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在维护监管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2024-04-09

耳目在维护监管安全工作中的作用(共8篇)

篇1:耳目在维护监管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狱内耳目在维护监管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近期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的监狱发生了多起的恶性事件。福建省某某监狱罪犯林某某和何某某,趁打饭和送开水之机,窜入监区值班室,持凶器报复袭击值班的大队长陈某某,致陈重伤。湖南省某某监狱罪犯邓某某趁监狱民警朱某某与其谈话不备之机,将朱某某打晕(后经抢救无效牺牲),邓犯换下其警服脱逃,后被抓获。陕西省某某监狱两名无期徒刑在押犯李某某和张某某利用夜间加班之机,撬开车间附近下水道井盖,用钢锯条锯断车间下水道的隔离网后,越狱逃跑。福建某某监狱罪犯周某某将从车间带回的布条,系在号房的卫生间晾衣架上,上吊自杀。当前有相当的一部分狱内罪犯穷凶极恶、不择手段地把犯罪的矛头指向了狱内的干警,或因服刑压力、家庭矛盾等原因而走向极端,采取了更加隐蔽化、暴力化和智能化的犯罪手段,千方百计地寻找、利用监管工作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实施其犯罪活动,或者实施自伤自残自杀等抗改行为。血的事实说明,一旦让其得逞,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和恶劣的影响。从该这几起狱内案件中足见当前监管安全的紧迫性,这些案件的发生,亟待进一步规范监狱管理,加强狱内耳目建设,使信息的搜集能够更加的快速和有效。

一、狱内耳目的定义和分类

耳目是监狱隐蔽斗争中使用的一种秘密的侦查力量,是防范和打击狱内犯罪活动、防范罪犯自伤自残自杀等抗改行为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狱内重大犯罪活动、狱内非正常死亡的比例有上升的趋势,为确保监狱的安全稳定,预防和减少狱内犯罪活动、非正常死亡的发生,必须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隐蔽力量——狱内耳目,来掌握敌情动态,控制危险分子,获取犯罪信息,力争把犯罪案件特别是重大、特大案件破获在预谋之中。

根据狱内耳目的作用和任务,我们可以把狱内耳目的涵义定义为:狱内耳目是指监狱从在押罪犯中建立和使用的秘密侦查力量,是在狱侦人员的直接管理和指挥下。搜集、掌握罪犯思想动态和又犯罪活动线索,获取证据,侦查破案、制止自伤自残自杀等抗改行为的专门手段之一,是监管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狱内耳目”根据侦察的对象、担负的任务和使用范围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专案耳目和控制耳目两大类。

(一)专案耳目。是以具体的案件为工作目标,打入狱内犯罪集团的内部或者与犯罪分子取得联系,通过对侦察对象直接接触和交往,了解犯罪活动,查明罪犯的意图,掌握犯罪的全部情况,获取犯罪证据,以达到及时破案的目的。

(二)控制耳目。控制耳目的主要任务是:隐蔽在罪犯群体各层次,特别是罪犯的落后层和累犯、惯犯中抗拒改造、不思悔改分子中,有自伤自残自杀等倾向的罪犯中调查了解罪犯思想动态和犯情动向:监视、控制危险分子;监视罪犯生产区、生活区、学习区的要害部位和重点部位,用于搜集犯情、发现隐患、提供线索、制止抗改行为等。

二、狱内耳目的作用

监狱的监管安全工作不可能做到百无一失,特别是当前涉黑涉枪涉爆罪犯比例的增多、智能化犯罪的增多、现代科技的发展,狱情越来越复杂化。大力加强犯情、敌情调研工作,切实落实各项监控防范措施。监管安全工作要重点突出预防为主、防患未然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狱内耳目工作的主动进攻的作用,加强狱内耳目建设,提高信息搜集有效性和针对性,保证安全防范措施及时到位。对于顽危罪犯、重点罪犯和零散罪犯,要密切掌握其思想,将其动向纳入工作视线中,严防罪犯脱管失控,坚决把各类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建立和使用罪犯耳目,通过他们提供狱情、犯情是狱情、犯情来源的秘密途径。根据实践,我认为狱内耳目在监管安全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狱内耳目有利于第一时间发现狱情、犯情,掌握第一手情报。

当前押犯的压力较大,民警的精力有限,加上民警的个人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利用耳目搜集狱情、制止犯罪、抗改行为是当前监狱工作安全的一个重要途径。耳目一般都是安插在狱内犯罪嫌疑人的身边,比较容易接近侦查对象,有利于24小时监控犯罪嫌疑人。罪犯耳目长期与罪犯生活在一起,他们能为我提供准确的狱情、犯情,就能掌握第一手情报,对狱情、犯情作出准确判断。能够随时向狱侦民警报告该犯的动态和狱情。同时耳目与犯罪嫌疑人直接接触,打入该犯罪分子或者犯罪集团,有利于套出其犯罪意图,有利于尽快发现狱情。

(二)狱内耳目能够及时制止犯罪活动、抗改行为,将各类监管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

罪犯耳目一旦发现敌情或者抗改动向,能够较为及时的制止犯罪活动、抗改行为,能够及时挽回损失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监管安全事故。而且如果耳目力量安排得当,像打架斗殴事件就能够第一时间制止、自杀事件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抢救、有犯罪意图能够及时发现消灭在萌芽之中,从而减少监管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监狱的安全与稳定。

(三)狱内耳目能够及时发现监管漏洞,进一步完善监管安全措施。

狱内耳目能够及时搜集狱情,了解近期重点监管对象的动向和发现监管薄落环节以及监管设施安全隐患。能够及时向狱侦人员汇报,经过狱侦人员的归纳总结,并提交大中队狱情会上讨论进行自查自纠,对于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有利于及时消除监管隐患,防止监管事故的发生。

(四)狱内耳目实践工作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能够反而促进耳目制度的完善和建设。

在日常的耳目使用中,总会出现因耳目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合理或者民警的不规范操作而出现的问题。狱侦人员根据日常出现的问题,耳目反馈的问题等,进行总结、分析、提炼,可以对目前耳目制度的不合理方面、民警的不规范操作提出整改意见,并进而对当前的耳目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促进耳目制度的建设。

(五)三、如何使用狱内耳目,使其在维护监管安全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六)当前的监管环境相对薄落,监管安全形势较为严峻。掌握好耳目的使用方法,能够尽最大的潜能激发耳目在维护监管安全中的作用。由于狱内耳目本身是罪犯,本身就是属于被改造的对象,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在实践中曾经存在耳目给犯罪分子通风报信的、提供虚假狱情的、不尽心履职的、做“双面”耳目、成为牢头狱霸等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耳目的使用方法,那么如何使用耳目,才能使其在维护监管安全工作起到更大的作用呢?根据我在实践工作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认为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耳目的选用要严格把握选定范围和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并设立民警专职管理。

要严格掌握耳目的选用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条件:①能够发现敌情,接近侦查对象,在落后层内有一定的威信,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和观察识别能力;②经常教育能够为我工作,并能够保守秘密,向我反应真实情况;③只要意愿上想靠拢政府,有立功赎罪的要求的。能不能选出一个好的耳目,对于今后收集信息起关键性作用。

选定的耳目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并严格把握选定耳目的数量占中队在押犯总数的比例不超过3℅-5℅。耳目的管理,应当由专职民警担任,耳目的物色、确立、使用、考核、撤换都要由专职民警“一揽子”管到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耳目工作延续性,促进耳目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耳目的考核奖惩要制度化、规范化,防止民警滥用权力,滋生腐败。

在实践工作中,耳目的考核是实行单独考核;耳目的奖励只向罪犯本人宣布,是进行保密的;所有的操作都是由专职管理民警来进行的。因而对于耳目的考核和奖惩的不公开化,很容易导致专职管理民警在考核和奖惩时的随意性,民警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利,随意给耳目加分、给高档次的考核。这样子的话,就很容易导致民警滥用职权,收受贿赂,滋生腐败。因而对于耳目的考核和奖惩要制度化规范化,分管改造的大中队副职领导,要对专职管理民警进行监督,对考核和奖惩要进行过问,同时狱侦部门对耳目的考核奖惩要定期进行抽样检查,防止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专职民警规范操作,防止民警滥用权力,滋生腐败。

(三)耳目使用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同时做好耳目的保密教育工作,防止泄密。罪犯愿意做耳目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支持,因为他们做这项工作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旦其被确立为耳目,就要给其充分的信任,放开手脚让其开展工作,这就是“用人不疑”。对于有存在不适于担任耳目的人,坚决不用,因为耳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旦用人不当,会造成泄密,可能会造成很大的监管隐患,这就是“疑人不用”。掌握这个原则,需要狱侦民警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进行甄别。

耳目的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罪犯中一旦有人发现其真身身份,耳目就没有他存在的意义,这对于资源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同时耳目如果被发现,其进行的工作内容被泄密,就会打草惊蛇,就会使接下来的工作很难开展。这就要求专职管理民警在耳目选定时就要对其进行保密教育工作,使其认识到一旦身份暴露、秘密被泄露,可能造成的危害。同时要向其宣布保密纪律,明确保密责任意识,明确泄密的惩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其做好保密工作,防止泄密。同时干警也要注意保密工作,对于耳目信息的了解可以通过个别谈话的形式,采取与多名罪犯谈话了解,以达到混淆罪犯视线,从而有利于保护耳目,防止走漏消息,有利于狱情的搜集。

(四)对于耳目的调整、处置要果断,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严惩,防止滋生牢头狱霸。在考核中发现耳目罪犯有违反纪律,重大违纪违规行为或者不能发挥作用,即将刑满、变更关押场所等情况,不再适合担任耳目的,应及时撤换;对担任耳目的罪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视不同情节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①阳奉阴违、弄虚作假的;②谎报情况、蒙骗政府的。③通风报信、泄露秘密的;④捏造事实、陷害他人的;⑤包庇犯案分子的;⑥策划、参与犯案的;⑦为获取资本故意唆使他犯犯案的;⑧其他使耳目工作受到损害的行为的。调整耳目既要慎重又要果断。一旦发现耳目有重大问题,不再适合担任耳目的,处置要果断,行动要迅速,切不可优柔寡断、举措不定。对撤换下的耳目罪犯最好能变换改造环境。

对于耳目违规违法行为,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行政、刑事责任,防止耳目仗着狱侦查人员的信任而监规纪律散漫,从而减少耳目的违规违法行为,维护耳目纪律,树立良好的风气,保证正常的监管改造秩序的进行。有些耳目可能会利用自身的特殊身份和警官的信任,为自己谋私利,在监区里敲诈勒索,作威作福,欺上瞒下等行为,成为牢头狱霸。耳目如果有不符合常规的举动,或者汇报的内容与狱侦人员所了解的情况有较大的出入。对于该耳目,不能打草惊蛇,要严格监控。在条件允许下,可以另外安排耳目来监控该耳目。用耳目是要让他们为我们所用,而不是让他们“以权谋私、称王称霸”,那样的话会滋生牢头狱霸的土壤,就发挥不了维护监管安全所应起的作用,反而成为监管安全的隐患。

狱内耳目工作是一个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因为具有其特殊性,也有其的不稳定性。它要求我们要有高度的敏感性,牢牢掌握、把握耳目的使用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和完善。在狱情、犯情的信息收集、反馈、查证、处理中要收集及时,反馈迅速,查证准确,处理严格。这样才能准确掌握狱情动态,及时清除安全隐患,才能充分发挥狱内耳目在维护监管安全中起到最大的作用,确保监狱的监管安全稳定。

篇2:耳目在维护监管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山东省潍北监狱 迟圣德

关键词:狱内耳目;专案耳目;控制耳目;耳目的作用;耳目的使用

摘要: 狱内耳目是指监狱从在押罪犯中建立和使用秘密侦查力量,是在狱侦人员直接管理和指挥下,搜集、掌握罪犯思想动态和又犯罪活动线索,获取证据,侦查破案的专门手段之一,是狱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近年来狱内重大犯罪活动、重大抗改行为的比例有上升的趋势,监管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狱内耳目工作成为了监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使用耳目,使其在维护监管安全中起到更大的作用,需要我们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一、引言

近期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的监狱发生了多起的恶性事件。福建省某某监狱罪犯林某某和何某某,趁打饭和送开水之机,窜入监区值班室,持凶器报复袭击值班的大队长陈某某,致陈重伤。湖南省某某监狱罪犯邓某某趁监狱民警朱某某与其谈话不备之机,将朱某某打晕(后经抢救无效牺牲),邓犯换下其警服脱逃,后被抓获。当前有相当的一部分狱内罪犯穷凶极恶、不择手段地把犯罪的矛头指向了狱内的干警,或因服刑压力、家庭矛盾等原因而走向极端,采取了更加隐蔽化、暴力化和智能化的犯罪手段,千方百计地寻找、利用监管工作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实施其犯罪活动,或者实施自伤自残自杀等抗改行为。血的事实说明,一旦让其得逞,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和恶劣的影响。从该这几起狱内案件中足见当前监管安全的紧迫性,这些案件的发生,亟待进一步规范监狱管理,加强狱内耳目建设,使信息的搜集能够更加的快速和有效。

二、狱内耳目的作用

耳目是监狱隐蔽斗争中使用的一种秘密的侦查力量,是防范和打击狱内犯罪活动、防范罪犯自伤自残自杀等抗改行为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监管安全工作要重点突出预防为主、防患未然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狱内耳目工作的主动进攻的作用,加强狱内耳目建设,提高信息搜集有效性和针对性,保证安全防范措施及时到位。对于顽危罪犯、重点罪犯和零散罪犯,要密切掌握其思想,将其动向纳入工作视线中,严防罪犯脱管失控,坚决把各类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建立和使用罪犯耳目,通过他们提供狱情、犯情是狱情、犯情来源的秘密途径。根据实践,我认为狱内耳目在监管安全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狱内耳目有利于第一时间发现狱情、犯情,掌握第一手情报。

当前押犯的压力较大,民警的精力有限,加上民警的个人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利用耳目搜集狱情、制止犯罪、抗改行为是当前监狱工作安全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狱内耳目能够及时制止犯罪活动、抗改行为,将各类监管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

罪犯耳目一旦发现敌情或者抗改动向,能够较为及时的制止犯罪活动、抗改行为,能够及时挽回损失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监管安全事故。

(三)狱内耳目能够及时发现监管漏洞,进一步完善监管安全措施。

狱内耳目能够及时搜集狱情,了解近期重点监管对象的动向和发现监管薄落环节以及监管设施安全隐患。能够及时向狱侦人员汇报,经过狱侦人员的归纳总结,并提交大中队狱情会上讨论进行自查自纠,对于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有利于及时消除监管隐患,防止监管事故的发生。

(四)狱内耳目实践工作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能够反而促进耳目制度的完善和建设。在日常的耳目使用中,总会出现因耳目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合理或者民警的不规范操作而出现的问题。狱侦人员根据日常出现的问题,耳目反馈的问题等,进行总结、分析、提炼,可以对目前耳目制度的不合理方面、民警的不规范操作提出整改意见,并进而对当前的耳目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促进耳目制度的建设。

三、正确使用狱内耳目,使其在维护监管安全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当前的监管环境相对薄落,监管安全形势较为严峻。掌握好耳目的使用方法,能够尽最大的潜能激发耳目在维护监管安全中的作用。由于狱内耳目本身是罪犯,本身就是属于被改造的对象,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在实践中曾经存在耳目给犯罪分子通风报信的、提供虚假狱情的、不尽心履职的、做“双面”耳目、成为牢头狱霸等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耳目的使用方法,那么如何使用耳目,才能使其在维护监管安全工作起到更大的作用呢?根据我在实践工作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认为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耳目的选用要严格把握选定范围和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并设立民警专职管理。

选定的耳目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并严格把握选定耳目的数量占中队在押犯总数的比例不超过3℅-5℅。耳目的管理,应当由专职民警担任,耳目的物色、确立、使用、考核、撤换都要由专职民警“一揽子”管到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耳目工作延续性,促进耳目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耳目的考核奖惩要制度化、规范化,防止民警滥用权力,滋生腐败。

对于耳目的考核和奖惩要制度化规范化,分管改造的大中队副职领导,要对专职管理民警进行监督,对考核和奖惩要进行过问,同时狱侦部门对耳目的考核奖惩要定期进行抽样检查,防止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专职民警规范操作,防止民警滥用权力,滋生腐败。

(三)耳目使用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同时做好耳目的保密教育工作,防止泄密。

罪犯愿意做耳目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支持,因为他们做这项工作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旦其被确立为耳目,就要给其充分的信任,这就是“用人不疑”。对于有存在不适于担任耳目的人,坚决不用,因为耳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旦用人不当,会造成泄密,可能会造成很大的监管隐患,这就是“疑人不用”。掌握这个原则,需要狱侦民警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进行甄别。

(四)对于耳目的调整、处置要果断,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严惩,防止滋生牢头狱霸。

在考核中发现耳目罪犯有违反纪律,重大违纪违规行为或者不能发挥作用,即将刑满、变更关押场所等情况,不再适合担任耳目的,应及时撤换;对担任耳目的罪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视不同情节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①阳奉阴违、弄虚作假的;②谎报情况、蒙骗政府的。③通风报信、泄露秘密的;④捏造事实、陷害他人的;⑤包庇犯案分子的;⑥策划、参与犯案的;⑦为获取资本故意唆使他犯犯案的;⑧其他使耳目工作受到损害的行为的。调整耳目既要慎重又要果断。一旦发现耳目有重大问题,不再适合担任耳目的,处置要果断,行动要迅速,切不可优柔寡断、举措不定。对撤换下的耳目罪犯最好能变换改造环境。用耳目是要让他们为我们所用,而不是让他们“以权谋私、称王称霸”,那样的话会滋生牢头狱霸的土壤,就发挥不了维护监管安全所应起的作用,反而成为监管安全的隐患。

篇3:耳目在维护监管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新媒体,作用

《第一财经日报》在2013年的一则报道中指出,从2004年到2013年8月,在这个将近10年的时间中,由媒体发布的食品安全热点事件,占了三成左右,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已经成为维护食品安全的重要渠道,对于维护食品安全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就使得网络舆论对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出现了多种方法和手段。人们可以利用微信、微博、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食品安全工作的舆论监督。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仅是遭到传统媒体的曝光,新媒体也成了社会大众读取资讯和报道的便捷渠道,网络上各种新媒体对事件的始末与处理结果都会有相应的跟踪报道。著名演员马伊琍曾在微博上曝光女儿食用有质量问题的“假鳕鱼”出现了拉油的现象,这就掀起了人们在网络上的大规模的讨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的食品安全事件出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扩散的速度非常快,有着极为广大的影响力,新媒体的力量在日益凸显,那么新媒体对于食品安全监管到底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本文就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新媒体的作用进行研究,以推动新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发挥其优势和功能。

1 新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特点

同所有传统媒体一样,新媒体也是通过报道来曝光食品安全问题的,对有食品安全隐患的产品进行广泛的宣传,从而起到舆论监管的目的。

传播的便捷性和广泛性。新媒体的舆论传播的食品安全负面影响和伤害要远远大于其他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因为时间、空间等等都不能成为新媒体传播的壁垒,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化和多样化,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进行信息的传播,任何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食品只要通过新媒体,就会发生瞬间的公众危机,新媒体针对某个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产品制造舆论效应,影响范围极为广泛,整个行业都会受到全面影响,而且持续时间长,随着新媒体传播的舆论发酵,公众的心理将会受到影响,从而抗拒,抵制报道中的有问题的产品,从而使得产品逐步失去市场竞争力。

传播目的的多面性。新媒体在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中除了具有保护食品安全的功能之外,还可以达到其他目的。比如一些怀有恶意的传播者,不受约束地在新媒体上诋毁同行企业,造成威胁论,目的就是干扰食品竞争对手的发展。同时,媒体报道对公众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公众情绪的大动荡。

2 新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作用

2.1 信息导入,实现食品安全的提前监测

关于食品安全事件只有通过媒体的报道后才能进入人们的视线,被大众所了解。新媒体将有关食品安全事件的信息发布后,可以提前导入信息,能够第一时间将食品安全事件公布于众。传统媒体受运作周期的限制,与新媒体相比不够快速与及时。新媒体较传统媒体所受的限制较弱,能够进行即时的播报。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新媒体具有信息存储与集成的功能。在传统媒体发布信息后,新媒体的大量传播可以使得更多人看到,从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新媒体的运行时间是不受限制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新闻信息。可见新媒体的显著优势和作用就是能够在很短地时间内,快速地对信息进行集成和存储,传递给更多的人们。

2.2 持续跟踪,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认识

新媒体能够很好地消除人们对于食品安全方面一些不确定的想法,去改变或者影响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方面的行为。新媒体海量的信息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降低错误的选择几率。新媒体可以给人们提供以下几种信息。首先,是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整个真实的状况,来龙去脉,以及是否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等。而传统媒体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在第一时间内给人们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新媒体作为一个可以快速互动交流的媒介,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递给人们。比如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一些关键词,“果冻,皮鞋”等,就能找到上百万的相关网页和链接,而且整个事件的进展过程通过互联网都能找到相关的报道。其次,普及消费者的消费知识。每当食品安全时间曝光后,新媒体都能同步地更新出与食品安全事件相关的选购知识,指导和提醒消费者如何注意和避免这类问题。比如就果冻加入皮鞋的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新媒体会解释为什么要加入这些破皮鞋作为材料,这就相对来说,消除了消费者的疑惑,从而也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再次,可以正面得到涉事企业的回应。当食品安全事件遭到曝光后,企业的回应是大众所关注的。比如一些果冻生产商,会表示没有用破皮鞋,从某种程度上,也加强了人们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了解,消除消费者疑虑。最后,向公众宣传相关政策。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大众的矛盾也会指向相关的监管部分,指责和抨击在工作中的疏忽。由于人们不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所以新媒体会结合事件的本身进行法律政策的解读。

2.3 引导舆论,加强与受众的互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最为明显的区别,就是新媒体能够与受众有着很好的交流和互动,传统媒体缺少与受众互动的机会,比如电视和报纸,受时间和版面的限制,与受众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效果不太明显。而新媒体的出现,就改变了这一局面,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多种形式,真正地参与到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互动中,比如投票、论坛、微信等,可以进行公开的大讨论,这样既能让相关部门看到公众对该事件的态度,又能第一时间的整合大家的意见,缓解社会矛盾,从而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得益于新媒体的大量信息的导入,可以引领整个食品安全时间往正确的方向发展。通常情况下,网络上的评论员、发帖人、新闻发布者与受众的评论能够相互补充与结合,可以有效地引导食品安全事件往真实的方向发展,从而向社会呈现一个客观、准确的事件事实。

2.4 影响广泛,受众执行力能力提高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从“金华火腿”事件到“大头娃娃”事件,从“苏丹红一号”事件到“三鹿奶粉”事件,从染色馒头到双汇“瘦肉精”事件,食品安全涉及到每个人的身体安全和切身利益,不断刺激着公众的敏感神经,人们对于这类安全事件也有一定的分辨能力,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为。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首先会拒绝选购该产品,在事件真实情况澄清后再进行购买,与此同时,对同类的相关产品也会保持理性,这就使得同类产品在市场上也受到极大的影响。食品安全事件在新媒体的助推下,影响极为广泛,不仅仅是产品品牌的名誉,进出口经济都会受到损失和影响。

3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涌现,随着新媒体的介入,更是增强了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出现的几率,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它在影响现代人的媒体行为与社会生活的同时,也给食品安全舆论监督与引导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纵观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新媒体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监督作用更加显著,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措施和作用。新媒体依靠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使得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变得形式多样化,有力地提升了舆论监督能力。当然,我们也要看清新媒体对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弊端,作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将食品安全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信息公开,完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加强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评估系统建设等对策,联合广大民众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和互动,为新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中提供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佘硕,张聪丛,宋颖洁.新媒体背景下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研究现状与展望——以WOS数据库为样本[J].宏观质量研究,2016(1):119-128.

[2]任重.媒体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的角色差异分析[J].浙江大学,2013(4).

[3]徐娟.风险社会语境下网络媒体食品安全事件专题报道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4]殷琦.新媒体时代的食品安全舆论监督与引导[J].新闻研究导刊,2011(12):21-23.

篇4:耳目在维护监管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三级审价;物资;采购;监管

物资采购过程包括诸多的子程序,而这些子程序需要项目单位、使用单位、采购单位及其供应商等多方当事主体共同作用下完成。因此,物资采购过程中存在着诸多行为因素,换言之,也就是说在采购过程中有许多当事行为主体可以自由决定的空间,物资采购过程是否规范,采购价格是否合理,采购质量是否优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采购行为主体的管理。与此同时,物资采购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竞争性与垄断性相互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这一矛盾,物资采购监督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势在必行。

合理引入监管机制,是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物资采购工作走向市场化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物资采购监督管理适应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搞好物资采购审价管理是维护企业利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制定科学、有效的物资采购审价程序,是强化物资采购监督管理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合理的物资采购监督管理方法,有利于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市场经济规律也要求企业物资采购工作应实行动态的监督管理运行机制。

就拿装备制造公司来说,由于部分产品结构的特殊性,多数物资采购项目均不具备招标条件,其市场来源渠道单一,或属专利、或为指定、或首次研发、或升级改造、或合同追加、等等、等等,这就决定了多数物资采购项目只能通过单一来源采购或直接采购方式来确定。然而此类的采购方式往往在采购过程中不仅会出现单一供应商供货时的价格垄断行为,同时也会出现采购行为的不正当发生,这就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诸多不利的隐患。

通过“三级审价”制度,即由单纯的逐级审批方式,改变为相关部门联合监督下的程序化审核式的采购方式,在监管机制下按照相应的审批权限及程序进行集体审核、集体确认、集体决定,就可以解决上述诸多隐患,使物资采购价格趋于公平、合理、公开、透明。运用“三级审价”手段,不仅可以有效的监督物资采购的整个流程,避免采购过程中出现的疏漏和问题,同时还能保证物资采购工作的顺利完成,以达到预期的、较好的经济目的。为了使“三级审价”机制能得以实施,我们首先在装备制造公司进行了试点。对于装备制造公司不具备招标条件的单一来源采购项目,严格按照审批备案制度,抑制单一供应商价格垄断行为,杜绝采购过程的不正当行为发生。依据市场价格行情,与供应商进行价格沟通、磋商和谈判,在确保采购质量、采购进度的前提下,努力降低采购成本,实现采购风险控制。不具备招标条件的单一来源采购项目所实行的“三级审价”制度,其具体工作管理流程为:

“一级审价”装备制造公司项目单位根据排产备料计划组织相关物资采购时,首先向单一供应商发出询价函,对单一供应商所提出的报价,组织采购部、生产部、财务部、质检部、技术部等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评议,报装备制造公司审价办;

“二级审价”装备制造公司审价办定期组织装备制造公司范围内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各自的经验及所掌握的市场行情,经科学、客观的分析,对审核、评议后的价格进行核准,报集团公司招标办;

“三级审价”集团公司招标办根据现已有的市场信息与历史信息进行比照,综合、系统地考虑影响价格之因素,并与供应商反复沟通和谈判,确定合理可行并与己有利的价格,报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采购。

对于经审核认定的采购价格,如在采购实施过程中不能执行时,及时分析原因,再按照规定的相应程序重新进行审核认定后方可实施采购。上述在整个物资采购“三级审价”审批程序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监督管理的建设性和前瞻性作用,加强了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与管理,突出成本控制、立足开源节流、优化管理措施,寻找挖潜增效的途经,努力降低运营成本。

通过建立“三级审价”机制,健全了装备制造公司物资采购制约机制,体现了集体采购,民主决策的优势,使采购决策的权力公开化、流程化、分散化,各相关职能部门在物资采购过程中权限不交叉、工作不重叠,管理不相容,监管上相辅相成、环环相扣,避免了工作失误,消除暗箱操作嫌疑。

通过建立“三级审价”机制,对单一供应商进行了有效地控制,真正体现了“阳光采购”,在公開、公平、公正、择优与规范的原则下,实现了时间的节约、资金的节约、劳动的节约、从而最终实现公司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满足公司各项生产需要。减少物资采购中间环节,缩短采购流程,堵塞了不规范采购漏洞,提高物资采购质量与效率,同时又降低了采购成本。

通过建立“三级审价”机制,实现物资采购的相对闭环管理,优化、细化了装备制造公司物资采购工作流程、规范了采购行为,并对采购合同执行情况实行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实现采购过程的公开化、采购业务操作的程序化、以及采购执行结果的监督和追溯功能,防止采购风险的发生,从而有效地强化了物资采购的监督与管理的实质性效果。

结语:“三级审价”机制在装备制造公司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采购成本平均降浮约6.5%左右,积极、有效地推进了集团公司物资采购工作的拓展,目前已在集团公司范围内进行了全面推广,最大限度的使不具备招标条件的物资采购价格得以有效控制。使物资采购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向发展,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预防物资采购中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营造一道确保企业利益的坚实防护墙,确保企业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总之,“三级审价”制度的实施,必将为公司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起到并发挥行之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采购与库存管理.主编 王槐林.中国物资出版社

[2]采购管理10课堂.主编 徐哲一/武一川.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社

[3]采购管理.主编 王文信.厦门大学出版社

[4]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分析、规划及其实践.主编 梅绍祖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篇5:物联网在维护公共安全中的作用

关键词:物联网,公共安全,RFID定位,安防系统

0 引言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IOT) 又被称为传感网, 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我们熟知的互联网, 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 物联网用户端不仅是个人, 还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

1 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物联网技术中, 物联网数据传输科学是最重要的一环, 关于物联网数据传输科学研究方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ASCENT实验室,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CITRIS, 麻省理工学院, IBM, Crossbow Technology公司等众多美国高校及知名企业对数据传输技术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 美国政府大力推进家庭智能能源系统, 力争到2020 年, 60%的美国家庭有望安装智能能源管理系统, 预计全国能源开销较10 年前最高可减低20%;2011 年, 日本政府重新启动了大地震后一度搁置的政府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战略, 该战略是对2009 年提出的“i-Japan”战略的再一次升级, 致力于大数据应用所需的云计算, 物联网, 社会化媒体等智能技术开发, 根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分析显示, 日本大数据、物联网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超过2500 亿美元。与此同时, 西班牙、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也在加紧部署相关的发展战略, 逐步推进物联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 我国的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无线自组织网络研究小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传感器网络实验室、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在物联网数据传输理论及应用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也将“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作为“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对于数据传输技术构架和产业模式的形成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来自中国的声音:物联网概念自1999 年诞生以来世界各国都对其高度关注。在我国, 中科院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 与其它国家相比具有先发优势, 2006 年10 月, 中国计算机学会传感器网络专委会宣布成立, 该委员会是一个非商业性的、产学研结合的学术机构;是全国范围内学术沟通、合作交流以及吸引企业参与并加速传感器网络产业化进程的良好平台。2009 年8 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提出“感知中国”, 2011 年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并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目前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 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 与美国、德国、韩国一起, 成为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这也为物联网在公共安全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6]。

在现实生活中, 物联网与大数据结合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物联定位技术可以使驾驶员正确快速地找到目的地。通过对道路车辆数量与行车状态的监控与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道路的使用率, 当使用率过高影响行车质量时, 说明道路需要扩展以缓解交通压力。又如, 对比车辆行驶路线, 可以方便、快捷的知晓更便捷的出行方式以及路线。人们购物时, 通过定位系统的应用, 可以知道用户的实时状态与具体位置, 通过对用户停留的柜台进行分析, 就能预测他所感兴趣的商品, 通过其行进途中的液晶广告牌对其推送感兴趣的商品广告, 拒绝了干扰顾客的“垃圾广告”, 并能对顾客之后的购物内容进行分析, 得知广告的推送效果如何。再如物联网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手机或电脑, 对家中的空调、电饭煲甚至开水壶进行远程控制其何时供暖, 何时煮饭、烧水等。另外, 物联网在农业、消防、节能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 公共安全物联网背景、内涵及基于RFID定位技术在社会公共安全防范工作中的典型应用

当前,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7], 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及矛盾交织并存, 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 自然灾害处于多发频发期, 近年来,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中强地震呈活跃态势, 自然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的突发性和危害性进一步加重加大;2)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我国安全生产基础薄弱, 一些地方和企业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 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居高不下, 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预防事故发生和实施有效救援的任务繁重而艰巨;3) 社会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 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面对频发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公共安全事故, 亟需构建公共安全监测物联网来感知公共安全隐患, 以及解决突发事件发生后各部门之间如何互联互通等问题。

2.1 物联网安防系统设计原理

通过RFID电子标签的应用, 以电子标签作为标识码, 具备不易破损、数据可靠、使用周期长、有效通讯距离远等特点, 是替代条形码、红外线标识的最佳选择。将其安装在物品或受控人身上, 作为目标的唯一标识进行追踪和定位。工作时, 管理人员通过联网的无线识别基站进行追踪和定位目标, 通过各基站组网数据, 对管控的物品或人员进行管理和警戒。

射频识别定位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 即电子标签、数据传输基站、定位器、后台管理软件。应用中, 电子标签附着在待识别的物品、设备、人员上, 当附着电子标签的待识别物品、设备、人员进入定位器信号范围以后, 读取定位器信号, 同时发送给阅读器, 阅读器自动以无线的方式将电子标签中的约定识别信息接收或将特定的信息写入, 从而实现自动识别物品或自动收集物品标识信息的功能。

使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RFID技术媒介, 管控物品使用电子标签, 管控人员使用“电子腕表或电子脚表”, 在管理其的重要场所、周界等重要部位安放RFID读写器、配合现有安防网络中的摄像机、喇叭、对讲等设备。当出现信号消失、跨区域行为、拆卸或剪断标签等行为时, 摄像机立即捕捉并记录现场情况, 中央控制室声光报警提示, 管理人员可根据现场情况立即应急处置。

这种技术现已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管理,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高效可靠的安防技术。

2.2 基于物联网的多媒体集群调度指挥系统应用

物联网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 相结合, 在物联网中引入平面地图和立体地理位置信息, 研究产生适用于国家安全系统的多媒体集群调度指挥系统。利用这样一个系统, 可以实现警力资源的高效合理调度, 能有效降低在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上的反应时间, 使警力在最短时间内反应, 并到达现场。系统还可以提供综合集成, 利用全球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北斗定位系统”实现快速查找位置与定位、轨迹回查等功能。另外, 系统还可以与实时图像传输系统以物联网技术相结合, 实时查看警力行动过程和案发环境, 把现场及周边道路视频监控图像传输至指挥中心, 这样就可以实现对案件发生地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及多媒体指挥调度, 从而制定出最合适的应急预案。整个指挥过程建立在基于物联网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真实场景中, 达到实时、清晰、多角度的展示。实现指挥中心与基层警力之间顺畅沟通, 有效帮助指挥中心判断现场情况, 并根据相关数据推送最合理、高效的应急预案, 系统还可以实现立体与平面的自由切换, 利于实战指挥及观看。警情处置完毕后, 所有相关数据可以自动归档保存, 对日后案情研究、学习以及日后发生类似情况的警力部署、作战规划、警情发展判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3 警员的物联网系统应用

现在, 采用物联网技术在门禁控制、会议保障和权限管理在安防系统已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物联网对警员进行管理, 实现对警力动态调配和合理布置, 通过GPS、RFID人员定位等技术实现警员定位, 加大公安机关在警力管控方面的力度, 优化队伍建设。在外出办案行动中借助警员定位技术配合指挥中心多媒体作战系统, 可以高效完成任务, 将歹徒尽快绳之以法。

2.4 公共安全中重点人群以及物品的物联网应用

管理、羁押犯罪分子时, 如若发生的任何闪失, 都会给国内社会治安带来巨大的压力, 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目前, 在公共安全物联网领域中, 人员物联网属于一种十分特殊的应用, 针对管控人员的日常生活、外出就医、押送等情况存在的多种安全问题提供了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

为保障社会安全, 提高工作效率, 物联网可以整合目前较为领先的RFID技术[8]、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工业以太网传输技术、数据库处理技术、计算机软件等技术, 实现自动身份识别、位置跟踪、预警和自动报警、应急指挥和规范犯罪嫌疑人行为等功能, 将信息系统中的个人信息和现实中的个人真正关联, 实现实时追踪和报警, 并实时显示出来。另外, 为了保证押送物品或人时的安全, 物联网可以做到对押送车辆、押送干警在运送过程中的实时定位跟踪。能实时查询运送车辆的行驶位置、行驶状态、当发生突发情况时能及时报警通知指挥中心做出及时的处理。当物品丢失、遭盗抢或管控人员发生脱逃时, 能迅速自动报警及定位位置, 并通知附近的干警尽快到达现场。

3 结论

篇6:耳目在维护监管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工会工作;职工合法权益;作用;模式分析

职工是企业的基本组成元素,企业的正常运转和良好发展都需要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只有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才能使职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在企业内部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提高企业竞争力。如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就需要充分发挥出工会的作用,保证企业劳动关系的稳定,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国有企业正处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原有工会工作模式已经变得不适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创新。

一、当前国企工会工作面临的挑战

国企工会是广大职工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机构,是国有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市场制度的变化都对国有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加大了工会工作难度。现阶段国有企业职工组成主要包括四种群体,分别为管理阶层、白领员工、普通职工以及外聘人员,不同职工群体获取报酬的方式不同,彼此之间的薪资差距较大,在利用工会对职工合法权益进行维护的时候,很难形成相对科学、规范的标准。国有企业职工的就业方式逐渐趋向于多样化,企业劳动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同职工群体之间存在多种矛盾及冲突,协调劳动关系的难度日渐增大。这都是当前国企工会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国企工会工作模式亟需改善和创新。

二、国企工会工作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作用

1.保证对企业重大事项具有知情权

国有企业本身的内部结构分为不同层次,重大事项信息的发布需经过不同阶层逐级向下传递,然后将将相关信息扩散到这个企业,信息的传递是以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层次结构为基本原则完成的,如果职工想要获取相关信息,就需要遵循这一基本原则,由上级部门将相关信息进行发布。工会是连接广大职工与管理层的纽带,可以实现广大职工与管理层面对面的沟通,企业重大事项的相关信息传递更加及时、有效,还可以站在广大职工的角度对重大事项的相关工作进行考虑,保证了职工对企业重大事项的知情权。

2.保证职工在改革中具有参与权

工会代表有很多都是党员干部,这些党员干部代表了最广大职工的利益,要充分利用这些党员干部与职工的连接作用,做好与职工的沟通与交流作用,使职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改革中去。不同部门以及不同阶层都有企业工会代表,因为这些代表涉及到了企业的每个阶层以及工作环节,能够代表全体职工的思想,并且可以积极听取并转达普通职工在企业改革工作中的意见和看法,职工拥有发言的权利,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保证了职工在改革中的参与权,同时还可以根据职工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科学安置。

3.保证对改革成果具有分享权

薪资是对职工劳动的认可,也是职工劳作的主要目的,为其正常生活所需提供了物质保障,只有保证职工薪资的公平性及科学性,职工才能更加积极、努力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保证职工对改革成果具有分享权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企业工会可以作为职工的代言人,为其争取应得的合法权益,保证企业职工能够通过自身劳动换取同等物质利益;企业管理阶层与普通职工在利益分配方面存在冲突,工会可以从中对两者之间的矛盾进行调节和缓和,根据企业的总体利益对其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

三、国企工会工作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模式分析

1.构建完善的重大信息发布体系

在企业内部部门组成结构的影响和限制下,重大信息的发布具有间断性、滞后性以及不可预见性特点,基层职工在这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有效的获取重大信息,所以这就需要利用企业工会改善信息发布方式,构建完善的重大信息发布体系。企业应该在部门组成结构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工会将中层管理人员集中到一起,使其将重大信息带回自己所在部门,保证基层职工可以及时了解到重大信息,同时还需要将职工对重大信息的反馈进行收集和整理,将基层职工的意见和看法传递给其所在部门。

2.建立职工积极参与改革机制

在当前国有企业发展形式以及市场体制的影响下,“鞍钢宪法”的企业运行模式已经无法实现,而利用工会可以建立职工积极参与的改革体制,达到与“鞍钢宪法”的同等效果。职工意见对于企业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改革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进行改革之前,工会可以对广大职工的意见进行收集,然后对其进行系统化整理,将整理好的职工意见反馈到企业管理层,管理层可以以这些资料作为改革规划的重要参考。同时,利用工会还可以对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能以及工作进行协调,解决冲突和矛盾问题,保证企业内部的和谐、稳定。

3.完善职工维权诉求功能配置

企业要想实现长期发展,就需要不断对体制进行改革,但是在这过程中,便会有部门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不利于企业内部的稳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利用工会对职工维权诉求功能进配置进行完善,拓宽职员维权诉求的渠道,当职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以书信、邮件或者直接面谈等形式向工会提供诉求资料,使工会做到对职工具体诉求的充分掌握,根据诉求内容对改革策略进行调整,降低职员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发生概率,为企业改革过程中维持内部的稳定提供保障。

四、结语

为了保证职工在企业中所具有的三种重要权益免受侵害,需要充分发挥工会工作在维护职员合法权益中的作用,针对当前国企工会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需要构建完善的重大信息发布体系,建立职工积极参与改革机制,完善职工维权诉求功能配置,保证国有企业更加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红.论国企工会工作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作用及模式[J].新西部旬刊,2012(6):79-79.

[2]朱卉.国企工会工作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 2016(2).

篇7:耳目在维护监管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现有标准体系的缺陷

食品安全标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技术规范, 把控着食品市场的准入门槛, 对食品安全监管起着技术支撑作用, 然而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效果。

标准的缺失

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应完全覆盖原材料生产、收购、加工、存储、运输、检测整个流程。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暴露出我国现有的标准体系中仍然存在着空白之地, 已有的标准也存在重要指标缺失、检测方法缺失的问题。

滞后

现有标准总体来说标龄长、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 反馈机制不力。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处于被动局面, 往往被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推动着进行, 而不是起到从前端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科学性和先进性不足

根据标准化的定义, 标准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现有标准内容之间还存在不协调的地方, 而且标准指标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不足, 未能最大程度代表社会公共利益。标准的市场适应性较差, 不能满足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与国际标准相比更是差距明显。

目前的监管模式在推进标准化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自三鹿奶粉事件暴露出三聚氰胺检测标准的缺失问题以来, 社会舆论已经对“标准不力”导致“监管不力”达成共识, 然而如果对标准不力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的话, 会发现监管模式也影响着标准化工作的效果。

政府职能失位

构建和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政府部门的法律职责与行政职责, 而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体现出政府监管职能的局限性, 这种不足导致标准的制定和标准体系的构建工作处于低效、被动的局面。

政府长期以来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单一的公共利益代表者, 在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竞争的压力, 导致动力不足、效率不高、检测手段不够丰富, 与被经济利益所刺激和驱动的监管对象相比起来, 缺乏创新的动力。而且政府部门自身标准意识淡薄, 重制定轻反馈和改进, 对标准的解释、宣传、支撑力度不够, 沟通反馈渠道不畅。

政府作为行政职能部门, 其专业性、技术性有限、灵活性不足、方法与手段不够先进。工作模式行政化的政府部门在应对花样百出的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千变万化的市场资讯的过程中, 收集信息的优势不强, 与被监管的对象和标准的规范对象之间信息不对称, 常常处在一个“事后管治”的尴尬处境。

市场失灵

企业的立场

企业作为向市场提供产品、以盈利为目的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以经济利益为导向,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本质目标。企业身处市场、对技术和资讯信息的掌握拥有极大优势, 当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时, 经济利润的刺激必然会引起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

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 生产更安全的食品成本更高, 如果生产优质安全产品的食品企业得不到合理的利润, 会逐渐被迫退出市场, 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消费者的失声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而且法律也赋予了消费者知情权和监督批评的权利, 但消费者收集、分析、判断信息的技术门槛高, 经济成本高, 操作性低。对于一些长期性、隐患性、非即时性的危害, 消费者更没有能力去发现问题的源头, 也就不可能保障自身权益。

现有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环节并未保障消费者的参与, 消费者几乎无话语权, 再加上监管部门对标准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 因此就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政府制定标准, 企业执行标准, 作为最终为食品安全买单的终端消费者, 不仅在标准的制修订中失声, 而且对食品安全标准认知度不高, 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其他社会力量缺席

根据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 行业协会、第三方研究及检测机构等社会中间层组织比政府更贴近市场, 更具有专业技术上的优势, 也比食品企业更关注食品科学和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作为独立的自律机构, 为消费者和市场所认可, 是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我国, 标准化技术基础研究整体滞后,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导致社会中间层组织数量有限, 地位不明确, 没有发挥社会中间层组织应有的专业优势和信息优势来影响标准制定和优化标准体系。现有的社会中间层组织无论是数量还是力量都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和优化的迫切需求。

针对完善“多元主体”监管模式、优化标准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政府的职责

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在食品安全监管以及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构建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 应推进食品安全标准发展战略, 加快标准清理整合工作,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其次, 要大力扶持具备科研能力、公益性、独立性的社会中间层组织, 并通过立法保障其法律地位, 通过政策手段让渡部分权利, 通过资金投入及人才计划提升其专业水平及科技先进性, 使社会中间层组织能参与到标准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社会第三方的作用;再次, 允许和调动各方社会力量参与标准体系的建设、监督和循环反馈, 保障、协调、促使各方力量充分博弈、良性互动, 增强创新的能力和动力, 进而推进标准体系的优化;最后, 面向社会充分公开地披露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通过宣传、培训、教育普及等手段, 加强公民的标准意识, 降低消费者参与食品监督的门槛, 提高食品安全标准信息的透明度, 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市场的作用

市场有自身的逻辑和机制, 政府监管机构无法介入市场的每一个环节, 要有效治理食品安全问题, 必须充分发挥市场自身作用, 通过市场机制形成食品安全激励。

通过食品安全整个产业链条的整合, 促进食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才能更有利于形成统一的监管, 同时也有利于增强食品产业的竞争力, 增强其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 加强食品产业生产安全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意识和动力。标准化是促进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基础和推动力, 可推动食品安全产业不断向高效、有序方向发展;并且, 与科技发展同步的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能够为技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从而带动技术标准的提升并能反映最新的技术进步成果。

企业是食品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 它们掌握着市场的第一手资料和最新的技术信息, 在规范和健康的市场里, 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 为标准体系的建设和优化带来活力。

社会中间层组织的责任

社会中间体组织以供给准公共产品为取向, 以社会公共利益为追求, 不以盈利为目的, 独立于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之外, 通过自身的专业性、技术性和收集信息的优势, 对政府与市场施加影响, 起到“校正”与“平衡”的作用, 平衡政府监管部门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社会中间层组织更贴近于食品标准的具体运作, 他们比政府更了解市场、食品经营环节、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状况和需求, 同时更加关注食品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中间层组织要发挥科研、检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优势, 为政府部门在标准体系框架建设等决策中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参与到标准的研究、编制、管理、实施、反馈等方面, 将最新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到标准中, 提高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同时, 也要保持高度自治, 面向市场但不屈从于市场, 不为企业利益所绑架, 保持公正性和独立性, 以公众利益为追求, 成为构建和优化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中坚力量。

篇8:耳目在维护监管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1、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的功能

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是可以实现对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计算机化,通过企业安全信息的录入、统计分析、综合查询、报表输出、预警监管等全过程的计算机处理,为企业安全监管工作找到了一个新的“抓手”。

长乐市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包括企业安全基本情况、安全检查整改管理、安全培训教育管理、事故管理四个子系统及日常安全生产视频监管系统。

1.1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信息数据库。该系统是利用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以企业为终极管理对象,逐一采集数据,建立起企业安全生产信息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嵌入到政务信息网站里,只要轻轻点击。就能随时查阅到长乐市3600多家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历次安全检查隐患整改情况、管理人员和员工安全培训教育情况、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工伤事故发生情况及各种文件、图片、通讯联络等资料。目前,长乐市乡镇(街道)安监员都掌握一个帐户和密码,随时可以浏览本乡镇(街道)企业的基本情况。行业主管部门也一样可以浏览本行业下属企业的基本情况。

非煤矿山和危险化学品两个行业的企业,则由安监局负责监管的人员直接录入信息和进行日常管理。

1.2安全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可将特种作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及考核、复审等情况通过政务信息网站及时向社会公开,也是特种作业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安全培训教育考核的电子档案。该模块不但用于管理全市特种作业人员,也用于管理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企业负责人、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教育等信息。每次培训考核后,工作人员及时将培训资料输入该系统。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所颁发的证书需要定期复审,因此,在该系统中,我们还设计了复审模块。在每位学员的培训记录里面,增加了一个添加复审记录的按钮,点击该按钮,即可进入该学员的复审记录添加页面,字段包括复审日期、下次复审日期、组织单位、理论考试成绩、实际操作成绩、复审结论等等。每位学员可以添加任意多次复审记录。

1.3安全检查整改管理系统。安全检查管理模块可以管理各种类型的安全检查记录,便于随时跟踪隐患的整改情况。从安全检查电子文档信息中十分清楚查询到。复查及整改情况也一样录入该系统,形成十分直观的检查整改管理档案。将安监局的监督执法检查及督促整改工作录入系统,形成电子文档。乡镇(街道)或其他部门的安全检查整改同样可以录入该系统,既形成历史电子档案,共享查询使用。

1.4事故信息管理系统。事故管理模块可以管理各种类型的事故信息,包括文字、图片信息。在事故信息平台中设置了事故类型、事故等级、事故标题、事故单位、事故发生时间、事故发生地点、死伤者姓名、休工日数、事故照片上传、事故经过描述、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事故责任分析、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情况、事故旁证材料、事故处理结果、工伤鉴定情况、上级部门的结案意见、预防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等等。

1.5安全生产视频监控管理系统2008年起,增加在线视频监控功能,设立了“长乐市安全生产视频监控中心”。全市的“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重要部位”、“重点场所”及“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现场”等45家单位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目前已安装全球眼探头72个。通过视频不仅可以管理和浏览企业的文字、图片信息,还可以监控全市各个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及时掌握应急救援现场情况,从而提高日常监管的工作效能。

2、实施安全生产监管监控信息化的成效

2.1长乐市安监局应用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实施了企业危险性预警监管,在有效地实现对重点单位的监管的同时还节约了监管成本。近年来,长乐市安监局摸索设立了“企业危险性预警指数”(简称“危险预警指数”)。即对每一家企业,根据危险性大小及管理状况,设定了对应的危险预警指数,并录入该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对危险程度较高及管理较差的企业设置了较高的危险预警指数,数字级别越大越要加强监管。长乐市将危险预警指数划分为1~10级,在长乐市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数据库中,就能进行自动排序。

2007年以来,长乐市安监局将危险预警指数达到5级以上的588家企业列为主要监管对象,将危险预警指数达到6级以上的238家企业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对危险预警指数达7级以上的45家企业,实行特别重点监管。列入监管对象的企业都有安监局的人员跟踪督促,包括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定期复查整改情况等。企业只要认真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就能将危险性降低,危险预警指数也随之修正。

这种监管能有效地掌握监管的主动权,也能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有针对性和更为及时的服务。

2.2安全监管信息化实现了资源信息共享,为市民提供相应的政务服务,让广大市民拥有安全知情权。一是通过长乐市安监局的政务网站和在线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了每天安全信息的发布和查询,做到每天动态更新。二是对安全信息实现分级授权管理,每个乡镇只能管理和浏览自己乡镇的信息,每个行业只能管理和浏览自己行业的信息,这样就确保了信息的保密、安全。三是实现监管部门和下属企业的互动,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信息向长乐市安监局申报(例如危险化学品信息、事故信息、重大危险源信息等),长乐市安监局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向企业发布整改要求、特种作业人员证书和分数的查询等。

长乐市推行安全监管监控信息化的做法及成效得到了上级部门及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他们将不断征求各个部门、下属乡镇、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系统,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更好地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作用。

上一篇:茶政发2011耕地保护考核评分办法下一篇:2018考研英语【写作押题】:保护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