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乐园教学反思

2024-04-25

探索乐园教学反思(共11篇)

篇1:探索乐园教学反思

在成人的眼里,“竹”似乎十分简单。可是,在孩子的眼里“竹”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它是一个迷,是一首诗,更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孩子们对“竹”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在班里开展了关于竹的系列活动。先让孩子收集了很多关于竹的资料,然后投放在展示区及活动区内,让孩子感知竹的种类繁多。还从竹的种类、特征、用途等话题入手,与孩子进行了多次的讨论,讨论中,当我问到竹有什么作用时,有的孩子说可以盖房子,有的孩子说可以煮竹筒饭,甚至有的孩子说可以拿来玩。于是,我就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请他们回家搜集各种关于竹的资料或竹制品。没过几天,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陆续带回了不少关于竹的资料及一些竹制品,有的是电脑上下载的资料,有的是用竹做成的餐具、乐器等等,五花八门,可见家长们也参与的很认真投入。

接下来我与幼儿玩了“竹子变变变”和“竹艺坊”的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幼儿对竹的基本特性有了一定的经验,如竹具有柔韧性、有节中空、叶片长披针形等,随着活动的发展,为满足幼儿强烈的探究欲望,我在园长的支持与陪同下特意驱车,前往盛产毛竹的始兴县北山里的一个竹筷子加工厂,在那我们找到了许多竹圈、竹筒、竹棍等。看着这堆竹筒、竹圈,我忽然冒出了一个想法,就是让孩子们去探索这堆竹子的玩法。这真的是一个富有挑战的任务,对于孩子来说,既有挑战性,也有兴趣性,他们别提多高兴了。

于是,我着手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竹,准备进行“竹子乐”的游戏活动,在第一次活动中,孩子真是兴致勃勃,他们不去考虑安全问题,也不去探索竹子的不同玩法,只是一味的拿起竹棍在那敲敲打打,真是热闹极了,不一会儿孩子们就在活动场内四处乱窜,现场非常的乱,净听见竹子的敲打声,但是孩子真的是非常的感兴趣,原本还计划用这些竹子进行体育游戏的探索活动,现在看来,这种结果似乎很不尽人意,大家都表示担心。我在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去玩竹呢?为什么和我想象的情况不太一样,我想的是孩子应该会用各种形状的竹进行拼搭或滚、踩的游戏。可是孩子为什么没有想到呢?通过分析,我认为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极少接触这类操作材料,因此特别好奇;其次就是孩子们天生喜欢敲敲打打;另外就是活动的要求不够明确。其实孩子的表现是正常的,真实的反应。到底这个活动能不能成功,我当时真的不知道,但是,孩子的感兴趣,孩子的投入,给了我信心,我相信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一定会最终成功的。

于是,我又进行了相关的铺垫活动,让他们用这些竹子探索的“踩”“爬”“跳”钻”等体育游戏玩法,看谁的玩法更具创意?孩子在教师的鼓励下,在动手探索玩法中逐渐找到了不同的体育活动玩法,当孩子们具备了这些经验后,再次组织玩‘超级竹子乐’的游戏,并要求他们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索玩法,给孩子一个轻松的合作氛围,孩子们竟然完全不同了。看着他们小心翼翼的摆弄,大胆的尝试玩法,最后我欣喜的发现孩子们竟然把竹子摆成一条可循环运动的路线,自觉的玩起了体育游戏。

在这次活动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的那种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看到孩子那专注的神情,那种成功后的欣喜,我在想,这个活动的目的达到了。

对于一个科学活动,什么样的才是成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我以前想象的`是完美,教师表现的完美才成功,通过这次“竹的系列活动”后,我知道了,对于科学活动来说,孩子感兴趣、孩子愿意做的,能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探索的活动就是成功的科学活动,也许最终孩子探索没有成功,但是至少他去尝试了,他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如何去用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才是科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即萌发幼儿的科学意识,培养幼儿的良好的探究能力。

关于竹子的探索活动虽然已结束,但在这个活动中,也让我对科学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科学活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首先要具备科学的探索精神;

如果没有教师的坚持、教师的探索,也许这次竹子玩法的探索活动在第一次那样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夭折的,作为教师,要学会面对每一个活动的成功和失败,尤其是在面对失败的活动时,更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去探索问题的根源,坚持下去,才能和孩子一起成功。

二、科学活动,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洞察力,准确地分析孩子的兴趣走向;

竹的活动是一个系列的活动,在谈话中、在与孩子一起游戏探索中,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洞察力,这样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教育素材,然后冷静的结合目标去分析下一步活动的走向,例如:竹枝变变变、竹的用途、关于竹的美术创意活动等,细细看来,都有一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关系,是探索的层层深入,这样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住活动的走向,才能引导孩子一步一步的发展。

三、科学活动,不适宜采取比赛的形势;

科学活动,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如果加入了比赛的环节和因素,虽与孩子来说,争强好胜自然就排到了第一位,这样,就很难集中精力去探索和研究,只会追求一种时间效应,量的效应,不利于幼儿的探索,所以在科学活动中,要根据活动谨慎使用比赛的形势,以活动的最终目标为基础。

四、科学活动,教师要准确把握孩子已有的经验;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孩子的思维也是严谨的,往往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整合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在设计一个科学活动的时候,为幼儿提出了一个任务让幼儿去完成,作为教师,一定要考虑到这个任务涉及到那些方面的,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果没有,前期要进行铺垫活动,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要一下子布置出难度较大的任务,孩子的经验少,那么成功的几率会很小。类似我第一次玩竹活动的那种情况,以孩子当时的经验,这种表现是十分正常的,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最好在一个活动中新的经验不要太多,这样更便于孩子总结、归纳、内化自身的经验。

我们将会让这些竹子,发挥神奇的力量,让孩子们通过亲手的探索和参与,发现其中的奥妙与乐趣,满足孩子的兴趣发展能力和个性。它将成为我们幼儿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2:探索乐园教学反思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莫比乌斯圈神奇特征的过程。

2、学会制作简单的莫比乌斯圈,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

3、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体会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教学过程:

一、莫比乌斯圈

让学生读书中的文字,认识莫比乌斯圈。

二、探索活动Ⅰ

1、一齐动手制作莫比乌斯圈,教师边口述要求边示范,学生跟操作。

2、展示制作好的莫比乌斯圈。

3、(2)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初步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

三、探索活动Ⅱ

让学生按(1)的要求做莫比乌斯圈。

提出:用剪子沿中线把它剪开,结果会怎样?鼓励学生想象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动手操作。

交流剪开后的结果。使学生发现并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

篇3:探索乐园教学反思

1.拓展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教授《我爱这土地》《华南虎》时, 适当补充一些“文革”时的资料, 会让学生对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一定的了解, 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内心的感受;教授《沁园春·雪》时, 必须补充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经历, 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领袖的伟大。我国六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坡探源, 虽幽必显。”这段话不仅揭示了“情感”在创作时的重要作用, 而且道出了欣赏者也应“披文入情”, 探求文章主旨的真谛。

2.图文并茂, 采用视频引入、实物导入等方式调动学生兴趣。如教授《化石吟》时, 我就安排学生查阅了大量化石的资料, 让学生在课上介绍其相关知识, 讲的同学自豪, 听的学生高兴, 整堂课学习兴趣很浓。

3.引入表演法。如《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文, 在“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这几句中, 都有一些动词。我们在教学时, 完全可以让孩子做出同样的动作, 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受, 而且学生边背边表演, 兴趣高, 印象深, 学习效果较好。

4.情境音乐导入法。课前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导入新课, 学生会在高兴的心情中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我在教授《雨说》时, 借用了轻音乐, 师生共同沉浸在温馨浪漫中, 课堂氛围非常好。

5.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朱自清先生说过:“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也就是说, 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我们今天读书已经不再需要像古人那样“一唱三叹”地吟诵, 但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却是非常必要的。

朱自清先生建议:“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 后由学生跟着读, 再由学生练着读, 有时还得背诵, 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其中, 在诵读的初级阶段, 教师的示范朗读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读语文要有发现的眼光, 要能品味出语言的趣味来。教师不先被文章感动, 进入情境, 就无法让学生领悟动人之处。教师富有感染力的示范朗读, 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情境, 拉近学生与文本两者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置身于文本之中。因此, 在《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教学中, 我使用了范读, 配合着马斯奈小提琴独奏曲《广阔的天空》沉郁顿挫的曲风, 朗读效果更好。诵读有多种方式, 如范读、齐读、领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对比读、联想读等。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本人及诗歌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 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使学生能更主动地投入到诵读中, 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语调的差别, 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之类。诵读一篇文章, 无非是依据对文章的了解和体会, 错综的使用这三类语调而已。”如果是诗歌中的诗眼或有重要意义的词语, 发声就得高一点, 要重读;在意义完整的句子里, 表示祈求或感激的意思一般要前高后低。再说强弱, 表示慷慨、悲壮的句子句头部分要加强。表示不平和肯定的句子, 一般句尾要加强。表示期待、疑惑、悲哀等意思的句子, 一般读时语速要缓慢, 而含有愉快、愤怒、怨恨等意思的文句需要急读。例如《我用残损的手掌》中,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手掌”由北向南, 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 每到一处, 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 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 这几行诗是忧郁的, 冷色调的, 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后来, “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 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 诗人的情绪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 但感情上无比向往。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 学生自然读得慷慨激昂。

现代诗歌如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于教学手段而言, 老师个人的作用更重要。

1.教师要不断“积淀”, 扩大视野, 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供支柱。如果教师之前不学习, 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 图方便, 到“教参”中“牵羊”, 学生得到的只是枯燥乏味的答案。如果教师能将之前学习的流程、感受、规律一并教给学生, 引导他们一步步地尝试, 那么学生就能生动有趣地获得知识, 形成能力。

2.教师要用爱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新时代的学生在精神上是敏感的, 只有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要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首先教师要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做到面向全体、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尤其对“学困生”, 要给予及时切实的帮助, 并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轻轻地拍拍肩膀, 抚摸一下头发, 称呼学生的名字, 都会拉近师生的距离。

3.树立正确积极的教育目的: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成功。学生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影响, 存在情感、行为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感受能力不同, 也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告诫我们:“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 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只要我们认真备课, “心为学生所系、利为学生所谋”,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上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种体验将激励学生的一生, 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篇4:探索乐园教学反思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探索求知 乐园 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对小学生来说,要想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架构是十分困难。但数学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我们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迎难而上,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式学习中,从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合作交流能力,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提高学习效率。

一、优化课堂结构,突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数学知识

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我们数学教师必须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科学施教,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当前大教育观、大阅读观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学也需要阅读。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数学教师必须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阅读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深度交流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比如,在进行“直线、射线和角”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解释说明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如学生在课上交流时,很多学生列举了射线的概念:夜里用手电筒照射远方时看到的光线,汽车远光发出的光线,激光笔发出的光线,音乐广场上的射灯发出的光线等都是射线;在进行“角的知识”学习时,很多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多次测量,探索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这个规律。自主阅读和探究可以使学生自己发现数学规律,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技能,解决教学疑难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学习模式,它是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根据探究任务设计方案,选择探究材料进行探究式学习。在探究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提高实践技能,解决教学疑难,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高效教学。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和资源进行学习,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无处不在,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询探究的思路,发现问题从网上查询解决方案,还可以在线和其他小组的学生、专家进行互动,综合提高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比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教师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选择自主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课前交给学生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自学找出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制作学具进行探索和验证。很多学生自行结组,通过网络查询,找到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学生找到很多生活中的图形,如:圆形桌面、人体挂图、A4纸、心形树叶、车牌号上的字母M、O、U、A、E、H等,还有的学生找到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实物卡片。学生在进行探究时,将实物画在纸上,通过折叠和观察,发现它们是轴对称图形。细心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还发现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是唯一的,可能有两个或多个,如正方形有四个对称轴,圆形有无数个对称轴。学生对这一发现有点怀疑,于是在线咨询资源网上的数学专家,得到他们的科学指点,再通过实际探究得出准确结论,大大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综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整合优质微课资源,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式学习任务

资源整合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要话题,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进步,教育教学资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传统的纸质、实物等教学资源外,新型的课程资源脱颖而出。其中微课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对微课的学习,启迪了数学思维,拓展了探究方法,有效帮助学生完成了探究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我们数学教师在运用微课资源的同时,还要成立微课制作团队,提高微课的制作和研发水平,及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微课资源,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比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前制作了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的微课。上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学生看着教师利用视频展示制作的课件,形象直观,讲解清晰,简单易懂,方法多样。学生通过对微课的学习,得到了方法的启迪和思路的创新,积极动手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剪、拼纸片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顺利完成探究任务,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要想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我们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利用多种教学媒体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拓展知识信息,尽可能为学生搭建较多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平台,让学生在探究中感知学习的快乐,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求知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李厚力.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数学奥妙的乐园[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0).

[2]李蕊.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乐园[J].教育研究,2011(5).

[3]赵文章.如何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乐园[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59).

[4]易琴.在探索中求发展——小学数学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探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79).

[5]陈炳英.让数学教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乐园[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7).

[6]薛继霞.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乐园[J].科技视界,2014(30).

篇5:乐园教学反思

篇一:乐园>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乐于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 , 力求实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动物乐园》一课,作为一节情境识字课,识字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怎样让学生感受到动物的悠闲之 “ 乐 ” 和学生的学习之 “ 乐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自然的情感。因此,我在教学中,寓教于乐,注意增强学生识字过程中的趣味性。充分利用播放动画片《狮子王》、教学情境图。让孩子们去观察,并运用已有经验和生活素材发展语言,感受动物之乐。然后通过媒体课件,为学生带来多种影视图片,让学生学得快乐。

二、尊重学生已有认识,探究规律,巧识汉字

学生对于母语的学习不是零起点。甚至有的学生在入学前关于动物名字的汉字就已经全都会认了。那么教学本课生字的字音就已经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了,我把重点放在字形和字义上,如:带有犭的字,鸟字边的字。同时引导学生自理识字。猜字谜、换偏旁、加一加、换一换、数笔画等识字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感受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识字愿望,也使识字教学变得生动高效,趣味兴强。

三、关注积累,发展语言,拓展发散。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关注学生的积累,开展丰富多彩的识字活动,创造充满活力的识字氛围。比如:在学 “ 虎 ” 这个字时,我让学生介绍有关老虎的资料。帮助学生们积累有关虎及其它动物的成语,在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课所学生字,我自编了一首好认好记的儿歌,巩固生字,发展语言,为学生提供一个复现生字的载体。同时,教师有目的、有规律、有重点的向学生进行拓展发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教材的把握上有些偏差:本节课容量大,只是把识字弄完了,没有集中起来。反复识字。、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本节课学生的课前收集资料少,即使知道一些,学生不会汇报。

俗话说: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识字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 “ 动 ” 起来,自主发现规律 , 主动识字 , 乐于识字,感受汉字的趣味性和汉字所蕴含的文化。热爱语言文字,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通过教师的教,不仅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做人的基础,更使他们成为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成功的学习者。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点研究识字教学的策略,寻找符合我班学生的识字方法,让学生自主识字。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篇二:乐园教学反思

本课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热爱自然的意识,培养他们保护动物的美好品质。现在,我将结合本课的教学环节,谈谈我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创设了轻松的谈话环节,由上一节讲到的小青蛙为突破口,引出本节课题《动物乐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先来介绍小动物。识字中,通过和字宝宝交朋友,并开火车一同去走进了“动物王国”。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立,学生有了一种“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感觉。

二、鼓励引导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努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成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鼓励他们合作识字,并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先认读带拼音的,再进入开火车的游戏中认读不带拼音的字,然后读词卡,加强巩固。

篇三:乐园教学反思

本课以鱼为主题,让学生以“观察鱼—认识鱼—了解鱼—用艺术在现鱼”的方法让学生逐步进入角色,不仅提高课堂学习气氛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要感受美术的美,就必须投入到美术中去。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随着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积极参与、快乐的学。比如说我在《热带鱼乐园》这一课时,运用 FLASH 动画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创设了蔚蓝的大海、各种各样美丽的热带鱼以及会说话的小鸭子,还有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然后课件中的热带鱼通过媒体展现在学生跟前,并且邀请学生参与游戏,并到大海里来一起游泳等等,这样以来,学生全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来。

篇6:《数学乐园》教学反思

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它重在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旨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在这里,数学得到了升华。数学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课程标准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和‘持续、和谐发展’等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数学教育观面临着重大变革,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更应当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我想,这篇教学设计,对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作了很好的解读。课堂教学从只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和认知图式的建构,到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并真正地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使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统一,体现了“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这种现代教育观。由此我们也看到了新课程强大的生命力,它正在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和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本节课我就结合了上述新课程的理念,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组和加工。将课本上枯燥、生硬的平面游戏变成了动态、活泼的趣味游戏,使课堂教学更加充实、充满趣味性。

在上课之前,我还精心地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对课堂上学生们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预设,并对学生们可能生成的结果进行了动态的分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对本节课的优缺点做简要反思。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整节课,同学们始终沉寂在游“数学乐园”这一情境中,在米老鼠的带领下,学生们的精力更加集中了,思考问题更加主动了,心情也更加愉悦了。这样有意识地学习,当然也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二、为孩子创设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走迷宫环节中,我设计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想一想、说一说中体会走迷宫的路线的多样性,并教给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又为生活服务。本节课中无论是走迷宫、对口令、送信、坐火车还是投球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些游戏其实就是学生们经常会做的,可是平时在玩这些游戏时,学生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些数学问题,而今天他们不但玩得高兴,同时也解决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点点滴滴中,同学们一定会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关注细节,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让学生做会一道题或是明白一个算理,而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如在走迷宫环节,我在各小组汇报了合作探究取得的结果后,还让学生对一些数据进行比较,既对各小组探究的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又很自然的复习了这一部分教材中没有安排的比较大小的内容,这样做也鼓励了在合作探究中表现较好的小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补充了怎样走才能既不移漏,也不重复?为学生今后的有序思考指明了方向,教给了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又如在坐火车游戏中,我不但设计了简单的几和第几的知识,还相应地补充了求总数的环节。我先请一名同学站起来让他说说自己前后各有几个人,再求这一竖排一共有几个人。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基数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物认识。

还有在投球游戏后,我让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投球结果,目的是在学生们看图提问题的同时,渗透给学生一些统计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送信环节中我创设了两个小插曲,一个是有一个同学投不出去信,一个是有一个小动物没有信。目的是教育学生做事要认真、实事求是,同时也要关注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帮助他们共同进步,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六、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这节课中我运用了互评、教师评、多媒体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比较有针对性,同时还关注不同学生所表现出的情感。从他们脸中的表情就能看出他们心中那一份成功感和一份满足感。这样使学生认清了自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当然在看到本节课成功一面的同时,也会看到一些不足之处,请各们老批评指正。

篇7:乐园教学反思

一、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创设了轻松的谈话环节,由上一节讲到的小青蛙为突破口,引出本节课题《动物乐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先来介绍小动物。()识字中,通过和字宝宝交朋友,并开火车一同去走进了“动物王国”。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立,学生有了一种“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感觉。

二、鼓励引导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8:探索乐园教学反思

1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 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浓厚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学生只有对知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习的积极性才能长久。例如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 甚至还有些平庸和低能。他长到5岁时, 有一天, 爸爸送他一个罗盘。他接过罗盘, 心花怒放, 爱不释手的摆弄起来。不管怎样转动, 他发现罗盘中间那根涂有红色的一端始终指向北方。为什么指针的红端总指向北方?是不是周围有什么东西在推着它?他玩罗盘入了迷, 认真地思索着一连串的问题。正是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使爱因斯坦走上了成功之路。他留给人们的名言是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典型事例改变了传统的观念, 不是玩物丧志, 而是玩物激趣。很多老师从中受到启发。研究快乐教学法, 寓教于乐, 使学生越学越爱学, 表现为我要学。在课堂教学中, 应设法使学生课上得有趣, 对所学知识感到好奇, 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说使学生拥有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撼, 从而体验到认识的快乐, 意识并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进而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笔者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 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 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 四人一袋, 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 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 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 说:“你们看一看, 又摸一摸, 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 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 笔者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 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 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 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 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 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 感到非常有兴趣。

3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 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 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 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比如, 在教学“分类”时, 充分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来到商店, 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毛巾是生活用品, 不应放在卖文具的地方。”另一个学生马上发现:“皮鞋也应放在卖鞋的地方, 放在这里不方便卖也不方便买。”还有的学生说:“墨水瓶太小, 放的位置太高不好拿, 应该与地球仪的位置对换。”……通过创设这样的空间, 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 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

4 鼓励学生提问

在课堂中, 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 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探索者, 挖掘学习的潜力和求知欲。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发扬教学民主, 着力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质疑。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一般说来, 在点明课题处、知识内在联系处、知识的关键处、揭示知识本质处, 设问置疑, 引起学生自己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寻找促人深思的发问。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 教师也不是百科全书。对不知道的问题, 教师可以坦白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 让我查查有关资料后再告诉你”。对于学生的一些问题, 教师不必当时急于解答, 可以启发引导他们, 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上网、询问、观察、思考, 寻找答案。过一段时间后, 教师与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解答。通过收集、讨论、质疑等方法, 使学生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5 从评价方式为自主学习提供动力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鼓励性能让学生更大胆, 更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为他们自主学习提供原动力。如教学中让学生说说“9+4”的计算方法时, 有的用点数法, 有的用接数法, 有的想到了“凑十法”, 甚至还有的学生想出用“10+4-1”的方法。对于学生不同的算法, 笔者都加以鼓励, 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使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 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 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在评价中, 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 笔者都会予以表扬并奖一面红旗, 如讲得有道理、与众不同的就奖一颗红星。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表扬后进步就更大了。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是真正的主人。如果教师能以自己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精通的专业知识、妙趣横生的教育方式感染和教育学生,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促使学生更加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那么学生会尊敬我们, 敬佩我们, 信任我们, 喜欢我们。

摘要:数学课堂中, 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 提倡自主学习, 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 在探索中激起兴趣, 从发现中寻求快乐, 主动地获取知识。

篇9:探索乐园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是发现者、探索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因素,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2、创设悬念情境,形成自主探索的动力。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自主探索的需求。在新知的导入时,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就能迅速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拓展活动,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舞台

学生有了自主探索的动机和欲望,还需要有自主探索的舞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开辟自主探索的天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多样灵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体验和感悟。

1、画一画。《中国石拱桥》一文从不同的角度说明石拱桥的特征。文章不但结构精巧,顺序合理,方法多样,而且语言准确、周密。学习本文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画简笔画(示意图)的方法来加深理解。

2、做一做。近代教育家陶行知非常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学习了《小橘灯》一文后,可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动手制作小橘灯,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助于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

3、演一演。入选课本的文章,大都是典范之作,拨动过无数人的心弦。如果我们能够把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中,亲自体味作品的形象,那么,他们对文章内容定会有更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

4、议一议。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即有些问题不是唯一答案,每一种答案背后又有不同的逻辑推理、事实依据支持,这些问题最具讨论价值,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了机会。

5、写一写。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读与写两者相辅相成,读是理解和吸收,写是表达和运用。吸收才有助于表达,在表达运用中又可以加深理解。实践证明,为学生提供自由地看、想、说、做的条件和机会,通过画、做、演、议和写,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索和进步。

三、引导合作,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语文学习对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他们的阅历、视野及方法的种种不足,在信息、资料想象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只有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篇10:《动物乐园》教学反思

2013.9.18郑亚男

《动物乐园》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节的教学内容,现对我的教学做如下反思:

从知识技能目标来说:主要是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以及会读写“等于号”“大于号”“小于号”,并运用这些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从过程与方法来说:主要是在操作中感受相等与不等关系,通过“比一比”的操作活动,体会“一一对应”的方法,直观认识两个数量间的相等和多与少的关系

从情感体验来说:体验学习比较的乐趣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学生并没有通过直观的操作清晰的认识“大于号”与“小于号”,在这两个符号的认识过程中存在着机械重复背诵的影子,重点是没有通过直观操作的方式或者说更严格意义上的数学方法来帮助记忆这些数学符号,而是仅仅基于对这两个数学符号的表面图像来让学生记忆,问题还在于这两个符号并没有深刻的、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表面图像,所以这种认识发对于学生来说根本就不起作用。失败原因是:第一,自己对这两个符号的数学来源认识不足,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直观操作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所以说在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是目前来说最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最好的帮助记忆的和理解的方式,今后应该在操作中学习知识、记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学生学得很不开心,学生似乎在机械的记忆这些数学符号,无论从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来看,学生都没有很好的机械这些数学符号,所以从学生的学习成果来评价,这是一节很失败的课。

篇11:《动物乐园》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我在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我在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怎么比?比的结果怎样?”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我还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培植,只有在学生想法多样化、摆法多样化、说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算法的多样化。

现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写的让他们自己写,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上一篇:八年级(下)暑假作业下一篇:社会保障基础知识