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多列》教学反思

2024-04-26

《其多列》教学反思(精选11篇)

篇1:《其多列》教学反思

《其多列》教学反思

对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走进音乐的最好方式就是“游戏”。他们在自己的行为习惯上还不能要求自己,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把这个重点加入到教学设计上。由于第二单元主要是和学生的生活化相关贴近生活,学生接受理解上就更容易了。

《其多列》这首歌曲是比较欢快活泼的,旋律简单易懂,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偏难了一点,为了能让孩子们掌握好这首歌曲,我通过介绍好朋友“1、2、3、5、6”这五个好朋友来让学生掌握本首歌曲中出现的音,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让学生认识这几个音的,可没想到孩子们学的很快而且很积极,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跟着琴将歌谱唱下来了,出乎我的意料。而这首歌曲的节奏孩子们倒是掌握得很好,通过上节课的节奏练习,孩子们都掌握了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的节奏了。

而我觉得比较难的一个地方就是歌词,首先是孩子们识字不多,无法念整齐;其次歌词太多,学生记不住;再次学生兴趣不够高,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就放慢了我的“步伐”,一段一段的教学生歌词,可孩子们在前面的节奏练习以及唱歌谱环节中已经用掉太多的激情了,所以学习歌词的兴趣并不是很高,一节课下来也就唱了第一段歌词。回到办公室后我就开始想,怎么样才能让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以及兴趣从头保持到尾呢?在反复的思考中,我突然想起在以前上课过程中我设计的“闯关游戏”,因为利用游戏的方式可以提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也不会使识谱环节以及按节奏念歌词环节显得枯燥乏味,我可以利用这个方式来让孩子们提起学习的兴趣。希望我的方式在下节课的实践中可以成功!!

篇2:《其多列》教学反思

其实在写教案的时候我对我的导入就很不满意,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能够吸引到小朋友的目光,总觉得我的提问不是很清楚,学生的回答总是给我一种答非所问的感觉。我的提问没有精心设计,不能够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导入与提问还需要多去钻研。

2、学生出错时要找出出错原因。

一节音乐课时时刻刻的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这节音乐课上我带着学生读了第一段的歌词,第二段让学生读,其他地方读的都很好只有一句‘随风飘动随风摇’读的声音不是很大,我以为是他胆子小不敢读,后来我就说他读错了,后来姚老师在点评的时候说了一句:“学生读的没错,只是字不太认得,所以声音小。”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我以这写字学生都认得呢,课程标准还是需要我再细度,读懂。

3、强弱颠倒,学生跟不上伴奏。

在这首歌的学习中,我过多的关注学生的节奏的读歌词上,所以学生有节奏的读歌词做的非常好,在唱歌谱时学生也很快的学会了,跟着钢琴加入歌词演唱歌曲学生做的也很好,到了跟伴奏演唱歌曲时,我发现学生们总是跟不上伴奏,后来评课时姚老师告诉我,这首的歌曲的强弱关系是“强、弱”,而我在教时是“弱、强”,当后一拍是强时节奏就会拖,伴奏也就跟不上了。

篇3:《其多列》教学反思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论语>选读》 (以下简称《选读》) 难上是公认的事实, 一是由于《论语》的定位——它是儒家经典, 其思想内涵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态, 这些内容对于老师来说理解尚有难度, 更不用说学生了;二是由于《选读》的性质——学生最头痛的文言文, 收录的内容又与他们的生活有着较远的距离, 囿于有限的课时, 光是文意疏通、理解就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 有许多老师仍然按照以往文言文教学的套路, 把《选读》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课, 学生在枯燥的课堂中只知揣摩句读, 不习个中真味。失去了文化氛围的课堂也无法给予学生修习国学经典的崇高感, 更无法谈及文化的传承了。但是《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建议明确指出“《选读》应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所示:

高考也作出了明确的导向, 自2009年浙江高考出现“论语”题直至2012年, 这四年的试题都是围绕篇章的思想内涵进行考察。可见, 文化与思想的理解才是这门选修课的重点, 不仅是高考之剑所指、课改意义之所在, 往长远看, 也关乎整个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在看似散乱的章节中达成有深度的理解, 让课堂既生动又不肤浅, 我尝试以自己的一堂公开课来探索一些心得。

二.整体思路

这篇课文的特点在于它没有什么深邃的哲思, 但从中却能读出伟大的人格力量, 而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数千年来又为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代代相传, 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涵之一。我在备课时发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材料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孔子的入世态度、隐士的出世态度。上课的整体思路即让学生分别感知两者对待世道的态度, 在矛盾碰撞中去理解儒家的入世情感、孔子的执著精神, 并对此有自己的评价, 以达到主要的教学目的:对儒家入世精神的深层感知与评价。难点在于, “入世”二字的含义学生早在初中就知道了, 教学中仅仅对“入世”作点到为止的解说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创设的情境中去感受作为末世斗士的孔子的孤独感与悲壮感, 并产生价值认同或者价值思考, 这样一来, 儒家入世的情怀才能真正内化成他们心中的中国精神。出于这些考虑, 我对教学环节做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环节

(一) 导入课堂

幻灯片展示3幅图片, 图1为埋首于书堆的学生, 图2为北京大学正门的匾额, 图3为一个人孤独地徘徊在十字路口。播放图片并配以导入语:“在人的一生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的困境, 例如无止境的压力, 理想遭遇挫折, 或者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 这时候我们是选择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呢?两千年前的孔子, 在理想屡遭打击的情况下, 依然以五十多的高龄周游列国,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知其不可而为之》, 领会他的精神。”

(二) 孔子的困境

1. 幻灯片出示课文标题、预习问题:“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的“其”在课文中具体指什么?

通过之前的学习和课前预习, 被提问的同学很容易就回答出了“恢复周礼”、“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等语句。

2. 指导学生自读14.21、18.5、9.9, 问题:为什么孔子的理想无法实行?

14.21 (陈成子弑简公) :一个臣子居然弑君了, 这当中就能看出当时的时代已经是礼崩乐坏了。孔子依然沐浴而朝, 一说明他对此事的重视、对礼制的恪守, 二也说明他有着“在其位谋其政”的精神。

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可以看出世人并不理解孔子, 于是就没有人跟他一起实现理想。

9.9 (凤鸟不至) :古人认为凤鸟至、河出图为圣人受命的祥瑞之兆, 凤凰不出现, 黄河不出图, 也就说明世道黑暗。

板书总结:

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

(三) 孔子的选择

顺承上个环节的结论, 我简单过渡:“面对如此世道人心, 孔子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请大家细读18.5、18.6、18.7这三章, 体会孔子的选择和心境。”

1. 幻灯片出示学习任务: (1)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扮演体其情, 细读思其意” (分角色朗读) ; (2) 组内讨论:孔子面对困境是怎样选择的?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活动)

小组活动结束后, 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每一则都先请一组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 再请学生点评, 然后通过几个问题的点拨来理解孔子的选择与心态。

18.5章:接舆的歌有什么含义?孔子想说但接舆避开了, 请想象一下, 孔子会跟接舆说些什么?接舆为何避开?

接舆将孔子比作凤鸟, 说明他对孔子的敬重, 但是他认为孔子在这乱世中非要去出仕是道德衰微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则是劝孔子“亡羊补牢, 为时未晚”。孔子“欲与之言”或许是想与他辩论一番, 表明自己出仕的意图, 也或许是感觉到这个狂人的非同寻常, 希望与他交流。而接舆选择避开的原因, 则可以结合他的身份与“何德之衰”的说法去推断, 他是隐士, 为人清高, 不想谈论政治, 因为这样做是对高尚品德的亵渎。

18.6章: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是怎样的?孔子听了子路的话为何“怃然”而叹?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两人都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沮的一句“是知津矣”表达了内心对孔子的讥讽:那个周游列国的孔丘怎么会不认路呢?他不是走过这么多地方了么?直呼孔子其名也印证了此处讥讽轻视的语气。桀溺发表了他对世道的理解:天下大乱, 与其苦苦寻觅有道之士一同实现整顿天下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 不如隐居于田园, 保全自身。长沮的语气:言辞尖刻, 冷嘲热讽;桀溺的语气:自负、武断, 更为悲观厌世。

孔子“怃然”而叹传神地描绘出孔子周游列国时的心境, 在大道不行、屡屡遭挫的现实面前, 孔子不是刀枪不入的圣人, 他也深深地感到惋惜、悲凉与孤独, 然而他的回答“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则依然坚定地表明了自己志愿:以天下为己任。“怃然”一段自有担荷天下兴衰的悲壮。

18.7章:另一位路人荷蒉者所言“浅则励, 深则揭”是什么意思?你觉得孔子听完会作何感想?

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 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荷蒉者用这句话规劝孔子不要如此固执, 做人应该学会变通, 与时推移, 顺应时势的变化。孔子的一句“果哉!末之难矣”说明他还想与之辩论, 但见荷蒉者如此坚决, 只好作罢, 但也表明孔子并未被说服, 仍然保留着内心坚定的信念。

2. 课堂小结

根据以上的活动及讨论, 我总结道:“面对如此世道人心, 孔子却始终坚持自己的‘道’, 他的选择是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根据同学们的发言, 我写下板书:

孔子:坚定执著

幻灯片出示东林党人的一席豪言:

天下有一毫不可为, 豪杰不肯犯手;天下有一毫可为, 圣贤不肯放手。

——顾宪成

然后我富有感情地解读这种精神:“这句话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入世精神的很好的写照, 这种精神是代代相传的儒士气节, 它像一种集体无意识, 深深地与仁人志士融为一体。这是中国式文人的气节与大义, 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上下求索, 他们有的是兼济天下的胸怀。”当我解读这句话的含义是, 我能从学生专注的脸上看到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正产生着微妙的作用, 这一刻, 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课堂是庄严、深沉又充满着一种文化的凝聚力的。

(四) 你的选择

最后, 我对学生说道:“我们通过刚才的表演讨论, 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内心的无奈与执著, 现在让我听听你们的选择, 如果你们生活在春秋时代, 你们会怎样做?”

活动:四人小组自由讨论

学生发言:发言的学生都选择做像隐士那样的人, 有的说“我觉得自己挺普通的, 虽然崇敬孔子那样的人, 但我自己做不到”, 有的说“孔子的精神虽然可贵, 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是没有人愿意任用他的, 我觉得像隐士那样养精蓄锐也是一种好的选择”。我在这些回答的基础上说道:“每个人的人生选择都不同, 有的人是积极开拓型的, 有的人是恬静自守型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 做到自守——守住道德的底线, 已是不易。但是面对像孔子这样的孤独者, 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学生说道:“我们尊重他, 觉得他了不起。”

最后我用一句话进行总结:“这节课我们讲了一个失败的老人的故事, 但是在这当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我觉得当日后我们说起中国人的文化性格时, 除了说中庸、和谐、内敛、谦逊, 还应该自豪地说, 我们也有如此决绝而有力量的精神传统, 那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五)

布置作业 (略)

四.教学反思

作为总体定位是文化普及课的《<论语>选读》, 上得好不好, 关键在于能不能上出里面的“文化味”, 能在多大程度上触及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与传统文化达成有益的沟通。要做到这一点, 我有如下心得:

(一) 整合课文材料, 理顺逻辑关系

《选读》教材虽然是按一定的主题选录《论语》章节, 但是每一课只是堆叠了材料, 老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 将其进行归类, 再根据材料内在的逻辑组织教学, 这样一来, 材料就能够超越书本已有的翻译, 而像电影中的“蒙太奇”一样, 生成更为深刻的意义。而从材料整理出的逻辑思路不仅能让教学思路清晰, 也能在学生心中建构起知识体系, 助力学生的理解。以本堂课为例, 我在备课时起先并无思路, 但在将教材研读几遍之后, 就发现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将其分为“时代背景”、“孔子的态度”、“隐士的态度”这样三类, 这不就隐含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思路吗?其实《选读》教材中几乎每一课都能找到这样的逻辑思路, 找出了思路, 就事半功倍。

(二) 丰富课内活动, 注重生活实感

因为《论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隔较远, 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 所以课堂不能变成《百家讲坛》那样的讲座, 而是应该利用一些活动导人入境, 为学生还原生活情境, 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生成记忆点。在这一点上, 《论语》又有现成的资源。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里的深刻道理往往是在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产生的, 里面有鲜活的形象, 也有生动的对话, 所以一些篇目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活动, 让学生进入情境。在本堂课中, 学生扮演的孔子、接舆、长沮、桀溺, 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表演时的课堂气氛很活跃, 但也有一些同学无法很好把握角色, 或是部分观众仅仅充当“看西洋镜”的角色, 所以只演不评或者糊弄过去, 都会使这项活动成为鸡肋。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启发全班同学从扮演者的语气、神态、台词方面进行评析, 说一说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 以此去细细揣摩人物的心境, 以求达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

(三) 文本、文化皆重, 营造雅致氛围

《选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注释和翻译, 老师似乎不必再花费功夫进行讲解, 但事实是如果我们不再强调, 学生对此只会熟视无睹。我的解决方法是, 将文言知识与文化“撇清”关系。前一节课分配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读、疏通字句, 针对其中的一些难点进行讲解, 再利用课后习题和自编习题对学生自学情况经行检测, 集中精力完成对基本字词、文意的掌握。第二节课则进行文化的解读。如何营造课堂的文化氛围呢?我认为可以适当引用课外材料以达到互释的目的。这对于《论语》的理解尤为重要。一则看似简单的章节、一个仿佛很浅显的道理, 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讲出来, 学生只觉得索然无味, 但若是能与后世的解读、与此相关的文化故事相互印证, 那么《论语》背后昭示的儒家文化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或许就能显山露水了。例如本科中引用的那句顾宪成的话, 既与已学的《五人墓碑记》相关, 能唤起学生的共鸣, 又能显现出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价值取向, 比起仅仅说“孔子如何如何”就来得有深度。此外, 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该是文雅而有感染力的。

在备课与上课过程中, 如果教师能在以上三方面下一些功夫, 那么《选读》就能向一门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课靠拢一些, 虽不敢妄言文化气息浓厚, 但至少能给学生带去不同于文言文学习的感受, 若使他们能窥见传统文化精义之一二, 也就不枉费设置这门选修课的良苦用心了。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设置《<论语>选读》选修课的目的是通过修习古代中国文化论著, 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 思考人生价值, 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根据课程目标, 教学就不能以文言知识的讲解为重。从课堂实践看来, 教师通过深入梳理、解读教材章节、设计恰当的课堂活动、营造雅致课堂氛围等手段能较好地带领学生深入文本, 并以此为桥梁深刻感悟文本背后的传统文化, 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的题中之义。

篇4:其多列教学反思

歌曲《其多列》是云南哈尼族的一首儿歌,2∕4拍,五声羽调式。歌曲轻快、活泼,旋律多为级进,节奏变化不大。三段歌词,通过对哈尼族儿童“上山捡竹叶”“坎竹筒”“背上彩色书包上学去”等劳动和学习及生活的描述,抒发了哈尼族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唱出了对生活的热爱。

《其多列》这首歌曲是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旋律轻快、活泼,适合低年级孩子演唱,然而轻快的节奏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歌词有些拗口,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先聆听、感受歌曲情绪,再通过有节奏的朗读歌词的方式熟悉歌曲歌词,掌握歌曲节奏;通过拍手、拍腿、拍桌子等有变化的拍打节奏的方式感受歌曲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区别、“走和跑”的变化;歌曲的学唱主要采用聆听、模唱、以及接唱的游戏的方式进行,孩子唱“其多列”,我唱其他部分,并要求“认真听,心里唱”,多数孩子在几遍接唱后能完整跟琴演唱歌曲。能在低年级孩子课中加入游戏、活动,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中玩、玩中学”孩子们喜欢的课堂是低年级课堂最好的状态。

篇5:其多列教学设计

1、通过《其多列》的演唱的、感受哈尼族儿歌的风格特点,体验哈尼族儿童的生活情趣。

2、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歌曲,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3、知道音有长短,读出走与跑的长短,练习随歌声和乐曲进行节拍,初步做到均匀、正确。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哈尼族儿童的风格特点,体验音乐的情绪,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其多列》伴奏。教具准备: 录音带、手风琴、打击乐器。

教学方法:听唱法、练习法、竞赛法、启发式„„养成教育训练点:课堂常规训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到入

1、创设情景,情感铺垫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平时掌握的知识多,谁能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

2、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师:你们听,哈尼族的小朋友邀请我们大家去做客呢?(播放《齐多列》录音)

二、寓教于乐

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出示图谱,并播放音乐《其多列》录音。

优美的歌曲学生爱听;多彩的画面,学生更喜欢看。在听歌曲与看图形的同时,掌握音的高低。

2、多次聆听,学习新歌

(1)、师范歌曲,请学生把不人认识的字用拼音标记好。(2)、出示“走”与“跑”的线路图

引导学生读出走与跑的长短(为读歌词打基础)(3)、朗读歌词,师生共同分析歌词。(“其多列”哈尼语,快快来的意思。)

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1)、教师领唱。

(2)隋琴轻声放入填词唱歌曲。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展示音乐形象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分发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没有得到乐器的同学拍打强弱规律一同进行伴奏。体验音乐带给大家的快乐。2表演展示,交流评价

学生分组表演,开展师生,生生相互评价,以鼓励为主。

3、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其多列》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学到了什么?(愉快;热爱劳动)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与感受哈尼族儿歌的风格特点,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三、小结

篇6:小学音乐 其多列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够完整地演唱歌曲。

2、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歌曲的内容。

3、能够体会歌曲的情绪。

4、能够通过“走”与“跑”知道音时值的长短。2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只有十几分钟,如果音乐课只是单一的学唱歌无法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或者和同学说话。利用简单的游戏、动作等,使学生积极地与老师配合,参与学习。以此来集中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3教学重点

1、背唱歌曲《其多列》。

2、能够准确的把握歌曲节奏。

3、能够体会歌曲的情绪。

4、能够利用“走”与“跑”感受音时值的长短。4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歌曲《拉勾勾》

(二)、用动作演示“走”与“跑”的区别,让学生思考哪个适合时值长的音,哪个适合时值短的音。并且跟读课件上的节奏。(三)、学唱歌曲

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你们都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今天老师向你介绍其中一个少数民族,哈尼族。(利用课件对哈尼族进行简单的介绍)

1、播放歌曲《其多列》的范唱录音(同学们,好听吗?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这首歌曲)

2、复听歌曲《其多列》

1)让我们再来听听歌曲,有几段? 2)听完歌曲后心情是怎样的? 3)“其多列”出现了几次?大家猜猜是什么意思?(先做动作,引导学生猜出“其多列”的意思。最后总结出其多列是哈尼语,快快来的意思。)4)歌曲中都唱到了哈尼族小朋友在做什么?

3、展示课件上的歌词,第一遍利用“走”与“跑”朗读歌曲节奏,第二遍按节奏朗读歌词。

4、再次播放歌曲《其多列》,学生跟着小声唱,熟悉旋律。

5、老师一句学生一句分段学唱歌曲。

6、完整的演唱歌曲。活动2【活动】编创活动

(四)、编创活动

1、编创动作,跟着老师边唱边做动作,利用动作记熟歌词。

2、点名唱,分小组比赛唱。活动3【讲授】总结

(五)、总结

篇7:《其多列》教学反思

1 现行一列横队变多列横队变换方法及存在弊端

1.1 现行变换方法

一列横队变多列横队主要有一列横队变两列横队以及一列横队变三列横队。

目前一列横队变两列横队所常用的方法是单数同学为基准原地不动,双数同学右脚直接向右后方跨一步,左脚向右脚靠拢,落在单数学生后面,对正看起,变队动作由两拍完成,还原也是按原路返回,故称二二式。还有一种方法是双数学生右脚向后一步,右脚直接向右一步,左脚向右脚靠拢,落在单数学生的后面,对正看齐,变队动作由三拍组成,还原时按原路返回也是三拍,故称三三式。两种方法在细节上稍有不同,但是学生移动路线是一样的,即双数同学落在右边单数同学的后面。

一列横队变三列横队目前所采用的方法是,数二学生为基准原地不动,数一学生左脚向左前方跨一步,右脚向左脚靠拢,落在数二学生正前方,数三的学生右脚向右后方跨一步,左脚向右脚靠拢,落在数二学生的正后方。

1.2 现行方法存在弊端

队列队形的变化是为了更好的调整队形,有利于教学。一列横队变两列横队时,双数同学身高要比他右侧单数同学稍矮,但经过现行方法变化后,身材较矮的同学变到了第二列横队里面去,第一列横队身材较高,变化后的新队伍影响了第二排学生的观察和学习,不利于体育教学。如图1。

注:图中数字大小可象征性的代表学生身高

同样,一列横队变三列横队时,数一学生身高最高,数二学生次之,数三学生最矮,按现行方法变成三列横队后,新的队伍第一列横队身高最高,第二列横队次之,第三列横队的身材最矮。这样变换后的队形高矮参差不齐,同时影响了后边两列横队学生的观察和学习,不利于教学。如图2。

2 对一列横队变多列横队新方法的探讨

在以往变化队列队形时我们习惯把第一排排头作为基准,或者习惯于向右靠拢,但其不利于队形调动或者不利于进行教学时我们应该打破原有习惯,使其有利于教学。

一列横队变两列横队时,未来尽快变成理想的队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方法。队伍“一二”报数后,数二同学原地不动,数一同学向其左侧数二同学后方移动,然后以第一个数二的同学为新的基准向右看齐;或者数二的同学向其右侧数一同学的前方移动,落在数一同学的正前方,再以第一个数二的同学为基准向右看齐即可。一般来讲,数二的同学身材较矮,这样变化后使得第一列横队身高低于第二列横队,队伍整齐美观,有利于进行教学和开展活动。如图3。

一列横队变三列横队时,我们以数二的同学为基准原地不动,数一的同学向其后方移动,落在其正后方,数三的同学向数二的同学前方移动,落在其正前方,然后再向右看齐。这样使队伍不管是从右到左、还是从后到前都是由高到矮,队伍整齐划一,有利于进行教学。如图4.

3 结束语

长期以来,体育课堂中队列队形的变换,特别是一列横队变两列或三列横队的方法,一直遵循于固定的同学为基准,遵循于左脚向右脚靠拢等常规。但在教学实践中,为减少队列队形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应该敢于打破常规,使队列队形变换快速、合理,以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黄燊.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3.

[3]体操教材编写组.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5.

[4]朱军,徐峰.对队列队形教学原则的探讨[J].体育教学,2003,(3).

篇8:其多列教案

丹阳路小学 王玉芳

教学目标:

1、通过《其多列》的演唱,体验哈尼族儿童的生活情趣。

2、并能够分辨歌曲的情绪,表达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教学重点

体验音乐的情绪,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能基本准确、均匀地用语言和身体动作表现哈尼族的舞蹈韵律。教学过程:

一、复习《快乐的罗梭》

我们知道刚才的舞蹈时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彝族的舞蹈,今天我们要去另一个少数民族,去感受他们的风土人情。

二、学唱歌曲

1.听赏音乐,感受歌曲情绪。2.教师范唱,学生聆听。3.节奏闯关:

X X X│X X X │X X││

注意强弱规律,用双手拍打节奏。X X X X│X X X││ 分组做这两组节奏,为学唱歌曲做准备。4.简介哈尼族,出示图片。

哈尼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哈尼族方言土语差别颇大,民间音乐丰富,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器乐

3类。哈尼族的服饰,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哈尼人能歌善舞,生活中的很多场合都有歌舞相伴。“哈瑟”和“罗作”是广泛流行于红河哈尼族地区的两种民间舞蹈。5.完整聆听,随音乐律动。

“其多列”是哈尼语,它的意思是“快快来”,是哈尼族的小朋友在招呼自己的小伙伴。6.节奏读歌词

分段练习节奏,熟悉之后加入歌词。7.完整演唱,加律动。 跟琴演唱,分句学习 跟琴完整演唱  老师与学生对唱  男女学生轮唱  加律动,男女分组合作.三、拓展延伸

1)分合唱组,乐器组,舞蹈组,共同合作,感受歌曲快乐的情绪。2)随音乐跟老师一起学习哈尼族舞蹈 3)欣赏哈尼族民间舞蹈,感受哈尼族的音乐。

四、小结:

篇9:音乐《其多列》的教案设计

1、知识目标;学唱歌曲《其多列》,背唱歌曲。

2、能力目标:体会《其多列》这首歌曲的情绪。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歌曲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5 3 3 |5 3 3|6 6 1 3| 2 1 2|

小朋 友 你们 好 见到 你们 真快 乐

3 5 3 2 | 2 6 2 | 1 6 6 | 1 6 6||

唱起 歌儿 啦啦 啦 跳起 舞 哒 哒 哒

(二)、学唱歌曲:

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开满祖国的大地。大家来说一说,你都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背景音乐《爱我中华》

师:你们听,哈尼族小朋友正邀请我们大家去做客呢。

1、播放歌曲《其多列》的范唱录音。 (歌曲好听吗?大家想唱吗? 那今天咱们来学习歌曲《其多列》板书课题。 )

2、师弹琴,生踏着音乐节拍,拍拍手、拍拍肩、拍拍腿,熟悉旋律。

3、复听歌曲《其多列》flash

(1)师:让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曲,有几段?分别唱了什么呢?老师这儿有三张图片,请同学们听完歌曲后把图片进行排序。

(2)师:这首歌曲中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认识的词语吗?

生:老师, “其多列”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师:“其多列”是哈尼语,它的意思是“快来”,是哈尼族的小朋友在招呼自己的小伙伴。请你们来唱一唱这一句,招呼你的小伙伴

4、课件展示歌片

①请同学们看着歌片,再听一遍,可以轻声跟着一起唱。

② 课件播放歌曲《其多列》的范唱录音。学生跟录音小声哼唱。

5、师弹奏后面的乐句。 生:练习演唱。(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过渡:请大家完整演唱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① 师弹奏音乐与学生共同演唱。

② 生跟伴奏音乐练习。

③ 指名唱、比赛唱。

7、过渡:有了学习第一、二段的基础,老师相信大家可以自己学会第三段,请你们自己练习练习。

生:以小组的形式练习演唱第三段。

师:到其中的几个组去活动,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

8、过渡:我们一起来唱一唱第三段。

师:弹奏音乐并与学生一起演唱。

生:演唱第三段。

9、过渡:同学们唱得不错,歌曲第三段的节奏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大家要注意“花纹”的“花”字,它是一个字两个音,请大家单独练习这一句。 师:弹奏第二个乐句的伴奏音乐。生:练习演唱“衣服上的花纹”这一句。

10、过渡:请同学们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

师:弹奏伴奏音乐。

生:完整演唱。

播放《其多列》的flash,再次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师:从歌声中你能感受到歌曲中小朋友的心情吗?

生:欢快,活泼

11、分三小组每组唱一段比赛。

(三) 、为歌曲统配节奏并伴奏。

1、师:为了让这首歌曲的情绪更欢快,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打击乐 器为歌曲伴奏。

手串铃:×××∣×××∣

双响筒:××∣××∣

三角铁:×-∣×-∣

2、课件播放范唱录音。

生:跟录音边唱边按伴奏谱练习伴奏。

3、过渡:下面我们完整地把这首歌表演一遍,请伴奏的同学准备 好! 课件播放伴奏音乐,教师指挥。

生:有表情地背唱歌曲《其多列》 ,一部分同学为歌曲伴奏。

(四)、创编活动

哈尼族的小朋友爱劳动、爱生活我们也要和他们比一比,我们平时都爱做什么?

学生:洗衣服、扫地 、擦桌子、

教师:好,让我们一起把自己创作的歌词唱出来。

(五)、游戏活动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花瓶代表“抒情” ,一个花瓶代表“欢快” 。 这四朵“花”应该插到哪个花瓶里?请你唱一唱,体会一下再做决定。

2、师课件播放这首歌曲第一段伴奏音乐。

生:小声哼唱、评论。

生回答:《其多列》和《苗家儿童庆丰收》应插到“欢快”的瓶 子里。 《云》和《柳树姑娘》应插到“抒情”的瓶子里。

(六)、总结

篇10:《其多列》教学反思

一、在Visual Studio 2005的工具栏中导入第三方控件Web Html Editor1.7

Web Html Editor控件是一个仿word的网页的在线文本编辑器。它的主要功能是:对网页元素实现如见如所得的图文混排编辑;对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文件的上传和管理。使用时要将W e b H t m l E d i t o r控件的b i n、aspnet_client、lionsky_client三个文件夹拷贝到网站所在的主文件夹中。

打开Visual Studio 2005的工具箱, 将鼠标移到“标准”项中, 按鼠标右键, 在弹出的浮动菜单中选择“选择项”, 此时弹出如图1窗口。

再在窗口中选择“浏览”, 进而找到bin文件夹中的WebHtmlEditor1.7.dll文件, 再单击“打开”, 再单击“确定”, 这样第三方控件Web Html Editor1.7就导入到工具箱中了。

二、上传媒体文件到网站, 并将上传的文件相对路径保存到数据库中

为了方便, 本文中使用的数据库为Access数据库, 数据库名为mydatabase.mdb, 位于网站主文件夹下的App_Data文件夹里。mydatabase.mdb有一个名为u p l o a d_p i c的表, 表中有一个字段叫pic_path, 该字段用于记录图片上传后的相对路径。

1、图片上传页面的制作

新建一个网页, 命名为upload_pic.aspx。在工具箱中拖放一个textbox控件放在该页的合理位置, 将其I D属性设为pic_path。再拖放一个WebHtmlEditor控件, 其I D设为默认。再拖放一个b u t t o n控件, 其I D设为upload_btn。

2、图片上传及图片相对路径存入数据库

启动调试upload_pic.aspx, 你会看到Web Html Editor窗口, 如图2。

在图中最后一行的第二个图标是用于图片管理的, 可以上传、删除图片, 也可以将上传的图片与其它网页元素进行在线编辑。单击该图标, 打开管理窗口。双击窗口中的“images”文件夹, 再选择上部的“上传图片”选项卡, 再通过“浏览”选择要上传的图片, 再单击“上传”。再选择刚才上传了的那个图片, 其图片路径会显示在“图片链接”框中, 如图3所示。将路径选中并拷贝, 然后粘贴到ID为pic_path的textbox中去。最后单击本页上的ID为upload_btn的按钮实现图片相对路径存入数据库。存入数据库的代码是:

三、将上传到网站服务器的媒体文件进行多列分页显示

1、多列分页显示页面的制作

设该网页文件名为pic_show.aspx, 在网页上拖放一个数据库DataList控件, ID用默认的DataList1。将DataList的repeatcolumn属性设为欲设的整数 (注:本文所说的多列就是由此属性控制, 如果设为了5那么就会显示五列) , 然再在“DataList任务”中选择“编辑模板”。可以模板中先加入一个含有一个单元格的table控件, 然后再在单元格中导入一个相框 (用fireworks制作) , 在相框中再加入一个image控件, 调节控件的大小等, 然后在“image任务”中编辑DataBindings, 将imageUrl的自定义绑定代码表达式填为Eval (“pic_path”) 。

再在该页的Data List控件下同一行拖入两个label控件, 第一个label的ID、text分别是:page_count、共页;第二个label的ID、text分别是:lblCurrentPage、当前页。再在该行拖放两个hyperlink控件, 第一个hyperlink的ID、text分别是:lnkPrev、上一页;第二个hyperlink的ID、text分别是:lnk Next、下一页。

2、多列分页显示相关代码

双击该页空白处打开代码页, 在代码页中加入

……//与前面的代码类似, 这里由于篇幅省略。

Data List控件的属性框上找不到分页属性, 但是PagedDataSource类封装了与分页相关的属性, 由于PagedDataSource可以分页, 从而可以实现分页显示。以上代码中的obj Pds.Page Size=4表示每页显示4张图片, 这个整数可根据具体情况改变。

运行调试该页, 效果图如图4。

结论

Web Html Editor控件可以方便地为网站上传媒体文件和管理媒体文件, Datalist控件可以实现多列显示, 而PagedDataSourc又封装了分页属性, 因而可以高效地人性化地实现网页媒体的显示问题。

参考文献

[1]崔永红.ASP.NET程序设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8

[2]李深, 杨万成.用ASP和ACCESS构建图片显示动态网页.科技资讯.2007年32期

篇11:《其多列》教学反思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心理距离的矛盾,心理真实,表现主义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最杰出的剧作家, 也是美国迄今为此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由于他在对剧作品中所表现的力量, 热枕和深挚的感情, 是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论的。”[1]他的作品是出于“自由奔放的想象, 是他的性格, 思索从理念的深处以形象化的表现, 洋洋洒洒, 鹤立鸡群。”[2]他通过自己作品试图改变并且事实上也改变了自封为高雅文化代言人的欧洲人对美国佬“幼稚”戏剧的看法, 正如他在信中所说的那样, “正是我的作品, 使外界第一次注意到美国人同样有自己民族的戏剧。[3]”

奥尼尔的早期戏剧, 大多采用写实的手法, 对其早年做水手的经历, 以一种“康拉德-斯蒂文森一科勒律治”[4]般的视角作自传性的记载, “我以为, 每句话, 都是这些人会说的”[5]。但很快, 他就厌倦了这种对生活实景似的传记描述, 转而探索人内心的心理真实, “我指的是精神层面上的‘真正的真实’, 而不是那种不折不扣的生活摄影”。[6]他力图用戏剧书写出生活表象后人的真实动机, 人的内在世界, 而正是这些构成了人的“真实性格”, [7]而这一切是旧的“自然主义”无法做到的。只有借助某种“超自然主义”的形式, “才能把我直观探索着的恶性集中于我们自身的现象表现出来”[8]旧的现实主义把一切关于人, 关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阴暗的罪恶的东西直白于天下, 而现代人, 不论是作品中, 还是在现实生活中, 对这些已是见惯不惊了, 对于现代人而言, 其自身的悲剧性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 才是现代个人内在的真实处境和内在生存的真实性。

“伟大的剧作家是那些把戏剧看作现实生活的剧作家”。[9]“一直以来, 我都试图以生活本身来诠释生活, 而不是单凭塑造些人物性格来透视生活”。[10]奥尼尔认为, 悲剧不是移植到生活中来的。“我们生活本身就悲剧, 是一切已经写出来的和没写出来的当中最令人震惊的悲剧”。[11]在论及生活与悲剧的关系时, 他总结到道:“生活中, 我在一切地方看到的一切都是戏剧, 戏剧就是人本能的探索”。[12]奥尼尔的生活中充满了思辨, 他宣称自己热爱生活, 但同时又说现实生活太薄太小, 薄得如同常人的衣服, 而自己不是这种表面生活的追随者。“我喜欢赤赤裸裸的生活, 在我看来, 丑陋之中显出生活的美丽”。[13]奥尼尔冷眼客观地看待生活, “我爱每个作为独立个体的人, 不管是否喜欢他们, 我总能够理解他们, 同时不去评判他们”。[14]

对于作品中的人物, 他也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 尽量不用自己的道德伦理标准去评价, 从而使作品中的人物不带有作者的主观的态度影射, 在创作中, 保持人物形象的客观化。“对我来说, 作品中无所谓好人与坏人, 他们仅仅是我作品中的人物;同样他们的行动也所谓善与恶之分”。[15]奥尼尔有意识地避免艺术创作活动中, 道德标准对人物客观性的破坏, 保证作品中人物的真实性, 客观性和完整性。

然而, 奥尼尔毕竟不是现代社会的隐士, 这位伟大的现代悲剧作家内心深处的并溢于作品中的现代悲剧性思想充溢于他的信件中。老的上帝的死亡, 而充斥现代社会的科学精神和物质主义又不能为现代人提供一个顶礼膜拜的对象, 从而克服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对原始宗教为本能的依赖, 诚如卢梭所说的:“对死亡的认识和恐怖, 乃是人类脱离动物状态后最早的‘收获’之一”。[16]奥尼尔认为, 现代社会的精神荒原是所有剧作和小说都必须探究的主题, 文学作品偏离这个主题, 将毫无意义。上帝的死亡, 原有精神价值信仰体系的土崩瓦解, “我们需要一位新的精神导师, 他将告诉我们理想是什么, 并以他自身的生活示例, 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 同时向我们证实, 我们游离于时空的生活是有意义的”。[17]“人们开始努力寻找一种新的精神替代品……他们自己都永远不知道, 他们空然盲目地凝视的是冷漠的上苍……那么那位曾经哀怨‘主啊, 你为何离我而去?!’的耶稣肯定会理解他们, 还会爱他们一丝丝, 也原谅他们”。[18]

现代人陷入一种本体精神困境的悖论中, 他们习惯于某种精神导师的主宰, 而现在这种支撑 (上帝) 消失了, 他们转向上苍或别的地方, 去寻求一种新的替代品, 但这些真空层里本无一物, 他们仍痴迷地追寻着。

生活是令人失望的, 甚至是绝望的, 奥尼尔说:“我们或者无望抓住自己的幻想, 而最后代以某种廉价的代替品……”[19]生存的意义何在呢?奥尼尔认为在于“希望的意义”。甚至是“最没有希望的希望”。正是这种对于“最没有希望的希望”的幻想, 才使得人继续生存下去, “去斗争, 去希望——去生活”, [20]就像潘多拉的盒子, 只要希望尚存, 人便有活下去的勇气和意义。

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左右人类的生活呢?奥尼尔认为是某种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我敏锐地觉察到某种潜在力量 (命运的, 神的, 人类作为生物的过去之于现在的延续和发展——随便你叫它什么, 反正是神秘的) 和人为了自身而进行的光荣的, 招致自我毁灭的斗争的人自古以来的悲剧”[21]奥尼尔力图避开命运这两个字来探究现代悲剧的根源, 现代社会的科学精神和物质主义无法为他提供一个满意的答案, 他便把这种根源归于一种神秘力量, 并说借用了东方, 特别是中国老庄思想, 使之带有很强的诡秘性和模糊性。

奥尼尔从写实主义转入人内心的心理真实, 关注人自身的悲剧性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 “关注个人的内在真实处境和内在性存在的真实性”。[22]他认为作家本身就是而且是最好的精神分析家, 必理学出现之前的作家便是如此, 心理分析方面对最他影响最大的不是弗洛伊德, 也不是荣格, 而是陀斯妥耶夫斯基。[23]

奥尼尔从开始创作起, 便决心改变美国戏剧之于欧洲戏剧的落后面貌, 使美国戏剧不再是“张扬的电气化广告”[24]的代名词。从早期的写实主义到心理现实主义, 从现实主义到表现主义, 象征主义等等, 他不仅提出自己的现代悲剧观, 而且在创作题材, 表现方法上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 发展和创新,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 书写出现代人在旧的上帝已死, 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又无法为其戏到合适的精神支撑替代品, 从而陷入一种人本体的精神生存困境, 不仅感受到死亡的恐惧和痛苦, 而且更体味到生的形而上的痛苦, 经历着从生存到反思到存疑的困惑。他的创作为美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作品深深影响着他之后的美国许多的剧作家。

参考文献

[1][2]诺贝尔获奖作家演说辞[Z].百花出版社, 第299页, 第301页.

[3][4][5][6][7][9][10][12][13][14][15][18][21][23][24]Letters of Eugene O’Neill[Z].Bogard, Travis ed.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554 (515) , P175 (155) , P391 (327) , P130 (106) , P195 (176) , P157 (134) , P160 (135) , P160 (135) , P160 (135) , P322 (288) , P95 (74) , P416 (356) , P439 (385) , P477 (431) , P358 (305)

[8][11][19][20]美国作家论文学[C].刘保瑞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4年6月, 第250页, 第246页, 第243页, 第246页.

[16][22]]任生明.西方现代悲剧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年3月, 第11页, 第145页.

上一篇:告别六一儿童节的作文下一篇:学校第一学期教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