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断与计算机病毒

2024-05-04

中断与计算机病毒(共6篇)

篇1:中断与计算机病毒

1.中断基本概念

什么是中断?先打个比方,当一个经理正处理文件时,电话铃响了(中断请求),不得不在文件上做一个记号(返

回地址),暂停工作,去接电话(中断),并指示“按第二方案办”(调中断服务程序),然后,再静下心来(恢复中

断前状态),接着处理文件……。计算机科学家观察了类似实例,“外师物化,内得心源”,借用了这些思想、处理方

式和名称,研制了一系列中断服务程序及其调度系统。

中断是CPU处理外部突发事件的一个重要技术。它能使CPU在运行过程中对外部事件发出的中断请求及时地进行处理,

处理完成后又立即返回断点,继续进行CPU原来的工作。引起中断的原因或者说发出中断请求的来源叫做中断源。 根据

中断源的不同,可以把中断分为硬件中断和软件中断两大类,而硬件中断又可以分为外部中断和内部中断两类。

外部中断一般是指由计算机外设发出的中断请求,如:键盘中断、打印机中断、定时器中断等。外部中断是可以屏

蔽的中断,也就是说,利用中断控制器可以屏蔽这些外部设备的中断请求。

内部中断是指因硬件出错(如突然掉电、奇偶校验错等)或运算出错(除数为零、运算溢出、单步中断等)所引起

的中断。内部中断是不可屏蔽的中断。

软件中断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中断,它们只是可被调用执行的一般程序。例如:ROMBIOS 中的各种外部设备管理中断

服务程序(键盘管理中断、显示器管理中断、打印机管理中断等),以及DOS的系统功能调用(INT 21H)等都是软件中

断。

CPU为了处理并发的中断请求,规定了中断的优先权/中断优先权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1)除法错、溢出中断、软件中断

(2)不可屏蔽中断

(3)可屏蔽中断

(4)单步中断,

2.中断与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开放的,用户可以修改扩充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上实现新的功能。修改操作系统的主要方式之一

是扩充中断功能。

计算机提供很多中断,合理合法地修改中断会给计算机增加非常有用的新功能。如INT 10H是屏幕显示中断, 原只

能显示西文,而在各种汉字系统中都可以通过修改1NT 10H使计算机能够显示中文。另一方面, 计算机病毒则篡改中断

为其达到传染、激发等目的服务,与病毒有关的重要中断有:

INT 08H和INT 1CH定时中断,每秒调用18.2次,有些病毒利用它们的记时判断激发条件。

INT 09H键盘输入中断,病毒用于监视用户击键情况。

INT 10H屏幕输入输出中断,一些病毒用于在屏幕上显示字符图形表现自己。

INT 13H磁盘输入输出中断,引导型病毒用于传染病毒和格式化磁盘。

INT 21H DOS功能调用,包含了DOS的大部分功能,已发现的绝大多数文件型病毒修改INT 21H中断, 因此也成为防

病毒的重点监视部位。

INT 24H DOS的严重错误处理中断,文件型病毒常进行修改,以防止传染写保护磁盘时被发现。

中断子程序的人口地址存放在计算机内存的最低端,病毒窃取和修改中断的人口地址获得中断的控制权,在中断服

务过程中插入病毒的“私货”。

总之,中断可以被用户程序所修改,从而使得中断服务程序被用户指定的程序所替代。这样虽然大大地方便了用户,

但也给计算机病毒制造者以可乘之机。病毒正是通过修改中断以使该中断指向病毒自身来进行发作和传染的。

篇2:中断与计算机病毒

实验地点:格致A315 实验日期:2016年12月29日

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中断产生、响应、处理等技术;

二、实验说明及内容 说明:

1.要求中断隐指令中执行关中断功能,如果用户中断服务程序允许被中断,必须在中断服务程序中执行EI开中断命令。

2.教学机的中断系统共支持三级中断,由三个无锁按键确定从右到左依次为一、二、三级中断,对应的INT2、INT1、INT0的编码分别是01、10、11,优先级也依次升高。这决定了它们的中断向量(即中断响应后,转去执行的程序地址)为XXX4、XXX8、XXXC;可以看到,每级中断实际可用的空间只有四个字节,故这个空间一般只存放一条转移指令,而真正的用户中断服务程序则存放在转移指令所指向的地址。

3.用户需扩展中断隐指令、开中断指令、关中断指令、中断返回指令及其节拍。

内容:

1.扩展中断隐指令。

2.扩展开中断指令EI、关中断指令DI、中断返回指令IRET。

3.确定中断向量表地址。中断向量表是以 XXX4H为首地址的一段内存区。高12位由用户通过置中断向量用的插针(在三个无锁按键下方)确定。三级中断对应的中断向量为XXX4H、XXX8H、XXXCH。当有中断请求且被响应后,将执行存放在该中断的中断向量所指向的内存区的指令。

4.填写中断向量表。在上述的XXX4H、XXX8H、XXXCH地址写入三条JR OFFSET转移指令,OFFSET分别对应三段中断服务程序的相对地址。但在本仿真终端中输入时,用户不需要计算偏移量,直接输入要转向的绝对地址即可。

5.编写中断服务程序。中断服务程序可以放在中断向量表之后,中断服务程序可实现在程序正常运行时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与优先级相对应的不同字符; 6.编写主程序。可编写一死循环程序,等待中断;

三、实验过程及步骤

1.填写中断向量表。

(1)选择3级中断的中断向量为2104H、2108H、210CH。

(2)教学机中下方有一个12们波特开关,设置中断向量的高12位为:0010 0001 0000.开关向上为1,向下为0.(3)填写中断向量表:

从2104H单元开始输入下面的程序:

(2104)JR 2120

;跳转到中断服务程序(2108)JR 2130(210C)JR 2140

2.编写中断服务程序

该中断服务程序,先开中断,显示字符“BI”和对应的中断优先级“1”、“2”或“3”后,等待从键盘输入一个字符,在键盘输入一个字符后,显示该字符和字符“EI”,然后退出当前中断服务程序,返回中断断点,继续执行。用A、E命令从2120H单元开始输入下面的程序(标有*的语句要用E命令输入)2120:PUSH R0 2121: PUSH R3 2122: MVRD R3,31 2124: JR 2150

2130: PUSH R0 2131: PUSH R3 2132: MVRD R3,32 2134: JR 2150

2140: PUSH R0 2141: PUSH R3 2142: MVRD R3,33 2144: JR 2150

*2150: EI 2151: MVRD R0,0042 2153: CALA 2200 2155: MVRD R0,0049 2157: CALA 2200 2159: MVRR R0,R3 215A: CALA 2200

215C: IN 81 215D: SHR R0 215E: SHR R0 215F: JRNC 215C 2160: IN 80

2161: MVRD R0,0045 2163 CALA 2200 2165: MVRD R0,0049 2167: CALA 2200 2169: MVRR R0,R3 216A: CALA 2200 216C: POP R3 216D: POP R0 *216E: IRET

2200: PUSH R0 2201: IN 81 2202: SHR R0 2203: JRNC 2201 2204: POP R0 2205: OUT 80 2206: RET

3、编写主程序

从地址2000H开始输入下列程序 *2000: EI 2001: MVRD R0,0036 2003: CALA 2200 2005: MVRD R0,4000 2007: DEC R0 2008: JRNZ 2007 2009: JR 2001 200A: RET

4、运行主程序,等待、响应中断。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 G 2000

屏幕将连续显示“6”.在程序执行过程中接下教学机右下方任意一个无锁按键。此时,教学机转向执行本级中断服务程序。在接收键盘一个字符后,退出当前级的中断服务程序,恢复中断现场,接着执行断点处的程序。若在此期间,又有更高一级的中断请求,则教学机转向执行该级的中断服务程序。需要注意的是,若当前中断为高级的中断,则不会响应低级中断。

5、扩展提高内容:在保证上述案例所有功能条件下,补充实现:(1)按键盘上的任意键退出中断过程中要求显示所按键字符;

(2)将主程序的死循环修改为按空格键退出循环。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结论:通过中断可以调用子程序,同时中断可以嵌套,同时中断也有优先级,优先级较高的优先调用,优先级较低的要等到优先级比他高的中断调用以后才调用。

实验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懂得了什么是中断,同时也学会了中断的调用,以及中断的优先级和中断的调用次序。同时通过本次实验我懂了计算机内部线程与进程的调用。在写入程序的时候,监控程序的A命令只支持基本指令,扩展指令应用E命令将指令代码写入到相应的存储单元中;上述程序中带*者为扩展指令。在扩展实验中,应循环地址写为实验指导书上默认的“2007”导致输入的“6”不能一直循环,导致实验不能成功,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错误,及时将地址改正为“2009”,获取到循环值后,最后实验成功,让我意识到做实验时,应该准确、细心的操作和输入正确的值。

篇3:中断与计算机病毒

关键词:页面置换,缺页中断,虚拟存储

请求分页系统是目前虚拟存储器的一种常见实现方式。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缺页情况,会影响程序的运行速度及系统性能,所以要得到高性能的请求分页系统,就必须考虑缺页次数和缺页率问题。因此,掌握简单而方便的中断次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统计出运行过程中的缺页次数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众多的相关书籍中,对于缺页中断次数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统计中断次数时也有两种不同的结果,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本文将从虚拟存储的概念出发,对缺页中断次数的计算问题进行分析。

1 虚拟存储技术[1]

随着程序越来越大以及多道程序的并行运行,使得内存紧缺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虚拟存储管理的思想应运而生。在虚拟存储管理模式下,只需将程序近期所访问的一部分代码和数据装入物理内存中就可以先运行,而其它部分则由系统根据程序运行过程中的要求再从外存调入。

以内存采用虚拟分页管理方式为例,一般将程序分成若干个大小相等的页,内存分成与页大小相同的块(即页框),当程序需要运行时,就将程序装入到内存中去,一页正好放下一块,程序有几页,就需要几块内存。为了保证多个程序同时进入内存并发执行,在程序运行前,只能给某一个程序分配少量的内存块,因此在程序运行的过程中,可能其所要访问的页面不在内存,这时就需要将它调入内存,如果内存已无空间时,为了保证该进程能进行正常运行,系统必须从内存中调出一页程序或数据送到外存上,以腾出空间,让新的页进入。但应将哪一页调出,则须根据一定的算法(也就是页面置换算法)来确定。

2 页面置换算法

用于确定在内存最佳位置处淘汰老页的一组规则称为页面置换算法[2]。常见页面置换算法有:

最优算法(OPT算法)这种算法的思想是:从内存中移出以后不再使用的页面;如无这样的页面,则选择以后最长时间内不需要访问的页。这种算法本身不是一种实际的方法,因为页面访问的顺序是很难预知的。但是,可把它作为一种评价标准,比较其他实用方法的优劣,所以,最优算法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

先进先出算法(FIFO算法)这种算法的基本思想是:总是先淘汰那些驻留在内存时间最长的页面,即先进入内存的页面先被置换掉。理由是:最先进入内存的页面不再被访问的可能性最大。

最近最久未使用置换算法(LRU算法)这种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如果某一页被访问了,那么它很可能马上又被访问;反之,如果某一页很长时间没有被访问,那么最近也不太可能会被访问。这种算法考虑了程序设计的局部性原理。其实质是,当需要置换一页时,选择在最近一段时间最久未使用的页面予以淘汰。

置换算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不适当的算法可能会导致系统发生“抖动”。即刚被换出的页面很快又被访问,需重新调入,如此频繁地更换页面,以致一个进程在运行中,将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完成页面置换的工作上,我们称该进程发生了“抖动”。一个好的页面置换算法,应具有较低的页面更换频率。

反映置换算法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是缺页中断率:

通常用缺页中断次数来对比各种算法的性能。

3 缺页中断次数的计算

下面以请求分页存储管理中的LRU算法为例,来讨论缺页中断次数的计算问题。

3.1 计算方法比较

缺页中断次数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驻留集的计算方法,另一种是通过建立一个系统性能模型来计算。给出一个例子:对于如下的页面访问序列:1,2,3,4,1,2,5,1,2,3,1,5。当内存块数为3时,使用LRU置换算法产生的缺页中断次数为多少?

方法1:采用驻留集的变化来分析页面的置换过程和中断次数。计算过程如表1所示。

在这种计算方法中,清楚的展现了程序执行过程中驻留集的变化情况,即是说我们能从计算表中清楚的看出页面在内存中的存在情况。如调入前三页后,可用页框为0,当第4页调入时,置换的是放在第一个位置的第1页,而另外两个页框的页面并未发生改变。

但是,在利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中断次数时,可能在计算到后面时就无法分辩到底哪一页是最久未使用的页面,因而无法选择正确的页面予已淘汰,造成计算错误。例如,当计算到表2所示的状态时,下一次要运行第3页而它不在内存,所以需要调入,而此时内存已满,需选择一页淘汰,但究竟该淘汰哪一页,哪一页是最久未用的页面,对于不熟练的人来说,这的确是有些难以分辨了。

方法2建立一个系统的性能模型[3]。该模型包括三个参数:页面走向P,主存容量M和置换算法。对于上面的例子,计算过程可用表3来表示。

在这种方法中,当装入新的一页时,总是把先调入的页号挤到下面的页框中,如页面序列中的第二个页面即第2页装入后,从上到下序列就分别变成了21(2把1往下挤,如表4)。

页面序列中的第三个页面即第3页装入后,从上到下序列就分别变成了321(3把2往下挤,2把1往下挤,如表5)。

当在选择淘汰哪一页时,总是将排在最下面的页予已淘汰(被挤出去了),而把新调入的页号排在最前面。如在调入页面序列中的第四个页面即第4页时,最下面的1被淘汰,从上到下序列就变成了432(4把3往下挤,3把2往下挤,2把1挤出去,如表6)。操作过程清楚明了,方法便于掌握,计算过程不易出错。

但是,在这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中,因为页面号在不断移动,会使人误以为是页面在内存中的真正移动,其实从一页被调入内存执行,到它因执行完被释放或被置换出来之前,它都应该存放在某固定的页框中。因此,在学习这种方法时,务必明确这样的原理。

3.2 计算结果分析

用系统性能模型来计算中断次数时,表中F行“+”的个数即为中断次数。在统计运行过程中的缺页次数时,主要有两种观点,因此有两种结果。对于上面的例子,第一种观点认为缺页中断次数为9次,如表7。而第二种观点得出的结论却是6次,如表8。

第一种观点认为,在计算缺页次数时,应统计的是该程序在执行过程中所有的页面调人次数,而不仅仅是页面的交换次数即页面置换次数[4]。这种观点的主要思想是:当程序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所需页不在内存中时,首先由系统硬件在地址变换过程中自动发出缺页中断信号,要求调入该页,这时出现了一次缺页,当缺页中断信号发出后,如果内存中此时有空闲内存块,则可直接将该页调入内存,占用其中一个空闲块;如果当前内存中没有空闲内存块,则要根据系统采用的置换算法,从内存中选择某一页换出,空出空间,调入所需页,此时产生一次页面置换。因此,当缺页中断出现时,不一定要进行页面置换,而出现页面置换时必然产生缺页中断,所以将页面置换次数看作缺页次数是不正确的。这种计算方法只考虑到当作业所分配到的内存空间都教占用之后的页面访问过程中所出现的缺页问题,却没有考虑在调入前几个页面时所产生的缺页问题,所以是错误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一个程序投入运行时先装入若干页面的用户程序和数据(而非全部程序和数据),便可以启动运行。这时最少应保证装入一个页面,不可能已经开始运行了,主存中还没有装入任何一个页面[5]。通常为了提高分页系统的性能,降低缺页率,应装入一部分页面,一般应该是程序地址空间的开始页面。在这个程序开始运行前,系统应把这个程序的三个页面装入主存,然后便可以启动运行了。既然预先装入的页是在运行之前装入的,在计算程序的中断次数时就不应包括在内。

第一种观点重在理论分析,它能够从理论上准确的计算缺页中断次数。第二种观点考虑的是实际情况,因为程序在执行之前应该先装入一些页面,而这些页面并未是以中断的方式调入的。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因为是从不同的出发点去看待问题,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4 结论

对于计算缺页中断次数的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如果在学习时综合起来,对于中断次数的计算就变得简单而又易于掌握了。在不同的教材中,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往往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我们在学习时要加以比较和辨别,深入理解其中的区别,以更好的理解知识和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汤子赢.操作系统原理[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孔宪君,王亚东.操作系统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徐甲同.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M].2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孙晓华.关于请求分页系统下缺页问题的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2,7(2):35-37.

篇4:中断的恋情:海明威与考茨基

从昏迷中醒来,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她那双清澈迷人的大眼晴。那一瞬间, 他竟然咧开嘴笑了:“我爱你。”这句话里到底有多少爱的成分,估计他自己也不太淸楚。她温和地瞪了他一眼,继续替他清洗伤口。在她的眼里,他就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大男孩。

可喜的是,两周以后,他就能拄着拐杖在救护站里来回走动。她打趣他:小伙子,你又可以回到家乡与你喜欢的女孩儿跳舞了。

他有些害羞,却回答道:我不喜欢和家乡的女孩儿跳舞,我只希望能和你跳舞。如此火热的表白她懂,可她明白,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结果。她比他大整整8岁,在她眼里,他是个头脑发热的毛头小子。他却丝毫不掩饰对她炽热的爱。

她临时要被调往另一处前线阵地时,他也临时接到了调令,马上要回国了。因为走得太匆忙,她没来得及与他告别,只匆匆忙忙地给他留了封信,信封里还夹着一枚她从手上摘下来的戒指。没想到,不久之后的一天下午,他拄着拐杖出现在她的面前。那一刻,他们彼此的眼里都有太多的惊喜。“明天早晨,6点钟的火车,我要回美国了,我在火车站旁的一家旅馆里等你。”

旅馆的小屋很简陋,但把门轻轻一关,那里便成了爱情的天堂。她光着脚丫踩在他大大的脚面上,紧紧相拥相吻。他的脚步确实有些笨拙。他说:我不会跳舞。她用热烈的吻回应了他:谁说你不会跳。这是世界上最美妙、最动人的华尔兹。那个夜晚,他们都终身难忘。

黎明,一阵长长的鸣笛,将他和她载向不同的方向。她仍然留在意大利,他将回到遥远的美国去。列车缓缓启动了,他从车窗里伸出脑袋,孩子气地向她喊道:“说,你爱我!快说,你爱我!”

她多想大声回应他说“我爱你”,可她眼里溢满了泪水,只是用手紧紧捂住了嘴巴。她怔怔地看着他渐渐远去,终于大声地说了一句“我爱你”,这是他们永远的遗憾。她爱他,却不想成为他的羁绊。

回国后,他一封接着一封地给她写信,叮嘱她在意大利要照顾好自己。他绘声绘色地向她描述他们将来在美国的小家,未来幸福的生活的模样……可他的信却越来越少得到她的回复。在意大利有她的事业,在美国有一个男人在热烈地追求着她。在事业和爱情面前,权衡再三,她还是选择了留下。

远在美国的他,日日酗酒。他无论如何无法理解,她曾经那么无私地把自己的爱给他,可为什么在幸福唾手可得的时候却选择放弃。

在意大利的她,当和身边的男子共跳一曲华尔兹时,她的心,突然为一个人疼得厉害。她想起了那个夜晚,想起了他们跳过的华尔兹,她这才知道,自己对他的爱,已深入骨髓。她急急收拾好行装,她去要告诉他,她爱他,再也不退缩了。

可现实却同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两人再次相见,恍若隔世,那张曾经热烈又单纯的脸庞,如今已被一层层的沧桑蒙住。面对她热切的眼神,他凄凉地说:“再也回不去了,尽管现在的我还是那样渴望拥抱你,可我已做不到了。”他再也无力向她敞开自己热情的怀抱。她流着泪转身离开了,那三个字再也没有机会说出口。

美国一别,他们再没有相见。

那个曾经爱笑,有几分腼腆、害羞,又勇敢、热烈的大男孩在此后的生涯中竟然成为一个世人眼里桀骜、孤僻的硬汉。她只知道他在写作,成了一名世界著名的作家,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经历了4次婚姻,在62岁那年,他在痛苦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叫海明威,他创作了很多小说,如《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等等,这为他带来了盛名,却无法慰藉他的心灵。

而那个让他一生无法忘怀的她,爱格妮·考茨基,一直在红十字会从事护理事业,92岁逝世。她在回忆录中写道:假如当时,他上前抱抱我,把我追回来,也许,我们的命运将是另外一种格局。可是,命运又会给人安排多少“假如”呢?

(摘自中国华侨出版社《失去,其实是另一种拥有》 编著:纸墨飞花)

篇5:中华文明未曾中断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各自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是,古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的哈拉巴文化、古希腊文化毁灭殆尽,唯有崛起于东亚大陆黄河流域的中华文化,在坎坷跌宕中延绵发展数千年,经历改朝换代,分分合合,却始终未曾中断,成为世界史上“连续性文化”的典范。那么,为什么中华文化在几千年沧海桑田的变化中,不仅未曾中断,而且不断发展、丰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独特文化体系,被世人称为“神秘的东方文化”呢?

第一,“敬天、法祖”的原始信仰。从地理环境看,大中华处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之中:一面临海,三面是高山险阻,由此造成了华夏人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是在这个条件下形成的。人们不求对外的开拓发展,而只追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稳定的生活方式,以及讲究个人的自我完善的道德生活。从社会性质看,古代华夏是宗法制的农业社会,以家庭为单位,逐步向外辐射,形成家族、宗族为纽带的社会网络。这个网络是以亲情编织起来的,道德伦理就成为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首先必须遵守的,也是自觉遵守的、高于一切的标准,从而形成华夏人注重血缘关系的社会心理。

正是由于这种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构成了华夏族社会独特的、稳定的生存系统,与此相适应,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显示了鲜明的伦理型特色。它是一种具有强烈的重德求善的伦理价值取向的文化,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性质造成了独具一格原始信仰—— “敬天法祖”。而这种“敬天法祖”的原始信仰在六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衍生出以下观念:

其一、宗法观念。中华民族自从开始在黄河、长江流域繁衍生息之日起,就产生了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以部落神、氏族英雄人物为崇拜对象,相传燧人发明用火,伏羲发明家畜驯化,炎帝、神农发明种植、医药,黄帝是发明舟车、宫室、衣服等器物制造的神,还创制了文字。他们是人,也是神,中国古代民族信仰,往往是氏族领袖死后被尊为神,受到本部族的祀奉。

在古代祖先祭祀与天帝信奉相伴相随,纠结在一起。随着部落组织形式的日趋完备,上帝的轮廓、形象逐渐形成,也日趋完整。祭祖先,敬天神,二者紧密纠结胶固,凝为一体,构成中华民族传统的宗祖观念。

宗祖观念的核心是“孝”,它是从血缘而产生的“亲亲”之情,并且通过宗祖神的崇拜和祈求保佑家族繁荣而表达出来,以此维护家族内部的团结。

家庭或家族成员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并有要求子女赡养的权利,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作为家长的父亲,享有绝对的权威,有权支配子女,子女对其有尊敬和服从的义务。《尚书.酒诰》云:“肇率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诗.小雅》亦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报。”“孝”这一道德观念,主要是用来维系宗法制度的,周代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大宗”、“小宗”的宗法制。由此看来,“孝”就不仅限于家庭伦理范畴,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已扩大到“小宗”对“大宗”的义务,并在政治上延伸为卿大夫对诸侯、诸侯对天子的义务。血缘上“追孝”、“尊祖”观念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纽带。于是,由家族到国家达到了伦理与政治的统一。之后,孔子又在《孝经》中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把人放在了一个立体坐标中,一个人不仅要对当代家族的人负责,而且要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在老百姓心里,“忘本”、“没良心”、“败家子”、“数祖忘典”是最大的耻辱,而“光宗耀祖”、“德高望重”、“封妻荫子”、“流芳百世”又成为有志者的毕生追求,正是这种宗法观念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其二、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在秦汉以后,“敬天法祖”的原始信仰具体化为“忠孝节义”、“三纲五常”。它使“敬天法祖”的原始信仰内容更趋完善化,它是宗教信仰,又是政治思想,更能适应大一统国家的生存要求。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遭受到内忧外患,政权经过多次更迭,社会经过无数动荡,民族之间以融合为基调,也有过暂时的战争。总之,秦汉以后的中国,人民已习惯于在中央高度统一的政权下生活,因为大一统国家与国与民都具有重大利益:

(1)、大一统国家可以给人民带来实际利益。比如说,国家统一,老百姓可以不见兵戈,安居乐业地过日子;国家统一,可以借助强大的国力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调剂各地岁收丰歉,从而避免人民流离失所。

(2)、大一统国家可以充分发挥大国的综合国力办成大事。古代中国是个自然经济结构的小农经济之国,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除了供全家消费,所余无几。正是借助统一大国的高度集中,把分散、零星的少量财富集中起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如修长城、开运河、整治大河河道,进行重大项目的文化建设,修纂大的文化典籍,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战时还可以调动全国人力抵御外来侵略势力。

(3)、大一统国家吸引力强,便于光大中华文明。第二周期秦汉帝国把大中华文明光大于西域,乃至中亚、西亚;第三周期的隋唐帝国把大中华文明光大于朝鲜、日本,乃至东南亚;第四周期元明清帝国把大中华文明光大于欧亚大陆,乃至非洲。

(4)、大一统国家影响力大,即便分裂时期大中华文化仍占主导地位。第一周期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和东方六国都是华夏文化,逼迫西戎秦国首先把自己“华”化;第二周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出现了许多政权,华夏文化始终保持占主导地位的态势。魏、蜀、吴、两晋、南朝都是华夏文化,北方16国,更是以炎黄子孙的身份自居,不失时机地进行汉化改革;第三周期宋代出了程朱理学,辽、夏、金、元无不争夺汉族儒家名士,接受道教;第四周期清朝相对于元、明仍是分裂时期大中华文明圈内的一个大国,尽管其曾推行“剃头令”,搞“圈地运动”,但是,之后它也极力奉行程朱理学,搞“华、夷之辩”,以证明自己是正宗的大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接受、支持、维护这个大一统的国家制度,从诸子百家到佛、道、儒三教分别站在自己的宗教立场论证其合理性。从“三纲”、“五常”的言行中体现天理,宣扬忠孝是出自人的本性,不忠、不孝是违背人的天性,不但不能成佛、成仙、成圣贤,甚至也不足以为人。从孝敬父母作起,推及到孝忠祖上、祖先、祖国,形成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以尊祖、爱国、报恩、报国为荣,以窃国、卖国、篡国为耻。在老百姓心里,最臭的莫过于“汉奸”、“卖国贼”,可以说比骂祖宗八代还厉害。这类人不光个人被判了“死刑”,就连子孙后代也抬不起头来。

就这样,大一统观念促进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大一统国家又进一步光大了大中华文明,形成滚雪球式的良性运转,使大中华文明不仅未曾中断,而且不断发展、丰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独特文化体系。

第二,保皇的是儒家,造反的也是儒家。在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敬天法祖的原始信仰,与当时中央政权的统治不太集中、中央统摄力还不够强大的政治形势相适应。秦汉以后,封建王朝势力强大了,上帝的统摄范围也扩大了,不但山川、日月,连人们的内心活动、意念善恶也要受宗教神学的管束。由皇帝直接管理天下的郡县,参与管理的有丞相、三公。但皇帝经常受到诸侯、后党、权臣的干扰,甚至发生宫廷政变,皇权遭到篡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社会秩序,汉朝以后,加强了儒学的教化作用。特别是隋唐两代,以科举取士,官方用考试制度强力推行儒教思想,凡是走这条路的士人都要系统地接受儒教思想培训,这对儒教的普及起了有力的作用。宋朝以后,儒教以教化力量巩固了中央集权,使它更趋稳定,故有权臣而没有篡臣。曹操在唐以前有能臣的形象,宋以后,曹操成为奸臣;唐以前,扬雄在思想界有较好的声望,宋以后,由于扬雄做过王莽的官,声望下降。

中国的儒教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高度的政教合一,政教不分,政教一体,皇帝兼任教皇,或称教皇兼皇帝。神权、政权融为一体,儒教的教义得以以政府政令的方式下达。朝廷的“圣谕广训”是圣旨,等同于教皇的手谕。中世纪欧洲的国王即位,要教皇加冕,才算取得上帝的认可。中国皇帝即位,只要自己向天下发布诏书就行了。诏书必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始,皇帝的诏书同时具有教皇敕令的权威。

儒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准宗教,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各少数民族,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尊孔子为教主。儒、佛、道三教同为古代传统宗教。唯有儒教利用政教结合的优势得以成为国教,儒教的神权与皇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然而,一旦皇权制度被废除,儒教也随着皇权制度一同凋谢。

历史证明,行政命令打不倒信仰,但政权是可以更迭的,儒教与皇权融为一体,所以才随着皇权的废除而暂时销声匿迹,这便出现了另一种现象:保皇的是儒家,造反的也是儒家。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但不能算政治家。儒学被后人宗教化后,既是学术,又是准宗教。它不仅能为统治阶级服务,也能为被统治阶级反抗剥削压迫提供思想武器。

均平原则构成中国古代经济改革和农民起义的指导思想。均平原则是针对财富占有行为的一种分配理论,孔子对此有过经典阐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国古代平均主义盖源于此。其实孔子的均平思想是对古代社会大同理想的描摹,也是体现其本人确立的“仁”学风格。“仁”是一种以普遍情感为基调的理论原则,它在分配行为上必然体现出和谐温馨,而不是巧取豪夺、毫不利人、专门利已。但孔子讲的并非绝对平均,他将“仁”、“礼”相互贯通,将平均原则寄于“礼运”之中,礼的实质是区分上下尊卑等级秩序,在分配行为上应该体现不同等级对财富的不同占有,超越或低于起码的标准,那也是不允许的,是对礼制的践踏。因此分配行为应该是依礼而行,均衡有序,使贫富、贵贱之间差距不至于无限扩大。荀子也指出“制礼仪以分之”的目的,就在于“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壳禄多少厚簿之称。使夫群居合一之道也。”主张“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非礼不进,非义不受”。因此均平思想成为民族意识和分配标准,成为历次改革和农民起义的重要目标和理论武器。从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王安石提的“方田均税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都是以均平为指导思想提出来的。

农民起义、骚动、**更是如此,“均平”始终是农民起义军最感亲切、最得人心、最有号召力的战斗旗帜。绿林、赤眉起义是因为“力作所得,不足以给赋税。”黄巾军的原发组织“太平道”宣称“人无贵贱,皆天所生。”隋末农民起义首先在山东发难,是由于山东地主是土地兼并及其严重的“狭乡”地区。唐未农民起义军第一次打出了“均平”的旗帜,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南唐诸佑起义提出了“使富者贫,贫者富”的口号,宋代王小波、李顺起义明确提出“均贫富”。明末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纲领。

儒家不仅为造反大军提供行动纲领和鲜明的旗帜,还为造反大军提供了领袖人物和骨干力量。秦末农民起义的队伍中,范增、张良、萧何、陈平、陆贾、郦食其、曹参皆饱学之士。

《明史•儒林传序》说:“明太祖起布衣,定天下。当干戈抢攘之时,所至征召耆儒,讲论道德,修明治术,兴起教化,焕乎成一代之宏规。虽天亶英姿,而诸儒之功不为无助也。”意思是朱元璋虽然是个马上皇帝,但是在他的高级幕僚中诸儒占主要成分,在他兴兵造反、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诸儒功不可没。

朱元璋一开始就注重网罗儒者文士。早在渡江前,他即已征用冯国用及其弟国胜、李善长等人,冯氏兄弟“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明史》卷129《冯胜传》)。朱元璋进军滁阳,途经妙山时,冯氏兄弟“着儒服”来见,朱元璋谓:“若书生耶?试为我计安出?”国用曰:“建康,龙蟠虎踞,帝王都会,自古记之。幸而近我,其帅懦弱不任兵,宜急击下其城,踞以号召四方。事仿仁义,勿贪子女玉帛若群竖子者,天下不难定也”(焦竑编:《国朝献征录》卷六王世贞《宋国公冯胜传》)。朱元璋遂令其为幕府参谋,计议大事。不久,定远人李善长也到军营求见。他“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明史》卷127《李善长传》)。初谒朱元璋,即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同上),殷殷期其成为当今的汉高祖刘邦。朱元璋对他甚为信任,留在幕府掌书记。

渡江后,朱元璋更是大力罗致人才,“所克城池,得元朝官吏及儒士尽用之”(刘辰:《国初事迹》)。至正十一年(1355),兵克太平,儒士陶安、李习、潘庭坚、梁贞等出城迎接。陶安,博涉经史,尤深于《易》,与朱元璋语,甚合其意,遂留参幕府,拜左司员外郎,从克金陵,升左司郎中;李习,自幼老成持重,治《尚书》,又旁通群经,攻性理之学,被朱元璋用为太平府知府;潘庭坚,元末用荐为富阳县学教谕,朱元璋任之为太平府儒学教授,次年取金陵后改为中书博士;梁贞,元至正中为国子监生,后由国子伴读授太平路儒学教授,见朱元璋时,所言辄援《诗》、《书》,被命为江南行省都事。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率军取金陵,得儒士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各授官职。又因秦元荐而以书聘陈遇。陈遇,博通经史,尤邃于先天之学,元末为江东明道书院山长。朱元璋称其“学贯三史六经,博览兵书百技,才兼文武,实我良辅”(《国朝献征录》卷116陈镐《陈静诚先生遇传》)。他与朱元璋相见后,希望其“以不嗜杀人,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为首务”(《明史》卷135《陈遇传》),被命筹帷幄,诸计划多秘不传。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下徽州,召儒士唐仲实,问:“汉高帝、光武、唐太祖太宗、元世祖一平天下,其道何由?”对曰:“此数君者,皆以不嗜杀人,故能定天下于一。今公英明神武,驱除祸乱,未尝妄杀。然以今日观之,民虽得归而未遂生息”,元璋深以为然(《明通鉴》“前编”卷一)。又素闻儒士朱升之名,遂“潜就访之。升因进三策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大悦,命预帷幄密议,“大抵礼乐征伐之议,赞画居多”(《朱枫林集》卷九《学士朱升传》)。

在建置百官的同时,又遣起居注吴林、魏观待访求遗贤于四方,以期使更多的儒者文士聚集在自己周围。这样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刘基、宋濂等出自浙东的儒家学者为核心的幕僚集团,这对朱元璋的思想及他的帝业之成功均有重大影响。

近代更是如此,洪秀全、石达开、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章太炎、毛泽东本身就是儒家,而且是大儒、鸿儒、通儒。毛泽东曾经崇拜过孔子、陈独秀。他的许多政略出自《论语》,其革命理想也是孔子说的大同世界。

治世治国安民靠儒家,乱时打天下也靠儒家,也就是说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治乱兴亡,哪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儒家,这本身就是文明的继承。换句话说,在中国只要有儒家存在中华文明就不会中断,而中国的文人中,百分之九十是儒家,中华文明怎么办会中断呢?

第三,道家有“兴灭继绝”的功能。道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具有旺盛的再生能力。鲁迅先生(1881—1936)曾经断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李约瑟博士(1900—1995年)也敏锐地指出:“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道学文化中既蕴藏着死而复生的活力,又具有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品格。为什么中国文化在古代能接纳印度佛教,在近代又能接纳西方的基督教文明,这显然不是“严夷夏之防”的儒家文化的功能,而是靠道家善于融汇异质文化的博大包容的特性。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也都以儒守成,以道达变,人们深知道家智慧有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宽容气度,以及能生能化,善于应变的长处。

“反者,道之动。”说明道家的核心是革命的哲学。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大的社会变革,总是由道家首先发起对旧思想、旧习惯、旧制度、旧体制的批判开路。从先秦的老子、庄子、列子,到近代的魏源、鲁迅都是旧社会的批判者,是革命的先行和旗手。

道学的策略思想是以曲求伸、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在士人被腐化,思想被扭曲,人民失去信仰时,道家以开放的思想体系和儒家自我封闭体系有着互补作用。每逢儒学走向唯心主义,成为僵化的“官文化”时,道家便对儒学进行补救。统治阶级既无创业的历史使命和事业压力,又抛弃了儒学德治思想的约束,逐渐成为“无道”。必然形成信仰危机。儒学道统衰弱,礼崩乐坏。而儒家刚性太强,“天不变,道亦不变,”、“士可杀而不可辱。”在这种情况下,道家发挥自己的优势,“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从而起到对中华民族兴灭继绝的作用。(见第八章第二节)

“无”和“反”是《易经》所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和《道德经》所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无中生有是创新,反其道而行之是改革。有了改革和创新就可以达到“兴灭继绝”了。道学主导的历史阶段是“国乱”(久乱)一直延续到强治周期段的前期。“国乱”(久乱)周期段,国破了,(皇)家散了——诸侯坐大,法、儒两家的招数都使绝了,不灵验了,因此导致信仰危机,出了危机怎么办?只有道学出来救驾。但救驾的方式不是助一臂之力,而是挂倒档,开倒车,返本开新,另辟蹊径,重开新路。

第一周期,当神学出现了信仰危机之后,圣哲把人、神、道德、天文和巫、卜相结合出了《易经》,这便是道学的根基。

第二周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夫子发出“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呼喊。然而,他并未做到,真正做到的是道家。道家在批判神学、天帝、圣贤的同时,以法家的面目出现,运用“法”、“术”、“势”,推出一系列改革方案、政策和措施,最终实用武力完成统一大业。故司马迁在《史记》中特意将老子和韩非子写在一起。

第三周期,东汉末年经学地位下降,道家的何宴、王弼将道学和儒学相揉合,创立了“玄学”。

第四周期,南宋时期,儒学危机时,朱熹融合儒、道、佛创立了理学。可以说是道家一次又一次地维护了中国的“道统”。

第五周期,从启蒙运动、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异教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共产主义运动,到文化大革命运动,儒学连续受到冲击,在这信仰危机、民族危亡的日子里,是道学在批判儒学的同时返本开新,敞开思想,对世界开放,实行“拿来主义”。实证主义进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进来了,新儒学复活了,古老的中国才又一次焕发生机。

道家的一个重要信条是“不为王者师,便为万世师”。在政局混乱的时期,一些有高深道学的人转而为师,如鬼谷子、文中子即是。他们是诸子百家中一流的、非常规的教育家。他们用改朝换代的帝王之术授徒课业,培养一批因缘时会、出入军机的人才,使之逐鹿中原,以求一逞。隋末天下鼎沸,文中子王通先生教出了魏征、李密、徐懋公等几个知兵领军的干才,他们都是扭转乾坤的命世之才。鬼谷子、文中子通过自己的学子达到了对国家、民族“兴灭继绝”的目的。

中华民族文化周期性的更新再造功能不是别的,就是“道”。因为它是开放型的,且具备“体”的特质,有隐性世界的力量,这也是中华文明未出现断层的一个内在原因。如自然界,月季花枝繁叶茂,月月开花,可是花农每年冬季都平一次茬。翌年生长出来的新枝条粗壮鲜嫩,开的花比上年更大、更鲜艳。

第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始民主制。公元前7——2世纪,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西戎小国——秦能打败政治、经济、文化相当先进的东方六国呢?13世纪,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仅有150万人口的蒙古能打平欧亚大陆,建立四大可汗国呢?为什么16世纪经济、文化相当落后仅有几十万人口的女真族能打败6000多万人口的大明王朝呢?研究发现:根本原因在于原始民主制胜过封建专制、独裁政治。而这种原始民主制与之后的专制、独裁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并存,经六千年之久,历三个大周天,九个周期。每当中原地区的政权走向专制、独裁,搞得民不聊生时,底层民众或边疆的部族就祭起原始民主制的法宝,组织起一支又一支的革命大军,摧毁专制、独裁的腐败政权,改朝换代,使华夏文化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原始民主政治制度是原始社会普遍实行的制度。我国在夏以前实行的“禅让”制度实际就是原始民主制。原始民主制始建于父系社会,是在家族议事会的基础上形成的。最初的议事会由各父系的大家长(长老)组成,负责处理内部事务以及与其它氏族交往的事务。在母系社会民众大会观念淡薄之后,这些大家长(长老)逐渐形成氏族的贵族,是氏族酋长的辅佐兼保护人,对氏族的各种活动有参与权。

部落议事会由各氏族首领和家族族长组成。部落的重大事情,如战争、讲和、缔结盟约、推举部落首领等,都必须由部落议事会作出决定。部落议事会成员一律平等,采取民主的方式协商讨论,实行原始民主制。史载:“伏羲氏以龙纪,故龙师名官。”(《通典》卷19《职官一》)传说“黄帝置六相”,“尧有十六相”——“四岳”、“十二枚”,“官员六十名”。(同上)“少昊氏以鸟名官,风鸟为历正,玄鸟为司分,伯赵氏为司至,青鸟氏为司启,丹鸟氏为司闭,祝鸩氏为司徒,(且鸟)鸩氏为司马,(尸鸟)鸩氏为司空,爽鸩氏为司寇,(骨鸟)鸩氏为司事”。(《左传昭公十七年》)

原始民主是与之后的封建专制、特权相对的,要实现民主就势必反对特权。所谓特权是指超越任何制约、滥用国家权利的权利,必然遭到大多数人的强烈抗议,反对特权,就能取得多数人的拥护,产生极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一、二周期之交的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和东方六国的封建领主专制制度已经走向穷途末路,在西南边陲的秦国,由于封建领主专制制度的基础薄弱,经过“商鞅变法”最先废除了封建领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封建地主制的生产关系。

秦原系颛顼之后,西周时是一个附庸小国,东周初年被封为诸侯国。长期活动在陕西和甘肃东部,与西戎部落杂居,非子为秦部落领袖,时因替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封为附庸,由犬丘(今陕西兴平东南)迁至秦(今甘肃张家川东),始以秦为称号。公元前659—621年,秦穆公实行原始民主制,任用百里奚、蹇叔等,积极加强国势。插手中原国家的事务,谋求向东发展。但是晋国在晋文公的统治下迅速强大,阻碍了秦国东进的计划。尤其在崤之战中,秦军惨败。因此,秦穆公转而向西发展。先争取到西戎谋臣由余归降,然后用由余的计谋进攻戎地,短时期内兼并了十二个戎国。开拓了上千里的土地,取得了独霸西戎的地位。

秦穆公称霸西戎国。但终因僻处西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力逊于中原华夏大国。秦孝公即位后,继续实行原始民主制,任用商鞅变法,大力招徕六国居士,迅速取得富国强兵的效果。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东并六国,建立秦帝国,结束了长达五百年的混战。

第三、四周期之交的夏、辽、金、元最初都是实行原始民主制凝聚本部各部落的力量。蒙古族的“库里勒台”就是实行原始民主制建立起来的,“库里勒台”是各部落首领举行的一种会议,它决定有关部落的重大事情,如战争、讲和、缔结盟约、推举部落首领等,都必须由部落议事会做出决定。后来演变成“宗王大会”。与会成员一律平等,采取民主的方式协商讨论,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一是人才选拔面宽。凡是各部落的首领及贝勒都是大汗的后选人,能够优中选优;二是即使选不上大汗,当摄政王同样可以发挥作用。多尔衮就是以摄政王的身份指挥八旗入关,消灭大明王朝的的。由于夏、辽、金、元实行原始民主制还涌现出一批女主,如西夏惠宗秉常母梁太后、辽太祖阿保机皇后述津氏、辽圣宗母承天皇太后萧绰、金熙宗皇后裴满氏、成吉思汗皇后孛尔台旭真、元文宗皇后弘吉刺氏等,临朝称制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其中承天皇太后萧绰“裁决国事”长达40年之久,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篇6:养老保险中断

去年在原单位辞职以后就没有再交过养老保险。现在重新找了份工作,准备交养老保险,请问中间这段没交的该如何处理,具体是什么流程?

[养老保险中断]

上一篇:六人校园搞笑小品剧本下一篇:砺剑者军训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