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童话故事

2024-05-04

中国优秀童话故事(共8篇)

篇1:中国优秀童话故事

春天来了,动物王国家家户户都在装修新房。小鼹鼠也在忙着买地板革、瓷砖,装修房子。

小鼹鼠最先修好了房子。他的小地宫修得可漂亮啦!他想,应该把要好的朋友请来,一块儿庆祝庆祝。于是,他向鹦鹉、小山羊、小松鼠和小白兔发出了请帖。

不知为什么,只有小白兔按时来到了鼹鼠家,这使小鼹鼠非常夫望。他伸着脑袋向屋外张望,希望有更多的客人到他家来做客,没想到,冷落了小白兔。

小鼹鼠自言自语地说:“唉——没想到,该来的没有来!”

小白兔不高兴了,他想:原来,小鼹鼠认为我是不该来的呀!我走吧!

小鼹鼠见小白兔要走,怎么留也留不住。正在这时,小山羊,小鹦鹉和小松鼠来到了小鼹鼠的家。

小鼹鼠没有拦住小由兔,心中十分懊恼,他摊开双手说:“唉——不该走的走了!”

小山羊、小松鼠和小松鼠都惊呆了,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想:原来我们都是该走的呀!三个小伙伴连个招呼都没有打,悄悄离开了小鼹鼠的家。

家中又只剩下小鼹鼠一个。桌上的饭菜都凉了,连动都没有动,小鼹鼠好伤心哟!

篇2:中国优秀童话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8篇1

明朝万历年间,皇宫里面不知道怎么回事,出现了一只奇怪的大老鼠。这只大老鼠,长得跟猫一样大,而且凶悍异常,成为了宫中的一大祸害。

皇帝下旨把民间善于捕捉老鼠的猫都搜罗进皇宫,让它们来对付那只大老鼠。但是,这些猫却一只一只地败下阵来,全部都被大老鼠咬得遍体鳞伤。

正在这个时候,外国进贡来了一只猫,这只猫,长得十分美丽。它的毛像血一样白,是个狮子猫。这只狮子猫会不会捉老鼠,能不能够斗得过大老鼠呢?人们议论纷纷。

一个太监把它抱了起来,投进了大老鼠所在的屋子里面,然后把门关了起来。不少太监们都好奇而又担心地从门缝里向里面偷看。

狮子猫到了大老鼠的屋子里面,了解了一下环境,就一动不动地蹲在那里。过了好长时间,才看到那只大老鼠从洞里探头探脑地走了出来。大老鼠一看到狮子猫,就“吱吱”地叫着,愤怒地扑上去。狮子猫看到这样大的一只老鼠,不由得吃了一惊,急忙闪了一个身,跳到了茶几上。

大老鼠看见狮子猫跳上了茶几,也蹿了上去;狮子猫看见大老鼠蹿上来,赶紧条下了茶几。就这样蹿上蹿下,跳上跳下,狮子猫总是躲着,不肯和大老鼠正面交锋。

从门缝里偷看的太监们看到这个情景,都认为这只狮子猫十分胆怯,肯定斗不过那只大老鼠。不由得有些失望。

过了一会儿,那只大老鼠跳得渐渐慢了。大肚子一起一落地喘着粗气。它蹲在地上,想要休息一会儿。谁知道,正在这个时候,狮子猫猛然地扑了过去,用两只前爪紧紧抓住老鼠头上的毛,用嘴咬住它的头和脖子。大老鼠遭到突然袭击,知道自己遇到了强大的对手,拼命挣扎。

猫声呜呜,鼠声吱吱,一场恶斗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最后,大老鼠终于成了狮子猫的手下败将。

太监们见狮子猫胜利了,打开门拥进去。只见大老鼠已经被狮子猫咬下了脑袋。它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鼠肉呢。

太监们这才明白过来,狮子猫开始的躲避,其实并不是胆怯,而是在和老鼠进行着疲劳战。敌人出击我便退回,敌人退回我便出击,使敌人疲于奔命,终于丧命。以逸待劳,狮子猫可真是有勇有谋呀!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8篇2

宋国有个农夫,做事情性子很急。

有一年,庄稼种到地里后,农夫每天到田里去看。他觉得禾苗长得太慢了,十天半个月过去了,才长出一点点嫩苗。

又过了半个月,禾苗仍旧只长高了一点儿。农夫嫌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他等不及了,便跑到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了一截。

将所有禾苗拔高后,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里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呢!”

他的儿子听了,感到很纳闷,就赶快跑到地里去看,发现拔高的禾苗全都被太阳晒蔫了,全都枯死了。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违背了客观规律,即便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也必然会失败。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8篇3

玫瑰园里生长着许多玫瑰:红玫瑰、黄玫瑰、绿玫瑰、紫玫瑰、白玫瑰,还有一株黑玫瑰。

玫瑰们都瞧不起这株黑玫瑰,鄙夷地说:

“黑不溜秋的,像个丑八怪!怎么配生长在我们中间!”

黑玫瑰感到非常委屈,但它还是坚强地生活下来。不仅枝繁叶茂,而且花朵开得十分出色。

“哼!丑八怪!”同伴们都嗤之以鼻,连瞧都不愿再瞧它。

一天,园丁陪着一位植物学家到玫瑰园里参观。

植物学家在众多的玫瑰中间看了又看,忽然发现了这株黑玫瑰,惊喜地叫起来:

“黑玫瑰!这是旷世稀有的品种!”

植物学家为了研究黑玫瑰,保存和繁衍这个珍贵品种,便以重金购买了这株黑玫瑰。

当黑玫瑰离开玫瑰园时,它依依不舍地向同伴们告别,特别向辛勤培育它的园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黑玫瑰离开了玫瑰园。玫瑰们因为它们中间没有了这个“丑八怪”而感到欢悦吗?不,它们都感到十分羞愧和懊悔呢!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8篇4

高价买邻

南朝时候,有个叫吕僧珍的人,生性诚恳老实,又是饱学之士,待人忠实厚道,从不跟人家耍心眼。吕僧珍的家教极严,他对每一个晚辈都耐心教导、严格要求、注意监督,所以他家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待人和气、品行端正。吕僧珍家的好名声远近闻名。

南康郡守季雅是个正直的人,他为官清正耿直,秉公执法,从来不愿屈服于达官贵人的威胁利诱,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一些大官僚都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除去这块心病。终于,季雅被革了职。

季雅被罢官以后,一家人都只好从壮丽的大府第搬了出来。到哪里去住呢?季雅不愿随随便便地找个地方住下,他颇费了一番心思,离开住所,四处打听,看哪里的住所最符合他的心愿。

很快,他就从别人口中得知,吕僧珍家是一个君子之家,家风极好,不禁大喜。季雅来到吕家附近,发现吕家子弟个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果然名不虚传。说来也巧,吕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别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卖掉。季雅赶快去找这家要卖房子的主人,愿意出1100万钱的高价买房,那家人很是满意,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于是季雅将家眷接来,就在这里住下了。

吕僧珍过来拜访这家新邻居。两人寒暄一番,谈了一会儿话,吕僧珍问季雅:“先生买这幢宅院,花了多少钱呢?”季雅据实回答,吕僧珍很吃惊:“据我所知,这处宅院已不算新了,也不很大,怎么价钱如此之高呢?”季雅笑了,回答说:“我这钱里面,100万钱是用来买宅院的,1000万钱是用来买您这位道德高尚、治家严谨的好邻居的啊!”

季雅宁肯出高得惊人的价钱,也要选一个好邻居,这是因为他知道好邻居会给他的家庭带来良好的影响。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环境对于一个人各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当万分珍惜身边的良师益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8篇5

苏章不徇私情

汉顺帝的时候,出了一位有名的清官,名叫苏章。他为官清正、公私分明,从来不因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冤枉好人、放过坏人,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年,苏章被委任为冀州刺史。上任伊始,苏章便认认真真地处理政事,办了几件颇为棘手的案子。可是有一天,令苏章头疼不已的事情终于来了。

苏章发现有几个账本记得含混不清,不由得起了疑心,就派人去调查。调查的人很快呈上了报告,说是清河太守,数额巨大。苏章大怒,决心马上将这个胆大妄为的`清河太守逮捕法办,可是当他的目光停留在报告上清河太守的名字上时,不由得呆住了。原来这个清河太守就是他以前的同窗,也是他那时最要好的朋友,两人总是一桌吃、一床睡,形影不离,无话不谈,简直情胜手足。真是没有想到这个朋友的品行竟会堕落到这种地步,苏章感到非常痛心,同时,想到自己正在处理这件案子,对老朋友怎能下得了手呢?苏章十分为难。

再说那位清河太守知道自己东窗事发,惊恐万状。他听说冀州刺史是自己的老朋友苏章,心存几分侥幸,希望苏章能念及旧情,网开一面。但是对于苏章清廉的名声他也有所耳闻,不知道苏章究竟会怎样对待自己。正在他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苏章派来了手下人请他去赴宴。

苏章一见老友,忙迎上去拉着他的手,领他到酒席上坐下。两个人相对饮酒说话,痛痛快快地叙着旧情,苏章绝口不提案子的事,还不停地给老友夹菜,气氛很是融洽。这时候,清河太守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禁得意地说道:“苏兄呀,我这个人真是命好,别人顶多有一个老天爷的照应,而我却得到了两个老天爷的荫护,实在是幸运啊!”

听了这话,苏章推开碗筷,站直身子整了整衣冠,一脸正气地说:“今晚我请你喝酒,是尽私人的情谊;明天升堂审案,我仍然会公事公办。公是公,私是私,绝对不能混淆!”

第二天,苏章开堂审案,果然不徇私情,按照国法将罪大恶极的清河太守正法了。

苏章公私分明,一心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精神,到今天仍时时提醒着我们要秉公办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8篇6

清正的夏统

西晋时期,江南地方有一个名叫夏统的人,他饱读诗书,见解独特,才干出众,智慧超人。夏统的才学远近闻名,踏入仕途的机会很多,可他心里明白官场黑暗,看不惯达官贵人们互相倾轧,却争着剥削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世道,因此不愿意做官,不管谁来请他,他都不动心,安于清贫的生活。

有一次,夏统乘船到京城洛阳去给母亲买药,刚好碰上太尉贾充带着家人和手下,一大帮人前呼后拥地乘着一条豪华的大船在洛河上游览,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

贾充身边有认识夏统的,就指点着告诉贾充说:“太尉,那个就是有名的江南才子夏统啊!”

贾充早就听说过夏统的才名,偶然相遇,很是高兴,就派人请夏统过来小叙一番。

夏统也不推辞,来到贾充的大船上和他一块儿喝酒说话。谈了一会儿,贾充发现夏统果然满腹经纶,分析事理头头是道,确实名不虚传,是个难得的人才,就想推荐他在京城做官,以培植自己的势力。哪知他刚流露出这个意思,夏统马上就不高兴了,再不肯答话。

贾充心想:“这个人还挺清高,看来需要我用点手段。在荣华富贵和成群的美女面前,有谁会毫不心动呢?于是,他吩咐下去,要手下的士兵排成威严的仪仗队列,想使夏统羡慕这种威风的排场;接着又召来一队涂脂抹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美女,把夏统围在中间翩翩起舞,香风扑鼻,希望能勾起他对美色的贪欲。”

可是,任凭贾充想尽了办法,用尽了伎俩,夏统始终都无动于衷。他只是默默地端坐船中,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好像对身边的一切都没有感觉似的。

贾充气愤极了,但也无可奈何,恨恨地咬牙骂道:“这小子简直是个木头人,石头做的心肠,一点常人的感情也没有!”

夏统不是没有感情,他只是洁身自好,不愿与官僚们为伍罢了。他这种面对威胁利诱仍毫不屈服的高风亮节,直到今天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需要有夏统这样刚正的气节和坚定的意志。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8篇7

这学期,我读完了《中国古代寓言》,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借梯子》。

寓言讲的是:一个人家里着火,就去朋友家借梯子。他不慌不忙,见了朋友还恭恭敬敬行礼,朋友请他喝酒。等吃饱喝足,那个人才说家里着火,要借梯子。朋友一听,急忙扛起梯子去救火,但那个人的家已化为灰烬了。这则寓言让我明白,做事情要搞清楚轻重缓急,紧急时刻,甚至不需要按平常规矩办事。

我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有一次,老妈的菜快糊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种情况,应该——找老妈!于是,我放着旁边的老爸不叫,找了二十分钟,才找到老妈。我不慌不忙地告诉她:“老妈,你菜快糊了。”她一听,急了,连忙跑去厨房。然而,刚到菜就糊了。当天,我差点被老爸老妈打成“照片”,呜呜……哎,早知道就叫老爸了,看来,遇到紧急情况,还是要随机应变,不能死脑筋。

寓言是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让我们读到许多深刻的道理。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8篇8

这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下次再用。”

篇3:中国童话薄弱原因探析

“童话”无论是指代一种文体还是一种精神品质, 都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词汇之一。现引用权威辞书上的定义给一个明确印象。《现代汉语词典》:“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 通过丰富的想象, 幻想和夸张来编写的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 (1)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 采用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 情节离奇曲折, 语言浅显易懂, 对自然物往往拟人化描写, 适合儿童阅读。” (2) 这些是从日常用语的角度对童话作的说明, 是对现有童话现象的总结。从概念角度上,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童话:fairytale, 并非一定写神仙, 带有奇异色彩和事件的神奇故事。童话:Marcher。带有魔法或神奇色彩的民间故事。”其它很多文学类书籍也对童话的概念有各种说明, 但以上这些基本可以反映我们现在对童话作为文体的认识。

除概念理性上的指代意义外, 童话还具有审美品质、精神内涵上的指代。这些指代在安徒生、王尔德等经典文学童话诞生后更加明确, 指的是纯洁天真、美好、幻想浪漫、乐观等。可以说童话之于儿童文学, 就像诗之于文学。儿童文学的艺术、精神特质往往在童话中可以得到集中的体现, 被童话这个词所指代。

在西方, 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58年发表他的教科书《世界图解》后, 儿童开始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生阶段来认识, 但还不具有独立的人格。而在这之前, 儿童或是被看成是成人的预备, 或是被看成缩小的成人, 儿童还未被看作是描述的对象。儿童既然已被作为儿童来看待, 那么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也即被注意, 于是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儿童读物就出现了。但开始写儿童故事的作家们并未像写成人文学那样全力以赴地来写儿童, 直到19世纪后半期, 有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 卡洛尔的《艾丽丝漫游奇境记》, 科洛狄的《木偶奇遇记》等作品, 成功的儿童文学形象才出现。

中国直到五四时期, 由于西学东渐、译风大开, 安徒生、王尔德、格林兄弟等的童话的引入, 儿童文学才正式被提出, 故较之丰富多彩的西方儿童文学, 中国作家作品较少。虽然中国古代诗词中有一些儿童诗, 如乐府民歌《江南》、《枯鱼过河泣》、《采莲童曲》, 唐诗《小儿垂钓》、《采莲子》;也有一些民间童话, 如晋代的志怪小说集《搜神后记》中的《白衣素女》, 就是民间流传的田螺姑娘故事的原型, 而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支诺皋》中的《吴洞》与欧洲流传的《灰姑娘》很相似, 还有明代的《中山狼传》, 等等, 但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作品寥寥无几, 这有其自身的原因和特点。

1. 文化早熟。

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文化, 这和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这也与中西方社会、历史、地理、宗教等有很大关系。神话是童话的母体和源头, 为童话定下基调打下基础, 很多民间童话就是在古老的神话传说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我国童话从神话这个源头上就发育不良, 基础薄弱, 被排除在主流文化文学的领域之外。

印度的古代童话故事集《五卷书》是公认的世界童话的源头, 其产生时间早于世界各国的神话 (4) , 印度还有数不清的神异幻想色彩浓厚的史诗、神话, 还是佛教的发源地。古希腊神话是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神话, 体系之庞大, 意象资源之丰富, 叙事手法之完备, 举世闻名。与古希腊神话并驾齐驱的是希伯来神话, 记载它的《圣经》后成为犹太教、基督教的圣典。再对照我国的神话情况, 最明显的就是数量少, 体系上零散, 保存不重视, 只有断章残片。广为传颂、较为完整的篇目屈指可数, 仅有《盘古开天》、《大禹治水》、《女蜗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追日》, 黄帝、炎帝、刑天的故事等。我们不能完全认为我国神话产生之初就弱于其它文化, 但保存和流传状况也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一种选择。因所有的神话、童话在产生之初都是以口头方式流传的, 被重视喜爱之后, 才被或在口头上, 或在文字上被保留下来。如果消散或被改换曲解, 这本身就证明其文化特质与神话不相容的一面。

自汉以降, 中国文人一直是以儒家学说为行为准则的。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曾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无欲言鬼神、太古荒诞之说……”可见儒家学说的重实与充满神奇幻想的神话是相背的。再加上中国远古的神话到文字的产生时代相隔久远, 中国史官又重记实, 对天真、浪漫的神话是排斥的, 或大加修改、纂改、编造, 来为政治服务, 这就使中国流传下来的神话与原始神话有很大区别, 有很深的封建思想和文化传统的烙印, 这也造成了中西方神话的区别, 因而充满着幻想特征的童话不可能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产生。

2. 精神信仰缺失。

人文精神在西方童话中是一个重要因素, 对人类的爱, 对正义、幸福的憧憬, 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与西方人的信仰有关。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是西方人思想的根源, 在儿童文学里随处可见。以安徒生童话为例, 《圣经》教义中所宣扬的信仰、博爱、仁慈、平等、奉献等思想几乎贯穿于他所有的童话故事之中, 并构成了安徒生童话伦理道德观念的基础。在他的童话世界里随处可见的是上帝的身影和基督的光辉。海的女儿在化为泡沫的那一刻“向上帝的太阳举起了她光亮的手臂”;得到上帝宽恕的小姑娘珈伦的“灵魂骑在太阳的光线上飞进了天国”;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新年的钟声里飞向天堂, 和上帝一起生活在“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那块地方”……他们都是上帝光辉笼罩下纯洁而高尚的灵魂, 同时也是安徒生童话为儿童所树立的真、善、美道德榜样。

在有宗教徒信仰和原始信仰的文化中, 人们的精神思维始终有两个维度、两个领域, 一个是看得见的现实世界, 一个是看不见的灵异世界。《圣经》、《古兰经》等宗教信仰使人们相信另一个精神世界的存在, 也就为幻想打开了一扇门, 使真、善、美、纯洁、天真本身就有了价值, 成为宗教源头。灵异的世界观与幻想的思维方式相辅相成, 适合想象自由地成长。

而中国神话或传说中被人们所熟悉的人物都是年代久远, 大多死去或不复返, 只留下断想或片断, 盘古、女蜗、大禹、黄帝、炎帝、精卫、刑天、夸父、后弈等都是如此。这结尾本身无法形成对人精神、文化领域的持续有力影响和安慰, 也很难成为宗教的源头。这种结局和叙事似乎也暗示了:那看不见的神异世界已关闭和结束, 只有现实世界一个维度。

现实与理性挤压了中国童话精神的灵异世界, 反映了实用理性的特征。儒家“不语怪、力、乱、神”, 关注现实取向, 总是重视现实世界中有用的有优势的东西, 对幻想、艺术、宗教那一维却是忽略、束缚和扼杀的。所以, 我国在精神文化领域、思维品质上少了一个维度空间, 就是对信仰的追求。

中国过去的儿童文学作品历来把教育放在首位, 新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则把教育与幻想结合在一起, 展现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在表现方法上, 童话的游戏性质和娱乐性质得到了应有的注重。童话的文体优势在于可以营造一个孩子乐于进入的, 陌生、新奇、却可理解的世界。郑渊洁、彭鼓、周锐等的童话用幻想征服了一大批孩子, 他们的童话, 想象大胆而瑰丽, 构思奇特而别致。如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转眼瞬变的怪念头, 毫无拘束、自由自在地变为现实, 于是一件件热闹有趣的事就接连发生, 再现了社会生活。

中国新时期的儿童文学有很大的创新,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共同点也越来越多, 但因中国儿童文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同样必然会带上本民族自身的特征, 在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中呈现出自身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摘要:童话作为一种文体, 一直是儿童文学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有享誉世界的童话经典, 而中国童话及其代表的精神特质从古到今都比较缺乏和薄弱。本文从文化学角度分析中国童话薄弱的原因, 并且展望新时期中国童话出现的新迹象。

关键词:中国童话,文化早熟,精神信仰

参考文献

[1]韦苇.世界童话史.

[2]马力.世界童话史.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3]柯云路.童话人格.作家出版社.

篇4:从中国故事到中国IP

在文学艺术历经20世纪的各种形式创新和探索之后,人们多多少少疲倦于繁复的花样,对所谓的形式创新和探索表现出怀疑。反之,“故事”回到了中心。

也许正因为此,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的金色殿堂是用“讲故事的人”(story teller)为主题来介绍自己的:“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在演讲中回忆了母亲、家乡的说书艺人和写出了《聊斋志异》的蒲松龄,说自己的小说除了写自己的故事,剩下的就是“亲人们的故事”“村人们的故事”“从老人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故事,在这里并非一个于“小说”或“文学”而言低一等级、自惭形秽的概念和词,当作家坦率地、朴素地、自信地说出介入到世界一流文学之列的中国叙事与“故事”具有密切关系时,其实也在激活该词汇的神秘背景和力量,刺激我们思考进入21世纪的中国言说的方式、角度、传统及其可能性。

在论及网络文学之前,我还想就“故事”这个话题讲一讲本雅明的一篇重要的文论《讲故事的人》,其副标题是:论尼古拉·列斯科夫。这是一位19世纪的俄罗斯作家,熟悉人民生活、精通民间语言,除了本雅明将他作为“讲故事的人”展开了一次精彩的关于现代文明变迁、聆听与阅读讨论外,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契诃夫等都曾高度评价过这个讲故事的人的价值。高尔基就曾说过,“我和契诃夫都从列斯科夫的作品中获益良多。”

回头说本雅明的这篇文章,有论者这样概括:本雅明认为,“故事不同于小说,故事没落小说兴起,听故事和读小说的心境很不一样”,“故事,给我们生活里没有、不会有的传奇,故事里的主角跟我们如此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设想他们,所以听故事的人用惊讶、佩服、崇拜的心情看待故事的奇特人物与奇特遭遇”。“故事在什么地方结束,标准很清楚——不再传奇了,就没有故事了。换句话说,故事结束就没有‘然后’了。‘然后’?然后就回归日常平常,就没有故事,就不属于故事的范围了。小说没有真正的结尾,故事有。故事结束后,其他日常平常的,就归小说去讲了。”(杨照《故事效应》)这些特征,给今天的网络文学最合适不过。

此外,本雅明原文中的这段话也很重要:

一个故事或明或暗地蕴含某些实用的东西。这实用有时可以是一个道德教训,另一情形则是实用性咨询,再一种则以谚语或格言呈现。无论哪种情形,讲故事者是一个对读者有所指教的人。如果“有所指教”今天听起来显得陈腐背时,那是因为经验的可交流性每况愈下,结果是我们对己对人都无可奉告。说到底,指教与其说是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不如说是对一个刚刚铺展的故事如何继续演绎的建议。要寻求指教得先会讲故事……编织进实际生活的教诲就是智慧。

我想,这个意思是说,口口相传、绘声绘色的故事编织着民间的生活哲理和改变现实残酷逻辑的奇妙出口,擅于讲故事的人继承了代代相传的人生经验,会很自然地在故事中呈现这些对于“实际生活的教诲”,让我们“智慧”而快乐地活下去;某些故事甚至直接作为“有所指教”的引子来出现,比如被宗教所用,佛教的“说讲”、基督教的“圣经故事”都是这个情况。

社会民主进步与文化权利的再平衡

网络文学的发展首先让我们领略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传统”的复活。

如果说“小说家闭门独处,小说诞生于离群索居的个人。此人已不能通过列举自身最深切的关怀来表达自己,他缺乏指教,对人亦无以教诲。写小说意味着在人生的呈现中把不可言诠和交流之事推向极致。囿于生活之繁复丰盈而又要呈现这丰盈,小说显示了生命深刻的困惑”,(本雅明《讲故事的人》)那么,“讲故事的人”则处于一个开放结构当中,过去是口口相传和文人演绎相结合,那么现在则是互联网中的创作者和粉丝的实时互动,经年累月共同完成一个长篇故事。还有,故事常常是“世代累积”的,其想像体系、故事模式、道德依据都有一个大家说、大家传、大家写的累积过程,而现在网络类型小说的互相借鉴(模仿甚至粉丝纷争中的各种抄袭事件)、读者即作者、集大成等特征同样可以看作一个互联网社会的大家说、大家传、大家写的过程。

我因此认为,当下的互联网生存方式,实际上是在虚拟空间中发展出了“故事”复兴的条件。它让尽可能多的普通大众绕开被传统社会精英(权力者和中产阶级)统治的“小说”审美(审查)裁判,再次回到由民间大众的“故事化”阅读、创作、传播、评价为主导的精神旨趣中去。这从整体上可以看作互联网(科技)的惠民、商业市场的赢利模式以及后现代文化的包容性的结果;简化来说,也就是社会民主进步之后文化权利的一次再分配和再思考。

既然是再分配和再思考,第一是意味着各种民间大众的情感诉求和思想意识都会通过网络文学这样的载体集中浮现上来,并且会非常充分和驳杂。事实上,网络文学兴起17年来的作家作品有几次比较大的更迭。上世纪末走红的网络作家和当下热闹的“网络作家富豪排行榜”上的人物,在年龄、想法、知识结构、价值观上都有所不同了,这一点从具体文本的阅读中可以一目了然。此外,男频女频的基本分野、各种类型所形成的分众化读者、不同阅读人群的知识和兴趣的“部落化”社交特点,都在告诉我们,统称为“网络文学”的内部还有不小的区分和差异。这些都是我说的“充分和驳杂”的一部分。

具体举个例子来讲,比如发端于中国民间想像和传统文化的武侠、仙侠,以及在今天的网络文学中进一步被演变的玄幻、修真,总体来看有很多相近的文化资源和审美特点,都是一种中国风格的故事。但前者更多依凭的是神话、志怪、传奇、江湖绿林和儒释道的“教诲”,经过近代民国直至现当代的“港台新武侠”和“大陆新武侠”,形成了完整成熟的想像系统、故事模式和道德依据;后者,附丽了一点前者的气息、材料,但更多的是融合了国际性的“动漫游文化”所带来的想像系统、故事模式和精神因子,其“情感的羁绊”和青年一代作者面对世界的自我认知和价值定位,可能迥异于前者——侠义让位于力量,现实江湖门派让位于架空历史和异世大陆,无差别的家国之情让位于有限制的亲情和团队之情这一底线伦理——深刻反映了貌似玄奇不经的故事背后有着务实的历史经验和时代心理,换言之,是现实的嬗变教诲了网络小说的嬗变,网络小说的作者是最基层甚至最底层的民众,往往反映大多数人的当下的群体心理特征,因此,网络小说就是时代最敏感的神经。

再分配和再思考,其次意味着交流、商量、妥协与新的合作可能。正如我们过去谈“网络民主”,最后由高层发声认为“网络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方式的一种良性补充,然后辅之以必要的打击网络谣言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厘清,健康的网络民主依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样的,网络文学因其茁壮的生命力走上了历史舞台,如今进入到一个必要的综合治理时期,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发展它作为“中国故事”“中国想像”和我接着要述及的“中国IP”的中流砥柱作用,让民间大众的故事及其想像、希望、智慧与整个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精神触及、依存互信。

就在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其中指出,“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加强文艺阵地建设,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这是第一次把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网络文艺”作为一个概念,在中共中央的文件决议中正面提及。《意见》彻底呼唤着由草根萌芽、反映民间大众心理、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多元可塑性的网络作家、作品共同参与到“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加强文艺阵地建设”和“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的目标与“统一战线”上来。这是对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重点提出“网络阵地”建设以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水到渠成的发展。

中国故事与中国IP

文学上、政治上的诉求,对于网络文学而言必须要通过一个产业和资本运营的过程才能发挥效应,达致其时代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讲“中国故事”的同时要完成对“中国IP”的建设,学习学会对一个领域问题在整体中的认识水平及其实施上的手段本领,从而制订出富有整合意义的、系统性的、发展视界的文化战略。

从当前的网络文学产业链来观察,从上游的内容(故事)向下游的影视、动漫、游戏等衍生是一条最常态也最有实际操作经验的路径,其核心就是“IP”。国际通行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概念要更大,不仅仅指从文字故事(小IP)向下游开发的过程,而是任意一环产业链中的文创产品都可以因为粉丝效应引领其他环节的跟进,因此是个“大IP”;甚至于“新华字典”或者“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样有历史记忆和大量认知与使用人群的品牌、口号都可能成为被故事充实、完成二度开发的IP,这则是“泛IP”。2013年开始,由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刚需和资本的炒作,华语网络文学的IP价值被高度认可乃至泡沫化溢价,至今仍然是市场上方兴未艾的热点。

泡沫终将挤出,但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客观规律指示着我们理性看待网络文学 IP运营和开发的价值、意义,并及时介入其健康发展的规则制定之中。在《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提出的“网络文艺”,我认为正是看到了网络文学IP运营和开发的现状以及未来。官方的解读表明,提网络文艺,即“网络文学、网络动漫、微电影、网剧、脱口秀、段子等应该都在其列”。这个提法考虑到了当前网络文学(小IP)大量的影视、动漫、游戏改编的影响力,也考虑到了“大IP”和“泛IP”的转眼即至。换言之,IP中心时代已然到来,IP概念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及其产业市场的核心理念。IP,调整和重塑着写作者、接受者、产业和资本等各方面的思维与伦理。

从中国故事到中国IP,就是一个将具体的文艺作品(故事)放到其传播和市场环境中去考察的必然延伸、必然结果,是把故事置诸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的系统性的“视界”,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基本运用。也因此,我们不但要向网络作家沟通和强调“理想”,也要向产业和资本沟通、强调“理想”。理想资本——注重文化产业和社会文化生态性、正能量的资本——才是中国故事最终变为“良心剧”,实现既叫好又叫座、传之世界的给力依靠。

在此背景下值得深思的是这样几个问题:

一,资本尤其是下游产业链资本的内容诉求大量生成,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的市场化程度,文学与经济的天然规律在繁荣文娱产业的同时,也同时催生了我们这个时代关于写作与金钱的欲望神话,作家主体可能在此间异化,忽略和遗忘“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如何修养我们自身的灵魂,对文艺创作的价值及其时代使命有更为高远的认识和判断,我想是考验网络文学“大神”们的一次重要“试炼”。

二,由于资本的逐利性,热闹的“IP元年”带来的还有可能是一种竭泽而渔的IP浪费、IP资源粗放型开发。这就仿佛人类对地球能源的渴求,自工业文明以来的二百多年透支的是大量不可再生的资源,并由于技术能力薄弱达不到精细化开发要求,急功近利中完全来不及捉摸一种生态保护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换言之,理想资本不应该是对青春期的中国网络文学资源和环境施加浪费、污染的掘墓人,而必须是一群富有生态意识和长远眼光的文化儒商;与此对应,理想作者也不应该是一拨粗制滥造、重复拷贝,并且毛孔全是金钱、妄想自我利益独大的“土豪与屌丝”的结合体。网络文学的超级“IP”得来不易,需要养护和精耕,需要与之相关的产业链上的各类专业人才通力合作,这是考验我们网络文学产业智慧的另一重要“试炼”。

在中国故事与中国IP的乐观前行之路上,网络文学及其产业链不可回避的种种问题需要一代富有远见卓识和治病救人精神的人文知识分子相伴相行、护持匡正。

新视界下理论评论的新使命

因此,华语网络文学的发展当前处在一种有趣的张力效果之中。一方面,市场化大力推动了网络文学的赢利模式、产业驱动力和以IP为核心的网络文艺之路,但商业资本的负面效应也在催生大量的垃圾作品、拜金心态和“毁IP”的污染化开发;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上讲好的故事、不同的故事,甚至跟为生活物质资料而写作的网络作家区分开来的作者、作品,暗暗地滋长,一批并非写作金字塔底层起家的作者开始运用网站、微博、微信发表和传播他们的小说,成为“网络文学”传统概念(以大众类型小说为主流)的变量。曾经在“弄堂网”写出了《繁花》的资深文学编辑、纯文学作家金宇澄中年触网,在网络互动性写作中体验到了新的可能性,精心构造,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更多的在“豆瓣”里写作然后出版图书的作者,根本就是标标准准的青年文学精英,可以预见,这些写作问鼎传统主流的文学奖项不需要太多等待。

作为文学理论评论家的机会和任务脱颖而出。这个时机在上述两条路线上“蹲点”,探讨思索,毫无疑问是一件前沿性、建构性的工作。需要理论评论家花费宝贵的时间守候在如此一线的写作路径中,一个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为华语网络文学各个维度的创获及时评价评论、创立坐标系、选择最值得称道和最富独特价值的网络经典。而在此过程中,也是一个理论评论家重新观察文学与世界关系的契机,我们可以由此破除一些因为保守的观念和习气造就的傲慢与偏见。其情形仿佛踏遍大地守候过日月星辰嬗变的人,比那些毫无经验依赖一点固定知识理解天体的决计要透彻得多。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浙江省作家协会、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发起了首届“华语网络文学双年奖”,承继着过往操办过“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的经验,再次邀请行家里手展开了在“中国故事”和“中国 IP”背景上的作品甄别工作。就像当年的类型文学双年奖把金奖给了刘慈欣,银奖、铜奖则是流潋紫、猫腻等14人,他们如今都已名满天下,并多半成功地实现了故事的IP改编,拥有影响力很大的影视等衍生产品——我们同样期待这届华语网络文学双年奖的判断是精准的、专业的,富有预见即未来性,扛得起整个华语网络文学打开的新视界和新使命。

篇5:故事里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从“富家子弟”到“小乞丐”,身份变,信仰不变。

“满门忠烈”是海陆丰当地人评价彭家的“热词”“高频词”,彭湃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的一户大地主家中,彭家的田产面积之大,被形容为“鸦飞不过”,深受新思想感染的他毅然放弃安逸生活,带领家人蔡素屏、许玉庆、彭汉垣、彭述、彭陆前赴后继投身革命,最终全部壮烈牺牲。失去父母庇护的彭士禄,成了流浪的“小乞丐”,穿着百家衣、吃着百家饭,尝尽人间苍凉,终成国之脊梁。澎湃父子“愿将此身长报国”的坚贞信仰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抬头仰望精神高峰,从他们的感人事迹中品尝信念的“甘甜”,汲取“埋头拉车”的充沛动力,努力成为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的好干部。

从“上海站”到“北京站”,地点变,报国志不变。

节目中跨越时空的对话环节令我印象深刻,彭湃秉志改革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历时四年回到上海。彭士禄在苏联学成归国,于北京站牌下深情地说“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若非胸怀满腔报国热血,怎会有“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的铿锵回答,怎会有“深潜”_年的赫赫人生。男儿立志带吴钩,党员干部要以前辈为榜样,滋养我辈之精神,将个人理想和为国家发展富强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力以赴、倾情投入,用脚踏实地、默默耕耘构筑富强之中国。

从“烧田契”到“没辜负”,时间变,初心不变。

篇6:中国优秀童话故事

话说当时,明朝末年。郑成功驻军厦门。他登上附近的一座山头,临风眺望东南方向,问卫兵:“大海的那边是什么地方?”卫兵说:“是宝岛台湾呀!”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看到这儿,我看出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

郑成功在厦门做好收复台湾的准备……。在船楼上,郑成功察看自己的舰队:前后绵延十几里,风帆蔽空,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便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郑成功的舰队在滔滔海浪中劈波斩浪,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的银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军冲去,我觉得在这生死一瞬间的时刻,这些官兵们还能驾着舰船镇定自若得的迎敌而上,毫不畏惧。正因为郑军官兵有着这种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慨,所以他们迅速地包围了敌舰,让敌军的大炮顿时失去了威力。这还不过只是颗“烟雾弹”,好戏才刚刚开始。随着“轰隆”一声响,所有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弹药库。敌军惊恐万分,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跳上了敌舰。迅速地将敌人制服,取得胜利。“漂亮!”我读到这儿不禁拍案叫绝。

篇7:中国优秀童话故事

总有那么一首歌,让我们热血沸腾——

《岁岁平安》,唱出了人性深处最温暖、最在意、最朴素和最永恒的期许,是什么力量让我们能够在疫情肆虐的时刻保持克制和勇敢顽强的决心,答案就是: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家园,为了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最向往的岁岁平安!没有什么比这些更有力量,更能撼动人心。他们是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是写下请战书的共产党员,是无私捐赠、不求回报的基层老百姓,是大爱无疆、为民发声的专家学……只要拥有这些不计利害的人、拥有这些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拥有这些不轻言放弃的人,我们就有底气说: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美好,有力量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

总有那么一首歌,让我们热泪盈眶——

《你有多美》,是一首献给疫情中最美逆行者、最勇敢白衣战士的歌,因为他们是严峻疫情中主动请缨的“战士”!他们一件件感人的事迹,一个个特殊的形象,令我们感动,令我们敬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广大医护人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奋不顾身、义无反顾地战斗在最前沿最前线,社会各界倾力相助,与时间赛跑,与疫魔争夺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新时代大爱之歌!没有生而英勇,只有迎难而上;没有退缩畏惧,只有奋勇而战,他们只是多了一颗济世救民的心,多了一份对于职业的责任和坚守,他们的故事是亿万中国人在困难面前众志成城的缩影,风雨同舟、齐心协力,我们终将战胜疫情!

总有那么一首歌,让我们感慨万千——

《祖国就在身旁》,所站的视角是从澳门出发,以濠江和长江、樱花和莲花这两对元素,体现出澳门人的一种决心,一种情怀,也是澳门这座城市对国家的情感表白。动人的旋律、深情的演唱,真挚的情感,表达了澳门人对抗疫医护人员和内地同胞的崇高敬意,展示了澳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感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澳门特区政府不断加强措施严控疫情,保障市民安全健康,除了全力投入本身的防疫工作,也时刻关注着国家和同胞,社会各界人士都在各尽所能的为抗“疫”、为内地同胞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与内地民众守望相助、同心抗疫。

总有那么一首歌,让我们倍感温暖——

《最美的温暖》,歌曲大年二十九完成词曲创作,大年三十、初一、初二昼夜录制,歌手们有的从返乡途中赶来,有的从春晚舞台赶来,有的抛下刚刚团聚的父母赶来.....大家不计报酬,无论得失,怀着文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用音乐“声”援武汉,汇聚众志成城的正能量,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演绎战“疫”故事。文艺作品可以传递力量、传递温暖、传递爱心信心,疫情面前他们用直抵人心的歌声、昂扬动听的旋律、深情有力的画面,振奋了精神、鼓舞了士气、安定了民心,践行音乐人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唤起人们心中最坚韧的力量,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相信爱和希望比病毒蔓延更快!

篇8:讲真实生动的中国故事

“记者离基层一线有多近, 基层一线就离中央的关注有多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离中央的政策有多近。”这是《人民日报》福建分社记者赵鹏在谈到自己采写《十年治荒山河披绿》报道得到中央领导关注, 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时, 总结出的一个道理。道理很简单, 但是它却回答了“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也只有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解答了这个问题, 才能把握住报道的方向, 找到报道的动力和源头, 明确自己的定位, 做好本职, 才能真正在党和政府与人民之间搭起信息畅通的桥梁, 做到上情下达, 下情上达。

“做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是幸福的”, 这是中央电视台浙江记者站记者何盈的感悟。为什么?因为她融入了百姓, 与他们共同体验生活的甘苦, 而这也正是转作风, 改文风的关键。转作风是要拉近与基层群众的距离, 平等、真诚、面对面地与他们交流, 也只有这样, 记者才能从中捕捉到真实、感人的细节, 实现文风的改变。何盈正是从孩子们腼腆地回答“最想要的一件礼物”这么简单的问题中, 抓到了最感人的一幕, 让观众湿润了眼眶。一脚泥泞、一身灰尘, 当群众把记者当成一家人的时候, 我们的作风和文风才会发生质的变化。

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肖春飞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才是一个真实的中国?是微博里的中国?是电视里的中国?还是西方媒体笔端和镜头下的中国?”要寻找答案, 就要深入基层, 带着思考深入采访, 向读者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 让大家了解中国的国情。

一位参加报告会的高校老师这样总结自己的感受, “新闻记者是通过实地采访向国人和世界讲述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 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而教师则是把这些生动的故事通过课堂讲授给学生, 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中国道路”。由此可见, 讲好了中国故事, 才能讲好中国道路。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仍在继续, 这些报告者的体会和经历, 深化了活动的意义, 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上一篇:对理财的认识下一篇:零故障管理的計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