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沽产业发展规划框架12-2

2024-05-03

汉沽产业发展规划框架12-2(精选2篇)

篇1:汉沽产业发展规划框架12-2

汉沽区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年)思路框架

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

(一)汉沽农村产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1、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汉沽农村产业升级提供机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明确了滨海新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功能定位。党的十七大报告又一次明确提出: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滨海新区规划建设八大产业功能区,汉沽作为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滨休闲旅游区的主要载体,不仅能享受金融、土地、开发开放和管理体制等相关政策,更能直接承接新区内的产业转移,有效利用新区内的技术资源和服务资源,促进汉沽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7年8月,天津市委市政府推出《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区县经济,促进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繁荣起来,事关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对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 三个层面联动发展,实现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汉沽新农村建设,要求以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服务管理水平、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目标,围绕中心镇规划,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带建设,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促进农村工业升级,使农村工业与滨海新区现代工业和中心城区都市工业相互融合,根据资源优势,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配套发展塑料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建设商贸服务设施,构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与汉沽建设“海滨休闲旅游区”相衔接,开展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游、渔业观光游。通过结构调整,形成三次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型农村产业体系。

3、实现汉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旅游兴区”的目标要求 汉沽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汉沽区的主要奋斗目标是:“把汉沽建设成为滨海休闲旅游区、海洋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沿海都市型农业观光区,建成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滨海卫星城”。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生态立区、工业强区、旅游兴区和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方向,突出滨海特色,打造海洋汉沽,大力构筑海洋经济发展优势,加快结构调整,提升三次产业层次,扩充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围绕汉沽“两水”特色产业,构建城乡一体化水体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农业与农村的生态营造与保护功能,为生态立区做支撑;深入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乡镇 工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工业实力,推动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农村工业整体升级,成为工业强区主导力量;依托中新生态城建设,发挥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度开发观光农业和休闲渔业,提升汉沽观光休闲旅游业和休闲旅游服务业水平,成为旅游兴区不可缺少的环节。

4、壮大区县经济、做强镇域经济的需要

做大做强区县经济,培育一批强区、强县和强镇是实现全市大发展的基础和关键。2007年市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要鼓励更多的区县成为创新能力更强、增长速度更快、面貌变化更大的强区强县。要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和提供日益完善的信息、技术、法律等服务,尽快在津郊大地崛起一批经济实力强、发展后劲大、各具特色的强镇,使之成为区域梯度生产力发展的辐射带动中心。汉沽农村农业特色突出,工业基础雄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同时具备借势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新机遇,具有做大做强区县经济和镇域经济的良好基础与条件。本着“高水平、有特色、差别化”的发展思路,根据汉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技术和人才优势,围绕茶淀葡萄、杨家泊的海产品优势产业链建设、大田的温泉休闲产业以及特色乡镇工业发展,打造镇域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培育特色突出、发展快速、潜力巨大的强镇,使汉沽成为推动滨海地区产业升级的引擎。

5、环渤海地区产业合作分工趋势加强的现实需要

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圈 之一,腹地辽阔,区域内经济文化发达,资源储备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技综合实力较强,是我国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目前,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呈现出高级化、三产化和集群化趋势,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加大,服务业地位不断上升,产业链条延伸,特色产业集群正在形成。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合作分工趋势不断加强,汉沽区积极参与区域分工与产业整合,农村产业应及时调整,从环渤海地区发展特点中寻找机会,利用高效种养业、农产品物流、休闲度假服务、创意制造业以及循环经济示范等方面优势,实现区域差别化错位发展。

(二)汉沽新农村产业发展趋势

1、第一产业——以“两水”为核心,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 进一步发展葡萄产业和水产养殖业,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休闲旅游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农产品物流业、餐饮购物业等产业快速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进一步加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基于葡萄种植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和葡萄酒加工制造业;基于海淡水产养殖,发展现代休闲渔业和水产加工制造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生态旅游农业为方向,以特色农业为重点,以设施农业为手段,以产业化经营为模式,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

2、第二产业——以园区为载体,发展产业集群

根据汉沽区工业优势和产业发展定位,以“两水”为依托,在新农村建设中重点发展食品保鲜、加工、包装业;发挥滨海新区区位优 势、政策优势和技术优势,发展大规模农副产品加工工业、新型建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制品制造业。以园区为载体,打造招商引资平台,聚集企业落户,形成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并向高科技、高效益和环境友好型生产工艺发展。

3、第三产业——以生态休闲旅游业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根据海滨休闲旅游区功能定位,借势中新生态城建设,以农业生态旅游为核心,发展生态型、特色型、体验型旅游产业。围绕生态宜居概念和中心镇规划,引导生产型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实现与一、二产业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促进汉沽区产业向高级化发展。

二、汉沽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区域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汉沽区总面积441.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0平方公里,位于天津市东部,是天津通往东北三省的门户。有7条(芦汉、塘汉、津汉、汉榆、汉南、汉北、芦堂)公路通往天津市中心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新港和北京、唐山、东北等地,交通十分便利。

汉沽现有农村人口5.4万人,有58个行政村,分属大田、杨家泊、营城和茶淀四镇。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地形为冲积海积平原,土壤以盐化湿潮土为主,保水、保肥性强。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能源、旅游资源丰富,享有盐文化之乡、刻字版画艺术之乡、葡萄之乡和鱼米之乡的美誉。初步形成了以葡萄种植和水产养 殖为主的农业格局。

(二)新农村产业结构与效益分析

2006年,汉沽区农村社会总产值合计36.7亿元,比2005年增长18.4%。其中,农业产值为8.63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23.5%;工业产值为16.02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43.7%;建筑业产值0.4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1.1%;运输业产值5.19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14.1%;商饮服务业产值6.08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16.6%。综合来看,汉沽区农村三次产业结构为二、一、三,二、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

(三)新农村产业发展布局现状

汉沽农业以葡萄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主要分布在茶淀镇、杨家泊镇,还有少量的蔬菜种植、食用菌种植、畜禽养殖、特种养殖。

汉沽区农村工业分布在大田镇、茶淀镇、杨家泊、营城四个镇。有乡村工业企业138家,其中大田镇37家,杨家泊镇15家,茶淀镇71家,营城镇15家,主要从事棉、化纤纺织加工业、金属包装容器制造业、水产品冷冻加工业、复混肥料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涂料制造业、无机碱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饲料加工业、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业、涤纶纤维制造业、钢铁铸件制造业和金属家具制造业等行业。

农村服务业基本按照“两水产业”、小城镇、工业园区分布,茶淀镇以葡萄种植为依托,杨家泊镇以水产养殖为依托,发展观光休闲、体验采摘、餐饮娱乐、酒店住宿等行业;大田镇依托温泉旅游资源发展商贸、住宿、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各镇以中心镇区为节点,发展商贸服务中心和综合性农村流通市场,带动物流服务业发展。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1、高效农业功能单一,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业功能单一,目前葡萄、水产追求高产,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生产功能以外的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功能还不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还不够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机制还不够健全,双方均有违约行为,缺少必要的保障措施。

2、农村工业基础薄弱,集群优势尚不明显

乡镇工业规模较小,设施条件差,产品知名度不高,企业竞争力较弱;企业分布较为零散,乡镇经济功能区建设滞后,已有经济功能区聚集企业的效果不明显,缺少促进乡镇工业集中发展的可行政策。

3、农村服务设施简陋,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农村服务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服务设施简陋,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人员素质和形象有待提高。已经发展的农业旅游也存在缺少规划,内容雷同,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4、综合经济实力不强,用于新农村的资金支持不足。财政收入在12郊区县中最少,2006年区政府用于农业的资金1718万元,占区财政支出3.7%;完成一产固定资产投资0.76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10.6%。近年很少申请国家农业产业化项目,市里立项也较少。

5、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阻碍产业升级

适合汉沽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尚未建立,土地流转形式单一,阻 碍土地相对集中,规模经营;农村非农用地的利用和管理政策不完善,园区配套发展慢,环境基础条件差,阻碍了二、三产业的集群发展。

三、汉沽区新农村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遵循原则

汉沽区新农村产业发展遵循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原则;产业融合发展原则;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市场导向与统筹规划相结合原则;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遵循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按照汉沽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旅游兴区和城乡一体化”战略,主动与滨海新区在规划、产业、项目等方面对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努力构筑产业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民增收的新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定位

汉沽区新农村主导产业包括两类,一类是现有基础较好,竞争力较强的葡萄种植业、水产养殖及加工业、塑料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另一类是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业,特种养殖业、观光休闲农业、商务及休闲旅游业、农产 品物流业、新型建材业等。

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位,是以葡萄种植、水产养殖为基础,发展特色型、观光型、加工型、效益型、科技型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科技含量和休闲观光服务水平,成为滨海葡萄和水产品生产、加工、贸易、观光基地。

农村工业的定位,是立足现有基础,做好传统产业的升级和生态改造;立足滨海休闲旅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围绕汉沽区“海洋循环经济产业、环保设备制造、海洋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游艇渔船修造产业、食品加工、塑料化纤、汽车配件、轻工纺织、印刷包装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水产品加工业、葡萄酿酒加工业、汽车配件、工艺品制造业。

农村服务业的定位,是围绕生态城建设,发展商贸流通、中介服务、旅游观光等现代服务业。以打造滨海新区“蓝天碧海观光旅游带”为核心,建设特色风情村(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商贸物流业、温泉商务旅游业、渔业观光旅游业、农业科技服务业。

(四)发展目标

主动融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调整布局,优化新农村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渔业休闲旅游业、葡萄种植及观光业、水产养殖和加工业、工艺品制造业、农产品物流业和现代商贸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建设,通过建设特色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促进沿海都市型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的集 群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实力,为实现汉沽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期间“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滨海强区”的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2015年具体目标:

——农村社会总产值;万元生产总能耗;农村林木覆盖率;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比重。

——以水产、水果为主的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基本实现功能多元化、布局区域化、手段科技化、服务社会化、生态良性化;建设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基地规模、水产养殖基地。土地产出率;养殖业占农业产值比重。

——农业增加值;劳均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旅游农业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

——培育规模龙头企业,年销售1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成年成交额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村工业增加值;完善乡镇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工业园区,聚集企业,100%镇村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销售收入;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

——农村服务业增加值;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中介服务、旅游观光等现代服务业,延伸旅游、会务、休闲、服务链条,重点培育壮大8个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建设特色风情村,打造一批特色娱乐休闲区(基地)。

四、汉沽区新农村产业发展思路 结合汉沽区茶淀镇、大田镇、杨家泊镇、营城镇的不同资源条件和功能特点,形成“五园两带四基地”农业发展布局,集群发展的园区化工业布局,观光休闲为主的服务业布局。

(一)“五园两带四基地”农业布局

1、建设五个农业园区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孟圈休闲观光园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

2、建设两个优势产业带

——葡萄产业带。以茶淀镇为主,依托“茶淀”牌玫瑰香葡萄的品牌优势,以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孟圈休闲观光园区为龙头,带动葡萄种植、加工、旅游观光一体化发展,建成国内一流的4.56万亩玫瑰香葡萄标准化种植观光带。

——水产品养殖产业带。以杨家泊镇为主,开展对虾及海珍品等名优品种养殖,依靠诚信、新亿达、盛亿、恒孚等龙头企业,建设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及1.44万亩连片工厂化海珍品养殖、浅海滩涂贝类增养殖、南美白对虾养殖和彭泽鲫养殖产业带。进一步加大海珍品养殖研发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深加工水平,成为高新水产品养殖基地。

3、建设四个农业发展基地

依托大田地热资源,重点开展蔬菜、花卉、食用菌种植、特色养殖和水产养殖,形成5257.5亩设施农业发展基地;以杨家泊镇食用菌特种种植园区为龙头,建设500亩设施食用菌基地;以茶淀前沽银 狐良种繁育场为龙头,建设410亩狐狸良种繁育和养殖基地;以正跃养殖中心为主,扩大养殖面积、增加储养面积,建设集养殖、垂钓、出口为一体的出口鱼基地80亩。

(二)四个工业园区

1、杨家泊镇工业园区。该园区坐落在尹高路以南,新河地段至杨家泊炮站地段,占地3000亩,主要发展化工、饲料、医药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

2、辛庄工业园区。该园区坐落在塘津高速以西,以杨家泊镇工业老区为中心,规划园区占地5250亩。

3、大田镇都市工业园区。北至宁河县、南到新镇区、西至设施农业区(三芦)、东到宁河县,规划面积3049.5亩。主要发展电子、机械、现代加工业、农产品加工、包装、家电等行业。

4、茶淀镇工业园区。位于茶淀镇北部,占地3400亩,主要发展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农副食品加工、纸制品包装等行业。

(三)形成观光休闲为主的服务业布局

1、高庄水库农业观光区。位于杨泊镇高庄村西、付庄村北,占地? 亩,利用高庄水库2500亩天然水面,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借助高庄水库得天独厚的旅游开发条件,拟建设具有日式风格的田园风光、美食垂钓、温泉保健等亲水旅游休闲度假区,重点建设农业种植观光园、海珍品养殖垂钓园、水上乐园、特色美食园、休闲旅游度假园等五大功能区。

2、大田温泉经济区。位于大田镇,北至三芦设施农业区,南到 津塘高速,西至蓟运河,东到中心镇,规划面积为6004亩。是滨海温泉旅游度假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主题公园、温泉经济区、观光农业区三部分组成。

3、观光休闲特色风情村十个。建设蔡家堡渔业风情村、华梦葡萄酒文化旅游度假村、等10个观光休闲特色风情村。

篇2:县域物流发展规划的理论框架研究

关键词:县域物流,物流规划,理论框架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全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在快速扩容, 这使得城市土地价格不断攀升、交通条件持续恶化, 进而导致城市中心城区物流用地不断减少, 各类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呈现出从中心城区到近郊地区再到远郊地区的梯度转移趋势。

随着各类物流基础设施向外围地区的迁移, 一些原本物流发展优势并不突出的大城市远郊区县的物流发展优势正在明显增强。某些大城市周边的县域政府也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变化趋势, 开始加大对本地区物流系统的研究, 通过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来科学引导和规划本地区的物流业发展。然而, 纵观已出台区域物流规划, 主要集中在省级规划层面或大型物流中心城市层面, 中小城市或县级区域出台相应物流规划的较为少见, 且已出台的少量县域物流规划也基本直接套用省级以及物流中心城市的规划框架和方法, 但县域地区往往在产业结构、交通基础设施、财政能力、流通体系等方面均不具备区域中心特征, 其规划范围也远远小于省级地区, 所以, 县域物流规划不应盲目套用省级以及物流中心城市的规划框架和方法, 而是应在规划框架和规划重点等方面进行调整, 以适应县域物流系统的特点, 提高物流规划的科学性。因此,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 对县域物流规划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这对促进我国县域物流的发展以及县域经济的壮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县域物流规划相关研究回顾

目前, 有关县域物流和县域物流规划的研究较少, 且多为县域物流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如余波 (2006) 在分析西部县域物流的基础上, 总结了县域物流运作模式, 提出了以县域物流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措施;杜晓鑫 (2012) 分析了县域物流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周跃进等 (2009) 在分析县域经济独特性和重要地位基础上, 指出县域物流是江苏发展物流产业的关键, 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研究了县域政府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周相云 (2005) 以泰和县物流业发展为例, 分析了中部地区具有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但物流发展水平不高的现状, 提出了中部地区突破传统物流业发展瓶颈、促进县域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可行性对策;万玲 (2011) 指出县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前进的“助推器”, 并以江西省为例, 剖析了县域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县域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此外, 有少量文献对县域物流需求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 如林卫 (2008) 总结了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物流发展模式, 对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物流需求分析的指标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和区位商分析分别对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物流需求规模和结构进行了分析。

由上述文献回顾可知, 县域物流和县域物流规划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且多为问题-对策的研究, 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县域物流规划理论框架, 本文的研究正是致力于弥补此项不足, 拟在分析县域物流规划特点基础上, 尝试构建了一套县域物流规划的理论框架体系。

3 县域物流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

物流需求作为一种派生性需求, 其规模大小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等因素的制约。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区域物流, 县域物流具有市场内部需求规模有限、外部需求潜力巨大, 市场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落后等劣势, 并同时兼有土地和劳动力等多重资源优势, 因而县域物流规划不能照搬区域物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然而目前的县域物流规划在理论研究中, 主要借鉴区域物流规划和物流节点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而结合县域物流自身特点的研究尚缺。本部分首先阐明了县域物流规划的独有特征, 在此基础上, 通过借鉴区域物流规划的相关成果, 构建了县域物流规划的理论框架。

3.1 县域物流规划的特点

3.1.1 县域物流规划所服务的物流需求包含两个层次

县域物流的兴起, 是基于城市化进程加速、物流设施布局向外迁移的背景, 因而, 与区域物流规划以服务和满足本区域物流需求不同, 县域物流规划除满足本地区物流需求外, 还承担着为周边区域或大城市提供物流服务的功能。具体而言, 县域物流规划需要考虑两个层次的需求。

首先, 从内部看, 县域物流是为实现县域内人民生活、生产正常运行所需的物流活动而服务的, 所以县域物流承担着县域内部的物资转移。因此, 县域内主导产业空间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县域物流的内容和规模, 县域物流规划必须建立在对县域自身内部结构的研究基础之上。

其次, 从外部看, 县域处于整个市域或省域中, 是整个区域中的一个“点”, 与区域其他“点”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尤其近年来, 随着大城市物流基础设施的外迁, 大城市周边县域更成为区域物流的重要载体。因而, 县域物流规划必然要符合其所服务的周边区域或整个市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服务的要求, 并与上级政府对县域物流发展的战略定位保持一致, 从整个市域角度研究县域物流需求未来的发展趋势, 确定县域物流发展目标, 规划县域物流发展的各项条件。

3.1.2 县域物流规划的重点在于优化物流发展的基础环境

区域物流规划的重点在于通过合理组织不同交通方式的联运, 实现货物较大范围内的流动, 涉及主体众多, 运转较复杂, 且主要考虑的是干线运输;与此不同的是, 县域物流规划主要是解决物流发展基础环境问题。

从县域整体来看, 物流内部需求有限, 不足以形成具有规模的物流产业, 且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发育不足;同时, 县域劳动力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 其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而, 县域物流规划的重点既不在于主动辐射和争夺经济腹地, 也不在于大型物流节点设施的构建, 而应强调利用本地区的劳动力或土地等优势, 合理规划和促进重点产业的发展以配合周边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同时, 县域物流规划应该旨在提出政策导向和招商项目, 由地方政府根据优惠政策发挥引导作用, 利用企业行为激发有形市场, 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物流活动集聚, 形成集约化、社会化的社会物流服务体系。

3.2 县域物流规划研究理论框架

县域物流规划除保障物流活动满足人们生活、生产需要外, 更应注重于对县域重点产业的合理布局与规划, 以配合其所服务的周边区域物流业的发展。规划的核心结论是县域物流的功能定位和数量结构, 并最终落实在县域物流空间布局之中, 县域物流规划的主要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3.2.1 外部环境分析

在整体区域物流业和空间发展规划中, 各县域位于不同层次, 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县域物流规划中对外部环境的分析, 旨在掌握区域内不同县域物流的核心差异基础上, 明确某县域在区域物流发展中的地位, 进而确定县域物流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3.2.2 内部环境分析

县域内部环境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县域经济发展规模, 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 既可以扩大地区的物流需求, 也可为物流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利保障;二是县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布的分析, 目的在于采取错位发展的政策, 引导各区县发展其优势和主导产业, 以实现各区县及整个区域的物流业发展目标。

3.2.3 县域物流业发展现状及机遇分析

县域物流发展现状的分析, 包含两个层次:物流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主要包括地区物流业增加值及其占GDP的比重) 和物流市场供给状况分析 (运输通道的状况、物流运作设施的状况) ;县域物流发展机遇分析, 旨在从区位条件、经济特点、空间发展定位等方面探寻物流业发展的优势, 以期为该地区物流系统的规划提供思路与依据。

3.2.4 县域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

县域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的目的是确定物流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功能。与区域物流规划中物流需求预测不同, 县域物流需求的预测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县域内部的物流需求 (一般而言, 其规模有限) , 二是县域物流所服务的周边地区的物流需求。

3.2.5 县域物流空间布局

与区域物流规划有所区别, 县域物流空间布局不是物流运作设施的空间等级划分和功能确定, 而是基于产业集聚现状, 合理规划县域内重点产业的集聚区域, 以及各集聚区域内物流运作设施的处理能力、建设规模和土地征用等。

4 结语

本文在县域物流发展规划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构建了县域物流规划的理论框架, 虽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目前县域物流规划基础理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对县域物流规划的内容、方法、体系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才能逐步建立起融科学性、规范性和实践指导性于一体的县域物流规划理论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余波.西部县域物流模式的构建[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2) :107-108.

[2]杜晓鑫.关于发展县域物流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10) :297.

[3]周跃进, 盛昭瀚, 李民.加快江苏物流产业发展县域物流发展是关键[J].现代管理科学, 2009, (8) :3-5.

[4]周相云.中部地区县域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5, No.1 (2006) :18-20.

[5]万玲.浅议江西省县域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J].企业经济2011, (2) :129-131.

上一篇:诉职报告下一篇:主班教师一日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