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

2024-05-07

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精选6篇)

篇1: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

怎样写好一篇学术论文?(2015-04-09 13:37:31)转载▼

从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到作为研究人员,几乎很少有人真正研究过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在读书期间,导师一般是交给学生专业知识和获得专业知识的方法,而不会叫给学生写好论文的方法,从事研究之后,大多数人又忙于写论文,给予发表论文,而不会去考虑撰写论文的方法。因此,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拿学位、为职称、为获奖而撰写论文,基本上不会去考虑如何使自己的论文有学术创新。结果,都很难发表出来,而为了发表出来就走关系,找熟人。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学术就永远拜拜了,什么学术研究、学术创新,都不过是人生目的的手段而已,根本就不是目的。因此,有学术责任感的学者越来越少,甚至根本没有,而为学术之外的目的来捞取学术功名的确比比皆是。也难怪有中国学术大多数是垃圾之说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必须要掌握好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本人从事研究二十余年,从事学术刊物的主编已有近十年的经历。从事学术研究使我有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学术问题,而作为主编则使我有机会抛弃学术研究的浮躁而冷静地从刊物的角度来思考学术创新的可能性。因而,我可以有机会把两种不同的眼光和视角交织在一起来谈谈如何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

一、选题

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种说法,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只要愿意去做,最后必然成功。此话谬矣。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言乃至数十万、数百万言,结果都是无用的废话。这就不能视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呢?简而言之就是选题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是什么呢?

一是指研究的目标取向。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的目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从选题来看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如果选题没有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而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那么就意味着该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人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在目前的状况下已经没有深入的可能了。这种选题就不应该去选。二是指研究的具体范围。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选题不能过大,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点水。另一方面是题目太小,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而使研究失去了价值和品位。特别是有的细节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太小,没法从细节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做历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这样的毛病。

三是要对一个学术问题产生质疑,或者说要有争鸣性。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真理更是无止境的。很多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对的,或者说是真理,但时间和条件都变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选题一定要敢于质疑,但质疑必须要有理有据,而不是随便怀疑。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的怀疑,这样的选题一定是有价值的。

总之,选题是很讲究技巧的。选题实际上是积累后的第一次思想井喷,没有积累就无法进行选题。好的选题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前提。在选题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题目的表达,即怎样把这个内容表达出来。这里也有几个讲究:

一是题目不宜太长,太长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题目要求精炼、简洁,要力求达到多一个字太长、少一个字太短的水平。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两个,最好一个。这就必须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核心概念超过两个,论文到底研究什么就非常难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释概念,实质性的内容就被冲淡了。

三是表达要精准,题目如果引起歧义,或者模糊不清,那么论文在写作是很可能出现跑题现象。

二、文献梳理和文献的使用

文献是写好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同时,没有文献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样没有基础。文献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文献在撰写论文中至关重要。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献。

(一)关于文献梳理

1、梳理文献的目的是什么?

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发现问题。梳理文献的目的在于: 其一,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发展脉络,不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就不能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然而才能预判这个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不仅要梳理这一问题国内研究是的现状,而且还有梳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从而全面把握这一问题研究的基本状况。如果打开电脑就直奔主题,对某一具体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下去,也不去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可能是低水平重复的东西。这样的论文时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发出来,也仅仅是作为工作量或评职称的成果而已,并不代表它对学术有什么贡献。在学术论文中,开头就直奔主题的论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论文。人贵在直,文贵在曲。论文的贵也在曲。而这种曲是通过对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现出来的。

其二,梳理文献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这就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这个巨人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所有对该学术问题作出了贡献的前人。学术的传承就是要尊重历史,不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就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也难以对学术研究进行深入研究。不尊重历史,我们同样会陷入盲目自大的学风,以为别人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水平,从而最终也会陷入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故事,浪费学术资源。其三,梳理文献最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学术问题大多不是一代学人就能解决的,一代学人只能解决那一代学人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会因主观能力的不足而存在着研究的缺陷。因此,后辈学人就是要反复不断地阅读、比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这样,自己的选题就有可能或者延续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发现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进行弥补,或者在原有的问题领域发现新的研究处女地。这才真正体现了所做选题的研究价值。

2、如何梳理文献?

不少作者喜欢在引言中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罗列出来,认为这就叫文献梳理。但是,把所有相关文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了论文的篇幅,会导致宣兵夺主的论文结构。文献罗列太多,正文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正文想写下去但发现篇幅越拉越长而不敢深入下去了。这种文献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确的文献梳理方法是:

其一,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罗列出来。其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也就是权威学者,或者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文、论著。这些论文论著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

其三,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会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文献,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献。

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进行文献梳理,引言可以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适当阐述,在正文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观点进行文献追述。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对学术史特别是前人的学术观点十分清楚,对论文的写作已经有娴熟的技术。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够把握的了。

(二)如何使用文献?

在文献的使用上,相当多的作者以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献。但是,论文究竟使用了什么文献?还有就是所用文献是否与所引用观点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献上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

1、为文献而文献,也即是在文献上凑数。用一大堆文献来吓唬读者,显示作者是看阅读了大量文献的,但仔细看后,会发现文献与论文的观点关联度不高。实际上就是假文献。一般的审读者可能不会认真看文献,但作为编者,特别是主编第一眼就是要把我好文献关,决不能让作者在文献上鱼目混珠。

2、文献与所引用的观点属于张冠李戴,引用的观点本来是张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愿意去查对,只是在二手文献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该观点,于是就以为这个观点就是李四的。这种情况非常严重。

3、绝大多数是自引文献,完全回避其他学者的研究。这种情形体现作者的是自傲,以为这个问题没有人超过自己,因此不愿意引用他人的观点。甚至为了突出自己,把自己在非常不起眼的刊物、报纸上发表的小文章都自引出来。这种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钓誉之心。

因此,使用文献是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方法上的,必须老老实实。使用文献体现了一个学者治学是否严谨,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使用文献时:

1、切忌文献堆砌,使用文献的价值在于体现论文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通过堆砌文献了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多么广博。如果是这样,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2、切勿张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献的源头,如果是经典著作的文献,就更加需要去阅读和查对。比方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合在一起的,但有的作者没有去读他们的著作,而是从别人的引用中直接就引过来。同时由于没有弄清楚究竟是马克思的观点还是恩格斯的观点,可能会弄错了。这样就成为学术笑话了。切记要查阅文献,不可“人云亦云”。尤其是外国文献有的作者不愿意阅读,而别人引用之后,自己在没有阅读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还想用外文形式来冒充。这在学术界是有公案的。张冠李戴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引用观点时是一个学者,但注释文献时却是另一名学者。这表明,作者根本没有读过背阴观点的学者,而是从注释文献归属作者的论文中看到了这句话,同时又不愿意花时间去查对,所以也是一种张冠李戴的情形。

3、切勿只用网络文献、报纸文献。学术的浮躁与否,学术的严谨与否,从文献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献都是网络文献或者是报纸文献,这样的论文无论如何都是不深入的。有的作者会说,网络文献、报纸文献表明论文时最新的观点。但是,网络文献和报纸文献并非是学术观点,也并非是经过严格论争的学术观点。或者说,这样的观点没有学术底蕴。因而,这些文献不能支撑一篇学术论文。当然,网络文献、报纸文献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数据必须通过网络来发布,如一些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调查数据等都是从网络上发布的。简而言之,权威机构的网站、权威学术机构的学术网站、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网站等,这些网络文献完全可以用。

4、切勿想当然地使用文献,包括弄错出版时间、引用内容错误、页码错误、作者和译者错误等。这些会导致论文出现严重的硬伤。

三、论证的逻辑

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然而,当前众多的论文缺乏这种思维,大多数用发散性思维来写论文的,因而论文就缺乏深度。论争的逻辑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

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世界是平的,这只是一种臆想,论文的论证逻辑是立体感的,这是一个刚性的现实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论证逻辑就像博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大饼中是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好的论文,同样要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

2、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

论证真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么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有不少学者,虽然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撰写论文时,基本上就是用1、2、3、4……进行罗列,而缺乏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逻辑证明。这种状况可能还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人的问题。因为,中国又一代学人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读书不多,且能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专业素养,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的确跻身于知名学者之列,但这种缺陷他本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弥补。所以,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观点,而不可能成为治学严谨、有深厚学术底蕴的学者、思想者。

3、科学性,而不是宣传性

学术研究无疑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事实或史料经过逻辑论证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正是这样,学术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然而,当今的学术研究越来越缺乏这样的精神,做历史研究的不愿泡图书馆、档案馆,做现实研究的不愿做田野调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数据,并且先预设一个价值立场,用这些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预设的立场或观点。殊不知,同样的材料和数据可以证实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这样,学术研究因没有按照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去了科学性和真理性。反过来,预设一个观点,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相应的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这同样也会导致难以找到学术的真理。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学术的伤害,即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学术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其尊严,也无所谓学术权威可言。正确的方法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而形成新的观点,然后再回到材料通过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的科学性。

预设观点然后来找材料这是宣传的基本方法。当前学术的科学性越来越被宣传性所取代,原因在于:一是当今行政干预学术的现象非常严重,学术质量(评奖)、学术水平(各种学术称号)、学术考核等都是行政领导来评价的,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行政级别与学术水平成正比。在行政干预之下,学术就越来越多地为行政服务,从而使学术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为政治宣传服务。二是一些学者为了尽快地提升自己的行政级别而不断做政治宣传的“学问”,学理性的研究被束之高阁,应景性的宣传文章则一挥而就,但往往是正确的空话、无用的废话。三是宣传性的“研究”比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容易出成果,而且也轻松。看积分报纸,浏览几个主流网站的文章,就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篇文章。而且,只要政治正确,这类文章不愁没有地方发表。学术界的浮躁也就可想而知。

4、学理性,而不是口语化

学术论文肯定是学术性很强的,它必须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语化表达。口语强调是能让读者听得懂,所以具有随意性。而学术论文并不是要大众听得懂,而是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听得懂。如果都能听得懂,那就不是学术论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讲话了。有一种观点在嘲笑,学者的论文时在自娱自乐,别人都看不懂,这种论文对社会根本就没有用。我觉得这种观点实在是肤浅可笑。学术论文都听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专业学术论文了,学术论文肯定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学术论文传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发展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响是战略性的,而不是当前的普罗大众能不能看得懂和听得明。当然,学术的思想肯定要进行大众传播,这时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语化方式来跟大众交流。

5、严谨性,而不是随意性

学术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须在论文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当前学术的浮躁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要求快出成果,从而助长了学术上的各种不端行为。例如,一是随意使用数据。学术论文在使用数据时一定要是权威性的数据,也就是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然而,由于当前数据发布的机构比较多,一些作者在选取数据时太随意,不去研究一下机构本身的权威性,结果所用的数据被学界所质疑。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数据的来源而随意改动数据,导致数据时去了真实性。包括所用材料和文献也是一样,近年来,外国著作引进翻译太多,翻译也太随意,甚至译著中曲解了原著的意思的都有,但作者在使用这些翻译著作时没有认真挑选,手中有什么就是用什么,结果把错误的文献内容引入自己的论文中,导致论文出现一些硬伤。此外,研究的严谨性还可以从使用文献中体现出来。有的丛书文献出版时间是不一样的,而引者可能会想当然地就整套丛书都是同一出版时间,这也是论文的严重硬伤。如《邓小平文选》(1-3卷)其出版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关于调查的可靠性在于,调查的手段是否可行,抽样的方法,以及统计的方法等。

6、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而不是学术散文天马行空 学术论文肯定有一个核心观点,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的材料的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是从核心观点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离主题。然而,现在不少作者完全是为了凑字数,为了这个目的,论文的关键词非常多,几乎是每一小节讲述一个关键词,整篇论文很有可能是一个拼盘,而不是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核心观点统领之下的论文。结果,篇幅很长,但不知所云,完全是如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回来。这样的文章之可以说是学术散文,而不是学术论文。

四、论文的修改与查证

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研究的一种态度。如今大多数人不愿意修改,也不愿意查证文献和材料。这显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和严谨性。

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

其一、对文章的总体结构在进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虎头蛇尾;或者是结构上的不相称性(把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

其二,对文章的逻辑进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不连贯性。其三,对文句进行斟酌,看表达是否存在问题 其四,对文献进行查证,是否存在着文献的错误 其五,对数据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数据的错误 其六,对注释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差错 u 如何对待编辑部的修改意见

Ø 在正常情况下,编辑部提修改意见就意味着此文有可能经过修改后达到发表的水平。而没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和没有人脉的情况下,编辑部不会对没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改意见。Ø 编辑部看问题一般视野要宽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意见,作者尽可能满足编辑部的要求 Ø 如果编辑部的修改意见确实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阐述自己的观点,编辑部认为说的有道理的话,一般也会尊重作者。Ø 不要以为编辑部可以刁难,多次的来往只能回使论文跟家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后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便有的修改时多余的,编辑部也会反复推敲的。

五、论文的结尾

论文的结尾既是整篇论文的点睛之处,也是揭示学术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因而,结尾一定要有气势,气势磅礴的结尾,往往能够凸显论文的整体品质。从当前的学术论文来看,结尾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

其一,论文根本就没有结尾,当论证完毕后,论文就嘎然而止。这是典型的虎头蛇尾。

其二,没有对前面的研究进行总结,而是离开前面的研究谈体会,因而没有体现结束语的作用。

其三,对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谈,没有集中到观点上来,从而显得太平淡。其四,太简单,有结尾与没有结尾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结尾就没有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是好的结尾呢?我认为至少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能够从宏观上对论文进行观点性的总结。前面主要是论证,证实或者证伪,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结尾来提炼作者的观点,使读者更清楚作者的观点。

二是要有大气磅礴之势,有行云流水之气。前面的论证是一个小心求证的过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笔,但在结尾部分,可以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来归纳和抽象论文的要义。

三是结尾除了归纳观点外,也可以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以及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六、遵守学术规范,信守学术道德

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线。学者必须要按照学术规范从事学术研究,而不可随心所欲题“想法”。如果仅仅是提“想法”,没有被证明的“想法”,仅仅是一个假设而已。一个假设性的观点决不能代表一种学术水平。只有用理论方法进行了符合逻辑的证明之后,如果这个“想法”具有创新性同时又符合学术逻辑,那么这个“想法”才转变为学术观点,这个观点就代表了学者的学术水平。当前,社会的浮躁也同样渗透到学术领域,使学者不再沉寂与象牙塔,而是通过学术论文的大跃进而成就自己的虚名,从而获得各种各样的学术荣誉和学术奖项,最终捞取相应的学术地位。结果,有的就不折手段,通过各种学术不断行为和学术腐败进行学术制假造假。当前,学术不断、学术制假造假行为在论文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抄袭剽窃

或抄袭观点,或抄袭材料,或抄袭段落,或抄袭文献,或将别人的文章略作改动整体性剽窃,或仅仅是把题目改动署上自己的名字。

2、强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

这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形:一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导师规定学生发表文章必须把导师的名字署上,甚至要求署名第一作者,但导师并没有审阅文章,一旦文章被人举报,导师就千方百计回避;或者公然宣称自己不知道,是学生自作主张署上的。二是上下级同事关系,尤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者是下级刻意为领导捉刀代笔;或者是上级借用行政权力强行要求

3、篡改文献和数据、故意断章取义

这主要是不愿意去核对数据和文献,而自己的论文可能又特别需要这样一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只好对边缘有数据进行为我所用地篡改,或对文献的观点进行刻意地曲解,或断章取义地引用,以迎合自己研究的需要。

4、注释有误或做“伪注”,如前面所说的张冠李戴

5、低水平重复

不愿意去阅读文献,因而不知道学术发展动态,导致自己的研究在重复着前人的研究,甚至重复着同辈学人的研究。

6、转引二手文献并且未核对导文献导致以讹传讹

7、只引证自己的论文,自我吹嘘

8、阅读中文文献却引用外文表达文献,结果弄巧成拙

9、源于外文书刊却译成中文,结果牛头不对马嘴

10、转引外文注释却不注明原出处,让人难以查找原文献,难以辨认其真伪

11、一稿多投,有的甚至是略作一点“乔装”后就投给不同的多家刊物

篇2: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

文/怀旧船长

一位妈妈晒了一篇13岁女儿写的与幸福有关的议论文,请老船指导。看了作文,觉得有些问题,也是常见的问题。现评析如下。

作文:幸福,在逃跑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虽然这句话出自文学泰斗之口,但是也不乏牛犊般后生的反对声。我们忘了是谁创造了‚幸福‛这个词,创造者也忘了在‚幸福‛后面批上它的属性:它是名词吗?是不是像艺术品一样摆在人们的客厅。它是动词吗?是不是每天早上妈妈为你温牛奶的动作……周立波说:‚小时候,幸福是一种实物;长大后幸福是一种状态……‛幸福怎么不是多种多样的呢,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呀!

幸福是不可名状的,呵,可笑的人们竟然把它变得可量化。2011年中国十大幸福城市新鲜出炉了,有大连,成都,重庆,海南等。这是根据什么而评选的呢?组委会的同志们,诺贝尔数学奖向你们伸出了橄榄枝,幸福指数这一计算公式是人类科学史上又一伟大的创新。或者是说,组委会的同志在全国各地纷发‚幸福调查‛单?调查表上有6个选项:A非常幸福,B比较幸福,C一般幸福,D不幸福,E比较不幸福,F一点也不幸福。这样的调查表是否让你汗颜?再比如下面一名记者和一位市民的对话。‚大爷,您幸福吗?‛‚我不姓‘福’‛。‚大爷,您真的幸福吗?‛‚我不姓‘福’。‛‚大爷,您给个面子,我们在做电视直播调查。‛‚我为什么要姓‘福’?我家祖宗都姓‘王’!‛

幸福像人生路旁的绿草红花,但是却被金钱,名利,欲望,仇恨,奸诈的洪水连根拔起。你收获了很多名誉,金钱,也失去了很多时间,青春,你还要追求更多的权利,地位,闲心和情趣都被你抛弃。想想辛弃疾,‚我看青山多娇媚,我料青山看我也如此。‛我爱生活,我想生活也爱我。我也爱钱,爱荣誉,爱地位,爱在聚光灯下闪闪发光的我,但别忘了爱生活,爱自然。登山看日出,是免费的;去海边看日落,也是免费的;听风,沐雨,晒太阳都是免费的。

鸟儿早起,歌唱,唤醒太阳;学生早起,朗读,唤醒太阳。体会一下,每天的幸福都不重样。

怀旧船长点评

一位13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作文,当然值得肯定。但从文章的角度看,这个作文,是很难得到高分的。如果初中生作文考卷满分40分,我最多能给24分。如果按满分100分算,顶多也就是给个及格分数。

这24分,是因为作者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文笔比较流畅。文章比较完整。能引用一些例证。能活用一些社会现象。

其中的不足,主要有三点:中心未能提炼出来;结构散乱;材料无力。实际上从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全国中小学生作文来看,“八股”式文章居多,真正具有新意创意的文章极其稀少。单从这篇文看,比一般的作文还是要稍好一些,至少作者还能提出点儿新意。所以,全国中小学生的作文90%是不及格的。

文章,既然是文章,当然是主题先行。

主题是什么?就是文核。韩愈《师说》,开宗明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篇都是围绕这三点来印证老师的重要作用,不可取代性。其中,最主要的是用孔子的事来佐证:“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氏能称唐宋八大家之首,正是因其论述文章有条有据,极讲证据。他的《原道》、《原毁》、《师说》、《进学解》、《柳子厚墓志铭》等文章,鞭辟入里,发人深醒。之后的宋代苏氏父子和王安石、范仲淹,均有雄健之笔。再之后,就是八股了,少事而多议,讲究辞章而内容空乏。

小作者已经具备了写作能力,只是还不懂文法。中学生的写作,只是初涉议论文。议论文诀窍何在?论据的应用是也,文中举周立波的话是没有权威性的,他只是个艺人而已。那么,如何用论据呢?

至少分为几下几种:

1.名人名言。不是当今社会上那些伪名人,是故去的,或已有定论的。活着的一个不要用,没有盖棺,风险很大。譬如某“正国级”老虎在被打前准备了一个写作班子写传记,但是落网后就成了笑谈。

2.典故典籍。唐宋诗人喜欢引用屈原、宋玉的典故入诗词,效果很好。典故就是历史上的典型故事或典籍,有出处。这是考察作者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用起来当然是增色的。

3.生活哲理。如“水滴石穿”“上善若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此类久经验证的生活哲理。这样既避免了干巴巴的引用,还可以适当展开,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古代诗文。此篇作文中引用了辛弃疾《贺新郎》里的句子,但有误,应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原文就是原文,不能改。而且,此句的原意是,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虽然有“幸福”的含义,但更多是一种人生态度,不是很具体的幸福观。

5.时政要闻。这个比较难用,但用好了就会使文章鲜活生色。本篇作文中,用了央视调查幸福这幕闹剧,但只是说现象,没点出它的可笑,亦即:幸福岂能调查?幸福是一种自我感知,幸福是物质和精神的和谐平衡,更多的是没有恐惧感。当今社会,谁有安全感?物价飙升,道德沦丧,一年有360万对夫妻离婚,好多年轻人回一趟家孝敬一下就成“年光”,人人沦为工作机器但不知前程在何方。这些,都可以通过引用权威的新闻报道,把材料组织进去。

篇3:如何写好一篇高考作文

其实, 出现上述困惑最根本的原因是同学们不会思考和不会解题。笔者以为要写好一篇高考作文关键是两个方面, 一是要养成两个良好习惯:思维自然和积极主动改进。二是要养成具体解题的四个意识:慎重读题意识———精于借鉴意识——巧于命题意识———胸怀中心的做题意识。

先说第一方面的两个习惯。

“思维自然”是指在审题、写作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顺应自己的思维习惯, 而不要被章法、技巧等困扰。笔者记得有一位足球教练回答球该怎么踢的时候说:“往对方球门里面踢。”看似废话, 实则很好、很有道理。写作文也是一样:高考作文究竟该怎么写?最终要归结为按照同学们头脑里所想的去写!我们教同学们写作, 最终要教会同学们如何去想, 如何去写, 而不是要教会他们掌握写作技法和写作模式。所以, 我们要告诉同学们第一眼看到作文题和作文材料时, 脑海里闪现的是什么, 就应该围绕什么去构思, 去打底稿, 而不是总想利用技法和模式去创新, 去另辟蹊径, 走和别人不一样的路。一味为了创新, 同学们就会失去自己的头脑, 失去自我, 陷入无从下手的境地。我们知道, 一个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是绝对不会去想平时教练教的技巧的: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 每步迈多大最合理, 上肢该如何摆动更协调等等细节, 因为那样不但不可能跑快, 甚至会因受干扰连跑都不会了。同学们看到作文题有了第一反应之后, 就一定要自然地、及时地按照自己头脑里所想的东西在草稿纸上记下来, 然后迅速列个提纲。列提纲对正式写作是很有用的, 它是同学们在头脑中找的材料, 给文章写的脚本, 有了提纲就有了文章的雏形, 就形成了粗线条的文章。

“积极主动改进”则是指同学们要瞅准一切时机向老师询问自己作文的问题, 让老师面批面改然后及时改进。特别是在老师刚评讲完一定要找老师询问自己作文需改进的地方, 因为老师评讲作文是针对全班同学文章的问题而讲的, 不是针对同学个人文章而评讲的。同学们自己的文章究竟该如何改, 那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可是老师没有时间每次作文都对每个同学面批面改, 更不可能在课堂上针对每个同学具体评讲, 课下也不可能找来每个同学一一评讲。但这并不代表同学们自己不能找老师单独“开小灶”。但是, 同学们要切记老师指点得再精彩都是空的, 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得到老师的指点后一定要积极重写, 直到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从而得到真正提高。写作文其实应该像解数学题一样, 一定要写到解出“正确答案”为止, 一道作文题只有能写出一篇好文章之后才算是真正解了这道作文题。总之, 积极主动是同学们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

笔者把具体写作解题过程分为四步, 是因为:

首先, “慎重读题意识”是写好一篇高考作文的前提。笔者始终认为作文解题和数理化解题是相似的, 作文和数理化题目其实都是需要利用已知条件去求得一个结果。可是同学们在解作文题时总是缺少解数理化题目时的习惯和意识, 不像解数理化题目那样重视已知条件———作文材料和作文要求, 更有甚者完全忘记作文材料和作文要求。我们知道解数理化题目时如果不注意看题目, 不充分利用已知条件, 那么题目就会解错或根本解不出来。如要计算1加几等于5, 那当然只能是4了, 但如果不受已知条件1的限制, 那么几加几等于5就会有上千上万个答案了, 没有标准。同样, 写作文也是这样, 如果不看作文材料和作文要求, 那作文当然也没有标准了。考试时同学们对前面做不到的题目常常采取空在那儿的做法, 因为题目的要求 (已知条件) 同学们不知如何利用。但对作文很多同学可以不受题目的要求 (已知条件) 的限制, 不看要求、不先写题目后写作文或根本不写作文题目就写出一大篇来。只可惜这种文章十之八九文不对题, 文题明显不配套, 让老师阅后一头雾水, 这如何得高分?高考作文阅卷是有评分细则的, 而这个细则是根据作文题的要求和作文材料制定出来的。所以, 同学们要切记作文要紧紧围绕作文要求和作文材料来写, 来展开。一篇好作文是从慎重读题开始的。

第二, 精于构思借鉴意识。善于构思是写出好作文的关键, 是得高分的保证。高考作文如同下棋, 胜负取决于落子之前, 落子之前谁比对方能多算一步, 谁就棋高一招。高考作文也是这样, 谁在动笔之前比别的同学向深处多想一步谁就能多得分, 做到文未成而意已先。作文创新任何时候都是思想深度的创新, 而不是形式的创新, 绝不是写另类文章, 而是构思精巧, 这才是作文创新的真境界。形式的创新可以学, 而思想的创新不可模仿。那如何做到比别的同学多想一步呢?笔者以为关键是要多写同题作文, 对优秀范文仔细领会、反复借鉴。笔者的学生每年都要参加华中师范大学组织的“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倒不是这个大赛多高明, 而是因为该大赛对高考作文特别适用, 对高考作文构思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该大赛每年一届, 至今已举办10届, 但都是命题作文, 分年级同题作文, 全国几十万学生写同题作文, 然后选出一百来篇最好的及时结集出版, 凡参赛的同学在5月就可拿到一本当年的《新世纪作文》。同学们拿到这个集子之后, 笔者对每个题目精心挑选两篇, 详细讲解, 然后要求同学们仔细领会, 反复琢磨。到了高考最后两个星期, 笔者再一次筛选, 最后确定五篇再一次精讲, 让同学们再一次反复体会, 特别是高考前三天, 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反复看最后筛选的五篇文章, 对其构思、立意、技巧做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 做到考场中能借鉴。比如2009年我省 (湖北省) 的高考题是“站在的门口”, 结果笔者班上有的同学写《站在同学家门口》, 借鉴了《新世纪作文》 (2009年卷P18) 唐念念同学《去同学家》的构思、立意;写《站在童年门口》, 借鉴了《新世纪作文》 (2009年卷P23) 徐丹蕊同学《虚惊》的构思、立意;写《站在大都市门口》, 借鉴了《新世纪作文》 (2009年卷P66) 邵晓威同学《问路》的构思、立意;写《站在隔壁人家门口》, 借鉴了《新世纪作文》 (2009年卷P100) 杨曦同学《隔壁人家》的构思、立意……笔者要求同学们越临近高考对作文越重视, 对基础知识则慢慢放下, 高考前最后三天对字词和背诵的文章则根本不需再复习, 因为此时一天背一千个字高考也不一定能碰上一个字, 而且有时会越记越慌。而对优秀作文的构思、立意多看、多思反而来得实在些。

第三, 巧于命题意识。题目的重要性勿用赘述, 笔者要强调的是命题时要有自然思维习惯和写实意识。自然思维、自然命题很重要, 因为想得太多会浪费时间, 影响正文写作。考场时间很宝贵, 浪费不起, 题目虽重要, 但完全展现你水平的毕竟是正文。所以命题必须顺应自己的思维, 对想到的材料迅速做出选择, 然后围绕作文题要求命题。而写实意识则是要求同学们在命题时不要故弄玄虚, 把题目命得太虚, 让阅卷老师看不懂作文题目的意思、看不出题目和正文的联系。一篇好的作文, 题目应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而表达出来的思想、主题、情感却是高于题目实体的东西, 能以小见大, 以实体反映本质。比如上面写《站在同学家门口》反映的是我国农村的变化;写《站在童年门口》反映的是母女情深;写《站在大都市门口》反映的是高速城市化给“我”带来的困惑;写《站在隔壁人家门口》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至于“巧于命题”的具体技巧笔者在此不再细谈, 因为对于命题作文, 此步骤当然不需要, 而对于非命题作文, 笔者曾以2004年上海卷“忙”为例详细阐述过如何巧于命题 (参见《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5年第2期拙作《作文备考要先死后活》) 。笔者在此要强调的是对于同学们最适用的、最易学的命题方法是替代法, 题目实化、物化, 其次是论点精练化、形象化。

第四, 胸怀中心的做题意识。前面笔者讲过作文也像数理化一样是在解一道大题,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中心意识一定要强, 时时明确自己写这篇文章究竟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取得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做到胸中有题、有目的。即每一段乃至每一句都要有为中心服务的意识, 在写作过程中脑海要有中心这个念想。有句熟语说“不怕贼偷, 就怕贼惦记”, 其实写作也是这样, 同学们的文章能不能围绕中心, 最怕的就是看同学们脑海中有没有“惦记”中心。当然, 这并不是说在写作过程中不能写中心以外的东西, 只是不管写什么东西, 用什么材料最后一定要拉回来, 回到中心上来, 能言之成理, 能为中心服务。

篇4:怎样写好一篇想象作文

【故事背景】

青蛙失踪

这个故事发生在2015年《新作文》11期的卷首语里。硕硕在百花园从一个小姐姐那里成功要到了几只蝌蚪。精心养了很久,一天早晨,硕硕兴冲冲地奔向鱼缸,却发现有两只已经长出前腿后腿,要改名叫青蛙的蝌蚪失踪了。这一发现立刻就让家里炸开了锅,爸爸妈妈在硕硕的强烈要求下加入了找蛙大军,可即使全家人地毯式地搜索后还是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上班时间已经近了,他们只好作罢,决定晚上回家再想办法。

【想象拓展】

如果,这个故事不是简单的青蛙失踪事件,而是青蛙逃跑了呢?我们赋予青蛙智慧,想象这次逃跑行动是这几只青蛙处心积虑计划好的。我们如何来写这篇关于“青蛙逃跑”的想象作文呢?

【方法小解】

很多小星星看到用“自问自答法”写想象作文很是不解,葵花籽姐姐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面对“青蛙逃跑”这一事件,你脑袋里产生的第一个疑问是什么?葵花籽姐姐脑袋里的第一个疑问是:为什么逃跑?然后葵花籽姐姐就开始想象答案了。是硕硕平时虐待它们了?是它们长得太大,待在鱼缸里太憋屈了?还是它们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这些都能作为这个疑问的答案,只要我们把它想得再具体些,是不是就能写一段话呀?“自问”是文章构思的过程,“自答”是文章写作的过程。这就是用自问自答法写想象作文。

【方法应用】

想象好逃跑的原因,我们接下来会问什么问题?

是不是要问怎么计划逃跑啊?

紧接着是不是该问逃跑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没有遇见什么困难?它们是如何解决的?

问完这个,我们回头想想,故事里说只有两只青蛙跑掉了,这又是为什么?回答好这些问题,一篇完整的作文就产生了。

小星星们还可以自己问很多其他问题,然后想想怎么回答。问得越多、越细致越好,回答得越生动、越有趣越好。

【注意事项】

1.小星星们可以自由选择写作视角、写作顺序。

2.回答逃跑计划这个问题时,可以重点描写青蛙们商讨时的对话、神态、动作、心理,使文章更细腻。

3.回答逃跑过程这个问题时,要注意给事情发展设置波澜,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最佳标题奖

《呱呱逃跑计》(新作文培训学校三年级学员 张晓雅)

(晓雅同学给故事主角起名字,让读者有亲切感。)

《青蛙要动手》(新作文培训学校三年级学员 李书菡)

(书菡同学在标题里用了留白手法,让读者非常好奇作文要怎么写。)

最佳描写奖

其中一只青蛙想:主人对我这么好,我为什么要逃跑呢?我这样做,不是辜负了主人的期望吗?我才不跟它去呢。跟它去的是傻子。

另一只青蛙想:大自然有美丽的花,有嫩绿的草,还有黄色的小鸟为我们唱歌,大自然多美呀!它想着想着,不由得入了迷。

还有一只青蛙想:大自然虽然美,但是我也不能辜负主人对我们的爱呀,我到底是跟它走,还是留下来陪主人呢?

……

这时,那只提议的小青蛙发话了:“想去大自然的青蛙请举前腿。”一下子就有五六只青蛙举了前腿。(新作文培训学校三年级学员 李佳遥)

(佳遥同学将青蛙们不愿意逃跑、想逃跑、对逃跑游移不定的心理描写得细腻、合理。举前腿的动作描写更是形象、生动。)

最佳剧情设计奖

逃跑途中它们遇到了钢铁侠,差点被打傻,千钧一发之际,钢铁侠不知什么原因竟然短路了,于是它们继续向前进发。(新作文培训学校三年级学员 杨瑞深)

(能想到给主角们设置钢铁侠这样厉害的障碍,为作者的想象力赞一个。强大的钢铁侠竟然会短路,为作者的幽默感赞一个。)

最佳结尾奖

那两只逃出去的青蛙望着鱼缸里的兄弟说:“兄弟们,我们一定会回来救你们的!”鱼缸里的青蛙泪眼蒙眬,感动地望着他们说:“我们等你们!”这一幕感动了仁慈的上帝,一天后他让留在鱼缸里的青蛙长出了轻盈的翅膀,他们飞出了鱼缸,在广阔的天地里寻找它们的兄弟去了……(新作文培训学校四年级学员 李牧阳)

(上帝让青蛙长出了翅膀?真是脑洞大开的想象。用“寻找”这一动词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逃到外面的两只青蛙看到的不是它们心心念念的美丽的大自然,而是雾霾重重、污染严重的世界,它们非常失望,想来想去还是鱼缸里好,于是它俩不约而同地说:“我们还是回鱼缸里去吧!”(新作文培训学校三年级学员 郭昊为)

(因为外面的世界日渐严重的污染竟然让逃出去的两只青蛙想重返鱼缸,有环保意识的结尾,让读者深思。)

最佳新意奖

《青蛙逃跑回记录》(新作文培训学校三年级学员 李芸硕)

(芸硕同学采用了第三人称的视角,用倒序的方法为读者讲述了青蛙逃跑的故事,难度比较大,但完成得很出色。)

《Oh,my god,小青蛙逃走了》(新作文培训学校四年级学员 李梓萌)

(梓萌同学用剧本创作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青蛙逃跑的故事,内容很有画面感,形式非常有新意。)

《青蛙逃亡》(新作文培训学校四年级学员 贺鑫斌)

(鑫斌同学独辟蹊径,没有写青蛙们如何逃出鱼缸,而是写它们逃出家后遇到的危险。)

最佳作品奖

青蛙留下的一封信

“救命啊!救命啊!”一阵阵急促的呼救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是我实验室的青蛙在喊吗?我蹑手蹑脚地来到实验室,却发现青蛙们还在鱼缸里睡大觉。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前段时间,我拿青蛙做各种实验,一些青蛙陆续在实验中死去。我又买来几只青蛙准备着下一次的实验。难道是因为这个做的噩梦?我百思不得其解,就回去继续睡觉了。

“丁零零……”闹钟把我叫醒了,今天是实验最关键的一天。我兴冲冲地来到实验室,瞅了一眼鱼缸,发现里面居然少了两只青蛙!我瞪大眼睛重新数了数,还是少两只。我赶紧在周围找,忽然发现旁边有一封信,打开一看:

亲爱的主人:

你好!

我们被你买来,养在这个狭小的鱼缸里,过着无聊的生活。看着你拿着我们的兄弟姐妹们在实验台上做实验,一只只惨死在你手下,我们害怕,我们惊恐,我们想回到从前的池塘,在荷叶间尽情跳跃,在河边奋力捕食,和小伙伴们肆意玩耍。我们走了,去寻找属于我们的快乐!

被你伤害的青蛙

看完这封信,我马上跑到监控室看录像。噢,原来它们是这样逃走的:前几天,它们看到实验的时候几只青蛙惨死在我手下,就萌生了逃走的想法。昨天,它们在一起开了一场大会,讨论出逃这件事。有只青蛙说:“这个笼子四面都是透明的,怎么才能逃出去呢?”“我们可以叠罗汉上去呀!”一个声音忽然传来。剩下的青蛙都赞同道:“哎呀,我们怎么没有想到呢?”就这样,它们商量好了出逃的办法。终于,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它们沿着鱼缸边一只叠在一只上面往上爬。可是叠起来的“罗汉”摇摇晃晃的,一只青蛙撑不住了,上面的青蛙就全部摔了下来。它们一次次尝试,最后只成功逃出去两只。

那两只青蛙跑出去后,鱼缸的盖子由于振动盖上了。剩下的青蛙没办法逃走了,于是它们就贴到玻璃上大喊:“救命啊!救命啊!”才出现了开头那一幕。(新作文培训学校四年级学员 李佳玮)

(佳玮同学将故事的发生场景放置在了充满科幻感的实验室,开篇便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有两点值得大家借鉴。一、叙述人称的自然转换。在一篇文章中,出现两个叙述者,一个是作者自己,一个是写信的青蛙。两种人称自然转换,从两个角度解读故事,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趣味性。二、倒叙的手法。在讲述故事时,作者先讲了青蛙逃走了这一结果,然后通过查看监控录像呈现逃跑的过程,通过录像使得隐秘的逃跑事件得到了更直观、更具体的呈现。小星星们,这两点你学会了吗?)

【小编下水】

突出重围

葵花籽

我把和我同时被硕硕带回家的其他五只青蛙叫到一起,告诉他们我在鱼缸里的烦恼,并希望他们能和我一起逃走,回到大自然里做一只真正的青蛙。他们被我的想法吓了一大跳,呆呆地瞪着眼睛看着我。过了一会儿,他们终于反应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这件事。有的说:“我才不走呢,硕硕对我们这么好,我们怎么可以离开她。”有的说:“这四周都是透明的墙,我们怎么逃出去呀?”最调皮的那一只举着自己的四只脚兴奋地说:“我四脚赞成!”……就这样经过一番争论,我们的意见终于达成一致——逃走。经过反复的讨论,最终由逃跑计划委员会一致通过了逃跑计划——那就是没有计划!因为我们无能为力,这个鱼缸对于我们来说坚硬无比,而且没有可以攀爬的凹凸面,我们只能见机行事。

篇5:如何写好一篇领导讲话稿

在主题明确的情况下,如何将公文类的词汇贯通始终,写出大气蓬勃之感,又能体现是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

给领导写讲话稿,首先要搞清楚以下5个问题:该讲话稿在什么场合用?在那个场合该领导的身份是?什么人是这个讲话的受众?这个讲话要达到什么目的?该领导讲话的风格是什么?离开这五个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这五个)谈领导讲话稿,都是耍流氓。对了,如果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会这样的讲话稿,还必须考虑上级领导的要求、措辞等。打个比方,同样是习总,不同的场合讲话稿大不一样,但是总的风格是言之有物,朴素不张扬,稳健中有霸气。你可以找新年贺词、公祭讲话、群众路线讲话、中纪委各次全会讲话等等感受一下。讲话的场合不同、身份不同、受众不同、目的不同,讲话就不一样,但是总的风格是一以贯之的。

这里要特别注意受众和身份的问题。对农民讲和对大学生讲,肯定不一样;同样的场合同样的受众,书记和市长的讲话,肯定不一样。分寸和尺度一定要把握好。用稿子的领导是要提工作要求呢,还是要抓工作部署?是提出殷切期望呢,还是要科学总结经验?是要表扬表彰,还是要严肃批评?这些都要提前考虑。

上面几个问题在心中有了谱,才不会出方向性的乱子。接下来,就是搜集资料,仔细研读体会。看看上级部门有什么要求,看看上级领导有什么指示,看看兄弟省市的同级领导有什么讲话…比方说,如果要给领导写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民主生活会讲话,如果领导是省领导,看看人家河北省委领导的发言,就大有帮助;如果是县区级领导,就看看兰考的。当然,我的意思是让你两个都看看但是侧重不一样。

如果该讲话领导特别重视,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调研。比如十八大后贵地要整治某河流的水污染问题,市里要开个动员会,你要给出席会议的书记写个讲话,领导对这次会议很重视。那除了上面说的几点,还有必要进行调查研究。一是如果有机会,可以去其他先进省市进行实地考察,请对方介绍经验。(当然,外出考察这事这不是小领导可以定的,如果有机会去,一定要留心;去不了,也可以通过电话和邮件和相关人员联系,像我这种活雷锋还是挺多的。)二是要从知网万方这样的数据库查一查该领域的综述文章,了解一下该领域的基础知识,这不是要你多牛,而是确保你在关键问题上不开黄腔。三是要和环保等部门对接,看看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是什么,为了达到目的需要付出什么代价,这些问题也要心中有数。当然,这一段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讲话,可以省略。但是搜集素材的过程一定会有。

接下来,就是谋篇布局了。这可以参考借鉴该领导的其他讲话。有的领导喜欢单刀直入,直面问题;有的领导喜欢引用名言警句故事,有的领导喜欢浅显平易的小短句…总之,最好是拟出提纲之后请领导或领导的大秘书审核把关。免得做无用功。

然后就是组织措辞。一定要注意领导的风格,喜欢平实的就少弄排比。此处请举一反三。但是,如果可以打比方,要善用比喻,这不仅有利于说清事情,还可以活泼文风,比较接地气。

最后就是修改定稿了。改改改改改改,直到面目全非,直到领导满意。这里只说三点,第一,如果该场合有其他领导讲话,一定要找来看看。第二,涉及相关数据的,一定要严加核实,不捅篓子。第三,随时做好推倒重来的准备。领导自己审定的提纲都有可能重新来过,大段大段重写就更普遍了。作为写材料的人,直到你的东西印出来交给领导手中,你的工作才算完。所以校对印刷不是你的活,但是要确保这些环节不出差错,特别是字号字体什么的,不能出岔子。此外,装订和保密工作也要做好,不该看的人不要给他看,特别是一些政治表态性的话。

以下是扯淡时间。如果有空,多看看胡乔木等人的文章。庆丰以来,文风大改,上行下效,排比奢华之风革新殆尽,大有返璞归真之势。胡乔木上辅太祖,下佐太宗,经验独到,小句子藏大玄机,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下苦功。

手机打字,一个小时就这么没了。写东西的水平就像练肌肉,不仅要知道怎么练,还得真正去练。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该诗的前两句我不大想贴,请自己找来一读),写材料也是这样。站在领导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正确的废话,只有大量的思考、研究和积累才能变得有可能。随随便便就能站在领导角度考虑问题了,你离当领导就不远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领导不是那么好当的。所以,真正的写手大概没功夫来知乎,人家忧郁的眼神,性格的胡渣和那半截香烟会深深的出卖他。如果有这样的高手,欢迎打脸,欢迎切磋,对厉害的干货狂人,我是不吝啬脸皮的。

顺便正个名。很多人想象中的领导讲话就是言之无物,臃肿又没营养,像个减肥不成功的新时代瘪三。确实也有那样的领导和那样的讲话,但是确实是少数,而且主要是乡镇一级的小领导。那些所谓的秘籍和空洞吓人的排比,也只能吓唬吓唬乡镇领导,还是水平很次的那种。(但是这种人多半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套。)四平八稳和平淡无奇的居多,文采斐然滔滔不绝的少。他们手底下的写手们戴着镣铐跳舞,也确实不容易。

我上面说的也不敢说很正确,但也是自己经验和教训的一点小总结。扯淡半天的意思不是谦虚,是狠狠地鞭笞那些没有咬过笔杆子,网上找点所谓的排比句来当秘籍,抖个机灵以求赞的行为。(匪夷所思的是居然有那么多赞,唉,知乎er,请善用你的赞。)对,你没看错,说的就是排名第一第二的答案。你们这样就想在这里弄个大新闻,你们啊,naive!

对了,以上话语如果你认为有人身攻击,绝对不是我的本意,指出后一定删除。背单词去也~

首先,要清楚领导的上级思想、路线。如果你的领导是省市县某委办局的一把手,那么你的讲话稿就必须紧扣省市县一把手的思维路线去写,这是站在你领导的角度上。比如最大boss提出城市发展战略是123,你领导的讲话稿就不能跳出这个路线去搞223或者124等等。这就是为什么各大文件开头都要说一句根据某某上级某某文件精神,然后怎么怎么样。记住,不管是路线斗争还是方向斗争,归根结底都是权力斗争。你拿出来的稿子有“新意”,领导只会觉得你年轻有想法,所以你的新意只能是大的方针路线的延伸,这就没多大问题。

其次,要清楚你的领导想要说什么。在领导布置给你这个讲话稿的那一瞬间,你就要明确很多信息:会议时间地点、与会人员主体、时间、是否主讲、讲话意义等等。很多人都觉得领导讲话大都是空话套话,naive,像最高票的两个答案一样,其实不然,权力部门领导其实很少说废话,一篇讲话往往精雕细琢好多个通宵。所以,领导布置任务的时候,要迅速拿出本来记住领导说的要点,大致就是以上几条,有时候领导会说个大致提纲,那就简单多了,领导只给题目的时候要自己先提个提纲抛给领导征求一下意见,方向没跑、框架有了就容易写下去了,不然肯定是白费力。

第三,还是要注意上面两位说的例如大力推动、深化、鼓励……我要说这些都不是空的会不会有人骂我。事实上这些真不是空的,如果你结合一下实际工作你会发现这背后就是工作部署、发展方向,看来不举例就说不明白了。索性把这三条放一个例子里去说。

举例:某日,主任大人跟我说,小败,下周三张三市长要召开一个全市骨干企业的座谈会,要我在会上作一个关于我市近几年发展战略与企业机遇的一个报告,你抓紧弄一个出来。大部分信息已经有了,这种会一般在春节后几天开,类似于政企通气会,我就明白了,大致提纲也有了,我就跟领导说啦,是不是应该先从国家战略讲到省产业政策再讲我市发展重点啊?领导点头了,又提示我要注意结合改革内容、一路一带内容。好了,我就开始写了:第一段简写,自十八大之后,党和国家…***…明确…,省某次会议上省长大大再次强调…国家和省一级的套话就一段,四五行。第二段就开始讲我市英明的市长大人,审时度势,结合机遇与挑战、综合分析提出我市的632发展战略。这就是个开头,重点就来了。接下来后排昏昏欲睡的企业家们就全都激灵起来刷刷记了:接下来我市将重点发展某某产业…鼓励发展…探索发展…,这之间大不一样。改革,我市将努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高位推动,加强组织协调、放开某某领域,企业家全醒过来了。你看这都不是空话。后来讲一路一带下我市的机遇,我市将重点建设核心区,当排头兵扒拉扒拉,计划建设…发展…,没有废话。最后夸一夸本地企业对全市做的贡献,然后大家继续努力之类的,完毕。

其实前三段主要就说了一点:政治敏感性!这才是公文写作首备技能,具体如何培养呢?我个人认为除了平时工作上注意多听多看多想之外,平时到手的公文也要养成逐字阅读的习惯,看新闻稿的时候也要注意结合时事,要努力挖掘假大空背后的东西。多看书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个人除了以往答案中推荐的书外,再推荐一部《明朝那些事》。

这中间看起来很简单,说起来没完没了,举的例子也没说明白。建议大家随便去网上搜几个政府工作报告或者各种领导在各种场合下的各种主题发言,细细品味一下,奇妙无穷啊!

第四,要提前交作业!给领导批给你改的时间、给领导自己修改的时间、留下打印复印几十上百份的时间。

第五,写的再烂,请写的多!请排版完整!请没有错别字!请语句通顺!总之,虽然你知道第一稿交上去肯定要改,但是一定要把他当终稿来写。但是给领导第一稿不求精炼,要力求全面,这样那些重点说那些不说那些简单说领导自有分寸,让他自己去删就好,别让他老人家自己去想去组织素材就好。自己写的改的文章也要多读几次,读出声来,感觉别扭的地方就多去推敲。

总之,此类文章讲究文理并重。文就是文采,扎实的文字功底;理指的是理论水平、认识水平、实际工作经验。这两者结合才能写出好的公文,至于怎么提升这两者就不关我事了。

多说几句,我国的公文写作是很有水平的,往往内涵无穷,有时候就是几个字的不同、多少,直接影响事态发展和个人前途,看过《明朝那些事》的人应该深有体会。相对来说,政府公文大都是业务内容,发改财政人社经信环保建设等等各司其职,公文倒是好写。党委的文章给我们感觉更是假大空,事实上刀光剑影,字字诛心,无关之人是看不出的。

如何写好一份公文、领导讲话?这展开来讲,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开一学期的课程都是可以的。此处我的答案比较笼统,是所有种类公文的总的原则思路。谁都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领导讲话内容也五花八门,有业务工作上的、思想认识上的、组织学习上的、教育督导上的、紧急动员上的等等太多了。不过不要头大,谁都知道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说不同的话,做到真的不难。

休假在家,手机写答案,受到大家鼓舞又改了一下,不妥之处,相互讨论,大家工作愉快!-----------

题主的问题是如何写【好】一篇领导【讲话稿】,而非糊弄一篇讲话稿。一些非文秘岗位的非体制内同志以一种插科打诨的态度来答本题,不仅不会解答题主困惑,还会引来更多人对公务员工作甚至公务员群体的极端误解。

本人在职能部门从事文秘工作,为人民日报、省级党报写过评论,也为各级领导写过材料、汇报、讲话稿。那就在自己阅历范畴结合文字工作的经验来帮助题主回答问题。

领导的讲话稿是领导代表所在政府部门出席公众场合发表立场观点的官方表述。讲话稿类型很多,不同类型和场合的讲话内容、语言风格都是不一样的。按照场合来分有,对内:工作总结/汇报/表彰/欢送/欢迎/座谈会;对外:部门协调/落实/务虚会、事故现象通报会、开幕/竣工/仪式类等等。

一篇好的领导讲话稿的主要特点有:

一、权威性,即代表官方发声。所谓既“瞻前”又“顾后”。“瞻前”:对过去的一件事物、一个事件、一个人物的态度,积极评价或者消极否定。比如,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2005年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座谈会”中讲话,“胡耀邦同志一生是光辉的。”2010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温家宝署名文章《再回兴义忆耀邦》,这都代表官方对胡耀邦同志的一种态度。当然,我们这里不谈政治、不谈野史。“顾后”:对当前事物和现象的未来发展的表达的态度。比如,习近平同志在去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针砭时弊,对当前文艺界乱想进行了批评“有高原,没高峰。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提出的观点是:“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应当为人民而创作”。这便是风向标,指明文艺工作未来开展的原则和方向,随后各级文艺界认真学习讲话精神,开展各种“下基层”“ 走转改”活动,深入基层进行创作。

二、针对性,讲话一般有正反两面,正面要积极总结过去经验,还要对未来提出希望,蹄疾步稳越走越好。反面呢,既要看到问题,总结原因,还要提出解决措施,提出要求,在未来规避风险。一般领导讲话提出的解决措施都是较为宏观层面的,很少是具体层面的,也有例外,就是处理突发事件的讲话。稍后和大家分析。所谓针对性,即“蛇打七寸”,既抓住问题肯綮也抓住矛盾中心,既针抓具体事物,也提宏观规律,既对普通群众,也对领导干部。

三、准确性,措辞准确“滴水不漏”,表述清楚“严丝合缝”。看到赞同最多的答案的很多词汇是官方最常用的,这些措辞之所以常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表述具有代表性,概括性,严肃性。官方的措辞代表党和政府,不可能像兄弟间的唠嗑那边随意,比如,这里是打比方,娱乐一下而已。两人唠嗑:A:你觉得张三这个人怎么样?B:那家伙,天天把妹,不务正业。上次借了老子5块钱还不还。换做官方表述评价肯定不能这样。A:你对张三同志怎么评价?B张三同志中规中矩,但在生活作风上不够严肃,在个人诚信上要求不够高。希望他能克服缺点,再接再厉。简单一句话,包含组织上经常用到的辩证法,也就是官方理性,评价一个人既要看到好的方面也要看到不足,看到不足给出一个宏观的评价,迅速把握问题特性和本质,最关键的一点,不会简单的说完结束,还会对他提出希望,给出建议,这也是官方理性的重要一点。再说到赞同最多的那篇答案的措辞,如果您觉得有其他词可以换的话,不妨试试有没有更好的词能代替呢?这些都是几十年的机关行文的基础上打磨筛选出来的词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一些机关行文和领导讲话确实“话多冗长,不入重点”,***在2010年5月,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就批评了这种“文风”。批评如下“文风不正,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工作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不良文风蔓延开来,损害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感召力、亲和力。”

四、概括性,就是最简短的词语总结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规律。讲话稿代表官方眼界,既要全面看待问题,又要能抓住根本,看到问题的表象还要能提炼事物内在本质,但是一件事物的本质,更要看到一系列类似事物的共同特点,最重要的是总结出这一系列问题的特点和规律。接着上文,***在中央党校谈“文风”,对文风提出的要求“改进文风,在三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很重要。一是短。力求简短精炼、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坚持内容决定形式,宜短则短,宜长则长。二是实。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三是新。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有新思路、新举措、新语言,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其中概括的词汇是“短、实、新”,全面地概括了未来文风的方向的特点。当然如何提炼共性,要求撰文者对客观事物要有一定认识,能够把握规律,同时能够研判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这是建立在对事物深刻而认识的基础上,假如你对文风都不了解,甚至一年写不了多少体会起来就会比较难。

再举一例,原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离任时的讲话,王儒林说,根据中央安排,我即将离开吉林。此时此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故园难舍、故人难忘、故土难离。我想跟同志们说三句心里话。第一句话,我永远感恩吉林。第二句话,我永远铭记吉林。第三句话,我永远祝福吉林。为方便阅读,我把三句话后的表述删除了,会发现王书记的发言概括性和逻辑性都很强。这里我在补充一点,就是概括性背后的逻辑性。***刚才的讲话三点,是平行并列关系,针对文风的特点展开,王书记的逻辑则是层层递进关系,先是表达个人感情,再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感恩,对于过去的感谢。二是铭记,谈过去工作中的事件。三是希望和寄语。这让我想到了知乎上一位朋友,说谈的一个沟通交际的法则FFC。feeling,fact,compare。这位朋友也是提出了一种概括的逻辑,先谈感受,再实例论证,最后比较昨今,提出希望。

五、生动性,这里要着重强调生动性,生动性是老百姓直接判断一个领导讲话有没有水平的重要标准,没有人喜欢说大话套话车轱辘话,生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接地气”,说老百姓的语言,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老百姓的心里话知心话掏心话,说起来就像和老百姓话家常一样,深入浅出,不知不觉,说得老百姓不仅听得懂还爱听愿意听,这就要求撰文者一定要有生活和社会经验。其实总结一下有几个特点,1善用比喻。“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老虎苍蝇比喻贪官污吏。2善讲故事,举例子。比如,在坦桑尼亚演讲时,讲了一对中国年轻人如何热爱非洲的故事,在讲到中非关系和中非人民越走越近时,列举了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3善说大白话,老百姓的“俚语,比如,谈落实“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谈时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他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样朴实无华的话来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用“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来比喻说明只有经济总量而没有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是不够的;用“益智补脑”来比喻学习;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玻璃门”“弹簧门”来形容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用“墙头草”“推拉门”来描述干部队伍中的好人主义,等等。他讲改革要辩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化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讲树典型不能用“开小灶”“吃偏饭”的方式来催生;讲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合适”。甚至像当年毛泽东说有新闻也还有旧闻的句式,他提出,“„一般‟如果没有硬杠杠,最后都成了„二般‟了”。他讲,“我们手里捏着一把好牌,一定要有好牌打成为好局的自信”。

特点先总结这么多,对于如何写好讲话稿,我会适时更新,适时嘛,看点赞情况啦,哈哈开玩笑,年底材料多,见缝插针写一篇答案不容易呐。知乎上体制内的大神很多,我也是一些写材料的小学生,希望大家多指教,也欢迎大家提出讨论性的批评意见。感谢。

几位朋友从“道”的层面讲了很多,说得很有水平,已给他们点赞。我想从“术”的角度谈谈自己曾经犯过的错。

一、标题千篇一律。

好的标题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能使整篇文章迈台阶上层次。

修改前:

(一)提高思想认识,自觉践行从严治党、从严治官的要求。

(二)认清差距不足,努力达到从严治党、从严治官的要求。

(三)发挥带头作用,模范遵守从严治党、从严治官的要求。

修改后:

(一)怀忧党之心、尽兴党之责,切实增强带头落实从严治党、从严治官要求的政治自觉。

(二)发灵魂之问、溯思想之源,切实找准带头落实从严治党、从严治官要求的差距不足。

(三)求内化于心、重外化于形,切实当好带头落实从严治党、从严治官要求的标兵模范。

当然,标题不一定越长越好,简短有力、返璞归真是另一种境界(参考***的讲话风格)。

二、论证空洞乏力。

少喊空洞的口号,多讲具体的数据和身边人的故事,增强说服力。

讲党员发挥表率作用,可以这么写:

...他们平常时期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能豁得出来。焦裕禄、李向群,blabla...当然也可以这样写:

...他们平常时期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能豁得出来。我部6分队助理员王子明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8月4日下午,在长沙猴子石大桥附近,王子明偶遇2名游客溺水呼救,听到喊声确认情况后,他立即冲入江中奋力营救。经过一个多小时生死搏斗,2名溺水游客成功获救,而王子明同志却因体力透支被江水卷走,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显然,身边人的例子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数据举例,修改前:想方设法为基层帮困解难;修改后:今年来,共筹措经费11万元,为基层办实事23件。

旁征博引也能增色不少,比如讲节约,用十句话强调节约的重要性,不如来一句“兴家好比针挑土,败家犹如浪淘沙”。

三、叙述拖沓冗余。

公文初学者往往口语化严重,“的”、“了”用得很多,遣词造句也不够凝练。

修改前:

...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不够认真。单位组织学习的时候,有时只是简单的记录一下,并未认真的对内容进行思考,没有真正的用心理解,总是认为有些事情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可以了,不用深入领会...修改后:

篇6: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

1、为什么你要听我讲?(用吸引眼球的标题来抓住顾客。)

2、为什么你要买我的产品?(告诉顾客买我的产品至少有五个好处!也是塑造卖点)

3、增加保证(逆转顾客的风险,也就是说把顾客担心的问题化解,如:顾客担心安全,那么你就解析好关于安全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

4、如何证明你讲的是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客户见证、公司专家证言、图片视觉证明、统计资料、宣传报道等等。)

5、攻击竞争对手的弱点?(其他券商讲的是!@#¥%……,我们公司要另类就说:我们!@#¥%……。)

6、为什么今天就要买你的产品?(提供马上行动就得什么收益的说明,不马上行动购买的后果(也就是不利之处)。)

1、为什么你要听我讲?

标题策略:用吸引眼球的标题来抓住顾客。副标题、问候语。你必须撰写那种能吸引注意力并且激发读者有阅读欲望的标题。所以,创造出的标题应该能清楚准确地告诉你的消费者,你将要提供是什么产品或服务?所有的文案、广告、促销POP、宣传单、海报、报纸广告、杂志广告、招商广告,电子邮件、会展、新闻稿件、网站首页、书籍名称,几乎都要用到标题策略。

各位,宣传单或推销信的结果,80%的绩效是由标题所决定,剩余20%的成功机率则是由你的内容所决定的。标题的稍稍修改可使您的潜在顾客产生更多回应;广告大师说,读标题带来的人是读正文的人的5倍。

什么是标题?就是对顾客最大的好处。

什么是副标题?就是对顾客第二大的好处。

强势词语产生强势效果

用在广告标题中的两个最具价值的词应该是“免费”和“全新”

广告同行们总结出了一套最能引人注意的字眼,例如

“免费”(免费试用、免费尝试、不满意免费);

“全新”(全新的经营策略,全新的美白效果)。

“宣布……”(宣布一门新方案,宣布维珍可乐问世)、“新”(新专业主义,新@#¥%……&)、“现在”、“终于”(大盘终于上去了)、“减价”(佣金减价30%)、(再次降价25%)

“怎么来做……”(怎么使你收益能够更加稳健,怎么能让您@#¥%……&)、“如何”(如何成功抓牛股,如何提高您@#¥%……&×)、“为什么”(为什么他的股票比你更好,为什么@#¥%……&×)、“。。王”(@#¥%……&)等等,大家不要对这些陈词滥调不屑一顾,它们的确很有效果。

什么是最流行的?你在街上,很多商店的商标写着:“免费!”、“降价处理”、“买二送一”、“特买品”,这些字眼马上就吸引了你的注意力。这些都是强势标题。

2、为什么你加入我司?

独特卖点、定位策略,分化定律,聚焦法则,“第一胜过更好”的原则,就是告诉顾客,买我的产品至少有五个好处,同时也要列举出不LIKE我司的三个坏处。

常用独特卖点:

1)、一流的产品品质(@#¥%……&)

2)、与众不同的源地或出生(#¥%……&×);

3)、与众不同的服务(@!#¥%……&×在市场上受到客户的认可和好评。)

4)说明产品的特点(为什么要选择金中投?@#¥%……&)

5)、历史的优势(@#¥%……&×);

上一篇:中考英语做题技巧下一篇:劳动节儿童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