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着力解决好五个问题

2024-05-17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着力解决好五个问题(精选4篇)

篇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着力解决好五个问题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着力解决好五个问题

全省组织部长会议1月8日在太原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宝顺在会上指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着力解决好五个问题:

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着力解决好用人导向问题。用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标准选人,是干部工作的旗帜和方向。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为贤,用政治上靠得住的干部,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干部,用干事创业、勇于创新的干部,用践行宗旨、脚踏实地的干部,用严于律己、群众公认的干部。特别关注基层和生产一线,特别关注环境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特别关注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拉关系、不走门子的老实人、正派人,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

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好选人用人公信度问题。这是保持干部队伍生机活力的根本途径,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和战略思维。要通过抓好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办法,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决策机制,加大干部工作的信息公开程度等重点环节,不断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和机制,做到程序科学规范,实现好中选优。

三是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着力解决好干部队伍能力素质问题。实现“三个发展”,必须有善于推动“三个发展”的干部。要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的要求,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以开阔视野抓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加强对领导班子建设的整体设计和长远规划,促进各级领导班子优化功能、增强合力。要着眼于建设创新型省份,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

四是落实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着力解决好干部作风建设问题。对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以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为主线,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把按照中央要求完善制度作为治本之策,把领导带头作为关键环节,把组织措施作为重要保障,把从严管理贯穿到干部工作全过程。

五是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着力解决好干部政绩观问题。我省初步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领导干部实绩三大考核评价体系。对领导干部实绩的考核,是其他两个考核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增强考核内容的科学性、考核工作的客观性、考核体系的系统性、考核结果的权威性,做到对优秀者重用、对有潜力者培养、对落后者鞭策,在推进“三个发展”的实践中锻炼、培养、识别和选拔干部。

篇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着力解决好五个问题

--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宋恩华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我省的实际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搞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最根本的 是要增强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贫困地区脱贫与发展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2002年,我到坝上地区、太行山区和黑龙港流域三个贫困片的25个贫困县,做了一些调查 研究。通过调研,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必须拿出真正管用的实招,努力在观念、路子、体制、措施、队伍等关键问题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观念要更新

从调查的情况看,当前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在扶贫开发与发展经济方面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落后观念。主要表现,一是认为扶贫就是救济,就是简单地给钱给物,等靠要思想还比较 严重;二是小富即安,温饱即足,缺乏敢于富、求大富的胆识和气魄;三是习惯于土里刨食、种田糊口、封闭保守的自然经济模式,缺乏市场经济、开放经济意识。这些落后观念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要通过教育引导、培训示范、政策推动,促进干部群众摒弃旧观念,树立新观念。

1、发展的观念。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彻底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必须 把发展作为脱贫致富、富民强县的第一要务。开发式扶贫,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搞好产业开发,改善生产条件,拓宽增收渠道,变“输血”为“造血”,不断提高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 自我发展的能力。搞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康保县近年来 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鼓励扶持贫困群众兴办生

态工程项目,发展小尾寒羊、食用菌 和错季蔬菜等产业,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2、自立自强观念。路在人走,事在人为,业在人创。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身 的努力,是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定性因素。必须牢固树立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观念,靠苦干实干巧干摆脱贫困。灵寿县王家沟村是个水库移民村,1990年人均纯收入仅为85元。96 年以来,该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搬掉三座山,填平四道沟,造地200亩,开发荒山2600亩,种板栗74000棵。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1900多元,一举摆脱了贫困。

3、市场观念。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组织扶贫开发工作。一些地方采用招标、承包的办法建设较大型扶贫工程,租赁、拍卖小型水利工程和设施,奖励、补助群众自发搞的扶贫项目,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扶贫开发成效。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增 强农民群众的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确定产业,组织生产,进而使他们了解 大市场、适应大市场、走进大市场。

4、开放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优化环境,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借助外力,发展自己。丰宁县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京津地区有关部门和大专院校的联系,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服务于扶贫 开发。2002年引进域外资金2.06亿元,利用外资124万美元,加上历年的续建项目,全县共 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22项,年内可直接或间接使64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42元。

二、路子要找准

我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至今还没有跳出“扶贫-脱贫-返贫”的怪圈,丰年温饱、灾年 返贫、饱而复饥、暖而复寒,掉进了“低收入-低生产力水平-低收入”的贫困陷阱。“地 越种越多、粮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坏、钱越来越少”,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造成这一 现象的原因,是那里扶贫开发的思路还不清楚,路子没找准。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坚持 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子,用产业开发统领和带动扶

贫开发各项措施的落实。确立和培育特色产业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当地资源为基础,但又不单纯依赖现有资源,要努力寻找 和培育新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我省的实际看,要特别注重以水定产业结构,以水定发展规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品品种和发展规模,保证适销对路。必须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重点发展

一、两个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开发,形成气候,形成拳头。必须坚持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扶持壮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为贫困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提升特色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实现富民强县。概括地说,就是要“打优势仗、走特色路、唱地方戏”。 对我省的三个贫困片,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找各的突破口,各打各的优势仗,各走各 的脱贫路。

1、坝上地区。共有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69个重点村、64.5万贫困和 低收入人口。这一片区地处高寒,无霜期短,土壤沙化、草场退化、碱化问题突出,但这里 耕地较多,草场广阔,气候条件独特。这一地区扶贫开发必须与生态农业工程建设相结合,搞好“一退双还”,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先实现绿起来,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舍饲 圈养畜牧业,优质牧草、错季蔬菜、甜菜、食用菌等产业,做到林、草牧协调发展,实现富 起来。这一地区还应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尚义县重点发展了蔬菜、口蘑、畜牧三大扶贫主导 产业,菜、菌、畜三个产业覆盖了全县70%的重点村和贫困户,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240元。

2、山区。共有2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680个重点村、249.22万贫困和 低收入人口。这一片区人均耕地少,土质差,水资源匮乏,但荒山、荒滩、荒坡等非耕地资 源和矿产资源较丰富。必须立足于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搞山区开发,大力发展 林果业、畜牧业、食用菌、建材业和矿产开发,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发展旅游业。阜平县采 取政策调动、服务助动、典型带动、干部推动的“四动”措施,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水产 业、石材加工业和旅游业,四大

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逐步成为“脱贫致富产业”。

3、黑龙港流域。共有2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653个重点村、25628万 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这一片区土地大多干旱盐碱,水资源严重不足,但人均耕地相对较多,光照条件好,交通便利。这里应在改造中低产田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花生、牧草、药材、果品等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尤其要重点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依托当地的农 业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二、三产业。巨鹿县针对本县干旱盐碱的实际,把耐旱耐碱 的串枝红杏、金银花和枸杞作为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等措施,使三大基地面积分别达到6.5万亩、6万亩和5万亩,同时围绕三大特色产业建成了一批龙头加工企业。目前,该县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三大产业的就达600多元,真正成了富民强县的支 柱产业。 调研中我感到,在贫困地区发展养羊业和食用菌产业,投资小、见效快,成功率高,覆盖面 广,家家都能干,户户都受益。因此,贫困地区应重点支持直接解决群众温饱、增加农民收 入的养殖业。张北县馒头营乡郑油坊村从2002年开始,利用养羊基金,发展小尾寒羊养殖。目前,该村小尾寒羊已发展到1635只,实现收入20万元。村支部书记高兴地对我说:“养殖 业真正让我们得到了实惠,一头牛,五只羊,家家户户奔小康。”

三、体制要创新

我在调查中发现,越是贫困落后的地区,计划经济体制残留越严重,改革开放越滞后,市场化程度越低。可以说,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落后,一方面是受资源条件束缚,但从深层次看,更重要的是受体制束缚。从这个意义上说,贫困地区要彻底摆脱贫困,必须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推进体制改革步伐。体制创新的根本目标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必须谋划市场化取向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不能光靠行政手段。要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解决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努力做到该管的一定管好,不该管的坚决

不管,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事务上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切实精简机构和人 员,减少审批事项,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营造优于别人的发展环境。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力军作用。改进贷款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增加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坚持“谁开发、谁受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利用社会资金,解决贫困地区资金匮乏造成“贫血”和资金外流的问题。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启动器”和引导功 能,调动群众投入的积极性,形成以农户投入为主体,政府扶贫资金为导向,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对一些地方的草地、林地、滩涂、荒山荒坡,还没有实行承包经营的,要加快推行承包责任制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体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在坚持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租赁、入股、有偿转让、置换等 多种流转方式,逐步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鼓励搞好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流转时必须保证农民的合法利益,流转后能促进农民增收。

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包括工业品市场、农副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要下大力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也可结合本地实际,发展一批具有特色的批发市场。积极发展农村贩销队伍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

探索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机制和扶贫资金的投入使用机制。一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查中发现,个别重点县的领导只想争“帽子”、争资金,而没有把精力放在扶贫开发工作上。这个问题

如得不到彻底解决,势必影响重点县扶贫工作。今后,要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动态管理,奖优罚差。对那些领导重视,工作成效显著的县,在扶贫资金分配 上予以奖励;对工作不力、成效不大的县,酌情扣减扶贫资金;对连续几年扶贫工作不见成效的,要调整领导班子。对重点村实行“交钥匙”工程,在正常年景下,只要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到位,重点村必须按规划如期脱贫出列。二是建立资金捆绑使用机制。将涉农资金捆绑使用,解决以往资金使用分散造成扶贫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各县可按照“统一规划,统 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原则,把资 金捆绑起来集中使用,使各方面资金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办一两件关系扶贫开发全局的大 事。三是建立资金滚动投入机制。张家口市“周转羊”的扶持方式就很有代表性。他们用扶贫资金购买基础母羊发放给贫困户,一段时间后,贫困户返还一部分小母羔羊,用于扶持其他贫困户,这种做法实现了资金无偿滚动使用,扩大了扶持面,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张北 县前年利用基金购买周转羊3714只,发放到19个村的700多户,年底实现收入200多万元。去 年回收1400只,又发放到11个村的280多户,带动了更多的农户脱贫致富。省扶贫办今年将 拿出专项资金在坝上推广这一做法。

四、措施要治本

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1、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治穷先治愚,富民先富脑。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科技力量薄弱。发展教育和科技,是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消灭一个文盲,就等于将来消灭一个贫困户。因此,必须大力发展 基础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切实搞好教育布局的调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确保不再出现 新的文盲。积极开展成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争取让每个 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到两门实 用 技术。同时,还要发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向贫困地区提供成熟可靠,容易掌握,同 贫困农户解决温饱、增加收入直接有关的实用技术,并通过扎扎实实的工

作,落实到具体项 目和产业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一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保证农产品加工增值,吸纳 贫困人口从事二、三产业。巨鹿河北燕南集团有限公司是我省最大的玉米淀粉、淀粉糖综合 深加工企业,目前一年可以“吃掉”15万吨玉米,纳税700万元,吸纳了1600多名农民进厂 务工。二是组织劳务输出。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善 待民工,搞好劳务输出。使农民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习技术、积累资金,提高脱贫致富 的能力。张北县近几年多渠道输出劳务,去年全县输出劳力57万人,增收亿元以上。三是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突出特色,产业立镇”的要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 经济,引导农民进入小城镇。

3、积极稳妥地搞好搬迁移民。在部分山区和深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一般的扶持措施很难奏效,靠大量的投入去改造这些地方的生存条 件成本太高。在这些地区,实行搬迁移民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措施,是最现实、最有效的 出路,也可以说是一场革命。今后,省里应拿出专项资金开展搬迁移民。蔚县、平山县按照 “搬得出来,稳得下来,富得起来”的要求,坚持农民自愿、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采用县城安置、中心镇安置、中心村安置和零星安置等多种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搬迁 移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蔚县几年来累计移民近万人,平山县2002年搬迁656人,都 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村的贫困问题。

4、因地制宜地搞好并村工作。山坝地区人少村小、居住分散。例如,赤城县有300多个行政村,竟有1300多个自然村。对这样的地方,还按常规的办法,以村为单 位进行扶持,帮助他们村村通电、通水、通路、建学校,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要解 决这些分散自然村的脱贫问题,必须跳出就地扶贫的小圈子,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并村,建 立中心村,降低扶贫成本,提高扶贫成效。从今年开始,要对这样的地方进行调查摸底,科 学规划,结合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小城镇建设,合理并村,建设中心村,从根本上解 决贫困问题。

五、队伍要过硬

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1、县级班子建设。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关键在县,关键在县党政主要领导。在重点县任职,比在其他地方工作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也肩负着更大的责任。重点县领导 干部更应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因此,必须加强重点县领导班子建设,选配一批政治素 质好、事业心强、熟悉农村工作、富有开拓精神的优秀干部进入县级领导班子,特别要选配 好党政主要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摆脱贫困奔小康。

2、基层组织建设。送钱送物,不如有个好支部。贫困地区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经验各有千秋,但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都有一个好的班子。因此,贫困地区要把加 强党支部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结合扶贫开发,逐个整顿乡村领导班子,改变基层组织软 弱涣散甚至瘫痪的状况,建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3、科技队伍建设。要培训一批有热情、懂技术的基层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的作用,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农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彻底改变一些地 方存在的“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要推广技术承包的做法。制定优惠政策,从大专院 校、科研单位聘请专家传授新技术,培训技术人员。顺平县近些年坚持聘请河北农大的专家、教授定期到县传授林果生产技术,解决技术难题,使该县林果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

4、帮扶队伍建设。目前,我省有近万名干部和科技人员在贫困地区开展帮村扶贫,这是帮助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骨干力量。各级组织、扶贫部门和派出单位,应切实 加强对帮扶干部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还要在生活上关心爱护他 们,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去,更好地发挥作用。

篇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着力解决好五个问题

党员干部担负着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如何做一名新时代优秀党员干部?“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练好五个“基本功”,才能以更高的政治标准、更严的工作要求、更实的工作作风、更优的工作实效,彰显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政治担当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静下来能想,练好“脑功”。思想的深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和效果。要勤于学习。不仅要学习最前瞻的理论体系、政策法规、学术观点,还要深刻领会科学内涵和精髓,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同时,要熟知所在岗位的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成为工作的“业务通”“活字典”。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对理论的学习理解、对上级精神的消化吸收,促使自己用脑用心,形成工作学习上善于思考的“惯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改革的思维观察分析问题,进而想到更多更好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要用心总结。做事情不能满足于做过了、完成了,而是要静下心来,回过头再想一想,看哪些地方做出了成效,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要边学边干,边学边思,干后再思,通过总结,寻找出规律,得出经验做法,才能不断提升工作的层次和高度。

站起来能讲,练好“口功”。“口功”就是讲话的水平,它实际上是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集中反映,练就好“口功”要做到“准、实、新”三个字。“准”就是不仅要讲出是什么,还要讲出为什么,讲述时提供详尽准确的信息;“实”就是要讲真话,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不讲假话、虚话;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讲空话、大话;不该讲的坚决不讲,防止“祸从口出”、“跑风漏气”;“新”就是要掌握最新的政策动态,说出来就是权威的,而不是前几年执行的或者与当前政策不相符合的。

走出去能研,练好“腿功”。当好一名党员干部不能光靠一台电脑、一部电话,要勤走动、多调研,不做别人的“传声筒”、“摇控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当前部分党员干部作出分析判断有失偏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腿功”没有练到家,只看到了事情的一面两面,没看到几面多面。所以,要走出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要立足工作实际,敢进人为设置的“禁区”、敢踏无人涉足的“盲区”、敢闯矛盾交错的“难区”,及时研究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在实践中求创新、求突破。

坐下来能写,练好“手功”。就是要有较强的文字综合能力,它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起着推进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党员干部写文章要做到“四有”: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趣。在日常工作中,不断锤炼写作技巧,学习公文处理常识,在工作之余也要多读书、多积累、多练笔、多修改,不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在材料起草时,观点要鲜明、思路要清晰、层次要清楚、语句要流畅、用词要准确。只有这样,才能筑牢文字表达和撰写材料的功底,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地。

篇4:建设经济圈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打造“一小时经济圈”既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形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关键,更是实现大城市带农村的破冰之举。我认为,在建设“一圈两翼”布局的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妥善处理非均衡发展和均衡发展的关系

非均衡

发展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快发展的成功理论和实践,均衡发展是目的,非均衡发展是手段。在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非均衡发展和均衡发展的关系。

一是推进“一圈”和“两翼”协调发展。“一圈”与“两翼”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是目的,“一圈”的“加快”和“率先”发展是重要手段。因此,在“一圈”和“两翼”的用力方面需要妥善把握,既要千方百计促进“一圈”加快发展,又要适度兼顾“两翼”的经济发展;既要避免出现只注重非均衡发展导致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现象,又要避免出现过份注重均衡发展而导致的“均衡慢发展”的现象,以重点突破“一圈”之功,带动“两翼”共同发展,进而实现全市协调发展之效。

二是增强外延拉动带的综合竞争力。核心是外延的基础,外延是核心的延伸,核心强则动力足,外延强则辐射大。因此,在发展的策略上一方面要增强核心动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外延拉动带的综合竞争力,以更充分发挥“一小时经济圈”的整体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是扶持外延拉动带短板区县加快发展。毋庸讳言,“一圈”之内的23个区县中,有部分外延区县经济总量偏小、实力偏弱,是“一圈”发展的短板。木桶理论的原理告诉我们,要最大限度发挥“一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需要外延拉动短板区县的迅速崛起。因此,在注重推动“一小时经济圈”整体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加大扶持短板区县的力度,在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产业布局及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

妥善处理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的关系

竞争与合作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竞争增强活力,合作使双方或多方共赢。

一是加强“一圈”内各区县的分工协作。建设“一小时经济圈”要注重从整体和全盘考虑“一圈”内各区县的产业发展重点,避免产业趋同导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的现象。要引导各区县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优势互补,通过区域合作来做大规模、壮大产业、形成集群,切实发挥好聚集效应。

二是推动“一圈”与“两翼”区域协作。“一圈”与“两翼”合作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对接、项目的扶持以及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既要统筹“一圈”与“两翼”的整体协作,也要考虑对口帮扶区县产业对接与互补,增强区域协作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推进川渝经济合作。川渝经济共生性强、竞争性大,既需要积极推进川渝合作,共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又需要在重大项目、重点产业以及招商引资等许多方面参与激烈的竞争,增强双方的经济活力。建议在“一圈”的外延区选二至三个区县作为川渝经济合作的示范点,建设川渝经济合作的桥头堡。这样既能增强“一圈”外延区的综合竞争力,又能推进川渝地区更为紧密的合作,促进成渝腹心地带的迅速崛起,增强成渝两个极核辐射带动能力。

妥善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既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举措,也是政府加强对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打造“一小时经济圈”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来推动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有利于“一小时经济圈”发展的基础设施。政府应着力规划和建设一系列与“一小时经济圈”加快、率先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设施、水利设施、能源设施和通讯设施。

二是健全推动“一小时经济圈”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要实现“一小时经济圈”特别是外延拉动带的迅速发展,政府应充分发挥直辖市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大探索创新力度,进一步简政放权和强化政策扶持,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各界投入“一圈”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一圏”集中,推动“一圈”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是优化促进“一小时经济圈发展”的社会环境。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关键在营造一种促进创业、促进创新、促进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为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抓好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真正形成人人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社会氛围。

妥善处理自我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一是要使“一小时经济圈”的规划、战略始终与全国、全球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使之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发展过程中,要适时准确分析把握发展现状,研究全国、全球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对外开放

水平,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二是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既要市内统筹,也需要在全国范围来谋划。在产业布局方面,要注重打造优势产业和填补西部地区产业空白,注重与周边地区产业的错位发展和配套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注重加强与全国其他省市特别是周边省市的合作与衔接,做好交通网络的连接,打造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积极引进周边地

区能源和资源,弥补我市水、电、气、煤等资源的不足。

三是既要注重发挥“一小时经济圈”对“两翼”的带动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对周边省市的辐射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调节,形成一小时物流中心,努力引导“一小时经济圈”外居民和人才往圈内集中,促进市外周边地区产业与一小时经济圈配套。

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就现阶段而言,“一小时经济圈”内各区县同全国大多数的区县一样,不可能新发展的工业企业都是低耗能、高环保的企业,同时在短期内也难以完全淘汰和改造现有的工业企业。全面实行低能耗、高环保的新型工业化,显而易见不具有现实性,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对此我们一方面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特别是要突出重点,抓好主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长江、嘉陵江、乌江的“三江六岸”生态长廊建设,搞好各区县主要河流和小流域的水质保护,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新兴直辖市。

上一篇:党支部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晒出我的友谊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