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夹板固定护理常规

2024-05-04

小夹板固定护理常规(共10篇)

篇1:小夹板固定护理常规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向患者说明小夹板固定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3.整复固定完毕,搬动患者时,注意保护患肢,保持正确的位置,严防骨折断端重新移位。4.固定期间,抬高患肢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或所需特殊体位。5.注意观察小夹板包扎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厘米为标准,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调整。

6.经常巡视病房,倾听患者主诉,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如发现肢端皮肤青紫或苍白,肤温较对侧下降甚至冰凉,主诉剧痛、麻木等现象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7.整复固定后麻醉药效消失,患者感觉正常后,即可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8.经常检查压垫的放置位置是否合适,避免夹板压迫,形成压疮。保持小夹板的清洁。9.解除固定后,如需中药熏洗、热敷,应给予具体指导。

篇2:小夹板固定护理常规

5.1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5.2 石膏固定前清洁患肢,如有伤口先清洁再换药。

5.3 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主动配合。

5.4 上石膏当天需床头交接班,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肢体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5.5 四肢石膏外固定术后,抬高患肢以利消肿。

5.6 石膏未干固护理

5.6.1 石膏未干时,不应覆盖被物,如天气寒冷,盖被需用支架托起,以防石膏变形或折断。

5.6.2 尽量不要搬动患者,若需变换体位,要用手掌托扶石膏,协助搬移,忌用手指捏压。

5.7 石膏干固后护理

5.7.1 注意保持石膏清洁,勿使尿、便等污染。翻身或改变体位时要平托石膏,力量要轻柔均匀,避免折断变形。

5.7.2 密切观察伤口渗血及患肢血运情况,如石膏表面有血迹渗出并逐渐扩大,为持续出血征象,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5.7.3 石膏固定后可指导患者进行石膏内的肌肉舒缩活动和未被固定的关节、肢体活动。如病情允许,应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5.8 注意加强石膏边缘及骨突部位的皮肤护理,如发现局部疼痛、红肿、瘀斑等早期压疮症状,及时处理。石膏过紧或松动、变形时,报告医师,及时更换。

篇3:小夹板固定护理常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尺桡骨骨折患者10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试验组男31例, 女20例;年龄16~64 (32.56±3.21) 岁;尺桡骨中上段15例, 中段12例, 下段24例;就诊时间30min~32d。对照组男32例, 女18例;年龄17~63 (31.13±3.19) 岁;尺桡骨中上段16例, 中段13例, 下段21例;就诊时间45min~30d。2组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 试验组患者将常规护理的护理观察进行完善和加强, 加强护理要点如下。

1.2.1 饮食护理:

注意患者的饮食护理, 保证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 帮助骨折愈合, 饮食上注意各种营养搭配, 帮助患者获得更加均衡的营养元素。并根据患者不同的时期对饮食进行调整, 如患者治疗初期, 在饮食上可针对患者的伤口疼痛、食欲差及活动少的临床特点, 给予补充高蛋白、多种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 并且多给予患者补充水分, 在饮食上注意易消化、无刺激性;在伤后1周左右, 应在饮食中增加一些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在治疗后期饮食上稍多比正常人高些即可。

1.2.2 基础护理:

重视基础护理, 随时观察患者的患肢病情变化, 注意观察患者的患肢血供情况, 如患者肢端手指颜色出现紫色或苍白, 就说明患肢血供不通畅;患侧指端的温度比健侧低, 也说明患者患者血供不良, 应及时给予处理;对于夹板内敷药的患者, 应在3~5d给予其更换敷料、药物, 并使用乙醇棉球消毒, 避免因长时间的捂压, 使患者的皮肤出现压疮或皮肤溃烂等不良后果[2]。

1.2.3 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制定康复训练方案, 并监督实施, 随时跟进。如1周内可进行一些前臂及上臂肌肉的收缩训练, 3周内勿让患者进行前臂的旋转活动, 以防影响骨折的固定及骨折愈合速度。在治疗后期, 患者的骨折基本已愈合, 在外固定除去后就可增加一些生活运动训练, 如玩橡皮泥、上厕所、洗漱、脱穿衣服、进餐、沐浴等, 帮助患者训练手的灵活及协调性。

1.2.4 心理护理:

患者在受伤后给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 患者易产生一些焦虑、烦躁的不良情绪, 严重影响治疗和康复。所以护理人员要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安抚护理工作, 帮助其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1.2.5 并发症预防护理:

注意预防因为小夹板外固定而出现的并发症, 在巡视中对患者的异常情况进行积极处理, 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如患者前臂出现高度肿胀, 或在外固定时包扎过紧会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3]。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我院自行设计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 满分100分, 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

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80% (5/51) 低于对照组的32.00% (16/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患者满意度

试验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 (86.12±11.23) 分高于对照组的 (66.13±10.13)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本文对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进行护理观察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加强了一些护理要点, 主要围绕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体位护理及并发症预防护理等。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在尺桡骨骨折患者小夹板外固定期间加强护理观察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 值得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爱莲.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与小夹板外固定的护理[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7, 7 (4) :81.

[2] 周波.小儿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8) :101-102.

篇4:小夹板固定护理常规

方法:对我科2008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2例小儿股骨干骨折进行悬吊牵引术后进行综合护理。

结果:32例患儿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结论:小儿股骨骨折悬吊牵引术,避免了手术治疗造成的巨大创伤,迎合了幼儿骨折愈合快的优势。在较长的治疗过程中,护士对患儿病情细致和系统的观察,能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幼儿 股骨干骨折 悬吊牵引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54-02

在临床上幼儿骨折绝大多数采用保守治疗,通常我们对幼儿股骨干骨折采用屈髋90°悬吊牵引。我科于2008年3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幼儿股骨干骨折32例,进行持续垂直悬吊牵引,股骨干夹板固定术。经精心护理,骨折治疗效果满意,无一并发症发生,全部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股骨干骨折患儿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8月至3岁10月。均为新鲜闭合性股骨干骨折。采用胶布粘贴垂直悬吊牵引及小夹板固定术。先将患儿伤肢皮肤洗净擦干后,再将备好的胶布(约3cm宽)沿伤侧下肢纵轴平行贴于肢体内侧与外侧,关节处予纱布块衬垫以免压伤皮肤,胶布外用绷带包扎以免胶布撕脱,再小夹板固定股骨干。双侧肢体用绷带缠绕固定在一起后加牵引砝码进行牵引,牵引重量以臀部悬离床面2cm为宜。结果行双下肢皮肤悬吊持续牵引后,患儿能很快适应牵引,1周后疼痛缓解,牵引时间为3-4周,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治疗前护理。

2.1.1 宣教。向家长及患儿介绍有关本病知识及住院期间注意事项,比如教会家长观察患儿伤肢:有无肢端发凉、颜色发乌、麻木情况,告知家长不要随意增减牵引砝码等。

2.1.2 熟悉患儿情况。责任护士要了解患儿身体素质及生活习性。了解患儿兴趣爱好,便于患儿哭闹时转移患儿注意力。

2.1.3 心理护理。患儿对医院环境感到陌生,又有悬吊牵引限制了自由活动,护士应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与患儿建立起感情,以年龄相近的相临病人树立勇敢坚强的榜样,让小儿仿效。交谈时可通过娃娃等玩具作为媒体,帮助沟通。注意患儿的情绪变化,对患者持久的哭啼声应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哭闹原因[1],同时稳定家长情绪也是护理关键[2]。

2.2 牵引及小夹板固定护理。

2.2.1 持续有效牽引。由于幼儿生性好动,行牵引后要注意经常检查牵引绳有无脱离滑轮、滑槽;牵引砝码不能触床;告诉家长不能随意增减砝码重量,经常检查胶布有无滑移或松脱。牵引要求持续牵引,垂直悬吊。

2.2.2 小夹板固定护理。注意观察小夹板放置位置是否移动,小夹板固定松紧有无变化,夹板内衬垫是否移位。

2.2.3 观察肢端血液循环。应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足趾感觉运动情况[3]。避免血液循环障碍,应及时查明原因,是否包扎过紧,牵引重量过大等必须及时处理。

2.2.4 皮肤护理。幼儿皮肤娇嫩,对牵引的胶布易过敏及牵引引起损伤,应注意检查皮肤情况,如出现皮肤瘙痒及破损应及时对症处理。可给予碘复消毒防腐,以紫草油外涂防止感染扩张。

2.3 饮食护理。骨折恢复需要足够的营养,护士应指导患儿家属予以优质蛋白、高维生素及含钙丰富的食物,如乳类、蛋类、大豆制品,以促进组织修复、骨骼生长,同时饮食上注意色鲜味美,冷热适宜,少食多餐,忌坚硬、刺激、油腻食物。

2.4 预防并发症护理。护士给幼儿示范指导功能训练,做足趾、踝关节及股四头肌收缩等活动,促肢端血液循环,以防止肌萎缩和关节僵硬。进食时缓慢喂食,防止误吸。保持床单干净,便后及时擦洗,并涂上爽身粉,防止皮肤压疮[4]。

2.5 出院护理。骨折中后期疼痛消失,容易发生再损伤而影响正常愈合,向其父母讲解出院后注意事项,鼓励患儿静力肌力训练,按医师医嘱逐渐负重,继续注意营养,多晒太阳等[5]。

3 总结

幼儿股骨干骨折悬吊牵引及小夹板固定术后,在较长的治疗过程中,护士对患儿病情细致和系统的观察,能保证治疗的有效进行,促进患儿的骨折恢复,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世莲.儿童骨折患者的心理及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34

[2] 孙晔.儿童骨折患者的手术心理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Jun,17(17):2741-2742

[3] 玉英,长桂霞.儿童骨折的护理特点[J].现代护理,2007,4,33:37-38

[4] 刘晓华.双下肢悬吊牵引治疗婴幼儿股骨骨折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0,4:911-912

篇5:小夹板固定护理常规

关键词:尺桡骨骨折,小夹板外固定术,儿童,护理

前臂骨由尺骨及桡骨组成, 尺骨近端的鹰嘴窝与肱骨滑车构成肱尺关节。桡骨小头与肱骨小头构成肱桡关节。尺桡骨近端相互构成尺桡上关节。尺骨下端为尺骨小头, 借助三角软骨与腕骨近侧列形成关节。桡骨下端膨大, 与尺骨小头一起, 与近侧列腕骨形成桡腕关节。桡尺骨下端双相互构成下尺桡关节。尺桡骨之间由坚韧的骨间膜相连[1]。由于尺骨和桡骨均有一定的弯曲幅度, 使尺、桡骨之间的宽度不一致, 最宽处为1.5~2.0 cm。前臂处于中立位时, 骨间膜最紧张, 处于旋转位时较松弛。骨间膜的纤维方向呈由尺侧下方斜向桡侧上方, 当单一尺骨或桡骨骨折时, 暴力可由骨间膜传导到另一骨干, 引起不同平面的双骨折, 或发生一侧骨干骨折, 另一骨的上端或下端脱位。尺、桡骨干有多个肌肉附着, 起、止部位分布分散[2]。当骨折时, 由于肌的牵拉, 常导致复杂的移位, 使复位时十分困难。尺、桡骨干骨折可由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扭转暴力引起, 有时导致骨折的暴力因素复杂, 难以分析其确切的暴力因素。尺桡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现阶段, 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进行治疗, 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由于尺桡骨骨折解剖组织较为复杂, 治疗期间患者往往会出现骨折移位、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等, 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治疗期间, 必须对尺桡骨骨折患者进行综合护理,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笔者对收治的72例儿童尺桡骨骨折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2例儿童尺桡骨骨折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6例。观察组男22例, 女14例, 年龄5~12岁, 平均 (8.15±1.14) 岁。对照组男25例, 女11例, 年龄3~13岁, 平均 (8.29±1.09)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行综合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患肢护理

(1) 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治疗后, 应加强对患肢颜色、体温、感觉以及活动功能观察, 了解患者血液运行情况[3,4,5,6]。若患肢存在红肿症状, 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针对性处理。 (2) 进行临床护理期间, 应尽量将患肢抬高, 当患者下床活动期间, 取绷带将悬吊患者;卧床休息期间, 取软枕置于患肢下, 使其高于身体水平高度。该方式不仅预防患肢受压, 还能促进血液循环, 避免其出现患肢红肿现象[7,8]。

1.2.2 压疮护理

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术治疗期间, 由于皮肤长期受压, 可能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使得患者皮肤出现缺血、缺氧症状。护理人员应严格把握夹板固定的松紧程度 (夹板、患肢缝隙1 cm即可) , 根据患肢的好转情况, 进行调整[9,10]。当患者出现压疮时, 应及时取下小夹板, 取药物涂抹并使用敷料覆盖, 再重新进行固定。

1.2.3 饮食及早期功能锻炼

尽量为患者提供高蛋白质、高营养质、易消化的食物, 遵循营养搭配、少吃多餐的原则进行饮食护理, 治疗后期患者可多食骨头汤、鱼等补充钙质。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早期功能训练的重要性, 根据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在固定期间即应开始肌锻炼, 嘱患者作肱二头肌收缩动作, 并活动手指与腕部。解除固定后应及早练习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活动。可用中药薰洗浸泡作为辅助治疗;理疗及体疗也有很大好处。术后15 d, 可指导患者进行伸缩运动, 术后3周应加强肌肉锻炼, 把握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 避免患者出现二次损伤[11,12,13]。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中出现并发症5例, 发生率为13.89%, 对照组中出现并发症14例, 发生率为38.89%,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3 讨论

现阶段, 临床上常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治疗尺桡骨骨折患者, 其中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治疗, 可以避免患者出现骨折愈合畸形的现象。行小夹板外固定术治疗, 有利于预防骨折异位。但是治疗期间, 患者往往会出现感染、疼痛等症状, 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既往研究表明, 小儿骨折患者受到年龄的限制, 对临床症状存在主诉不清的现象[14]。因此, 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 能够避免患者出现患者肿胀的症状[15,16], 笔者研究结果与其相符。

篇6:小夹板固定护理常规

关键词:小夹板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护理 体会【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44-02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尤其对于中老年人,跌倒后多易发生骨折。虽然目前医疗技术不断进步,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但手法复位固定仍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手段,特别是有些老年人由于多种原因而不愿意接受手术[2]。桡远部位属松密质骨交界处,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因此,在遭受外力或者跌倒致伤时,是力学薄弱点,容易损伤。对于老年患者而言,若能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大部分(80%)的功能恢复,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不必一味追求解剖对位[2]。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均能通过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1 资料

58例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来自我院2010年9月—2011年4月的门诊患者,男17例,女41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62岁,小夹板固定时间4—6周,平均时间4.5周。采用腕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48例,良7例,可2例,差1例,总优良率94.8%。

2 护理

2.1 麻醉及手法整复的护理配合。58例患者均仰卧位,护士耐心向患者解释输液的目的后在健肢输注0.9%生理盐水250毫升,持续心电监测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安全。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方可麻醉。麻醉方式采用神经阻滞麻醉,15分钟麻酔起效后即可手法整复。手法整复时,一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疼痛等情况,另一护士协助包扎小夹板和中立板。整复完毕护士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

2.2 情志护理。患者多为意外伤,思想上毫无准备,不但骨折引起疼痛,活动障碍,而且担心手腕是否会致残,表现为焦虑,恐惧,心理处于失衡状态。护士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向患者讲解中西结合治疗骨折具有动静结合、损伤小,骨折愈合快的特点,引导患者进入角色,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护士通过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2.3 小夹板的护理。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后,用小夹板配合中立板固定,患肢屈肘90度,用三角巾将其呈中立位悬挂于胸前。护士密切观察患肢是否肿胀,夹板及绷带包扎的松紧是否适宜,以及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和感觉的变化。扎带的松紧度上下移动1cm为宜。一般整复固定后3—5天,局部组织呈现反应性肿胀,夹板内压力增大,应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如发现患者手部肿胀严重、肤色苍白、皮肤温度降低,并伴有疼痛,感觉麻木时,提示危象的发生,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检查扎带并放松。个别患者因肢体局部肿胀严重,皮肤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力性水泡,忌自行处理。护士在无菌技术操作下,消毒创面后用注射器抽尽水泡中的液体,无菌纱布覆盖,以免感染。

2.4 用药护理。按骨折三期用药原则进行。早期患者饭后半小时口服我院自制中成药,如:七味三七口服液、创伤消肿片、玄胡伤痛宁片,以利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中期饭后温服归香正骨丸、双龙接骨丸以活血化瘀、接骨续筋。后期饭后温服血藤当归胶囊、强筋丸以养气血,壮筋骨、补肝肾。解除夹板固定后配合以郑氏舒活酊按摩和各类洗药熏洗患肢。

2.5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体质和疾病的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食物。早期可食活血化瘀之食品、药膳,中期可食滋补脾胃之食品、药膳,后期可食补益气血、肝肾、壮筋骨之食品、药膳。大便秘结者饮食宜清淡,可选择易消化,含有粗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米粥之类,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6 功能锻炼。复位固定后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的效果[3]。恰当的功能锻炼有推动气血流通和加速祛瘀生新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促进血肿、肢体肿胀的吸收消散。早中期积极做手指与握拳动作并做肩肘关节活动,以防肌肉废用性萎缩,为日后腕关节功能康复奠下基础。解除固定后做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等活动,配合按摩治疗。

3 治疗效果

本组随访58例,随访时间1—4个月,平均时间2个月。疗效优48例,良7例,可2例,差1例,总优良率94.8%。

4 体会

4.1 有效减少了并发症。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骨折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复位桡骨远端骨折的关键在于保持桡骨与尺骨相对长度、关节面的平整以及尺偏角和掌倾角的恢复。采用传统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以行早期功能锻炼,若出现骨折移位可以随时调整小夹板的位置,具有操作简单,痛苦少,费用低廉的优点。但采用小夹板固定因固定易松动,腕关节制动欠佳,故我科采用小夾板中立板固定,整复后3天、11天、18天、25天、31天进行复诊,每次复查根据放射照片结果作骨位调整、皮肤清理、张力性水泡处置、更换缓冲垫与骨位垫片。护士经常检查固定情况,保持有效固定,以免骨折再次移位或压迫血管神经。断端有骨痂者4—5周后可解除夹板。恢复腕关节适应性及稳定型,从而为早期功能锻炼创造条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获得了较好的关节功能。

4.2 积极做好健康宣教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折,良好的复位是获得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在良好的复位和小夹板固定基础上,做好患肢观察、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及合理的功能锻炼,能使患者得到满意的疗效。工作中护士应该多关心体贴病人,多与病人沟通,了解其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志护理,及时为其缓解疼痛。手法整复后,让桡骨远端骨折病人在麻醉消失后,即可开始练习伸屈掌指关节活动,以帮助肿胀更快消退。对老年患者应嘱咐要尽早开始活动肩、肘关节,以免发生肩关节僵硬并发症。护士指导患者尽早开始功能锻炼,使局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对于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预防并发症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4]。腕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是其常见的并发症,护士应在骨折复位小夹板固定后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嘱患者遵医嘱复诊,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护士积极做好健康宣教,使患者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有较清楚的认识,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合作和满意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世民,李海丰,黄轶刚.骨折分类与功能评定.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于治涛,余俊东.不同分型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2010,23(1):60~61

[3]南国新,候继寿.缩短固定时间早期功能锻炼治疗colles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3):236

篇7:小夹板固定护理常规

关键词:锁骨骨折,外展支架,8字绷带,护理配合

锁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 约占全部骨折的5%, 锁骨骨折多为闭合性骨折, 极少需要手术切开复位, 治疗方法多变, 疗效不一, 至今尚无明确的治疗理论依据, 临床上以手法外固定治疗为主。我院收集自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治疗锁骨骨折患者120例, 对治疗组60例患者进行外展架配合8字绷带及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理想,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0年6月至2012年5月收治锁骨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 治疗组采用外展架配合8字绷带及小夹板外固定, 观察组采用8字绷带外固定方法。治疗组60例, 男性47例, 女性13例, 年龄15~76岁, 平均 (33±2.2) 岁。其中, 横行骨折26例, 斜性骨折25例, 粉碎性骨折9例, 观察组60例, 男性45例, 女性15例, 年龄17~65岁, 平均 (30±1.6) 岁, 横行骨折30例, 斜性骨折21例, 粉碎性骨折9例, 以上病例均为明显成角或重叠移位的锁骨骨折。两组病例中年龄、性别、骨折状况差异均无显著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复位方法

观察组患者取坐位于凳上, 背向术者, 患者抬头挺胸, 双肩向外后或上方拉伸, 术者双手握住双侧上臂近肩关节处, 一侧膝关节位于两肩胛骨中间胸背部后正中, 双手扳动两肩处于后伸外展位, 根据骨折的类型、移位程度, 给予满意复位后8字绷带外固定, 两腋下垫棉垫。治疗组患者挺胸叉腰, 术者整复骨折, 将外展架固定于患者胸廓侧方后, 将肩、肘、腕关节固定于功能位。锁骨上下垫棉垫, 将小夹板沿锁骨纵轴线把锁骨压住, 小夹板放好后压之使其固定, 护理给予8字绷带外固定。一般固定5周, 最长达8周, 发现移位及时重新固定, 拆除外固定架及小夹板前再次进行X线复查。

1.3 治疗结果

治疗评定分为 (1) 治愈:骨折愈合功能恢复良好, 无畸形。 (2) 良好:骨折外固定良好, 无并发症出现。 (3) 治疗失败:锁骨骨折断端不能靠拢或断端重叠2~3cm。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数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见表1。

注:治疗组与观察组比较χ2=3.88, P<0.05

2 护理配合

2.1 复位前护理配合:

复位前检查患侧上肢皮肤的感觉, 末梢血运情况以及各关节活动度, 是否有皮肤破损等情况。护士充分了解外展架的使用方法及配合8字绷带及小夹板外固定的要求、重要性以及功能锻炼的意义外, 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治疗方法及目的,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使患者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

2.2 复位后护理配合:

复位外固定后要做好无痛护理以及检查小夹板的松紧度, 过松不能起到固定作用, 过紧会出现皮肤颜色青紫, 肿胀, 麻木甚至皮肤压迫溃疡, 或压迫肱动脉、挠动脉搏动减弱以及臂丛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此症状出现后应立即给予适当处理。嘱患者适当的双手握拳动作以及肘, 腕关节屈伸活动, 但肩前驱内收等动作禁忌。2.3解除外固定后的康复护理配合:解除外固定后短期内避免再次受到损伤, 必要时可用吊带保护[1]。早期功能锻炼十分重要, 如肘, 腕关节屈伸活动, 握拳动作, 一周后的肩关节功能锻炼, 增加血液循环, 消除或减轻肿胀, 防止关节僵硬, 防止肌肉萎缩, 促进肩关节的功能恢复。但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 从小范围, 较轻的活动量开始逐渐加大。

3 讨论

锁骨骨折后即易于触摸及手法复位, 但其外形多变, 加之肌肉的协调作用, 使其收缩与牵拉方向不一, 以及上肢运动灵活等特点, 故造成骨科复位容易固定较难的情况出现, 外展架配合8字绷带及小夹板外固定牢靠, 疗效满意, 并发症较少。以往治疗锁骨骨折以恢复肩关节功能和骨性连接为治疗目的[2]。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物医学在临床上的应用, 锁骨骨折复位不仅仅要求功能复位, 更强调双侧锁骨外观对称美。切开复位不但容易导致骨折不愈合, 而且在一些患者中手术造成的瘢痕比畸形愈合的骨性突出更难看[3]。故不推荐手术治疗。

对外展架配合8字绷带及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护理配合也非常重要。复位成功后, 患者应配合治疗, 进行修复后的功能锻炼才能避免出现延期愈合、畸形愈合等。特别是年轻患者由于过早期负重活动, 更容易造成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故向患者及家属耐心的解释工作也十分重要, 强调适度、适时、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 从而达到早期愈合。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05.

[2]康改珍, 李刚英, 刘海平.手法复位毛巾外固定治疗83例锁骨骨折[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3, 12 (11) :861.

篇8:小夹板固定护理常规

关键词:中医护理干预 小夹板外固定 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23-02

第一掌骨基底骨折临床上比较常见,按Green分类将其分为四型:Ⅰ型Bennett骨折脱位;Ⅱ型Rolando骨折(Y或T型脱位骨折);Ⅲ型关节外骨折,为横行或斜行骨折,多位于第1掌骨基底1cm附近;Ⅳ型骨折端骨骺板损伤。Bennett骨折是发生在第1掌骨基底部的骨折合并第1腕掌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由Bennett于1882年第一次描述,是一种涉及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属于手部的常见骨折[1]。Rolando骨折于1910年由Rolando阐述,为第一掌骨基底部关节内的“T”或“Y”型骨折,可把它看作一种粉碎性的Bennett骨折。由于Bennett骨折涉及到拇指的腕掌关节面,治疗不当会导致关节的僵硬、畸形、功能障碍,而拇指又是手部功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会严重影响手的功能活动[2]。而且由于其骨折本身的特殊性,固定比较困难,容易发生骨折再移位,所以对固定的方法、早期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及中医护理干预有了更高的要求。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后,容易出现压力性溃疡、张力性水泡、夹板松动等情况,造成小夹板外固定不能继续使用或外固定失败,影响中医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故早期發现并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和对其进行有效的中医护理干预,可提高中医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8月,我科共收治52例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2例,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70岁,平均年龄39岁,多为青壮年。在本组病例中,单纯性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占19例,Bennett骨折占30例,Rolando骨折占3例。

2 护理干预方法

2.1 复位前后对患者进行情志护理干预。患者多数因意外事故、人为伤害而致伤。突如其来的伤害会使病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反映,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痛苦、恐惧、焦虑等,这些因素将影响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通过亲切的语言安慰患者,耐心的解释,使患者认识和了解病情。并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配合治疗。

2.2 复位时的护理干预。复位时由一名护士全程陪同,同时对整复环境、患者体位、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必要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2.3 对夹板固定的护理干预。本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后拇指外展板粘胶带“8”字形外固定,固定时除了保持有效的固定外还要注意患肢的舒适度及美观。

2.4 对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

2.4.1 对肿胀的护理干预。患者受伤早期出血较多,加上夹板外固定对血液循环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导致患肢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针对患者肿胀的情况早期采用冰敷疗法,对症给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药物口服治疗如(玄胡伤痛片、创伤消肿片)等,指导患者作2、3、4、5指屈伸功能活动,拇指指间关节屈伸活动等。

2.4.2 对压疮发生时的护理干预。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拇指外展板固定后第7—10天容易出现皮肤压伤,在此期间我们护士应加强对患者并发症的观察,若出现压疮应在局部加棉垫或空心垫,扩大受压面积以减轻局部受压情况。

2.4.3 对夹板松动的护理干预。复位后3—7天是肿胀的高峰期夹板不宜固定太紧,7—10天消肿以后会出现夹板松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的给予加压固定,以保证骨位得到有效地固定,同时应注意观察指端的血液循环。

2.5 对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

2.5.1 向患者解释术后功能锻炼的目的及必要性,使患者能积极配合。

2.5.2 功能锻炼。整复后即可作2-5手指活动,1周后握拳活动,3周后作第一指指间关节屈伸活动,5周后拆除夹板开始拇指内收外展及对掌活动。

2.6 提高患者依从性。向患者告知疾病发展及愈合的过程,让其明白按嘱复诊的必要性。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拇指运动功能采用TAM系统评定标准,日常生活活动采用ADL,感觉恢复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血液循环状态分级(优、良、差、劣),外观分级(优、良、差、劣),恢复工作情况(优、良、差、劣)。

3.2 对照组与观察组经3个月的随访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4.1 有效的减少了并发症。拇指外展板粘胶带“8”字形外固定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可降低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或单纯牵引固定发生骨折关节再移位及皮肤压疮等并发症[3],也可避免切开复位内固定所致出血、感染、肌腱粘连等风险,同时也可减少微型外固定治疗所致的针道感染和针道护理强度[4]。通过观察,压疮好发于夹板固定后7-10天,一旦发现和治疗不及时,后期不易愈合,甚至出现夹板固定不能使用,而导致非手术治疗失败。而早期改善受压部位的血供有利于预防和治疗压疮,我们采用加宽加厚棉垫或采用空心垫的方法治疗压疮,观察组压疮发生和发展的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4.2 功能锻炼是健康的基础。精确的解剖复位和早期的功能锻炼是治疗的基本原则[5]。牵引后关节间隙增大,指关节功能易恢复[6]。此方法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进行。早期指导患者作患肢手指的功能活动,即有利于保留手指的功能,又有利于增强患肢远端“泵”的作用,减轻肿胀,且有效的功能活动,还能防止了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拇指功能的恢复。

4.3 拇指外展板治疗的优点。本组操作方法简单,不需要特殊的机械,费用低,无损伤[7],复位固定可靠,调整拆除方便,骨折愈合时间短,是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有效方法。

5 小结

通过两组对比观察,接受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与未接受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骨折愈合的时间和手指的各项活动功能均优于对照组。

本次临床观察因时间较短,病例数不够多,且患者为门诊病人,在复诊时间和遵医嘱上存在差异,故还需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和收集资料。对于肿胀、压疮、夹板松动的临床发生率和治疗方法及疗效还没有更多的文献及报道,都还需要我们长期的观察、收集和改善。参考文献

[1]宋亚文.Bennett骨折的治疗和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2006,(12):75-76.12

[2]黄星垣.中西医结合治疗Bennett骨折40例分析.当代医学,2009,15(177):163-164

[3]闫玉明,闫相斌,徐阳生.粘胶带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中国骨伤,2003,16(1):44

[4]山林,田光磊,田文.微型外固定系统在手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8):469-473

[5]潘月勤,王以进,王顺华,等.拇指外展牵引固定器治疗第一骨基底部骨折及生物力学研究[J].中医正骨,2002,14(12):7-8

[6]张掖.手法整复石膏托外展架牵引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并脱位50例.甘肃中医,2009,22(9):32-33

篇9: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1 临床资料

本组65例患者中男38例, 女27例, 年龄最小5岁, 最大72岁, 平均38.5岁。骨折部位:肱骨上1/3 13例, 中1/3 32例, 下1/3 20例。骨折类型:横行骨折18例, 斜行骨折28例, 螺旋形骨折15例, 粉碎性骨折4例。均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且所有骨折患者均为闭合损伤, 手上时间0.5 h~10d, 无明显血管及神经损伤症状。均通过临床检查和X拍片明确诊断。

2 治疗方法

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外固定在骨折断端处局部麻醉或臂丛麻醉下, 手法复位以尽可能矫正各种畸形, 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相应部位加压垫, 用小夹板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位, 前臂中立位以木托将前臂悬吊于胸前, 贴身固定。接近关节处的骨折, 用关节夹板固定。肱骨上1/3骨折要超肩关节, 肱骨下1/3骨折要超肘关节。横断骨折者, 用肩肘弹力带固定, 弹力带须保持在患侧肱骨的中轴位。第1周拍片2次, 以后每周拍片1次复查, 根据情况调整加压垫位置及小夹板松紧度, 以布带上下移动1 cm为标准。根据临床检查及X线片复查情况去掉夹板, 或在夹板保护下行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贯穿始终, 中指、腕、肘、肩循序渐进。

3 治疗结果

根据骨折临床愈合标准[1]: (1) 无直接压痛与间接压痛; (2) 无异常可动性; (3) X线拍片骨折线模糊不清, 有一定骨痂相连; (4) 观察两周不出现变形, 并可适量承重。本组病例全部随访, 随访时间为4个月~1年6个月, 平均11个月。全部骨性愈合。其中12例6周内愈合, 23例8周内愈合, 30例12周内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9.5周。

4 讨论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不但给骨折断端提供了相应的弹性力学环境, 而且对断端皮质骨血运无破坏, 对骨折自然愈合过程无干扰, 符合骨组织生物适应性。经复位后小夹板与肢体长轴固定, 骨折端无应力遮挡, 小夹板不阻碍患者早期活动患肢所产生的肌肉收缩力和自重力传导。该传导力由一端传到另一端, 使断面始终保持接触, 骨中始终有应力传导。因此达到了骨折端在骨干纵轴方向上保持相对的微动。骨折端微运动是促进骨痂生长, 使骨折愈合发生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张无民[2]认为微动可促进血肿吸收, 骨膜反应性肥厚增生, 骨细胞分化提前, 血管再生丰富, 骨痂生长及化迅速, 愈合时间提前。

中医认为骨折的愈合过程与气血有很大关系, 气血周流不息, 运行全身, 外可充养皮肉筋骨, 内可灌溉五脏六腑, 濡养全身。故而骨折愈合修复过程完全依赖于气血的供养, 而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外固定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骨折部位的血运和软组织的连续。另外局部微循环对骨折影响也很大, 将夹板外系布带松紧度调节至能上下活动1 cm为宜, 随时观察小夹板的松紧度, 以达到最佳固定强度, 同时也保持断端最佳微循环状态。肱骨干的滋养血管多为一根, 大多数在肱骨干中下1/3分界处的前内侧进入骨内, 因此, 对于肱骨干中下1/3处骨折,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能最大程度地保留断端血供, 提高骨折愈合机率, 是一种首选的治疗方法。对于横断骨折, 采用小夹板加弹性带轴向加压治疗法, 通过弹力带可以对抗骨折远端肢体重力对于骨折造成的分离, 使复位后的骨折断端相互嵌插, 有助于骨折面紧密衔接, 并对断端形成持续轻缓的加压作用, 刺激成骨细胞的生长。一方面防止断端分离, 使骨折端更加稳定。另一方面在骨折端形成持续的生物力刺激, 促进骨折端成骨活跃。当骨折线模糊或有骨痂时。放松弹力带, 使骨处于功能状态, 就可为骨折端提供更大的生物力刺激, 有利于骨痂进一步生长和骨的模造, 确保骨愈合。

肱骨干被上臂丰厚的肌肉包绕, 骨折处成角在15°以内, 短缩不超过2 cm, 对外形及功能均无很大影响。故而对于骨折不应盲目追求解剖复位, 应最大限度地提高骨折愈合机率及防止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对于高龄及伴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更为适合。综上所述,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不失为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肱骨干骨折,骨折固定术

参考文献

[1]毛宾荛.临床骨科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206.

篇10:小夹板固定护理常规

髌骨骨折是一种常见关节内骨折,临床治疗方法很多,其治疗涉及准确的对应,妥善的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等问题。坚强的内固定及尽早功能锻炼,恢复关节功能的设想,笔者于2001年1月设计实施髌骨骨折丝线网状内固定结合小夹板及棉花垫的外固定至2007年9月底共完成32例,疗效满意。其中髌骨横断骨折14例,粉碎性骨折16例,下极骨折2例,术后随访4~18个月,疗效及功能评定优良率达96.7%。髌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目前临床治疗方法很多。

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7年9月底采用丝网状内固定结合自制的央板棉花垫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34岁,其中横行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14例,下极骨折2例,纵行骨折l例,开放性骨折6例。全部病例均为新鲜骨折手术内固定,术后小夹板棉垫外围定。

2 治疗方法

2.1 手术方法。在硬外麻醉下,取仰卧位,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巾单。膝关节部作一略弧形约10cm长切口,切口两端相当于髌骨中部的水平,依次切开皮肤,皮下浅筋膜,游离皮肤,显露关节囊。沿骨折问隙切开,暴露并清理骨折部位,清除瘀血及骨折块及软组织,对脱入关节腔的小骨块可一并去除。检查骨折情况,试行对合复位,助手固定骨折端或用二把巾钳固定骨折端,术者用自制末端带孔克氏针沿横断面离上下极保持患者外固定区域皮肤干燥清洁,无污染。如有伤口,应及时清创缝合,纱布包扎注意厚度夭宜;及时观察水浴锅的加温情况,达到所需水温(65~75℃左右)即可。笔者临床体会以70~75摄氏度水温效果最佳,调节水温勿过高,一旦超过75℃,会使树脂绷带粘度大,易损坏,不利于外固定;树脂绷带外固定物剪裁合适,边带长短适宜,另外笔者认为最好使用内垫,可选用护套,棉纸,纱布等,厚度以l~2层为宜。

2.2 心理护理:应用树枝绷带外固定时,从给予手法复位至复位后病人的制动过程中、从树脂绷带水浴锅中加温软化取出、及固定中、固定后等诸多过程,都可能使患者出现精神紧张、恐惧、忧虑等复杂的心理矛盾及压力,为此,护士应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时安慰病人,做好解释工作,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耐心指导,迎得病人的理解配合,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

2.3 预防并发症:尽管树脂绷带外固定比传统的石膏固定有许多优点,诸如重量轻、易塑型、亦可反复塑型、多次重复使用、透气性能好、无粉尘环境污染等,而且笔者认为,比石膏固定效果好,尤其在固定操作中骨折处不易错位,但护理不当仍能出现多种问题及并发症,常见有:①局部皮肤挤压,烫伤致皮肤出现红肿,水疱,溃破,甚至继发感染;②出现静脉血管栓塞,静脉炎,再者局部受压导致皮肤营养不良,代谢障碍,肌肉萎缩;③并发关节僵硬,出现肢体活动功能障碍;④外固定扭曲,变形,不完全断裂,导致肢体骨折处再次移位畸形,愈合不良,加重创伤与病情。以上情况原因笔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水浴锅选取水温过高,超出所需温度,再者树脂绷带从水浴锅中取出时残留水珠过多使温度过高致皮肤烫伤;②固定时边带松紧不当。过紧使固定区域皮肤局部受压,过松导致骨折处松动移位;③操作不当,技术不熟练,树脂绷带从水浴锅取出时其边缘末抹平或反折,压平塑模欠佳,导致与局部皮肤产生摩擦挤压;④外固定来及时拆除,延误肢体功能锻炼,或拆除后未给予进行正确的指导功能锻炼;⑤出院后的病人未给予正确的康复指导,使病人用力不当折断外固定,或不注意外固定物的清洁卫生,污染后使细菌通过网孔进入受压的皮肤炎症区破损部位,甚至侵入缝合伤口处导致感染。另外,笔者认为,股骨干骨者不适合用树脂绷带外固定,一方面所用材料较多,费用较高,更重要的,股骨部位本身强度大,易导致扭曲变形。

2.4 树脂绷带外固定的拆除及护理:同石膏绷带一样,树脂绷带外固定的拆除,应重视整体护理工作,拆除前应作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常规进行护理评估,包括搜集病史症状等主观资料,及查体、X线片辅助检查等客观资料;再者笔者体会,树脂绷带外固定拆除难度较大,故拆除操作要轻柔,勿过于粗暴急躁,避免意外损伤;拆除后注意观察固定区域皮肤肌肉营养、肢端血运情况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皮肤及时给予消毒液擦试,出现水疱者给予抽吸,炎症化脓者及时抗感染治疗。

2.5 指导功能锻炼:树脂绷带外固定拆除后,为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固定区皮肤的代谢及肢体的血液循环,及时正确的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小结

树脂绷带外固定治疗肢体骨折的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在整个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不仅需要医护合作,更重要的是护士与病人,家属密切配合,从心理、生活、功能锻炼上给予正确的指导,加强树脂绷带这种新型材料外固定的护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晓明,王华,徐忠世,陈嘉凯,王巨,林博文. 微创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22)

[2] 彭阿钦,焦振卿,齐向北,宋连新,李志. 经皮穿钢板治疗胫骨骨折19例[J]. 中华创伤杂志, 2006, (12)

[3] 刘观燚,徐荣明,马维虎,阮永平.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06, (11)

[4] 陈来,应有荣,张德清,张发云. 双半圆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研究[J]. 中国骨伤, 2006, (12)

[5] 孙文健,王黎明,杨文贵,马兆龙. 微创接骨板固定术治疗骨折的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06, (12)

上一篇:邯郸市艺术节获奖名单下一篇:春节风俗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