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一篇英语作文

2024-05-17

如何写好一篇英语作文(共6篇)

篇1:如何写好一篇英语作文

对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认识

本学期,我学习了学术表达与论文写作这一课程,对于论文写作这一部分,通过学习,使我对论文写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深深明白了学术论文写作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由于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语言不通,我们如果要让我们漂亮的研究为他人所承认,我们就必须要展现出我们的学术能力,而学术论文写作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以前,我总认为,学化学,实验做得好就是好,剩下的都不重要,通过对学术论文的进一步认识,我了解了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学习学术论文写作之后对于写化学学术论文的一点小小认识。

首先,要写好一篇化学学术论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化学做好,如果研究做得不行,得不出好的研究结果,就无从谈论论文写作了,因为研究做得不好是不可能写的出好的学术论文的。

开始动笔写论文前,要多看相关综述性文章,对我们所研究的一些背景有更深的了解,多看看别人论文是怎么写的,多借鉴借鉴,使自己在写论文之前,心中就有一个框架,这样,不仅论文会写的快,也会写的好。

研究工作做完后,根据研究做的程度,确定所要发表的杂志,因为不同的杂志要求不同,各个杂志有各个杂志的特色,只有进行了合理的定位,论文被接受的概率也会大大的提高。

选好杂志后,确定自己的写作思路,从哪方面,从哪入手展现你的文章的亮点。只有一篇文章展现了自己的特色,才能被大家所认可。

学术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引言、实验、结果与讨论、致谢、参考文献。每一部分都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部分也都有着自己的要求。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必然每一部分都做得很好,所以我们撰写学术论文时要根据每一部分的要求,各个突破,这样对写好一篇学术论文是很有帮助的。下面我将从各个部分说明下自己的体会。

标题能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内容。标题要用几个字来传递具体的信息,读者在浏览一遍标题之后,就应该知道相关的方向和大致的信息,并能够准找到他感兴趣的内容,从而继续读下去。所以选题要特别注意,一个标题如果能让审稿人眼前一亮,那么这篇文章就成功一半了,所以我们要正确合理的选择文章的标题。基本要求是:简短精炼、信息量全、准确得体、特点突出、反映研究方向。标题的字不宜过多,也不宜出现自我表扬的单词或短语。

作者这一栏中,要注意符合客观实际,并且要符合相关格式。

摘要可以放在最后写,在整个文章写完之后再来写摘要。摘要是一篇文章的简短概括。它一般包括一篇文章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以及总结。摘要的内容应包括与论文等量的主要信息。摘要的特点是应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论文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也要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摘要的字数不宜过多,一般一段话即可,有时也可以配以图文来加以说明。陈述要客观,对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等不宜做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

关键词是为了便于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出来的用以表示论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是最能代表论文中心内容特征的词或词组,有助于读者了解主题。一般从论文中直接选出。关键词的选取能够直接影响你文章的引用率。所以关键词的选取要恰当。

引言是论文不可缺少的部分。引言应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引言不能与摘要雷同。引言要与本文的研究紧密联系。

实验部分主要是描述本文工作所用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相关过程。对实验过程中对于各种实验条件的筛选以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所需要注明的地方都应该描述详尽。对实验的描述要客观,不应该夸大或改动客观实验数据。

结果与讨论一般包括: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对这一领域作出了什么贡献;对前景的展望,遗留问题和建议等。结论要将论文高度概括、浓缩。对实验过程中所获取的数据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致谢根据实际情况论文作者应对给予自己帮助、指点并因此受到启迪的人表示感谢。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意义在于:反映真实的科学依据、论据,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反映作者的严肃态度和负责精神,和便于读者查找原始出处;也表示对别人成果的尊重。引用要注意到:对最先在这一领域作出贡献的人一定要引,尽可能的引用全名,对于类似的工作引一个代表性的即可。

综上,写学术论文是很有学问的,我们在阅读文章是要注意随时注重这方面的积累,并且多多实践,会有相关收获的。

周泉泉(有机化学)

2013年12月20日

2013111922

篇2:如何写好一篇英语作文

从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到作为研究人员,几乎很少有人真正研究过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在读书期间,导师一般是交给学生专业知识和获得专业知识的方法,而不会叫给学生写好论文的方法,从事研究之后,大多数人又忙于写论文,给予发表论文,而不会去考虑撰写论文的方法。因此,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拿学位、为职称、为获奖而撰写论文,基本上不会去考虑如何使自己的论文有学术创新。结果,都很难发表出来,而为了发表出来就走关系,找熟人。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学术就永远拜拜了,什么学术研究、学术创新,都不过是人生目的的手段而已,根本就不是目的。因此,有学术责任感的学者越来越少,甚至根本没有,而为学术之外的目的来捞取学术功名的确比比皆是。也难怪有中国学术大多数是垃圾之说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必须要掌握好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本人从事研究二十余年,从事学术刊物的主编已有近十年的经历。从事学术研究使我有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学术问题,而作为主编则使我有机会抛弃学术研究的浮躁而冷静地从刊物的角度来思考学术创新的可能性。因而,我可以有机会把两种不同的眼光和视角交织在一起来谈谈如何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

一、选题

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种说法,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只要愿意去做,最后必然成功。此话谬矣。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言乃至数十万、数百万言,结果都是无用的废话。这就不能视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呢?简而言之就是选题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是什么呢?

一是指研究的目标取向。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的目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从选题来看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如果选题没有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而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那么就意味着该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人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在目前的状况下已经没有深入的可能了。这种选题就不应该去选。二是指研究的具体范围。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选题不能过大,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点水。另一方面是题目太小,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而使研究失去了价值和品位。特别是有的细节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太小,没法从细节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做历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这样的毛病。

三是要对一个学术问题产生质疑,或者说要有争鸣性。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真理更是无止境的。很多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对的,或者说是真理,但时间和条件都变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选题一定要敢于质疑,但质疑必须要有理有据,而不是随便怀疑。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的怀疑,这样的选题一定是有价值的。

总之,选题是很讲究技巧的。选题实际上是积累后的第一次思想井喷,没有积累就无法进行选题。好的选题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前提。在选题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题目的表达,即怎样把这个内容表达出来。这里也有几个讲究:

一是题目不宜太长,太长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题目要求精炼、简洁,要力求达到多一个字太长、少一个字太短的水平。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两个,最好一个。这就必须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核心概念超过两个,论文到底研究什么就非常难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释概念,实质性的内容就被冲淡了。

三是表达要精准,题目如果引起歧义,或者模糊不清,那么论文在写作是很可能出现跑题现象。

二、文献梳理和文献的使用

文献是写好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同时,没有文献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样没有基础。文献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文献在撰写论文中至关重要。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献。

(一)关于文献梳理

1、梳理文献的目的是什么?

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发现问题。梳理文献的目的在于: 其一,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发展脉络,不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就不能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然而才能预判这个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不仅要梳理这一问题国内研究是的现状,而且还有梳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从而全面把握这一问题研究的基本状况。如果打开电脑就直奔主题,对某一具体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下去,也不去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可能是低水平重复的东西。这样的论文时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发出来,也仅仅是作为工作量或评职称的成果而已,并不代表它对学术有什么贡献。在学术论文中,开头就直奔主题的论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论文。人贵在直,文贵在曲。论文的贵也在曲。而这种曲是通过对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现出来的。

其二,梳理文献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这就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这个巨人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所有对该学术问题作出了贡献的前人。学术的传承就是要尊重历史,不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就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也难以对学术研究进行深入研究。不尊重历史,我们同样会陷入盲目自大的学风,以为别人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水平,从而最终也会陷入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故事,浪费学术资源。其三,梳理文献最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学术问题大多不是一代学人就能解决的,一代学人只能解决那一代学人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会因主观能力的不足而存在着研究的缺陷。因此,后辈学人就是要反复不断地阅读、比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这样,自己的选题就有可能或者延续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发现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进行弥补,或者在原有的问题领域发现新的研究处女地。这才真正体现了所做选题的研究价值。

2、如何梳理文献?

不少作者喜欢在引言中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罗列出来,认为这就叫文献梳理。但是,把所有相关文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了论文的篇幅,会导致宣兵夺主的论文结构。文献罗列太多,正文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正文想写下去但发现篇幅越拉越长而不敢深入下去了。这种文献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确的文献梳理方法是:

其一,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罗列出来。其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也就是权威学者,或者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文、论著。这些论文论著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

其三,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会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文献,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献。

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进行文献梳理,引言可以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适当阐述,在正文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观点进行文献追述。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对学术史特别是前人的学术观点十分清楚,对论文的写作已经有娴熟的技术。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够把握的了。

(二)如何使用文献?

在文献的使用上,相当多的作者以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献。但是,论文究竟使用了什么文献?还有就是所用文献是否与所引用观点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献上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

1、为文献而文献,也即是在文献上凑数。用一大堆文献来吓唬读者,显示作者是看阅读了大量文献的,但仔细看后,会发现文献与论文的观点关联度不高。实际上就是假文献。一般的审读者可能不会认真看文献,但作为编者,特别是主编第一眼就是要把我好文献关,决不能让作者在文献上鱼目混珠。

2、文献与所引用的观点属于张冠李戴,引用的观点本来是张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愿意去查对,只是在二手文献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该观点,于是就以为这个观点就是李四的。这种情况非常严重。

3、绝大多数是自引文献,完全回避其他学者的研究。这种情形体现作者的是自傲,以为这个问题没有人超过自己,因此不愿意引用他人的观点。甚至为了突出自己,把自己在非常不起眼的刊物、报纸上发表的小文章都自引出来。这种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钓誉之心。

因此,使用文献是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方法上的,必须老老实实。使用文献体现了一个学者治学是否严谨,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使用文献时:

1、切忌文献堆砌,使用文献的价值在于体现论文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通过堆砌文献了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多么广博。如果是这样,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2、切勿张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献的源头,如果是经典著作的文献,就更加需要去阅读和查对。比方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合在一起的,但有的作者没有去读他们的著作,而是从别人的引用中直接就引过来。同时由于没有弄清楚究竟是马克思的观点还是恩格斯的观点,可能会弄错了。这样就成为学术笑话了。切记要查阅文献,不可“人云亦云”。尤其是外国文献有的作者不愿意阅读,而别人引用之后,自己在没有阅读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还想用外文形式来冒充。这在学术界是有公案的。张冠李戴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引用观点时是一个学者,但注释文献时却是另一名学者。这表明,作者根本没有读过背阴观点的学者,而是从注释文献归属作者的论文中看到了这句话,同时又不愿意花时间去查对,所以也是一种张冠李戴的情形。

3、切勿只用网络文献、报纸文献。学术的浮躁与否,学术的严谨与否,从文献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献都是网络文献或者是报纸文献,这样的论文无论如何都是不深入的。有的作者会说,网络文献、报纸文献表明论文时最新的观点。但是,网络文献和报纸文献并非是学术观点,也并非是经过严格论争的学术观点。或者说,这样的观点没有学术底蕴。因而,这些文献不能支撑一篇学术论文。当然,网络文献、报纸文献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数据必须通过网络来发布,如一些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调查数据等都是从网络上发布的。简而言之,权威机构的网站、权威学术机构的学术网站、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网站等,这些网络文献完全可以用。

4、切勿想当然地使用文献,包括弄错出版时间、引用内容错误、页码错误、作者和译者错误等。这些会导致论文出现严重的硬伤。

三、论证的逻辑

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然而,当前众多的论文缺乏这种思维,大多数用发散性思维来写论文的,因而论文就缺乏深度。论争的逻辑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

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世界是平的,这只是一种臆想,论文的论证逻辑是立体感的,这是一个刚性的现实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论证逻辑就像博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大饼中是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好的论文,同样要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

2、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

论证真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么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有不少学者,虽然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撰写论文时,基本上就是用1、2、3、4……进行罗列,而缺乏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逻辑证明。这种状况可能还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人的问题。因为,中国又一代学人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读书不多,且能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专业素养,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的确跻身于知名学者之列,但这种缺陷他本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弥补。所以,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观点,而不可能成为治学严谨、有深厚学术底蕴的学者、思想者。

3、科学性,而不是宣传性

学术研究无疑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事实或史料经过逻辑论证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正是这样,学术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然而,当今的学术研究越来越缺乏这样的精神,做历史研究的不愿泡图书馆、档案馆,做现实研究的不愿做田野调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数据,并且先预设一个价值立场,用这些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预设的立场或观点。殊不知,同样的材料和数据可以证实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这样,学术研究因没有按照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去了科学性和真理性。反过来,预设一个观点,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相应的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这同样也会导致难以找到学术的真理。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学术的伤害,即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学术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其尊严,也无所谓学术权威可言。正确的方法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而形成新的观点,然后再回到材料通过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的科学性。

预设观点然后来找材料这是宣传的基本方法。当前学术的科学性越来越被宣传性所取代,原因在于:一是当今行政干预学术的现象非常严重,学术质量(评奖)、学术水平(各种学术称号)、学术考核等都是行政领导来评价的,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行政级别与学术水平成正比。在行政干预之下,学术就越来越多地为行政服务,从而使学术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为政治宣传服务。二是一些学者为了尽快地提升自己的行政级别而不断做政治宣传的“学问”,学理性的研究被束之高阁,应景性的宣传文章则一挥而就,但往往是正确的空话、无用的废话。三是宣传性的“研究”比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容易出成果,而且也轻松。看积分报纸,浏览几个主流网站的文章,就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篇文章。而且,只要政治正确,这类文章不愁没有地方发表。学术界的浮躁也就可想而知。

4、学理性,而不是口语化

学术论文肯定是学术性很强的,它必须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语化表达。口语强调是能让读者听得懂,所以具有随意性。而学术论文并不是要大众听得懂,而是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听得懂。如果都能听得懂,那就不是学术论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讲话了。有一种观点在嘲笑,学者的论文时在自娱自乐,别人都看不懂,这种论文对社会根本就没有用。我觉得这种观点实在是肤浅可笑。学术论文都听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专业学术论文了,学术论文肯定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学术论文传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发展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响是战略性的,而不是当前的普罗大众能不能看得懂和听得明。当然,学术的思想肯定要进行大众传播,这时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语化方式来跟大众交流。

5、严谨性,而不是随意性

学术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须在论文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当前学术的浮躁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要求快出成果,从而助长了学术上的各种不端行为。例如,一是随意使用数据。学术论文在使用数据时一定要是权威性的数据,也就是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然而,由于当前数据发布的机构比较多,一些作者在选取数据时太随意,不去研究一下机构本身的权威性,结果所用的数据被学界所质疑。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数据的来源而随意改动数据,导致数据时去了真实性。包括所用材料和文献也是一样,近年来,外国著作引进翻译太多,翻译也太随意,甚至译著中曲解了原著的意思的都有,但作者在使用这些翻译著作时没有认真挑选,手中有什么就是用什么,结果把错误的文献内容引入自己的论文中,导致论文出现一些硬伤。此外,研究的严谨性还可以从使用文献中体现出来。有的丛书文献出版时间是不一样的,而引者可能会想当然地就整套丛书都是同一出版时间,这也是论文的严重硬伤。如《邓小平文选》(1-3卷)其出版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关于调查的可靠性在于,调查的手段是否可行,抽样的方法,以及统计的方法等。

6、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而不是学术散文天马行空 学术论文肯定有一个核心观点,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的材料的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是从核心观点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离主题。然而,现在不少作者完全是为了凑字数,为了这个目的,论文的关键词非常多,几乎是每一小节讲述一个关键词,整篇论文很有可能是一个拼盘,而不是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核心观点统领之下的论文。结果,篇幅很长,但不知所云,完全是如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回来。这样的文章之可以说是学术散文,而不是学术论文。

四、论文的修改与查证

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研究的一种态度。如今大多数人不愿意修改,也不愿意查证文献和材料。这显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和严谨性。

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

其一、对文章的总体结构在进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虎头蛇尾;或者是结构上的不相称性(把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

其二,对文章的逻辑进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不连贯性。其三,对文句进行斟酌,看表达是否存在问题 其四,对文献进行查证,是否存在着文献的错误 其五,对数据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数据的错误 其六,对注释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差错 u 如何对待编辑部的修改意见

Ø 在正常情况下,编辑部提修改意见就意味着此文有可能经过修改后达到发表的水平。而没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和没有人脉的情况下,编辑部不会对没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改意见。Ø 编辑部看问题一般视野要宽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意见,作者尽可能满足编辑部的要求 Ø 如果编辑部的修改意见确实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阐述自己的观点,编辑部认为说的有道理的话,一般也会尊重作者。Ø 不要以为编辑部可以刁难,多次的来往只能回使论文跟家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后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便有的修改时多余的,编辑部也会反复推敲的。

五、论文的结尾

论文的结尾既是整篇论文的点睛之处,也是揭示学术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因而,结尾一定要有气势,气势磅礴的结尾,往往能够凸显论文的整体品质。从当前的学术论文来看,结尾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

其一,论文根本就没有结尾,当论证完毕后,论文就嘎然而止。这是典型的虎头蛇尾。

其二,没有对前面的研究进行总结,而是离开前面的研究谈体会,因而没有体现结束语的作用。

其三,对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谈,没有集中到观点上来,从而显得太平淡。其四,太简单,有结尾与没有结尾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结尾就没有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是好的结尾呢?我认为至少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能够从宏观上对论文进行观点性的总结。前面主要是论证,证实或者证伪,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结尾来提炼作者的观点,使读者更清楚作者的观点。

二是要有大气磅礴之势,有行云流水之气。前面的论证是一个小心求证的过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笔,但在结尾部分,可以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来归纳和抽象论文的要义。

三是结尾除了归纳观点外,也可以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以及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六、遵守学术规范,信守学术道德

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线。学者必须要按照学术规范从事学术研究,而不可随心所欲题“想法”。如果仅仅是提“想法”,没有被证明的“想法”,仅仅是一个假设而已。一个假设性的观点决不能代表一种学术水平。只有用理论方法进行了符合逻辑的证明之后,如果这个“想法”具有创新性同时又符合学术逻辑,那么这个“想法”才转变为学术观点,这个观点就代表了学者的学术水平。当前,社会的浮躁也同样渗透到学术领域,使学者不再沉寂与象牙塔,而是通过学术论文的大跃进而成就自己的虚名,从而获得各种各样的学术荣誉和学术奖项,最终捞取相应的学术地位。结果,有的就不折手段,通过各种学术不断行为和学术腐败进行学术制假造假。当前,学术不断、学术制假造假行为在论文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抄袭剽窃

或抄袭观点,或抄袭材料,或抄袭段落,或抄袭文献,或将别人的文章略作改动整体性剽窃,或仅仅是把题目改动署上自己的名字。

2、强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

这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形:一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导师规定学生发表文章必须把导师的名字署上,甚至要求署名第一作者,但导师并没有审阅文章,一旦文章被人举报,导师就千方百计回避;或者公然宣称自己不知道,是学生自作主张署上的。二是上下级同事关系,尤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者是下级刻意为领导捉刀代笔;或者是上级借用行政权力强行要求

3、篡改文献和数据、故意断章取义

这主要是不愿意去核对数据和文献,而自己的论文可能又特别需要这样一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只好对边缘有数据进行为我所用地篡改,或对文献的观点进行刻意地曲解,或断章取义地引用,以迎合自己研究的需要。

4、注释有误或做“伪注”,如前面所说的张冠李戴

5、低水平重复

不愿意去阅读文献,因而不知道学术发展动态,导致自己的研究在重复着前人的研究,甚至重复着同辈学人的研究。

6、转引二手文献并且未核对导文献导致以讹传讹

7、只引证自己的论文,自我吹嘘

8、阅读中文文献却引用外文表达文献,结果弄巧成拙

9、源于外文书刊却译成中文,结果牛头不对马嘴

10、转引外文注释却不注明原出处,让人难以查找原文献,难以辨认其真伪

篇3:如何写好一篇高考作文

其实, 出现上述困惑最根本的原因是同学们不会思考和不会解题。笔者以为要写好一篇高考作文关键是两个方面, 一是要养成两个良好习惯:思维自然和积极主动改进。二是要养成具体解题的四个意识:慎重读题意识———精于借鉴意识——巧于命题意识———胸怀中心的做题意识。

先说第一方面的两个习惯。

“思维自然”是指在审题、写作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顺应自己的思维习惯, 而不要被章法、技巧等困扰。笔者记得有一位足球教练回答球该怎么踢的时候说:“往对方球门里面踢。”看似废话, 实则很好、很有道理。写作文也是一样:高考作文究竟该怎么写?最终要归结为按照同学们头脑里所想的去写!我们教同学们写作, 最终要教会同学们如何去想, 如何去写, 而不是要教会他们掌握写作技法和写作模式。所以, 我们要告诉同学们第一眼看到作文题和作文材料时, 脑海里闪现的是什么, 就应该围绕什么去构思, 去打底稿, 而不是总想利用技法和模式去创新, 去另辟蹊径, 走和别人不一样的路。一味为了创新, 同学们就会失去自己的头脑, 失去自我, 陷入无从下手的境地。我们知道, 一个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是绝对不会去想平时教练教的技巧的: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 每步迈多大最合理, 上肢该如何摆动更协调等等细节, 因为那样不但不可能跑快, 甚至会因受干扰连跑都不会了。同学们看到作文题有了第一反应之后, 就一定要自然地、及时地按照自己头脑里所想的东西在草稿纸上记下来, 然后迅速列个提纲。列提纲对正式写作是很有用的, 它是同学们在头脑中找的材料, 给文章写的脚本, 有了提纲就有了文章的雏形, 就形成了粗线条的文章。

“积极主动改进”则是指同学们要瞅准一切时机向老师询问自己作文的问题, 让老师面批面改然后及时改进。特别是在老师刚评讲完一定要找老师询问自己作文需改进的地方, 因为老师评讲作文是针对全班同学文章的问题而讲的, 不是针对同学个人文章而评讲的。同学们自己的文章究竟该如何改, 那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可是老师没有时间每次作文都对每个同学面批面改, 更不可能在课堂上针对每个同学具体评讲, 课下也不可能找来每个同学一一评讲。但这并不代表同学们自己不能找老师单独“开小灶”。但是, 同学们要切记老师指点得再精彩都是空的, 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得到老师的指点后一定要积极重写, 直到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从而得到真正提高。写作文其实应该像解数学题一样, 一定要写到解出“正确答案”为止, 一道作文题只有能写出一篇好文章之后才算是真正解了这道作文题。总之, 积极主动是同学们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

笔者把具体写作解题过程分为四步, 是因为:

首先, “慎重读题意识”是写好一篇高考作文的前提。笔者始终认为作文解题和数理化解题是相似的, 作文和数理化题目其实都是需要利用已知条件去求得一个结果。可是同学们在解作文题时总是缺少解数理化题目时的习惯和意识, 不像解数理化题目那样重视已知条件———作文材料和作文要求, 更有甚者完全忘记作文材料和作文要求。我们知道解数理化题目时如果不注意看题目, 不充分利用已知条件, 那么题目就会解错或根本解不出来。如要计算1加几等于5, 那当然只能是4了, 但如果不受已知条件1的限制, 那么几加几等于5就会有上千上万个答案了, 没有标准。同样, 写作文也是这样, 如果不看作文材料和作文要求, 那作文当然也没有标准了。考试时同学们对前面做不到的题目常常采取空在那儿的做法, 因为题目的要求 (已知条件) 同学们不知如何利用。但对作文很多同学可以不受题目的要求 (已知条件) 的限制, 不看要求、不先写题目后写作文或根本不写作文题目就写出一大篇来。只可惜这种文章十之八九文不对题, 文题明显不配套, 让老师阅后一头雾水, 这如何得高分?高考作文阅卷是有评分细则的, 而这个细则是根据作文题的要求和作文材料制定出来的。所以, 同学们要切记作文要紧紧围绕作文要求和作文材料来写, 来展开。一篇好作文是从慎重读题开始的。

第二, 精于构思借鉴意识。善于构思是写出好作文的关键, 是得高分的保证。高考作文如同下棋, 胜负取决于落子之前, 落子之前谁比对方能多算一步, 谁就棋高一招。高考作文也是这样, 谁在动笔之前比别的同学向深处多想一步谁就能多得分, 做到文未成而意已先。作文创新任何时候都是思想深度的创新, 而不是形式的创新, 绝不是写另类文章, 而是构思精巧, 这才是作文创新的真境界。形式的创新可以学, 而思想的创新不可模仿。那如何做到比别的同学多想一步呢?笔者以为关键是要多写同题作文, 对优秀范文仔细领会、反复借鉴。笔者的学生每年都要参加华中师范大学组织的“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倒不是这个大赛多高明, 而是因为该大赛对高考作文特别适用, 对高考作文构思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该大赛每年一届, 至今已举办10届, 但都是命题作文, 分年级同题作文, 全国几十万学生写同题作文, 然后选出一百来篇最好的及时结集出版, 凡参赛的同学在5月就可拿到一本当年的《新世纪作文》。同学们拿到这个集子之后, 笔者对每个题目精心挑选两篇, 详细讲解, 然后要求同学们仔细领会, 反复琢磨。到了高考最后两个星期, 笔者再一次筛选, 最后确定五篇再一次精讲, 让同学们再一次反复体会, 特别是高考前三天, 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反复看最后筛选的五篇文章, 对其构思、立意、技巧做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 做到考场中能借鉴。比如2009年我省 (湖北省) 的高考题是“站在的门口”, 结果笔者班上有的同学写《站在同学家门口》, 借鉴了《新世纪作文》 (2009年卷P18) 唐念念同学《去同学家》的构思、立意;写《站在童年门口》, 借鉴了《新世纪作文》 (2009年卷P23) 徐丹蕊同学《虚惊》的构思、立意;写《站在大都市门口》, 借鉴了《新世纪作文》 (2009年卷P66) 邵晓威同学《问路》的构思、立意;写《站在隔壁人家门口》, 借鉴了《新世纪作文》 (2009年卷P100) 杨曦同学《隔壁人家》的构思、立意……笔者要求同学们越临近高考对作文越重视, 对基础知识则慢慢放下, 高考前最后三天对字词和背诵的文章则根本不需再复习, 因为此时一天背一千个字高考也不一定能碰上一个字, 而且有时会越记越慌。而对优秀作文的构思、立意多看、多思反而来得实在些。

第三, 巧于命题意识。题目的重要性勿用赘述, 笔者要强调的是命题时要有自然思维习惯和写实意识。自然思维、自然命题很重要, 因为想得太多会浪费时间, 影响正文写作。考场时间很宝贵, 浪费不起, 题目虽重要, 但完全展现你水平的毕竟是正文。所以命题必须顺应自己的思维, 对想到的材料迅速做出选择, 然后围绕作文题要求命题。而写实意识则是要求同学们在命题时不要故弄玄虚, 把题目命得太虚, 让阅卷老师看不懂作文题目的意思、看不出题目和正文的联系。一篇好的作文, 题目应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而表达出来的思想、主题、情感却是高于题目实体的东西, 能以小见大, 以实体反映本质。比如上面写《站在同学家门口》反映的是我国农村的变化;写《站在童年门口》反映的是母女情深;写《站在大都市门口》反映的是高速城市化给“我”带来的困惑;写《站在隔壁人家门口》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至于“巧于命题”的具体技巧笔者在此不再细谈, 因为对于命题作文, 此步骤当然不需要, 而对于非命题作文, 笔者曾以2004年上海卷“忙”为例详细阐述过如何巧于命题 (参见《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5年第2期拙作《作文备考要先死后活》) 。笔者在此要强调的是对于同学们最适用的、最易学的命题方法是替代法, 题目实化、物化, 其次是论点精练化、形象化。

第四, 胸怀中心的做题意识。前面笔者讲过作文也像数理化一样是在解一道大题,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中心意识一定要强, 时时明确自己写这篇文章究竟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取得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做到胸中有题、有目的。即每一段乃至每一句都要有为中心服务的意识, 在写作过程中脑海要有中心这个念想。有句熟语说“不怕贼偷, 就怕贼惦记”, 其实写作也是这样, 同学们的文章能不能围绕中心, 最怕的就是看同学们脑海中有没有“惦记”中心。当然, 这并不是说在写作过程中不能写中心以外的东西, 只是不管写什么东西, 用什么材料最后一定要拉回来, 回到中心上来, 能言之成理, 能为中心服务。

篇4:怎样写好一篇想象作文

【故事背景】

青蛙失踪

这个故事发生在2015年《新作文》11期的卷首语里。硕硕在百花园从一个小姐姐那里成功要到了几只蝌蚪。精心养了很久,一天早晨,硕硕兴冲冲地奔向鱼缸,却发现有两只已经长出前腿后腿,要改名叫青蛙的蝌蚪失踪了。这一发现立刻就让家里炸开了锅,爸爸妈妈在硕硕的强烈要求下加入了找蛙大军,可即使全家人地毯式地搜索后还是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上班时间已经近了,他们只好作罢,决定晚上回家再想办法。

【想象拓展】

如果,这个故事不是简单的青蛙失踪事件,而是青蛙逃跑了呢?我们赋予青蛙智慧,想象这次逃跑行动是这几只青蛙处心积虑计划好的。我们如何来写这篇关于“青蛙逃跑”的想象作文呢?

【方法小解】

很多小星星看到用“自问自答法”写想象作文很是不解,葵花籽姐姐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面对“青蛙逃跑”这一事件,你脑袋里产生的第一个疑问是什么?葵花籽姐姐脑袋里的第一个疑问是:为什么逃跑?然后葵花籽姐姐就开始想象答案了。是硕硕平时虐待它们了?是它们长得太大,待在鱼缸里太憋屈了?还是它们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这些都能作为这个疑问的答案,只要我们把它想得再具体些,是不是就能写一段话呀?“自问”是文章构思的过程,“自答”是文章写作的过程。这就是用自问自答法写想象作文。

【方法应用】

想象好逃跑的原因,我们接下来会问什么问题?

是不是要问怎么计划逃跑啊?

紧接着是不是该问逃跑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没有遇见什么困难?它们是如何解决的?

问完这个,我们回头想想,故事里说只有两只青蛙跑掉了,这又是为什么?回答好这些问题,一篇完整的作文就产生了。

小星星们还可以自己问很多其他问题,然后想想怎么回答。问得越多、越细致越好,回答得越生动、越有趣越好。

【注意事项】

1.小星星们可以自由选择写作视角、写作顺序。

2.回答逃跑计划这个问题时,可以重点描写青蛙们商讨时的对话、神态、动作、心理,使文章更细腻。

3.回答逃跑过程这个问题时,要注意给事情发展设置波澜,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最佳标题奖

《呱呱逃跑计》(新作文培训学校三年级学员 张晓雅)

(晓雅同学给故事主角起名字,让读者有亲切感。)

《青蛙要动手》(新作文培训学校三年级学员 李书菡)

(书菡同学在标题里用了留白手法,让读者非常好奇作文要怎么写。)

最佳描写奖

其中一只青蛙想:主人对我这么好,我为什么要逃跑呢?我这样做,不是辜负了主人的期望吗?我才不跟它去呢。跟它去的是傻子。

另一只青蛙想:大自然有美丽的花,有嫩绿的草,还有黄色的小鸟为我们唱歌,大自然多美呀!它想着想着,不由得入了迷。

还有一只青蛙想:大自然虽然美,但是我也不能辜负主人对我们的爱呀,我到底是跟它走,还是留下来陪主人呢?

……

这时,那只提议的小青蛙发话了:“想去大自然的青蛙请举前腿。”一下子就有五六只青蛙举了前腿。(新作文培训学校三年级学员 李佳遥)

(佳遥同学将青蛙们不愿意逃跑、想逃跑、对逃跑游移不定的心理描写得细腻、合理。举前腿的动作描写更是形象、生动。)

最佳剧情设计奖

逃跑途中它们遇到了钢铁侠,差点被打傻,千钧一发之际,钢铁侠不知什么原因竟然短路了,于是它们继续向前进发。(新作文培训学校三年级学员 杨瑞深)

(能想到给主角们设置钢铁侠这样厉害的障碍,为作者的想象力赞一个。强大的钢铁侠竟然会短路,为作者的幽默感赞一个。)

最佳结尾奖

那两只逃出去的青蛙望着鱼缸里的兄弟说:“兄弟们,我们一定会回来救你们的!”鱼缸里的青蛙泪眼蒙眬,感动地望着他们说:“我们等你们!”这一幕感动了仁慈的上帝,一天后他让留在鱼缸里的青蛙长出了轻盈的翅膀,他们飞出了鱼缸,在广阔的天地里寻找它们的兄弟去了……(新作文培训学校四年级学员 李牧阳)

(上帝让青蛙长出了翅膀?真是脑洞大开的想象。用“寻找”这一动词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逃到外面的两只青蛙看到的不是它们心心念念的美丽的大自然,而是雾霾重重、污染严重的世界,它们非常失望,想来想去还是鱼缸里好,于是它俩不约而同地说:“我们还是回鱼缸里去吧!”(新作文培训学校三年级学员 郭昊为)

(因为外面的世界日渐严重的污染竟然让逃出去的两只青蛙想重返鱼缸,有环保意识的结尾,让读者深思。)

最佳新意奖

《青蛙逃跑回记录》(新作文培训学校三年级学员 李芸硕)

(芸硕同学采用了第三人称的视角,用倒序的方法为读者讲述了青蛙逃跑的故事,难度比较大,但完成得很出色。)

《Oh,my god,小青蛙逃走了》(新作文培训学校四年级学员 李梓萌)

(梓萌同学用剧本创作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青蛙逃跑的故事,内容很有画面感,形式非常有新意。)

《青蛙逃亡》(新作文培训学校四年级学员 贺鑫斌)

(鑫斌同学独辟蹊径,没有写青蛙们如何逃出鱼缸,而是写它们逃出家后遇到的危险。)

最佳作品奖

青蛙留下的一封信

“救命啊!救命啊!”一阵阵急促的呼救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是我实验室的青蛙在喊吗?我蹑手蹑脚地来到实验室,却发现青蛙们还在鱼缸里睡大觉。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前段时间,我拿青蛙做各种实验,一些青蛙陆续在实验中死去。我又买来几只青蛙准备着下一次的实验。难道是因为这个做的噩梦?我百思不得其解,就回去继续睡觉了。

“丁零零……”闹钟把我叫醒了,今天是实验最关键的一天。我兴冲冲地来到实验室,瞅了一眼鱼缸,发现里面居然少了两只青蛙!我瞪大眼睛重新数了数,还是少两只。我赶紧在周围找,忽然发现旁边有一封信,打开一看:

亲爱的主人:

你好!

我们被你买来,养在这个狭小的鱼缸里,过着无聊的生活。看着你拿着我们的兄弟姐妹们在实验台上做实验,一只只惨死在你手下,我们害怕,我们惊恐,我们想回到从前的池塘,在荷叶间尽情跳跃,在河边奋力捕食,和小伙伴们肆意玩耍。我们走了,去寻找属于我们的快乐!

被你伤害的青蛙

看完这封信,我马上跑到监控室看录像。噢,原来它们是这样逃走的:前几天,它们看到实验的时候几只青蛙惨死在我手下,就萌生了逃走的想法。昨天,它们在一起开了一场大会,讨论出逃这件事。有只青蛙说:“这个笼子四面都是透明的,怎么才能逃出去呢?”“我们可以叠罗汉上去呀!”一个声音忽然传来。剩下的青蛙都赞同道:“哎呀,我们怎么没有想到呢?”就这样,它们商量好了出逃的办法。终于,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它们沿着鱼缸边一只叠在一只上面往上爬。可是叠起来的“罗汉”摇摇晃晃的,一只青蛙撑不住了,上面的青蛙就全部摔了下来。它们一次次尝试,最后只成功逃出去两只。

那两只青蛙跑出去后,鱼缸的盖子由于振动盖上了。剩下的青蛙没办法逃走了,于是它们就贴到玻璃上大喊:“救命啊!救命啊!”才出现了开头那一幕。(新作文培训学校四年级学员 李佳玮)

(佳玮同学将故事的发生场景放置在了充满科幻感的实验室,开篇便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有两点值得大家借鉴。一、叙述人称的自然转换。在一篇文章中,出现两个叙述者,一个是作者自己,一个是写信的青蛙。两种人称自然转换,从两个角度解读故事,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趣味性。二、倒叙的手法。在讲述故事时,作者先讲了青蛙逃走了这一结果,然后通过查看监控录像呈现逃跑的过程,通过录像使得隐秘的逃跑事件得到了更直观、更具体的呈现。小星星们,这两点你学会了吗?)

【小编下水】

突出重围

葵花籽

我把和我同时被硕硕带回家的其他五只青蛙叫到一起,告诉他们我在鱼缸里的烦恼,并希望他们能和我一起逃走,回到大自然里做一只真正的青蛙。他们被我的想法吓了一大跳,呆呆地瞪着眼睛看着我。过了一会儿,他们终于反应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这件事。有的说:“我才不走呢,硕硕对我们这么好,我们怎么可以离开她。”有的说:“这四周都是透明的墙,我们怎么逃出去呀?”最调皮的那一只举着自己的四只脚兴奋地说:“我四脚赞成!”……就这样经过一番争论,我们的意见终于达成一致——逃走。经过反复的讨论,最终由逃跑计划委员会一致通过了逃跑计划——那就是没有计划!因为我们无能为力,这个鱼缸对于我们来说坚硬无比,而且没有可以攀爬的凹凸面,我们只能见机行事。

篇5:如何写好一篇工作总结

总结的结构不外乎是上半年(或全年)基本情况,主要体会,存在的问题,下半年(或明年)的计划目标,完成任务的措施等主要内容。

结构可根据领导要求,如有的领导喜好体现成绩,那大量篇幅自然要在已完成的情况里体现;如有的领导觉的本阶段没什么成绩可言,自然就要在今后的计划和目标中加大描述力度,给别人一美好前景之感觉。

具体写法,还是不外乎“天下文章一大抄”。不可能篇篇总结都是妙语连篇,每年的国务院总理报告还不是在去年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论点,尤其对于某个单位来说,短短一年或半年内,其发展更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变化。怎么办呢?就要在前面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发展的核心内容,对今后的发展也要言简意赅的描述,剩下的就是围绕这个中心点来组织文字,最好用数据来描述,再加上2个突出事例,就更可好了。

例如,我在企业里,上半年公司的主要工作是“构建战略联盟”,那么必然要花费大量的篇幅在这里面,需要很多的数据和事例来支持它,其实企业里还有很多别的方面可以体现上半年的成绩,但把最核心的内容体现出来了,其它的不说也无碍大局了。下半年,如公司有打算在科研上有所突破,那就要围绕科研大写特写,不要担心写的内容到时实现不了,关键是你敢不敢写,只要领导认可,没什么可担心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写总结时是很希望领导提前拟出提纲,然后由自己围绕提纲来编撰组织,但对于很多人而言,领导一是没时间,二是不一定有水平能总结出什么,很多时候就需要“写手”来绞尽脑汁,为领导图谋现在和未来了。感觉当个写手是很累的,呵呵。

另外,就是总结里不要有太多形容词,毕竟不是写小说和散文,简单而能体现出工作成绩是最主要的,开始时,总是需要草拟出20、30页的,往往到最后定稿,就剩7、8页了,其中,就需要你和你的领导慢慢提炼了。

篇6:如何写好一篇英语作文

1、为什么你要听我讲?(用吸引眼球的标题来抓住顾客。)

2、为什么你要买我的产品?(告诉顾客买我的产品至少有五个好处!也是塑造卖点)

3、增加保证(逆转顾客的风险,也就是说把顾客担心的问题化解,如:顾客担心安全,那么你就解析好关于安全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

4、如何证明你讲的是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客户见证、公司专家证言、图片视觉证明、统计资料、宣传报道等等。)

5、攻击竞争对手的弱点?(其他券商讲的是!@#¥%……,我们公司要另类就说:我们!@#¥%……。)

6、为什么今天就要买你的产品?(提供马上行动就得什么收益的说明,不马上行动购买的后果(也就是不利之处)。)

1、为什么你要听我讲?

标题策略:用吸引眼球的标题来抓住顾客。副标题、问候语。你必须撰写那种能吸引注意力并且激发读者有阅读欲望的标题。所以,创造出的标题应该能清楚准确地告诉你的消费者,你将要提供是什么产品或服务?所有的文案、广告、促销POP、宣传单、海报、报纸广告、杂志广告、招商广告,电子邮件、会展、新闻稿件、网站首页、书籍名称,几乎都要用到标题策略。

各位,宣传单或推销信的结果,80%的绩效是由标题所决定,剩余20%的成功机率则是由你的内容所决定的。标题的稍稍修改可使您的潜在顾客产生更多回应;广告大师说,读标题带来的人是读正文的人的5倍。

什么是标题?就是对顾客最大的好处。

什么是副标题?就是对顾客第二大的好处。

强势词语产生强势效果

用在广告标题中的两个最具价值的词应该是“免费”和“全新”

广告同行们总结出了一套最能引人注意的字眼,例如

“免费”(免费试用、免费尝试、不满意免费);

“全新”(全新的经营策略,全新的美白效果)。

“宣布……”(宣布一门新方案,宣布维珍可乐问世)、“新”(新专业主义,新@#¥%……&)、“现在”、“终于”(大盘终于上去了)、“减价”(佣金减价30%)、(再次降价25%)

“怎么来做……”(怎么使你收益能够更加稳健,怎么能让您@#¥%……&)、“如何”(如何成功抓牛股,如何提高您@#¥%……&×)、“为什么”(为什么他的股票比你更好,为什么@#¥%……&×)、“。。王”(@#¥%……&)等等,大家不要对这些陈词滥调不屑一顾,它们的确很有效果。

什么是最流行的?你在街上,很多商店的商标写着:“免费!”、“降价处理”、“买二送一”、“特买品”,这些字眼马上就吸引了你的注意力。这些都是强势标题。

2、为什么你加入我司?

独特卖点、定位策略,分化定律,聚焦法则,“第一胜过更好”的原则,就是告诉顾客,买我的产品至少有五个好处,同时也要列举出不LIKE我司的三个坏处。

常用独特卖点:

1)、一流的产品品质(@#¥%……&)

2)、与众不同的源地或出生(#¥%……&×);

3)、与众不同的服务(@!#¥%……&×在市场上受到客户的认可和好评。)

4)说明产品的特点(为什么要选择金中投?@#¥%……&)

5)、历史的优势(@#¥%……&×);

上一篇:自行车的故事教案下一篇:《解读》论文写作要求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