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经典影评

2024-05-20

鸿门宴经典影评(精选4篇)

篇1:鸿门宴经典影评

小人物亦是金子

观《鸿门宴》有感

在我上幼儿园时,爸爸就经常给我讲《鸿门宴》的故事哄我开心,叫我做人要机智勇敢,刘邦、项羽的名字在我的耳畔飘荡。上周末,在妈妈的陪伴下,我终于观看了等待已久的电影《鸿门宴》,使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那些英雄、传奇人物的故事,他们理想伟大,性格鲜明,爱憎分明。鸿门宴看似是一场“不怀好意的宴席”,却成了“一念决生死,一宴定天下”绝佳好戏,让世人在欢声笑语中讲述传颂。

看了《鸿门宴》这部电影后,使人觉得项羽自大无谋、沽名轻敌。因为他是楚国将军之后,勇力过人,在起义反秦的斗争中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当他听了曹无伤的密报之后,立即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暴露了他敇骄傲自大,不可一世的神气,他身边有一个号称亚父的谋士范增,但在紧要关头,却对他的意见不予理睬。他听了项伯的话后,不假思索,就马上许诺,随便改变既定的决策,表现了他为人敇头脑简单而又刚愎自用。对刘邦的假意殷勤,毫无察觉,反把曹无伤的告密直接告诉刘邦,反映了他既不懂策略,又麻痹轻敌。

刘邦呢,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 出身于亭长,起于民间,靠少量的兵力争夺天下,在鸿门宴中“敇虚心下问,敇多谋机诈”。在危急时刻,总和张良、樊哙商量,对他们言听计从。当知道项羽要击破其军时,他一再问张良“为之奈何”,并立即采纳张良的对策。最后离席未辞,他担心会引起严重后果,要张良樊哙拿主意,并采纳樊哙“不辞而别”的建议。刘邦多谋机诈,很讲策略。他对项伯“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以“兄事之”,极尽笼络利用之能事,对项羽极表臣服恭顺之情,因而能起到麻痹、迷惑对方的作用: 这些都表现了刘邦敇见风使舵,善于玩弄手腕敋的性格。

其实《鸿门宴》中,最为吸引我的,不是刘、项的尔虞我诈,不是项羽的英雄气短,也不是张良的神机妙算,而是一个人,一介莽夫,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樊哙。

樊哙的登场,无疑是整个故事、局势的转折点。没有樊哙在旁,刘邦处处吃亏,又无力抵抗。樊哙登场后,他先撞翻卫士吓得号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项羽大惊失色。接着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把项羽上次的生肉当场吞下,为刘氏集团取得气势上的上风。接着以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讲话,令项羽哑口无言,又在道义上占据了上风。最后还是他,讲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以军事家的气魄,言简意赅地分析了逃跑的刻不容缓,打消了刘邦心中残存的优柔寡断。可以说,樊哙在鸿门宴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没有樊哙的英明与果敢,1

也就没有刘邦在鸿门宴中的全身而退。他更让我认识到,在双方对峙的危机时刻,改变战局,带来胜利的往往是哪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

不要轻视所谓的小人物,虽然之前一直是配角,但他们就像拔萝卜到最后出现的那只小老鼠,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从天而降,左右局势。

小人物可以改变世界,小人物的历程也更加曲折离奇,更富于传奇色彩。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周星驰在他的电影中总是扮演庸庸碌碌,最后修成正果的小人物吧。其实不只是小人物,小事件往往也发挥巨大作用。细节决定成败,重视生活中每一件不起眼的事,每一个不起眼的人,你的人生必定因此而光彩夺目。

可能你现在也正是这样一个小人物,是一颗未发光的金子。但要相信自己,切勿“妄自菲薄”。在心里对自己说:我是金子,我会发光的。

篇2:鸿门宴经典影评

一看到电影的名字是《鸿门宴传奇》,我就知道自己要看的是部什么样的电影了,那就是重在“传奇”,“鸿门宴”不过是个马甲而已。看完电影,果然如此,电影就是用任务做“棋子”,以故事为棋盘,下一盘叫作“传奇”的棋局,电影表达的意思是要表达李仁港导演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而已,如果观众非要纠缠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和史实相符,那就太没意思了,也根本不在一个对话层面上。

电影要谈的那个人生哲理是“选择”,刘邦选择了与项羽对抗,张良选择了为刘邦效力并与范增下了一盘很大的棋,貌似最牛的职业经理人韩信选择了刘邦这样的“主公”,老谋深算的范增选择了一种棋局叫“两败俱输”。同样,项羽选择的是感性,刘邦选择的是理性,这里也许没有对和错,他们都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刘邦与项羽的故事传了两千多年,鸿门宴的传说也传了两千多年,刘邦与项羽的对抗,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有个大致的轮廓,对于这一点,李仁港也没做过多的笔墨,总体上说,刘邦是理性的,项羽是感性的。刘邦的理性让他笼络了不少人,包括张良、韩信,这在当时都是比较牛的“职业经理人”。刘邦收韩信的时候比较有意思,当时谈了不少,刘邦很需要韩信效力,这时候,韩信说,我是需要利益的,就是说事成之后要给我什么好处之类的。这时刘邦说,目前天下大乱,有三个人可以收拾这乱局,范增、张良,还有你韩信。这评价相当高了,韩信很受用。不过刘邦并没有光说虚的,又补上一句,该有的利益肯定给你,这整得韩信很激动,放弃项羽选择刘邦。至于之后是否真兑现,那就两说了,“兔死狗烹”嘛。相对来说,项羽的选择是感性的,特别是对虞姬的选择上。

在电影大多数时间里,理性的选择占据了上风,包括刘邦、范增、张良等理性的人都出尽风头。感性者如项羽、韩信、樊哙,得到的都是如世俗所说的失败,比如项羽失去江山。但电影重点探讨的是更高层次的内容,霸王别姬的戏分比较重,但不单单是为了浪漫,而是为了展示霸王虽然失去了天下,却真真切切地体验了与虞姬的传世爱情、与范增的情同父子、与项庄的手足情深。理性如刘邦者貌似胜利,兔死狗烹杀掉了所有人,大家对他的印象却是一个恶人。

篇3:天下事一局棋 —《鸿门宴》影评

—— 《鸿门宴》影评

天下事,一局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市井无赖刘邦终成开国之君,西楚霸王项羽与霸业失之交臂。

《鸿门宴》是由黄伟明导演,胡军、杨恭如,吴倩莲主演的古装戏。电影主要讲的是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西楚项羽自命霸王和赤旗刘邦各自攻打秦王朝,并约定先闯入关中者为“关中王”。刘邦兵力上不及项羽,但他先入咸阳,项羽大怒,加之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背叛刘邦,私下告知项羽刘邦有称王之心,但在项羽准备攻打已退兵守至霸上的刘邦时,其叔父项伯,此时已与刘邦是儿女亲家,说服项羽不动兵力,在营中设宴,招待来“认罪”的刘邦。在这次宴会上,刘邦能屈能伸,跪项羽,俯首称臣,躲避项庄舞剑,最后找借口逃出楚营,得以脱身,最终称王,这出惊险的鸿门宴也成就了刘邦的霸业。

电影整体故事情节完整饱满,塑造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形象,留给人以不同的印象。特别是项羽,他感情充实,霸气十足,刘邦的语言豪气,面部表情都演绎的很充实,而其他人如吕雉的工于心计,张良的足智多谋,范增的老谋深算,樊哙的大大咧咧忠实都演绎的非常到位。

电影塑造了项羽的心慈手软,当断不断。在整个宴会中项羽其实是有很多杀掉刘邦的机会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刘邦,以除后患,他与项羽约定以玉佩为号,举起玉石,项羽当下定决心杀刘邦。可是在宴会中,范增几次举起玉石,项羽都没有杀害刘邦,他的心慈手软,刚愎自用表现得淋漓尽致。无奈之下,范增让项庄舞剑,项庄在舞剑中几次将杀刘邦,此时出来一个项伯,此人知恩图报,有情有义,为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深夜前去刘邦军营中,让张良逃命,张良不忍抛下刘邦,便告诉刘邦项羽的将攻的措施。此时,在宴会上,他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就毅然起身,看似是与项庄共同舞剑,实则保护刘邦免受杀害。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失败也是必然。第一:他自己刚愎自用,不听从智士范增的劝告。他盲目的遵从义,一再强调“误会”刘邦,杀掉刘邦则不义。忘记自己的目标,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与她完全不符。这也就奠定了他的必败无疑。第二:项羽用人年不当。项伯虽是自己的叔叔,但与张良的情谊却战胜了一切。试想,如果项羽不用项伯,那么项伯也就不会夜去汉营“告密”,不会在项庄舞剑之时出来阻挡。第三:项羽没有树立很好的领导者的形象。他坑杀降卒20万,表现出了他的暴虐,血腥。

电影塑造了与项羽完全不同的宅心仁厚、重情重义、能屈能伸、以大局为重的刘邦的形象。面对已经上门的敌人,他丢下一座咸阳城为换取整个天下,离开时不毁城,并说:“我的城池我不毁。”给老百姓留下了宅心仁厚的形象,并得到老百姓的爱戴。这才是一个君王

所要做的,民乃国之根本,欲立国者必先安民。得到项伯的消息之后,他决定委屈自己为将来,听从张良,去洪门赴宴,见了项羽先是一跪,用张良的话:“你这一跪,恐怕要跪出了一个天下呀。”在宴会中,刘邦跳舞讨得项羽的欢心,逃跑时不惜钻厕所,这些都表现出了刘邦的能屈能伸。所以,根据种种,刘邦得天下亦是必然。第一:刘邦听从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张良,他信任张良会有神机妙算。假使他专断独行,不听从张良的劝告,那么它必将死在项羽手上。在宴会上,刘邦很多次都沉不住气,但他听从身旁的张良。只需张良的小小暗示,他便不慌不忙,从容机智应对项羽和咄咄逼人的范增。第二:刘邦具有管理者的宅心仁厚。这在很多细节便可看出,他离开咸阳城时对待那个撞了他车的老人不打不骂,反而安慰,关心。在人群中自责没有管制好部下,这在老百姓面前树立了一个仁义之师的形象,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第三:刘邦的能屈能伸是很重要的。他能够顾全大局,不顾个人的面子,不只看眼前,来日方长,他看在以后,看在未来的整个江山上,看到的事整个天下。

当然,刘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的好色在刚进咸阳城时就表现出来,整天无所事事,荒淫无度,饮酒度日,不再理会结发妻子吕雉,还有他的遇事慌张,不沉着冷静,有时表现出自己人性的懦弱,与妻子吕雉当众因要送命而吵架。但是作为刘邦,能任人唯贤,任用深谋远虑的张良,英勇善战的樊哙等这是他最大的成功。

电影中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人物——吕雉。作为刘邦的妻子,她是很有心计的。首先,他“教训”刘邦要认清形势,承认现实,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扩充自己的实力而不是抱怨。然后她坐在了那张代表权力的椅子上,不知那时的她在想什么,是如何帮助自己的丈夫坐上这个宝座还是要自己坐上去呢?在最后她给了项庄项羽给虞姬的信物,并写上虞姬的所在,让他回去复命,救了逃出的刘邦,使他避免了被追杀的命运。这个女人,用自己的智慧救下了自己的丈夫,堪称女中豪杰。刘邦成了关中王之后,好色荒淫,她表现出了一个女人的小气,嫉妒,但她忍了,说出:“我只管握住我正室的位子,他日我便是王后,我的儿子便是太子,我还有什管不了的。”这就是吕雉的无奈和有心计,她没有逞一时的痛快,管制刘邦,而是忍,直到成大事,直到成为后宫之首,她用的是脑子而不是感情,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但是在这部电影中,人物的选取,角色的扮演是有一定问题的。刘邦应该是一个老成稳重的人,但在电影中,刘邦说话声音有着女性的尖锐,缺少领导人物的老成持重和浑厚,他的有些动作在一定程度上轻佻、懦弱,这些都是与真实人物有很大差别的。而项羽则比较好,表现出了应有的英勇,特别是他的愤怒更是表现的很出色,也表现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天下事,一局棋。很显然,项羽输了这步棋。可是这又能改得了谁呢?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本来自己很有机会,杀掉刘邦,得到整个天下的。只可惜他自身的原因,错失良机,最

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从这个著名的历史故事里,我学习到做人做事的很多道理。平时做事是要待人谦和,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自负,盲目自信,轻信他人。对于别人的攻击或者侵犯,重要的不是生气,不是找借口,而是强大自己,这样才能成大事。做任何事情都要以自己的总目标为奋斗目标,以大局为重,能屈能伸,以退为进,一时的失败是为了长久的成功。学习刘邦的谦恭,项羽的英勇,吕雉的心机,张良的机智。在生活中,必须确立自己的目标,并向着目标一往直前,不能说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吧,总应该是顾全大局,丢失一时的面子是无害的。看看现在的很多人,为了面子,丢失了性命者大有人在,难道我们不该向古人学习,像刘邦学习,作为一代伟人,他能够当众为项羽跳舞,能够为了逃命以夺天下而从厕所逃亡,我们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现在的平安盛世不需要我们如此忍辱负重,我们只需做好自己的事情,把握好自己的方向,坚持下去,走好每一步。常常听到有人在抱怨:高考志愿没有填报好。高考志愿是人生中的重要的一步,不管是学校的选择还是专业的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在这上面走错的人不能胜数,自己的人生自己主宰,面对错误,我们其实有很多选择,既来之则安之,在错的选择里重新选择,做好自己,以另外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可以选择复读,给自己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这些都是未尝不可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不是找借口,而是解决问题,找到一个可行的方案,哪怕是暂时性失面子,只要心里有目标,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延伸一下,马加爵因为舍友的嘲笑和看不起就动用武力,因为一件小事杀害自己的舍友,这是多么不明智的举动呀。他完全可以不理会那些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好好学习,等到有朝一日,成材之时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看看自己的光明前途。每件事情都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上中下策,我们要做好选择,对自己有利对他人有利。

天下事,一局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但是若步步为营则可以为以后的发展和世界正义伸展产生重大的历史意义。我们看看新中国的成立,在日本入侵中国时,国民党和共产党及时合作,抵抗日本帝国的侵略。国共合作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也为后人所敬仰和佩服。正是因为有了国共合作的伟大举动,才有了今天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俄国十月革命亦是如此,在列宁和托洛茨基的领导下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篇4:鸿门宴经典影评

这根本就是项羽为了推卸责任,不顾别人死活的做法。

本来项羽想杀刘邦,这全是出于政治利益的思考。和曹无伤有多大关系呢?范增不是也一个劲的劝项羽杀刘邦吗?甚至因为项羽不杀刘邦,气得大骂竖子不得与谋!项庄舞剑不是也意在沛公吗?项羽也是在患得患失之间想杀刘邦,只是刘邦一意俯首称臣的作法。使项羽无法轻举妄动罢了!因为如此背景下杀刘邦,政治失分太多!

但项羽为了掩盖自己杀刘邦是出于自己政治利益的思考,为了向天下人推卸责任。才不顾曹无伤的死活,把自己想杀刘邦归于曹无伤的挑拨!于是曹无伤遂死!

他无心机吗?

唐高宗想废武后,被武后责问的哑口无言。就说我本无心废你,只是上官仪劝我罢了!于是上官满门流血。高宗这种做法叫天真吗?

如果这种不顾别人死活的做法叫天真。那司马昭杀成济全家,岂非就是出于对曹魏忠心无二的态度?当年成济死时,大骂司马用自己全家人的鲜血以掩盖自己不臣之心。其实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曹无伤有语,在死前肯定也是大骂项羽为了推脱自己责任而且不牺牲自己。其实呢?他项羽想杀刘邦与否,哪是曹无伤挑拨的结果?

明明是自己一肚子肮脏的想法,却偏偏极力装做清白之状。把责任全推给别人,虽然一切早已长眼睛的人都知道!但他们就假装自己清白。这根本是政治家的卑劣伎俩!这怎么算得上天真呢?

至于有人说,项羽嗜杀是不错,但他从来不杀比他弱的人。《通鉴》中说项羽屠城,但死于屠城的人,有几个是强者?《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羽入某城,因为费了很大力气攻了这座城,所以项羽要把城中15岁以上的人都活埋。幸好有个勇敢的小孩子劝项羽说,您如果屠城,以后哪座池还敢投降,他们岂非都要拼命替彭越卖命。于是一城生灵才得以解救。假如果真要屠戮15岁以上人,他们难道都是强者吗?肆意屠城者,秦末唯有项羽。

至于一夜活埋20万人的事,整个中国历史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做出来。白起比他厉害,被秦王逼死时说:我死也是老天要报应我,因为我曾活埋了30万人。李广一生未封侯,曾哀叹再三,却说自己曾活埋900个降卒,大约是老天报应自己吧!可见这两个人,还多少有点天良存在。

项羽呢?临死前,就高呼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连一丝忏悔也没有!这种冷血的人,这种杀人不眨眼的人。难道也配称英雄?

上一篇:中学生违纪条例下一篇:2018幼儿园教师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