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地贷款的证明

2024-05-20

生源地贷款的证明(通用9篇)

篇1:生源地贷款的证明

XX大 学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证明

省市信用社/银行:

我校学院专业级班学生(学号),学制年,2012-2013学年在校尚未获得任何银行的助学贷款及励志奖学金,是我校经过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申请办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

我校收费标准:学费元/年,住宿费元/年。

特此证明。

户名:XX 大 学

开户银行:XX银行

开户行行号:XX

帐号:xxxxxxxx

联系人: XXXX

联系电话:xxxxxxxxxxx

XX大学XX大学学生处学院困难学生资助办公室

年月日

篇2:生源地贷款的证明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 2007〕 13号)、《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财教〔 2008〕 19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下简称 “生源地助学贷款 ”),是指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以下简称 “学生 ”)发放的助学贷款。

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信用贷款,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第三条 生源地助学贷款按照就近原则,由申请贷款的学生在其入学前的户籍所在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办理。

第二章 贷款申请条件及办理程序

第四条 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学生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在我省辖内;

(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无不良信用记录;

(三)我省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招收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以及成人高等学校招收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学生,学校名单以省教育厅公布的为准;

(四)家庭经济困难,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

第五条 贷款申请材料:

(一)新生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生源地助学贷款借款人家庭困难情况说明及证明;.本人身份证、新生录取通知书复印件(原件供审核),以及学校相关收费标准、开户行名称、户名和账号;.共同借款人的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原件供审核)。

(二)在校生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学校提供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生源地证明;.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生源地助学贷款借款人家庭困难情况说明及证明;.本人学生证和身份证复印件(原件供审核);.共同借款人的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原件供审核)。

有关申请表格到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处领取。

第六条 生源地助学贷款实行一次申请、一次性签订借款合同、分学年发放的办法。申请受理日期定为每年 8月 1日至 10月 20日。已经获得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学生,根据贷款合同中约定需要当年续放的,应当在 8月 1日至 10月 20日向贷款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一)本人学生证和身份证复印件(原件供审核);

(二)已签订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合同;

(三)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人生源地证明。

第七条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收到学生首次提交的申请材料后,应当及时进行贷前审查,并在 10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应当在随后的 10个工作日内与借款人签订生源地助学贷款合同和划款委托授权书,将贷款资金划付至借款学生个人账户,之后根据划款授权委托书,将贷款资金从借款学生个人账户汇划至其所在高校指定的账户,并备注借款学生姓名及身份证号。

高校收到贷款后,应当及时告知借款学生,并将贷款中生活费部分转发给借款学生。

第八条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手续时,应当及时将借款学生的信用信息准确地录入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

第三章 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

第九条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最高限额为每人每学年 6000元,贷款机构根据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情况,与借款学生协商确定贷款额度。

第十条 生源地助学贷款期限原则上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制加 10年确定,但最长不超过 14年。学制超过 4年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第二学士学位的,相应缩短学生毕业后自付本息的期限。

第十一条 生源地助学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贷款同期限基准利率执行,不得上浮;如基准利率调整,则参照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变更贷款利率。

第十二条 贷款利息按年计收。起息日为贷款发放日,结息日为每的 12月 20日。学生在校期间(包括学制超过 4年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第二学士学位的)的利息由财政全额贴息,毕业当年 9月 1日起其利息由学生及其共同借款人共同负担。学生在校期间发生退学、开除等情况时,自办理退学、开除等有关手续之日的次月 1日起自付利息。

第四章 贷款偿还

第十三条 借款学生毕业离校前,应当与贷款机构进行债务确认,签订生源地助学贷款还款确认书,并协商确定具体还款计划。借款学生办理债务确认手续后,办理离校手续。

第十四条 借款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休学、退学、开除等情况时,高校应及时填写生源地助学贷款就学信息变更单,将借款学生的有关变更信息书面通知贷款机构,并抄报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同时高校应当督促借款学生及时到贷款机构办理贷款合同变更等手续。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每学期末汇总所有高校数据后,及时反馈至省农信社。

第十五条 借款学生毕业后连续攻读学位(包括硕士和第二学士学位)需要申请在连续攻读学位期间继续贴息的,须在录取当年的 6月底前,向原学校提出申请(提交录取通知书原件和复印件),办理就学信息变更手续,并到贷款机构办理合同变更后,其在继续攻读学位期间的利息按原渠道进行贴息。

第十六条 借款学生可以选择贷款偿还方式,允许其在提前还款日一次或者分次提前还贷。在毕业前申请提前还贷的,借款学生应当填写生源地助

学贷款提前还款申请书,并由学校相关部门盖章确认。贷款机构应当按照贷款实际期限计算利息,不得加收除应收利息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

第十七条 借款学生毕业后 2年期间为宽限期,宽限期内学生和共同借款人(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可以不还本金,但应足额支付利息,宽限期结束后按还款计划分期偿还贷款本金,并足额支付利息。

第五章 贷款贴息及风险补偿

第十八条 借款学生在校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其中,在省财政供给的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就读的,其贷款贴息由省级财政承担;在市财政供给的高校就读的,其贷款贴息由市级财政承担,省财政负责归集。第十九条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贴息每拨付一次。贷款机构应当于每年 11月将实际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借款学生身份信息、学籍信息、贷款金额、利率、利息及贴息等情况按照高校进行统计报省农信社,省农信社汇总后提交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 25个工作日内将贴息材料提交各高校确认后,报送省财政部门。省财政部门在 12月 20日前将贴息资金拨付省农信社。第二十条 建立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其比例根据国家规定按当年贷款发生额的 15%确定。风险补偿金由中央和我省各分担 50%。我省承担的风险补偿金分担办法为:省财政供给的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风险补偿金由省财政承担 6.5个百分点,市财政供给的高校由市财政承担 6.5个百分点;高校承担 1个百分点。

第二十一条 贷款机构应当于每年 11月 10日前,将当年实际发放的生源地助学贷款以高校为单位统一报省农信社,省农信社汇总后于 11月 20日前将有关材料提交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交各高校确认。

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根据确认的风险补偿金数额,会同省财政于 12月 20日前归集省以下所承担的资金。省财政部门于 12月 31日前将省以下承担的风险补偿金拨付给省农信社;中央财政承担的部分,省财政在收到后,及时拨付省农信社。

第六章 贷款管理及优惠政策

第二十二条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当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及时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确保应贷尽贷。

第二十三条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当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单立台账、单设科目、单独统计、单独核算和考核。

第二十四条 各高校要加强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管理,按月统计汇总本校生源地助学贷款情况,并报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第二十五条 省农信社设立生源地助学贷款统计年报,并按年向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报送生源地助学贷款统计年报。

第二十六条 同一学,已经获得本贷款的学生,不得再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已经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不得再申请本贷款。

第二十七条 生源地助学贷款发生的呆坏账,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呆坏账核销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生源地助学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

第二十九条 各有关单位应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协作,共同做好生源地

助学贷款的开展工作。

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对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进行解释等方面工作。

省财政厅负责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并及时拨付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督促市级财政足额安排并及时拨付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监督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各项财政性资金的管理使用等。

省教育厅负责组织高校开展政策宣传,贷款信息确认,诚信教育等工作,负责归集风险补偿金,并协助省财政厅完成贴息和风险补偿金的支付工作。省地税局负责落实相关税收减免政策。

省农信社负责指导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规范生源地助学贷款操作,汇总并报送生源地助学贷款数据,申请拨付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拨付。各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督促学生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及时、足额安排应承担的风险补偿金;及时提供借款学生动态信息。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发布前已发放的生源地助学贷款,仍按原合同执行。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地税局、省农信社负责解释。

篇3:关于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思考

我国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

2007年8月, 国家新出台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以下简称“生源地贷款”) 政策, 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行联合开展在6个试点省 (市) 办理生源地贷款业务。截至到2010年7月, 全国已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通了此项业务[1]。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山东省为例。其中广西14个地级市, 110个县 (市、区) 全部与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签订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协议, 在全区实现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00%全覆盖。[2]山东省发放的2010至2011学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放款, 共为11.5万名大学生发放贷款6.34亿元, 贷款审批通过率达99.91%, 贷款规模居全国第三位, 实现了助学贷款“全省覆盖”和“应贷尽贷”的目标。[3]几年的实践证明, 生源地助学贷款对于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作为一项惠民工程, 生源地助学贷款对于推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源地贷款主要存在的问题

1. 困难学生的身份认定较为困难

生源地助学贷款主要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的助学贷款。这样,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成为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过程中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在生源地办理助学贷款, 当地农村信用社比较容易了解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 信息对称、操作比较方便、成本较低。这本是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一大优势, 却也给贷款的全面落实带来一些问题, 成了一把“双刃剑”。新的生源地贷款, 即国家信用助学贷款所列举的困难条件共分8个种类, 概括为家庭收入不足以支付学生学业费用, 缺乏具体收入衡量标准。而贫困证明材料是由学生户籍所在乡镇 (街道) 民政部门或所在高校出具, 不承担任何责任, 加之贷款学生不承担学习期间利息、经办银行不承担不良贷款责任, 使一些人有了可乘之机, 把助学贷款当作“免费午餐”, 出现了随意申请助学贷款的现象。但真正困难的学生可能还会贷不到款。而且目前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一般在高校进行, 而贷款工作又在生源地办理, 中间存在脱节现象。

2. 生源地助学贷款办理过程复杂

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从贷款申请, 合同签订, 贷款审批到资金发放, 涉及村委会 (社区) 、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学生就读高校, 省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 国家开发银行, 农村信用联社等多家单位, 而且合同在省一级审核的时间过于集中, 使得高校在开学很长一段时间后, 贷款资金仍迟迟不能发放到位, 同时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都要申请一次, 审批一次, 这样的制度设计导致各县级学生资助中心工作重复、量大, 也给贷款人带来诸多不便。另外, 贷款期限规定呆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每年集中办理, 代理银行及经办网点感到时间紧、手续繁、压力大, 学生也感到不方便, 一旦错过时间, 就要等待一年, 如果经办行出现漏报、错报, 无法更改, 也要等到一年以后再办理。这对个别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影响很大。

3.社会诚信监督机制不完善, 贷后管理难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以学生的信用作为基础和保证的, 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诚信系统尚未建立, 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估学生信用度系统。而目前在整个社会诚信问题较严重、诚信现象有所下滑的情况下, 就容易给办理助学贷款的农村信用社造成损失。因此, 这就严重地制约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

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几点建议

1.加强各工作单位之间的联系

与国家助学贷款相比较, 高校在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过程中, 由于风险相对转移到当地的金融机构, 因此高校在组织过程中心理压力无疑会减轻很多。但这并不代表着高校在办理生源地贷款的过程中就没有责任。高校在办理生源地贷款的同时, 应该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生源地贷款的档案工作, 建立专项档案, 将获得贷款学生的联系方式、学习专业、毕业时间等相关信息提供给生源地贷款管理机构, 高校每学年末要向管理机构反馈贷款学生一年来在校期间的表现, 给辖区金融机构决定是否对该生续贷提供参考依据。金融机构定期向学校提供贷款学生还本付息情况, 由学校记入学生档案, 对有信用不良记录者, 学校有责任予以公布。

2. 完善办理程序

首先要健全工作机构, 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在资金的划拨方式上, 经开发银行审核批准的助学贷款资金划不到代理银行, 由代理银行在规定资金先垫付办理, 然后国家开发银行根据实际发放资金;在办理时间上, 采取集中办理与日常补办相结合的方式。

3. 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要进课堂, 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 例如运用成功人士、榜样激励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在贫困生中开展挫折教育、成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塑造健康心理, 坦然面对贫困, 帮助贫困生由“他助”走向“自助”再到“助人”, 变对社会的感恩为奉献社会和促进自我成长成才。另外, 高校可以建立学生信用档案, 并尽可能与全国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相结合, 完善约束机制, 切实把助学贷款和个人利益挂起钩来, 督促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树立诚信意识, 重视个人信用档案。

参考文献

[1]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http://baike.baidu.com/view/3637555.html.

[2]广西为近12万名贫困生搭建助学贷款“绿色通道”, http://www.cnstock.com.

篇4:生源地贷款的证明

【关键词】高校  生源地助学贷款  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06-02

生源地助学贷款已成为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的过程中,高校事实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是连接学生与经办银行的中介人,在贷前,高校是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者;在贷中,高校是实施生源地助学贷款活动的组织管理者;在贷后,高校是还贷催缴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如何进一步强化高校在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中的职能意识,促进高校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的控制和管理,是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认识不足。由于生源地贷款是在学生户籍所在地申请受理的,对于申请材料的审核以及风险控制主要由当地的资助中心和银行完成,高校由此认为跟自己关系不大。但是在整个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工作过程中,贷前的审核和风险控制尤为关键,因为对申请者的资格及条件的审核,特别是申请者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信用记录,直接关系着高校贷后的管理工作的开展。比如,由于对申请者的还款能力和风险的控制不到位,高校在日后催缴工作中必须面对过高的贷款违约率,无形中增加催缴的难度。贷款回收的质量关系到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持续发展,关系到高校能否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问题,也影响到高校贷后管理工作的开展。《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后管理暂行办法》第七章工作考核第三十五条规定: “高校生源地贷款贷后管理工作考核以贷款金额违约率为基础,根据违约率对各高校生源地贷款限额实行差别化管理,对违约率低的高校,贷款限额不受限制,对违约率高的高校,严格控制贷款限额增长;特别严重的高校,将暂缓在该高校开展生源地贷款业务”。因此,提高高校的风险意识,加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与信贷风险可控性管理,将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

(二)高校对学生开展的诚信教育成效不大。生源地助学贷款是一项青年工程,是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年学生的一种人性化关怀,目的是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拥有平等的高等教育权利,使学生得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政策性资助措施。在生源地助学贷款操作中,贫困的相对性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各地消费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存在很大的差异,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和量化指标,生源地助学贷款能否实现“应贷尽贷”、可持续发展,学生的诚信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整个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个人信用意识淡薄的情况下,贷款学生不讲诚信甚至恶意逃债,一方面增加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道德风险,推高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违约率,另一方面也给高校日后催缴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与其他的助学贷款类型相比,高校在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中既不用提供风险补偿金,也不必找银行协调借款,在成本上似乎成为局外人。因此,许多高校忽视了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在国家助学贷款相配套的诚信教育方面、开展诚信评价管理方面以及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惩罚工作管理方面,措施相对较少、工作力度不强,没有形成以学习诚信评价管理、生活诚信评价管理等全方位的诚信评价标准系统,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缺失。虽然开展过相关的教育,但教育没有系统化、制度化、常规化,没有上升到足够的高度,不能贯穿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的全过程,也没有纳入日常教育管理中,教育的成效不大。

(三)贷后追偿工作难度较大。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分散、流动性强、工资水平低,就业空间和状况不理想,群体性的“蚁族”、“漂族”现象日益增多。在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毕业生离校即待业的现象逐年增加,增加了国家助学贷款偿还的风险性,无形中也加大了高校追偿工作的难度。生源地助学贷款是一种信用贷款,根源于对学生未来的收入预期和偿还能力的信任。如果贷款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那么就没有还贷的资金来源,助学贷款本息的回收就难以兑现。高校在学生毕业后,在贷款追偿上无法有效控制学生的还款,不能很好地制约学生的违约行为,贷后追偿管理工作难度较大。目前国家层面上与助学贷款方面相关的法律较为缺乏,对政府、银行、高校、贷款学生在贷款中相应的权利和责任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高校在整个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工作上缺乏必要的法律依靠,寄希望于通过各种政策来实施与约束,依靠国家职能部门来强力推进,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学生违约行为所能起的制约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二、高校加强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制度,严格贷前审查和合同管理。高校只有建立健全政府、银行、贷款学生的信息沟通制度,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定期反馈各类信息,建立健全贷款学生信息库,及时更新信息库,增加信息传递效率,才能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工作。可借鉴江苏省探索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预申请”制度:先将贷款申请学生划分为不同类型,分为在校生和参加高考学生(即高中毕业生)两种类型,实行分类审核,严格贷前审查。高校参与审核在校生的贷款资格,而参加高考学生由所在高中组织根据贫困生的有关认定办法,通过民主评议予以确定。通过实行预申请制度,严格贷前审查,加大合同管理的力度,加强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使生源地助学贷款真正做到应贷尽贷。

(二)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强化学生诚信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多种消极因素冲击着大学生的诚信“底线”,社会上存在的失信违约现象,淡化了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强化了学生恶意逃债的心理,造成贷后追偿的困难。高校要把诚信教育提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战场,以校园活动为载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信用意识。以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建立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在校表现、学生贷款资料、学生就业信息在内的学生信用档案,把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培养融入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学生在校期间,高校要在为学生出具申请贷款证明、签订贷款协议和还款协议、毕业离校等环节开展贷款知识讲解活动,向学生解读合同条款,明确还款义务,普及金融知识,宣传银行个人征信系统的约束作用等,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可通过学生社团、院系、年级、班级多层次深入开展各种类型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把教育活动做到普及化、经常化和多样化。endprint

(三)完善贷后管理工作责任机制,加强贷后管理工作。首先,完善机构,建立责任制。高校要根据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需要,组建专业的贷款管理机构,设置专门的管理岗位加强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领导、管理。落实校级、系级的责任人机制,明确院系生源地助学贷款贷后管理责任人,将工作落实到个人,充分调动校级、院系责任人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提高贷后管理工作效率。其次,建立多方联动催收机制。高校要在贷款学生毕业后,把学生贷款及还款情况纳入学生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提出具体跟踪管理措施和要求,定期与贷款学生联系,通过短信、电话、QQ、家访等方式,重点做好贷款毕业学生每年还款日前的还款提醒工作;密切注意贷款贫困学生动向,与贷款贫困学生保持相对稳定的沟通,及时收集贷款贫困学生个人的变动信息,及时跟银行沟通和反馈。同时,加强对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的贫困学生实行监督与惩罚,把国家助学贷款的还贷信息及时录入个人征信体系,更新、完善个人征信系统信息,从而减少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风险,保证助学贷款的顺利回收。最后,优化考核奖惩机制。一是定期通报。高校要加强对院系贷后管理工作的监督,实行信息公开,定期通报各院系学生资助工作量化情况,特别是生源地助学贷款毕业生还款情况,对毕业生违约情况特别严重的院系提出批评,并要求限期整改。二是定期考核。制定合理的考核量化指标,每学期组织对各院系贷款毕业生还款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实现工作有序、考核有章、奖罚分明、监督有力,进一步推进考核激励机制规范化、科学化,以考核促进工作开展。

(四)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学生积极就业,提高学生的还款能力。在目前严峻的就业竞争环境下,高校要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贷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努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就业,为确保贷款学生还款提供可能。首先,加强对贷款学生的就业观教育。高校探索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帮助贷款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全面评价自己的择业能力,从而合理定位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引导贷款学生结合社会的客观形势、自己的就业期望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条件做出合理的职业定位和工作选择。其次,重视对贷款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高校除了对贷款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还要结合贷款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强化贷款学生的就业技能,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尤其要为择业有困难的贷款学生配备就业指导老师,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开展就业技巧培训活动,使贷款学生增加对面试程序的了解,从而提升就业的自信心,提高就业的成功率。最后,加强贷款学生的心理辅导。贷款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应根据学生资助工作本身的特点,重视贷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创新工作方法,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及时进行约谈和疏导,开展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贷款学生解决思想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思想上想得通,行动上有所作为,意识上自强不息,责任上有新的认识,保证贷款学生毕业后有经济能力偿还贷款,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云仙.促进广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3(7)

[2]孙涛.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政府干预[J].教育科学,2012(8)

[3]陈忠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预申请制度的创新与实践[J].江苏教育,2013(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2013ZZ032)

篇5:生源地贷款证明(外省)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证明

省市信用社/银行:

我校专业级班学生(学号),学制年,2010-2011学年在校尚未获得任何银行的助学贷款及励志奖学金,现申请办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

我校收费标准:学费元/年,住宿费元/年。

特此证明。

户名: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

开户银行:邯郸市农行渚河支行

帐号:***

联系人: 任立媛

联系电话:0310-8579701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

篇6:生源地贷款学籍证明

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是我校级学院专业学生,该专业学生的学费元/年,住宿费元/年。该生在校期间未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东华理工大学

学院(公章)

篇7:生源地助学贷款证明

同学为我校系班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制为四年,每学年学费和住宿费共计¥:元。在校期间没有获得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请协助该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就读班级辅导员:

就读班级辅导员联系电话:

所在系公章:

年月日

附:

开户名: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柳州分行河东支行

账号:***00508

学院资助管理中心联系人:黄璠

篇8:生源地助学贷款中的杠杆原理

一、经济地理中的杠杆原理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金融杠杆作用发挥到位, 对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效应。从经济地理角度观察, 目前中国经济布局分四大区域:东部10省、东北3省、中部6省和西部12省 (区、市) , 2007年中西部人均GRP还不到东部的一半, 经济梯度自东向西依次降低, 尤其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约高出一倍, 见表1。

(占比指占全国总量的比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9)

在宏观经济领域,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机制已经形成, 东部经济地带中的三大经济区 (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 形成的经济合力, 足以撬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腾飞, 并带动中部经济地带的快速崛起。这一经济杠杆原理生效的关键在于建立若干个科学的“支点”以及足够牢固的“力臂”, 以使东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向中西部转移、聚集。

二、财政—金融杠杆

财政杠杆与金融杠杆常常是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的。财政杠杆较之金融杠杆具有更强的控制性和时滞性, 而金融杠杆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财政杠杆对调整产业结构比较有利, 而金融杠杆对调节企业行为更为有效;财政杠杆偏重于解决分配的公平问题, 而金融杠杆侧重于解决分配的效率问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是由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一方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的稳定, 经济稳定增长, 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另一方面,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 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也是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客观基础。在实际操作中, 一是要坚持“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和均衡性的货币政策, 做到财政分配总规模的大体平衡;二是要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包括税收杠杆、补贴杠杆、预算杠杆、公开市场业务和利率杠杆等;三是要加速包括金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在内的市场建设, 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建立在市场行为之上, 需要重点推进国债发行的余额管理、适度分离商业性投融资与财政性投融资、准确界定财政与金融的职能、完善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的协调机制[1]。值得注意的是, 西方国家在拯救经济危机过程中往往只有金融杠杆, 而缺少经济杠杆。因为存在庞大的国有经济体, 中国政府具有金融和经济两种杠杆来实施其危机拯救计划[2]。但金融杠杆也是“双刃剑”,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就是过度使用金融杠杆, 杠杆倍数的无限放大和滥用导致金融体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根据政府的政策意图, 以银行经营活动原理和方式, 支持某些特殊产业的成长, 加速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落后地区发展, 以及实现其他政策目标。在财政的支持下, 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运用部分财政资金和其他政策手段, 获得大量长期可靠的低成本资金, 然后再通过贷款、投资和担保等方式, 为符合政策要求的建设项目提供长期优惠的资金支持, 以较少的资金带动和引导大量社会资金, 完成单靠财政本身难以完成的社会经济目标。金融杠杆的撬动效能, 取决于信用体系的完善程度。社会信用体系越健全, 金融杠杆的支点就越靠前, 相应的“力臂”就越长, 资金的撬动作用就越大。因此必须加强金融生态建设, 找准金融支持的均衡点、着力点、支撑点, 改善机制、理顺关系, 强化金融整体功能, 充分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

三、成本分担与杠杆原理

成本分担实际上是杠杆原理在高等教育财政中的应用。Gladieux认为, 没有哪项物品的价格像高等教育这样由学生、家长、纳税人及捐赠人共同承担, 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妥善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3]。为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学生贷款以及刺激社会机构的积极性, 美国政府使用了经济杠杆作为调控的手段, 即用相对较少的补贴和投入来调动社会机构参与学生贷款。对银行和经营学生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政府利用财政杠杆让他们主动收回贷款。政府规定为学生贷款提供95%的担保, 但如果发生拖欠, 银行也要承受一定的损失[4]。这就提高了银行追讨债务的积极性。

2010年11月, 成本分担理论的提出者约翰斯通 (Johnstone) 教授莅临华中科技大学, 他进一步指出, 目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担子”正在继续向学生及其家庭“偏移”。在市场中, “分担”是基于参与者自发、自愿的行为, 但在生源地助学贷款中, 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中央政府显然具有先动优势和强势地位, 它事实上是“撬动”其他参与者加大投入, 而其他成员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这一作用机制更适合用力学中的杠杆原理进行描述。从宏观层面看, 生源地助学贷款就是中央政府运用杠杆原理, 加大“富人” (如东部) 、地方政府、学生及其家庭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的制度设计。实际上, 自2007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后, 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高校奖贷助学金部分地方财政负担明显加大 (图1) 。

中西部地方政府财政本来就很紧张, 生源地助学贷款显然强化了其责任、加重了其财政负担, 因此有必要“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用财政杠杆撬动金融杠杆, 形成两者的功能耦合, 从而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向高等教育领域”[5]。

四、生源地助学贷款中的杠杆原理

从运行机理上看, 生源地助学贷款制度实质上充当着政府资助低收入家庭子女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动力臂”, 力臂越长政府越省力 (回收效率高) , 但并不省功, 这会造成基层学生资助管理成本偏高;同时, 中央政府进行财政金融制度创新, 以国家开发银行为支点“撬动”家庭投资高等教育, 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责任以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通过提供贷款本金或者贷款担保实现以小搏大, 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确保地方财政及家庭对高等教育的参与, 实现“四两拔千斤”的杠杆功效。以2009年为例, 政府在生源地贷款中投入约10亿, 其他资助约45亿, 政府财政投入的杠杆率约为60倍 (图2) 。而国开行放贷39亿, 仅占当年其新增贷款6350亿元的0.6%, 而且, 年底还能收回财政贴息资金2.73亿以及风险补偿金5.85亿元。

图2表明, 国开行实际上是我国金融杠杆与财政杠杆高度耦合的产物。它把国际先进金融原理与国情相结合, 把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与金融的融资优势相结合, 把服务国家战略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以开发性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目前我国助学贷款的市场机制和信用体制还相当薄弱的背景下, 生源地助学贷款模式从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入手, 采用“批发方式”开展零售业务, 以省、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实施主体, 联结生源地、就学地和就业地, 既提高了地方和高校的积极性, 又有助于防范风险, 贷款制度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利率是最常用的金融杠杆, 在美国Stafford联邦教育贷款中, 联邦政府采用利率补贴和特殊津贴两种方式来加强对助学贷款的干预。我国生源地助学贷款虽有贴息, 但利率接近市场利率, 这实际上是放弃使用利率这个金融杠杆, 从而未能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在生源地助学贷款中, 由于市场、信用、制度的空白和缺失, 风险控制难度大, 前期开发投入高, 收益不确定, 商业金融不愿意做, 资本市场也无法覆盖。因此, 需要开发性金融发挥优势和作用, 弥补空白, 打通融资瓶颈, 把居民储蓄和社会资金转化为集中大额长期资金, 满足生源地经济困难家庭的需要;同时, 建设市场, 把瓶颈领域开发成可以商业化运作的成熟领域。此外, 保险、担保与资产证券化等都是杠杆原理在生源地助学贷款中的运用。引入由政府作最后担保人的商业保险, 充分利用担保的杠杆效应, 规避或最大程度地降低金融风险, 使生源地助学贷款在担保主体的参与下真正成为金融交易行为[6]。国开行通过特殊目的机构SPV将学生贷款资产进行结构重组, 并经过中介机构担保、评级后推向二级市场交易流通, 既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 又大幅分散了风险[7]。这一制度创新同样实现了以轻拨重的杠杆功效。

在商业保险主动参与下, 银行的贷款风险可通过“学贷险”方式合理转移给保险公司。以华安保险大连分公司为例, 其做法是:健全机制, 成立专门机构———“学贷险部”, 高起点推进“学贷险”;建立贷前贷后多层风险管控工作流程, 依循贷前信息征集、贷中风险监控、贷后跟踪催收和损失补偿的流程实施风险管理。华安保险大连分公司的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一是违约率从20%下降到3.27%;二是累计为大连市1.2万人次学生提供了额度为7500万元的助学贷款保险;三是培养出一支逐渐谙熟银行相关业务风险管控的专业人才队伍;四是继续得到监管机关的深层次支持[8]。

有效的担保是商业银行发放助学贷款时首要考虑的因素。美国的各类助学贷款都是由政府提供担保。如, 美国斯坦福贷学金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资金直接来自于政府, 政府承担风险;另一种形式是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 由州政府进行担保, 联邦政府进行再担保, 如果学生违约没有归还贷款, 死亡或因病无法还贷, 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将赔付95%的拖欠贷款。由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提供的双重担保, 改变了银行自己发放贷款、自己负担成本和承担风险、利益无法保证的局面, 有力地推动了助学贷款在美国的开展[9]。日本政府通过育英会担当了风险担保人的角色, 并承担管理费用和未按时归还的本金和利息;我国香港地区的入息及免入息审查贷款均是由政府担保。我国生源地助学贷款在“农信社”时代一般都需要担保, 在2007年以后的国开行模式中则采用信用贷款的形式, 但政府实际上已经提供了充足的担保。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公共教育经费的紧张, 一方面促使政府大力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 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学生家庭以及地方政府的责任和负担。正如陈元指出, 生源地助学贷款就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但却没人做、不愿做的开发性业务, 它表现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领域和薄弱环节, 也是国家战略性、政策导向性的业务[10]。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需要集中、大额、长期的资金支持, 具有建设周期长、风险控制难等特征, 为财政力所不及、商业性金融普遍不做或不愿做、资本市场也无法覆盖。因此, 只有发挥开发性金融的独特作用, 一方面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用开发性方法弥补信用和市场的空白缺损, 才能真正促使生源地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运行中, 杠杆原理起着关键作用。从宏观层面看, 中央政府运用财政—金融杠杆, 加大“富人” (如东部) 、地方政府、学生及其家庭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力度, 确保地方财政及家庭对高等教育的参与, 实现了“四两拔千斤”的杠杆功效。

关键词:生源地助学贷款,杠杆原理

参考文献

[1]王姝玙.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J].中国改革, 2006 (07) .

[2]中国模式的机遇和挑战[N].参考消息, 2009-09-02.

[3]Lawrence E.Gladieux.Student Assistance the AmericanWay.Student Assistance the American Way.Washington, DC:Educational Policy Institute, Inc.2003.

[4]张小萍.建立国家助学贷款新模式[J].中国财政, 2010 (05) .

[5]黄维, 沈红.国家助学贷款中财政杠杆与金融杠杆功能耦合分析[J].求索, 2006 (11) .

[6]廖普明.从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看其长效机制的建立[J].湖南社会科学, 2007 (01) .

[7]臧兴兵, 沈红.生源地助学贷款证券化思路与可行性分析[J].大学:学术版, 2010 (07) .

[8]李敬伟.“学贷险”助力大连“助学贷款”[N].中国保险报, 2010-03-24.

[9]安.玛莉.美国助学贷款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 (01) .

篇9:生源地贷款的证明

变化一:资助逐年扩大

笔者所在的凤县不足11万人口,面积却达3187平万公里的,山大沟,人口散居,曾是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凤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是负责办理高校生助学贷款的一个职能机构。调研中,中心的同志向我们介绍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过程。事实上国家助学贷款业务2000年前便开始探路助学贷款,从2002年开始,引导普通高校和对口银行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2004年,初步构建了国家助学贷款运营机制,但至2005年底,凤县金融机构中,县农业银行5年累计发放助学贷款余额10万元,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90万元,工行和建行未办理过一笔助学贷款业务。从贷款用途上看,都用于贫困大学生支付学费、生活费而被归并在助学贷款科目中,实质上并不属于政策性财政贴息助学贷款。由此可见,当时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坎坷和艰难。2007年5月,国家再次调整了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了以“应贷尽贷”为原则的教育资助体系。可以说从这年起,这项业务才在凤县真正推开并得到逐年发展。凤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向笔者提供的一组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数字,即可证明这一结论:2007年,凤县共发放11人6.4万元;2008年共发放177人95.97万元;2009年,共发放326人190.09万元;2010年,共发放380人222万元;2011年,共发放497人293万元;2012年,共发放453人268.55万元。

变化二:更多利县惠民

主动和提前还贷,是近年来凤县生源地助学贷款出现的一个喜人现象。一位子弟正在上大三的学生家长老李告诉笔者,他计划在孩子大四时就提前还清贷款。凤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告诉笔者生源地助学贷款还贷主动性提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各方不断加强宣传,如凤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不仅将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面对面的宣传贯穿该项业务始终,还与县人行等金融机构联手,同时利用政府网等多种形式进行信用宣传:二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果。近年来,凤县扬长避短,依托当地地处我国南北相交、嘉陵江源头等优势,积极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椒畜富民”战略,“大红袍”花椒等特色及各业长足发展,凤县不仅甩掉省定贫困县的帽子,并连续四年跻身陕西年度十强县等行列,农民人均收入和城镇人均收入连年递增,促进还贷能力增强:三是政策不断优化。调研发现,鉴于生源地助学贷款是体现社会责任和政策目标的一种小额贷款品种,存在迥异于传统商业信贷的特殊性,国家在贷款、还款期限等诸多方面均不断进行调整,如最初该项贷款贴息由各级财政分担,由于当地财政困难,政府对助学贷款贴息心有余而力不足,使50%的县级财政利息补贴在不少欠发达县落空:加之助学贷款笔数多、金额小、操作流程繁琐,收贷成本大,加大了银行贷款风险,影响到银行的积极性。2010年,陕西省实行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贷款利息实行全额贴息。规定,考入中央高校和外省地方高校的学生,其贷款利息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考入陕西省属普通高校(含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就读的,其贷款利息由省财政负担;考入省内市属普通高校就读的,其贷款利息由所隶属市财政负担。在还款期限上也做了较大调整,由最初的学生毕业后四年内还清,到2004年延长至6年,现在又延长至10年:由于学生上学期间实行政府贴息,学生毕业后则由贷款者负担利息,所以一些经济贫困状况好转的家庭便尽可能地选择尽早还款。截至今年5月末,凤县共计有321人还贷275万元。

变化三:日趋方便科学

凤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向笔者介绍,中心刚成立时,这项贷款业务由县农信社代理,学生和家长办理该项贷款需反复往来于中心和农信社,省开发行又根据申请贷款学生的信息,将款拨到所属县区农信社,再由县区农信社汇往学生所在的高校,既繁琐又很难使贷款及时到位。现在,随着信息共享和电子支付平台的建立,尤其是2010年,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信息网申请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更为方便和科学。从2012年开始,陕西省申请贷款的学生通过资格认定后,学生只需在自己的电脑上登录国家开发银行在线服务系统在线申请,选择“使用登录名登录”或“使用身份证登录”方式登录,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和申请信息,导出并打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表》,到县(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理相关手续。借款学生成功申请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之后,国家开发银行基层金融业务管理系统便自动生成贷款受理证明和验证码,县(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打印借款合同的同时,通过基层系统打印贷款受理证明和验证码,并加盖县资助管理中心公章,借款学生持受理证明和验证码赴高校报到;高校资助中心工作人员根据受理证明,在基层系统中录入欠缴金额并确认验证码;县(区)资助中心通过基层系统确认,电子合同回执单即可生效。归还贷款同样不出家门即可用支付宝办理。考虑到一些学生家长未掌握电子操作,县资助管理中心特意通知让学生本人前来咨询网上申请或还款的操作方法。

变化四:风险防预有效

在推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中,各地普遍注重风险防预机制的建立健全。调研中笔者还了解到,自2007年凤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成立以来,凤县贷款者均能按期结息,无一例违规。这主要得益于管理的不断深化、细化,使该项贷款防预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如陕西建立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补偿金按当年贷款发生额的15%确定,由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实行专户管理,作为专项风险拨备,主要用于防范和弥补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损失。考入中央高校和外省地方高校的学生,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承担;考入陕西省属普通高校(含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就读的,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各分担50%;在省内市属普通高校就读的,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和市财政各分担50%。同时进一步细化了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资格条件,明确规定,平时消费水平高出周围平均生活水平,购买奢侈品,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或父母有一方是财政供养人员的学生,不得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同时建立了风险补偿金激励约束机制,以促进县区的风险补偿金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上一篇:关于红崖子镇武装干事推荐表下一篇:农村学校布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