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钩调研总结

2024-04-20

挂钩调研总结(共7篇)

篇1:挂钩调研总结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我委于3月中上旬对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中,围绕挂钩拆旧区选择和复垦项目备选库建立实施情况,新建区安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村集中居住区规划衔接情况,挂钩资金筹措及管理情况,被拆迁农民补偿安置情况,万顷良田建设情况等内容展开。先后在市直、沭阳县、宿豫区召开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实地查看现场,走访部分群众,并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请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人大协助调研各自县区的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自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以来,全市各县区都能够较好地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与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实现市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全市三年累计完成挂钩拆旧区土地复垦新增耕地4.05万亩,搬迁农户1.5万户,投入资金6.4亿元,已形成挂钩指标3.06万亩。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部门协作,确保挂钩工作有力推进。挂钩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该项工作作为“解难题、保发展、促节约”的重要举措和促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均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农工办、国土、规划、住建、财政、农委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对挂钩试点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二是加强协调配合。根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要求,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保证了该项工作的有力推进。

2、措施扎实,阳光操作,确保挂钩工作规范推进。一是规划科学可行。各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科学拟制挂钩方案,合理确定拆旧区和建新区,为做好挂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宣传发动有力。各地充分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介,大力宣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各项政策,积极营造有利于土地增减挂钩工作开展的浓厚氛围。宿城区采取“一线”宣传法,深入项目区面对面的向群众宣传挂钩政策,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当面解惑释疑,争取群众的支持,得到项目区干群的理解和拥护。三是操作阳光公开。各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都能做到政策一律公开、标准一律平等、补偿一律公示,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泗洪县积极探索搬迁安置新举措,以村为单位,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对搬迁户的房屋进行评估,评估报告在全村公示,形成了公正、公平、合理、群众认可的搬迁补偿新模式。四是加强会办督办。市及县区党政一把手坚持亲自抓、亲自过问,并适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和会办,协调解决挂钩中遇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各地普遍实行领导小组集中办公制度、月报周报制度、督查通报制度、挂钩公示制度和县区主要领导会办制度等,促进了土地挂钩工作的有序、规范开展。

3、制度保障,维护民生,确保挂钩工作稳步推进。为了保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市政府先后出台《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点及康居示范村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宿政发〔〕40号)和《市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在集中居住点建房和进城(中心镇)购房居住的试行意见》(宿政发〔〕53号),市国土局出台《宿迁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储备实施细则》。要求各地将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有机结合,明确进城购房农民在子女教育、就业培训、医疗保险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政策,出台相关补贴项目及标准,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为该项工作深入、稳步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沭阳县在安置房的分配方式上引入激励机制,引导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和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住房保障的.“双置换”改革,调动了农民参与建新拆旧工作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年来,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努力下,在国土及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破解用地难题、拓展用地空间提供新的支撑。但挂钩试点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问题随着增减挂钩工作的不断深入日益凸显。

1、农村拆迁补偿标准缺乏法规规范。《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是针对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实施房屋拆迁和补偿所作的具体规定,《土地管理法》是针对国家建设征收集体所有土地和乡(镇)村建设使用集体所有土地所作出的具体规定,但对集中居住区等乡(镇)村建设引起的村镇房屋拆迁补偿,无任何直接法律、法规依据。市政府曾在8月出台了《市区村镇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暂行办法》,当时规定异地最高补偿标准320元/平方米,现在看来,标准太低无法执行;12月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公布市区房地产市场比较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以外的国有土地上实施房屋拆迁,并需要对被拆迁人补偿、安置的,参照三类乙级同等结构、成新的房屋评估补偿”,即房屋评估基准价200-800元/平方米,但规定的适用范围是国有土地上拆迁,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复垦涉及的农村拆迁绝大多数是集体土地上拆迁。各县区补偿标准不统一,导致个别地方因补偿标准问题引发一些矛盾。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结合不够。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没有很好地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万顷良田工程结合起来,有的甚至在基本农田上启动建设,用地手续无法完善。现已启动建设的农村集中居住区,部分存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饮用水、通电、排水系统等建设不到位,幼儿园、卫生室、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等,导致入住率不高。

3、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缺口较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主要靠县区、乡镇政府现行投入,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由于县区及乡镇财力有限,尤其是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乡镇,建新区资金、复垦整理拆旧区和农户补偿资金就显得十分短缺。

4、拆旧工作难度逐步加大。拆旧区选择按照“搬迁量少、搬迁成本低、复垦整理容易、增加耕地面积多”的原则进行,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这种地块越来越少,拆旧空间越来越小,拆迁任务越来越重,投入成本越来越高,实施难度越来越大。再加上部分农户受传统“恋土难移”思想禁锢,不愿轻易搬迁,很难做通农户思想工作,拆旧工作进展较为困难。此外,个别乡镇领导由于担心拆迁会引发上访,影响稳定,产生畏难情绪,对该项工作积极性不高,拆旧工作难以开展。

三、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和统筹协调力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广泛深入宣传挂钩工作的目的、意义、要求和实施办法,不断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引导广大群众理解、参与和支持。由于挂钩工作政策性较强,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乡村干部、具体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活动,让有关人员熟悉政策、掌握方法,切实提高“一线”人员的责任心和做具体工作的能力。市县(区)两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与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统筹协调力度,使三项工作更加紧密结合,有效对接,相互促进。

2、要进一步规范拆迁补偿标准,维护被拆迁农民的合法权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都涉及农村房屋拆迁及补偿问题,县区之间标准不一,有的乡镇之间都不一样,容易造成攀比,引发矛盾。目前,全国已有部分省、市出台了村镇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办法),我省也有无锡、淮安等市自己制定了集体土地拆迁管理办法,对村镇房屋拆迁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市农村村镇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建议市政府或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拆迁补偿标准,就拆迁管理、拆迁补偿、拆迁安置等方面进行规范明确,以便更好地指导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及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切实维护被拆迁农民的合法权益。

3、进一步整合多方资源。单靠县(区)乡(镇)的有限财力来继续推进该项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为了更好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深入开展,建议整合各方力量筹集资金。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保证挂钩复垦项目资金的及时到位。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其它土地复垦专项资金尽快用于挂钩土地及其他建设用地的开发整理工作。二是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设立挂钩专项资金,建新留用区土地出让金、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等筹集后的不足部分可以使用农业开发银行贷款、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及土地出让纯收益中用于农业开发的资金。三是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整合农村道路改造、改水、改厕等扶持资金和农业开发、节水灌溉等项目资金。四是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资金筹措机制,采用市场运作、业主开发的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工程实施。

篇2:挂钩调研总结

根据县委领导的安排部署,调研组深入县级相关部门、乡镇和村委会对部门挂钩联系村工作进行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县级部门挂钩联系村级工作,更好地促进全县的党建、烤烟、蚕桑、扶贫、新农村建设等工作。我们通过研究调研方案、思路、目标后,实地深入13个县级部门(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妇联、县烟草公司、县农业局、县蚕桑站、县扶贫办、县民宗局、县民政局、县水利局、县建设局、县国土局、县林业局)、2个乡镇和4个村委会调研,查阅了县委、政府有关挂钩联系村级的文件和资料,梳理和归纳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仅供县委、政府领导决策参考。

一、部门挂钩联系村工作成效和经验

1.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工作。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来抓,出台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使党建、烤烟、蚕桑、扶贫等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改善。

2.各级各部门倾力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部门挂钩联系

1村级工作,为乡村解决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近几年来,取消了乡村统筹提留后,在乡村工作运转困难的情况下,县级各部门积极为乡村解决公务经费,保证了乡村工作的正常开展。如县委决定开展党建联系点之后,各级各部门倾力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村级的党建工作有了经费保障,基层党组织活动步入正常化,同时也调动了广大农村党员的积极性,主动关心和参与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县级部门按照县委、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深入到乡村抓生产,不但在工作上给予有力的指导,而且体察了乡村的实际情况,更主要是为乡村争取了农业基础设施的项目和资金。

4.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新的突破。近年来,县委、政府把全县的重点产业分解到乡村之后,明确县级部门挂点联系,在县级部门在资金、人力较困难的情况下,采取灵活的方式筹资,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投入大量的资金,使农民的经济增收渠道由过去仅靠种粮、养畜为主拓展到烤烟、蚕桑、经济林果、蔬菜制繁种等主要财源。

5.增强了工作指导,加大了工作协调。县级部门挂钩联系村级工作,加强了信息沟通和传递,工作密切配合,村级工作避免了盲目性,也为村级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加大了工作的协调

力度,促进了全县各项工作的全面发。

二、部门挂钩联系村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发展不平衡。县级部门大、编制多的单位,能够按照县委、政府的工作要求积极深入到村组开展工作,即使挂钩联系点较分散,也能完成工作任务;县级部门小、人员少的单位,只要挂钩联系点分散,很难完成县委、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

二是党群部门无资金。党群部门挂钩联系村级工作,资金紧缺,争取项目和资金难,乡村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无法解决。

三是安排联系点不够周全。在安排部门挂钩联系村级工作时,没有统筹考虑党群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部门的相互搭配。

四是督促检查力度不够。县级部门挂钩联系村级工作的督促检查有差距,少数部门挂点村级工作的作用不明显,有的数部门领导会多、事多,到村级联系点指导工作少,一般工作人员驻村指导工作又无法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

三、部门挂钩联系村工作对策和建议

1、长短结合,动静结合。县委、政府在安排党建、烤烟、蚕桑、扶贫、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等联系点时,应根据工作的长期性、短期性的特点尽量明确固定到一个乡镇和一个村委会,这样可减少工作成本和资金紧缺的问题。如党建、扶贫、精神文明这些常规性的工作,有必要明确固定到一个村委会;烤烟、蚕桑、新农村建设由于要根据地区的适宜和规划立项项目的情况变化,可明确固定到一个乡镇内根据需要适当灵活调整挂点联系的村组。

2、突出重点,上下对接。县委、政府在安排部门挂点联系时,应充分考虑部门的职能作用、县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来统筹安排,要注意稳定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如州级部门挂点联系我县的乡镇,经常配套着一些建设项目,县级对口职能部门挂点也应随着州级部门挂点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这样有利于州县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以便向上级争取项目规划和资金扶持。

3、优势互补,强弱搭配。县委、政府在安排部门挂点联系工作时,应注意党群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部门之间的互相搭配,尽量避免一个乡镇或一个村都是党群部门或企业部门或政府职能部门的情况,同时也要考虑部门在交通工具、资金、人员编制多少等的搭配。

4、强化督查,奖惩分明。县委、政府应加强对县级部门挂点联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对挂点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必要时在适当的范围和场合进行通报。如党建、烤烟、蚕桑的挂点工作进行必要的督查通报后,县级部门和乡村都十

分重视,工作成效也十分明显。

篇3:挂钩调研总结

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概念界定

2008 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 《 国土资发 【2008】138 号 》 文件中明确定义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 (即拆旧地块) 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 (即建新地块) 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 (以下简称项目区) , 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 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其中, 农村建设用地指的是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与其生活居住的空间承载地, 包括农村居住用地、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用地、村办与乡镇企业用地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地块是占地面积较大的农村居住用地即宅基地、废弃工矿用地、公路用地、水工建筑用地等, 现阶段以农村居民点整理为主。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核心要素包括两个方面: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 (林国斌、蔡为民等, 2012) 。通过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成耕地产生挂钩指标, 所产生的挂钩指标可以集体经济组织自用、租赁或者转变为国有土地用于发展城市建设, 实质上是在保证农用地总量与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 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说是对“占补平衡”制度的一种延伸, 但与以前的占补平衡相比, “补”的主要来源有所差别。

2 影响居民理财因素的文献综述

居民理财学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始于上个世纪30 年代。 经历了战后复苏,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财富快速增长, 个人积蓄的财富随之增多。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社会各阶层也产生了理财需求。

Tom Downey (2006) 在 《 标准普尔教你做好个人理财 》 书中结合自己切身的体会与观察, 与标准普尔公司的专业知识在一起后, 提出个人理财规划的方法。 通过运用作者介绍的方法, 理财者在进行理财规划时可以更好的管理自己的良性负债, 并永远摆脱恶性负债。

彭见琼、吕德宏 (2012) 通过调查问卷所得数据, 研究了城镇居民个人理财需求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 居民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与外部信息环境对居民购买理财产品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作用、银行信誉实力、居民风险偏好属性、理财产品特性在一定程度影响居民的理财行为, 居民对理财产品风险认知对其理财行为无显著影响。

张奕林、鲍欣等 (2014) 的研究表明, 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和风险偏好是影响居民投资收益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人收入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及风险偏好是影响居民是否选择储蓄外理财产品的重要因素。

陶钧 (2014) 通过对南京城镇居民理财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得出年龄与理财的丰富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对理财的了解与理财的丰富程度呈正相关, 个人月平均消费、是否有房贷对城镇居民的理财影响并不显著, 影响较小。

由于西方有发达的市场经济与“理性用钱”的居民理财观念, 因此具备系统、较成熟的理财体系和市场。 而国内起步较晚, 并且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理财工具的选择和产生的收益上, 对居民健康理财行为的研究较少。

3 样本情况介绍

为了保证问卷的可信度和代表性, 在问卷设计和调研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控制措施。

3.1 取样地点

在样本选择时, 选了2 个具有代表性的村镇 (万寿镇2个行政村、永丰镇3 个行政村) 作为调研对象。 其中, 受访对象63.3% 为男性, 36.7% 为女性。 55.56% 的家庭中有老人, 73.33%的家庭中有正处于就学阶段的孩子, 家庭成员数为4~5 人的样本家庭数占51.11% , 年收入主要在50000 ~100000元之间。

3.2 样本年龄层次分布

不同的年龄层次对理财的了解会有所不同,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 人的一生经历婴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年的不同时期。 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没有经济来源, 青年期是收入的主要来源期, 老年期的经济来源也十分有限, 因此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是个人理财的核心环节。 本次调研主要选择处于20~60 岁之间的人群进行调研, 但是基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接受调研者的平均年龄为47.11 岁。

3.3 取样方式

对本次的调查研究, 本人将所设计的调查问卷送到农户家中, 通过面对面的调查方式, 调查者与被访者直接沟通交流填写问卷。 同时也考虑到了部分农村居民的知识水平不高, 多数问卷由被调查者直接填涂的, 少数由于理解能力及知识水平的原因, 通过与受访者沟通后调查者填写。

3.4 样本整理

作者共发放300 分问卷, 收回300 份问卷, 对于受访农户填写不规范、 以及填写家庭中无劳动能力的成员进行了剔除, 得到有效问卷240 份。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拆迁农民家庭理财收支情况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 拆迁农民家庭日常支出主要是购买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修葺房屋、教育经费和购买养老保险。

4.2 拆迁农民理财素质分析

调查发现, 大部分拆迁农民对“理财” 一词比较陌生, 即使有听说过“理财” 一词但是不太了解其含义。 可见,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即使手中有多余的资金, 拆迁农民家庭对理财的认识依然偏低, 这就更增加了对其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

4.3 农民家庭理财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4.3.1 农民投资品种及结构情况。 整理调查结果得知, 储蓄存款占87.8%, 仍然是大多数拆迁农民投资的首选, 而储蓄的目的很大部分也是为了以后盖房子。 对于购买国债、股票等投资方式几乎无人问津, 恐怕是拆迁农民对此没有相关知识和经验, 同时也没有城市那样发达的证券交易市场。 拆迁农民一旦有了剩余收入, 只会储蓄、盖房等维持生活的简单初级投资。

4.3.2 农民投保情况。 本问卷主要调查的是商业保险情况, 240份问卷调查中约有29%的家庭投保, 具体情况是养老保险约占69%, 有18 个家庭选择。 由此可以看出拆迁农民投保意识有待增强, 对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认识还不够。 有的拆迁户虽然有钱, 但对投保知识欠缺, 另外也说明了保险公司存在宣传缺位、实际执行效率不足等问题。

5 对策建议

5.1 培养正确的预算和记账习惯, 推动农村居民健康消费

在本次调查中, 只有47.68%的被调查者有消费预算习惯, 超过半数的拆迁农民对一年的花费没有具体的预算。 很多拆迁农民经常把一个月的收入全放在家里, 因为没有合理预算, 生活上的开支就比较随意, 毫无计划性, 造成了货币时间价值的耗损。

因此, 消费记账的习惯可以帮助自己了解每月的消费重点, 从而来合理的编制消费预算计划, 此外, 也可清晰的了解自己在哪些地方的开支较多, 以便进行调整。 拆迁农民编制一个简单的记账簿, 就可以很好的掌握自己的收支情况, 时刻能够看出那些地方需要调整, 对今后的支出有一定的预算, 从而达到控制消费的目的。 记账和预算习惯对自己以后的生活规划都非常有好处。

5.2 搭建金融理财教育平台, 树立农村居民健康的理财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理财能力成为每位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它不仅有利于拆迁农民理财知识的积累, 也有利于社会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 它能够帮助拆迁农民更好的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 更能够明确自己的价值观, 促进拆迁农民成为一个积极思考, 善于判断的新时代农民。 以便他们能够很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

首先, 政府可以适当的编著些理财的杂志, 比如 《农业知识》类的期刊, 定期、免费的发放到拆迁农民手中,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着拆迁农民, 让他们能够树立良性的理财意愿。 同时, 政府机构也可以在地方的一些农民调频或是农林频道的广播或者是电视节目中介绍一些简单的理财工具理财知识, 鼓励拆迁农民购买一些风险小、收益稳定的金融产品, 从而促进农民理财品种的多元化。

第二, 提高拆迁农民素质, 树立理财观念。 一方面应加强对农村中的成年人教育, 普及理财知识, 提高成年农民的素质;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全面保证农民子女的基础教育得到实现, 为新一代农民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教育背景搭建一个基础性平台。 于此同时, 学校当然也可在初中、高中阶段渗透相关的理财知识, 这样不仅对孩子有帮助, 同样对孩子的父母的理财认知也是有着极大好处的。 这也许会比其他途径的效果更佳而且影响更为深远。

5.3 尝试多样化理财方式, 避免拆迁农民保守的认知偏差

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 拆迁农民将储蓄作为理财的基本工具, 这一结果也是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的。 因此, 合理的引导储蓄分流, 不仅仅是政府应该考虑的问题, 也是拆迁农民面对通货膨胀应该考虑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家庭财产增值保值。

储蓄高增长可能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 广大农村居民的理财方式较为保守;第二, 高储蓄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最终消费的实现, 导致银行的运行成本压力增大, 以及存在的风险程度加强。 面对中国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逐步趋向下降, 而储蓄率却持续不断的走高, 进而导致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下降, 部分已经抵消了投资的扩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从大的层面来讲, 长此以往,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相伴随的通货膨胀, 拆迁农民在有存款的情况下, 不应只考虑存款, 还应选择其他增值保值的理财品种。调查发现, 有87.8%的被访者只是对货币资产进行简单的储蓄, 表现的过份保守化;相反, 也有少数的拆迁农民表现的过份冒进, 他们只是购买了基金和股票等金融产品, 不进行储蓄; 然有只有3.40%的拆迁农民既有存款也进行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 显得更为理性。 拆迁农民应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收入、支出等情况, 选择除储蓄外的其他理财方式。 虽然这些投资对于储蓄来说, 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很好的了解投资的市场, 进而为将来更好的参与社会活动积累更多的经验。 当然, 面对投资我们始终要量力而为, 切忌起步投入过多资金, 避免由于市场经验不足, 受到较大的损失。

5.4 要独立判断, 避免盲目从众的认知偏差

拆迁农民理财存在着盲目从众的认知偏差, 将其归结为两点:一方面, 因为拆迁农民的投资的机会较少, 导致对拆迁农民理财的品种认知不清, 引发了较多拆迁农民的从众行为。 另一方面, 是拆迁农民面对利益诱惑的抵御能力不强, 看着邻居所获得的高额回报, 也是影响从众行为的原因。 以上两个方面不管是哪一种, 都可能促使拆迁农民出现从众心理, 所以拆迁农民应警惕这两个方面所引发的从众行为, 要做到有主见, 能够独立思考, 以便做出正确的决定。

5.5 正确合理的选择理财产品, 避免拆迁农民的投机心理

理财是拆迁农民管理个人财产的起始, 根据拆迁农民的自身情况, 选择正确合理的理财产品, 避免投机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拆迁农民在加入到理财队伍中之前, 应注重理财概念的积累, 通过对理财知识的学习来提高理财的技能, 要从货币资金的保值开始, 不能只看重高额的收益。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切莫忘记风险。 比如说, 现在为民间所流行的借贷, 农民只考虑到高额回报, 却对其较高的风险性不以为然, 这样就会导致借贷不还的现象频发。 因此, 拆迁农民在参与民间私人借贷时, 一定要注意借款人的品质, 以及是否有好的担保人或物, 可能的情况下应该进行法律公证;另外, 拆迁农民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投在一个项目或多个高风险的项目中, 要适当采取多元化的投资形式, 做到风险的分散与规避。 当然, 面对投资要有度, 不能仅以赚取钱财为出发点导致投资者迷失方向。若是把全部家当拿出来进行投资, 这就超出了理性投资的范围, 这样的投机甚至可以说是赌博的行为损失的不只是钱物, 更是人生。

摘要:采用小规模的问卷调查方式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 取样于安徽省天长市某镇65户农民的调查数据, 对农民的理财现状进行分析。根据所收集到的调查问卷分析了解农民家庭收支状况、投资状况以及农民家庭理财素质等问题。

关键词:拆迁农民,理财行为

参考文献

[2]彭见琼, 吕德宏.城镇居民个人理财需求影响因素研究[J].财会通讯, 2012 (7) :123-125.

[3]张奕林, 鲍欣, 林燕飞, 等.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查与分析—以宁波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14 (10) :104-105.

[4]陶钧.南京市城镇居民理财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报, 2014 (26) :225-226.

[5]方松海, 王为农, 黄汉权.增加农民收入与扩大农村消费研究[J].管理世界, 2011 (5) :66-80.

篇4:挂钩调研总结

社会稳定、循序渐进、典型带动、全面铺开的原则,截至目前,有21个村的拆迁安置全面进入拆迁程序,其中7个村的拆迁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其余14个村的拆迁安置工作已经完成工程量的70%。2007年底将完成21个村的拆旧任务,完成103.5367公顷(1553.0505亩)旧村址的复垦工作,占计划任务的127.1%。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保证了挂钩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目前拆旧建新挂钩试点没有一条成熟的路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到项目区农民的切身利益,涉及到耕地保护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全市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了相关部门、乡镇一把手参加的专题会议进行讨论研究,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国土资源、建设、规划、财政、审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公安、交通、农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拆旧建新领导小组,制定了分工协作制度,明确了部门分工。拆旧项目区所在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相关业务部门技术人员为成员的项目建设小组。为更好的组织实施好项目建设,国土资源局组建了由整理中心、储备中心、规划站、财务科等科室组成的项目实施管理机构,明确规定项目区旧村址拆迁复垦工作由整理中心负责,项目区的建新工作由储备中心负责,指标管理由规划站负责,资金的收取与监管由财务科负责。各级管理机构的建立,提高了各级干部对挂钩试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责任,有效的促进了挂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抓住关键,明确重点,确保拆旧工作落到实处

为确保挂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抓住关键环节,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工作进行。

(一)严格程序,精心组织,确定试点村。在拆旧项目区的选择上,依据《**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在仔细对**市农村居民点潜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压煤搬迁、整理建新、合村并点、“城中村改造”等四种类型,通过实地踏勘、走访调查、充分征求拆旧项目区群众意见、对拆迁的难易程度和复垦工程的难易程度进行反复研究、综合筛选,确定拆旧试点村,认真编制了项目区规划。同时为保证项目拆旧工作的顺利实施,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政策法规,精心组织、规范操作,确保社会稳定。做到在拆旧工作实施前,要求所有拆旧村必须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全体村民大会通过决议,通不过的不予以立项,将拆旧工作由村两委的决议变成全体老百姓的意愿,叫老百姓被动拆变为老百姓主动拆,将上级的文件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到群众思想意识中来。同时,国土资源局同乡镇、乡镇同拆旧村分别签定了实施协议,明确了责任权利义务,保证了整个拆旧工作的顺利建设。

(二)查清核实,摸清底数,为拆旧安置打好基础。对确定的拆旧区在项目安置、拆迁实施前对区内建筑物、树木等附着物进行了详细的丈量摸底,对土地的权属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将有关资料登记造册,由项目区的群众对登记情况进行逐一核实并签字认可。同时,对拆迁项目区内住户的家庭情况、财政收入情况进行了摸底。取得了第一手资料,理顺了实施思路,保证了工作进展有的放矢,为项目顺利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详细测量,科学规划,确保拆旧复垦科学合理。为真正把拆旧项目区建设好,参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的有关求,在项目拆旧复垦实施前,聘请了有资质的测绘单位对项目区进行了详细的地形测量;聘请了有资质、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经验的设计单位对项目实施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编写规划、设计和预算,详细指导项目区安置、拆旧、复垦等工作的建设。另外,为确保项目实施科学合理,邀请了山东农业大学、民政局、新农村办公室、财政局、规划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对项目评审论证,保证了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在论证的基础上,在2006年选取了**镇北僧台村、**镇村2个村治理面积13.5456公顷,作为先期试点村进行实施。目前##镇村已经全面完成拆旧任务,旧村址的复垦工程已完成80%##村的安置拆迁正在进行中。在典型带动下,又陆续铺开##镇&&7村,#####等19个村拆旧安置工作,2007年底能全面完成。剩余7个村的村民代表大会、拆迁协议、房屋树木清点等项目实施必备的复杂工作也都完成,正在进行村民安置和复垦前的准备工作。

(四)严格制度,多方监管,保证项目建设质量。为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对工程建设严格推行了招投标制度,根据项目建设的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建设、林网建设等工程的技术含量,划分了不同的施工标段对外进行发包。建立了“三级监督、一级监理”制度,即聘请有资质的、有监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验的监理单位对工程实施进行全程监督;国土资源局不定期对拆旧工程进行监督检查,现场调度解决部分施工中的问题;乡镇国土资源所

定期对项目区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向国土资源局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同时,邀请了拆旧项目村的老党员和群众代表作为检查监督队伍,发挥检查监督作用。多方监督体系的建立,有效的保证了项目规划设计的落实,确保了项目建设质量。

(五)加强资金管理,保证使用效益。按照国家、省的有关规定制定了每亩1.8-2.2万元的收费标准,其中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项目每亩收取2.2万元;占用一般农田的收取1.8万元。经市政府同意,**市财政局单独开设拆旧项目资金专户,并予以监管,**市审计局负责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审计,**市国土资源局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向市财政局申请拨付项目资金。对于拆旧项目资金的使用、拨付,实行乡镇国土所、局整理中心、财务科、分管领导、局领导会签。申请工程资金拨付时,村集体、施工方、监理单位必须签字认可,市国土资源局审核后,依据工程施工合同将项目资金拨付至施工单位或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一般项目资金拨付至工程施工费的80%,其余部分经工程审计、项目验收合格后再进行拨付。

三、因地制宜,多策并举,顺利开展了安置补偿工作

在拆旧项目区的建设实施过程中,按照村民自愿、适当补助、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根据试点村的不同特点采取了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一是村解决一点。对于集体经济组织经济条件许可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兑现拆迁安置补偿,条件差的可以挂账处理,在搬迁户搬迁至新宅基地时给予一定的优先选择权进行补偿。二是分级负担一点。对于拆迁区内的困难户、五保户,按照国家有关民政政策,实行“各级财政承担,集中供养”的原则予以安置。符合国家规定的,由镇里统一协调,集体纳入镇敬老院供养,镇村分级负担。不能纳入的,由村在拆迁区外协调解决房屋,集中供养,以解决其居住、日常生活问题。三是以奖代补解决一点。我们采取以工程补助的方式,把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群众可自行组织的工程,由村统一组织,群众参与施工,并且房屋搬迁复垦后的土地优先交由原住户耕种,3—5年内免收承包费,这样既解决了实际困难,又调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性。四是采取“以房置房”的原则进行农村房产流通解决一点。对于拆旧项目区内的不愿搬迁或是没有经济能力搬迁的,由村集体组织出面协调,在拆旧项目区外协调有意搬迁的农户采取置换房号的办法进行解决,搬迁户的原有房屋根据房屋结构、使用年限的不同进行作价置换给搬迁区内无能力搬迁的农户,以便使拆迁工作顺利进行。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建设用地需求和耕地保护矛盾突出。挂钩试点工作虽然促进了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推进了土地集约、高效、节约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用地供需矛盾,但就目前来看规模小,周转慢,不太符合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市2006年共申报批次用地6次,建设占用耕地64.6041公顷(969.0615亩),而此次挂钩试点**市3年内可使用建新指标98.5公顷(1477.5亩),平均每年使用32.8333公顷(492.5亩),因此用地缺口还是比较大,国土资源管理的耕地保护任务还是十分严峻。

(二)部分单位认识上有偏差,造成建新与拆旧步伐不一。由于对拆旧建新政策的理解程度不一样,造成个别乡镇或是村组织对待建新和拆旧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差别,又因为拆旧区形成的历史原因不同,造成建新快,拆旧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拆旧任务的完成。

(三)拆旧资金的使用范围不明确,造成收取的资金无法满足拆旧区建设需要。由于拆旧区的形成历史原因,拆旧区内树木多、附着物多,加之原先对农村宅基地管理混乱、手段薄弱,拆旧区内农户自主经营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拆迁难度大,资金投入高。目前没有明确的拆旧区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在运作实施的拆旧项目建设中,资金的拨付和使用范围只能参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资金支出范围,造成拆旧区部分水利、道路工程无法正常实施。同时个别村庄的拆迁、安置等前期费用较高,收取的资金无法保证项目的顺利建设实施。

(四)缺乏明确的农村宅基地的管理政策和办法。按照规定农村村民一户有两处以上宅基地的,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多余的宅基地依法收回,统一安排使用,有地面附着物的,应当给予适当补偿,补偿标准由村民会议确定;也可以实行有偿使用,但房屋损坏不能利用的,必须退出多余的宅基地。对收回和退出的宅基的,应当依法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权注销登记手续。但是对宅基地依法收回的程序、谁来申请、适当补偿的标准、有偿使用的标准及房屋损坏不能利用的如果不退出多余的宅基地怎么处理等问题,没有出台详细的管理办法。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挂钩试点工作的宣传力度。城乡挂钩试点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应大力宣传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紧迫感、责任感及自觉性,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从思想上、心理上排除障碍。让各级领导、乡镇、村,特别是老百姓了解、关心、支持、参与这项工作,顺利推进挂钩工作的开展。

(二)不断完善体制,加快进度,扩大规模。总结各地市近一年来挂钩试点的运作实施先进经验,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和办法,并加以推广,以促进挂钩试点工作管理手段和管理体制的完善;同时缩短计划指标周转运营周期,并不断扩大挂钩规模,以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建设占用同耕地保护的矛盾,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的实现。

(三)加大挂钩试点工作的实施力度。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我们感到加强挂钩工作的实施力度,在新农村建设与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挂钩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助推器。目前,我市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而农村建设用地闲置浪费又十分严重,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建议加大挂钩实施面,进一步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对挂钩试点工作要进行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保障挂钩试点工作的全面落实。积极探索超占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建议上级出台有关政策,对一户多宅和宅基地超标准部分、村内空闲地、原户口迁出造成宅基地空置的收取宅基地有偿使用费,通过经济手段促使其把超占宅基地及闲置宅基地交归集体统一管理,推动拆旧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5:学校挂钩课总结

高二语文

刘娜娜

在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在所有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为期两周的高二年级第一学期“271”高效课堂学科挂钩,今天已全部圆满完成,在听课讲课的过程中,值得学习的东西太多,是参与者,又是旁听者,还是学习者,收获很大。下面,将听课的想法和感受做一下总结:

一、总体分析

本次挂钩课可以说都是精彩的展示课,上课的老师都很重视,无论是在导学案的编制,还是学生的培训上都下了很大功夫,展现了我们高二的风采,彰显了我们老师合作的魅力

1.全组动员,群策群力,一人上课,全组参与。几乎所有学科都是反复的研究上课的思路,课标的准备,育人点的把握等等,以语文组为例,一曲我的母亲,牵动了我们所有在场师生的心。虽然说是许舒婷一个人的课,但是那是我们所有语文组的努力,虽有不足,但是我们确实参与了,努力了。

2.以课标为依托,结合教材和教参的要求,设计课题,提升能力。很多要求都展示在课件上,学生一目了然,整个课堂合理有序。

3.环节齐全,并有适当的创新,很多环节都是别出心裁。例如:生物组的品尝西瓜环节,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吃西瓜中学到了很多。

4.全体高二老师积极参与听课,给讲课老师既带来了压力,更带来了动力。

二、环节分析

优点:

通过听课,特别是跨学科听课,我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亦收获很多(1)导入新颖,花样多出。

老师都在导入上下了功夫,形式新,花样多,贴近了实际,联系了生活,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深受学生的喜爱。例如:

① 数学都焕国老师能用视频《赌博男子讨钱不成当街杀死父亲》引入,调动了学生复习概率的积极性。

② 物理鲁辉老师联系实际,结合作战中常用的电磁炮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很受学生的欢迎。③ 历史宋晓丽老师用质疑的方法让学生猜猜这是谁引出课堂的主人公。④ 化学金鑫老师采用播放视频“保护牙齿”,将学生引入有趣好玩的化学世界。

⑤ 英语、语文、政治、地理、老师用歌曲、视频作为开场白,精心选择了相关的内容的视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形象的引出该课题。

⑥ 生物赵娜老师用无籽西瓜将学生带到了神奇的染色体世界,引出课题。

(2)导学案反馈到位,形式多样。

① 赵娜、都焕国、魏天友等老师将学生做的学案拍成图片的形式,形象的展示到屏幕上,在对比中引发学生的反思,导学案反馈都结合问题和表扬,效果明显。② 老师们都能对导学案做出评价。

(3)目标明确,回扣到位。

所有的老师都能解读目标,并勾画重点,并且能及时的回扣目标的达成,真正的做到了“一到位、二围绕、三回扣”。而许舒婷,刘宝经等老师用学生来解读学习目标,更进一步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展示规范,点评精彩

① 绝大多数的课堂展示规范,有结论,有小结。

② 形式多样,有常规展示,有提前展示,有问题展示,有口头展示,不局限于形式,注重实效。(5)形式多样,花样百出

① 积极让学生参与,例如政治的情景剧。

② 注重实效,积极采用“小试牛刀”、“牛刀小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形式,练、讲结合,注重巩固。科学学科注重针对性练习,学以致用。③ 形式多样,抽查、互查、复述、默写、抢答等层出不限。

(6)注重点拨,不仅有形式,更注重内容、实效,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语文、历史、生物等的点拨提升都是贯穿于学生的展示点评中,可以让学生更好更系统的掌握知识,效果很好。

(7)班级出现了一部分点评之星,老师培养了学生,学生成就了老师,即出现了明星点评者,有出现了优秀班级。

(8)联系生活实际,将中华美德带入课堂,升华了课堂

① 化学、物理课堂能将实验分组与9个小组,演示与分组实验相结合 ② 英语将中华美德升华为一句名言,与课堂有机结合。

③ 语文课堂重点突出一个孝字,引发学生对家庭,对母亲的深刻责任感。

(9)评价于无形和有形结合,既有板书评价,还有学科班长的记录,两者相得益彰,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足:

在听课中,收获很多,反思也很多,在听课之余与评委交流,反思如下:

(1)一部分老师的课堂时间紧,前松后紧,当堂检测流于形式(或者没时间完成当堂检测),没有巩固提升的时间,当堂内容得不到巩固,时间还是太紧。(2)部分展示、点评学生做不到脱稿。

(3)点评学生太少,太单一,仅仅局限于一个班级的2——4名同学,忽视其他同学的能力提升。(4)质疑的学生太少,质疑问题太少有价值的问题不多。(5)个别老师有时有点急躁,不善于等待。

(6)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将听、记录、思考相结合。(7)环节的衔接有点生硬。(8)个别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

篇6:挂钩帮扶工作总结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局党组成员任副组长,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挂钩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班子会议,研究部署如何帮助和指导做好镇挂钩扶贫工作,制定工作计划,明确专门人员具体负责联络和指导,并明确把救灾救济、低保、五保供养、孤儿救助、医疗二次费用报销等帮扶举措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向村居民倾斜。为了将挂钩帮扶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我局在日常工作中把领导干部下基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将27名财政供养人员与27户困难家庭结成帮扶对子,经常性地开展沟通与交流。每个结对帮扶干部经常开展上门走访活动,拉家常、摸实情,及时了解掌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思想动态和合理诉求,梳理和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滤布每季度至少到户1次,每年到户不得少于6次。撰写民情日记,每一位参与挂钩帮扶的干部在下基层活动中,要将所见所闻,取得的工作实绩和遇到的困难进行不加修饰的详细记录,搞好分析研究。

二、明确责任,加大资金扶助。一是为推进新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区民政局在了解到村因“9.8”洪灾期间,村部倒塌无钱重建,无办公场所的情况后,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挤出9万元用于帮助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筹措10万元,帮助建设100O的包含民政、社保、调解、农技等部门的农村综合服务大厅,帮助购、建综合服务台6米及各种标牌,彩电一台,空调一台,办公桌6张,办公椅22张,现已经投入正常使用。二是充分发挥民政工作职能,为村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今年以来,及时将14户、36人符合低保条件困难群众纳入保障,每月增发低保金3800余元;为4户、5人提供助医资金9500余元;为6户、6人解决二次医疗救助金16480元;三是做好“两节”和春荒期间困难群众慰问工作。春节前后以及春荒期间,区民政局组织机关工作人员为村的困难群众捐款献爱心,购买物品慰问困难群众。局长同志在“两节”和春荒期间,先后两次亲自带领局干部,为村27户困难家庭,每一户送去50斤大米一袋,5L金龙鱼食用油一桶和200元超市购物卡一张;为14户困难家庭送去28袋大米,总价值3.2万余元。在建党91周年前夕,对村3名建国前老党员进行看望和慰问,并为每人送上慰问金500元等等。

篇7:挂钩调研总结

两个挂钩政策的相继提出并允许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是新形势下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抓手。两个挂钩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明显差别。目前学界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归纳了增减挂钩的运作模式。王君等[1]将增减挂钩的运作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农民集体自主型,并对三种运作模式的特点、利弊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是现阶段增减挂钩最可行的运作模式;张海鹏[2]认为,在我国各地挂钩实践中形成了天津“宅基地换房”、重庆“地票交易”以及新乡“农村社区”等各具特色的增减挂钩运作模式。二是分析了增减挂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增减挂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少数地方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未经批准擅自开展挂钩试点或扩大试点范围;有的地方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严重侵害农民权益,土地纠纷不断;挂钩周转指标收益使用不规范;整治出的耕地质量差,难以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等[3,4,5,6,7,8]。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包括“挂钩”政策缺少科学理论支撑、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缺陷、保障体系不完善等[9]。三是对具体区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的计算。程龙和董捷[10]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1996-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及人口数据,以2008年为规划基期年,按照人均用地指标法,预测规划目标年2015年和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需求潜力和供给潜力,并据此提出了高、中、低三种挂钩方案,分别测算出其挂钩潜力。四是对增减挂钩规划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周小平等[11]以山东省东明县为例,引入级差区域指数,探讨了挂钩规划的方法;程龙和董捷[12]以武汉市新洲区为例,通过引入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构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其生态位适宜度,并据此划分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制定了联动规划方案。

由于人地挂钩试点工作开展较晚,能够检索到的文献较少。现有文献关注较多的是人地挂钩政策的内涵与功能、现实意义和实施模式等[13,14,15,16],缺乏与增减挂钩的对比分析及对人地挂钩的实施程序和实施要点的研究,而且内涵的表述过于空泛,不能反映政策的全貌。因此,在厘清两个挂钩异同的基础上,借鉴增减挂钩试点的经验,探讨人地挂钩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对于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适时向其他地区拓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人地挂钩与增减挂钩的异同分析

1.1 人地挂钩与增减挂钩的内涵分析

根据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第二条之规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据此,可将增减挂钩的内涵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增减挂钩必须符合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在已有规划的基础上有序地开展此项工作;其次,增减挂钩是拆旧地块与建新地块进行挂钩,并且是由两个等面积的地块组成一个完整的挂钩项目区;第三,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是建立挂钩项目的基本要求。即通过挂钩项目的实施,区域内建设用地总面积不增加,耕地总面积不减少;第四,对拆旧地块进行拆除和复垦是确保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本手段;第五,增减挂钩的最终目的是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和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由于确保挂钩项目区内建设用地面积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是实施增减挂钩项目的基本要求,因此增减挂钩的实质是占补平衡政策的延伸和特例。

目前学界对人地挂钩政策的内涵说法不一、各执其词,大多是从《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表述中去解读其内涵。有的直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地随人走”,也就是人口迁移到哪里,这些人口所占用的建设用地面积就转移到哪里;从哪里迁出的人口,哪里就要相应地减少这些人所占用的建设用地面积[14]。笔者认为,人地挂钩是指遵循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在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和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指导下和规划的引领下,根据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数量、速度确定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城镇建设用地随之增加的数量与速度,通过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土地综合整治,并以整治后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有偿流转为突破口,实现城乡和区域之间耕地数量不减少、建设用地数量不增加,以满足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的一项用地政策。人地挂钩的政策核心是“人往城转、地随人走、钱从地出”。所谓“人往城转”,是指挂钩区域内的农村人口按照相关规划有序地到城镇定居或到就近的新型社区定居,定居后的居民均享有与城市市民同等的待遇;所谓“地随人走”,是指随着农村人口的转移,相应地减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并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相应地增加城镇的用地规模并用于解决进城农民的居住问题,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以有偿使用的方式用于当地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剩余部分可跨区域有偿流转;所谓“钱从地出”,是指通过整合各种涉农资金,整乡或多村联合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从农村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和农村土地、房屋产权抵押贷款中获取资金。综上所述,人地挂钩政策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人口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城市化的背景下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其本质在确保耕地总量稳定、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口、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调整与优化配置,有效破解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地”矛盾,实现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1.2 人地挂钩与增减挂钩的异同分析

从增减挂钩和人地挂钩的内涵可以看出,两个挂钩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2.1人地挂钩与增减挂钩的相同之处人地挂钩与增减挂钩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两个挂钩的重要目的之一均是在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城乡用地布局来为城市化的推进提供发展空间,有效破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供需矛盾;第二,两个挂钩均是借助于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来实现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目标;第三,两个挂钩实施过程中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均是通过建设用地指标的有偿使用和涉农资金的整合;第四,两个挂钩均要符合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第五,两个挂钩的试点均要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批;第六,两个挂钩在实施过程中均需要有关部门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并在规定时间内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出的耕地面积归还,归还的耕地面积数不得少于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归还周期一般为三年。

1.2.2人地挂钩与增减挂钩的不同之处人地挂钩与增减挂钩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减挂钩是两个区域的挂钩,即拆旧地块与建新地块的挂钩,而且建新地块的总面积不得大于拆旧地块的总面积,即建新规模取决于拆旧规模。而人地挂钩则是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或新型社区)定居规模的挂钩和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的挂钩,城镇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取决于向城镇转移定居的农村人口数量和用地标准;第二,人地挂钩的目标不仅仅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供需矛盾,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人地挂钩来克服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的弊端,实现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同步协同推进,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而增减挂钩的基本目标是取得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目标相对比较单一;第三,根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增减挂钩项目的设置限定在县域范围内,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人地挂钩从理论上讲,不仅可以在县域内实施,而且还可以突破县域在市域甚至省域范围内实施,即将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节余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可以在市域和省域内有偿流转。扩大建设用地指标的流转区域,不仅可以实现挂钩指标收益的最大化,而且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四,人地挂钩的切入点是农村人口到城镇(或新型社区)定居,在享有与市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后,放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并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将其复垦为耕地,从而产生建设用地指标。而增减挂钩的切入点是在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潜力较大的地区,依据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由当地政府或企业根据需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人为地将两个特定区域的地块(即拆旧地块和建新地块)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挂钩项目区。项目区内的农村人口采用就近安置的原则,统一安置到新建的农村社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第五,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经费主要来源于建新区中用地单位所缴纳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项目资金和各项涉农资金,而人地挂钩实施过程中的资金来源较增减挂钩更加多元化,既可以通过节余指标的公开市场交易获得,也可以是土地整治专项资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等)和整合后的农业、水利、交通等各项涉农资金,还可以是社会投资和融资。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收益不仅可用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还可以用于解决进城定居农民的居住、社保、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

总之,两个挂钩都是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解决用地矛盾的政策响应,但人地挂钩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用地制度的重大变革,制度设计的依据是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人口入城、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从而推动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向城镇转移。而增减挂钩主要通过缩村并点、农民上楼等方式节约农村建设用地以补贴城镇建设用地的不足,它是一个简单的、机械化的、企图暂时缓解用地矛盾的“治疗性”方案,而不是一个系统的、具有生命力的一劳永逸的“治愈性”方案。

2 人地挂钩政策的实施要点

人地挂钩政策的实施程序见图1。其实施要点包括政策设计的立足点、政策实施的引擎、规划的引领及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资金的筹措、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构建、挂钩指标公开交易平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的构建等。

2.1“以人为本”是人地挂钩政策设计的立足点

人地挂钩的核心是“人”与“地”的挂钩,即将城市化进程中“人”与“地”的城乡流动联系起来,而“人”的流动是最根本的,是衡量土地流动的尺度。因此,在人地挂钩实施机制中人口的流动是基础,处于主导地位,而土地的流动是人口流动的内在要求,处于从属地位。因此,人地挂钩机制设计的核心在于“以人(农民)为本”,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需求特别是农民的各种需求作为人地挂钩政策设计的立足点,必须解决好农民转化为城市人口之后的安居、就业、发展、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14]。同时,土地在城乡间的流转规模与速度取决于人口在城乡间的流动速度与规模,确定城乡建设用地流转速度与规模的依据是农民入城转化为市民的速度与规模。这里所指的“人”不是几个人或几户人,而是指整村人。因为通过几个人或几户人的迁移实现人地挂钩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以人为本”就是把维护广大农民的权益放在首位。建立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的农民户籍转化制度是建立人地挂钩机制的基础,而这种户籍转变绝不能仅仅是一种身份的表象转变,而应该是承载了权利、福利及责任义务的质的转变,即农民完成身份转变后必须与市民享有同等的住房、就业、发展、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等权利,相对应的其作为农民所应享有的宅基地使用权也应同时放弃。对于不愿意入城生活的农民,当地政府应根据村镇规划在就近的中心村分配宅基地建房居住,以原村的集体农用地保证其农用地承包权,经济关系转入中心村集体经济组织。

2.2 以内涵城市化作为人地挂钩政策的引擎

城市化既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又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度量方式,城市化过程包括人口和土地的城市化,但仅有人口和土地的城市化也不是真正的内涵城市化。内涵城市化过程是指城市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对人口与土地的自然需求与内在引力,并由人口与土地的积聚效应产生对社会、经济的激励作用及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人口与土地在城市的积聚,在城市化的特定阶段能够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但自始至终推进城市化的源动力只能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撇开社会经济发展仅强调城镇人口与土地规模扩张的城市化是“假城市化”,甚至忽略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内在需求仅片面追求用地规模扩张的城市化只能催生时下的各种“鬼城”。

人地挂钩的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土地城乡间的优化配置,其动力是城市化,其优化配置的标准是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需求。城市化本身才是农民入城的引力源泉,因此,只有内涵城市化才能作为人地挂钩政策的引擎,才能保证人地挂钩政策的健康实施。也就是说,人地挂钩机制应该是一个由城市化推动农民、农地实现城乡流动的正向引导机制,而绝不是由农民、农地城乡转化而装点的假城市化倒逼机制。

2.3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规划引领作用、稳妥推进是人地挂钩试点顺利实施的保证

人地挂钩的实施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如专项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的编制、方案的报批、挂钩标准的确定、涉农资金的整合、指标的交易及交易收益的使用、项目的组织实施与验收等,均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直接参与和配合。因此,建立由当地政府主导的组织体系,强化对该项工作的组织管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实现分工合作,是人地挂钩政策顺利实施的保证之一。

规划的最重要特征是其未来导向性[17]。人地挂钩政策的实施是一项涉及面大、持续时间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没有一个完善的规划做引领,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拟开展人地挂钩试点的地区,县级人民政府首先应依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人地挂钩专项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规划期内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方案、新型社区建设用地方案;测算城镇吸纳农村人口数量和建设用地增加面积;制定资金筹措和收益使用方案等。在专项方案获批后,还应制定年度实施方案。

2.4 多方筹措资金是顺利实施人地挂钩的重要保障

人地挂钩项目是一项资金投入量较大的系统工程,因此,资金保障问题是人地挂钩试点区域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人地挂钩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款;二是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等);三是整合后的农业、水利、交通等各项涉农资金;四是社会投资和融资等。

2.5 构建公平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是实施人地挂钩的前提

由于人地挂钩政策中所谓的“地”主要是指农民的宅基地,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并移居城镇或新型社区生活是实施人地挂钩的前提。因此,构建人地挂钩实施机制首先必须在加快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区位条件构建公平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宅基地作为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自愿放弃的。因此,只有在农民进城后享有与市民同等的福利待遇(人地挂钩的应有之义)并在给予一定的安置补助的条件下,农民才有可能自愿放弃宅基地。同时,对于放弃宅基地的进城农民,其宅基地上附着物也应给予合理的补偿。

2.6 构建两个平台是实施人地挂钩试点的基础

人地挂钩项目的实施离不开两个平台,一是挂钩指标公开交易平台,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并验收合格后所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扣除安置进城(或进新型社区)农民所需土地后即为节余建设用地指标。节余建设用地指标除了用于当地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外,剩余部分可通过挂钩指标交易平台采用拍卖或挂牌的方式进行公开交易,交易范围既可是县域也可以是市域甚至省域,扩大指标交易范围的目的一是实现交易指标收益最大化,以弥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进城农民安置中的资金缺口,并激发当地政府实施人地挂钩的积极性,二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由于农民进城定居并享有与市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后不可能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构建一个权属明晰、界址清楚、面积准确、规范有序、交易公开、农地农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就显得十分必要。流转收益在扣除必要的交易费用后应全部归还原承包户,使之成为其在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本金之一。

3 结论与展望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人地挂钩都是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解决用地供需矛盾的政策响应,但两个挂钩在政策内涵、政策目标、切入点、适用范围及实施机制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在详细分析两个挂钩异同的基础上,借鉴增减挂钩试点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在人地挂钩的试点工作中,一是以内涵城市化作为实施人地挂钩的引擎;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规划的引领作用,稳妥推进;四是多方筹措资金,为人地挂钩的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障;五是在加快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构建公平的宅基地退出机制;六是加快构建挂钩指标公开交易平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为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如前所述,充分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是人地挂钩政策设计的立足点,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充分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特别是如何确保项目区农民完全享有与市民同等的住房、就业、发展、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等权利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为便于操作,目前的试点仅限于县域内整村(自然村或行政村)人口的就近城市化流转,不考虑零散人口和跨区域流转,但如果将流转范围扩大到市域甚至省域且是非整村流转,一个关键问题就凸显出来,即人口的流向和流动规模问题,包括统计每个区域流出的农村人口规模和每个城市吸纳的农村人口规模等。上述问题的解决在理论上不存在障碍,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具体操作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近年来,国家在宏观层面相继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人地挂钩政策,并允许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两个挂钩在政策内涵、政策目标、切入点、适用范围及实施机制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其中增减挂钩是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延伸和特例,而人地挂钩则是增减挂钩的拓展和延伸。本文在详细分析两个挂钩异同的基础上,借鉴增减挂钩试点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在人地挂钩的试点工作中,一是应以内涵城市化作为实施人地挂钩政策试点的引擎;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规划的引领作用,稳妥推进;四是多方筹措资金,为人地挂钩的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障;五是加快构建挂钩指标公开交易平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上一篇: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活动方案下一篇:东源中学综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