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

2024-05-12

散文家(共6篇)

篇1:散文家

散文家谈散文(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 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学习《白鹭》抓住描写对象神似的特点来表现对对象特征的写法,学会粗线条的勾勒和写意的手法表现歌颂对象的特点。

3、学会鉴赏散文中所表现的情和理,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学习重点 学习《白鹭》抓住描写对象神似的特点来表现对对象特征的写法,学会粗线条的勾勒和写意的手法表现歌颂对象的特点。

学习难点 学习《白鹭》抓住描写对象神似的特点来表现对对象特征的写法,学会粗线条的勾勒和写意的手法表现歌颂对象的特点。教具学具 小黑板 预习

作业

一、初读文章。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隽永()②liáo廓()③绮丽()④睿()智 ⑤冷jùn()⑥恬淡()⑦ 铿锵()()⑧喙()

2、收集郭沫若的相关资料。

3、了解一种水鸟:白鹭

二、再读课文。

1、《白鹭》通过对 的赞美,讴歌了

2、作者赞美白鹭之美的思路是怎样的?

3、《白鹭》6、7、8三节在作者的笔下恰如几幅优美的画,你能概括这几幅画面吗?

三、画出你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同学的句子,并能说说理由。

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思考与调整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预习交流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被称为小杜的杜牧还有一首专写白鹭的诗:“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出示课题)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像一首诗。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白鹭》来赞美它。现在我们先阅读这篇文章,品味、感悟、欣赏,想一想他的文章中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二、预习检测

(一)初读课文

1、生字词

①隽永(juàn)②liáo廓(寥)③绮丽(qǐ)④睿(ruì)智

⑤冷jùn(竣)⑥恬淡(tián)⑦ 铿锵(kēng qiāng)⑧喙(huì)

2.简介作者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

开贞,号尚武,曾用笔名麦克昂、易坎人、石沦等。他的代表作有:1918年春第一篇小说《牧羊哀话》,1918年初夏最早的新诗《死的诱惑》,1921年第一本诗集《女神》,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历史剧《王昭君》《聂荌》《卓文君》,抗日期间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解放后又先后出版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东风集》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他极具天赋,在文学的各种体裁、翻译、史学、文字等方面均有所建树,是少有的全能型文人,又是多产作家。

3、关于白鹭:白鹭又称鹭鸶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古人对它的赞美早让其中国人心中诗情画意的一部分。白鹭天生丽质,身体修长,它们有很细长的腿及脖子,嘴也很长,脚趾也是如此,他们全身批着洁白如雪的羽毛,犹如一位高贵的白雪公主。

(二)再读课文

1、《白鹭》通过对白鹭的赞美,讴歌了那些“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

2、作者先用“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总起全文,后具体从静态美和动态美分写白鹭具体之美,最后,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作结。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3、白鹭钓鱼图;白鹭瞭望图;白鹭晚飞图

(三)课上交流

朗读你向同学推荐的你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格式:我喜欢(推荐)****这句,因为这个句子用****(修辞,表现手法等)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展示探究

(一)学习《白鹭》

1、白鹭的美美在什么地方? 板书:

静之美 色素的配合 雪白的蓑毛

铁色的长喙 青色的脚优美的身段 流线形结构 增„„减„„素„„黛„„(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白鹭之美

动之美 清水田捕鱼 独立小树顶 低飞乡村夜空(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2、请你也来评价散文《白鹭》

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可从整体也可从局部来点评作品。小组交流后,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每位同学也记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师小结:《白鹭》是郭沫若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它体现了作者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风格。作者对歌咏对象不作正面、具体的描写,只用粗笔勾勒其神韵,又巧用衬托比较的办法凸现对象的特点。作品诗意的语言不仅朗朗上口,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学习课文,了解《关于散文〖白鹭〗》的特点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明确本篇短论的写作特点。讨论交流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

(1)你认为文章从散文的多样性落笔有什么用意?

(2)在评论郭沫若的作品时为什么要列举其他作家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作用?(3)怎样看待评论时对原文的引用?

——(1)这不仅是作为评价《白鹭》的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对散文的一种整体评价。正因为散文的文体形式最自由自在,才会在不同的作家身上表现出迥异的风格。

(2)作者信手拈来一些作家为证,一方面有力支撑作者的观点,同时为概括郭老的风格作一铺垫;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读者在比较中对郭老的风格有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3)最后一段以引用莱辛的话和《白鹭》的原文,作为评价的文字,看起来是一种偷懒的方法,实际上是非常成功的一种弄“拙”成“巧”的写作技巧,看似轻而易举,实则匠心独运。理解课文中引用的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抢答以下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速度最快、质量最好。(1)找到文章中引用的名言名句。

(2)看懂引用句子的含义。

——姚鼐的话的含义:以一连串的比喻说明文章一种很高的境界,尤其说明了一种“柔婉”风格的散文的魅力。引用的目的是告诉读者要感受这篇散文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必须用心品味。

板书: 风格 柔婉清丽 秀美含蓄

关于〈〈白鹭〉〉 文字 非常精彩 极其简练

内容 独特感受 独到认识 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

总结反思

这是一篇随笔式的评论,看似信笔写来,实则不枝不蔓,紧紧国境线评论对象。议定随意、灵动、挥洒自如,从散文的“随意性和多样性”这样的大处落笔,点出了作者感受到白鹭“被人忘却的美”,教会我们一种评价方法――新闻记者的方法与视角。

(学生默读1分钟后回答问题。)

注意:评价时候教师可以从语言结构、感情等方面)〖提示〗阅读的感受是很个性化的。每个人都会从不同角度对文章作出评价。如从结构上分析,讨论开头句与结尾句的作用,或这样开头与结尾的好处;或从描写对象的手法上分析,作者采用粗线条勾划、大写意手法表现歌咏对象的特点,这种很虚空的、抽象的、概括的写法显示了文章的个性、等等,鼓励学生有创新的见解,新颖的发现和个性的表达。由于各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标准的不同,因此,不必强求一致。

检测反馈

1、对《白鹭》一文的内容和形式的理解有下列四种表述,不正确的一种是()。A.作者通过对白鹭形、神细致生动的描写和情感的倾注,赞美了白鹭这一乡居常见的物象被人忘却了的平凡朴素的美。

B.作者借对白鹭平凡朴素美的讴歌,委婉地表达了对平凡、质朴的劳苦大众赞美的真情。

C.作者开篇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是因为作者本身是诗人,所以对富有诗意的白鹭情有独钟。D.文章运用了对照、排比句、排比段等多种艺术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白鹭,表达了作者对白鹭这一平凡物象的独特发现与感受,从平凡中提炼出不平凡的意义。

2、如何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3、《当堂反馈》“课堂练习” 生独立完成(师评讲纠正统计正确率)课堂评价小结

1.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及达标情况作回顾小结;

2.对本堂课各小组活动的质量和两头典型事例作激励性评价,也可在班刊上公示,以形成你追我赶的学风。

课后作业 九年级上册《补充习题》P60-61页/《散文家谈散文》/“随文练习”第1~4题;本课《当堂反馈》/练习拓展

教后反思

小说家谈小说(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

1、阅读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2、阅读《百合花》,简述故事的情节。

3、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学习重点

1、作者对小说的评析。

2、了解小说的鉴赏常识。

学习难点

1、把握小说的基本特点。

2、理解茅盾先生对小说的评论观点。

3、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教具学具 小黑板 预习作业

一、初读文章。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颤()动 ②点缀()③忸怩()()④踌躇()()⑤执拗()⑥bào()歉 ⑦宽shù)

⑧尴尬()()⑨qián()诚 ⑩安xiáng()(11)讷讷()(12)羞sâ()

2、收集茅盾和茹志娟的相关资料。

二、再读课文。

1、概括《百合花》的故事情节。

2、在文中用横线找出《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并写出作用。

3、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出作用。

4、为《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划分层次。

教学设计: 预习交流

一、由“如何阅读小说”导入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二、预习检测

(一)初读课文

1、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颤(chàn)动②点缀(zhuì)

③忸怩(niú)(ni)④踌躇(chóu)(chú)⑤执拗(zhíniù)⑥bào(bao)歉 ⑦宽shù(恕)⑧尴尬(gān)(gà)⑨qián(虔)诚 ⑩安xiáng(详)

(11)讷讷(nâ nâ)(12)羞sâ(涩)2.简介作者茅盾和茹志娟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曾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中共筹建。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对我国新文化运动产生深远影响。,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追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篇小说《虹》发表于1930,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当代著名女作家。1925 年9月生于上海。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等等。

(二)再读课文

1、概括《百合花》的故事情节。

一位腼腆而天真的小通讯员为掩护担架队员牺牲了,而一位羞涩纯洁的农村新媳妇,一针针地缝着死者衣肩上的破洞,含泪将自己新婚用的百合花被盖在死者身上。

2、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例如: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特别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是我看到的;第三次“我”看见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漏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

再如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的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抚物思人,几小时前,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

又如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3、把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这些景物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也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4、为《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划分层次。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段(1):作者认为《百合花》在同题材作品中风格独特。

第二段(2—5)写小说中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结合得很好,及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细节的好处。

第三段(6)给予《百合花》以高度的评价。

展示探究

一、细读课文,读后请说说你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明确:

1、小通讯员的形象

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的展示,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在评这篇小说时谈到,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谈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的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2、新媳妇的形象

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

2、茅盾先生认为《百合花》用什么样的风格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深刻主题?艺术风格是什么?(主题是反映解放军的崇高精神和人民对解放军的真诚)(风格是清新俊逸)

3、你觉得如何写好小说评价?(1)有高度集中的论题,紧扣小说三要素。(2)有新颖独到的观点。(3)有力的分析论证。

4、认真阅读茅盾先生的评论,试着运用他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思考,来分析这篇文章,写一段欣赏的话。

检测反馈

(1)《百合花》中,“(小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的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节描写? A、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下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

B、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

C、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的,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D、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3)《当堂反馈》“课堂练习”

课堂评价小结

1.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及达标情况作回顾小结;

2.对本堂课各小组活动的质量和两头典型事例作激励性评价,也可在班刊上公示,以形成你追我赶的学风。

课后作业 本课《当堂反馈》/练习拓展

教后反思

篇2:散文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3、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的意思。

2、理解把握主题。

3、梳理写作线索。

一、课文导入:

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描写了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们也一定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在诗人的笔下尽展优美的姿态。确实,白鹭是很美的,美得象一首诗。因此郭沫若写了一篇散文来赞美它。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屈原》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三、课文朗读

1、学习生字

隽永juàn 绮丽qǐ

睿智ruì

蓑毛suō

喙huì

铿锵kēng qiāng 鸿鹄hóng hú

寥廓liáo kuò

黛色dài

嵌入qiàn

嗜好shì

淳厚chún

恬淡tián 清澄chéng

2、配乐朗读(古筝:高山流水)

四、赏析课文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从总体上赞美白鹭。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静态美 色素美:雪白的蓑毛 铁色的长喙 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身段美:身段的大小 流线型结构 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

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白鹭:适宜,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常见

白鹤:太大,生硬

朱鹭、苍鹭:大了一些,太不寻常

5、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

本文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

6、白鹭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文章展现了白鹭哪些动态美?结合课文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图画之美:白鹭钓鱼图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悠然之美:白鹭了望图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清澄之美:白鹭低飞图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含蓄之美:白鹭无声图美在无声,美在自然,美在含蓄,美在骨子里。

7、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实在是:由衷的赞叹。

韵在骨子里:强调含蓄之美

散文诗:内涵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8、课文小结:

○1郭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白鹭》更是其中的精品。这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2晓雪的评论文章从哪些方面谈《白鹭》?学习小组讨论

散文的多样性和随意性;写作特点;引用文字说明阅读时要注重阅读感受。

9、作业:

10、搜集描写白鹭的诗词。

篇3:散文与散文教学

众所周知,散文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最活泼,无拘无束的体裁。轻巧灵活,战斗性强,便于及时反映迅速变化的事物,富有现实性。

散文有时似银光闪闪的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脏;有时像抒情诗,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有时如娓娓动听的故事,叙述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有时若水墨画,描绘山水草木、花鸟虫鱼。

散文的题材无限广阔,不应画地为牢,这可以写那不可以写,应以作者的个性、爱好、素质、经历、情感思想而定。现在正处在新世纪大变革中,应加强作品的时代感,用散文轻便灵活的形式,倡改革之风,赞创业之人,抒时代之情,绘神洲之美。把人民最关心的事情和心愿反映出来,体现时代的风貌,开阔视野,扩大自己的心胸怀,与时俱进,和人民群众共呼吸。

散文要有思想的光辉。散文家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刻画生活的美文家,也是思想家。凡是读者赞叹击节,印象深刻的散文,大都含蓄着鲜明的立意,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思想越是崇高,作品的艺术光辉就越强烈,越有艺术生命力。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就是一篇好散文。作家在这个散文当中极力描写了父亲的背影,反映了伟大的父爱,所以它的魅力性,感动性对读者影响就高。

我们正处在新世纪的大变革、大建设、大发展的崭新时代,多彩的现实生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新的任务,新的问题,新的思想,新的感情,新的道德观念,新的审美观念……要求散文工作者去体验、去观察、思索、反映,写出带有时代特色的,为人民喜爱的佳作。

一篇优秀的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所谓联想,就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本质特征,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会不断提高和深化。

作者的知识积累,储藏愈厚实,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联想,在心里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还有助于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特别是散文创作及其他的样式,联想有着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

散文的联想,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散文的画面,力求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读之能临景生情。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回旋的余地愈大,则诗意的芬芳愈浓。联想,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是此时此地的观察,与彼时彼地的观察融会贯通,否则,便没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升华,诗意的结晶。如果说,精细的观察,为作者采集了丰富的矿石,那活跃的联想,则是对这些矿石的冶炼和加工。

联想不是凭着个人的闪念所得,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要让联想的翅膀飞起来,没有渊博的学识,没有个人的创造性和激情,没有广大的爱好空间,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大空间,是高飞不起来的。只能像蓬间雀那样在草间徘徊,而不能像大鹏那样展翅万里,自由傲游天地。

以上谈了散文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下面来谈谈对散文教学的一点拙见。

语文教师进行散文教学前一定要全面认真备课,做好各方面的教学手段,掌握散文的主要特点,深刻理解散文的各种表现方法和手段以及作家的主要思想情感和意义。例如,冰心的《小桔灯》,这是作者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生动感人。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以得到审美的熏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参与的程度是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本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如果学生不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即使教师讲的再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深刻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的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的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重点朗读品味鉴赏,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

当然,“读”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给你怎样的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你是如何感受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尤其是在研读赏析环节中,教师不要过多限制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段落、语句来进行品味,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相互答辩释疑,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赏读文章,学会观察描绘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

摘要:散文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自由, 最活泼, 无拘无束的体裁, 题材无限广阔。优秀的散文, 几乎难以离开联想。联想, 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 是观察的深化。散文教学前一定要全面认真备课, 做好各方面的教学手段, 掌握散文的主要特点, 深刻理解散文的各种表现方法和手段以及作家的主要思想情感和意义。

篇4:散文与散文家

散文形式多样,犹如人的姿态,韵味丰赡,恰似霍华德·约翰逊销售的冰淇淋。散文家清晨起来,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从他那眼花缭乱的衣服中挑选出他所要的外衣:他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心境和所需的主题,自由地选择,且不论是他是哲学家、骂人者、诙谐士、讲述人,还是知音好友、学术权威、吹毛求疵、热心人士。我热爱散文,始终不渝,自孩提时代就跃跃欲试,试着将我幼年的思想与稚嫩的经历形诸笔墨,强加他人。我写的散文最早变成铅字,是在《圣尼古拉杂志》上。按当时的想法,我还是倾向于取散文这种形式(或者说是无形式),不过我也清楚,在20世纪的美国文坛上,散文几乎是毫无地位可言的。散文家必须满足于自己封赠在头上的二等公民的桂冠,这是小说家、诗人或剧作家所不曾享有的。一个瞄准诺贝尔奖或是其他荣誉的作家,最好写小说、诗歌或戏剧,而让散文家去神游四方,满足他那自由瀟洒的生活,享受那散漫不羁的种种快慰。

不过散文家也并非无所不为,像坑蒙拐骗之类就为他所不齿。因为那样一来,他很快就会被识破。德斯蒙德·麦卡锡在渡藤公司1928年出版的《蒙田文集》序言里称蒙田“天性坦诚”,这是散文家最基本的素质。散文家即或越轨,也有限度;散文形式虽然松散,却有法则,亦有自己的课题。这些法则和课题会立刻变得明朗,成为一种制约因素,以约束那些仅仅因为自己思绪泛滥,或因心血来潮,甚或胡思乱想而提起涂鸦者。

我想有些人认为散文是利己主义者的最后归宿,是一种违背他们趣味的扭捏作态、自私自利的形式。他们觉得,一个作家不要自以为是,总以为他那些微不足道的阅历或是烦琐细碎的见闻让读者感兴趣。他们的批评也不无道理。我深知,我生性就自我陶醉,自私自利。将我自己刻画成这样,表明我对自我的过分关注,而不太在意他人。我穿过无数件衬衫,也并非所有的都合身。不过在我心灰意懒,怅然若失之际,我便轻轻打开衣橱的门,在那精彩纷呈的里面,就藏着米歇尔·德·蒙田的披风,还微微地散发出樟脑的气息呢。

The Essay and the Essayist

The essayist is a self-liberated man, sustained by the childish belief that everything he thinks about,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him, is of general interest. He is a fellow who thoroughly enjoys his work, just as people who take bird walks enjoy theirs. Each new excursion of the essayist, each new“attempt”differs from the last and takes him into new country. This delights him. Only a person who is congenitally self-centered has the effrontery and the stamina to write essays.

There are as many kinds of essays as there are human attitudes or poses, as many essay flavors as there are Howard Johnson ice creams. The essayist arises in the morning and, if he has work to do, selects his garb from an unusually extensive wardrobe: he can pull on any sort of shirt, be any sort of person, according to his mood or his subject matter-philosopher, scold, jester, raconteur, confident, pundit, devil's advocate, enthusiast. I like the essay, have always liked it, and even as a child at work, attempting to inflict my young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on others by putting them on paper. I early broke into print in the pages of St. Nicholas. I tend still to fall back on the essay form(or lack of form)when an idea strikes me, but I am not fooled about the place of the essay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letters-it stands a short distance down the line. The essayist, unlike the novelist, the poet, and the playwright, must be content in his self-imposed role of second-class citizen. A writer who has his sights trained on the Nobel Prize or other earthly triumphs had best write a novel, a poem, or a play, and leave the essayist to ramble about, content with living a free life and enjoying the satisfactions of somewhat undisciplined existence.

This is one thing the essayist do, though-he cannot indulge himself in deceit or in concealment, for he will be found out in no time. Desmond MacCarthy, in his introductory remarks to the 1928 E.P.Dutton & company edition of Montaigne, observes that Moutaign“had the gift of natural candor”. It is the basic ingredient. And even the essayist's escape from discipline is only a partial escape: the essay, although a relaxed form, imposes its own disciplines, raises its own problems, and these disciplines and problems soon become apparent and act as a deterrent to anyone wielding a pen merely because he entertain random thoughts or is in a happy or wandering mood.

篇5:散文家谈散文教案

1.品味欣赏精短散文;

2.初步感受散文短评的写法; 3、3、欣赏积累散文优美的语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其实由两篇短文构成,一篇是郭沫若的散文《白鹭》,一篇是文艺评论家晓雪的短评《关于散文<白鹭>》,如此布局,编者的意图有二,一是让学生阅读欣赏郭老的散文,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二是阅读晓雪的短评,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体悟散文短评的基本写法。

郭沫若用极其简练的文字,描绘了白鹭“被人忘却的美”,这个美是精巧和谐的,“一切都很适宜”;这个美是清澄淳朴的,“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这个美是淡雅秀丽的,一块清水田、一只两只站着钓鱼的白鹭,便构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这个美是悠然脱俗的,白鹭孤独而悠然地站立在有小树的绝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所有这些美的核心是什么呢?作者在结尾的时候说,“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散文诗是没有固定格式的,是最自由自在的文体,这样看来,作者欣赏的,是白鹭展现的自由之美!

晓雪的短评,从喜欢散文说起,介绍了散文的各种风格,说到了郭沫若的散文风格,然后简要评论了这篇500字的美文,语言优美凝练。晓雪的短评将重心落在“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绝妙地描绘出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这个点上,无疑是一语中的,作者还摘引了郭沫若《白鹭》中一些句子作为佐证,也增强了评论的说服力。至于引用古人对于美文的描述,以及莱辛对于如何读美文的论述,其用意就不在于“评”了,而是“引诱”我们去读,引导我们去“品味,反复地品味”。最后的结论说《白鹭》一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却偏偏不将其无穷的“意”说出来,作者恐怕也是想让我们自己去读,去悟。

所以这样安排教学重难点:用文本细读的理念,品味欣赏《白鹭》;感受散文短评的基本框架,并补充细化;感受、学习散文短评的基本写法。教学设想:

学《白鹭》、写《白鹭》、谈共鸣。学生学习《白鹭》,写出自己的鉴赏小品文,然后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晓雪的进行对照,谈比较之获。尊重学生对文章的原始体验,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授以思路方法,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主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教学步骤:

一、诵读《白鹭》,理清文章结构,说说白鹭之美。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说出文章“总-分-总”的结构,说出作者眼中白鹭的特点-“诗”。

作者笔下的白鹭之美,美在精巧和谐,美在清澄淳朴,美在淡雅秀丽,美在悠然脱俗,美在诗意自由„„

二、品读《白鹭》,说说语言之美和“诗”的内涵。

1、明确:本文的语言之美,美在凝练简约,美在动静结合,美在虚实相映,美在定点特写,美在修辞,美在句式„„

2、带着“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的问题,学生再读课文,并圈画点评。

学生随机回答教师点评小结:白鹭的外貌淡雅而精致仿佛是一首小巧别致的诗;白鹭与清水之微波余辉,田地之拙朴阔然而构成的田野水墨画是一首古朴灵动的诗;白鹭在寂寥迷蒙的清晨独立枝头,悠然眺望是一首意蕴清绝的诗;白鹭低飞于黄昏的空际,又是一首浪漫而多情的诗。

3、细读课文,选择课文最钟爱的一点,简略地写写晓雪说《白鹭》这篇文章是“诗”的原因。

教师示范:

文章的意境很有诗意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时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这段文字描写出了一幅宏阔而又纯净的画面,暮至而息的白鹭成了空中的精灵,成了宙宇间一道绝美的舞蹈者,非常形象真切地演绎着“清澄”者个词语的内涵。

学生自由阅读、讨论、书写、交流。生1:

文章的结构是一首诗

开头和结尾巧妙呼应,凸现主体,强调白鹭特点。中间选择几幅别有特色的画面围绕“诗”来呈现。这样的结构小巧别致,玲珑剔透。

生2:

文中的比喻是一首诗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体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本体是水田与白鹭,喻体是琉璃画,是一幅有水有田有白鹭的画,让人顿时就联想到那清雅素净的中国水墨,这纯净的境界不正是诗的内核吗? 生3:

文中的拟人是一首诗

“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而它却很悠然„„” 孤独地站立、沉静地思考不正是诗人所特有的本质?“悠然”不又显得白鹭是如此潇洒而淡定?

生4:

文中的对比是一首诗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分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用白鹤与朱鹭、苍鹭比出白鹭的小巧与别致的美,用铿锵的歌比出白鹭的婉约柔和。这率性地对比正表明了作者对白鹭的由衷地赞赏。

生5 „„

三、选段朗读课文,说说意蕴之美,表现文章的诗情画意

指名读、学生点评、教师指导,生演读。

明确:本文的意蕴之美,美在字里行间渗透浓郁之情;美在对常见之物的美具有独到发现;美在借物抒情,表达自己对诗意自由的向往„„

四、读《关于散文<白鹭>》,说说作者谈《白鹭》的哪些语句与你产生了共鸣。

教师示范:

“我喜欢散文,就在于它的随意性和多样性,就在于它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

我揣摸作者说的就是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聚”,《白鹭》不正是这样的吗?中间的那几幅画看似随心所欲,其实每幅都充满诗意;两次对比,看似任性而为,其实每次对比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对白鹭的欣赏与喜爱。

学生在书上圈画、点评、交流。生1:

“郭沫若的散文„„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就是后一类散文的典型例子。”

《白鹭》中白鹭的形象确实清丽而秀美,语言柔婉而含蓄,就像一位待嫁的新娘欲说还羞。

生2:

“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绝妙地描绘出白鹭„„”

文中“那„„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的句式,整齐而又精练地描摹出白鹭的美丽外貌也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欣赏角度和欣赏感受。

生3: 莱辛说:“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 晓雪引用的这句话正适合《白鹭》,《白鹭》的语言、《白鹭》所勾勒的白鹭的形象、《白鹭》所营造的意境、《白鹭》所表现的白鹭的灵气都让人越读越有余味。生4:

“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晓雪引用的古人语段,提炼出《白鹭》一文中白鹭的清新淡雅、脱俗不凡的气质,也点出了郭沫若此类散文的特点——秀美含蓄、婉约清丽,同时又意境深远、令人回味不已。

生5 补充美点赏析。明确:1.第4节,在“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这些句子之后,分别补充它们各自表现了白鹭怎样的美。2.第7节,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前,补充作者简练语言背后的“意”,即作者含蓄的内心追求。

五、课堂小结。

明确:散文短评,首先要精读选文,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表达感受的时候,可以从三个层面着手:作品整体风格、作品核心内容、作者表达意图;表达的模式,就是自己的短评加原文适度引用。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白鹭》 关于《白鹭》

白鹭之美 风格:秀美含蓄

语言之美 内容:白鹭之美

篇6:走近散文家刘成章散文

在新浪博客不期而遇散文家刘成章老师,立马引起我的关注。与刘成章老师相识(当然是以文神交)是在多年以前我翻阅初中教材七年级课本时读到先生的《安塞腰鼓》时的事情。刘老前辈一篇洋洋洒洒的《安塞腰鼓》如旋舞的诗歌一样,充满了激情和豪情。至今想起来都能让人感到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由于喜欢这一篇散文,我也特别关注了作者简介,从简介里知道了刘老前辈是陕西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由于我在陕西师范大学还进修过语文课程研究生班,因此还算半个校友。古语云:“文如其人。”读着刘老前辈诗情洋溢的篇章,于是在我脑海里也浮现出了一个对于生活充满热情的年轻诗人的形象。当然看了简介,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简历,也明白了昔日才情迸发的青年才俊也已经是花甲老人了。也许由于刘老前辈这一篇文章实在叫绝,有“浑然天成”之意。因此,很多初中语文教材版本都有它的影子;而且,除此之外,还有各类试卷把它编为了阅读试题。这些做法足以见得这篇文章的份量,以及他的审美价值。前不久,我还在将要出版的《美丽陕西》一书拟定的篇目里看到了这一篇文章还被编发在了写陕北安塞县的代表文章里。这又足以见得刘老前辈这一篇文章的艺术魅力。

而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里我还读过中学语文教学专家余映潮先生对于《安塞腰鼓》教学艺术的深刻构想。印象深刻的是余映潮先生的解读重点着眼于诗意语言的解读,尤其是余老对于课文里那妙语连珠般的修辞的解读。的确,这篇文章的语言犹如孔雀开屏式的五彩缤纷,也有如万花筒式的一瞬间的喷薄爆发。设若没有对于生活的如此熟悉,对于生活没有如此的热爱,对于生活缺乏诗意的想象,那是万万做不出这样的传世美文的。

刘老前辈这一篇文章我是读了再读,品味了好多遍,也被文章里的那一种诗意的想象一而再,再而三地感染,激发。由于自己本身热爱文学,平时也写点文章,我记得在一次参加同学父亲的丧礼上,意外地听到了关中农村大鼓声势夺人的鼓声。那一个牛皮大鼓打得热火朝天,打得天昏地暗,打得飞沙走石,打得夺人心魄。

回来后,我的心魄里还是那令人热血沸腾的大鼓声,这鼓声,盘旋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平息。也许是冥冥之中有如神灵的.命令一样,我不得不拿起笔在一瞬间写下了当时憋在心里的感受。写完后,我感觉心里如释重负一样。而那一篇充满激情的文章我最初命名为《大鼓赋》,发表在《中国作家网》。后来我又把题目改为《听关中大鼓》,发表在《光明网》。这一篇文章由于着眼于场面描写,因此上在写作上我容易想起刘老前辈的《安塞腰鼓》。这样无形中就受着他的奇诡的想象力的引导,受着他绚烂般的语言的启发,受着他那排山倒海般的激情的感染。

比喻,排比,夸张,顶针,反复,衬托,联想,想象,凡是刘老前辈用到的,我也用到了;凡是刘老前辈宣泄到的,我也宣泄到了。也许,这两篇文章都是着眼于听觉描写,没有丰富的想象是难以传达出眼前的美好景物的。当然,刘老先生面对的场面比我面对的场面更大,更恢弘,更易于展示那一种无边无际的想象力。而我面对的场景较小,场面也比较单调,没有刘老前辈面对的场面更丰富多彩,更易于阐发。但是我感觉自己还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起先,之所以要把这一篇文章命名为《大鼓赋》,是因为自己深受汉大赋的影响。我曾经在一段时间里充分地感受了赋作的魅力,漫游在赋这一种优美的语言艺术里,我尽力吸收的就是赋作的那一种穷形尽相,泼墨如云的笔法,瑰丽想象的思维魅力。事实上,我成功地做到了,我先后做了辞章华丽无比的《作业赋》,另外还有其他抒情小赋,受到了好评。这样,我更自信了,决然相信自己也有文学的潜能。于是,更加地投入读书,写作,深入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于是,灵感源源不断,佳作连连,直至今日,收获颇丰。

上一篇:高中《茶花女》读后感怎么写下一篇:富兰克林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