环境又会推动课程的发展。

(二)大学教育环境的概念

大学教育是在学校目标的指引下,以思维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的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为具体目标所赋予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的活动方式,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及“育人方案”的实施过程。那么,大学教育环境就是以大学教育为主体,围绕大学教育周围并对大学教育“育人方案”的制定和“育人方案”实施产生影响的客体因素。这些客体因素是相对大学教育而客观存在的,对大学教育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二、大学教育环境系统结构分析

大学教育系统作为课程系统的特殊个体,除具有课程系统共性的属性外,还具有大学教育自身的特性,大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按照逻辑原理,大学教育的内涵比课程系统的更具体,而外延小于课程系统的外延。所以,在大学教育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影响课程的因素,一定影响大学教育,而影响大学教育的因素,不一定影响其他学科课程。同样,大学教育环境系统包括大学教育外环境系统与大学教育内环境系统,大学教育环境系统要素包括大学教育系统的主体性要素、客体性要素、条件性要素和制约大学教育产生、发展的社会、学生、知识要素和影响课程实施的不同学校类型、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学校关于教学和教学管理、教学、教学管理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大学教育外环境要素对大学教育的影响是通过大学教育内环境系统而起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主体性要要素而影响课改。

依据环境因素对大学教育不同领域层次的影响,分为大学教育宏观环境、大学教育中观环境、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大学教育宏观环境是指,社会这个大的领域,从国家教育计划、政策的层面考虑,对大学教育影响的环境因素。

大学教育微观环境是指:在课堂这个领域,从教学的层面考虑,对大学教育教学影响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教师因素。即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学方法手段等因素;学生因素。即学生的个体差异、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运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等因素;课程内容因素。即教材、活动项目、活动方式等因素;以及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空间、条件、设备等要素。

三、三重环境理论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一)大学教育宏观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文化更新的不断加速,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各国都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

新的大学教育以“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把增进学生的健康,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新的大学教育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新的大学教育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突破传统的单一的“灌输—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新的大学教育标准的目标体系包括:身体发展、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体验四个方面;新一轮的大学教育改革,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主要是针对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是对健康功能重新认识,是从完整的健康促进的视角,推动“积极生活:为健康”的运动观点。

(二)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包括人员要素、信息要素、条件要素。人员要素主要指教师和学生;信息要素主要指课堂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条件要素主要指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器材设备等因素。

从大学教育运行过程分析,主、客体在课堂这个空间内,部门负责人和教师根据学年和学期计划,制定教学计划,遵循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身心状况、学校教学条件,精心组织教学,同时接受督导机构的监督,尽力达成对学生的期望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大学教育是一种“育人方案”及“育人方案”的实施过程,大学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只有通过大学教育实施的执行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大学教育的微观环境是大学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四、优化大学教育环境的对策思考

大学教育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环境又推动大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建立大学教育与课程环境和谐运行的系统,实现大学教育价值和功能的最大化,促进人的发展,一方面,要优化大学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大学教育要适应环境。

从大学教育的运行看,建立大学教育与课程环境和谐运行的系统,需要解决两个矛盾:其一是主体认识要与客观对象保持一致。具体表现为:l、课程人员的认识要与社会要求、学生需求、知识发展要求保持一致,那么,要求课程决策人员、课程设计人员重视来自社会的经济、文化影响与阻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2、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要与课程的要求保持一致,那么,教学工作的运行机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学习活动方式的改变与大学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保持一致。其二是主观的意图和目的与客观现实一致。具体表现为:l、制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要与课程的现实情况相符合,即要看到来自教育系统内部的传统影响,从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理念、教育评价指标到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的操作,与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符。2、学校教育的规划、培养目标,不仅要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还需要学校的执行机构、管理机构、监督评价机构协调配合。3、对学生发展的期望水平与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尽量保持一致。

篇5:分析林业环境保护论文

1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林业环境保护的措施

1完善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为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的产业结构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整,在这个阶段,相关部门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分析市场的供求状况,充分发挥林业的发展优势,寻找商机,进行林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国的领土面积宽阔,但是东西南北的地理条件差别较大。因此,要想有效调整林业的产业结构,则必须了解各地的地理特征,把林业的产品开发和发展与各地的条件优势结合起来,满足市场需求,增强市场的竞争力。把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文明统一起来,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2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林业的保护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保护系统,要对此生态系统进行经营管理则必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传统的.生态系统的管理都是进行问题的单独治理,比如水资源的保护、土壤的保护和利用、植被的还原等等,把环境的保护项目分离开来,没有做到生态保护的统一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再利用和再生,林业的发展建设必须立足于自然的发展规律。以此为指导思想,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治理措施。

1)抚育间伐。树木生长到一定的年龄和范畴,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就需要进行抚育间伐,这样才能更好调整林木的分布、改善生长空间,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中抚育间伐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2)更新方式。从中国现存的政策可知,中国只承认卫生伐、抚育间伐和更新采伐。因此,这就更加凸显了林木的自然更新作用,然而森林的自我更新速度较慢,需要依靠人力进行人工的天然更新。

3)封禁保护。新树木在种植后要进行全面的保护,因为对于幼木来说,其生命力较脆弱,需要进行封禁管理。同时,要加强防护林周边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幼林保护的宣传力度,让群众意识到“保护森林,人人有责”。

除此之外,必要的防护措施是不可少的,相关部门可以派遣森林警察或者雇佣若干群众组成护林专队,保障森林不被乱砍滥伐、居民不纵火烧山,牧民不乱放牧,全面防护森林。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出台森林保护条列和政策,规定林地的砍伐期间,在不影响幼林的生长的前提下,对外开放,对居民的伐木、放牧等行为进行统一管理。

2探讨和完善补偿制度

历史实践证明,中国林业的发展离不开林业补偿,而当前中国林业补偿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离完善机制的建立还有很长的一段要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林业补偿所需资金大,而当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所占比例过大,难以在资金上给予林业补偿以充分的保障;第二是林业补偿在补偿依据、补偿来源、补偿数量等核心问题上仍未被社会所承认,这直接制约林业补偿制度的实施。

篇6:国内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

我国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

姓名: 孔 令 强

院系: 管 理 学 院

专业: 旅 游 管 理

年级: 2010 级

学号: 2010040101041

导师: 徐

二 零一三年六月十一

我国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

【摘 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大学生人数增多,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一些国家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使这一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国外创业教育包含了三层目标,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将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作为优先发展领域给予支持、引导和规范。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政策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推动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发现决定学生是否选择创业和创业是否成功的因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和创业制度。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创业 环境分析

21世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其对提高国家创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知识转化、加强大学与外部世界的合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创业被专家学者称之为继学术性和职业性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且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正式得到认可。创业教育在各国日渐受到重视,为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我们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各高校也开展了创业计划大赛,这些都极大地鼓励了大学生创业者。但总的来看,大多数学生仍不敢创业或不善于自主创业。相反,国外有许多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从乔布斯到比尔·盖茨都是大学时代便开始创业之路。我们认为,这既有创业者个人能力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及制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力图为我国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可行路径。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兴起的背景和动因

创业教育最早出现于美国。上个世纪40年代随着二战的结束和退伍军人法案的实施,大批的退伍军人纷纷涌入大学学习,这直接培育了一个潜在的新兴劳动力市场和对工作机会的需求。

20世纪70年代,社会经济增长模式发生转型。50-60年代蓬勃发展的大公司和跨国企业无法迅速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以高科技为主导、运行机制灵活、不断创新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不仅支撑了各国经济增长,而且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90年代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不确定性增加、全球竞争的加剧等增加了企业的决策风险,企业必须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并创造价值。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研究从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不断拓展,创业教育发展相应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

二、出台各种政策,为创业教育提供资金保障

一般情况下,创业者可以从三种渠道获得创业启动金:一是银行商业贷款,二是小额信贷,三是政府或其他机构的无偿资助。对于没有经验和财产积累的大学生来讲,这三种渠道都很难使用。因此,各国政府为提高国内的创业水平,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在大学生创业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三、开展创业教育研究,积极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随着创业教育扩展到不伺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创业教育面临一个重要的挑战,即如何将创业理念融入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将创业整合到大学的其他课程之中,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四、影响我国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不完善

(1)创业教育目标设定的功利性。与国外中小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创业教育的繁荣不同,中国创业教育最主要的源动力来自于社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就业问题。这种功利性的目标导向造成了高校的创业教育活动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创业者创业的动机更主要的是解决生存问题,而不是谋求个人的高层次发展,因此创业者对创业教育的源动力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2)创业教育理解的片面性。在我国长期的精英化教育的专业培养方式下,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就业教育,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一个切人口。然而,功利化的目标使创业教育被简单地理解为如何引导学生创办企业,如何通过创业教育减轻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理解以“经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居多,分别占48%和35%。对于从事创业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接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是“锻炼才干”,次之为“营利”,而不认为要发展自身的能力并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创业。

(3)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的局限性。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大学的事情,更大的责任在于社会系统本身,创业教育的社会性与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个性是并存的,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至关重要。目前,除上海市等少数几个省市外,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大学、企业、其他机构、政府没有形成开放的、多方互动的合力结构。

(4)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单一性。相对于国外较成熟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而言,中国的创业教育教学才刚刚起步。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即开创性和创造力的培养看作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在教学管理方面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支撑教学的创业学术研究有待系统化和深化。

2、家庭影响

在大学生是否选择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学生的家庭情况会有相当大的影响。调查显示,参加过创业活动的学生中,82.16%认为家庭对他们创业产生过影响。这一影响又可分成物质和非物质两类。物质影响包括初期资本积累和信息、人脉资源等;非物质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和榜样效应。在各种家庭因素中,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教育是最主要的两种影响因素。

①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在创业遇到困难时会更加自主,敢于冒更大的风险;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创业者会更加在乎创业的成败,考虑创业将会给家庭带来的影响。在家庭经济条件方面,中外家庭均有贫富,因此对大学生创业而言,中外没有太大差别。

②家庭教育。家庭是创业者早期接受启蒙教育和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向下一代传授“生存能力”的教育。生存能力包含知识、技能、习惯、人品等。如果能获得创业意识的培养,无论家庭条件好坏,对创业者来说都有可能成为有利因素。调查显示,在参加过创业活动的学生中,5.24%表示家庭给自己的创业提供最初指导,7.79%表示家庭教育使自己形成独立进取的精神。总的来看,在自立能力、坚强意志、独立人格、理财意识的培养方面,中外差距尤其明显。

3、学校影响

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它对学生影响也是最大的。大学生是否会选择进行自主创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中的创业氛围、校方给予创业者的制度和资金支持。

4、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主要是指社会舆论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态度。现在,社会渐渐开始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公众舆论环境,形成利于创业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创业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五、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面临几大问题

1、个人素质方面

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往往对创业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调查中,受访学生无论是否进行过创业活动,都表示“企业家精神”十分重要。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最应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14.85%选择较好的组织能力,15.08%选择专业的背景知识,20.90%选择较好的沟通能力,16.03%选择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①知识理论往往与实践脱轨。我国教育更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所拥有的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大学生所学的都是书本知识,有的甚至还是无法直接用于市场实践的纯理念,要通过独自考察来选择一个有投资创业前途的项目,实在很难。经验不足将会带来投资高风险,也使他们自主创业的意愿冷却,最终选择放弃。

②对政策了解利用不足。创业初期如果能搭上政策的“顺风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对行业的选择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许多大学生只是模模糊糊地了解政府和学校的优惠政策,更别提有效利用了。

③缺乏必要的经济方面知识。经济和管理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要进行自主创业,相对于其它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有一定优势。而非经济管理专业类的毕业生,对经济市场比较陌生,尽管他们一走出校门就有独立创业的愿望与热情,但真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还会因自身底气不足而却步。

2、外部环境方面

①资金难求。14.56%的学生认为,难以获得资金是大学生创业道路上始终存在的最大难题。在有过创业经历的学生的融资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优惠政策难落到实处。尽管政策规定学生可以从银行获得创业贷款,但我国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金融信用体系,大学生实际上很难以自身的信用获得资金。二是获取

资金方式单一。国内大学生的创业资金来源主要是家庭、银行借贷、风险投资。由于家庭条件限制和信用体系不完善,许多学生创业者都把希望寄托在风险投资这一融资方法上,试图通过参加创业大赛和其他一些竞赛来获得风险投资。但实际上这个渠道远不能满足创业者对资金的渴求;即使争取到风险投资,也可能在融资时过分出让自己的股权和利益,甚至导致核心技术产权的流失。三是几乎没有专门针对学生的小额贷款机构。

②缺乏专业的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大学生创业除了解决资金难题以外,还要单独面对缺乏人脉、不熟悉行业、缺乏信息等问题。一个专业的创业服务机构能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市场的分析、调查、策划等服务,可以使创业者少走弯路。而我国高校和社会上现有的大学生创业咨询大多为非专业的,缺乏针对性和连贯性。

③高校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一是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二是高校间缺少合作互动。三是学校与社会组织联系不足。四是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不如西方国家。

④学业事业平衡难。大学生创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进行过创业的学生都反映自己在学业与事业两头奔波,相当辛苦,他们中许多人不得已选择学业而放弃事业。

⑤缺乏社会组织的支持。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只依靠政府和学校的努力无法长久维持。但是现有的社会组织数量和规模都很有限。

我们认为,促进大学生创业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的支持手段只有符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即符合其心理的、社会性的因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二是以解决创业资金为重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刚刚跨出校门的学生创业者,还没有资金积累。

三是引导大学生确定合理的创业目标。政策的导向作用很大,有什么样的创业政策就会有什么样的创业目标。创业政策要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创业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四是尽量减少限制性条件。创业政策应该尽量减少限制、降低门槛、简化程序、方便快捷,用良好的创业政策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

六 结语

针对国内创业教育中的问题,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应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高度出发,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鼓励和倡导各类大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并把创业家和各类社会创业资源引入高校,密切企业、社会和学校的联系,使创业型人才培养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将大学生创业纳入社会创业的系统中,解除大学生创业的诸多限制。在建立政府和社会支持体系时,积极探索新的金融机制,通过地方中小银行的建设推进大学生创业。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通过适合市场的方式,多渠道筹办创业教育基金。创业教育应当形成合理的机制,高校和学生个人能够形成一种有效的合力。高校的侧重点在于通过深化教学改

革,而学生方面的重点应当充分发挥自主性、自由个性和开创性,尽可能自主地开发和开展各种创业活动。只有在政策和教育上都作出调整,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使大学生创业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篇7: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

一、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2010年大学生就业道路曲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2010届大学生就业情况比2009届要严峻得多。”的确,据统计,2010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预计是650万--700万人次,加上2009届300多万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2010年大学生就业年度,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史无前例的千万人。

虽然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第三、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回暖,不过2010年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往年校园招聘的主角外企减少了一成,并且外企们纷纷缩减了招聘计划和预算。据某招聘网站的数据表明,09年外企招聘企业减少了10%--15%。一些知名外企更是冻结了招聘计划,不再招人。

(二)、2010年大学生就业前途光明1、2010年经济进一步复苏将加大劳动力需求

(1)、外部经济环境比2009年明显改善。根据国际权威组织的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衰退将宣告结束开始回升,IMF最新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

3.1%,世界银行最新预测世界经济将增长2.0%。伴随世界经济的增长,则可能形成国际市场需求的报复性反弹,拉动我国外向型经济快速反弹。

(2)、我国经济结构已获得初步调整。经过2009年的结构调整,失调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善,表现在:新的消费热点已经形成将对一系列产业产生拉动作用;房价得到有效抑制;农业连续六年获得丰收改善了消费者的支出预期,有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

(3)、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企业和消费者信心明显恢复。随着我国经济的回暖,消费者信息指数已经从3月份的最低水平86.0逐月回升到8月份的88.0,已形成稳定的回升趋势。企业家信心指数从去年四季度94.6的最低点逐月回升至三季度120.1,也已形成稳定的回升趋势,且加速势头十分明显。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的恢复将对2010年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上述因素决定了2010年我国经济将进一步复苏,GDP增速将继续有所加快,带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2、劳动力供求的结构矛盾仍然突出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9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为一种表象。之所以看到困难和大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差异。我国的基层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大学生能否重视并把握这些就业机会。

尽管此前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才市场纷纷涌起“职场萧条”之说,然而还是有多家外企如往常般早早地启动了2010年的校园招聘计划。例如2009年11月18日首场针对2010年应届毕业生的外企综合招聘会——中智“外企进名校”招聘会,这是近两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外企招聘会。1200个岗位吸引了10000多名各校毕业生参加。据悉,经过了去年的最低谷,今年外企的招聘意愿触底反弹,特别是研发类外企尤为明显,那些能为企业节省大量培训成本的毕业生,最为吃香。而来自中智的调研数据则显示,沪上外企2010年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计划人数较去年增长达15%-20%。参加此次招聘会的120余家外企涉及了零售、IT、制造、汽车、奢侈品等多个行业,涉及金融、财务、软件工程师、销售等类型。由此可见,经济回暖之下对于技术型人员的需求提升,外企在中国市场比重值的增加,促使了这拨“招兵买马”的力度加大。

由此,可以乐观地预期,2010年大学生就业仍充满着信心和希望,大学生们切忌只看到严峻的现状和残酷的竞争,完全悲观失望、怨天尤人,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二、今年来我省实施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关政策

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确保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70%以上、年终就业率达90%以上。拓宽高校毕业生五大就业渠道。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政府投资的各类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所需人员优先录用高校毕业生;国有企事业单位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主要招聘高校毕业生;新增就业岗位优先录用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

二是大力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包括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城市社区建设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养老服务等岗位,及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

三是积极鼓励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进一步落实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对招用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毕业生取消用人审批和落户限制,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相关扶持政策。

四是促进骨干企业及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要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引导困难企业更多地保留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

五是实施“高校毕业生百校联动就业活动计划”,统筹安排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吸引更广区域、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招聘需求资源;适当增加工程硕士及重点学科、重点领域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鼓励高校毕业生继续深造。

第二部分: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心理障碍

(1)急功近利。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

(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2)消极依赖他人。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过于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大学生缺乏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当要做出选择时自己又不能决断,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从而失去了职业选择的机会。

(3)情绪波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4)盲目攀比。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二、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现代社会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能懂得较多的知识,能胜任多方面的工作。有些毕业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不专,虽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结果事业一事无成。

三、缺乏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部分的大学生并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在“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一题中,51.4%的人对此“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17.6%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27.6%的人“有3~5年的职业规划”。

中国毕业生网全球职业规划师及高级职业咨询顾问等职业咨询专家均认为,处在不同时期的行业和企业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个人也需要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性格特征、行为风格是否能够满足行业和企业的这种需求;反之,也要考虑行业和企业是否满足个人目标。个人和职业的契合度越高,职业生涯越有可能取得极大的发展和良好业绩。

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总之,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最好的做法就是在找工作前接受一些明确的就业指导,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与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

四、大学生就业后流失率过高

一年内流失率达3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50%。日前,省劳动就业服务局在总结今年以来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开展情况时给出了这样一组调查数据。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短缺,这种奇怪的现象曾困扰着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症结究竟何在?

(1)、缺乏闯劲眼高手低怕困难。一些城市举办的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当地的高校毕业生应聘的热情不足,成功率较低。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高校毕业生一心想到“大城市”、“知名企业”、“高工资行业”、“父母看重的地方及单位”工作,不愿在本地就业,对基层工作岗位及民营企业就业关注度不高;二是感觉薪资待遇达不到预期要求;三是遇到阻力和困难时就“知难而退”,缺乏试一试、闯一闯的精神,择业观念亟待转变。

(2)、缺乏经验“有经验”者仍是单位的“宠儿”。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有一年至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不仅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岗位要求有工作经验,甚至连办公室文秘、出纳等工种也要求有工作经验。“有经验”的求职者成为招聘会的“宠儿”,一些应届毕业生连简历也投递困难。“工作经验”已成了高校毕业生难以跨越的门槛,加大了应届毕业生求职困难。

(3)、缺乏认识就业后一年流失率达30%。缺乏对企业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导致心态浮躁。一些应届毕业生工作定位模糊,既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也没有坚定的求职目标。而这种认知缺失,直接导致了许多高校毕业生的浮躁心态,且往往表现为两种极端:要不就高估自己的能力,对于招聘单位要求过高,动不动就跳槽;要不就是过分自卑,摆出一副“只要你肯录用我,我就什么都肯做”的态度。这种浮躁心态使得毕业半年内成为大学生们流动最大、最不稳定的时期。调查统计发现,大学生就业后的一年内流失率达3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50%。

(4)、缺乏技术当今市场需要的是大量技术类人才。缺实用技术遭遇就业结构性矛盾,许多应届高校毕业生缺乏实用技术和实践经验,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在大学生为找不到合适职位郁闷之时,企业也在为招不到人才而苦恼。目前我省多数企业都处在企业转型或产业升级期,对中级、高级人才需求将有一个较长的转换过程,特别是产业升级后所带来的技术型人才脱节、后备力量跟不上的状况尤为突出。由于产业结构的问题,当今市场主要缺少的是技术类人才和中高层次经营管理型人才。

第三部分:总结与建议

2010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是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不明显,尚不稳定;另一方面是毕业生的数量规模扩大。2010年大学就业严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2010年经济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劳动力需求增长将有所加快,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有所缩小,社会对技术类人才和中高层次经营管理型人才的需求仍然旺盛。同时,大学生在就业中自身仍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不够现实和理性化、作为“职场菜鸟”缺乏工作经验、知识结构不科学等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大学生除了摆正心态,接受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态的洗礼,还应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早作规划,通过自身学习或参加一些职业培训,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更好的和企业的需求衔接,才能在黑压压的就业大军中突围而出,获取以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开始自己的职场生涯。在学校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做点兼职工作。使自己更好的了解社会,为将来走上社会做好准备。另外,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有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展自己。最后要注意机遇的时效性,充分利用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篇8: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1.1 保持水土

各种树木的林冠都具有降水截留的作用, 一般说来, 降水中的20%~30%会被树冠截留, 树冠的截留过程可以降低降水程度, 从而降低雨水对土壤的侵蚀, 减缓水土流失现象, 最终实现保持水土的目的。

1.2 涵养水源

林木的根系一般比较发达, 森林的根系在土壤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可涵养水源, 一般森林可贮水500~2000m3/hm2。

1.3 防风固沙

森林能够缓解风沙以及水土的冲蚀, 从而降低风速, 降低风沙地区的风沙危害, 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保护, 防止风沙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严重的影响。

1.4 调节气候

森林的树冠层比较密集, 大面积的森林可以降低太阳能的辐射, 增大空气的湿度, 林外的热空气会传递到林内。夜间林冠又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使得林内的昼夜温差较小, 水分小易蒸发, 与此同时, 森林的蒸腾作用, 还可以实现自然界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 森林每天都要吸收大量的水, 然后通过蒸发回到大气中, 水蒸气在蒸发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一定的热量, 所以在密度较大的森林上空, 空气一般都比较湿润, 容易成云, 同时致雨, 增加地域性降水量。

1.5 消除污染

随着近年来工业生产的力度逐渐加大,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 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大气污染, 空气中的CO2、CO、粉尘浓度越来越高, 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森林具有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消除噪声的作用, 森林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CO2、CO等物质, 同时释放O2, 消除空气污染。森林中很多植物以及树木都能够分泌多种杀菌素, 可以杀死众多病菌, 降低空气中的含菌量, 起到清新空气的作用。另外, 当代社会中噪声污染也是一个公害, 当噪声达到80d B, 会导致人的听力减弱, 还会使人变得疲惫。

2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探讨

2.1 加强国家政策的完善

国家政策的完善对于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被提到日程之上, 在林业生态保护过程中要加强各种政策方针的制定和完善, 比如划分自然保护区, 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以及管理规则, 积极落实责任人制度, 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对于自然保护区, 需要加强控制进入的外来人员, 防止外来人员进入森林自然保护区造成森林破坏。

2.2 采取保护性措施进行森林建设和经营

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资源,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需要在原有的生态资源基础上, 按照生态平衡的原则, 促进人类与林业资源和谐发展, 做到合理利用林业资源, 加强经营森林资源以及保护水资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 抚育间植。在森林再造过程中, 各级政府应该要积极按照自身的承诺, 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加强森林的后期抚育工作, 在工作中要采取各种措施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 促进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第二, 封林。在一些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需要做好封林工作, 尤其是在造林之后, 为了给森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需要封林养护, 在重点防护林的保护中做好地区的宣传工作, 促进广大群众提高林业保护意识, 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第三, 因地制宜选品种。根据土壤的条件、气候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的林木品种, 才能实现森林再造。

2.3 建立良性循环机制

在森林发展过程中, 建立良性循环机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做好林业补偿, 通过奖励落实森林保护责任的人群, 以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理念, 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从长远角度来看, 让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每一个人自觉遵守的习惯, 才是进行森林资源保护的根本措施。为了促进森林资源的良好发展, 还需要有机结合林业生态环境与水源生态环境之间的整合, 创建科学合理的统一整个机制, 促进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可以尽快完成。

2.4 加强整合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资金

在林业建设过程中, 需要加强资金的整合力度, 比如给林业建设部门进行必要的拨款, 确保林业生态建设部门可以配备相应数量的林业建设队伍, 配备更多专业的机械, 解决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 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上一篇:范读让语文课更具魅力下一篇:为感谢爱心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