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现状

2024-05-18

广播电视新闻现状(精选8篇)

篇1:广播电视新闻现状

摘要:本文就针对目前我国目前庞大的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群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对如何提高出镜记者素养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出镜记者 现状 记者素养

一、什么是出镜记者

1.出镜记者的定义

“出镜记者”一词原文为:On-cameraCorrespondentand reporter,意思是上镜的通讯员和记者,其基本内涵和要求是:通讯员和记者在镜头前通过连线向演播室内的主持人或向观众报告现场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向新闻当事人提出观众想提出的问题,并找出答案,同时对所报道新闻事实的准确性负责,出镜时的语音语调准确恰当,评论公正客观。

2.出镜记者的分类

目前,出镜记者根据所在新闻节目的类别、报道的性质,大致分三类:一类是“新闻消息出镜记者”,如:参加《2010年两会报道》的现场记者,在这类新闻消息中,出镜记者在镜头中报道的时间较短,多为现场描述和简单的提问,他们在直播连线中较多出现;第二类是“新闻专题出镜记者”,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柴静、杨春,他们贯穿整体新闻事件的调查和采访过程中,对新闻当事人进行提问,或者对新闻事件进行阶段性的、归纳,发表简单的评论;第三类就是“人物访谈类出镜记者”如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的王志、凤凰卫视《杨澜工作室》杨澜、《鲁豫有约》的鲁豫等等,他们往往以某一新闻事件为依托,在节目中对新闻人物进行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的采访。

二、我国电视出镜记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我国电视荧屏上,每天都能看到很多出镜记者,有的报道细致精彩,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也有不少滥竽充数、素质低下的,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电视出镜记者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

缺乏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目前不少出镜记者由于缺乏实际训练,虽然形象清新、口齿伶俐,但一旦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或事件突发变故,很多人会变得词不达意、神态慌乱。甚至丧失对新闻的报道力。

事实上,新闻判断能力是新闻记者的核心能力之一,它分为两个层次:事实判断力和价值判断力。前者需要记者对新闻背景和现场信息迅速融合并对事实加以判断,它直接决定着电视新闻记者在作现场出镜报道时的表现。而后者则需要在准确的事实判断基础上具备超凡洞察力。而在我国,许多记者对新闻现场的判断力十分片面,有的对事实陈述不清,有的则在导向方面出现偏差。影响传播效果。

2.缺乏对新闻现场的把握能力

∩见,作为电视新闻记者一定要有强烈的是非观作为情感表达的基础,其次,也要讲求记者的客观公正和情感控制,记者要能从新闻事件的影响中超脱出来,成为客观的媒体代言人,从而履行自己的职责。

4.提问缺乏针对性

不少出镜记者的提问没有针对性,随意性强——“你有什么看法?”“谈谈你的感想?”,新闻中大量充斥的开放式提问常常使采访流于表面,无法深入。

杨澜曾说:“我以提问为生。”记者的任务就是采访,出镜记者在采访中的角色就是一个问询者,提问几乎就是采访的实质。以套话提问的结果,得到的也可能只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套话。新闻需要的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是有价值的信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捷径,要想得到有价值的回答,只有付出艰苦的努力,提出有针对性、有挖掘力的问题。

5.只顾自己表现,忘了倾听

不少记者在现场只记得自己去说,却忘记了给被访者说话的机会,他们在现场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置身旁的被访者于不顾,采访几乎变成了记者的个人口才秀。

记者应该学会倾听,记者的倾听是一种对他人尊重的态度,也是对被采访者畅所欲言的一种期待。记者的倾听还是一种技巧,要善听、会昕,记者的“听”是“说”和“问”的前提和基础。而且,记者的倾听本身就是胸有成竹的表现,这是记者传递给观众的很重要的非语言信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曾介绍过自己的采访经验,他认为采访的核心目的是得到新闻事实,因此,记者要给对方说话的权利,也给自己探寻新闻事实的机会,“让对方发出火花,烧出光亮。这才是记者的真本事。”

三、如何提高出镜记者素养

记者出镜采访报道有它的特殊与工作方法,这就要求出镜记者不仅应具备新闻工作者基本的素质,更要培养一些特殊的能力素养:

1.要培养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记者出镜做报道,是随着新闻现场发生的变化,及时组织语言,进行现场口述,新闻事实稍纵即逝,没有时间反复推敲字句,这就要求出镜记者语言逻辑性要强,出口成章,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表达流畅,让观众一听就明白。

2.应重视出镜时的荧屏形象。

出镜记者提倡本色出镜是为了展示记者亲切、真实的一面,提高新闻报道的亲切感、现场感。但是这不等于出镜记者可以不修边幅,随心所欲、我行我素,记者出镜时应对自己的身体动作、着装仪表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

在采访时,出镜记者要避免把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动作带上屏幕,着装要庄重大方,与采访环境和谐一致,在镜头前要稳重,无论是坐、是站、是行,姿态都要端正得体,避免故作深沉或自我欣赏,否则,这些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将影响新闻的总体传播效果。

3.要有细致入微的现场观察力。

在新闻现场,记者要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观察现场细节,挖掘真正有价值的、与众不同的内容,新闻现场任何一个细节、一个动作都不能逃离记者的眼睛,只有观察得深,观察得细,才能讲得精彩,问得到位。而这种敏锐的观察力是记者日积月累的经验和内在的素质的提炼。

4.做好前期准备,提问有的放矢

访前准备是采访中的重要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是在思维上交锋,这种交锋往往在一两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内结束。而为这短短的一瞬,记者的准备确应该是是几天、几个月甚至更长。在采访过程中问什么,怎么问,这需要记者提前做好大

量案头工作,查找相关资料,向知情人了解被访对象的背景情况等等,只有这样,在设计问题和采访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5.摆正记者和被采访对象间的关系

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无论被采访对象是什么人,现场记者的行为视角不宜仰视和俯视,而应该是平视。所谓“平视”,是指人文观念上的平等,即对被采访者的充分尊重。

不同的场合和对象是有变化的:对待强势的被访者,记者应该采取适当压抑对方的方式,而对待弱势的被访者,记者应该采取鼓励的方法,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平等的对话,让被访者能知无不言,使得采访顺利进行。

四、出镜记者的趋势

1.愈加细分化、专业化

除新闻专业知识外,其他多方面知识及人脉资源的积累会变的愈加重要,这对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绝大部分的电视台都为出镜记者分线,如:政法线、线、农林线、线等等。这就对记者在改专业的知识要求大大增加,不但要有专业的新闻知识还要懂得其他各个方面的专业性知识。

2.国际化趋势加深

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来学习、生活、工作,他们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成为我们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采访的过程中,必定会因为国界不一样,生活习惯,说话方式等等的不一样而出现众多的问题,不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也许就会犯错,而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出国采访变得愈加频繁,记者迫切需要学习一门甚至几门外语以适应工作需求。

3.时代的到来及第四媒体出现的影响

网络的普及和3G时代的到来,对于出镜记者直接与观众对话及交流也能变成可能。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背景下的人们都能随心所欲的对某件事进行讨论或者和直接和记者进行提问、对话等,这些都需要记者更需要学会掌握和利用网络技能和利用各种新兴媒体,使用这些新手段挖掘和传播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为受众服务。

篇2:广播电视新闻现状

2010年10月,我参加了江苏省广电总台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培训班,直接体验了美国社会和媒体的变化,感受颇深。本文以美国媒体的发展为蓝本,思考广播新闻的发展。

一、美国广播发展现状

1.类型化明显。每次扫描美国酒店数百个电视频道后,最大的感受都是频道定位十分细致,新闻台、音乐台、谈话台、购物台、饮食台、体育台、动漫台、健康台等等林立,特色鲜明,同一类型台还有更细分的情况,如健康方面就有分年龄的不同频道。广播同样如此,宗教台、不同语种的电台、各种体育项目的频率等等可谓丰富多彩,仅音乐台就有古典、爵士、乡村、摇滚、流行甚至专门的非主流音乐广播,综合频率反而显得很特殊。

类型化传播将受众尽可能地细分,提高专业程度,提升受众的忠诚度,以尽可能集约的投入赢取所针对的市场的最大化收益。

2.在新媒体崛起的十多年间,广播的新闻/谈话台大幅上升,说明新闻广播的前景仍然被看好。纽约地区电台非常多,其中1010wins和WCBS新闻台已经成为广播新闻传播的典范,这两台都可以看做类型化新闻台,节目格式简单,运作灵活,东广新闻台就是照搬了1010wins的格式,而江苏新闻广播则是参考后重新设计了“滚动+延伸”的模式,其根本都是格式化。

对新闻广播来说,形势并不悲观。只覆盖纽约及周边地区的WCBS中波电台和报纸电视的合作很多,而且影响力巨大,60多名员工,年产值5000万美元以上。这两个新闻广播的相同之处是格式化、特点鲜明、新闻产品质量上乘,从业人员职业素养高,在广播业界的处境明显优于其他类型台。

3.交通新闻是一个永恒主题。美国的广播和交通是不分家的,虽然没有交通广播这一类型,但所有新闻广播都将天气和交通资讯作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交通新闻是新闻内容的重要一块,为了报道交通堵塞情况,有时还会出动直升机查看播报。可以说,交通新闻是美国新闻广播的永恒主题之一。

虽然未来科技发展可以让我们无限遐想,但是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驾车人必然还是广播可以“垄断”的主流人群。这应该是广播最不可取代的优势。所以,设计研发更能针对流动驾车人群的节目形式和内容,必定有助于广播的可持续发展。

二、美国新闻广播的启示

在新媒体崛起的时候,广播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新闻广播何去何从?

1.进取精神

在新媒体强势挑战面前,美国的传统媒体继续强化自身优势,做优内容,并主动顺应时代的变化,对接新媒体,与新媒体共生共赢。

美国的新闻广播集中体现了广播快速便捷低成本传播的优势,在网络时代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令我鼓舞的事实。

不断进取,更加贴合传播规律,更加迎合受众习惯变化的新闻广播会受到更多的认可。

2.创新

美国媒体处在不断的创新中,每隔一段时间去关注,总会发现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容和形式。只有积极有效的创新才能促进发展。

无论何时,新闻传播的本质始终是客观真实。新闻传播的创新必须科学、目标明确,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考虑受众接收习惯的变化,以更好地迎合、引导需求。

美国媒体已经越来越多地采用直升机进行突发事件、交通状况和重大活动的报道,这种改变传统视角、大幅提升时效的手段令人震撼。我们目前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但保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播报新闻的意识还是可以做到的。

第一,内容的创新。从理论上说,新闻内容是客观事实,无法创新。但在实践中,报道角度、报道方向的变化都是一种创新,甚至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

美国媒体新闻报道的一大特点是本地化。在美国广播界看来,本地化不仅是地方广播的制胜之道,也是广播在新时代媒体竞争当中的重要武器。对江苏广播这样的区域广播来说,这一点非常现实。

如何界定和认识本地化?美国媒体提倡的本地化并不等同于本地新闻,也不等同于以本地视角报道新闻(包括全国及国际新闻),而是指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核心要素有两个:本地居民的信息需求,本地居民的交流需求。其中,后者是我们通常所忽视的。

本地化的延伸――私人接触(Personaltouch)。本地化不仅是内容和视角的选择、核心要素的实现,也包括报道方式――准确地说,是与本地居民的接触、交流方式。比如,长期地关注某些社区问题,这既是本地化的一种形式,也是一项要求。芝加哥公共广播曾经用半年时间,关注一家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在半年内,他们对这家公立学校的各色人等进行了专访,对各种问题进行了剖析性的报道。这是典型的本地化做法。这次培训中,教授也举了某社区垃圾清理问题的持续报道案例,美国媒体的关注角度非常多,触及了制度、文化、习惯等诸多方面,将选题敲骨吸髓,进行了透彻的报道。这样的报道在国内被归为民生新闻或舆论监督类,其特色都是贴近和直接。

另外,美国传播界有着根深蒂固的讲故事的观念,所有的新闻报道要有故事性,要有主人公。这同样是本地化和私人接触的要求。主人公本来就是社区成员,容易形成认同感。在江苏新闻广播的报道实践中,也提倡新闻报道的贴近性、故事化。同样的主题,呈现的内容是否更接近受众的生活,决定了这条报道能否被有效接收。

在对受众市场的竞争中,本地化或本土化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问题是如何有效、有力地执行,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第二,形式的创新。培训期间在纽约看了一场NBA比赛,这只是一场季前赛,主要是练兵。不过NBA的魅力名不虚传,一场季前赛上座率就有八成,比赛前后两个多小时,完全是一次狂欢。其实这场比赛质量一般,但是丰富的活动一直调动着观众情绪,热度丝毫不减。

“注重内容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形式,因为同样重要”。――这是我发在微博上的一句感想。

传统的新华体、三段式、倒金字塔等新闻写作模式,当然是正确的,但未必是现在最有效的报道方式。当新媒体不断发展,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空前多的时候,新闻报道的形式就格外关键。

对广播新闻而言,创新报道形式意味着节目必须更具可听性,更能发挥声音魅力,报道必须体现现场化、情节化、细节化、画面感。

现场化、情节化、细节化可以提升报道的生动性和贴近性,在此基础上改变写作手法,在新闻报道中运用客观描写叙述等文学手段,辅以原生态的现场自然音响,将为广播新闻报道带来全新的面貌,提供广阔的联想空间,这就是我所说的画面感。这样的`报道可以使受众获得更好的收听体验。我们有过很多成功的案例,但还远不够。

另一种形式的创新,是网络化。网络时代,广播具突出的不可取代性。与新媒介时代传统报纸、电视等所面临的受众急速下滑相比,传统音频广播所拥有的受众是惊人的,且所受到的来自新媒介的冲击相对较小。即使是新广播技术的拥趸也仍然同时是传统广播的听众:有79%的播客听众、77%的在线听众以及约70%的卫星广播听众认为他们将一如既往地继续收听AM/FM(调幅/调频)广播。

网络广播日趋为受众所接受。赛立信2009年在广州、深圳等城市进行的网络广播调查数据显示,超过45%的听众知道网络广播,其中超过5%的听众经常收听网络广播,这一比例较2007年上升了30%。

美国传统媒体网络化的程度非常高,网络和传统媒体的对接不仅没有伤害传统播出平台,反而起了巨大的抬升作用。

我们也必须高度重视与网络的多种方式对接。就新闻广播而言,一是及时准确地将报道和节目内容上网;二是利用网络平台将节目平台无法容纳无法呈现的内容完整呈现,比如新闻专题类节目的详细内容可以网络为主,新闻调查类内容辅以照片、视频等在网络上播出,节目平台可以充分宣传,明确点播途径;三是将网络平台作为观点中心,以新闻为载体,传达观念,鼓励思考。节目平台和网络平台可以同步合作,对政策、措施、社会热点问题等提出不同角度的解读,供听众选择,或请听众发表观点;四是将网络作为媒体推广和信息收集的重要途径,除了宣传和举行活动外,主持人、记者都应开设博客、微博等,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扩大影响力,同时获取更多信息。

网络化对广播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采制适合网络传播的内容,更要能实现音频、图片甚至视频的同步发布。美国的一些媒体和媒体工作者已经这样做了。目前,江苏新闻广播正在与江苏广播网展开全面的合作,我们的特别报道行动,都带上网站摄像人员。无论重大突发事件采访还是社会问题调查,广播和网站的合作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第三,技术的创新。广播新闻对采编播流程的速度和效率要求非常高,这就需要技术保障不断创新,提升水平。

在纽约WCBS电台参观时,一位编辑坐在办公位上,使用他们的编辑播出系统工作。这套系统整合了文字处理、音频剪辑、串联单生成、播出工作站等功能,功能覆盖了广播新闻制作的全流程。

篇3:广播电视新闻的现状和趋势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宏观体制,发展趋势

1 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与功能

广播是一种电声结合的传播方式, 包括三个要素:声音、无线电波或导线、发射和接收装置, 声音是表现内容的符号, 而内容又是以广播节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无线电波和导线是广播节目的载体, 起运载作用;发射和接收装置是转换器, 将电信号还原成声音。

广播新闻的传播特性包括: (1) 传播的快捷性; (2) 内容的简洁性; (3) 传递通道的单一性; (4) 传播过程中的排它性; (5) 传播范围的渗透性。

电视新闻, 是对于所有电视中包含新闻性内容以及以新闻报道形式而出现的新闻节目的总称, 电视新闻是每个电视台不可或缺的主体节目和骨干节目。它是一种借助电视屏幕, 采用现代化的电子应用技术, 通过声音和图像向广大观众传播新闻讯息的一种手段。

电视新闻其内容与形式决定了它首先要具有真实性, 其次还应该具有纪录性、报道性和即兴性, 一般电视新闻还应具有定期性, 即如同小说连载一般, 将一个新闻作品按照时间顺序, 分割成具有连续性的多个片段进行定期播放, 使其更加具有“室内交流”的特点。

2 广播电视的发展

自1884年德国人尼普柯夫发明了可以将影像分解为单个象点的转盘以后, 人类就开始了对电子媒体的征途, 世界各国相继在广播电视事业上开启自己的篇章。1920年, 全球的第一家无线电广播电台诞生在美国的匹兹堡, 并命名为KDKA电台, KDKA电台的第一次广播是在1920年11月2日, 这是一次惊人的成功。它播出的沃伦·哈丁击败詹姆·考克斯当选为总统的消息。宾夕法尼亚州、俄亥俄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人们都收听到了这一广播。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人类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科学家们就不断地在研究如何改善广播音质、提高广播的服务品质。80年代开始, 由于数字科技的日新月异, 无线电广播技术进入了革命性的数字广播技术时代。

中国广播事业的开始, 是紧紧伴随着世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步伐而来的。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 是1923年由中国的《大陆报》馆与美国人奥斯帮一起合作创办的, 它是后来的上海中国无线电公司的前身, 这座广播电台于1923年1月23日进行了首次播音。可以说, 中国广播事业如同我国悠久的历史一般起伏跌宕, 历经坎坷, 几经兴衰, 几经荣辱。自新中国成立, 正式将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命名为中央广播事业局到1952年, 我国一共才建立了23721个广播收音站。而一直到1958年的5月1日, 北京电视台进行的第一次试播, 才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己第一座电视台, 而那时的北京一共才只有50台黑白电视机。中国电视台缓慢的发展状态一直到文革之后才开始有了改观。1980年10月在全国第十次广播工作会议上, 新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得到了明确;1982年5月, 中国广播电视部正式成立。应该说,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史, 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史, 它是对中国历史的最好见证。

3 广播电视新闻的体制和发展趋势

新闻事业体制是国家管理新闻事业的新闻制度、新闻事业构成形式和规范模式。

在宏观层面上指新闻单位所有制形式、国家新闻制度、新闻法规、政党新闻政策等, 它从宏观上调节新闻单位与政党、政府、社会的关系。在微观层面指新闻单位的内部结构、组织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长期单一的党报体制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3.1 报纸运作方式由一种模式向多种模式发展

3.1.1 计划型:

对于一部分专业报和一些企业报来说, 报社会采取计划经济模式, 即, 一切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都要按照上级相关部门的指示而进行, 有关行政系统的影响是报纸发行的决定性因素。而报社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财政补贴, 主导其报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新闻的本体规范。

3.1.2 计划型+市场型:

此种运行模式主要适用于各级党委机关报纸, 这种模式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 同时兼有两者特点。一般来说, 报社管理机制采取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模式, 无论是经营还是经济上都是独立自主和自负盈亏。与单一的计划型有所不同的是, 在新闻报道上, 必须要严格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 发行量上也主要来自于行政影响力, 报纸生存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报业市场规范和新闻本体规范两者共同发挥作用。

3.1.3 市场型。

市场型, 显而易见, 主是报纸以市场经济模式作为报纸的主要动行模式, 市场支撑是报纸发展的主导力量。报社的一些资金来源、报纸订户以及广告客户, 都是以市场经济为依托。市场经济导向或者报业市场规范是决定报纸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类报纸主要是都市报和晚报系列。

3.2

毋庸置疑,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使信息传播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信息网络凭借它高效、快捷的传播速度, 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 显然, 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电子分立的传播方式。诸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纤通信、信息高速公路等这些发达的信息发展技术层出不穷。而作为数学时代的产物——网络广播, 必然要成为广播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网络广播主要是借助因特网作为广播的传播媒介, 它是为广大观众提供视频和音频服务的一种网络媒体。网络广播具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双重优势。

3.2.1 网络广播给受众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信息接收方式, 受众可根据自己喜好和实际情况, 选择是网上同步收听, 或者是选择下载后异步收听。实现了“异步性”替代“同步性”。

3.2.2 网络广播使受众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由以往的“被动性”收听转化为“互动性”收听, 不但可以接受信息, 甚至还可以主动地与传播者进行沟通与聊天, 开展互动。

3.2.3 网络广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机会, 它完全打破了传统广播的局限, 使受众完全可以根据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进行自由选择。同时, 网络广播的保存与查询功能, 更加为受众提供了便捷。

篇4:儿童电视新闻专题的现状分析

儿童电视新闻专题的功能

儿童电视新闻专题片应该贴近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生活,因为这必将影响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儿童新闻专题节目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人格培养。儿童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内容要么表扬先进,要么批评落后,要么歌颂美好,要么谴责丑恶。它带给儿童的是抑恶扬善的思考,是良好情趣的陶冶和高尚品格的塑造。

知识教育。电视新闻专题片应该为儿童打开一扇知识的窗口,让小观众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去领略各种各样人物的成长过程和各种各样的知识内容,促进儿童自身的成长。

社会互动。儿童电视专题节目的观众往往是辐射状,即儿童的父母甚至祖父母都会陪着看,这样儿童专题片所表现的人物和所反映的问题往往会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儿童电视新闻专题的现状分析

电视对少儿伦理观念和认知能力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然而,当对地方电视台少儿电视节目进行调查和分析之后,一种现象令我们忧心忡忡:儿童歌舞、儿童音乐、儿童游戏、儿童戏剧、儿童知识竞赛节目以及动画片等占了儿童电视节目90%以上,有时几乎完全占据了儿童电视节目屏幕,而最能够贴近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问题的节目却在儿童电视节目中处于不重要的地位。

造成这种现象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主要是编导队伍的素质问题。因为新闻专题节目的制作需要相当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然而许多电视台把少儿节目制作部门看成“小儿科”,不太注意将素质高的编导选配到此部门,更不注意培养和深造,因此造成许多少儿节目编导只能制作一些“打打闹闹”、“蹦蹦跳跳”的节目,难以驾驭深度较广的新闻专题节目。

客观方面,首先拍摄难度大,新闻专题节目不能像其他少儿节目那样在演播室内一气呵成,连录数集,甚至几十集,它必须走出演播室,追踪拍摄儿童生活,造成拍摄内容涉及面广,而且节目内容不可预测性也多,使编导的初衷和设计与拍摄现场情况及拍摄结果有较大差距,给后期节目制作增加了难度。其次节目制作经费较少。因大多电视台对少儿节目制作费用投入较少,许多地方电视台甚至没有经费投入,仅靠被拍摄单位提供一些方便和资助,所以编导只好制作一些低成本的娱乐性节目。

在地方电视台,儿童电视专题节目制作量少和制作难度大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儿童专题节目的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儿童电视节目所不能替代的,它应该不断加强,走向繁荣,因为制作儿童专题节目既是儿童电视发展的需要,也是衡量一个电视台对儿童节目整体把握程度以及展示电视台节目制作实力和水准的重要标志。

儿童电视新闻专题制作的策略研究

儿童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由于贴近儿童生活真实地反映儿童生活,在儿童电视节目中也将会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创作好儿童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呢?

要有少儿本位意识。儿童电视新闻专题的主要受众是儿童,儿童是在学习中成长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沃建中教授认为,一方面我们的少儿电视节目太成人化,孩子不喜欢看,另一方面是我们的节目太偏向于教育,而没有把教育放到娱乐中去。我们的电视节目制作人仅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制作节目,而不太了解儿童心理特征,势必造成儿童不太喜欢看。专门针对少儿的电视专题,必须对少年儿童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等进行认真、科学的分析,同时大量听取孩子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对节目进行编排。2002年,中央电视台在《东方儿童》栏目中首次开放了儿童电视新闻板块《童童工作室》,2003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正式开播,标志着中国的少年儿童电视节目已经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一些节目中,如《新闻袋袋裤》,儿童成为节目的真正主人,儿童的创造权得到鼓励,儿童的愿望得到尊重,思维的空间被启迪激活。这是很好的儿童电视专题制作的典范。

注意加强信息性内容的知识性。有些人认为“儿童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每年“两会”,许多学生就非常关注教育改革问题。再有,我国“神舟”五号航天飞船圆满发射成功后,极大地调动起中小学生探索太空的热情,许多学生搞起了小制作,制作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神舟”六号太空飞船。有的学生还承办了“祖国,我为你骄傲”的主题班会,学生们通过演讲、表演小品,展示自己设计的航天网页,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因此,重大的事件并不是儿童电视新闻不可涉及的领域,关键在于怎样用孩子的视角来挖掘那些新鲜、生动的故事和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反映。在设置这类内容时,要注意加强信息性内容的知识性。对儿童受众来说,信息性的内容本身是知识,而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技巧同样是知识。因此,儿童电视节目中的信息性内容必须充分新鲜、及时。报道的形式则应当在动态性报道的基础上,通过背景介绍、原委分析、意义评价等,更全面更深刻地报道事实,揭示真相,让儿童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事实,思考新闻事实,从而增长见识,获得知识。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儿童应该是快乐的,成人们应该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童年的教育往往能决定人一生的道路。作为电视人应责无旁贷地致力于为孩子们营造一座清新高雅兰芷芬芳的园地来熏染孩子们的精神。中国有近四亿儿童,是世界上最为广大最为固定的电视收视群,潜心创作、精心制作的少儿节目是对孩子们美好童心的赞美和沟通,也是我们对未来最好的投资。

(作者单位:郑州电视台)

篇5:广播电视新闻现状

新闻频道全天24小时滚动递进播出,想要经常性地进行现场直播,并且保证根据周遭事态的发展随时展开新闻直播、插播以及现场实时同步报道,不能没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从频道整体利益出发的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随时以最快的反映速度及时整合丰富多彩的新闻资源。

无论是从工作效率角度考虑,还是从成本效益观念出发,新闻频道都应该强调整体的频道意识。首先要在新闻频道总监之下建立一个大编辑部,作为整个频道的大脑、神经中枢。在大编辑部的统一管理下,以整个频道为管理单元,统一策划选题,统一调度记者,进行新闻素材采集工作。这就需要一个与之配套的覆盖广泛、高效运转、功能强大的新闻采集网络,以随时随地快捷方便地获取最鲜活的新闻信息。相应的,要有一系列新闻资源内部网和数据库,并配备一整套新闻资源管理系统。记者采集回来的新闻素材由中心编辑部统一调配,让各部门(时政、财经、科教文、体育等)编辑部各取所需,制作栏目。只有在频道整体意识的带动下,实行大编辑部的组织结构,才有可能真正实现频道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要有自己明确的定位

篇6:广播电视新闻现状

答:回答这个问题,我选择从网络新闻的的特点来分析,从特点出发,分析上述

三种媒体新闻编辑的异同。

1、全时性。网络新闻的全时性表现在传播过程的全时性,信息储存的全时性,信息接收的全时性。

2、多媒体性。网络可以实现数据、文本、声音及各种图像在单一的、数字化环

境中的一体化的信息传播。

3、多级性。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往往有多种渠道,他并非总是从网站直接传播到

个人,而是可能通过不同方式的多级传播。网络信息的传播通常是大众传播渠道、群体传播渠道与人际传播渠道三者的组合。

4、连通性。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连通性,传者与受者的连通性,受众之间的连通

性,各种传播形态的连接性。

5、互动性。网络打破了过去有信息传播者单向传送信息的格局,信息传播者与

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变得切实可行。

6、海量性。网络的储存海量性的特点,是他较少受到过去传统媒体经常遭遇的容量不足的困惑,这为信息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提供了基础。在一些重大的新闻报

道活动中,网络媒体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满足受众对内容的全面性的要求。

7、传播低门槛。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相比,网络传播的门槛很低,这表现为

信息发布设置方面的低门槛和信息发布技术的低门槛。只要能拥有能上网的电

脑,会一些最基本的操作,任何人都能在网上发布信息。

首先,我将广播电视新闻与纸质媒体新闻统称为传统新闻,在此基础上,将网络

新闻编辑与传统新闻编辑做比较。具体来讲,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新闻编辑相比,它们的不同表现在:1网络新闻编辑具有全数字化的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最大特征之一

是数字化,他们为新闻的采编制作和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数字化平台,将传统的以

纸张和模拟电子技术为依托的编辑方式发展成为以计算机数字多媒体网络技术

为基础的全数字化的编辑方式。这种数字化的编辑方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石。

而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对数字化的要求比较低,甚至不需要依托数字化。

2、网络新闻编辑的非线性化,与传统新闻编辑的线性化。网络新闻的数字化新

闻编辑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非线性化。网络新闻编辑是一种在因特网平台下的以数

字式多媒体、计算机等编辑设备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非线性编辑方式。它完全突

破了传统的线性编辑原则和方法,在编排过程中,它可以根据需要将新闻素材中的任何一部分文字、图画、声音和影响等轻易地插入当前正在编辑的多媒体新闻

中,亦可根据需要轻易删除和调整各部分的组合方式和长度等。运用非线性编辑

方法,可在报到时间的进程中,在编辑部与新闻事件现场及其他相关媒体之间进

行实时沟通和编辑。而且这种新闻编辑方式不仅可对新闻信息进行无限复制和长

期保存,而且在数字技术的作用下还可保证信息传播的质量。用这种编辑方式,使修改变得轻而易举,从而达到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新闻内容的重组,有效提高了

新闻采编和传播的速度。而传统新闻编辑包括以纸为介质的报纸新闻编辑和电子

为介质的广播电视(声音和图像)新闻编辑,其文字稿编辑流程一般为:报到策

划→组稿和选稿→改稿→制作标题和写作提要→设计版面和栏目等,这种编辑方

式叫线性编辑方式,它有线性编辑时代声频和视频的编辑中的稍纵即逝、节目呈

线性固定排列的缺陷。

3、网络新闻编辑的多媒体化与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信息单以及报道手段的单

一化。网络新闻编辑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它的聚成性

和超链接功能是三种媒体相互沟通和融合成为可能。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新闻编辑

是将多媒体新闻聚集于一个与网络相连的多媒体计算机平台中的编辑,这一编辑

平台中和各种软、硬件相互配合,将传统媒体的文字、声音和影像等个性不同的新闻,数字化后融合成了一种新的超文本新闻样式,即网络新闻。在功能巨大的数字化网络空间中,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图像等再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而是相互取长补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比传

统媒体强大的多的媒体编辑形式。而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信息形式单一,报道手

段受到各种限制,不能将各种信息形式很好的结合。

4、网络新闻编辑的超链接化与传统媒体的断层。超链接和超媒体决定了网络新

闻编辑是一种跨越媒体障碍的海纳多种媒体形式的编辑方式。超文本和超链接结

构是网络新闻成为多媒体新闻及其相关资料的结合体,这就突破了传统新闻编辑的单一媒体和信息容量的限制,而将文字、声音、影像、图片等不同的特点的素

材相互链接或在同一新闻中进行层层链接,使新闻的内容得到有效地丰富和拓

展,使新闻的信息量向本体之外延伸,将传统新闻编辑的平面式结构变成了立体

网状结构的编辑,经过新闻与新闻、新闻与资料、新闻与网站等的相关链接,加

之在新闻写作中的所建立的人名、地名、国家及相关背景等的超文本链接,再加

上在某一链接对象的中在创建下一级的链接,从而构成一种网状式的新闻构架和

多维立体式的大容量的新闻。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只能单向

编辑,往往出现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断层。

5、网络新闻编辑的全球化与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地域限制。因特网是一个国际

性的交互式媒体平台,这就决定了网络新闻的采、写、编、评等事务工作具有全

球化和平等化的特点。尽管到目前为止网络编辑的工作的基本流程(如选稿、改

稿、制题、内容配置及栏目设置、版式设计等)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在编

辑环境、编辑的价值取向和编辑工具等方面却发生了巨变。传统的媒体新闻编辑

由于受地域,受众,文化等的制衡,大多只能实现在一个地域内的传播。

6、网络新闻编辑的互动性与传统新闻编辑的单向性。网络新闻传播中,受众点

击新闻形成了直接反馈、受众对新闻发表评论、受众提供新闻线索、在线交流、在线调查。而传统媒体新闻只能传播信息,受者不能及时实现与传者的互动。

7、网络新闻编辑低门槛与传统新闻编辑的高要求。

其次,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又有着相同点。

1、都讲求时效性,尽管网络新闻具有全时性,但是他和传统媒体新闻一样,都

把新闻事件的时效性放在首要地位。

2、真实性是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灵魂,无论是互联网时代的网

络新闻编辑还是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都必须把新闻编辑放在真实的基础上。

3、都需要满足手中的信息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报道方式将事实全方位展示给受众,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4、有义务使报道更加生动,更加有吸引力。无论从传者角度来讲,还是从受者

一方考虑,这一点都很重要。

二、如何面对现在网络编辑就业缺口与自身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答:在未来几年可能最赚钱的十大职业预测中,网络编辑名列其中。目前,我国拥有网络编辑从业人员300万,但仍不能满足需求,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未来10年内,网络编辑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量将超过30%。

我从多方了解到,目前,在中国从事网络编辑的人员很多,他们一般是从传统媒体中走出来的编辑、记者、网站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的,他们有的熟悉网络,有的熟悉新闻,作为一个网络新闻编辑者不仅拥有网络方面的知识,还有新闻专业素养。而我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不能转化成实际操作,与本人在电视台实习期间所暴露出来的在写作、摄影、稿件组合等方面的缺陷及实际生活中对网络表现出来的陌生等多方面的实际,就目前情况,我很难满足网络编辑这一职位所要求的能力。面对网络编辑就业缺口与自身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我认为应该从自身着手,加强自身满足网络编辑这一职业的能力。

1、加强我专业知识的学习,包括对电脑软件的运用,为以后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2、需要获取更多的实践机会,特别是编辑、记者、网络管理员这样的实践机会。

3、需要加强对网络的运用能力,只有对网络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网络运用熟悉了,才能更好的胜任网络编辑这一职位。

三、在网络编辑中如何看待“原创”?如何看待“整合也是原创”这一观点? 答:由于网络是一个传播信息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信息丰富,各式各样,但是由于网络自身的限制,他注定了只是一个发布信息,接受信息的媒介,不能成为原创的天地。在网络上,网络编辑通过对信息发布者发布的信息的编辑,然后发布到网络上供我们转载、引用。在这过程中已经加入了网络编辑的痕迹,而原作者却被隐没在信息背后,这样的逻辑看来,所以说在网络上很难看到原创。在网络编辑过程中,网络编辑应该对原始信息进行合理的编辑,做到是信息尽量不失原来的色彩。

篇7: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

文/登歌

一、电视新闻写作

(一)、电视新闻的特点:实、快、新、短,声画结合,形象直观。内容真实、报道及时、事实新鲜、篇幅短小。新闻语言的特征: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二)、电视新闻的分类:按报道形式可分为:一般消息、新闻特写、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等。其中电视消息按时长不同分为:短消息(1分半钟以内)、长消息(4分钟以内)。按报道的内容分为:事件消息、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等。按报道形式分为: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等。

(三)、电视新闻的结构:通常分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几部分。有时,还包括背景材料。

标题:标题是整条新闻的眼睛,是对新闻内涵的概括和浓缩。题好一半文,电视新闻的标题要力求简练、准确、生动,起到提示新闻主题的作用。

如:去年夏天,国内出现了一个谣言,说今年的香蕉里面长虫子。就是这个误导信息,造成海南岛香蕉卖不出去,大量成熟的香蕉烂在地里。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消息,题为《败于信息?败于信息!》,这样的标题紧扣新闻主题,让人过目不忘;前不久,央视2套《今日观察》栏目播出了一期关注G20峰会的新闻评论节目,标题叫做《20位超级歌手,难唱同一首歌》,标题不仅提示了新闻主题,而且形象生动,意味深长。

如:“泸州历上首位奥运冠军今日诞生”,强调新闻时效。“江阳小将邹凯勇夺三金”,突出新闻人物。标题不同,报道角度也不同。标题取大了有无病呻吟之嫌,让人反感。取偏了会导致文不对题,观众看完新闻之后会有种上当的感觉。标题过于平淡(如用一般会议名称做新闻标题),很难引起观众的注意。标题太夸张又有失新闻的真实与客观。比如:“泸州的士的十宗罪”,用在网络上无所谓,用在电视上就过火了。

导语:是新闻的先导,当然位于最开头。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要求有实质内容,不要空洞无物。因此,要尽量将最有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主体: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总的要求:与导语相辅相成,内容充实,材料典型,层次清楚,手法灵活,富有新意。结尾:特指能够深化新闻主题的最后一部分。根据新闻内容或报道角度的不同,消息结尾的写法多种多样。大体分为:评论式、总结式、启发式、展望式、引用式、背景式、数字式、补充式等形式。

背景:背景是指对新闻事件产生的相关条件和有关知识、政策法规等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介绍。目的是帮助观众理解新闻内容或延伸思路,深化主题,再或者是为了丰富内容,增加趣味。

背景的写作必须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滋有味。特别强调一点,新闻写作时常常要用到一些资料,它通常是背景材料的一种,运用恰当,会为新闻增色,增加报道深度。但记者一定要咀嚼材料,吃透精神,融会贯通。切忌照搬照抄,滥用材料。

(四)、电视新闻的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后来增加了一个要素:如何(HOW),用英文字头简称“5W1H”,被人们称为新闻六要素。过去强调前面的五要素,一个都不能少。现在更为灵活了。有时,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省略某些要素。比如一般性会议报道,不用写在哪里(几楼、几会议室等)开会。

(三)、把握新闻采写的特点:记住五句话。敏于捕捉:新闻工作者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要增强新闻的敏感性,才能发现并抓住身边的好新闻。获取新闻的途径很多,报纸、电视、网络、会议、简报等。要当“两广总督”,广泛接触社会,广交各界朋友,以增加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要有政治敏锐性、新闻敏感性、工作责任心,不要眼睁睁看着好新闻从你身边溜走。

例:有时手里没有摄像机,或电池用完等情况,不要忘了眼睛就是最好的摄像机,写成口播新闻也可报出来。要苦练基本功,养成善于学习、长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要善于领会领导意图,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由表及里,顺藤摸瓜,找出新闻背后的新闻,用好用尽手里的新闻线索。

勤于采访:新闻是采访得来的,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不要把眼睛仅仅盯在会议室,要走到群众中去,走进生活中去,走进实际工作中去,找出鲜活的东西来。要找准采访对象,讲究采访技巧,用眼看、用心听、用手记。采访到位,新闻就成功了一半。

例:有位新闻同行曾发过这样感慨:坐在家头、捏着烟头、皱着眉头,思考了两个钟头,稿子还没开头。这是许多记者的体会,同时说明了新闻采访的重要性。精于构思:确立新闻主题、巧选报道角度、体现匠心独运。

例:昨天我们单位有位记者跑乡镇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攻坚行动的新闻,回来我问他收获如何?他说没什么“名堂”。因为主要是要整治街面上违章支篷搭架的问题,本来想反映政府整治力大,严格执法,强力推进些项工作的,但执法队伍去的时候,多数违规建筑群众都自己拆了,大整治行动拍起来场面就没看头了。我说这有什么啊,反过来报道不行吗?这正好说明政府的宣传动员工作做得到位,群众积极响应,主动拆除违章建筑,这机样报道不是更好吗?记者采访为什么要先入为主,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呢?

疾于运笔:采访结束,迅速成篇,又快又好。一是报道时效性的需要。二是既能写出真实感受,又不至于忘掉重要的信息。

把握细节:拍摄时不要放过细节,撰稿时也要处理好细节。新闻的亮点往往需要用细节来刻画。现代新闻报道提倡: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要能抓住细节,写出人情味来。做到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扣人心弦。例:昨天,我们的新闻栏目播出了一条流动法庭在一乡镇某村开庭审理因车祸造成的经济赔偿案。这是一条好新闻,它反映了法官转变工作作风,利用流动法庭把政策法律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文稿叙述很清楚,把车祸发生后的责任认定、医疗费用多少、保险理赔金额、被告欠款情况都一一讲清了。画面拍摄也很稳定,各种景别都用到了。遗憾的是,我们在审片时,从头到尾没有看到任何反映真实情况的票据、认定书、调解书等细节内容。我想,观众可能跟我一样,也想看看这些东西吧?

(四)、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第一、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1、用事实说话,经得起推敲。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是新闻的原则。让观点从报道中自然流露,而不是“指点”出来。这里讲的真实客观是相当的,绝对的真实客观无法做到。

例:不说绝对的话,不讲过头的话。如:有人用“一尘不染”来形容地面干净,显然就言过其实了。

2、精选事实,以小见大。在纷繁的事件中精选出最有价值的事实(未必就是大事)。有时,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3、正反并举,对比衬托。这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手法。将今昔、正反不同的事实组织在一起形成对比,让人一目了然。

例:去年8月,我们的新闻栏目报道了一条新闻,说的是某实验学校把几十名灾区学生接到学校,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补习条件。文稿开头这样写道:“记者刚走进某学校,只听见空荡荡的校园里传来了朗朗的读声。” 这个对比手法的运用显然没处理好,咋一听有种灵异的感觉。后来,编辑给改成了“眼下正值暑期,正是各学校都在放暑假的时候,某实验学校的校园里却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一起去看看。”这一改,有对比了,而且通过设问的方式,还给人留下了悬念,吸引人想看下去。

4、集点成面,点面结合。这既是写作原则,也是表现技巧。选取一个“点”,把这说细、说透,具体客观。再结合到面上去深化主题。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综合性、经验性的新闻报道比较适用。

5、目击实录,再现场景。这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最常采用的手法之一,也最能体现“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好处有三,一是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是记者或被采访者的现身说法。内容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因此真实可信。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央视记者张泉灵在映秀等灾害现场所做的几个感人肺腑的报道。我觉得,象这样的报道应该写进新北广的闻教科书。二是事件在“现在进行时态”中展开,因此时效性较强。三是形象生动,现场感强,能吸引观众眼球。

6、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这主要是针对新闻中的议论而言的。值得注意的是,议论必须是从新闻事实中自然而然引发出来的,而不是硬塞进去的。

7、适时引语,借口说话。发挥电视的优势,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别人的嘴说出来。使报道更加客观,真实可性。引语必须准确,不得歪曲原话,不得断章取义。

第二、新闻要追求精练。要尽量把新闻写短,因为短才能快,而且容易让新闻信息饱满,这样才能留住观众。方法有四:

1、一事一报,笔无旁涉。文稿不蔓不枝,短小精悍;

2、提炼精华,巧取一隅。突出重点,发现亮点,体现特点;

例:近期我们做了一组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系列报道。众多企业几乎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市场变化莫测,产品销售受阻,资金周转困难。在应对措施方面,沉着冷静、树立信心、调研市场、找出对策,这些都是共性的东西。如何反映出他们的不同之处,让别的企业看了可从中到些启示呢?这恐怕就要巧取一隅才行了。在做某酒类生产销售企业的节目时,我着重讲了一个故事:一年的迷茫让老总如坐针毡,临近年关,企业工资都发不出来,通过市场调查,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确定了调整产品结构的思路,一个星期时间开发出一款新产品投放市场,春节前的二十多天时间,销售了11万箱酒,收入600多万元。凭着一个点子,让企业找到了过冬的棉袄。而对另一家石油钻采设备制造公司应对危机的报道中,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了企业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使得自身肌体强健,抗风险能力增强。立足产品特点和自身优势,在别人回港靠岸之时,他却转身向海,走出国门,今年一季度就拿到了1千多万元的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00%。这就是亮点所在。

3、选材典型,举一反三。用典型的事例让报道变得生动。例:去年春夏之交,我到一个叫水中坝的蔬菜基地采访,村民反映黄瓜卖不出去,每斤一角多钱都没人要。详细了解才知道是因年初低温灾害使全区的早菜普遍受到影响,于是菜农们大面积补种黄瓜。因成熟期推迟失去了泸州早菜的优势,加之产量斗争,从而导致全区好几个菜蔬基地都出现了黄瓜好货贱卖的情况。然而,我到另一个村采访时了解到菜农艾某却没有众多菜农的烦恼。因为他看到各地都在补种黄瓜的时候,就预料到市场可能出现黄瓜饱和的情况,从而改种青花菜,一斤就卖到几块钱。不但收入没有因灾受损,反而大大增加。后来,我以菜农不光要钻研技术,也要研究市场为新闻主题,及时写了这篇报道。

4、以小见大,视角新颖。大题小做,生动具体,一叶知秋。

例如:通过一个灾区孩子在泸学习生活来表现“江阳爸妈”活动的成功开展,进而反映江阳人援助灾区的无私大爱。

第三、新闻要有鲜活性。新鲜的东西好卖,没有谁爱看冷冰冰的面孔,也没有人喜欢呆板枯燥的报道,所以,新闻要讲故事。除了讲究事实新鲜、角度新颖而外,电视新闻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要学会用画面语言来表现,让报道显得更直观。要让观众如临其境。要把新闻事实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它的新闻价值,从而提炼出富于时代气息的新闻主题。这是电视新闻写作的内功。

(五)、会议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除了党代会、党委扩大会、人代会、政协委等高规格的会议报道,要注意会议的议题、议程等形式外,一般会议报道应淡化形式,注重内容。做到跳出会议报会议,有的甚至可以不提会议。只要把会议精神准确传达出来,能够深入进支做延伸性的报道当然更好。千万不要把会议新闻搞成新闻会议,观众不会买账的,一般观众谁会想看你在电视上开会,想看的人早就参加了会议。而我们作报道的目的是什么,是让更多不了解会议内容的人知晓。因此,我们宣传的目的又怎么能实现呢?

例:比如报道农业生产方面的会议,就可以跳出会议去写,再加上些反映农作物生长情况、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图像,就会使新闻更生动。

(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忌讳:

一忌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二忌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三忌添枝加叶,夸大事实;四忌关注表象,忽略本质;报道浮在上面,容易误导观众;五忌材料堆砌,思路混乱;六忌形式重于内容;在会议报道中最容易犯这个错误,把时间、地点、会议名称、参加人员说完就占了一半多的篇幅,真正该报道的内容却一笔带过了。要知道,会议精神及其延深的东西才是观众所关心的。七忌抄总结、抄简报,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如:报道统计数据,经济指标等。只报综合排名第几,指标多高。对如何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问题却只字未提。新闻报道不是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既要注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报道的目的不仅要让大家了解令人鼓舞的成绩,还要让观众从创造辉煌业绩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八忌声画两张皮。文字解说与画面根本不是同一回事,让人看着就别扭。

(七)、上送新闻稿应注意的问题

1、要考虑媒体的视角。对同一件事情,媒体不同,报道角度也有区别,我们在写上送稿时,应考虑到媒体的不同视角。

2007年“八一”前夕,川台有个约稿:主题是“区委书记重视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由泸州台新闻部和区广电站联合采访,并分别在各自的栏目做了报道。《泸州新闻联播》的用标题是《江阳区积极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江阳新闻》用的标题是《陈文调研我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而上送川台的新闻标题是:《爱军精武好书记,细微之处见精神》。仅从标题上看,就能看出两级媒体对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角度各有不同。

2、为方便联系,上送新闻的稿件上要注明来稿单位、通讯员姓名、联系方式、撰稿日期、磁带编号,以便于工作衔接。

3、除了自采稿件上送外,可以采取推荐选题上送,待双方沟通之后进行联合采访报道。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电视新闻摄像

(一)、摄像前的技术准备

认识摄像机:广播级摄像机和普通DV。前者更专业,技术指标更高,操作相对复杂。后者高档一些的也分手动调节和自动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傻瓜摄像机。摄像机大致由镜头、调节控制、视音频记录、取景器、液晶屏、电源等部分组成。

1、焦距:是镜头的重要性能指标。一般我们说:焦距就是透镜是中心到焦点的距离。镜头焦距的长短决定着拍摄的成像大小,视场角大小。当对同一距离远的同一个被摄目标拍摄时,镜头焦距长所成的像大,镜头焦距短(渐近广角)所成的像小。注意: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是两回事,新闻摄像主要看它的光学变焦。

资料:普通DV大多具备10-20倍以上光学变焦能力,配合数码变焦可达几百倍。理论上讲,10倍变焦就可以拍摄到70米以外的场景,已经足够了。镜头根据其焦距的长短,即拍摄时的视角,可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等。

2、光圈:用F值(指数)来表示,从F1.8(DV为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到F64等。它决定进光量的多少,关系到画面的亮度。光圈F值越小,在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就越多。当镜头焦距不变时,光圈指数F的数值越小则光圈越大。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通常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此外,许多摄像机还有增溢功能,开启后可增加亮度(6db、12db),但画质将变得粗糙。

3、快门:决定拍摄曝光的速度。摄像机的快门值从慢到快为1/50、1/60等„„直到1/2000。正常快门速度为1/50。拍摄前手动调整快门速度,然后摄像机(自动模式)根据环境计算出合适的光圈大小来。要学会用光圈和快门来控制画面与光线。

例如:在拍摄普通电脑屏幕(CRT)时,画面会不停的闪动。只需将电脑刷新频率调整为60HZ,然后将摄像机快门调整了1/60,使之同步,画面就不会闪动了。

4、照度:通常我们说的画面亮度是指物体曝光程度,而照度是指物体单位被照面积上接收到的光通量称为照度。单位为勒克司(lux,法定符号lx)。照度大小直接影响曝光程度。拍摄时要根据不同环境,配合光圈和快门来选择合适的照度。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有两种曝光方式可选。一个是自动曝光;另一个是程式自动曝光(选择预先设置的用户设置单元)。

参考:白天、夜间、室内、室外、阴天、晴天等不同环境,光的照度不同。如:一般情况下,阴天室外:50-500 IX;晴天室外:300-2000 IX;电视台演播室:2000 IX。

5、景深:指影像的前景清晰点到后景清晰点之间的距离。它的存在使镜头具有真实在现视觉感受的能力,使画面具有虚实对比的关系,从而可以突出被摄主体,制造出更加真实的空间感。

资料:影响景深的因素:

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反之亦然。焦距的长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反之亦然。距离的远近:摄像机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6、白平衡:在不同的环境光线状况下,物体的色彩会产生变化。摄像机感光器件(CCD)对白色容易产生误判,导致拍摄的画面偏色。比如白色物体在室内暧光源下它会偏黄,在蔚蓝色天空下会偏蓝。白平衡调整就是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的图像色彩和人眼看到的景物色彩相一致。

参考:不同光源的色调是用色温来描述的,单位是开尔文(K)。万里无云的蓝天,色温为10000K,阴天约为7000-9000K,晴天阳光直射下的色温为6000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500K,钨丝灯(暖光源)的色温约为2600K,日出、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K。

7、像素:指摄像机镜头传感器的有效像素数量,分动态、静态和总体像素。与DC(照相机)不同的是,DV的像素不一定越多越好。一般40多万像素就可以达到普通电视的分辨率(720×576=414720)的有效像素了。

8、存储介质:磁带、光盘、硬盘、SD卡、P2卡(数字高清)等。当下以磁带运用最为广泛。

(二)、摄像中的艺术实践

1、拍摄用光的选择:

光的照度:要合理控制光线强度。前面已经介绍,不再赘述。

光的方向:顺光、侧顺光、逆光、侧逆光、顶光、仰射光、平行光等。光的不用方向,将对画面层次、色调、色彩产生影响。对新闻摄像而言,多用顺光或侧顺光,少用侧逆光,尽量不用逆光。其它的光源,实际工作中,通常由不得记者选择。

2、拍摄角度的选择:平视、侧视、俯视、仰视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方位构成不同的人、物造型。会议新闻多用平行视角,结合部分侧视(如拍会议受场地限制时)角度来完成。拍摄角度往往是由拍摄位置决定的,因此,拍摄新闻就有个站位、抢位的问题。比如:拍摄领导慰问走访,记者应抢在前面,才能拍到正面图像。

3、拍摄景别的选择:

远景:视野开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场景;

全景:显示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能较好地反映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会议新闻的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常常用到。)

中景:人物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画面。能反映出人与物总体特征的局部;(会议新闻也常用到。)近景:显示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反映人物精神面貌、内心情感或物体较为细节的部分。如:会议新闻拍摄领导。

特写: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物体细部的画面。排除一切多余形象,突出人物表情或物体部特征。最能反映细节,强调内容的景别。如:握手(领导与群众的手,招商签约的握手)、激动的表情等。特写运用要有目的,不要滥用。

4、构图:按形态分:静态构图(如树林)、动态构图(如运动场)。按线形结构分:水平线构图(如教学楼)、垂直线构图(如高楼)、斜线构图(如街道)、曲线构图(如河流)、黄金分割式构图(如播音员出口导)、九宫格构图(右上方的交差点最为理想)、圆型构图(如广场跑道)、对称与非对称构图。

构图原则:保持摄像机的平衡、突出被拍摄主体、注意多个主体联系、排除干扰信息、画面整洁流畅。

构图要点:立意要“准”(让镜头“说话”)、画面要“精”(力戒杂乱无章)、主体要“明”(处理好主体与陪体及环境的关系,比如领导调研。)、图像要“美”(艺术表现力)。

5、镜头长度:新闻镜头以4到6秒为宜。按下记录按钮后,心中开始数数,估计时间到再按一下停止拍摄。关机前的最后一个镜头可以稍微长些。

6、拍摄的方法:固定拍摄、移动拍摄(推、拉、摇、移、甩)。移动拍摄时(主要指摇摄)要把握好起幅与落幅。长度一般以2至3秒为佳,便于后期剪辑。

(三)、新闻摄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稳定压倒一切,忌讳图像晃动。多拍固定镜头,少拍移动镜头。做到平、稳、准、匀的方法:一是拍摄时尽量摒住呼吸,控制好机器;二是尽量靠近被摄对象进行拍摄;三是选择好站位,摇移拍摄有讲究。忌讳无目的地使用推、拉、摇、移镜头。

2、尽量避免逆光镜头出现。可以通过调整拍摄角度来减少逆光发生,迫不得已时可启用摄像机的增溢功能。

3、学会运用不同景别、不同角度拍摄,丰富镜头的表现力,让新闻的图像更好看。横摇镜头最好不要超过180度,否则将给人晕厥的感觉。初学者容易犯该毛病。

4、合理选择拍摄内容,为新闻主题服务。拍摄什么图像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乱拍一通,浪费自己的磁带,也浪费别人的表情,更耽误制作的时间。尽量避开有干扰信息的内容。

如:报道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拍摄清洁工人清扫街道时,刚扫过的干净路面上还留有 “办证号码”清晰的字样。这显然不应该出现在画面中。比如,被采访者说今年庄稼长势良好,背景画面却正好相反。诸如此类的情况应当避免。

5、合理运用同期声,包括现场同期录音和现场采访,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如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运动会、突发事件现场等,只要运用得当,往往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6、会议新闻拍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A、领导图像拍摄尽量用正面镜头(除非场地限制)。按照一般的惯例,同级媒体拍同级别领导及上级领导才使用近景(大家通常说的“特写”),同级别以下领导及参会人员一般用中景或接近于近景(二到三个人出现在画面中)。

B、镜头讲究对称性。主席台一组、参会人员一组,或检查方一组,迎检方一组。拍摄顺序一般从大景别(全景)到小景别(近景)、从主席台到参会席、从主要领导到其他领导; C、抓紧在前十分钟拍摄完所需镜头(参会人员整体精神状态较好),余下的时间做笔记,补拍领导讲话或与会者发言的镜头。有时会场人不多,坐得不集中,可在会前提醒主持人调整坐位,便于拍摄。

7、摄像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检查电池是否有电、磁带是否装好。有时,为抢镜头,要提前开机。比如在下车之前就开机。

篇8:浅析广播电视新闻的现状与趋势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现状,趋势

1 广播电视新闻的性质和发展状况

广播电视新闻是利用广播播放技术,将新闻信息进行整合,通过广播将信息传播出去的一种独特的新闻播放形式。与传统的电视新闻不同,广播电视新闻没有色彩,没有画面,这就使得广播电视新闻只能通过播放的新闻信息和播放声音等来提高竞争力。在新闻媒体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特别是网络电视新闻的快速发展,使得广播电视新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许多广播电视新闻单位试图通过新模式,如网络电视广播来改善和创新电视新闻的广播播放方式,从而吸引更多听众。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形势和体制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如广播电视新闻的播出时段,播出内容等。这种模糊的体制长期影响并制约了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广播电视新闻改革是目前我国广播新闻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新闻体制改革,改变经营模式,来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产品竞争力。提高新闻播出的效果和质量,是当今广播新闻媒体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播电视新闻经过以“广播电视事业”为基本特征的初期发展阶段和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探索发展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大整合、大汇流的全新产业化发展时期,并成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

任何一个社会机构的体制都是由其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国体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属性,即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共产党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播电视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阵地,它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又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这也同时决定了宣传和引导舆论是我国广播电视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建设,广播电视新闻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关注,政府加大了对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的投资力度。我国目前拥有广播电视新闻频道数量达100多家,新闻听众达2亿多人,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听众的需求。

2 广播电视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闻界各类电视新闻竞争的日益加剧,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人才缺失,培训力度严重不足

相比于传统电视新闻人才和网络新闻人才,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人员明显不足,配置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在乡镇广电站表现得尤为突出。从2005年广电体制改革后,学历高、年纪轻、身体好的职工划归网络公司垂直管理,传统广电单位立即显露出一种畸形结构:职工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综合素质普遍偏差,不利于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竞争日益激烈,使得目前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国大部分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人员,特别是传统新闻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文化程度低已成为影响广播电视新闻未来发展的首要问题。而缺乏培训力度,使得广播电视人员的综合素质没能跟上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的步伐,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广播电视新闻的竞争力。

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广播电视新闻从传统的录音机播放形式向网络广播播放形式发展。尽管网络广播电视新闻发展已初具规模,也拥有了一定量的听众,但是由于互联网管理没有跟上,网络广播电视新闻发展速度缓慢,且易出现问题。

互联网进入中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合法地位。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才被确定为一种媒体。在高校调查中,89%的学生把互联网作为了解外部世界和知识的工具。130多个作为有新闻传播权的互联网站,其中12%的互联网站推出了网络电视新闻广播的服务,然而这些网站都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造成大量的电视新闻资源的浪费,影响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

广播电视新闻信息真实性缺失,公信度下降

由于网络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受到影响。为迎合广大听众的需求,网络新闻的传播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存在弄虚作假,歪曲事实的现象;加上管理不足,广播电视新闻信息真实性缺低,公信度也不断下降。应急状态和突发事件发生时,群众常常是在猜测、谣传,加之网络上电视新闻广播存在某些歪曲报道,容易误导受众,造成了广番电视新闻界的公共危机。

3 广播电视新闻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新闻存在的意义是通过广番形式,使信息在传递的同时产生价值,有价值的信息才有意义。因此需重视广番电视新闻的特点和内容,内容上要坚持真实性,传播上注重使用新技术,实现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过渡。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引进,广播电视新闻可以深入千家万户,社会公民获得了传播平等和共享的权利。

同时,广播电视新闻的社会作用也将得到不断的提高,其功能将更加丰富化,多样化。例如广播电视新闻由于其传播范围的广泛性的特点,可作为社会的“观察兵”,反映社会上与道德、伦理相背驰的一面,纠正社会不良现象;保护弱势群体,使我们的社会、国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其次,广播电视新闻的产业结构调整将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广播电视新闻产业不同于一般性产业,它是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的产业,其形式和功能将会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其传播范围,传播力度等将会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广播电视新闻将会成为满足广大听众新闻消费需求,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力量,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4 总结

随着新闻界各类电视新闻竞争的日益加剧,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广播电视新闻人才缺失,网络管理力度不够,公信度下降等。在今后的发展中,广播电视新闻需根据其特点和内容的需求,在内容上坚持真实性,传播上注重使用新技术,实现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过渡。

参考文献

[1]王兰柱.广电产业化进程中的节目形态演变[J].新闻广播研究,2009(02).

上一篇:北京九龙游乐园导游词下一篇:我们教室一角的特殊同学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