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环境

2024-05-01

东北地区环境(精选十篇)

东北地区环境 篇1

1 监测猪舍与条件

监测猪舍选在公主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伯仲生态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养猪场的一栋育肥猪舍内, 猪舍宽9 m、长35 m, 屋檐高3.0 m, 屋脊高4.5 m, 屋脊上有排风口。猪舍坐北朝南, 砖瓦结构, 砖墙厚50 cm, 屋顶盖石棉瓦, 石棉瓦下方用60 mm厚聚苯泡沫板吊棚, 棚上加20 cm厚的珍珠岩隔热保温。东、西山墙开门, 南、北墙上安窗。冬季以水暖形式集中供暖, 用屋脊上换气孔通风换气。

猪舍内设东西走向中央通道, 通道两侧设猪圈, 每侧设10个圈, 每圈面积约11 m2, 四周为水泥挂面砖墙, 每圈放养10头育肥猪, 采用水泥槽上料, 乳头饮水器饮水, 每天早晚各清粪1次。

2 监测方法

2.1 监测仪器

温湿度监测:江苏省金坛市泰纳仪器厂生产的TES-1361C记忆式温湿度计。氨气和硫化氢气体含量监测:江苏省金坛市泰纳仪器厂生产的TN4+泵吸式气体检测报警仪。二氧化碳气体含量监测:江苏省金坛市泰纳仪器厂生产的TN106二氧化碳测定仪[3]。

2.2 监测时间

每天7:00清粪前开始监测, 在猪舍内两端及中间3个点位进行监测[4]。

2.3 监测内容

主要监测猪舍内外温度变化及猪舍内空气中的主要有害气体变化情况, 包括氨气浓度、硫化氢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3项指标[5,6]。

3 监测结果

3.1 温度、湿度变化

监测期间正值东北地区最寒冷的季节, 对猪舍温度、湿度变化监测结果见表1。对照国家标准《中、小型集约化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 (GB/T 17824.4—1999) 》中的规定:育肥猪舍内温度10~27℃、相对湿度40%~85%。受监测育肥猪舍内的平均温度为9.74℃, 比该标准下限低0.26℃, 基本达到了标准要求, 相对湿度平均为88.59%, 比标准规定的上限高3.59个百分点, 表明相对湿度偏高。

3.2 舍内有害气体变化

对猪舍内氨气浓度、硫化氢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结果见表2。对照国家标准《中、小型集约化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 (GB/T17824.4—1999) 》中的规定, 育肥猪舍内空气中氨含量26.00 mg/m3、硫化氢含量为10.00 mg/m3。受监测育肥猪舍内空气中氨含量平均为29.00 mg/m3, 比标准高3.00mg/m3, 硫化氢含量平均为11.00 mg/m3, 比标准高1.00mg/m3。监测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在冬季寒冷季节, 猪舍内为了保暖导致通风换气不够, 舍内空气中有害气体含量偏高。而猪舍内空气中存在偏高的有害气体含量对饲养在其中的猪群的健康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7,8,9]。

(mg/m3)

参考文献

[1]栾冬梅, 李士平, 孙黎.寒冷地区彩钢板奶牛舍内环境的调查[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4 (6) :18-19.

[2]辛玉春.牧区两用暖棚内环境监测试验研究[J].青海草业, 2003, 12张云影等:东北地区冬季猪舍环境监测 (1) :10-12.

[3]谢明文, 杨钧衡.沈阳地区集约化猪场和鸡场环境现状调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6, 27 (4) :317-322.

[4]马米玲, 郝雪峰, 关贵全, 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N-HW株的分离与鉴定[J].华北农学报, 2010, 25 (5) :38-41.

[5]李文刚.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猪舍有害气体[J].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 2011 (4) :45-48.

[6]杨科会, 王殿飞.育肥猪饲养环境控制的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 2011 (4) :40.

[7]王学敏, 任守文, 李碧侠.农户养殖的经济实用型发酵床猪舍设计[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1 (1) :122-123.

[8]陈昆.育成猪的饲养管理与保健[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7, 28 (3) :83-84.

东北地区地然地理环境论文 篇2

一、气候特征

因为影响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所以我们需要从这两方面分析信息,概括其气候特征。教师要展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干湿分布图、我国气候分布图以及气温降水柱状图。首先,通过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可以明确东北地区处于温带范围;其次,通过分析干湿分布图,可以概括出东北地区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最后,结合气温降水柱状图,根据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可概括出东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此外,根据一月平均气温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哪个温度带,即T⒈>15C为热带,-10C

(1)耕作制度:东北地区熟制为一年一熟,主要限制因素是热量。

(2)农作物品种:主要种植喜冷凉作物,适于种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土豆等,南部可种植冬小麦。

(3)农业活动安排:春播,夏管,秋收。

(4)农作物生长季:4~10月。

二、地形特征

地形是一个地区的主要框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某地区的形状特征确定该地区。教师首先展示出东北地区的地形图,要求学生观察地形图,找出东北地区的地形种类,并能够说出相应的地形区名称。其次,教师让学生将这些地形区的相对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来,然后描述东北地区的形状特点。最后,教师让学生尝试分析不同的地形对不同农业类型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教师讲解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主要有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相应的地形区为东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内蒙古高原、辽东丘陵。东北地区地形可以说是类似于“马蹄形”。农业类型发展要做到“因地制宜”:平原地形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形适合发展林果牧业,高原地形适合发展畜牧业。因此,东北地形的多元化为其农业类型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三、河流特征

河流的流向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显著,因此分析完地形特征,可以接着分析河流特征。教师展示东北地区的水系图,询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然后要求学生找到以下五条河流:辽河、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黑龙江,之后再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两期两量”等方面分析。汛期:春夏两汛。结冰期:有冰期,冰期长。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小。最后可以概括出:东北地区河流众多,水量充足,农业灌溉水源丰富。

四、土壤特征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物质。高中阶段,学生只需要能够根据土壤表面颜色断定土壤类型,并了解相应土壤的分布范围即可。所以,高中学生要掌握我国主要的土壤――黑土、黄土、红土、砖红壤的分布范围。首先,教师展示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图,让学生找出黑土和黑钙土的分布范围。由图可见,黑土和黑钙土主要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内蒙古高原和三江平原西部。然后,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出黑土的特征: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五、生物特征

气候直接影响到区域的生物。首先,植被类型:东北地区主要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相应的植被是针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教师展示东北地区植被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到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分布范围。由于寒温带分布范围小,所以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温带那一块区域及部分山地,其他大部分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东北林业发展范围很明确,该种植什么树种也明了。内蒙古高原主要有广阔优质的草原资源,有大片的林草地,为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次,生物种类:东北地区拥有很多淡水河流和湖泊,辽东半岛还邻近渤海和黄海,拥有大面积的浅水滩涂,所以渔业资源丰富。

结语:

东北振兴的安全环境 篇3

振兴东北是政府新近出台的一项重大举措,意在与西部大开发形成东、西双向互动、二轮平衡发展的经济格局。实施这一重大战略措施,其中一个要项就是要对东北所处的安全环境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和评估。从宏观上来说,任何一项重大经济建设措施都需要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来保障,没有和平,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振兴东北同样需要稳定的安全环境。总体看,东北的安全环境呈现出两弊两利相倚相伏的矛盾局面:整体安全环境复杂,局部安全环境良好;海上安全隐患相对突出,陆地安全相对稳定。

两弊相依,矛盾错综复杂

一弊为朝核危机的冲击。东北与朝鲜半岛相邻,中朝边界线长约1300公里。作为冷战的惟一遗产,朝鲜半岛南北至今仍处于分裂状态,韩朝两国仍未解除军事对峙局面,两国边境线附近驻有160万左右的庞大军队,是当今世界兵力部署最为密集的地区。去年,朝核危机再度爆发,成为影响半岛安全与稳定的最大障碍,也成为影响并危及东北安全的最大、最现实因素。

在朝核问题上,美朝两国如果有一方一旦失去耐心,出现挑衅性行动,就可能使核危机升级,从而对我东北安全带来巨大冲击。首先,东北三省有200多万朝鲜族,多居住在边界附近,一旦朝鲜半岛发生冲突或战事,难民潮将不可遏止地涌入,东北经济建设稳定的社会和安全环境将不保。其次,战争的进程难以把握,战争的附带损伤更难以预测,东北地区将首当其冲遭受池鱼之灾。第三,朝核危机牵涉到核武器扩散等重大国际战略问题,又事关各大国利益,朝美冲突无疑将使我东部整体安全形势复杂化,给东北地区经济建设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

二弊为美日军事同盟的制约。东北亚是东北地区安全的基本外部环境,也是判断东北地区安全环境的基础依据。地理上,东北地区呈背陆朝海的地理特点,内有大片富饶的陆上腹地支撑,外有通过渤海与西太平洋连为一体的海上大纵深,近与韩、日两个经济强国隔海相望。东北经济走出去的方向和经济开放的视窗基本面向海洋,因此,东北安全的基座很大程度上落在海上。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日、韩两个海上邻国不仅与东北经济联系密切,而且与东北的安全命运息息相关,因此来自海上的压力对东北的影响更为深远。

二战后,美国一直在韩、日驻有重兵,三国军事同盟关系保持至今。冷战后,这种安全格局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而且近些年美国还在加紧确立由其主导的东亚安全体制。美国在东亚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防止东亚出现一个挑战美国利益的大国,尤其是对其海上战略通道的挑战。最为突出的战略举措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下半叶以来,美日军事安全同盟不断加强,成为影响东北亚安全形势的重大因素。伊拉克战争后,美国重新调整东北亚军事部署,驻韩美军从军事分界线附近后撤,日本有可能成为未来美军部署的重心。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日本在军事上的突破性动作日益增多。阿富汗战争期间,日本首次派兵海外,突破战后50多年无外派兵力的零纪录。伊拉克战争期间,日本再次派出军舰鼎力相助,最近又决定于11月派兵参与伊战后重建,美日军事同盟趋向实化。此次朝核危机,日本利用“导弹威胁论”,谋“危”中之“机”。日本一旦军事上坐大,与中国的摩擦势必增多,这将给东北亚安全带来诸多变数。加之美日同盟主导东北亚安全格局,美国的战略野心与日本的军事野心重合叠加,使得原本存在的中日东海大陆架以及钓鱼岛归属之争,中韩、中朝黄海、东海大陆架划分之争,都有可能成为引发争端的触发点,与之近邻的东北地区海上安全环境将趋向复杂,经济发展的外向性也将受到制约。

两利相伏,可见和平曙光

一利为睦邻友好的周边合作关系稳步发展。东北地区周边与五个国家(俄罗斯、朝鲜、蒙古、韩国、日本)接壤或相邻,这些国家构成了东北安全环境的基本外部依据。在这一局部环境中,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了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其中,与东北陆上接壤的三个国家———俄、朝、蒙高层往来日益频繁,从安全上讲,它们对东北不构成现实威胁。其中,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相当的稳定性,两国建立了国家首脑热线,政府首脑定期会晤。中俄在东段不仅建立了边界军事互信,裁减了边境驻军,还重新划定了边界走向,成为解决边界争端的典范。与东北接壤的中俄东段边界,边贸繁荣,成为丰富两国经济交流与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可预期的未来,俄罗斯的远东开发与中国的东北开发有着共同的战略目标和需求,两国人民将共同致力于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而中朝之间既有深厚的政治基础,又有现实的经济联系,双方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中蒙不存在边界争端,两国合作关系发展顺利。此外,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的利益融合度加深,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在朝核问题上,两国保持磋商交流,立场最为接近,通力合作谋和。中日虽因历史问题、台湾问题时起龃龉,但在发展两国关系上仍有相同的意愿,希望继续推进经济合作,而且在地区安全事务上也希望保持合作。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一直奉行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十六大提出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得到了周边国家的理解、尊重和支持。因此,东北亚地区虽然隐藏着不可预测的危险因素,但安全形势仍处于可控状态,尤其陆地安全环境比较稳定。在可预见的未来,由于周边各国均将发展经济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目标,良性互动的周边合作关系仍将持续发展,这不仅为东北亚安全提供了支持,而且为东北振兴提供了长远的、可以期待的安全保障。

二利为朝核问题存在和平解决的前景。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是确保东北地区安全的最重要条件。虽然朝核危机至今未见逆转,但存在着好转的趋势。依据主要有三:其一,朝鲜半岛无核化以及无战事,符合所有国家利益。中国主导的“三方会谈”走向“六方会谈”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出现了积极的迹象,朝核危机不至于失控。其二,两个当事国存在着妥协的空间。对朝核危机具有主导作用的美国目前深陷伊拉克,而且恐怖主义威胁尚未解除,加之国内选情需要,不希望再点燃朝鲜半岛“火药桶”。客观上美国也无分心分力之术再次应对一场朝鲜战争。另一个当事国朝鲜也深陷国内经济困境,经济危机形势逼人,故急欲走出外交孤立,实现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其三,中美在朝核危机上密切磋商,合作度加深。未来美仍需要中国的合作,推动朝核问题解决。因此,在涉及中国(东北地区首当其冲)安全的问题上,美态度较前有所克制,比较谨慎。朝核危机一旦和平解决,东北亚的安全环境就有了可靠保障,开发东北,引进外资、发展双边和多边贸易,以及进行广泛的经济合作就有了现实的可能,届时东北可借周边优势,融入快速发展的东北亚经济发展带,形成共赢互利的统一经济发展体系。

东北地区村屯环境综合整治适用技术 篇4

东北三省为农业大省, 农村人口居住密集, 所处环境、居住习惯、生活方式等大致相似。近几年, 各环保部门对农村的环境整治加大力度, 但因农村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环保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环保意识淡薄等原因, 导致农村环境的维持遇到障碍, 环境保护任务任重而道远。农村的污染主要为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及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等, 其特点分别如下。

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

农村生活污水为日常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依据农村条件不同, 生活用水量也有所不同。根据调研收集的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状况可知, 各类型村庄排水水量差异较大, 人均约20L/d至180L/d不等。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洗涤、厨余及冲厕污水, 污水量及其成分存在地区差异, 农村生活污水具有可生化性好、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毒物质含量低等特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程度也影响用水水量及排放水的收集,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排水管网不健全, 因此, 污水自然排放、下渗与蒸发的损失量较大, 其排放量占总用水量的相对比例低于城市, 大部分在50%左右;一些管网完善的较发达农村, 污水排放量与城市接近, 占用水量的比例80%根据相关调查, 东北村屯农村生活污水的水量与水质为:污水排放量为20~80L/ (人·d) ;NH3-N 15~30mg/L, COD150~350mg/L, BOD 60~150mg/L, TP 1~4mg/L。

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

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及对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垃圾普遍随意丢弃和堆放, 加之没有完善的收集处理系统统一处理, 导致村镇各处包括路边、沟边、河边堆积垃圾, 直接从河道或随着降雨将其中的污染物带入河中。农村生活垃圾包括为厨房废弃物 (煤灰、蛋壳、废菜、废弃的食物) 、废电池、废纸、碎玻璃、碎陶瓷、碎纤维、废塑料和其他废弃的生活用品, 成分比较复杂。农村垃圾按种类分为生活废弃物和产业废弃物, 其中有少部分为危险废弃物。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的特点

据统计吉林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约占全省总量60%左右, 年产畜禽粪便量约为2700万t, 畜禽粪便用作农家肥、制沼气分别70%、2%左右, 剩余部分在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畜禽粪便露天堆放。非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畜禽存栏量约占全省总量40%左右。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年产畜禽粪便量约为2700万t, 其中70%的畜禽粪便被用作农家肥, 2%左右被用于制沼气, 剩余部分在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附近露天堆放;非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中有很多未经过任何处理畜禽粪便随意堆放, 少部分人畜粪便用于沼气和堆肥。据估算, 吉林省每年约有人畜粪便未经处理的量近300万t, 几乎随雨水排入水体。东北地区畜禽养殖污染特点与吉林省基本相同。

东北地区村屯环境适用技术探析

农村生活污水的几种处理技术介绍

位于东北的农村地区村民居住较分散, 各地区地形差异大, 铺设管网存在工程复杂、地形复杂等实际障碍, 城市污水管网处理模式不适用于农村。经济上, 少投入和管理上, 易管理原则考虑, 当前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包括分散处理模式与集中处理模式。

目前农村生活废水经处理后排入水体的标准应该达到相应水环境质量功能区要求;处理后回用的应满足回用标准。

分散式分类

(1) 传统分散的处理模式。农村生活污水传统的处理模式是化粪池, 由于基建费用低, 无需日常运行维护, 是应用最广泛的处理模式。其中三格化粪池是广泛应用的一种, 它可以降解有机物、杀灭病菌、出水效果较好, 投资低、运行维护易操作。比较适合基础设施较差, 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村镇。 (2) 新兴分散处理模式。主要采用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和生态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十几家住户的污水。此模式由于布局灵活, 对于地形复杂、污水集中收集困难的村屯比较适用。缺点是一体化设备结构复杂, 有局限性, 生态处理技术需大面积用地, 不适于土地资源紧张地区。

集中式处理模式分类

(1) 小型集中处理模式。适用条件, 水资源保护区内、规模较大单村、联村、农户分布密集、资金充足等分布比较集中的居住区, 地势平缓村子。缺点是与大型处理设施相比该设施建设及运行费用偏高。 (2) 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模式。将近郊乡镇污水通过现有城镇市政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收集, 经由新建管道并入市政污水管网, 统一将其收集至临近污水处理厂。该种模式适用于离市政污水管网距离不超过5km, 符合接入市政要求的地形的乡镇采用。

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技术方法

主要技术方法 (1) 卫生填埋。填埋法是农村处置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经过焚烧将残物送到填埋场卫生填埋。在农村, 农民将生活垃圾直接倒入天然的或废弃的水洼地、河曲等。及易造成土壤、大气、水的交叉污染。选择垃圾填埋场应避开储水补给区的位置, 填埋场底部增加防渗层。生活垃圾及时清运至选好的填埋场, 经过生化、有机物分解, 达到无害化处理、减量化处理目的。适用范围: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且有较好污染控制条件的地区。 (2) 焚烧处理。垃圾焚烧处理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 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此技术。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日趋增加,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村的生活垃圾组成与城市日趋接近。采用合理科学的焚烧方法是可行的。焚烧炉焚烧时产生的大量的热量可用于供暖。适用范围:土地资源紧张、生活垃圾热值符合焚烧处理要求的地区。 (3) 堆肥。堆肥技术是使垃圾进行生化处理, 将其作为肥料。堆肥法操作一般分四步:预处理、细菌分解、腐熟、贮存或处置。适用范围:垃圾中有机组份含量高, 且有条件进行前期预处理的地区。

农村生活垃圾新型处理技术

(1) 蚯蚓堆肥法。蚯蚓堆肥是指在各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 蚯蚓利用自身丰富的酶系统将有机废弃物迅速分解、转化成易于利用的营养物质, 加速了堆肥稳定化的过程的方式。 (2) 太阳能生物集成技术。是指利用生活垃圾自身菌种进行消化反应, 利用太阳能作为反应条件进行处理的技术。 (3) 高温高压湿解法。是指在湿解反应器内, 对农村生活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机质一定湿度、压力条件下蒸汽处理, 破碎粗大物料并闪蒸蒸汽, 再用脱水机进行液固分离的方式。

东北农村生活垃圾建议处理方式

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 如秸秆、食物残渣等, 宜与畜禽粪便废弃物一起就近堆肥处理、还田;可回收物质, 如玻璃、废金属、纸张等, 宜通过废物回收实现废物资源化;惰性物质, 如渣土、碎砖瓦、灰土等, 宜就近垫路、填坑等简易填埋;有毒有害废弃物, 如废农药瓶、旧电池等, 宜集中收集实行专业定期集中处理;其他无利用价值的垃圾, 如泡沫包装、塑料等, 宜收集后运送至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的处理技术

农村畜禽粪便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1) 焚烧法。指燃烧废弃物以氧气作助燃剂燃烧其可燃性成分, 产物为燃烧后残渣, 灰渣。燃烧产生的热量可供发电、热源利用;还可使有毒有害物质无害化。 (2) 烘干膨化法。指利用自然能源如 (太阳能、热能、风能) 等能量, 对畜禽粪便进行自然干燥处理。干燥法既可以减少粪便中水分, 又可以除臭、灭菌;干燥后的畜禽粪便可加工成颗粒肥料,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适用范围:经济条件较好农村区域。 (3) 自然干燥法。是指将畜禽粪便通过阳光照晒进行干燥处理, 处理后将其可作为饲料。适用范围:适用于农村小规模家庭养殖粪便处理。 (4) 高温快速干燥法。是指通过干燥机进行人工干燥。适用范围:适合较大规模农村养殖业。 (5) 热喷处理法。是指将含水的畜禽粪, 经短时间的蒸汽处理, 然后经过变压喷放的处理方式。适用范围:有将粪便大批量转化为再生饲料需求, 且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

农村畜禽粪便生物处理技术

(1) 沼气法。是以畜禽粪便为原料, 在沼气装置中, 微生物在缺氧条件下, 将碳元素分解为沼气。优点是最终产物沼气可作为能源使用, 无恶臭味。 (2) 堆肥法。是指在有氧的条件下, 粪便中的菌种大量繁殖、加速粪便的发酵, 分解其有害的物质, 使其有机物大量发酵分解, 蒸发水分。堆肥法是处理畜禽粪便无害化、安全化的最有效方法。适用范围: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地区。 (3) 动物处理法。利用蚯蚓、蜗牛、蝇等动物分解畜禽粪便。

小结

安庆地区环境调查报告 篇5

安庆生态优良,是国家园林城市。安庆城北枕龙山,南临长江,西依皖河,东接石塘、破罡诸湖,狮子山、凤凰山、菱湖、秦潭湖等镶嵌其间,整个就像是一座大园林。城北的大龙山—石塘湖风景区,山景、水景、石景、树景、洞景融为一体,别具特色;城西的陈独秀陵园,林郁山静,幽雅肃穆,令人叹止;城南沿江岸建设的外滩公园、桥头公园绵延近十公里,形成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城内的“世太史第”、“探花第”、“太平天国英王府”等古建筑,保持了典型的明清建筑风貌;特别是历史悠久的菱湖公园与近年建设的莲湖公园、皖江公园、菱湖风景区已连成一片,总面积近五平方公里,堪与杭州西湖媲美;建设在景区内的文化广场、黄梅戏艺术中心、邓石如碑馆、黄梅阁、血衣亭、日本樱花园、徽派盆景园、黄镇纪念馆和科技馆、体育馆、图书馆等建筑物,以及程长庚、邓石如、严凤英、邓稼先、陈延年等塑像,增添了一层文化的氛围。目前,城区绿化覆盖率已达38.26%,绿地率达35.6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03平方米。但是,由于过去50年来一直实行“牺牲环境要经济利益”的粗放型

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安庆整体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一、安庆市迎江区龙狮桥一带生活环境污染问题

一是安庆一枝梅油化有限公司环境污染问题;二是新

河环境污染问题。

安庆一枝梅油化有限公司为国控水污染源。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2005年改制为私营企业,2002年新建一条油化生产线时,通过了安庆市环保局环境影响审批,但该生产线因故未投入生产,至今未通过“三同时”验收。企业目前生产工序仍沿用原有老生产线,主要产品为香皂和甘油,近两年,生产状况不佳,一直处于半停产状态。2004年前后,该公司周边企业均已开发成居民住宅,其中银桥小区、华棋小区紧邻公司围墙。由于规划、建设等部门未进行严格把关,这些居民区建设之前,均未按《环评

法》要求进行环境影响搬迁评价,一枝梅油化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期间产生的恶臭气体、噪声、烟尘等对附近居民产生一定影响。2006年后,公司经过改制在原有生产条件下逐步恢复生产,但始终处于时停时开的生产状态。对于恢复生产后的环境污染问题,安庆市环保局督促企业投入资金对周边居民反映的煤堆场粉尘及生产噪声等污染问题进行了治理。经过治理,该公司噪声和烟尘污染有所改善,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再加上粗放式生产方式,生产工艺中无组织排放的恶臭污染无法从根本得到解决。2007年8月2日,安庆市局依法对该公司做出处罚决定,责令其完善污染防治设施,并处以罚款5万元。自2008年5月以来,该企业又一直处于停产状态。

目前,安庆一枝梅油化有限公司制定了企业计划。整体搬迁工作计划分两期进行,一期投资4800万元,将锅炉、熔炼油、大锅皂化、油脂水解、脂肪酸蒸馏、中和制皂、真空干燥、甘油生产搬迁进安庆市工业园区内;二期投资4000万元,将香皂成型、包装、液洗、化妆品、工业油酸、硬脂酸项目搬迁进安庆市工业园区内。一期预计完成时间为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一期完工即可消除对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二期预计在2009年底前完工。企业在搬迁之前,产生恶臭污染的油化生产工序将不在生产。

新河曾经作为安庆市主要排污口之一,长期以来,承担着老城区23万人生活污水和近十家工业企业生产废水的排放任务,进入新河的污水主要以生活污水为主,沿线还接纳了华林人造板、华茂集团等近十家工业企业生产污水,生产污水经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达标排放。

2007年3月份,安庆市城东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2万吨的一期工程项目已建成并开始投运,新河排污口也已同步截流,进入新河的所有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后排放,新河污水不再直排长江。

安庆市城东污水处理厂安装了废水在线监控设施,并实现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目前已满负荷运行。2008年6月,安庆市城东污水处理厂通过了我局组织的环保验收。原经新河排入长江的城区生活污水和部分达标生产废水截流进入污水处理厂,新河污染问题目前已逐

步得到改善。

关于安庆市大观区安庆石化厂等企业污染问题

一、安庆市大观区安庆石化厂污染环境的问题

该问题是安庆市环保局局近几年来高度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在安庆市局的积极推动下,安庆石化先后投资 2000 余万元对其生产过程中的恶臭污染进行了分期治理.(一)恶臭污染源及治理情况 该公司恶臭主要来自于炼油系列的“三废”处理装置:初级污水处理厂无组织排放的硫醇、硫醚及硫化氢气体,碱渣处理装置无组织排放、开停车及检修时产生的酚类、硫醇、硫醚,硫磺回收装置不完全反应产生的硫化氢.近几年,安庆石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实施了以催化燃烧技术为主要工艺路线的炼油初级污水处理场恶臭一期工程,工程总投资约550 万元,目前已投入使用,每天处理50000Nm 3左右恶

臭气体.一期工程主要是处理隔油池、浮选池、贮存池等构筑物含高浓度挥发性烃类有机物和少量硫化物的恶臭气体,即首先将总进口、隔油池、浮选池、贮存池等构筑物表面用水泥盖板封闭,累计加盖 2500Nm 2,进行臭气收集,再经管径分别为Dg150-Dg400 的管线抽到催化反应装置.高浓度臭气进入装置后先经分液罐脱水、风机升压,再进脱硫均化罐进行脱硫及总烃浓度均化,最后进入反应器进行催化燃烧反应,反应后生成含CO2 及H2O 的无害烟气由烟囱排出,但生化曝气池、吸附—再生池散发的含低浓度硫化物的恶臭气体对周边的居民仍有一定的影响.安庆石化通过慎重对该臭气治理技术调研的基础上,二期工程采用生物滴滤处理技术进行二期臭气处理,工程投资620 万元.目前该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臭气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改善了污水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碱渣恶臭气体主要来源于汽油碱渣处理装置,汽油碱渣经酸化、精馏提取粗酚,恶臭气体收集送焚烧炉焚烧.生产工程中无组织排放、开停车时会产生一定的酚类、硫醇、硫醚等恶臭气体,安庆市局要求该装置区必须加强管理,减少开、停车次数,加强对设备及管线阀门的维护,杜绝跑、冒、滴、漏,保证焚烧炉的高效运行,最大限度的减少恶臭气体的影响.硫磺回收装置尾气中含有二氧化硫和少量硫化氢.安庆石化正在建设硫磺回收尾气处理装置,采用 SSR(中石化硫回收工艺)+胺吸收工艺.制硫尾气先经过捕集器分液,将尾气加热至300℃后混氢,在尾气加氢专用催化剂的作用下,尾气中全部非硫化氢的硫化物,如SO2、SX、COS、CS2 等被加氢、水解为硫化氢.加氢还原后的尾气进入尾气急冷塔降温后进入尾气吸收塔与溶剂再生单元送来的MDEA 逆流接触,尾气中的硫化氢被MDEA 吸收,净化后的尾气进入焚烧炉,在650℃条件下,残留的硫化氢经氧化反应成二氧化硫,处理设施投资1080 万元.目前该项目也已建成并投产使用,能有效减少含硫化氢恶臭气体的排放.(二)安庆石化扩建问题 安庆石化扩建项目是中石化与安徽省、安庆市共同推进的项目.目前拟建的项目,不仅有利于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能也有效地解决历史遗留的环保问题.例如:新建的30 万吨/年的气分装置,是将液化气中丙烯提炼出来,进行资源优化利用;新建的220 万吨 /年的蜡油加氢装置,是为了降低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汽油、柴油的硫含量,保证生产出合格的清洁产品,减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 SO2 排放量,同时也能降低催化装置再生烟气中的SO2 含量;新建的 4 万吨/年的硫磺回收装置,是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是将废气中H2S转化成硫磺,进一步提高原油中总硫转化率,据估计,这些项目有望在2008 年底至2009 年初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有望进一步减少 SO2 排放量.该公司所有新建项目均按照规范要求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安庆市局今后将加大对安庆石化的监管力度,加强巡查和暗访,监督其污染设施正常运行.将安庆石化环境问题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已将该问题相关情况回复投诉人,投诉人基本表示满意.二、芜湖市弋江区凤凰山采石厂污染环境的问题 经调查,凤凰山采石厂位于火龙岗镇新山村境内,现名为芜湖市新山采石厂,法人代表为王永虎.该厂始建于1984年,当时周边为一片荒地,后来陆续有一些村民在附近自建起了住房.2008 年9月20 日,针对该厂因爆破而产生的粉尘和噪音污染问题,弋江区政府组织安监、国土等部门对该厂进行了联合执法检查,要求该厂实施局部爆破,同时减少爆破用药量,严格在爆破安全距

寒冷地区农村民居热环境调节策略 篇6

摘 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环境和能源问题,建筑节能设计成了重中之重,热环境调节是其设计重点。本文通过对农村民居建筑现状调查,分析了农村民居现存的问题及发展趋势。通过对民居建筑热环境调节手段的研究,总结了寒冷地区农村住宅热环境“被动式”设计策略。

关键词:热环境;农村地区;调节策略;被动式

1 农村民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提高的也有农村居民对生活质量及生存环境的要求,但是其中能耗问题是不可忽略的。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住宅面积占全国建筑总面积的46.7%,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4.8%。热舒适差,资源能源浪费等问题普遍存在在缺乏节能环保意识的农村地区。

首先,大部分农村民居的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技术指导。由于农村民居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型建造模式上,没有经过合理规划,建筑的建造习惯一直沿用传统的方式,没有技术含量,导致占地面积大且零散分布,浪费了大量土地资源。

最后,在缺乏节能环保意识,受经济条件制约的农村对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处于初级的阶段,可再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此外,农村存在大拆大建现象,进一步增加了资源能源的浪费。

2 农村民居建筑发展趋势

近年,人们比较集中研究民居建筑热环境技术设计检测上,集中在不同地域条件下如何实现传统民居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本文重点是民居建筑热环境如何进行“被动式”设计。

为了营造室内热环境不同区域内的民居建筑各有独特的设计手法。运用“被动式”建筑设计方式,选择本地适宜的建筑材料,合理的组织空间布局,充分运用当地气候资源能源,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特色的民居。

在绿色环保节能方面,被动式调节方式比主动式调节方式有着的明显环境优势,但被动调节方式存在室温波动较大、调节的准确程度无法精确等缺点。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被动技术加以改造和完善,室内舒适度是可以满足居民需求的。本文重点研究民居建筑热环境如何进行“被动式”设计的问题。

3 民居建筑热环境调节手段

3.1 自然通风与建筑气密性

风压通风:比如穿堂风就是运用风压作用的自然通风手段。房间的迎洞口进风、背风洞口排风产生自然通风,强度主要与室外风速、通风口的朝向等因素有关。

热压通风:很多传统民居都运用天井来增强通风。由房间的下部洞口进风、上部洞口排风形成的自然通风,强度主要与室内外温差、室内余热量、上下通风口高差有关。

冬季,减少室内热量流向室外是建筑热环境调节的主要方法,而冷风渗透和门窗开启通风造成房间温度降低,热量损耗。因此,在北方寒冷地区为了减少能耗损失主要通过增加维护结构的气密性,降低自然通风量等手段。

在民居建筑成长过程中,对应不同地域的气候特征,形成的通风手段也各具特色。南方,民居院落的围护结构普遍通透,门窗宽大,如干栏式民居、雅安民居、丽江民居和江浙民居等,夏季开启门窗,利用穿堂风进行室内外热量传递,热量从室内向室外流动。北方寒冷地区的传统民居院落多封闭四周围合,门窗面积小,增加房间的密闭性,如藏族碉房和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土坯房,冬季运用增加门窗的气密性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

干栏式民居以竹、木为支撑结构,建成下层架空的阁楼,建筑四周通透,各个方向都可以形成自然通风。

雅安民居和丽江民居利用热压形成的自然通风原理,房门高大,上设通风椋,顶部建有通风阁楼。

江浙、皖南传统民居多依水而建,不封闭,开窗面积多并设有阁楼,同样运用热压作用将水面上的冷空气引入室内,增加空气流动使室内温度降低。

北京、山西、陕西关中等地的四合院民居院落封闭,是由建筑四面围合而成,院落内部形成稳定的气流,并且内外维护结构的开窗面积及尺寸不同,减少了风压作用,降低室内能耗的损失。

藏族碉房院落的外围护结构多为石墙,减少冷风入侵;房间低矮平整,降低受风面积,外墙很少开窗或开窗面积小,或减少冷风入侵导致室内温度降低。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的土坯房与藏族碉房相似,围护结构由土坯建成,有些外窗为双层窗。

3.2 建筑遮阳与太阳能利用

阳光通过窗户直接进入室内造成室内温度过高。所以,遮阳是防热最直接而有效的办法。民居建筑常见的遮阳措施如下表。

冬季,北方室外温度低,由于热传递作用导致室内热量流失从而造成房间温度下降,所以北方地区民居尽可能充分利用太阳能源。利用措施:通过调整建筑的朝向,增加接受太阳辐射的围护结构面积;在阳面外墙上设置面积较大的外窗,阴面不设外窗或减小窗户面积;为减少对太阳辐射的遮挡尽可能地调整屋檐的出挑尺度等。

南方民居建筑的屋檐一般都挑出比较长,减少太阳辐射造成的室内温度过高。当屋檐出挑长度增加到一定尺度形成缓冲过渡空间,遮阳效果更加明显,室内热环境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明显减少。

某地域的传统外窗上设置支撑式遮阳板和平开式遮阳外扇,夏天正午撑起遮阳板,形成水平遮阳;当平开式外扇打开时起到垂直遮阳的作用。冬季夜间,为了提高房间的保温性能,降低热量散失,此时遮阳板和遮阳外扇关闭形成双层外窗。

居民在院内种植花草树木。夏季植物枝叶既可以对太阳辐射形成遮挡,又可以运用自身的蒸腾作用在院内形成了小型的微气候环境。在北方冬季,植物叶子落下只剩枝杈减少对太阳辐射的遮挡,有利于建筑接受太阳辐射。

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中,为了降低传入室内的热量,通风屋顶多为阁楼形式,通风屋顶的顶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通风间层通过自然通风形成的气流带走顶面吸收传递下来的热量,大大降低了传入室内的热量。

南方地区的院落尺度较小,建筑物高度相对较高,所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天井,由于天井尺度小,所以建筑外围护结构因为四周建筑的相互遮挡受到太阳直射作用很小,既形成了缓冲空间又减少了太阳辐射。

3.3 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

南方地区,为了改善传统民居建筑的室内环境舒适度,就要降低太阳辐射热的吸收,所以需要提高围护结构的表面换热系数。北方地区,室内温度比室外高,热量由室内向室外流失,所以通过增加外表面的太阳辐射吸热系数控制围护结构热量由内向外散失。

增大围护结构的传热热阻能有效地降低室内外的传热量,增加围护结构的蓄热性能,可以保持室内的热环境相对的稳定,降低其受室外环境波动的影响。

南方民居建筑为有利于围护结构散热,可增加坡屋顶的表面换热面积,前提是不增大太阳辐射接受面积。干热地区和寒冷地区都普遍采用厚重的具有良好蓄热能力或者导热性能差的材料作为外围护结构,室内热环境不会受到室外环境变化而产生较大的影响。

3.4 被动蒸发降温

在炎热地区,水蒸发吸收周围的热量,因此,液态水气化可以降低周围空气的温度。在南方多雨、多水的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运用被动蒸发作用调节建筑热环境。因此,在南方许多民居依水而建,或在住宅旁、院落内人工创造水体。在炎热季节,水体蒸发需要热量,所以周围空气温度降低,建筑周围的环境温度也随之降低,所以室内环境温度得到了有效的调节,温度不会过高。

4 寒冷地区农村热环境调节手段

4.1 冬季保温策略

减少外围护结构的表面积;采用的围护结构材料需保温性能良好;建筑朝向多坐北朝南,增大接受太阳辐射的面积;在朝阳面的外墙上设置大面积的外窗,背阳面不设外窗或减小窗户面积,增加窗户之间的距离;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密性。

4.2 夏季隔热策略

建筑周围多种植绿化,并且需要有高有低,达到降温的目的;运用建筑外檐出挑的方式遮阳或者加建阳光间;外围护结构的建筑材料要隔热性能良好;注意建筑朝向与主导风向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江亿.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4[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5-26.

[2]张继良.传统民居建筑热过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

[3]夏伟.被动式设计策略的适用性研究[J].建筑学报,2009(S1):9-11.

[4]石峰,王绍森.被动式建筑热环境调节策略分析[J].新建筑,2014(01).

[5]郝瑞生.中国传统古建筑对北方寒冷地区气候适应性探究[J].建筑技艺,2014(06).

作者简介:朱赛鸿(1962—),男,河北承德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太阳能建筑与低能耗建筑等。

苏珊(1990—),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方向: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太阳能建筑等。

东北地区环境 篇7

一、教学导入

教师播放庞龙演唱的《我的家在东北》的视频文件, 让学生加深对歌曲中东北地区的印象, 并使其产生对东北的联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播完后, 教师追问学生:“如果你去东北旅游, 你会带哪些特产回来?”接着展示东北三宝鹿茸、貂皮、人参的图片,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 追问:“东北到底在哪里, 是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才会产出这些宝贝?”

二、具体教学过程

首先, 明确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教师展示中国东北地区范围图, 并提出要求: (1) 找出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 标记出特殊经纬线所经过的地理事物, 如40ºN经过辽东半岛, 130ºE经过大兴安岭等。 (2) 找出东北地区相对地理位置, 即找出其主要的边界山脉:东临长白山, 西到大兴安岭, 北至小兴安岭, 呈显出“马蹄形”。 (3) 找出东北地区的行政范围, 并且能说出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及省会, 比如,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黑—哈尔滨、吉林省—吉—长春、辽宁省—辽—沈阳、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其次, 通过判读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关图表信息, 概括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一) 气候特征

因为影响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所以我们需要从这两方面分析信息, 概括其气候特征。教师要展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干湿分布图、我国气候分布图以及气温降水柱状图。首先, 通过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可以明确东北地区处于温带范围;其次, 通过分析干湿分布图, 可以概括出东北地区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最后, 结合气温降水柱状图, 根据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可概括出东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此外, 根据一月平均气温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哪个温度带, 即T⒈>15ºC为热带, -10ºC<T⒈<0ºC为温带, T⒈<-10ºC为寒带。

确定好东北地区的气候后, 便可以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的影响了。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下几方面分析。 (1) 耕作制度:东北地区熟制为一年一熟, 主要限制因素是热量。 (2) 农作物品种:主要种植喜冷凉作物, 适于种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土豆等, 南部可种植冬小麦。 (3) 农业活动安排:春播, 夏管, 秋收。 (4) 农作物生长季:4~10月。

(二) 地形特征

地形是一个地区的主要框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某地区的形状特征确定该地区。教师首先展示出东北地区的地形图, 要求学生观察地形图, 找出东北地区的地形种类, 并能够说出相应的地形区名称。其次, 教师让学生将这些地形区的相对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来, 然后描述东北地区的形状特点。最后, 教师让学生尝试分析不同的地形对不同农业类型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教师讲解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主要有平原、山地、高原、丘陵, 相应的地形区为东北平原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内蒙古高原、辽东丘陵。东北地区地形可以说是类似于“马蹄形”。农业类型发展要做到“因地制宜”:平原地形适合发展种植业, 山地—丘陵地形适合发展林果牧业, 高原地形适合发展畜牧业。因此, 东北地形的多元化为其农业类型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三) 河流特征

河流的流向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显著, 因此分析完地形特征, 可以接着分析河流特征。教师展示东北地区的水系图, 询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然后要求学生找到以下五条河流:辽河、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黑龙江, 之后再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主要从“两期两量”等方面分析。汛期:春夏两汛。结冰期:有冰期, 冰期长。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小。最后可以概括出:东北地区河流众多, 水量充足, 农业灌溉水源丰富。

(四) 土壤特征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物质。高中阶段, 学生只需要能够根据土壤表面颜色断定土壤类型, 并了解相应土壤的分布范围即可。所以, 高中学生要掌握我国主要的土壤——黑土、黄土、红土、砖红壤的分布范围。首先, 教师展示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图, 让学生找出黑土和黑钙土的分布范围。由图可见, 黑土和黑钙土主要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内蒙古高原和三江平原西部。然后,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概括出黑土的特征: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 有机质含量高。

(五) 生物特征

气候直接影响到区域的生物。首先, 植被类型:东北地区主要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 相应的植被是针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教师展示东北地区植被分布图, 让学生在图中找到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分布范围。由于寒温带分布范围小, 所以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温带那一块区域及部分山地, 其他大部分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 东北林业发展范围很明确, 该种植什么树种也明了。内蒙古高原主要有广阔优质的草原资源, 有大片的林草地, 为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次, 生物种类:东北地区拥有很多淡水河流和湖泊, 辽东半岛还邻近渤海和黄海, 拥有大面积的浅水滩涂, 所以渔业资源丰富。

东北地区环境 篇8

随着传统能源储量的不断减少和人们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 新能源的高效清洁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利用太阳能为建筑物供热供暖可以获得良好的节能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 利用太阳能作为区域供热热源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具有投资价值。

国内外学者通过不同手段对太阳能供暖进行了分析比较。卢奇[1]利用CFD技术对太阳能集热器、储热水箱、辅助热源等进行了合理选择与优化设计。穆志军等[2]分析了所设计的太阳能发电和热水系统的最大量热水和最大电收益。何梓年等[3]认为太阳能吸收式空调及供热综合系统具备夏季空调、冬季供暖、过渡季节提供生活用热水的能力。刘洪杰等[4]等指出张家口地区采用太阳能低温地板辐射供暖完全可行。朱敦智等[5]从经济上考虑, 太阳能供暖适宜替代电或油等能价比高的能源或适用于非供暖季节热水需求量大的场合;但替代天然气或其它能价比低的能源, 投资经济性较差, 投资回报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Shariah等[6]指出随着水箱容积与集热器面积配比值的增大, 太阳能保证率会快速增加, 随后变化趋于缓慢。Alireza Hobbi等[7]模拟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夏天和冬天的太阳能保证率分别为83%~97%和30%~62%。

中国的太阳能供热供暖工程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而且发展不均衡。目前, 在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北京等地已有太阳能供热的试点和示范, 而东北地区的太阳能资源利用却相对较少。以哈尔滨、长春和沈阳为例, 研究东北地区太阳能供暖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计算结果表明:太阳能与集中供暖作为热源时的综合能源价格最低, 太阳能与电加热器作为热源的综合能源价格最高, 都可有效减少CO2、SO2和悬浮颗粒物的排放, 改善空气质量, 可为该地区采用太阳能供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太阳能集热器面积计算

为保证太阳能的充分利用, 太阳能系统除在供暖期提供供暖热水外, 在非供暖期提供生活用水。选用建筑面积F为300m2, 采用间接式太阳能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以长春市 (供暖期天数为167d) 为例, 其建筑设计热负荷指标qf为52.04 W/m2, 表1表明其月最低太阳辐射量H出现在12月, 为5.94 MJ/ (d.m2) 。由于太阳能不能保证24h连续供暖, 选取平均日照时间为8h, 不足的热负荷由辅助热源提供。

MJ/m2

供暖期建筑热负荷:

每平方米集热器提供的热量:

所需集热器面积:

其中集热器的效率为52%, 最终取集热器面积为146m2, 符合建筑面积和集热器面积1.3∶1的设计要求。

3 辅助热源和热水热耗量计算

辅助热源热负荷:

QF为辅助热源热负荷, MJ/d;

QZ为建筑物供暖热负荷, MJ/d;

QT为太阳能提供热负荷, MJ/d。

太阳能集热器面积为146m2, 在供暖期内, 由太阳能所提供的日热量为:

建筑物日热负荷:

辅助热源热负荷:

非供暖期建筑物热水供应系统的日耗热量公式:

Qd为日耗热量, W;

qr为热水用水定额, L/ (cap·d) ;

c为水的比热容, c=4187J/ (kg·K) ;

ρ为热水密度, kg/m3;

tr为热水温度, 60℃;

tL为冷水温度, 东北地区地下水温度为6~10℃, 选取10℃;

m为用水人数。

该建筑物用水以5人计算, 每人用水量为100L, 代入公式 (2) 得:

在非供暖期太阳能集热器提供的最小日得热量为:

即146m2的太阳能集热器所得的太阳能的热量能够满足用户在非供暖期的生活用水的热量。

4 经济效益分析

以文献[1]中综合能源价格法对该系统进行经济性分析。该系统费用包括两个方面:1初投资:安装太阳能供热系统的各项材料费、人工费等;2运行费用:在使用期间, 用于系统运行和维护所耗费的费用。所谓综合能源价格, 指的是在系统使用年限内, 费用总和与在此期间内系统所提供能量总和的比值。并将系统各个时间段内的费用做净现值处理。

综合能源价格净现值表达式:

M为综合能源价格现值, RMB/MJ;

V为初投资;

n为系统有效使用年限, 本文取15年;

Zn为第n年的运行费用RMB;

i为银行存款年利率, 本文取3%;

Et为第t年提供能量总计, MJ。

采用太阳能和辅助热源作为共同热源, 假设除热源外的其他设备相同。并和热源为单一天然气对比。热源的组成形式有以下6种方案:太阳能与天然气、太阳能与电加热器、太阳能与集中供暖、太阳能与电锅炉、太阳能与生物质和天然气。计算长春市各热源供暖和生活用水联合方案的综合能源价格表如表2所示。类比长春市, 计算的哈尔滨市和沈阳市的各热源供暖和生活用水联合方案的综合能源价格表如表3和4所示。

对于24h供暖的建筑住宅在选用太阳能作为供暖热源时, 由于在供暖期日照时间的影响, 其并不能够满足24h连续供暖, 因此添加辅助热源系统, 并且能满足非供暖期的生活热水所需要的热量。建筑面积为300m2, 以15a为系统的使用年限来分析, 从表2、3和4显示太阳能与集中供暖作为热源时综合能源价格价最低, 其次为太阳能与生物质、太阳能与天然气、太阳能与电加热器和太阳能与电锅炉。与文献[8]中所计算的洛阳地区相比:当太阳能与天然气、太阳能与电加热器和太阳能与集中供暖分别作为热源时, 东北地区虽然在年运行费用、初投资和总投资均高于洛阳地区, 但上述3种方案的综合能源价格均低于洛阳地区的综合能源价格, 因此东北地区更加有利于发展太阳能供暖系统。

但以上几种方案的综合能源价格都稍高于天然气作为热源时的综合热价 (相差不大) , 这主要是由于天然气系统的初投资和总投资远远低于其他五种方案, 因此太阳能供暖系统具有一定的经济性。

5 环境效益分析

由于太阳能供暖系统初投资很大, 在采用太能能系统时, 综合热价并不是最低的, 但是其作为一种清洁能源, 由于大量吸收利用太阳能, 从而可取代了大量石化能源, 可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有害气体的排放, 因此, 该系统具有较高的节能减排价值和良好的环境效益。建筑面积为300 m2, 以15年为有效期计算CO2的减排量, 按下式计算:

QCO2为系统预计使用年限内二氧化碳减排量, kg;

FCO2为碳排放因子, 如表5所示;

Eff为设备热效率, 取0.65;

ΔQsave为年总节约能量, MJ/年;

n为系统寿命, 年;

W为标准煤热值, 29.308 MJ/kg;

经计算长春市、哈尔滨市和沈阳市的减排二氧化碳量汇总表如表6所示。

t

从表6可以看出太阳能系统可有效减少CO2的排放,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由于减少了化石燃料的消耗, 因此同时可减少SO2和悬浮颗粒的排放, 可有效降低PM2.5的值, 达到良好的环境效益。

6 结论

(1) 在东北地区太阳能供暖和热水联合系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当采用太阳能和辅助热源共同体作为热源时, 太阳能与集中供暖作为热源时综合能源价格价最低, 太阳能与电锅炉作为热源时综合能源价格价最高, 其次为太阳能与生物质、太阳能与天然气和太阳能与电加热器。

(2) 利用太阳能供暖和热水联合系统减少了不可再生能源消耗, 可有效的降低CO2、SO2和悬浮颗粒物的排放量, 降低PM2.5的值, 其环境效益显著。

摘要:针对当今雾霾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问题, 以哈尔滨、长春和沈阳为例, 采用综合能源价格法对太阳能供暖系统的经济性和环境性进行了评价。计算结果表明:太阳能与集中供暖作为热源时的综合能源价格最低, 太阳能与电加热器作为热源的综合能源价格最高, 都可有效减少CO2、SO2和悬浮颗粒物的排放, 改善空气质量。

关键词:太阳能,综合热价,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卢奇.太阳能低温地板辐射采暧系统的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13.

[2]穆志君, 刘晓婧, 葛志松, 等.小型家用太阳能发电和热水系统的研究[J].上海节能, 2013 (7) :32~37.

[3]何梓年, 朱宁.太阳能吸收式空调及供热系统的设计和性能[J].太阳能学报, 2001, 22 (1) :6~11.

[4]刘洪杰, 刘俊峰, 李建平, 等.太阳能供暖在张家口地区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 (9) :2161~2163.

[5]朱敦智, 芦潮, 刘君.太阳能供暖技术及系统设计[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7, 26 (2) :51~54.

[6]Shariah A M.The optimization of tank-volume-to-collector-area ratio for a thermosyphon solar water heater[J].Renewable Energy, 1996, 7 (3) :289~300.

[7]Hobbi A, Siddiqui K.Optimal design of a forced circulation solar water heating system for a residential unit in cold climate using TRNSYS[J].Solar Energy, 2009, 83 (5) :700~714.

敏感地区环境友好钻井技术 篇9

环境友好钻井系统项目的目标是通过集成工程和环境科学, 显著地减少石油开发活动对生态敏感地区的环境影响。

在项目的第一阶段, 确定两种极端环境条件的低影响技术, 即沙漠类生态环境和沿海生态环境。综合平衡能源价值和社会、环境和经济因素, 对资源开发的真实成本提出不同的观点。这一项目的目标是, 将现有技术和新的技术整合为一个钻井系统, 并能在现场证明其适合生态敏感、进入受到限制地区, 在钻井工艺或系统中采用已知但未证明的技术或新技术, 适用于中深井和深井的钻井和生产, 且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非常有限。有四个优先的领域:

1) 运输设备和方法

对于其他环境敏感区, 已研发出各种方法, 不需要修建道路, 但能够运输重型装备, 对土壤、植物或动物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损害。

2) 钻井设备和方式

这些封闭的井场采用水平、多分支钻井或延伸钻井, 不仅适用于天然气藏的各种复杂井, 也使用于生产和集输管线和废物处置。“零井场”概念采用创新性的海洋平台, 生态影响程度低。改进钻井设备效率和钻井方法,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也就是零排放的概念。把海上的经验带到了陆地。

3) 生产系统

包括了处置系统, 减少液体的污染, 如采出水。U型管概念, 生产集输系统不需要挖沟。钻井和生产生命周期的废物管理。低生态影响的占地。

4) 与勘探开发活动环境管理有关的研究、公众对环境敏感或受保护地区油气开发影响的认识、审查技术示范对进入敏感区规定的影响。

这些概念的进展程度不同。主要目标是集成现有和正在出现的技术, 形成综合的、清洁的钻井和生产系统, 没有环境影响或影响非常有限。最低目标是: (1) 界定特定地区的最好的适用的可持续钻井的技术体系; (2) 证明这种技术足以适应在经济开发油气的同时保护环境; (3) 促进以可持续的方式进入目前禁止或受限制的环境敏感区开发; (4) 将海上经验移植到敏感的陆地环境。

2 钻机技术

陆地钻井设备已经有所进步, 从需要大型起重吊车装配和拆卸的庞大、笨重钻机转向自行装配钻机, 道路运输量少且荷载低。由于降低钻井成本、增加钻井速度、减少钻机移动的时间和成本方面的需求, 在过去十年, 采用了很多创新性的钻机设计。机动性好、自动或半自动钻机重视钻井工人的安全和环境。创新设计在全世界出现, 包括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制造商。

3 陆地钻井平台

2004年, 有一项专利, 是一种架空的、模块化、机动式平台, 用于北极、浅海环境敏感地区的石油天然气钻井。平台用于环境敏感区钻井, 对地表没有明显的扰动。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延长北极、环境敏感土壤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钻井周期 (季节) 。2003年~2004年, 在阿拉斯加的第一口水合物钻井中进行了试验。

系统有铝模块, 大约12.5ft宽、50ft长。模块不必都是这一规格, 但必须很轻, 能够用飞机、陆地车辆、船、雪撬等运到钻井地点。另外, 模块能够漂浮, 在浅海沼泽地可拖曳到钻井地点。

在环境敏感区采用架空的陆地平台, 需要有柱子支撑。在南方的路易斯安纳的Tuscaloosa气田, BP目前采用柱子支撑一部大型钻机钻一口深度加密井, 减少了钻机底部的基础。对于不太复杂、钻井周期短的井, 当前这种方式不太适用 (BP这口井的钻井时间为90天~120天) 。

应从这些场地的建造获得经验, 并可能代表最好的EFD适用技术。现场设备可分成小的组件, 用卡车运到不同钻井地点, 再组装起来。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将大大降低。

陆地钻井平台不仅适用于需要将平台升起的地方 (即与土地接触最小) , 也适用于可能建立平台的地方, 这样可获得工程和环境的其他效益。

4 废物管理

对于保护环境和控制运行成本而言, 避免或减少废物产生至关重要。EFD项目的废物管理部分方向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生和处置 (按这一顺序) 。减小钻孔, 可显著减少钻屑量。

按照联邦和州的规定, 作业者一直采用各种方式管理钻井废物。在陆地钻井现场, 过去采用废物池 (备用池) 。湿的钻屑自然干化并用土覆盖。在陆地和海洋, 目前采用了许多钻井液回收和钻屑处置方式。

与海上作业相比, 陆地的较多的方案可供选择。包括土地抛撒、种植土地、脱水和就地填埋、注入地下、焚烧和其他热处理、生物修复、堆肥、再利用和再循环。生物修复采用蚯蚓制肥处理岩屑, 并将其转化为肥料, 作为土壤改良剂。

尽管钻屑和剩余的钻井液体是勘探开发的主要废物, 但也有其他废物, 包括受污染的水、材料和化学药剂包装, 也包括大气排放, 如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还有碎金属、燃料润滑油和其他油类, 以及常规的人类和工业废物。

蚯蚓制肥是有效处置钻井废物的新方法, 有可能用于环境敏感地区。如与环境友好泥浆设计相结合, 就优于钻屑的热处理。

有一个研究可在钻井现场安装的生物处理器的项目。项目的重要成果就是一种占地少、环境影响低、适用钻井作业实际情况的处理工艺, 按工程和生物学原理, 能将钻井废物转化为有用的产品。目标包括:1) 优选可移动、占地小处理工艺;2) 确认可有效处理废物;3) 确定气候、地区、钻井现场等适用条件和限制;4) 确定与工艺相关的处理效率、成本、环境因素、产品使用和环保法规。

钻屑注入地下是一种废物处置技术, 破碎后钻屑、油田其他废物与水混合成浆体, 通常采用海水 (海上) 和降水 (陆地) 。浆体用泵注入已有的专用井或在钻井的环形空间, 在构造适当时进入套管鞋处产生的裂缝。

废水的污染物有沉淀物、泥浆和钻井添加剂。对于减少可能的环境危害, 恰当管理、隔离和处置废水非常重要。降水只应是未清洁的雨水, 未受污染的降水应直接排入河流、海洋和其他水体。分析可能的降水污染的目的有:增加对钻井环境影响的认识, 符合公众钻井活动不产生污染的预期, 减少环境影响, 承担法定和环境责任, 提供更清洁的工作环境, 通过提高效率和减少成本节省长期费用。

废水应限制在井场, 处置要远离河道和湿地。废水通常采用临时池储存、循环、处理以减少体积, 或者运到其他地方适当处置。

5 低影响通道

就后勤而言, 设备、物资、人员进入和撤出钻井现场时机非常复杂。如果要求对环境没有影响或影响有限, 就更加复杂。保护西部和西南部的“隐生土壤”、内陆和海岸湿地困难很大。但是, 将现有大型运输和临时道路技术相结合, 就可实现低环境影响运输。

为将影响降到最低, 可采用无纺布和铺设高强轻质的合成材料修建“假的”或临时性的道路和钻井场地。这些材料能承受重荷载, 且使荷载分布得更均匀。再加上罗林冈运输汽车或气垫船, 环境敏感地区的土壤就不会被压紧和侵蚀。采用军用临时桥梁和道路技术, 产生的生态影响也很小。

作为项目的一部分, 正在启动一个全国性的专业学生竞赛, 要提出创新性的思维和方案, 达到无扬尘、无大气排放、无土壤碾压或无生态损坏地移动重型设备的目标。

6结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满足今天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发展的机会。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回报多于获取, 影响着私营和商业机构。在公共事务中, 环境保护非常重要。作业者必须极端重视安全和环境保护。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 特别是欧洲共同体, 在陆地其他行业的基础上, 建立了劳工保护法规新的标准。

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努力满足全球能源需求, 同时要保护环境。为了达到这样一来的目标, 必须控制排放, 从产品使用和作业控制局部影响, 保护生物多样性, 计算环境成本, 透明和开放地进行沟通和决策。

这一项目为政府、行业和学术机构提供一次合作的机会, 研究技术和政策, 来改进行业的环境管理。

摘要:为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开发环境敏感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学术机构正在进行环境友好钻井技术的研究。通过对钻机、陆地平台、运输和废物控制等技术的集成, 实现低环境影响或无生态破坏钻井。

关键词:钻井,环境,石油

参考文献

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探析 篇10

一、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发展滞后, 支付服务面窄

农村地区存在经济欠发达、人口分散、消费能力低下等情况, 属于典型的投入高、风险大、回报低、见效慢地区, 金融机构因集约化经营加快了基层网点的撤并, 特别是对农村地区经营网点进行了大量撤并和收缩, 导致金融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削弱, 各金融机构作为一个经济主体出于自身经济效益考虑, 即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 搬迁或撤销农村地区的部分网点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县、乡镇政府所在地等发达的区域集中, 使得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服务资源不足, 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支付服务空白。金融网点从农村的快速退出, 导致农村支付组织体系严重弱化, 金融机构合理竞争的格局被打破, 金融服务水平明显降低, 金融供给严重不足,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 农村跨区域经济交往日益频繁, 农村结算需求量大幅上升, 而这些机构作为农村支付组织体系的主体, 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 在基础设施建设、网点覆盖率、金融服务效率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支付需求, 其表现形式;一是金融机构单一, 乡镇区域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网点, 农村支付结算体系难以形成并融合到全国性支付结算体系之中。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受商业经营压力的影响, 将农村、乡镇、村子的营业网点撤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缺位, 无法满足农村客户多样化的结算服务需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支付工具单一, 结算渠道不畅通

大小额支付系统为跨行资金实时清算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平台, 但系统强大的功能并没有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延伸, 这使得农村地区成为了部分金融机构在支付系统投入和使用方面的“盲区”。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网点由于支付结算业务办理的电子化程度低, 使得县以下乡镇区域资金清算“通道”出现了“断头”或变得狭窄现象。有的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虽然相继加了大小额支付系统、行内综合业务系统和银行账户管理系统, 可以方便地为客户提供全国范围内资金汇划结算服务, 但农村信用社支付系统和全国影像交换系统县以下区域尚未开通, 邮政储蓄网点由于受部门利益驱动、风险管理控制等因素制约至今尚未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 只为客户办理本地、异地储蓄存款业务, 无法在乡镇机构网点之间实现跨行支付交易。另外乡镇区域金融网点支付结算主要以现金及汇兑为主, 多数农民认为使用现金才是“真金百银”使得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推广应用缓慢。目前辖区开办的票据业务仅有支票、银行承兑汇票, 结算种类较为单一。追其原因主要是:农村网点锐减, 造成农村结算渠道狭窄现象, 受传统思想农户偏好和依赖现金等传统支付工具, 认为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缺乏安全保障, 农村地区农民居住环境分散, 距离金融机构网点较远, 零星交易使用现金比非现金交易更为便捷。各金融机构对非现金结算普遍实行收费制度, 手续费标准对农户收入而言过高, 并且农户一般存取单笔业务金额较少, 更愿使用现金。由于各金融机构以营利为主要目标, 考虑到在农村地区布放ATM受理机具, 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 而且管理成本较高, 短期内经济效益不明显, 不积极参与农村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 造成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设备不足。

三、宣传力度不够, 长期存在的支付偏好使得农村居民认知度低

农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劳动, 居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对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了解不足, 现金交易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农民普遍认为现金结算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直观方便, 看得见、摸得着、用的放心, 在结算量较小的情况下, 现金结算比较方便, 而且现金结算不收取任何费用, 成本低使用便捷。企事业单位对现金使用也有较强需求, 由于现金结算能够钱货两清, 避免拖欠, 现金结算更受青睐, 而对现代化工具如ATM机、银行卡支付、手机银行、网上支付等新型支付结算工具的操作流程不熟悉, 对其使用的安全性、便捷性认识不够, 加之目前针对非现金支付工具尤其是卡的诈骗案件屡见不鲜, 媒体对于银行卡风险的不断报道使农村居民办卡、持卡人对刷卡消费都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近年来人民银行和各银行机构虽然在农村地区采取了多种措施, 加强支付结算等金融知识的宣传, 但由于农村人口相对分散, 宣传普及范围和深度有限, 不少农民尤其是外出劳务人员仍然缺乏基本的支付结算知识, 制约了非现金结算业务的开展和现代化支付工具的推广和运用其原因: (1) 是金融机构宣传方法和形式单一, 宣传集中在县城, 地域半径辐射有限, 尤其针对农村和农民重点开展的支付结算业务宣传较少, 部分金融机构把清算业务的宣传重点放在了县城的大客户和优质客户上, 导致广大农村零星小客户很少接受正规的宣传知识, 对支付系统和汇票、信用卡、银行本票、网上支付等知识知之甚少。 (2) 是农村支付结算工作人员日常以简单的收付业务为主。对整个支付系统、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使用较少。掌握不全面, 宣传解释工作难以开展, 更谈不上针对不同客户提供有效的业务服务。 (3) 是这些宣传基本上由上级部门层层部署下来, 基层金融网点仅仅满足于做好店、堂贴宣传广告、在广场散散宣传手册之类的表面文章, 加之宣传时间较短, 宣传语言过于专业, 导致农民群众认知度低, 制约了现代化支付工具的使用。

四、积极拓展支付清算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辐射范围

国家应鼓励和扶持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营业网点,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结构, 提升农村金融的服务水平。根据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 努力扩大大小额支付系统的覆盖面, 畅通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渠道, 金融监管当局应从农村发展的当务之急着手, 优先审批符合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立的待立项金融机构, 建立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人民银行应更好地发挥监管职能, 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充分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 立足“三农”坚持“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理念, 积极引导银行机构不断转变观念, 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配置资源, 创造条件在农村地区增设营业网点, 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及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农村回归, 放宽农村银行机构的准入门槛, 大力鼓励和扶持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进一步推广农村金融自助服务, 及时考虑农村地区支付服务补给, 遵循市场化原则关注农村城镇化进程, 适时调整布局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金融机构增设网点, 积极促进金融服务网络向偏远农村地区的延伸, 以解决“结算难”的问题。在网点布局上优先选择既无银行网点也未布放ATM机地偏远村屯, 因为偏远村屯的支付结算业务需求更加迫切, 只有这样自助服务才能切实发挥作用。同时在服务网点的选址上也应优先选择具备固定的营业场所、经营范围、信誉良好、热心为农户服务的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连锁超市、便利店、供销社、村邮站等, 进一步扩大农村支付清算网络的辐射范围。

五、加快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丰富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方式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从服务“三农”的角度出发, 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支付结算网络, 扶持农村银行机构申请加入支付系统, 充分利用现有的支付系统优质资源, 尽快将支付系统的服务功能延伸至乡镇网点, 拓展支付清算往来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 在经济较好的乡村有计划地安装ATM机设备和POS机具, 加快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 逐步扩大同城清算范围, 实现乡镇金融机构网点之间横向联网, 改进票据传递时间, 借助影像传输, 缩短资金汇划在途时间, 提高同城票据的传递速度。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要结合服务面广、服务对象需求各异的特点, 积极开展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服务平台以有效弥补服务机构单一的功能缺位, 结合邮政机构体制改革允许其开展结算业务, 同时充分发挥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市网点分布密集、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优势, 创新服务手段, 进一步发挥其贯通地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各金融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完善以支票、汇票、本票为主体, 以电子化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 适合多种经济活动和家庭服务需要的支付工具体系, 进一步深化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功能, 完善配套措施, 推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规范化, 推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向纵深发展, 鼓励和支持涉农企业, 采用票据清算, 提高非现金结算, 实现资源整合、利益共享、联网通用, 畅通农村支付渠道, 努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六、加大支付结算知识的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群众的认知度

各金融机构应创新宣传方式, 加强支付结算知识在农村地区的宣传普及和推广应用, 特别是由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牵头, 联合相关政府部门, 组织当地银行机构制定宣传方案, 介绍大小额支付系统业务、支票、本票业务功能特点, 促进金融机构与客户的需求对接。针对经营户长期以来现金支付货款的做法, 确定予以经营户接受使用银行卡为重点, 逐户上门现场演示和辅导, 介绍银行卡支付的安全、快捷、便利等好处, 耐心解释消除农户“看不见, 怕受骗”的担心, 教会其使用银行卡和自助器具, 通过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和普及以及开展银行卡推广工作, 新型支付方式在专业市场上已经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如:集中宣传和日常宣传相结合, 各级农村信用社组织人员深入到村屯和田间地头“面对面”地对农户开展集中宣传活动, 真正让自助服务“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同时在营业网点柜面设立咨询台或配备大堂经理, 摆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 发挥信贷人员走乡串户贴近农户的优势, 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引导和帮助农民使用各种支付结算工具, 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基层网点员工支付结算业务的培训力度, 是从业人员熟知结算业务, 熟悉各种结算工具的特点和优势, 使之正确引导客户认识和使用新型支付结算工具, 不断减少现金结算在结算中的比例, 进一步提高支付结算服务能力, 提高支付结算业务的社会认知度。

参考文献

[1] .戴根省.征信理论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上一篇:饲料检测下一篇:非货币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