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老师》教案

2024-04-13

《人类的老师》教案(精选6篇)

篇1:《人类的老师》教案

《人类的老师》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连连看

二、教学新授

(一)读题导入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事物之间联系的科学小品文——(读题)

2、课题质疑: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时,你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

3、解疑: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读一读文中的这句话?

小结:人类的“老师”实际就是自然界中的——(板书:种种生物)把这句话画出来。瞧,正因为这位老师有着特殊的含义,所以在题目中加了“引号”。(再读题)

(二)检查预习

1、课文中有许多难读的生字和长句子,通过预习,你会了吗?

1)检查词句,指导读好“薄壳结构”,这是科学术语,建筑学上的专用词。2)这个词还会读吗?(出示“机翼”)引出长句子。A、齐读读句中的生词“机毁人亡”“惨祸”

B、指名读长句子。听了她的朗读,你知道经常发生什么现象? C、出示现象(红色)读连贯。指名读。

D、点击生字“祸”,说说书写时注意什么?还有个词叫“天灾人祸”所以这个“祸”字下是个“人”。

E、打开《习字册》描一描、写一写。

2、过渡:看来同学们的预习还是下了一定的功夫,下面再考考你们,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人类的老师是种种生物,那种种生物都有谁?

1)下面请同学们合作将课文分自然段大声地朗读。指名回答(点击出示)

3、不知道各位还想不想玩词语连连看,相信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肯定发现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快速浏览,准备游戏。1)汇报,说说理由

2)“机翼”和谁连一连?课文的哪一小节写了?和小鸟相连的是谁,和蚊子、苍蝇等

相连的是谁?

4、过渡:刚才玩连连看的时候,我们发现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中介绍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是太容易说清,下面我们去看看第三自然段究竟讲了什么?默读 1)第三自然段中讲了三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出示句式)2)交流

3)现在谁能将这三种联系一次性说完整(指名说)

小结:这么复杂的联系,当我们先理清了层次之后,(点击层次)知道了每一层的意思,将每层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5、过渡:第四、五自然段没有第三自然段这么复杂,在文中都能找到句子来说清楚事物之间的联系。

1)第四自然段,指名说一说。2)第五自然段呢?

小结:这两句话其实就是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像这样的句子就叫(中心句),有时我们可以通过找中心句的方法将这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3)读中心句,记住这种好方法。

6、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第三、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理清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把“种种生物”称作“人类的老师吗”? 1)有种科学就是介绍人们如何根据种种生物进行发明创造的?这种科学就是——(板书:仿生学,齐读)出示仿生学的定义

2)如此深奥的科学知识,作者举了几个例子就能让我们读懂,那这些例子的详略安排又是如何呢?让我们再来一次连连看。

总结:恰当的例子,有详有略的介绍,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仿生学。为了将科学知识介绍的准确,作者用了许多科学术语,这些科学术语如何理解,下节课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学习,同时请同学课后收集一些仿生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1、复习上节课的词语:

省料

颤抖

机翼

潜水艇

薄壳结构

某些

坦克

轮船 越野汽车

建筑物

均匀 重点读:薄壳结构

2、课文中的科学术语比较多,除了“薄壳结构”还有哪个词?(流线体)

3、你发现这两个词上都有什么?(引号)因为这是特定词语,只能这样说,所以得加上引号。

过渡:理解这两个科学术语并不难,联系上下文就能理解了。

4、理解“薄壳结构”

1)理解“薄壳结构”,自由读第5自然段,说说薄壳结构的特点。(指名“均匀地分散”)

2)还有一个词准确地介绍了“薄壳结构”运用的范围,她运用在建筑物的—(屋顶)3)小结:作者用词多准确呀,除了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运用了薄壳结构,还有(出示图片)悉尼歌剧院、水立方,这些建筑物的屋顶都用了——(薄壳结构),难怪“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引读第7自然段)。

5、理解“流线体”

1)读课文第4自然段,交流你读懂的流线体。

2)理解词语,除了文字,课文中的插图也能帮助我们理解。

3)(出示图片),看了这个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流线体”。指名说:前„„后„„,像这样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的形体就叫——

小结:仿生学中还有许多的科学术语,因为它是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准确性、通俗易懂才能让大家读的明白。仿生学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运用。下面看看这样的文章。

6、出示《蝙蝠和雷达》,根据问题学习文本。你能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吗?

7、交流收集的资料。

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课时,我就产生了许多问题,首先文本比较简单,学生一学就懂,该讲什么,其次这是科学小品文,教参中要求“仿生学”不需要讲,那这样的文体我该让学生掌握什么?

熟悉文本后发现,其实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才会引起人类的思考,得以发明创新。因此本节课以寻找事物间联系为主线,将文字连连看游戏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知识,在游戏中有所得。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一开始就从课题入手,通过质疑,引出文中的关键句子“自然界的种种生物就是人类的老师”,从而解决课题中引号的作用。接着利用游戏,检查学生生字词的预习情况,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难度的生字“薄壳结构”。在通过词语引出文中的长句子,指导朗读停顿,进行随文识字。在学习过程中,也明显发现孩子们事先能自己充分地预习,也感受到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快乐。再一次通过词语连连看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文本的朗读让孩子找到最佳的答案,学会概括段落大意。

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发现,除了运用游戏让学生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但这个要求似乎对于孩子来说简单些,甚至不需要讲。突然书后练习让我想到,何不将要求提高,让孩子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会概括,找关键词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呢。这样课文第3、4、5自然段就是我需要讲的重点段落。通过层层引导,让孩子学过理清层次,概括段意或者通过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孩子可能在理清层次,概括段意这一环节中有些迷糊,估计不是太清楚。但发现找关键句上,孩子们还是一点就通,只是他们得到了一个学习阅读的方法了。当然教学中也存在其他问题,需要改进。

篇2:《人类的老师》教案

教学要求: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自读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第 一 课 时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要求:

① 拼读生字3遍,记住字形。读词语2遍,准备听写。②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③ 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努力读出感情;准备提出自己觉得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向老师、同学请教。

④ 准备交流初读收获、疑问。

2、指名4人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他同学写在自备本上。(评议、正字)

3、指名读词语,齐读。

4、提出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教师适当指导。(1)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给“剧烈”换个词语,说说“机毁人亡”的意思)

(2)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理解“轻而易举“)

(3)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倒装的因果句式,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

5、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读课文,或开火车读课文。

读完一节,评一节;正音、指导停顿;个别句子领读、齐读。

6、交流初读收获与疑问。

三、理清课文条理

1、课文哪些自然段讲了“人类的„老师‟是谁”这个问题“? 指名朗读1、2自然段。

概括:自然界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板书)

2、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老师?课文哪些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 指名朗读3、4、5、6自然段。在学生朗读每节后,做总结,并板书:

飞机设计 轮船设计 建筑设计 汽车设计 坦克设计

3、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这是一个感叹句,是作者通过这些具体例子说明后,发出的由衷的感叹。(与文章的开头联系起来,体会首尾呼应的特点)

4、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四、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1、课文第二部分举了“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汽车设计、坦克设计”等六方面的例子。比较一下,这六个例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教师讲解两种写法:具体介绍、简单列举)

2、课文中还有属于简单列举的例子吗?(出示课文第一句)

3、把课文的三、四、五段浓缩成一句话(即简单列举)提示学生可以采用两种句式:

(1)科学家从……得到启示,发明了……(2)人们模仿……(制造)出了……

五、指导生字书写。

1、自由记忆生字字形。

2、交流记住字形的方法。与形近字比较: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 编口诀记: 编故事记:

抓住易错笔画、部件记: ……

3、指导书写难写字、易错字:

4、描红。

六、作业。

1、在习字册上练字。

2、读课文,至少2遍,争取读出感情(并试背、试默写)。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说明了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的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自然段。(学生回答)

二、学习第三段

1、同学们,这三个例子写得很具体很有趣,下面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说最喜欢的一个认真读一读,注意要一边读一边想,争取把每句话读懂。

2、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 第三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两个句式中的一句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

(2)卡片: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人们模仿____造出了____。

(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飞机设计。

(4)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5)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6)指读句子。

(7)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8)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

(9)投影蜻蜓的图片: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0)出示: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11)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12)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学生回答)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13)第三自然段详细介绍了人类认真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并从蜻蜓等昆虫身上得到启发,不断提高飞机的性能,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我们人类从1903年到现在起,只花了短短的百余年时间,就研制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其实都是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啊!

(14)小结:课文第三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具体介绍)

(15)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

三、学习四-六段

1、刚才我们认真研读了课文第三段,收获真大!下面请同学们继续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例子。

*第四段(1)你对这一段中的什么感兴趣?(引导学生说好:我对人类模仿……)

(2)老师这儿有一段动画,可惜是没有声音的,老师想请你看着图画来介绍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例子,行吗?(出示图片)

(3)你们觉得他介绍的怎么样?(评议)

(4)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5)可见鲸是人类的——(读题)(6)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7)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呢?(先在下面小声说,再指名说)(板书:轮船设计)

*第五段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对第五段感兴趣?

(1)做一个实验:请学生和家长代表上台捏鸡蛋。(三个人)(2)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3)这是一句因果倒装句,你们能“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原来这就是鸡蛋壳所拥有的薄壳结构的特点啊。(出示词语:薄壳结构 读好!)

(4)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5)出示图片:看,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正因为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些建筑风格是既坚固又美观,还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其它采用“薄壳结构”的著名建筑还有许多。(图片欣赏,教师稍作讲解)

(6)下面我们拿好书一起把第五自然段来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板书:建筑设计)

3、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三个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1)出示第六段,一起读读。

(2)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同上面三段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对呀!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详细介绍,这里只用一句话就带过去了,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简单列举

4、难怪作者最后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1)指读句子。引导读出感叹的语气。

(2)齐读。你们觉得这个自然段跟课文题目和第一、第二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3)学生自读课题和一二两节,讨论交流,体会前后呼应的写法。

四、总结全文,深化感情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想干什么?

2、看来大家对……发生了兴趣,为了让大家得到更多关于……的知识,老师送几个网站给大家,相信会给你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投影网站)

五、作业超市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搜集有关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下节课交流。

板书:

7、人类的“老师” 飞机设计

轮船设计 具体介绍 建筑设计 汽车设计

篇3:《人类的老师》教案

阅读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 才能沉潜于文本生动、形象的情景之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实现“思想和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本课教学设计让学生直面文本, 积极鼓励学生走进文本, 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感言于心, 以心化言, 使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积累中活力四射。本课教学从优化教学结构入手, 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准确把握学段教学特点, 在课堂上突出以生为本, 突出作业与练习, 追求“实”与“活”的有效整合, 进一步巩固阅读方法, 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科普类文章的教学, “他控学习”教给学生的是知识, 而“自主学习”传授给学生的是能力, 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 在阅读中培养、提高阅读能力, 这才是阅读的“点金术”!

【教学目标】

1.能自主阅读并理解“人类的‘老师’是谁”和“为什么可以称它们为人类的‘老师’”。

2. 通过对比阅读、合作讨论等方式懂得作者按“现象—原理—创造”的构段说明方法有条理地介绍事例, 并通过排序练习进一步感悟这种写法。

3.享受阅读科普文的快乐, 感悟自然界中生物生存的智慧, 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 丰富表象

1.师:你对人类的“老师”了解多少? (板书:人类的“老师”)

2.师: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者一起走进《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去领略它与众不同的意蕴。

二、悟———梳理内容, 情趣感悟

1.请学生再读文章, 思考:文章题目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随机梳理课文内容, 及时板贴文章中所列举的人类的“老师”。

2.师:原来文章中的老师是一群特殊的“老师”, 这么多老师, 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位?在最感兴趣的地方画一画, 读一读。

(1) 蜻蜓———“厚斑”。

出示:

1指名读, 谈理解。

2图片展示, 再谈感受。

3抓住关键词, 指导朗读 (指名读, 同桌读, 赛读, 齐读等) 。

4小结:人类研究了三十几年, 之前发生了多少机毁人亡的惨祸, 而蜻蜓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难怪我们人类要尊称它为老师———蜻蜓老师。

(2) 鲸———“流线体”。

出示:

1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流线体”。

3小结:人类所造轮船怎么也比不过鲸。

(3) 鸡蛋——“薄壳结构”。

出示:

1交流感受, 畅谈理解。

2实物感受蛋壳的“薄壳结构”。

3. 随机教学为什么把大自然的生物称为人类的“老师”, 及时板贴。引导明白文章的言之有物, 并板书“有物”。

4.师:难怪文章中这样说———自然界的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齐读)

小结:是呀, 大自然是最有智慧的, 让我们恭恭敬敬地向大自然叫一声——老师。

三、议———对比阅读, 学习写法

1.师引导:这些“老师”太有趣了, 作者是怎么把它们介绍清楚的呢?我们把其中介绍得最具体的三位“老师”的三段话放在一起, 对比着读一读, 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2.任务驱动:对比阅读这三段话, 思考它们是怎样把这三位“老师”介绍清楚的。

先独立阅读思考, 然后组内讨论, 并记录好小组讨论结果。

3.小泡泡提示:淤我发现作者的用词……于我发现都是先写……再写……后写……盂我还发现……

4.交流反馈。

(1) 分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并板贴。

(2) 展示每组汇报成果, 梳理重点。

预设一:用词准确生动。

预设二:有条理的构段。

1将学生泛化的回答提升为:你们刚才说的就是先写现象, 再写……

2随机分三部分呈现, 再次默读, 思考:自己又有什么发现?

3指名读, 追问:这个部分写了什么?小结板书:现象。

4同理分别小结板书:原理、创造。

5小结:就是这样, 按照“现象—原理—创造”的顺序, 有条理地说清楚。

6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三个自然段分三部分颜色变化, 加深印象)

7重点回读“鲸”部分:对啊, 它们都是由现象引起的……然后根据它的原理……最后才有了这样的创造……

8小结:作者就是这样, 按照一定的顺序, 把这三位“老师”清清楚楚地写下来, 这就是言之有序 (板书:“有序”) 。

四、践———学以致用, 排序训练

1.出示拓展段落。

师:这位作者又是怎么有条理地介绍的呢?

2.自主排序, 发现规律。

3.交流反馈, 畅谈规律。

4.自主阅读, 扩充知识。

五、拓———课外延伸, 丰富积累

1.推荐阅读书目。

2.交流: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篇?说说自己的理由。

3.小结:读书就是这样, 能让我们不断增长知识, 增长智慧。这节课, 我们不但了解了文章的言之有物, 更明白了文章的言之有序。大自然的生物真是我们人类的好“老师”, 让我们为大自然点赞, 为作者点赞, 为我们自己点赞。

六、出示课后作业

给下列句子排序。

() 萤火虫的发光细胞内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 能够将98%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只有2%转化为热能, 所以萤火虫只发光不发热。

() 萤火虫发出的冷光不仅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 而且一般都很柔和, 很适合人类的眼睛。

() 根据对萤火虫的研究, 人们创造了日光灯, 使人类的照明光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后来又进一步研究, 发明了闪光灯等冷光灯源, 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 电灯只能将电能的很少一部分转变成可见光, 其余大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浪费掉了, 而且电灯的热射线有害于人眼。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介绍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科普作品, 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 文章结构简明, 通俗易懂, 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 在教学中, 笔者打破了教学常规, 还自主学习于学生,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探究, 亲身体验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一、激发一点情趣

如果只是枯燥地灌输这些“仿生学”方面的科普知识, 学生会觉得无聊。因此, 在教学时有必要将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整合, 增强教师自身的语言感染力, 有效补充相关材料等,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抽象语言进行形象感悟, 认识科学新发现的意义, 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渗透一种思想

质疑课题《人类的“老师”》, 让学生探讨“老师”二字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通过互相启发、补充, 学生明白了, 要想真正获得科学的新发现, 还得靠人类自己去思考、去探索, 这样理想才能变为现实。

三、坚持一样做法

小班教学, 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要还给学生, 让学生去享受语文教学, 在语境中阅读。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组织教学, 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了解、把握学段的教学特点, 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 将合作聚焦在内容学习的关键或核心之处, 践行语言文字运用。

四、多读一些文章

把每篇课文作为一个例子, 适当地进行课外延伸, 学习更多的文章, 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大量阅读中培养语感, 提高语文能力。

篇4:人类的老师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最高智慧,那一定是学习的态度,而这正是人类所拥有的。正是因为拥有了如此的智慧和胸怀,人类才得以在自然界找到立身之本。

学习生存

喷水鱼在进化过程中,创造了奇迹。它的眼睛可以看到水面以外的东西,而且它的大脑还能自动矫正空气与水之间因折射所造成的图像扭曲,准确地对猎物进行定位。它还懂得弹道学,它颚内的一条凹槽,能够将液体变成一条短而致命的射流。在突袭之前猛然伸缩腮,将水吸进口中,然后通过舌头挤压,以极快的速度,将水喷射出去,将猎物击落到水面(图1)。

这种简单高效的方法启发了人类。几个猎人找到猎物,轻轻地向目标靠近,用长长的吹管向猎物发动袭击(图2)。吹管的推动装置很简单,正是借鉴了喷水鱼捕食功能的原理,在舌头的帮助下,气流突然冲出去直射目标,猎物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危险,根本来不及逃跑。靠着这个绝密武器,人们获得了生存所需的食物。

苍鹭喜欢在浅滩觅食,鱼类、蛙和昆虫都是它们的至爱。它们的捕食工具很简单,就是用长长的尖嘴,但它们的技术却是一流的。当苍鹭确定捕猎目标之后,它们背对着太阳,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时刻准备着发起进攻(图3)。在世界各地,人们都在模仿苍鹭的捕鱼方式,人们制作的捕鱼梭镖很像苍鹭长长的尖嘴。

找寻乐趣

动物不但教给人类在艰苦的环境中求生存的技能,还为人们增加生活乐趣提供了指导。

这位老师名叫蟾蜍。这种两栖动物出生于水中,但它们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水生环境。实际上,它在干燥陆地上,比在用于繁殖的池塘中生活的时间更长,它们的腿和动作,已经适应了陆地行走。但是,它们还是不得不经常经过溪流和池塘,怎么样让自己肥胖的身体沉不下去?它们有自己特殊的装备(图4),虽然很丑陋,但这是很有效的安全装置,使它们不会下沉被淹死,而且还让它们在水中有休息的时间,直到能继续穿越这道障碍。对于不擅长游泳的人类来说,这个简单有效的方法真是一个惊喜(图5)。

创造文明

从动物身上获得灵感,是人类具有的学习天赋,这使人类最终脱离蛮荒,创造文明。

人类梦想飞行是从鸟类能够翱翔天空得到的启示。1483年意大利人达·芬奇通过观察鸟飞行时翅膀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绘制出第一张模仿鸟类飞行的飞行器草图(图6)。随后经过科学家的努力,终于在1894年,德国科学家李林·塔尔第一次使用载人悬挂滑翔机飞了起来(图7)。从他留下的设计图纸,可以看到这架改变历史的滑翔机依然是模仿鸟类的样子制作。两年后的一次飞行事故,让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过早地辞世。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人们对他的称赞:“飞行史上最伟大的老师”。

原始社会中,弱小和无知是当时人类的真实写照。当瘟疫、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的时候,人们只能用巫术祈祷康复。直到15世纪意大利人卡蒂内尔提出注射器的原理,情况才发生大的转变。他的发明是受到了毒蛇的启发。毒蛇进攻时可以在瞬间将尖牙刺入猎物体内,然后用活塞式的肌肉,将体内毒液注入带孔的尖牙(图8)。这一切都发生在几秒钟之内,当猎物因中毒停止了呼吸,蛇才将猎物吞下去。而无毒蛇和毒蛇的区别,并不因为它没有毒腺,而是它的毒液“发射装置”不是很有效,因为90%的蛇几乎都是不能分泌毒液的,所以毒蛇就尤其令人不寒而栗。多亏这种从毒蛇身上学到的注射方式,各种疫苗和抗生素,才能以最直接的方式进入人的身体,因而拯救了很多生命(图9)。

昆虫用于控制行为的大脑非常小,但它们依然非常聪明,优势就在于大脑简洁高效。这正是人类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最需要学习的。蝗虫都是以庞大的集群飞行,但它们彼此之间会保持30厘米左右的距离,以避免冲撞。人们就在蝗虫身上安置了传感线路(图10),发现它会对那些近距离冲击画面做出快速而准确的避让反应,就好像它看到了蝗虫群中的其它伙伴一样。它所产生的微弱电脉冲信号,被人类监控、接收、记录……这种快速反应机制非常适合应用到汽车的回避系统上。去年我国共发生交通事故45万多起,造成9.8万人死亡。如果能给我们的汽车装上一个类似蝗虫大脑的装置,人类越来越拥挤的交通或许能得到一些改善。

大猩猩是灵长类中体型最大、最纯粹的素食主义者。它们食量巨大,但从不会把树木啃秃。大猩猩从不固守一地,它们走走停停,在游荡中采食,还没等到把一棵树、一片灌丛的树叶吃完,就又迁向新的采食地。它们似乎知道如果长期滞留在一个地方,把树木、果实一律剥光吃净,就会导致因过度开采而造成的资源枯竭。植物的死亡就意味着食物的断绝,因此大猩猩总是适可而止地采食树叶。人类传统农牧业的轮耕、游牧,正体现着这种持续利用资源的生存智慧,与大猩猩走走吃吃的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采伐开垦、为了商业目的杀鸡取卵式的猎杀活动,大大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图11)。人类要向动物学习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

人类就是这样在对动物的学习中,一点点成长,完善起来。今天大自然依然是人类最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我们也只有向自然寻求解决之道。

篇5:《人类的“老师”》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说话:大家一定知道许多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立远大志向”的格言,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精读课文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

好,畅所欲言吧!2.学生交流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

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3.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6)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4,拓展延伸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看出来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5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6 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四、奇思妙想 1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篇6:人类的老师教案

1、会认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领会文中的“流线型”“机翼”等科学术语;懂得要发现大自然的奥秘,需要长期的观察、思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网络游戏连连看的图片,今天我们来一个文字连连看的游戏,屏幕出示“树木、小孩、牛奶、蜜蜂、花朵、风沙”6个词语,这些事物哪些可以练一练,你能有一、两句话说明他们的联系吗?

是啊,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科学小品文,题目就是——《人类的老师》板书课题,男女生对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过渡:这是一个特别能激发阅读兴趣的题目,看了他,你会产生什么疑问?

生:人类的老师指的是什么?

(1)听朗读录音,解决问题

生:人类的老师指自然界中的生物

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生:生物真的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板书:生物

介绍这是文章的中心句。

(2)回顾文章,说事物

(3)回想一下,课文中都提到了哪些生物,记住哪个就说哪个!

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张贴事物图片(鸟类、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

过渡:瞧!为什么我们把这些生物都称为人类的老师?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4)检查字词,读通句子

过渡:老师相信,我们的同学们都有着良好的预习习惯,用你们的手指示意老师,你都预习了几遍?

男女PK赛男女生抽卡片,其他同学跟读。

三、学会表达,感知内容

过渡:通过预习,我们发现黑板上的图片和卡片之间存在着一些联系,如果在让你玩一次文字连连看,你会连吗?

(一)出示游戏攻略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存在联系的事物,画出相关语句,理清他们之间的联系。

(2)和同桌交流,轮流发言,每次选出一种事物,注意说明他们之间的联系。

注:交流时,老师要随时点拨、指导。

(二)学生汇报,文字连连看的成果

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机翼:文中带这个词的句子很长,谁能给大家读准确?读长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中的停顿,怎样找准停顿呢,就是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你再读一读,找学生读,齐读!

流线型:像鲸这样前圆后尖,非常光滑的外形就叫“流线型”

小结:看来,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有一门学科就是专门研究生物与人类之间联系的,它就叫仿生学。

(三)介绍仿生学

仿生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人们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仪器、机械,这门科学就叫仿生学。

四、拓展延伸

像这样,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文中的作者不可能一一介绍,你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例子,说说看!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仿生学的例子,展示资料。

五、总结全文

看来自然界真是太奇妙了,它给予了我们那么多的启发,我们发明创造出这么多的新事物。我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积极探索,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

六、作业

1、以“——的自述”为题目,介绍一种文中的生物。

上一篇:教暑期师德培训心得下一篇:描写悠悠细雨归心去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