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关注的五个问题

2024-05-14

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关注的五个问题(精选6篇)

篇1: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关注的五个问题

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关注的五个问题

最近一阶段,连续参加多所学校课程建设的论证会。与其说是论证会,还不如说是研讨会或者说是座谈会。但每次会议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所以,利用周末时间,来进行简单的梳理,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回应。

教育,就是一种服务,是一种对人的高尚服务。所以,谈到学校,服务是其属性之一。既然,教育是服务,作为学校而言,其在办学过程中要始终在思考与实践这三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怎样培养人?三是为培养这些人能提供哪些支持和服务?

培养什么样的人?尽管国家有一个基本的框定,但在实践操作中,每所学校都在寻求属于自己的表达、自己的句子,这就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诠释培养目标的同时,同时要尽可能描述与这个目标相匹配的形象特质。这就犹如,厂家在推销产品时所做的广告:清晰自然,形象直观。这样,学校的培养目标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当学校的培养目标描绘出来之后,我们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将描绘出来的将之实现,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就是学校课程建设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在这两个问题是脱节的,就是通常所说的“两张皮”,这是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我们力求避免的。

学校的课程改革,历来都是综合性的改革和协同性的改革。倘若,仅仅就课程改革而改革,这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之所以是综合性和协同性,就必须将课程、教学、评价这三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课程是核心、教学是重点、评价是关键。离开了教学和评价的课程,它只不过是冰冷知识的堆积而已;离开了课程和评价的教学,它就像罐头车中的人一样,不知道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离开了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本篇博文着重探讨的是学校课程建设问题,对教学和评价问题,这在以后的博文中将会涉及。之所以说明这个问题,就是想表达做这项工作必须要和其他工作以及后续工作相关联,因为它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

有人曾经比较过中国和西方的学校简介发现,在中国学校的简介中,办学历史、知名校友、办学质量、学校荣誉等等这些是不可或缺的,似乎少了这些,简介就不再完整。但在西方学校介绍重点不是学校的教学模式,也不是学校拥有多少名师高徒,而是主要介绍丰富的课程以及社团。

所以,有人评价一所学校好不好,关键看两点,一是卓越严谨的课堂教学,二是充分全面的课外活动。现实中的学校太关注了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外活动。需要说明的是,课外活动、学生社团大多数都与具体的课程相联系的。课外活动是课程的延伸与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所学校的实力,是由这所学校课程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的。

所以,在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做好课堂内与外的平衡工作。

学生所经历的事件,从广义的角度来看,都可以称得上是课程。当然,也不能将课程泛化,一件事情、一种项目、一个活动,等等,若要从课程的角度来认识的话,就必须建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组织、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基础上,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课程。

事实上,学生在校要经历许许多多个事件,理论意义上讲,这些事件都有可能成为课程,因此,学校就拥有了不计其数的课程。当这么多课程在学校产生时,学校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这些课程进行分类,这就犹如学校图书馆新进了一大批图书一样。

对于分类这件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两门课程。还可能有多种分类方法,更何况是学校有这么多课程呢?但无论哪一种分类方法,一要能够自圆其说,二要能够反映学校传统,三要能够体现特色优势。

当寻找到自己的分类系统的时候,学校接下来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将属于同类的这些课程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序列,但要讨论这样以下事情:它们与学校的培养目标适切性如何?还有没有更好的课程相适切?这些课程服务的对象是什么?这些课程的如何修习?是规定课程还是选修课程?课时比例怎样确定?等等。通过类似这样的讨论,就基本上形成了学校课程结构简图。

所以,在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关注课程分与合的统整工作。

在参加论证的这些学校课程方案中,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这就是在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还增设了若干门学校课程。事实上,学生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即使是有限的时间,也不能完全用来学习课程。因为,学生他们还有自己的闲暇时间、发呆时间,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拥有多少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是衡量一所学校民主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不同学段,课程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单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存;高中阶段,以单科课程为主。正因为如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段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的特点。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增加学校课程的数量,而不考虑学生实际承受的能力,但也不能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而一味地减少课程开设的数量。那么,这个时候如何平衡课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呢?我就想到,顾客与超市之间的关系。只有当超市提供的商品达到一定的规模时,顾客才有选择商品的可能,才有根据需求选择个性化的商品,但同时超市也不是商品提供得越多越好,因为这涉及到资源的利用问题、超市的成本问题。

学校提供的课程与学生的选择亦是如此。因此,根据培养目标,学校应该设置哪些课程是必选的,因为这是体现了学校的意志和要求;哪些课程是自选的,因为这是反映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所以,在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做好课程选择定与动的设置工作。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设置似乎要尽可能涵盖所有方面,要尽可能开设更多的课程,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师生参与其中。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问一句:对于课程改革,有没有让更多的师生认同?师生有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学校有没有足够的课程资源?学校是否形成了课程研发、教学管理、评价改革的体制和机制?

事实上,历来学校的改革,都不应该是轰轰烈烈的,都不应该是全面推进的,都不应该是没有准备好就匆促上阵的。所以,在做好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后,要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规划,分期推进、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分层展开。只有立足于当下最重要、最紧急事情的解决,是我们课程建设的关键策略。这样的操作,有如下几点好处:一是积累了一些经验,二是培养了一支团队,三是形成了一种机制,四是孕育了一种文化。

这个时候,也许有人会问:什么是当下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呢?也就是说,从哪里选择突破?我认为,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一定会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这个梳理包括从专家的视角、行政的视角、师生的视角、家长的视角以及教育发展的趋势等方面对学校课程进行诊断,拟出学校课程建设最需要解决的10个问题,然后将之排序。

在选择突破的时候,是选择最难解决的呢?还是选择最易操作的呢?教育只能从可以改变的地方做起。在完全不可改变的地方,哪怕再强势的教育也很难发挥功效;在容易改变的地方,哪怕是在弱势的教育也可以产生影响。我们经常付出了很多,但收获却很少,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很难改变的地方停留太久,却忽略了容易改变的地方。

所以,在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第四个问题,就是做好课程推进先与后的计划安排。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校长们普遍认为,学校课程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当我们询问道,为什么将这个项目、活动、节日变成课程?校长们回答道,通过课程的形式,使之规范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同时,学校的课程数量也就能达到一定的程度。接下来,我们继续问道,这样课程与学校已经开设的有着怎样的区别?有着怎样的独特的育人功能?有着怎样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

是不是学校课程开设多了,校长和教师的课程意识就强呢?这到未必。因为课程意识是一个专业名词。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自身在课程决策、开发与发展中所处地位、作用与责任的自觉。课程意识包括课程专业意识、课程批判意识和课程资源意识。课程专业意识,不仅表现于能熟练掌握所执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课程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而且要对该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和价值、学生及其心理特征、教育环境等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课程批判意识,表现在能批判性地理解、接受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能自觉对学校和自己的课程实践及能力进行反思,积极探索改进的途径。课程资源意识,表现在能创造地利用教材,并利用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

所以,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学校的培养目标,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关注较少或不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要少之又少。因为,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学校而言,在能力培养上要关注到21世纪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之上,教师在核心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核心学科包括阅读、外语、美术、数学、经济、科学、地理、历史、政府和公民素养。核心学科的教学需遵循以下原则: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增加学科知识的深度;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融入跨学科主题。

21世纪技能包括:一是学习与创新技能(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二是数字化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ICT(信息、通讯与技术)素养)。三是生活与职业技能(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主性;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生产能力与绩效能力;领导力与责任感)。

因此,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想清楚核心学科是哪些?21世纪技能如何培养?能否形成一个技能序列,尽可能体现学段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教育的特点、学校的特点,倘若能够实现,这样的学校课程一定是最有生命力的,一定是学生最喜欢的,一定是教师们最认同的。

所以,在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第五个问题,就是关注课程质量高与低的研发问题。

学校课程建设,是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我深以为然!

篇2: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关注的五个问题

良好的机关文化对机关工作人员具有铸魂、聚力、强质、提神、约束等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机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需要大力加强机关文化建设。从实践中看,搞好机关文化建设当前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机关文化建设应有高度自觉。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情感寄托和道德规范的凝结,那么,机关文化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就是机关在长期工作和服务实践中形成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精神风貌等的总和及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是机关软实力的核心、主流意识形态和文明程度的体现。

相对于农村、企业、社区、学校等文化建设,机关文化建设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机关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中的领导者和工作者的政治态度、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精神追求、行为模式、工作作风等,对公权的使用,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关系极大。尤其是党政机关,担负着宏观管理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重要职能,掌握着相当大部分公共资源的决策权、审批权、支配权、检查权等重要权力,机关的文化状况,不仅关乎治国理政,甚至关乎民心向背、党的执政地位。机关具有共产党员集中、领导干部集中、权力责任集中的特点,抓住机关的党风、政风,就是抓住了整个党风、政风的龙头;抓好了机关文化建设,对全社会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精神追求、道德规范等是很好的引导和垂范。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党正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需要在机关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大力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强调干部

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些都要求大力加强机关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机关文化建设,促进机关工作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消除庸懒散奢等不良现象,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机关文化之魂,机关文化建设是灵魂建设,机关党组织应以高度自觉切实抓好这个铸魂工程,不能认为可有可无,可抓可不抓。

二、机关要切实清除封建官场文化的遗毒和影响。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政机关的本质是代表党和人民执掌政权,为民服务。因此,机关要大力倡导和形成风清气正的服务文化,切实清除封建官场文化遗毒和影响。所谓封建官场文化,是指旧社会的官僚衙门和官老爷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制度规范等,诸如厚黑学、为官术、潜规则,诸如察言观色、揣摩君上,钻营攀附、跑官要官,溜须拍马、欺上瞒下,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结党营私、党同伐异,以权索利、弄权渎职,争功诿过、贪图享乐,繁文缛节、形式主义,讲排场、不作为,等等。这种封建官场文化是没落阶级和病态人格群体产生的病态文化,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机关文化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但毋庸讳言,封建官场文化的遗毒和影响,今天在我们的机关中有些并没有被彻底根除,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有的还比较严重,侵蚀着我们的机关干部,如跑官要官、索贿受贿、讨巧之风、形式主义、奢侈浪费、庸懒散奢等。我们的党是人民的党,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党政机关不是旧社会的官僚衙门,机关公务员不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老爷,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人民政府的职责,不允许封建官场文化在机关存在。要通过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大力清除封建官场文化的影响。机关各级党组织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培育良好机关精神为重点,以强素质、作表率为要求,以创建一流机关、建设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创造一流的业绩为目标,大力加强机关政治、法制、道德、廉政、制度建设,努力培育机关核心价值理念,构筑机关

精神文化高地。尤其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党性教育这个核心,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形成风清气正的机关文化,展现为民、务实、清廉的机关形象。

三、不断增强机关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战斗力。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应注意研究增强机关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战斗力问题。增强“三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搞好机关文体活动。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机关实际,增强机关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战斗力,应当在十个方面注意着力:一是科学理论凝聚人;二是共同目标激励人;三是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打动人;四是干部尽快成才成长鼓励人;五是领导和组织热情关心人;六是先进典型引导人;七是领导率先垂范带动人;八是及时的善意的批评提醒帮助人;九是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人;十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吸引人。机关文化是个综合性概念,增强机关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战斗力也应突出重点,综合推进。要坚持用科学理论凝聚人,加强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学习教育,使机关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凝聚力。要搭建载体、培育品牌,改革创新、体现特色。要紧贴实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砺人、以文聚人。机关文化集中体现为机关精神,要用机关精神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机关文化有了吸引力才能具有感召力,有了感召力才能形成和发挥战斗力。

四、机关文化要在精心培育上下功夫。良好的机关文化需要长期的积淀、传承和坚持不懈的精心培育。所谓培育,是指不仅要宣传教育,而且还要有活动载体和制度规范,从日常工作、生活一点一滴抓起。要把机关文化建设作为机关党的工作的重要内容,把机关文化建设与服务中心、建设队伍结合起来,与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与精神文明建设

结合起来,处理好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关系。要坚持先进性、群众性、多样性,坚持拓宽渠道、全员参与,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作用。要着力在抓具体规范和良好行为养成上下功夫。目前,有的机关对一些不良现象缺乏及时的提醒、批评和帮助,有的制度规范缺乏操作性,有的宣传教育空话、套话多了些,有的领导带头、坚持长期抓不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不能当做口号喊,而应该在本部门很好地落实下来,比如提炼出本部门的基本价值理念或行业精神,努力践行。最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机关党组织应积极采取措施,督促和保证八项规定在本机关切实贯彻落实。

五、机关要自觉做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文化,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有着先进的政党文化。加强机关文化建设,既需要改革创新,也需要弘扬传统,自觉做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在传承、实践上走在前、作表率。我们党的三大作风,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先进的政党文化,机关应带头传承、大力实践。目前,机关作风中的种种问题,与没有很好地保持和弘扬党的光荣传统有很大关系。弘扬先进政党文化,既是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机关文化建设的需要。应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和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觉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把机关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篇3: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关注的五个问题

网络的出现, 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 作者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文字, 读者可以直接从网上选择阅读 (并下载) 他所关注的、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 因此, 作为旧有传媒的报纸似乎就显得落伍而陈旧了。

曾有人预测, 随着人类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 对信息传递速率要求越来越高, 对信息要求越来越多样化, 网络终将代替报纸媒介, 但事实上, 直到今天为止, 做为平面媒体的报纸仍然精力旺盛, 并且仍旧是人类生活信息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尽管网络具有其他纸质媒介所无法比拟的快捷、高效、交互、灵活等优势, 并已经渗透到了各种传统媒介中去, 但报纸仍然在当今的新闻传播界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 网络传播只是在传播媒介的队伍里增加了一种智能更强大的新种类, 和其他各种传媒共享一块美味的大蛋糕, 使新闻传播走向不同媒体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时代。

那么网络时代下的报纸发展趋势将是怎样的呢?

“贴近读者, 贴近生活”

“大众化”是对报纸服务对象的定位。大众的传媒必然要面向大众, 大众即社会, 即广大读者, 所以大众化就决定了对报纸这个产品的服务性、贴近性的制作要求。报纸为了赢得广大读者, 应该努力使其信息具有符合读者的思想观念, 反映读者的生活状态, 表达读者的所思所想, 所感所言, 接近读者的阅读水平, 符合读者的接受习惯, 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要最大限度地贴近读者, 贴近生活, 和读者心灵相通, 息息相关, 所以, 报纸应努力选择大多数读者感兴趣的题材, 采取读者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 表现多数读者的所认同的价值观念, 抒发读者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以符合读者的传统思想道德规范和欣赏趣味, 赢得尽可能多的读者。

鲜活的图片新闻抓住受众心理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 也是一个人们生活节奏紧凑, 步履匆匆的时代。我们的读者是看电视成长起来的人, 他们对视觉的理解远大于对文字的理解, 报纸必须完成这个从阅读到视觉的转化过程, 把抽象的道理还原成一个深刻的视觉效果, 使之更直观。所以, 目前的媒体市场, 无论是报纸还是期刊杂志, 都抓住了人们急欲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无限的大量信息的心理, “图文并重, 两翼齐飞”已经成为报界新的办报方针。为了更多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 读图时代的来临已是报纸发展的大势所趋。图片作为报纸构成的重要要素将受到受众的进一步重视, 精美的图片信息给读者带来的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通俗易懂的阅读效果, 无论是老人、中年人、青年还是少儿, 对于图片信息都是比较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 这种简单易行的宣传形式在短时间内对于提高宣传效果具有非常大的可行性。适当的图片信息也是报纸整体效果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 一张纯文字的报纸, 无论名气再响, 信息量再大, 内容再丰富, 也只会让读者觉得干涩, 枯燥, 灰头土脸, 毫无欣赏价值, 更难以真正抓住读者的心理。因此, 我们应充分认识精美、鲜活的图片新闻对于一张报纸在未来媒体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 善于用图片激活版面, 引领新闻, 并采取读者易于接受的形式提高宣传力度, 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突出个性化, 打造报纸的品牌

我们所处的时代, 正是一个“凸显自我, 张扬个性”的时代, 就时效性而言, 报纸永远无法与网络“华山论剑”, 所以, 为了打造一张报纸的品牌, 一定要充分突出它的个性化, 于是, 对个性化服务的追求, 就成了不少报纸主要的竞争策略。网络世界的新闻报道,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 很多新闻都是采取转载、复制的形式出现在受众面前, 无疑, 强调一张报纸的个性化在未来报业发展的竞争中就显得弥足珍贵了。“独家新闻”“独家信源”“独家分析”“独家观点”“独家角度”是决定一张报纸能否抓住读者的猎奇心理, 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致命一环。独家新闻可遇而不可求, 应该凭经验、凭判断, 把握时事。追求独家新闻不能片面, 有时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 记者的论评和观点的价值往往已经大大超过了新闻事实的本身。突出报纸个性, 塑造报纸的品牌化, 是报纸媒体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成功新闻报道的灵魂——策划

“高强度的竞争首先带来的是观念的变化”, 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报业市场, 要发展就不能墨守成规, 不能画地为牢地固守在自己有限的小天地内两耳不闻窗外事。当今报业市场, 适者生存, 想要逃避残酷的竞争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 要竞争就要有实力, 而这实力, 则来自于一系列对新闻事件周密的策划。21世纪的新闻策划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点子, 而发展为一项工程, 一种思维, 说白了, 策划就是计算。难度越大的新闻选题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对其规划性的要求就越高, 新闻策划的意义在于减少采访时的盲目性, 增强行动的目的性, 减少无益能耗, 提高工作效率, 为达到新闻的完整性及时性提供充分的前期准备。

深度报道——加强新闻事件的完整性

深度报道是相对于客观报道的平面性、片段性和孤立性而言的, 深度报道是对主体新闻的时间与空间维度进行深度扩展的报道, 它通过对主体新闻的深刻剖析解读, 让受众更深层次地理解主体新闻的本质意义。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绝不仅限于新闻事件的本身, 它更大的价值跟意义则来自于对新闻本体深层次的挖掘与探究。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为深度报道所下的定义最接近它的本质:“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其真正意义的脉络中。”《新闻学大词典》中给深度报道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 从历史渊源, 因果关系, 矛盾演变, 影响作用, 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

由此可见, 要想加强一个新闻事件的完整性, 只有客观报道新闻事件的本体是远远不够的, 对一个新闻事件来说, 读者更关心更感兴趣的则是隐藏在新闻本体后的更深层次的核心内容, 而往往就是隐藏在新闻事件背后的背景、事件原因、有关资料和过程, 才是这个新闻事件的真正的意义所在。所以, 做好深度报道对一篇新闻是否是完整的、优秀的、成功的新闻作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信息多样化以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

俗话说“众口难调”, 不同的受众群体也决定了报纸必须要信息多样化, 只有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 报纸才能被大多数受众慨然接受而立于不败之地。

在当前报界, 很多媒体都主张锁定读者群, 但是如果真的单一地锁定一张报纸的读者群, 那么无疑这张报纸就失去一大批与它口味偏差的受众, 所以, 如何赢得大多数人的阅读心理和需求是一张报纸在强手如林的报刊市场上能否成功能否适应激烈竞争的关键所在。一张成功的报纸, 必须不断认真分析报纸的读者, 在传播意识和方式方法上不断改进, 不断调整, 以期达到抓住更多读者的最终目的。

篇4: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关注的五个问题

【关键词】课程理念;学习目标;基础知识;学习方式;问题设计;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是对现代数学教育教学观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宏观指导思想.教师只有深入研究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并努力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心设计、规划、落实下面几个问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数学教育教学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1正确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课标(2011年版)》在提出课程“总目标”后,又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具体阐述.课程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又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因此,教师要在立足于长远目标(学期、学年)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的课时学习目标,在具体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注意两点:

1.1准确把握和使用描述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

《课标(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教师要制定出恰当的学习目标,首先应准确把握这些动词的含义.如果对行为动词的理解、运用不规范,就会导致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不强.

例如,有的老师把“等腰三角形”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经历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

(2)在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这个老师确定的学习目标存在的问题有二:一是忽视了隐性目标;二是使用的行为动词不合适.我们知道“经历”后面应该是过程,不是具体的知识.笔者认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应为:

(1)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性质.

(2)在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在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不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2在重视显性目标的同时不可忽视隐性目标

学习目标应努力落实课程目标的四个方面,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一刻也离不开过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学教学应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根据.

知识技能目标是具体的、可测的、易评价的,是学生自学和课堂练习中显而易见的行为,是显性目标.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是抽象且不易直接考查和评价的,是隐性目标.在许多老师制定的教(学)案中,对于显性目标比较重视,而对隐性目标则不够重视或干脆就忽视了.如前面老师确定的学习目标就缺少对隐性目标的要求.

只有制定出恰当的课时学习目标,并且在教学中实现每一节课的目标,久而久之,才能实现《课标(2011年版)》所提出的课程总目标.

2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为奠定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却存在着非常突出的问题,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公认的弱项.数学创新能力是在特定的数学基础知识长期积累后实现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过程中迸发出来的灵感.创新是对数学基础的超越和升华,没有数学基础的创新是空想.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必须继续加强“四基”教学.

“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对于“四基”的学习,《课标(2011年版)》为我们指明了有效的做法:

其一,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二,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三,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四,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长期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具备创新的“源泉”或“资本”.

案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1)1+1+1+…;

(2)1+11+11+….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去从未见过上面要求的无穷根式和无穷繁分式,他们根本不认识,至于求值,同学们一时摸不着头脑,根本无法下手.由此可见按“常规”方法是不能解决的.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怕“无穷”,要敢于面对它,大胆去分析、思考、想象、探索:

观察无穷式子(1)发现,只含有常数1并且其个数是无限的,不妨设1+1+1+…=a,大胆想象、积极探索、合情推理,巧用“无穷”,可知:1+a=a求得a=12(5+1).

求出(1)的值后,学生很快类比求得(2)的值.

学生经过思考,不难发现这两个式子的值是相等的.

解答这个题目,学生除了应熟练掌握平方根和分式的概念外,还要具备很强的观察、判断和类比等数学能力.

这个例子要求我们: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此,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

另外,对于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更能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形成优化的数学认知结构,其数学创新能力就能逐步得到提高.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转变学习方式

关于转变学习方式的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落实到位的问题.要实现《课标(2011年版)》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下决心推行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标(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就是我们选择学习方式的“总原则”.

案例2:判定一次函数关系的过程.

一次函数是重要的函数,它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笔者在“一次函数的应用”中,曾经以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例,引导学生探索某个函数关系是一次函数的.

我们知道,世界各国温度之间的计量单位尚不统一,常用的有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两种.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1)观察上表,如果把表中的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都看作变量,那么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是一次函数吗?你是如何探索得到的?图1

(2)你能利用(1)中的图象,写出y与x的函数表达式吗?

(3)你能通过分析上表中两个变量间的数量关系,判定它们之间是一次函数关系吗?

(4)你能求出华氏温度为0度(即)时,摄氏温度是多少度吗?

(5)华氏温度的值与对应的摄氏温度的值有相等的可能?你会用哪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本问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设计的,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然会根据已有经验以表中每一对(x,y)的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表中相应的点,画出图1所示的图象,观察发现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于是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出一次函数表达式.

根据表中给定的两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判定这两个变量之间是否为一次函数是比较困难的.可引导学生从计算两个变量对应数值之差的比入手.学生通过计算将会发现这个比是一个常数,如68-8620-30=1.8,50-1410-(-10)=1.8,86-5030-10=1.8,….特别地,对于固定点(0,32)来说,同样有50-3210-0=1.8,68-3220-0=1.8,86-3220-0=1.8,14-32-10-0=1.8.如果设摄氏温度为x,相应的华氏温度为y,则有y-32x-0=1.8,整理得y=18x+32.因此,y是x的一次函数.有了这个结果后面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总之,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就应从根本上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确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教学方式,积极设计导学过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彻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入、乐于探究、勤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精心设计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学中教师究竟应设计怎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按照《课标(2011年版)》的要求,精心设计以下四几类问题:

(1)引起学生思考与猜想的问题;

(2)引导学生探究与发现的问题;

(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问题;

(4)有利于问题解决的问题.

案例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证明过程.

对于这个判定定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可直接证明,要设法让学生先发现这个结论,然后再证明.让学生发现的方法有许多,为突出数学直观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建议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来得到.

(1)如图2,任意画一个∠B,在∠B的两边上分别任取两点A,C.

(2)以点A为圆心,BC的长为半径画弧,再以点C为圆心,BA的长为半径画弧,记两弧的交点为D,连接AD,CD.

(3)观察四边形ABCD的特点,你能得到怎样的猜想?并相互交流自己的结论;

(4)证明所得到的猜想,将其归纳成一般结论.

由上面的操作过程,学生可以发现,在图3中,已知AB=CD,且BC=AD,要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只需连接AC,并证明△ABC与△CDA全等即可.这个证明思路就是同学们在作图的过程中发现的,学生一旦自主发现这个思路,详细的证明过程就容易了.长期这样训练就能彻底克服学生所反映的那种老师“添设辅助线总是马到成功,演算证明总是简捷而又灵活”,“我们是一听就懂,但一做题就错(或不会)”的“流行”现象.

5努力处理好四个关系

5.1面向全体与关注个性差异的关系

面向全体,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教学中一提面向全体,有人就在想,我应该把教学的难度定位在“优等生”、“学困生”还是“中等生”?如果这样思考的话,面向全体就成了一个“悖论”.我们认为在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教师应“淡化差、尊重异”,不能采取统一化的、单一的教学方法.究竟怎样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呢?笔者认为,我们应着眼于教学过程来认识“面向全体”,面向全体不是教学难度的定位,而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灌输,而是启发.(请参见贵刊2015年第12期笔者的文章《精心设计数学课堂,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5.2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我们的数学教学多年来对演绎推理比较重视,对合情推理重视程度不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应大力培养其合情推理能力.《课标(2011年版)》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这个要求有三层含义,

其一,就是把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的各个学习内容之中.

其二,就是把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过程之中.

其三,就是把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

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做数学,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中发现数学结论的同时,其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案例4“圆是轴对称图形”的发现过程.

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教学中可以用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归纳、交流等活动:图4

(1)在一张半透明的纸片上画一个圆,标出它的圆心O,再任意作出一条直径AB(图4).将⊙O沿直径AB折叠,你发现了什么?

(2)再任意作一条直径,重复(1)中的操作.你还有同样的结论吗?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很容易发现下面的结论:圆是轴对称图形,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上面的这种设计除了能让学生发现圆的这一性质外,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合情推理能力的表现.

我们应把既教会学生猜想,又能把握证明;既能合情推理,又能严格论证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5.3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结果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从学科本身来讲,结论表示的是该学科的结果,而过程则体现着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与过程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就有什么样的探究结论,结论的获得往往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大部分老师都已经认识到“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在教学中他们也试图努力“彰显过程”,但不能“持之以恒”.

华罗庚先生曾说过:“不要只给学生看做好了的饭,更要让学生看做饭的过程,数学教学要设法使数学知识‘活起来.”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如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实验操作,推理验算、探究发现等),在经历这些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有关的结论.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

5.4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指在深入研究相关材料以及科学分析学情的前提下,所形成的教学方案.“生成”则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出乎预设”的信息.预设是非常必要的,没有预设,课堂教学就有可能失控,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按预设方案进行,不能对学生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给予关注,则会排斥学生的个性思考,抹杀学生的创造智慧.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方案的同时要根据生成情况,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有关的教育资源,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的问题系列,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所学具体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逐步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最终实现《课标(2011年版)》提出的“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的目标,真正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树臣.关于形成数学活动经验的若干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11(12).

[2]李树臣.正确认识和重视对数学思考的培养[J].中学数学杂志,2015(2).

[3]李树臣.充分体现课标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编写的主要原则[J].中学数学杂志,2015(8).

[4]李树臣.论几何直观的教育教学价值[J].中国数学教育,2015(7-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管理者应该关注的五个问题

一、发展战略只是老板的问题?

一个测试:在公司部门经理会议上,总经理给了每一个经理人一支笔,一张纸。要求每一个人在十分钟内,独立的把以下的三个答案写在纸上:公司的愿景是什么?公司的五年目标是什么?公司今年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所有的经理给出统一的答案,那我要表示祝贺。祝贺整个公司都在朝着统一的目标前期,在战略方向上没有出现任何偏差。如果出现不同的答案,那公司的高层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种可能是企业根本就没有制定出清晰的发展战略,整个公司都是在走一步看一步。实际上,很多老板自己都没有清晰的愿景,也没有想清楚自己的五年目标、一年目标是什么。也许有的老板希望今年挣很多钱,有的老板希望多做几个项目。其实都不是目标,只是一种在自己内心的希望而已。还有的老板经常在会议上谈企业的目标,明年利润几个亿,后年准备上市。那也不是目标,那只是一种冲动。所谓企业发展目标,应该是基于企业目前的外部环境与公司自身实力,对未来的一种科学的规划。另一种可能是曾经制定过目标,但没有进行内部有效的沟通,没有自上而下的贯彻。战略拟就了,放在老板的办公桌里面,束之高阁,下面的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一无所知。企业发展战略,应该写在最醒目的地方,应该月月讲,天天讲,所有人牢记于心,为之奋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这艘大船应该有明确的方向。任何一个员工,如果不知道企业的目标,就极有可能做出损害公司发展的事情,极有可能在南辕北辙的用力,与企业发展战略背道而驰。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企业的目标,制定了,传达了,但很多员工认为与自己无关,得不到员工的响应。这就涉及到企业文化、员工凝聚力的问题。俗话说,大河涨水小河满。如果企业发展了,员工个人的福利没有增加,员工的积极性当然会受到打击。另外,企业一定要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奖优罚劣。如果干好干坏一个样,吃大锅饭的历史将会在企业重演。作为公司的高层,一定要给员工一个明确的成长线路图。每一个员工都清楚的知道,在这个公司,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成长。不论企业目标,还是个人目标,未来应该是清晰可见的,通过努力可以到达的,而不是不切实际的一个梦境。

当然,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竞争机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如何来量化每个员工的业绩?如何确定奖罚的标准?如何进行公平的竞争?等等。都需要完善的制度与人性化的企业文化来构建。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也没有现成的制度等着企业去复制。制度与文化永远是度身定做的。有一万个企业,就有一万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差异化是客观存在的,但一些基本原则则是普适的。如:正直、公平、创新、追求卓越、以客户为导向、团队精神。

二、企业文化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这是1998年万科公司发生的一件事。

因为1997年万科上海分公司的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发生了集体受贿事件,导致万科对上海公司进行大换血。1997年末万科从总部派出新的三驾马车,分别任命为上海分公司的正副总经理和市场部经理,接管已严重受损的上海业务。年轻的新领导班子临危受命,急赴上海,夜以继日,重整业务,成绩显著。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小事”,却使得这个刚组成的领导班子差点解体。

1997年大年三十,劳累了一年的万科人力资源部总经理解冻,正准备回家过年,却接待了一位不速之客---上海分公司一个销售主任,飞抵深圳总部,向解冻投诉上海分公司违反人事制度把他解雇了。

原来,这个当地的销售主任同总部刚派过去的销售经理,发生了严重的工作冲突,以至于工作不能正常进行下去。在会上,这个销售经理当场表示要炒掉这个主任。会后,他征得一同派来的正副总经理同意后,第二天解雇了这名销售主任。可是这名被炒的主任认为:上海分公司违反了万科公司的制度。因为万科的人事制度是:基层管理者如果在工作上犯了错误,首先应该是降职,如果降职后仍然表现不好,才能将其辞退。另外,公司《职员手册》在炒人的程序上明确规定,要辞退一个员工,也必须在征得分公司老总和总部人力资源部共同同意、并征询职委会(工会)的意见下方可进行。因此,仅凭他因工作问题与上司发生冲突,并不足以将其辞退。所以,秉性严谨的上海人,一气之下,大年三十向万科总部讨“说法”来了。

解冻接到投诉后,立即进行了调查,调查过程中了解到:上海公司坚持认为该员工不服从管理,应该予以辞退;同时销售经理也表示,如果万科总部要撤消这个炒人决定,他就立刻辞职。解冻为难了。

上海分公司的做法显然不符合程序,可是上海公司已经出了公告。让上海公司收回成命,就意味着不仅要失去一名刚派去的高级管理人员,而且对新管理层的士气影响巨大。两害相较,取其轻吧!为了维护上海公司管理层的权威和尊严,解冻还是决定维持原判,同时告诫上海分公司下不为例,并将此处理意见反馈给职委会。

本来这个事件到此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职委会收到事件调查报告后,对此立即提出了异议,认为既然《职员手册》是公司员工应该遵循的规章大法,为什么不遵照执行?如果开了这样的先例,是不是今后任何一个部门经理只要对员工不满意,都可以随意的辞退?那员工的利益还如何得到保障?因此,职委会对辞退该名员工表示反对,认为这样的先例不能开。于是官司打到了董事长王石的台面上。

王石经过同上海公司新的领导层充分沟通之后,说服他们收回成命。于是上海销售主任保住了饭碗,但受到降职降薪的处理;而三驾马车变成了两架,销售经理辞职了。(以上摘自网络)

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价值观的总和。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有价值观,所以,每一个企业都有企业文化。既然这是挥之不去的一种企业属性,那我们不如正视他,正确的构建它,好好的使用它。

任何一个员工来到企业,除了经济上的需要(获得工资收入),更有精神上的需要。归属感、成就感、认同感、愉悦感,是人在满足生存安全等需求以后的更高需求。能否满足员工这些精神上的需求,将是企业能否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

文化,是“人”所特有的需要。对如何管理好一套自动化程序,如何管理一条生产流水线,只要制定好制度,建立好流程即可。不需要什么文化。但管理“人”不一样。任何一套最先进的制度,对于同样的一批人,也会在某一段时间以后,逐渐失去效率。就像彼得〃德鲁克所说的,人与机器设备相比,人是最差的设备。人不能耐高温、耐疲劳,而且人不能长期从事机械枯燥的同一种工作。所以,需要文化来调和与凝聚。文化是企业活动的缓冲区。没有企业文化,员工将丧失工作的热情、创新的活力,将丧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企业将逐渐进入人员高流失率、工作低效率的怪圈,最后,企业将步入失败的泥潭。

应该说,制度管理的是人的行为,是一种硬约束。看得见摸得着。而企业文化管理的是人的思想,是一种软约束。但二者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因为人的行为是要靠思想来指挥的。如果思想上不认同,那行为就会发生偏差。正因为对思想的管理是一种高难度动作,所以,任何硬的约束都难以看到成效。与制度相同,文化的构建目标也是为企业活动服务的。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文化,抛弃好高骛远的诉求,找到企业与员工价值观的重合点,是构建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

三、CEO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1979年,杰克韦尔奇正与其他六名竞争者角逐GE的董事长。1月的某一天,即将卸任的GE董事长雷吉对杰克韦尔奇进行了一次著名的“飞机面试”:

“杰克,假设只有我同你在GE的商务飞机上,但不幸的是,它要坠毁了。你认为,谁应该是下一任GE董事长?”(摘自《杰克韦尔奇自传》)

这不是在开玩笑,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尚未成为CEO的杰克韦尔奇,已经必须考虑他的接班人了。同样的问题,我想问企业的CEO们,如果你突然离开了,企业怎么办?你想好接班人了吗?你有应急机制吗?

回到原点。CEO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也许有人回答,是做一个最好的CEO。这是同义反复。大家都明白,即使皇帝,也要面临接班人的问题。这是一个CEO的终极责任。皇帝在任时天下太平,皇帝退位后天下大乱。这不是一个好的皇帝。

我赞同多普达CEO李绍唐的观点:CEO的终极目标不是赚钱、不是上市、不是扩张,而是建立一个有价值的组织。有价值的组织,包含以下几种内涵:能高效运作,具备自我纠错能力。能适应市场变化,能不断创新。具备包容和学习的文化,能自我成长。具备强烈的自我复制的能力,能够随时复制和遗传,能够随时扩张。最重要的一点,能够不依附于任何英雄式的领导而能独立运作。“没有凯撒,我们还有罗马”。

CEO的终极目标还是培养人,培养高效运作的组织,培养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即使企业的设备在一夜毁于一炬,企业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面站起来。

推而广之,每一个职业经理人都要回答这一个问题:你走了,你的接班人是谁?

四、谁应该承担责任?

这是管理者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这件事已经搞砸了。谁应该承担责任?

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已经搞不清楚谁应该承担责任。而在一个现代制度的企业当中,根本就不应该问这种问题。因为完善的企业管理机制,已经建立好了有效的问责制度。出了问题,应该谁来承担责任,不问自明。

出了问题,没人承担责任,企业的机体已经开始腐烂。没人敢承担责任,没人愿意承担责任,企业也就没了明天。每人每时想的是如何避责,而不是如何为企业做出贡献。

其实,责任是一种风险,更应该是一种收益。就像硬币的另一面一样,它其实反映出一个企业,愿意冒多大的风险进行创新,还是墨守成规,止步不前?对于勇于承担责任的员工,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宽容。什么风险也不愿意承担的企业,将面临最大的风险。

所以,在问这个问题之前,CEO应该问的是,这件事做成功了,谁应该得到奖励?我们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奖励?

通过惩罚进行管理,注定不会长久。因为它强调的是不要逾越过去的规则。而通过奖励进行管理,它强调的是未来。

通过惩罚进行管理的例子,历史上最著名的要算朱元璋了。朱元璋嫉贪如仇,杀官如麻。由于逢贪必杀,两浙、江西、两广和福建的行政官吏,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十九年(1386年)竟没有一个做到任期满的,不是流放就是被杀头。

对于官员的屡杀屡贪,朱元璋认为,有人敢贪,是因为刑罚不够。以至于采取了“剥皮实草”的酷刑,在明朝初年,经常出现的一幕是,新的官员坐在大堂上办案,旁边坐的是几个前任,一张人皮包着的一堆草。虽然朱元璋也在晚年反思屡禁屡贪的原因,但他更多的诉诸于道德教育,而没有找到问题的核心。

问题的核心就是:朱元璋只有罚没有奖,他的奖励更多的是通过口头(圣旨、圣谕)表扬进行的,没有物质的奖励。他认为一个人成为官员后,就应该道德高尚。而明初的低薪制又加剧了腐败的蔓延。明初一个县令月收入不过五两,换在当今,约一千元左右。但在明朝,这五两银子除了负担县令本人的生活,还要供养家庭,支付手下师爷们的工资。因此,如果不贪,大明王朝的官员们根本活不下去。(摘自网络)

而现代企业管理,早就从理论上厘清了经济人的行为规律。风险要与收益成正比,这是所有正常的现代人行为的依据。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收益。风投为什么敢冒一般人不敢冒的风险,是因为有超级收益的可能。陈胜吴广之所以愿意揭竿而起,其实是一个低风险高收益的经济行为。延期是死,起义失败也是死,机会风险为零。如果成功,则封王拜相,荣华富贵加身。收益无穷大。

回到最初的问题。管理者也许应该问员工,谁愿意承担风险?

五、你为什么是错的?

被人否定是痛苦的。尤其是被上司否定。你为什么总犯错? 但问题的关键是,谁是正确的?上司就一定正确吗?上司总是正确的,所以他是上司。这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如果上司错了,谁来发现上司的错?上司的上司。如果整个公司的上司,CEO错了呢?

其实我并不想讨论谁对谁错的问题。我更想问的是,公司如何来管理决策机制?如何来进行决策选择?每一个决策,都是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正确或者错误。怎么来控制?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谁有权参与决策?谁来决策?

现代企业管理与工厂管理的不同,从泰罗到德鲁克,已经做了深入的分析。工厂的管理,知识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面,决策只需要少数人做出,其他人更多的是需要执行。所以,必然出现的语境就是:你为什么犯错?因为管理者掌握了大部分知识,管理者总是对的。而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显然不是这样。

现代企业的知识分散在不同的人手里面。一个房地产企业也就几十个人,每一个人都掌握着别人不了解的知识。一个水电工程师了解每一栋楼的水电管线的综合情况,销售经理最清楚客户的情况,设计师最清楚各种规划指标,而会计最了解公司资金的情况。而总经理显然不可能对此全部了解。管理者不仅是对人的管理,更是对知识的管理,对信息的管理,如果还按对与错的标准来进行管理,显然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

越战的时候,有人问一个连长。在那么一种险恶的状态下,你怎么指挥你的部队?连长回答说:我从没指挥过他们。除了在出发前,我告诉他们,我们这次的目标是什么。然后,所有的人都钻进森林中,朝目标前进。你知道的,那是原始森林,我们基本上很难联系上。责任在我,但我们各自为战。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如何行动取决于他们当时碰到的情况,他们有充分的决定权。如果一名士兵还等待着我的命令,我想他就不可能活着来见我……

在游击战中,每一个士兵都是决策者。(摘自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因为很多时候,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风险与收益的比较。没有最优选择,只有次优选择。从这个意义来说,管理者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不同的员工把自己的知识与信息最大限度的贡献出来,增加决策的合理性。信任员工,营造充分表达的语境,为言路打开最宽的门。以客户为导向,应该是决策要考虑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没有客户,企业没有存在的价值,客户的需要将决定公司的发展方向。另外,就是实事求是的作风,不做力不所及的事。企业现有的资源不能支撑的决策,将是致命的决策。

篇6:体验式培训需要解决的五个问题

“盗版公司”泛滥

9月3日晚,刚下飞机还来不及休整的杜葵,就带着满脸的疲惫出现在了记者面前,他是北京人众人拓展培训公司(以下简称人众人)的总经理,由于杭州新成立了一家分公司,他总是在北京、上海、杭州之间飞来飞去。刚见面,他就告诉记者:国内所有带“拓展”二字的培训公司都侵犯了人众人的知识产权。因为早在1996年,人众人就拿到了北京市工商局的商标注册登记证。

其实,比这种名称侵权更让人担忧的是,中国整个体验式培训业,“盗版”现象之严重,让人难以想象。今年7月,记者从沪上两家不同的体验式培训公司拿到了各自的培训计划书,结果是除了客户名称不一样外,从计划书的格式到培训项目的设计,甚至条款前面的符号,都出现了惊人的相似。经打听才知道,其中一家公司的经理以前曾是另一家公司的销售人员,后来他另立门户,因此从机构设置到课程设计等等,都是抄袭了“老东家”的。

对于这种同行业的“盗版”现象,杜葵显得见怪不怪。他说,从体验式培训公司在中国发展开始,这种“盗版”就已经出现了。因为中国的体验式培训市场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还很短,最初的课程设计和场地设置,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加之大多数小公司都是大公司的员工在学到一定的知识后,就另起炉灶,要想摆脱原公司的阴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杜葵称,体验式培训公司,在近几年,尤其是2000年后,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只是数量上的增长,从规模增加,质量提升上来讲,都是差强人意的,这是中国整个体验式培训难以做强的主要原因。

人众人的经验

纵观国内体验培训业,人众人的发展可谓是突破了规模的瓶颈。从最初的几个创始人,一个培训学校,发展到现在的近百名培训师,以及建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浙江、山东5家公司、和8所培训学校,成为国内体验式培训市场上的“巨无霸”。

杜葵介绍称,公司董事长刘力1994年创办华融拓展训练学校时,只有最初的几个元老级的人物,培训主要是针对新华社,中央党校等机构。但是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998年,为了推行体验式培训的扩张,成立了人众人,并于1999年在上海成立分公司――上海拓展学校。

当时,为了加速公司的扩张,人众人先后与山东胜利油田和浙江的一所小学合作,允许其使用人众人的品牌,从事体验式培训。但是时间一长,人众人发现,由于这两家单位采取的是独立经营的方式,因此在对这两家单位的管理、服务的品质,以及学员的安全上都很难保证,导致了整个培训业的一种不正当的竞争,对行业的信誉建设起到了消极作用。今年初,当两家单位的合约到期时,人众人果断地中止了合作。

杜葵称,人众人绝不会因为一点小利益而毁了人众人在国内体验式培训市场上的金字招牌。要想合作也行,但必须由人众人控股,采用人众人的技术与器材,由人众人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经营和管理,以保障体验式培训业的发展方向,

需要解决的五个问题

体验式培训市场空间广阔,是任何一个从业人员都已深刻感受的,但如何让自己的公司迅速强大起来,在这块市场中分得更多的蛋糕呢?单凭小打小闹式“草台班子”的低价竞争,显然不是整个行业的发展之道。杜葵认为,体验式培训公司要真正做强,必须解决4个方面的问题:

一、 不要让体验式培训成了休闲娱乐。

体验式培训很容易让人与旅游休闲娱乐结合起来,甚至有不少小的培训公司,最终走向了旅行社,这其实是对体验式培训的极大误解。虽然二者在活动方式,场地要求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其最根本的区别是旅游是放松心情,而体验式培训则是在自然的环境里进行培训,增强团队凝聚力,发掘个人潜能。

二、 为什么要培训。

不仅培训公司自己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培训,更重要的是让企业知道为什么要培训。培训公司只有对客户的企业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之后,才能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其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

三、公司系统化的规范运作与管理手法。

体验式培训公司不是几个人的手工作坊,它是一家严格意义上的高智力公司。因此实行培训业务的规范化运作,不断完善公司管理的制度,是做强培训公司的必要条件。没有系统的公司运作,体验式培训公司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四、为专业人士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培训业的是一个高智力的行业。它必须有大量的具备专业培训技能的专家来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但是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越高,其对个人发展的要求也会越高,如果培训公司不能为其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必然将造成专业人士的流失。

五、迅速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

是企业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人众人一直以来都在培养一种自然的、快乐的学习体验。企业文化对人的吸引力已经远高于高薪水对人才的吸引力,有助于将公司骨干力量团结在一起,构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团队。这样才能在客户中树立良好的信誉,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化竞争为合作

从目前国内体验式培训市场的现状来看,培训公司所面临的竞争主要还是来自于国内。杜葵称,由于国外的体验式培训是一种公益性的、非盈利的机构,他们虽然有技术、管理等方面具备了国内体验式培训公司所无法具备的优势,但他们却并不急于在国内市场上的扩张。

但只要有市场,就会引来竞争。目前国内体验式培训市场的短暂“春天”是在国外同类公司没有大举进犯的情况下出现的,一旦狼真的来了,国内的体验式培训公司将如何应对?

虽然人众人在国内体验式培训市场上已经是一枝独秀,但近两年来,杜葵一直都在努力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实现资源共享,增强自身的实力。

上一篇:2018年高考作文素材:经典名言名句积累下一篇:闽教版第一册lesson13colors片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