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教师即研究者

2024-04-14

如何理解教师即研究者(精选7篇)

篇1:如何理解教师即研究者

怎样理解“教学即研究”?

就是把“教学”当作“研究”。微型课题研究,就是教师研究自己的事情,为自己而研究,把研究融入教学实践中,使教学和研究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

教师从事的教学实践,本身就是研究。因为,一方面教师面对着复杂的充满情感和想象力的不同学生个体,要使教学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教学必须是研究;另一方面,教师面临着复杂的教学情境,如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出现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方法,而这些理念、内容和方法的落实,需要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研究。因此,研究和实践合一,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篇2:如何理解教师即研究者

1优化教师的外部环境,合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发展空间。

(1)重新认识与发现教师,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参与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也具有主体的性质,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主体间性关系,这已成为人的主体性的教育维度上展开的不容忽视的特点,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教师的主体精神未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即使有一些理论培训,也只是表层和字面上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其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只有注重激发教师的自我提高动机,调动教师积极的自我反思中,使其以主体身份投入其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成为可能。

(2)确立“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的观念。

学校发展首先应以教师发展为主,学校管理者应从学校持续发展的高度确立教师教学、科研双重性任务观念。在教师进修、学习的时间上给予方便,并形成制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吸收教师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将教师的研究工作与教师工作评价结合起来等。

(3)改变传统的师资培养模式,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分别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研究者素质的课程和实践锻炼。

传统师资培养只重视职前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职后教学技能的掌握,使教师仍旧处于一个学习者和教书匠的境地。教师专业发展应从职前、适应期、职后适应期和发展各阶段给教师整体的指导。在职前适应期,除学科知识外应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修养,这正是当前我国师范院校所缺乏的;在适应期应注重教育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在发展期,树立教育观念,通过反思建构自身经验的系统,形成教学指导能力。

2教师应主动加强自身修养,发挥内部各有利因素的作用。

(1)教师要改变坐、等、靠的旧工作习惯,树立主体意识,自觉地投入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要具有科学研究的意识。

(2)主动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3)树立新的知识观,立足于自我实践的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逐步培养反思能力。

(4)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成为一个有理性思考的人,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职业和发展。

(5)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善于运用科学研究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篇3:如何理解教师即研究者

一、研究状态:从“有意”到“无意”

人们从事某项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需要经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有意志到无意志的发展过程。其中,意识是指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与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性、选择性和计划性之间有正相关的关系;意志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对外在行为有发动、坚持、制止和改变的控制调节作用。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通常也有从无意识研究到有意识研究、从有意志研究到无意志研究的递进过程。

C老师是1987年的师范毕业生,在入职初期,他经常听学校“老民办”教师的课,还通过观看录像将自己置身于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课堂,感受魏书生老师的民主课堂,体会宁鸿彬老师的“通读—质疑—理解—概括—实践”五步阅读程序教学法和卡片辅助教学法,并且努力模仿名师上课,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追随名家的脚步前行。他“在模仿中度过入职适应期”之后,逐渐进入了自主的“实践探索”和“教学研究”等发展阶段[2]。

B老师在1994年毕业时,首先接手的就是高一年级的“慢班”,他在宽容和呵护学生的同时,深入挖掘教材,不迷信教参,每教一篇课文,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力求做到精准,并完成材料的原始积累,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某些老教师。送完第一届学生以后,他便把教学中的思考整理成文,所写的《析阿Q的梦幻曲———讨老婆》《谈谈语言中的含蓄艺术》等论文很快获得了在语文教学类专业期刊发表的机会,从此开始了平凡但不平庸的语文教学之旅。[3]

关于“研究”的评判标准,常人的观点是看有没有公开发表的论文。因为有学者曾指出:“在学术共同体中,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就是看有没有研究成果,多数时候这就意味着学术论文被同行专家审核通过且在学术期刊上发表。”[4]据此,可以认为C和B两位老师在入职初期的行为存在明显的不同,那就是C老师因没有发表论文而缺少研究的成分,他在把自己的成长历程划分为模仿、实践探索和教学研究等阶段的时候,就将模仿和实践探索与教学研究进行了区分,说明他自己也认同这个观点。

其实,“教学即研究”并不一定需要有文本性的成果。正如一篇给新教师写的文章所说的那样,“所谓的教育科研显然不是要出什么专著和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而是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自己尽快地熟悉教材、了解本学科的体系,尽快地了解学生并掌握教学的一些基本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入一种和谐的境界”[5]。所以,从广义的角度看,C和B两位老师在入职初期都有研究的具体表现,只是存在无意识研究和有意识研究的差异。C老师为了尽快熟悉教学工作,研究老教师和其他名师的课堂,通过观察学习缩短自己的入职适应期,这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B老师一开始就不迷信教参,通过查阅资料,力求做到教学的精准,一个阶段后再集中整理平时的思考,撰写论文投稿发表,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在进行“研究”。不管是否意识到自己在研究,无意识研究和有意识研究都是他们专业成长的起点。

心理学上有一组概念叫“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其中的“意”是指“意志”,无意是指“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有意则是指“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上的努力”。教师成长起步阶段的研究,不仅要有意识,明确自己的目标,而且要有意志,有自觉的目的。如果不是起步时的“有意”而做出“意志上的努力”,是难以达到“无意”状态的。像B老师在不惑之年时,看到一些聘上高级职称的老教师“把业余时间用到了看肥皂剧、打牌、打麻将、喝酒上”,而他不仅忙于教学,而且勤于笔耕,不断地给报刊、网站论坛等媒体撰稿,他还认为“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其实是他到达了“自然”而又“无意”的状态,实现了“教学即研究”的最高境界。

二、研究内容:从局部到全貌

不管是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或“组织学生的研究”,还是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都是在课堂这个场域中围绕“教学”所展开的实践活动。从过程论的角度看,教学通常包括学生、目的、内容、方法、环境、反馈、教师等要素。所以,教师针对教学所要研究的内容自然也就应该包括教学的这些要素。就具体的研究而言,最初可以针对教学的某一个或某几个要素,而后逐步覆盖教学的全部要素,或随着研究能力的提升能针对教学的多个或全部要素进行有关的研究,从而获得优化的教学设计。

对于C和B两位老师而言,他们的研究无论是从无意识起步,还是从有意识起步,后来都进入了有意识研究和有意志研究的阶段,并最终达到了无意志研究的状态。从B老师撰写并发表的论文《解放学生———语文教学指归论》《关怀———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语文新教材批判》《基于建构主义的阅读教学的思考、实践与策略研究》《论新课程视野下语文教学的多重“世界”意识》《试论学生表达在语文教学中的常见缺失及实现策略》《语文教师的“力”与“气”》等题目来看,每篇文章主要针对教学的一个要素,而从整体看则几乎涵盖了教学要素的全貌。

D老师的“梦”是“生活化语文”,他的“生活化语文”教学是指“语文教学的策略、途径、过程、方式和方法等的生活化”,主要是要“解决好教师如何活教教活、学生如何活学学活的问题,具体指语文教与学同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教师生活、学生生活等各个维度的生活以及生活情理、现实生活素材的深度对接和相互交融与化通”[6]。H老师的“梦”是“本色语文”,他用“本原”、“本真”、“本位”三个词阐释“本色语文”的内涵。其中,“本原”是指“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本真”是指“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本位”是指“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7]。可见,他们一个是在追求多个教学要素的“生活化”,另一个是让语文教学的多个要素具有语文的“本色”。

由于教师的教学一定是基于课堂的,所以,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最为合适的方法就是“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D和H两位教师分别出版过专著《真教语文教真语文》和《享受语文课堂》,其中的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采用了“课例研究”的方法,结合具体课例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生活化语文”或“本色语文”的含义与教学策略。另外,有语文教学杂志自21世纪初以来就设置了“课堂观察”“课堂诊断”等栏目,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即研究”的意识和“课例研究”的能力。这些栏目每期一个主题,通过“回放”展现一个课例,通过“对话”揭示一个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规律。十多年来,“课堂观察”和“课堂诊断”的主题涵盖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等全部要素,对于全方位地引领教师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机理和规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发挥了广泛的积极作用。

三、研究主体:从教师到师生

要讨论“教学即研究”的主体,首先当然是教师,而且是一线教师,也只有一线教师才有将教学和研究当做同一件事来做的可能,但是隐藏在“教学即研究”前面的主语不仅是教师,也包括学生,所以,“教学即研究”还有另一个主体,那就是学生。Z老师在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论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时指出,如果教师只研究自己的教学,那是“有缺陷的研究”,“教师的研究和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产生价值”。他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结论,得益于自己的作文教学研究,他的研究“不仅是教的研究,同时更是学的研究,就是和学生一起开展研究”[8]。究其原因,Z老师的“梦”不完全在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也指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教学,是新世纪以来课程教学的理念。让学生成为研究的主体,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也就是要让学生跃跃欲试、口若悬河、笔下生辉[9]。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跃跃欲试,就是要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热情,增强学习或研究语文的意识,真正成为学习或研究的主体;口若悬河和笔下生辉,是口头和文字两种表达学习结果的形式。要让学生口若悬河,教师要多采用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并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而且不仅嘴巴要动,更要思维舞动;要让学生笔下生辉,教师就要从写作的视角审视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细心研究课文在结构、写法、语言、立意等方面的特点,用教材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和共同成长。

关于教师怎样才能获得“圆梦”能力的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认为“终身学习”是“每个教师的职责”,而且只要“把全副身心投入进去,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不仅可以变不合格的为合格的教师,而且可以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家”[10]。余映潮老师曾以“不离学术,不离实践”概括自己的语文教育理想和情怀,也经常用“不离学术,不离实践”勉励广大语文教师。其中,“不离学术”是指坚持本学科的理论学习与学术研究,“不离实践”是指用本学科学术理论指导教学活动[11]。其实,“学术”就是研究,“实践”就是教学。“不离学术,不离实践”,就是“不离研究,不离教学”,就是“教学即研究”。所以,“教学即研究”不仅是教师“圆梦”的共同路径,而且也是诸多语文名师、“中国语文人”实践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陆军.论“教学即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6):3-5.

[2]储元璋.一个语文草根的成长[J].中学语文教学,2013(11):73-76.

[3]毕泗建.平凡但不平庸——我的语文教学之旅[J].当代教育科学,2008(18):40-43.

[4]冯长根.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学术论文[J].科技导报,2009(19):125.

[5]陈平.引导新教师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J].人民教育,2002(1):48-49.

[6]董旭午.生活化语文[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4(1):22-24.

[7]黄厚江.本色语文[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3(1):16-17.

[8]赵宪宇.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意义[J].中学语文教学,2011(11):74-77.

[9]潘森云.让学生“动”起来[J].语文教学通讯,2011(4B):41-42.

[10]钱威.试论中学语文教师[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5(3):36-40.

篇4:如何理解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页/【

1512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如何理解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姓名

20XX年X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层层深入,评价发展迅速,教师的评价观念、使用的评价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评价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课堂上,老师不是简单的对知识进行“对”与“错”的判断,而是要挖掘问题背后的教育资源,使学生能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诸多名师也认为鼓励是教育的法宝,是最廉价的润滑剂。实践证明,鼓励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众多优秀教师在课堂上总是自始至终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你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快说出自己的想法。”“很佩服你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大家认真读书,渴望知识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据说,优秀教师有一个共同的法宝,那就是鼓励学生的方法多,有的多至近百种,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及时得到恰当的鼓励。因为鼓励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声母“j、q、x”时,我是这样教学的:我先让学生观察书上插图,猜一猜旁边三个声母读什么?你的根据是什么?学生说了很多,比如: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由公鸡我猜到这个声母读“j”。听他说完,我马上表扬说:“你不仅会观察,还会联想,你真棒,老师要发你一朵会观察会联想的小红花。这时另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由气球我猜到气球旁边的声母是q的音,由西瓜我想到西瓜旁边的声母是x的音。”听他说完,我带头为他鼓掌。我的掌声还没停,马上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来编儿歌记它们的音:一只公鸡jjj,一个气球qqq,一个西瓜xxx。”“多好的方法”,我不禁赞叹到。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当我问:“小朋友,你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三个声母的形?”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们把学过的单韵母i加长再拐弯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声母朋友j。”这时,我连忙表扬他说:“你真棒,能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老师发你一朵会学习的小红花。”听我说完,这个学生很兴奋,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这时,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这个声母j很像我们见到的公鸡的形状,它的点很像公鸡的冠子,竖像公鸡的身子,弯像公鸡的尾巴。”听他说完,我马上表扬他说:“你也很棒,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新知识,很了不起,老师也发你一朵会学习的小红花。”这时,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在学习“q”时,有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这个“q”很像我们学过的数字9。”听他说完,我马上表扬到:“你不仅会联系语文的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还会联系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学习语文的知识,你更了不起,发你一朵小红花,然后再和老师握握手。这个学生和我握完手后,我发现他的小脸都涨红了,我相信他会永远记住这一天。在这之后,有的学生编儿歌:小i拐弯jjj,左上圆圈qqq,像个叉子xxx。,有的把x看作生活中的禁止标志,有的把q想象成一个斧头,总之,学生利用各种办法来记忆。

篇5:如何理解教师即研究者

新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中加了一条,教师的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终身发展,因为教师发展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教师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基础能力

1基础能力的发展:基础能力包括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智能和语言表达能力

1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专业能力即教学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研究能力。

一个教师要实现人身价值,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教好学生。而教好学生,就要求我们教师具备教育教学能力。而这些专业能力的的习得,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从而,实现教师个人的价值。

篇6:如何理解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宫前头峪小学 周冰冰

2014.12

所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感受到这个职业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且能够产生愉悦感。

什么样的老师是一个幸福的老师呢?一个幸福的教师, 是一个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师;是一个追求课堂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能享受教育的教师;是一个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教师„„。教师在平淡中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比如: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感受到的常常是智慧的魅力,精神的愉悦。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功,每一封来信,你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实实在在的甘甜。曾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老师,我来帮你好么?”“老师,我来帮你扶桌子。”“老师,你站这么高,要小心点啊!”“老师,我的玻璃擦得干净吗?”„„一张张充满期盼和跃跃欲试的小脸上写满了快乐。快乐是可以互动的,是可以感染的,单纯的话语里,流淌的是对老师的信任和依恋。普通的生活,因为学生心灵泉水的流过,而饱满丰盈起来。

因此,如果你想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就应该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尽量奉献你的爱,让你的爱悄悄地润泽孩子的心田;尽量奉献你的微笑,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爱,鼓起孩子向上的勇气。因为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

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的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助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是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当我们用“真爱”、“宽容”、“尊重”、“信任”赢得了学生的爱戴,我们就成了学生真正的朋友,望着快乐的学生,我们的心中就洋溢着幸福。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赠人以玫瑰则手留余香,教师这个职业是时时给予爱、收获爱的职业。将爱的种子无私地播撒于学生的心田,收获的必定是几倍于此的爱的果实。当看到已毕业的学生结伴回到母校来看望曾经的老师时,当收到学生的节日贺卡时,当接到学生打来祝福的电话时,当在大街上有一个似曾相识又不太认识了的大孩子在叫你的时候„„那一刻的幸福感又怎能用笔墨来形容。

那么教师如何去感受幸福呢?

(一)胸中有梦。教师的幸福首先在于“胸中有梦”对于“胸中有梦”的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

(二)身上有情。是人一切行为的动力,一个幸福的教师,必然拥有亲情、友情、爱情,是一个感情上的富翁!一个幸福的教师,在他的身上,必然洋溢着满腔的热情和澎湃的激情,必然充满着暖暖的温情和甜甜的柔情,同时还拥有高雅而有品位的闲情!热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热情是人的“内心之神”,“没有热情,便没有伟大的成就”。幸福的教师大多拥有热情、激情。

(三)手中有书。作为一个教育者来说,我们教师就应该更广泛地去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积淀,跟上时代的进步。一个老师,没有渊博的知识,何以去引导学生、升华学生呢?

(四)眼中有事。一个幸福的教师是一个有眼力的人,能够从别人想不到的地方想到问题,能够从别人看不到事情的地方发现事情。所谓眼中有事,这事是什么?是课堂中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是操场上学生生命动力的张扬,是寝室中学生生活的多姿多彩,是食堂里学生身体发育过程中的营养,是大自然中长大的一草一木,是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一言一行。

(五)工作有心。一个幸福的教师在工作中十分注意讲究方法,用心去做,不断争取获得成功,换言之,“用心”是幸福的教师一个重要的特征。幸福的教师用心地在自己的工作中发现和品尝工作的甜头。一次学生矛盾的及时化解;一个后进生的转化提高;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反复讲解终于让学生们理解;一次班队活动取得的优异名次;还有学生脸上那真挚的笑容„„幸福教师的快乐之情都会流溢而出。

篇7:如何理解教师即研究者

国际理解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是从人类的角度理解, 跨越国界、种族、文化的理解。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文明, 有的消亡了, 如玛雅文明, 有的存活下来了, 成为主流文明。这是我们教育要把握的。因此, 国际理解教育要关注的是, 主流文明如何健康发展。主流文明消亡, 人类也将会消亡。存活到现在的主流文明, 一方面具有科学精神, 即善于处理人和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是一种科学精神。一个民族没有科学精神, 必将消亡;第二方面, 人文精神, 善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际冲突是正常的, 每个人都要占有更多的资源, 民族、国家也是如比, 这是天性, 意味资源总是稀缺的, 因此产生纠纷一点也不奇怪。问题是如何处理好这些冲突, 特别是因为资源引起的矛盾和冲突。文明应该有两个翅膀, 一个是科学精神, 一个是人文精神。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今天我们眼前发生了很多事情, 比如有人宣扬的绿豆包治百病, 居然得到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信任, 这就是缺乏科学精神;再如, “我爸是李刚”, 压死人还要耀武扬威, 这是缺乏人文素养, 只把自己当人, 不把别人当人。因此, 我们的教育, 第一要使人理智、理性, 这就是科学。第二要有同情心, 讲人道。教育要健康发展, 就要张开文明的双翼。

国际理解教育要怎么做?我认为就是要发挥作为受教育者的“人”的主体性。中国传统文化把成人放在第一位, 把成才放在第二位, 成人是基本的价值。要“成人”就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周易》的六十四“化”, 其中“盟化”, 即教育, 非我求蒙童, 蒙童求我。所有的教育都要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让他主动的学, 学生不学, 老师就不教。教育就是让学生动起来。今天的教育, 到处看到的是家长要学、老师要学, 而不是学生要学。方向错了。要激发被教育者主体性, 滋生教育需求。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中就曾以“团结之路”为题, 专门论述教育的国际合作。而它在24年后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又再次提出, “教育机构拥有利用国际化来填补‘知识空白’和丰富各国人民之间与各种文化之间对话的很大优势。”今天, 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出台, 教育国际化再次触及理论和实践界的兴奋点, 国际理解教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鉴于此, 我们编辑一组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文章, 以飨读者。

上一篇:多媒体课件的局限性下一篇:2山雨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