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茶文化策划

2024-05-14

校园茶文化策划(通用8篇)

篇1:校园茶文化策划

河北农业大学校园茶文化活动策划书 活动内容:校园茶文化活动

活动时间:****—****

承办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学生会

活动主题:弘扬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推动茶业科技创新

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艺术文化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更以其独特的魅力让人美不胜收。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茶文化日益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艺术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满文化气息的大学校园里,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弘扬茶文化,引导广大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文化修养与艺术品味!

指导教师:***等茶艺专业人员

茶文化活动内容之一:茶文化活动启动仪式

一、目的和意义:加强学生对茶文化的重视,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活动时间:*****

三、活动地点:

进行茶文化的宣传,使广大的同学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获得美的感召和享受。

二、活动时间:*****

三、活动地点:

篇2:校园茶文化策划

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坚持以学校为基础、面向全体师生,创作出一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启迪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激发以普及促提高、以提高带普及的原则,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

二、活动主题

艺术人生·梦想启航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_县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的顺利进行,特成立_县20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组委会:

组委会具体统筹本次艺术节活动的各项工作,下设办公室,张德刚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余槟岐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由相关单位抽派人员组成。为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组委会下设以下七个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

(一)统筹协调组

组 长:王 凯

副组长:张德刚 蒋文祥 姚泰昌 余槟岐 陈洪林

成 员: 明 超 刘伟林 王 燕 王启贵 文 雯

职 责:对文艺表演暨师生作品评选展览的筹划、安排与组织;活动筹备、拟定方案;负责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工作和会务安排,做好对口协调工作。

(二)宣传报道组

组 长:刘宽亮

副组长:姚泰昌 余槟岐

成 员:明 超 刘伟林 郑金达 王启贵 文 雯

新闻中心1人

职 责:协调做好艺术节期间特邀领导、来宾的邀请和接待、讲话稿撰写等工作;组织协调州、县级等新闻媒体对运动会进行宣传报道;提前安装调试好广播、音响等设备,开闭幕式会场布置;艺术节活动的主持;会场内、外宣传,成绩播报、信息传递、网站报道、颁奖礼仪工作;宣传广告等的设计与制作。

(三)医疗保障组

组 长:保 健

副组长:王兴富

成 员:县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抽派医护人员组成

职 责:艺术节活动期间的师生安全教育与宣传、安全保卫与安全预案,突发事件的处置;医护治疗及相关药品的准备工作。

(四)食品安全组

组 长:邱锦林

副组长:王春林

成 员:由县市场监督局抽派人员组成

职 责:负责各参赛队员集中就餐点的饮食卫生监督检查及相关突发事件处置。

(五)安全保卫组

组 长:马兴菊

副组长:王治泽 姚泰昌

成 员:县公安局抽派人员组成

职 责:负责各参赛队往返交通安全保障、集中住宿的安全检查及赛事过程中安全保卫与安全预案、突发事件的处置等。

(六)活动评审组

组 长:曾 馨

副组长:马学书 姚泰昌 余槟岐

成 员:由组委会确定

职 责:按照相关要求及评选细则对各参赛表演节目及作品进行评选。

(七)后勤保障组

组 长:姚泰昌

副组长:明 超 刘伟林 王 燕 敬 森

成 员:杨守波 王启贵 文 雯

职 责:做好艺术节活动期间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及会场布置、材料准备等。

四、参加对象

文艺表演参赛对象为全县中小学(含职校、特校)、幼儿园学生;师生艺术作品评选展览的参赛对象为全县教师、中小学生(含职校)。

五、活动原则

(一)以育人为宗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生动丰富的美育活动之中,让更多师生在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

(二)面向全体师生,让每位师生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艺术实践,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

(三)完善工作机制,以评选展览活动为抓手,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推进美育工作机制的内涵,推进美育教学改革。

六、活动内容及要求

(一)文艺表演

1.声乐类

合唱组:人数在30—40人,钢琴伴奏1人,指挥1人(应为本校教师),每支合唱队演唱两首歌曲(其中一首应为中国作品),不得伴舞,演出时间不超过8分钟。

小合唱组:人数不得超过15人(含伴奏),不设指挥,不得伴舞,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独唱组:不得伴舞,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2.器乐类

小合奏组:人数不超过10人,不设指挥,演出时间不超过6分钟。

独奏组: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3.舞蹈类

群舞组:幼儿人数不超过30人,小学人数不超过20人,中学人数不超过16人,演出时间不超过7分钟。

双人舞或三人舞组:演出时间不超过6分钟。

独舞组: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4.戏剧小品类

含校园短剧、小品、课堂剧、歌舞剧、音乐剧等,人数不超过8人,演出时间不超过12分钟。

5.具体要求

城区中学和城区小学在报送的艺术表演节目中每个项目(声乐、器乐、舞蹈、戏剧)都必须参加(注:民办学校自愿报名);每个单位报送的个人项目限定1个,城区中学和城区小学报送的节目总数不能超过5个,乡镇报送的节目总数量不能超过6个。

(二)师生艺术作品评选、展览

1.绘画作品

国画、水彩/水粉画(丙烯画)、版画,或其他画种。尺寸:国画不超过四尺宣纸(69cm×138cm)对开,其他画种均不超过四开(40cm×60cm)

2.书法作品

书法分硬笔、软笔,硬笔作品尺寸为四开(40cm×60cm),软笔作品尺寸不超过四尺宣纸(69cm×138cm)。

3.摄影作品(小学不参加)

单张照和组照(每组不超过4幅,需标明顺序号)尺寸均为14英寸(30.48cm×35.56cm);作品的数码照片要求:JPG格式,大小不低于10M,分辨率达到300dpi。除影调处理外,不得利用电脑和暗房技术改变影像原貌。

4.具体要求

(1)评选展览作品需提交作品主题简介和创作过程介绍电子文档,不超过400字。

(2)每个项目(绘画、书法、摄影)每个组别由各乡镇(街道)中心学校、县直学校组织评选后报送1至3幅作品,每幅作品不超过1名指导教师。按规定尺寸报送,无需装裱。

(3)学校名称、作者姓名、就读年级、指导教师姓名等信息一律用铅笔写在作品背面。数码照片(光盘)和原件两种方式报送。

(4)所有推荐的评选展览作品原则上不予退还,所有参赛作品无论是否获奖,大赛主委会均有权根据需要进行编辑和发表。

七、分组说明

(一)文艺表演分为幼儿组、城区中学组、小学组和乡镇中学组、小学组。城区中学组指一中、民中、二中、三中、六中、职校;城区小学组指一小、二小、三小、五小、七小、特校。

(二)师生艺术作品评选展览按项目分中学组、小学组、教师组。

(三)民办学校中的树德学校、_学校、黔龙学校、德龙中学、泽文学校、致远中学、英才职校划分为城区中、小学组;其余民办学校含在辖区乡镇中、小学组、幼儿组上报;九年制学校或民办学校报送的节目要注明是中学组或者小学组。

八、奖项设置

各类别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学生获奖证书由县教育局颁发,指导教师和教师作品获奖证书由县人民政府颁发。教师获多项指导奖的只颁发奖项(个人项目不超过1名指导教师,集体项目不超过2名指导教师)。每个参赛项目数量为1-3个的只参与(演)不参评;4-6个的评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7-9个的评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10个及以上的评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

九、活动经费

学校活动经费由学校自行解决,县组织举办的艺术表演和县级优秀作品展演活动经费(舞台布置、展板制作、宣传、评审、主持、奖牌奖证、后勤保障等)由县政府批准从教育经费中列支。

十、展览安排

县级文艺表演及优秀作品展览拟定于年5月中、下旬在_县第一中学逸夫楼举行,具体时间结合实际确定后另行通知。

十一、相关要求

(一)各学校要切实加强领导,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安全预案,落实评选展演活动经费,为活动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认真做好组织、评选工作,形成良好工作机制。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力戒形式主义,杜绝功利化、时尚化、成人化的现象。

篇3:校园茶文化策划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容器,文化校园

大学是一个文化组织和文化机构,一种有文化积淀、有传承有创新的教育机构。大学的文化建设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内涵[1]。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大学在组织和形式上具有边界,其文化建设同样具有边界性。不同的大学拥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尤其是其校园文化部分,必然存在本土本地性。狭义上,大学是一个文化的容器,是师生的文化读本。广义上,大学应当是一个文化校园[2],能够把传统文化、现代价值观念和人文关怀等融入到专业教育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增加专业知识和生成专业经验,同时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一、教学活动:回归于校园文化生活

(一)教学活动过于重视知识建构而缺乏意义建构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育人,而教学活动是完成这个任务的核心活动。虽然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却处于一种疏离状态。这种疏离,既存在于文本上,也存在于教学实践中。从文本上看,以专业培养计划为代表的系列文本,寄托了专业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的理想,构成了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线索。但是,这个理想本身有无局限性,以其为指导的教学活动又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仍然值得思考和怀疑。例如,以工科专业的教育为例,把零星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当做是人文教育,是否能弥补工程伦理教育的缺失?培养计划是一个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指南,但是它是否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指南?带着这些问题,梳理和调适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弥补培养计划中文化品性的不足,有助于构建一种与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相一致的校园文化,真正完成现代人才的培育任务。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所提出的班级授课制被广泛采用。这种类工业化的组织形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现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以普通理工科院校为例,教学活动仍然是以培养计划为指导,以各类课程为主要单元,并辅之以各种课外教学环节以及学生自我组织的各类活动。课程仍旧是学生个体所必须经历的符号化式的教育活动。

从人类发展过程看,思想和智慧要通过符号化的形式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个体。从人的个体发展看,其成长也必须通过符号化的形式,才能与这些思想和智慧对接成功。但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教学实践,也显示出一些弊端:教学活动越来越趋于符号的形式方面,过于重视课堂与教材的权威性,过于重视教师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至于抑制和弱化了师生之间的自觉交往和自觉交流,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压抑感和受迫感。也就是说,符号化活动中的本来意义,即实现学习者对思想和智慧的发现,反而越来越被忽略掉了。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学生学习活动,未能关注到学生的个体性提升,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生命存在和展开的载体[3]。理论上讲,班级和课堂所提供的应该是一个空间,一个个体与个体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实际上,学习者的这个空间被大大压缩了。究其根本,在以课堂教学为代表的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了知识和技术的单向传播,导致了师生交往的自觉性和平等性的缺失。其结果是,教学活动远离了生活世界,教学活动的文化特性在“教”的名义下被侵蚀和瓦解,甚至教学活动不再被视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不再被视为一种文化活动。这是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教学活动应回归于校园文化生活

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教学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活动,“文化”是其固有的特性或品质[4]。从社会学角度看,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实质上是人学习生命的存在和展开。这里所说的“人”,包括了教师和学生等教学活动的全体参与者。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教学活动接受教育是其成为社会人的一个阶段。不仅如此,校园对于学生来说还可以比喻成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安全岛,校园生活则可以比喻为接受文化的沐浴。接受教育,是学生个体生活中的一个价值诉求。如前所述,教学活动的本来意义是发掘符号化教学中所蕴涵的思想与智慧,并促使个体学习者与这些思想相遇相通,进而生成自己的思想和智慧。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个体体验和领悟的动态过程,是一个生活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活动理应回归于校园文化生活,回归于生活。

教学回归生活并不是否定课堂教学和教师讲授。奥苏伯尔(Au Subel)在关于学校学习的研究中,针对以言语符号为媒介的知识学习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论。按照这个理论,课堂教学仍然是一种具有生命活力的形式。只是应该特别注意,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生命展现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单向授受的过程。所以,应时刻关注来自学生生活世界的诉求,在做好传统式授课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创造和使用更多的课堂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本身的活力,使之更加符合教学活动的本义,符合教学回归生活的本义[5]。

教学回归生活,需要从观念和制度上作一些引导。师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人,应主动参与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制度的制订、实施以及制度革新的过程中,把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反馈到制度建设中。通过制度的引导,师生共同围绕教的自由、学的自由以及交流的自由开展教学活动,赋予教学活动一个生动的色彩,赋予教学活动一种生活的色彩。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则应更多地强调管理的柔性化,增加培养计划的弹性,提倡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比如,开展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改革,为实现师生自觉交往建立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二、文化容器:校园是师生的文化读本

(一)校园文化的边界性与开放性

教学活动应当回归生活,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基于此,教学活动的目标应不单指向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的增加,同时还应指向学生的精神成长。唯有如此,校园内所发生的种种形态的活动,包括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具备一个共性,即以一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把校园本身呈现为一个完备和生动的世界,呈现为一个学生专业知识增长与精神成长同步的场所和容器。之所以说校园是一个容器,还有另一层原因:校园是校园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精神活动家园,校园及校园内的文化活动则是师生共同的文化读本。

校园是一个文化的容器,校园文化存在着边界性。从形式上看,校园与社会之间存在有明显的边界,而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则也存在着显性或隐性的边界。校园文化不能趋同于社会文化,即使不能自立门户,也至少应该是一种经过选择的社会文化。换句话说,大学应当与社会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校园文化应当(也可以)与社会文化保持有距离。

学校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当前,大学规模的扩大,教师和学生群体数量的增加,以及现代社会中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大学提供了与社会频繁接触与贴近距离的可能。例如,有不少的研究者提出了警告性意见:大学有政府化的倾向。能否摆脱这个倾向,能否淡化政府色彩,淡化大学领导者的官员色彩,还取决于校园人,取决于大学自身的传统、学校领导层的传统和领导者自身的精神视野。不可否认,大学领导人的身份之一确实是官员,但作为学校领导者,必然是区别于政府官员的学者,必然是区别于政府官员的教育领导者。再比如说,现代大学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市场、教师与社会的距离。但无论如何,作为教师身份的持有者,文化延续和文化创新的具体承担者,教师应当与市场和社会之间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大学是服务于社会的,但又必须与社会保持边界和距离。保持边界和距离的意义在于,只有保持距离,大学才能对社会作出观察、反省乃至批判,才能形成自己完备的规则、标准、气质乃至自己的精神。只有以自己的精神立世,大学才能在宏观上借助于文化活动完成人类社会文化和秩序的传递、教化功能,在微观上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理解和察觉其外部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因此,校园以及校园文化需要保持自己的边界性,教师和学生需要与外部保持一个自觉的、独立的和审慎的姿态。

校园是一个文化容器,校园文化也存在着开放性。开放是文化的既有属性,一种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自我革新与兼容并蓄。开放之于教师,在于校园内部不同学科、专业的交流和融合。不同学科以及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文化差异。这些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在同一个体系里进行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个体之间、团体之间需要配合、交流和融合。开放之于学生,在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有教育家认为,大学的本质在于实现了优秀年轻人群体的聚合,实现了想象力之间、创造力之间的相互激励和相互作用,并形成了化学反应,使参与者都受益。换句话说,大学内的学习是一种群体性学习。在这个群体性学习中,个体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成长的路径和目标,也模拟着未来走入社会后的岗位状态。同时,不断聚合的一代又一代学生,既接受校园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也以其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活动丰富着校园文化,使得校园文化历久而弥新。

(二)校园是师生共同的文化读本

校园是校园人生活的场所。狭义上看,校园提供了阅读与文化阅读的场所;广义上,校园本身以及校园内的各种活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读本,为师生提供了阅读和亲身体验的机会[6]。校园文化之于个体的作用,是一种通过环境和氛围的熏陶作用。校园文化应该强调和重视美育,创造和培植一个美育的环境和氛围,教师在教学中授业传道,做到言传身教,避免狭义的专业教育,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熏陶的结合。对于校园文化的作用,曾有一种形象化的描述:浸润[7]。浸润所表达的确切语义,是指参与者生活在一种氛围中,多方位接受着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从社会学角度看,浸润的目的就是把自然人塑造成文明的社会人。浸润的过程,既包括了传统理想人格所涉及的道德、理想、情操和信念等元素,也包括了现代理想人格所涉及的独立、自由、诚信和责任等元素,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浸润。

校园文化之于学生,虽然是一种浸润作用,但学生仍然应该是行为的主体。浸润,要通过学生主体行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学生在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实践中不断进行文化阅读,通过对各种文化活动的判断与选择、旁观和参与,完成自我调节与自我提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人与文化正在校园中形成良性的交流和互动。通过这些互动,大学完成文化的教化功能,也完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三、文化校园: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

(一)大学教育是文化化人

校园是一个文化的容器,不仅如此,校园更应该是一个文化的校园:以教育理念和学习精神为核心,把培养人才的理念、制度、器物和活动容纳于其中。有学者因此提出了文化校园的概念:“我理想中的大学是一个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是一个学生可以在其中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由探索、自由读书的大图书馆。”[8]这个概念对如何认识教育的本质作出了一种解释和提示。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人文化的过程或者说是文化化人的过程。大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同步形成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即所谓文化化人。大学因此负有了文化使命:帮助学生实现精神成长,培养道德健全、具有想象力和具有创造力的人。文化化人,不仅是针对学生,同时也是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过程。提倡文化校园和文化化人,始终保持着这样一层含义:大学保障着校园人,包括学生和教师共同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延续。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

把校园看作文化容器,乃至看作文化校园,也就确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那就是:校园人(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和谐发展。所谓学生的和谐发展,就是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学习生命得到尊重,在校园生活中领悟生命存在,实现特殊体验,从事自我成长的、有生命意义的知识学习活动。而教师的和谐发展,除了展现自身的生命存在和特殊体验,还必须包括对学生学习生命的关怀和爱护。

校园人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指向,完全可以反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比如说,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可以进一步确立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和交流。教学活动,是交流而不是指挥,是合作而不是冲突。以此为目标指向,则课堂之上师生的交流与讨论,交流讨论中的任何矛盾与冲突,都在这个目标下被调适。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也可反馈到整个校园内的活动中,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宗旨,无论这些活动的主客体是教师与学生,还是教师与教师或者学生与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将视野置于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中,吸收有利于大学发展的元素,展开与其他社会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对其他社会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选择吸收、学习借鉴。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大学的建设同步,也受到多种要素的制约,包括自身历史、所处地域、领导层视野、师资和生源等。但是,即便受到重重限制,大学必须保持住自身的发展理想和价值取向。例如,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保持有一定精英意识,在外部环境的市场化进程中保持学术品格,在推进校园硬件建设的进程中同步推进软件建设[9]。惟其如此,校园人才能立足当前、立足本地和面向未来,不分教师与学生,不分工作与求学,在未知世界面前保持一个学习的姿态,一个行进的姿态。

参考文献

[1]李延保,朱孔军,屈琼斐.大学文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内涵[J].高教探索,2007,(5).

[2]王宏宇.文化校园:一种新的校园文化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3]靳玉乐,黄黎明.教学回归生活的文化哲学探讨[J].教育研究,2007,(12).

[4]陈秀兰.走向师生自觉交往中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5]母小勇,靳艳芬,刘红.高等学校课程:回归和完善生命[J].教师教育研究,2007,(5).

[6]封钰.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原则[J].江苏高教,2008,(6).

[7]蔡峋.文化浸润与学生素质提升[J].中国教育学刊,2007,(6).

[8]衣俊卿.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凸显大学的文化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7,(2).

篇4:浅谈校园文化策划

[关键词]学校管理 校园文化 策划

一、学校管理的“三境界”与学校文化

所谓“人治”,是一个人说了算,或者说是由一个人的能力专制的管理,注重的是说服教育,以理服人。这是学校管理的一个初始的浅层次的目标境界。人治的管理主要是体现管理者个人主观意志的一种管理模式。

所谓“法治”,就是依法治校,以制度立校,主要依靠一套日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来管理学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给人一种做事的规范,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保障。

所谓“文治”,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立校”。“文化立校”,就是全体师生在学校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下,汲取文化营养,传承和发展学校文化,使其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行为,成为一种追求、一种激励、一种规范,进而在潜意识下积极、主动、高效地从事工作和学习。说到底,就是学校在长期经营中积淀形成的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学校文化在师生言谈举止中的自然流露和自觉体现。学校办到这种程度,其管理也就进入了让人和事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师生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尽可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品位。

学校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主要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制度文化是学校的规范文化,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文化深层次的、隐性的东西,更是学校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

学校文化首先是正确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这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同时,还要把办学思想和理念转化为师生的共同追求。

二、举例说明校园文化策划艺术

(一)草堂小学的文化理念

成都市草堂小学原本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为了更好地打造家的感觉,提升学校魅力,校长蓝继红上任后明确提出了草堂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经过调查,他为草堂小学确立的目标是诗歌教育、诗意教育。确立了目标以后,就要对学校所处的地域人文文化展开相应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草堂小学已成为一所流淌诗歌、飘逸书香的学校,一所倡导活动、崇尚锻炼的学校,一所以诗歌教育为主题的品牌学校。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陈进玉、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等先后到该校视察,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为该校题词——“诗圣留佳句,草堂育新人”。

(二)行知小学的特色文化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小学,在学校的宣传牌上有陶行知先生的这样一条名言: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行知小学的老师从这里得到启示,他们敞开门办学,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建立了行知实践基地,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乡村大教育”办学模式。在行知实践基地,学生们可以观察到农田作物、蔬菜水果;可以了解到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可以体验到粗茶淡饭、集体住宿、田间漫步、野外生存。农民向学生介绍农村生产生活情况,指导学生干农活,安排学生食宿;学生给农民讲述城市里的变化,辅导农民孩子的功课。农民成了城市学生农事辅导员,又成了城市文明的受益者。行知小学真正做好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篇大文章。

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優化学生个性人格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武侯实验中学平民教育

成都武侯实验中学地处城郊结合部,是2003年由两所学校合并而成的新学校。2006年,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李镇西当上了校长之后,以文化建设为重点,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用更先进和更明确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以“读书——写作——反思”为手段,引领学校文化进一步发展,学校逐渐走上了和谐、可持续的内涵发展之路。2007年7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李镇西校长如何搞好平民教育的互致信做出批示,鼓励他走乡村平民教育之路,称赞他和同事们所做的工作抓了素质教育的关键。

武侯实验中学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文化立校背景的深邃研究,文化先行理论的指导,把学校打造成了文化的圣地,学校精神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辉,学校把平民教育、新教育、民主教育、科学质量观作为学校的理念核心。

三、反思与总结

一所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存在的社会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学校的办学特色在于为更多具有不同需求的个人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这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标志。

篇5:校园茶文化宣传系列活动活动策划

写在前面

本活动策划在以下假设条件下进行

1、茶艺社所有成员都接受过相对正规的茶艺指导和茶文化知识培训

2、茶艺社所有成员至少50名

3、活动可以顺利得到所需学院或其他组织的支持

正式策划内容

一、活动目标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里,茶文化早已成了中国的象征之一,融入了中国深厚的文化精髓。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在学好各种科学技能的同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将能从这些一直传承的文化中学到祖先们谦和温润的处事做人的态度。本次活动旨在激发大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使他们通过这次活动能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和学习更多的与茶文化有关的知识。

二、活动简介

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茶道公开表演,然后是茶道的现场实践大概的讲授,最后一项活动是茶的饮食文化与养生的大型讲座。

三、活动赞助商

保定市某某茶庄

四、活动内容

(一)事前宣传

活动前两周外联部门与校广播台取得联系,在每天广播中插播一则短短的茶文小品,并简要提起将要进行的茶文化宣传活动,同时搭配着在各个餐厅门口的展板和海报进行系列的宣传。

(二)茶道表演策划

1、活动时间地点

周六下午三点钟河北农大西校区一餐广场

2、活动内容

(1)在社团中选取一名主持人,在三点钟的时候以一段有关茶茶文化的美文开

始,融合进我们的接下来的活动和系列活动的计划,大概须时5分钟。

(2)外联部门提前和大学生艺术团进行沟通,请同学在节目开始时以古筝表演

拉开活动的序幕,请古筝表演或者可以吹箫或者笛子的同学接替着为活动伴奏直到本次活动结束。

(3)主持人宣布活动正式开始后,开始一个比较大型的古筝表演,弹奏两首意

境悠远的曲子,大概须时12分钟。古筝缓慢撤下,准备好茶道表演所需用

具表演者坐定,大概须时10分钟,这期间主持人串场,在伴奏再读一篇优

雅的文章,并介绍下边活动的内容。

(4)开始正式的茶道表演,请五位表演五次,分别演示五种不同茶的茶道表演,每一次表演结束都要请现场观众品尝,每种茶的表演期间主持人都在开始

时向观众介绍当次茶的大概情况和功效,整体持续大概会用50分钟。

(5)主持人宣布本次活动圆满结束,与同学们相约下次的茶道学习活动,请想

参与其中的同学现场报名,名额有限50名左右,还想去的同学可做观众。

3、备选方案

若没有古筝的表演就用一小段配乐美文欣赏代替,背景音乐使用录音即可;参加报名下一项活动的同学如果没有那么多则缩小下一项活动规模或者让社团内部同学积极参加。

4、整个活动大致须时1小时20分钟

5、场地布置

搭建三顶棚子略呈品字形,周围悬挂一些书法作品,中间放置茶道用具,两翼放置古筝,安置伴奏人员和主持人,场地两侧斜放两个大展板,礼仪人员2~4名,说明此次活动流程和本次活动意义所在。

6、活动所需物品

三顶棚子,书法作品若干,音箱两个,话筒一个,一套茶桌,五套茶道表演用具,足够的热水茶叶,大艺团提供的古筝以及搭配的桌凳还有演出的服装,五套表演的服装,2~4套礼仪服装

(三)茶道现场实践活动策划

1、活动时间地点

周日晚上7点河北农大西校区某某活动厅

2、活动内容

(1)悠扬的古琴曲中,7点钟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首先对茶道做简要介绍,介绍将要为大家讲授的茶艺社专门研究茶道的同学。大概须时5分钟

(2)在活动前就已在活动厅内准备好10套桌椅和茶具,并提前将同学分为10

组,分布一定不要过于紧凑,并要准备好足够的观众席。

(3)茶艺社同学详细为大家讲述茶道每一个步骤和其蕴含的文化意义,这就要

求讲解的同学一定要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接着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与现场的同学互动,大概须时45分钟。

(4)请每组同学独立操作完成一套茶道表演,并邀请现场的观众品尝,大概须

时30分钟。

(5)主持人请观众和讲授的同学大致评比,为大家一致认为好的组赠送五份包

装的小礼品,宣布活动结束,请大家积极参加接下来的讲座。

3、备选方案

社团内部同学积极发动周围同学前来参加观看,若参与表演同学人数不够则适当减小规模或者社团同学积极参与进来。

4、整个活动大致须时一个小时

5、场地布置

11套表演用具错落摆放,拉开赞助商条幅,在表演场地周围呈环绕装安排观众坐席,最外围墙壁上悬挂一些彩色的紫砂茶具、各国茶道表演的图片作为装饰。

6、活动所需物品

11套桌椅茶道表演用具,两个音箱,两个话筒,图片若干,椅凳若干,小礼品五份,礼仪同学10名,礼仪服装10套

(四)讲座策划

1、活动时间地点

下一周周六晚上7点学校某容纳人数较多的阶梯教室

2、活动内容

(1)主持人欢迎大家到来,介绍今晚活动流程安排,介绍客座老师情况,欢迎

老师为大家做讲座。大概10分钟

(2)邀请人文院赵艳红老师来为大家介绍有关茶饮食文化的一些情况,讲解饮

茶和茶食品与养生和健康的相关情况。大概40分钟

(3)主持人请老师与现场同学活动,请大家积极提问相关的问题,大概15分钟

(4)事前外联部门同学联系食品院相关年级辅导员或者同学或者相关社团,请

食品院同学现场或者活动前按照老师提供或他们学过的方法制作一些简单

茶点和其他含茶小食品,并请来他们向大家介绍这些食品的简易制作方法,并向大家分发,请到场的同学品尝。大概须时30分钟

(5)主持人再次感谢到场所有嘉宾和同学,宣布此次校园茶文化系列宣传活动

结束

3、整个活动大致须一小时四十分钟

4、场地布置

摆放一两套茶具作为装饰,会场四周悬挂书法作品,点燃檀香

5、活动所需物品

一两套茶具书法作品檀香礼仪四名礼仪服装四套

五、系列活动所需物品的获得和总体预算

可借的物品:桌椅由本社团内部或者向其他社团借到,礼仪服装向大艺团借,音箱话筒从各院学生会出可以借到,演奏所需物品服装由大艺团自行准备,书法作品向书法协会借得

由赞助方提供的物品:三顶棚子,所有茶道表演用具、茶叶

需要经费的物品:彩色图片搜集打印,五份精美礼品,檀香,做茶点所需食材大概需200元

商学院会计0903班王泽婧 2009314050828

篇6:校园文化节策划书

学院校园文化艺术节以探索真知,开发潜能,挑战自我为基础,以提高自身素质,张扬个性为目的,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我院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释放激情的舞台。为更好的发掘学生的潜力,发挥个性特长;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提搞审美情趣;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共促学院学生对艺术有的更高追求。(重点)

主办单位:

院学生委员会

协办单位:

院院社团联合会

一、举办时间:(暂定)xx年5月8日晚上7:30

二、举办地点:室内体育馆

三、参加对象:全院师生及工作人员

四、活动:47个社团,每个社团出30秒的节目,在30秒的时间内以各种形式在舞台上进行社团风采展现,可以展现大一新生进入社团后得到学会的才艺进行表演,也可以是该社团的活动创办主旨的展现,和想给大一新生带来什么的影响等,可以多社团同时在舞台走shorong>一、活动背景

在我院的团委的领导下,在院领导的领导下,为了提高我们社团的影响力,扩大宣传力,发挥我们的优势,利用我们的资源,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传播校园文化,所以我们同心协力搞了这个活动,让我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

海航学院与世界的沟通日益密切,帮助每一位海航学子掌握一门熟练的外语是海航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英语社则是学院英语教育的中坚力量,所以我们社团精心策划了这次活动在娱乐同学们的同时也会大大提高同学们对英语的兴趣.

二、活动目的

鼓励同学积极踊跃参加群众性集体活动,旨在锻炼同学们的胆量和鼓舞同学们的勇气,给每一学生一个倾诉心声挥洒青春展示自我光辉的人生舞台.

三、活动主体

活动地点:第二教学楼第三阶梯教室

活动时间:十一月下旬(暂定)

活动对象:有志青年

四、活动负责人

黄舟社长

主办单位:海航学院

协办单位:英语社团

邀请单位:各个兄弟团体

五、活动宣传

(一)宣传

1、由英语社的宣传部和编辑部一起宣传

2、利用海报(手绘),横幅,网络(在英语社QQ群里发帖),等方式开展宣传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英语社

拉到些赞助

六、活动开展

1、活动的会场布置;组织部负责会场装饰

2、活动的司仪;由播音部负责主持

3、活动的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全体干事负起责任

4、活动的流程

(1)首先播放2到3首英文歌曲稳定学生情绪,奠定第二步的情感格调.

(2)英文歌曲秀

(3)单词接龙。可由我们干事事先准备充分的词汇,到时侯和学生或干事互动.当愉悦兴奋的氛围形成时我们马上带领同学进入神秘的探索秘境.

(4)校园寻宝.

(5)男女生搭档情歌大比拼.将气氛推向高潮.

(6)颁奖仪式.挑出优秀的演员经行嘉奖.并让其发表获奖感言

5舞会结束后,我们应立即开展清理会场工作,各负责人完成自己的工作后方可离开会场

七、资金预算

1、舞台布置:50—150元

2、彩球:50元

3、小礼品:100元

篇7:校园廉洁文化活动 策划

一、前言

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入推进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在全校营造敬廉崇洁德良好氛围,学校日前开展了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为主题的 第四届“校园廉洁文化活动周”活动。

二、活动主题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三、活动目的

1、进一步让党员了解廉洁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2、让党员提高反腐倡廉的意识和自觉性,做到热爱学习、团结同学、无私奉献;

3、增强党员的活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4、通过本次活动积极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主要活动内容

(一)开展宣讲《廉政准则》活动。党总支负责人要围绕《廉政准则》主要精神,亲自开展宣讲活动,使广大党员熟悉《廉政准则》规定,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观念,提高廉洁治校的自觉性。

(二)开展《廉政准则》知识竞赛活动。党总支要积极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参与《廉政准则》知识竞赛活动,以深化对《廉政准则》的理解。

(三)开展读书思廉活动。组织全体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读一至两本廉政书,形成以学养德、以学促廉的风尚,营造学廉、思廉的氛围,并撰写一篇读书思廉的体会文章。

(四)开展创作廉政动漫作品活动。党、团组织要积极组织本单位师生员工开展廉政动漫创作活动;有条件的单位要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特长和优势,努力创作并展播以反腐倡廉为内容的动漫作品。

(五)开展廉洁文化活动创新项目评选活动。党总支根据本身工作实际,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周创新项目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廉洁文化的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

五、活动安排 1、9月20日至9月30日开展宣讲《廉政准则》活动。党总支组织学生党员学习《廉政准则》规定,并观看廉洁人物影片,讨论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2、10月1日至10日开展读书思廉活动。组织每个学生党员每人读一到两本廉政书,培养学廉、思廉的意识,从书中体会到廉政的意义及重要性。由楼宇系和汽车系负责。3、10月1日至10日开展创作廉政动漫作品活动。小组长可组织学生党员开会讨论反腐倡廉的创作方案及具体内容,确定好细节后组织作品创作。由机械系负责。4、10月1日至15日开展廉洁文化活动创新项目评选活动。本着廉洁文化进校园的目的,充分发挥创新意识,集思广益,创作出具有教育导向作用的创新作品。由电气系负责。

六、活动时间 2010年9月20日—10月20日。

七、预期效果

1、学生党员主动学习廉洁文化,积极上交活动作品;

2、学生党员整体提高反腐倡廉的意识和自觉性;

3、将廉政精神在学生党员中发扬并能够向更多其他同学宣传,能让其真正深入人心。

八、注意事项

1、本活动是党组织生活,不得有同学无故随意缺席。

2、活动期间要求同学们严肃对待,认真学习反腐倡廉精神。

篇8:校园茶文化策划

校园篮球文化是高校中关于篮球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文化的总和,主要涉及对象为当代大学生,其包括大学生对篮球运动认识、自身的篮球观念以及高校篮球制度等等。它包括了篮球文化环境,核心和内容。篮球文化的环境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和群体文化氛围。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处于该环境中的个体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篮球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神,是校园精神实施的途径与实体形态。篮球文化的内容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它是以愉悦篮球、健身篮球为基础,以竞技篮球为展示,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受众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标志的群体参与的文化活动形式。

2. 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与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不是一个显露的具体的某一体育问题的简单描述,而是体育文化诸现象深层次的复合性概念。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是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个特定群体所具有的体育观念,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指在既定的现实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为校园群体所共有、共享的所有体育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总和。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校园文化的特征,其价值核心与价值取向与校园文化所依托的价值体系相通。学生同样是文化的受益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因一定的文化所形成的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同化为群体的一分子,再通过自己的言行参与文化的创造与传递。

3. 校园篮球文化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篮球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是源于校园文化环境,以校园文化为背景,而又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符号。篮球运动是一项群众基础深厚、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和锻炼习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1 校园篮球文化为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推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动力,身心健康又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走向成功的基本保证。因而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客观反映,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篮球运动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体育充满着理性的思考和哲学思维,长期进行篮球运动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教育,在实践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知与行为,使自己具备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参加篮球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2 校园篮球文化促进终身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校园篮球文化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是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形成的基础。篮球运动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是他们首选的运动项目之一。通过长期的运动,他们培养了运动兴趣,养成了运动的习惯和参与意识,促进了自主学习与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意识所形成。校园篮球文化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与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一技之长;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进行校园文化教育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与能力。学校体育要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能够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发挥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3.3 校园篮球文化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群体活动是最能反映该校体育文化的有效指标之一。群体活动能否持续高质量地开展是关键。开展篮球运动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调剂感情,增加生活乐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勇敢顽强、拼搏进取、团结互助等良好的品质。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使由于学习所带来的神经紧张、脑力疲劳及紊乱的情绪得到有益的调节和放松,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以球会友,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提高交际能力。篮球联赛的校际标语、篮球沙龙、大学生自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大学生从课业负担中走出来,参加到生动活泼的课余生活中去,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以及培养兴趣、团队精神等目的。教育是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自我教育的,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所营造的向上的体育精神,将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体育对人心灵的启迪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塑造,进而与校风、学风相结合,融入到学校独特的氛围之中。

3.4 校园篮球文化使校园体育产业化成为可能

全国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学校篮球赛事的冠名杯、冠杯权、广告发布权和电视转播权等特许经营权,以及竞赛活动的名称、会徽、吉祥物等标志的特许使用权,都是较具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通过多种渠道,与社会广泛联系,与企业行为结合,可变静态资产为动态资产,使其产生经济效益。在体育产业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篮球文化的发展有两个最主要的功能:一是搞好体育教学,为提高学生的体质服务;二是发挥高校的职能,做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形象和标志,并创造经济效益。因此,高校体育产业既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也是经济效益的产生者。体育产业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可以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无形的广告效应。应树立“学生的健康体魄最有说服力”的观念,使包含体育在内的校园文化充满活力,在社会上树立高校体育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李元伟.以科学发展观引领, 开创中国篮球新局面[N].中国体育报, 2005, [5].

[2]王家宏.新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公路养护管理与计划下一篇:seo培训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